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第页2025届高考统编版历史二轮复习:世界近代史图表类意义类等6种必考题型分类练习题汇编图表类历史认识、启示类历史变化、趋势类历史影响、意义类比较异同类开放型材料题世界近代史图表类专题练习题汇编1.学者围绕“近代荷兰经济的发展”这一主题展开研究。下表是关于能源与近代荷兰经济发展关系的观点。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材料:观点史实泥炭说16—17世纪上半期,荷兰埋藏较浅的泥炭被大量开发,且运输便利,使得酿酒、蒸馏、制陶等工业能够充分发展。17世纪后期,较深层泥炭开采的成本上升。18世纪,荷兰经济出现衰退时,依然有大量的泥炭资源可供开采。泥炭、煤炭混合说17世纪,荷兰每年进口的煤炭平均数是65000吨。这些进口的煤炭约占国内泥炭提供能耗的2/5。18世纪,荷兰的泥炭产量逐步减少,泥炭价格稳定上升,煤炭竞争力加强,煤炭的使用和泥炭变得大致相等。1863年,荷兰煤炭消费税被废除后,泥炭总消费量从1863年占全国能源消费的50%下降到1865年的38%。——据金德尔伯格《世界经济霸权(1500—1990)》等(1)指出材料中两种观点的共性,并分别概括两种观点的论据。(2)围绕“近代荷兰经济的发展”这一主题,评析上述学术研究的价值。2.【玉米的起源与传播】民以食为天,世界三大粮食作物中的玉米既是食粮,也是饲料作物。某中学同学就玉米搜集了大量资料。阅读材料,回答问题。研究小组一玉米的起源史材料一:考古遗存中的玉米墨西哥特瓦坎谷考古遗址出土的玉米材料二:神话中的玉米根据古典史诗《波波尔·乌》中的说法,玛雅人的起源属于“植物变化说”。造物主最先是用泥土和木头造人,但都不太成功,后改用新的材料——玉米来造人:“黄色和白色的玉米造成了人的肉体;人的胳膊两腿用玉米团做成,唯有玉米进入了我们祖先的肌体。”。材料三:文字中的玉米——玉米有文字历史的开始哥伦布在1492年11月15日日记中所记载的农作物:“在那里(此时他们在古巴岛)有一片土地,种植着一种作物,结的果实有点像小麦,当地人称之为马西日(Mahiz,即后来西班牙语maiz、英语maize的词源,意为玉米)”。——《哥伦布的航海日志》材料四:科学视角下的玉米在墨西哥普埃布拉州巨猫洞最低层发掘出的玉米穗轴,碳-14测定距今7000年;在美国新墨西哥州蝙蝠洞发掘出的玉米穗轴,碳-14测定距今5600年;在秘鲁中部墓穴中发掘的玉米穗轴,碳-14测定距今5000年。这就把玉米的最早被驯化的地区缩小到从美国南部经墨西哥直至秘鲁、智利沿安第斯山的狭长地区。——汤丽清《种子漫谈》(1)现在史学界一般认为玉米最早起源于美洲墨西哥地区,根据第一小组收集的资料任选两则,从史料类型、研究价值角度对这一观点加以说明。研究小组二玉米的传播史时间地区公元前7千年左右驯化中心:北美墨西哥地区中部高原谷地玉米得到驯化和种植。约公元前3千年前到1千年前左右拓展到中美洲及南美洲部分地区,秘鲁发现四千多年前贮藏玉米的大型仓库;玉米在北美洲很多地方作为重要农业作物种植。15世纪末到16世纪初左右哥伦布西渡大西洋把玉米带回到西班牙。由于玉米耐寒且高产,能在土壤贫瘠的山地种植,此后30年传遍了欧洲各地和北非。17世纪以来迅速在世界范围内广泛种植,成为仅次于麦类第二大粮食作物,与马铃薯、甘薯这美洲三宝一起支撑起世界人口的快速增长。(2)根据第二小组收集的资料,概述玉米的传播历程,并从人类文明的交流视角加以说明。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德雷德·斯科特案黑人奴隶德雷德·斯科特随主人到过自由州伊利诺伊和自由准州威斯康星,并居住了两年,随后回到蓄奴州密苏里。主人死后,斯科特提起诉讼要求自己和家人获得自由,1846年斯科特在一个反对奴隶制律师的帮助下,向密苏里州法院起诉,最终败诉。1854年斯科特的律师将此案上诉到最高法院。1857年,美国最高法院作出裁决。首席大法官宣读了判词,并获得多数法官的支持。德雷德·斯科特上诉理由他曾随主人在伊利诺伊州等地区居住过4年,伊利诺伊州的宪法禁止奴隶制。因此在此期间他应是自由人而非奴隶。依密苏里州的法律规定,任何被不正当奴役的奴隶均可为其获得自由而提出诉讼,包括黑人和白人。密苏里州处理自由诉讼的司法实践还表明,此类诉讼奉行“一旦自由,永远自由”的司法准则。联邦最高法院判词黑人(无论自由与否)并不包括在宪法中的“公民”一词中,因而不能享有宪法赋予公民的权利和特权。因为殖民地时期以及独立革命时期,美国的公众舆论并不把黑人视为公民。《联邦宪法》通过以后,联邦国会的立法也从未把黑人当作公民对待。国会无权禁止合众国领土的奴隶制,从而剥夺合众国公民的“奴隶财产”。因此,国会通过的一切禁止奴隶制的法律都是违宪的。斯科特不能因为在自由州和没有奴隶制的领地居住过而获得自由。——摘编自张锡盛《德雷德·斯科特案及其背景述论》等材料二: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中期的美国黑人民权运动重大事件时间事件1862年美国总统林肯签署《解放宣言》1866年美国通过宪法修正案,保障黑人的公民权利1954年美国最高法院在布朗诉托皮卡教育局案中判决布朗胜诉1955年罗莎·帕克斯事件引起黑人“罢乘公共汽车”运动1957年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派遣军队护卫黑人儿童入读白人学校1963年马丁·路德·金在集会游行中发表《我有一个梦想》的演讲1964年美国通过《民权法案》,废除种族隔离制度注:布朗诉托皮卡教育局案中原告布朗是名黑人,其女儿按照州法律规定只能去黑人学校,最终最高法院裁决布朗的女儿可以入读白人学校。——据《中外历史纲要》(下)整理(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该案件所体现出的美国社会政治的特点,并分析该案件的最终判决所带来的影响。(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美国的黑人民权改革。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表1:美国中学历史教材对法国大革命时期的拿破仑时代的书写节名专题名子目名拿破仑时代拿破仑的发迹“早年生涯”“军事成就”“第一执政和皇帝”拿破仑时期“与教会讲和”“《拿破仑法典》”“新的官僚机器”“限制新闻自由”拿破仑帝国“创建帝国”“大革命精神的传播”欧洲的回应“独立支撑的英国”“民族主义”拿破仑的失败“俄国的灾难”“最后的失败”——《格伦科世界历史》(美国)表2:英国中学历史教材对法国大革命时期的拿破仑时代的书写节名专题名子目名拿破仑·波拿巴掌权青少年的拿破仑大革命期间的拿破仑1799年政变拿破仑的国内目标1799—1804年作为第一执政的拿破仑拿破仑法典社会和经济变化拿破仑治下的宗教拿破仑的宣传“艺术与科学”“新闻出版审查”执政生涯的结束谁从拿破仑政策中获利拿破仑的对外政策及帝国拿破仑的传奇——剑桥大学教材出版社《欧洲史1789—1917》(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版教材的书写内容的异同,并简析其原因。(2)如果让你设计法国中学历史教材中的法国大革命时代的拿破仑,说说你的设计并阐明理由。5.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国家法国美国世界工业产量排名1870年第4位第2位1900年第4位第1位1870年至1913年工业增长幅度1.9倍8.1倍——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等材料二:19世纪晚期,法国政局并不稳定,经济发展速度明显放缓。当时,欧洲的多数国家都被卷入了关税战和对外贸易战中,法国也不例外。法国甚至在1888年到1889年和意大利爆发了关税战。法国于1881年确定的关税最初与德国一样高。这突出表现在粮食税征收上。到19世纪末,法国对外国粮食征收的是港口价格1/3的税费。法国将这笔来自国外的资金投入基础设施建设,用于修建铁路和运河,将农村地区与法国城市连接起来,这既增强了国家实力,也得到了农村地区的大力支持。——摘编自[德]帕尔乌斯《欧洲粮食的力量》等材料三:自二战结束至1959年以前,法国长期处在保护主义的封闭中。除了少数成功的对外贸易尝试之外,法国历届政府维持着《梅利纳法案》传承下来的关税保护主义以及1939年制定的外汇管控政策。法国基本上在国际贸易上处于“孤立”状态。作为1948年《哈瓦那宪章》的签署国之一,法国维持着与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原则截然相反的限额制度:除了1954—1955年以及1957年6月—1958年10月之外,法国其他时期的自由贸易比例(无限额进口所占份额)极低,甚至为零。然而这一时期,法国工业生产蒸蒸日上,工业产值较战前水平翻了一番。家用电器、石油化工和电子制造业等产业飞速发展。材料设备更新换代的速度可以与其他工业大国媲美。——摘编自[法]让·弗朗索瓦·艾克《战后法国经济简史》等(1)根据材料一,指出法国与美国工业经济发展的不同,并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上述不同产生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初、二战后初期法国对外贸易政策对其经济的影响。6.英国与印度英国关于印度的法案法案名称部分内容东印度公司特许状(1600)东印度公司为法人和政治实体,选举产生理事会和总督,可制定法律;依法在东印度地区获得土地、租金,享有自由、司法、特许经营和继承权等东印度公司法案(1773)提高孟加拉总督地位,统管东印度公司在印度的业务,成立由4位英国委员组成的参事会进行辅佐;设独立于总督的最高法院,由英王任命英国人担任法官,批准总督颁布的法令东印度公司法案(1784)东印度公司的政治事务由英王任命的6人委员会监管,东印度公司负责商业经营;总督由公司董事会推荐,经英王许可后任命印度政府法案(1858)东印度公司的权力、领地和财产等转归英王,英王为印度国王(后称皇帝);设印度事务部,由内阁中的印度事务大臣直接领导;英王任命印度总督,作为其直接代表统治印度印度参事会法案(1861)总督任命6~12人为总督参事会额外委员,其中非官方委员不低于6人;额外委员只能参加参事会立法会议,参与制定法律和法规印度参事会法案(1892修订)居住在印度的人均可任额外委员;经总督授权批准,立法会议讨论总督的年度财经报告、提出质询;不懂英语的委员可以请人代为发言,议案翻译成印度语言印度政府法案(1919)总督参事会6名成员中3名为印度人;立法会议从参事会中分出,设上下两院,下院145名议员中104名从居住在印度的人中选出,上院60名议员中33名由选举产生;议员可以对部分预算进行表决印度独立法案(1947)印度分为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独立的自治领;废除英王印度皇帝称号,取消印度事务大臣办公室;英国法令在印、巴不再有效(注:1950年总督及总督办公室撤销,英王不再任印度国王)(1)上述材料体现了英印关系的变化。选择两个不同标准,完成两种阶段划分方案,并分别说明理由。(2)结合所学,简述印度是如何迫使英国改变对它的殖民政策的。
