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2024年秋季新教材)
数学游戏单元集体备课本单元是新教科书的起始单元,也是儿童进入小学后学习的第一个单元。为落实《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要求,教科书一开始就设计了数学活动,意图先让学生在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后再进入数学学习,帮助学生实现幼小衔接,平稳过渡,提升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需求,教科书在本单元安排了“在校园里找一找”“在操场上玩一玩”“在教室里认一认”和“在教室里玩一玩”四个游戏活动,以及“学习准备”,每个游戏活动都通过对话的形式提出了一定的数学知识目标。如“在校园里找一找”要引导学生数校园内物体的数量,用基数和序数表达,一方面让学生熟悉自己的校园,为后面的校园生活做准备;另一方面在游戏活动中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为即将到来的数学学习奠定基础。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在熟悉的游戏活动中有序观察、游戏运动,唤醒幼儿园的已学知识,初步感悟和体验数量及多少,学习前、后、左、右,巩固数数的方法,学会比高矮和比多少,培养学生的数感以及一一对应思想、分类思想等,让学生逐步适应小学学习,激发学习兴趣。学生在幼儿园和实际生活中,已经接触过数数,会数简单的物体个数,会比较数量较少的物体的多少,会比较具体物体的高矮、大小,也知道简单的方位,如前、后、左、右,所以本单元的知识目标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难,都是回顾学生在幼儿园中就已经感悟过的内容。但是小学和幼儿园的生活要求和学习方式有很大区别,幼儿园以学生在游戏中的自主体验为主,学生参与活动比较“自由”,学生的发展不一,而小学的学习活动无论是在时间还是活动规范方面都比幼儿园要严格一些。所以教学的难点是如何组织学生按照要求有序开展活动,并引导学生清晰地运用数量及其他简单的数学知识来表达。1.一年级刚入学的孩子自我意识较强,活动组织较难,进行教室外的游戏活动时可以请其他老师协作。2.活动时,进度放慢一点,提要求时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听懂,一个教学环节到位后再进行下一个环节。3.组织活动时,多表扬、多示范,树立榜样。4.游戏活动中的知识目标只是渗透和了解他们以前的学习状况,不需要强制掌握。第1课时在校园里找一找▶教学内容教科书P1~3。▶教学目标1.熟悉校园,了解自己的学习环境。2.结合已有经验,通过观察,发现并能用数描述物体的数量,描述物体排第几。能说出简单图形的形状。▶教学重点用数表示校园内物体的数量。▶教学难点感知数量和数序的区别。▶教学准备课件。一、谈话导入,激发学生兴趣1.欢迎新同学。师:同学们好,欢迎你们来到学校!我是你们的数学老师××老师。你们现在是小学生啦!你们知道自己在哪所学校上学吗?引导学生说出学校的名称。师:你能向老师和同学们介绍一下咱们的学校吗?看谁介绍得又清楚又具体。师生活动:学生自由介绍。2.组织排队,准备参观校园。【教学提示】强调纪律,在教室与学生达成一致,为外出的安全做好充分准备。【教学提示】强调纪律,在教室与学生达成一致,为外出的安全做好充分准备。课件出示站队图片。【学情预设】学生会从安全方面去表达,但具体事项并不能很好地说出。【教学提示】关注学生的表达,并及时评价。抓住有特点的、可对比的发言。【教学提示】关注学生的表达,并及时评价。抓住有特点的、可对比的发言。【设计意图】学生已有幼儿园的学习经验以及外出活动经验,在教室对活动要求进行强调,是让学生在交流过程中互相熟悉,打破陌生感。二、数一数身边的物体的个数1.观察与表达。师:同学们,看一看,我们的校园美不美?你们看到了什么?【学情预设】学生习惯说看到的物体,不能自觉地说出物体的个数。如果有同学运用数表示物体的数量,教师要表扬并鼓励其他同学像这样说。如果没有同学用到数,教师示范。师:你们看到的物体可真多。来,同学们,像这样说:我看到了1面国旗,国旗上有5颗五角星。说的时候,介绍清楚有多少个。学生自由发言,分享自己所看到的物体。【教学提示】点数的时候要注意手口一致。【教学提示】点数的时候要注意手口一致。师:同学们,来数一数,校园里这些事物和小朋友们的数量各是多少呢?【学情预设】学生会带着数重新描述。师:看一看,校园有几个长凳?【学情预设】有两个长凳。师:可以用“2”来表示。师:大家再找一找,有数量是三的物体吗?【学情预设】预设1:教学楼这边有三棵树。预设2:国旗下有三个小朋友在跳绳。师:它们的数量都可以用“3”表示。师:垃圾分类可以保护环境,你们看看学校的垃圾桶在哪里?数一数,有几个?【学情预设】垃圾桶的数量是四个。师:可以用“4”来表示。【教学提示】学生在数物体数量的时候【教学提示】学生在数物体数量的时候,教师要注意指导他们有条理地说,不仅要关注结果是多少,更要关注学生观察的顺序以及数数的方法。师:可以用“5”来表示。你们认识这些字吗?和老师一起读一读。(齐读“欢迎新同学”)师:还有数量是五的物体吗?【学情预设】国旗上有5颗五角星。……【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并描述人和物的数量,初步感知同数量的各种物体,其数量可以用同一个数字表示。初步体验从数学的角度去说数,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三、感知序数,将基数与序数建立联系师:我们的教学楼有几层?我们的教室又在第几层?【学情预设】教学楼有4层。我们的教室在第2层。【设计意图】初步了解基数与序数的区别及联系,能进行简单的应用与表达。【教学提示】【教学提示】言之有理即可,无须说出判断依据。四、认识图形师:学校里还有各种各样的图形呢!像教室的窗户长长方方的,是长方形的。你们还能找到长方形的物体吗?【学情预设】预设1:国旗是长方形的。预设2:宣传栏是长方形的。【设计意图】通过对身边事物表面形状的感知,初步了解长方形。五、课堂小结师:今天我们一起欣赏了美丽的校园,用数字表示了校园中好多物体的数量,还认识了长方形。你们还有什么问题吗?师:学习数学就是要从提出问题开始,然后解答问题。相信一段时间后,你一定会喜欢上数学。课后请大家数一数身边事物的数量,把你的发现告诉身边的家人或朋友。▶教学反思本节课是学生在告别幼儿园进入小学后的第一节课。在知识方面,对于学生没有过高的要求,重点了解学情,同时完成幼小衔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观察校园中的事物,初步感知数量,用数字描述物体的多少。课上注意组织学生互相交流、互相倾听并互相补充,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作业设计见《练习册》对应课时作业。第2课时在操场上玩一玩▶教学内容教科书P4~5。▶教学目标1.通过游戏的方式构建幼小衔接的桥梁,在游戏中数数,认识简单的图形,比高矮,比多少。2.发现游戏中的数学问题,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遇到的问题。3.在活动中加强与同学之间的交流,培养集体荣誉感。▶教学重点体会游戏中的数量,运用数量开展游戏活动。▶教学难点快速理解游戏,做出反应,并在游戏中找准数量,获得成功体验。▶教学准备课件,3张游戏规则卡,可供学生跳入的三角形和圆形道具若干个(依学生人数而定)。一、复习巩固,谈话导入1.数数的方法师:上节课我们参观了美丽的校园,大家还记得校园里有什么吗?【学情预设】用数去表达各种事物的数量,描述美丽的校园景象。师:我们是怎样知道这些物体的数量的呢?【学情预设】数一数。师生交流分享数一数的方法。【设计意图】通过对上一节课的回顾,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及关注点,以便适时调整课堂节奏,让小学和幼儿园之间的衔接更顺利。2.了解数学游戏,揭示活动内容师:大家表现得都不错,这节课我们到操场上去玩游戏。去之前,我们先了解一些游戏活动的规则。课件播放“桃花朵朵开”“单、双脚交替跳”“网鱼”等常见儿童游戏视频。师:这些游戏好玩吗?这里有3张游戏卡片,这节课我们就去操场上玩这3个游戏。师:现在我们站队出发,男生一队,女生一队,按从矮到高的顺序排队。【教学提示】教师组织学生列队【教学提示】教师组织学生列队,强调外出活动要求,要求同学们记住自己站的位置,身边是谁,等会儿回来的时候也要按这个顺序站好队。【设计意图】游戏是幼儿园教学中常见的教学方式,学生没有抵触心理,更容易接受。二、桃花朵朵开1.游戏规则展示卡片,教师描述卡片内容,说明游戏规则。学生复述游戏规则,重点突出要领。游戏规则:①同学们围成一个圆圈,老师站在圆圈中间。老师喊“桃花朵朵开”,同学们散开,并问“开几朵”。②老师随机抽出手上写有数字的卡片,卡片上的数字是几就说开几朵。③老师说开几朵时,就要几个同学手拉手围成一个圆圈。④同学们互相观察,看是否正确。在规定时间内没有按要求围成圆圈的同学,则要接受我们的“奖励”:肩搭肩做深蹲10下。师生口头演示一次。