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多校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1页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多校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2页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多校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3页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多校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4页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多校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4~2025学年高三第一次联考(月考)试卷语文考生注意: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4.本卷命题范围:高考范围(侧重必修上册)。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中国的小说起源于说书,并不是什么高雅的事物。高雅的人当时都去写诗了。所以,小说自古以来地位低微,是“小道”“小技”,就连小说的作者本人,都羞于提及自己的写作,这就直接导致包括四大名著在内的白话小说,作者几乎都是存疑的。现在普遍认为《红楼梦》是曹雪芹写的,但也有人认为证据不足,作者有可能是曹雪芹的父亲,或者别人;很多人认为《三国演义》是罗贯中写的,但也有人认为不是。《水浒传》《西游记》也都遇到了类似的问题。这些著名的小说,到现在都没弄清真正的作者是谁,就在于小说在古代是没有地位的,即便有人写了,也很少把作者的真实姓名署上去——说书、演戏、写小说,是茶余饭后的消遣,不仅不能望重士林,甚至还会损及自己的声名。这种局面现在已经彻底改观,文学界近年独领风骚的多半是小说家,但不等于说小说就成了多优雅的文体了。说到底,小说还是俗物,也是和俗生活紧密相连的。小说贴近日常生活的末梢,既描写人生中吃喝玩乐、喜怒哀乐的场景,也记录个体的经历、遭遇和命运。一个没有俗生活之经验的人,往往写不好小说。曹雪芹如果没有大户人家的生活经验和成长记忆,他是写不出《红楼梦》的。因此,小说不应该拒绝俗事、俗生活,相反,只有以俗生活为底子,作家才能把一种人生写结实了。古人云,“话须通俗方传远,语必关风始动人”,这话说的就是小说,而非诗歌。所谓“文不能通而俗可通”,更是说出了小说的实质,把小说名之为“通俗演义”,恐怕亦因此而来。关于文学的雅与俗之争,由来已久。多数人的内心,可能都会有一种向往世俗的冲动,俗只是不高尚而已,它的存在,并无什么罪过。给俗文学应有的地位和正确的认识,也有利于文学的发展走向多元、丰富。文学史不会因着写了张恨水,就变得俗气了;也不会因着写了金庸,就降低标准了。对俗文学一脉的正视,只会使中国文学的版图变得更加完整。梁启超曾说:“文学之进化有一大关键,即由古语之文学,变为俗语之文学是也。各国文学史之开展,靡不循此轨道。……自宋以后,实为祖国文学之大进化。何以故?俗语文学大发达故。”(《小说丛话》)这当然是夸张之辞,假若梁启超真这么认为,他就应该认可《红楼梦》《水浒传》等小说的价值,可他事实上是否定的,可见,何为俗语文学,至少梁启超本人在当时的认识是不明晰的。(摘编自谢有顺《“雅俗同欢”是小说的本源》)材料二:在小说、戏曲这类中国传统的通俗文学中,也存在雅俗之分。清代的“花雅之争”,就是戏曲内部作为雅乐正声的昆曲与京腔等花部乱弹之间的区别。而笔记体小说的文言叙事与话本,章回的白话叙事之间也有雅俗的不同,《世说新语》往往就不会被视为通俗小说。雅俗之间可变通,而文体不是划分雅俗的关键。特别是对于小说而言,《三国演义》《红楼梦》是传统通俗小说,但当代读者只把它们当经典读。经典即“正”,也就是“雅”。所以雅俗之辨证涉及读者问题。在《小说的兴起》中,瓦特就专门谈到“读者大众”与“小说”兴起的直接关联。洛文塔尔在《文学、通俗文化和社会》一书中也论及,在18世纪,“甚至一个相当没有名气的作家也可以靠给狂热的公众写连载小说获得丰厚的收入”。在中国,通过写连载小说来获取收入,是从19世纪后期开始的。文学革命之后,新文学家把文学作为启蒙与救亡的事业,而把那些靠连载小说来赢得读者、赚取收入的作家排斥在“主流”文学之外,于是后来的研究者把这些被排斥的作家统称为“通俗作家”。现代中国文学的“雅俗之争”是由雅文学即新文学家主动挑起的,他们把通俗文学作为一个相对的存在,始而批判,既而甚生,最终相融。文学革命的发动,目标在于“立人”,读者启蒙是新文学取得成功的关键。要赢得读者支持,就要排斥已拥有大量读者的通俗文学。雅俗文学同争读者市场。20世纪30年代左翼文学兴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读成是向无产阶级读者、大众读者,尤其是底层读者蔓延的文学运动。文学大众化、通俗化运动在新文学中得以展开,由此雅俗文学互鉴优长。至40年代朱自清提出“雅俗共赏”,既是对理想读者的邀约,也是对文学创作的要求。