【部编版】2024版 历史《高中全程学习方略》 选择性必修1单元形成性评价(三)(第三单元)_第1页
【部编版】2024版 历史《高中全程学习方略》 选择性必修1单元形成性评价(三)(第三单元)_第2页
【部编版】2024版 历史《高中全程学习方略》 选择性必修1单元形成性评价(三)(第三单元)_第3页
【部编版】2024版 历史《高中全程学习方略》 选择性必修1单元形成性评价(三)(第三单元)_第4页
【部编版】2024版 历史《高中全程学习方略》 选择性必修1单元形成性评价(三)(第三单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温馨提示: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单元形成性评价(三)(第三单元)(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2024·沈阳高二检测)傅斯年认为,“(周之代商)在人道主义之黎明……一切固保天命之方案,皆明言在人事之中”。该观点意在强调西周 ()A.萌发贵族政治 B.改进生产方式C.重视敬天保民 D.弱化宗法关系【解析】选C。傅斯年认为西周进步之处在于“一切固保天命之方案,皆明言在人事之中”,即西周重视敬天保民,故选C。傅斯年强调的是西周政治中的民本思想,而非贵族政治,排除A;材料主旨与生产方式无关,排除B;西周的宗法关系很强,而非弱化,排除D。【补偿训练】周武王在《泰誓》里把民心看作天心所自出,所以民心是反映政治好坏的镜子。这体现了西周 ()A.敬天保民的统治思想B.明确提出天人合一思想C.塑造了中国传统文化D.开创了早期的儒家学派【解析】选A。据题干材料可知,周代的统治思想比较重视民意,体现了敬天保民思想,故选A。题干材料没有体现天人合一思想,排除B;塑造了中国传统文化夸大了其影响,排除C;孔子创立了儒家学派,排除D。2.(2023·平顶山高二检测)晋铸刑鼎,公布成文法,孔子认为:“晋其亡乎,失其度矣。……今弃是度也,而为刑鼎,民在鼎矣,何以尊贵?……贵贱无序,何以为国?”据此可知,当时 ()A.社会由法治转向了德治B.刑德并用成为主流思潮C.律令出现了儒家化趋势D.出现了德治与法治之争【解析】选D。晋国制定并公布了成文法,孔子认为这种行为会导致贵贱无序,会导致亡国,这说明当时出现了德治与法治之争,故选D。材料没有体现法治转向德治,排除A;“刑德并用”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排除B;“律令出现了儒家化趋势”出现在汉以后,排除C。3.(2024·蚌埠高二检测)我国古代将“亲亲相隐”制度称为“亲亲得相首匿”“同居相为隐”等,是法律规定中一种互相隐瞒和包庇的制度,告发被视为不孝不亲和伤情败法的行为,要对其进行惩罚。这表明 ()A.人伦关系对法律产生影响B.完成专制向法治转型C.统治者忽视法律制度建设D.道德是判案唯一依据【解析】选A。据题干材料可知我国古代法律中存在亲人之间相互隐瞒、包庇的制度,反而认为告发亲人需要受罚,由此可见,法律受到了儒家伦理纲常的影响,故选A。中国古代并没有实现专制向法治的转型,排除B;题干材料没有体现统治者忽视法律制度建设,排除C;道德是判案的依据之一但不是唯一依据,排除D。4.(2024·丽江高二检测)《唐律疏议》载,“诸妇人怀孕,犯罪应拷及决杖笞,若未产而拷、决者,杖一百……产后未满百日而拷决者,减一等”。由此可知,唐律 ()A.维护了下层民众利益B.定罪量刑具有随意性C.体现了礼法合一趋势D.带有一定的人文关怀【解析】选D。题干材料反映了唐朝减轻对孕妇和产妇的刑罚,体现了唐朝对孕妇和产妇的关怀,带有一定的人文关怀,故选D。题干没有明确材料中的孕妇和产妇是下层民众,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定罪量刑具有随意性,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礼法合一趋势,排除C。【补偿训练】1.下图为《明律》的部分规定。它反映出统治者重视通过立法 ()(1)盗卖、换易、冒认及侵占他人田宅,若系强占,最高可判处杖一百,流三千里(2)“占田过限”“欺隐田粮”者,“其田入官,所隐税粮,依数征纳”(3)“凡伪造宝钞,不分首从及窝主,若知情行使者,皆斩,财产并入官,告捕者,官给赏银二百五十两,仍给犯人财产”A.加强皇权专制B.保护商品经济C.打击地方豪强D.维护经济秩序【解析】选D。题干材料体现了《明律》对经济行为进行立法制约的信息,反映了统治者对社会经济秩序的重视,故选D。题干材料没有体现加强皇权专制、保护商品经济和打击地方豪强,排除A、B、C。2.明代继承前代“以例辅律”的传统。律一经颁行,即成定制,因而难以应对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故朝廷不得不大量增补各类“例”以维护社会正常秩序,甚至将六部办定的“成案”提升为“现行则例”。此举 ()A.提升了社会治理的能力B.杜绝了司法腐败的可能C.确保了审判结果的公正D.导致了社会矛盾的激化【解析】选A。据题意可知,明代颁行了大量的“例”以弥补“律”的不足,由此说明此举提升了社会治理的能力,故选A。B、C说法过于夸张绝对,也不符合史实,排除;这一做法实际上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排除D。5.(2023·长春高二检测)宋代乡约将“礼”作为评判一切的标准,并在乡约条款中专门辟出“礼俗相交”来规范日常生活礼仪。