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革命新道路历史讲稿_第1页
中国革命新道路历史讲稿_第2页
中国革命新道路历史讲稿_第3页
中国革命新道路历史讲稿_第4页
中国革命新道路历史讲稿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五章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导语:上一章,我们学习了《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从中我们知道,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近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发展的客观要求,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然而中国共产党诞生后所领导的中国革命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在国民革命取得迅速发展的同时,但由于国民党右派抬头,中共中央领导人也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导致国共分裂,国民革命失败。

1927年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进入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代表人民利益的中国共产党人与国民党新军阀进行了一场长达十年的艰苦战争。中国共产党经过艰苦探索与努力,克服了20世纪20年代后期和30年代前期在党内盛行的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左”的错误倾向,找到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新道路,创立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全国政权的理论,使中国革命走向复兴。这也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主要内容:

了解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中国革命新道路的历史背景及其努力,了解探索中国革命新道路的曲折历程,从而懂得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一革命新道路对中国革命最终取得胜利的伟大意义,加深对中国革命的认识第一节对革命新道路的艰苦探索由于帝国主义势力的干涉和国民党内部蒋介石、汪精卫等先后对中国共产党和革命群众进行革命镇压,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国民革命失败。在白色恐怖笼罩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工作中心转如农村,创建了革命根据地,开展了土地革命。并在斗争中逐步将马克思注意基本原理同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全国政权的革命新道路的理论。(一)国民党政府“统一”全国1、宁汉对立与宁汉合流“四一二”政变后,国民党蒋介石集团立即着手建立中央政权。决定定都南京,不承认武汉国民党及中央党部和武汉国民政府的合法性。1927年4月18日,国民党蒋介石集团在南京举行国民政府成立大会,至此,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之际,蒋介石虽没有担任政府的最高职务,但以国民革命军总司令的军权,实际上主宰着这个政权。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之际,面对的是十分尖锐的党争和政争。是时,国民党内的三个集团(即武汉的汪精卫集团、上海的西山会议派、南京的蒋介石集团)都力图享有国民党“正统”宁汉合流后,国民党内部表面上的统一,不能掩盖各自的利益矛盾,合作很快又为新的分裂所代替,出现了国民党新军阀混战的局面。但在国民党内部各派别纷争不已的时候,北方的奉张乘机对山西的国民革命军和陕西、河南的国民革命联军发动进攻。同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起义和工农武装割据在全国各地出现,严重威胁着国民党政权的巩固。为此,国民党各派、各集团又主张蒋介石复职。1928年2、二次北伐与济南惨案国民党二届四中全会后,南京国民政府立即将北伐各军改编为4个集团军,分别以蒋介石、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为集团军总司令,全军总司令蒋介石,参谋长何应钦。全军共有40多个军70万人。4月5日,国民革命军在徐州誓师北伐。5月10日,国民革命军进入济南。当国民革命军进占济南,准备继续北进时,日本政府进行了武装干涉,制造了震惊中外的济南惨案,并于3、皇姑屯事件与东北易帜张作霖6月3日退出北京,6月4日晨,当其专列穿行皇姑屯附近的京奉、南满两铁路老道口交叉点处的桥洞时,被日本预埋的地雷炸伤致死,是为“皇姑屯事件”。张作霖被炸后,奉军全线向东北撤退,东北局势一片混乱。6月17日,张作霖之子张学良化装秘密回到沈阳,在张作相等元老扶佐下,继任东北保安总司令,初步稳定了东北局势。7月1(2)蒋的“北伐”——奉系(视频:济南惨案4分45秒)日本为了阻挡南京政府的北进,为了警告蒋介石,日军不仅残杀了国民政府新任驻山东外交特派员蔡公时及其下属,还悍然炮轰南京城,制造了济南惨案。由于奉系军阀部队十分腐败,国民党军队迅速占领北京外围各地。张作霖见大势己去,只好在职1928年6月3日放弃北京退回关外。4日清晨5时30分张作霖的专车到皇姑屯附近时,被日本预先埋在南满铁路吊桥的炸药炸死。北洋集团的最后统治者张的毙命和张学良的易职,标志着统治中国达16年之久的北洋军阀集团寿终正寝。日本帝国主义为何要下毒手,炸死自己一手扶持起来的奉系大军阀张作霖呢?首先,日本帝国主义对东三省的权益需求不已,张作霖不能给予完全满足的结果。这在日本关东军看来是忘恩负义的行动,是不能容忍的事。其次,张作霖主政北京后,开始与英国、美国人交往,在张的身边聘请美国顾问,对此日本政府绝不能袖手旁观,视而不见,容让自己扶持起来的奴仆投到对手的怀抱。最后,张在国民党第二次北伐的沉重打击下,失败已成定局,日本关东军司令村冈和高级参谋决定乘机谋杀张作霖,企图造成东北政局混乱,借此出动军队,武装占领东三省,另找一个更加驯服听话的傀儡。(3)张学良的“易职”张作霖死后,张学良就任东北三省保安司令。期间日本帝国主义为了扩张东北的势力,对张学良施展了各种外交攻势策划其独立。张顶住内外压力,于是12月29日通电“易职”。宣布服从国民政府。挫败了帝国主义分裂中国的阴谋,维护了祖国领土和主权的完整。至此,国民党政权暂时取得形式上的“统一”。(视频:1分52秒)2、国民政府的内外政策(1)对内实行独裁专制。表现:第一:建立了庞大的军队。在蒋介石的主持下,国民政府建立了一支以黄埔系军官为骨干的、达二百余万人的庞大正规军,拥有近现代武器装备,数量达200万件以上,年耗用军费占全国全年收入四分之三以上。加强了地方武装,建立省以下的保安团、队,连地主武装民团在内,人数达一千万以上。以后又陆续扩展,在数量上超过中国历史上任何一个朝代,在当时世界各国中也是少有的。第二:建立了庞大的全国性特务系统。蒋介石还建立了以戴笠为头子的国民党军队特务系统“军统”(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和以陈立夫、陈果夫为首的国民党特务系统“中统”(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调查统计局),这两个特务组织都是蒋介石控制国民党党权和军权,以恐怖手段屠杀迫害革命力量或异己势力的重要工具。从1927年到1928年,屠杀了革命人民337000多人,到1931年,被杀害的群众达100万人。第三:大力推行保甲制度。保甲制度是中国封建王朝时代长期延续的一种社会统制手段,它的最本质特征是以“户”(家庭)为社会组织的基本单位,而不同于西方的以个人为单位。儒家的政治学说是把国家关系和宗法关系融合为一,家族观念被纳入君统观念之中。因之,便有了汉代的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百家为“里”;唐的四家为“邻”,五邻为“保”,百户为“里”,北宋王安石变法时提出了十户为一保,五保为一大保,十大保为一都保;元朝又出现了“甲”,以二十户为一甲,设甲生。至清,终于形成了与民国时期十进位的保甲制极为相似的“牌甲制”,以10户为1牌,10牌为1甲,10甲为1保,由此建立起了封建皇朝对全国的严密控制。