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1)共性:能源结构影响17-19世纪荷兰经济发展状况。支持“泥炭说”的论据:在17至18世纪的荷兰,当17世纪上半期埋藏较浅的泥炭被大量开发,且运输便利时,荷兰酿酒、蒸馏、制陶等工业能够充分发展;17世纪下半期以后,较深层泥炭开采的成本上升,连带荷兰酿酒、蒸馏、制陶等制造业成本上升,商品价格上升,影响这些工业品的销售和市场竞争力;到了18世纪,即使荷兰经济出现衰退,荷兰依然有大量的泥炭资源可供开采(递进论证)。所以,泥炭是影响17至18世纪荷兰经济发展的主要能源。“泥炭说”运用正反论证与递进论证相结合的方法,证明自己观点的合理性。支持“泥炭、煤炭混合说”的证据有三个:17世纪时,除了使用泥炭,荷兰还使用进口的煤炭,这些进口的煤炭约占国内泥炭提供能耗的2/5;到18世纪,荷兰煤炭的使用和泥炭变得大致相等;到19世纪中期,煤炭消费比重大幅上升,而泥炭消费比重下降。17至19世纪,荷兰能源结构,主要是消费泥炭和煤炭,只是比同时期,两者比重不同。这是一种按时序并列论证的方法。(2)在“近代荷兰经济的发展”研究的问题上,本题所涉及的研究,从“能源消费”角度,探讨能源消费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可以给人们对于“能源”问题提供参考;其研究方法、过程,可以为其他研究提供借鉴;可以对历史资料进行有意义的系统整理和利用。解析:(1)共性:根据材料可知,使用泥炭、煤炭作为能源,都是为了经济发展,只是不同时期两种能源物质使用的比例不同,因此可知共性是能源结构影响17-19世纪荷兰经济发展状况。支持“泥炭说”的论据:根据材料“16—17世纪上半期,荷兰埋藏较浅的泥炭被大量开发,且运输便利,使得酿酒、蒸馏、制陶等工业能够充分发展”可知,在17至18世纪的荷兰,当17世纪上半期埋藏较浅的泥炭被大量开发,且运输便利时,荷兰酿酒、蒸馏、制陶等工业能够充分发展;根据材料“17世纪后期,较深层泥炭开采的成本上升”和所学知识可知,17世纪下半期以后,较深层泥炭开采的成本上升,连带荷兰酿酒、蒸馏、制陶等制造业成本上升,商品价格上升,影响这些工业品的销售和市场竞争力;根据材料“18世纪,荷兰经济出现衰退时,依然有大量的泥炭资源可供开采”可知,到了18世纪,即使荷兰经济出现衰退,荷兰依然有大量的泥炭资源可供开采。所以泥炭是影响17至18世纪荷兰经济发展的主要能源。“泥炭说”运用正反论证与递进论证相结合的方法,证明自己观点的合理性。支持“泥炭、煤炭混合说”的证据有三个:根据材料“17世纪,荷兰每年进口的煤炭平均数是65000吨。这些进口的煤炭约占国内泥炭提供能耗的2/5”可知,17世纪时,除了使用泥炭,荷兰还使用进口的煤炭,这些进口的煤炭约占国内泥炭提供能耗的2/5;根据材料“18世纪,荷兰的泥炭产量逐步减少,泥炭价格稳定上升,煤炭竞争力加强,煤炭的使用和泥炭变得大致相等”可知,到18世纪,荷兰煤炭的使用和泥炭变得大致相等;根据材料“1863年,荷兰煤炭消费税被废除后,泥炭总消费量从1863年占全国能源消费的50%下降到1865年的38%。”可知,到19世纪中期,煤炭消费比重大幅上升,而泥炭消费比重下降。17至19世纪,荷兰能源结构,主要是消费泥炭和煤炭,只是比同时期,两者比重不同。这是一种按时序并列论证的方法。(2)价值: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般从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两个角度讨论学术研究的价值,从学术研究的现实价值、史料价值、思想方法价值等角度看问题,也是对“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考查。如在“近代荷兰经济的发展”研究的问题上,本题所涉及的研究,从“能源消费”角度,探讨能源消费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可以给人们对于“能源”问题提供参考;其研究方法、过程,可以为其他研究提供借鉴;可以对历史资料进行有意义的系统整理和利用。2.答案:(1)材料一是历史遗存,是实物史料或一手史料,具有很高的可信度;材料二是神话传说,具有一定的可信度,说明玉米在当地种植历史悠久,并对其文明兴起发展起重要作用;材料三是文献史料或航海家的日志,是作者亲身经历的记载,具有较高的可信度;材料四是现代科学文献,展现了现代科技手段在远古人类历史研究中的应用,体现了现代科学助推史学研究。二者都具有可信度,可以通过多重史料、多角度、不同方式互证玉米起源于美洲这一观点。(2)概述:15世纪末以前,玉米的种植主要在美洲地区传播,传播速度慢、范围有限;15世纪末以来,玉米迅速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逐步成为人类主要粮食作物之一。说明:玉米的传播体现了不同地区人类文明的交流,反映了全球联系不断加强走向整体的过程。新航路开辟以前,人类早期文明彼此之间交流少,尤其是美洲文明独立发展相对孤立,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新航路的开辟后,世界各地相对孤立的状态逐步打破,世界市场逐步拓展、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东西半球展开了人口的大迁移、物种大交流和商品大流通。解析:(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的世界。根据题目要求从史料类型、研究价值角度任选两则,对这一观点加以说明,材料一是考古发掘的历史遗存,是实物史料或一手史料,具有很高的可信度;材料二是古典史诗中神话传说,具有一定的可信度,说明玉米在当地种植历史悠久,并对其文明兴起发展起重要作用;材料三是哥伦布文字记载的文献史料或航海家的日志,是作者亲身经历的记载,具有较高的可信度;材料四是运用现代科技的现代科学文献,展现了现代科技手段在远古人类历史研究中的应用,体现了现代科学助推史学研究。二者都具有可信度,可以通过多重史料、多角度、不同方式互证玉米起源于美洲这一观点。(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到近代的世界。根据表格中玉米传播路线历程进行概述:根据材料“公元前7千年左右”“驯化中心:北美墨西哥地区中部高原谷地玉米得到驯化和种植”“约公元前3千年前到1千年前左右”“拓展到中美洲及南美洲部分地区”可知15世纪末以前,玉米的种植主要在美洲地区传播,传播速度慢、范围有限;根据材料“15世纪末到16世纪初左右”“哥伦布西渡大西洋把玉米带回到西班牙。……此后30年传遍了欧洲各地和北非。”“17世纪以来”“迅速在世界范围内广泛种植”可知15世纪末以来,玉米迅速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逐步成为人类主要粮食作物之一。根据玉米传播过程从文明交流、物种传播、全球联系等角度进行说明:玉米的传播体现了不同地区人类文明的交流,反映了全球联系不断加强走向整体的过程。新航路开辟以前,人类早期文明彼此之间交流少,尤其是美洲文明独立发展相对孤立,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新航路的开辟后,世界各地相对孤立的状态逐步打破,世界市场逐步拓展、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东西半球展开了人口的大迁移、物种大交流和商品大流通。3.答案:(1)特点:中央与地方分权(联邦制下地方有部分权力);坚持权力制衡、三权分立(分权制衡);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维护奴隶主利益);重视运用法律加强社会治理(重视法治);有种族歧视色彩。(任答三点即可)影响:激化社会矛盾,埋下内战隐患(加剧南北矛盾,对美国内战起了诱导作用/激化黑人与奴隶主的矛盾/维护了黑人奴隶制,阻碍了北方资本主义发展);(四取一)激发黑人民权意识,推动争取公民权的斗争(客观上推动法律改革/引发民众对美国民主体制的反思/激发黑人的抗争)(四取一)(2)黑人民权改革通过长期的、深入的斗争;改善了黑人的社会处境,提高了其政治地位(有助于消除对黑人的种族歧视);促进了美国政治的进步(政治民主化进程);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有利于促进美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改善美国的国际形象,提升国家声誉,维护外交利益。