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9篇_第1页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9篇_第2页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9篇_第3页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9篇_第4页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9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优秀9篇

篇一: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篇一

《一面》

一、回顾,导入新课

同学们,这段时间我们通过对《少年闰土》和《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的学习,让我们对鲁迅先生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尤其通过鲁迅侄女

的描述我们知道了鲁迅先生是一位受万人爱戴的人,知道了侄女周晔

对伯父的回忆中有着深厚的感情,而一位青年工人却只是与鲁迅有一

面之缘,在他的回忆中,鲁迅又有什么值得这位青年学习的呢?今天,

我们就来学习《一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自己大声地读,不通顺的多读几遍。

2、我们叙事的文章有六要素,哪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情起因、经过、结果)

根据这六个要素请你再快速地浏览全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同桌交流以后老师再指名回答。

(只要学生说出自己的理解即可,老师指导学生把语言说完整、正

确。)

三、深入探究,体会重点语句

1、在阿累眼中,鲁迅是什么样子?快速浏览课文,画出描写鲁迅外貌

的语句,仔细朗读。(文中有六次对鲁迅先生的外貌描写。)课件出

示描写外貌的语句

2、齐读这些句子。与鲁迅的一面之交中,根据我们找到得有关鲁迅的

外貌描写,鲁迅留给作者的印象是什么呢?你能用一个字或一个词来

形容吗?(瘦)

3、自己再读读这几句句子,刚才我们说这六句的相同点是都让我们感

受到了鲁迅的“瘦那么这些句子又有什么不同点吗?同桌交流。如

答不出教师提示:这几次描写作者和鲁迅他们的位置有什么变化?

(第一次是在远处,在暗中,从整体上勾勒出人物的身材、年龄,因

而人物形象比较“模糊”。第二次是在近处观察,刻画得比较具体、细

致,形神兼备地写出了人物的气质。第三次更近了,观察更细致,鲁

迅的形象也更加完整清晰。)

四、仔细品读,体会鲁迅先生对青年的关怀

1、在这短短的一面中,鲁迅先生给予了作者怎样的关怀呢?找到有关

鲁迅语言的描写,自己读一读。听到这些话,作者的心情又分别是怎

样的?

(你要买这本书?——感到身上受了父亲的抚摩你买这本书吧一这本比

那本好——疑惑

我卖给你,两本,一块钱——惊异这书本来可以不要钱的??是送你的

----感动流涕)

2、从这些对话当中,你又能体会到什么?作为一个素不相识的人,鲁

迅向我推荐书,最后还送我书,你觉得鲁迅是怎样的人呢?(鲁迅关

心同情劳动人民)

3、当我知道了鲁迅的身份时,我是什么反应?请个别学生来读第27

我结结巴巴的说明我很激动很兴奋,那个名字在我心里乱蹦,最后却

没有蹦出来,为什么呢?(当时流社会黑暗,不少文人革命工作者收

到反动派的迫害,作者想要保护鲁迅,所以忍住了自己的惊喜没有说

出来)

五、总结全文,升华感情

这一面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所以,作者牢

牢地记住了这难忘的一面。

篇二: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篇二

《大瀑布的葬礼》

一、教学目标:

1、基础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

(3)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大自然奥秘的热望。

2、发展目标:

(1)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理解能力以及朗

读感悟能力。

(2)使学生能自主的采用小组讨论、朗读、想象等阅读方式学习课文,

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探究能力和表现能力。

课后查阅资料,扩展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丰富有关知识,体验自主

学习的快乐。

二、教学重点:

让学生理解塞特凯达斯大瀑布的原来、几年之后的景象,为什么会有

这种变化,通过让学生演讲的方式,提高学生保护环境的责任感。

三、教学难点:

读出瀑布“原来''、"几年后”的不同感触。

四、教学准备:

让学生查找大瀑布的资料、准备课件、在黑板上画花圈、让学生准备

地图。

五、教学过程:

(一)、激趣设疑,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看黑板上,画着的是什么呢?对,是一个花圈,今天,

老师把这个花圈送给一条曾经是世界闻名的大瀑布,你们想知道这是

为什么吗?