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雅俗,在诗、文、戏剧领域几乎不存在问题,而小说确有雅俗之分,并且从现代到当代,小说的雅俗所指同样发生了变化。20世纪上半叶的雅俗文学主要指新文学和被其所命名的“鸳鸯蝴蝶派文学”亦即当代学者所称的“通俗文学”之间的差异与关联。20世纪后半叶至今的“通俗文学”已不再是“鸳鸯蝴蝶派”的了,置换成通俗文艺、大众文化、畅销小说、网络文学等其他词汇更能切合当代潮流。(摘编自张蕾、孟亮《小说的雅俗之辨》)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古代白话小说的作者都无法确定,其根本原因在于古代时小说并不高雅,是“小道”,作者不会将自己的真实姓名署上去。B.作者认为,梁启超否定《红楼梦》《水浒传》等小说的价值的态度,与其在《小说丛话》中认为古语文学变为俗语文学是文学的进步的观点相矛盾。C.为了与拥有大量读者的通俗文学争夺读者市场,赢得读者支持,20世纪30年代向不同层级读者蔓延的左翼文学运动开始兴起。D.小说的雅俗所指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20世纪上半叶的俗文学主要指新文学和“鸳鸯蝴蝶派文学”,20世纪后半叶至今的俗文学则主要指通俗文艺等。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近年来文学界有影响力的大部分是小说家,但不能据此断定小说就由“俗”变“雅”了。B.多数人心中都向往世俗,因此应该充分肯定俗文学,给其应有的地位和正确的认识。C.不仅新文学与通俗文学之间存在雅俗之分,通俗文学内部之中也有雅俗的不同。D.雅与俗各有千秋,作者在进行文学创作时要做到“雅俗共赏”,吸引更多读者。3.下列选项中,能够作为论据来证明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A.金庸的小说是通俗的,但也有通雅的一面。他用了很多传统的叙事形式,也吸纳了不少新文学的写作手法。B.《斗罗大陆》奇特的想象方式、《琅琊榜》里对复仇与情义的重释,是最具读者影响力的部分,这表明网络文学须有开新的一面。C.张爱玲善于观察旧上海市民生活,她称自己从小就是小报的忠实读者,这些从日常生活中获取的材料构成了张爱玲的写作资源。D.麦家《暗算》、孙甘露《千里江山图》、东西《回响》等文学作品中含有悬疑、推理、解密等元素,吸引了读者。4.材料一中多次提到《红楼梦》,请简析其作用。5.请根据材料内容,谈谈我们应该如何认识文学的“雅”与“俗”。【答案】1.B2.B3.C4.(1)作为典型例子,说明小说在古代地位低微,作者身份不明。(2)《红楼梦》的提及,强调了小说与俗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3)通过梁启超对《红楼梦》价值的否定,说明对俗文学的认识存在分歧。5.(1)文学创作的灵感与素材往往来源于日常生活,尤其是那些能够触动人心、引发共鸣的俗生活经验。(2)对俗文学的正确认知与评价,不仅能够丰富文学史的图景,也促进了文学创作与文化发展的多样性。(3)雅俗之间可变通,划分雅俗的关键不是文体,而是作品的内涵与读者的接受程度。【解析】【整体分析】两则材料分别从历史和现状两个角度探讨了小说的雅俗之分。材料一主要论述了小说在中国古代的地位低微及其与俗生活的紧密联系,强调了俗文学的重要性。材料二则从读者和市场的角度分析了小说雅俗之分的演变,指出雅俗文学在现代的互鉴和融合。两则材料共同揭示了雅俗文学的复杂关系及其对文学发展的影响。【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中国古代白话小说的作者都无法确定,其根本原因在于古代时小说并不高雅”错误。材料一第一段中提到“包括四大名著在内的白话小说,作者几乎都是存疑的”,但并未说“都无法确定”,且“根本原因”是小说地位低微,而非仅仅因为不高雅。C.“为了与拥有大量读者的通俗文学争夺读者市场”错误。材料二第二段中提到“20世纪30年代左翼文学兴起”,但并未说“为了与拥有大量读者的通俗文学争夺读者市场”。D.“主要指新文学和‘鸳鸯蝴蝶派文学’”错误。20世纪上半叶的俗文学主要指“鸳鸯蝴蝶派文学”,而非新文学。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内容进行判断的能力。B.“因此应该充分肯定俗文学”错误。材料一第六段中提到“多数人的内心,可能都会有一种向往世俗的冲动”,但并未说“因此应该充分肯定俗文学,给其应有的地位和正确的认识”。原文前后无因果关系。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一的观点是:小说贴近日常生活,记录个体的经历、遭遇和命运。A.强调金庸写小说是运用的写作手法。B.网络文学需要开创新的风格。C.张爱玲从日常生活中获取的材料构成了写作资源。D.一些文学作品中含有悬疑、推理、解密等元素,吸引了读者。故选C。【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根据“现在普遍认为《红楼梦》是曹雪芹写的,但也有人认为证据不足,作者有可能是曹雪芹的父亲,或者别人”可知,以《红楼梦》为例,说明小说在古代地位低微,作者身份不明。根据“一个没有俗生活之经验的人,往往写不好小说。