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09 历史回声-2022年高考作文考前60天满分必背_第1页
主题09 历史回声-2022年高考作文考前60天满分必背_第2页
主题09 历史回声-2022年高考作文考前60天满分必背_第3页
主题09 历史回声-2022年高考作文考前60天满分必背_第4页
主题09 历史回声-2022年高考作文考前60天满分必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主题09历史回声1.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2022年2月4日,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立春》倒计时、“黄河之水天上来”冰雪五环”、“一朵雪花的故事”无不展现了中国人独有的浪漫。冬奥会的“雪如意”、“冰丝带”……越来越多的形象景观设计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让人感受到独具匠心的“中国式浪漫”。航天人的浪漫也“出圈”了。洲际导弹叫“东风”,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叫“北斗”,南极科考站叫“昆仑”,探月工程叫“嫦娥工程”,载人空间站叫“天宫”……中国用现代技术将一个又一个神话变为现实。“中国式浪漫”远远不止这些,它们或许藏在乐谱里、藏在深海里、藏在生活里……浪漫可大可小,但里面一定饱含着一代人的传承、守护、探索,以及对生活的热爱。2022年,还有更多浪漫,等待我们去创造,去发现,去寻找。哪些瞬间,哪些事物,哪些景象,让你感受到中国式浪漫?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例文:以科技之炬,传“中国式浪漫”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使古老传说塑形于当代神话,让独特的“中国式浪漫”薪火相传。古有嫦娥奔月,今有嫦娥号卫星登陆月球,“嫦娥”和“玉兔”的着陆地点,也被命名为“广寒宫”;古有中国神龙,飞龙在天,今有潜海蛟龙号探测器探秘海底世界;古有悟空火眼金睛,今有悟空探测卫星……那些古代的幻想,在前辈的努力下正一点点变成现实。李白《蜀道难》中有个“五丁开山”的传说,“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今日西藏天路纵横,雪域高原迎坦途,高速发展迅猛,铁路也紧随其后;《西游记》里有千里眼、顺风耳,今日55颗北斗卫星组网、5G手机全球通;庄子的《南华经》中列子御风而行,旬有五日而后反,今日中国高铁贯穿南北西东……前辈以科技之炬,传“中国式浪漫”。很多大国重器的名字,都充满着独特的“中国式浪漫”,彰显着中国的魅力。国之重器核导弹取名“东风”,源自《红楼梦》中的“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展示了中国国防科技不可战胜的信心和力量……2020年,我国量子计算原型机“九章”问世,求解数学算法高斯玻色取样只需200秒,而目前世界最快的超级计算机要用6亿年。200秒只是短短一瞬,6亿年早已是沧海桑田。这一突破使我国成为全球第二个实现“量子优越性”的国家。我辈亦当接力科技之炬,传“中国式浪漫”。两千年前,屈原对日月星辰发出了追问,写出长诗《天问》;两千年后,中国首次火星探测“天问一号”带着中华民族从古至今对真理的探索,开启了漫漫征途。站在前辈的肩膀上,我们应该有高度的国家自信和文化自信,应该有更宏阔的科学视野和文化眼光,更应该有攻坚克难的中国精神。探索永无止境,我辈任重道远。新时代的科技长征路,要科技与文化并重。中国,五千年文明博大精深,中国,大国崛起科技领先。我们要以科技为炬,传“中国式浪漫”。仰望星空,探索未知,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有你,有我,中国永远浪漫。【解析】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材料中北京冬奥会上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形象景观设计,展现了中华民族对于时间、节气的诗意解读;而航天科技、大国重器名字中独特的“中国式浪漫”:既借神话故事展现中华民族的千年梦想化为现实的可喜成果,也借这些诗意取名展示了中国科技不断攀登、不可战胜的信心和力量。因此,此次作文题主要引导考生关注中国发展和中国传统文化,培养其家国自信和文化自信,激发其科学精神和审美情趣。