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奉贤区致远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_第1页
上海市奉贤区致远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_第2页
上海市奉贤区致远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_第3页
上海市奉贤区致远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_第4页
上海市奉贤区致远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上海市奉贤区致远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一、积累运用15分1.(10分)按要求填空。(1)携来百侣曾游,。(毛泽东《▪长沙》)(2)熊咆龙吟殷岩泉,。(李白《》)(3)(作者)的《短歌行》中引用《诗经▪郑风》的两句是:“,悠悠我心。”(4)杜甫《登高》中集中表现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的句子是,。(5)《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两句收束了对赤壁雄奇景物的描写,引起后面对历史的缅怀。2.(5分)(1)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写诗、作文要富有创造,剪裁得体,妙在用心,构思新颖,不落窠臼。B.这位参赛选手在比赛过程中表现极为抢眼,他巧舌如簧,滔滔不绝,赢得好评。C.这些人振振有词,洋洋得意,经常发号施令,在大会上点名批评别人。D.李东真的别出心裁,制作的航船模型与众不同,令人叫绝。(2)将下列编号的语句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儒家伦理的最高范畴是“仁”,儒家哲学的最高范畴是“道”。儒家所谓道,不同于道家之道。,,,。这意味着,“万物并育而不相害”是源自“道”的要求,是儒家思想中最具范导性的原理。①这个边界就是《中庸》所说的“万物并育而不相害”②儒家之道是“中庸之道”③道家之道是“有”与“无”的联结与辩证④是一条“无过无不及”于某种边界的道路A.②③①④B.③④①②C.③②④①D.②④①③二、阅读65分3.(14分)阅读下文,完成各题。到乡村去找生活和灵魂熊培云①这些年,南北西东,颠沛流离,因为学习、工作或旅行的缘故,我到过一些地方。然而能让我有望乡之痛的却只有两个地方:一个是我在中国的乡村老家,另一个则是法国巴黎。除了在两地度过的难忘时光,想来还有另一个重要原因,即它们都流淌着一种从容、悠闲的乡村主义。而这种乡村主义,恰恰是现代化、城市化不可或缺的。或多或少,它可以医治由消费主义与成功学等催生的现代病与城市病。②城市,对于许多人来说,就像是一个巨大的过关游戏场。游戏者不舍得放弃已经得到的,还要为新的奖励不断过关,任凭工作劳心劳力,永无闲暇,谁还有心思像梭罗那样去做一个林间流浪汉?梭罗把清晨的散步当作是对一天的祝福,然而失去森林的我们,散步却总是在失眠的夜晚,在自己的床上,从左侧到右侧,再从右侧到左侧,辗转反侧。及至白天,也很少享受散步的乐趣。人们似乎只能通过消费机器来安排自己的生活,他们抱怨平时锻炼得太少,然后打车去健身房,在跑步机上挥汗如雨。③总而言之,在顾此失彼的现代化与城市化的单向度推进下,中国人是活得越来越不耐烦了。几代人建设一幢房屋的耐心没有了,“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诗意没有了,责任心也没有了。谁需要大树,谁就花钱到别处去挖;谁需要乘凉,谁就买个电扇回家。在巴黎,我看到法国人会花几年时间为巴黎圣母院修葺外墙,若在中国,以中国人的“拆挪”本性,恨不得把它拆了重盖一个新的。④农村本是最有条件慢条斯理地建设的。相较城里的快节奏,我所体会到的乡村生活原是另一番景象:当你行走于田野,这里上接天,下接地,中间是与你共生的万物。你不会因为老牛走得缓慢而焦急,也不必非得撵上一只奔跑的野狗以证明自己的速度与价值。走自己的路,让万物生长吧。当你把种子埋进地里,除了浇水施肥,你只需安心等待,而不必心急如焚地蹲在地里等待“第一桶金”。只要时间到了,它自会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一半在尘土里安详,一半在风里飞扬”。⑤然而,当前急功近利的现代化与城市化,使乡村一点点沦陷。法国大革命的问题出在“你不要自由,我强迫你自由”,现在农村有一半问题则出在“你不要城市化,我强迫你城市化”。种种逼迫的背后,显然是人们控制了社会生长的速度,而不是由社会本身决定自己的生长。⑥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发生在欧洲的一个意味深长的故事:据说,当年罗马军队带着葡萄种子到达位于高卢的博纳时,发现这里充沛的阳光与肥沃的砾石土地特别适合葡萄的种植,于是他们便和当地农民一样,边种植葡萄边酿酒。谁知三年后,当军队要开拔时,有近半的士兵都留了下来,因为这里的葡萄美酒俘获了他们的心,他们宁可留下来当酒农也不愿意再去南征北战、拓展帝国的疆土了。为此,查理曼大帝后来还不得不颁布法令,禁止军队经过博纳。甚至,在临终前,他还说过这样的话:“罗马帝国靠葡萄酒而昌盛,又因葡萄酒而毁于一旦。”难怪莎士比亚会借李尔王之口说出“罗马帝国征服世界,博纳征服罗马帝国”。⑦应该看到,在这里征服罗马帝国的,不是博纳,而是生活。准确地说是平民的生活愿望征服了帝王的政治野心。在那样的年代,不跟随国王打仗算是“政治不正确”了。然而,这才是历史最真实的面貌——所有帝国终究会灰飞烟灭,只有生活亘古常新。⑧必须保卫乡村,正如必须保卫社会。我在这里强调的需要保卫的乡村,并非地理意义上的乡村,而是一种乡村主义与乡镇精神。它们与所谓的主流保持着一定的距离,不甘心卷入狂飙突进的时代游戏。人在天地间,既不被物化,也不被概念化,不被异化为我们制造的工具的工具。⑨是时候回答这些问题了:为什么农民战士盼望解甲归田?为什么华盛顿不愿当国王而愿意回到故乡的葡萄架下?为什么欧洲市民希望在乡下有第二住所?为什么美国总统愿意在休息日回到自家农场喂马?因为那里有一片可以让他们回归自由自在的土地、安宁生活的空间。如果说城市是躁动不安的婴儿,那么乡村就是一个可以供人类憩息的巨大摇篮。⑩就像写在电影《云上的日子》里的古老寓言:如果你走得太快,灵魂跟不上了,你就要停下来,等一等自己的灵魂。悲哀的是,过去百年间,从革命到建设,从出乡村到城市化,急于赶路的我们,一次次走丢了自己的灵魂。而我,宁愿从中国有没有乡村来看我们有没有幸福,中国有没有未来。(有删改)(1)第③段加点词语“单向度”在文中指的是。(2)文章第6段叙写了发生在欧洲的一个故事,写这个故事有何作用?(3)对第⑩段画线句在文中含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城市发展过程中应多一份安闲洒脱,少一点急功近利。B.仅仅为了实现城市现代化的发展而疲于奔命,就会陷入精神的困境。C.城市生活的真正意义在于过程,有时应停下脚步,享受沿途的风景。D.重视物质与精神的同步发展,才能真正实现城市的现代化。(4)近年来,乡村旅游刮起了“民宿风”。现代社会很多从乡村走出去的人,在回到家乡的时候,将城市化理念带回了乡村,设计打造了兼顾民俗特点和乡村特色的民宿客栈,受到了越来越多都市游客的青睐。用本文中的观点来解释这一现象,以下选项中不适合的一项是A.乡村主义,恰恰是现代化、城市化不可或缺的部分。B.当前急功近利的现代化与城市化,使乡村一点点沦陷。C.需要保卫的乡村,并非地理意义上的乡村,而是一种乡村主义。D.乡村主义可以医治由消费主义与成功学等催生的现代病与城市病。(5)请简要梳理本文的行文思路。4.(15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回不去的渡口傅菲①渡口,一棵老洋槐树作为标识。我们总以为,树有多老,渡口也有多老。树是洋槐树,皲裂的树皮把我们带入时间深深的皱褶里。②事实上,那是一个荒滩,一条砂石路直通下去,是石埠。石埠上,妇人在洗衣,淘洗豆子、白米。小孩在石埠下的河水里,摸螺蛳、捉虾,光着身子,嘻嘻哈哈地傻闹。一条竹筏,被一根绳子系在洋槐树下。老毛竹煻了火,黝黑,两头翘,六根毛竹用老藤扎起来,一头一尾,中间再扎两绑,便成了竹筏。河水并不深,大人卷起裤腿,可以淌水过河,小孩翘起屁股,手举衣服,也可以游到对岸,竹筏也仅仅是渡口的一个象征。河是饶北河。年少时,记得有一个艄公。竹筏上摆着几个矮板凳。艄公也是戴尖帽的斗笠,穿一件棕黑色蓑衣,光着脚板。