曹雪芹如果没有大户人家的生活经验和成长记忆,他是写不出《红楼梦》的”可知,提及《红楼梦》,强调了小说与俗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根据“假若梁启超真这么认为,他就应该认可《红楼梦》《水浒传》等小说的价值,可他事实上是否定的,可见,何为俗语文学,至少梁启超本人在当时的认识是不明晰的”可知,通过梁启超对《红楼梦》价值的否定,说明对俗文学的认识存在分歧。【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根据材料一“小说贴近日常生活的末梢”“一个没有俗生活之经验的人,往往写不好小说”“因此,小说不应该拒绝俗事、俗生活,相反,只有以俗生活为底子,作家才能把一种人生写结实了”可知,文学创作的灵感与素材往往来源于日常生活,尤其是那些能够触动人心、引发共鸣的俗生活经验。根据材料一“给俗文学应有的地位和正确的认识,也有利于文学的发展走向多元、丰富”“对俗文学一脉的正视,只会使中国文学的版图变得更加完整”可知,对俗文学的正确认知与评价,不仅能够丰富文学史的图景,也促进了文学创作与文化发展的多样性。根据材料二“雅俗之间可变通,而文体不是划分雅俗的关键”“特别是对于小说而言,《三国演义》《红楼梦》是传统通俗小说,但当代读者只把它们当经典读。经典即‘正’,也就是‘雅’。所以雅俗之辨证涉及读者问题”可知,雅俗之间可变通,划分雅俗的关键不是文体,而是作品的内涵与读者的接受程度。(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真正的夏天李娟在深山夏牧场,白昼越发漫长了,下午时光越发遥遥无边。我们裹着大衣,长久地午眠,总觉得已经睡过了三天三夜。醒来后,一个个懵然坐在花毡上,不知如何是好。扎克拜妈妈便铺开餐布给我们布茶。盐溶化在茶中的动静遥远可辨,食物被咀嚼在嘴里的滋味深沉又踏实。在吾塞,我们的驻地地势极高,已入云端。当那些云还在远处时,明亮得近乎清脆,似乎敲一敲就当当作响。可一旦游移到附近,立刻沸沸扬扬、黏黏糊糊的。这是多雨的六月,每天都会下几场雨。哪怕只飘来一小朵云,轻轻薄薄的,可能也会下一阵雨。而且总是一大早就阴云密布,淅淅沥沥个没完。当满天阴云释放完力量后,天空立刻晴朗得像刚换了新电池似的,阳光立刻灿烂,气温立刻上升。于是湿漉漉的大地在阳光照耀下大量升腾着白茫茫的水汽。这些水汽聚集到天空,立刻又演变为储满雨水的阴云……如此循环,没完没了,令人疲惫。雨水初停时,天空一角的云层裂开巨大的缝隙,阳光从那里投下巨大的光柱。光芒照耀之处水汽翻涌,热烈激动。而光柱之外没阳光的地方则沉郁、清晰又寒冷。天气更加凉快,牧草也更加丰饶了。来到吾塞后,奶牛的产奶量明显超过了冬库尔。每天早上三点半,卡西和妈妈就得起床挤奶。我四点起来,劈柴生火烧开水,准备早茶。柴火总是太湿,炉子冰凉,每天早上的第一炉火总是半天也生不起来。斯马胡力则快五点了才舍得离开被窝。他一起来我就赶紧叠被子,收拾房间。刚把木床腾出地方,妈妈和卡西就拎着满满三桶牛奶回家了。我赶紧摆开桌子给大家沏热茶。茶毕,斯马胡力赶羊,卡西赶牛,我摇分离机,妈妈煮奶,并揉搓昨天压好的干酪素。等兄妹俩回家时,新的干酪素也沥出来了。那时往往已经上午十点过了,大家终于又坐到一起喝茶。然后……睡觉。到了那会儿每个人都那么疲惫。早上三点一过天开始亮了,一直到晚上十一点天色还没黑透。繁重的劳动铺展进如此漫长的白昼之中,也就不是那么令人辛苦了。只是一个个统统睡眠不足。可是每天午眠前,明明大家都已经很瞌睡了,一个个仍慢吞吞地喝茶。好像还在等待什么,又好像知道接下来会有长时间的休息,所以并不着急。直到进入七月,直到有一天,三个孩子齐刷刷地变成了小光头,我才突然意识到好几天没下雨了!夏天真的来了,毕竟已是七月。原先每天只在晚上吃一顿正餐,但如今白昼漫长又悠闲,偶尔到了中午就会有人嚷嚷着要吃抓饭或拌面。主意一定,大家一起动手。卡西立刻揉面,我下山挑水,妈妈出去背柴。我说:“柴还有呢!”妈妈叹气,说:“卡西嫌柴太大,非要小柴烧火。”没办法,我们一圈人全是给卡西打下手的。天气暖和就够幸福了,如果小牛五点钟就回来了则更幸福。早早挤完奶,就可以早早睡觉。雨季一过,很快就得往山下搬迁。然后开始擀毡。擀毡是一年中的大事。斯马胡力和海拉提两个也加紧剪羊毛的进程。又择定日子去耶克阿恰弹羊毛,为擀毡做准备。妈妈计划再缝一床褥子。她在卖羊毛前挑出了五大块最匀净、最柔软的羊羔毛块,让卡西拿到沼泽边洗。这家伙扛着大锡锅和羊毛下山了,半天也不见回来。我去找她,看到她正躺在岸边休息,等着下一锅水烧热。还看到她的手都泡白了。天气暖和,肚子饱饱,又睡够了觉,卡西心情非常愉快,和我说了很多。说阿娜尔罕去过乌鲁木齐呢,帮一家亲戚带小孩,带了两个月。她尝试着用汉语说这件事,原话大略如下:“阿娜尔罕的嘛,二月的嘛,乌鲁木齐的嘛,一个房子的有嘛,一个巴郎子(孩子)有嘛,我的亲戚嘛,拿一下嘛!”她还说,小时候家里人口多,兄妹六个都生活在一起。那时这块驻地非常热闹。现在呢,只剩她和斯马胡力了。并再次提到阿娜尔罕在外面打工多么地辛苦,手都烂了,却只请到了三天假,去县城亲戚家休息。我感觉到她的心疼和无奈。第二天,我散步时路过沼泽。沼泽里的植物大多生着针叶,偶有一片水滩里挤着大片大片的肥厚圆叶,很是富足的光景。看了一会儿,突然想起卡西昨天在此地说过的那些话,竟如同梦中的情景。自然的美景永远凌驾在人的情感之上吗?又好像不是的……因湿羊毛太重了,卡西洗完后没法运回山顶,便晾在沼泽边的树林里。此时水分滴尽,已经半干。我便帮着抱回山上。真重啊!