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河南省名校学术联盟高三5月考前冲刺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1页
2024届河南省名校学术联盟高三5月考前冲刺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2页
2024届河南省名校学术联盟高三5月考前冲刺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3页
2024届河南省名校学术联盟高三5月考前冲刺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4页
2024届河南省名校学术联盟高三5月考前冲刺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名校学术联盟·考前冲刺·精品预测卷语文(二)本试卷共8页。全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传统山水画中的“小亭”,经常坐落于山林幽静之处,正是为画中人与观者观看山水景象设置了一种绝佳的视点与观景平台,它不仅成为士人、画家视点的最佳载体,还丰富了画面的“看”之体验。从山水画中“亭”与周围的空间结构和画面位置来看,画家们在“亭”和观者视点的关系上作出了许多调整,开始思考亭与自然的关系。如在隋唐时期的山水画中,“亭”作为一种华丽的宫观建筑显立其中,强调了一种以人物身份为中心的体验。“宫观”建筑不但占据画面的中央,而且周围的景象均是围着“屋亭”依次排开,形成严密方阵,宫观作为主体,山水则在其后。宫观建筑的层层围合感,会使人的视野受限。而登亭的人,往往是一种权贵身份的象征,对于是否赏景在此也显得并不重要。但自五代开始,山水画中的“亭”多为一种“草堂”或“空亭”的形象,它们或建在画面高处,或隐匿在山林里,位置有高有低,与自然交互错落,与周围山水景象融为一体,形成一种天然互动的和谐关系。北宋燕肃《春山图》中的草亭就建在水边,圆盖茅草铺顶,草亭与小桥相连,亭内坐有一文士,是一种特殊的水边亭榭,体现了士人贴近生活的悠闲情趣。而建在高处的山亭,则给人一种孤高冷世的野逸精神,如龚贤画中的亭子大多如此。画家利用“亭”制造出不同的观看体验和审美情趣,而那来此亭休憩入驻的人,更寻求的是一种登高望远的看之体验,以此寻求最佳的视点。所以,画家对屋亭位置的摆放和周围环境的空间关系影响着观者的观看感受。山水画中的“亭”和古代建筑学中的设计思想相通,因为山中的屋亭与外界相连且没有边界,只有通过移动与转换的视点才能感受周围景象的变化,因此,屋亭的位置摆放显得极为讲究。五代以后的山水画中的屋亭就常体现了中国古代聚落的非对称的空间对景构图,山水画中的屋亭并非宫观建筑的正中对称,而是坐落在画中偏右或偏左的位置,这样能够使亭与周围的景象产生一种丰富的层次感,站在亭内向外看也更容易产生深远的视觉效果。在这些画面中,从前景坡岸到屋亭,再从屋亭到后景远山,它们之间相连的轴线有一个严密的转折,这种转折不仅增加了画面构图的趣味性,而且丰富了画面的中间层次,使亭中人在眺望时较易产生深远之感。清代画家汤贻汾绘有一幅《爱园图》,在这幅图中,画家就注意到了“亭”在画面中制造视觉效果的重要作用。“爱园”,位于南京城西北角的鸡笼山下,早年为王均之的集园,因取陶渊明“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之意,所以将园名改为“爱园”画面中最高的建筑为鸡鸣寺,偏左的山峰为鸡笼山,在石桥的右侧便是爱园,园西的长廊处由南至北串起了三座亭阁。从亭阁到石桥再到鸡笼山,轴线呈90度的垂直状,为典型的非对称空间构图。坐在亭内可以欣赏园内的水池、池北的亭廊以及远处的高山佛塔,眺望园外的大好河山。可以说,园中的亭子和周围的景趣构成了一个最佳视点的互动。汤贻汾不仅对画面中亭台楼池的位置和视觉角度有严格经营,在真实建造时也曾提供了不少策略。从这个角度来说,画家也参与了工程建造,山中或园中之亭正借助画家的眼睛为观者开辟一处绝佳的视角。