这体现出宋代乡约 ()A.将德治与法治结合B.强调礼仪教化功能C.具有法律强制性特征D.加强了地方的治理【解析】选B。据材料“将‘礼’作为评判一切的标准,并在乡约条款中专门辟出‘礼俗相交’来规范日常生活礼仪”可知,宋代的乡约将礼俗结合,重视礼仪的教化功能,故选B。材料未涉及法治的相关信息,排除A;宋代乡约属于道德规范,缺乏法律约束,排除C;乡约不是地方基层政权的治理措施,排除D。6.(2024·武汉高二检测)清初规定,凡直省各府州县有功于民的官员、绅士、学行兼优垂范乡里的士人,经层层推报、礼部复核、皇帝批准后可列入乡贤祠,每年春秋时节祭祀。清朝这一规定旨在 ()A.利用宗族观念证明统治的合法性B.加强地方道德教化以缓和矛盾C.借助士绅力量提升基层自治水平D.引导社会价值取向以维护集权【解析】选D。由材料可知,清政府采取一些措施表彰学行兼优的士人,其目的是将这些人作为典范引导社会价值取向,从而达到维护集权,巩固统治的目的,故选D。该做法与证明统治的合法性无关,排除A;B是目的之一,但不是其根本目的,排除;题干材料与提升基层自治水平无关,排除C。7.(2024·银川高二检测)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写道:“罗马法律规定,除了最重大的叛逆罪外,不得没收财产。”材料说明罗马法 ()A.有利于消除阶级矛盾B.注重保护私有财产C.有利于维护自由民主D.成为近代法律开端【解析】选B。据材料“除了最重大的叛逆罪外,不得没收财产”可知这是通过法律手段保护私有财产,这体现了罗马法注重保护私有财产,故选B。在阶级社会里,阶级矛盾无法消除,排除A;古罗马是阶级压迫的国家,自由民主说法过于绝对且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罗马法是西方近代法律制度的渊源,不是开端,排除D。【补偿训练】下表是罗马法留在今天的遗产(部分),据此可知,罗马法 ()罗马法遗产在今天的内容及影响陪审制度仍是现代一项重要的法律制度保护人制度现代律师制度的起源承认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其法则体现了理性、平等、正义的思想A.旨在维护奴隶主利益B.改变了欧洲历史发展的方向C.内容不断丰富和发展D.为现代法律制度提供了借鉴【解析】选D。据材料信息可知,罗马法中的陪审制度、保护人制度以及承认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内容对现代法律制度产生影响,这说明罗马法为现代法律制度提供了借鉴,故选D。材料没有强调罗马法的实质是维护奴隶主利益,排除A;“改变了欧洲历史发展的方向”的说法夸大了罗马法的作用,排除B;材料没有反映其内容不断丰富和发展,排除C。8.(2024·邢台高二检测)恩格斯说:“中世纪后期市民阶层不知不觉中寻求的法律依据,在罗马法中已经有现成的了。”这说明罗马法的复兴 ()A.适应了西欧社会转型B.催生了城市市民阶层C.体现了商品经济要求D.遵循了契约守信精神【解析】选A。中世纪后期,西欧社会处在转型期,逐步走向资本主义社会,人们能从罗马法中寻找依据说明罗马法适应社会需要,故选A。中世纪后期之前市民阶层就已产生,排除B;题干材料与适应商品经济的要求无关,排除C;据材料无法看出契约守信精神,排除D。9.(2024·连云港高二检测)18世纪以后,英国法官在审判时会首先将眼前的案件与之前的案例进行比较,寻求合适的判例规则,如果发现后案与先例契合,则依先例进行判决。这种做法 ()A.凸显了法官的地位B.强调成文法的权威C.突出了律师的作用D.体现分权制衡原则【解析】选A。题干材料的做法是判例法,判例法的来源是法官对案件的审理结果,它不是立法者创造的,而是司法者创造的,因此,判例法又称为法官法,凸显了法官的地位,故选A。C与题干材料无关,排除;材料反映的判例法不是成文法,排除B;材料无法体现分权制衡原则,排除D。10.中世纪,基督教成为古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保存者,《新约》中的许多故事是希腊罗马古代神话的翻版;古希腊经院哲学被用来构建基督教理论体系,这孕育了欧洲近代科学思维方式。据此可知,基督教 ()A.是西欧地区普遍文化符号B.促进了欧洲近代科学革命C.实现神权和世俗文化统一D.传承和发展了传统的文化【解析】选D。材料“基督教成为古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保存者”强调的是基督教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故选D。材料未涉及基督教的文化符号作用,排除A;基督教对近代科学发展起到阻碍作用,排除B;材料未涉及神权与世俗文化的统一,排除C。11.宗教改革后形成的新教容许个人在教义解释上有更大的自由,但仍然坚持基督教的教义、制度和仪式,并排斥其他教派,引起多次宗教冲突。这表明宗教改革 ()A.推动了民族主义的兴起B.加速了教会势力的衰落C.宣扬了启蒙运动的理念D.兼具了进步性和局限性【解析】选D。据材料“坚持基督教的教义、制度和仪式”“宗教冲突”等信息可知新教在个人解释教义方面有较大的自主权,但同时保留了原有基督教的相关教义、制度和仪式,并排斥其他教派,兼具了进步性和局限性,故选D。材料无法得出对民族主义的影响和对教会势力的影响,排除A、B;启蒙运动是17、18世纪的思想解放运动,排除C。