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1-2022学年安徽省定远市第一学期高一期中考试历史试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共60分)1.先秦时期的儒家经典记载:“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惟天时求民主”,人主只有能“保享于民”,才能“享天之命”。这反映了,先秦时期()A.已孕育了近代民主思想B.民本思想成为统治合法性依据C.天命权威转为君主专制D.儒家希望假借天命制约统治者2.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这表明()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3.西周的封建社会,从纵剖面看,是一个宝塔式结构,王室之下,有几级的封建;从横切面看,统治阶级中,也存在着以血缘为基础的宗族组织。这反映出西周政治()A.实现了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权力集中B.“家天下”开始取代“天下为公”C.具有血缘关系与国家政权相结合的特点D.实行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4.《辞海》称:“唐以后特派负责某种政务者称使,如节度使、转运使等。”唐朝,中央由工部下的屯田郎中和司农寺主管屯田、营田,而州郡却无相应的主管机构或官员;中央由工部、少府监和将作监主管手工业生产,州郡亦无相应的主管机构或官员。于是才有营田使、盐铁使、群牧使等使职的设置。材料反映唐朝使职大量出现的具体原因是()A.唐朝现行官制的弊端B.职官制度运行的惯性C.唐朝行政制度的僵化D.唐朝政治形势的剧变5.晋建武年间,晋元帝率中原汉族臣民从京师洛阳南渡,史称“永嘉之乱”“衣冠南渡”,这是中原汉人第一次大规模南迁。“衣冠南渡”直接推动了()A.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B.黄河流域少数民族的大交融C.江南地区的大开发D.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6.唐太宗时期,大臣封德彝建议将征兵年龄从21岁提前到18岁,虽然相关诰敕经皇帝签署并下发到门下省,但给事中魏征坚决不肯署名,最终诰敕没有颁行。材料反映出唐代()A.三省六部制加强了君主专制B.三省体制有利于科学的决策C.给事中负有起草诰敕的职责D.门下省权力远远超越中书省7.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水稻由原来的直播变成育秧移栽,并且普遍实行麦稻兼作,还发展种桑养蚕、培植果树、种植药材等产业。这表明()A.南方赋轻役稀,社会相对安定B.南方商业活跃,城市经济繁荣C.江南开发加速,农业多种经营D.经济重心南移,租佃关系发展8.“衣冠南渡”语出刘知几《史通》,指西晋末年天下大乱,中原士族为避战乱相继南进。南京出土的唐琅邪王氏墓志载:“周武王少子唐叔虞封于唐,有晋水,命曰晋侯,因官锡氏。汉司徒昭公随晋东迁,居于建业,分枝弈叶,是为金陵人矣。”下列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两个历史材料都证实了唐代金陵经济的繁荣局面B.琅邪王氏墓志证实了“衣冠南渡”是客观存在的历史C.《史通》和琅邪王氏墓志都详细记载了多个家族的历史D.“衣冠南渡”是刘知几对历史片面观察得出的结论9.唐朝科举不避时政,有价值的答卷相当于政治磋商活动中的种种提案。士人因而特别关心国运,比如白居易和元稹便根据时事一起作了数十篇模拟策试,尔后果然在科举考试中被考官选中。这说明唐朝的科举制()A.有利于选拔实用人才B.鉴别官员道德水平C.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D.排除世家子弟入仕10.宋人为了画出写实的老虎,会一个人到深山里面,在树上搭一个可以容身的空间栖居,观察老虎的走动、生活、搏斗,通过这样冒险的行为,达成画作中“真实”的一笔。这份自然而然的“求真”,是宋朝独有的审美情趣。这反映了宋朝()A.绘画手法受到理学的影响B.风俗画是当时的亮点C.艺术形式呈现平民化趋势D.宋朝商品经济的繁荣11.唐朝以来设立三司使一职,让其总管四方贡赋和国家财政,行政关系隶属于丞相,地位仅次于丞相,称计相。宋朝建立后采取改革措施,让三司使脱离丞相的控制而总管财政,自成独立的体系,直接对皇帝负责。宋朝这一改革的主要目的在于()A.