他撑第一竹篙的时候,会“嘿呀吼”地吆喝一声,竹篙插入水底,竹筏慢慢滑动,竹篙斜起来,再拔出水面,插入水底。竹筏在水面嘶嘶嘶嘶地滑翔,青山在飞。在冬春之季,我们去对岸,都由艄公撑竹筏渡河。③对岸是另一个村子。两个村子隔一条河。对岸有很多沙地,种西瓜,种花生,种荸荠。这是我们村没有的。我们村有柴火,有茶油,是对岸村子没有的。两岸因此有了很多的偷盗和争夺,发生械斗;也因此有了婚配姻缘,随便入哪家的门,开口便是亲戚。艄公把嫁妆送到对岸去,把送亲的人接过来。外出读书的人,被一只竹筏,送到小镇的车站,坐上去县城的客车。送别的母亲和姐姐,站在渡口,一直在挥手,不停地挥手,直到竹筏没入河湾的柳树林,像一片树叶,飘在水面,母亲哗啦啦的泪水流了下来。④据说,这个渡口,在很早以前,很繁忙,有木船,密密麻麻地排在河岸。河滩宽阔,秋季开满了白蓼花,米白米白的,一大片。岸边是麻白麻黄的芦苇。芦苇从秋风里抽出摇曳的花束,空茫。——我的祖父,我的曾祖父,从这个渡口出发,挑一担箩筐,去浙江海边挑海盐。木船顺河而下,入信江,逆流而上,入衢州;也把夏布,蚕丝,带去浙江。木船,一个码头一个码头地停靠,夜一日一日地凉。⑤这里确是晨读的好地方。石埠由一块石灰石大石板铺设。我们坐在石板上,听着湍湍而流的河水,背诵课文。苍老的洋槐,在暮春,散发一种黏稠的气味,一串串垂挂下来的洋槐花,一直垂到我们额头。被嘴唇磕碰出来的汉语,有了水的韵味和植物的气息。有一个练声的人,每天会来到这个渡口,把镜子悬在树上,对着口型,练声。我一直记不起他的名字,只知道他是一个艺考生,考了几年也没考上,后来去深圳,村里也几乎没有他的音讯。我外出生活之后,每次回家,我在父母身边坐几分钟,说说话,便会去渡口走走,站站。我说不清为什么。⑥渡口还是哭丧的地方,故去的老人,到渡口买水。炮仗啪的一声,零星地炸开。哭丧的子女,跪在埠头上,哭得全身瘫痪。渡口,是去另一个世界出发的地方。河流,或许是人世间最长的路。活着的时候,没走完,死了,接着走,渺渺茫茫地走,不分白日黑夜,风雨兼程,身上不需要长物,不需要口粮,不需要牵挂和被牵挂,一个人走,再长的路,再艰难的路,也不觉得孤独寂寞,也不凄冷忧欢。我们需要另一个世界来打开现世的世界,放下恩怨,放下爱恨,驱除内心的黑暗。没有死,我们无法理解生。没有死的永恒,我们无法理解生的短暂。死是对生的救赎。死是生的皈依。⑦没有到过渡口的人,不足以谈论生离死别。我是这样以为的。⑧公路开通之后,渡口迅速被人遗忘。石埠两边,长满了荒草。早年拴木船缆绳的石桩,黝黝的,全是苔藓。作为时间的标记,石桩多了一份轮回的沧桑。石桩上面,搭了一块长条形的石板,石板连通石埠侧边台阶。溽热的夏天,我们躺在石板午睡,歇凉。洋槐的树荫浓密地盖在赤裸小身子上。河水清幽的凉风,从水面卷上来,我很快进入梦乡。除了山中的岩洞,我再也找不到,比这里更凉爽的地方。事实上,我们几乎不午睡,和几个差不多大的孩子,从石板上,一个纵身,跃入河中,青蛙一样游泳。清澈见底的河水里,一群群游鱼梭子一样,来来回回。我们常常玩得忘乎所以,不记得上课。⑨现在的渡口,完全荒落了。石柱和石板,被人连夜偷走,卖给浙江人。和对岸村子相连接的,是一座石桥。石桥也无人走,因为下游几百米的河面上,有了一座公路桥。一个完全无人踏足的荒滩。蒿草和白蓼,再一次占领。洋槐依然散发蓬勃的生命,郁郁葱葱,即使冬天落尽了叶子,也苍劲,宛如深远岁月的写意。我几次带我小孩去渡口,看看那种荒凉。我小孩看了一次,再也不去,说,没什么好看的,都是草,还有很多垃圾。⑩这是一个时间的渡口,每一个人,都是它的客人。人,只是渡口的不系之舟,终有一天,会离开渡口,在河面上飘,直至不知所终。当我想起这些,我对生命,保持敬畏的沉默。(有删节)(1)文中多次提到“老洋槐树”,请简要分析其作用。(2)本文第2段回忆了年少时的渡口,请分析其用意。(3)以第4段为例,赏析本文语言运用上的特点。(4)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通过对特定时期的渡口刻画展现了故乡饶北河渡口的风景画,展示了故乡人们的风情、风俗,体现作者的思乡之情。B.文章第二段对年少时渡口旁人们活动的描述可谓细致入微,可见渡口的热闹场景也曾给作者留下心中难以抹掉的美好回忆。C.渡口是河两岸相互联系的生活的见证,是去另一个世界出发的地方,也是作者年少晨读的好去处。D.“人,只是渡口的不系之舟,终有一天,会离开渡口”,既饱含作者的坎坷经历,又有其对生命的深刻思考。(5)全文围绕“渡口”进行构思,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渡口”的含义。5.(8分)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各题。早寒有怀孟浩然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注】:孟浩然早年隐居鹿门山,48岁游京师,应进士不第,返襄阳。他不甘隐沦,却以隐沦终老。此诗大约是诗人返乡途中漫游长江下游时所作。(1)从体裁上看,这是一首。(2)对本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落木”“鸿雁”“北风”等意象勾画出一幅江上深秋景象。B.颔联“遥隔”两字,表明两地相距遥远,透露出诗人的思乡之情。C.颈联两句均为“借人映己”,将诗人思乡之情表现得更为强烈。D.本诗语言较少斧凿痕迹,句意平淡自然,细细咀嚼却余味无穷。(3)请对本诗画线句进行赏析。6.(16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茹太素传①茹太素,泽州人。洪武三年乡举,上书称旨,授监察御史。六年擢四川按察使,以平允称。七年五月召为刑部侍郎,上言:“自中书省内外百司,听御史、按察使检举,而御史台未有定考,宜令守院御史一体察核。磨勘司官吏数少,难以检核天下钱粮,请增置若干员,各分为科。在外省卫凡会议军民事各不相合致稽延。请用按察司一员纠正。”帝皆从之。②明年,坐累降刑部主事。陈时务累万言,太祖令中书郎王敏诵而听之。中言才能之士,数年来幸存者百无一二,今所任率迂儒俗吏。言多忤触。帝怒,召太素面诘,杖于朝。次夕,复于宫中令人诵之,得其可行者四事。慨然曰:“为君难,为臣不易。朕所以求直言,欲其切于情事。文词太多,便至荧听。太素所陈,五百余言可尽耳。”因令中书定奏对式,俾陈得失者无繁文。摘太素疏中可行者下所司,帝自序其首,颁示中外。③十年,与同官曾秉正先后同出为参政,而太素往浙江。寻以侍亲赐还里。十六年召为刑部试郎中。居一月,迁都察院佥都御史。复降翰林院检讨。十八年九月擢户部尚书。④太素抗直不屈,屡濒于罪,帝时宥之。一日,宴便殿,赐之酒曰:“金杯同汝饮,白刃不相饶。”太素叩首,即续韵对曰:“丹诚图报国,不避圣心焦”帝为恻然。未几,谪御史,复坐排陷詹徽,与同官十二人俱镣足治事。后竟坐法死。(节选自《明史》)(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①六年擢四川按察使②今所任率迂儒俗吏(2)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①上书称旨A.称赞B.述说C.符合D.号称②帝时宥之A.宽恕B.提醒C.警告D.欣赏(3)把第②段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朕所以求直言,欲其切于情事文词太多,便至荧听。太素所陈,五百余言可尽耳。(4)第①段画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把这三处标识出来。在外省卫凡会议军民事各不相合致稽延(5)概括第②段中茹太素先被杖责后被嘉奖的原因。7.(12分)阅读下文,完成各小题。庐山草堂记(节逸)[唐]白居易①匡庐①奇秀,甲天下山。山北峰曰香炉峰,北寺曰遗爱寺。介峰寺间,其境胜绝,又甲庐山。元和十一年秋,太原人白乐天见而爱之,若远行客过故乡,恋恋不能去。因面峰腋②寺,作为草堂。②明年春,草堂成。三间两柱,二室四牖,广袤丰杀③,一称心力。洞北户,来阴风,防徂署④也,敞南薨,纳阳日,虞祁寒⑤也。木斫而已,不加丹;墙圬而已,不加白。砌阶用石,幂⑥窗用纸,竹帘纻帏,率称是焉。堂中设木榻四,素屏二,漆琴一张,儒、道、佛书各两三卷。③乐天既来为主,仰观山,俯听泉,傍睨竹树云石,自辰至酉,应接不暇。俄而物诱气随,外适内和。一宿体宁,再宿心恬,三宿后颓然嗒然⑦,不知其然而然。④矧⑧予自思:从幼迨老,若白屋,若朱门,凡所止,虽一日二日,辄覆篑土为台,聚拳石为山,环斗水为池,其喜山水病癖如此!一旦蹇剥⑨,来佐江郡,郡守以优容抚我,庐山以灵胜待我,是天与我时,地与我所,卒获所好,又何以求□?尚以冗员所羁,余累未尽,或往或来,未遑宁处。待予异日弟妹婚嫁毕,司马岁秩⑩满,出处行止,得以自遂,则必左手引妻子,右手抱琴书,终老於斯,以成就我平生之志。清泉白石,实闻此言![注释]①匡庐:庐山。②腋:引中为“傍”。③丰杀:增减。④组暑:盛夏。⑤祈寒:严寒。⑥幂:覆盖。⑦嗒然:身心俱遣,物我两忘。⑧矧:况且。⑨蹇剥:遭受挫折。⑩岁秩:规定的任职年限。(1)可填入第④段方框处的虚词是A.也B.臾C.焉D.与(2)以下对本文各段文意的概括有误的一项是。A.第①段交代了庐山草堂的由来及位置。B.第②段主要交代的是庐山草堂的设置。C.第③段叙写作者住进草堂之后的情景。D.第④段抒发作者内心的抑郁不平之气。(3)第③段画线句“不知其然而然”追求的是一种怎样的精神境界?(4)通观全文,分析白居易在庐山作草堂的主要意图。三、写作70分8.(70分)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曾说过:“世界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请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写一篇文章,不少于800字。

