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部分重点高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5月大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1页
河南省部分重点高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5月大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2页
河南省部分重点高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5月大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3页
河南省部分重点高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5月大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4页
河南省部分重点高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5月大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河南省部分重点高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5月大联考语文试题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请按题号顺序在答题卡上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选择题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答案的标号涂黑;非选择题用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作答;字体工整,笔迹清楚。4.考试结束后,请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20世纪50年代,信息理论学家冯·诺依曼指出,“技术正以其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我们将朝着某种类似奇点的方向发展,一旦超越了这个奇点,我们现在熟知的人类社会将变得大不相同”。冯·诺依曼在这里提到了两个重要概念:加速与奇点。第一个概念说明了人类的发展正以指数级的速度增长而不是线性增长。第二个概念说明指数级增长的速度是多么令人震惊,开始的时候增长速度很慢,几乎不被觉察,但是一旦超越曲线的拐点,它便以爆炸性的速度增长。在我看来,奇点是未来的一个时期:技术变革的节奏如此迅速,其带来的影响如此深远,人类的生活将不可避免地发生改变。奇点临近暗含一个重要思想:人类创造技术的节奏正在加速,技术的力量也正以指数级的速度在增长。奇点将代表我们的生物思想与现存技术融合的顶点,它将导致人类超越自身的生物局限性。在人类与机器、现实与虚拟之间不存在差异。(摘编自雷·库兹韦尔《奇点临近》)材料二:随着人工智能在当前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越来越多的思想家开始采用原本作为数学和物理学领域的“奇点”概念来描述智能时代的来临对人的存在方式、人类的前途命运以及社会的发展形态等带来的深刻影响。如库兹韦尔强调的人工智能奇点论就是对机器智能在未来的某个时期必然超越人类智能的乐观主义判定,是一种主张机器与人类之间不再存在任何根本性的生物性界限的“物种奇点论”。与此不同,蔡斯、扎卡达基斯等人均认为,人工智能的技术革命所导致的与其说是物种存在方式层面上的“人类时代的终结”,毋宁说是在社会形态维度将引起“资本主义的终结”的“社会奇点论”。在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中,尽管近现代社会中人的存在形态与从手工工具到机器再到人工智能的生产方式变化有紧密联系,并且人工智能在19世纪机器体系替代人的体力器官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展现出替代人的脑力器官的演变趋势,但它在实质上难以获得人之为人的能够自我反思和自我决定的主体性意识。人工智能在本质上只是以海量数据为运行基础,以精确计算为运作方式,以智慧系统为管理核心的智能机器。也就是说,人工智能的技术奇点带来的并非“机器是人”的“物种奇点论”,相反是使超越资本主义的共产主义社会成为可能的“社会奇点论”。从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来看,“社会奇点论”无疑是更符合人类社会的客观状况和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的。人工智能技术奇点的到来将积极促进从资本主义社会向共产主义社会的转变。马克思早在历史唯物主义的视域中洞察到了技术变革与社会形态变革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在他看来,正是从手工工具到机器的技术进步,使雇佣劳动关系取代了封建人身依附关系,也推动了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同样,机器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是为资本家的资本增殖逻辑服务的,在共产主义社会中则将为各种公共目标的实现、为各类社会矛盾的解决贡献力量。这就是马克思所说的“”。在马克思看来,与以往的奴隶制、封建制等社会形态相比,资本主义更有利于推动生产力发展,有利于消灭旧社会中奴隶对主人、劳动者对地主等的人身依附关系。