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精彩时评(4月)乡村振兴+神舟十三号+人间百态-2022年高中语文热点新闻精彩时评集锦_第1页
2022年精彩时评(4月)乡村振兴+神舟十三号+人间百态-2022年高中语文热点新闻精彩时评集锦_第2页
2022年精彩时评(4月)乡村振兴+神舟十三号+人间百态-2022年高中语文热点新闻精彩时评集锦_第3页
2022年精彩时评(4月)乡村振兴+神舟十三号+人间百态-2022年高中语文热点新闻精彩时评集锦_第4页
2022年精彩时评(4月)乡村振兴+神舟十三号+人间百态-2022年高中语文热点新闻精彩时评集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关注时事,丰富认知;精选时评,提高写作(2022年4月)一、乡村振兴(中国种子+乡村人才)(一)书写乡村振兴的美好新图景2月2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个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即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是21世纪以来第19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仍在蔓延,世界经济复苏脆弱,气候变化挑战突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各项任务极为繁重艰巨的情况下,一号文件春暖“三农”工作,对于稳住农业基本盘,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推动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更会促进乡村振兴花开叶茂。着力人才培育,夯实“人才红利”。乡村振兴,人才是第一资源。此次一号文件明确指出,要加强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发现和培养使用农业领域战略科学家。着力粮食安全,端稳“中国饭碗”。重农固本是安民之基、治国之要。中央一号文件对端牢十四亿人的饭碗“再加码”,就是以战略定力,鼓足重农抓粮之劲,千方百计让农业稳产增产,守护“大国粮仓”,端稳“中国饭碗”,稳住粮食安全“压舱石”。着力产业发展,夯实共富之基。共同富裕,是我们全面提升小康成色、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促进现代化建设水平的战略措施。脱贫攻坚的伟大胜利证明,好产业是农民取之不竭的“聚宝盆”。让产业红利转换成看得见、摸的着的真金白银,激发广大农民提升富裕水平的内生动力。从而更好地锻造高质量产业,书写农村共同富裕的美好生活新图景。(二)牢牢攥紧中国种子,端稳中国饭碗春华灼灼,秋实离离。一粒种子落入泥土,沉睡于地下积蓄力量,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蕴含着万物生长的无穷力量。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三亚市崖州湾科技城的崖州湾种子实验室考察调研时指出,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就必须把种子牢牢攥在自己手里。总书记强调,十几亿人口要吃饭,这是我国最大的国情。下田间、察墒情、看苗情、问收成,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的一次次考察调研都有深入田间地头的身影,都有对中国饭碗的深情关切、殷殷期盼。今年3月,总书记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农业界、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委员时强调,种源安全关系到国家安全,必须下决心把我国种业搞上去,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中国种子、中国饭碗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要有心弦紧绷的意识,未雨绸缪的准备,更要有久久为功的毅力。