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与先秦历史教案_第1页
中国历史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与先秦历史教案_第2页
中国历史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与先秦历史教案_第3页
中国历史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与先秦历史教案_第4页
中国历史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与先秦历史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与先秦历史第1课史前时期与夏商西周的更迭【教学目标】1.认识中华文明本土原生、多元发展、互相影响的特征。2.了解夏朝、商朝、西周王朝相继的历史,感受中华早期政治文明。3.知道商朝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成系统的汉文字,及商周青铜器冶铸的高超水平。【新课导入】直接导入:中国历史源远流长,以中原地区为中心,国家产生并且先后建立起夏商周“三代”,青铜器和甲骨文也伴随着国家的发展而逐渐成熟起来,并成为我们了解历史的重要根据之一。这节课我们就从这些角度切入,了解我国史前历史。【新课讲授】一、史前文化遗存1.引导学生回忆中西对于人类起源的神话传说,引起兴趣。出示《中国原始人类主要遗址分布图》,了解读图的基本方法(看标题、图示、位置等),思考问题:中国原始人类分布有何特点。学生感受原始人类对于自然环境的依存度很高,进而初步体会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水平不高,简单工具的使用和制作只能初步满足原始人类的生存需求。2.重点关注两处遗址:半坡遗址、河姆渡遗址。通过一系列出土的考古文物来推测原始人类的农耕生活,感受原始农耕的出现和兴起,了解农耕生活发展的标志。考古文物和研究分析:半坡遗址:出现农业活动和渔猎业等,开始定居,制作彩陶等。河姆渡遗址:玉器作为祭祀礼器,原始的天地、祖先崇拜已经出现;制作黑陶。两处遗址皆出现了原始农耕的痕迹,出现了农作物种植、牲畜蓄养、陶器制作和聚落,原始农耕的出现是原始人类搬出山洞或树巢,开始定居下来,为进入文明社会奠定了物质基础。除了半坡遗址和河姆渡遗址,中华大地上还有诸如此类的遗址,如良渚遗址、龙山遗址等,各地区物质、文明交相辉映,共同构筑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格局。3.生产的发展推动社会组织的演变随着物质资料的富余和集中,社会组织发生相应变化,部落形成。而不同部落之间对于人口和土地的争夺引发了频繁的战争,就出现了部落首领。炎帝和黄帝就是早期神话传说中的原始人类中最有名的两个部落首领。阪泉之战后,黄帝和炎帝联合形成炎黄部落,小部落不断加入炎黄部落中,因此以黄河流域为中心逐渐形成了华夏族,随后经历很长一段时间的发展,演变为现在的汉族。各地文化在独自发展了一段时间后开始相互交流、相互影响,中国境内的多个文化中心虽然有着不同的发源和发展,但是它们之间相互影响,最终推动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二、夏商西周更迭1.尧舜禹三位历史人物禅位的故事引入尧、舜、禹是我国历史中相继通过禅让方式确立首领地位的历史人物,通过他们耳熟能详的故事,学生理解何为“禅让制”。另一方面,过渡到禹继承首领位置后,将部落发展为王朝的历史,并且继承制度也发生了变化。2.夏王朝的建立(1)禹建立夏朝。通过一系列考古发现证明这时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二里头遗址中的宫殿、青铜钺、大型墓葬区、手工业制造等。学生掌握夏朝建立的时间、地点、人物,理解夏王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标志者早期国家产生的意义。(2)“家天下”父死子继的“世袭制”开端知道世袭制自启继承禹之位后开始,并且一直延续贯穿在整个中国古代历史中,对国家和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3.图片引导学生分析夏亡的原因夏朝最后一个王叫夏桀,骄奢淫逸,生活腐化,老百姓对他恨之入骨。而此时黄河下流的商部落日益发展壮大,在首领汤的带领下,联合周边部落于公元前1600年起兵灭亡了夏朝。在学习过程中知道商朝取而代之的历史。阅读商朝形势图,巩固已掌握的历史读图方法。4.了解商屡次迁都的原因和“殷商”的来历商朝前期屡次迁都,至于迁都原因,史学界没有统一明确的说法。战乱、洪水、政局动荡、占卜迷信、外族入侵、自然环境的恶化等因素可能都有影响。最后商将都城定于“殷”,迁都后政治局面趋于稳定,因此后世又把商称为“殷商”。5.武王伐纣地图讲授“牧野之战”史实,周取商而代之公元前1064年,武王联合东方各方国、部落,在商都郊外牧野对商朝发动了总攻。周兵士气旺盛,而商朝呢,警报传到商都时,纣王才停止舞乐。纣王慌忙组织了十几万的奴隶应战。奴隶们痛恨纣王的统治,把周军看成了自己的解放者,纷纷倒戈,引导周军入都城。纣王见大势已去,便自焚而亡。