【补偿训练】1553年,西班牙神学家、科学家塞尔维特否认基督的神性、三位一体以及预定论等基督教信仰的真理,他也因此被加尔文派控制的日内瓦宗教裁判所处以火刑。下列对上述史实解读最准确的是 ()A.新兴资产阶级为维护利益不择手段B.新教的崛起阻碍了近代科学的发展C.新教仍坚持维护基督教的基本教义D.天主教通过教化手段强化精神控制【解析】选C。塞尔维特因否认基督的神性、三位一体以及预定论等基督教信仰的真理而被处以火刑,这说明新教仍坚持维护基督教的基本教义,故选C。题干并未涉及阶级利益,排除A;材料并未涉及新教和近代科学发展的关系,排除B;题干中涉及的是新教而非天主教,排除D。12.下表说明,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中国在应对自然灾害、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等突发事件时,着力于 ()通过年份文件名称1989《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1997《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200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2005《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2005《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2007《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A.加强政治制度建设B.发挥舆论监督作用C.探索民主管理机制D.完善相关法制体系【解析】选D。材料中的法律文件体现的是中国注重对自然灾害、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等突发事件的相关法制的完善,故选D;A、B、C与材料无关,排除。【补偿训练】1978-1992年,中国迎来立法的高峰期。在这期间,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并通过了1982年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等重要法律。这一立法高峰的出现 ()A.保障了三大改造的实施B.表明我国已经实现依法治国C.奠定了民主政治的基础D.建立了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解析】选D。据材料可知,1978-1992年,我国的法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和成果,逐步建立了比较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故选D。三大改造于1956年底基本完成,排除A;B不符合题干主旨,排除;奠定了民主政治基础的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的三大制度,排除C。13.全国人大于1954年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82年审议并通过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2018年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推动了宪法与时俱进、完善发展。我国宪法不断修订 ()A.仅适用于外交需要 B.与国际的格局有关C.适应国家发展需要 D.奠定计划经济基础【解析】选C。我国宪法的不断修订是为了适应社会形势的不断发展变化,适应国家发展的需要,故选C。宪法主要是适用于国内需要,而非外交需要,排除A;我国宪法与国际格局无关,排除B;奠定计划经济基础的说法与宪法的作用不符,排除D。【拓展延伸】全面认识1954年宪法(1)体现两大原则: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2)意义深远:宪法以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作为国家的总任务,并把党所创建的基本制度和党所制定的基本方针和重要政策予以宪法化、条文化,为我国后来的民主建设与制度建设奠定了基础。14.(2024·营口高二检测)20世纪60年代,全国各战线、各行业掀起了学习雷锋热潮,出现了“草原英雄小姐妹”、焦裕禄等诸多先进典型。由此可见,这一时期的“学雷锋运动” ()A.为新时期的精神文明建设奠定基础B.有利于新社会新风尚的形成C.激发人民完成“一五”计划热情D.改善了人民社会生活的品质【解析】选B。“学雷锋运动”反映出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人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品质,有利于新社会新风尚的形成,故选B。新时期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排除A;“一五”计划1957年完成,排除C;“学雷锋运动”与改善生活品质无关,排除D。15.下图为1954年金肇芳创作的年画《光荣的生产模范》。