一粒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关乎粮食安全源头,更关乎粮食增产,折射出中国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华丽转型。中国粮食总产量实现“十八连丰”的背后,好种子功不可没。现如今,紧抓种业、振兴种业已然成为共识,一个又一个育种和制种基地,共同构筑起保障国家粮食和重要农产品安全的基石。从海南、四川到甘肃,三大国家级育种制种基地,全国52个制种大县和100个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为骨干的种业基地“国家队”,保障了全国70%以上作物的用种需求,成为亿万农民丰收的保障,构成了农业现代化征途中一抹亮丽的风景。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一项技术,能够创造一个奇迹。总书记在调研中指出,“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用中国种子保障中国粮食安全。”好种子的培育,离不开良种技术的攻关。在海南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里,杂交水稻新品种“爽两优138”群体长相长势良好,正走向更广阔的田野;在新疆,垦丰种业制种团队的“中国速度”可在10天内完成14000亩玉米制种地去雄任务;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不断挖掘超级杂交稻高产潜力;在广东,连续18年发布农业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一大批农业新品种和新技术获得推广应用。奇迹背后是一个个关键技术的突破,是日复一日的坚守付出。一粒种子,饱含生机,当思来之不易。“要弘扬袁隆平等老一辈科技工作者的精神,十年磨一剑,久久为功,把这件大事抓好。”育种的芬芳,需要时间的沉淀,种业“卡脖子”难题的破解,更需要一代代人的接力。让“粮安天下,种子为基”的观念深入人心,要避免“日用而不知”的认知陷阱,要唤醒更多人对中国种子、中国饭碗的珍视,唤醒年轻科研工作者的昂扬斗志。从吃饱到吃好,需要鼓励更多年轻人参与推进中国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奋进历程。农业伴随我们生存发展进步的每一步,而种子则是未来人类文明延续的根基。把“种业芯片”掌握在自己手上,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用十年磨一剑的坚持去讲好一粒种子的故事,为农业现代化进程留下更为生动的注脚。(来源:中国青年网)(三)凉亭座谈会,共“画”乡村振兴美好未来11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海南省五指山市水满乡毛纳村考察调研。在村寨凉亭内,习近平总书记同驻村第一书记、老党员、致富带头人代表等亲切交谈,了解当地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加强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传承等情况。村民们畅所欲言,争相向习近平总书记介绍自家产业发展情况,讲述毛纳村乡村振兴的故事。在海南省五指山市水满乡毛纳村开展的一场“面对面、心贴心、实打实”的凉亭座谈会,不仅别具一格,更在问计于民、问需于民中,闪耀着“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深邃思想,共话乡村变化,共谋乡村发展,共绘乡村美好未来,让凉亭座谈会开在了人民群众的心间。面对面的凉亭座谈会,共“话”乡村发展新变化。毛纳村,曾经的贫困村,现在的幸福村,依靠当地优势资源“茶”走上了致富路,也让我们见证了乡村的蜕变。忆苦思甜,不忘奋斗路。干部和群众在凉亭面对面谈话,这是敞开心扉的谈话,这是接地气的谈话。谈话中,有家长里短、有家乡变化,更有蕴藏的为民深情。心贴心的凉亭座谈会,共“划”乡村发展新路径。脱贫攻坚是乡村振兴的基础,乡村振兴是脱贫攻坚的延伸。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过渡期,要擘画好乡村振兴新图景,就需要主动到基层一线、田间地头,以心交心,共同谋划乡村振兴新道路、新发展。