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广东省汕头市河溪中学高三语文测试题含解析_第1页
2022年广东省汕头市河溪中学高三语文测试题含解析_第2页
2022年广东省汕头市河溪中学高三语文测试题含解析_第3页
2022年广东省汕头市河溪中学高三语文测试题含解析_第4页
2022年广东省汕头市河溪中学高三语文测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2年广东省汕头市河溪中学高三语文测试题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白纸黑字

奚同发

决定去一趟那座小城,虽然平日指尖一次次抚摸地图上那个圆点,实际上她对那里一无所知。是一张神秘的纸条,把她与那个圆点连成一线。纸条的神秘不仅是它的出现方式,更主要的是犹如久旱甘霖般及时。纸条出现的那天,爹做农活时摔断一条腿,他打上石膏就离开了卫生所。就这,还是拖欠了一屁股债。学校又一次催她和小弟交学费,开学都一个多月了,一家人正为钱犯愁。晚间,她试穿那件别人捐赠、由学校分配给她的棉衣时,手伸进衣服口袋,触到一张折叠的纸条,很普通的白纸,展开,是几行字:收到纸条的同学,如果上学有难处,跟我联系,我会帮你完成学业。落款“姚国庆”。

全家人顿时一扫近乎绝望的悲情而乐观起来,纸条传达的信息,足以成为抵挡困难的最后屏障。爹、娘、她与小弟,四个人没有谁心存丝毫怀疑,一张写了黑字的普通白纸,像几世相承的珍宝,在他们手中欣喜而小心翼翼地传递。

要不,跟他联系一下,她怯怯地问。接着一家三口的目光都集中到爹的身上。爹却自顾自地抽着烟,一言不发。最后,爹使劲儿地掐灭了纸烟,以她从未见过的严肃神情说,咱不能就这样随便地麻烦人家,不到万不得已,不能走那一步。重新振作的爹表示,再难,还没到砸锅卖铁的时候,只要他还有一口气,决不让一个娃辍学。

上镇中学时,家里已经负债累累,但是不幸却再次降临,小弟在上学途中因雨天路滑跌落山崖,娘一病瘫在床头……她决定退学,与爹共同支撑起这个再也经不住风雨的家。双手抱头,隐忍丧子之痛的爹,平生第一次把粗厚的巴掌气愤地掴在她的脸上,小弟搭上一条命,如果你不能读出书来,对得起谁?从此爹拖着那条残腿,苦苦维护着家的尊严,又一次打消了她动用纸条的念头。六年后,她如愿以偿地考上了大学,爹却含笑离世。

纸条夹在小学四年级的课本里,已有些泛黄,捏在手上,已经被汗水微微地打湿了。娘长叹一声,唉——八年了,也不知写字的人还承认不?这个地址还管用不?

她怔在那里,是啊,没办法,只能把命运交给这张纸条了……八年的精神支撑,随着一个普通信封寄走了,心里空落落地。两个月后,一个雾气没散的早晨,门前响起清脆的马铃声,邮递员大喊她的名字。在灶头烧水的她,手握尚在燃烧的半截儿柴火,夺门而出。

有信件,还有汇款!信上说,几经周转,收到她的信晚了,让她快去学校报到,以后会准时寄钱给她。老天爷啊,老天爷啊,我可以上学了!她高声重复着,一头匍匐在地……然后向远方连连跪拜,口中喊道:恩人呐,恩人呐!……

四年大学,她一刻不敢倦怠。从接到第一次汇款时,她心里就默默许诺,工作后拿到第一个月工资,一定要去探望恩人。这个诺言,如今就要兑现了!

找到邮政所3019号信箱,没有具体地址,向汇款窗口的工作人员打听,对方大吃一惊,反问她是不是那个被资助的大学生。这下,轮到她惊讶了:是她在这儿有名,还是姚国庆有名?

邮政所几乎停止办公,大家七嘴八舌围过来……

一切都明白了,是一个大娘给她寄的钱。起初,邮政所还奇怪,她一个捡破烂的怎么每月都要寄出两份钱。一份给在外地上学的儿子,另一份是以姚国庆的名义寄出。原来,姚国庆是她丈夫,几年前因病去世,可她收到一个陌生女孩来信,纸条上丈夫熟悉的字迹让她泪水涟涟。虽然单位破产,她下了岗,但不能让丈夫昔日白纸黑字的承诺化作一纸谎言……

在一个依墙斜拉的低矮的破旧帐篷前,电视台记者见到长跪不起的女孩子。围观的人争相介绍,哭了一个多小时啦,都成泪人啦,人能有多少眼泪啊?可她还在不停地抹泪儿。

现场观众焦急地把目光投向街道,只是那个供俩孩子上大学,甚至把住房都卖了的女人咋还不回来?记者的镜头更是急切地扫来扫去。所有的人都在期待那个女人的到来。大家心疼哭了那么久、跪了那么久的瘦弱女孩,也在构想另一个女人的模样,或她出现的场景……

(选自《文化月刊))2009年第l2期,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女孩在得到有人准备资助她完成学业的纸条后,曾多次萌生动用纸条的念头,但都

被父亲阻止,直到女孩考上了大学,父亲离世后,女孩才能将纸条寄出。

B.这篇小说语言质朴,叙事生动,构思巧妙。作者在作品中将自己的理智与读者的情感巧妙地勾连起来,在平静的叙事中蕴涵着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