上海市奉贤区致远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积累运用15分1.(10分)按要求填空。(1)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毛泽东《沁园春▪长沙》)(2)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3)曹操(作者)的《短歌行》中引用《诗经▪郑风》的两句是:“青青子衿,悠悠我心。”(4)杜甫《登高》中集中表现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的句子是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5)《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两句收束了对赤壁雄奇景物的描写,引起后面对历史的缅怀。【考点】名篇名句默写.【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名句名篇的识记能力。名句名篇的考查常常分为两类:识记式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其中识记式默写考查字形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主要考查在语境中的具体运用,具有一定难度,理解能力和记忆力都同时考查到了。【解答】故答案为:(1)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沁园春(重点字:峥、嵘)(2)栗深林兮惊层巅梦游天姥吟留别(重点字:栗、巅)(3)曹操青青子衿(重点字:衿)(4)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重点字:啸、渚)(5)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重点字:豪、杰)【点评】《沁园春•长沙》名句辑录:(1)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2)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3)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4)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2.(5分)(1)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BA.写诗、作文要富有创造,剪裁得体,妙在用心,构思新颖,不落窠臼。B.这位参赛选手在比赛过程中表现极为抢眼,他巧舌如簧,滔滔不绝,赢得好评。C.这些人振振有词,洋洋得意,经常发号施令,在大会上点名批评别人。D.李东真的别出心裁,制作的航船模型与众不同,令人叫绝。(2)将下列编号的语句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C儒家伦理的最高范畴是“仁”,儒家哲学的最高范畴是“道”。儒家所谓道,不同于道家之道。,,,。这意味着,“万物并育而不相害”是源自“道”的要求,是儒家思想中最具范导性的原理。①这个边界就是《中庸》所说的“万物并育而不相害”②儒家之道是“中庸之道”③道家之道是“有”与“无”的联结与辩证④是一条“无过无不及”于某种边界的道路A.②③①④B.③④①②C.③②④①D.②④①③【考点】成语运用;句子排序.【分析】(1)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应首先明确成语的意思,然后结合语境辨析正误。(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衔接排序的能力。排序题可以先把握基本内容,然后初步分层归类,再进行连缀排序,最后检查调整,确定顺序,排除法是一种很好的选择办法。【解答】(1)A.不落窠臼:比喻不落俗套,有独创风格(多指文章、作品)。使用正确。B.巧舌如簧:舌头灵巧,能言善辩,形容能说会道,善于狡辩,含贬义,而语境是褒义的。褒贬误用。C.振振有词:形容理由似乎很充分,说个不休。多含有否定、讽刺的意味。使用正确。D.别出心裁:表示与众不同的新观念或办法。用来形容诗文、美术、建筑等的构思设想独具一格,与众不同。句中说李东制作的航船模型构思设想独具一格,与众不同。使用正确。故选:B。(2)上文说到儒家和道家之道的不同,后边应该紧承这个话题进行具体阐释,即接③②,重要的落到后面,以便与后文进一步对儒家思想的说明衔接,③在②前,①中“这个边界”紧承④中“于某种边界的道路”,先④后①,进而确定顺序为③②④①。故选:C。答案:(1)B(2)C【点评】排序类试题要求考生在注意语言表达的整体性、连贯性原则以外,还要多角度地寻找解决问题的切入口。对语句排序试题一般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揣摩语段的整体意义,理清选项内容所提供的信息和表达内容的主旨。2.分析选项内容与整体语段的语境联系。3.进行对比分析,排除干扰项。该类试题几个选项在语句的数量或内容上基本相同,只是顺序不同,或者语句的语调点不同,选择时,找准选项的相异点,以此为突破口,选出最恰当的一项。4.通读语段,看看整个语段衔接是否紧凑合理。二、阅读65分3.(14分)阅读下文,完成各题。到乡村去找生活和灵魂熊培云①这些年,南北西东,颠沛流离,因为学习、工作或旅行的缘故,我到过一些地方。然而能让我有望乡之痛的却只有两个地方:一个是我在中国的乡村老家,另一个则是法国巴黎。除了在两地度过的难忘时光,想来还有另一个重要原因,即它们都流淌着一种从容、悠闲的乡村主义。而这种乡村主义,恰恰是现代化、城市化不可或缺的。或多或少,它可以医治由消费主义与成功学等催生的现代病与城市病。②城市,对于许多人来说,就像是一个巨大的过关游戏场。游戏者不舍得放弃已经得到的,还要为新的奖励不断过关,任凭工作劳心劳力,永无闲暇,谁还有心思像梭罗那样去做一个林间流浪汉?梭罗把清晨的散步当作是对一天的祝福,然而失去森林的我们,散步却总是在失眠的夜晚,在自己的床上,从左侧到右侧,再从右侧到左侧,辗转反侧。及至白天,也很少享受散步的乐趣。人们似乎只能通过消费机器来安排自己的生活,他们抱怨平时锻炼得太少,然后打车去健身房,在跑步机上挥汗如雨。③总而言之,在顾此失彼的现代化与城市化的单向度推进下,中国人是活得越来越不耐烦了。几代人建设一幢房屋的耐心没有了,“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诗意没有了,责任心也没有了。谁需要大树,谁就花钱到别处去挖;谁需要乘凉,谁就买个电扇回家。在巴黎,我看到法国人会花几年时间为巴黎圣母院修葺外墙,若在中国,以中国人的“拆挪”本性,恨不得把它拆了重盖一个新的。④农村本是最有条件慢条斯理地建设的。相较城里的快节奏,我所体会到的乡村生活原是另一番景象:当你行走于田野,这里上接天,下接地,中间是与你共生的万物。你不会因为老牛走得缓慢而焦急,也不必非得撵上一只奔跑的野狗以证明自己的速度与价值。走自己的路,让万物生长吧。当你把种子埋进地里,除了浇水施肥,你只需安心等待,而不必心急如焚地蹲在地里等待“第一桶金”。只要时间到了,它自会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一半在尘土里安详,一半在风里飞扬”。⑤然而,当前急功近利的现代化与城市化,使乡村一点点沦陷。