实打实的凉亭座谈会,共“画”乡村振兴新未来。一分部署,九分落实。绘好乡村振兴美好未来,要让“规划图”变成“实景图”,让梦想照进现实,就需要实打实的行动,要党群、干群同心,一起攻克前行的难关,啃掉“硬骨头”。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开好凉亭座谈会,在聊家长里短中,感知群众冷暖,聆听群众心声,胸怀“国之大者”,把所有精力都用在让老百姓过好日子上,干部带头干,群众跟着干,为广袤乡村注入无限生机,奋力开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新局面。(四)优师计划为乡村教育播种希望4月14日,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提出要实施优师计划,由教育部属师范大学和高水平地方师范院校每年为脱贫县、中西部陆地边境县培养1万名本科层次师范生,毕业后全部到定向县任教,并对乡村教师在职称评聘上实行特殊支持,“定向评价、定向使用”。文化是乡村的根,教育是乡村的魂。当前乡村教育面临的几大问题不容忽视,有的学校学生数量较少且整体素质不高,生源逐年流失,严重影响正常开班办学;有的学校教师资源短缺,老师“一人分饰几角”,既教数学、又教语文,还要负责学生生活起居,工作繁重;有的学校教师老龄化问题突出,教育模式陈旧、落后,教育思维单调、机械,常常“慢半拍”,教学质量不高;有的学校缺乏相应的网络教学工具,教学内容相对较为匮乏和闭锁;有的学校生活保障不足,交通不便、设施老旧。种种原因导致年轻教师不愿来,来了留不住,留下的难接续,极大影响乡村教育发展。教师作为乡村教育的“播种者”“燃灯者”,是办好乡村教育的关键。优师计划的实施,将为乡村输送一大批高素质教师队伍,激活乡村教育“一池春水”。这些师范生从“课堂”到“讲堂”,劲头足、知识新、储备多、思维活,就像一阵“龙卷风”,有利于带动其他老资历教师更新观念,相互比学赶超,进一步激发教学热情,提升乡村教师的整体素质,让乡村教育焕发出新风貌。同时,对乡村教师在职称评聘上实行特殊支持,“定向评价、定向使用”,使得乡村教师这一职业更加“有说头、有盼头、有搞头”,有利于吸引优秀人才回流,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此外,多形式多渠道为乡村教师提供住房保障,改善一大批乡村教师的居住条件,能够有效消除教师“无房住、住不好”的忧虑,让教师们在乡村安居乐业、安心教学。扎根乡村就是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那里镌刻着中国最朴素的真情。年轻教师刚踏上工作岗位就吹拂在淳朴乡风中,陶醉在灿烂面庞里,与乡村同成长将成为他们个人经历中最宝贵的一笔财富。耕读传家远,诗书继世长。国家对乡村教师的“暖心工程”,就是对农村孩子的“希望工程”,以满满诚意提振乡村教育,将让农村学子在乡村教师爱的“浇灌”下更好更快茁壮成长。(来源:南方网)(五)让各类人才在乡村振兴中建功立业习近平总书记近日赴海南省考察调研,在同海南省五指山市水满乡毛纳村干部群众亲切交谈时强调,要建设一支政治过硬、本领过硬、作风过硬的乡村振兴干部队伍,吸引包括致富带头人、返乡创业大学生、退役军人等在内的各类人才在乡村振兴中建功立业。进入新发展阶段,“三农”工作重心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对各类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对农业农村人才建设作出规划和安排的需求也更加紧迫。让各类人才在乡村振兴中建功立业,是激发乡村人才活力的重要支撑。加大“吸引”力度,让外流变回流。长期以来,乡村中青年、优质人才持续外流,人才总量不足、结构失衡、素质偏低、老龄化严重等问题较为突出,乡村人才总体发展水平与乡村振兴的要求之间还存在较大差距。进入新发展阶段,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乡村人才供求矛盾将更加凸显。要因地制宜出台政策,加强对返乡入乡人才住房、子女教育等方面的保障,形成乡村集聚人才的强大引力,让更多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人才进入乡村、服务乡村、留在乡村。