改革没能实现社会的真正平等,民权之路依然任重道远。解析:(1)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世纪中期美国。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1846年斯科特在一个反对奴隶制律师的帮助下,向密苏里州法院起诉,要求自己和家人的自由,最终败诉。1854年斯科特的律师将此案上诉到最高法院”“国会无权禁止合众国领土的奴隶制”可知,中央与地方分权(联邦制下地方有部分权力);坚持权力制衡、三权分立(分权制衡);根据材料“1857年,美国最高法院作出裁决。首席大法官宣读了判词,并获得多数法官的支持”“《联邦宪法》通过以后,联邦国会的立法也从未把黑人当做公民对待。国会无权禁止合众国领土的奴隶制,从而剥夺合众国公民的‘奴隶财产’。因此,国会通过的一切禁止奴隶制的法律都是违宪的”可知,重视运用法律加强社会治理(重视法治);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维护奴隶主利益);根据材料“黑人(无论自由与否)并不包括在宪法中的‘公民’一词中,因而不能享有宪法赋予公民的权利和特权”可知,有种族歧视色彩。第二小问影响:根据材料“《联邦宪法》通过以后,联邦国会的立法也从未把黑人当做公民对待。国会无权禁止合众国领土的奴隶制,从而剥夺合众国公民的‘奴隶财产’。因此,国会通过的一切禁止奴隶制的法律都是违宪的”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激化社会矛盾,埋下内战隐患(加剧南北矛盾,对美国内战起了诱导作用/激化黑人与奴隶主的矛盾/维护了黑人奴隶制,阻碍了北方资本主义发展);激发黑人民权意识,推动争取公民权的斗争(客观上推动法律改革/引发民众对美国民主体制的反思/激发黑人的抗争)等方面分析影响。(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中期的美国。可从积极和局限两个方面回答,根据材料“美国总统林肯签署《解放宣言》”“美国通过宪法修正案,保障黑人的公民权利”“美国通过《民权法案》,废除种族隔离制度”可知黑人民权改革通过长期的、深入的斗争;改善了黑人的社会处境,提高了其政治地位(有助于消除对黑人的种族歧视);促进了美国政治的进步(政治民主化进程);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有利于促进美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改善美国的国际形象,提升国家声誉,维护外交利益。局限性方面,根据所学知识,从表格中也可看出改革没能实现社会的真正平等,民权之路依然任重道远。4.答案:(1)相同点:都注重政治史的书写;都体现对拿破仑历史贡献的认可;对拿破仑施政的负面也有体现。不同点:美版教材更偏向认为拿破仑延续了法国大革命;而英版教材更偏向认为拿破仑背离了法国大革命。美版教材对拿破仑以肯定居多;英版教材在情感上偏向中立。原因:拿破仑为法国的发展和欧洲的反封建作出了历史贡献,但他的对外战争客观上又破坏了法国与欧洲的和平与稳定;英国是拿破仑战争的参与方,而美国并未卷入拿破仑战争且实际上受益于拿破仑战争。(2)示例:第一章内忧外患的法国第二章拿破仑崛起第三章拿破仑帝国的发展与衰落理由:拿破仑崛起于法国大革命时期,法国处于内忧外患之中。18世纪末,欧洲部分国家组成了反法同盟,武装干涉法国大革命。拿破仑以杰出的军事才能,保卫了法国,并对外输出法国大革命精神。因此大多数法国人,对拿破仑持欣赏且赞同的态度。因而,法国人设计教材时,拿破仑的形象应当是正面的,拿破仑帝国的扩张是捍卫法国主权的无奈之举。解析:(1)异同:从教材的目录来看,两个版本教材都重点围绕拿破仑时代的政治事件展开,拿破仑的贡献与失败,两版教材都有体现,这是二者的共性。但是,在具体内容的展开上,美版教材对拿破仑的评价远高于英版教材,结合材料可知,英版教材的“新闻出版审查”比美版教材的“限制新闻自由”程度更严重更严格,尤其是增加了出版审查这一项目,更加限制了普通民众的言论自由,且英版教材的子目名更是着重强调了“新闻出版审查”这一主题,会在正文里详细介绍,由此可得英版教材更偏向认为拿破仑是背离法国大革命的精神;再结合美版教材子目名“大革命精神的传播”可知美版教材将着重描写拿破仑对法国大革命精神的传播作用,由此可得美版教材更偏向认为拿破仑延续了法国大革命。原因:从拿破仑个人事迹与美英双方各自立场分析即可。(2)本题为开放性试题。法国人民对于拿破仑这样的伟人,有着“又爱又恨”的情绪。因此,法国版本的历史教材对拿破仑的贡献、不足都有可能述及。因此本题答案不唯一,言之成理即可。5.答案:(1)不同:法国工业在世界工业中的排名与美国差距拉大;法国工业发展相对缓慢,而美国工业发展迅速。原因:普法战争失败,法国被迫割地赔款,美国则不断拓展领土;法国缺乏科技创新,美国则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中心之一;法国小农经济大量存在使国内市场受到限制,美国通过西进运动使领土得到开发,国内市场广阔。(2)影响: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初期的贸易保护政策,有利于法国农村振兴和农业发展有利于国内基础设施建设;增强了国家实力;但是激化了法国与欧洲其他列强的矛盾,加剧了国际局势的紧张。二战后初期的贸易保护政策有利于战后法国经济的恢复发展;有助于法国工业的发展;有利于工业领域的科技创新;但也造成法国在国际贸易体系中相对孤立。解析:(1)本题是对比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法国、美国。第一小问不同:根据表格可以得出,法国工业在世界工业中的排名与美国差距拉大;法国工业发展相对缓慢,而美国工业发展迅速。第二小问原因:根据材料“19世纪晚期,法国政局并不稳定,经济发展速度明显放缓。”结合所学得出普法战争失败,法国被迫割地赔款,美国西部开发,美国则不断拓展领土;根据所学结合第二次工业革命可知,法国缺乏科技创新,美国则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中心之一;根据所学可知,法国小农经济大量存在使国内市场受到限制,美国通过西进运动使领土得到开发,国内市场广阔。(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初、二战后初期法国。影响:根据材料“到19世纪末,法国对外国粮食征收的是港口价格1/3的税费。法国将这笔来自国外的资金投入基础设施建设,用于修建铁路和运河,将农村地区与法国城市连接起来,这既增强了国家实力,也得到了农村地区的大力支持”结合所学得出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初期的贸易保护政策,有利于法国农村振兴和农业发展;有利于国内基础设施建设;增强了国家实力;但是激化了法国与欧洲其他列强的矛盾,加剧了国际局势的紧张。根据材料“而这一时期,法国工业生产蒸蒸日上,工业产值较战前水平翻了一番。家用电器、石油化工和电子制造业等产业飞速发展。材料设备更新换代的速度可以与其他工业大国媲美。”结合所学得出二战后初期的贸易保护政策有利于战后法国经济的恢复发展;有助于法国工业的发展;有利于工业领域的科技创新;但也造成法国在国际贸易体系中相对孤立。6.答案:(1)标准一:英国在印度的殖民手段阶段划分及理由:1600—1858年;1861—1947年。前一阶段以英国在印度进行直接统治为主,后一阶段英国统治与印度当局相互妥协,共同治理。标准二:印度主权归属阶段划分及理由:1600—1919年;1947年以后。前一阶段印度属于英国殖民地,后一阶段印度摆脱英国殖民统治,获得独立。(2)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洲各国民族民主意识加强。在这种情况下,印度民族资产阶级成立国民大会党,积极要求民族平等和自治,动员印度人民进行政治总罢工等,印度人民反英斗争出现新高潮。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的胜利,削弱了帝国主义势力,推动了亚洲民族民主运动深入开展。在此背景下,甘地领导印度人民开展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与英印当局斗争,迫使当局做出妥协。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洲的民族解放运动掀起新高潮。印度人民在国大党领袖甘地、尼赫鲁和穆斯林联盟领袖真纳等人的领导下,积极争取独立,进行士兵和工农斗争,英国迫于压力最终同意印度独立。解析:(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近现代英国与印度。根据表格中反映英国与印度关系演变,可任选两个不同标准,完成两个阶段的划分方案,并根据所学阐明理由,例如标准一:英国在印度的殖民手段,阶段划分及理由:1600—1858年;1861—1947年。前一阶段以英国在印度进行直接统治为主,后一阶段英国统治与印度当局相互妥协,共同治理。标准二:印度主权归属,阶段划分及理由:1600—1919年;1947年以后。前一阶段印度属于英国殖民地,后一阶段印度摆脱英国殖民统治,获得独立。(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现代印度。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不同历史阶段中英国反英斗争历史来阐述。如19世纪末20世纪初,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三个阶段,符合史实,表述清楚即可。