2、板课题,读课题

3、看题质疑。

(二)、自主学习课文。

1、快速阅读课文,看看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地方是不懂的?

2、学生读书,自学,教师巡视。

3、学生汇报读懂的地方。

篇三:六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及教学反思篇三

教学要求:

1、把词语补充完整练习,背记并书写。

2、培养学生理解、运用词语的能力。

3、使学生感受汉语的丰富,体会字序的变化与词语意思的关系,进行

词汇积累,丰富语言。

4、培养学生把握句子主要意思的能力。

5、阅读短文,完成后面的练习。

6、进行口语交际练习。

7、习作练习。

教学时间:

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完成一至四题。

教学过程:

一、巩固、掌握常见的四字的词语。

1、默读中独立完成,想一想为什么这样填。

二、学生汇报,并订正。

读一读,背一背,写一写。

三、根据词语的意思选择合适的词语进行搭配。

1、读例子,体会字序变化与词语意思的关系。(有什么变化、从中感

受到什么)

自己写几组。

2、读给大家听。

3、进行缩写句子练习。

(1)学生读句子,独立完成。

(2)学生反馈。

(3)针对学生缩句的情况,采取对比的方法加以指导。

(4)读缩写后的句子。

四、作业:

把一----四题写在练习本上。

教学反思:对于缩句的练习,学生能找到句子的主干,但是往往是缩

的不到家,需要在不断的练习上,师生总结出方法,以便能更好的完

成此项练习。对于调换位置后,词语的意思不改变的这类的练习学生

说出的较少,需要教师补充,有些词语不好判断意思是否相同。如:

喜欢——欢喜上楼——楼上。

篇四: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篇四

《有的人》

教学目的

1•把握这首诗运用对比抒发感受的写法,体会哲理性议论的作用。

2-了解诗歌语言的一般特点。

3•认识本诗所表达的活与死的辩证关系,使学生受到革命人生观的教育。

教学要求

1.指导学生反复诵读。

2•通过读,理解诗的深刻哲理。

3.把较难懂的内容(第三、第六、第七节)讲清楚,讲透彻。

教学重点

1•理解对比的写法。

2•体会用诗讲道理。

教学难点

IV有的人\”指哪些人?

(每节诗的前两句都指反动统治者,他们虽然、"活着\",却如行尸走肉,

他们欺压百姓,下场可耻。每节诗后两句都是指鲁迅以及像鲁迅这样

的人。他们虽死犹生,永远活在人民心中,赢得人民的尊敬和歌颂。

诗作的侧重点是歌颂鲁迅及像鲁迅一样的人。)

2,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这两句诗该怎样理

解?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指的是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人只躯壳

活着,他们徒具形骸,虽生犹死,生命毫无价值;“有的人死了/他还活

着“,指的是一生为人民,甘愿做人民的牛马的人,这种人虽生命不复

存在了,但他们的思想,精神永驻人间。)

3•为什么说“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为什么说“只要

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把名字刻入石头的人,是想流芳百世,实际上这种人活在世上,灵

魂早已死去,名字早已臭名昭著。“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

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鲁迅以野草自比,为了荡涤旧社会的

黑暗、腐朽,宁可牺牲自己的一切。一旦革命蓬勃发展起来,野草就

会萌生,到处是一片青绿。)

篇五: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篇五

《草原》

教学目标

1、会写9个生字,重点理解“境界、回味、洒脱、拘束、羞涩”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象草原迷人的景象,背诵第1自然段。