提高三司使的行政权B.通过分化事权以加强皇权C.分割丞相的财政权力D.消除地方割据的经济基础12.宋代理学家注重蒙学教育的教材和读物的编写,如《三字经》《百家姓》;一些士大夫为了使家庭、家族得到长久的延续,运用儒家三纲五常规范家人、族人的生活习惯。这些做法主要说明()A.封建迷信影响民间生活B.社会风气日益开放C.儒学走向世俗化、社会化D.理学成为官方正统13.由于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北宋时出现世界最早的纸币“交子”。交是交合的意思,指两张券合得起来就交钱。这表明该纸币()A.在商品交易中注重了“防伪”功能B.推动了经济重心的逐步南移C.取代金属货币成为当时主要货币D.起源于封建政权的强力推行14.右图是某同学进行研究性学习时制作的大事年表。据此可知他研究的主题最有可能是A.君主专制不断加强B.清朝抗击外来侵略的战绩C.民族危机日益严重D.统一多民族国家日益巩固15.明末清初,江南地区开始出现“棉争粮田”和“桑争稻田”的现象,大量原本种植粮食作物的土地被转而种植经济作物。如,松江府、太仓州的耕地在总体上已形成了稻田和棉田各占一半的格局,部分县的棉田面积超过了稻田面积。这反映了当时()A.手工业发展阻碍农业生产B.江南地区形成新的生产方式C.经济重心转移到江南地D.商品经济发展影响粮食种植16.据记载,清初实施海禁前,“市井贸易,咸有外国货物,民间行使多以外国银钱,因而各省流行,所在皆有”。这一记载表明当时()A.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B.外来货币干扰了中国资本市场C.自然经济受到进口货物的冲击D.民间贸易发展冲击清廷的统治17.明代内阁大学士多数为词臣入阁,品秩较低,一般限制在正五品这一阶衔上面,而到了康熙九年(1670年),清政府把大学士的品秩由正五品升格到正二品,到雍正七年(1729年),又升格至正一品。清代内阁大学士品秩的变化()A.反映出内阁位高权重B.折射出君主专制的强化C.表明清代前期以文治国D.表明中央权力体系完善18.乾隆帝在回复英国马戛尔尼使团要求时提到:“向来西洋各国及尔国夷商赴天朝贸易,悉于澳门互市,历久相沿,己非一日。……今尔国使臣于定例之外多有陈乞,大乖仰体天朝加惠远人,抚育四夷之道:……若俱纷纷效尤,以难行之事妄行干渎,岂能曲循所请……是以命大臣等向使臣等详加开导,遣令回国。”该回复反映出()A.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拒绝与英国通商贸易B.清统治者处理对外关系时,充满天朝上国心态C.清朝对各国平等视之,拒绝给予英国优惠待遇D.中外贸易悠久、畅通,无需另外开特例给英国19.《蔡锷集·军国民篇》中曾这样写道:“甲午一役以后,中国人士不欲为亡国之民者,群起以呼啸叫号,发鼓击钲,声撼大地。……未几有戊戌变法自强之举,此振兴之自上者也。逾年有长江一带之骚动,此奋起自下者也。同时有北方诸省之乱,此受外族之凭陵,忍之无可忍,乃轰然而爆发者也。”这说明()A.甲午战争引发了戊戌变法运动B.当时中国社会政局比较动荡C.义和团运动是自下而上的斗争D.中国人的民族意识逐渐增强20.鸦片战争后,出于策略需要,领事裁判权这项侵略要求在英国对华总战略中并未被列入首要的解决目标。但清朝官员率先提出主动出让,目的是想尽快摆脱涉外纠纷的麻烦,于是有了“英国商民如有与内地民人交涉事件,应明定章程,英商由英国办理,内民由内地惩办”的条文。这一事件表明清政府()A.没有突破闭关锁国束缚B.缺乏近代国家主权意识C.对外奉行妥协投降政策D.法律制度建设严重滞后21.徐中约教授提出:“近代中国历史的特征并非是一种对西方的被动反应,而是一场中国人应付内外挑战的主动奋斗,他们力图更新并改造国家,使之从一个落后的儒家普世帝国,转变为一个在国际大家庭中拥有正当席位的近代民族国家。”对该观点的理解正确的是()A.近代中国已发展成为世界强国B.中国人自古以来勇于接受挑战C.中国人在被动中抛弃儒家思想D.中国已在近代融合到世界中去22.康有为因著有《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而被学术界普遍认为采用“托古改制”的方式宣传推动戊戌维新运动。但在20世纪80年代,有学者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发现康有为著有《日本变政考》《波兰分灭记》等史料,并在上述著作中提倡仿效外国变法。上述史料意在强调()A.康有为只是采用“托古改制”推进改革B.康有为推动改革的方式包含“仿洋改制”C.戊戌维新运动的合理性D.戊戊维新运动成功的必然性23.1912年成立的南京临时政府名义上是一个全国性的中央政府,但其无法控制被立宪派和旧官僚控制的地区。