C.小说主要通过人物的行为来凸显人物的性格。父亲多次阻止女孩动用“纸条”,说

明他是一位讲自尊、有骨气的勤劳农民,但他也有守旧、狭隘的一面。

D.大娘为了丈夫临终的嘱托,为了兑现与丈夫的共同承诺,卖掉了房子,靠拾破烂维持生计,供陌生的女孩完成大学学业,这种超越生命的承诺令人肃然起敬。

E.结尾描写了女孩、记者以及围观的群众,都在焦急地等待着那个兑现了承诺的女人,但她却没有到来。结尾的这种开放性设计,引发读者想象,耐人寻味。(2)小说中的自始至终都没有出场的“女人”,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

分)

(3)本文以“一张纸条”为线索。请具体分析文章是如何围绕着“一张纸条”展开的。(6分)

(4)“白纸黑字”作为小说的标题,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8分)参考答案:(1)(5分)答E给3分,答B给2分,答A给1分,答D、C不给分。(A“父亲离世后,女孩才能将纸条寄出”错。因为女孩寄出纸条,是在父亲去世后,万般无奈的情况下才寄出的。C“但也有守旧、狭隘的一面”错。小说刻画的是一位讲自尊、有骨气、明大义、爱子女的令人钦佩的父亲。D“为了丈夫临终的嘱托”错,“为了兑现与丈夫的共同承诺”错,文中均无此意。大娘的丈夫几年前因病去世,她是收到一个陌生女孩的来信,认出纸条上丈夫的字迹后,才知道捐助的事,继而兑现的承诺。)(2)(6分)①信守承诺(坚守诚信)。在丈夫去世、家境困窘的情况下,受到纸条的她毅然承担起帮助陌生女孩完成学业的重任,替丈夫兑现生前的诺言。(2分)②坚强。为了供自己的儿子和陌生的女孩读书,她卖掉了房子,多年住在一个“依墙斜拉的低矮的破旧帐篷”里,靠拾破烂维持生计。(2分)③乐于助人(富有爱心)、不图回报。“她”连续4年以丈夫的名义给女孩汇款,但从未留下具体地址。(2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务必结合文本,要做到形象与分析对应。)(3)(6分)①发现纸条。(1分)在试穿捐赠的衣服时,意外地发现“纸条”。②试图动用纸条。(1分)女孩上四年级时,爸爸摔断了腿,第一次萌生动用“纸条”的念头;上中学时,家中祸不单行,再次想动用“纸条”,均遭父亲阻拦。③寄出纸条。(1分)女孩考上大学,父亲含笑离世,万般无奈,她寄出了那张“纸条”。④寻找纸条主人,得知真相。(1分)女孩大学毕业领到第一个月的工资后,去那个陌生的小城,寻找恩人,得知恩人的身份。(每点1分,分析2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4)(8分)①表面上看“白纸黑字”就是一张写着字的纸条,这是小说的线索。(2分)②从深层上看,普通的“白纸”上朴实的“黑字”代表着人间大爱,“纸条传达的信息,足以成为抵挡困难的最后屏障”,表达了“爱是一种苦难中的依靠”的主题。(3分)③“白纸黑字”作为一个成语,更代表着中华民族重承诺、守信用的宝贵品质。虽然丈夫去世,单位破产,她下了岗,“但不能让丈夫昔日白纸黑字的承诺化作一纸谎言”的信念支撑着她完成了超越生命的承诺。这是这篇小说着力突出的主题。(3分)

(意思对即可)2.阅读下面文章,回答文后各题。一代通儒顾炎武顾炎武从科举制度桎梏中挣脱出来后,便一改旧习,自警“能人不为文人,能讲不为讲师”力倡“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为了一抒山河壮怀、广交天下贤哲,也为了摆脱纠缠,躲避豪绅叶方恒的陷害,他以游为隐,将家事稍作安排,便只身出游。最初往来于山东、北京、江苏、浙江之间,自康熙元年起,其游踪扩至河北、河南、山西、陕西。以友人所赠二马二骡载书自随,南北往返,风尘仆仆,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把自己的后半生献给了著述事业。顾炎武每到一处,必考察当地风土人情、山川地理,如与平日所闻不符,便打开书卷验证。旅途中则在鞍上默诵诸经注疏,偶有遗忘,就翻书温习。据他在《书(为顾宁人征天下书籍启)后》回忆,自己曾临泰山,谒十三陵,登恒山,抵太原,“往来曲折二三万里,所览书又得万余卷”。他把所搜集到的地理文献资料一分为二,将有关水利、贡赋、经济、军事部分,编为《天下郡国利病书》;有关地理沿革、建制、山川、名胜部分,则编为《肇城志》。顾炎武把《论语》中的“博学于文”“行己有耻”作为自己的治学宗旨和处世之道,虚怀若谷,严于律己,注重友情。在他看来,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难成。交友是益学进道的重要途径,古人学有所得,未尝不求同志之人,所以,寻友交友构成他为学生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为学交友过程中,他始终推友之长,虚己待人,以友为师,其高尚品格足为后世楷模。他晚年所撰《广师》,从学术视野、学术贡献、博闻强记、文风雅正、治学态度等方面,对同时代的十位“同学之士”加以称许。其弟子潘耒在《日知录》序中,盛赞其师足迹半天下,所至交其天下贤豪长者。天下无贤不肖,皆知先生为通儒。顾炎武一生,始终关注“国家治乱之源,生民根本之计”,早年奔走国事,中年谋求匡复,即使暮年独居北方,依旧念念不忘“东土饥荒”“江南水旱”,直到逝世前,病魔缠身,他仍然以“救民水火”为己任。他主张,天生豪杰必有所任,“拯斯人于涂炭,为万世开太平”,正是自己的责任。顾炎武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关注,有其特定的原因,今天看来固然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对于一个旧时代的思想家和学者来说,却是难能可贵的。面对明清交替的现实,顾炎武从历史反思中得出结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后世学者将他的这一思想归纳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传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颇有道理的。(摘编自陈祖武《顾炎武评传》)19.本文从哪些方面评述了顾炎武的一生?试结合全文加以概括。20.顾炎武能成为一代通儒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分析。21.说说结尾划线句子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和态度?