3、感受内蒙古大草原美好的风光和风土人情,体会蒙古族和汉族人民

之间的深情厚谊。

4、揣摩优美的语句,体会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学习作者抒发情感

的方法。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随着作家的叙述,在头脑中浮现出一幅幅

生动的画面,从而感受草原风光与人情的美好。

教学难点:揣摩、品味文中优美的语言,体会表达的方法。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写“毯、陈、裳”等9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草原、线条、柔美、襟

飘带舞、热乎乎”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清文章结构,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述

的生动情景。

4、理解重点词语和优美语句,感受草原的美好风光。

教学重难点

1、正确读写生字词。

2、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展开想象,再现情境。

3、揣摩、品味文中优美的语言,感受草原的美。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出示草原图片,播放背景音乐(如《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蒙古

人》),引领学生进入草原的氛围之中。

导语:同学们,有一个地方我特别向往,那儿天蓝地绿,有奔驰的骏

马和雪白的绵羊。如果你到了那儿呀,一定会被那里无边无际的绿色

所震撼。你们知道我所说的这个地方是哪里吗?对,就是辽阔的大草

原。现在,就让我们用眼睛、用耳朵,去感受一下草原的美吧!

2、出示课题,说说美丽的草原。

预设:学生见了课题,可以让他们说说最想了解草原的哪些方面。如:

草原的景色如何?草原的人们有什么特点?草原上有哪些风俗?从未

见过草原的人来到草原可能会有怎样的感受?然后再请去过草原的同

学结合自己的经历解答一下。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1、介绍作者及相关写作背景。

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现代作家,曾任中国文联副主

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副主席等职。老舍以

市民生活特别是城市贫民的生活与命运为题材,创作了多种形式的文

艺作品。他的代表作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老张的

哲学》《二马》,中篇小说《月牙儿》《我这一辈子》,剧本《茶馆》

《龙须沟》等。这些作品大多语言通俗浅显,朴实无华,幽默诙谐,

具有较强的北京韵味。

2、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朗读时画出生字新词,注意读准生

字字音。

3、检测字词预习情况。

(1)出示字词,指名认读,注意变色的字。教师纠正字音,学生识记

生字和词语。

绿毯境界陈旧鞭子衣裳襟飘带舞彩虹马蹄豆腐拘束羞涩摔跤忍心洒脱

飞驰微笑勾勒目的地蒙古包好客

♦需注意的字音:

"陈''是前鼻音,“涩”是平舌音,“裳”要读轻音。注意多音字

“勒,”,的”“蒙”“好”,可利用查字典的方法进行音义辨别。

♦需注意的字形:

“涩”的右半部上边是“刃”,不要丢掉一点;“腐”是半包围结构,不要写

成上下结构;“微”的偏旁是“彳”,不是F

(2)引导学生观察字形、结构及笔画,重点字书写示范。

♦书写指导:

[毯]“毛”竖弯钩要舒展,托住“炎”;“炎”末笔捺变为点。

[虹/虫”的“口"略扁,“工”的两横上短下长。

[羞]"”撇宜舒展,“丑”略扁。

[微]“彳”的竖从第二撇的中部起笔;“”的横笔均向右上倾斜;“攵”的末

两笔撇、捺要舒展。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快速默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1)抓住关键词句,看看作者是怎样安排这篇文章的行文线索的,与

同学交流。

(2)汇报交流结果,教师及时引导。

概括:这篇文章是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来写的。首先描绘了一望无

际的草原美景,接着又展示了人们欢迎远方客人和草原联欢的隆重场

面,最后写把酒话别,直至用“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收

束全文。用简洁的话可概括为:初见草原——迎客——待客——话别。

过渡:课文第1自然段可谓是描绘草原美景的经典之作,老舍先生是

如何把草原的美丽风光展现出来的呢?请同学们默读第1自然段,边

读边想象草原的美景。

2、指名朗读第1自然段,其他学生圈画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3、交流圈画的内容,教师结合交流情况点拨理解重点词语和优美语句。

(课件出示重点语句,教师相机指导。)

(1)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

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①学生选择、比较词语:空气是那么(清鲜清新),天空是那么(明

