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3~2024学年度朝阳市高一年级期末考试语文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请按题号顺序在答题卡上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选择题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答案的标号涂黑;非选择题用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作答;字体工整,笔迹清楚。4.考试结束后,请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5.本卷主要考查内容:必修上册。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关于诗歌,如今人们常常说到的一个关键词是“回暖”或“升温”。这个关键词表达了人们对当下诗歌基于共同感受基础之上的一种判定,也有种种现象可以证实人们的这种判定。其实,新诗文体形式的发展,从来没有停滞,也从来没有脱离它所处的时代。同时,不只是新诗,当代旧体诗词的写作人数及作品数量同样得到了几倍的增长,旧体诗词的采风、研讨、吟诵等活动也是此起彼伏、层出不穷。社会在进步,思想在演进,人们在改变着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形成的对于诗歌的成见,能够重新以一种客观、冷静、正常的眼光去看待诗歌和诗人了。越来越多的人,在以诗歌为载体,非常便捷地交流感情,传递智慧,散发温馨,乐享生活。在诗歌面前,人们似乎打破了年龄、职业、地域等种种限制,实现了平等并超越于尘俗之上。诗歌与新媒体的关系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亲密。如果说10年前网络诗歌海量涌现时,不少人发出的“网络媒体的勃兴挽救了诗歌”之类的断言不无道理的话,那么,今天的微信传播平台,让诗歌进一步活得更加自由、自在和舒适了。诗歌的短小、快捷等文体优势,遇到微信平台,可谓如鱼在水。还有,电脑与手机的结合、联动,让诗歌呈现了崭新的景观和前所未有的生机活力。中国诗歌网一开始就拥有电脑端、手机端、APP三个端口,随后又申请开设了微信公众号传播平台,最大限度地实现了全方位的立体多向传播。中国诗歌网以建设“诗歌高地、诗人家园”为宗旨,以繁荣诗歌创作,发现和培养青年诗人,引领网络诗歌发展方向为己任。中国诗歌网的问世,结束了多年来没有官方诗歌网站的历史。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到前些年的梨花体、羊羔体,诗歌常常遭人诟病,许多诗人也常常不愿意公开承认自己的诗人身份。羊羔体遭媒体热炒的时候,许多人甚至连诗歌文本读都没有读过,就想当然地认为羊羔体完全是不好的、负面的、应该否定的东西。殊不知,一旦接触羊羔体作者车延高的诗歌文本,平心而论,其中不少诗作还是颇具诗意、内涵和境界的。综上所述,当下诗歌回暖升温的氛围我们不难感受到,其原因也不难找出:有科技发展和新媒体的因素,有诗歌和诗人自身的因素,有社会大环境的因素,有人心变化的因素。有人对新媒体与诗歌发展的关系看得很重,认为技术革命因素对今日诗歌回暖起了决定性作用。对此笔者不敢苟同。个人觉得技术力量仍然是一种外部因素,最重要的应该是社会环境和人心变化所致。尤其值得欣喜和令诗歌界振奋的,是政府对诗歌文化的高度重视,这对当下诗歌气候的回暖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对诗歌的复兴与再度辉煌也将起到巨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摘编自杨志学《当下诗歌回暖与升温》)材料二:诗歌在社交媒体的火热发展固然可圈可点,但火热的背后理应给予冷静的思考。首先,在消费主义的驱动下,诗歌的商业化现象不可避免,主要表现为资本进驻与广告投放。“诗意生活”只不过是一种数字幻境,除去第一条推送,诗歌公众号剩下的内容均是以“诗意”为名的商品营销。正如阿多诺所言:“文化工业为了追逐利润和文化的同质性,不惜剥夺‘本真’文化所具有的批判功能和协商方式,使其丧失了‘说不的勇气’。商业化的过程导致了‘本真’文化的贬值,通过将它变成待售商品的方式降低了准入的门槛。”其次,诗歌变得娱乐化。在社交媒体中,长久压抑的诗歌在自由、自我的媒介语境中得到释放,无论是精英还是大众,都有一种“快感”重拾的体会,这种“快感”的失而复得驱使受众对诗歌进行过度消费,诗歌被娱乐化为一种日常的消遣。特别是诗歌与明星的结合,加重了诗歌的娱乐性质,使诗歌被当成日常生活的娱乐符号被受众消费,忽略诗歌内容、深层意义,而去消费读诗的明星,或者仅是对读诗人的声音进行消费。诗歌依托社交媒体得到推广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让诗歌重新回归生活的中心,却也使诗歌陷入“庸俗化”的陷阱。作品不再按照年代、流派等标准划分,而是被拉到了同一水平,成为均质、庸俗的内容物。它们能否出场,取决于是否与当下生活状况乃至舆论热点相匹配。诗歌创作与传播的“把关人”缺失,导致诗歌作品主题分布不平衡、质量良莠不齐。除了付费阅读的诗歌专辑外,诗歌公众号中每天一篇诗歌主题的选择没有固定的规律可循,无论是读诗的人还是诗本身的质量都得依据不同受众的喜好具体分析。