我们在写作时,不仅要关注中国国力、科技发展等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体现“中国式浪漫”的载体,阐述我们的国家自信与文化自信;还应根据材料“里面一定饱含着一代人的传承、守护、探索,以及对生活的热爱”的相关语句,体会到我们拥有的这些自信,都是前辈们努力探索、奋斗的成果。在此基础上,我们更应思考:“我辈”有没有让“中国式浪漫”薪火相传的责任?如何承担起这个责任?总体而言,本次写作文体较为自由,我们既可以感性描述自己所见的“中国式浪漫”,写成记叙文,表达自己的家国自信和文化自信;也可以写成议论文,理性思考“中国式浪漫“薪火相传的原因,认识自己所承担的社会重任。立意:1.以科技之炬,传“中国式浪漫”。2.坚持科技创新,彰显中国浪漫。3.中国式浪漫,照彻新山河。4.让中国式浪漫绽放在每个中国人枝头。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汉内斯·阿尔文博士说:“人类要生存就必须回到25个世纪以前汲取孔子的智慧。”近年来,央视在传统文化类节目中不断推陈出新,《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典籍里的中国》等等用各种形式展现和诠释经典诗文,让老祖宗留下来的思想文化再次迸发出勃勃生机。无论是在科技创新最前沿、脱贫攻坚战场上还是抗击疫情第一线,我们看到了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报国情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语文课应该学古诗文经典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断传承下去”。做好文化传承、坚定文化自信是新时代青年义不容辞的责任。希望中学开展“传承优秀文化,奏响时代凯歌”主题活动。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上述指示精神,学校组织观看了《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典籍里的中国》这几个节日,现在请你以“最美的相遇”为正标题,以“观______后感”为副标题,写一篇观后感。要求:结合材料,明确立意,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例文:最美的相遇

——观《典籍里的中国》后感最是文明润人心,最是文化永流传。央视播出《典籍里的中国》第一期《尚书》在网络引发收视高潮,关于中国经典文化和精粹文明的话题讨论也在网络成为焦点。同为中国人,共饮华夏文明长河一泓水,同根同宗、基因传承,华夏文明的力量绵延至今。不得不说,《典籍里的中国》只是华夏文明的一扇小小的窗将广袤无边的华夏文明开启一个角,让人感受到其中宇宙释放能量般的无穷魅力。文化自信更是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有什么样的文化才会有什么样的民族与国家,才知道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历久弥新、熠熠生辉,正是因为中华文明承载自强不息的勇毅顽强、蕴藏兼容并包的博大精深、涵盖协和万邦的融会贯通,方能在吐旧纳新、更迭换代上继承与弘扬。从黄炎传说,到秦皇汉武,再到唐宋元明清,无不彰显着中华文明的高深内涵与广博厚重。中华文明如同一个宝库,任何一个元素、一个阶段,都能泛荡起文明弥足珍贵的涟漪与碧波。华夏文明生生不息,因有薪火相传、一脉相承。从诸子百家,到秦赋汉歌、再到唐诗宋词,又到元曲明清小说,文字在文明中扮演着举重若轻的角色,文化的载体总是以多元的形式不断完善和洋溢色彩,如同在华夏文明千年长河淘洗与打磨的五色鹅卵石,标注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智慧之韵味。当然,文明是劳动的成果,离开劳动的文明是缺乏支撑的。从玉门关到嘉峪关,从龙门石窟到江南园林,从万里长城到兵马俑,从滕王阁到岳阳楼,甚至是日常的饮食、服饰、车马,无不是劳动结晶的沉淀。从竹筒刻写,到造纸印刷,文明与科技似乎天然融汇一体。农耕文明到工业革命,再到“云时代”、智能时代,文明的脚步骤变升级,正是“劳动创造——科技变革——文明演绎”的爆炸内循环。文明在历史更迭、文化自信屹立长存。历史的标尺延伸到今天,中国革命红色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文化改革开放文化,同样深深烙印着华夏文明的基因,让中华民族的传统精粹与优秀文化在激浊扬清、去伪存真中得到彰显与诠释。