【教学提示】学生复述游戏规则时【教学提示】学生复述游戏规则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清楚即可。不要求全面,只要关键点说到即可。同时提醒其他学生注意倾听。学生:开几朵?老师:开7朵。开7朵,就要7个人手拉手围成一个圆圈。师:游戏中桃花表示的是什么?桃花的数量表示什么?【学情预设】学生可能明白,但不能清楚地表达。教师引导说出,桃花表示小朋友,桃花的数量就是小朋友的个数。师:是的,一朵桃花对应一个小朋友。如果有4朵桃花,我们该怎么办呢?【学情预设】4个小朋友手拉手围成一个圆圈。师:要注意哟,在规定时间内,按规定人数围成圆圈。如果在规定时间内没有按要求围成圆圈的,则要接受我们的“奖励”:肩搭肩做深蹲10下。2.初步尝试按照排队出来的两列,围成两个圆圈,由老师和学生配合的方式尝试三轮游戏。对游戏进行评价,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游戏规则。针对没有按要求围成圆圈的同学进行引导。师:还没有按要求围成圆圈的同学,看到哪个圆圈少人,应该怎么样?【学情预设】应该赶紧跑过去组成桃花。师:如果人数还是不够,大声招呼还没有组成桃花的同学,并说出少的人数。3.正式游戏师:现在我们正式开始游戏啦!大家注意听老师的口令。师:桃花朵朵开。学生:开几朵?师:开5朵。【学情预设】靠近的同学迅速围成一个圆圈,清点人数。人数多了的,多的人又赶紧围成新的圆圈。人数不够的,大声说出还少几朵,招呼附近的同学过来。挑选一名学生担任老师刚才的角色,再次玩游戏。4.交流想法师:这个游戏好玩吗?我们玩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学情预设】好玩。玩的时候要听清楚数字,然后找就近的同学迅速围成圆圈。师:是的,数字是几很重要。数字是几,就是要几个人手牵手。请你用自己的方式向与你成功牵手的小伙伴表示感谢吧!可以顺便相互做自我介绍。【设计意图】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加深学生对数和数量的认识,把学生看作桃花,然后数一数有多少名学生就有多少朵桃花。利用游戏场景、故事情境和互动游戏等方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认识数字,理解数字的意义。三、单、双脚交替跳1.游戏规则师:看,老师准备了哪些物品?观察场地。学生表达自己的发现。【学情预设】有圆和三角形,并且它们是按规律排列的。师:按怎样的规律排列?【学情预设】按一个圆、一个三角形、一个圆、一个三角形……的规律排列的。师:下面的游戏与这些图形以及它们的个数有关。展示卡片,教师描述卡片内容,说明游戏规则。学生复述游戏规则,重点突出要领。游戏规则:在地上按规律摆好○和△,双脚跳进○,单脚跳进△,依次单、双脚跳跃。教师边讲解,边示范。师:大家听明白了吗?谁想试一试呢?【学情预设】学生踊跃举手。教师点名,点到的同学依次尝试游戏。师:有人一脚踏入一个图形,快速地跑过去,这样做符合游戏规则吗?【学情预设】这样做不符合游戏规则。圆内应该是双脚落地。一脚踏入一个图形快速跑过去就都是单脚了。组织集体练一练。2.组织接力比赛按照场地划分,有序地开展游戏。可采取接力的方式进行比赛,激发学生的兴趣。【设计意图】在游戏中初步感知圆和三角形,理解双脚跳和单脚跳的意思,找到一组图形的简单排列规律,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和空间感知能力,提升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增强他们面对问题时的自信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四、网鱼1.游戏规则展示卡片,教师描述卡片内容,说明游戏规则。学生复述游戏规则,重点突出要领。游戏规则:全班分成两组,一组同学手拉手围成一个圈当“渔网”,另一组同学当“鱼”,在“渔网”的里外穿来穿去。当听到喊“小鱼小鱼快快跑”时,做“渔网”的同学双手放下蹲在地上,圈在里面的同学就是网住的“鱼”。2.尝试游戏师:实践能帮助我们更快地掌握游戏规则。我们来玩一局吧!师生一起玩游戏。师:这次网住了多少条鱼?我们一起数一数吧。师生一起数网住的鱼的条数。师:有多少条“漏网之鱼”呢?【学情预设】学生能正确地数出数量。师:我们交换角色,再来一轮吧!“鱼”和“渔网”互换角色,再来一轮。【设计意图】通过数“网住的鱼”和“漏掉的鱼”的数量,在具体情境中让学生用到数学,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使学生产生自主学习的原动力,从而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五、有序回教室师:下课时间快到了。请同学们按照出来时的队形站好,我们准备回教室了。列队准备回教室。【教学提示】鼓励学生多表达【教学提示】鼓励学生多表达,说一说自己的发现。【学情预设】有的高,有的矮,两列队伍的人数不同;有一队是男生,有一队是女生。如若学生不会表达,可引导。师:谁是最高的呢?大家都站得笔直笔直,再来比一比吧!【学情预设】最后一个男生最高。师:男生多,还是女生多呢?男生和女生一个对一个站好。【学情预设】男生多一个。【设计意图】通过观察两列队伍,初步学习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事物的多少;通过比一比,直观感知事物的高矮。六、课堂小结师:同学们,这节课玩得开心吗?玩游戏时,我们学到了什么?和同桌交流一下。引导学生从游戏规则出发,结合数、数量以及一一对应的关系去回答、总结、概括。▶教学反思一节课的时间有限,而主题图中给出了三个游戏以及一个最后的总结环节。所以能留给每个游戏的时间只有10分钟左右,并且要讲解清楚游戏规则,每个游戏只能进行1~2轮。一年级学生具象思维发展比较突出,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对语言的理解能力不足,所以教师利用卡片,让学生能够直观地看到游戏的进行,从而体会游戏规则。数学与游戏相结合,深受学生的喜爱。▶作业设计见《练习册》对应课时作业。第3课时在教室里认一认▶教学内容教科书P6~7。▶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能正确地找到自己班的教室,在游戏活动中,进一步认识数量,学会用前、后、左、右等词语表述简单的位置。2.引导学生互相交流,进行自我介绍,加强同学之间的认识和了解。3.体会方位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正确使用上、下、前、后、左、右等词语描述物体的位置。▶教学难点理解方位具有相对性,能在生活中运用这些词语表达方位。▶教学准备教师准备一段讲解学校教学楼、教室位置分布的视频。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师:同学们,经过这几天的学习,相信大家对我们的校园已经有一定的了解,你能给大家介绍一下我们的校园吗?指名学生上台分享。师:是的,我们的校园不仅环境优美,教学资源丰富,教学楼和教室的位置分布也很合理。播放视频,学生观看。师:请同学们说说如何快速找到我们班的教室。【学情预设】学生能通过班级号和教室分布的特点,快速找到教室。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熟悉我们班的教室,同时,同学之间互相认识,加深了解。【设计意图】借助视频让学生更快地熟悉校园,准确地找到教室的位置,能尽快适应小学生活。二、初步感知方位师:我们一起来玩个小游戏,游戏的名字叫“我说你做”。教师说口令,学生做动作:上拍拍,下拍拍,前拍拍,后拍拍,左拍拍,右拍拍。【教学提示】此环节也可以邀请学生上台喊口令,其他学生做相应的动作。【教学提示】此环节也可以邀请学生上台喊口令,其他学生做相应的动作。【学情预设】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学生判断上、下、前、后比较简单,判断左右很容易出错,教师可以多重复几次口令,观察学生的表现。师:同学们都做得很好,有些同学对左、右分得不是很清楚,我们先来认识身体中的左右。师:我们都有两只手,左手和右手。(教师背对学生举起右手)这只手是右手,另一只手就是左手。师生保持同一方向,学生跟随老师举起自己的左、右手。师:我们在生活中常用左手和右手做哪些事情?【学情预设】预设1:我用左手扶碗,右手拿勺子吃饭。预设2:我回答问题举右手。【设计意图】用左、右手的生活习惯帮助学生区分左、右。师:左手和右手是一对好朋友,配合起来力量可大了。同学们找一找,在我们的身体上还有这样分“左和右”的好朋友吗?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吧。【学情预设】学生可能会说:左眼、右眼,左耳、右耳,左腿、右腿……师:与左手同侧的就是我的左面,如左眼、左耳、左腿;与右手同侧的就是我的右面,如右眼、右耳、右腿。师:上、下、前、后、左、右都是方位词,请同学们结合刚才的学习,用你们智慧的小眼睛找一找,在教室的各个方位都有哪些物品。【学情预设】预设1:教室的前面有黑板、国旗、时钟,后面有文化橱窗和储物柜。预设2:教室的左边有窗户,右边有两扇门。