即使在革命派掌权的地力,也往往各自为政,不完全服从中央的号令。这种情况表明()A.立宪派和旧官僚投机革命各自为政B.三民主义在理沦上存在最大缺陷C.同盟会尚不能起到领导核心的作用D.列强支持地方军阀形成割据局面24.有学者指出:“文言的命运是与传统文化密切相连的……只要传统文化、民族特性受到重视,文言总会或多或少地进入人们的视野,受到肯定与提倡”。这说明()A.提倡白话文违背新文化学者的初衷B.文言文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C.使用白话文割裂与传统文化的联系D.文言文的使用需要特定的环境25.民国初,孙中山令法制局拟定出《任官状纸程式》《任官令》《文官考试令》《文官考试委员官职令》《外交官及领事官考试委员官令》《法官考试令》《官职试验章程》等法令,并交参议院议决。这些法令()A.预示着立法程序和环节基本完成B.保证了民主共和政体的建立与发展C.深受西方文官制影响而具有开创性D.体现了建立现代文官制度的构想26.下表是中国近代后期不同教科书中关于辛亥革命的评述(摘选),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记述出处不但荡涤二百六十多年的耻辱……并且铲除四千余年君主专制的痕迹南京国民政府教科书因为他们的势力颇盛,清国不能平定,就依内阁总理大臣袁世凯的意思,把天下让给南京政府。日伪政权教科书虽表面上推翻了满清政府,但封建势力并未铲除。中共根据地教科书A.袁世凯逼迫清帝退位B.孙中山为首革命派力量强大C.清朝结束具有偶然性D.辛亥革命促使清朝统治结束27.1921年,中共一大把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1922年,中共二大主张消除内乱,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建立一个“真正的民主共和国”;国民大革命时期,中共领导人提出以“平民政权”取代"军网政权”的政治构想。这表明()A.革命纲领逐步契合现实国情B.中共逐渐成为革命领导核心C.民族矛盾逐渐成为主要矛盾D.理论创新成为党内主要工作28.从1921年7月召开的中共“一大”到1922年7月中共“二大”的召开,虽然只有短短的一年时间,但是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和进步是明显的,革命纲领逐渐由脱离中国革命实际的单纯理论转变为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中国共产党在如此短暂的时间里产生这样巨大飞跃的主要原因是()A.对国际国内形势的正确分析B.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理解C.建立了广泛的民主联合战线D.已经成为独立成熟的现代政党29.1930年6月,中共领导人李立三在《新的革命高潮前面的诸问题》中写道:“乡村是统治阶级的四肢,城市才是他们的头脑与心腹,单只斩断了他的四肢,而没有斩断他的头脑、炸裂他的心腹,还不能制他最后的死命。”这表明,当时的中共()A.还没有找到符合国情的革命道路B.在革命道路的选择上存在分歧C.中共重视农民革命和城市暴动的结合D.党内右倾机会主义错误依然存在30.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说:“在五四以后,中国产生了完全崭新的文化生力军,这个文化生力军,就以新的装束和新的武器,联合一切可能的同盟军。二十年来,这个文化新军的锋芒所向,从思想到形式(文字等),无不起了极大的革命。”这说明五四运动()A.开辟了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B.背离了新文化运动的主旨C.促进了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D.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40分)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16世纪,江南市镇进入高速发展时期。一个个人口稠密、商店林立、经济繁华的市镇涌现。其中,专业市镇占绝大多数,如松江府的朱泾、枫泾。据清人记载,“前明数百家布号,皆在松江枫泾、朱泾乐业,而染坊、路坊、商贯悉从之”。市镇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商业中心、工业中心,手工作坊主及其雇佣的工匠是其人口的重要部分。——摘编自卜宪群总撰稿《中国通史》材料二