当然,这些先进文化、先锋文明同百年党史、七十多年新中国史、四十多年改革开放史、五百多年社会主义史分不开。历史孕育了文化,文化拓展了历史。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文明将释放更加绚烂的光辉。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我们更是文化的践行者、携带者、继承者和创造者。就让我们与传统文化相遇,让华夏文明弦歌不辍,永远流传吧。【解析】这是一道命题作文。材料一借央视《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典籍里的中国》等传统文化类节目的推陈出新,向我们展示了传统文化和传统思想精华的写作内容;根据材料第二段可知,我们在此次作文中应该重点思考的,是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思想精华,如报国精神、正直精神、为民献身精神等;材料第三段中习近平总书记对于传统文化重要性的阐述和语文课对于传统文化传承的时代任务的阐述,则向我们提出了文化传承的时代任务。在试题的写作任务中,试题给出了“学校组织观看了《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典籍里的中国》这几个节日”这一情境,要求我们针对上述节目写一篇观后感。因此,我们的观后感,应当围绕“文化传承”和“文化自信”的相关内容展开思考。在写作时,应当着重对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髓进行写作,在《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典籍里的中国》这些节目的观后感中展开对“文化传承”和“文化自信”的思考。同时,我们在观后感中,还应结合自身展开思考,论证我们这些新时代青年,应当怎样树立文化自信,怎样传承好我们的思想文化精髓。写作中注意观后感这一文体形式,注意不要写错。立意:1.记住文化符号,传承中华精神。2.传承优秀文化,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3.文化传承,大国利器。【素材】1.我们传承中国精神,要传承“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气魄与胸襟。儒家“仁”“和”的思想胸怀人民,和则“大同”;道家“道法自然”的思想胸怀自然,尊重自然;墨家“兼爱”“非攻”的思想大爱无疆,热爱和平,他们启示我们要想进步与发展,就要胸怀世界、自然。2.我们传承中国精神,要传承“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的铮铮铁骨。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面求索”的执著,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赤诚,谭嗣同“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的无畏。正是这种种精神,挺起了我们中国人的脊梁。我们要像范仲俺“先下之优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要像岳飞“精忠报国”,要像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更要像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3.我们传承中国精神,更要传承“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开创精神。在我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绵延万里的长城,世界第八大奇迹秦兵马俑,人间天堂的苏州园林;有巍峨的青藏高原,广袤的塞北高原;更有如玉带般翩飞的长江,锋芒般倚天的珠峰。改革开放的三十年,我们的祖国日新月异,翻天巨变,科学技术,经济文化,一日千里。由于您的强大,长江三峡工程得以建成;由于您的强大,08年奥运会得以在北京举行;由于您的强大,2010年世博得以成功举办;由于您强大,“神舟号”和“嫦娥号”得以成功发射……祖国,我亲爱的祖国,雄厚的物质基础,深厚的文化积淀,丰富的精神内涵,是您开拓创新的羽翼,相信您你的未来将与日同辉!4.