朗晴朗)。“清鲜”更突出“鲜”,可见草原的空气非常好;“明朗”除了

“晴朗”之意,还给人一种明丽、开阔之感。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用词的

生动、准确。

②展示相关图片,让学生感受草原的蓝天碧野,体会“清鲜”“明朗”的含

义,感受作者在此景之下的愉悦心情。

③有感情地读句子,读出对草原的赞美之情,体会作者愉悦的心情。

(2)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①板书“一碧千里”,解释词语:“一”是“全”和“都”的意思,“碧”形容青

草很绿,“千里”指草原辽阔无边,总起来是说整个草原全是碧绿碧绿

望不到边的青草,写出了草原辽阔、碧绿的特点。

②出示草原“一碧千里”的图片,让学生想一想,还可以用哪些四字词

语来表示“绿”(如:郁郁葱葱、苍翠欲滴……),借机引出“翠色欲流”。

(3)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

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这种境界,既使人惊

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①重点理解“渲染""勾勒翠色欲流”三个词语。“渲染”和“勾勒”是绘画

用语,“渲染”是指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抹画面,以加强艺术效果;“勾

勒''是指用线条画出轮廓。(教师可分别出示运用“渲染”和“勾勒”绘画

技巧的中国画进行对比,以加深理解。)“翠色欲流”是指青草鲜嫩,

颜色青翠,富有生机。老舍先生将草原比作一幅挥毫泼洒的写意画,

整个草原犹如巨幅中国画那样让人赏心悦目。

②写法提示:“那些小丘的线条……云际”是直接描写草原景色,“这种

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则写了作者的感受。这里运用了情景

交融的写法,作者在描写草原风光时,常常自然流露出感叹赞美之情。

上面讲解的“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也是类似的写法。

预设:“情景交融''是本文的主要写作特点,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重点

语句,通过品读、吟诵、想象等方法来体会美的意境、美的情感、美

的语言

③有感情地朗读句子,想象“翠色欲流”“流入云际”是怎样的画面,指名

、、,、、,

7斤"7无o

(4)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有时候都静立不动,好像在回味草原

的无限乐趣。

预设:引导学生体会拟人修辞手法的妙处。“回味”即细细地回忆,品

味。草原是骏马和大牛的天然牧场,这里风光如诗如画,因此连牛马

都似乎陶醉了,像人一样在享受和回味。(可指导学生说一说、写一

写拟人句。)

小结:同学们,通过品读这些句子,我们仿佛置身于辽阔的大草原之

中。我们可反复地朗读文中优美的语句,想象草原迷人的景色。同时,

还要学习其中的一些修辞手法,感受文字表达的优美。如果同学们没

有去过大草原,可以多看看草原的图片,结合本课文字,展开想象,

你一定能感受到草原美丽而独特的风光。

4、指导背诵第1自然段。

教师:作者在写这段文字时,从草原的天空写到天底下一碧千里,这

是按照从上到下的顺序。从远处的小丘写到近处的羊群、骏马、大牛,

这是按照从远到近的顺序。同学们在背诵时,可以抓住关键词,按照

写作顺序来背:(天)空气——天空——(地)天底下——羊群卜丘

——(感受)这种境界——在这境界里——O

预设:可采用师生共背、同学互背等方式。若有学生能流利地背诵下

来,可以在课堂上进行背诵,并加以点评。

四、课堂回顾,交流收获。

1、教师适当总结教学内容,点评学生的课堂表现。

过渡: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感受到了内蒙古大草原的辽

阔、碧绿与美丽。在这样美丽的地方,又生活着怎样的人呢?他们有

着怎样的生活习惯,又会怎样迎接与招待老舍先生与他的朋友们呢?