加大“培养”力度,扩总量提质量。乡村全面振兴所需人才数量庞大、类型多样、构成复杂,只有全方位培养各类人才,才能扩大总量、提高质量、优化结构。要尊重乡村发展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针对不同地区、不同类型人才,实施差别化培养措施。坚持多元主体、分工配合,推动政府、培训机构、企业等发挥各自优势,共同参与乡村人才培养,形成人才培养合力。加大“使用”力度,展才华显身手。乡村吸引人才的目的在于使用人才,发挥人才的作用。乡村振兴是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全方位的振兴,要为各类人才干事创业和实现价值提供机会条件,让其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土人才既可以是农村土生土长的致富带头人,又可以是扎根基层的“土专家”“种植养殖能手”“能工巧匠”“民间艺人”等,要以推动乡土人才返乡创业为抓手,增强乡土人才引领发展的新优势。要聚焦产业链打造人才链,围绕乡村振兴事业发展激发人才活力,让广阔的乡村成为人才干事创业的热土。二、神州十三号(一)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舱成功着陆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北京时间2022年4月16日9时56分,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现场医监医保人员确认,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身体状态良好,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9时06分,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通过地面测控站发出返回指令,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轨道舱与返回舱成功分离。9时30分,飞船返回制动发动机点火,返回舱与推进舱分离。返回舱成功着陆后,担负搜救回收任务的搜救分队及时发现目标并第一时间抵达着陆现场。返回舱舱门打开后,医监医保人员确认航天员身体健康。载人航天工程空间站阶段飞行任务总指挥部有关领导在东风着陆场迎接航天员。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于2021年10月16日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随后与天和核心舱对接形成组合体,3名航天员进驻核心舱,进行了为期6个月的驻留,创造了中国航天员连续在轨飞行时长新纪录。航天员在轨飞行期间,先后进行了2次出舱活动,开展了手控遥操作交会对接、机械臂辅助舱段转位等多项科学技术实(试)验,验证了航天员长期驻留保障、再生生保、空间物资补给、出舱活动、舱外操作、在轨维修等关键技术。利用任务间隙,航天员还进行了2次“天宫课堂”太空授课,以及一系列别具特色的科普教育和文化传播活动。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行任务的圆满成功,标志着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阶段任务圆满完成,中国空间站即将进入建造阶段。(来源:人民网)(二)致敬飞天英雄逐梦太空再攀高浴火凯旋,载誉归来。今天,让我们致敬中国天团!4月16日,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舱披挂着红白色大伞飘然于天际,在全世界的瞩目下,稳稳降落在东风着陆场,将在太空出差半年的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三名航天员送回了阔别已久的祖国大地。至此,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出色地完成了自己的使命,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每一位中国航天员,都是中国的真英雄。