但是,它又以资本支配劳动、资产阶级统治无产阶级为根本特征,导致了前所未有的贫富差距、社会不公正等。所以,资本主义社会不但创造着各种对抗,而且创造着解决这些对抗的前提条件,即它向更高形态的共产主义社会过渡既是“必要的”又是“可能的”。马克思从生产方式的视角总结出了社会形态变革时的“两个决不会”和“两个必然”的历史发展规律。他指出,“判断一个社会转型的时代是否真正来临,必须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是否已经尖锐、是否已经不可调和去解释”“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胞胎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在深刻剖析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及其矛盾状况特别是判断出平均利润率将不断下降等重要论断之后,马克思得出了“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的“两个必然”的历史性结论。当前的人工智能依然遵循着马克思所提出的“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的科学论断,并为建立超越资本主义的共产主义社会奠定着坚实的基础。如,人工智能的出现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并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不仅有利于消灭各种形式的贫困,还为马克思提出的从资本主义的“按劳分配”到共产主义的“按需分配”提供了实现的可能性;随着生产方式的智能化,部分危险、繁重、单调的工作都能让智能机器替人去承担,人则相应地有自由时间去发展有助于自由本性的活动。作为现代工业基础的科学技术发展的革命性、累积性是促发当今技术奇点,进而使生产力(经济)、生产关系(社会)临近奇点的重要历史动因。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自我否定的奇点随之将至,智能自动化机器体系将是更适合社会主义的劳动资料形式。站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上,我们可以准确看到人工智能的出现将会加速资本主义社会的灭亡和共产主义社会的到来。(摘编自程萌《人工智能奇点论的历史唯物主义批判》)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冯·诺依曼提出的“加速”与“奇点”这两个概念,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洞察技术发展及其对社会产生的影响的视角。B.蔡斯、扎卡达基斯等人与库兹韦尔的观点高度相似,都更多地关注在物种存在方式的层面上生物性与智能性的融合。C.当今人工智能在某些场景中对人的替代与19世纪机器体系对人的替代一样,都体现在体力和脑力替代这两个方面。D.与封建社会相比,资本主义虽有利于消灭劳动者对地主等的人身依附关系,但也导致社会开始出现贫富差距现象。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奇点”原为数学和物理学领域的概念,现在被越来越多的思想家用来描述智能时代的来临对人的存在方式等产生的影响。B.在马克思看来,技术变革与社会形态变革两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一定量的技术变革必然会引起社会形态的变革。C.随着生产方式的智能化,部分危险、繁重、单调的工作都能让智能机器替人去承担,所以,人们没有必要再从事各种劳动。D.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深入剖析,既看到了其推动生产力发展的积极面,也揭示了其导致社会矛盾和对抗的消极面。3.下列选项,最适合填入材料二第三段空缺处的一项是()A.自然界没有造出任何机器……它们是人的手创造出来的人脑的器官。B.在共产主义社会,机器的使用范围将和在资产阶级社会完全不同。C.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都流着血和肮脏的东西。D.工人阶级的经济解放是一切政治运动都应该作为手段服从于它的伟大目标。4.根据材料一的内容,下列选项对下面这两幅图的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A.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技术进步的速度不仅不会减缓,反而会持续加速。B.奇点时刻到来之前,人类不会超越自身的生物局限性,也不会与机器融合。C.奇点时刻到来之后,人类生活将发生重大改变并且这种改变必然会发生。D.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智力水平/能力在不断提升,越来越接近人工智能。5.为什么说人工智能的出现将会加速资本主义社会的灭亡和共产主义社会的到来?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答案】1.A2.C3B4.D5.①人工智能的发展为资本主义灭亡创造了历史条件。人工智能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也使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自我否定到达奇点,必然要求改变这种生产关系。②人工智能的发展为共产主义社会奠定着坚实的基础。