这实质是一种将诗歌庸俗化传播的表现,是一种对受众心理的顺从。换言之,诗歌公众号并没有明确自身的社会责任或者通过对某一类诗歌的传播达到一个效果,其只是做诗歌的搬运工,这样就很难保证传播的质量。(摘编自柳家旺《社交媒体中的诗歌传播研究》)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微信传播平台、中国诗歌网站的出现足以证实人们对诗歌“回暖”与“升温”的判定。B.随着社会的进步,思想的演进,人们能重新以一种客观、冷静、正常的眼光看待诗歌。C.阿多诺认为文化商业化,导致了“本真”文化贬值,将其变成了商品。D.依托社交媒体的诗歌作品质量良莠不齐,这与诗歌创作与传播的“把关人”缺失有关。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用中国诗歌网的例子证明了由于电脑与手机的有机结合、联动,诗歌呈现了让人耳目一新的景观和前所未有的生机活力。B.在当前,新诗和当代旧体诗词的创作队伍都在不断壮大,诗歌数量迅猛增长,可以预见,这一形势可能会持续。C.诗歌公众号的受众常常会忽略诗歌的内容,而去消费读诗的明星,若将诗歌与明星分离,就能够避免诗歌娱乐化。D.除付费诗歌专辑外,诗歌公众号推送的诗歌主题依受众喜好而定,这显示了它们并没有明确自己的社会责任。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诗歌的商业化”观点的一项是()A.某公众号以“快乐王子——苏轼”为主题,策划了一系列专题推送。B.某市开展体验“诗歌诗情”主题活动,推介乡村诗歌文化体验旅游线路。C.某食品节以古代名人诗句为特色小吃命名,增强了小吃的趣味性。D.某APP将往期诗歌内容制作成有声作品,放在固定栏目,进行展示。4.结合材料一,请简要谈谈诗歌回暖的原因有哪些。5.人民日报指出:“滤清一切浮华,诗歌的本质和初心不会改变。”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答案】1.A2.C3.B4.①诗歌本身的发展与时俱进。②人们看待诗歌和诗人的眼光更客观、冷静、正常。③科技的进步为诗歌发展提供了更便捷的平台。④政府对诗歌文化的高度重视。5.①“滤清一切浮华”是说要消除诗歌在社交媒体火热的背后所存在的问题,如商业化、娱乐化、庸俗化。②“诗歌的本质和初心不会改变”意思是许多让人眼花缭乱的新事物与新想象,归根结底只是技术与文学结合的表现形式,如果我们能够不被这些所困,就会发现诗歌那表现人情感的本质和初心是不会改变的。【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A.“微信传播平台、中国诗歌网站的出现足以证实……”说法错误,文中用新诗文体形式的不断发展和当代旧体诗词的发展证明了诗歌“回暖”或“升温”。根据原文“今天的微信传播平台,让诗歌进一步活得更加自由、自在和舒适了”“中国诗歌网的问世,结束了多年来没有官方诗歌网站的历史”可知,微信传播平台,只是让诗歌进一步活得更加自由、自在和舒适,而中国诗歌网的问世,只是结束了多年来没有官方诗歌网站的历史。故选A。【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C.“就能够避免诗歌娱乐化”说法绝对。根据“这种‘快感’的失而复得驱使受众对诗歌进行过度消费,诗歌被娱乐化为一种日常的消遣。特别是诗歌与明星的结合”可知,诗歌被娱乐化的原因是受众对诗歌进行过度消费。诗歌与明星结合只是诗歌娱乐化的一种表现,将诗歌与明星分离,不一定就能够避免诗歌娱乐化。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根据原文“在消费主义的驱动下,诗歌的商业化现象不可避免,主要表现为资本进驻与广告投放”可知,“诗歌的商业化”主要表现为资本进驻与广告投放。A.以“快乐王子——苏轼”为主题,策划了一系列专题推送。没有体现资本进驻与广告投放;B.以“诗歌诗情”为主题打造一条乡村诗歌文化体验旅游线路。是资本入住的表现。符合“诗歌的商业化”观点;C.某购物网站以诗句为标题推送特色小吃。并非是在诗歌公众号上投放广告,其本身就是购物网站,所以不符合资本进驻与广告投放的特点;D.放在固定栏目,进行展示。这与资本进驻和广告投放无关。故选B。【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诗歌回暖的原因有主客体两种因素,主体指诗歌本身的发展;客体包括整个社会环境,包括政府和大众,以及科技的助力。根据材料一原文“其实,新诗文体形式的发展,从来没有停滞,也从来没有脱离它所处的时代。同时,不只是新诗,当代旧体诗词的写作人数及作品数量同样得到了几倍的增长……”可以看出:诗歌本身的发展与时俱进。根据原文“社会在进步,思想在演进,人们在改变着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形成对于诗歌的成见,能够重新以一种客观、冷静、正常的眼光去看待诗歌和诗人了”可看出:人们看待诗歌和诗人的眼光更客观、冷静、正常。根据原文“诗歌与新媒体的关系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亲密……还有,电脑与手机的结合、联动,让诗歌呈现了崭新的景观和前所未有的生机活力……”可以得出:科技的进步为诗歌发展提供了更便捷的平台。