法国大革命的问题出在“你不要自由,我强迫你自由”,现在农村有一半问题则出在“你不要城市化,我强迫你城市化”。种种逼迫的背后,显然是人们控制了社会生长的速度,而不是由社会本身决定自己的生长。⑥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发生在欧洲的一个意味深长的故事:据说,当年罗马军队带着葡萄种子到达位于高卢的博纳时,发现这里充沛的阳光与肥沃的砾石土地特别适合葡萄的种植,于是他们便和当地农民一样,边种植葡萄边酿酒。谁知三年后,当军队要开拔时,有近半的士兵都留了下来,因为这里的葡萄美酒俘获了他们的心,他们宁可留下来当酒农也不愿意再去南征北战、拓展帝国的疆土了。为此,查理曼大帝后来还不得不颁布法令,禁止军队经过博纳。甚至,在临终前,他还说过这样的话:“罗马帝国靠葡萄酒而昌盛,又因葡萄酒而毁于一旦。”难怪莎士比亚会借李尔王之口说出“罗马帝国征服世界,博纳征服罗马帝国”。⑦应该看到,在这里征服罗马帝国的,不是博纳,而是生活。准确地说是平民的生活愿望征服了帝王的政治野心。在那样的年代,不跟随国王打仗算是“政治不正确”了。然而,这才是历史最真实的面貌——所有帝国终究会灰飞烟灭,只有生活亘古常新。⑧必须保卫乡村,正如必须保卫社会。我在这里强调的需要保卫的乡村,并非地理意义上的乡村,而是一种乡村主义与乡镇精神。它们与所谓的主流保持着一定的距离,不甘心卷入狂飙突进的时代游戏。人在天地间,既不被物化,也不被概念化,不被异化为我们制造的工具的工具。⑨是时候回答这些问题了:为什么农民战士盼望解甲归田?为什么华盛顿不愿当国王而愿意回到故乡的葡萄架下?为什么欧洲市民希望在乡下有第二住所?为什么美国总统愿意在休息日回到自家农场喂马?因为那里有一片可以让他们回归自由自在的土地、安宁生活的空间。如果说城市是躁动不安的婴儿,那么乡村就是一个可以供人类憩息的巨大摇篮。⑩就像写在电影《云上的日子》里的古老寓言:如果你走得太快,灵魂跟不上了,你就要停下来,等一等自己的灵魂。悲哀的是,过去百年间,从革命到建设,从出乡村到城市化,急于赶路的我们,一次次走丢了自己的灵魂。而我,宁愿从中国有没有乡村来看我们有没有幸福,中国有没有未来。(有删改)(1)第③段加点词语“单向度”在文中指的是(在城市化过程中)只注重现代化与城市化这一个发展方向。(2)文章第6段叙写了发生在欧洲的一个故事,写这个故事有何作用?(3)对第⑩段画线句在文中含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BA.城市发展过程中应多一份安闲洒脱,少一点急功近利。B.仅仅为了实现城市现代化的发展而疲于奔命,就会陷入精神的困境。C.城市生活的真正意义在于过程,有时应停下脚步,享受沿途的风景。D.重视物质与精神的同步发展,才能真正实现城市的现代化。(4)近年来,乡村旅游刮起了“民宿风”。现代社会很多从乡村走出去的人,在回到家乡的时候,将城市化理念带回了乡村,设计打造了兼顾民俗特点和乡村特色的民宿客栈,受到了越来越多都市游客的青睐。用本文中的观点来解释这一现象,以下选项中不适合的一项是BA.乡村主义,恰恰是现代化、城市化不可或缺的部分。B.当前急功近利的现代化与城市化,使乡村一点点沦陷。C.需要保卫的乡村,并非地理意义上的乡村,而是一种乡村主义。D.乡村主义可以医治由消费主义与成功学等催生的现代病与城市病。(5)请简要梳理本文的行文思路。【考点】论文;理解重要概念的含义;理解重要句子的含义;分析重要句段的作用;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重要词语的分析理解能力,注意结合句子和文段意思,仔细辨别含义和用法,认真推敲。(2)本题考查分析叙写故事在文中的作用的能力。叙写故事,可以证明作者要表达的观点,或者作者对某一方面的认识。(3)本题考查的是学生理解文章重要语句,品味其丰富含义的能力。理解句子的几种方法:①抓住关键词语理解。②联系上下文理解句意。③根据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写作目的来理解句子。(4)本题考查探究某一问题,用文中的观点来解释现象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返回文本找到关于这一问题的相关语句,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再联系实际进行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切忌脱离文本,自己发挥。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正确选项。(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用准确简明的语言加以概括归纳。【解答】(1)首先找到词语所在的语境,在第3段段首“总而言之,在顾此失彼的现代化与城市化的单向度推进下”,是总结上文的句子,可见“单向度”的理解应该结合第2段的内容,分析可知,第2段主要是说“游戏者不舍得放弃已经得到的,还要为新的奖励不断过关,任凭工作劳心劳力,永无闲暇,谁还有心思像梭罗那样去做一个林间流浪汉”“人们似乎只能通过消费机器来安排自己的生活”,阐释了“由消费主义与成功学等催生的现代病与城市病”。可见,“单向度”指的是在城市化过程中,人们只注重现代化与城市化这一个发展方向,而忽略了生活的本身的诗意与乐趣。(2)结合“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发生在欧洲的一个意味深长的故事……”可知,点明查理曼大帝手下士兵们宁可留下来当博纳酒农享受葡萄美酒,也不愿意再去南征北战,从而导致了罗马帝国最终毁灭的史实;这一事例指出平民生活的闲适安逸征服了帝王的政治野心。“然而,当前急功近利的现代化与城市化,使乡村一点点沦陷”,与前文“急功近利的城市化”形成对照,突出悠闲生活的魅力,“必须保卫乡村,正如必须保卫社会”,引出了下文“我们要保卫乡村、回归乡村精神”的观点。(3)理解“如果你走得太快,灵魂跟不上了,你就要停下来,等一等自己的灵魂”的关键在于“走得太快”“灵魂”。分析可知,“走得太快”说的是城市化的发展、物质的追求;“灵魂”指的是精神的追求、安闲洒脱的生活本真。据此可知ACD理解是正确的。B.“就会陷入精神的困境”曲解文意。故选B。(4)解答本题,首先理解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反对急功近利的城市化,提倡“我们要保卫乡村、回归乡村精神”。根据题干“设计打造了兼顾民俗特点和乡村特色的民宿客栈”信息可知,乡村刮起的“民宿风”符合作者的观点。B.“当前急功近利的现代化与城市化,使乡村一点点沦陷”不符合“民宿风”的现象。故选B。(5)解答此题,首先找到作者的观点在第8段“必须保卫乡村,正如必须保卫社会。我在这里强调的需要保卫的乡村,并非地理意义上的乡村,而是一种乡村主义与乡镇精神”。分析时要立足全文,划分文章的段落,分层概括段意,即能把握论述的层次。分析可知,文章可分为五层:第1段为第一层,引出本文的主要论述对象“乡村主义”;第2﹣3段为第二层,将乡村生活与当下物质化、快节奏的城市生活形成对比;第4﹣5段为第三层,指出单向度的城市化过程中所带来的危害;第6﹣7段为第四层引用乡村主义征服了罗马这一史实,突出乡村主义的重要作用;第8段为第五层,总结出“必须保卫乡村,正如必须保卫社会”的观点。答案:(1)(在城市化过程中)只注重现代化与城市化这一个发展方向。(2)文章第6段叙写了发生在欧洲的一个故事,点明查理曼大帝手下士兵们宁可留下来当博纳酒农享受葡萄美酒,也不愿意再去南征北战,从而导致了罗马帝国最终毁灭的史实;这一事例指出平民生活的闲适安逸征服了帝王的政治野心。与前文“急功近利的城市化”形成对照,突出悠闲生活的魅力,引出了下文“我们要保卫乡村、回归乡村精神”的观点。(3)B(4)B(5)首先,作者从自身经历出发,引出本文的主要论述对象“乡村主义”;其次,将乡村生活与当下物质化、快节奏的城市生活形成对比,阐释了乡村主义的核心在于耐心、诗意和责任心;接着,指出单向度的城市化过程中所带来的危害:乡村一点点沦陷;然后,引用乡村主义征服了罗马这一史实,突出乡村主义的重要作用;最后,得出观点“必须保卫乡村”,并指出应从有没有乡村主义来看中国的未来与幸福。【点评】整合文本重要信息l.审准题意,锁定有效信息材料。2.在信息区间筛选关键词句,提取有效信息,分条归纳作答。3.归纳整合。4.对于选择题,要在文本中找到每个选项的出处,仔细比较选项和原文的差别,注意有无偷换概念、以偏概全、混淆时态、答非所问、无中生有、强加因果等问题。4.(15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回不去的渡口傅菲①渡口,一棵老洋槐树作为标识。我们总以为,树有多老,渡口也有多老。