民国成立之初,由于受西方以个人为社会组织单位的政治观的影响,废弃了保甲制度。民国保甲制度提出于国民党对工农红军进行军事“围剿”之时,蒋介石以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身份督师江西,认为剿共不力的原因之一是民众不支持政府。于是在“剿匪总司令部”所属党务委员会内专门设立了地方自卫处,研究保甲制度,草拟法规,先在江西试行。1934年,国民党中政会第432次会议议决由行政院通令各省市切实办理地方保甲,据此,行政院于同年12月通知各省,普遍实行保甲制度。于是,保甲制度便由“剿匪”区推向全国。保甲制的基本形式是10进位制(10户为甲,10甲为保,10保以上为乡镇)。保甲制的实质是通过联保连坐法将全国变成大囚笼。联保就是各户之间联合作保,共具保结,互相担保不做通共之事;连坐就是1家有罪,9家举发,若不举发,10家连带坐罪。第四:厉行文化专制主义。为了控制舆论,剥夺人民的言论和出版自由,国民党更厉行文化专制主义。大批进步书刊被查禁,许多进步作家被监视、拘捕乃至枪杀。国民党政权就是通过实行上述反动的军事专政,来维护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利益,巩固自身统治的。中国人民要争得民族独立和自身解放,就必须推翻这个反动统治。(2)南京政府的外交——投靠帝国主义国民党新军阀代替旧军阀在全国建立起反革命统治。它对外投降帝国主义,彻底投降背叛孙中山反帝、联俄主张,代之以亲帝、反苏政策,以妥协退让寻求帝国主义的支持。从根本上说,国民党统治的建立,并没有使中国摆脱帝国主义的压迫,而是为外国侵略势力深入中国进一步敞开了大门。从1927年南京政府成立到1937年卢沟桥事变之前的十年间,帝国主义的经济势力在中国得到进一步扩展,并且牢牢地掌握了中国的经济命脉。抗战前夕,在重工业方面,外国资本即控制了煤产量的55.2%,新法采煤量的77.4%,冶铁工业的95%,石油工业的99%,发电量的77.1%。在中国的现代工业和运输业中,外国资本占到了71.6%。外国银行资产也要比华商银行多1/3。外国资本不仅垄断了中国的重工业、交通运输业,而且控制了中国的财政、金融以及若干主要的轻工业。此外为帝国主义国家还通过提供贷款、“援助”、派遣顾问等形式,直接或间接地控制了国民党政府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大权,使中国殖民地化的程度日益加深。国民党政权性质:国民党推行的内外政策,既不代表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也不代表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而是代表地主阶级和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的利益。革命党人被迫害大革命失败后,白色恐怖笼罩着全国城乡。中国革命转入低潮,中国共产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

1927年国民党反动集团背叛革命后,对革命人民进行残暴的屠杀,使共产党数量从中共五大时的近6万人急剧减少到l万多人;在国民党统治区,共产党的组织只能全部地转入秘密状态,党的地方组织被打散,一批党的重要活动家牺牲在敌人的屠刀下,不坚定分子纷纷脱党。

2.中国共产党人的奋起(案例讲解与分析)

案例介绍中共早期革命烈士的情况:据中共六大时的不完全统计:从1927年3月到1928年上半年,被杀害的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达31万多人,其中共产党员26000多人。汪寿华、萧楚女、熊雄、陈延年、陈乔年、赵世炎、夏明翰、郭亮、罗亦农)、向警予、周文雍。工会、农民协会等也到处被查禁或解散,工农运动走向低落。反革命力量大大超过了有组织的革命力量。

案例分析结论:面对国民党卑鄙的背叛和疯狂的屠杀,共产党人没有被反革命的气焰所吓倒,他们从地下爬起来,揩干净身上的血迹,掩埋好同伴的尸首,又继续投入战斗了。在黑暗的中国,中国共产党独立高举起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旗帜。认识到,只有举起武装斗争的大旗,才能应对反革命的屠杀和实现共产党人的奋斗目标。中国共产党终于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一)大革命失败后党面临的的问题一是革命性质问题。大革命失败后要不要继续进行革命和进行什么样的革命问题,这涉及对蒋政权的看法。陈独取消主义认为蒋介石政权是资产阶级专政,资本主义已经占优势,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已经完结,无产阶级只有等待将来再去进行所谓的社会主义革命。党内持“左”倾观点的人,则认为资产阶级叛离革命,因此就要进行反对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革命。党内的马克思主义者,毛泽东、周恩来等则认为,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国民党取代北洋军阀建立了全国范围的统治。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并没有改变,中国仍然需要一个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二是革命形势问题。大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的形势由高潮转入暂时的低潮。这主要表现在:第一、国内阶级关系发生重大变化,阶级力量重新组合,人民革命力量处于明显的劣势地位。国民党已经不再是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联盟,而是变成了一个由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反动集团所控制的政党。第二、年轻的中国共产党遭受了严重的挫折。国民党反动集团开始对革命人民进行了残暴的屠杀,使共产党数量从大革命开始时候的近6万人急剧减少到1万人第三、工农革命力量被摧残,革命运动被迫转入地下,共产党和人民群众的联系受到极大限制。在国民党统治区,共产党组织只能全部转入秘密状态,党的地方组织被打散,一批党的活动家牺牲在敌人屠刀下,不坚定分子纷纷脱党,工会和农会被查禁或解散,大革命走向低谷。但低潮有两个特点,一是还有局部的农民暴动;二是反革命统治不稳,军阀之间战争不断发生,所以革命高潮必然会到来。对这种形势,党内有三种不同的认识,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机会主义者认为革命已经灭亡,提出取消主义;另有一些人也产生了悲观主义;有“左”倾思想的人不承认革命低潮,认为革命形势不断高涨;党内坚持正确意见的同志承认革命处于低潮,反对盲目进攻。三是革命道路问题。共产主义运动从巴黎公社到十月革命都是城市起义的经验,大革命时期北伐战争也是从城市开始的,在大革命失败的情况下,革命如何进行,这是党面临的新问题,在这个问题上,党内存在严重分歧。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内一部分同志,从实际出发,在进攻城市不利的情况下,坚决主张退向农村,在敌人统治力量薄弱和革命基础深厚的农村建立根据地。而持“左”倾观点的人,不从实际出发,否认敌强我弱,不愿退却,主张向敌人力量强大的城市进攻,占领全国中心城市。反映了革命转折关头革命斗争的复杂性,这是和“左”倾长期争论的中心问题。而陈独秀等取消主义者主张议会斗争。因此探索革命的新道路,党经历了曲折、复杂和严重的斗争。坚持革命应当走什么道路?为了答复这个问题,中国共产党人开始了长时间的艰苦的探索。(二)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革命发展道路的探索不同的国家,由于国情和条件不同,所走的革命道路是不同的。在欧洲的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政党领导革命群众大都是首先举行中心城市武装起义,摧毁资产阶级国家机器,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然后由城市向农村发展,取得全国革命的胜利。法国的巴黎公社起义和俄国十月革命就是走这条道路取得胜利的。然而,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武装夺取政权,应该走什么样的道路。中国共产党诞生以后,曾经与国民党建立了统一战线,实行了第一次国共合作。中国共产党把工作重心放在城市工人运动和民众运动方面,兴起了轰轰烈烈的大革命。中国共产主义运动是在俄国革命的直接影响下发生发展的。中国共产党诞生以后,成为共产国际领导下的一个支部。从建党到国民革命,党基本上是按照俄国革命的模式开展工作的,即以城市为中心,以开展城市工人运动和同国民党建立统一战线为工作重心。俄国十月革命成功的先例,使得所有人对俄国道路在中国革命实践中的胜利充满信心,而国共合作的国民革命轰轰烈烈,工农运动蓬勃发展,北伐战争胜利进军,又部分地掩盖了道路问题的凸显。就在北伐战争节节胜利,革命形势迅速发展的时候,蒋介石、汪精卫先后背叛革命,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蒋介石凭借其掌握的强大武装力量占有了全国所有城市。在反动统治下,敌我力量对比悬殊,中国革命进入一个低潮时期。在这种情况下,革命的道路问题开始凸现出来,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回答,他们将选择什么样的道路,来实现革命的胜利。这一时期,共产国际不顾中国国情和不了解中国革命的特点和规律,用俄国十月革命的模式来指导中国革命。1927年下半年,共产党人举行的暴动起义,都是和共产国际“城市中心”的指导思想有关的。一、近代革命的一般观念――城市中心论