【设计意图】根据方位来描述教室里物体的位置,一是加强学生对方位的认识和运用,二是培养学生对班集体的热爱之情。三、同学之间认一认教师先做自我介绍。【教学提示】【教学提示】请一位表达能力较强的同学先上台自我介绍,其他同学可以简单提问,说说自己还想知道对方的什么信息,或者教师先说明可以从哪些方面进行自我介绍。同桌之间先互相说一说,再小组内说一说,然后请同学到讲台前说一说。【学情预设】有的同学可能胆子不是很大,性格较内向,教师在巡视时要多鼓励,加以引导,尽量保证学生能全员参与。【设计意图】本环节的目的是学生能全员参与,加强对彼此的认识和了解,为后续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基础,同时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师:同学们的发言都很热情,相信大家在互相认识后都能成为好朋友。哪位同学能说出自己前、后、左、右的同学的姓名?学生先在组内说一说,教师再随机请同学说一说。【设计意图】此环节不仅能让学生之间更熟悉,还能让学生把方位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体会数学有趣,数学好玩。四、课堂小结师:同学们,数学知识不仅存在于课本里,在我们的生活中更是随处可见。回家后你可以把今天认识的同学介绍给爸爸妈妈,并认真观察家里的摆设,明天上学后再和同学们一起交流分享。▶板书设计在教室里认一认上—下前—后左一右▶教学反思对于方位,一年级的学生是有一定的生活经验的,但是在描述中很容易将左右混淆。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着重讲解了身体中的左右和以身体为中心辨别身边的左右。在同学之间互相认一认的环节,需要教师的用心准备和耐心引导,保证学生全员参与,主动表达交流,体会数学和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提升学习数学的兴趣。▶作业设计见《练习册》对应课时作业。第4课时在教室里玩一玩▶教学内容教科书P8~9。▶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通过分享在幼儿园玩过的数学小游戏,了解学生对数量、方向、位置、图形等知识的掌握情况。2.引导全体学生积极参加活动,在活动中能主动表达,并与他人交流,逐步养成学习数学的良好习惯。3.唤起数学学习经验,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面向全体,全程跟进,关注学生的参与情况。▶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描述活动感受,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收获、总结发现。▶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视频(教科书第8页的2个游戏和第9页上面的游戏),学生准备一定数量的积木。一、复习巩固,游戏导入1.数积木。分别展示一定数量的积木,老师提问,让学生数一数。师:请你数一数,老师这里共有几块积木?红色的积木有几块呢?指名学生上台点数。【学情预设】学生基本能数清楚积木的数量,提醒学生注意有序地数。2.玩游戏。师:我们再来玩一个游戏吧!注意听游戏的规则:老师说一个词,请你说出与它相反的词。比如我说“上来”,你们就应该说“下去”。听清楚游戏要求了吗?【学情预设】引导学生边说边指,类似“左”“右”这种容易混淆的方位词可以反复练习。师: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在教室里用这些表示方位的词来玩游戏。(板书课题“在教室里玩一玩”以及“上—下前—后左—右多—少”)【设计意图】借助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来进行小游戏热身,引导学生练习“前进”“后退”“左边”“右边”“多”“少”等具有相反意义的词语,让老师了解学生对方位词的掌握情况。【教学提示】对于游戏的规则,学生能说多少就说多少,不做过高的要求。【教学提示】对于游戏的规则,学生能说多少就说多少,不做过高的要求。1.课件出示教科书第8页的游戏视频,学生观看。第一个游戏:我说你做、正话反做(两人游戏)。第二个游戏:一人发指令,其他的人做(多人游戏)。2.说一说这些游戏的玩法。师:你在幼儿园和小朋友玩过这样的游戏吗?谁来说说这样的游戏该怎么玩?【学情预设】因为有幼儿园的游戏基础,学生基本上能说出第一个游戏先是一个人怎么说,另一个人就怎么做;然后是一个人怎么说,另外一个就做相反的动作。第二个游戏是多人站成一排,一个人发号指令,其他的人听清指令后做相关的动作。【设计意图】借助视频帮助学生回忆幼儿园类似游戏的玩法,再请学生交流这些游戏的内容和规则,不要求说得很全面,重在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3.分组玩游戏。【教学提示】教师在巡视的过程中要【教学提示】教师在巡视的过程中要指导学生有序分组,注意课堂纪律。教师巡视指导,要求全员参与。师:我们再来玩多人游戏,先请一大组的12名同学到前面排成一行,其中一人说指令,如“我右边的第2个人举起右手”等。其他组照这样的方法进行游戏。【学情预设】有少数性格比较内向、胆子较小的学生可能不是很放得开,教师要上前多指导、多鼓励,确保参与度,帮助这些初入学的孩子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设计意图】本环节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全员参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三、播放第二个视频,玩“抢椅子”的游戏。1.课件出示教科书第9页的游戏视频,学生观看。师:你们玩过这个游戏吗?为什么有人没坐到椅子?【学情预设】学生会说出椅子少了,人多了;也有学生会说7个人只有6把椅子,7比6大,所以有人没坐到椅子。师追问:那你觉得在什么情况下大家才能都抢到椅子呢?【设计意图】学生会说出椅子和人同样多的时候,大家才能都抢到椅子;也有学生会说出椅子比人多的时候,大家也能抢到椅子。2.玩“抢椅子”游戏。选取学生代表上台玩游戏。(4个学生、4把椅子)师:他们都能抢到椅子吗?(能)为什么?师小结:是的,当椅子和人同样多的时候,也可以说一个人对应一把椅子,他们是“一一对应”的时候,我们可以猜到他们都能抢到椅子。(板书:同样多一一对应)【设计意图】在观看视频后,教师追问“你觉得在什么情况下大家才能都抢到椅子”,引发学生的思考,从而渗透“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四、同桌合作拼积木1.同桌合作,用手中的积木进行拼搭。2.搭好后互相说一说:你搭的是什么作品?你用了哪些形状的积木?各用了几块?【学情预设】学生对常见的积木形状其实并不陌生,基本上也能数得清各用了几块。【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放手让学生自由拼搭然后交流,重点放在展示作品并交流这一内容上,其目的还是鼓励学生能主动、大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树立其学习数学的信心。五、课堂小结师:同学们,今天的游戏课有趣吗?回家后和你们的爸爸、妈妈玩一玩这些游戏。▶板书设计在教室里玩一玩上—下前—后左—右多—少同样多一一对应▶教学反思本节课是在继续带着学生玩室内数学游戏的基础上引导他们比较准确地表达自己对方向、位置、图形、数量等知识的理解。更重要的一点是,通过教师的精心组织,学生能够全员积极地参与活动,在活动中能够主动表达,并与他人交流,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感悟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初步获得一些数学活动经验。▶作业设计见《练习册》对应课时作业。第5课时学习准备▶教学内容教科书P10~11。▶教学目标1.介绍学校的学习纪律,培养学生守时、守纪等良好的学习习惯。2.会与同伴相处,熟悉学校生活环境,形成良好的学习情感。▶教学重点培养学生上课认真听讲、发言先举手等学习习惯。▶教学难点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愿望。▶教学准备课前带孩子们到校园里转一转。一、静听上课铃声,养成良好预备习惯1.教师提前1分钟,面带微笑走上讲台。师:亲爱的同学们,再过一分钟,我们就会听到上课铃声了,让我们静静地等待吧。【学情预设】学生们静静地倾听铃声响过。师:这就是上课铃声,多响亮呀,它告诉我们“上课啦,上课啦,同学们坐好啦!身子快挺直,小手快放好,眼睛看前方,小嘴不吵闹”。教师示范,巡视并指导学生上课时的坐姿,表扬做得好的学生。师:同学们可真聪明,一听就懂,一学就会,坐得多端正,听得多专心。对啦,铃声响起来,我们的心儿静下来,笑容露出来,快乐的学习开始啦!2.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时钟,明确上课时间。