在强行进入的外国资本主义冲击下,上海等口岸城市的近代经济畸形发展,其与西部地区的比较优势日渐突出。有的口岸城市甚至超越集行政中心与经济中心于一体的传统城市。近代商办企业绝大多数集中于东部沿海,至1949年,东部沿海工业产值约占全国的70.2%。——摘编自吴松弟主编《中国近代经济地理》等材料三
1978年,中共中央决定实行对外开放,1980年在广东、福建设立经济特区。此后,对外开放逐步深化。90年代初,在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中央依然决定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做出了以上海开发为标志的一系列深化对外开放的决策。上海日益成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带动长江三角洲等地区的新飞跃。——摘编自郭大钩主编《中国当代史》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代江南经济发展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明代以来东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变化及原因。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自打1840年国门被西方列强的大炮轰开之后,一场又一场的败仗,一个又一个丧权辱国的条约,近代的中国简直就是弱者的象征,于是,一部近代历史也就成了反抗帝国主义列强侵略的大事年表。当一百年的屈辱历史过去了半个多世纪之后,回眸再望,细心的人就会发现在近代中国历史上,除了外国侵略和中国人民反侵略这条线索之外,实际上还有一条线索,即冲破封建的羁绊、走向世界的不断尝试,也就是利用外资的理论和实践。——孔寒冰《近代中国历史的另一条主线》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相关史实,围绕“中国近代史的线索”,对上述材料的观点进行探讨。(说明:可以选取材料中的一个观点进行论证,也可提出新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3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康有为曾经说道,越是了解“西学西理”,越觉“中学中理”之深邃广大。在他心中,中国古代淳美的社会风尚皆因孔子学说教化所致,相形之下,“近日风俗人心之坏”,令人痛心。欲挽救此种乱象,还须用“孔子旧方”。康有为遍考秦汉典籍,指出孔子最大的贡献在于改制立法。他进一步指出,孔子改制最核心的主张即三世进化,即从据乱世到升平世再到太平世,从君主制到立宪制再到民主制的进化,这是孔子借《春秋》而阐发的微言大义。如此,则维新变法具有了理论上的合理性、必要性。陈独秀认为“孔子的思想产生于两千年前,原本就是服务于封建君王的专制统治的,而今已是共和制孔子的言论就没有发挥作用的地方了”。孔教只是与帝制有“不可离散的因缘”,三纲五常违背了人的自由权利,缘此而生的道德名词,曰忠、曰孝、曰节,“皆非推已及人之主人道德,而为以己属人之奴隶道德也。”这种泯灭个性的儒家思想伦理禁锢,必须破除,“儒家孔道不大破坏,中国一切政治、道德、伦理、社会、风俗、学术、思想均无有救治之法。”——摘编自王鹏燕《康有为的孔教观与五四时期的反孔思潮》(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康有为与陈独秀思想观点的异同。(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康有为和陈独秀对儒学持不同态度的原因。3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揖美追欧,旧邦新造”,十分集中地概括了以孙中山、黄兴、宋教仁等为代表的革命党人力追不舍的社会政治目标和为之奋斗不息的方向。——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材料二