在马克思和列宁的著作中,革命的重点总是放在城市,这是有历史渊源的。

(一)近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几乎都是在大城市发生

许多革命甚至就发生在一国的首都,如英法德俄等国。因为这些国家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一般都是发生于本国资本主义生产力的长期孕育和发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封建社会内部产生、发展并成熟,封建经济结构已经遭到严重破坏的状态之下。虽然其时的城市人口尚不众多,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城市人口仅占全国总人口的1/5。

但是,当资产阶级有能力起来领导民主革命之时,往往农村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已经转变为资产阶级土地所有制,封建剥削方式已经转化为资本主义剥削方式和经营方式。处于这样一种历史条件,一举夺取封建主义的统治中心--城市比夺取分散的农村更具把握并更能起到一呼百应的作用。

(二)近代的无产阶级革命也大都发生在大城市

19世纪上半叶的欧洲无产阶级革命(三大工人运动)、1871年的巴黎公社革命以及1917年的俄国十月革命等。

这是由于资本主义世界的工业革命带来的生产力的飞速发展,使得新兴城市到处林立并扩大范围,城市人口急剧上升。

19世纪初叶,英国城市人口跃到全国总人口的2/3以上,工厂工人和运输工人总数达到200多万。40年代,法国的工厂工人总数为159万,德国的产业工人也达到了80万人。即使是资本主义发展相对落后的俄国,1913年城乡无产阶级和半无产阶级总数也达到了全国总人口的64.4%,其中产业工人350万,占无产阶级总数的1/5。

由于资本主义工业的发达,工人阶级人数的众多,无产阶级革命便必然发生在工业集中的中心大城市。

由此可见,西方国家的近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无产阶级革命多数发生在大城市并有许多成功的先例和这些国家处于发达和相对发达的资本主义时期的基本特征是分不开的。资本主义经济的飞速发展,城市在政治经济上的决定性地位和城市人口的众多并占绝对优势,使近代革命的重心便必然落到了城市。

(三)中国近代的革命也曾长期在大城市进行

无论是太平天国运动,还是辛亥革命,无不如此。直到国民革命时期国共两党共同发起的北伐战争,也主要的是以占领重要城市为目标的正规军作战。然而,这些大大小小的以城市为中心的武装起义虽然先后不断,但总是未能取得胜利而令人扼腕。

中国革命以城市为中心目标,一方面是受西方革命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是中国革命的传统习惯所致。中国历史上的许多农民起义和造反,几乎都是以攻陷城池甚至焚毁王都为胜利主要标志。除了给中国的历史徒增了许多废都和不同姓氏的王朝之外,丝毫未能改变中国的封建政治现状,但对城市地位的看重却影响了相当一代人的革命。

(四)中国近代的特殊的国情

为什么西方革命城市中心论的经验在东方中国就不能奏效?原因是中国国情与西方不同。

1.城市依赖农村,而农村却可以不依赖城市

中国长期以来是一个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封建农业经济国家,散落的农业文明,重农抑商的传统文化观念严重阻碍了手工业、商业为主的新兴城市的出现。传统意义上的城市往往首先是政治的产物而非经济发展的结果。政治的需要造就了一个城市的出现,一个城市便往往成为一个地区的政治势力中心。城市依赖农村而生存,分散又自给自足的农业文明却使农村可完全不依靠城市而顽强地独立生存。从一时一地看,城市比农村优越;但从更广阔的视野看,中国的农村要比城市强大得多。

2.经济、政治与社会发展的极端不平衡

进入近代以后,随着外国列强的相继入侵,中国逐渐成为一个有若干帝国主义国家间接统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由于帝国主义各国在中国实行划分势力范围和分裂剥削政策,中国长期无法真正统一。

在外力的刺激下,中国传统的封建经济结构开始破坏,近代资本主义经济因此得以长生。在中国的沿海地区,这种特征尤其明显。但是在幅员辽阔的农村,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仍然占优势地位,中国广大的人力物力资源不在城市仍然在农村。中国的城市不能完全控制农村,农村依然可以不依赖于城市而独立存在。

这种经济、政治与社会发展极端不平衡,必然成为近代中国社会的基本国情。3.农村人口全国人口的90%

封建经济始终占主导地位,外国资本和本国官僚买办资本又对民族资本实行压迫限制政策,不但民族资产阶级力量极其弱小,中国工人阶级的力量也不强大。直至1919年,中国工人阶级总数仅有200万,不到全国总人口的千分之五。根据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1983)公布的资料,即使是到了1949年年底,中国的城镇人口也仅有5700万,占全国总人口的10%左右。

因此,中国的革命若照搬照抄西方革命城市中心论的经验,显然是很难战胜强大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势力的。