参考答案:19.游学著述;为学交友;思想情怀。20.勤于记诵,博览群书;注重实地考证、资料搜集;虚怀若谷,广交贤哲(博采众长);境界崇高,明道救世。21.①赞扬了顾炎武思想意识中的家国情怀和忧国忧民意识;②积极肯定了后世学者对我国爱国主义传统的自然引申与合理发展的行为;③希望世人能领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积极意义,勇于担当,爱国奉献。19.试题分析:这是一道信息筛选的题目,是实用类文本阅读必考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审清题干,然后锁定区位,概括文意作答,此题是综合筛选的题目,要立足原文,找到“从哪些方面评述了顾炎武的一生”,游学著述;为学交友;思想情怀。【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技巧点拨】信息筛选的题目,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答题的方向,如此题的“从哪些方面评述了顾炎武的一生”,应该是一些具体做事的方式等。通过分析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综合信息筛选要立足全文,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局部信息筛选要锁定区位,对段落进行简单的划分,分出层析,找到关键词语,联词成句分条作答;如本题游学著述;为学交友。要概括分析。20.试题分析:真实一道文意概括的题目,要求顾炎武能成为一代通儒的原因进行分析,可以从内部和外部原因分析。【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名师点睛】这仍然是一道信息筛选的题目,只是要求的高一点,首先对题干要进行分析,分析题干的隐含的意思,顾炎武能成为一代通儒的原因,实际就是传主拥有行为、思想,明确只一点题目就好答了,到文中找主要的事件,通过事件分析体现传主的什么思想,然后分条作答,注意要对事件记性整合,相同的内容注意合并,各点之间不要相互包含。如本题勤于记诵,博览群书;注重实地考证、资料搜集;虚怀若谷,广交贤哲(博采众长);境界崇高,明道救世。21.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赏析语句的题目,既涉及到文章的内容,又要拓展,首先立足文本谈谈语句的内涵,用文中的事例进行说明,然后谈对作者的情感态度。【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技巧点拨】归纳内容要点,分析语句内涵,应该放入原文,联系上下文分析。长句子要划分为短句子理解。结合内容分析情感态度。如本题“后世学者将他的这一思想归纳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传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颇有道理的”,赞扬了顾炎武思想意识中的家国情怀和忧国忧民意识;积极肯定了后世学者对我国爱国主义传统的自然引申与合理发展的行为。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宋代理学家们提倡的“节孝”观念,其实并不是他们的首创。至少从汉代以来,国家政府都曾经对社会上的节孝行为进行过表彰和奖励。到了宋代,一方面,政府基本上持续了历代政府对旌表节孝的重视;另一方面,理学家们为强调士大夫应注重气节的道德标准,对“节孝”观也作出了更明确的表述。然而直至宋元时期,国家政府对于旌表节孝的行为,更多的是停留在倡导个案“典型”的层面上。有学者把明以前到明代的旌表贞节行为的演变过程,形象地描述为“由典范到规范”。典范是由倡导所致,而成为规范则必须要有一整套严格的制度化设计来加以保障和推行。明代在固定的审核标准下,对来自全国各地大量的旌表案件,予以定期、集体和分类处理,从而形成了明代旌表节孝的制度化、规律化和等级化,乃至演变至激烈化的特质。与之相伴相行的是以朱熹为核心的理学成为明代政府所认可推行的政治意识形态范本,这就促使明朝的许多士大夫从理学的角度来诠释和欣赏政府的旌表节孝制度。这样,明政府所推行的节孝行为,就不仅仅是一种制度政策,同时也成为一种社会道德的教化行为。在制度与教化的双重作用下,明清时期的节孝行为,越来越出现违反人性的激烈化特质。《儒林外史》中所描述的父亲眼看着女儿自尽殉夫并大赞“死得好”的故事,在明清两代的文献中并不罕见。在朱熹悟道、传道的福建地区,清代竞有胁迫寡妇殉节的风气。“孝道”本是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但是经过明清时期的制度化推进之后,也在不同程度上走上了泛政治化的极端道路。在上层统治者眼里,孝道的体现就是臣下的“死忠”:所谓“以孝治天下”,实际上就是天下服从一尊。就一般士庶之家而言,争取“孝行”的褒奖可以获取一定的社会地位和实际利益。正因如此,为博得孝名而导致明清时期惨无人道的“割股疗亲”行为盛行,显然也是政府对于“节孝”制度化与教化灌输的后果。宋代理学所倡导的“节孝”,更多的是强调士人自身的道德气节与行为准则,而到了明清时期经过专制政府的制度化、规范化之后,传统的“节孝”观被引入到激烈化的歧途。特别是随着明清时期皇权专制体制的强化和官僚阶层奴庸化的加剧,朱子及理学家们所提倡的勇于坚持士人气节的义理观,基本上成了政治上的一种“摆设”。而某些部分被强调而形成制度化的诸如“贞节”“孝道”,则根据统治者的需求而经过了新的改造和诠释。正因如此,宋代朱子及理学家们所倡导的“义理”“气节”等命题所蕴含的道德价值,还是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并加以继承、(摘编自陈支平《朱子学·理学:唐宋变革与明清实践》)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节孝”观并非始于宋代,只是宋代持续了历代对旌表节孝的重视,并对其作了更明确的表述。B.“由典范到规范”中的“典范”是指明之前的倡导个案典型,“规范”指明代的制度化设计。C.节孝行为成为明代社会的一种制度政策后,朱子理学就变成了政府认可的政治意识形态范本。D.对节孝行为进行制度化设计并使之成为道德的教化行为,是“节孝”观在明清发生变异的原因。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通过分析“节孝”观在明朝前后的演变,告诉人们要客观看待宋理学的内容和价值。B.文章运用例证法,用“割股疗亲”等事例,证明了明清时期的节孝行为违反人性的特质。C.文章论证“孝道”走上泛政治化道路,是从上层统治者和一般士庶之家两方面来分析的。D.文章先叙说节孝观的演变过程,然后溯根源,析危害,先立后破,逐层深入,说理透彻。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明朝士大夫们从理学角度诠释和欣赏旌表节孝行为,助推了旌表节孝制度的形成。B.本是中华文化优秀传统的“节孝”走上泛政治化道路后,势必会改变原本意义。C.没有良好的国家体制和社会风气,朱子的“气节”“义理”就没有被实践的可能。D.现在重新审视宋理学,我们既要重视和继承其道德价值,又不能忽视其反人性特点。参考答案:1.C