该作品反映了 ()A.女性成为国家建设的主要力量B.社会主义调动人民生产积极性C.“双百”方针得到贯彻和落实D.新中国初期崇尚劳动的时代风貌【解析】选D。据题干材料“1954年”“《光荣的生产模范》”可知,材料反映出新中国成立初期崇尚劳动的时代风貌,故选D。材料并未反映女性在国家建设中所占的比重,排除A;直到1956年底,中国才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排除B;“双百”方针的提出是在1956年,排除C。16.(2024·信阳高二检测)“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活动已成为每年年终全国人民不可或缺的精神大餐。近年来,“最美妈妈”“最美护士”“最美教师”等“最美”人物的评选不断涌现,这些“最美”来自民间,传播于网络,最后汇聚成全国上下的主旋律。这些活动 ()A.改善了城乡人民生活水平B.促进了良好社会风尚形成C.提高了全社会的文明程度D.加快了民主法治建设进程【解析】选B。据材料信息“感动中国”“最美”“精神大餐”“主旋律”可知,在经济高速发展、物质不断丰富的同时,国家精神文明、公民的道德修养,日益受到社会各阶层的高度关注,促进了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故选B。这些活动和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以及加快民主法治建设进程关系不大,排除A、D;提高了全社会的文明程度夸大了这些活动的影响,排除C。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大题,共52分)17.(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法家为维护新兴地主阶级的整体利益,将其要求和主张制定成法律,以此作为治国平天下的手段,这就是所谓的“以法为本”“垂法而治”的“法治”。这与当时社会所倡导的“礼治”“德治”的治国方略具有本质的不同。儒家的“礼”是依照宗法血缘关系建立起来的等级制度,而“法”则是依照政治权力的从属关系建构起来的一套等级制度。法家的法治是针对儒家的礼治所维护的宗法等级制度而提出来的。儒家思想者把治国的希望寄托在了“圣贤”的身上,而法家则强调治理国家的关键是“法”而不是人。认为只要有了良法,并贯彻落实,就能把国家治理好,即所说的“以法治国,举措而已”。法家为了证明法治的必然结果提出了人性恶……理论用以推行法治。——摘编自朱世英、赵翠娟《古代法家思想对我国法治建设的意义》阅读材料围绕儒家与法家治国方略的分歧,自拟一个论题并加以阐释。(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解析】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言之成理即可。首先,根据材料“儒家思想者把治国的希望寄托在了‘圣贤’的身上,而法家则强调治理国家的关键是‘法’而不是人。认为只要有了良法,并贯彻落实,就能把国家治理好,即所说的‘以法治国,举措而已’”可拟定论题为:战国时期“法治”战胜“德治”符合历史发展潮流;其次,根据材料“法家为维护新兴地主阶级的整体利益,将其要求和主张制定成法律,以此作为治国平天下的手段”“儒家的‘礼’是依照宗法血缘关系建立起来的等级制度,而‘法’则是依照政治权力的从属关系建构起来的一套等级制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战国时期的社会发展趋势、儒家“德治”思想的本质、法家“法治”思想的历史影响等角度进行论述;最后,根据论题及论述过程进行总结性叙述。在解题过程中,应做到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答案:论题:战国时期“法治”战胜“德治”符合历史发展潮流。阐释:战国时期,随着铁犁牛耕的推广,生产力进一步解放;新兴地主阶级逐渐壮大,各诸侯国为了提高自身实力,纷纷通过改革确立封建土地制度,进一步壮大了地主阶级的力量,为地主阶级掌握政权奠定了基础。儒家所提倡的“德治”和“礼治”,主要服务于早期国家的宗法等级制度,本质上是维护奴隶主贵族的等级秩序。法家所提倡的“法治”,以政治权力的从属关系重新建构了社会等级秩序,大大提高了君主的权威,有利于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同时也带有强烈的平等色彩,推动了社会阶层的流动。综上,法家的“法治”方略代表着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符合建立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国家的需要,顺应了战国时期的社会进步潮流,其取代具有复古色彩的“德治”方略,被主要诸侯国采纳,是历史的必然。18.(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郑文融《郑氏规范》(部分)第12条每旦,令未冠子弟朗诵“居家则孝弟,处事则仁恕,凡所以济人者皆是也”第86条既仕,须奉公勤政,毋蹈贪黩,以忝家法……仍用一遵家范,违者以不孝论第128条子孙不得与人炫奇斗胜,两不相下,彼以其奢,我以吾俭材料二王阳明平南赣乱之后,举乡约告谕乡民,以“和尔邻里,齐尔姻族……死丧相助,患难相恤……息讼罢争”。