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成都加快创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对策研究_第1页
推动成都加快创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对策研究_第2页
推动成都加快创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对策研究_第3页
推动成都加快创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对策研究_第4页
推动成都加快创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对策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成都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和门户枢纽城市,自古以来就有“天府之国”“扬一益二”等美誉,拥有世界美食之都、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中国最佳旅游城市等众多名片,市民消费观念超前、意愿强烈、需求旺盛。成都消费规模占全省近四成,促进成都消费稳定增长对四川省拼经济意义重大。成都进一步提振消费信心、创新消费场景、推进区域消费提质升级,加快创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将为经济发展注入强大势能。本文通过对成都创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比较优势和薄弱环节开展调研,并梳理了首批5个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培育建设情况,同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了相关建议。一、创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具有较强比较优势近年来,成都坚决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提出打造地标商圈潮购、特色街区雅集、熊猫野趣度假、公园生态游憩、体育健康脉动、文艺风尚品鉴、社区邻里生活和未来时光沉浸等8个具有全球吸引力的消费场景,每年制定实施方案,积极为创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蓄势赋能。(一)具有创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硬实力”一是市场辐射广。成都社会经济总量大、经济规模优势突出,可辐射服务全省8400万、西部3.8亿和泛欧泛亚15亿人口的广阔市场,国内市场腹地支撑和海外消费替代目的地优势凸显。二是消费基础好。拥有175座3万平方米以上的购物中心,居全国购物中心消费指数第4位,核心商圈零售品牌1932个。2018年以来首店落户数超2100家,全球80%的知名品牌在成都开设门店。三是开放程度高。获批在蓉设立外国领事机构22家,保持内地领馆第三城优势。与全球36个城市缔结为国际友好城市,与235个国家和地区建立经贸关系。四是通道优势强。“双国际机场”运营格局形成,高速铁路、高速公路网络日益完善。国际(地区)航线数量131条,航线网络覆盖全球重要枢纽城市,中欧班列(成都)连接境内外99个城市。(二)各级对成都创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支持力度大党中央、国务院于2021年10月印发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支持成都塑造城市特色消费品牌,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打造富有巴蜀特色的国际消费目的地。至此,成都成功入围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名单。省委、省政府出台《加快构建“4+6”现代服务业体系推动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意见》以及《2022年省政府工作报告》,都明确提出支持成都创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近期,川渝两省市联合印发《建设富有巴蜀特色的国际消费目的地实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基本建成“立足西南、面向全国、辐射全球,品质高端、功能完善、特色突出”的国际消费目的地。商务厅等部门联合印发《消费中心城市培育方案(2020—2022年)》,省级财政连续3年每年给予成都3000万元激励。(三)相关专业研究机构对成都创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充满信心经初步梳理,全球领先的房地产专业服务公司仲量联行发布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发展指数研究报告》,根据商务部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发展6个关键指标,综合测评出的2020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全国TOP10榜单中,成都仅次于上海、北京居全国第3位。21世纪经济研究院发布的《2021年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评价报告》,从经济社会发展、国际消费环境、优质消费资源聚集度、国际知名消费品渗透度和国际旅游发展指标等5方面进行了系统评价[1],成都居全国第4位。北京工商大学发布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研究报告》,从城市消费力、国际影响力、消费吸引力、创新引领力和经济带动力等5个方面评估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发展状况,认为经济总量规模和发展程度与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具有较强的直接联系,消费中心城市评价排名与城市的GDP大致趋同。二、成都创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仍存薄弱环节(一)全球性消费资源不多,国际性商圈布局较为单一世界500强企业数量及能级较一线城市有差距,截至目前成都落户世界500强企业312户,较上海少100余户。除春熙路—太古里、交子公园等商圈外,其他引领性商圈尚在推进建设中,消费辐射力低于国际发达城市。具有全球竞争力和知名度的文旅项目较少,国际文旅市场吸引力不足。国际性赛事展会活动影响力不大,缺少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消费展会活动和高端国际交往活动。