如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洲各国民族民主意识加强。在这种情况下,印度民族资产阶级成立国民大会党,积极要求民族平等和自治,动员印度人民进行政治总罢工等,印度人民反英斗争出现新高潮。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的胜利,削弱了帝国主义势力,推动了亚洲民族民主运动深入开展。在此背景下,甘地领导印度人民开展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与英印当局斗争,迫使当局做出妥协。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洲的民族解放运动掀起新高潮。印度人民在国大党领袖甘地、尼赫鲁和穆斯林联盟领袖真纳等人的领导下,积极争取独立,进行士兵和工农斗争,英国迫于压力最终同意印度独立。2025届高考统编版历史二轮复习:世界近代史历史认识、启示类专题练习题汇编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哥伦布执意投身于充满危险、艰苦的探险事业中,他的乐观进取和积极冒险开拓是文艺复兴时代精神的体现。在哥伦布远航之前,世界上许多航海家已经进行了远距离航行,如迪亚士绕非洲西海岸航行。在哥伦布远航之后,还有达·伽马沿非洲海岸航行。——摘编自沈敏华《论哥伦布西航美洲的文化背景》材料二:1992年春,据造船部门专家估算,中国自建破冰船需要三到五年的周期,累计花费可达3亿元到5亿元。而当时乌克兰“赫尔松”船厂正好有破冰船出售。苏联解体前,“赫尔松”船厂承造了8艘万吨级的破冰船,当时仍有3艘在建,每艘价格约1750万美元。经国家南极考察委员会和国家海洋局同意,同年10月,中国与船厂签下预订协议书,并在规定时间内支付了订金。1993年初,这艘破冰船被命名为“雪龙”。“雪龙”号于1994年10月开始执行南极考察任务,还在1999年承担了中国首次对北极的综合性科学考察重任。2019年10月,中国自主建造的第一艘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雪龙2”号首航南极。一位船舶设计师表示:“未来,国家还要建设破冰能力更强的破冰船……提供更多的应急救援和极地管理功能。”——摘编自路涛《贾根整:我与南极二十年》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哥伦布开展海上新航路探索的历史条件。(2)根据材料二、归纳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极地探索的发展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当代中国开展极地探索的意义。(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近现代人类海洋探索给你的启示。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大航海时代到来后的大西洋,孕育出了连接寒冷欧洲、亚热带、热带的西非与美洲的海洋商贸圈。这一商贸圈结合了大西洋三角贸易与批量生产商品性农作物的种植园。西欧的商人组织和指挥着这些全球性的贸易,而国家给予支持……通过这样一个巨大的商路网,商品有规律地流动着,大西洋周边地区的距离越来越近。到18世纪中叶,曾经繁荣的地中海周围的城市呈现出衰败与萧条的景象,而巴黎、阿姆斯特丹与伦敦一改1500年时的旧貌,焕然一新。——摘编自宫崎正胜《人类文明史》、刘德斌主编《国际关系史》等材料二:帕特里克·奥布莱恩却认为:就欧洲的工业化历史而言,“世界视野”对于欧洲的意义远不如“欧洲视野”对于世界的意义大。对于核心地区的经济增长来说,亚洲、非洲和南美洲等边缘地区的作用微不足道。——据帕特里克·奥布莱恩《欧洲经济发展》等(1)根据材料一,概括世界近代早期“大西洋商贸圈”经济发展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概括帕特里克·奥布莱恩对工业化时代欧洲地位的认识。结合所学从“世界视野”角度论述工业革命后“亚洲、非洲和南美洲等边缘地区的作用”并非“微不足道”。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583年,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进入广东,开始传教。然而,中国人对基督教这个舶来品最初是不感兴趣。为了达到传教的目的。传教士学汉语、用汉姓、穿汉服,读儒家经典,顺应中国习俗,介绍中国人所陌生的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来吸引中国人。西学随之在中国传播开来。——这编自用人员《川学东街对中川文化自信的冲击人儿儿们》材料二:18世纪出现了席卷欧洲的“中国热”现象。法国伏尔泰《风俗论》(1756)中。以中国为矛攻击当时法国社会的政治和宗教制度。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大力推崇儒家的理性精神,认为中国人已经形成了建立在理性而不是神启基础上信仰自然的宗教。中国还成为法国著名经济学家魁奈为首的重农主义者阐发思想的参照来源。魁奈通过耶稣会士有关中国的文献了解中国。他在1785年发表的《经济表》中将中国树立为欧洲重农典范和理想社会。在讨论中国君主制时,他说“我从有关中国的报道中得出,中国体制建立在明智和稳固不变的规律基础上,虽然帝王发号施令,但是他行为检点。”在《中华帝国的专制制度》(1767)中,魁奈认为中国的专制不是建立在武断的奇思妙想上,而是遵照规律法则,关注的核心是人们的福祉与社会和谐。——改编自黄丽娟《“中学西渐”——欧洲现代精神的中国借鉴》(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末清初中国人对“西学”态度转变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8世纪欧洲学者对“中学”的态度。分析当时“中国热”现象的背景和影响。(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认识。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纵观英国历史,特别是17世纪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可以看出,英国社会在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和尝试后,才选择了这种保留王权形式的资产阶级政治制度。对此,马克思说过:“只有经过残酷的斗争和通过共和国的政府形式,才能从君主专制过渡到君主立宪。它(君主立宪)的根本属性是资产阶级管理国家的基本政权形式之一。”因此,我们不应把“封建势力”与“君主立宪制”等同起来,以为“选择君主立宪制就是对封建势力的让步”。君主立宪制是17世纪英国统治者在客观历史条件下作出的符合英国国情的最佳抉择。——摘编自王宇博《君主立宪制:英国的历史选择》材料二:1787年美国宪法从法律上巩固了大资产阶级、大种植园主的统治,确立了共和制,其意义重大。人们一直都在孜孜不倦地探索美国为什么会在世界历史上首创近代意义的民主共和制。华盛顿对美国政治制度作出过特殊贡献,美国独立后,他坚持不做国王,并在连任两届总统后坚决引退……新大陆的居民大多以移民的方式集聚在一起,彼此间的身份和地位不像祖居地那样等级森严,在这个移民社会里,既没有大领主,也没有富民。这种“平民”意识和相对平等的现象,成为独立后美国民主共和制度的思想和社会基础。早在独立战争期间,殖民地人民就开始了建国的准备。1777年11月,大陆会议通过了“邦联条例”,各州政府组成联合政府。根据邦联条例建立的美国,实际上不是一个国家,仅是一个地理概念。邦联政府因无权实行贸易保护,致使英国商品像潮水般涌入美国市场,美国社会各阶层希望建立一个强力政府,这种愿望因谢司起义的爆发而变得更加强烈。——摘编自董小燕《西方文明:精神与制度的变迁》(1)运用所学知识,简要阐释材料一中“君主立宪制是17世纪英国统治者在客观历史条件下作出的符合英国国情的最佳抉择”。(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率先确立民主共和制的原因,并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西方代议制的认识。5.阅读材料,按要求作答。材料一中世纪早期,“城”的概念在英格兰还是“军事要塞”或“主教驻节地”。在人们的印象中“城”主要表现为“政治、防卫和宗教地点”,其次,它提供“安全、商品和服务市场”,同时它也是商业、社会组织的“定期聚集点”,城市中最重要的公共活动场所多为“大教堂和牧师会堂”。“城”在英格兰的大量生成集中出现在11世纪下半叶至14世纪中叶“黑死病”蔓延开来的近300年间,史学界把这个时间段称为英格兰城镇兴起的“黄金时代”。有学者估计,1300年前后,英格兰的城镇的数量接近1600年的水平。——摘编自谢丰斋《私人法权的介入:中世纪英格兰的城镇化》材料二1801年,伦敦市人口达到111万,1821年达到160万,1851年增长至263万。大量人口涌入城市,导致包括住宅、卫生、交通、环境、治安等问题的“城市病”的出现。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描述在伦敦某街巷“有223栋房子住着1450人……每个床铺平均睡3.3人,有些甚至睡4—6个人。很多人没有床……这些房子大都是些阴暗、潮湿、污秽、发臭的洞穴”。“城市病”的主要受害者是工人,工人阶级为了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展开了轰轰烈烈的工人运动。