2.D

3.B【1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找出文章中相对应的语句,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比对,寻找细微的差别确定答案。C项,“节孝行为成为明代社会的一种制度政策后,朱子理学就变成了……”不正确,原文说的是“与之相伴相行的是以朱熹为核心的理学成为明代政府所认可推行的政治意识形态范本”,是“与之相伴相行”,而不是“之后”。故选C项。【2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要在整体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根据文本具体内容对各选项表述进行认真比照,考查其表述正确与否。D项,“先立后破”不正确,由原文来看,应为“先破后立”。故选D项。【3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概括文章要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观点态度的能力,题目的设误类型一般为可能说成绝对,扩大范围或缩小范围。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注意仔细阅读题干要求,分析各个选项,找出答案。A项,“助推了旌表节孝制度的形成”不正确,原文说的是“这就促使明朝的许多士大夫从理学的角度来诠释和欣赏政府的旌表节孝制度”,可见,“明朝士大夫们从理学角度诠释和欣赏”的就是“旌表节孝制度”,而不是“助推了”旌表节孝制度的形成。C项,无中生有,文中没有依据,且“没有……就没有被实践的可能”表述过于绝对。D项,“宋理学……反人性特点”不正确,原文说的是“明清时期的节孝行为,越来越出现违反人性的激烈化特质”。故选B项。【点睛】第2题解答时首要的就是整体阅读,把握中心论点或论题,找出文中所用论据,分析论证方法,明辨论据与论点之间的关系,不仅要明辨中心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关系,更要明辨各个分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关系,最后提炼整合。同时还要注意论述类试题设题常见陷阱:以偏概全、混淆时态、因果混乱、主次颠倒、混淆是非、无中生有、张冠李戴,等等。对于试题选项内容一定要在原文中找到对应信息区间,然后再进行判断。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韦贯之,名纯,避宪宗讳,遂以字行。少举进士。德宗末年,人有以贯之名荐于京兆尹李实者,实举笏示所记曰:“此其姓名也,与我同里,素闻其贤,愿识之而进于上。”说者喜,骤以其语告于贯之,且曰:“子今日诣实而明日受贺矣。”贯之唯唯,数岁终不往,然是后竟不迁。永贞中,始除监察御史。上书举季弟纁自代,时议不以为私。转右补阙,而纁代为御史。元和元年,宰相杜佑子从郁为补阙,贯之持不可,寻降为左拾遗。复奏:“拾遗、补阙虽品不同,皆是谏官。父为宰相,子为谏官,若政有得失,不可使子论父。”改为秘书丞。新罗人金忠义以机巧进,至少府监,荫其子为两馆生。贯之持其籍不与,曰:“工商之子,不当仕。”忠义以艺通权,幸为请者非一,贯之持之愈坚。既而疏陈忠义不宜污朝籍,词理恳切,竟罢去之。讨吴元济也,贯之请释镇州,专力淮西,且言:“陛下岂不知建中事乎?始于蔡急而魏应也,齐、赵同起,德宗引天下兵诛之,物为殚屈,故朱泚乘以为乱。此非它,速于扑灭也。今陛下独不能少忍,俟蔡平而诛镇邪?”时帝业已讨镇,不从。终之,蔡平,镇乃服。初,讨蔡,以宣武韩弘为都统,又诏河阳乌重胤、忠武李光颜合兵以进。贯之以为诸将四面讨贼各税进取今若置统督复令二帅连营则持重养威未可以岁月下也亦不从后四年乃克蔡皆如贯之策运。有张宿者,有口辩,得幸于宪宗,擢为左补阙。将使淄青,宰臣裴度欲为请章服。贯之曰:“此人得幸,何要假其恩宠耶?”其事遂寝。宿深衔之,卒为所构,诬以朋党,罢为吏部侍郎。不涉旬,出为湖南观察使。后罢为太子詹事,分司东都。穆宗立,即拜河南尹,以工部尚书召。未行,卒,年六十二,诏赠尚书右仆射,谥曰贞。(据《旧唐书》《新唐书》删改)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实举笏示所记曰

笏:笏板B.然是后竟不迁

迁:升官C.其事遂寝

寝:睡觉D.宿深衔之

衔:怀恨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人有以贯之名荐于京兆尹李实者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B.骤以其语告于贯之