从中国进入太空的第一人杨利伟,到首位“在轨100天”的聂海胜;从中国“太空漫步第一人”翟志刚,到中国首位飞向太空的女航天员刘洋;从“摘星星的妈妈”王亚平,再到“实现飞天梦”的叶光富……在中国梦的宏大叙事里,航天员们的的飞天壮举是最为精彩的章节之一,他们筑梦太空的壮美瞬间,被称为中国载人航天事业这一巨著的“封面”,他们逐梦九天的梦想旅程,是中华民族不懈探索浩瀚宇宙的生动写照;好评如潮的“天宫授课”,让翱翔太空的梦想在亿万人心中延续。每一次飞天的背后,都是科技创新的飞跃。从无人飞行到载人飞行,从一人一天到多人多天,从舱内实验到太空行走,从太空短期停留到中长期驻留,中国载人航天事业不断在浩瀚太空刷新高度。在此次飞行任务中,与天和核心舱径向对接口实施了径向交会对接,执行应急救援发射待命任务,实施快速返回流程,一个个“首次”再次刷新了中国航天的纪录,展现了中国航天科技的新高度。从启程返回到稳稳落地,每一个精准的细节都彰显技术的创新。从神舟五号到神舟十三号,十几年间,我国已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天地往返技术、独立掌握空间出舱技术、独立自主掌握交会对接技术的国家。这是我国科研水平整体进步的显著标志,更是综合国力的生动体现。对太空的叩问永不停歇,探索奥秘的旅程永不止步。从343公里之外眺望地球,大地脉络分明,海岸线清晰绵长,青藏高原的雪域云天仿佛触手可及。这是一种极为震撼的体验,也是一段壮美无匹的征程。自古以来,浩瀚神秘的宇宙仿佛充满魔力,吸引古往今来的中国人去探索、去追寻。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平安返回,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的脚步将继续跨步向前。太空,人类梦想的疆土。2022年是中国空间站建造决战决胜之年,一系列载人航天任务及空间站建设任务将紧锣密鼓开展。期待中国航天事业不断攀登高峰、刷新高度,为实现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南方网)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后,中国空间站将进入建造阶段,天舟四号货运飞船发射在即,神舟十四号乘组随后也将出发,在轨参与中国空间站问天、梦天实验舱的建设,并将与神舟十五号航天员实现在轨交接。地面的这些工作人员也将继续他们的守护。地面各系统多年精心、认真锤炼的这张守护之网,将会更好地保障中国空间站未来十年乃至更久的飞行。(三)数字盘点:中国空间站扎实迈好每一步1、创下多个“第一”中国航天突破之旅神舟十三号乘组在轨驻留共6个月,创造了中国航天员在轨驻留时长的新纪录,圆满完成了各项任务。2021年10月16日,神舟飞船采用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模式,对接于天和核心舱径向端口。这是我国载人飞船在太空实施的首次径向交会对接,即通过天和核心舱下方对接口,与空间站进行交会对接。2021年11月7日,王亚平开始了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的首次舱外活动,迈出了中国女性舱外太空行走的第一步。曾迈出中国人太空第一步的翟志刚时隔13年再次出舱时更显轻松,而叶光富则是第一次上太空,飞天圆梦。2022年1月6日凌晨,空间站机械臂拖动天舟二号货运飞船,以核心舱节点舱球心为圆心进行平面转位,与核心舱分离后重新对接并完成锁紧,完成了我国首次利用空间站机械臂操作大型在轨飞行器进行转位试验。2022年1月8日,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首次利用手控遥操作设备,控制货运飞船与空间站进行交会对接,初步验证了空间站与来访飞行器手控遥操作系统的功能、性能以及天地间协同工作程序的合理性。2022年4月16日,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与空间站天和核心舱成功分离。第一次采用快速返回技术,创下了中国航天员从太空返回地球的最快速度新纪录。2、两次太空授课播撒航空梦在轨驻留期间,神舟十三号飞行乘组除了按计划完成了空间站组装建造关键技术的试验,还利用空间站的微重力环境,开展了两次天地互动的太空授课,为无数青少年种下了探索太空的梦想。中国空间站作为重要的太空科普教育基地,面向青少年开设了“天宫课堂”,由中国航天员担任“太空教师”。