累得大喘气,回家后忍不住灌了一肚子凉水。(选自《羊道·深山夏牧场》,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A.雨季时雨水充足,天气凉爽,牧草丰饶,“我们”住在地势极高的驻地上;雨季过后,便往山下搬迁,这体现了游牧民族无固定住所、逐草而居的生活特点。B.进入七月后,深山夏牧场才不会再下雨,夏天才真正到来。天气也变得暖和,白昼漫长而悠闲,不再睡眠不足,这一切都让人感到幸福愉快。C.卡西是个非常能干的人,每天早上三点半,卡西就跟妈妈一起起床挤奶,做饭时她负责揉面,大家给她打下手,家里的事都听从她的指挥。D.“我”看到沼泽里的植物生机勃勃的光景,回想起卡西所说的阿娜尔罕在外面打工的辛苦,大自然的富足与人的困境对比鲜明,“我”感到十分不公。7.关于第三至五段对深山夏牧场天气变化的描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三段以“近乎清脆”“似乎敲一敲就当当作响”来描述远处明亮的云,将云写得真实可感,别出心裁。B.第四段中多处运用叠词,如“轻轻薄薄”“淅淅沥沥”等,使描绘的景象更加形象,且增强了语言的韵律感。C.六月的深山夏牧场天气变化快,景色奇妙独特,但作者却对此感到十分厌倦与疲惫。D.第五段展示了雨水初停时有阳光之处和没阳光之处的不同特点,热烈与沉郁形成鲜明对比。8.劳动是李娟“牧场系列”表现的主题,请简要分析选文中所写劳动的特点。9.文本中频频出现“白昼越发漫长了”“这是多雨的六月”“直到进入七月”“雨季一过”这类标示时间线索的语句,有怎样的叙述效果?请简要分析。【答案】6.A7.C8.①劳动内容丰富:包括挤奶、劈柴生火、赶羊赶牛、制作干酪素、擀毡、剪羊毛、弹羊毛、缝褥子、洗羊毛等多种劳动。②劳动时间长:从早上三点半开始,一直到上午十点过还有劳动,而且在漫长白昼中铺展繁重劳动。③劳动分工协作:如制作午饭时卡西揉面,“我”下山挑水,妈妈背柴等,大家共同完成劳动任务。9.①使叙事条理清晰: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叙述了六月的多雨、七月的晴天等不同阶段的生活,让读者能清晰把握牧场生活的节奏。②展现生活变化:通过不同时间段的描述,展现了牧场生活从雨季到晴天,从繁忙到相对悠闲等生活状态的变化。③暗示生命节奏:时间的推进暗示了牧场生活的循环往复以及游牧民族顺应自然、随季节而劳作生活的生命节奏。【解析】【分析】【整体分析】这篇文章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叙述,展现了深山夏牧场的自然景象和牧民的生活。作者以第一人称视角,描绘了雨季和夏季的天气变化,细致刻画了牧民的日常劳动和生活细节,表现了游牧生活的艰辛与乐趣。文章语言生动,富有韵律感,情感真挚,既有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也有对劳动生活的真实记录,给人以深刻的印象。【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和分析、鉴赏能力。B.“不再睡眠不足”错误,“夏天真的来了,毕竟已是七月……天气暖和就够幸福了,如果小牛五点钟就回来了则更幸福。早早挤完奶,就可以早早睡觉”可知,只是说如果挤奶早可以早睡觉,但并未提到“不再睡眠不足”。C.“家里的事都听从她的指挥”错误,文中只是说做午饭时大家给她打下手,但家里的事并非都听从她的指挥。D.“‘我’感到十分不公”错误,“突然想起卡西昨天在此地说过的那些话,竟如同梦中的情景。自然的美景永远凌驾在人的情感之上吗?又好像不是的……”可知,“我”在思考自然与人情关系,表达了对人情的珍视和对自然的敬畏,并未提感到不公。故选A。【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的能力。C.“但作者却对此感到十分厌倦与疲惫”错误,“这是多雨的六月,每天都会下几场雨……如此循环,没完没了,令人疲惫”可知,作者并未对牧场景色感到厌倦与疲惫,而是对雨季天气的循环感到疲惫;且从全文来看,作者对牧场生活和景色,更多的是一种客观的呈现和热爱。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①劳动内容丰富:“卡西和妈妈就得起床挤奶。我四点起来,劈柴生火烧开水,准备早茶”,“茶毕,斯马胡力赶羊,卡西赶牛,我摇分离机,妈妈煮奶,并揉搓昨天压好的干酪素”,“雨季一过,很快就得往山下搬迁。然后开始擀毡……斯马胡力和海拉提两个也加紧剪羊毛的进程。又择定日子去耶克阿恰弹羊毛,为擀毡做准备”等可知,文中的劳动各种各样,包括挤奶、劈柴生火、赶羊赶牛、制作干酪素、擀毡、剪羊毛、弹羊毛、缝褥子、洗羊毛等多种劳动。②劳动时间长:每天早上三点半“卡西和妈妈就得起床挤奶。我四点起来,劈柴生火烧开水,准备早茶”……“那时往往已经上午十点过了,大家终于又坐到一起喝茶”“早上三点一过天开始亮了,一直到晚上十一点天色还没黑透。繁重的劳动铺展进如此漫长的白昼之中”可知,他们的劳动从早上三点半开始,一直到上午十点过了休息一会儿,然后一直到晚上十一点,漫长白昼中铺展无数劳动,可见其繁重和艰辛。③劳动分工协作:卡西和妈妈负责挤奶;“我”负责劈柴生火烧开水,准备早茶;斯马胡力赶羊,卡西赶牛,我摇分离机,妈妈煮奶,并揉搓昨天压好的干酪素,还有制作午饭时卡西揉面,“我”下山挑水,妈妈背柴等;一家人每天各司其职,分工明确,共同完成劳动任务。