在6月3日北京学生爱国运动再掀高潮之际,上海的学、工、商界群起响应,成为五四运动由学生爱国运动普及为全民爱国运动的转折点。中国人民对政治发出了自己的声音,从而使政府再不能完全轻视社会民意的表达。学生对政治的热情并不始于五四运动,资产阶级对政治的参与在清末则有明显的表现,唯有工阶级作为一个阶级对政治的参与开始于五四运动,并表现出不可低估的阶级力量。中国工人阶级成长为自为阶级时代的到来,对中国未来的政治发展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摘编自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材料三中国共产党自成立后.从稚嫩到成熟、从弱小到强大,一次次遭受挫敗,一次次力挽狂澜,一次次浴火重生。1927年春夏,国民党叛变革命实行屠杀政策,使处于幼年时期的党猝不及防,遭到惨重损失。但是,党并没有破巨大的困难压倒,而是以大无畏的革命精神领导人民顽强地战斗。……1934年10月,由于“左”倾错误,中央根据地红军未能打破敌人第五次“围剿”,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南方其他根据地的红军也先后进行了长征。这次严重失误,使红军和根据地损失了90%,党在国民党统治区的力量几乎损失殆尽。中国革命再次濒临绝境。最终,中国共产党在挫折之后毅然奋起,推动了全民族抗日战争新局面兴起。——摘编自何毅亭《中国共产党95年来应对危局和困境的伟大实践及历史启示》(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等革命党人的思想主张。概括他们为实现这一主张所进行的努力。(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五四运动的新特点,并概述五四运动在中国历史进程中的重要作用。(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国共产党为应对危局和困境做出的主要努力。
答案和解析1.【答案】B【解析】A.民本思想是强调民众在国家中的重要地位,但仍是君主实权统治,没有赋予人民权利,不等于近代民主思想,故不选A。B.依据题干结合所学可知,“民之所欲,天必从之。”意为百姓的愿望请求,上天总是听从的,“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意为上天所看到的来自于百姓所看到的,上天所听到的来自于百姓所听到的,“惟天时求民主”意为上天总是在寻找能够为民做主的人,君主只有顺应民心,才能获得上天的认可,这都反映了“民”对于君主获得上天认可,进行统治的重要性,体现出民本思想成为统治合法性的依据,故B正确。C.题干并未涉及君主专制的内容,故不选C。D.题干强调的侧重点是民本不是天命,故不选D。故选B。2.【答案】C【解析】A.此项与随着经济发展,各国进行改革废除井田制从而使分封制崩溃这一历史事实相悖,故排除A。B.选项中分封制下的等级关系的发展,分化了周王的权力,使周王室不再被诸侯尊重,这与君主集权是对立的,故排除B。C.秦国的墓葬显示在东方六国还维护着以等级为突出特征的分封制度的时候,而秦国君主独尊之外无明显等级差别的时代,说明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故C正确。D.此项的表述不符合史实,因为早在春秋时期,东方六国中的齐国已经有不尊重周王而称霸一时的行为,这已经违反了分封制下诸侯对周王要尽的义务,故排除D。故选C。3.【答案】C【解析】A.西周时期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故不选A。B.家天下出现是在夏朝,故不选B。C.题干“统治阶级中,也存在着以血缘为基础的宗族组织”体现的是家国一体的结构,故C正确。D.西周对地方的管理属于间接统治,故不选D。故选C。4.【答案】A【解析】A.唐朝,中央由工部下的屯田郎中和司农寺主管屯田、营田,而州郡却无相应的主管机构或官员,中央由工部、少府监和将作监主管手工业生产,州郡亦无相应的主管机构或官员,于是才有营田使、盐铁使、群牧使等使职的设置,反映了唐朝中央和地方的官制并不配套,才有了唐朝使职大量出现,说明唐朝现行官制是有弊端的,故A正确。B.唐朝使职大量出现的具体原因是由于唐朝中央和地方的官制不配套,而不是职官制度运行的惯性,故不选B。C.题干信息只是有关唐朝使职大量出现的具体原因,唐朝行政制度的僵化不合题意,故不选C。D.题干信息并没有提及唐朝政治形势的剧变,故不选D。故选A。5.【答案】C【解析】AB.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黄河流域少数民族的大交融不是“衣冠南渡”促成的,故AB错误。C.依据所学可知,西晋末年,匈奴等西北方少数民族趁中原王朝内乱之际起兵,不断向中原推进。大批北方民众纷纷渡江南下,形成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北方人民大量南迁给南方带去了劳动力、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故C正确。D.都江堰的修建,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故D错误。故选C。6.【答案】B【解析】A.魏征不肯署名导致太宗诰敕没有颁行,反映了三省六部制下皇权受到一定的限制,故A错误。