航天员王亚平:真的非常高兴有机会再次和大家一起探索太空飞行中有趣的科学现象。2021年12月9日下午,“天宫课堂”第一课正式开讲。神舟十三号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在中国空间站为广大青少年带来了一场精彩的太空科普课。这是中国空间站首次太空授课活动。在约60分钟的授课中,航天员介绍展示了空间站工作生活场景,演示了微重力环境下细胞学实验、人体运动、液体表面张力等神奇现象。2022年3月23日下午,“天宫课堂”第二课在中国空间站开讲。在约45分钟的授课中,航天员生动地演示了微重力环境下太空“冰雪”实验、液桥演示实验、水油分离实验、太空抛物实验,深入浅出地讲解实验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同时也展示了部分空间科学设施,介绍在空间站的工作生活情况。3、三名航天员需经三阶段恢复正常生活三名航天员抵京后将进入医学隔离期,进行全面的医学检查和健康评估,并安排休养。据介绍,半年时间里,航天员将会分三个阶段进行恢复,首先3—4周隔离恢复,每天检查身体,全面评估;其次是疗养恢复,进行恢复性体质训练;最后是恢复观察。预计半年后,可以进行正常训练。4、四次出舱中国人太空漫步更从容航天员出舱也是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阶段要完成的重要任务,神舟十二号和十三号航天员乘组总共进行了4次出舱活动。中国人的太空漫步,变得越来越从容。2021年7月4日8时11分,航天员刘伯明成功打开了节点舱的出舱舱门。在舱内的航天员聂海胜的配合支持下,刘伯明和汤洪波两名航天员顺利出舱,完成了在机械臂上安装脚限位器和舱外工作台等工作。2021年8月20日14时33分,空间站阶段第二次出舱活动取得圆满成功,完成了一套扩展泵组安装和一个全景相机抬升任务。2021年11月8日1时16分,太空迎来了首位出舱活动的中国女航天员王亚平。2021年12月26日18时44分,感觉良好的乘组迎来了空间站阶段中国航天员第4次出舱。进一步验证了核心舱气闸舱、舱外服、机械臂的功能性能,为后续出舱活动进一步积累经验。在一年多的时间里,中国空间站从一个飞行器单飞到四个飞行器构成组合体,不断验证了交会对接、绕飞、机械臂操作、手控遥操作等复杂的在轨组装建造技术。这也是目前为止,空间站最复杂的构型状态。5、五圈快速返回旅程更加安全舒适这次的重返地球之旅比以往更快了。以前要绕地球11圈后再入大气层,而这次只绕了5圈。兼顾速度与安全,神舟十三号是如何做到的呢?过去,神舟飞船的标准返回流程是绕地球11圈后再入大气层,而神舟十三号只绕地球5圈后就再入大气层。神舟飞船每绕地球一圈大概是90分钟,因此,神舟十三号返回要比过去快了约9个小时,这就好比之前是坐着绿皮火车,现在坐的是高铁。这对于已经在太空待了六个月、归心似箭的航天员来说,安全性和舒适性有了极大的提高。其实,神舟飞船的硬件和软件都没有更改,而是随着任务成熟度的提高,飞船返回流程做了更合理的编排,从标准的11圈缩短到5圈,体现出我国载人任务技术的不断成熟。6、设计特殊路线减小过载保证安全在整个返回过程中,航天员面临最大的考验就是飞船经过大气层这一阶段。由于飞船与大气产生剧烈摩擦,速度从7.9公里每秒,降到200米每秒。航天员的身体会承受数倍于自身体重的压力,这个现象叫做过载。为了尽量减小过载,设计师们设计了特殊的返回路线。7、“宇宙级”精彩!六个月驻留太空生活丰富多彩6个月的空间站驻留时间,神舟十三号乘组不仅出色地完成了各项任务,也把日子过得有声有色。他们在太空健过身、漫过步,也追过剧、弹过古筝。接下来,让我们重温下他们的太空生活。今年春节是中国人首次在太空过年,“太空出差三人组”将“太空之家”装点得喜庆红火。三名航天员纷纷亮出绝活,送上了来自太空的新年祝福。为了让航天员能吃到香喷喷的饺子,地面科技人员提前准备了3种馅:猪肉白菜馅、鲅鱼馅和黄花菜馅。晚上7时30分,中国空间站过境祖国上空,航天员王亚平拍摄下灯火璀璨、流光溢彩的神州大地。航天员王亚平在空间站带来了总台《2022年元宵晚会》的开场表演,以古筝弹奏《茉莉花》,这是中国航天员首次在太空公开表演器乐演奏。工作间隙,航天员还会健身、看书、追剧,和家人朋友天地双向视频通话,甚至还在太空中观看了春节联欢晚会、冬奥会开幕式和各项精彩赛事。8、空间站进行时告别了神十三号乘组,中国空间站也将很快迎来新的航天员。今年年内,我国将发射问天和梦天2个空间站实验舱、神舟十四号和神舟十五号2艘载人飞船、天舟四号和天舟五号2艘货运飞船,同时还将首次实现6名中国航天员同时在轨。