根据原文“尤其值得欣喜和令诗歌界振奋的,是政府对诗歌文化的高度重视,这对当下诗歌气候的回暖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对诗歌的复兴与再度辉煌也将起到巨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可以得出:政府对诗歌文化的高度重视。【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意、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回答本问题首先要理解“滤清一切浮华,诗歌的本质和初心不会改变”的意思,根据两则材料的表述可以看出,所谓“浮华”是指那些诗歌发展过程中产生的让人眼花缭乱的新事物与新想象。“滤清一切浮华”就是摒弃这些虚浮不实的形式。“诗歌的本质和初心”是为表现人的感情服务的。然后再结合文本具体分析那些虚浮不实的形式;根据“在消费主义的驱动下,诗歌的商业化现象不可避免”“商业化的过程导致了‘本真’文化的贬值”可知,商业化通过将诗歌变成待售商品的方式降低了准入的门槛。诗歌变得粗制滥造,虚浮不实;根据“‘快感’的失而复得驱使受众对诗歌进行过度消费,诗歌被娱乐化为一种日常的消遣”“诗歌变得娱乐化”可知,诗歌面临娱乐化倾向的问题,诗歌被当成日常生活的娱乐符号被受众消费,忽略诗歌内容、深层意义。只有剥离了这种娱乐化的倾向,才能让诗歌回归最本真的面貌;根据“诗歌依托社交媒体得到推广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让诗歌重新回归生活的中心,却也使诗歌陷入‘庸俗化’的陷阱”“诗歌创作与传播的‘把关人’缺失,导致诗歌作品主题分布不平衡、质量良莠不齐”可知,诗歌创作与传播的“把关人”缺失使诗歌陷入“庸俗化”的陷阱。只有跳出诗歌“庸俗化”的陷阱,摆脱对受众心理的顺从心理,才能提升诗歌本身的质量。综上所说,“滤清一切浮华,诗歌的本质和初心不会改变”就是告诉我们,只有让诗歌摆脱商业化、娱乐化、庸俗化的陷阱。才能更清晰的看到诗歌的本质和初心。(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晓风杨柳唐弢陶渊明在院子里来回踱步。他垂着头,显得非常颓唐、瘦弱,肚子是瘪瘪的,那件过分宽大的外衣,和他身体很不相称,脚也似乎有点异样,大概是湿气搔破了的缘故。那只黑狗站在院子尽头的篱笆边,目光随着渊的脚步移动,摇着尾巴。它好像猜不透主人的心思,又似乎正在猜着。风吹动宅边的柳树,时落下一瓣两瓣枯叶来。渊明的脚尖触着枯叶,低头沉思。猛的——“刘寄奴不会做皇帝的吧?”他一面问,一面回过头来,这才发现身边并没有人,颊肉牵动了下,仿佛是想笑,但立刻又转成严肃了。“阿舒!”院子静悄悄的,石板地偶然有飞鸟的影子掠过,他踱到板门边,继续喊:“阿舒!”廊屋里走出一个二十几岁的青年来,瘦长个子,被太阳晒黑了的脸孔,带着幽郁的表情,他垂着手,很恭敬地问:“爹有什么吩咐?”渊明望了他一眼。真的,有什么吩咐呢?挖空心思想了一会,觉得也实在没有什么话要说。了挥手说:“没有什么。”院子里依旧是一片静。“赵家伯父昨天差人来说,请你今天去喝酒。”阿舒望着渊明的鼻子,好像是等待着回答,但那鼻子却什么动静都没有。他站了会儿,就回转身,仍旧向着廊屋里走去。可渊明又叫住他。“早稻每亩能收多少,计算了没有?”“还有十几箩潮谷没有扬晒,依眼前估计,大约有三袋。”渊明不作声,阿舒接着说:“去年半粒都没有哩,年成的确还不错!”饥饿的回忆带来感伤的情调,在阿舒的声音里跳动,他忘不了一年来艰苦的挣扎,“乐天安贫”的家训,再也不能弥补他心上的罅隙——被穷困灰暗的生活蛀蚀的罅隙。初秋的太阳异常明亮,微风带来田野的气息,小麦、桂子、野草,尽量发出清幽的香气。一带疏疏落落的桑林,南山悠然地现了出来“变了!变了!县里出了告示啦!”阿宣满头大汗地跑了进来,喘息着说。“什么?”“唉!”阿宣学着渊明的样子,长长地叹了口气,接着说:“县里出了告示,说是宋王①登了大宝,大赦天下。现在得叫作大宋永初元年七月了。”他说着回过头来,向着渊明:“是永久的永,起初的初。”已经到了亥时了,陶宅里还没有熄灯。渊明坐在床沿上,疲乏而又忧郁,眼睛深深地陷了进去。身边放着一只竹篮,他好像在整理什么,脸色是那么枯黄、刻板,仿佛病酒的样子,使人看不出一点活气来。菜油灯点了半夜,那一点黄豆似的火焰,寂寞地泛出了幽绿的颜色。“唉!”渊明长叹一声。窗外的月光晶莹地照着,院子里像是洒了水。阿雍和阿通走进来,后面跟着阿舒。“我们现在都是遗民了。”过了一会,渊明放下手里的诗稿,叹气说。“怎样啦,遗民?我们不再照旧活下去了吗?”阿通问。“活是总得活下去的。”阿雍发表了意见。“不过,”渊明说,声音似乎有点嘶哑,“要是我当年不曾辞官……要是我现在还年青……唉!唉!”“吱!吱!吱!”床底下老鼠在打架。“你看见告示上还说些什么?”渊明看着刚进来的第二个儿子问“这个,”阿宣想了想说,“我记不清楚了,但现在就得叫作大宋永初元年七月,却是千真万确,一点也不会错的。”“吱!吱吱!吱吱!”“亡了国,我们不食宋粟,我们到南山采薇去,大家做伯夷,做叔齐。”阿端跑进来说,“唉!你的话说得活像爹爹。”阿通批评。“我们要淡泊,要清静无为,不要去管这些俗事,我们得学老聃。”这回是阿雍的意见。“唉!你的还要像。”阿宣说,“不过,顶好是去请和尚拜几天忏,或者来一个什么法会,祈祷祈祷,救救国家。可惜慧远法师涅槃了。”“畜生!”渊明厉声喝道,“不要胡说。”阿宣吃了一惊。床底下打架的老鼠吱过了最后一通,逃跑了“年青人应该有血气,应该做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留得身后的名声。”渊明解释着。