英国政府从19世纪中叶开始从无为走向有为,开展了著名的“模范住宅”运动。恩格斯在1872—1873年发表多篇文章,指出:“住宅缺乏现象……连同它的一切影响健康等的后果,只有在产生这些后果的整个社会制度都已经根本改革的时候,才能消除。”——摘编自唐华彭、喻志耀《论住宅权产生过程中的社会因素》`(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1世纪下半叶至14世纪中叶成为英格兰城镇兴起的“黄金时代”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19世纪英国“城市病”与工人运动之间的关系。(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从英国城市(城镇)发展历程中得到的启示。6.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记述了公元前500年左右印度河流域种棉花的情景:“那里还有一种长在野生树上的毛,印度人穿的衣服便是从这种树上得来的。”在秘鲁,考古学家发掘出公元前2400多年前的棉织渔网,在距今4000年前的埃及法老墓中,考古学家也发现了罕见的盛有棉籽的器皿,以及木乃伊身上缠绕的棉布彩带。——摘编自【关】斯文·贝克特《棉花帝国》材料二:如图是公元前2000年一公元1780年间,世界棉花种植者、制造商和消费者之间的空间分布变化示意图。材料三: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采取了扩大棉田面积、推广先进农业技术、更换优良棉种等措施,成为产棉强国,形成黄河中下游、长江中下游和新疆三大产棉区。新疆长绒棉是由海岛棉培育而来,具有暖和、透气、舒适的特点,而且纤维柔长、洁白光泽、弹性良好,深受市场欢迎。2020—2021年新疆棉产量520吨,占国内产量比重约87%,占国内消费比重约67%。21世纪20年代,美国以大权为借口,“抵制新疆棉花和纺织工厂”、打击中国对全球纺织业的绝对支配地位。——摘编自黄金生的《棉花:曾经改变世界格局的“神奇之花”》(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早期棉花种植及利用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7-18世纪棉花产业的变化趋势并说明原因。(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21世纪20年代“中美棉花战争”认识。
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1)历史条件:西欧资本主义的萌芽和发展;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的支持;人文主义精神的传播;造船和航海技术的进步;哥伦布等航海家的进取精神;天主教会的传教需求。(答出三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2)发展趋势:从对南极的常态化考察,扩展到对北极开展综合性考察;核心装备实现由引进到国产。(答出一点即可)意义:增进了人们对南极和北极的了解,助力极地资源开发;推动了船舶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国际科技交流;彰显了国家的综合国力。(答出两点即可)(3)启示:海洋探索有利于增进不同地区的物质、文化交往;政府应在海洋探索领域发挥重要作用;人类的海洋探索应强调合作共赢,遵循国际法;海洋探索过程应注重对航行安全和海洋生态的维护。解析:(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欧洲。历史条件:结合所学,从西欧资本主义萌芽、国家支持、人文主义、造船和航海技术的进步、航海家的进取、教会传教需求等方面进行分析。西欧资本主义的萌芽和发展;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的支持;人文主义精神的传播;造船和航海技术的进步;哥伦布等航海家的进取精神;天主教会的传教需求。(2)本题是对比类和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发展趋势:根据材料“承担了中国首次对北极的综合性科学考察重任”可分析出从对南极的常态化考察,扩展到对北极开展综合性考察;根据材料“自主建造的第一艘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可分析出核心装备实现由引进到国产。意义:结合极地考察可分析出增进了人们对南极和北极的了解,助力极地资源开发;根据材料“自主建造的第一艘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可分析出推动了船舶工业的发展;结合多国对极地的考察可分析出促进了国际科技交流;根据材料“建设破冰能力更强的破冰船……提供更多的应急救援和极地管理功能”可分析出彰显了国家的综合国力。(3)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启示:结合国际交流、政府主导、合作共赢、海洋生态保护等方面进行分析。海洋探索有利于增进不同地区的物质、文化交往;政府应在海洋探索领域发挥重要作用;人类的海洋探索应强调合作共赢,遵循国际法;海洋探索过程应注重对航行安全和海洋生态的维护。2.答案:(1)特点:形成三角贸易;西欧起着主导作用;国家给予大力支持;大西洋沿岸各国经济联系不断加强;商路中心转移到大西洋沿岸;出现了不合理的国际分工(2)认识:帕特里克·奥布莱恩强调欧洲在世界历史发展中居于中心地位。论述:工业革命后,随着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和地区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当中(或成为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世界越来越紧密地连为一体;各地区、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联系和交流不断加强,共同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与进步。解析:(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世界。世界近代早期“大西洋商贸圈”经济发展的特点根据“这一商贸圈结合了大西洋三角贸易与批量生产商品性农作物的种植园。西欧的商人组织和指挥着这些全球性的贸易,而国家给予支持……通过这样一个巨大的商路网,商品有规律地流动着,大西洋周边地区的距离越来越近”等信息可知,形成三角贸易;西欧起着主导作用;国家给予大力支持;大西洋沿岸各国经济联系不断加强;商路中心转移到大西洋沿岸。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在“大西洋商贸圈”中,非洲和美洲处于被剥削和被掠夺的地位,而欧洲处于优势地位,所以是出现了不合理的国际分工。(2)本题是特点类、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世界。根据“ ‘世界视野’对于欧洲的意义远不如‘欧洲视野’对于世界的意义大。对于核心地区的经济增长来说,亚洲、非洲和南美洲等边缘地区的作用微不足道”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帕特里克·奥布莱恩是在强调欧洲在世界历史发展中居于中心地位。之所以说工业革命后“亚洲、非洲和南美洲等边缘地区的作用”并非“微不足道”,是因为工业革命后,随着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和地区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当中(或成为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世界越来越紧密地连为一体;各地区、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联系和交流不断加强,共同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与进步。3.答案:(1)传教士的推动;西学为适应中国进行了本土化改变;以先进的科学技术吸引民众;主动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减少了传播西学的阻力(2)态度:推崇中学。背景:启蒙运动的开展;资本主义经济持续发展;专制主义阻碍社会发展;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影响:为理性主义提供思想来源;有利于自由、平等思想的传播;有利于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和天主教会;推动启蒙运动的开展。(3)不同文明之间要相互借鉴,取长补短;不同文明之间要相互交流。解析:(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题。时空是:明末清初的中国。原因:依据材料“1583年,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进入广东,开始传教”,可得出传教士的推动;依据材料“西学随之在中国传播开来”,可得出西学为适应中国进行了本土化改变;依据材料“介绍中国人所陌生的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来吸引中国人”,可得出以先进的科学技术吸引民众;依据材料“为了达到传教的目的。