1、八七会议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会议总结了大革命失败的教训,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决定在湘鄂赣粤四省等群众基础较好的省份发动和组织农民秋收暴动,从而为处于严重危机的中国共产党指出了继续斗争的正确方向。会议还批判了陈独秀的右倾错误,选举了新的临时中央政治局,为挽救党和革命作出了重要贡献。从此,中国革命开始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历史性转变。八七会议之后,中共中央派出一批优秀分子分赴湖南、湖北、江西、广东等省,领导和发动了秋收起义。八七会议以后,毛泽东作为中央特派员到湖南领导湘赣边界的秋收起义。2群雄四起,为挽救中国革命探索新道路(实践上的探索)在中央武装反抗国民党蒋介石和举行四省秋收暴动的方针指导下,出现了“群雄四起”(周恩来语)的新局面。从1927年大革命失败到1928年初,中国共产党还先后在海陆丰、琼崖、鄂豫边、赣西南、赣东北、湘南、湘鄂西、闽西、陕西等地区领导了近百次武装起义。在一系列起义中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是:(1)南昌起义●我们来看一段南昌起义的录像(32秒)。1927年7月下旬,临时中央常委会派周恩来到南昌组织领导起义工作,8月1日,南昌起义爆发。起义部队在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和刘伯承的带领下,占领了整个南昌城,遭到了国民党军队的“讨伐”。由于缺乏经验,起义部队未能即时转向农村,同当地农民革命斗争相结合,而是南下广东,企图重建广东革命根据地,在南下的途中,曾经过梅州大埔的三河坝,遭优势兵力围攻,激战数日而失败,保存下来的部队,一部分转入海陆丰,一部分由朱德、陈毅率领,经江西、粤北转至湘南,后来与毛泽东会师。南昌起义虽然失败了,但是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第一枪,从此开始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武装斗争的新时期。(2)秋收起义●我们现在看一段秋收起义的录像(24秒)。9月9日,秋收起义开始,它的主攻方向仍然是湖南的中心城市长沙,起义部队受到了严重挫折。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失败以后,在敌我力量相当悬殊的情况下,共产国际依然坚持以夺取广州为中心的城市中心战略。共产国际不顾中国革命屡遭失败、陷入低潮的客观现实,固执地认为国民党的屠杀和反扑证明了革命潮流的高涨,因而必须坚持城市起义的路线。(3)广州起义1927年12月11日,张太雷、叶挺、叶剑英等发动了广州起义。起义军占领了广州城,建立了工农兵政权——广州公社。在反动军阀的进攻下,起义失败,张太雷、周文雍等壮烈牺牲,大批革命者被杀害。起义部队因未及时转入农村,伤亡严重。后来,一部分转入海陆丰,一部分退到广西左右江地区。广州起义是中国共产党在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又一次尝试,它和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一起,是中国共产党创建工农红军的开端,为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提供了血的经验教训。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的失败说明,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在敌人统治力量相对强大的中心城市举行武装起义是难以取得胜利的。俄国革命的经验是从城市到农村,即首先占领中心城市,然后再夺取广大的农村。但是中国共产党人“走俄国人的路”,前仆后继,付出了鲜血和生命的代价。“走俄国人的路”,是不是就意味着一定要遵循城市起义的模式呢?中国共产党内最早对这种城市起义的模式发生怀疑的就是毛泽东。(4)井冈山等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初步实现了中国革命战略重心的转移八七会议以后,毛泽东作为中央特派员到湖南去改组中共湖南省委并发动秋收起义。由于毛泽东对农民运动的重视和对“上山”问题的酝酿,秋收起义进攻长沙失利,毛泽东当机立断,决定改变进攻长沙的计划,命各路部队向文家市集中。在文家市毛泽东对形势作了分析,指出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必须放弃中心城市。毛泽东拟定将剩余部队沿罗霄山脉南下,向敌人统治力量相对薄弱的农村进军。9月29日,部队到达永新县三湾村,部队这时还剩下1000多人,毛泽东决定对部队进行改编,将部队缩编为一个团。在三湾村,毛泽东决定在连上建立支部,确定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这就是著名的三湾改编。●我们看一看三湾改编的录像。三湾改编以后,毛泽东领导起义部队向井冈山进军,开辟了中国革命第一个根据地。井冈山地区群众基础好,远离中心城市,毛泽东在井冈山建立了各级党组织,成立了特区和工农兵政府,发展红军,开展游击战争,同时在军队中建立民主制度,在地方开展土地革命。1928年4月底,朱德、陈毅等率领南昌起义余部和湘南农军转战到井冈山,与毛泽东领导的工农革命军会师。5月4日,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后改为工农红军第四军)宣告成立,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陈毅为军委书记(后改称政治部主任)。第四军全军约11000人,枪支约2000余支。毛泽东把革命的退却与革命的进攻相结合,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开创了在中国革命转入低潮的形势下保存和发展革命力量的新局面。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的实践是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创立的起点。在毛泽东的影响下,一批领导武装斗争的共产党人相继从城市走向农村,开展游击战争和土地革命斗争,实行工农武装割据,为复兴中国革命作出了贡献,为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新道路提供了有益经验。三、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理论的形式(理论上对革命新道路的探索)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不仅在实践上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这一中国革命的新道路,而且在总结中国革命实践经验和借鉴外国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革命新道路理论的完整形态。它在土地革命中期形成,在土地革命后期、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得到丰富和发展。(一)关于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理论的形成以毛泽东为代表不仅在实践中首先把革命的进攻方向指向了农村,而且从理论上阐明了武装斗争的极端重要性和农村应当成为党的工作中心的思想。早在1928年10月和11月,毛泽东就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两篇文章,明确地指出“以农业为主要经济的中国革命,以军事发展暴动,是一种特征”;同时还科学地阐述了共产党领导的土地革命、武装斗争与根据地建设这三者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强调“‘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是共产党和割据地方的工农群众必须具备的一个重要思想”,从而为农村包围城市理论的创立奠定了初步的基础。1929年4月,针对共产国际和中共党内某些人担心农村斗争超过城市斗争将不利于中国革命的观点,毛泽东指出:“半殖民地中国的革命,只有农民斗争得不到工人的领导而失败,没有农民斗争的发展超过工人的势力而不利于革命本身的。”随着红军的发展和根据地的扩大,1930年1月,毛泽东在给红四军第一纵队司令员林彪的信中进一步指出:“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是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和半殖民地农民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并且无疑义地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以毛泽东为书记的红四军前敌委员会还明确地提出了“‘农村工作是第一步,城市工作是第二步’的理论”。①这就在实际上批评了共产国际和中共党内某些人坚持的“城市中心论”,提出了中国革命应当以乡村为中心的思想。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取政权的理论,是对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和根据地斗争经验的科学概括。它是在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同当时党内盛行的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作坚决斗争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1930年5月,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总结这方面的经验,阐明了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即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的极端重要性,提出了“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和“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的重要思想,表现了毛泽东开辟新道路、创造新理论的革命首创精神。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理论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即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毛泽东关于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道路理论形成后,虽然党内越来越多的实际工作者逐步认识到了这条革命新道路的正确性和重要性,但是,当时的临时中央与党内一些同志对此不理解。因此,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道路理论没有在党内占主导地位。直到1935年1月遵义会议的召开,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后。才确立了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二)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理论的主要内容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不仅在实践上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这一中国革命的新道路,而且在总结中国革命实践经验和借鉴外国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革命新道路理论的完整形态。它在土地革命中、后期形成,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得到丰富和发展。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是马克思主义暴力革命原理在中国特殊历史条件下的运用和发展,它科学地论证了中国为什么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以及怎么样走这条道路的思想。其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中国红色政权存在与发展的原因和条件第一、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大国旧中国是由许多帝国主义国家间接统治的半殖民地国家。旧中国是一个地方性农业经济占主要地位的半封建国家。中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使得弱小的革命力量,能够在反动统治势力之间的间隙和裂缝中求得生存与发展。毛泽东说:“一国之内,在四周白色政权的包围中,有一小块或若干小块红色政权的区域长期地存在,这是世界各国从来没有的事。这种奇事的发生,有其独特的原因。而其存在和发展,亦必有相当的条件。”第二、国民革命的广泛影响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红色政权首先发生并能够长期存在的地方是受第一次大革命影响的南方地区,如湖南、湖北、广东、江西等,这是大革命时全国工人、农民运动最发达的地区。有较好的群众基础。因此,当革命的主要力量转入农村后,很快就能把群众动员和组织起来,形成“工农武装割据”的局面。红色政权为什么首先出现在南方?大革命的广泛影响,造成了较好的群众基础。南方建立的根据地主要有12个: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赣南闽西革命根据地,中央革命根据地,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湘鄂西革命根据地,海陆丰革命根据地,湘赣革命根据地,左右江革命根据地,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闽浙赣革命根据地,湘鄂赣革命根据地,琼崖革命根据地。建立在北方的根据地2个:川陕革命根据地,陕甘革命根据地。第三、全国革命形势的不断向前发展大革命失败后,新军阀统治取代了北洋军阀统治,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仍然是中华民族同帝国主义的矛盾、人民大众同封建主义的矛盾,引起中国革命的各种矛盾一个也没有得到解决。而只要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存在,人民群众的革命要求就永远不会泯灭,革命形势必然不断向前发展。全国都布满了干柴,革命的星星之火必将成为燎原之势。第四、有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有相当力量的正式革命武装是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一个必要的主观条件。没有相当力量的正式革命武装,便不能造成割据局面。如果只有地方性质的赤卫队而没有相当力量的红军,将难以打败敌人的军事“围剿”,红色政权则不能坚持和发展。第五、共产党组织的有力量和正确的政策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又一个必要的主观条件是共产党组织有力量的坚强领导和正确的政策。上述这几条固然是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所必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但仅有这些条件而没有一个坚强有力的政党领导和实行正确的政策,红色政权即使能够建立,也很难长期存在和发展。根据地普遍建立起来的各级党组织和在开展武装斗争、土地革命与根据地建设中实行的一系列正确政策,就是根据地存在和发展的重要保证。(2)“工农武装割据”的内涵及其发展策略毛泽东论述了“工农武装割据”三个基本内容之间的相互关系是三位一体、密切结合的关系第一、坚持“工农武装割据”必须以土地革命为中心内容土地革命是武装斗争和根据地建设的基础,也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基本内容。