“留名声的事情,”阿宣说,“得让大哥去干,我不该抢先。兄弟要友爱,爹说过的。”“但是,”阿舒嗫嚅着,“我的身体不行,不及二弟结实。近来还有点神经衰弱。”“唉!你们都去睡觉吧!”渊明说。大家一哄而散以后,房间里又开始沉寂了。灯光更加暗下去,蚊虫唱着歌,蝎子偷偷地爬出来,在泥壁上布好阱。渊明搔着脚趾,默默地,兀自生着气。他觉得人类是没有理智,没有情感,蠢过于一切生物的东西。他悲愤,愧悔。他定定神,在案头坐下了,摊开诗稿,心里一片乱麻。但终于动起笔来,这一晚,他写了不少诗。写了《述酒》②,写了《咏荆轲》③,一直写到寅时尽头,还不曾停笔,呵欠已经打了几十回,然而他想:“我还得写下去,我得留一点教训,我要写到天明。”柳枝叶里萧萧地吹起了一阵晓风。一九三六年五月二日(有删改)【注】①宋王,永初元年,刘裕代晋自立,定都建康,国号“宋”。②《述酒》反映了晋恭帝被刘裕杀害的事件,表达了诗人对刘裕篡权丑行的极大愤慨,同时也表现出诗人不肯与当权者同流合污的抗争精神。③《咏荆轲》以极大的热情歌颂了荆轲刺秦王的壮举,充分地表现了诗人对黑暗政治、强暴势力的憎恶和铲强除暴的愿望。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刘寄奴不会做皇帝的吧?”写出了陶渊明对刘寄奴的关切,以及对当时社会变革局面的忧虑。B.陶渊明叫来阿舒却又什么吩咐也没说出来,是因为他知道阿舒不关心国事,所以本想说刘裕之事却说不出来。C.陶渊明告诫儿子“应该做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但却不曾想到自己“乐天安贫”的思想已对他们产生了消极的影响。D.阿宣认为“留名声的事情”应该“让大哥去干”,从表面看是讲究兄弟之间的谦让,实则是只关注自我生存,不关心国事。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A.开篇写陶渊明“颓唐、瘦弱,肚子是瘪瘪的”,以肖像描写来展现其归隐后的物质生活情况,为后文的“愧悔”做了铺垫。B.本文以全知视角,写了陶渊明与儿子们的对话,看似散漫,实则展现了他们的人生价值观,使本文的主题更加深刻。C.在陶渊明与儿子们交谈的过程中,多次提到老鼠“吱吱”叫,使本文的语言庄重之余不乏活泼,生动而饶有趣味。D.小说截取了陶渊明归隐后的日常生活场景,淡化了故事情节和矛盾,场景看似独立却又前后勾连,引人入胜。8.小说开篇和结尾画波浪线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9.陶渊明作为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其“种豆南山”“采菊东篱”的隐居生活,千百年来一直为文人士大夫所向往,但本文却另辟蹊径,赋予这一形象以崭新的意义,这样安排带来怎样的文学效果?请结合本文谈谈你的理解。【答案】6.A7.B8.①开篇、结尾的两处景色描写,都选择以“杨柳”和“风”为主体,突出了陶渊明乡居的生活环境。②首尾互相辉映,结构严谨。开篇景色提到了“一瓣两瓣枯叶”,为小说的氛围增添了暗淡的色彩,有利于烘托陶渊明当时烦闷不安的心理。结尾处的萧萧晓风,有利于烘托陶渊明经历了“悲愤、愧悔”后的坚定。9.①本文虽以陶渊明为主人公,但却并未展现其归隐生活的闲适自得,而是对陶渊明在政权交替期间的心理变化进行了虚构,展现了其内心的忧虑、矛盾、愧悔。②使陶渊明这一人物有多面立体感,能够使人多角度理解陶渊明。③文中借陶渊明对儿子的生活态度的失望和最后的“悲愤、愧悔”,有利于表达作者对现实的批判和对现实人物理想的思考,同时也引发人们对于自己人生价值的思索。【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写出了陶渊明对刘寄奴的关切”说法有误,应是表现陶渊明对刘寄奴是否会篡位当皇帝的怀疑与担忧。故选A。【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作品的艺术技巧的能力。A.“为后文的‘愧悔’做了铺垫”说法有误。陶渊明愧悔不是因为自己归隐后导致生活贫困,而是后悔因为自己归隐田园导致儿子们不关心国事。C.“使本文的语言庄重之余不乏活泼,生动而饶有趣味”说法有误。文中多次写到老鼠,是为了烘托气氛,而非为了灵动活泼。D.“淡化了故事情节和矛盾”说法有误。小说中虽选取陶渊明归隐后的生活,但小说中他与儿子们的矛盾、他内心的矛盾冲突非常强烈。故选B。【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的能力。小说开篇和结尾画线处两处景色描写“风吹动宅边的柳树”和“柳枝叶里萧萧地吹起了一阵晓风”,都以“杨柳”和“风”为主体,这是乡居生活最常见的景象,此外,结合原文其他语句“那只黑狗站在院子尽头的篱笆边”等描写可知,作者在首尾强调这一景象,是为了突出了陶渊明乡居的生活环境。从结构来看,画线处的两处景色描写,展现的都是风吹动柳树的景象。首尾都用相同的景色描写,可以起到首尾互相辉映,结构严谨的作用。小说中的景色描写、环境描写等,重点还是要为体现人物而服务。从本文的主人公陶渊明来看,首先,开篇作者描写景色时,特意选取“一瓣两瓣枯叶”的景象,为小说的氛围增添了暗淡的色彩。而一切,都是为了展现“他垂着头,显得非常颓唐、瘦弱”,从而烘托陶渊明当时烦闷不安的心理。结尾处,作者在描写景色时,特意用“萧萧”这一形容词来修饰,从而展现前文“他悲愤,愧悔。他定定神,在案头坐下了,摊开诗稿,心里一片乱麻”,烘托陶渊明经历了“悲愤、愧悔”后的坚定。