树是洋槐树,皲裂的树皮把我们带入时间深深的皱褶里。②事实上,那是一个荒滩,一条砂石路直通下去,是石埠。石埠上,妇人在洗衣,淘洗豆子、白米。小孩在石埠下的河水里,摸螺蛳、捉虾,光着身子,嘻嘻哈哈地傻闹。一条竹筏,被一根绳子系在洋槐树下。老毛竹煻了火,黝黑,两头翘,六根毛竹用老藤扎起来,一头一尾,中间再扎两绑,便成了竹筏。河水并不深,大人卷起裤腿,可以淌水过河,小孩翘起屁股,手举衣服,也可以游到对岸,竹筏也仅仅是渡口的一个象征。河是饶北河。年少时,记得有一个艄公。竹筏上摆着几个矮板凳。艄公也是戴尖帽的斗笠,穿一件棕黑色蓑衣,光着脚板。他撑第一竹篙的时候,会“嘿呀吼”地吆喝一声,竹篙插入水底,竹筏慢慢滑动,竹篙斜起来,再拔出水面,插入水底。竹筏在水面嘶嘶嘶嘶地滑翔,青山在飞。在冬春之季,我们去对岸,都由艄公撑竹筏渡河。③对岸是另一个村子。两个村子隔一条河。对岸有很多沙地,种西瓜,种花生,种荸荠。这是我们村没有的。我们村有柴火,有茶油,是对岸村子没有的。两岸因此有了很多的偷盗和争夺,发生械斗;也因此有了婚配姻缘,随便入哪家的门,开口便是亲戚。艄公把嫁妆送到对岸去,把送亲的人接过来。外出读书的人,被一只竹筏,送到小镇的车站,坐上去县城的客车。送别的母亲和姐姐,站在渡口,一直在挥手,不停地挥手,直到竹筏没入河湾的柳树林,像一片树叶,飘在水面,母亲哗啦啦的泪水流了下来。④据说,这个渡口,在很早以前,很繁忙,有木船,密密麻麻地排在河岸。河滩宽阔,秋季开满了白蓼花,米白米白的,一大片。岸边是麻白麻黄的芦苇。芦苇从秋风里抽出摇曳的花束,空茫。——我的祖父,我的曾祖父,从这个渡口出发,挑一担箩筐,去浙江海边挑海盐。木船顺河而下,入信江,逆流而上,入衢州;也把夏布,蚕丝,带去浙江。木船,一个码头一个码头地停靠,夜一日一日地凉。⑤这里确是晨读的好地方。石埠由一块石灰石大石板铺设。我们坐在石板上,听着湍湍而流的河水,背诵课文。苍老的洋槐,在暮春,散发一种黏稠的气味,一串串垂挂下来的洋槐花,一直垂到我们额头。被嘴唇磕碰出来的汉语,有了水的韵味和植物的气息。有一个练声的人,每天会来到这个渡口,把镜子悬在树上,对着口型,练声。我一直记不起他的名字,只知道他是一个艺考生,考了几年也没考上,后来去深圳,村里也几乎没有他的音讯。我外出生活之后,每次回家,我在父母身边坐几分钟,说说话,便会去渡口走走,站站。我说不清为什么。⑥渡口还是哭丧的地方,故去的老人,到渡口买水。炮仗啪的一声,零星地炸开。哭丧的子女,跪在埠头上,哭得全身瘫痪。渡口,是去另一个世界出发的地方。河流,或许是人世间最长的路。活着的时候,没走完,死了,接着走,渺渺茫茫地走,不分白日黑夜,风雨兼程,身上不需要长物,不需要口粮,不需要牵挂和被牵挂,一个人走,再长的路,再艰难的路,也不觉得孤独寂寞,也不凄冷忧欢。我们需要另一个世界来打开现世的世界,放下恩怨,放下爱恨,驱除内心的黑暗。没有死,我们无法理解生。没有死的永恒,我们无法理解生的短暂。死是对生的救赎。死是生的皈依。⑦没有到过渡口的人,不足以谈论生离死别。我是这样以为的。⑧公路开通之后,渡口迅速被人遗忘。石埠两边,长满了荒草。早年拴木船缆绳的石桩,黝黝的,全是苔藓。作为时间的标记,石桩多了一份轮回的沧桑。石桩上面,搭了一块长条形的石板,石板连通石埠侧边台阶。溽热的夏天,我们躺在石板午睡,歇凉。洋槐的树荫浓密地盖在赤裸小身子上。河水清幽的凉风,从水面卷上来,我很快进入梦乡。除了山中的岩洞,我再也找不到,比这里更凉爽的地方。事实上,我们几乎不午睡,和几个差不多大的孩子,从石板上,一个纵身,跃入河中,青蛙一样游泳。清澈见底的河水里,一群群游鱼梭子一样,来来回回。我们常常玩得忘乎所以,不记得上课。⑨现在的渡口,完全荒落了。石柱和石板,被人连夜偷走,卖给浙江人。和对岸村子相连接的,是一座石桥。石桥也无人走,因为下游几百米的河面上,有了一座公路桥。一个完全无人踏足的荒滩。蒿草和白蓼,再一次占领。洋槐依然散发蓬勃的生命,郁郁葱葱,即使冬天落尽了叶子,也苍劲,宛如深远岁月的写意。我几次带我小孩去渡口,看看那种荒凉。我小孩看了一次,再也不去,说,没什么好看的,都是草,还有很多垃圾。⑩这是一个时间的渡口,每一个人,都是它的客人。人,只是渡口的不系之舟,终有一天,会离开渡口,在河面上飘,直至不知所终。当我想起这些,我对生命,保持敬畏的沉默。(有删节)(1)文中多次提到“老洋槐树”,请简要分析其作用。(2)本文第2段回忆了年少时的渡口,请分析其用意。(3)以第4段为例,赏析本文语言运用上的特点。(4)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DA.本文通过对特定时期的渡口刻画展现了故乡饶北河渡口的风景画,展示了故乡人们的风情、风俗,体现作者的思乡之情。B.文章第二段对年少时渡口旁人们活动的描述可谓细致入微,可见渡口的热闹场景也曾给作者留下心中难以抹掉的美好回忆。C.渡口是河两岸相互联系的生活的见证,是去另一个世界出发的地方,也是作者年少晨读的好去处。D.“人,只是渡口的不系之舟,终有一天,会离开渡口”,既饱含作者的坎坷经历,又有其对生命的深刻思考。(5)全文围绕“渡口”进行构思,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渡口”的含义。【考点】散文;标题的含义和作用;重要情节、语段的作用;内容理解与概括;品味语言表达艺术.【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重要物象的理解能力。首先要理物象的特点。其次联系语境分析,分析时需要考虑文章的主旨、作者的情感态度等。(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语段作用的能力。回答本题可以从内容上和结构上来考虑。思想内容上联系本句的含义,突出上下文的什么内容,联系揭示本文的中心与作者的态度、感情等。再从结构句段上考虑,开头句段的作用:开启下文,照应题目,表现主题等。(3)本题考查文章的语言表达艺术。角度一:用词之美,可以从炼字、漫词、反复、引用等角度;角度二:句式之美(音韵之美)如骈句、长短句、对偶句、排比句,还有运用一组关联词语的句子,等等。长短句的交错运用,整句(对偶句、排比句、四字格短语),散句(句子参差不齐,长短不一)的结合。句式参差,诺落有致,节癸顿挫,音钧和谐;角度三:修辞之美。修饰文字词句,运用各种手法,使语言表达的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情感真挚,强烈而引人入胜。角度四:描写之类。如白描、工笔、动静结合、视嗅听结合(有声有色)对比衬托、铺陈渲染等。(4)本题考查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的综合赏析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查的要点,然后结台文章内容判断正误。(5)本题考查学生对重要词语的理解能力。首先要理解词语本义。其次联系语境分析,分析时需要考虑文章的主旨、作者的情感态度等。答题模式:词语本义+语境义+在情感、主旨、修辞等方面的作用。【解答】(1)第一,理解内容。“渡口,一棵老洋槐树作为标识。我们总以为,树有多老,渡口也有多老。树是洋槐树,皲裂的树皮把我们带入时间深深的皱褶里”,老洋槐树是渡口的标识,与渡口一样古老;“这里确是晨读的好地方。石埠由一块石灰石大石板铺设。我们坐在石板上,听着湍湍而流的河水,背诵课文。苍老的洋槐,在暮春,散发一种黏稠的气味,一串串垂挂下来的洋槐花,一直垂到我们额头”,写出了老洋槐树给我留下独特的渡口记忆;第二,分析作用。“渡口,一棵老洋槐树作为标识”“一条竹筏,被一根绳子系在洋槐树下”“苍老的洋槐,在暮春,散发一种黏稠的气味”“洋槐的树荫浓密地盖在赤裸小身子上”,文中多次出现“老洋槐树”,不仅增加了渡口的意蕴,而且丰富了文章的内涵;“现在的渡口,完全荒落了……洋槐依然散发蓬勃的生命,郁郁葱葱,即使冬天落尽了叶子,也苍劲,宛如深远岁月的写意”,写老洋槐树依然散发蓬勃的生命与渡口的荒落形成对比,凸显自然的永恒魅力和人事的沧桑变化赋予,引发人对生命的敬畏与思考。(2)第一,理解内容。“渡口,一棵老洋槐树作为标识”“事实上,那是一个荒滩,一条砂石路直通下去,是石埠”“我们去对岸,都由艄公撑竹筏渡河……对岸是另一个村子”“据说,这个渡口,在很早以前,很繁忙,有木船”,作者由现实中的渡口写起,然后引出对过去渡口的描写,写出了渡口它是人们过往生活的一个美好记忆,是河两岸人们相互联系的生活的见证,是由此外出讨生活的起点;“渡口还是哭丧的地方,故去的老人,到渡口买水”,写渡口还是哭丧的地方,赋予渡口去另一个世界出发的地方的内涵,建立起生与死的关联;“现在的渡口,完全荒落了……洋槐依然散发蓬勃的生命,郁郁葱葱,即使冬天落尽了叶子,也苍劲”,写渡口的被人遗忘、荒落,与渡口边生机勃勃的植物形成对比,赋予渡口时间的内涵,引发“我”对生命的敬畏与思考;第二,分析行文思路。