师:同学们,有谁注意到刚刚铃声响起时教室里时钟上的时间了吗?部分学生在生活中有认识钟表的经验,也有学生只关注铃声,没有看时钟。课件出示教科书P10第一幅情境图。师:同学们看一下这个时钟上的时间,这就是我们每天开始上课的时间。哪位同学能读出来?【学情预设】学生积极回答:8:30。师:认读非常正确,我们每天8:30开始上课。请大家一定要牢记这个时间,不能迟到哟。而且在开始上课前,我们要准备好自己的书本和文具,并摆放整齐。【设计意图】通过带领学生们听上课铃声、认读钟面上每天开始上课的时间这一环节,让学生们感受到小学的课堂与幼儿园是不一样的,它必须是守时的、有序的。二、学习数学课堂上的常规要求1.学习儿歌《课堂上》。【教学提示】如果时间充足【教学提示】如果时间充足,下课的注意规范也可以一并编入儿歌让学生学习。上课铃声响,快快进课堂。坐姿要端正,听讲要专心。书本摆整齐,一定不乱放。发言先举手,回答要响亮。2.解读儿歌的具体要求,细化课堂规范。每个规范要求学生充分理解,跟着模仿做到位。【设计意图】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是很重要的,此时的学生像一张白纸,我们一定要重视入学第一节学习常规的教育。借助一首儿歌对学生进行教育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三、分享交流课前参观校园的感受师:课前,老师带着大家参观了我们的学校,你们觉得我们的校园漂亮吗?你最喜欢校园里的哪个地方呢?同桌交流后指名分享。【学情预设】引导学生大胆分享自己看到的校园和此时心中的想法,重在参与。师:我们的校园这么漂亮,那么下课后我们可以到哪些地方活动呢?【学情预设】学生会提到可以到操场、运动场等地方玩耍嬉戏,也有学生会提到下课有需要的时候要到厕所去,教师要在此环节进行文明如厕、上下楼梯不冲撞等安全知识教育。【设计意图】通过课前参观校园的活动,然后交流分享自己喜欢的校园一角,对学生进行热爱学校的情感教育,另外就是适时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四、课堂小结师:同学们,我们是小学生啦!我们的学校又大又漂亮,我们的教室温馨又整洁,我们的老师和蔼又可亲,我们的同学可爱又善良,你们喜欢我们这个大家庭吗?让我们好好学习,一起在这个大家庭里快乐成长吧!▶教学反思本节课是为后面即将正式开始的数学课设计的一节准备课,主要目的是对学生各种学习规范和学习习惯的培养。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了,学生将会终身受益。另外一个学习目的就是对学生进行纪律教育,所以这节课需要老师们特别重视。▶作业设计见《练习册》对应课时作业。一、5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单元集体备课本单元内容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5以内各数的认识,另一部分是5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本单元内容是数概念中最基础的内容之一,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开始。在此阶段,要让学生初步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初步尝试选择恰当的方法进行5以内数的口算,使学生了解数学的用处,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从而为今后的学习奠定基础。教科书将1~5各数的认识相对集中编排,将认数与加、减计算穿插进行,适当结合。教科书加强了数概念教学,帮助学生从各个方面对数概念进行认识。在1~5的认识中,教科书完整地呈现了数概念的形成过程:数数——抽象出数——摆相应数量的实物——根据对应的数量将圆圈进行涂色。在分别认识了1~5的基础上,借助计数器感知相邻两个数的关系,通过摆小正方体的过程从整体上把握1~5各数的顺序,不仅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还为后面认识立体图形打下基础。同时,适当地渗透了集合、一一对应、统计等思想。教科书通过多种方式将数与形、式与图适当联系起来。在加、减法的初步认识中,教科书借助情境图、过程图等直观演示,强调加、减法的含义。在计算时,教科书借助对话框,突出算法的多样化,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算法进行计算学生已经会认、读0~5各数,对于0~5的加、减法,大多数学生也会计算。本单元的内容对于学生来说,主要有两个难点:一是写数字,初入学的小学生对数字的结构和笔顺不易掌握,比如有的学生往往把上、下、左、右位置搞错;有的学生书写不规范,写5、2、0等数字时,拐弯不圆滑,写得不整齐、大小不匀称。二是对加、减法的含义的理解,虽然有部分学生能很快说出0~5的加、减法的计算结果,但更多的是一种记忆,对于加、减法的含义并不清楚,算理也并不明白,教学中要加强对加、减法含义的教学。1.把写数字作为教学重点,并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在教学写数字时,可以让学生认真阅读教科书中的书写范例,弄懂写数字的起点、笔顺、终点的标志,养成认真仔细、一丝不苟的良好习惯。2.分与合既是数概念的重要方面,也是计算的重要基础。在教学时,不能仅仅让学生会背、会唱读,而是要借助直观操作帮助学生理解、建立表象,便于学生深入记忆。3.在加、减法含义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尽可能地采用实物情境图、直观图等帮助学生理解加、减法的含义。要注意在观察和动手操作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看图说一说算式所表示的意思”“怎样做同样多”等训练,帮助学生加深对加、减法含义的理解。4.充分发挥每一道练习题的价值,把解题的过程变成培养学生能力的过程。要给学生留出读题和思考的时间,给学生提供和同伴交流的机会,并带领学生梳理解决问题的过程:认真读题,弄清题目的意思;仔细思考,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倾听交流,学会和他人分享;静心解答,将自己的思维外化;耐心检查,培养反思能力。1.1~5的认识第1课时1~5的认识▶教学内容教科书P12~15,完成教科书P16“做一做”。▶教学目标1.经历从生活情境中抽象出1~5各数的过程,初步感知1~5各数的基数含义,知道1~5的数序,并会认、读、写这5个数。2.借助计数器、点子图卡片等学习用具,感知后一个数是在前一个数的基础上增加1得到的,初步建立数感。3.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积极动手的能力。▶教学重点掌握1~5各数的基数含义。▶教学难点1~5各数的写法,初步培养数感。▶教学准备课件、数字卡片、点子图卡片、计数器。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课件出示教科书P12~13情境图。师:你们看,这个院子里热闹极了!仔细观察,从图中你都看到了什么?和你的同桌说一说。【学情预设】学生可能会说:图中有房子、树、人、小狗、椅子、玉米、南瓜、鹅、鸭子、向日葵、萝卜、大雁等。有的学生可能说出物体的具体数量,有的学生可能汇报的信息是凌乱且不全面的。师:同学们说了这么多,老师都记不住了。想一想,怎样把观察到的结果记录下来呢?【学情预设】学生会想到画下来、用点子图表示出来、直接写数等方法。师:这么多方法,哪种方法最简单呢?(直接写数)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1~5各数。(板书课题:1~5的认识)【设计意图】利用情境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从实际问题的困惑中产生用数字来表达的迫切需求,自然引入新课。二、认、读1~5各数1.认识“1”。师:我们先来数一数房子和小狗的数量分别是多少。【学情预设】学生回答:房子只有1座,小狗只有1只。教师配合学生的回答在点子图卡片上涂一个○,并出示数字卡片“1”,贴在黑板上,让学生读一读。师:大家找数量只有“1”的事物找得都很快,当我们找到对应的1个事物,就在点子图卡片中涂上一个○,表示1。同学们在图中还能找到数量是“1”的事物吗?我们继续找一找吧。【学情预设】学生观察图片,可以发现还有1口水缸,1张石桌,1棵苹果树……【设计意图】从情境图中数量是“1”的物体出发,由实物图抽象出数字“1”,并在此基础上回归生活,对“1”的意义及时进行拓展提升,使学生理解“1”不仅可以表示1座房子、1只小狗,还可以表示1口水缸等。事物的属性不同,但它们的数量都是“1”,所以都可以用“1”来表示,从而帮助学生完成对数字“1”的意义的有效理解。2.认识“2”。师:数一数,图中有几只鹅?【学情预设】2只鹅。教师配合学生的回答出示数字卡片“2”,贴在黑板上,让学生读一读。师:2只鹅要涂几个○表示呢?请大家在点子图卡片上涂一涂。指名学生到黑板上来涂。师:2只鹅可以用2个○表示,图中还有哪些物体的数量也可以用2个○表示?