【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探讨作者的创作意图的能力。本文的另辟蹊径之处,在于赋予陶渊明的是“貌似退隐”的人物形象,他表面上退居乡里,不在朝为官,实则心念朝政和国运,并非完全是一个恬淡退隐的人。原文“寄奴不会做皇帝的吧?”“我们现在都是遗民了”“你看见告示上还说些什么?”等都通过对陶渊明的心理描写或语言描写,直接或间接地展现陶渊明在政权交替期间的心理变化。这些心理描写,展现的并非陶渊明淡泊处世的心态,而重在其内心的忧虑、矛盾、愧悔。由此可见,他已经归隐田园,但仍关注时局,为国家命运而忧虑。结合文中“年青人应该有血气,应该做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留得身后的名声”可知,小说中写陶渊明教训儿子要“有血气”“应该做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这与一般人熟悉的陶渊明并不相同,而是积极表现出其内心深处具有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这样描写,也使陶渊明这一人物有多面立体感,能够使人多角度理解陶渊明。文中除了展现这一个复杂多面的主角陶渊明之外,还描写了他的好几个儿子。在文中,与关心国事的陶渊明不同,阿舒、阿宣等人“乐天安贫”,只关心自我生存,以至于“渊明搔着脚趾,默默地,兀自生着气。他觉得人类是没有理智,没有情感,蠢过于一切生物的东西。他悲愤,愧悔”。这个结局也有利于表达作者对现实的批判和对现实人物理想的思考,同时也引发人们对于自己人生价值的思索。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韦应物,京兆长安县人也,少游太学。当开元、天宝间,宿卫仗内,亲近帷幄,行幸毕从,颇任使负气。洎渔阳兵乱后,流落失职,乃更折节读书。屏去武功之上方,复返津上,园庐芜没,贫无以自业,客游江淮间,所与交结,皆一时名士,因从事河阳,去为京兆功曹,摄高陵令。永泰中,迁洛阳丞。两军骑士,倚中贵人势,骄横为民害,应物疾之,绳以法,被讼弗为屈,弃官。大历十四年,除栎阳令,复以疾谢去,归寓西郊,择胜隐于善福祠,从诸生学问,澹如也,建中二年,拜尚书比部外郎。明年,出为滁州刺史。滁山川清远,山中多隐君子,应物风流岂弟,与其人览观赋诗,郡以无事,人安乐之。四年十月,德宗幸奉天,应物自郡遣使间道奔问行在所。明年使还诏嘉其忠俄擢江州刺史。居二岁,召至京师。贞元二年,由左司郎中补外,得苏州刺史,在郡延礼其秀民,抚其惸嫠甚恩。久之,白居易自中书含人出守吴门,应物罢郡,寓于郡之永定佛寺。太和,以太仆少卿兼御史中丞,为诸道盐铁转运、江淮留后,年九十余矣。应物性高洁,善为诗,气质闲妙,浑然天成,初若不用工,而近世诗人莫及也。白居易尝语元稹曰:“韦苏州歌行,才丽之外,深得讽谏之意,而五言尤为高远雅淡,自成一家。”其为时人推重如此。《新唐书·文艺传》称应物有文在人间,史逸其传,故不录。予爱其诗,因考次其平生,恨史官编摩疏陋耳,嗟夫!应物崎岖,身阅盛衰之变,晚乃折节学问,其诗往往及治道。士固有悔而能复,厄而后奇者,如应物有以自表见于后世,岂偶然哉?(节选自南宋·沈作喆《补韦刺史传》)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明年A使还B诏C嘉D其忠E俄F擢江州G刺史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太学,汉代出现的设在京师的全国最高教育机构。明、清时太学即国子监的俗称,在国子监就读的学生即被称作“太学生”。B.复,指又、再次。与诸葛亮《出师表》中“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复”含义不同。C.风流,指潇洒。与《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千古风流人物”的“风流”含义相同,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的“风流”含义不同。D.韦苏州,文中指韦应物,古人用任官之地的地名来称呼其人。与柳宗元因官终柳州刺史,被称为“柳柳州”用法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韦应物少时在太学学习,后担任皇上的近侍,出入宫闱,皇上出行他都跟随,十分放纵豪侠有傲气。B.在生病辞去栎阳令后,韦应物隐居在家乡西郊善福寺的僧房里,和诸生一起学习求知,淡泊闲适。C.在担任苏州刺史时,韦应物礼遇人才、厚待孤苦百姓,当白居易从中书舍人的职位上被贬到苏州时,他已离任。D.韦应物性格高洁,擅长写诗,开始写诗并不用功,后来和他同时代的诗人没有谁能比得上他,白居易也盛赞其作品。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和课本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应物疾之,绳以法,被讼弗为屈,弃官。(2)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14.从本文看,作者称道韦应物的原因有哪些?【答案】10.ABE11.C12.D13.(1)韦应物痛恨他们,用法律来制裁他们,被人诉讼没有为之屈服,于是辞官。(2)有学问、有修养的人天性(同一般人)没有差别,只是善于借助各种客观条件而已。14.①折节读书。②为人刚正。③做官为民。④诗成一家。