贪于财货,好美姬C.俟蔡平而诛镇邪

封府库,而待将军至D.后四年乃克蔡

臣乃敢上壁16.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韦贯之坚持原则,不御私情。上书推荐弟弟韦代替自己做监察御史,当时人们并不认为他偏私;宰相儿子杜从郁做补阙,韦贯之却两次上奏,致使杜从郁的官职一降再降,做了秘书丞。B.韦贯之刚强正派,不阿权贵。有人把他推荐给京兆尹李实,李实表示愿意结识他并把他推荐给皇上。韦贯之并没在意,几年没有去拜访李实,失去了通过李实推荐而升迁的机会。C.韦贸之洞察力强,料事如神。讨伐吴元济的时候,韦贯之建议先放下镇州,全力对付淮西;不赞成设置都统的同时又令二帅连营,这些德宗都没采纳。事后证明韦贯之是正确的。D.贯之为官敢言,坚守正义。皇帝宠臣张宿出使外地,宰相装度为他请求章服,书贯之严词坚决反对。因此事得罪了做谏官的张宿,张宿后来“诬以朋党”报复韦贯之。17.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贯之以为诸将四面讨贼各税进取今若置统督复令二帅连营则持重养威未可以岁月下也亦不从后四年乃克蔡皆如贯之策运1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说者喜,骤以其语告于贯之,且曰:“子今日诣实而明日受贺矣。”(2)忠义以艺通权,幸为请者非一,贯之持之愈坚。参考答案:14.C