学生回答椅子、秋千的数量都是2,都可以用2个○表示。师:椅子、秋千的数量都是2,它们的数量都可以用数字“2”来表示。请同学们在自己的身上找一找,哪些部位藏着“2”呢?【学情预设】学生很容易找到身体中的“2”,比如2只眼睛、2只胳膊、2条腿等。【设计意图】认识“2”的方法与“1”基本相同,也是师生共同完成的。引导学生在自己的身体上找到能用“2”表示的物体,让学生体会到数就在我们身边,加深学生对数字“2”的意义的理解。3.认识“3”“4”“5”。师:图中还剩下什么物体我们没有数过?它们的数量又是多少呢?选择一种物体数一数,看它有几个,并在点子图卡片中涂一涂,再想一想该用数字几来表示。学生活动,教师指导,全班交流。【学情预设】预设1:3只大雁,可以用3个○来表示,或用数字“3”来表示。(教师追问:还有哪些物体的数量可以用“3”来表示?引导学生说出3个萝卜可以用数字“3”来表示。)预设2:4棵向日葵,可以用4个○来表示,或用数字“4”来表示。(教师追问:还有哪些物体的数量可以用“4”来表示?引导学生说出4个南瓜、4个苹果也可以用数字“4”来表示。)预设3:5只鸭子,可以用5个○来表示,或用数字“5”来表示。(教师追问:还有哪些物体的数量可以用“5”来表示?引导学生说出5个玉米、5只鸭子也可以用数字“5”来表示。)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适时在黑板上贴数字卡片“3”“4”“5”。【设计意图】前面的环节是在教师的引领下进行的。从实物中抽象出“3”“4”“5”的过程,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为学生创设开放的学习空间,让学生自主构建知识,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三、联系实际,体会1~5的基数意义1.找找生活中的1。师:我还能用“1”表示我们生活中事物的数量,例如,1块黑板、1个讲桌等等。同学们尝试一下用“1”表示生活中事物的数量吧,根据你们的发现在点子图卡片上涂一涂。【学情预设】学生可以利用自己课桌面上的物品来描述,例如,数学书的数量是1、笔盒的数量是1等等。2.找找生活中的2、3、4、5。师:让我们加大难度,找一找生活中哪些事物的数量可以用2、3、4、5来表示?可以边找边涂圆点,这样不容易遗漏。【学情预设】大部分学生利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找出了可以用2、3、4、5表示的事物。例如,黑板擦的数量用2表示,练习册的数量用3表示,吊灯的数量用4表示,铅笔的数量用5表示等。(教师提醒:不仅可以找教室里的事物,还可以找操场或者家等场所中的事物。)【设计意图】通过在实际生活中找到对应事物的数量,体会数的基本含义,在找数的过程中巩固数数的能力,提高数感。四、感知数的顺序1.逐步感知1~5的顺序。课件出示计数器,计数器上有1颗珠子。【教学提示】可以让学生在计数器上感受先拨【教学提示】可以让学生在计数器上感受先拨1颗珠子是1,在1的基础上再拨1颗珠子是2……认识到后一个数是由前一个数添上1得到。的。师:计数器上拨了几颗珠子?用数字几来表示?课件继续演示,依次增加一颗珠子,让学生说出现在有几颗珠子,用几表示。【学情预设】学生会依次说出有1、2、3、4、5颗珠子,分别用1、2、3、4、5来表示。2.给点子图卡片排序。课件出示点子图。师:这儿有一些点子图卡片,你能给它们排排队吗?请两名同学上讲台摆。【学情预设】大部分学生会按照之前学习的数的顺序从小到大排,也可能有学生会从大到小排,两种排法都要予以肯定。3.给数字卡片排序。课件出示卡片,同桌间交流后排序。【学情预设】学生能很顺利地给这5个数排序。(教师追问:1的后面一个数是几?5的前面一个数是几?3在谁的前面又在谁的后面?引导学生观察并回答。)【设计意图】借助计数器拨珠的活动,让学生进一步体会1~5的数序,认识到后一个数是由前一个数添上1得到的;通过给点子图卡片排序,将抽象的数字具体化、直观化,便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1~5各数的顺序;最后通过给数字卡片排序,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抽象的数的概念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数感。五、教学1~5的写法师:现在我们对1~5这几个数都比较熟悉了,首先观察一下这5个数分别像什么。(课件出示)师:我们再一起来看看怎么写这些数。(播放1~5的书写视频)下面和老师一起来书写这几个数字。【教学提示】写字时提醒学生做到三个一:手离笔尖一寸远【教学提示】写字时提醒学生做到三个一:手离笔尖一寸远,胸离桌子一拳远,眼离本子一尺远。书写要工整、干净、美观。学生在教科书上的写字格中描写,教师巡视,发现写得好的要及时给予表扬、展示,写得不正确的要及时纠正,同时注意学生写字姿势的培养。【设计意图】直接呈现写数字范例,使学生清楚地看到从哪儿起笔、怎么拐弯、何处收笔。实体数字、虚线数字、空格等练习方式并存,便于学生把握每个数字笔顺的方向、布局,既规范学生写字,又能使学生感受怎样书写才美观,养成认真仔细的书写习惯。六、应用练习1.完成教科书P16“做一做”第1题。【学情预设】学生能根据数字,一一数出对应的数量,再圈一圈。学生在数的过程中要强调一一对应地数,要做到不重复、不遗漏。2.完成教科书P16“做一做”第2题。师:请你拿出尺子画线连一连。【学情预设】学生完成这道题比较轻松,只要将物体的实际个数数清楚就能准确连线。3.完成教科书P16“做一做”第3题。【学情预设】这道题是在数数的基础上写数,对有些学生来说可能比较困难。先让学生说出每种动物的数量是几,再指导学生规范书写。4.完成教科书P16“做一做”第4题。【学情预设】先指导学生理解题意,再独立完成。学生的表示方法有很多,交流时注意只要表达的数量是正确的就可以。师:生活中还有哪些事物可以用1~5来表示?请你下课后找一找,再与同学说一说。【设计意图】将数与学生身边的生活实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七、课堂小结师:同学们,今天的数学课你们有哪些收获呢?▶板书设计1~5的认识eq\x(1)eq\x(2)eq\x(3)eq\x(4)eq\x(5)▶教学反思本课的重点是带领学生从生活情境中抽象出数,理解数的意义。教师将数的意义的理解蕴含在多个活动中。例如涂圆圈的个数,将现实生活中的数进行初步抽象,使学生认识到,不管什么物体,只要数量是1的,都可以涂1个圆圈来表示。这样直观、形象和生动的教学方法能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基数的含义。根据涂色圆圈的数量找数字卡片等活动是为了加深学生对数的印象,培养学生的数感。虽然学生对1~5各数在学前就有所了解,但上课时发现,他们很难做到有序、整体全面地观察以及完整地表达,需要教师有效引导。另外课后还要让学生加强数字的书写练习。▶作业设计见《练习册》对应课时作业。第2课时比大小▶教学内容教科书P17,完成教科书P17~18“做一做”。▶教学目标1.认识符号“=”“>”“<”,知道这些符号的含义,会用符号来描述1~5中两个数之间的大小关系。2.在用具体事物比较到用符号表示数的大小关系的过程中,体会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感受一一对应的思想,发展初步观察、比较和概括的能力,培养符号意识。3.培养学习的兴趣,养成规范书写、积极表达的学习习惯。▶教学重点认识符号“=”“>”“<”,会用符号来描述1~5中两个数之间的大小关系。▶教学难点理解符号“=”“>”“<”的含义,会区分“>”“<”。▶教学准备课件,9张猴子、3张桃、2张香蕉和4张梨的图片。一、情境导入课件出示教科书P17情境图。师:小猴子们到野外聚餐,仔细观察,图中都有些什么?【教学提示】数数的时候,要注意指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数。写数的时候,注意书写的姿势及数字的规范。【教学提示】数数的时候,要注意指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数。写数的时候,注意书写的姿势及数字的规范。师:图中有几只猴子?几个桃?几根香蕉?几个梨?请大家数一数、写一写。图中有3只猴子,3个桃,2根香蕉,4个梨。【学情预设】创设学生喜欢、熟悉的情境,通过数一数、写一写的活动,既帮助学生复习了旧知识,又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良好的书写习惯。师:想一想,每只猴子吃1个桃、1根香蕉、1个梨,这些水果够分吗?【学情预设】引导学生说出要想知道每只猴子吃1个桃、1根香蕉、1个梨,这些水果够不够分,就是要把猴子的只数与水果的数量进行比较。师: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比大小。(板书课题:比大小)【设计意图】由学生感兴趣的情境导入新课。二、设疑探究,学习新知1.学习“=”。师:1只猴子吃1个桃,桃够分吗?你是怎么想的?【学情预设】学生可能会说:用数数的方法来比较。猴子有3只,桃有3个,猴子和桃的数量同样多,所以桃够分。