下节课我们再一起去看一看。

今天的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生字新词,朗读了课文,重点学习了

第1自然段,掌握了背诵这一自然段的方法。大家的表现都很不错,

(示例:去过大草原的和我们分享了他眼中的草原美景,描述

得相当生动;朗读课文时特别流畅、特别有感情,看来课前

预习的时候一定在朗读上下了一番功夫;的发言也很有自己

的想法,说明他能开动脑筋想办法。)

2、引导学生交流收获。

(1)自由交流并积累学习方法。

(2)摘抄、积累文中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五、作业设计,巩固提高。

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句“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的意思和蕴含的感情。

2、读懂课文,在草原自然美与人情美的熏陶感染下,受到热爱祖国和

民族团结的教育。

3、品味、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教学重难点

1、感受草原人民的热情,体会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

2、揣摩优美的语句,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复习旧知,重温“风光美

(1)欣赏草原风光图片,指名背诵第1自然段。

(2)让学生简单说说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写草原风光美的。

(天空、草地、小丘、羊群、骏马、大牛……)

2、教师过渡,导入新课。

过渡:上节课我们已经感受了草原的风光美,但大草原除了景美,这

里的人更美。草原上的人们非常热情,现在就让我们再一次来到草原,

感受那里的人情美。

二、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1、自读自悟,交流印象。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第2—5自然段,教师出示自读要求,引导学

生圈画重点。

阅读与思考:用“------”画出你认为写得好的关于主人迎客、相见、

款待、话别的语句,想一想蒙古族人民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小组合作交流,品读自己找到的语句,说一说蒙古族人民给自己

留下的印象。

2、深读悟情,感受“人情美”。

(1)学生汇报交流结果,说说阅读后的印象和感受,教师相机提出问

题,引发思考。

①如果要用一个词概括草原人民的特点,你想用什么词?(热情好客)

②作者按照什么顺序写了哪几层内容?发挥想象,将它们想象成一幅

幅画面,给每层内容加一个小标题。(这一部分课文,作者按参观访

问活动的顺序写了四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各是一层意思,它们分别

是喜迎远客图、主客相见图、主客联欢图、依依话别图。)

预设:在第一课时,学生已经简单了解了文章的写作顺序和主要内容,

这里要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把一幕幕情景想象成一幅幅画面,表达准

确即可。

(2)师生共同品读重点语句。

①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

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

飞过来。

预设:引导学生体会比喻修辞手法的妙处。这句话是写蒙古族老乡身

着节日盛装,策马疾驰,远迎来客。鲜艳的服饰,飞驰的骏马,飘舞

的衣襟衣带,作者将眼前所见之景比作彩虹,不仅形似而且神似。

(可指导学生说一说、写一写比喻句。)

②见到我们,主人们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在汽车左右与

前面引路。静寂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

预设:引导学生想象当时车与马相遇的情景,让学生说说,如果他们

在现场,会有什么感受。(热闹、热烈、热情)

③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大家的语言不

同,心可是一样。

预设:教师示范读,读出这句话中的深情厚谊。再请学生读,引发思

考:读这个句子,大家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看到了不停地握手,听到了不停的欢笑声,感受到了蒙古族同胞的

纯朴和热情。)

④歌声似乎比什么语言都更响亮,都更感人,不管唱的是什么,听者

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如何理解“会心的微笑”?)

明确:主人和宾客间可能语言不通,但是音乐是没有语言的界限的,

友谊是没有民族的界限的,美妙的歌声里传递着友爱、理解,大家不

用语言交流,也可以感受到,所以会露出“会心的微笑”。

⑤饭后,小伙子们表演套马、摔跤,姑娘们表演了民族舞蹈。

预设:出示套马、摔跤、民族舞蹈图片,让学生了解蒙古族同胞特有

的活动。这些都是蒙古族人民最喜欢的传统项目,是能骑善射、能歌

善舞的蒙古族人民力与美的展示。

3、情感升华,体会蒙古族和汉族人民的深厚情谊。

过渡:夕阳西下,再美好的相聚,也终有分别的时候,此时作者与朋

友们站在蒙古包外,望着那一望无际的草原。耳边,悠扬的蒙古族民

歌还在回响;嘴里,喷香的奶茶、鲜美的羊肉回味无穷;脑海中,那

雄健有力的蒙古族舞蹈依然回旋不已。主客的手紧握着,握住不散,

那真是——依依不舍,难舍难分。(引导学生说出表示舍不得离别的

成语。)这正是——(出示课件)“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

阳”!