15.B

16.A

17.贯之以为诸将四面讨贼/各税进取/今若置统督/复令二帅连营/则持重养威/未可以岁月下也

18.(1)(向李实)推荐(韦贯之)的人很高兴,急忙把李实的话告诉韦贯之,并且说:“你今天到李实那里去,第二天就能受到庆贺。”(2)金忠义用艺能来结交权贵宠臣,替他说情的不止一两个,韦贯之对自己所持意见更加坚定。【14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言文实词含义的能力。解答本题时考生应先看清题目要求,然后找到各选项在文中的位置,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分析。本题C项,“其事遂寝”中“寝:睡觉”解释错误,在这句话中“事”是主语,“寝”作谓语,这句话解释为“这件事于是被搁置一边”,“寝”在这里的意思是“搁置”。故选C。【15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言文虚词含义的能力。解答本题时考生应先看清题目要求,然后找到各选项在文中的位置,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分析。本题A项,“人有以贯之名荐于京兆尹李实者”与“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中的“以”都是介词,把。B项,“骤以其语告于贯之”中的“于”,介词,引出对象,不翻译;“贪于财货,好美姬”中的“于”,介词,在。C项,“俟蔡平而诛镇邪”与“封府库,而待将军至”中的“而”都是连词,表承接。D项,“后四年乃克蔡”与“臣乃敢上壁”中的“乃”都是副词,才。故选B。【16题详解】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A项,“宰相儿子杜从郁做补阙,韦贯之却两次上奏”错,两次上奏一次是针对“补阙”,一次是针对“左拾遗”;且“一降再降为秘书丞”错,原文第二段是“改为秘书丞”。故选A。17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句中“贯之”为人名,“诸将四面讨贼”作“以为”的宾语;“今”“复”“则”“亦”是句首的标志;“也”为句末标志;“后四年”表时间,独立成句;“克蔡”为动宾结构,攻克蔡;也可结合本句意思断句为:贯之以为诸将四面讨贼/各税进取/今若置统督/复令二帅连营/则持重养威/未可以岁月下也/亦不从/后四年/乃克蔡/皆如贯之策运。文言大意:韦贯之以为诸将从四面讨伐叛贼,各自会迅速进攻,如今设置都统督战,又令二个节帅连营,那么他们会慎重行事,保存各自威力,攻克的日期就难以估计了。皇帝还是没有听从。后来用了四年时间才攻克蔡州。一切都如韦贯之所预料的。【18题详解】本题考核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题目,答题时注意直译,重点注意句中重点实词、虚词、活用和句式的翻译。此题注意,(1)说者:推荐(韦贯之)的人;骤:急忙;诣:到。明日:第二天。(2)以:用;通:结交;权,权贵宠臣;幸:希望。【点睛】文言实词理解可尝试如下几种方法:一、迁移法。所谓迁移法,就是碰到平时积累、掌握的文言实词出现在新的语段中,按照以前的语义来翻译。考试中,一般考查的文言实词均课内出现过,碰到这种情况,就可以举一反三。二、组词法。古汉语简洁凝炼,很多词语的意义在今天仍然得以保留,文言实词翻译成现代汉语,单音节一般要变成双音节,因此,我们可以尝试为要翻译的实词“组词”,通过组词,使难以理解的文言实词含义明晰。三、查字典。在平时的学习中,遇到第一种和第二种方法解决不了,拿不准时,可使用此法。有专门的《古汉语字典》更好,没有,《现代汉语小词典》《新华字典》均可。因为古汉语中大量的词语没有消亡,它们的很多义项至今仍然保留,生活中仍在使用。四、推断法。当使用前几种方法均无法理解该词的意思时,可尝试用此法。所谓推断,就是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在已译出其他字的情况下,猜测其词义。使用此法要注意:按正常情况无法合理解释时,可考虑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使动用法”、“意动用法”、“词类活用”。参考译文:韦贯之,名纯,避宪宗名讳,以字行于世。年轻时就考中进士科。德宗末年,人有把韦贯之推荐给京兆尹李实,李实举起笏板给人看他所记下来的名字,说:这是他的姓名,和我是同乡,一向就听说他很贤能,希望认识他,然后引荐给皇上。推荐的人很高兴,急忙把李实的话告诉韦贯之,并且说:你今天到李实那里去,明天就能受到庆贺。韦贯之维诺而已,但几年中始终不肯前往,这件事之后他的官位也没有升迁。永贞年间,韦贯之才被授任为监察御史。他上书举荐小弟韦纁代替自己任监察御史,当时议论这不是徇私枉法。于是转任右补阙,而韦纁代替自己做监察御史。元和元年,宰相杜佑的儿子杜从郁做补阙,韦贯之坚持说不可以,不久降职为左拾遗。他再次上奏说:拾遗、补阙虽然品级不同,但都是谏官。父亲任宰相,儿子任谏官,如果政事有失,做儿子的不可能去议论父亲。于是杜从郁改任秘书丞。新罗人金忠义因为投机取巧进用,官做到少府监,他的儿子以门荫当上了两馆的生徒。韦贯之扣住他的册籍不下发,并说:工商之家出身的子弟,不应当做官。金忠义用艺能来结交权贵宠臣,替他说情的不止一两个,而韦贯之更是坚持己见。他不久又上疏陈述金忠义不应当玷污朝廷官吏的名册,词理恳切,金忠义的官职终于被免去。当时讨伐吴元济,韦贯之请求先放下镇州,集中力量对付淮西,并且说:陛下难道不知道建中年间的事情吗?开始是蔡州急呼,而魏州响应,齐、赵一同起来,德宗征发天下兵马讨伐他们,财物用完而人力费尽,所以朱泚乘机作乱。这不是别的原因,是要迅速扑灭叛乱。如今陛下难道不能稍稍忍一下,等蔡州平定之后再讨伐镇州吗?当时皇帝已经讨伐镇州了,没有听从韦贯之的建议。最终的结果是,蔡州平定之后,镇州才屈服。开始,讨伐蔡州,让宣武韩弘做都统,皇帝又下诏叫河阳乌重胤、忠武李光颜合并兵力而进军。韦贯之以为诸将从四面讨伐叛贼,各自会迅速进攻,如今设置都统督战,又令二个节帅连营,那么他们会慎重行事,保存各自威力,攻克的日期就难以估计了。皇帝还是没有听从。后来用了四年时间才攻克蔡州。一切都如韦贯之所预料的。有个叫张宿的人,很有口才,受到宪宗的宠幸,被提升为左补阙。张宿将要出使淄青,宰相裴度要替他请求章服。韦贯之说:此人已备受皇帝宠幸,为何还要再给他优厚的宠幸呢?于是这件事就停了下来。张宿因此对他怀恨在心,(韦贯之)最终还是被张宿陷害,张宿诬陷他结朋连党,罢免了他的官职,让他做了吏部侍郎。不到十天,又外任为湖南观察使。后来又罢为太子詹事,在东都分司任职。穆宗即位,随即下令授拜他为河南尹,召入朝廷任工部尚书,还未赴任,去世,终年六十二岁,追赠尚书右仆射,谥号贞。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朱伺,字仲文,安陆人。有武勇,而讷口,不知书,为郡将督,见乡里士大夫,揖称名而已。及为将,遂以谦恭称。张昌之逆,太守弓钦走滠口,伺与同辈合众讨之,不克,乃与钦奔武昌。后更率部党攻灭之。转骑部曲督。伺部曲以诸县附昌,惟本部唱义讨逆,逆顺有嫌,求别立县。其后陈敏作乱,陶侃时镇江夏,以伺能水战,晓作舟舰,乃遣作大舰,暑为左甄,据江口。摧破敏前锋。敏弟恢称荆州刺史,在武昌,侃率伺及诸军进讨,破之。时西阳夷贼抄掠江夏,太守杨珉每请督将议距贼之计,伺独不言。珉曰:“朱将军何以不言?”伺答曰:“诸人以舌击贼,伺惟以力耳。”珉又问:“将军前后击贼,何以每得胜邪?”伺曰:“两敌共对,惟当忍之。彼不能忍。我能忍,是以胜耳。”珉大笑。永嘉中,石勒破江夏,伺与杨珉走夏口。及陶侃来戍夏口,伺依之,随侃讨杜弢,有殊功。夏口之战,伺用铁面自卫,以弩的射贼大帅数人,皆杀之。贼挽船上岸,于水边作阵。伺逐水上下以邀之,箭中其胫,气色不变。诸军寻至,贼渍,追击之,皆弃船投水,死者太半。贼夜还长沙,伺追蒲圻,不及而反。加威远将军。建兴中,陈声率诸无赖二千余家断江抄掠,侃遣伺为督护讨声。声众虽少,伺容之不击,求遣弟诣侃隆,伺外许之。及声去,伺乃遗劲勇要声弟斩之,潜军袭声。声正旦并出祭祀饮食,伺军入其门,方觉。声将阎晋、郑进皆死战,伺军人多伤,乃还营。声东走保董城伺又率诸军围守之遂重柴绕城作高橹以劲弩下射之又断其水道城中无水杀牛饮血阎晋,声妇弟也,乃斩声首出降。(节选自《晋书·朱伺传》)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声东走/保董城/伺又率诸军围/守之/遂重柴绕城作高橹/以劲弩下射之/又断其水道/城中无水/杀牛饮血/B.声东走/保董城/伺又率诸军围/守之/遂重柴绕城作高橹/以劲弩下射之/又断其水/道城中无水/杀牛饮血/C.声东走/保董城/伺又率诸军围守之/遂重柴绕城/作高橹/以劲弩下射之/又断其水道/城中无水/杀牛饮血,D.声东走/保董城/伺又率诸军围守之/遂重柴绕城/作高橹/以劲弩下射之/又断其水/道城中无水/杀牛饮血/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郡,古代行政区域,最早设置于战国时期,秦朝之前比“县”小,从秦朝起比“县”大。B.士大夫,指有一定职位的官员,身份地位高并且备受尊崇。他们既是国家政治的直接参与者,又是社会上文化、艺术的创造者、传承者。C.刺史,职官名,“刺”,检核问事之意。刺史最初设置时是为了监察郡县的官员,后用为一州长官的称谓。D.祭祀是华夏礼典的一部分,指置备供品对神佛或者祖先行礼,表示崇敬之情并祈求保佑。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朱伺注重修为,转变性格。朱伺不善言辞,不识字,之前遇见人打招呼,只是作个揖报个姓名,担任将军之后,就变得十分谦恭。B.朱伺能造战船,善于水战。陈敏作乱时,朱伺接受当时镇守江夏的陶侃的命令制造大战船,担任左翼,据守江口,击败了陈敏的先锋部队。C.朱伺果断杀敌,勇猛无畏。夏口之战中,朱伺戴着铁面具,用弓弩射杀敌将,后来敌军在岸边布阵,朱伺继续击敌,被敌人的箭射中小腿也不退缩。D.朱伺忍耐力强,善抓时机。在与敌作战时,朱伺会耐心地等待有利的机会,比如在讨伐陈声兄弟时,他不急于攻打,而是等待时机亲自斩杀他。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伺部曲以诸县附昌,惟本部唱义讨贼,逆顺有嫌,求别立县。(2)声众虽少,伺容之不击,求遣弟诣侃降,伺外许之。参考答案:10.C