【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第二年,使者返回,皇帝下诏表彰他的忠心,不久提拔他担任江州刺史。“明年”是时间状语,其后可停顿,即A处;“使还”是主谓结构,其后应停顿;“诏嘉其忠”省略主语“皇帝”,“嘉其忠”是“诏”的内容,应在“诏嘉其忠”前后停顿,即BE处。“擢江州刺史”是动宾结构,不断开,“俄”是时间状语,只有一个字,不必断开。故在ABE三处句读。【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及文言一词多义的能力。A.正确。B.正确。又、再次;恢复。句意:又因病辞官。/铲除奸邪凶恶的敌人,恢复汉朝的基业,回到旧日的国都。C.错误。潇洒;杰出,有才华;英雄人物。含义不同。句意:韦应物潇洒和乐平易。/千百年来杰出人物。/英雄人物却随着岁月的流逝早已不复存在。D.正确。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后来和他同时代的诗人没有谁能比得上”错误,由原文“而近世诗人莫及也”可知,是近代诗人没有比得上他的。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疾”,痛恨;“绳以法”,状语后置和省略句,以法绳之,用法律来制裁他们;“被讼”,被动句,被人诉讼;“弗”,没有。(2)“生”,通“性”,秉性、资质;“非异”,没有不同;“假”,借。【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①由原文“乃更折节读书”可知,折节读书;②由原文“应物疾之,绳以法,被讼弗为屈,弃官”可知,为人刚正;③由原文“在郡延礼其秀民,抚其惸嫠甚恩”可知,做官为民;④由原文“五言尤为高远雅淡,自成一家”可知,诗成一家。参考译文:韦应物,是京兆长安县人,年少时在太学游学。在开元、天宝年间,担任大内警卫,亲近皇上,皇上外出全部跟从,十分放纵豪侠有傲气。等到渔阳兵乱后,流落他乡丢失官职,于是改变旧习,发愤读书。离开武功上方镇,重返津上,家园荒芜,贫穷没有作为自谋生计的事业,就到江淮间游历,跟他交结的人,都是当时的名士,于是到河阳做事,离开作京兆功曹,代理高陵令,永泰年间,调任洛阳丞。两军中的骑士,倚仗显贵的侍从宦官的势力,骄横跋扈成为百姓的祸害,韦应物痛恨他们,用法律来制裁他们,被人诉讼没有为之屈服,于是辞官。大历十四年,被授予栎阳令,又因病辞官,回到家乡寄居在西郊,在善福祠隐居,跟诸生研究学问,淡泊宁静,建中二年,被授予尚书比部外郎。第二年,离京任滁州刺史。滁州的山水清秀旷远,山中有很多隐士,韦应物潇洒和乐平易,和他们游览观光吟诗作赋,郡中因此平安无事,百姓安居乐业,建中四年十月,德宗巡幸奉天,韦应物从郡中派使者抄小路急速慰问皇帝驻地。第二年,使者返回,皇帝下诏表彰他的忠心,不久提拔他担任江州刺史。过了两年,皇帝把他召回京城。贞元二年,由左司郎中任上调外地就职,得到苏州刺史。在任上礼遇郡中优秀的人才,特别厚待无兄弟与无丈夫的人。过了很久,白居易从中书舍人任上离京守卫吴门,韦应物已经离任苏州刺史,寄居在郡中的永定佛寺。太和年间,以太仆少卿的身份兼任兼御史中丞,作诸道盐铁转运、江淮留后,年龄九十多岁。韦应物性情高洁,擅长作诗,气质闲妙,浑然天成,开始写诗并不用功,但是近代诗人没有比得上他的。白居易曾经告诉元稹说:“韦应物歌行体诗,除有才情文采之外,深得讽谏之意,而五言诗更是高远雅淡,自成一家。”他被当代的人就像这样地推崇。《新唐书·文艺传》称应物散文流传在人世间,史书散失了他的流传,所以不作记录。我喜爱韦应物的诗,于是考证他的生平经历,遗憾的是史官编史时疏忽粗陋了,唉!韦应物经历险阻,亲身经历了盛衰的变化,晚年改变志向研究学问,他的诗常常触及社会治理。读书人本来就有后悔而改变的,困厄之后有奇遇的,像韦应物这样有能够作后代表率的,这难道是偶然的吗?(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酹江月·和友驿中言别①文天祥乾坤能大,算蛟龙、元不是池中物。风雨牢愁无着处,那更寒虫②四壁。横槊题诗③,登楼作赋④万事空中雪。江流如此,方来还有英杰。堪笑一叶漂零,重来淮水,正凉风新发。镜里朱颜都变尽,只有丹心难灭。去去龙沙⑤,江山回首,一线青如发。故人应念,杜鹃枝上残月。【注】①此词作于南宋祥兴二年(1279)八月。时文天祥再次被囚,与同乡好友邓剡同被押北上。邓剡因病滞留金陵就医,作词赠别。②寒虫:深秋的蟋蟀。③横槊题诗:用曹操典故。④登楼作赋:用王粲典故。⑤龙沙:指北方沙漠。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从题目“和友驿中言别”可知,本词是作者为和好友邓剡临别赠词《驿中言别》而作的和词。B.开头两句选取辽阔的天地作为意象,将自己和友人喻为蓄势待发的蛟龙,豪气勃发,起势不凡。C.上片后五句情感脉络分明:悲风流人物之易逝,惊长江后浪推前浪之势,叹英雄虽继起但复国无望。D.综观全词,作者之“愁”缘于抗元事业失败,身遭囚禁;朱颜易变,壮志难酬;此生归国无望。16.请简要分析本词最后两句和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最后两句表现手法和思想感情的不同处。【答案】15.C16.本词:对面着笔,以景结情,化用典故,表达含蓄。既是对友人的劝勉,也凝聚着作者即使为国捐躯,也要化作杜鹃归来,生为民族奋斗,死后魂依故国的赤子之心和满腔血泪。苏词:巧用比喻,直抒胸臆。人生如同一场朦胧的梦似的,还是举起酒杯奠祭这万古的明月吧。