人工智能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有利于消灭各种形式的贫困,为共产主义的“按需分配”提供了实现的可能性。【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高度相似”错误,根据材料二第1段“如库兹韦尔强调的人工智能奇点论就是对机器智能在未来的某个时期必然超越人类智能的乐观主义判定,是一种主张机器与人类之间不再存在任何根本性的生物性界限的‘物种奇点论’”,“与此不同,蔡斯、扎卡达基斯等人均认为,人工智能的技术革命所导致的与其说是物种存在方式层面上的‘人类时代的终结’,毋宁说是在社会形态维度将引起‘资本主义的结’的‘社会奇点论’”,可知他们的观点并不是“高度相似”,库兹韦尔的观点更关注生物性和智能性的融合,蔡斯、扎卡达基斯等人更关注人工智能技术在社会形态维度上产生的影响。C.“都体现在体力和脑力替代这两个方面”错误,根据材料二第2段“尽管近现代社会中人的存在形态与从手工工具到机器再到人工智能的生产方式变化有紧密联系,并且人工智能在19世纪机器体系替代人的体力器官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展现出替代人的脑力器官的演变趋势”,可知当今人工智能在某些场景中对人的替代与19世纪机器体系对人的替代不一样。D.“开始出现贫富差距现象”错误,根据材料二第4段“它又以资本支配劳动、资产阶级统治无产阶级为根本特征,导致了前所未有的贫富差距”,可知资本主义是“导致了前所未有的贫富差距”,而不是“开始出现贫富差距现象”。故选A。【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C.“所以,人们没有必要再从事各种劳动”错误,根据材料二第6段“随着生产方式的智能化,部分危险、繁重、单调的工作都能让智能机器替人去承担,人则相应地有自由时间去发展有助于自由本性的活动”,可知只是“部分危险、繁重、单调的工作都能让智能机器替人去承担”,而不是“人们没有必要再从事各种劳动”。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语句复位的能力。材料二第三段强调“技术变革与社会形态变革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且第三段有“机器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是为资本家的资本增殖逻辑服务的,在共产主义社会中则将为各种公共目标的实现,为各类社会矛的解决贡献力量”这样的表述。A.强调机器并非单纯的自然物质形态的生产工具,而是具有特定的社会形式和历史性质,是作为主体的劳动者利用其掌握的科学知识所创造的对象化的产物。B.强调在共产主义社会机器的使用范围将和在资产阶级社会完全不同,符合“机器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是为资本家的资本增殖逻辑服务的,在共产主义社会中则将为各种公共目标的实现,为各类社会矛的解决贡献力量”。C.强调资本主义主要是靠殖民掠夺发家的。D.强调工人阶级解放的实质和路径。故选B。【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分析图表的能力。D.“人类智力水平/能力在不断提升,越来越接近人工智能”错,“人类智力水平/能力在不断提升,越来越接近人工智能”意味着人类智力水平/能力是从落后人工智能到接近人工智能。但从右图可以看出,在奇点到来之前,人类智力水平/能力是超过人工智能的。故选D。【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本题实际有两问,一是为什么会加速“资本主义社会的灭亡”,二是为什么会加速“共产主义社会的到来”。第一问,结合材料二第3段“人工智能技术奇点的到来将积极促进从资本主义社会向共产主义社会的转变”,第6段“作为现代工业基础的科学技术发展的革命性、累积性是促发当今技术奇点,进而使生产力(经济)、生产关系(社会)临近奇点的重要历史动因”等论述,可概括:人工智能的发展为资本主义灭亡创造了历史条件,人工智能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也使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自我否定到达奇点,必然要求改变这种生产关系。第二问,根据材料二第6段“人工智能的出现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并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不仅有利于消灭各种形式的贫困,还为马克思提出的从资本主义的‘按劳分配’到共产主义的‘按需分配’提供了实现的可能性”等论述,可概括:人工智能的发展为共产主义社会奠定着坚实的基础,人工智能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有利于消灭各种形式的贫困,为共产主义的“按需分配”提供了实现的可能性。(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补丁干亚群正月初一,新衣服穿到了我身上,它换取了我一年的期盼。我一身簇新去拜年,去做客,在庄重而零乱的席间频频昂首,也一次次钻进浩荡的春风里。过了正月,新衣服又被母亲收了回去,我重新穿上旧衣服。最令人难过的是,旧衣服上出现了破洞。我都不知道它们是怎么来的。我思索半天,归结为成长的气味撑破了它。因为它,我不敢到处跑。我觉得那些破洞眼会吸纳别人的嘲笑,到了夜晚,它们会一个个钻进我的梦里,我在那里被它们围攻。我哭着,躲闪着,把自己从梦里叫醒,盖在被子上的旧衣服已滑落,直直地躺在地上,像是刚刚完成了一次逃难。