11.B

12.D

13.(1)朱伺军队中的部下凭借各县归附张昌,只有本部倡议(倡导正义)讨伐逆贼,抗击和归附两者间有了嫌隙,请求另外设立县。(2)陈声人马虽然少,朱伺忍着不攻打,陈声请求派遣他的弟弟前往陶侃处请求投降(向他投降),朱伺表面上答应了陈声。【10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是先疏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句中,“又断其水道”为句意完整的分句,排除BD;“伺又率诸军围”缺宾语,不是分句,应为“伺又率诸军围守之”,排除A。故选C。【11题详解】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B项,“士大夫,指有一定职位的官员,身份地位高并且备受尊崇”表述有误,士大夫,是中国古代对于社会上的官吏和士人的统称,既指当官有职位的人,也指没有做官但有声望的读书人。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本题要求选出“下列有关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D项,“而是等待时机亲自斩杀他”张冠李戴,原文“阎晋,声妇弟也,乃斩声首出降”可知,陈声是阎晋杀死的。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1)中的“以”介词,凭借;“唱”通“倡”,倡导;“嫌”名词,嫌疑;“别”副词,另外。(2)中的“容”动词,忍耐;“诣”动词,前往,去到;“外”名词作状语,表面上。【点睛】文言断句的题目,首先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其次注意断句题大多集中在对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的考核,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

译文:朱伺字仲文,是安陆人。朱伺勇猛威武,但不善言辞,不认识字,担任郡将督时,见到乡里的士大夫,只是作揖报个姓名。等到做了将军,便以谦恭著称。张昌作乱,太守弓钦逃到滠口,朱伺和同辈聚集部众讨伐张昌,没有取胜,便随同弓钦奔向武昌。后来又率部众进攻消灭了张昌。转任骑部曲督。朱伺军队中部下凭借各县归附张昌,只有本部倡议(倡导正义)讨伐逆贼,抗击和归附两者间有了嫌隙,请求另外设县。后来陈敏作乱,陶侃当时镇守江夏,因朱伺善于水战,会制造战舰,便派朱伺制造大战舰,委任朱伺为左翼,占据江口,打败陈敏的前锋。陈敏的弟弟陈恢自称荆州刺史,占据武昌,陶侃率朱伺及各部军马进军讨伐陈恢,消灭了他。当时西阳夷贼劫掠江夏,江夏太守杨珉常请军将们商议抵御贼寇的计策,只有朱伺不发一言。杨珉说:“朱将军为何不说话?”朱伺回答说:“众人用口舌攻击贼寇,我只凭武力胜敌。”杨珉又问:“将军多次击贼,为什么能常常取胜?”朱伺说:“两军相对,只能忍耐。敌人不能忍耐,而我能忍耐,因此取胜。”杨珉大笑。永嘉年间,石勒攻破江夏,朱伺与杨珉逃往夏口。等到陶侃来戍守夏口时,朱伺投奔他,随同陶侃讨伐杜弢,有突出的功劳。夏口之战,朱伺用铁面具防卫,用弓弩射中数名贼军主将,都杀死了。贼军泊船上岸,在水边布阵。朱伺在水中上下追逐阻截贼军,被箭射中他的小腿,气色没有改变。各路官军不久赶到,贼军渍败,追击他们,贼军都弃船投水,死者有一大半。贼军乘夜逃回长沙,朱伺追到蒲圻,没有追上才撤兵。被授予威远将军。建兴年间,陈声率两千多家无赖之徒拦截长江掳掠,陶倪派朱伺为督护讨伐陈声。陈声人马虽然少,朱伺忍着不攻打,陈声请求派遣他的弟弟前往陶侃处请降,朱伺表面上答应了陈声。等陈声一离开。朱伺便派精壮的勇士半路拦截陈声的弟弟并杀了他,暗中派军袭击陈声。陈声部众正月初一一起出来祭祀饮食,朱伺的军队攻入大门,陈声才发觉。陈声部将阎晋、郑进都拼死而战,朱伺的士卒伤亡很多,便撤回军营。陈声往东逃去,守住董城。朱伺又率众包围董城监守,在城四周围起层层篱栅,架起高高的望楼,用强弓向下射,又阻断城中水道。城中没有水,杀牛喝血。阎晋,是陈声的妻弟,就斩下陈声的头出城投降。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公仪休者,鲁博士也,为鲁相。奉法循理,无所变更,百官自正。使食禄者不得与下民争利,受大者不得取小。客有遗相鱼者,相不受。客曰:“闻君嗜鱼,遗君鱼,何故不受也?”相曰:“以嗜鱼,故不受也。今为相,能自给鱼;今受鱼而免,谁复给我鱼者?吾故不受也。”食茹①而美,拔其园葵而弃之。见其家织布好,而疾出其家妇,燔其机。云“欲令农士工女安所雠②其货乎”?石奢者,楚昭王相也。坚直廉正,无所阿避。行县,道有杀人者,相追之。乃其父也。纵其父而还自系焉。使人言之王曰:“杀人者,臣之父也。夫以父立政,不孝也;废法纵罪,非忠也:臣罪当死。”王曰:“追而不及,不当伏罪,子其治事矣。”石奢曰:“不私其父,非孝子也;不奉主法,非忠臣也。王赦其罪,上惠也;伏诛而死,臣职也。”遂不受令,自刎而死。李离者,晋文公之理③也。过听杀人,自拘当死。文公曰:“官有贵贱,罚有轻重。下吏有过,非子之罪也。”李离曰:“臣居官为长,不与吏让位,受禄为多,不与下分利。今过听杀人,傅其罪下吏,非所闻也。辞不受令。文公曰;子则自以为有罪,寡人亦有罪邪?”李离曰:“理有法,失刑则刑,失死则死。公以臣能听微决疑,故使为理。今过听杀人,罪当死。”遂不受令,伏剑而死。(节选自《史记·循吏列传》)注:①茹:蔬菜。