第二、坚持“工农武装割据”必须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建立革命的武装,是建立革命根据地的最基本的一环。不建立强大的红军和没有红军战争的胜利,土地革命就没有保障,根据地也不可能存在和发展。我们党的历史,可以说就是武装斗争的历史。——毛泽东第三、坚持“工农武装割据”以农村革命根据地为基本依托“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重大成果。它解决了在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农业大国,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共产党怎样坚持革命,怎样发展壮大革命力量,最终夺取革命胜利的问题。“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是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3)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必要性第一、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对外没有民族独立,而受帝国主义压迫,对内没有民主制度,而受封制度的压迫。在中国,不可能像资本主义国家那样,在城市经过长期的合法斗争,然后组织武装起义夺取政权,而是要组织军队,拿起枪杆子,以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主要的斗争形式是战争主要的组织形式是军队第二、革命动力——农民是中国革命的基本力量,是无产阶级最可靠的同盟军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农民占了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农民是民主革命的主力军。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是民主革命的主要内容,中国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实质上就是农民革命,中国的武装斗争,实质就是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农民革命战争。农民是中国的主要群众农村是中国的主要战略基地中国革命最深厚的力量源泉在农村第三、革命形势——城乡不平衡反革命的力量主要集中在城市农村是他们统治的薄弱环节(三)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理论的意义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理论,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伟大创造,它对于历史和现实都具有伟大而深远的实践和理论意义。1、揭示了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开辟了夺取中国民主革命胜利的正确道路。以毛泽东为代表中国共产党人,从中国的独特国情出发,提示了中国革命的发展规律,即中国革命的道路不能是先城市后农村,而只能是先农村后城市,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在这种革命新道路理论的指导下,不仅在土地革命战争期间保存和发展了革命力量,而且取得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最后胜利。2、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范例,以新的形式和独创性的内容丰富和发展了马列主义国民革命失败以后,以毛泽东为代表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从实际出发,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及时调整战略进攻方向,开辟了农村革命根据地,在实践上实现了党的工作重心由城市向农村的历史性转变。这种转变不仅避免了过早与强敌进行盲目决战,减少了不必要的损失,有效地保存了革命力量,而且大大发展了革命力量。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以新的形式和独创性的内容丰富和发展了马列主义。3、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理论和实践,为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革命树立了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走自己的路的榜样。马克思主义认为,无产阶级必须用暴力革命推翻资产阶级,夺取政权,建立自己的政治统治。但是,对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无产阶级革命,应该以什么样的道路和方式贯彻这一基本原则,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并没有作出具体的结论。这需要各国共产党人从本国的实际出发,独立自主地来解决这一重大理论问题。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辟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暴力革命原则,又在总结中国革命经验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这一原则。4、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理论和实践,对于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仍有指导的现实意义邓小平说:“过去搞民主革命,要适合中国的情况,走毛泽东同志开辟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四、土地革命的深入开展和党的土地革命路线土地革命是工农武装割据的中心内容,能否深入地开展,不仅关系到根据地能否巩固,而且关系到红军战争的胜利,因此制定正确的土地革命的路线的政策是建立和发展农村革命根据地的一个重要问题。土地革命是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而逐步深入的。毛泽东在革命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逐步形成了中国共产党的比较完整的土地革命路线。1928年,毛泽东主持制定了《井冈山土地法》。这是中国共产党主持制订的第一个土地法。这个土地法有9条14款,主要内容是没收一切土地归苏维埃政府所有并由其进行分配,以人口为标准平均分配土地。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农民在几个县的范围内实行土地改革的第一次尝试,有着重大的意义。但这个初次规定的土地法还存在一些缺陷:一是没收一切土地的政策。这就意味着对地主、富农、中农不加区别,他们的土地一概予以没收,全部归苏维埃政府所有。这种做法,侵犯了中农的利益,混淆了农村中的阶级阵线,引起了相当多农民对党的土地政策的疑虑,模糊和削弱了农民对地主的斗争;二是土地所有权属于政府而不属于农民,农民只有使用权,禁止土地买卖。农民不安心耕田,生产积极性不高。1929年4月,毛泽东在总结赣南土地斗争经验的基础上,主持制定了《兴国土地法》,将《井冈山土地法》中没收一切土地的规定,改为“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这是一个重大的原则性修改,保护了中农的利益不受侵犯。此后,中国共产党多次重申,没收地主土地归农民所有的政策。明确了土地革命是要消灭封建土地制度,打击的主要对象是地主阶级,这是一大进步。这一时期,土地国有只是宣传口号,尚未到实行阶段,必须使广大农民在革命中取得他们唯一热切盼望的土地所有权,才能加强他们对于土地革命的热烈情绪,才能使土地革命更加深入。经过实践中的反复摸索,到1931年,中国共产党在总结土地革命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一条比较完整的土地革命路线和正确进行土地分配的方法,即:依靠贫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土地分配的具体办法是:以乡为单位,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在原耕地的基础上,实行抽多补少、抽肥补瘦。至此,中国共产党就在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制定了可以付诸实施的比较完整的土地革命纲领和路线。在中国共产党的土地革命纲领和路线的指引下,根据地开展了热火朝天的“打土豪,分田地”的斗争,充分调动了广大农民发展生产和参军参战的积极性。在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极其严重的条件下,中国革命之所以能够得到坚持和发展,根本的原因,就在于中国共产党紧紧地依靠了农民,领导农民进行了土地制度的革命。那么,中国革命是否从此就顺利发展起来了呢?不是的。此后,中国革命还在不断探索中前进,中国革命还经历了不少曲折,是在探索中曲折前进。第二节中国革命在探索中曲折前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土地战争是及其困难的条件下进行的:一方面战胜了国内外反动势力企图消灭共产党的企图,取得了长征的伟大胜利,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另一方面,克服了党内严重的左倾错误,在1935年遵义会议上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一、土地革命战争的发展及其挫折(一)红军前期反“围剿”斗争的胜利中国工农红军的壮大,革命根据地的发展和农村土地革命的深入,使国民党当局十分恐慌,从1930年10月起,蒋介石集中重兵,向南方各根据地的红军发动大规模的“围剿”。从1930年10月到1931年7月,红一方面军在毛泽东、朱德等指挥下,贯彻积极防御的方针,实行“诱敌深入”、“避敌主力、打其虚弱”等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战术,连续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三次“围剿”。鄂豫皖、湘鄂西等根据地的反“围剿”战争也取得重大胜利。(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设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成立(视频:井冈山的斗争1分22秒)红一方面军第一、二、三次反“围剿”作战的胜利,使赣南、闽西根据地连成一片,形成拥有21座县城、250万人口、5万平方公里土地的中央革命根据地。与此同时,鄂豫皖、湘鄂西、湘赣、湘鄂赣等根据地也都得到了发展。根据地人口一度达到1000万人。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省瑞金县叶坪村举行。大会通过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以及土地法令、劳动法等法律文件;选举产生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毛泽东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实行各级工农兵代表大会制度。首先由苏维埃共和国公民直接选举产生乡工农兵代表大会代表,召开乡工农兵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乡苏维埃政府组成人员;在此基础上,逐级召开区、县、省和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区、县、省和全国苏维埃政府。各级苏维埃政府广泛吸收工农群众代表参加政权管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这种制度,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在1931年11月至1934年1月的两年多时间里,中央根据地进行了三次民主选举。许多地方参加选举的人占选民的80%以上,有的达到90%。妇女享有与男子平等的权利,在代表中一般占20%以上。其他根据地也相继召开各级工农兵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各级苏维埃政府。各级苏维埃政府注重廉政建设,严惩腐败分子。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有了真正代表人民利益的政府。在苏维埃政府的领导下,根据地军民积极进行经济建设,着重发展农业生产,努力打破敌人的经济封锁。在许多青壮年参军参战的情况下,获得了土地的农民群众自愿开展互助合作运动,成立劳动互助社、犁牛合作社,合理调节人力、物力,提高劳动生产率;同时,努力开垦荒地、兴修水利,增加农作物产量。随着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手工业生产有了长足的增长,公营的军需工业和厂矿企业也开始建立起来。苏维埃政府克服重重困难,开展同国民党统治区的经济贸易往来,设置了对外贸易机关,奖励私人商业输出输入各种必要的商品。毛泽东在1933年8月和1934年1月先后作了《必须注意经济工作》、《我们的经济政策》和《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等报告,总结根据地经济建设的经验,阐述了经济建设的方针、政策。他指出:“我们的经济政策的原则,是进行一切可能的和必须的经济方面的建设,集中经济力量供给战争,同时极力改良民众的生活,巩固工农在经济方面的联合,保证无产阶级对于农民的领导,争取国营经济对私人经济的领导,造成将来发展到社会主义的前提。”苏维埃政府注重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提高工农群众的文化水平。文盲众多,是旧社会广大农村的共同特点。根据地内普遍建立了各种夜校、半日制学校、补习学校或识字班。中央根据地还创办了马克思共产主义学校、列宁师范学校、中央农业学校、高尔基戏剧学校等,加强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教育,着力培养各方面的干部和专门人才。工农群众开始获得享受文化教育的权利。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农村根据地所呈现出来的生机勃勃的景象,同国民党统治区民不聊生的悲惨景象形成鲜明的对照。根据地成为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雏形,它使陷身于苦难深渊的中国人民看到了一线光明和希望。(三)王明“左”倾错误及反“围剿”斗争失利1、党内三次“左”倾机会主义中国革命的复兴和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大革命失败后,在纠正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的同时,由于对中国政局的复杂性和中国革命的长期性缺乏认识,中国共产党内开始滋长了一种“左”的急躁情绪。“左”倾机会主义则表现为思想超越客观过程的一定阶段,或者急于求成,夸大主观能动性和群众的觉悟,贬低、轻视敌人的力量和客观困难,脱离客观条件,采取冒险主义行动;或者夸大党内敌情,扩大打击面,怀疑和打倒一切,搞过火行为、残酷斗争,等等。右倾机会主义表现为思想落后于实际,不能随变化了的客观情况前进,企图开历史倒车;在阶级斗争问题上,表现为屈服于敌对势力的压力,放弃原则,不敢斗争,甚至屈服于投降。从1927年7月大革命失败到1935年1月遵义会议召开之前,“左”倾机会主义的错误先后三次在党中央的领导机关取得了统治地位。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三次严重的"左"倾错误:第一次是1927年11月至1928年4月的“左”倾盲动主义,错误地认为革命形势在不断高涨,盲目要求一些地区举行暴动。以盲目的左倾冒险主义为指导,最终使得广州起义的失败;