(1)逐字逐句理解。

"何忍别''是指不忍别离;“夭涯”,夭边,大地与天空相接的地方,是指

蒙古族人民所住的地区,那已经是我国北部的边陲了,所以叫它“天

涯,,;“碧草,,指一片绿色的草原;“话斜阳,,是指在夕阳下,在那天涯碧

草之上,大家亲切地交流着。

(2)学生试着说说整句诗的意思。

(蒙古族和汉族两族人民情谊很深,哪里舍得马上就分别呢?大家站

在夕阳下无边无际的大草原上,相互倾诉着惜别之情。)

(3)体会这句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明确:这句话既是全文的中心句,也是作家情感的集中体现,同时给

读者以回味的余地。从迎客、联欢到话别,处处洋溢着“蒙汉情深”;

千里草原,芳草萋萋,处处都是诗情画意,所以才让人流连不已,难

分难舍。

预设:可引导学生先逐字逐句理解,再说整句诗的意思,可以分几个

学生来说,也可以只指名一个学生来说。通过近两个课时的学习,学

生应能较好地理解这句诗中所蕴含的情感了,但可能还是无法用准确

的语言概括出来,所以需要教师有技巧地进行引导。

4、回顾课文,感受热爱之情。

(1)讨论课题:课文的主要内容是写作者的一次访问活动,为什么要

以“草原”为题呢?

明确:草原是蒙古族同胞的家园,课文前面写了草原的风光美,后面

写了人情美。风光美和人情美都表现了作者对草原的赞美和依恋,整

篇课文都是围绕着“草原”来展开的,因此以“草原”为题。

(2)让学生选择自己最想读的一个场面进行朗读,读出自己的感悟。

小结:《草原》这篇文章要多读,有感情地读,读出其中的美感和情

感。在读的过程中,我们仿佛置身于老舍先生笔下的大草原中,那里

的美无处不在,天美、地美、牛羊美,人美、歌美、舞蹈美……但是

老舍先生的这篇文章写于五六十年前,今天的大草原又是怎样的呢?

如果有机会,希望同学们能亲自去大草原看一看,也来写一篇自己的

草原游记,记得到时候要与大家分享哦!

三、读写结合,学有所获。

过渡:草原是蒙古族人民美丽的家乡,在每个热爱家乡的人的眼里,

家乡都是最美的。不一定只有辽阔的草原和碧蓝的天空才是美的,我

们每个人的家乡都有美丽的风景、美丽的人情。请你仔细想一想,你

的家乡美在哪里呢?

1、出示小练笔:写一写家乡的某处景物。

要求:100—200字,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用情景交融的写

法。

提示:在《草原》一课中,我们赏析了一些比喻句和拟人句,这两种

修辞手法使句子表达更生动,可以进行借鉴;情景交融则是《草原》

的主要写法,要把写景和抒情自然地融合到一起,注意抒情的穿插要

安排合理,不可太生硬。

2、交流小练笔作品,集体评议。

四、背诵积累,作业设计。

1、背诵课文第1自然段;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丰富积累。

2、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篇六: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篇六

《草原》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会写“毯、陈”等9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

形。正确读写“绿毯、渲染、勾勒、拘束、羞涩、摔跤”等词语。

2、自读感悟,想象草原迷人的景色,受到美的熏陶。

3、揣摩优美的语句,体会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学习作者抒发情感

的方法。

4、通过理解蒙汉人民的深情厚谊,激发学生对草原的热爱之情。

5、背诵第一自然段。

教学重点: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蒙汉人民的深情厚谊。

教学难点:体会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学习作者抒发情感的方法。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9个生字,理解“绿毯、渲染、勾勒''等词语。