作者由现实的渡口,写到过去的渡口,最后又回到现实的渡口,作者将“渡口”赋予象征意义,象征生命中的某一起点,生命仿佛是从“渡口”出发的“不系之舟”,在不断地前行中发现、探索生命境界,增加对生命的体验与领悟。这样构思,层层推进,丰富了文章的意蕴。(3)结合原文“据说,这个渡口,在很早以前,很繁忙,有木船,密密麻麻地排在河岸”“木船顺河而下,入信江,逆流而上,入衢州;也把夏布,蚕丝,带去浙江。木船,一个码头一个码头地停靠,夜一日一日地凉”,可以看出这段话以短句为主。运用节秦明快的短句,细腻地描述了渡口曾经的繁忙以及我的祖辈由渡口出发经商的过。结合“密密麻麻”“米白米白”“一日一日”等叠词,形象确切地刻画了渡口相关事物景致的特点,富有音乐美。这些语言运用,贴切地描述了渡口的需象,更好地表达作者对渡口的情感,内容与语言表达形式达成有机的充—。还可以从反面的角度来分析。(4)D.“既饱含作者的坎坷经历”错。文章并没有体现出作者的坎坷经历。故选D。(5)“渡口,一棵老洋槐树作为标识。我们总以为,树有多老,渡口也有多老。树是洋槐树,皲裂的树皮把我们带入时间深深的皱褶里”,作者开篇由现实中的渡口写起,它是人们过往生活的一个美好记忆,是河两岸人们相互联系的生活的见证,是由此外出讨生活的一个起点;“渡口还是哭丧的地方,故去的老人,到渡口买水”“哭丧的子女,跪在埠头上,哭得全身瘫痪”,渡口还是哭丧的地方,渡口是去另一个世界出发的地方。赋予渡口去另一个世界出发的地方的内涵,建立起生与死的关联;“石埠两边,长满了荒草。早年拴木船缆绳的石桩,黝黝的,全是苔藓”“洋槐依然散发蓬勃的生命,郁郁葱葱,即使冬天落尽了叶子,也苍劲,宛如深远岁月的写意”,由渡口的被人遗忘、荒落,与渡口边生机勃勃的植物形成对比,赋予渡口时间的内涵,引发我们对生命的敬畏与思考;“这是一个时间的渡口,每一个人,都是它的客人”“人,只是渡口的不系之舟,终有一天,会离开渡口,在河面上飘,直至不知所终”,“渡口”象征生命中的某一起点,生命仿佛是从“渡口”出发的“不系之舟”,在不断地前行中发现、探索生命境界,增加对生命的体验与领悟,使我们对生命,保持敬畏的沉默。答案:(1)老洋槐树是渡口的标识,与渡口一样古老,一起构成渡口独特的风景线;老洋槐树给我留下独特的渡口记忆,如晨读时洋槐花的气息、树荫带来的阴凉;老洋槐树依然散发蓬勃的生命与渡口的荒落形成对比,凸显自然的永恒魅力和人事的沧桑变化;老洋槐树在文中多次出现,增加了渡口的意蕴,丰富了文章的内涵。(2)作者由现实中的渡口写起,它是人们过往生活的一个美好记忆,是河两岸人们相互联系的生活的见证,是由此外出讨生活的起点;由渡口还是哭丧的地方,赋予渡口去另一个世界出发的地方的内涵,建立起生与死的关联;由渡口的被人遗忘、荒落,与渡口边生机勃勃的植物形成对比,赋予渡口时间的内涵,引发“我”对生命的敬畏与思考;同时,“渡口”象征生命中的某一起点,生命仿佛是从“渡口”出发的“不系之舟”,在不断地前行中发现、探索生命境界,增加对生命的体验与领悟。这样构思,层层推进,丰富了文章的意蕴。(3)参考示例一:第4段以短句为主,如“这个渡口,在很早以前,很繁忙,有木船”“木船顺河而下,入信江,逆流而上,入衢州”等,运用节秦明快的短句,细腻地描述了渡口曾经的繁忙以及我的祖辈由渡口出发经商的过程;多处运用叠词描述对象,如“密密麻麻”“米白米白”“一日一日”等,形象确切地刻画了渡口相关事物景致的特点,富有音乐美。这些语言运用,贴切地描述了渡口的需象,更好地表达作者对渡口的情感,内容与语言表达形式达成有机的充—。参考示例二:第④段多用短句,似乎在追求一种跳跃活泼的语言风格,但有时却割断了语意的连贯性,也割裂了画面的完整性,有生硬之感。比如“据说,这个渡口,在很早以前,很繁忙,有木船”,如果改成“据说这个渡口在很早以前很繁忙,有渡船”,反而更能实出“有渡船”,从而与下文今日的荒凉空旷形成反差。再比如,将“空茫”单独成句,是突出了渡口的荒凉,但也显得生硬、突兀、欠自然。作者的主观意图太过强烈,使语言略显做作而失了散文应该的自然流畅。(4)D(5)①作者由现实中的渡口写起,它是人们过往生活的一个美好记忆,是河两岸人们相互联系的生活的见证,是由此外出讨生活的起点;②由渡口还是哭丧的地方,赋予渡口去另一个世界出发的地方的内涵,建立起生与死的关联;③由渡口的被人遗忘、荒落,与渡口边生机勃勃的植物形成对比,赋予渡口时间的内涵,引发我对生命的敬畏与思考;④同时,“渡口”象征生命中的某一起点,生命仿佛是从“渡口”出发的“不系之舟”,在不断地前行中发现、探索生命境界,增加对生命的体验与领悟。【点评】“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1)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从文中提炼)。(2)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分点分条作答。5.(8分)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各题。早寒有怀孟浩然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注】:孟浩然早年隐居鹿门山,48岁游京师,应进士不第,返襄阳。他不甘隐沦,却以隐沦终老。此诗大约是诗人返乡途中漫游长江下游时所作。(1)从体裁上看,这是一首五言律诗。(2)对本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首联“落木”“鸿雁”“北风”等意象勾画出一幅江上深秋景象。B.颔联“遥隔”两字,表明两地相距遥远,透露出诗人的思乡之情。C.颈联两句均为“借人映己”,将诗人思乡之情表现得更为强烈。D.本诗语言较少斧凿痕迹,句意平淡自然,细细咀嚼却余味无穷。(3)请对本诗画线句进行赏析。【考点】羁旅思乡;理解诗词词句;理解诗词内容;理解作者情感;鉴赏诗词意境;鉴赏诗词技巧.【分析】(1)本题考查识记诗歌体裁常识。要对古代有关文体知识如诗、词、曲等有一定的了解,要掌握古代诗歌在体裁上的分类。(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诗歌内容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要了解常见的错误类型:比如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这类题的答题要结合语句位置准确地指出用了哪些手法,然后结合诗句,阐述手法的效果及诗人的感情。【解答】(1)全诗共有八句,每句五个字。颔联“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颈联“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襄水曲”对“楚云端”,“乡泪”对“孤帆”,对仗工整,平仄相对,再加上本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孟浩然,因此判断,此诗是典型的“五言律诗”。(2)C.“颈联两句均为‘借人映己’”错误,第三联的“乡泪客中尽”,不仅点明了作者自己的乡思,而且把这种感情一泄无余了。不仅他自己这样思乡,而且家人也在想望着他自己的归去,遥望着“天际”的“孤帆”。家人的想望,是假托之词,然而使思乡的感情,抒发得更为强烈了。所以,颈联中后一句是“借人映己”。故选C。(3)尾联以“平海夕漫漫”作结。译为:滔滔江水,与海相平,漫漫无边,加以天色阴暗,已至黄昏。这种景色,完全烘托出作者迷茫的心情。此处作者以景作结,把思归的哀情和前路茫茫的愁绪都寄寓在这迷茫的黄昏江景中了,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显得意犹未尽。答案:(1)五言律诗(2)C(3)以景结情,将思归的哀情和前途渺茫的愁绪都寄寓在这迷茫无边的黄昏江景中,产生了意犹未尽、耐人咀嚼的艺术效果。译文:    树叶飘落,大雁飞向南方,北风萧瑟因而江上分外寒冷。家乡就在弯弯曲曲的襄水边,远隔楚云之端。思乡的眼泪已流尽,客旅的生活无比辛酸,看归来的帆在天边徜徉。风烟迷失了去渡口的道路,茫茫江水在夕阳下荡漾。赏析:    这是一首怀乡思归的抒情诗。全诗情感是复杂的。诗人既羡慕田园生活,有意归隐,但又想求官做事,以展鸿图。这种矛盾,就构成了诗的内容。“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这两句是写景。作者捕捉了当时带有典型性的事物,点明季节。木叶渐脱,北雁南飞,这是最具代表性的秋季景象。但是单说秋,还不能表现出“寒”,作者又以“北风”呼啸来渲染,使人觉得寒冷,这就点出了题目中的“早寒”。    落木萧萧,鸿雁南翔,北风呼啸,天气寒冷,作者活画出一幅深秋景象。处身于这种环境中,很容易引起悲哀的情绪,所谓“悲落叶于劲秋”(陆机《文赋》),是有一定道理的。