第二次是1930年6月至9月以李立三为代表的“左”倾冒险主义,错误地认为中国革命乃至世界革命进入高潮,盲目要求举行全国暴动和集中红军力量攻打武汉等中心城市。结果可以想象,白区的党组织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红军主力也在攻打大城市中受到了极大的损失,而且更为严重的是,引起了当时正在参加中原大战的蒋介石的警觉,所以在中原大战结束后,他立刻调集重兵开始了五次围剿作战。

第三次是王明的“左”倾错误,是最严重的一次,在理论上、政治上、军事上、组织上表现得最为充分和完备,影响最深,危害最大。当时因为在上海的中共党中央遭到了严重破坏,被迫转移到了苏区,在王明的错误思想指挥下,“左”倾错误在根据地得到了全面贯彻,进攻中的冒险主义,防守中的保守主义,撤退中的逃跑主义,后果自然是长征了,进行战略"转移"。这几次“左”倾错误,尤其是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错误,使中国革命的复兴受到严重挫折,使辛苦积蓄起来的革命力量受到严重损失。(为什么?)王明于1925年10月去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由于中大副校长(米夫)的器重,王明窃取了叫大的领导权。1929年到1930年王明等人陆续回国,回国后,王明等人主要靠三张“王牌”,进行夺取党的领导权的宗派活动。一是打着共产国际的招牌。他以中央的“新生力量”、“斗争干部”自居。谁要反对他,就是反对共产国际路线。1930年冬共产国际派米夫到中国任国际代表,米夫竭力支持王明上台。二是披着马列主义外衣。王明自翊为“百分之百的布尔什维克”,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到处招摇撞骗,吓唬工农干部和天真的青年。三是打着反立三路线,反对三中全会“调和主义”的旗号。王明指责中央“立三路线的一贯右倾机会主义的理论与实际,未加以丝毫揭破和打击”,并认为“右倾依然是目前党内的主要危险”。还指责“中央政治局的领导同志不能领导全党”,向中央施加压力,要求召开四中全会,以“改造领导”、“改造中央”,造成了当时党内的严重危机。王明“左”倾机会主义形成,以六届四中全会为标志,《为中共更加布尔什维克化而斗争》的小册子是总纲。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的主要错误是:在革命性质和统一战线问题上,混淆民主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界限,将反帝反封建与反资产阶级并列,将民族资产阶级视为中国革命最危险的敌人,一味排斥和打击中间势力。在革命道路问题上,继续罢坚持以城市为中心,将准备城市工人的总同盟工和武装起义作为共产党最主要的任务。指令根据地的红军采取“积极进攻的策略”,配合攻打中心城市。在土地革命问题上,提出坚决打击富农和“地主不分田,富农分坏田”的主张。在军事斗争问题上,实行进攻中的冒险主义、防御中的保守主义、退却中的逃跑主义。在党内斗争和组织问题上,推行宗派主义和“残酷斗争,无情打击”的方针。在20世纪30年代前期、中期,中国共产党内屡次出现严重的“左”倾错误,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八七会议以后党内一直存在着的浓厚的“左”倾情绪始终没有得到认真的清理,共产国际对中国共产党内部事务的错误干预和瞎指挥以外,主要的原因在于,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准备不足,理论素养不高,实践经验也很缺乏,“对于中国的历史状况和社会状况、中国革命的特点、中国革命的规律不了解,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践没有统一的理解”,一句话,不善于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实际全面地、正确地结合起来。王明等人虽然读了不少马克思主义的书,但是不懂得中国的实际。他们不了解工人、农民,不懂得打仗、打土豪分田地,甚至不了解“路是要人走的、子弹是会打死人的”这样简单的道理。他们颠倒了实践和认识的关系,以为只要照抄照搬马克思主义书本上的词句和共产国际的决议、指示,就可以指挥中国革命。王明甚至提出过“对共产国际百分之百的忠诚,是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唯一保证”这样的口号。按照这种主观主义的思想路线办事,就不能不在实践中碰壁。对于王明等人的“左”倾错误,毛泽东等进行过坚决的抵制和斗争。王明等人的“左”倾机会主义错误,对中国革命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危害。其最大的恶果,就是使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战争中遭到失败,不得不退出南方根据地实行战略转移——长征。这次错误使红军和根据地损失了90%,国民党统治区党的力量几乎损失了100%,其教训是极其惨痛而又深刻的。那么,我们党长期犯“左”倾错误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概括起来,大体有以下七个方面:

第一,最根本的是“左”有社会根源,即国情基础。中国是一个拥有8亿农民的封建落后国家,基本国情是人口多,生产力水平低,发展极不平衡,经济、文化、科技落后,长期闭关锁国,封建忠君思想严重,民主与法制观念淡薄,而这种小生产的汪洋大海正是“左”倾理论和实践赖以产生和发展的最深厚、最广泛的社会基础。具体讲,由于生产力水平低,经济贫乏,文化科技落后,人民容易产生幻想,即所谓“穷则思变”,急于求成,凡事喜欢抄近路,走捷径,表现为小资产阶级的狂热和急躁情绪;由于闭关锁国,封建愚昧,没有独立开放意识,人们又习惯于盲从,搞个人迷信,把翻身解放,脱贫致富的希望寄托于某个“救世主”。中国共产党不仅长期处于这种小资产阶级的包围之中,而且有许多小资产阶级出身的同志参加到党的队伍中来,当这些同志的世界观未得到彻底改造时,往往反映出小资产阶级思想的特点。他们在思想方法上,容易表现为主观主义,其表现形式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在政治倾向方面,则常常表现为革命的狂热情绪和急性病,容易左右摇摆,好走极端。革命顺利时,容易产生冒险主义,革命遇挫时,容易产生悲观失望,甚至接受资产阶级的影响,表现为右倾观点和投降,在组织生活方面,容易表现为个人主义和宗派主义。小资产阶级思想在党内的反映是党内产“左”倾错误的主要原因。反过来,“左”的东西又迎合了“穷则思变”,急于求成的社会意识。因此易于被接受。举例说,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左”倾机会主义者王明推行“城市中心论”,即放弃农村革命根据地转攻城市。这在当时行不通是明摆着的,并且一开始就遭到毛泽东等同志的反对和抵制,然而终归无济于事。究其原因,除了他当时在党中央已窃取了领导地位,以“百分之百的布尔什维克”自居,打着共产国际的旗帜外,根源就是小资产阶级思想在党内大量存在。当时党内军内相当多的人不愿再去农村打“游击”,而希望并轻信王明的主张,可以“毕其功于一役”,尽快打进大城市,夺取革命胜利,从此过上好日子。存在决定意识,小生产的社会心理还衍生出家长制。家长制天然倾向于集权,搞“一言堂”,这在民主与法制不够充分、健全,社会制约、监督无力的情况下,势必影响到领导决策和社会政治生活。所以,根植于小生产这个“土壤”,不仅容易导致“左”倾错误发生,而且难以及时纠正,有时甚至防不胜防。第二,因为国内外的压迫和经济文化的落后造成一种思想压力,总想把革命和建设搞得快一点,从而忽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容易犯急性病。邓小平曾说:“我们都是搞革命的,搞革命的人最容易犯急性病。我们的用心是好的,想早一点进入共产主义。这往往使我们不能冷静地分析主客观方面的情况,从而违反客观世界发展的规律。中国过去就是犯了性急的错误。”[v]只有充分认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以及地区之间发展的不平衡性,才能避免急性病的发生。

第三,思想认识上的原因,即认为“左”比右好,越“左”越革命。邓小平就曾指出:“‘左’带有革命色彩,好像越‘左’越革命”。多年来,党内形成一种思维定势,总认为“左”的主观愿望是好的,右则是不好的;“左”是方法问题,右是立场问题;“左”是认识问题,右是严重问题甚至政治问题。即使现在,也往往认为“左”的问题只是思想僵化,而右的一说就是资产阶级自由化,是严重的政治问题,从而使一些人宁“左”勿右,“左”的思想根源总清除不了。因此,要避免“左”的错误的发生,必须改变那种“左”比右好的思想认识。。