传教士学汉语、用汉姓、穿汉服,读儒家经典,顺应中国习俗”,可得出主动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减少了传播西学的阻力(2)本题是特点类、背景类、影响类材料题。时空是:18世纪的欧洲。态度:依据材料“18世纪出现了席卷欧洲的‘中国热’现象”,可得出推崇中学。背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18世纪的欧洲,在政治、思想、经济领域都发生了变化,原因在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可得出启蒙运动的开展;资本主义经济持续发展;专制主义阻碍社会发展;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影响:依据材料“认为中国人已经形成了建立在理性而不足神心基础上归于自然的宗托”,可得出为理性主义提供思想来源;依据材料“关注的核心是人们的福祉与社会和谐”,可得出有利于自由、平等思想的传播;依据材料“中国体制建立在明智和稳固不变的规律基础上,虽然帝王发号施令,但是他行为检点”,可得出有利于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和天主教会;依据材料“在《中华帝国的专制制度》(1767)中,起来认为中国的专制不是建立在武断的奇思妙想上,而是遵照规律法则”,可得出推动启蒙运动的开展。(3)本题是认识类材料题。时空是:16-18世纪的中国和欧洲。中西文化的交流是双方互相需求的结果,故可得出认识不同文明之间要相互借鉴,取长补短;不同文明之间要相互交流。4.答案:(1)阐释:英国君主立宪制兼顾了英国各阶层的政治经济利益和心理承受能力;维护了英国社会的相对稳定;促进了英国资本主义政治经济的发展;共和政体尝试的失败。(2)原因:独立前北美政治文化传统的影响;英属北美殖民地人民斗争的实践与探索;华盛顿个人的作用;启蒙运动和启蒙思想家的推动。认识: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呈现多元特征;资产阶级代议制是各国政治经济发展的产物;不同类型代议制不存在先进与落后之分。解析:(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7世纪英国。阐释:结合所学可分析出英国君主立宪制兼顾了英国各阶层的政治经济利益和心理承受能力;结合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史实可分析出维护了英国社会的相对稳定;结合英国的工业革命及民主政治的发展可分析出促进了英国资本主义政治经济的发展;结合克伦威尔执政时期的史实可分析出共和政体尝试的失败。(2)本题是背景类、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美国。原因:根据材料“新大陆的居民大多以移民的方式集聚在一起,彼此间的身份和地位不像祖居地那样等级森严,在这个移民社会里,既没有大领主,也没有富民”可分析出独立前北美政治文化传统的影响;根据材料“1777年11月,大陆会议通过了‘邦联条例’,各州政府组成联合政府”可分析出英属北美殖民地人民斗争的实践与探索;根据材料“华盛顿对美国政治制度作出过特殊贡献,美国独立后,他坚持不做国王,并在连任两届总统后坚决引退”可分析出华盛顿个人的作用;结合启蒙思想传播可分析出启蒙运动和启蒙思想家的推动。认识:结合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和美国的民主共和制度可分析出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呈现多元特征;结合各国不同国情和政治制度可分析出资产阶级代议制是各国政治经济发展的产物;结合所学可分析出不同类型代议制不存在先进与落后之分。5.答案:(1)原因:封建社会趋于稳定;商品经济的复苏和发展;王权的扩张;基督教教会组织的发展;农奴的逃亡和非农业人口的增长;自治城市和自由城市的吸引力。(2)关系:工人阶级是“城市病”最直接的受害者,“城市病”是工人运动兴起和发展的重要诱因;工人运动乃至工人阶级革命的开展,迫使资产阶级对社会制度进行改革,改善城市人居条件,使“城市病”得到一定缓解。(3)启示:城市主要职能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城市建设应有合理的规划;城市发展应兼顾经济(产业)发展和市民的幸福感。解析:(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准确的时空是11世纪下半叶至14世纪中叶(英国),11世纪下半叶至14世纪中叶问题的城市病起的“黄金时代”的原因可从经济、政治、社会、人口等角度分析。根据材料“城的概念在英格兰还是军事要塞或主教驻节地”结合所学得出,英格兰城镇兴起的原因有封建领主法权力量的建设;根据材料一“它提供安全、商品和服务市场,同时它也是商业、社会组织的定期聚集点”结合所学得出,英格兰城镇兴起的原因有生产力的发展,农业剩余产品的增加,人口数量的上升商品经济日益活跃,渐出现了集市,由集市再渐变为城市;根据材料一“城市中最重要的公共活动场所多为大教堂和牧师会堂”结合所学得出,交通要道和教堂城堡周围吸引周围的消费者,商人和手工业者的推动作用;“特许状”的出现,都促进了新兴城市的建立。(2)关系: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准确的时空是19世纪英国。根据材料二“大量人口涌入城市”结合所学可知,工业化的发展使得大量人口涌入城市,造成了道路拥挤,住房紧张等城市病,根据材料二“城市病的主要受害者是工人,工人阶级为了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展开了轰轰烈烈的工人运动”结合所学可知,工人是城市病的主要受害者,为维护自身权益解决城市病的问题,工人阶级展开斗争推动了工人运动的发展。(3)启示:本题是开放性问题,言之有理即给分如根据材料一“它提供安全、商品和服务市场,同时它也是商业、社会组织的定期聚集点”材料二“大量人口涌入城市,导致包括住宅、卫生、交通、环境、治安等问题的“城市病”的出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城市化要实现地区协调发展,城市化过程要注重环境保护,建设绿色城市;控制城市发展规模,关注民生。6.答案:(1)特点:起源时间早,棉花种植及棉纺织业发展历史悠久;种植范围广;用途广泛,用于生产生活,一定时期内,是特权的象征。(2)趋势:逐步形成全球性网络(或者由区域商品发展到全球商品);从多中心、分散到逐渐以欧洲为中心;发展速度加快;从手工生产逐渐趋向机械化生产;国际分工逐渐形成。原因: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三角贸易(奴隶贸易);工业革命(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与传播);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逐步形成和发展。(3)①美国对中国纺织业的打压,实际上是对中国70年来发展纺织业所取得成就的认可;②“中美棉花战争”是美国维护霸权主义,遏制中国复兴的重要一环;③坚持科技创新,坚持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是中国维护棉花安全的出发点和宗旨。解析:(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世界。早期棉花种植及利用的特点根据“记述了公元前500年左右印度河流域种棉花的情景”得出起源时间早,棉花种植及棉纺织业发展历史悠久;根据“印度河流域”、“秘鲁”、“埃及”等可知种植范围广;根据“棉织渔网”、“棉布彩带”等可知用途广泛,用于生产生活;根据“木乃伊身上缠绕”并结合所学可知,一定时期内,是特权的象征。(2)本题是特点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7—18世纪的英国。根据图示内容和所学可知,17-18世纪棉花产业的变化趋势可知是逐步形成全球性网络;从多中心、分散到逐渐以欧洲为中心;发展速度加快;从手工生产逐渐趋向机械化生产;国际分工逐渐形成。原因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主要与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三角贸易、工业革命以及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逐步形成和发展等有关。(3)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当代中国。根据“2020—2021年新疆棉产量520吨,占国内产量比重约87%,占国内消费比重约67%。21世纪20年代,美国以人权为借口,‘抵制新疆棉花和纺织工厂’、打击中国对全球纺织业的绝对支配地位”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21世纪20年代的“中美棉花战争”是美国对中国纺织业的打压,实际上是对中国70年来发展纺织业所取得成就的认可,说明中国的纺织业发展对美国造成了一定的威胁;“中美棉花战争”是美国维护霸权主义,遏制中国复兴的重要一环;由美国对我国的打压可知,必须坚持科技创新,坚持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是中国维护棉花安全的出发点和宗旨。