坚韧不拔、永不服输是内蕴的品格。愚公移山、精卫填海,与山海相争相斗频频现于我们的神话故事中,日复一日地渗透于中华儿女的血脉中。坚韧坚忍,咬牙坚持,决不低头,体现的是气节,是品格。或许这股蕴于内心的刚强气魄难以看见,但正因为有它,方有我们中华文明五千年生生不息,有近代风云百年战乱屹立不倒,有新时代不甘落后迎头赶上。坚韧不拔是内蕴的风骨,有它方可有铮铮的铁骨。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是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诗句,根据诗歌的创作背景和内容语境,对这两句诗的理解应该是刘禹锡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倾诉自己无罪而长期遭贬的强烈不平,抒发了诗人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但后代许多学者把着眼点放在“千帆过”和“万木春”这两个短语上,把这两句诗解读为含有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人生哲理,从而具有激励人生奋进的作用。几位学生就此展开了争论。甲:读古诗还是要尊重当时的创作背景、诗人自身的遭遇,以及原诗的主题,不能歪曲原意来解读。乙:这样翻新出奇,读出新意,读出积极的精神,让人从中受到启发和教益,得到激励和鼓舞,有什么不好?丙:这样解读篡改了古诗词的原意,误导了后人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我们应该维护古诗词的原汁原味。丁:古为今用,化腐朽为神奇,才能使古老的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灿烂的光辉。你对上面这则材料的内容有怎样的看法?请据此写一篇文章,体现你对这种解读上的争论的思考和联想。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文化与创新齐飞,传承与发展共色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而中华文化就是维系中华民族血脉发展之基。当今丧文化大行其道,“怀疑一切理论”甚嚣其上,文化保护与拆迁问题在这灯红酒绿、声色犬马的时代似乎被笼罩上一层不容置喙的“阴影”。对此,我的看法是“要保留文化血脉根基,古为今用,推陈出新”,这样才可以于疾风破浪、花繁柳密的时代中永葆文化“本色”。“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纵使是当时诗人对自身“沉舟”“病树”的比喻,但侧畔之头亦有千帆竞过,病树前头万木生春,这诚然如尽人意,折射出欣欣向荣的万丈光芒……如果处在不同时代,对诗句的理解不同是不足为怪的,所以要以创新、发展的观点看文化……传承文化,要有“求知若饥,求贤若愚”的好学之心。国学文化大师陈寅恪在研究《中国古典伦理学》中,坚持“问道不问贫,求知不求财”的精神,孳孳汲汲而又驰而不息,与当时社会情况相结合,打造出永不褪色的中国式古伦理学;当代文学大师李泽厚在研究中国文化的同时求学西方文化,中西合璧,打造出令人奇羡的文化印迹。好学之心,是将自身传统与发展实际相结合,打造“新式文化”,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传承文化,要有“正思为矢,辨明正非”的警惕之心。当故宫文化传承人单霁翔打造故宫文化口红一时火爆于网络;当“粤光宝盒”式的蛋糕被顾客一抢而空,这诚然是利用与发展文化来促进经济发展。反观有些人,歪曲虚拟事实来打造的产品,市场行价时升时跌,给人们的文化消费体验带来了极大的打击,文化正逐渐“失色”。所以,面对文化的保护与发展,我们应树敏学之心,谨言慎行,推动文化发展进入“快行道”。传承文化,要有“批判继承,美美与共”的开放之心。北京冬奥会带着“共赢互利,和谐发展,一起向未来”的理念,从首钢滑雪大跳台与敦煌丝带“齐飞”;从奥运制服印刻《千里江山画》的绝美印迹;从奥运村建设“瑞雪丰年”“雪如意”“雪冰龙”的文化氛围,我们看到了中国文化正在以创新的形式为外国朋友所喜爱,真在走向世界文化之林。习近平主席有言:“文化自信是人民的最大底气。”中国秉持“人类共同体”的理念,加快“一带一路”文化建设,于开放交流之中自在秉烛夜游,从容金樽对月。文化如玉,文化如松。作为当代青年,我们应并肩担起文化创新与发展的职责,让国家文化之树生长出葳蕤蓊郁的生机,堆砌出云蒸霞蔚的灿烂,让中国人踏文化之风,一日看尽长安落花。