2、正确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3、品味课文美景,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教具准备

课件:歌曲《天堂》、老舍先生简介、词语解释、草原风景图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教师播放腾格尔的歌曲《天堂》,请同学们欣赏。

2、播放完毕后谈话导入:这首歌唱出了什么地方的美丽景色?对,是

草原。你们一定知道咱们今天要上哪一课了。(板书课题:草原)学

生齐读课题“草原请同学们分小组交流一下自己课前了解到的关于

草原的资料,谈谈自己对草原的感知。

今天,我们就和作家老舍一起,走进内蒙古,走进那辽阔的大草原。

2、简介作者以及写作背景

“老舍,原名舒庆春(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字舍予,

笔名老舍,满族正红旗人,生于北京,中国现代小说家、作家,杰出

的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

号的作家。他的长篇小说《骆驼祥子》曾经产生过较大的国际影响。

老舍的文学语言通俗简易,朴实无华,幽默诙谐,具有较强的北京韵

味。”

四十多年前,老舍先生到内蒙古草原参观访问,记录了当时在草原上

的所见所感。今天,我们就紧随老舍先生的脚步,走进“草原”,感受

大草原无与伦比的美丽风光和淳朴热情的民族风情。

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

(1)大声流利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遇到自己喜欢的语句,多读几遍。

2、自学课文生字词,可以用笔在文中圈出来,然后用合适的方法来解

决生字词。

3、检查学习效果,相机指导。

(1)翠色欲流:欲流,快要流出来。形容绿色浓润得像要流淌下来似

的。

(2)渲染:国画的一种画法,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染画面,使它分出

层次,以加强艺术效果。比喻夺大地形容。

(3)洒脱:(言谈、举止、风格)自然,无拘无束。

(4)迂回:回旋,环绕。

(5)一碧千里:千里,形容宽广。形容十分广阔的一片绿色。

(6)襟飘带舞:衣襟和裙带迎风飘动。

(7)鄂温克:我国少数民族之一,分布在内蒙古和黑龙江省。

(8)羞涩:有点难为情的样子。

(9)天涯:形容极远的地方。

(10)勾勒:用线条画出轮廓。

三、再读感知,理清结构

1、学生大声朗读课文,想想: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介绍草原的?是按

照什么顺序将材料串接起来的?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读后的收获,教师巡视指导。

3、小组推荐一名同学汇报交流的结果,其他同学做补充。

4、教师总结。

(板书:初见草原-迎客-待客-话别)

四、细读课文,品味美景

1、老舍先生笔下的草原到底是什么样的呢?请同学们仔细阅读文章第

一自然段,想想草原的景色到底美在哪里,你是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

的。画出有关句子,并想一想这些语句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2、学生作批注,自我品读探究。

3、学生小组交流自学结果,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交流自己的

感受。

4、教师根据交流结果归纳:(先写看到草原的景象,抓住天空、空气、

小丘、平地、羊群这些景物按照从天空到地面,按从上到下的顺序来

写的。后写产生的感想。)作者又是怎样抓住景物的特点,运用生动

的语言来描绘草原的美丽景色的?

教师重点导读并理解以下语句:“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

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这句话运用了怎样

的修辞手法?把什么比作什么?体会比喻的生动形象。)

“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

一首奇丽的小诗。“(这句话写的是草原的美丽风光给作者留下的深深

感慨,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草原的感叹和赞美。)(板书:风光美)

五、图片展示,欣赏美景

多媒体出示“草原风景图片",用草原歌曲《请到草原来》或《我和草

原有个约定》《辽阔的草原》等配乐,学生用感官来感受草原的美景。

六、课堂总结,布置背诵

1、这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生字词,并跟随老舍先生一道欣赏了草原上

的美丽风景,我想大多数同学可能都有一种冲动,就是想马上到大草

原去看一看,去呼吸清新的空气,去仰望蔚蓝的天空。让我们把这一

切记在脑海中吧。

2、请同学们课下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探究学习课文,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增强热爱草原和草原人民的感情。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导入新课