【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重要句子的表达效果的能力。①使叙事条理清晰:“白昼越发漫长了”“这是多雨的六月”“直到进入七月”“雨季一过”等时间词,表明故事按照时间顺序叙述,更加有条理和层次感,依次展现了六月的多雨、七月的晴天等不同阶段的生活,使读者更清晰地了解故事的发展和情节的推进。②展现生活变化:“多雨的六月”里,“每天早上三点半,卡西和妈妈就得起床挤奶。我四点起来,劈柴生火烧开水,准备早茶”“刚把木床腾出地方,妈妈和卡西就拎着满满三桶牛奶回家了。我赶紧摆开桌子给大家沏热茶。茶毕,斯马胡力赶羊,卡西赶牛,我摇分离机,妈妈煮奶,并揉搓昨天压好的干酪素。那时往往已经上午十点过了,大家终于又坐到一起喝茶”,“夏天真的来了,毕竟已是七月。原先每天只在晚上吃一顿正餐,但如今白昼漫长又悠闲,偶尔到了中午就会有人嚷嚷着要吃抓饭或拌面”,“雨季一过,很快就得往山下搬迁。然后开始擀毡”,可知牧场从雨季的劳动繁重,整天繁忙,到七月增加正餐,可以早点睡觉,生活比六月悠闲些;时间词可以让读者清晰感知到从繁忙到相对悠闲等生活状态的变化。③暗示生命节奏:多雨的六月,天气更加凉快,牧草也更加丰饶了,这个时节,放牧、挤奶、制干酪素;“雨季一过,很快就得往山下搬迁。然后开始擀毡”可知,随着时间的推进,劳动及生活也发生变化,牧民自然而然地顺应时节而生活;因此,时间词暗示了牧场生活的循环往复以及游牧民族顺应自然、随季节而劳作生活的生命节奏,也让读者清晰把握牧场生活的节奏。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然则奚以为治法而可?故曰:莫若法天。天之行广而无私其施厚而不德其明久而不衰故圣王法之。既以天为法,动作有为,必度于天。天之所欲则为之,天所不欲则止。然而天何欲何恶者也?天必欲人之相爱相利,而不欲人之相恶相贼也。奚以知天之欲人之相爱相利,而不欲人之相恶相贼也?以其兼而爱之、兼而利之也。奚以知天兼而爱之、兼而利之也?以其兼而有之、兼而食之也。今天下无大小国,皆天之邑也;人无幼长贵贱,皆天之臣也。此以莫不刍牛羊、豢犬猪,洁为酒醴粢盛,以敬事天,此不为兼而有之、兼而食之邪?天苟兼而有食之,夫奚说以不欲人之相爱相利也?故曰:爱人利人者,天必福之;恶人贼人者,天必祸之。曰:杀不辜者,得不祥焉。夫奚说人为其相杀而天与祸乎?是以知天欲人相爱相利,而不欲人相恶相贼也。(节选自《墨子·法仪》)材料二:法制不议,则民不相私;刑杀毋赦,则民不偷于为善;爵禄毋假,则下不乱其上。三者藏于官则为法,施于国则成俗,其余不强而治矣。君一置其仪,则百官守其法;上明陈其制,则下皆会其度矣。君之置其仪也不一,则下之倍法而立私理者必多矣。是以人用其私,废上之制而道其所闻。故下与官列法,而上与君分威,国家之危必自此始矣。昔者圣王之治其民也不然,废上之法制者,必负以耻。厚财博惠以私亲于民者,正经而自正矣……圣王既殁,受之者衰。君人而不能知立君之道,以为国本,则大臣之赘下而射人心者必多矣;君不能审立其法,以为下制,则百姓之立私理而径于利者必众矣。(节选自《管子·法禁》)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天之行A广B而无私C其施厚D而不德E其明久F而不衰G故圣王H法之。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为,做,与《师说》中“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的“为”意思不同。B.长,年纪大的,与《赤壁赋》中“而卒莫消长也”的“长”意思不同。C.“则下不乱其上”与《劝学》中“下饮黄泉”的“下”用法不同。D.“百姓之立私理”与《陋室铭》中“何陋之有”的“之”用法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墨子认为,所有的国家都是天的领地,所有的人都是天的臣民,上天容纳了所有的人,供养了所有的人,对所有的人都爱护。B.墨子认为,如果杀害了无辜的人,那么就会有不祥的后果,因为这一做法违背了天意,会受到上天的惩罚。C.管子认为,如果能将法制不容私议、刑杀不容宽赦、爵禄的授予不假于人这三点作为法律,成为风俗,治理国家就不会费力了。D.管子认为,从前圣王治理民众,对于不执行君主公法的,一定给予惩处,同时用丰厚的钱财和施恩惠来收揽民心。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故曰:爱人利人者,天必福之;恶人贼人者,天必祸之。(2)君之置其仪也不一,则下之倍法而立私理者必多矣。14.两则材料中的“法”分别指什么?墨子和管子关于“法”的主要观点有何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答案】10.CEG11.D12.D13.(1)所以说:爱人利人的人,天必定给他降福;相互厌恶和残害人的人,天必定给他降祸。(2)如果国君立法不能统一,下面违公法而另立私理的人就必然增多。14.(1)材料一中的“法”是指“天道”;材料二中的“法”是指“法制”。(2)不同点:①墨子主张效法天道,认为天意是爱人利人,认为上天奖善惩恶,侧重道德感召。②管子则强调法制的重要性,认为法制不私议,刑罚不容赦,爵禄不假人,侧重制度约束。【解析】【整体分析】两则材料分别出自《墨子》和《管子》,探讨了治国理政的法则。