神舟十三号的返回,标志着空间站在关键技术验证阶段画上圆满句号。2021年4月29日,中国空间站任务首发飞行器——天和核心舱成功发射。在轨一年间,载人航天工程共完成了5次发射任务,将天和核心舱和2艘载人飞船、2艘货运飞船,送入太空。在轨验证了7大关键技术,包括空间站推进剂补加、再生生保、柔性太阳电池翼和驱动机构、大型柔性组合体控制、组装建造、舱外操作、在轨维修。三、人间百态(一)“我就是你的腿”,江西这名学生温暖了全城“你是我的眼,带我穿越拥挤的人潮;你是我的眼,带我阅读浩瀚的书海。”这一首歌曾经感动了很多人,在会昌县晓龙中学的校园里,每天都上演着“你是我的腿”的故事。背人的少年是九年级(3)班的刘宇,背上的少年是他的同学徐淮。从七年级开始,刘宇便坚持背患有小儿麻痹症的徐淮上下学,乐当他的“腿”。这一背,就是三年。他用稚嫩的肩膀帮助了身有残疾的徐淮,更传递着助人为乐的良好风尚。这一背,温暖了徐淮,更温暖了整座城...1、“今后我来背你上学”2019年,刘宇和徐淮同时就读于会昌县晓龙初中部,并成了同班同学。“七年级开学第一天,刘宇看到我放学了还留在教室。就跑过来跟我说,我背你下楼回家吧!”对于徐淮和刘宇的第一次交流,徐淮仍记忆犹新。就这样,刘宇开始了每天背徐淮上楼下楼、吃饭打水、上厕所。徐淮的家距学校两公里,父母亲一直在工地上务工,平时都是他自己骑电动三轮车往返家里和学校。刘宇与徐淮约定好时间,每天刘宇在车棚等徐淮到学校后,背起徐淮穿过操场爬上三楼教室。放学后,刘宇背着徐淮下楼到车棚,将徐淮送上电动三轮车。徐淮比刘宇大一岁,个头也比刘宇粗壮不少,刘宇每次背起徐淮都显得有些吃力,“刚开始背的时候,还是感觉有难度,偶尔会在二楼喘口气。”一天背上好几趟,每天都得淌几身汗。但刘宇毫无怨言,每次都小心翼翼地保护好徐淮,怕他磕着碰着。这一背就是三年。“三年来,从没有摔倒过一次,有他背,我也很放心。”徐淮很感激地说道。2、“帮助有了一种默契”教室里,刘宇和徐淮的座位离得有点远,但是刘宇每次课间都会回头看一看,看看徐淮是否需要帮助。多年的交流也让两人变得默契,很多时候只需一个眼神,刘宇就能了解。每天上下学,从车棚到教室,从教室到车棚;上体育课时,从教室到操场,从操场再到教室;课间,从教室到厕所,从厕所再到教室……刘宇和同学背徐淮的场景,成为校园里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刚开始,刘宇背徐淮上下楼、上厕所,老师同学们都没在意,只认为他们是非常要好的同学。随着时间一天天过去,大家都留意到了这温情的一幕,他们被刘宇持之以恒的行为而感动,班上的同学甚至是其他班的同学都自觉加入到了帮助徐淮的队伍中。“帮助他人,快乐自己。”隔壁九年级(1)班的同学袁财说道。3、“上高中了还愿当你的腿”“今后我来背你上学”.....这样一句简单的对话,让两人开始了第一次的交流,也便有了之后的第二次、第三次……刘宇说:“上了高中,如果我们还是同学,我还愿意继续背他上学。”“像刘宇他们这么热心帮助我,我心里面挺感激他们的。”在刘宇等人的帮助下,徐淮的性格也变得开朗了许多,学习也更加努力了。徐淮的父亲徐振感慨道:“之前孩子因病致残,作为父母还是会担心他在学校的生活。可是现在,看到有这么多同学在热心关怀他,帮他解决了很多学习、生活方面的难题,我们打心里表示感激。”乐于助人的刘宇在助人中快乐自己,影响他人,也深知要成为一个有益社会的人,还要刻苦努力学习。他平时专心学习,不懂就问,常常和同学们一起讨论问题,学习成绩十分优秀。学校也通过晨会、班会等多种形式开展了刘宇事迹的宣传,号召全校师生向榜样学习。刘宇的班主任张京辉说:“做这件事情坚持一天的话非常简单,但如果要坚持三年得靠他的毅力和发自内心的一种爱心,这种助人为乐的精神是难能可贵的。”“刘宇背同学上下学三年的爱心接力,让整个校园形成了乐于助人的良好风气。”会昌县晓龙初中副校长曾小荣说。(来源:文明江西)(二)上海政协委员当骑手,让更多民生难题被看见政协委员当骑手——最近,这一新闻在朋友圈刷屏了。连日来,在上海全市封控防疫的特殊背景下,配送骑手这个城市生活中无处不在、却又常常被忽视的职业群体,一时成为民生保供的中坚力量,也因此受到了格外密切的关注。在“舆论聚光灯”的照射下,骑手们既赢得了众多民众的真心赞誉,也因收费和收入的问题,陷入了某些口水争议当中。3月31日,带着对“买药难”的切身体会,上海市政协委员邵楠注册成为某平台的众包骑手,专门配送药品订单。在从事骑手工作的过程中,邵楠一度因为购药患者的感谢泪洒当场,也曾在手忙脚乱中显得狼狈不堪。