白天,母亲根本没有时间顾及我,以及我身上的破洞,任我携带着它进进出出。我觉得很羞愧,羞愧自己穿了一件破衣服,身上分泌出一种叫难为情的情绪。母亲拿针线前,我躲开了。我知道她会先数落我一顿。我心疼,她也心疼。我回到屋里,母亲拿来一块碎布在衣服上比画着,再用手丈量尺寸。她小心地把布嵌进破洞里,用针把豁口处的布往里推,便于针脚看起来细密。母亲的手握过锄头,拿过铲刀,还抡过铁耙,此时,那根细细的针,被她捏得周周正正,一针上,一针下,破洞正在变小,直至消失。我不得不惊叹于母亲的精打细算。在做衣服的时候,她早早替我预测衣服的未来。裁下来的碎布,总会有用武之地。补丁的新,新得有些耀武扬威。它明白无误地宣布:这衣服是旧的,是破的。我有事没事地会去抠那个补丁。我现在讨厌它的崭新,以为抠掉它的新,它就能与其他的旧融合一体,成为一件好衣。我还用手指蘸着口水去摸补丁。它们可以把新咬去。下雨天,母亲在东屋补衣服,旁边堆放着几件旧衣,还有针线与剪刀。西屋,奶奶也在补衣服。她们在做同样的事情,可她们总说不到一块儿。母亲与奶奶之间,起初为一件事,或一句话而生了嫌隙,在窘迫生活的压榨下,她们的隔阂越来越大,就像一堵老墙,一旦有了裂缝,风可进,雨也可进。父亲身体不是很好,家里的重担全部压在了母亲的肩上。母亲在无法突围的生活里,只好找父亲出气,惯碗倒盏的事经常发生。每次他们吵架时,我就躲进蚊帐,用被子捂住耳朵,闭上眼睛,让世界静下来。待父亲摔门出去后,我下床,与哥哥一起打扫那些碎片。母亲开始号啕大哭。当我们准备把豁了嘴的碗扔掉时,母亲过来,挑拣那些破片,仔细拼凑,哭声慢慢小下去。那些能拼起来的碎瓷片,被母亲小心地放进碗橱,等待补碗师傅的到来。是的,有一种师傅叫补碗师傅,他带着金刚钻,把四分五裂的碗补全,换回微薄的钱。除了补碗的,还有补缸补鞋的,几乎没有一样是不可以补的,我称他们“补师傅”,他们靠着手中的技艺,把一件件破的东西补成旧的。他们替别人补着物件,替自己补生计。唯独我内心的忧戚,没有人来补。母亲也没办法补。到镇上去念书时,我非常抗拒穿带补丁的衣服。但是哪还有选择,母亲还在为一块碎布、一段线认真着,在时间的边角余料处,替我缀上补丁,一个,又一个,带着前仆后继的勇敢。那些补丁吞噬着我的自信。屁股上的补丁,把我死死摁在凳上,我连举手的勇气都没有。上个厕所,我瞅准人多的时候去,差不多是混进人群,尽量避开别人视线的聚焦。在走廊上遇见老师,我故意磨蹭着,要么贴着墙壁,要么倒退。我还学会了抱肘的动作,别人以为我老成,却不知道我正努力捂着一个补丁。幻想与现实挤出一个个补丁,而读书是唯一的针线。用的是笨功夫,不到深夜我是决不会上床的,早上鸡还没啼,我已经起床了,把一页页课本背进心里。烧早饭的时候,膝盖上还要放一本书。一把火,几个单词。我拼命挤压着时间,一本本书被我翻出了破角。“出人头地”疯狂地拯救着我内心的敏感与脆弱,别人玩耍的时候,我坐冷板凳,不停地刷题,把屁股底下的补丁压得严严实实。不得不承认,补丁是我心中的暗疾,像一块块伤疤,里面吸附着我成长的碎屑。中考,让我走进了县城。我从车站出来时大发奇想,之后一个人把县城的大街小巷走了个遍,没有找到一个补师傅。我几乎热泪盈眶,也心满意足:光凭这个,县城,就值得我去热爱。多年以后,当我的同事有天突然穿了一条挂着破洞的牛仔裤来上班时,我记忆里的那些沧桑,几乎要跌出眼眶。年轻的同事自然不明白,她腿上的那些窟窿,居然咬痛过我的青春。她跟我隔着一个年代,补丁衣服于她几乎是一个民间传说,撑着线的破洞,犹如她的嘻嘻哈哈,不时在我眼前晃来晃去。她浑身散发着朝气,以及对未来的漫不经心。(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正月初一穿上新衣服是作者期待已久的,穿上新衣服后,作者一身簇新地去拜年、做客,充满了自信和自豪。B.母亲缝补衣服上的破洞时“一针上,一针下”,作者通过简洁明了的动作描写,展现了母亲的娴熟和专注,极具画面感。C.作者在文章中写出穿带补丁衣服的感受,生动具体地写出自己的敏感与脆弱,表现了贫困窘迫给人的精神带来的压抑。D.年轻同事穿着破洞牛仔裤引发了作者的回忆,但她“嘻嘻哈哈”则体现出当下年轻人正气不足,这使得作者强烈不满。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与朱自清《荷塘月色》一样,语言整体上庄重典雅,注重使用华丽的辞藻,个别语句富有哲理,能够将人物的情感和思考准确地表达出来。B.文章以“一堵老墙”来写母亲与奶奶之间的隔阂,鲁迅在《故乡》中以“厚障壁”来写“我”与闰土之间的隔阂,两者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C.“补丁的新,新得有些耀武扬威”,生动地展现了补丁的崭新程度,与衣服本身的破旧形成鲜明的对比,凸显了作者对补丁崭新程度的敏感和反感。D.“我拼命挤压着时间”,“挤压”一词写出作者在学习过程中的努力状态,也展现了其坚韧的性格和强烈的学习愿望,使得整个句子充满力量感。8.从全文来看,“补丁”作为意象有哪些意蕴?请简要概括。9.文章写到了母亲与奶奶的矛盾,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请简要分析。【答案】6.D7.A8.(1)补丁是贫困生活的象征。文中作者因衣服上有补丁而感到羞愧,母亲用碎布打补丁,补碗师傅补碗等,都体现了那个时代物质的匮乏和生活的贫困。(2)补丁代表着成长的无奈。旧衣服上的破洞不知何时出现,作者归结为成长的气味撑破了它,补丁见证了作者成长过程中的无奈。(3)补丁承载着作者的精神压力。补丁让作者在学校里失去自信,如“屁股上的补丁,把我死死摁在凳上,我连举手的勇气都没有”,补丁成为作者心中的暗疾,吸附着成长的碎屑。9.(1)丰富文章内容。母亲与奶奶的矛盾是家庭生活的一部分,使文章内容更加丰富,展现了那个时代家庭生活的复杂面貌。(2)深化主题。母亲与奶奶的矛盾以及窘迫生活的压榨,反映了当时生活的艰难,进一步突出了补丁所代表的贫困生活给人带来的影响。(3)衬托人物形象。母亲在生活压力下与奶奶产生矛盾,又在艰难的生活中为作者缝补衣服,通过这些情节衬托出母亲坚韧、勤劳的形象。