师:请你摆一摆、排一排,让别人一眼就能看出猴子的数量与桃同样多。学生操作,让一名学生在黑板上摆猴子与桃的图片。【学情预设】大多数学生有了前面学习数数的经验,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摆一摆,并且说出1只猴子对应1个桃,没有多余的,就说明猴子的数量与桃同样多。师:刚才同学们说得很好!大家看,左边的3只猴子可以用数字几来表示?右边的桃呢?(根据学生的回答在左边写“3”,右边也写“3”)猴子的只数与桃的个数有什么关系?(同样多)对,3和3同样多,我们可以用什么符号来表示同样多呢?【学情预设】学生可能回答:3=3。(板书“=”)师:“=”是等号,等号是两条一样长的线,表示这两个数相等。带领学生读一读:3等于3。(板书:等号读作:3等于3)教师利用展示台在教科书P17的写字格里示范书写“=”,学生模仿,强调写的时候要把两条线画得笔直且一样长。师:仔细观察,等号两边的数有什么特点?【学情预设】学生可能回答:等号两边的数相等;等号两边是两个相等的数。【设计意图】结合学生的回答,教师适时指出,可以用“=”表示相等。将“3与3同样多”写成“3=3”,并讲解“=”的读、写法,让学生感受到使用“=”的合理性和简洁性,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2.学习“>”。师:每只猴子分1根香蕉,够吗?你能想办法用一个式子表示吗?自己动手摆一摆。学生操作,让一名学生在黑板上摆猴子与香蕉的图片。【学情预设】预设1:不够,因为3只猴子比2根香蕉多,所以2根香蕉比3只猴子少。【教学提示】注意可以用不同形式表示比较的结果。先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说一说猴子与水果数量比较的情况【教学提示】注意可以用不同形式表示比较的结果。先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说一说猴子与水果数量比较的情况,再引入符号表示。预设3:因为香蕉比猴子少,所以不够分,2比3小。学生在汇报时可能表达不清楚,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明确:因为猴子比香蕉多,3比2大,所以每只猴子分1根香蕉是不够分的,我们可以用“3大于2”来表示。(板书:3>2)师:“>”是大于号,它读作“大于”,跟着我读一读:3大于2。(板书:大于号3大于2)师:请你观察,大于号有什么特点?有什么好方法记住它呢?【学情预设】学生可能回答:大于号的左边开口大,右边尖尖的;大于号的左边是较大的数,右边是较小的数;大于号的开口对着较大的数,尖尖对着较小的数。师:同学们说得很好,大于号的大大嘴巴对大数,尖尖对小数。你会写“>”了吗?和老师一起来写一写。教师利用展示台在教科书P17的写字格里示范书写“>”,学生模仿。3.学习“<”。师:每只猴子分1个梨,够吗?你能想办法用一个式子表示吗?先让学生摆一摆,用自己的语言交流,再引导学生学习“3<4”。【学情预设】预设1:猴子有3只,梨有4个,猴子比梨少,所以梨够分,梨多出来了1个;猴子摆了3只,梨摆了4个,猴子和梨一一对应,猴子比梨少,所以梨够分。预设2:3比4小,4比3大,所以梨够分。如果学生可以说出“4>3”的式子,让学生说说式子表示的意义,教师补充;如果学生说不出,教师说明4比3大,反过来说明3比4小,我们还可以用“3小于4”来表示3比4小。(板书:3<4)师:“<”是小于号,读作“小于”,跟着我读一读:3小于4。(板书:小于号3小于4)师:仔细观察,小于号有什么特点?小于号两边的数又有什么特点?【学情预设】学生可能回答:小于号的左边尖尖的,右边开口大;小于号的左边是较小的数,右边是较大的数;小于号的开口对着较大的数,尖尖对着较小的数。师:你会写“<”了吗?和老师一起来写一写。教师利用展示台在教科书P17的写字格里示范书写“<”,学生模仿。【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学习从具体物品中的比较,抽象到数的大小比较,进一步体会“>”和“<”的含义,感知符号的数学功能。4.区分“>”和“<”。(1)区分两种符号。指导学生用手势表示不同的符号,教师说名称,学生用手势表示,或者教师说名称,学生用小棒摆出“>”和“<”。师:“>”和“<”很相似,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呢?你有什么好方法能区分它们吗?【学情预设】学生可能回答:相同点是“>”和“<”的开口都是朝着较大的数。不同点是大于号开口在左,小于号开口在右。(2)利用儿歌记忆符号。师:请你观察前面学过的三个式子,小组讨论,看有什么发现。【学情预设】学生可能回答:“=”表示左边的数与右边的数同样多,“>”表示左边的数比右边的数大,“<”表示左边的数比右边的数小。学生回答后,课件出示儿歌帮助学生记忆。【设计意图】利用比较的方法帮助学生区分“>”和“<”,从意义上理解并进行区分。用儿歌帮助学生记忆符号,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容易理解,从而加深记忆。三、巩固应用1.完成教科书P17~18“做一做”第1、2题。第1题:先让学生明白“哪一堆正合适”的意思是松鼠的数量要和松果一样多,指导学生弄清题意后,学生独立完成,然后指名学生回答怎么用数字和符号表示正合适。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解决本题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一一对应是指上下物体中的每一个分别对应,而不只是指上下物体的首尾对应。2.完成教科书P18“做一做”第3题。让学生观察前两幅图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并说说下面两个大小比较关系的意义。最后让同桌之间互相说说第三幅图中两个数的大小关系是怎么得到的,分别代表什么。【学情预设】学生能说出谁比谁多,谁比谁少,物体交换位置后,符号开口和尖角朝向的数不变。【设计意图】前两组通过交换物体的左右位置,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和“<”的实际运用,最后一组让学生能够从不同的物体个数中灵活抽象出不同数字的大小比较。3.完成教科书P18“做一做”第4题。学生独立观察并思考后填空,最后与同桌进行交流完成。期间教师进行巡视,展示完成较好的同学的答案,交流解题方法。【学情预设】图中每只小兔都搬了一块砖,小兔和砖同样多,然后数一数,填一填。比较其他事物并说一说时,有的同学先将各个事物的数量数出来后,再根据数的顺序比较大小,可能会说小熊和木头之间的数量关系,也可能会说小兔与小熊之间的数量关系······教师要对学生的回答与表现进行反馈,给出正面的评价。4.完成教科书P18“做一做”第5题。学生独立完成后相互交流,自我订正。教师帮助学生理解数的大小关系,并让他们能正确使用符号进行表示。四、课堂小结师:今天我们学习了比较数的大小,认识了哪些新的符号?你们能说说这些符号的意思吗?怎样区分大于号和小于号呢?【学情预设】学生可能回答:“>”“<”和“=”。相同数比大小用等号;不同数比大小,用大于号或小于号。大于号开口向左,小于号开口向右。▶板书设计▶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教师没有停留在知识表面,而是注重挖掘蕴含在知识深处的思想方法。让学生对简单知识背后的思想方法有所思考、有所感悟,从而对学生的后续学习产生积极影响。这节课渗透了许多数学思想:一是符号化思想,让学生先用自己的语言说出比大小的结果,教师再引入数学符号,并让学生感受到符号的合理性和简洁性;二是化归思想,当有多种水果摆在面前时,一种一种地考虑,是化复杂为简单的化归思想的运用;三是一一对应思想,在比较的过程中,这种思想充分展露。教学中发现有的学生在说的时候知道谁大谁小,但写“>”和“<”的时候却写错了,这需要有一个慢慢熟练的过程。▶作业设计见《练习册》对应课时作业。第3课时第几▶教学内容教科书P19,完成教科书P19“做一做”和P22“练一练”第1题。▶教学目标1.初步理解基数、序数的含义,能正确区分几和第几。2.能在具体的情境中说明相关物体有几个和某个物体是第几个,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与交流的能力。3.初步体会从不同角度看待事物的方法,初步积累观察经验。▶教学重点认识几和第几。▶教学难点区分几和第几的不同含义。▶教学准备课件。一、情境导入师:同学们,你们排过队吗?为什么要排队呢?如何表示自己在队伍中的位置呢?【学情预设】学生可能会说放学回家要排队,购物要排队,因为不排队就没有秩序,挤来挤去很危险。还有的学生会说排队是讲文明的行为。学生会说用数字1、2、3…表示位置。师:同学们说得真好!排队是讲文明的行为,我们要遵守公共秩序,自觉排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排队中的数学知识。(板书课题:第几)【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要排队,对学生进行遵守公共秩序的思想品德教育,同时在学生熟悉的情境中自然地导入新课,为用数字表示次序做铺垫。