【解析】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材料借刘禹锡的经典诗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多重解读,向我们提出了是否赞同古诗新解的讨论。对此材料基本给出了两种相对的观点。反对新解的人认为,读古诗需要尊重诗歌原意,需要保持诗歌的原汁原味,不然就会误导后人。而支持新解的人则认为,对于上述诗句的创新解读,可以让人领悟出别样的光彩,领略到诗中历经时代变化但仍保有的积极精神。我们在写作时,可以从对于“沉舟”这句诗是否可以新解的争论展开讨论,给出是否可以“新解”的观点。在此基础上,我们不能止步于刘禹锡一诗,还应思考对于其他的古诗,及其他各种传统文化,我们是否可以进行改造。若持反对意见,可针对古诗词及传统文化的特定历史背景及其特殊意义展开讨论;若持积极意见,可针对古诗词及传统文化在当下的传承问题进行思考。但需注意,对于古诗词及传统文化的新解与改造,必须是在充分尊重其原意的基础上进行有益的改造或新解,而不能瞎解、乱改。立意:1.尊重古诗词,拒绝恶意解读、随意解读。2.古诗词的今日传承,应注意推陈出新。3.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对古诗词进行“新解”。4.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完成作文。十一年的语文学习,我们在书本中认识了许多历史人物,如荆轲、项羽、刘邦、张良、蔺相如、廉颇、屈原、曹操、周瑜、苏轼、李煜等,也认识了不少文学人物,如林冲、鲁智深、林黛玉、王熙凤、杜十娘、祥林嫂、孔乙已等,甚至还有不少外国人物,如奥楚蔑洛夫、保尔·柯察金、别里科夫、玛丝洛娃、玛蒂尔德、圣地亚哥等。无论是真实的还是虚构的,都引发我们对人生、时事和社会许多思考和感悟。请你从上面列举的人物(也可以自定人物)中,任意选两个进行比较分析,写一篇副标题为“________与________之比较”的人物评论,横线上需填写的是你选取的人物名字。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例文:“和”可兴国——廉颇与蔺相如之比较浩浩历史长河,无数英雄人物熠熠生辉。他们或以能言善辩留名千古,或以足智多谋功勋赫赫,或以忠肝义胆感天动地,更不乏爱国志士,为了国家利益,舍小我,顾大局,不计前嫌,不为私利,留下一段段佳话。其中廉颇与蔺相如“将相和”的故事充分表明民能以和为贵,国可兴盛不衰。廉颇和蔺相如职位不同,性格有异,一武一文,共同捍卫赵国。廉颇勇于冲锋陷阵,虽然有时自高自大、心胸狭窄,但他坦率真诚,知错就改,是一个热爱祖国有勇有谋的将军。“完璧归赵”“渑池会”“蔺廉交欢”,充分体现了蔺相如的智勇与爱国精神。他是一个目光远大、心胸宽阔的爱国者;一个不畏强暴、智勇双全的勇士;一个能言善辩、娴于辞令的外交家。就是这样多谋善断、意气风发的蔺相如竟对无理取闹的廉颇一再退忍避让,连门客都感到羞愧。当门客要离开时,他才袒露“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胸怀。廉颇得知此意后,深为感动,立即负荆请罪,大胆认错。二人的行为方式,令人深思:大敌当前,我们应该怎样做?当然是为国忘身,以“和”为贵,消除内部矛盾,团结御侮,保卫祖国。“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正是因为将相和,不争斗,勠力同心,抗击敌人。试想,如果廉颇和蔺相如彼此不和,相互猜忌,掣肘,倾轧,“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赵国又怎能安然无恙呢?恐怕早已成为虎狼之秦的腹中食了。可见“和”乃是治国之良策,是兴国之根本。将相和,能兴国。赵国如此,他国亦然。“和”很重要,廉颇和蔺相如式的“和”能安邦治国。比较廉颇与蔺相如,不难发现,“和”就要讲团结、讲谅解、讲安定。和睦相处,才能有和谐局面。讲团结、讲谅解的前提是“求同存异”,有了共同的目标,彼此的差异应该互相尊重。廉颇和蔺相如一文一武、性格迥异的两个人能彼此谅解,为了共同保卫赵国,真是难能可贵。“和”是一颗种子,需要我们用真心来灌溉,用宽容来施肥,方能开出美丽的和谐之花。铭记“将相和”的故事,以和为贵,国之巨龙必将腾飞。【解析】本题是一道给材料的半命题作文题,材料类型是引语式材料。材料中所给人物众多,首先要明确自己想选的人物的特点。张良与范增都是贤才,满腹韬略,足智多谋,只是其主不同,最终境遇悬殊。这引发我们思考,如何让有识之士竭其才,尽其力,为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曹操与周瑜皆为一时豪杰,曹操乃是雄才大略,志存高远。