【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D.“但她‘嘻嘻哈哈’则体现出当下年轻人正气不足,这使得作者强烈不满”错,文本最后一段提到“年轻的同事自然不明白,她腿上的那些窟窿,居然咬痛过我的青春。她跟我隔着一个年代,补丁衣服于她几乎是一个民间传说,撑着线的破洞,犹如她的嘻嘻哈哈,不时在我眼前晃来晃去。她浑身散发着朝气,以及对未来的漫不经心”,年轻同事穿着破洞牛仔裤体现的是不同时代的差异,她的“嘻嘻哈哈”并非正气不足,作者也没有强烈不满,这里只是在强调不同时代的人对补丁的不同态度,表现时代的变化。故选D。【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A.“本文与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一样,语言整体上庄重典雅,注重使用华丽的辞藻”错误,本文语言较为质朴,如“母亲的手握过锄头,拿过铲刀,还抡过铁耙,此时,那根细细的针,被她捏得周周正正,一针上,一针下”,通过简洁的语言描写母亲缝补衣服的动作,并不庄重典雅和使用华丽辞藻。故选A。【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的能力。(1)文本第三段“我觉得很羞愧,羞愧自己穿了一件破衣服,身上分泌出一种叫难为情的情绪。母亲拿针线前,我躲开了”,作者因穿有补丁的衣服而羞愧,体现出当时生活的贫困,补丁成为贫困的标志。“母亲拿来一块碎布在衣服上比画着,再用手丈量尺寸。她小心地把布嵌进破洞里,用针把豁口处的布往里推,便于针脚看起来细密”以及“有一种师傅叫补碗师傅,他带着金刚钻,把四分五裂的碗补全,换回微薄的钱”,母亲用碎布打补丁和补碗师傅补碗,都反映出那个时代物质匮乏,人们通过补丁来维持生活,补丁象征着贫困的生活状态。(2)文本第二段“我思索半天,归结为成长的气味撑破了它。因为它,我不敢到处跑”,旧衣服上的破洞不知何时出现,作者将其归结为成长,补丁的出现让作者感到无奈,见证了作者成长过程中的无奈。(3)文本第八段“屁股上的补丁,把我死死摁在凳上,我连举手的勇气都没有。上个厕所,我瞅准人多的时候去,差不多是混进人群,尽量避开别人视线的聚焦”,补丁让作者在学校里失去自信,承受着精神压力,成为作者心中的暗疾。文本第十段“不得不承认,补丁是我心中的暗疾,像一块块伤疤,里面吸附着我成长的碎屑”,进一步说明补丁给作者带来的精神困扰,承载着作者成长中的精神压力。【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1)母亲与奶奶这一婆媳矛盾可以说是家庭生活的一个方面,“母亲与奶奶之间,起初为一件事,或一句话而生了嫌隙,在窘迫生活的压榨下,她们的隔阂越来越大”,因窘迫生活的压榨,这种婆媳矛盾自然会越来越大,这展现了那个时代家庭生活的复杂面貌,使文章内容更加丰富。(2)文本第五段“在窘迫生活的压榨下,她们的隔阂越来越大,就像一堵老墙,一旦有了裂缝,风可进,雨也可进”,母亲与奶奶的矛盾以及窘迫生活的压力相互交织,反映了当时生活的艰难。补丁在文中代表着贫困生活,母亲与奶奶的矛盾进一步突出了贫困生活给人带来的影响,深化了文章主题。(3)文本第五段“父亲身体不是很好,家里的重担全部压在了母亲的肩上。母亲在无法突围的生活里,只好找父亲出气”,母亲在生活压力下与奶奶产生矛盾,同时又在艰难的生活中为作者缝补衣服。文本第八段“母亲还在为一块碎布、一段线认真着,在时间的边角余料处,替我缀上补丁,一个,又一个,带着前仆后继的勇敢”,通过这些情节衬托出母亲坚韧、勤劳的形象。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十二月庚子朔,帝进军,距梁军十里而舍。时梁将贺瑰杀骑将谢彦章于军,帝闻之曰:“贼帅自相鱼肉,安得不亡。”戊午,下令军中老幼,令归魏州,悉兵以趣汴。庚申,大军毁营而进。辛酉,次于临濮,梁军舍营踵于后。癸亥,次胡柳陂。迟明,梁军亦至,帝率亲军出视,诸军从之。梁军已成阵,横亘数十里,帝亦以横阵抗之。时帝与李存审总河东、魏博之众居其中,周德威以幽、蓟之师当其西,镇、定之师当其东。梁将贺瑰、王彦章全军接战,帝以银枪军突入梁军阵中,斩击十余里,贺瑰、王彦章单骑走濮阳。帝军辎重在阵西,望见梁军旗帜,皆惊走,因自相蹈籍,不能禁止。帝一军先败,周德威战殁。是时陂中有土山梁军数万先据之帝帅中军至山下。梁军严整不动,旗帜甚盛。帝呼诸军曰:“今日之战,得山者胜。贼已据山,吾与尔等各驰一骑以夺之!”帝率军先登,银枪步兵继进,遂夺其山。梁军纷纭而下,复于土山西结阵数里。时日已晡矣,或曰:“诸军未齐,不如还营,诘朝可图再战。”阎宝曰:“深入贼境,逢其大敌,期于尽锐,以决雌雄。况贼帅奔亡,众心方恐,今乘高击下,势如破竹矣!”银枪都将王建及被甲横槊进曰:“贼将先已奔亡,王之骑军一无所损,贼众晡晚,大半思归,击之必破。王但登山纵观,责臣以破贼之效。”于是李嗣昭领骑军自土山北以逼梁军,王建及呼士众曰:“今日所失辎重,并在山下。”乃大呼以奋击,诸军继之,梁军大败。时元城令吴琼、贵乡令胡装各部役徒万人,于山下曳柴扬尘,鼓噪助其势。梁军不之测,自相腾籍,弃甲山积。甲子,命行战场,收获铠仗不知其数。时帝之军士有先入大梁问其次舍者,梁人大恐,驱市人以守。其残众奔归汴者不满千人,帝军遂拔濮阳。(节选自《旧五代史·后唐·庄宗纪二》,有删改)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是时A陂中有B土山C梁军D数万先据E之F帝G帅中H军至山下。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趣,指奔赴,与《归去来兮辞》“园日涉以成趣”中的“趣”意思不同。B.总,指统领,与《谏太宗十思疏》“总此十思”中的“总”意思不同。C.责,指要求,与《陈情表》“责臣逋慢”中的“责”意思相同。D.