曹秉仁说园内“凡一亭一池,一树一木,得公之题咏位置者,花鸟皆性灵,烟云皆笔墨也”。画家巧妙地利用了这一视点达到了观者“看”景的满足,亭子给观者提供了最佳的看景平台。另外,在一些传统古诗中,对于“亭”的描绘大多也是从诗人登临时的视角进行的。如苏东坡在(涵虚亭》中就曾道出“坐观万景得天全”的感慨。当画家将这些诗意转化为画面时,诗中的亭便成为观者在视觉上可以感知的具体形象。观者在欣赏画作时,仿佛能够置身于这画里的亭子之中,通过画家的视角来观赏山水,体验那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摘编自王天乐《山中圣境:中国传统山水画中“亭”的空间叙事》)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隋唐时,山水画中登亭人常常是权贵人士;自五代以后,随着画中亭子形象的变化,亭内人地位也随之逐渐降低。B.在中国古代建筑学中,“亭”的设计思想与山水画中的表现方式完全吻合,都体现了非对称的空间构图原则。C.汤贻汾在绘制《爱园图》时,依据爱园的实际布局来构思画面中的亭台楼阁,确保画面与现实园林完美对应。D.在一些受传统古诗所启发的画作中,画中亭是诗中亭在视觉艺术上的延伸和再现,丰富了观者的视觉体验。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传统山水画中的“亭”常常作为观者与自然交互的媒介,其位置的摆放对于画面的层次感和视觉效果至关重要。B.从隋唐到五代,山水画中“亭”的形象从华丽的宫观建筑转变为朴素的草堂或空亭,这反映了画家审美观念的变化。C.画家在创作山水画时,会借助“亭”来制造特殊观看体验,使观者仿佛能够身临其境地游历山水,满足其观景的想象。D.古诗中对“亭”描绘多从诗人远观的视角进行,因此,在古代诗歌中,“亭”被视为一种静态的景观元素。3.下列选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原文第二段观点的一项是()A.一位画家在山水画中将“亭”画在画面的中心位置,借以突显其作为画面的主体和焦点。B.某山水画中的“亭”被画得极为精致细腻,展现了画家对建筑细节的精细观察和其独特的审美。C.画家在山水画中将“亭”隐于山林之间,使其与自然景观融为一体,形成一种和谐互动的关系。D.一位建筑师指出,山水画中的“亭”不仅是画面元素,也为实景建筑的构思提供灵感和参考。4.某城市计划建设一个以“古亭新韵”为主题的公园,在公园的设计中,“亭”是重要元素。根据材料,以下四种方案中最能营造出和谐而富有层次感的视觉效果的一项是()A.将亭子放置在这座公园的中央位置,使之作为视觉焦点,周围景观都围绕亭子展开。B.将亭子放置在公园的一角,作为一处静谧的休息点,与周围的环境保持一定的距离感。C.在公园的主要轴线上布置几处亭子,形成一条景观走廊,与园内的风景或建筑相呼应。D.将亭子建在高地或山腰上,作为俯瞰整个公园的观景点,与周围的自然景观形成对比。5.近年来,虚拟现实技术(VR)日益成熟,使得人们能够身临其境地体验各种虚拟场景。某艺术机构欲利用VR技术,结合中国山水画中的“亭”元素,打造“山水画中游”的体验。假如你是策划人,你将如何运用“亭”在画中的位置和空间关系,提升用户的VR沉浸感?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答案】1.D2.D3.C4.C5.①偏位布局:在VR场景中,将“亭”精心布局在偏左或偏右位置,而非中心,以此引导用户的视觉焦点,创造出有深度的视觉效果,从而增强沉浸感。②非对称美学:借鉴传统山水画中的非对称构图技巧,将亭与远山坡岸等元素以非对称的方式排列,为用户带来既自然又富有动感的视觉体验。③多层次空间设计:在VR中精心设计前景、中景与远景,使得每一层次都富有细节和深度。例如,前景可能是生意盎然的草木,中景是亭与其周边的环境,而运景则是雾霭缭绕的出川。共同营造出深远的空间感。④观景与融合:将“亭”设计为VR中的观景点,用户可身临其境地欣赏四周景致,同时确保其融入周围的自然环境,为用户带来既真实又生动的沉浸体验。