因战场在商都郊外牧野,史称“牧野之战”,商朝灭亡。6.(1)理解行分封的原因(背景):西周的势力范围不再局限于西部地区,而是向东大大的扩展了。虽然纣王死了,但是商朝的贵族势力仍然存在并蠢蠢欲动,广阔的国土需要有效的管理措施。通过周朝分封示意图和等级制度示意图理解掌握西周分封制、宗法制的内容、作用和关系。知道周王是全国最高统治者,称“天子”、“周天子”。为了更好的管理国家,周天子将土地王族、先代贵族和功臣。被天子直接分封的人是诸侯,他们要镇守疆土、随从天子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等。而诸侯能对卿大夫继续施行分封、设置官员、征收赋役、建立武装等。诸侯虽然要服从周天子命令,但在自己的国内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因为层层分封,整个国家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而这种制度的形成其基础是宗法制。在宗法制内分封者相对于被分封者是大宗,受封者为小宗。在宗法制内还遵循嫡长子继承制的原则,嫡长子继承父亲的宗主地位和权利,其余各子则享受分封,通过血缘关系将整个社会控制在严格的等级秩序下。(2)了解礼乐制的本质也是为了维护统治秩序。根据宗法制行分封后,社会被明确的分为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统治阶级的残酷的剥削和压迫引起平民和奴隶的强烈反抗。国家通过两种方式解决:一种是通过暴力手段镇压,比如建立军队对外征战、对内镇压;制定刑法,严惩犯罪等;另一种则是通过礼仪教化,让百姓安守本份,从而形成了一套社会行为规范,即“礼乐制”。举例说明礼乐制:大家耳熟能详的礼制就是用鼎。只有天子能使用九鼎。这也是成语“一言九鼎”的来源。除了用鼎之外,周礼在婚丧嫁娶等社会生活的各方各面都界定着人们在社会中的具体位置,协调人与人的关系,使人各就本位。(3)礼乐制与分封制、宗法制互为表里,一道成为维护周朝稳定统治和周天子至高无上地位的重要制度。三、甲骨文与青铜器1.“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引出祭祀、占卜对于早期国家的重要性。战争靠军队,古代占卜靠祭祀。随着考古的发现,人们知道古人用甲骨占卜;多用青铜器作为祭祀礼器。2.理解甲骨通常指乌龟的腹甲、背甲和牛的肩胛骨,这上边的文字就是甲骨文。知道甲骨文上的内容,当时科技不发达,人们迷信,把一些不能解释的事情都归于鬼神,他们崇尚鬼神。会祭祀各种鬼神,祖先。所以,在商朝,比如征战、打仗、狩猎、生病,甚至婚嫁等等大大小小的事都要占卜一下,问问吉凶。但是,最后由商王解读占卜结果,因此,商朝统治者遇事必卜,以彰显自己行为的合理性,加强自己的权威。了解其制作方法。通过识读十二生肖甲骨文,体会甲骨文在文字发展史中的地位,它已经是一种较为成熟的文字了,也是中国目前已知最早的一种成系统的汉文字,奠定了汉字的基础。3.(1)青铜器多作为礼器:青铜器的礼器以鼎为代表,乐器以钟为代表,“钟鼎”是青铜器的代名词。因为周以前把铜也叫金,所以铜器上的铭文就叫作“金文”或“吉金文字”。又因为这类铜器以钟鼎上的字数最多,所以过去又叫作“钟鼎文”。(2)介绍代表性的青铜器:在历史研究上有重要意义的利簋(青铜器上的文字具有重要的史学价值,西周利簋上的铭文就记载着“牧野之战”的史实。在青铜器之美中具有代表性的四羊方尊(雕刻和纹饰十分有讲究,对称且庄严肃穆,也是统治者维持统治的工具。四羊方尊造型优美,实现了将美术、早期宗教以及维护统治秩序的结合。)青铜器的运用范围广泛,不仅局限在礼器。也可铸造为兵器、乐器、饮食器皿等等。其铸造技术之高和艺术之美让人叹为观止,在世界文明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历史价值和工艺价值都无可替代。【小结】在还没有文字产生的时候中华大地上产生了异彩纷呈的文明。而随着这些文明的发展和相互影响,推动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随后以中原地区为中心,国家产生并且先后建立起夏商周“三代”,青铜器和甲骨文也伴随着国家的产生而发展起来,形成研究和认识历史的依据。由于没有丰富的文字记载,学习这段历史我们更多依靠出土的文物作支撑,印证后代的历史典籍中所记载的内容。因此,对于这段历史的掌握不需究其细节,掌握其大体的发展脉络和该历史阶段的特点即可。同时结合接下来的学习,感受这段远古时期和国家出现伊始时期给后世产生的影响。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与先秦历史第2课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与思想文化【学习目标】1.理解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生巨变的原因,知道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相继出现的史实。2.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大背景下儒、墨、道、法各家的出现及其主张著,理解“百家争鸣”对中国文化发展的深远影响。3.