二、合作探究,学习“几”和“第几”1.讲解例题,引出新知。课件出示教科书P19情境图。师:仔细观察,图中有几人排队?看看小男孩排在第几?【教学提示】教师要注意让学生说清楚“怎么数的”【教学提示】教师要注意让学生说清楚“怎么数的”,让学生明白排队的时候一般都是从前面数起,体会从前往后数出第几的相对性。师:对,排队时一般是从前往后数。那小男孩前面有几人?后面有几人?【学情预设】学生思考后回答:小男孩前面有1人,后面有3人。(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他前面有1人,后面有3人。)师:你能照着这样的句式再说说另外几人的排队情况吗?同桌间互相说一说,集体交流。【学情预设】学生能说出:长发阿姨排第1,她前面没有人,后面有4人;短发阿姨排第3,她前面有2人,后面有2人;拖行李箱的叔叔排第4,他前面有3人,后面有1人;背双肩包的叔叔排第5,他前面有4人,后面没有人。师:这里有5人排队,背双肩包的叔叔排第5。“5人”和“第5”表示的意思一样吗?【学情预设】学生心里都明白有区别,但是可能表达不清楚。教师要引导学生说出“5人”表示的是数量的多少,一共有5个人;“第5”表示的是次序的先后,只有那个位置上的1人。师小结:几表示一共有几人,第几表示其中的1人。2.巩固“几”和“第几”的认识。师:长发阿姨上车了。你能说出现在有几人排队吗?每个人排在第几呢?(课件出示)【学情预设】学生能说出:现在有4人排队,小男孩排第1,短发阿姨排第2,拖行李箱的叔叔排第3,背双肩包的叔叔排第4。(教师追问:“4人”与“第4”是一个意思吗?引导学生说出“4人”表示一共有4人在排队,“第4”表示背双肩包的叔叔排队的位置,只表示1人。)师:我们来玩一个游戏。请5位同学上讲台站成一排,让其余学生数一数一共有几人,再问一问从左边数,排第3的是谁,从右边数,××同学排第几,他还可以排第几。【学情预设】学生积极性很高,回答问题很轻松。注意指导学生完整地表达。【设计意图】利用例题进行变式练习,让学生体会到随着人数的变化,每个人在队伍中的次序也会变化。再联系生活,让班级同学排队,进一步感悟“几”和“第几”的不同。三、巩固应用1.完成教科书P19“做一做”第1、2题。第1题:先帮助学生理解题目的意思,再让学生按照题目的意思数、圈、涂,完成练习。部分学生可能对“左边的4只小鸟”和“左边第4只小鸟”区分不清,或者对飞走的小鸟只数理解错误。可以展示错例让学生分析。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2.完成教科书P22“练一练”第1题。先让学生说一说遮住的意思,再解决问题。引导学生用数一数的办法解决。四、课堂小结师:这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板书设计第几有5人排队。小男孩排第2,他前面有1人,后面有3人▶教学反思教学时可以增加一些实例,如,一组有4人,从左边数,小芳排第2,这里的4和2分别表示什么意思;再如,利用排队等候老师批改作业等情境,帮助学生理解“几”和“第几”的含义。学生都有排队的经历,对“几”和“第几”有浅显的感性认识,因此这节课要进一步辨认“几”和“第几”,主要是领悟“几”和“第几”的含义,区分“几”和“第几”的不同。另外,学生目前用语言还无法描述出“几”和“第几”的区别,教学时还要注意对学生语言表达的指导。▶作业设计见《练习册》对应课时作业。第4课时分与合▶教学内容教科书P20“分与合”和“试一试”,完成教科书P21“做一做”。▶教学目标1.通过把物体分成两堆的探究活动,探索并掌握2~5各数的分与合,加深对2~5各数的理解。2.经历由具体到抽象认识数的分与合的过程,体会分与合的思想,初步培养观察、分析、抽象和推理能力。3.逐步发展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和兴趣。▶教学重点探究5和4的分与合。▶教学难点感受分与合的联系和有序性。▶教学准备课件、5朵小红花。一、出示例题,导入新课课件出示5个玉米图片。师:你看到了什么?数一数,一共有几个?【学情预设】学生数完后回答,一共有5个玉米。课件再出示教科书P20例题。师:要想把这5个玉米分成两堆,可以怎样分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分与合的知识。(板书课题:分与合)【设计意图】通过数一数的活动继而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自然而然引出新课。二、探究5的分与合1.动手操作,感受5的不同分法。【教学提示】学生在分的过程中【教学提示】学生在分的过程中,很有可能只想到一种分法。教师在巡视的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想一想:还可以怎么分呢?学生先独立操作,然后同桌交流,教师巡视指导,最后集体汇报。【学情预设】预设1:展示学生用小红花摆一摆的结果:预设2:展示学生写一写的结果:预设3:也有学生分的方法是无序的。(有的分法重复了,需要删除;有的分法漏掉了,需要补上。)师:请你观察这三种方法,你最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学情预设】学生不难发现前面两种方法的好处,会表示最喜欢这些方法。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发现:其实前面两种方法分的顺序是一样的,都是先把5分成1和4,再从右边一堆中移1个到左边,就有了2和3这种分法,接着从右边继续移1个到左边,就有了3和2这种分法,继续移1个,最后有4和1这种分法。师:同学们真了不起!看出了按顺序来分的优势,这样可以做到不重复、不遗漏,所以我们在分的时候也尽量按一定的顺序来分。师生一起再熟悉四种分法,课件配合演示。2.巧妙引导,学习5的分成和组成。师:你能根据课件中第一幅图的意思,说说5可以分成几和几吗?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师:从上往下看,表示把5分成两部分,即1和4,我们说:5可以分成1和4;再从下往上看,表示把1和4两部分合并在一起是5,我们说:1和4组成5。跟着老师说一遍:5可以分成1和4,1和4组成5。(说的时候老师手指分解式,先做分开的动作,再做合并的动作,在动作表征中让学生切身感受分与合的联系。)师:你能把5的另外三种分法,都像这样用两句话来说一说吗?【教学提示】学生在说的时候【教学提示】学生在说的时候,引导他们边说边指着黑板上的分解式边做开合的动作,深刻体会分与合的联系。【学情预设】学生能正确地说出来,教师要引导他们能有序表达则更好。3.梳理总结,寻找联系和规律。师:这么多分成式,谁能想到什么好办法快速记住它们?学生讨论,教师指导后汇报。【学情预设】指导学生发现:它们其实分成了两组,一组是有1就有4,有4就有1,它们的位置是相反的;另一组是2和3,交换位置后就是3和2。师小结:写数的分与合时,可以按顺序从1开始写,不容易遗漏,也不容易出错。【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摆一摆、画一画、写一写等多种方法探究5的分成。通过展示学生作品,梳理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学会数学的符号语言,感受数学的简洁性,发现分与合的互通关系,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以及有序思考的思想。三、自主探究4的分与合1.课件出示教科书P20“试一试”。师:4朵花分成两堆,有几种分法呢?你能把它们写出来吗?2.两人一组合作探究。先用4朵花摆一摆,再写一写。教师巡视帮助有困难的小组。【学情预设】经历了5的分与合的探究过程,学生具备自主探究4的分与合的能力。通过操作与交流,大多数学生可以做到有序思考,得出:或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后指名学生对着分解式读一读,如:4可以分成1和3,1和3组成4;4可以分成2和2,2和2组成4……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有序地记住4的所有分法。【设计意图】本环节让学生借助已有经验自己去操作、去思考、去发现,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参与到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充分经历探究数的分与合的过程,体验学习的成功与快乐,为后面有序探究其他数的分与合奠定基础。四、巩固练习,实践应用1.完成教科书P21“做一做”第1、2题。第1题:教师和一名学生示范游戏规则,一人报出跳棋总数,并摊开一只手显示手里跳棋个数,另一人说出另一只手里跳棋的个数。第2题:以第1个为例,先让学生用小红花摆一摆3和几可以组成5,再完成填空。2.完成教科书P21“做一做”第3题。【学情预设】引导学生明白要想知道5只鸽子要飞进两个鸽舍的几种不同情况,其实就是5的分成情况。师:请你圈一圈或写一写,把所有的情况都找出来。每个鸽舍飞进的鸽子数会同样多吗?【学情预设】学生通过圈和写,会发现5不可以分成两个相同的数,所以每个鸽舍飞进的鸽子数不会同样多。