【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随着画中亭子形象的变化,亭内人地位也随之逐渐降低”错,由第三段“五代以后的山水画中的屋亭……站在亭内向外看也更容易产生深远的视觉效果”,第四段“清代画家汤贻汾绘有一幅《爱园图》……坐在亭内可以欣赏……”,可知原文主要描述了亭子在山水画中的形象变化,以及在不同时期亭子所承载的文化意义和空间关系,但并没有直接提及这种形象变化与亭内人地位变化之间的关系。B.“‘亭’的设计思想与山水画中的表现方式完全吻合”错,根据第三段为“山水画中的‘亭’和古代建筑学中的设计思想相通”,可知“思想相通”并不能说它们“完全吻合”;“都体现了非对称的空间构图原则”错,由第四段“清代画家汤贻汾绘有一幅《爱园图》……为典型的非对称空间构图”可知,“都体现”扩大了范围。C.“确保画面与现实园林完美对应”错,由第四段“汤贻汾不仅对画面中亭台楼池的位置和视觉角度有严格经营,在真实建造时也曾提供了不少策略”,可知并没有明确指出画面中的细节都与现实园林“完美对应”,只是强调了画家对画面构图和视角的精心设计以及在真实建造时提供了一些策略。故选D。【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D.“多从诗人远观的视角进行”错,由最后一段“对于‘亭’的描绘大多也是从诗人登临时的视角进行的”,可知是多从诗人登临时的视角进行;“‘亭’被视为一种静态的景观元素”错,“亭”仅仅被视为静态的景观元素,忽略了其在古代诗歌中作为活动场所和观景点的动态角色。故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第二段的主要观点是,自五代开始,山水画中的“亭”多与自然环境相互交影,位置有高有低,形成一种天然互动的和谐关系。A.不适合,将“亭”画在画面中心位置,突品其作为主体和焦点,与第二段描述的“亭”与自然景观的融合和灵活多变的位置不符。B.不适合,强调的是画家对建筑细节的精细观察和画家的独特审美,与“亭”和自然景观的关系及表达情感、审美悄趣的观点关联不大。C.适合,“将‘亭’隐于山林之间,使其与自然景观融为一与第二段描述的“亭”与自然景观的和谐互动关系相吻合,因此最作为论据来支撑该段观点。D.不适合,更多的是从建筑设计的角度出发,强调“亭”对实景建筑构思的启发作用,而非其在山水画中与自然环境。故选C。【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A.此方案将亭子作为公园的核心景点,其与周围景观的和谐性易受到影。B.此方案更侧重强调亭子的隐蔽性和休息功能,表现出亭子与环境的距离感,而不是与环境的和谐融合。C.此方案通过几处亭子的布置,形成了一条景观轴线,与园内的风景或建筑相呼应具有较强的空间感和层次感。D.此方案虽然能提供俯瞰视角,但可能过于突出,不能与周围景观形成和谐关系。故选C。【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①由“山水画中的屋亭并非宫观建筑的正中对称,而是坐落在画中偏右或偏左的位置……产生深远的视觉效果”,可得到启示:进行偏位布局,将“亭”精心布局在偏左或偏右位置,而非中心。②由“从亭阁到石桥再到鸡笼山,轴线呈90度的垂直状,为典型的非对称空间构图……眺望园外的大好河山”,可得到启示:遵循非对称美学:将亭与远山坡岸等元素以非对称的方式排列。③由“从山水画中‘亭’与周围的空间结构和画面位置来看,画家们在‘亭’和观者视点的关系上作出了许多调整”,可得到启示:进行多层次空间设计,精心设计前景、中景与远景,使得每一层次都富有细节和深度。④由“是为画中人与观者观看山水景象设置了一种绝佳的视点与观景平台,它不仅成为士人、画家视点的最佳载体,还丰富了画面的‘看’之体验”,可得到启示:观景与融合,将“亭”设计为VR中的观景点,用户可身临其境地欣赏四周景致,同时确保其融入周围的自然环境,为用户带来既真实又生动的沉浸体验。(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金字塔的启示韩北屏二月,一个没有月亮的夜晚,我们到开罗郊外走访金字塔,探寻远古的秘密。