表现了作者虽消极避世但心有不甘的思想感情,言近旨远。【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C.“叹英雄虽继起但复国无望”错误,以“方来还有英杰”表达对国家复兴的期望,从词内容看,应是“信英雄继起复国有望”。故选C。【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和思想感情的能力。本词:“故人应念,杜鹃枝上残月”,希望老朋友以后怀念我的时候,就听听树枝上杜鹃的悲啼吧!那是我的灵魂归来看望我的祖国。杜鹃,传说是古蜀王杜宇所化,因心恋故国而昼夜啼鸣。同期文天祥有一句诗,“从今却别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就是说自己舍不得故土,他日死后,会化作杜鹃飞回来,这也预示着他此去必死的决心。最后两句,对面着笔,以景结情,化用典故,表达含蓄。既是对友人的劝勉,也凝聚着作者即使为国捐躯,也要化作杜鹃归来,生为民族奋斗,死后魂依故国的赤子之心和满腔血泪。苏词:“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人生犹如一场梦,举起酒杯奠祭这万古的明月。巧用比喻,直抒胸臆。人生短暂,不必让种种“闲愁”萦回于心,还不如放眼大江、举酒赏月。“一尊还酹江月”,玩味着这言近意远的诗句,一位襟怀超旷、识度明达、善于自解自慰的诗人,仿佛就浮现在读者眼前。以酒祭奠江月,这是诗人一种无可奈何的精神苦闷的反映,是有志为国而不能施展怀抱的情绪的流露,迫使他以这样的方式来安慰自己被磨折、被损害的心灵的结果,无疑多少隐含着对现实不满的感情在内。(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白居易《琵琶行》中描写琵琶女犹豫迟疑后才娇羞出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苏轼《赤壁赋》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经过月亮的银辉的浸染,雾气、江水、夜空浑然一体的景象。(3)“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欧阳修词作《生查子·元夕》中的这两句所描绘的意境,与《诗经·邶风·静女》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异曲而同工。【答案】①.千呼万唤始出来②.犹抱琵琶半遮面③.白露横江④.水光接天⑤.静女其姝⑥.俟我于城隅【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注意容易写错的字:遮、露、姝、俟、隅。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文旅深度融合是若干产业要素在耦合基础上融合为一个创新系统的行为,是一种真正意义的“破圈”“跨界”。事实证明,恰恰是这种“破圈”“跨界”满足了旅游者的消费需求,使其体验到了旅游的真正乐趣。曾经,我们总是一味钟情于西湖、黄山、故宫、长城等,认为A,却忽略了不同人群的多元化需求和渴望。现在已进入旅游资源的2.0时代,越来越多的年轻消费者的旅游理念已从最初的寻奇、观赏转为追求沉浸式的参与体验,这也是“《狂飙》取景地”“盛唐密盒”频频登上热搜的原因。随着人们对旅游内涵的新解读,①“看见不等于看到,看到不等于记住”这种说法已广泛被接受。②频现的新型消费业态、消费模式和消费场景,给游客带来了不同以往的体验,③这就更进一步打破了其原有文旅消费过程的认知藩篱。④在这场文旅深度融合的盛宴中,数字技术的融入和赋能推动了新玩法的高频出现,⑤并打开了文旅产业全新发展的图景。⑥根据这一点说明,社会对文旅的定义已被刷新。文化和旅游是一对孪生体,现在“破圈”也好、“跨界”也罢,关键在于B,让消费者从中体味到文化的魅力。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19.第二段中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答案】18.A.只有名胜古迹才是真正的旅游资源B.激活旅游资源中的文化留存19.答案:序号不当之处改为为教师备注不当类型①广泛被接受被广泛接受语序不当③原有文旅消费过程对原有文旅消费过程成分残缺⑥根据这一点说明这一点说明或根据这一点句式杂糅【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A前面列举的“西湖、黄山、故宫、长城”等都是很有名的名胜古迹,而“认为”表明人们过去的认识是看这些名胜古迹才是旅游,可填:只有名胜古迹才是真正的旅游资源;B前面提到“文旅深度融合”“文化和旅游是一对孪生体”,要“让消费者从中体味到文化魅力”需要激活旅游资源中的文化因素,可填:激活旅游资源中的文化留存。【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①语序不当,“广泛被接受”中“广泛”修饰的是“接受”,应紧挨着“接受”,改为“被广泛接受”;③成分残缺,“打破了其原有文旅消费过程的认知藩篱”中“原有文旅消费过程”前面应加上“对”;⑥句式杂糅,“根据这一点说明”应改为“这一点说明”或“根据这一点”。(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在西安交通大学校园,有一条著名的梧桐道。