B.皇帝的诰敕遭到门下省的驳斥,说明门下省在行使审议的权力,这有利于科学决策,故B正确。
C.给事中属于门下省,门下省负责审议,故C错误。D.中书、门下、尚书三省分工合作,相互牵制和监督,故D错误。
故选B。7.【答案】C【解析】【分析】本题考查魏晋南北朝时期经济发展,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解答】A.题干反映出东晋南朝时期农业经济作物的种植,不能据此推断当时的赋税和社会治安状况,故A错误。B.由农业经济作物的种植不能推断当时的商业与城市发展状况,故B错误。C.题干反映了东晋南朝时,江南农业生产技术有所改进,同时种植经济作物,可以推断当时农业多种经营,江南开发加速,故C正确。D.由农业经济作物的种植不能推断当时的经济重心与租佃关系发展状况,故D错误。故选C。8.【答案】B【解析】A.两则题干均没有提到唐代金陵经济繁荣的局面,故A错误。B.题干中南京出土的唐琅邪王氏墓志属于实物史料,其中记载“汉司徒昭公随晋东迁,居于建业,分枝弈叶,是为金陵人矣”,说明西晋末天下大乱,琅邪王氏的祖先为了躲避战乱举家迁至建业,可以与刘知几《史通》中“衣冠南渡”的文字史料相互印证,证实了“衣冠南渡”是客观存在的历史,故B正确。C.题干中《史通》和琅邪王氏墓志并没有详细记载多个家族的历史,故C错误。D.实物史料已经验证了刘知几说法的正确性,他的说法并不是他片面观察所得出的结论,故D错误。故选B。9.【答案】A【解析】A.从材料中可以看出,科举制出题的方向集中于时政以及如何治理国家,体现出科举考试可以选拔实用人才,故A正确。B.科举制无法鉴别官员道德水平,故不选B。C.科举制是扩大统治基础,没有体现出加强专制,故不选C。D.科举制没有排除世家子弟入仕,故不选D。故选A。10.【答案】A【解析】A.从“这份自然而然的‘求真’,是宋朝独有的审美情趣”可知,题干认为宋画不同于其他时代画作的写意或抽象,它是写实的、精细的,体现了理学“格物致知”的内涵,表明宋朝绘画手法受到理学的影响,故A正确。B.写实的绘画并非一定就是风俗画,故B错误。C.题干认为宋画追求写实,而非平民化趋势,故C错误。D.该项在题干无法体现,故排除D。故选A。11.【答案】B【解析】B.依据题干唐代三司使隶属于丞相,到宋代则“自成独立的体系,直接对皇帝负责”,可知是把丞相的行政权与财权相分离,最终加强了皇权,故B正确。A.依据题干“三司使脱离丞相的控制而总管财政”可知,三司使掌管财政权,故A错误。C.分割丞相权力是手段,目的在于加强皇权,故C错误。D.题干主旨与消除地方割据无关,故D错误。故选B。12.【答案】C【解析】C.根据题干“注重蒙学教育”“规范家人、族人的生活习惯”可知,这反映了儒学与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说明儒学走向世俗化、社会化,故C正确。ABD.这三项题干信息均无法体现,故ABD错误。故选C。13.【答案】A【解析】A.由题干信息“两张券合得起来就交钱”可知,交子在商品交易中比较注重“防伪”功能,故A项正确。B.题干重在强调交子的“防伪”,不能直接说明其推动了经济重心的逐步南移,故B项错误。C.交子并未成为主要货币,故C项错误。D.交子的使用起源于民间,故D项错误。故选A。14.【答案】D【解析】A.清朝君主专制加强的表现是军机处的设置和大兴文字狱,与题干信息不符,故A错误。BC.题干未体现抗击外来侵略的史实,未体现民族危机日益严重,故BC错误。D.根据题干设立驻藏大臣和“金瓶掣签”制度,体现了清朝对西藏地区的管辖,击溃葛尔丹叛军和设置伊犁将军体现了清朝对新疆地区的管辖,这些活动和措施,都促进了国家统一和民族融合,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故D正确。15.【答案】D【解析】D.依据“大量原本种植粮食作物的土地被转而种植经济作物。如,松江府、太仓州的耕地在总体上已形成了稻田和棉田各占一半的格局,部分县的棉田面积超过了稻田面积”结合所学可知,明清之际商业的发展已经影响到粮食种植。经济作物种植明显增加,故D正确。A.该项题干不能体现,故排除A。B.新的生产方式应该是资本主义性质的,但题干不能体现,故排除B。C.经济重心南移在南宋已经完成,故排除C。故选D。16.【答案】A【解析】A.