墨子主张效法天道,认为天意是爱人利人,提倡兼爱非攻,认为上天会福佑爱人利人的人,惩罚恶人贼人。管子则强调法制的重要性,认为法制不容私议,刑罚不容宽赦,爵禄不假于人,才能确保国家的稳定和治理的有效。两者都强调法的重要性,但墨子更注重道德感召,而管子更注重制度约束。【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天的运行广大无私,它的恩施深厚而不自居,它的光耀永远不衰,所以圣王以它为法则。“天之行广而无私”“其施厚而不德”“其明久而不衰”意思分别是是“天的运行广大无私”“它的恩施深厚而不自居”,“它的光耀永远不衰”,结构整齐一致,在其后CEG处断开。故在CEG三处断开。【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一词多义和一般实、虚词的能力。A.正确。做/成为。句意:天所希望的就去做。/那些成为困惑的问题,就始终不能解开。B.正确。年纪大的/增长。句意:人不论长幼贵贱。/终究没有增减。C.正确。名词,臣子/名词作状语,向下。句意:作臣下的就不会作乱于人君。/向下喝到地下的泉水。D.错误。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宾语前置的标志,不翻译。句意:百姓中自立私理而积极追求私利的,也一定多了。/这有什么简陋呢?故选D。【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同时用丰厚的钱财和施恩惠来收揽民心。”错误,原文“昔者圣王之治其民也不然,废上之法制者,必负以耻。厚财博惠以私亲于民者,正经而自正矣”可知,此句说圣王治理人民,对于不执行君主公法的,一定给予惩处。这样做,用大量钱财和施惠来收揽人心的人,因整顿公法就自然纠正过来了。强调了立法能纠正这种错误的做法。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福”,降福;“贼”,残害;“祸”,降祸。(2)“仪”,法度;“一”,统一;“倍”,通“背”,违背。【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时先找到文中的有效信息,然后分条进行概括即可。(1)墨子一文“然则奚以为治法而可?故曰:莫若法天。”开宗明义,强调最好是以天为法则来治理天下;管子一文“法制不议,则民不相私;刑杀毋赦,则民不偷于为善;爵禄毋假,则下不乱其上。三者藏于官则为法,施于国则成俗,其余不强而治矣。”开篇强调法制不容私议,刑罚不容宽赦,爵禄不假于人,这三事掌握在官府,就是“法”。(2)①由原文“然则奚以为治法而可?故曰:莫若法天。天之行广而无私,其施厚而不德,其明久而不衰,故圣王法之”“天必欲人之相爱相利,而不欲人之相恶相贼也。”“爱人利人者,天必福之;恶人贼人者,天必祸之”可知,墨子认为天意是爱人利人,提倡兼爱非攻,天之行是广大无私的,其施予是厚重的,不偏不倚,因此圣王应该效法天,做到天之所欲则为之,天所不欲则止。墨子认为,天的意志是希望人们相爱相利,而不希望人们相恶相贼,这表明墨子将天的意志视为爱人利人的准则,强调人类应该遵循这一准则,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进步,侧重道德感召。②由原文“法制不议,则民不相私;刑杀毋赦,则民不偷于为善;爵禄毋假,则下不乱其上。三者藏于官则为法,施于国则成俗,其余不强而治矣。”“上明陈其制,则下皆会其度矣”等有效信息可知,他认为,法令一旦颁布,就不应允许任何人对其进行非议,以确保法制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刑罚不容宽赦,意在通过严厉的刑罚来防止人们犯罪,从而维护社会秩序;爵禄不假人,即授爵赐禄的大权不应被随意授予,以避免权力滥用和政治腐败,这些观点体现了管仲对制度约束的重视,认为通过严格的法制和公正的刑罚,可以有效管理国家,保证社会的稳定和繁荣,文中强调了法制的重要性。参考译文:材料一:那么用什么作为治理国家的法则才行呢?所以说:不如以天为法则。天的运行广大无私,它的恩施深厚而不自居,它的光耀永远不衰,所以圣王以它为法则。既然以天为法则,行动作事就必须依天而行。天所希望的就去做,天所不希望的就应停止。那么天希望什么不希望什么呢?天肯定希望人相爱相利,而不希望人相互厌恶和残害。怎么知道天希望人相爱相利,而不希望人相互厌恶和残害呢?这是因为天对人是全爱和全利的缘故。怎么知道天对人是全爱和全利呢?因为人类都为天所有,天全部供给他们吃的。现在天下不论大国小国,都是天的国家;人不论长幼贵贱,都是天的臣民。因此人无不喂牛羊、养猪狗,洁净地准备好酒食祭品,用来诚敬事天,这难道不是全部地拥有和供给人食物?天既然全部地拥有和供给人食物,为何能说天不要人相爱相利呢?所以说:“爱人利人的人,天必定给他降福;相互厌恶和残害人的人,天必定给他降祸。所以说:杀害无辜的人,会得到不祥后果。为何说人若相互残杀,天就降祸于他呢?这是因为知道天希望人相爱相利,而不希望人相互厌恶和残害。"材料二:法制不容私议,人们就不敢相互营私;刑杀不容宽赦,人们就不敢忽视为善;授爵赐禄的大权不假送于人,作臣下的就不会作乱于人君。这三事掌握在官府,就是“法”;推行到全国民众,就成其为俗。其他事情不用费力就可以安定国家了。国君统一立法,百官就都能守法;上面把制度公开,下面行事就都能合于制度。如果国君立法不能统一,下面违公法而另立私理的人就必然增多。