【设计意图】“做一做”中的三道题层次分明,先是借助直观复习4和5的分成并弄清2和3的分成,然后是利用5的分成来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体会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五、课堂小结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探究了5和4的分与合,知道了最好要按照一定的顺序去分成或组成。▶板书设计▶教学反思本节课注重探索知识的过程和策略,让学生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中获取知识。学生在经历解决问题的同时,也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教学时注意5的分与合的教学与4的分与合不同,教学5的分与合时教师可以“扶”一把,教学4的分与合时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去操作、表达,从而自主获得探究分与合的方法,为后面的学习积累经验。▶作业设计见《练习册》对应课时作业。第5课时练一练▶教学内容完成教科书P22~23“练一练”第2、4、5、6题及“思考题”。▶教学目标1.通过练习,进一步理解几和第几,掌握2~5各数的分与合以及1~5各数的大小比较。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经历读题、审题的过程,培养认真审题的良好习惯。3.提高学生观察、倾听和表达的能力。▶教学重点熟练掌握2~5各数的分与合和1~5各数的大小比较,会解决几和第几的问题。▶教学难点在活动中经历审题的过程,提高审题能力。▶教学准备课件。一、游戏导入师:我们来玩一个“对口令”的游戏吧!竖起小耳朵,听清楚游戏规则哟!比如老师说“3可以分成2和几”,同学们就回答“3可以分成2和1”,我们采用开火车的方式对口令。师生一起玩游戏,考查学生对2~5的分成与组成的掌握情况。【学情预设】大多数学生能熟练对口令,对2~5的分成与组成掌握得较好。师:同学们真不错!相信你们在下面的闯关练习中能顺利过关。【设计意图】利用游戏导入,一方面检验学生对2~5的分成与组成的掌握情况,另一方面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二、基础闯关练习1.第一关:数一数,填一填。课件出示习题。【教学提示】引导学生先看图【教学提示】引导学生先看图,并准确表达图意,再结合具体的图说出数的分成与组成。学生独立完成后,与同桌交流。【学情预设】学生根据图意填写比较轻松,可能在语言表达上不够完整、流畅。2.第二关:想一想,填一填。课件出示教科书P22“练一练”第2题。师:请你试着填一填。学生独立完成后,汇报交流。【学情预设】这道题脱离了直观图,少数学生可能会感到困难,对于这一类学生可以让他们借助动手操作帮助理解。3.第三关:填一填,圈一圈。课件出示习题。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指名回答后订正。【学情预设】学生可能把从左边数的第2个图形圈起来,教师要给予指导并纠正。4.第四关:涂一涂,比一比,填一填。【教学提示】先让学生说说题目的意思【教学提示】先让学生说说题目的意思,再让学生把思考的结果按照要求表示出来,并说清思考的过程,注意只要言之有理即可。教师指导学生完成。【学情预设】学生可能因为不理解题意而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首先让学生读懂题目要求,明确要根据文字的意思,先用涂色的方式表示两种图案的多与少,再用符号表示两种图案数量的大小关系。最后一小题答案不唯一,涂1个、2个或3个都是正确的。(2)完成教科书P23“练一练”第5题。学生独立观察并思考,再填空。师:比较“4>2”和“2<4”,你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感受:两个不同的数比较大小时,位置不同,所用的数学符号就不同,但两个数的大小关系不变。【设计意图】将基础的练习用闯关的形式呈现,将枯燥的练习变得有趣味。练习题的设计具有层次感,从具体的数一数到抽象的填数,有效发展了学生的思维。三、解决问题练习师:同学们真棒!轻松地闯过了前面的关卡,你们能解决教科书P23“练一练”第6题吗?1.指导审题,明确问题。(1)读懂图意。师:仔细观察,你们都看到什么了?学生观察后,先与同桌互相说一说,再汇报交流。【学情预设】预设1:我看见有8名同学在拔河。预设2:我看见左边有3名同学,右边有5名同学。师:同学们观察得真细致!(2)读懂文字要求。师:这道题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呢?【学情预设】指导学生说出要解决的问题是:判断这个游戏公不公平,怎样才能使游戏公平。(3)根据题意,阐述想法。师:这个游戏公平吗?说说你的想法。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引导学生说出“两边人数同样多才公平”。学生会回答:不公平,因为两边人数不一样。(教师追问:大家觉得怎样才公平呢?引导学生回答两边的人数要同样多才公平。)师:大家有一个词用得特别准确,是哪个词?(同样多)2.自主表达,解决问题。(1)自主表达。师:想一想,怎样才能使这个游戏变得公平呢?把你的想法用你喜欢的方式表示出来,可以画一画,写一写。学生自主表达,教师巡视,收集学生作品,组织学生交流汇报。(2)交流汇报。【学情预设】预设1:我用1个圆圈表示1个人。预设2:我用1个三角形表示1个人。预设3:师:你看懂了这些图的意思吗?他们分别用了什么方法把游戏变得公平?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说一说吧。师生一起分析,交流。【学情预设】预设1:第一个同学是把右边的1个人移到左边去了,右边的5个人去掉1个人还剩4个人,左边的3个人添上1个人是4个人。这样两边都是4个人,就同样多了。(教师追问:右边不是比左边多2个人吗?你怎么只移动1个人就行了呀?引导学生说出:要是2个人都移过去,左边人数就比右边多了。)预设2:第二个同学在左边添上2个人,3个人添上2个人就是5个人了。两边都是5个人,这样就公平了。预设3:第三个同学在右边去掉了2个人,5个人去掉2个人还剩3个人。左边3个人,右边3个人,两边人数同样多就公平了。师:你还有其他的方法让游戏变得公平吗?【学情预设】学生可能会说:左边添上3个人,右边添上1个人,也能使游戏变公平;或者左边去掉1个人,右边去掉3个人,也能使游戏变公平……师: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的好方法,虽然具体的做法不一样,但目的都是相同的,都要做到什么?(学生回答:让两边人数同样多,使游戏变公平。)【设计意图】探究游戏活动的公平性问题,需要学生利用生活经验解决。先仔细观察这幅图的意思,然后讨论图中的游戏是否公平,最后用自己的方法把不公平的游戏变得公平。将数数、比多少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提升学生的说理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四、思考交流完成教科书P23“思考题”。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同桌交流,再集体汇报。教师有意识地提出问题,引发讨论。引导学生得出答案:它说的不一定对,关键是看篮子里有没有桃,篮子里一个桃都没有,它说的就是错的;篮子里只要有桃,它说的就是对的。五、课堂小结师:同学们,今天的数学课你们有哪些收获呢?▶教学反思本节课设计的是基础闯关活动,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巩固学生对2~5各数的分与合以及1~5各数之间的大小比较的掌握,进一步巩固几和第几的知识。解决问题的练习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注重对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学会倾听、学会表达。整节课学生兴致很高,效果不错。▶作业设计见《练习册》对应课时作业。2.1~5的加、减法第1课时加法(1)▶教学内容教科书P24例1和“试一试”,完成教科书P25“做一做”第1题。▶教学目标1.通过练习,进一步理解几和第几,掌握2~5各数的分与合以及1~5各数的大小比较。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经历读题、审题的过程,培养认真审题的良好习惯。3.提高学生观察、倾听和表达的能力。▶教学重点了解加法的含义。▶教学难点能正确观察情境图,口述题意,列出算式。▶教学准备课件、圆片。一、创设熟悉的情境,理解合并教师左手拿起2支粉笔,右手拿起1支粉笔,然后合在一起。师:把你看到的跟大家说一说。【学情预设】一只手里有2支粉笔,另一只手里有1支粉笔,合起来一共有3支粉笔。教师注意规范学生的语言,抓住“合起来”和“一共”,告诉学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