拔,指攻取,与李白诗句“势拔五岳掩赤城”中的“拔”意思不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庄宗进军到离梁军十里的地方驻扎,此时梁将贺瑰却在军中杀害骑将谢彦章。B.梁将贺瑰、王彦章主动出击,突袭庄宗的辎重,结果庄宗战败,周德威战死。C.在夺下土山后,有人主张暂时还营,明日再战,阎宝、王建及不同意这种看法。D.在庄宗诸将攻打土山西梁军时,吴琼、胡装带人在山下使尘土飞扬,鼓噪助威。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况贼帅奔亡,众心方恐,今乘高击下,势如破竹矣!(2)梁军不之测,自相腾籍,弃甲山积。14.从全文来看,胡柳陂之战庄宗最终获胜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说明。【答案】10.ACF11.C12.B13.(1)况且贼帅逃亡、敌军心正恐慌,今天借着高势追击下方敌人,形势如同劈竹子一样啊!(2)梁军没法预测(估计、猜度)具体情况,自相奔腾践踏,丢弃的兵甲像山一样堆积。14.①梁军内讧,贺瑰杀死谢彦章;②梁军主帅贺现、王彦章临阵脱逃;③庄宗及诸将骁勇善战;④庄宗抓住时机,一鼓作气,势如破竹;⑤吴琼、胡装干扰梁军。【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此时,陂中有土山,梁军几万人先占据,庄宗率中军来到山下。“是时”是句首状语,在其后A处断开;“土山”是“有”的宾语,句子结构完整,在其后C处断开,“之”是“据”的宾语,“梁军数万”的意思是“几十万梁军”,是“据”的主语,句子结构完整,因此在F处断开。故选ACF。【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正确。趣,指奔赴;/意趣、乐趣。句意:带领全部士兵奔赴汴都。/天天在园中散步,成为乐趣。B.正确。总,指统领;/全面。句意:此时庄宗与李存审总领河东、魏博军居中。/全面地做到这十件应该深思的事。C.错误。两个“责”意思不同。责,指要求;/责备。句意:击败贼军的事交给我好了。/责备我怠慢不敬。D.正确。拔,指攻取;/超出、高出。句意:庄宗于是攻下濮阳。/山势高峻超过五岳,遮掩了赤城山。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梁将贺瑰、王彦章主动出击,突袭庄宗的辎重”错误,原文是“贺瑰、王彦章单骑走濮阳”“帝军辎重在阵西,望见梁军旗帜,皆惊走,因自相蹈籍”,可见,不是贺瑰、王彦章主动出击,是贺瑰、王彦章逃跑,庄宗押送辎重的部队看见逃跑的梁军旗帜,都受惊奔逃,因而互相践踏。故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方”,正,正在;“乘”,借着,趁着;“高”,高势;“下”,下方敌人。(2)“不之测”,宾语前置句,没法预测(估计、猜度)具体情况;“腾籍”,奔腾践踏;“山”,名词作状语,“像山一样”。【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①根据原文“时梁将贺瑰杀骑将谢彦章于军,帝闻之曰:‘贼帅自相鱼肉,安得不亡。’”可知,庄宗知道当时梁军内讧,贺瑰杀死谢彦章;②根据原文“梁将贺瑰、王彦章全军接战”“贺瑰、王彦章单骑走濮阳”可知,梁军主帅贺瑰、王彦章临阵脱逃;③根据原文“帝以银枪军突入梁军阵中,斩击十余里”及“于是李嗣昭领骑军自土山北以逼梁军”、王建大呼以奋击,诸军继之,可知,庄宗及诸将骁勇善战;④根据原文阎宝对当时梁军军情的分析建议乘胜追击敌人,以及王建及对当时敌军心里的分析建议连夜作战,可知庄宗听从部下合适的建议,抓住时机,一鼓作气,势如破竹;⑤根据原文“时元城令吴琼、贵乡令胡装各部役徒万人,于山下曳柴扬尘,鼓噪助其势”可知,吴琼、胡装干扰梁军,有助于庄宗军队作战。参考译文:十二月一日,庄宗进军,在离粱军十里处驻扎。此时粱将贺瑰在军中杀害骑将谢彦章,庄宗听说后说:“敌军主帅自相残杀,怎能不亡。”戊午日,下令军中老幼返回魏州,带领全部士兵奔赴汴都。庚申日,大军毁掉营地出发。辛酉日,驻扎在临濮,梁军离开营地跟踪而来。癸亥日,驻扎胡柳陂。天亮后,梁军也赶到,庄宗率亲军视察,诸军跟随着他。梁军已列成阵势,延绵几十里,庄宗也以横阵与之相抗。此时庄宗与李存审总领河东、魏博军居中,周德威领幽、蓟州军抵挡西面,镇、定州军抵挡东面。梁将贺瑰、王彦章带全军投入战斗,庄宗率领银枪军突入梁军阵中,斩杀十多里,贺瑰、王彦章只剩单骑逃往濮阳。庄宗军队的辎重在阵西,看见梁军旗帜,都受惊奔逃,因而互相践踏,不能用禁令制止。庄宗所领中军先战败,周德威战死。此时,陂中有土山,梁军几万人先占据,庄宗率中军来到山下。梁军严整不动,旗帜盛壮,庄宗对诸军大喊:“今天一战,得山者胜。敌军已占山头,我和你们各骑一马来夺取它!”庄宗率领军队冲锋,银枪军步兵跟着前进,于是夺取此山。梁军纷纷退下山,再在土山西边摆阵几里路。当时已黄昏了,有人说:“各军没到齐,不如回到军营,明早再想办法交战。”阎宝说:“深入敌境,遇到大批敌人,预备奋战以决胜负。况且贼帅逃亡、敌军心正恐慌,今天借着高势追击下方敌人,形势如同劈竹子一样啊!”银枪都将王建及披甲横槊进言说:“贼将先就逃了,大王的骑兵没损失一个,贼兵见天色已晚,大半想回去,发起攻击必然击破他们。大王只需登山观看,击败贼军的事交给我好了。”于是李嗣昭带领骑兵从土山北逼近梁军。王建及对士兵们喊:“今日失去的辎重都在山下。”便大呼奋击,诸军随着跟进,梁军大败。此时元城令吴琼、贵乡令胡装各带上万徒役在山下拖曳树木扬起灰尘,呐喊助威。梁军没法预测具体情况,自相奔腾践踏,丢弃的兵甲像山一样堆积。甲子日,庄宗命令打扫战场,缴获铠甲不计其数,此时庄宗的士兵有先到大梁问停留地方的,梁人大为惶恐,驱赶市民守城,残兵回到汴州的不到一千人,庄宗于是攻下濮阳。(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湘月①姜夔五湖②旧约,问经年底事,长负清景?暝入西山,渐唤我、一叶夷犹乘兴。倦网都收,归禽时度,月上汀洲冷。