这样人人都行其私理,不行上面法制而宣传个人的主张。所以,百姓与官法对立,大臣与君主争权,国家的危险,一定从这里开始。从前,圣王治理人民就不是这样,对于不执行君主公法的,一定给予惩处。这样做,用大量钱财和施惠来收揽人心的人,因整顿公法就自然纠正过来了……。圣王既死,后继者就差多了。统治人民而不懂立君之道,并以此为立国的根本,大臣们拉拢下级而收买人心的,就一定多了;为君而不能审定立法的,并以此为下面的规范,百姓中自立私理而积极追求私利的,也一定多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读诸葛武侯传书怀赠长安崔少府叔封昆季①(节选)李白鱼水②三顾合,风云四海生。武侯立岷蜀,壮志吞咸京。何人先见许,但有崔州平。余亦草间人,颇怀拯物情。晚途值子玉③,华发同衰荣。托意在经济,结交为弟兄。毋令管与鲍④,千载独知名。【注】①昆季:兄弟。②鱼水:《三国志·诸葛亮传》载,刘备得到诸葛亮以后,曾感慨地说:“我得孔明像鱼得水一样。”③子玉:东汉崔瑗的字。崔瑗,爱士,好宾客。这里代指崔叔封。④管与鲍:即管仲与鲍叔牙。《史记·管晏列传》载,齐国的公子小白与公子纠争夺王位,鲍叔牙帮助小白,管仲帮助公子纠。结果小白得胜,而公子纠被杀,管仲被抓进监狱。鲍叔牙知道管仲是个贤能的人,于是向齐桓公推荐管仲,甘愿做管仲的部下。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鱼水三顾合”两句写刘备三顾茅庐得到诸葛亮辅佐后,天下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B.“壮志吞咸京”用语豪放,展现了诸葛亮宏大的政治抱负,体现了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C.“何人先见许”两句写在诸葛亮未显达之时,只有崔州平能够了解诸葛亮的理想和才能。D.诗人晚年遇到了崔少府,华发之际同衰共荣,经济上互相支持,结成了兄弟般的朋友。16.诗人是如何表露自己希望能得知己举荐从而施展抱负的心迹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答案】15.D16.①先述诸葛亮因有知己推荐,得以建功立业,暗喻只有崔叔封才了解自己的理想和才能;②接着直抒胸臆,表达自己拯救天下的情怀,肯求援引以施展才华;③结尾运用典故,期待诗人与朋友之间的关系也要象管、鲍一样,可以千载留名,抒发了诗人热切希望能得到知己荐举而施展抱负的愿望。【解析】【整体分析】李白在《读诸葛武侯传书怀赠长安崔少府叔封昆季》中,通过赞美诸葛亮的才华和功绩,表达了自己渴望被赏识和施展抱负的心情。诗中提到与崔少府的交情,表露了对知己的珍视和对理想的追求,情感真挚,语言豪放。【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理解和赏析的能力。D.“经济上互相支持”理解错误,“托意在经济”中的“经济”指的是经世济民,而不是经济上的支持。故选D。【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前六句,赞述了诸葛亮由一个布农得遇知己崔州平的荐举,君臣相合,使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形成三国鼎立的新局面,从而建功立业的事迹。明写只有崔州平能够了解诸葛亮的理想和才能。实则暗喻只有崔叔封才了解诗人的理想和才能。“余亦草间人,颇怀拯物情”,直接表达自己的情感,意在通过与诸葛亮自比,写自己和当年的诸葛亮一样,身在草野,但胸怀治理天下的大志,有拯救天下的情怀。进而表达了希望能得知己举荐,从而建功立业的心迹。结尾借用管、鲍的典故,侧面赞美了知人举才的先贤,亦是喻已,希望崔叔封了解、支持诗人,期待诗人与朋友之间的关系也要象管、鲍一样,可以千载留名,抒发了诗人热切希望能得到知己荐举而施展抱负的愿望。(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写诗人由梦境转入现实的过渡句是“______,______。”(2)有情人多希望“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朝夕相伴,永不分离,而秦观却在《鹊桥仙·纤云弄巧》中表达了自己对爱情的独特见解:“______,______。”(3)古人常把“水”“月”意象一起歌咏,来寄托内心的情思等,如“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类似的句子在古诗文中还有“______,______”。【答案】①.忽魂悸以魄动②.恍惊起而长嗟③.两情若是久长时④.又岂在朝朝暮暮⑤.东船西舫悄无言⑥.唯见江心秋月白(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注意重点字的写法,“悸”“嗟”“暮”“舫”“唯”“沧”“浸”。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①以战胜拖延为目标而努力,②看起来好像是正确的,③并且这个看似正确的信念,④常常陷入误区而不自知。⑤这个误区就是没有目标的自律只会导致“脉冲式勤奋”。什么是脉冲式勤奋?简单来说就是每隔一段时间就因为突然受到某件事情的刺激或触动,而想要改变现状成为一个更好的人,A,就宣告放弃了。