1、检查,指名学生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2、谈话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第一自然段,领略了大草

原的美丽风光。这节课,我们将继续跟随老舍先生走进蒙古ww

w.baihua族人民的蒙古包,去感受一下蒙古族人民的热情与友好。

二、“初入草原”,感受“洒脱”

“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

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

走都可以。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儿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

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

指名读,说说你从这句话中读懂了什么?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重点理解“洒脱”:

(1)“洒脱”这个词结合上下文来看可换成什么词?(自由、无拘无

束……)

(2)从哪些语句看出“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

走都可以。)

(3)教师描述,学生感受:“洒脱”就是没有红灯绿灯的障碍,没有行

人车辆的拥堵,却有一路翠色欲流,尽收眼底,却有那忽飞忽落的小

鸟相伴,这是令多少人向往的呀!

(4)指导朗读,表现“洒脱”:看谁能读出这种洒脱的感觉,大家来比

一比,赛一赛。

三、深读感悟,体会热情

1、导入:草原的美景,令人陶醉;行车的洒脱,令人向往;而草原的

民族风情,更是令人难忘。让我们跟老舍先生一道,走近蒙古包,去

会会蒙古族同胞。

2、自由读课文2-5自然段,思考:如果要用一个词概括草原人民的特

点,你想用什么?(热情好客)

3、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

学生回答,教师指导纠正。

4、请同学们试试看,在这些词语的前面加上一些用“情”字组成的词,

是不是会让人更深切地感受到草原人民那滚烫的心呢?(板书:人情

美)

迎接、相见、款待、联欢、话别

(1)现在请同学们认真读读课文,读完后,与小组的同学一起想想,

把这些词语加在哪个词的前面最合适。

(2)学生自由发言填词,教师点拨指导。在课件上完成填空,依次填

上:热情激情盛情尽情深情

(3)交流小结:

热情迎接激情相见盛情款待尽情联欢深情话别

(板书:热情迎接盛情款待深情话别)

5、我们按照老舍先生访问草原的顺序,来一步一步地感受草原人的深

情?

(1)热情迎接:

①你从哪些语句感受到这份热情?

“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来得真快,表现了草原人民迎接远方的客

人的急切心情。

“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为什么用“彩虹”来比喻?——不仅是因为

穿着各色的衣服,更重要的还是比喻一种热情。

“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想象当时车和马相遇的情景,

如果你在场,会有什么感受?

②草原人民扑面而来的热情令人感动,你能否读出草原人民的热情?

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2)激情相见:

①你能否想象当时的相见是怎样的情形一学生即兴表演,教师随机采

访:刚才你们说了些什么?你听得懂蒙古族语吗?如果你听不懂,你

认为他们在说什么?

②有感情地朗读,读出激动、兴奋之情。

(3)盛情款待:

①主人们拿出些什么款待远方的来客?

②除了吃的、喝的,还不忘以歌助兴,宾主无拘无束,其乐融融。

③有感情地朗读。

(4)尽情联欢:

①联欢的项目有什么呢?

②说明:这些都是蒙古人最喜爱的传统项目,是能骑善射、能歌善舞

的蒙古人力与美的展示。

(5)深情话别:

①出示课件:“背景为夕阳西下的草原,难舍难分的离别音乐(蒙语演

唱的《蒙古人》)“响起。

②教师导引:夕阳西下,宾主双方站在蒙古包外,望着那一望无际的

草原,就要分别了。耳边,悠扬的马头琴声、质朴高亢的蒙古民歌还

在回响;嘴里,喷香的奶茶、鲜美的羊肉,回味无穷;脑海中,那雄

健有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