我去游览金字塔,已经不止一次了。以前去的时候,都是在白天。那时,我从热闹的市区出来,穿过郊区马路,向着太阳落下的方向走去,马路尽头,一个急转弯,眼前就出现了寸草不生的荒原。这是撒哈拉大沙漠的边缘。在夕阳映照下,无边无际的黄沙,一直伸向天边;在黄沙的反衬下,金字塔显得寂寞,人面狮身像显得更加忧郁。尽管这时候金字塔畔的游人很多,他们骑着毛驴互相追逐,在骆驼背上嬉笑。可是,我总觉得这里荒凉而且神秘。我想,夜晚的金字塔,又会是一种什么景象呢?在一个没有月亮的暗夜里,我来听金字塔的独白了。这时候,天黑得像用浓墨染过似的,星星忽闪忽闪,似乎想把黑暗的天空刺个小洞钻出来,但马上又被黑暗挡住了。三座金字塔完全看不见,连离我们最近的人面狮身像也消失在深邃的夜色中。这时候,一片静啊,要不是我的身边坐着许多人,我简直以为被扔到人类世界之外了。突然,第一座金字塔被淡蓝色的光照亮了,跟着第二座、第三座金字塔也被照亮了。漆黑的天幕上,出现三个锥形。那清冷的颜色,那严峻的形象,使我感到深深的凉意。三座金字塔的尖顶,绝望地指向天空,悄然无声。然后,紫色的光照亮了人面狮身像,黄色的光把残破的太阳神庙映现出来。一阵哀怨的古埃及的乐声,从远到近,从低沉到响亮,从沙漠的那一头到了我们跟前。那乐声仿佛走过时间的长途,听起来有些疲惫。稍停,淡蓝色的光熄灭了,金字塔又隐藏到黑暗中去,只剩下人面狮身像沉默地望着我们。过了一会儿,它才用苍老的声音向我们说起五千年前的历史。当时,古埃及多么繁荣,尼罗河抚育了这一片土地上的文明。它说:“当这里已经能够辨认星辰,已经学会计算的时候,其他地方的人类还住在洞穴里。”它历数古埃及王朝帝王们的功业,接着又谈到埃及的衰微……人面狮身像忽然住口。照射着它的紫色光线越来越暗,最后它好像退到轻纱的帐幕后边,只剩下一个朦胧的影子。就在这时,传来尼罗河边举行法老王登基庆典的消息,鼓乐齐鸣,人声鼎沸,驯马者的吆喝声和马蹄声混合在一起,仿佛有成千上万的人涌到这里来了。一会儿,又是法老王三世和他的儿子的对白,第一座金字塔与第二座金字塔又出现了;一会儿又宣布法老王三世的葬仪,王后唱起哀歌,丧曲的颤抖旋律在夜风中飘散。这时第一座金字塔单独地站着,我凝神注视,所看到的仍然是奴隶们千里跋涉运来的石头,那些石头暴露在沙漠阳光下已经有四千多年,它们都已受到剥蚀,显得憔悴不堪……我在金字塔畔看罢“声光表演”,也可以说游历了一次幻觉的境界,在不长的时间里呼吸了一下古埃及的空气。这样的一次“游历”,使我沉思。我在想,金字塔到底给人什么样的感觉呢?今天,当我们站在它的旁边,仰望巍峨的石砌建筑,的确惊叹它的宏伟;当我们从倾斜的梯子上,匍匐着爬进金字塔内部的墓穴中,的确佩服古代工程师的绝顶聪明:当我们看到了发掘出来的帝王、皇后的木乃伊,看到神庙中的美丽绘画和象形文字,的确感谢它为我们保留了罕有的珍物。可是,金字塔在人们的心目中,是一个什么样的象征呢?金字塔是怎样建成的?就拿建筑的石块说吧,一个“库夫金字塔”用了二百五十万块石头,每块石头据说有四吨重,当时没有汽车,没有起重机,它是怎么运来的?怎么砌成的?有人说,利用尼罗河每年一次的泛滥,从上游运来石块,洪水将它推送到这里,砌好一层,在旁边堆上沙,再把石块弄上去,然后再砌第二层。又有人说,这些石块是驱使几十万奴隶,费了几十年的时间,从老远的地方运来的,在这条运输线上,死了不知多少人,白骨可以铺路。当然,前一种说法不那么辛酸,可也免不了死亡;后一种说法却充满了血泪。我特别有兴趣地去看了木乃伊。他们是四千多年前的皇帝和皇后,他们在金字塔里睡了那么多年:现在睡在开罗博物馆里,还不知要睡多少年。从文物的角度来说,这些木乃伊是珍贵的;世界上不知多少有名的皇帝和美丽的皇后物化得无影无踪,难得这几位的形骸保留了下来,供后人凭吊。但是,我一想到沙漠上的白骨,一想到尼罗河边的泪水,怎么也遏止不住悲愤。说到金字塔,马上就联想到尼罗河。金字塔和尼罗河,是埃及的象征。如果打开埃及地图,那就好像打开一幅清疏的中国花卉画,画面上空白极多,当中是一株绿色的藤,藤上挂着许多葡萄,那便是尼罗河和它周围的城镇乡村。空白的地方是荒无人烟的沙漠。我曾经沿着尼罗河旅行过一趟,到过开罗、亚历山大、塞得港。