远离故土,思想处于矛盾之中的作者就更是如此了。    这是一种“兴”起的手法,诗很自然地进入第二联。孟浩然面对眼前景物,思乡之情,不免油然而生。“襄水”,亦即“襄河”。汉水在襄阳一带水流曲折,所以孟浩然以“曲”概括之。“遥隔”两字,不仅表明了远,而且表明了两地隔绝,不能归去。这个“隔”字,已透露出思乡之情。作者家住襄阳,古属楚国,故诗中称“楚云端”,既能表现出地势之高(与长江下游相比),又能表现出仰望之情,可望而不可即,也能透露出思乡的情绪。“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看来句意平淡,但细细咀嚼,是很能体味到作者炼句之妙、造意之苦的。    如果说第二联只是透露一些思乡的消息,带有含蓄的意味,而又未点明;那么第三联的“乡泪客中尽”,不仅点明了乡思,而且把这种感情一泄无余了。不仅他自己这样思乡,而且家人也在想望着他自己的归去,遥望着“天际”的“孤帆”。家人的想望,是假托之词,然而使思乡的感情,抒发得更为强烈了。“迷津欲有问”,是用《论语•微子》孔子使子路问津的典故。长沮、桀溺是隐者,而孔子则是积极想从政的人。长沮、桀溺不说津(渡口)的所在,反而嘲讽孔子栖栖遑遑、奔走四方,以求见用,引出了孔子的一番慨叹。双方是隐居与从政的冲突。而孟浩然本为襄阳隐士,如今却奔走于东南各地(最后还到长安应进士举),却是把隐居与从政的矛盾集于一身,而这种矛盾又无法解决,故以“平海夕漫漫”作结。滔滔江水,与海相平,漫漫无边,加以天色阴暗,已至黄昏。这种景色,完全烘托出作者迷茫的心情。    这首诗二、三两联都是自然成对,毫无斧凿痕迹。第二联两句都是指襄阳的地位,信手拈来,就地成对,极为自然。第三联“乡泪”是情,“归帆”是景,以情对景,扣合自然,充分表达了作者的感情。最后又以景作结,把思归的哀情和前路茫茫的愁绪都寄寓在这迷茫的黄昏江景中了。【点评】如何鉴赏诗歌:(一)关注标题,明确内容和情感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因为诗歌的标题一般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情感倾向等,可以揭示思想内容,可以让人明了是哪一类诗歌,进而明了全诗的结构及表现手法等,便于快速理解诗歌。(二)关注作者,知人论世多关联读诗讲究“知人论世”,所以,一定要重视诗歌的作者。要尽量了解作者的身世、所处的时代特点,及创作倾向、主要内容、作品风格特点等。(三)关注注释隐含义高考所选诗歌大多附有注释。注释或解释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考生读懂诗句;或介绍写作背景,暗示诗歌的思想主题;或介绍相关诗句,帮助考生理解诗歌用典或意境;或介绍作者,暗示诗歌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四)关注意象寄托意意象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古人写诗喜欢用一些意象传达大致相同的思想感情。(五)关注关键词句情感意关键词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它们通常体现诗人思想情感或暗示主旨。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句,借此领悟情感。6.(16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茹太素传①茹太素,泽州人。洪武三年乡举,上书称旨,授监察御史。六年擢四川按察使,以平允称。七年五月召为刑部侍郎,上言:“自中书省内外百司,听御史、按察使检举,而御史台未有定考,宜令守院御史一体察核。磨勘司官吏数少,难以检核天下钱粮,请增置若干员,各分为科。在外省卫凡会议军民事各不相合致稽延。请用按察司一员纠正。”帝皆从之。②明年,坐累降刑部主事。陈时务累万言,太祖令中书郎王敏诵而听之。中言才能之士,数年来幸存者百无一二,今所任率迂儒俗吏。言多忤触。帝怒,召太素面诘,杖于朝。次夕,复于宫中令人诵之,得其可行者四事。慨然曰:“为君难,为臣不易。朕所以求直言,欲其切于情事。文词太多,便至荧听。太素所陈,五百余言可尽耳。”因令中书定奏对式,俾陈得失者无繁文。摘太素疏中可行者下所司,帝自序其首,颁示中外。③十年,与同官曾秉正先后同出为参政,而太素往浙江。寻以侍亲赐还里。十六年召为刑部试郎中。居一月,迁都察院佥都御史。复降翰林院检讨。十八年九月擢户部尚书。④太素抗直不屈,屡濒于罪,帝时宥之。一日,宴便殿,赐之酒曰:“金杯同汝饮,白刃不相饶。”太素叩首,即续韵对曰:“丹诚图报国,不避圣心焦”帝为恻然。未几,谪御史,复坐排陷詹徽,与同官十二人俱镣足治事。后竟坐法死。(节选自《明史》)(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①六年擢四川按察使提拔②今所任率迂儒俗吏大多,大概(2)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①上书称旨CA.称赞B.述说C.符合D.号称②帝时宥之AA.宽恕B.提醒C.警告D.欣赏(3)把第②段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朕所以求直言,欲其切于情事文词太多,便至荧听。太素所陈,五百余言可尽耳。(4)第①段画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把这三处标识出来。在外省卫凡会议军民事各不相合致稽延(5)概括第②段中茹太素先被杖责后被嘉奖的原因。【考点】人物传记;一般实词;文言断句;文言翻译;内容理解.【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使用,是以主观题的形式考查。除了在平时学习中多积累之外,我们还要注意结合句子的上下语境,对实词的意义进行揣测。(2)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使用,是以客观题的形式考查。除了在平时学习中多积累之外,我们还要注意结合句子的上下语境,对实词的意义进行揣测。(3)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4)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断句前通读文章,整体感知,把能断开的先断开,然后逐步缩小范围,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凭借和语境(上下文)的关系,作出相应调整。(5)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解答时应先根据题干确定原文信息所在的位置,并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理解分析,然后分点答题。【解答】(1)①译文:六年,提升为四川按察使。“擢”,提拔。②译文:当今任职的官吏都是迂腐文人和无能官吏。“率”,大多,大概。(2)①译文:上书合于皇上心意。“称”,符合。故选:C。②译文:皇上都宽容他。“宥”,宽容、宽恕、原谅。故选:A。(3)“所以”,……的原因;“切”,符合实际情况;“荧听”,淆乱听闻;“言”,字。译文:我征求耿直的进言的原因,是想它们符合实际情况。文章词语太多,就会淆乱听闻。太素陈述的内容,五百多个字就可以全部表达清楚了。(4)“在外省卫”作地点状语,独立断开;“军民事”属于偏正短语作“会议”(动词)的宾语,“事”后断开;“各不相合”,主谓结构独立成句;“致”引出结果,之前断开。综上断句为:在外省卫/凡会议军民事/各不相合/致稽延。译文:“在外省卫,凡讨论军队和老百姓的事务,大家意见有分歧,致使事情一直拖延。请求选用按察司一人负责纠正。”皇帝完全采纳了他的意见。(5)由“明年,坐累降刑部主事。陈时务累万言,太祖令中书郎王敏诵而听之。中言才能之士,数年来幸存者百无一二,今所任率迂儒俗吏。言多忤触。帝怒,召太素面诘,杖于朝”得出被杖责的原因,文章词语太啰嗦,内容指责皇帝滥杀,任用不当,触怒了皇上。由“次夕,复于宫中令人诵之,得其可行者四事。慨然曰:‘为君难,为臣不易。朕所以求直言,欲其切于情事”得出被嘉奖的原因,关键内容有四条是可以采纳并实施的,是切实有用的。答案:(1)①提拔,被提拔;②都,大都。(2)①C;②A(3)我征求耿直的进言的原因,是想它们符合实际情况。文章词语太多,就会淆乱听闻。太素陈述的内容,五百多个字就可以全部表达清楚了。(4)在外省卫/凡会议军民事/各不相合/致稽延。