2025届高考统编版历史二轮复习:世界近代史历史变化、趋势类材料分析专题练习题汇编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世界各大洲和中国的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比率变化(%)。年份欧洲非洲美洲中国世界总人口1650年18.318.32.422.95.45亿1750年19.213.11.630.97.28亿1850年22.78.15.135.111.71亿1900年24.97.49.024.916.08亿——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二哥伦布发现美洲以及接踵而来的葡萄牙人、西班牙人、英国人、法国人等,通过对新土地的殖民和占有,与土著居民的接触、交往和融合给美洲人送去了旧世界的文明,还使新旧大陆的物产得以交换和传播……没有美洲贡献的大量金银与物质财富,没有北美的自由移民垦殖区,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将会缓慢得多……东西两半球的不同文化圈的汇合,开启了人类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摘编自黄邦和《通向现代世界的500年》(1)根据材料一,指出美洲人口占世界人口比率变化的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其变化的因素。(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航路开辟后是如何“开启了人类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世界文明的发展史是一部人类交往从封闭到开放、从松散到紧密的历史,也是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命运共同体的历史。可以说,从16世纪起,人类开始了现代意义上的全球化进程,人类命运呈现出加速融合的趋势。——摘编自程美东《世界文明进程中的人类命运》等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6-19世纪“人类命运”加速融合趋势出现的原因,并简要谈谈人类相互交往应遵循的基本原则。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南北方流行“袴褶服”,劳动人民将袖口部分逐渐收紧,形成了窄袖衫、小口裤等样式,从此中华民族上衣下裤的服饰形制普遍推广开来。北魏建立政权后十分重视服饰礼仪的作用,从拓跋珪到孝文帝,逐渐将其延伸到日常生活领域,改穿农耕汉服。游牧文化和西域文化的服饰在民族杂处和商旅往来中汇聚,各种文化传播也为这一时期服饰文化的自由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旧唐书·舆服志》记载当时“爰至北齐,有长帽短靴,合袴袄子,朱紫玄黄,各任所好”的现象。这些服饰元素,成为唐代及后世中华集体记忆可视性符号之重要组成部分。——摘编自江冰《魏晋南北朝服饰文化论略》材料二
在近代,女式服装的西化比男式早。在鸦片战争前后“上海女界喜效夷装,衣必袒胸露臂,裤必长不及膝,袜必长统,履必高底,其形式介于华夷之间。在染欧化之沪人视之固觉时髦然使骤入守旧派目中,其不诧为妖孽也希”。这些追赶新潮的上海女性成了领导近代中国女性时装潮流的先行者。追求新奇的潮流同样反映在男装方面。洋泾浜一隅,五方杂处,服色随时更易,商绅及其子弟、一般市民,乃至仆隶佣人中都不乏追踪时尚者。戴墨镜、口衔洋烟,无论晴雨都带把洋伞,成为官商士庶的特定时装,一时相习成风,恬不为怪。——张敏《试论晚清上海服饰风尚与社会变迁》材料三
近代欧洲服装根据不同的特征分为文艺复兴时期、巴洛克时期和洛可可时期。文艺复兴时期的服装,曾以夸张而膨胀的外观来表现人性的复苏;巴洛克时期的服装进一步突出感官效果,将服装引入现实的自由生活;至洛可可时期,以女性为中心,袒胸与夸张的撑裙证明了现世的享乐主义的泛滥。服饰流行的中心不再局限于以意大利为中心,呈现西班牙风、德意志风、法国风、波兰风等,地区风格之间时兴时衰。工业革命后,服饰需求越来越多样化,各个阶层由于自身需要穿着简便、合体的衣服。——摘编自徐思民《西方服装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魏晋南北朝时期服饰文化的特点并分析其形成的历史背景。(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上海服饰变迁的影响。(3)根据材料三、概括近代欧洲服饰演变的趋势。(4)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服饰文化变化发展的认识。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1856年,亚历山大二世向莫斯科贵族发表演讲说,他说:“到处在谣传,我要给农民自由,这是不公正的……但是,遗憾的是,农民和他们的地主之间存在着敌对情绪,并因此发生了许多不服地主管束的事情……因而,从上面解决比从下面解决好得多。”——摘自孙成木《俄国通史简编》材料二
图为俄国粮食产量变化曲线:(1)材料一反映了俄国社会的什么问题?这一问题的解决对俄国产生了什么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俄国粮食产量的变化趋势并指出其基本原因。5.下图为1200~1900年英国人口和实际工资变化趋势示意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据拉里·尼尔等主编《剑桥资本主义史》(1)概括指出1300-1600年间英国实际工资的发展呈现的变化趋势,并分析成因。(2)指出与1300-1600年间相比,影响1800年后英国实际工资主要因素的不同,并简要说明从中得出的历史启示。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下图是有关英国17-19世纪人口变化的统计情况(单位:万人)。——根据齐涛主编《世界通史教程·近代卷》制图材料二
下表所示为1600一1800年英国人口结构变动情况(单位:万人)。年份总人口城市人口乡村人口乡村农业人口乡村非农业人口农业人口占乡村人口比例1600年411343772879076%1700年5068542127814366%1800年86623862831431450%——据成德宁《英国前工业化时期的农业革命及其在社会转型中的作用》制表材料三
明清之际,人口大幅度下……顺治八年(1651)约1400万,康熙五十年(1711)增至2460万。实际上所谓丁数主要是虚拟的纳税单位,远不能反映实际的人丁(成年男子)数额。……据估计康、班之际全国人口应已过亿。乾隆六年(1741),经过正式的人口调查,得数1.4亿有余。此后人口数字直线上升,乾隆二十七年(1762)超过2亿,五十五年(1790)突破3亿,道光二十年(1840)鸦片战争爆发时,已达4.1亿。人口压力成为一个新出现但却非常严重的社会问题。——改编自张帆著《中国古代简史(绘图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相较于中国,17一19世纪英国人口变化的特点及其原因。(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17-19世纪50年代中英两国人口变化的共同趋势。
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1)趋势:欧洲占比不断上升;非洲占比不断下降;美洲1750年之前占比下降,之后则不断上升。先占比下降因素:新航路开辟后,欧洲殖民者对美洲印第安人实行种族灭绝政策。后占比上升因素:欧洲人大批来到美洲;欧洲殖民者进行黑奴贸易,非洲黑人被大量贩卖至美洲。(2)新航路的开辟推动了西欧国家进行早期的殖民扩张与掠夺;加速了西欧资本的原始积累和资本主义的发展;加强了新旧大陆的联系与交流,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逐步形成。解析:(1)根据表格信息可以看出,出欧、非、美三大洲人口占世界人口比率变化的基本趋势是欧洲占比不断上升,非洲占比不断下降;美洲在1750年之前占比下降,但之后则不断上升。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先占比下降的因素可以从新航路开辟后,欧洲殖民者对美洲印第安人实行种族灭绝政策。后占比上升的因素则是欧洲人大批来到美洲;欧洲殖民者进行黑奴贸易,非洲黑人被大量贩卖至美洲等角度进行说明。(2)根据“通过对新土地的殖民和占有,与土著居民的接触、交往和融合给美洲人送去了旧世界的文明,还使新旧大陆的物产得以交换和传播……没有美洲贡献的大量金银与物质财富,没有北美的自由移民垦殖区,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将会缓慢得多”及所学知识可知,“开启了人类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原因可以从新航路的开辟推动了西欧国家进行早期的殖民扩张与掠夺;加速了西欧资本的原始积累和资本主义的发展;加强了新旧大陆的联系与交流,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逐步形成等角度进行说明。2.答案:原因:新航路开辟;殖民主义扩张;世界市场的发展;工业革命的开展;交通技术的进步。原则:平等真诚;尊重包容;互信互助。