乡约中,王阳明要求乡民做“一念而善”的善人,注重修身,内察自省,防止“一念而恶”成为“恶人”。针对民众过恶,王阳明的惩戒方法不在于“请兵灭之”,而在于使乡约之民“兴其善念”。阳明镇守南赣三年,“赣俗丕变,赣人多为良善”。——摘编自王雅克等《王阳明<南赣乡约>的基层社会治理思想研究》(1)根据材料一归纳《郑氏规范》对族人的伦理教化要求,分析这些要求对郑氏家族的积极影响。(8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王阳明制定和推行乡约的社会价值。(6分)【解析】第(1)题要求:据材料“居家则孝弟,处事则仁恕,凡所以济人者皆是也”“既仕,须奉公勤政,毋蹈贪黩,以忝家法”“子孙不得与人炫奇斗胜,两不相下,彼以其奢,我以吾俭”进行归纳概括。影响:从中华美德以及规范行为和对家族凝聚等角度分析。第(2)题社会价值:据材料“和尔邻里,齐尔姻族……死丧相助,患难相恤……息讼罢争”“注重修身,内察自省”“请兵灭之”“兴其善念”进行分析。答案:(1)要求:孝义传家;清廉立身;节俭生活。积极影响:弘扬传统美德,规范家庭成员道德和举止;和谐家族关系,家族凝聚力增强。(2)社会价值:宗族互助,和谐乡里;教化百姓,移风易俗;奖善劝诫,稳定秩序。19.(14分)(2024·成都高二检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3世纪,英国通过《大宪章》,确立了法律至上和王权有限的原则。“光荣革命”后,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法律体系更加完善。美国等很多国家在学习英国法律的基础上制定了本国法律,构成了“英美法系”。1804年,拿破仑签署法令,颁布了《法国民法典》。《法国民法典》继承了罗马法传统,很快推广到欧洲各地,形成了“大陆法系”。“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有以下共性:法律由代表人民行使权力的议会制定,行政机构在法律规定的框架内行使行政权,法院根据法律独立掌握司法权,司法实践中坚持程序公正和无罪推定。——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材料二孟德斯鸠所言,“在民法的慈母般的眼里,每个个人就是整个国家”。但是,民法法典化的本质正是政治运动,始于18世纪晚期的欧洲法典化潮流无不服务于各种政治目的。《法国民法典》成为法国革命的皇冠,巩固和实现了自由、平等、博爱等革命理念。意大利民法典直接促进了亚平宁半岛的统一,奥地利民法典迅速将奥匈联结整合,皆通过法制统一促进了民族国家的建立。——摘编自张亮《世界史中的民法典与新中国民法典的编撰历程》(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欧洲近代法律体系的特征。(4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近代欧洲民法法典化潮流形成的原因,并结合材料一、二及所学分析其影响。(10分)【解析】第(1)题据材料一“确立了法律至上和王权有限的原则”“英美法系”“大陆法系”“司法实践中坚持程序公正和无罪推定”进行归纳概括。第(2)题原因,结合所学从资本主义经济、资本主义制度、民主政治、启蒙思想、民族意识等角度分析。影响,结合所学从动摇封建法律体系,大陆法系形成,近代欧洲民族国家建立,自由、平等、博爱等革命理念,世界影响等角度分析。答案:(1)特征:强调法律至上;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不同的法律体系;在司法实践中坚持程序公正。(2)原因: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工业革命的推动;资本主义制度在欧洲广泛建立及民主政治发展的推动;启蒙思想的传播和民族意识的觉醒。影响:动摇了封建法律体系;有利于大陆法系的形成;促进了近代欧洲民族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实现了自由、平等、博爱等革命理念;影响了世界其他国家民法典的编撰。20.(12分)(2024·南宁高二检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法治建设进程时期主要法律文件(部分)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50年代《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组织法》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材料二法治是目前人类能够认识到的最佳治国理政方式。回溯新中国成立70年来法治建设改革发展之路,既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提供了“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重要保障作用,又有力地推动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摘自宋婷《新中国成立70年来法治建设成绩斐然》请从材料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