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_第1页
八年级下《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_第2页
八年级下《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_第3页
八年级下《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_第4页
八年级下《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7页共8页《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石湍中学 姚家超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掌握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以及虚词的意义和用法。②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把握文章的内容和主旨。2、能力目标:①学习作者写景和叙事的技巧——选取独特角度,渲染自己感受,②能口头描述读后想象的画面,交流各自的阅读体验。3、情感目标:①了解西湖雪后美景,培养对祖国的山川湖海的热爱和欣赏之情。②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评价作者的性情。教学重点:①反复阅读,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把握文章的内容和主旨。②积累文言词汇。教学难点:①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②文中数量词使用的特色。学习准备:①学生自主熟读课文,感知课文大意。②搜集有关描写西湖的诗句。教学内容及步骤一、导入(多媒体投影西湖图片,学生背诵课前搜集的诗句。)何时西湖最美?古人云:“西湖之胜,晴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月湖,月湖不如雪湖……真能领山水之绝者,尘世有几人哉?”今天,我们就学习这篇情深文美的《湖心亭看雪》,一起去领略冬日“雪湖”的美景。二、朗读课文,疏通文意,初步感受意境1、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师生听读,把握字音及停顿。2、请学生读课文,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句,粗知文意。①学生自读课文,疏通文句并质疑。②同桌间讨论交流,质疑解难,教师巡视指导。③提示一下词语,帮助学生积累文言知识。余驾一小船(数词“一”,译为“一叶”)上下一白(副词,全)客此(动词,客居)是日更定(古代计时单位)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还)3、学生齐读课文,之后同桌互相口述一节自己的想象。三、情感铺垫作者张岱对西湖情有独钟,曾写过一本名为《西湖梦寻》的书,在《自序》中,他说“西湖无日不入吾梦中”,可是对自己如此心爱的西湖,张岱却曾作过一奇特的比喻(多媒体显示):“西湖……则为曲中名伎,声色俱丽,然倚门献笑,人人得而亵之矣。人人得而亵,故人人得而艳羡;人人得而艳羡,故人人得而轻慢。在春夏则热闹之,至秋冬则冷落矣;在花朝则喧哄之,至月夕则星散矣;在晴明则萍聚之,至雨雪则寂寥矣。”(请一学习程度较好的学生口述此段大意,教师肯定并补充;再请一两个同学说说自己的理解。)将西湖比作靠曲为生、地位低下的“曲中名伎”,乍一看很是唐突,但接着往下读,作者对一般西湖游客的不满就渐渐明晰起来了:你们逛西湖,只是热闹一番,喧哄一阵而已!只是为了她名声大,凑热闹而已!这美丽的西湖,实在是被人轻慢了呀!真能领略西湖之美的,尘世之间,有几人哉?张岱还有一篇名文,叫《西湖七月半》,写月色最美的“七月半”之时杭州人游西湖的情景:天还未黑,湖边已游人云集,唱歌宴饮;等到月上东天,人们害怕城门将关,都纷纷离去,因而作者颇带调侃地在文中说:“杭人游湖,巳出酉归,避月如仇。”从此段来看,也可以说“杭人游湖,好名如潮,避湖如仇”,真爱西湖者,舍我其谁?伤心感慨,溢于言表。(学生自由读一遍文章,体会作者的感情。)四、引导探究1、找出最能体现作者对西湖情感的一个字——“痴”。2、“痴”在何处?——(学生各抒已见。)——教师归纳引申:中国传统文化中,“独”是个经常出现的字,如:独爱菊、独爱莲、独钓寒江雪、独清、独醒……这些“独”字传达了一份不随波逐流的清醒、一种卓然不群的精神追求。苏轼说“高处不胜寒”,达到这种精神境界的人必然是孤独的。试想:大雪铺天盖地,西湖万籁俱寂,天色尚未破晓,“我”就冒着严寒乘舟去湖心亭看雪,个中痴意谁人能解?所以,“赏雪之情,无人领会”,只好“独往”了。那么,为什么刻意选择“人鸟声俱绝”的“更定”时“独往”呢?因为此时西湖最宁静、最纯净、最本色,未被践踏污染。想想刚才提到的那些随波逐流,毫无品味,只会凑热闹的庸俗游人,他们能珍爱这纯净的雪湖之美吗?所以,“西湖之美,必于无人处领会”,只能“独往”矣。——教师点拨:“强饮”:一作“勉强饮”,一作“痛饮”,都是为酬谢知己。(注:“强饮”,课本只有一种解释,此处列举二种,是要让学生知道:古文字句有时有多种理解是很正常的,不必用某一种解释限制思路。语意的朦胧多指,恰是古文的魅力之一。)一“独往”一“强饮”,张岱真谓西湖的“痴情知己”啊!我们不妨改造苏轼的名句——何处无湖?何处无雪景?但少痴人如张岱者耳。3、结尾引用舟子的话是贬?是褒?舟子本意是贬,因为不理解“我”大雪中独往西湖的意趣。作者引用是褒,是自得——“痴”,亦常指追求理想境界的执著精神。(学生齐读全文,要求读出满心自得的一片痴情。)4、西湖美景,是否真的无人领会?从题目看,从“我”的情感看,都可不写“亭中二人”;可作者不但写了,还花了不少笔墨,究竟有何用意?只是为了写此二人吗?——让学生品味最后一段中对此二人的描写;可讨论。(多媒体显示)松石交映间,冉冉僧一群从天而下,俱合掌言:“阻雪山中已三月,今以觅粮勉到此,公等何由得上也?”——徐霞客《游黄山日记》——指点学生体会上文中“冉冉”、“从天而下”中流露出的钦佩之情。“冉冉”,可联想到旗子、太阳,进而想到僧人宽袍大袖飘然而下的姿态。从何处下来呢?“从天而下”。试想:山高,雪厚,一群宽袍大袖的僧人,飘然从天而降,武侠片也不过如此了。没想到“我们”正称奇赞叹时,这群僧人却双手合十,对“我们”说:“……”居然也很钦佩“我们”!这段文字看似写僧,实则写自己;看似赞僧,实则借僧之口赞自己。这种写法可称之为“对面落笔”,角度独特。辛弃疾说:“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此处亦可说:我见二客多痴情,料二客见我应如是。写痴情二客“大喜”,“拉余同饮”,正是借二客之眼,写痴情之“我”。一笔不写自己,却笔笔暗写自己对面落笔,这种写法十分巧妙。5、第一段也有一些句子,作者是刻意从独特的角度落笔(不一定是“对面落笔”),自由读一读,谁先找出,也可谓“张岱知己”了。明确:有两处:(1)“人鸟声俱绝”:从听觉写雪之大,传出冰天雪地、万籁无声的森然寒意。(2)“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试背此句。)(多媒体显示)看谁能用最新颖且贴切的量词填空。一()新月 一()斜阳 夕阳外,寒鸦万()五、学生总结课文学习的收获——充分讨论交流1、领略了冬日西湖的美景;知道了如何欣赏美景——不盲从,不做作。2、学习了写作技巧:选取独特角度,渲染自己感受;巧用量词。3、体会了阅读文言文的好方法:以文解文。六、课堂练笔运用课文中学到的写作技巧写一段文字,200字以内。10分钟后,4人小组交流评比。选两组在班上展示,共同评赏。七、作业有感情地背诵课文。八、板书设计:

湖心亭看雪张岱景天人合一“一”事痴“独”、“强”人遗世独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