中流容与,画桡不点清镜。谁解唤起湘灵③,烟鬟雾鬓,理哀弦鸿阵。玉麈谈玄④,叹坐客、多少风流名胜⑤。暗柳萧萧,飞星冉冉,夜久知秋信。鲈鱼应好,旧家乐事谁省⑥。【注】①宋孝宗淳熙十三年七月十六日,词人受邀与其他文人同游湘江。词前原有小序云“坐客……或弹琴,或浩歌,或自酌,或援笔搜句”。②五湖:指太湖。③湘灵:湘水女神,传说善于鼓琴。④玉麈谈玄:晋人常挥玉麈高谈玄理。《世说新语·容止》载:晋大臣王衍“妙于谈玄,恒捉白玉柄麈尾,与手都无分别”。⑤名胜:名士。⑥晋人张翰在洛任职,一日“秋风起,因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遂命驾便归”。事见《世说新语·识鉴》。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五湖”三句意谓到太湖览胜,早有所约,但一直未能实现,可见此次出游难能可贵。B.“倦网都收”句的“网”和陶渊明“误落尘网中”句的“网”具有大致相同的文化含意。C.“谁解”三句,词人展开想象,由湘江上响起的琴声联想到“湘灵”的传说,耐人寻味。D.下阕“暗柳”“飞星”两句,对仗工整,描写夜景,透露“秋信”,为结尾的抒情做铺垫。16.明代杨慎《词品》评姜夔词“词极精妙”,请简要分析“中流容与,画桡不点清镜”的妙处。【答案】15.B16.①词人乘舟江中,“容与”一词展现出词人内心的平静和超脱,与周围的美景相互映衬,形成了一种和谐的美感。②词人将江面比作“清镜”,以“不点”的细腻描写,情景相生,既突出江面的平静清澈,又写出词人幽远闲淡的情致。【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词内容,赏析诗词艺术特色的能力。B.“具有大致相同的文化含意”错误,两者的文化含意不同,本诗中的“网”指渔民打鱼的渔网;“误落尘网中”的“网”指尘世罗网。故选B。【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词语言风格的能力。①“中流容与,画桡不点清镜”指词人乘舟江中,船到中流,但见四周水平如镜,一片空明。词人情不自禁地停止划桨,让船慢悠悠地随水漂行,唯恐损坏这美的画面和静的氛围。“容与”一词的精妙之处在于恰当地展现出词人内心的平静和超脱,而这种心境与周围的美景相互映衬,形成了一种和谐的美感。②“画桡不点清镜”一句中词人运用比喻的手法,将江面比作“清镜”,以虚写实,主要写江面的静,而静中有动,景中有人,虽然词人没有过多的描写江面与人的和谐美景,但通过这一比喻,既突出江面的平静清澈,又写出词人幽远闲淡的情致,成功地勾画出那种特有的优美环境和恬适的心境。(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在归有光的《项脊轩志》中,几位至亲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关怀着作者,比如他的祖母用言语“______,______”来表达对他的勉励。(2)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______,______”两句,很直观地体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魅力。(3)“微”字有丰富的内涵,在古诗文中经常出现,有时形容轻微、微小,如“______”;有时形容语言含蓄隐晦,如“______”。【答案】①.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②.他日汝当用之③.相顾无言④.惟有泪千行⑤.微风鼓浪(微波入焉)⑥.其辞微(微辞婉晦)【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名篇名句的能力。默写时注意以下字词:德、当、顾、惟、鼓、晦。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浙东水乡,河床纵横交错,湖泊A。在数量众多、分布广泛的湖泊中,藕是重要和常见的水生作物。那满眼摇曳的荷花,是藕之风华,它们在夏日里高蹈、张扬。霜降过后,在半干的湖塘里起挖肥实嫩白的莲藕,则是秋冬之交藕之生命,多么的踏实和完美。作为向来注重饮食、讲究色香味的中国人,莲藕成了饮食圈里一道B的美食。藕甫上市,就成为食客们的必选品。清脆爽口的生拌藕丝,嫩滑鲜滋的热炒藕片,甜香黏糯的糯米藕段,花式搭配的藕汤藕羹……当然还有将藕晒干了磨粉做成的各式藕粉、藕糕、藕饺等等。C的藕族美食中,最让我回味的是家乡的藕茶。西北风袭百草衰的冬天,选一两段壮硕肥实的莲藕,洗净切块,连同半来斤的黑豇豆加两三斤的水,用文火炖了。约四五个小时后,藕块和豇豆已基本酥软,汤水也暗红起稠,此时放入二三十颗红枣,继续用文火炖半个来小时。切成薄块的年糕和少量的白糖是最后放入的。待年糕一熟,一锅令人馋涎欲滴的藕茶就D了。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下列句子中的“基本”与文中加点的“基本”,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人民是国家的基本。 B.要注意,这是基本原理。C.大坝工程已经基本完成。 D.基本条件都没有,别说一些次要的了。20.下列各句中的省略号,和文中省略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A.“可恶!然而……。”四叔说。B.他返回试验田对那些出现分离的稻株进行研究,高的、矮的、早熟、迟熟……一一做了详尽记录。C.或是唱着:“月亮嬷嬷,照你照我……”D.卫生员为难地说:“被子……是借老百姓。”【答案】18.A星罗棋布B不可或缺C丰富多彩(琳琅满目/五花八门)D大功告成19.C20.B【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A处,从前文“河床纵横交错”和后文“数量众多、分布广泛的湖泊”来看,语境强调湖泊数量多,分布范围广,故此可填写“星罗棋布”。