知道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的天文观测、水利工程和传统医学等取得较大成就,感受我国早期科技发展的水平。【新课导入】直接导入:西周后期,随着周王室所掌握的土地越来越少,地方上诸侯的实力越来越强。诸侯开始不听命于天子,维护周天子统治的国家制度崩坏,王室衰微。国家发展日益呈现出新的时代特点,我们称之为“春秋战国时期”。这节课,我们来一同学习这一时期社会的变革和思想文化的发展。【新课讲授】一、2.3.春秋时期的两百多年间,诸侯们打了四百多场大战。经过春秋时期咄咄逼人的争霸战争,大部分小国被兼并。到春秋末期,诸侯国的数量由一百多个锐减到二十几个了。最后形成七个大国对峙的局面,历史上的“战国”时期开始。国时期的战争与春秋时期相比的一大特点是变争霸战争为兼并战争。原来国家弱小还可以苟延残喘,战国时期,弱小就意,但是其变法内容却一直在秦国沿用,也帮助秦国进一步发展,为秦国的兼并战争打下坚实的基础。二、百家争鸣1.绍孔子和其“仁”“礼”的思想主张。作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核心思想就是“仁”。有人际关系就会有各种矛盾。怎么调节呢?就要靠“仁”。按孔子的话来说,他这一个“仁”字可以解决所有的人际关系问题。孔子的弟子樊迟问“仁”,孔子说“爱人”,爱别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告诉我们凡事站在他人的角度上,“换位”思考,多替别人想一想,也就是理解、体贴、宽容他人。“仁”是孔子的核心思想,他把“仁”置于至高位置。另外,统治者采用两种手段来维护自己的统治,一种是暴力形式的军队、刑法,另外一种就是礼仪教化,不同级别的贵族都有自己那一级别该做的事,谁都不要越级。孔子说“克己复礼”也是“仁”。礼也就是孔子的另一个思想主张。那不符合礼的事,就不要去看、不要去听、不要去说、不要去做。介绍道家创始人老子及其思想主张。老子是春秋时期的楚国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认为世界是有本源的,“道”就是世界的本源,回归自然,清静无为就能找到“道”。老子认为,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对立面。比如有高下、长短、前后、美丑等,对立的双方还可以相互转化,祸福相依,相互转化。看问题的辩证法思想,在2000多年前难能可贵。4.通过战国“稷下学宫”的讲述,学生理解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春秋末期思想领域活跃,到了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国君为了在争斗中取得胜利,竞相招贤纳士。再加上大量私学的开办,更多的人接受了教育。所以不同观点的派别,纷纷著书立说,议论时政,各派相互辩论相互发展,形成了战国“百家争鸣”的局面。通过填写表格形式掌握儒法道墨家的基本主张:儒家认为礼乐要以“仁爱”为道德基础;道家认为应该忘却礼乐,忘却仁义,这样才能超越现实;由于墨家的主要学徒是下层人民,所以墨家反对繁杂的礼乐,走简朴道路;法家重法轻礼,主张以法治国。5.能力拓展:设置情境,学生结合现实情况加深对儒法道三家思想的理解。历史兴趣小组根据上述三种思想的看法,就学生上课迟到的现象如何解决问题给学校写的三份建议书。请你根据本课所学,指出其中各属于哪家学派思想。①强调班规的重要性,所以体现了法家思想;②提出用仁慈的说教的方式来劝说同学,体现的是儒家思想;③强调让学生自行改正,不横加干涉,体现了道家思想。三、科技成就1.天文成就——《甘石星经》:作者及内容、地位古代,农业生产对于国家和个人都是非常重要的。农业生产状况直接受气候的影响。古代人预测气候的方式很原始,是通过观测天象来“敬授民时”。因此,战国中期,楚人甘德和魏人石申通过测定恒星来观测金木水火土五个行星的运行。他们的作品合集被称为《甘石星经》,里面记载有世界最早的恒星表。2.水利成就——都江堰:主持修建者李冰父子、构造、功能、地位古人重视水利工程建设,以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比较有名的是秦昭王时蜀郡守李冰父子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都江堰。号称“天府之国”的成都平原,在古代是一个水旱灾害十分严重的地方。李白在《蜀道难》这篇著名的诗歌中“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就是那个时代的真实写照。这种状况是由岷江和成都平原“恶劣”的自然条件造成的。都江堰的创建,又有其特定的历史根源。战国时期,刀兵峰起,战乱纷呈,饱受战乱之苦的人民,渴望中国尽快统一。经过商鞅变法改革的秦国国势日盛,他们认识到巴、蜀地区在统一全国过程中特殊的战略地位,于是决定修建都江堰。水利工程由分水鱼嘴、飞沙堰、宝瓶口三大主要部分组成,这三个部分分别发挥分水、拦沙、截留的作用,它们相互依赖,浑然一体,形成布局合理的系统工程,科学地解决了江水自动分流、自动排沙、控制进水流量等问题,消除了水患。3.医学成就——名医扁鹊“四诊法”,《黄帝内经》内容、地位。传说中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