这份非同寻常的体验,不仅让他深刻认识到了骑手这份工作在特殊时期的重要性,也让他以“原汁原味”的方式体会到了从业者的疲惫与艰难。面对采访,邵楠表示:“绝大多数骑手是在默默为市民服务,城市少不了这些流动的风景。据我观察,骑手在配送过程中是很艰辛的,找不到路、被人骂等等,会受很多委屈,我自己也遇到过类似的情况。”这番发自肺腑的平实言论,在舆论漩涡中揭示了配送骑手的真实处境,也以一名上海市民的身份,表达了公众对这些“逆行者”的感激之情。这场独特的社会互动,始于一名政协委员对当下民生保障难点的直观感受,并由此引发了更多人对相关问题的关注。显然,此事的正面意义,绝不止于在朋友圈中“催泪”而已。身为上海市政协委员,邵楠在公众眼中是居于“庙堂”之上。相比之下,每天风里来、雨里去的配送骑手,则是“江湖”里的人。邵楠的实践行为,打破了“庙堂”和“江湖”之间的无形界限,以一种非常规但高效的方式实现了下情上达。“政协委员当骑手”的举动,不仅全面刷新了当事人对民生实情的认识,也通过媒体报道的扩散,让更多人能够以更精准、更贴近的方式了解疫情造成的现实困难。此时此刻,两千余万上海市民正在共同面对一场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不论是面临“买药难”“抢菜难”“看病难”等一个个难题的个体,还是正在全力以赴、不舍昼夜地解决这些问题的防疫志愿者、医护人员、配送骑士等群体,都迫切期待着有关部门能多看到民间的难处、多倾听普通人的声音。在这种情况下,像邵楠这样的人越多,公众就越能体会到来自政策层的诚意,进而促成上下一心、众志成城的抗疫氛围。与此同时,有关部门也能由此针对性地制定政策,采取措施,解决最紧要的民生问题。政协委员成为注册骑手,当然是一种极为特殊的互动形式,没有太强的可复制性。但是,不论是政协委员、人大代表,还是党政机关的领导干部,都可以用各种形式下沉到基层,与社会大众面对面,想民之所想,急民之所急。正如邵楠所说:“疫情当前,人们唯有守望相助。”守望相助是一种可贵的精神,这种精神既让一个个平凡的上海市民变得伟大,也能消弭职业、阶层的界限,让所有人的悲欢都能相通。(三)北大女博士当城管1、北大女博士当城管,宇宙尽头真是考编?据媒体报道,日前北京市朝阳区公布了2022年考试录用公务员拟录用人员名单,从公示信息来看,不少拟录用人员毕业于名牌大学。其中,一个城管岗位拟录用一位北大毕业的博士,这让很多网民惊呼:难道就业形势已经“卷”到这个地步了吗?从官方发布的信息来看,这次招考拟录用的学子,整体上呈现名校毕业、高学历的特点。在拟录用人员名单中,除了北京大学毕业生,还有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外交学院等名校毕业生。其中,硕士、博士占了三分之二,拟录取岗位大多是政府部门及街道的城管、党群工作等基层岗位。在不少人看来,这似乎与他们的高学历身份不相符。从招聘的岗位设置上看,包括城管在内的基层岗位,其实并不需要硕博学历,拥有本科学历即可报考。但是,拟录取的求职者却大多是高学历人才。这足以说明就业压力之下,竞争之激烈。从近年的就业情况来看,追求稳定胜过高薪,成为不少名校学子的选择。考公和考编热潮,也直接反映在数据上:自2009年起,国考报名人数已经连续14年超百万人,2022年国考计划招录3.12万人,而报名过审人高达212.3万人,报录比达到了68:1。与此同时,省考、市考和事业编考试也成为“香饽饽”。从个体来看,考公与否,以及考取什么单位和岗位,纯属个人选择。比如,一些名校博士为了离家近或者为照顾家庭,就放弃了看似更“高大上”的科研工作机会,选择回到基层工作。对于自己的职业选择,年轻人无需太过在意外界评判,而更应关注自己的兴趣和特长所在。事实上,随着社会的发展,不少基层岗位也需要高学历人才发光发热,博士生选择基层岗位不一定就是大材小用。但是当选择相对稳定的基层岗位成为高学历人才的择业“潮流”,则容易导致人才错配等问题,应当被社会重视。从社会整体来看,越来越多的高学历人才报考有编制的基层岗位,确实说明当前就业形势存在不小的压力。近几年,疫情对经济发展的冲击很大,其影响在短期内恐怕也无法很快消除。出于规避风险的考虑,很多毕业生便倾向于选择看起来更加稳定的工作。再者,中小微企业在过去解决了大量就业需求,不少民营企业员工的收入也远高于公务员。一些知名互联网公司更是受到许多名校毕业生的青睐。但在疫情之下,市场的不确定性增加,不少互联网“大厂”面临较大的经营压力。近年来出现的“996”“变相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