星罗棋布:像天空中的星星和棋盘上的棋子一样罗列、分布着。形容数量众多,散布的范围很广。B处,从后文“藕甫上市,就成为食客们的必选品”看,此处强调藕在饮食圈不可缺少,故可填“不可或缺”。不可或缺:表示非常重要,不能有一点点的缺失,不能少一点。C处,前文罗列了很多用藕做成的美食,可见此处是指藕族美食的多样,故可填写“丰富多彩”“琳琅满目”“五花八门”等成语。丰富多彩:形容内容丰富,花色繁多。琳琅满目:形容各种美好的东西很多。五花八门:比喻事物繁多,变化莫测。D处,此成语在文中句子中作谓语,表示完成,故可填“大功告成”。大功告成:巨大的工程或重要的任务宣告完成。【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同一词语不同语境的不同含义的能力。文中加点的“基本”是副词,意为“大体上”。A.“基本”是名词,意为“基础”。B.“基本”是形容词,意为“根本的”。C.“基本”和文中的用法一样,都是副词,意为“大体上”。D.“基本”是形容词,意为“主要的”。故选C。【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原文中的省略号表列举的省略。A.省略号表语言中断。B.省略号表列举的省略。C.省略号表引文省略。D.省略号表语言断断续续。故选B。(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米饭是餐桌上少不了的主食,大多数人都是吃热米饭,可有一部分人A,因为听说吃冷米饭可以降血脂血糖。真的是这样吗?先说结论:有人吃冷米饭血脂血糖降了,其实是冷米饭中的抗性淀粉起了作用。正常情况下,大米含有的淀粉结构为直链淀粉,在蒸煮米饭的过程中,直链淀粉会吸水膨胀并糊化。此时可被淀粉酶分解变成葡萄糖被人体利用。如果热米饭变成冷米饭,那么B。有实验表明:做好的普通粳米饭放入冰箱冷藏保存24小时后,抗性淀粉含量从4%上升到了14%。抗性淀粉在小肠中不能被消化吸收,也不能分解为葡萄糖被人体利用,几乎不会产生能量,也不会升高血糖。但是,需要注意,C。平时消化能力差、胃肠不适、经常胀气的人吃冷米饭会让胃肠不适。另外还得提醒一下:①如果要吃冷米饭,一定务必注意米饭的保存方法,密封好冷藏,别贮藏太久。②冷的食物很容易细菌盯上,如果感染了李斯特菌、沙门氏菌、大肠杆菌、蜡样芽孢杆菌等致病菌,可能会使人食物中毒。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2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答案】21.①偏偏喜欢吃冷米饭②米饭中抗性淀粉含量会增加③冷米饭并非适合所有人22.如果要吃冷米饭,一定要注意米饭的保存方法,密封好冷藏,别储藏太久。冷的食物很容易被细菌盯上,如果感染了李斯特菌、沙门氏菌、大肠杆菌、蜡样芽孢杆菌等致病菌,小心会导致食物中毒。【解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A处,根据前文“大多数人都是吃热米饭,可有一部分人”中“可有”一词可知,此处应填写和“吃热米饭”表示转折关系的句子,再根据后文“因为听说吃冷米饭可以降血脂血糖”可知,一部分人应该是不吃热米饭,喜欢吃冷米饭,所以此处可填写“偏偏喜欢吃冷米饭”。B处,根据前文“如果热米饭变成冷米饭,那么”可知,此处应填写结论性的句子,根据前文“其实是冷米饭中的抗性淀粉起了作用”可知,冷米饭比热米饭多了抗性淀粉,再根据后文“做好的普通粳米饭放入冰箱冷藏保存24小时后,抗性淀粉含量从4%上升到了14%”可知,随着时间的增加,冷米饭中的抗性淀粉含量会增加,所以此处可填写“米饭中抗性淀粉含量会增加”。C处,根据前文“但是,需要注意”可知,此处应填写吃冷米饭的注意事项,根据后文“平时消化能力差、胃肠不适、经常胀气的人吃冷米饭会让胃肠不适”可知,冷米饭并不适合所有人,有的人吃了反而会有反效果,所以此处可填写“冷米饭并非适合所有人”。【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划波浪线句子一共有三处错误:第一处:“一定务必”语义重复,同时“务必”通常用于对人的要求,不用于描述保存方法。所以删掉“务必”。第二处:“冷的食物很容易细菌盯上”不合逻辑,“冷的食物”和“盯上”应属于被动关系,应在“细菌”前加上“被”。第三处:“如果感染了李斯特菌、沙门氏菌、大肠杆菌、蜡样芽孢杆菌等致病菌,可能会使人食物中毒”结构混乱,“感染了……等致病菌”的主语是人,而“可能会使人食物中毒”省略的主语应该是病菌,所以应将“可能会使人食物中毒”的主语改为人,可以修改为“小心会导致食物中毒”。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现代文阅读Ⅱ《补丁》中,作者发出“补丁是我心中的暗疾,像一块块伤疤,里面吸附着我成长的碎屑”的感慨。有人认为,每个人都会有各种“成长的碎屑”,这些“成长的碎屑”塑造了今天的自己。对于这一观点,你有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在碎屑中成长,于磨砺中前行成长,是一场漫长而复杂的旅程。在这途中,我们每个人都会遭遇各种“成长的碎屑”,它们如同生活中的补丁,看似不完美,却塑造了如今独特的我们。那些“成长的碎屑”,或许是失败的经历。就像一次次考试的失利,求职的碰壁,创业的挫败。然而,正是这些失败的碎屑,让我们明白了成功的来之不易,学会了在逆境中坚守,在挫折中奋起。马云在创业初期遭遇了无数次的拒绝和失败,但他从这些碎屑中汲取力量,最终缔造了庞大的商业帝国。经历了婚姻失败、生活贫困、靠救济金度日的艰难时光的罗琳,并没有被打倒,而是从这些痛苦的经历中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