这些城市,不是紧贴在尼罗河边,便是镶嵌在尼罗河入海的河口。开罗、亚历山大和塞得港,是既古老而又崭新的现代化城市,撇开它们的历史和今天的建设不谈,我只想说一说尼罗河给予它们的支持。这些城市的市区很繁华,可是一出郊区,便看到沙漠的狰狞面目。比如说开罗吧,这个大城市有众多的人口,建筑很美,尼罗河穿城而过,给喧闹的都市带来诗情画意。你站在市区里,无论如何也想不到沙漠就是近邻。这里,人的劳动和创造起了主要的作用,但是,尼罗河是取得胜利的有力支持。我站在尼罗河边,望着金字塔巍峨的身影,不禁沉思。我想:金字塔庄严端坐,只不过象征着消失了的权势;尼罗河汩汩长流,才象征着生命的力量。(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我”曾经多次在白天游览金字塔,白天金字塔的壮观景象使“我”产生一探夜幕笼罩下的金字塔景象的强烈兴趣。B.夜游金字塔的时候,“我”了解到了古埃及灿烂的文明、法老王登基庆典、法老王三世的葬仪等多个方面的内容。C.“我”认为,面对金字塔,人们不仅要想到它的宏伟、建筑者的聪明、保留罕有珍物的功勋,还应从中获得更深刻的启示。D.金字塔和尼罗河都是埃及的象征,“我”对金字塔的情感包含着悲愤,而对尼罗河的则是赞颂,一贬一褒,态度鲜明。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中画波浪线的两个问句,不仅起到了引发人们思考的作用,而且在内容上有递进关系,把人们的思考引向深入。B.许多皇帝和皇后已经物化得无影无踪,但古埃及的统治者们却成为木乃伊供今人参观,文章以此写出了古埃及文明的繁荣。C.文章把尼罗河比作“绿色的藤”,把其周围的城镇乡村比作“许多葡萄”,形象地写出了尼罗河对埃及发展繁荣的重要作用。D.文章前半部分重点写了夜晚金字塔的“声光表演”,为后文写金字塔带给作者启示、文章主旨的升华作了充分铺垫。8.在描写夜晚金字塔的“声光表演”时,作者是如何融入强烈的主观情感的?请简要分析。9.请谈谈你对最后一段画线句子含义的理解,并结合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谈谈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答案】6.A7.B8.①渲染黑暗、寂静的背景,创设凄婉悲凉的意境,融入强烈的主观情感。②运用拟人,如“三座金字塔的尖顶,绝望地指向天空”,融入强烈的主观情感。③运用对比,如古埃及的繁荣及衰微、大庆典的喧闹和王后唱起的哀歌,融入强烈的主观情感。④运用带有强烈情感的词语,如“残破”“沉默”“苍老”。⑤直接抒发感受,如“那清冷的颜色,那严峻的形象,使我感到深深的凉意”。9.理解:权势是短暂的,生命的力量是永恒的。作用:文章写了作者游览金字塔的所观所想,选材宽泛,体现了“形散”的特点;而这句话揭示了文章主旨,照应了标题,正是作者游览金字塔所得到的启示,文章看似很散的选材,最终都集中于这句话,体现了“神不散”的特点。【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白天金字塔的壮观景象”错误。根据原文第二段“寸草不生的荒原”“显得寂寞”“我总觉得这里荒凉而且神秘”可知,突出这里的荒凉。故选A。【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B.“文章以此写出了古埃及文明的繁荣”错误。根据文章第十一段“从文物的角度来说,这些木乃伊是珍贵的……难得这几位的形骸保留了下来,供后人凭吊。但是,我一想到沙漠上的白骨,一想到尼罗河边的泪水,怎么也遏止不住悲愤”,写此内容是为了表达作者对古埃及统治者们的愤慨。故选B。【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表现手法的分析鉴赏能力。描写夜晚金字塔的“声光表演”主要集中在文章第四、五、六两段,然后在这几段中找出作者是如何融入强烈的主观情感的手法。感情的抒发可以从直接抒发和间接表现两个角度思考。