(5)①被杖责的原因,文章词语太啰嗦,内容指责皇帝滥杀,任用不当,触怒了皇上;②被嘉奖的原因,关键内容有四条是可以采纳并实施的,是切实有用的。参考译文:茹太素,泽州人。洪武三年(1370)的乡试举人。上书合于皇上心意,被授予监察御史官职。六年,提升为四川按察使,以公平著称。七年五月应召为刑部侍郎。他向皇上写信说:“中书省里里外外共有百余个官署,都接受御史、按察使的监督,但御史台却没有定期考核,应该命令守院御史一体考核。磨勘司官员数量太少,难以胜任检查全国钱粮的任务,请求增加官员若干员,各分为不同的科目。在外省卫,凡讨论军队和老百姓的事务,大家意见有分歧,致使事情一直拖延。请求选用按察司一人负责纠正。”皇帝完全采纳了他的意见。第二年,因受到牵连,降职刑部主事,他又陈述时事,达数万言。太祖命令中书郎王敏读给他听。其中说,几年来有才能的人,一百人中难得有一、二人幸存,当今任职的官吏都是迂腐文人和无能官吏。其中有很多忤逆和触犯皇上的话语。皇帝大怒,召见茹太素当面责问,并在朝廷上杖打。第二天傍晚,皇上再次在宫中令人朗读茹太素的信,从中体悟到了四条可行的建议,于是感叹说:“当皇帝难,做臣子也不容易。我之所以要求臣子直言,是希望他们能切中事理。文辞写得太多,便到了不知所云的地步。茹太素所呈意见,其实只要五百字就够了。”因而下令中书制订上奏的格式,杜绝大臣呈述奏文繁琐冗长。同时摘抄茹太素上奏中可行的有关条文下发到有关部门。皇上亲自在前面作序,颁发朝廷内外。十年(1377),茹太素同官曾秉正先后担任参政,茹太素前往浙江。后皇上以侍奉父母恩准他还乡。十六年,茹太素应召为刑部试郎中,一个月后,晋升为都察院佥都御史,后又降职为翰林院检讨。十八年九月,晋升为户部尚书。茹太素刚正不阿,几次濒于治罪,皇上都宽容他。有一天,皇上在便殿设宴,恩赐茹太素喝酒,说:“金杯同汝饮,白刃不相饶。”茹太素叩头称是,即而续韵对答说:“丹诚图报国,不避圣心焦。”皇上闻此十分伤感。没多久,茹太素降职为御史。后因陷害詹徽之事牵连,茹太素和同官十二人都被送进监狱治罪。后来茹太素因有罪被处死。【点评】在考试过程中,不少的同学在读完一遍文言文后就开始作答,这种做法是很不正确的。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意。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地浏览一遍。初步明确“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了什么话”等等,读懂个大概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遍把它全部读懂,很少人能够办到。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的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作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中的位置,运用课内所学的知识(实词、虚词、活用、句式等),解决完成较为容易的题目。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要解决较难的题目,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个深入和复核的过程。7.(12分)阅读下文,完成各小题。庐山草堂记(节逸)[唐]白居易①匡庐①奇秀,甲天下山。山北峰曰香炉峰,北寺曰遗爱寺。介峰寺间,其境胜绝,又甲庐山。元和十一年秋,太原人白乐天见而爱之,若远行客过故乡,恋恋不能去。因面峰腋②寺,作为草堂。②明年春,草堂成。三间两柱,二室四牖,广袤丰杀③,一称心力。洞北户,来阴风,防徂署④也,敞南薨,纳阳日,虞祁寒⑤也。木斫而已,不加丹;墙圬而已,不加白。砌阶用石,幂⑥窗用纸,竹帘纻帏,率称是焉。堂中设木榻四,素屏二,漆琴一张,儒、道、佛书各两三卷。③乐天既来为主,仰观山,俯听泉,傍睨竹树云石,自辰至酉,应接不暇。俄而物诱气随,外适内和。一宿体宁,再宿心恬,三宿后颓然嗒然⑦,不知其然而然。④矧⑧予自思:从幼迨老,若白屋,若朱门,凡所止,虽一日二日,辄覆篑土为台,聚拳石为山,环斗水为池,其喜山水病癖如此!一旦蹇剥⑨,来佐江郡,郡守以优容抚我,庐山以灵胜待我,是天与我时,地与我所,卒获所好,又何以求□?尚以冗员所羁,余累未尽,或往或来,未遑宁处。待予异日弟妹婚嫁毕,司马岁秩⑩满,出处行止,得以自遂,则必左手引妻子,右手抱琴书,终老於斯,以成就我平生之志。清泉白石,实闻此言![注释]①匡庐:庐山。②腋:引中为“傍”。③丰杀:增减。④组暑:盛夏。⑤祈寒:严寒。⑥幂:覆盖。⑦嗒然:身心俱遣,物我两忘。⑧矧:况且。⑨蹇剥:遭受挫折。⑩岁秩:规定的任职年限。(1)可填入第④段方框处的虚词是CA.也B.臾C.焉D.与(2)以下对本文各段文意的概括有误的一项是D。A.第①段交代了庐山草堂的由来及位置。B.第②段主要交代的是庐山草堂的设置。C.第③段叙写作者住进草堂之后的情景。D.第④段抒发作者内心的抑郁不平之气。(3)第③段画线句“不知其然而然”追求的是一种怎样的精神境界?(4)通观全文,分析白居易在庐山作草堂的主要意图。【考点】散文;文言虚词;内容理解.【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虚词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时,要了解虚词的用法,再结合语境及语义确定答案。(2)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时,要了解语段的意思,再结合选项比对判断。(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语句和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解答时,需要理解语句含义,再结合语境具体分析。(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概括。解答本题,需要结合题干筛选原句,进而概括作答。【解答】(1)“又何以求”是问句,表示“还有什么好苛求呢”,用疑问表达肯定的意思。“也”,表示判断或解释的语气;“臾”表示时间的短暂间隔;“焉”,用作语气词时,一般表示肯定的语气;“与”一般用于句末是通假字,通“欤”。故选C。(2)A.第①段描述了庐山的环境和草堂的由来和位置。B.“设置”表述有误,应为“布局”。C.“情景”概括不准,应为“感受与改变”。故选D。(3)“不知其然而然”表示“也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需要结合上文内容分析,“一宿体宁,再宿心恬,三宿后颓然嗒然”表明作者在草堂的舒适之感,结合后文“以成就我平生之志”可知,这种舒适的环境正是自己追求的生活与境界,从身体舒适到精神解脱的自由境界,这与道家老子推崇的身心俱遣、天人合一的忘我境界相符合。因此,作者才有“不知其然而然”的感受。(4)根据“介于香炉峰与遗爱寺之间,那地方最美,又是庐山之最”可知这里是庐山之景为众山之最,香炉峰与遗爱寺之间是庐山美景之最,草堂正建立于此,由“一宿体宁,再宿心恬,三宿后颓然嗒然”可知作者在这里身心自由。由此得出:赏秀美风景,得心灵自由。根据“太原人白乐天见而爱之,若远行客过故乡,恋恋不能去”和作者的处境可知,作者初见则爱上庐山此景,有游子回到家乡之感,恋恋不舍;根据第②段内容可知,堂以山水灵胜与堂中装修与设置抚慰了作者贬官时期的遇挫心情。由此得出:抚慰思乡与贬官之情。根据“从幼迨老,若白屋,若朱门,凡所止,虽一日二日,辄覆篑土为台,聚拳石为山,环斗水为池,其喜山水病癖如此”可知作者从小到大都喜欢在房屋中,建台子、做假山、围水池,终得以获得大地赠与的最好的处所。由此得出:满足自己的喜山水病癖。根据“待予异日弟妹婚嫁毕,司马岁秩满,出处行止,得以自遂,则必左手引妻子,右手抱琴书,终老於斯,以成就我平生之志”可知,作者期待在弟妹婚嫁、官期已满后,携妻子儿女、抱古琴古书而终老于此,成就平生之志。由此得出:准备终老于斯。答案:(1)C(2)D(3)在庐山草堂住一晚则身体安宁,两晚则心情恬适,多晚之后则身心舒畅、物我两忘,并不知为何如此。作者追求的正是一种从身体舒适到精神解脱的自由境界,是庄子所推崇的身心俱遣、天人合一的忘我境界。(4)①赏秀美风景,得心灵自由。庐山之景为众山之最,香炉峰与遗爱寺之间是庐山美景之最,草堂正建立于此。优美的自然景色令作者身心舒适,获得精神自由。②抚慰思乡与贬官之情。作者初见则爱上庐山此景,有游子回到家乡之感,恋恋不舍。且草堂以山水灵胜与堂中装修与设置抚慰了作者贬官时期的遇挫心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