②雠:售。

③理:法官4、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无所阿避

避:避免

B不私其父

私:偏袒C自拘当死

当:判罪

D傅其罪下吏

傅:附,归给5、以下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能表现文中官员既“奉法”又“循理”的一组是()(2分)①以嗜鱼,故不受也②欲令农士工女安所雠其货乎③纵其父而还自系焉④不私其父,非孝子也;不奉主法,非忠臣也⑤今过听杀人,傅其罪下吏,非所闻也⑥公以臣能听微决疑,故使为理A①②④

B②③⑥C③④⑤

D①④⑥6、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公仪休在外面吃了一种很好的蔬菜,于是回家就把自己菜园里不好吃的葵菜拔起来扔掉了。B、公仪休虽然好吃鱼,但他决不接受别人馈赠的鱼,因为他知道作为国相必须守法,不能受贿。C、石奢之父杀了人,被石奢追到,石奢放了父亲,然后判自己死罪,拒绝楚

王赦令,自刎而死。D、李离因错听案情,误杀犯人,把自己囚禁起来自判死罪,不委过下吏,不接受文公为自己的解脱,自杀而死。7、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不私其父,非孝子也;不奉主法,非忠臣也(5分)(2)理有法,失刑则刑,失死则死(5分)参考答案:4、A(避:躲避)5、C(①是公仪休的嗜好。②非“奉法”。⑥与官员无关,是讲“晋文公”。)6、A(应为公仪休吃了蔬菜感觉味道很好,就把自家园里的蔬菜拔起来扔了,“在外面吃”在文中无根据,“不好吃”理解有误。)7、(1)不偏袒自己父亲,不是孝子;不遵守王法,不是忠臣。(2)法官断案有法规,错判刑自己就要受刑,错杀人就要以死偿命。文言文翻译公仪休是鲁国的博士。他凭着才学优异当上了鲁国宰相。他奉公守法,依理办事,没有实行什么变革,百官的行为自正。使得领取俸禄的人不能和老百姓争夺利益,做大官的不准占小便宜。

有位客人送给公仪休宰相一些鱼,宰相不接受。客人说:“听说您喜欢吃鱼,就送鱼给您,为什么不接受呢?”宰相说:“因为我喜欢吃鱼,所以不接受。如今我做宰相,能够自己买得起鱼;现在接受鱼而被罢官,谁又送鱼给我呢?所以我不接受。”

他吃了蔬菜觉得味道很好,就拔掉自己园子中种的葵菜,并且扔掉它们。他看见自己家里织的布质量很好,就马上把妻子打发走,烧掉自己的织布机,说:“要让农民和织妇到哪里去卖掉他们的货物呢?”

石奢是楚昭王的宰相。他坚毅正直,廉洁公正,不阿谀奉承、回避权贵。一次出行视察各县,路上有凶手杀人,宰相追上他,原来是他父亲。他放走了父亲,回来把自己囚禁起来。他派人向昭王报告说:“杀人的凶手,是我的父亲。如果惩治父亲来树立政绩,是不孝的行为;如果废弃法律纵容罪犯,是不忠的做法;我的罪过应当处死。”昭王说:“追捕罪犯,没有追到,不应该判罪,你还是去治理政事吧。”石奢说:“不袒护自己的父亲,不是孝子;不遵行君主的法律,不是忠臣。大王赦免我的罪,是主上的恩惠;服刑而死,是臣下的职分。”于是不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