景物描写,第四段中作者借助“天黑得像用浓墨染过似的”“三座金字塔完全看不见,连离我们最近的人面狮身像也消失在深邃的夜色中”的漆黑无边的景物描写,特意营造宁静深邃幽暗的环境,在景物描写中加入了作者的主观感情。拟人修辞手法。赋予三座金字塔以“绝望”的情感,写它们“悄然无声”,作者的主观感情通过拟人手法传达出来。对比的手法。“古埃及多么繁荣,尼罗河抚育了这一片土地上的文明”与“又谈到埃及的衰微”的对比;“鼓乐齐鸣,人声鼎沸”的登基庆典与“王后唱起哀歌,丧曲的颤抖旋律在夜风中飘散”的对比,使感情表达强烈。以上为间接手法的抒发作者情感。“那清冷的颜色,那严峻的形象,使我感到深深的凉意”“残破的太阳”“哀怨的古埃及的乐声”“苍老的声音”“单独地站着”“显得憔悴不堪”等语句和短语,直接将作者的主观感受抒发出来。【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语句含义和作用的能力。理解:“金字塔庄严端坐,只不过象征着消失了的权势;尼罗河汩汩长流,才象征着生命的力量”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金字塔”的象征意义,“消失了的权势”,即权势会消失;二是“尼罗河”的象征意义,“生命的力量”,即生命汩汩长流。作用:本句位于全文的结束部分,从结构上起到了卒章显志的作用,点明了本文的主旨,借金字塔尼罗河抒发权势短暂,生命永恒的感慨。从全文看,文章前几段分别写了白天的金字塔、夜晚金字塔的“声光表演”、金字塔给人的感觉、金字塔是如何建设、木乃伊、尼罗河、尼罗河上的城市等内容,选材宽泛,看似很散,但最后都归结为这一句话,体现了“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齐桓公伐鲁,鲁人不敢轻战,去国五十里而封之。曹谓鲁庄公曰:“听臣之言,国必广大,身必安乐;不听臣之言,国必灭亡,身必危辱。”庄公曰:“请从。”于是明日将盟,庄公与曹判皆怀剑至于坛上。庄公左搏桓公,右抽剑以自承,曰:“鲁国去境数百里,今去境五十里,亦无生矣。钧其死也,戮于君前①。”管仲进,曹刿按剑当两陛之间曰:“二君将改图,毋或进者!”庄公曰:“封于汶则可,不则请死。”乃遂封于汶南,与之盟。桓公归而欲勿予,管仲曰:“不可。许之而不予,不可谓信。予之,虽亡地,亦得信。以四百里之地见信于天下,君犹得也。”庄公,仇也;曹刿,贼也。信于仇贼,又况于非仇贼者乎?夫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从此生矣。管仲可谓能因物矣,以辱为荣,以穷为通,虽失乎前,可谓后得之矣。(节选自《吕氏春秋·贵信》)材料二:贞观十年,魏征上疏曰:臣闻为国之基,必资于礼;君之所保,惟在于诚信。诚信立则下无二心。故孔子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又曰:“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自王道休明,十有余载,威加海外,万国来庭,仓廪日积,土地日广。然而道德未益厚,仁义未益博者,何哉?由乎待下之情未尽于诚信,虽有善始之勤,未睹克终之美也。昔贞观之始,乃闻善惊叹;暨八九年间,犹悦以从谏。自兹之后,渐恶直言,虽或勉强有所容,非复昔时之豁如。謇谔之辈,稍避龙鳞;便佞之徒,肆其巧辩。谓同心者为擅权,谓忠谠者为讲谤。故强直者畏擅权之议,忠谠者虑讲谤之尤。正臣不得尽其言,大臣莫能与之争。荧惑视听,妨政损德,其在此乎?夫君能尽礼,臣得竭忠,必在于上下相信。上不信,则无以使下;下不信,则无以事上。信之为道大矣。昔齐桓公问于管仲曰:“如何而害霸乎?”管仲曰:“不能知人,害霸也;知而不能任,害霸也;任而不能信,害霸也。”管仲霸者之良佐犹能慎于信任也如此况乎为四海之大君乎?太宗览疏叹曰:“若不遇公,何由得闻此语!”(节选自《贞观政要·诚信》)【注】①戮于君前:死在您面前,意即“和您同归于尽”。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管仲A霸者B之良佐C犹能慎D于信任E也如此F况乎G为四海之大H君乎?