周瑜恰如苏轼所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可谓才华横溢,英姿勃发!可他们最终还是没能如愿以偿,只能抱憾而终,这怎能不令人感慨万千呢?保尔•柯察金与别里科夫则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形象。保尔•柯察金勇敢、坚强,拥有顽强的毅力,相信自己的力量,并有“在任何情况下也不怕困难”的品质。别里科夫则胆小怕事,却又爱管闲事,为人保守顽固,对社会变革极度恐惧,总是穿着一身大衣将全身包裹起来。两相对比,不难看出,一个人只有在革命的艰难困苦中战胜自己,才能战胜敌人,只有在把自己的追求和祖国、人民的利益联系在一起的时候,才能摆脱被嘲笑,被淘汰的命运,才会创造出奇迹,成长为钢铁战士。写作中,要任意选两个人物进行比较分析,以“________与________之比较”为副标题,正标题根据所选人物的特点或自己的立意去拟写;文体应写成议论性的人物评论。首先选取自己比较熟悉的人物,要结合所学课文,准确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阐发其精神品质。然后紧扣自己人物的异同,运用举例论证和正反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透彻说理。立意:1.生命短暂,但要有意义。(荆轲与苏武)2.爱国之心不可无,报国的方式要讲究。(烛之武与荆轲)3.女儿当自强。(杜十娘与祥林嫂)4.做真实的自我,过快乐人生。(楚蔑洛夫与玛蒂尔德)5.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展开厚重的历史长卷,形形色色的历史人物纷至沓来。阅读历史人物的传记,可以更好地了解他们的事迹和经历,也能领略他们的人格风采与人格魅力。假设班级要举行“我谈历史人物”专题研讨会,请从“屈原”“苏武”这两个历史人物中任选其一,写一份发言稿,谈谈你从这一历史人物身上汲取的精神力量或获得的经验教训,阐述你的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例文: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我谈“苏武”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能有这样一个发言的机会,我深感荣幸。我想谈的是苏武,一提起苏武,我的脑海里便不由自主地想起《苏武牧羊》这首歌:“苏武留胡节不辱,雪地又冰天,苦忍十九年。渴饮雪,饥吞毡,牧羊北海边。心存汉社稷,旄落犹未还。历尽难中难,心如铁石坚。夜坐塞上时听笳声入耳恸心酸。”人生能有几个“十九年”?苏武,他硬是将自己活成了华夏儿女心目中的精神丰碑。是苏武告诉我,做人要“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的确,只有顶天地立,方是伟丈夫。单于使卫律招降,即使刀剑加颈,苏武也是毫无惧色;卫律又以“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引诱他,苏武以“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的怒骂相回应。对苏武而言,富贵岂足道,生死何所畏!“富贵”“生死”犹如“照妖镜”,映照出小人的贪生畏死,映照出英雄的铁骨铮铮,更映照出我内心有过的犹豫和彷徨。我曾自私地以为“人是为自己而活着的”,什么“家国情怀”都是别人的事,我就是一个普通人,我的奋斗就是为了给自己和家人创造更好的物质生活,但读了《苏武传》,我真正从内心深处意识到,原来我的想法是那样自私,情操是何等的卑下。如果当今的年轻人都只想着自己的“小日子”,那么民族的精神命脉将断绝于我们这一代人身上,我们就是民族的罪人。还是苏武,是他让我明白,人生越是身处逆境,就越应该保持坚定不移的信念。想一想,人生能有几个十九年?十九年后,我们三十七岁,人处中年,青春已是过往;再过十九年,我们就五十七了,已是花甲之年,青春更是只能在梦里追寻。苏武大好的“十九年”被困于北天雪地的北海,这是怎样的一个悲剧?但他偏偏坚守了下来。“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苏武传》里短短的十一个字浸透着无穷无尽的辛酸悲苦。什么是逆境?我那些自以为是的“逆境”与苏武的逆境相比,实在令我感到羞愧,真是“少年不识愁滋味”。那么一点学习和生活上的挫折,都能让我意志动摇,先不奢谈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事业而奋斗,就谈改变自己的生活处境,也是痴人说梦。