我们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70多年历史中,既犯过“右”的错误,也犯过“左”的错误,并且都造成了危害。但比较而言所犯“左”倾错误次数更多,时间更长,危害更大。从犯“右”倾错误讲,主要是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而“左”倾错误则接二连三,仅土地革命时期就出现过三次。建国以后的主要错误,仍然是“左”的错误。1957年的反右派斗争,对少数右派反击虽然是必要的,但严重扩大化了,划了55万右派。从1958到1960年的三年“大跃进”,造成了三年国民经济的严重困难,非正常死亡的人达2000多万。1959年的“反右倾”运动,又伤及380万人。接着开展的城乡“四清”运动、文化战线的大批判,使更多的人受到冤屈。到“文化大革命”,更是冤案如山,连国家主席、三军元帅都难幸免。至于对国民经济造成的破坏,对国家文物和珍贵财富造成的破坏,对文化教育以及党风民风造成的破坏,更是难以估量。

邓小平指出:“‘左’的东西在我们党的历史上可怕呀!一个好好的东西,一下子被他搞掉了。右可以葬送社会主义,‘左’也可以葬送社会主义。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

适应改革大潮,防“左”比防右更富现实性(二)20世纪30年代前期、中期,中国共产党内屡次出现严重的“左”倾错误的原因

在20世纪30年代前期、中期,中国共产党内屡次出现严重的“左”倾错误的原因:

1.社会原因。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共产党是在小资产阶级包围之中,并且,在党内,小资产阶级出身的党员也占着很大的比重。小资产阶级表现为观察问题时的主观性和片面性,党内出现只重书本知识不注重实际的教条主。

2.主观原因。那时,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准备不足,理论素养不高,实践经验也很缺乏,对于中国社会的性质、中国革命的特点和规律不了解,还不善于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全面地、正确地结合起来。

3.八七会议以后,党内一直存在着的浓厚的“左”倾情绪始终没有得到认真的清理。

4.共产国际对中国共产党内部事务的错误干预和瞎指挥。王明等“左”倾教条主义打着马列主义的旗号,得到共产国际的支持,具有很大的欺骗性。

2、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和开始长征1933年9月,蒋介石调集了100万军队,200架飞机,自任总司令,向革命根据地发动了第五次“围剿”,采取了步步为营,碉堡推进的新战略,企图先消耗红军的有生力量和作战物资,然后与红军主力作战,占领根据地。中国共产党内的“左”倾主义者完全听从共产国际代表李德的意见,在战争一开始就实行进攻上的冒险主义,主张御敌于国门之外,使红军遭受很大的损失,1934年10月,中共中央领导人博古等仓促决定中央红军连同后方机关8万人开始长征,向西转移。在长征初期,博古、李德实行退却中的保守主义,事先不做思想动员和组织准备,携带大量辎重,行动迟缓,被动挨打,在头三个月内减员过半,在这种情况下,博古、李德等仍坚持去湘西与红二、六兵团会合,红军面临着全军覆没的危险,在这个紧要关头,毛泽东建议放弃会师湘西的计划,改向国民党统治力量薄弱的贵州进军,得到了大部分领导人的赞同。(四)党在国统区文化战线上的反“围剿”及党在国统区的工作国民党新军阀在对红军和根据地进行反革命军势“围剿”的同时,在国民党统治区进行了大规模的反革命文化“围剿”。国民党统治区的共产党人和进步文化界人士在文化战线上开展了反“围剿”斗争,形成了声势浩大的左翼文化运动。1930年3月在上海成立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0月组成了中国左翼文化界总同盟。第一次大革命失败后不久,上海的闹市区,一间门面不大,装璜精美的古玩店。这绝非一般的古玩店,而是中共中央政治局的一处秘密联络站。店老板不是一般的人,而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组织部长,中央特科(委)的最高负责人周恩来。1927年9月,在白色恐怖非常严重的情况下,中共中央由武汉秘密转移到上海。为了适应党的秘密工作的需要,党中央成立了严密有效的保卫和情报工作机构——中央特别委员会,即“中央特科(委)”。他领导的“中央特科”,象一把尖刀插入在敌人的心脏(派人打入敌人内部,获取情报,惩罚叛徒等等)。彭湃是中共的早期杰出领导人之一,他不幸于是1929年8月被中央军委秘书白鑫出卖而被捕牺牲。白鑫深知“特委”的厉害,他领了奖赏后躲在国民党上海市党部委员范争波戒备森严的公馆里,深居简出,企图寻找机会秘密出国,逃避革命的惩罚。然而,他的一举一动都被特委清楚掌握,11月11日11时半,白鑫离开范的公馆,前往飞机场,就在他出门正要上汽车的一刹那间,埋伏在弄堂口的行动队射手一齐开枪,其中三枪都是从白的后脑勺打进去的,几乎是同一个洞,租界的法医到现场验尸,看到这种情景,惊得目瞪口呆。从此,“行动队”使特务、叛徒闻风丧胆。古今中外,大凡变节者没有好下场。二、中国革命的历史性转折(一)红军长征(红军的战略转移视频1)(2分48秒)二万五千里长征(视频33秒)1934年10月中旬,中共中央机关和中央红军(又称红一方面军)8.6万人撤离根据地,向西突围转移,开始长征。长征初期,中共中央领导人博古等又犯了退却中的逃跑主义错误。在强渡湘江之后,红军和中央机关人员锐减到3万多人。严酷的事实教育了广大的共产党员和红军官兵,他们开始产生对错误领导的怀疑、不满。一些支持过“左”倾错误的中央领导人如张闻天、王稼祥等,也改变态度,转而支持毛泽东的正确主张。这样,当中央红军根据毛泽东的提议,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挺进,并在占领黔北重镇遵义之后,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这里召开了扩大会议(史称“遵义会议”)。(二)遵义会议的(视频1分31秒)1935年1月,在红军攻下了黔北重镇遵义后,1月15日到17日,中共中央在这里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1934年10月中旬,中共中央机关和中央红军(又称红一方面军)8.6万人撤离根据地,从福建长汀、宁化和江西瑞金、于都等地出发,向西突围转移,开始长征。

战员英勇善战,连续突破了国民党军的四道封锁线,在这紧急关头,毛泽东建议放弃会师湘西的计划,改向国民党军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这一主张得到大部分领导人的赞同。于是,1935午1月初红军强渡乌江,攻下了黔北重镇遵义城。1、主要内容这次会议解决当时最紧迫的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决议》,批判了王明的“左”倾冒险主义军事方针,重新肯定了毛泽东为代表的红军作战原则,改组了中央领导机构,推选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取消了博古、李德的最高指挥权,后来又组成了由毛泽东、周恩王稼祥三人参加的军事指挥小组。2、历史意义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开始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在极端危急的关头,挽救了红军,挽救了党,挽救了中国革命。遵义会议是中共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原理,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一次极为重要的会议,使党的路线开始转到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正确轨道上来,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从向成熟的标志。遵义会议表明:作为一个严肃的、对人民负责任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是敢于正视自己的错误,并注意从自己所犯的错误中学习并汲取教训的。在领导中国革命全过程的某一个时期内,由于经验不足以及其他原因,党和党的领导人难免会犯这样那样的错误甚至严重的错误。但是,错误有两重性。它一方面损害党,损害人民;另一方面是“好教员”,很好地教育了党,教育了人民,对革命有好处。在大革命失败以后的这个时期内,中国共产党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