根据题干信息“市井贸易,咸有外国货物,民间行使多以外国银钱,因而各省流行,所在皆有”可知,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外国货物进入中国市场的较少,而西方银钱则大量进入中国,故A项正确。B.外来货币干扰了中国资本市场不符合史实,当时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故B项错误。C.自然经济受到进口货物的冲击在题干中无法体现,故C项错误。D.题干信息没有提及民间贸易发展对清廷的统治的冲击,故D项错误。故选A。17.【答案】B【解析】A.内阁成员权力大小完全依赖于皇帝,故不选A。B.皇帝不希望威胁皇权局面的出现,因而选拔品秩较低官员,清代军机处取代内阁的地位,内阁并不能威胁皇权,故B正确。C.题干并不是说明清代前期是以文治国,故不选C。D.题干只涉及内阁官员品秩变化,无法体现整个中央权力体系的完善,故不选D。故选B。18.【答案】B【解析】B.根据题干信息可知,乾隆帝维护旧式“朝贡贸易”,拒绝马戛尔尼使团平等通商的要求,这反映出清统治者处理对外关系时,充满天朝上国心态,故B项正确;A.结合所学可知,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限制而非拒绝与英国通商贸易,故A项错误;C.题干所给材料信息不能说明清朝对各国平等视之,故C项错误;D.结合所学可知,清代前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中外贸易并不畅通,故D项错误。故选B。19.【答案】D【解析】D.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午战争后,中国人“不欲为亡国之民”,出现了“振兴之自上的自强之举”即戊戌变法,爆发了“奋起自下”反对“外族之凭陵”的义和团运动等,说明中国人的民族意识逐渐增强,故D项正确。A.甲午战争引发了戊戌变法运动只是一部分信息,不是题干主旨,故A项错误。B.当时中国社会政局比较动荡与题干主题思想不符,故B项错误。C.义和团运动是自下而上的斗争只是题干部分内容,不是反映的中心问题,故C项错误。故选D。20.【答案】B【解析】B.从题干“领事裁判权……清朝官员率先提出主动出让”可以看出,清政府不明白英国从中国获得领事裁判权的危害,将领事裁判权拱手相让,这反映了清政府缺乏近代国家主权意识,故B项正确。A.题干反映的是清政府对近代国际关系茫然无知,没有体现出闭关锁国政策,故排除A项。C.根据题干信息不能得出清政府对外奉行妥协投降政策,故排除C项。D.题干没有体现清政府法制建设的状况,故排除D项。故选B。21.【答案】D【解析】A.此项信息题干不能体现,故排除A。B.此项不符合题干主旨,故排除B。C.此项说法错误,故排除C。D.根据题干“近代中国历史的特征……而是一场中国人应付内外挑战的主动奋斗……力图更新并改造国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反映了近代先进中国人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主动性,中华民族在应对挑战中逐步觉醒,“转变为一个在国际大家庭中拥有正当席位的近代民族国家”体现了中国与世界相互融合的观点,故D正确。故选D。22.【答案】B【解析】A.题干反映康有为推动维新变法采用多种方式,故排除A。B.题干反映了康有为不仅采用“托古改制”方式推动维新变法,还主张效仿外国变法图强,说明康有为推动改革的方式包含“托古改制“、“仿洋改制”等,故选B。C.题干反映的是康有为推动变法的方式,末分析戊戌变法的原因,故排除C。D.戊戌变法最终失败,而不是必然成功,故排除D。故选B。23.【答案】C【解析】A.由题干“全国性的中央政府”可知“各自为政”不符合史实,故排除A项。B.题干强调资产阶级的局限性而非三民主义的局限性,故排除B项。C.由题干“但其无法控制被立宪派和旧官僚控制的地区。即使在革命派掌权的地力,也往往各自为政,不完全服从中央的号令”可知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不能起到领导核心的作用,故C项正确。D.列强支持军阀是在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故排除D项。故选C。24.【答案】B【解析】A.新文化学者的初衷就是救亡图存,提倡白话文有助于宣传新思想以救亡图存,故排除A。B.“只要传统文化、民族特性受到重视,文言总会或多或少地进入人们的视野,受到肯定与提倡”强调传统文学往往借助于文言文来表达或展现,要重视或宣扬传统文化,那文言文必然会得到一定程度的肯定,这是对新文化运动绝对否定传统文化的反思,故B正确。