没有坚定不移的信念,何事可成?在充满荆棘的人生道路上,惟有信念和坚忍才能开辟出康庄大道。能走近苏武,我很高兴;能感受到他伟大的灵魂和崇高的精神,更是我的人生之幸。我将以苏武的精神力量鼓舞自己前进,并以此与大家共勉!谢谢大家,我的发言完毕!【解析】本题为任务驱动型作文题。题目设定了具体的写作情境——“我谈历史人物”专题研讨会,要求考生写一篇发言稿,此处要注意人物必须从“屈原”和“苏武”中任选其一。若是以屈原为对象,作文可挖掘屈原崇高的爱国情怀和清高孤傲的品性。“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屈原系心楚国,关心黎民。虽屡遭小人排挤、君王疏离,屈原仍“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但屈原的人生经历也提醒我们有时“以死明志”并非解决问题的最佳方式,在“为人处世”的策略上要讲究一定的策略;而且,报国并非只有“庙堂”这一条路,身处“江湖”同样可以为国为民。若是以苏武为对象,苏武“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堪称“大丈夫”,他崇高的民族气节也为世人传诵和敬仰,他身处逆境坚定不移的信念也为后人钦佩学习。发言稿要明确写作的核心内容,谈自己从历史人物身上“汲取的精神力量或获得的经验教训”,文章可谈“汲取的精神力量”,也可谈“获得的经验教训”;但最好以谈“精神力量”为主,因为屈原和苏武在他们所处的时代表现出来的“忠君”思想和狭隘的民族观虽有历史的局限性,但也是时代的必然,不应苛责。文章应以议论和抒情为主要表达方式,切勿写成以记叙为主的人物小传。立意:1.屈子忠魂映日月,忧国忧民醒后人。(屈原)2.其志洁,其行廉,三闾大夫活成历史的“丰碑”。(屈原)3.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苏武)4.心有报国志,冰雪何足畏,生死岂顾惜!(苏武)6.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中国文人自古以来都有写史论明得失的传统,如贾谊的《过秦论》,苏洵的《六国论》,就是如此。读史明智,鉴往知来。作为新时代的华夏学子,学习过上述课文之后,你从中汲取到哪些智慧和启示?请选择其中的一篇课文,写一篇读后感。要求: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能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例文:读《六国论》有感在代表作《六国论》中,苏洵提出六国灭亡的主要原因是“弊在赂秦”。但仅仅一个“赂秦”,就能让“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的秦国在十年之内“囊括四海,并吞八荒”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结合苏洵所生活的年代,我们不难发现,苏洵提出“弊在赂秦”的原因是当时的北宋王朝每年要向辽国和西夏输送大量的岁币以维持边境和平,即所谓的“以妥协求团结”。但是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角度来说,“弊在赂秦”这一观点犯了以下两个错误:一是未考虑到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秦国自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推行“耕战制度”以来,变成军事管理强国,“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经过惠文王、武王、昭襄王、孝文王、庄襄王等历代君王的励精图治,以及商鞅、张仪等文臣,白起、王翦等武将的不世之功,再加上范雎“远交近攻”重大战略的实施,到秦始皇继位之时,秦国俨然就是战国末期第一强国。反观其他六国,齐国经过乐毅“连下七十二城”,虽然后来田单采用“火牛阵”复国,然实力已大损;魏国经过“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的战败,魏武卒近乎全灭;楚国被张仪“连横”骗取商於六百里地之后国力一蹶不振;韩国地少人多,燕国地处偏远,属于“先天不足”;而唯一能够和秦国相抗衡的赵国,经过“长平之战”的失败,也无力再与秦国相抗衡。秦能灭六国,真正的内因是因为秦国国力强盛,其他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