回想一下你的高中时代,当时,你拼尽全力奋力一搏,因为考上大学是一个非常具体的目标。那时的你,是不是每天都投入大量时间在学习上,完全不会拖延?但当你好不容易才拿到录取通知书,身处大学校园后,会突然发现人生找不到目标了,找不到意义了。接着,身边越来越多的同学开始迷恋游戏、小说、网购、追剧等,就算有人暗暗发誓想要改变现状,却发现拖延症似乎控制了自己的身体。可见,B,人就很容易忽然忘记为什么要战胜拖延,在这种情形下,你大概率会被“打回原形”。许多人都会这样,周而复始地陷入这种时而努力时而放弃的脉冲式勤奋的状态。正因为你不知道自己要的目标到底是什么,所以难以坚持,也无法克服惰性做出努力。就如同一艘船,如果不知道要去哪里,那对它来说任何风都是逆风。关于人类的行动和动机,心理学领域有一个很有意思的诱因理论,说的是C;负诱因和正诱因。负诱因,也就是逃避痛苦。正诱因,通常被认为是自发追求快乐。动机(具象目标)看起来简单,但一旦没有或者设定错了,接下来的努力就全白费了。同时,由于动机常潜藏在内心深处,如果没有特别留意,平时很难自我觉察,就很容易(甲)中导致拖延。为什么说人生目标很重要?因为人生目标才是真正能(乙)地输送动机能量的源泉。这种巨大能量赋予的动力,才有可能真正将想法付诸实践。18.请仿照文中画横线句子的格式,再仿写一个句子。要求:句式相近,语意相符,表达流畅。19.请在文中括号内填入恰当的成语。答:甲______乙______20.文中第一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2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是个问句,却并不表疑问,请简要分析其作用。【答案】18.示例:就像一个登山者,如果不知道山顶在哪里,那每一步都是迷茫。19①.不知不觉②.源源不断20.③句改为:但这个看似正确的信念④句改为:常常令人陷入误区而不自知21.A.但总是勤奋不了几天B.如果没有新的目标C.人类的动机通常被分成两种22.①引发读者的共鸣和思考,强调高中时的努力和专注,突出有明确目标时的自律和勤奋。②为下文的描述做铺垫,引出了大学时期目标缺失和拖延症的问题,使文章的过渡更加自然。【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仿写句子的能力。文中画横线句子,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自己要的目标”比作航行的船,需要有明确目的地,否则,“任何风都是逆风”。仿写时,句式和格式应和原句一致,“就如同……,如果……,那对它来说……”;内容上,喻体则需要替换,如可以替换为“登山者”,需要知道明确的目的地“山顶”,否则,踏出的任何一步都是迷茫的。【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甲空,根据前文“由于动机常潜藏在内心深处,如果没有特别留意,平时很难自我觉察”,可知此处指出导致拖延是不容易察觉的,可填“不知不觉”。不知不觉:没有意识到,没有觉察到。乙空,根据前文提出的问题“为什么说人生目标很重要”,结合后文的解释“输送动机能量的源泉。这种巨大能量赋予的动力,才有可能真正将想法付诸实践”,可知此处指出“人生目标”能够连续不断地输送动机能量的源泉,可填“源源不断”。源源不断:水流不断的样子,形容连续不断。【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③句不合逻辑(或搭配不当),前文“看起来好像是正确的”和后面的内容是转折关系,可将“并且”改为“但”。④句成分残缺,“陷入误区”的是“人”,而不是“信念”,可在“常常”后加“令人”。【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能力。A句,根据前文提出的目标“而想要改变现状成为一个更好的人”,结合后面指出的结果“就宣告放弃了”,可知此处指出“勤奋”的时间不长久,故可填:但总是勤奋不了几天。B句,根据后文“人就很容易忽然忘记为什么要战胜拖延”,可知此处提出假设,那就是人需要有新的目标,才不会被“打回原形”,故可填:如果没有新的目标。C句,结合后文对“负诱因和正诱因”的具体解释,可知此处概括性地指出“诱因”分为“负诱因和正诱因”,故可填:人类的动机通常被分成两种。【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语句(语段)表达效果的能力。①内容上,通过设问的方式,引导读者回忆自己的高中时代,唤起读者对那段时间努力学习、不拖延的记忆,从而强调有明确目标时的自律和勤奋。这种设问不仅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还能引发读者的共鸣和思考,使读者更容易接受作者的观点。②结构上,结合后文“但当你好不容易才拿到录取通知书,身处大学校园后,会突然发现人生找不到目标了,找不到意义了……却发现拖延症似乎控制了自己的身体”,可知该句使用问句,便于引出后文大学时期目标缺失和拖延症的问题,使文章的过渡更加自然。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嫦娥六号月背采样返回任务的顺利完成,让人们无不感到骄傲自豪,但与此同时,互联网上突然再次流传起“阿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