仅有两处国家5A级景区和1处世界文化遗产,与上海、广州、深圳等城市的差距较大。(二)经济总量与头部城市相比仍有一定差距2021年,成都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99万亿元,同比增长8.6%。与一线城市相比,成都GDP总量还有较大差距。全球消费资源控制力不足,缺少研发型、结算型平台企业,在汽车、服装、食品等消费品工业细分领域均缺少头部企业。引领性高端商业项目较少,缺乏销售收入百亿级单店(购物中心),与北京、南京的差距较大,北京SKP销售额高达177亿元、南京德基广场超150亿元。(三)本土消费名品不多,消费结构较为传统预计在未来5至10年,服务消费占比或将达到55%至60%,但四川省生活消费品创新研发和制造能力较弱,本土品牌主要以家具、鞋品为主,在质量、品牌、设计等方面仍需向产业链中高端升级,基于蜀锦蜀绣、漆器、瓷胎竹编等非遗技艺开发的产品存在品类单一、品质不高、品牌知名度不够等问题。2021年中国城市品牌影响力指数排名成都居全国第7位。消费结构亟待升级,供给端仍以购物、餐饮等传统消费为主,旅游、创意、文化、健康等服务品质有待提升。新消费创新活力不够,培育的消费新业态新模式首创性、独特性不够强。(四)国际航空枢纽地位有待提升,高铁通道建设相对滞后目前,得益于足够的区域经济实力支撑、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作为骨干航空公司的基地,北京、上海、广州等地成为我国国际航线三大枢纽。成都拥有两大国际机场,截至2021年底开通国际(地区)航线131条、国内航线226条,但与上述三大枢纽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境外直飞成都的城市不多。高铁通车里程较少、等级偏低,与全国主要经济中心城市通达性不高,与全国迈入“高铁时代”大势和全省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不相适应。(五)设施布局、环境友好度及市场开放度还需进一步优化国际消费基础服务设施布局还不够,离境退税商店数量较少,规模位列北京、上海、广州、深圳之后,尚未开设市内免税店,现有机场免税店与海南等地相比不具竞争优势。消费环境友好度还不够,多语导购、街区标识和市民外语普及水平不高,消费便利度、支付多元化有待提升,成都居中消协《2021年100个城市消费者满意度测评报告》第17位。消费市场开放不够,开放型产业平台未成体系,生活服务业开放水平还不够高。(六)冲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政策支持还不够全面成都虽已出台“首店经济”“夜间经济”等细分领域政策,但对比北京、上海、西安等城市,政策全面性还需增强。例如北京、上海围绕培育本土消费品、消费环节赔付制度、优化入境消费便利、营造国际化宜商宜居环境等方面全面陆续出台相关措施。成都在创新监管服务方式、优化活动审批流程、推进入境消费便利、消费领域和相关服务业对外开放等方面,仍需完善自由便利的国际消费政策制度体系,以增大对全球消费的吸引力。三、其他城市有关做法的参考借鉴(一)聚焦国际导向,打造“闻名遐迩”的消费商圈北京顺应科技化、定制化、时尚化文旅消费新趋势,实施反映北京特色的“文旅消费五十百百千”工程,持续改造升级王府井、前门大栅栏等传统消费圈和西单等时尚消费圈地标。上海培育打造南京路、小陆家嘴、淮海中路—新天地、豫园、徐家汇和北外滩等6大世界级商圈,2021年共吸引全球或亚洲首店14家,中国及内地首店167家,全年有超过3000个国际国内品牌举办新品首发、首秀、首展活动。(二)塑造消费品牌,形成“万商云集”的消费供给上海在特殊时期充分发挥政策举措和节庆活动叠加效应,举办第三届“五五购物节”,统筹国际消费季、全球首发季、全城打折季等,打响12个标杆活动IP,推出16个区“一区一主题”活动及多场特色主题活动,促进消费潜力释放。北京立足进入品质文旅消费阶段的时代特征,深入挖掘古都文化、红色文化、京味文化和创新文化内涵,科学布局并配套完善文旅消费功能区域,推出10条“环球主题公园+”旅游线路。重庆开展“渝货”精品培育壮大工程,实施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三品战略”,进一步做强7个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推动汽摩、装备、电子等优势产品及特色农产品出口,推动“重庆产品”向“重庆名品”“世界名品”转变。(三)推动融合创新,孵化“丰富多彩”的消费模式北京发挥“双奥之城”优势,举办国际冰雪赛事、群众冰雪赛事和青少年冰雪赛事,采用“互联网+”推动文旅、体育、教育医疗和会展技术融合、业态融合发展,持续举办“北京礼物”旅游商品及文创产品大赛。上海通过举办中国国际零售创新大会,汇集全球顶尖智库和国内外企业家智慧,为零售企业探索新业态新模式搭建交流平台;大力发展时尚消费品产业集群,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东方美谷”化妆品消费之城。广州着力打造创新消费供给的智造名城,推动“定制之都”“买在广州”闪耀世界,打造互联网背景下世界工厂“永不落幕”的新型商品展贸中心与订单中心。四、对成都创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建议截至目前,国内已有20多个城市推出培育创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发展规划或行动计划,创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渐成各地共识。专家和媒体高度关注成都创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并提出相关意见建议。经梳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构建多层次商业发展布局,提升国际知名度培育打造世界级商圈,加快建设多层级、差异化城市商圈,积极争取智慧商圈建设试点。加快传统商业街提档升级,构筑一批“老成都、蜀都味、国际范”特色步行街。建设智慧化街区应用场景,发展“后街经济”,打造主辅街融合发展的消费集聚区。(二)加快形成丰富优质消费供给,提升商业活跃度加大消费领域总部企业以及金融、流通等生产性服务业领域头部企业招引培育力度,延伸发展首发经济,提质发展夜间经济,积极招引具有全球竞争力和知名度的新型消费项目。大力发展文旅、体育、会展、医疗等消费服务产业,推进成都消费品工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三)完善国际消费供应链体系,提升到达便利度立足铁路和航空开放口岸打造国际枢纽双引擎,加快建设亚蓉欧陆海联运大通道,构建服务“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国际供应链枢纽节点。加快推动集装箱共享运营基地、国际集装箱功能区、中欧班列集结中心等重点项目建设,完善“买全球、卖全球”流通体系。(四)升级国际消费配套服务,提升消费舒适度大力发展免退税经济,争取设立市内免税店。完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