C.白话文便于让大众理解和认识传统文化,该项表述错误,故排除C。D.该项是对题干信息的曲解,题干强调的是对传统文化的理性认识,故排除D。故选B。25.【答案】D【解析】D.题干所述“法令”是孙中山为了保证民主共和政体而颁布的,由于南京临时政府存在时间太短,这些法令均未能完成立法程序,但已构建起现代文官制度的基本框架,故D正确。A.结合所学可知,由于南京临时政府存在时间太短,这些法令均未能完成立法程序,故A错误。B.此项说法过于绝对,这些法令并不能保证民主共和政体的建立和发展,故B错误。C.由题干无法看出受西方文官制度影响,也无法看出这些法令的开创性,故C错误。故选D。26.【答案】D【解析】A.表格未明确提及是袁世凯逼迫清帝退位,故排除A。B.表格未叙述出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力量问题,且该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故排除B。C.清朝统治的结束是必然的,故C错误。D.表格中“荡涤二百六十多年的耻辱”“清国……把天下让给南京政府”“表面上推翻了满清政府”等信息均说明辛亥革命促使了清朝统治的结束,故D项正确。故选D。27.【答案】A28.【答案】A【解析】A.中共“一大”提出了党的最高革命纲领,但与中国革命实际不相符,在正确分析国际国内形势的基础上,中共“二大”提出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符的纲领,故A正确。B.中共“二大”提出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符的纲领,故B错误。C.此时尚未建立联合战线,故C错误。D.遵义会议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成为独立成熟的现代政党,故D错误。故选A。29.【答案】B【解析】A.题干内容明显是强调要以城市革命为中心,但从其时间可以看出,当时中国已经找到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故排除A。B.从题干可以看出,当时仍然强调重视城市革命,这与当时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是相冲突的,说明在革命道路选择上,党内存在着分歧。故B符合题意。C.题干信息与重视农民革命无关,故排除C。D.题干信息,不涉及右倾机会主义错误,这只是关于城市革命与农村革命的争议,故排除D。故选B。30.【答案】D【解析】A.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但道路的开辟题干未体现,故排除A。B.新文化运动的主旨就是解放思想,题干不能体现,故排除B。C.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和五四运动无关,故排除C。D.依据题干“在五四以后,中国产生了完全崭新的文化生力军......”和所学可知,无产阶级在五四运动时期登上政治舞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给近代中国提供了救亡图存的新的途径,故D符合题意。故选D。31.【答案】(1)特点:工商业市镇发展迅速;商品经济发展迅速;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民间借贷抵押协议范本
- 创意婚礼布置设计
- 水果购销合同范本文件
- 雨伞市场销售合约样本
- 房屋买卖合同的过户手续
- 房屋买卖合同的签订与合同效力
- 方形铸态井盖供应采购合同
- 卫星通信服务合同履行履行条件
- 水泥买卖简化版合同
- 自我挑选协议
- 海水的性质 说课课件 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 医院重点岗位工作人员轮岗制度
- CFM56-5B发动机VBV活门的钢丝软轴操控原理及软轴刚度研究
- Mysql 8.0 OCP 1Z0-908 CN-total认证备考题库(含答案)
- 带式输送机胶带安装
- 陈育民对FLAC3D常见问题的解答概要
- 谈谈公共政策环境对公共政策的影响
- 三年级数学期中测质量分析课件
- 大咯血的护理及急救课件
- 读音常考题型第一轮复习专项训练(试题)人教PEP版英语六年级上册
- 以循证医学为基础的静脉输液实践指南INS指南解读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