解析:原因:据材料“从16世纪起,人类开始了现代意义上的全球化进程,人类命运呈现出加速融合的趋势”及所写知识可知,16-19世纪“人类命运”加速融合趋势出现的原因主要是新航路开辟、早期殖民扩张、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具体如下:1500年前后,新航路开辟,使得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加强了世界之间的联系,新航路开辟后,西欧国家走上了对外殖民扩张的道路,在殖民扩张过程中,进一步加强了世界各大洲之间的联系,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范围内寻找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地,把越来越多的地区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之中。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除了输出商品和掠夺原材料外,还利用资本输出榨取大量财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基本原则:人类相互交往应遵循的原则可以从,和而不同,互相尊重文化传统和习俗;相互平等;和平共处等角度进行说明。3.答案:(1)特点:具有实用性的特点,适应生产生活实践的需要;服饰文化多元化(南北服饰文化和民族交融)。背景: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迁徙、民族交融的影响;统治者改革政策的推动;汉族文化与北方游牧文化以及西域文化相互碰撞。(任答两点即可)(2)影响:推动了社会生活习俗(观念)的变迁,引领了时尚潮流;有利于女性社会地位和自我意识提升,淡化社会等级观念;促进文化由保守逐渐向开放转型,向近代化转型。(3)趋势:注重人性的解放、现世的享乐主义;由单个中心向多地区转变,样式风格多样化;逐渐注重实用性。(4)认识:服饰文化是一定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存在的反映。服饰文化的变迁既有历史的传承,又有时代的创新。(言之有理即可)解析:(1)服饰文化的特点:根据材料“劳动人民将袖口部分逐渐收紧,形成了窄袖衫、小口裤等样式……逐渐将其延伸到日常生活领域,改穿农耕汉服”可以得出具有实用性和适应日常生活的需求;根据材料“游牧文化和西域文化的服饰在民族杂处和商旅往来中汇聚,各种文化传播也为这一时期服饰文化的自由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可知南北服饰文化和民族交融。背景:根据材料“北魏建立政权后十分重视服饰礼仪的作用,从拓跋珪到孝文帝,逐渐将其延伸到日常生活领域,改穿农耕汉服”可知统治者的重视和推动;根据材料“游牧文化和西域文化的服饰在民族杂处和商旅往来中汇聚”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族文化与北方游牧文化以及西域文化相互碰撞;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迁徙、民族交融的影响。(2)根据材料“在近代,女式服装的西化比男式早……这些追赶新潮的上海女性成了领导近代中国女性时装潮流的先行者”可知推动了社会生活观念的变迁,引领了时尚潮流;根据材料“商绅及其子弟、一般市民,乃至仆隶佣人中都不乏追踪时尚者”可知有利于女性社会地位和自我意识提升,淡化社会等级观念;根据材料“戴墨镜、口衔洋烟,无论晴雨都带把洋伞,成为官商士庶的特定时装,一时相习成风,恬不为怪”可知促进文化由保守逐渐向开放转型,向近代化转型。(3)根据材料“文艺复兴时期的服装,曾以夸张而膨胀的外观来表现人性的复苏……现世的享乐主义的泛滥”可知注重人性的解放、现世的享乐主义;根据“服饰流行的中心不再局限于以意大利为中心,呈现西班牙风、德意志风、法国风、波兰风等,地区风格之间时兴时衰”可知由单个中心向多地区转变,样式风格多样化;根据“工业革命后,服饰需求越来越多样化,各个阶层由于自身需要穿着简便、合体的衣服”可知逐渐注重实用性。(4)根据不同时期服饰的变迁和特点,结合唯物史观进行回答,服饰文化是一定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存在的反映。服饰文化的变迁既有历史的传承,又有时代的创新。4.答案:(1)问题:农奴制激化社会矛盾;影响: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但保留了大量农奴制残余,阻碍了俄国的发展。(2)趋势:逐步下降,1921年后迅速增长;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内战,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解析:(1)问题:根据材料一中“农民和他们的地主之间存在着敌对情绪,并因此发生了许多不服地主管束的事情”,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农奴制激化俄国的社会矛盾;影响:根据“亚历山大二世向莫斯科贵族发表演讲说……‘从上面解决比从下面解决好得多’”,结合所学知识,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可知,农奴制改革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但保留了大量农奴制残余,阻碍了俄国的发展。(2)趋势:通过观察图中曲线可知,俄国粮食产量在1913年到1921年间逐步下降,1921年后迅速增长;原因:根据所学知识,从国内外政治、经济等方面分析可知,导致1913到1921年俄国粮食下降的主要原因有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内战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21年后苏俄粮食增产的主要原因是新经济政策的实施。5.答案:(1)趋势:从1300—1450年间实际工资总体不断增长,此后至1600年间不断下降的角度作答。成因:从黑死病导致英国人口下降,实际劳动力减少,工资相对上涨,导致实际工资增长的角度作答;从英国经济恢复、人口不断上升又导致实际工资相对下降的角度作答。(2)不同:1300—1600年间社会生产力相对较低,影响工资与人口关系的主要因素是人口数量的变化,人口达到一定程度工资就会下降;1800年后影响的主要因素是生产技术进步,工业革命提高了生产效率,出现工资增长与人口发展持续并进的情况。启示:技术发展改变社会,工业革命突破了传统的制约社会发展的藩篱。解析:(1)第一小问趋势,据图表数据可知,从1300—1450年间实际工资总体不断增长,此后至1600年间不断下降。第二小问成因,结合所学可知,14世纪时,欧洲鼠疫大流行,由于患者身上出现众多黑斑,故被称为“黑死病”,黑死病导致英国人口下降,实际劳动力减少,工资相对上涨,导致实际工资增长;结合所学可知,1600年后,英国经济恢复、人口不断上升又导致实际工资相对下降。(2)第一小问不同,据图表数据可知,1300—1600年,实际工资与人口数量一定程度上呈负相关,这一时期社会生产力相对较低,影响工资与人口关系的主要因素是人口数量的变化,人口达到一定程度工资就会下降;根据图表数据并结合所学工业革命的相关知识可知,1800年后影响的主要因素是生产技术进步,工业革命提高了生产效率,出现工资增长与人口发展持续并进的情况。第二小问启示,结合所学工业革命的相关知识可知,技术发展改变社会,工业革命突破了传统的制约社会发展的藩篱。6.答案:(1)新特点:人口分布向东南、西北两个地区集中;农业人口占乡村总人口的比例呈现下降趋势,乡村非农业人口数量增长迅速,农村人口向城市(镇)转移(城市化进程加快)。原因:新航路开辟以后,随着商业中心的转移和海外贸易、殖民扩张的开展,人口向东南和西北转移;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向农村扩展(圈地运动、工业革命等开展)。(言之成理,即可)(2)共同趋势:中英两国人口总数迅速增加。评析: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英国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医疗保健水平大大提高,人口总量快速增加。随着战争的结束,明清易代,小农经济发展,康乾盛世出现;特别是“摊丁入亩”和“地丁银”等赋税制度的改革,隐匿人口现象消失;高产农作物的引种,向山要田、围湖造田等开展,导致清代中国人口快速增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度差旅服务与智能出行平台合作协议4篇
- 专业化国内物流服务运输协议范本(2024版)一
- 2025年度建筑工程测量监理合同协议4篇
- 2024新三板挂牌协议及证券事务顾问服务合同3篇
- 2024蓝皮合同下载
- 2025年度柴油运输企业环保设施建设合同4篇
- 2025年度环保环保设备销售与售后服务合同4篇
- 2025年度柴油生产技术改造项目合同范本4篇
- 个人房产买卖合同书稿版B版
- 2024投资担保借款保证合同范本
- 产品共同研发合作协议范本5篇
- 风水学的基础知识培训
- 2024年6月高考地理真题完全解读(安徽省)
- 吸入疗法在呼吸康复应用中的中国专家共识2022版
- 1-35kV电缆技术参数表
- 信息科技课程标准测(2022版)考试题库及答案
- 施工组织设计方案针对性、完整性
- 2002版干部履历表(贵州省)
- DL∕T 1909-2018 -48V电力通信直流电源系统技术规范
- 2024年服装制版师(高级)职业鉴定考试复习题库(含答案)
- 门诊部缩短就诊等候时间PDCA案例-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