道路两侧的梧桐①,有双手合抱粗。每到秋天,金黄的树叶簌簌飘落,成为校园的一道美丽风景。这些大树并非本就根植于此。它们是67年前交通大学由上海迁至西安时从南方运来,再由交大人一棵棵亲手种下的。半个多世纪过去,当年的小树苗已长成参天大树,它们默默见证了交大西迁这段②的历史。时间回到1955年,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第三年,新中国工业建设③。这一年4月,出于工业建设和国家安全的考虑,党中央、国务院做出了交通大学西迁西安的决定。一呼而百者应。1956年,数千名交大师生员工与家属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义无反顾地坐上了西行的列车,从繁华的大上海奔赴艰苦的大西北,并满腔热情地投身于西部的开发建设。67年来,西迁人付出了什么,又收获了哪些?一代代西迁人筚路蓝缕,在麦田上建立起科教重地;一代代西迁人薪火相传,为西部经济振兴做出了重大贡献;一代代西迁人无私奉献,铸就了“西迁精神”。20.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1.下列句子中的“过去”和文中加点的“过去”,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给人家干活,端着人家的碗,只要过去就过去了。(柳青《创业史》)B.他过去了!很惨!日本兵完全用刺刀弄死的。(萧军《八月的乡村》)C.侯先生过去是这家地主的账房。(孙犁《白洋淀纪事·女保管》)D.嬉游的童年过去了。(郭小川《投入火热的斗争》)2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答案】20.①枝繁叶茂(高耸入云、高峻挺拔)②波澜壮阔③方兴未艾21.D22.①三个“一代代”句式整齐,节奏感强,加强语势,突出西迁人艰苦创业取得的成就:建立基地、促进经济、铸就精神。②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展示了西迁人艰苦创业的精神,饱含着对西迁人的赞美。【解析】【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①处,根据空后“有双手合抱粗”可知,此空是指西安交通大学校园里的梧桐树高大挺拔,枝叶繁密茂盛。所以可填“枝繁叶茂”或“高耸入云”、“高峻挺拔”。枝繁叶茂:指树木的枝叶繁密茂盛。高耸入云:形容树木高大,拔地而起。高峻挺拔:形容树木直立而高耸。②处,根据空前“它们默默见证了交大西迁这段”可知此空是说这些梧桐树见证了交大从大上海西迁西安的宏大规模以及这段不平凡的历史,所以可填“波澜壮阔”。波澜壮阔:原形容水面辽阔,现比喻声势雄壮或规模宏大。③处,根据空前句“时间回到1955年,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第三年,新中国工业建设”可知,此空是说当时我国工业建设正在蓬勃发展,尚未达到止境,所以可填“方兴未艾”。方兴未艾:事物正在蓬勃发展,尚未达到止境。【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半个多世纪过去”的“过去”表示某个时间或某种状态已经消逝。A.“过去”指应付,对付。B.“过去”指死亡。C.“过去”指现在以前的时期,从前。D.和文中加点的“过去”表示某个时间或某种状态已经消逝。故选D。【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三个分句句式整齐,节奏感强,三个“一代代”加强了语势,三个“西迁人”突出了西迁人艰苦创业取得的成就,“筚路蓝缕”“在麦田上建立起科教重地”突出了在西安建立交大基地的艰苦;“薪火相传”“为西部经济振兴做出了重大贡献”突出了交大师生员工促进了经济发展,取得了成就;“无私奉献”“铸就了‘西迁精神’”突出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度钢管行业供应链优化合同3篇
- 2024年度企业采购平台建设与运营合同2篇
- 二零二四年度钢筋工程知识产权保护合同2篇
- 学校食堂承包合同协议书标准模板
- 汽车车位租赁合同协议书
- 二零二四年度艺人经纪合同范本及权益分配2篇
- 型2024年度标志牌设计与生产合同
- 汽车转卖拟定合同协议书
- 铝合金模板质量检测与评估合同(2024版)
- 墓地租赁合同2024年版
- 冠脉介入进修汇报
- 中医培训课件:《中药热奄包技术》
- DBJ-T 15-98-2019 建筑施工承插型套扣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程
- 城市排水工程图纸审查要点
- 2024年安徽合肥兴泰金融与创新研究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建筑史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2024年
- 商务谈判的法律和合规问题
- 黄桃种植技能培训课件
- 经济法:国有资产法律制度试题及答案四
- 2020年四川省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及答案
- 谷歌合作协议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