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钧,文中指同样、一样,和《齐桓晋文之事》中“吾力足以举百钧”的“钧”意思不同。B.穷,文中指困窘、处境困难,和《屈原列传》中“谗人间之,可谓穷矣”的“穷”意思不同。C.尤、文中指责备,和《答司马谏议书》中“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的“尤”意思不同。D.知,文中指了解,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不吾知也”的“知”意思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面对齐国大军压境的危急形势,鲁庄公听从曹判的建议,以要挟的手段逼迫齐桓公签订了两国以汶水为边界的盟约。B.齐桓公回国后,想不履行和鲁国签订的盟约,但遭到管仲的反对,管仲认为答应了给鲁国土地却不给,会失去诚信。C.魏征认为,唐太宗政绩卓著,但在道德、仁义方面有所欠缺,这是由于唐太宗对待臣下未尽于诚信,不能善始善终。D.魏征指出,上下相互信任形成君尽礼、臣竭忠的君臣关系非常重要,管仲就曾批评齐桓公未能信任臣子而妨害霸业。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曹判按剑当两陛之间曰:“二君将改图,毋或进者!”(2)自兹之后,渐恶直言,虽或勉强有所容,非复昔时之豁如。14.材料一说“虽失乎前,可谓后得之矣”,请概述“失乎前”“后得之”分别指什么。【答案】10.ACF11.B12.C13.(1)曹刿手按着剑站在两阶之间说:“两位君主将另作商量,谁都不许上前!”(2)从那之后,陛下您渐渐讨厌直言,即使有时勉强接受,也不像早年那般豁达纳谏如流了。14.“失乎前”:在会盟时失去四百里土地。“后得之”:在天下得到诚信的名声,多次盟会诸侯而能成功,使天下一切都得到匡正而天下能听从。【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管仲,是霸主的好辅佐,却还能够像这样谨守信用,更何况是统领天下的君主呢?“管仲”是“霸者之良佐”“犹能慎于信任也如此”两句共同主语,一般应在其后断开,故选A;“良佐”是宾语,应在其后断开,故选C。“如此”是“慎”的后置状语,应在其后断开,故选F。故选ACF。【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A.正确。钧:同样、一样/古代的重量单位,三十斤是一钧;句意:削减领土不能生存和与跟你拼命同样是死。/我的力气足以举起三千斤。B.错误。两个“穷”都是“困窘、处境困难”的意思;句意:把困窘变成通达。/却被小人离间,可以说处境很困难。C.正确。尤:责备/尤其;句意:忠诚正直的人担心诽谤朝廷的责备。/读书人所争辩的,尤其在于名气是否符合(实际)。D.正确。两个“知”都是“了解”的意思;句意:不能识别了解人才有损于霸业。/不了解我。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在道德、仁义方面有所欠缺”错,根据“然而道德未益厚,仁义未益博者”可知,魏征认为唐太宗到如今的道德和仁义仍然不笃厚,并非所所欠缺。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当”,通“挡”,站在;“陛”,台阶;“图”,商量;“毋或”,没有人、谁都不许。(2)“兹”,那;“恶”,讨厌;“或”,有时;“豁如”,豁达。【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根据“予之,虽亡地,亦得信。以四百里之地见信于天下,君犹得也”“信于仇贼,又况于非仇贼者乎?夫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从此生矣”可知,齐桓公的“失乎前”是失去了从鲁国获得的四百里的土地;他“后得之”是在天下得到诚信的名声,多次盟会诸侯而能成功,使天下一切都得到匡正而天下能听从。参考译文材料一:齐桓公攻打鲁国,鲁国人不敢轻率作战,在离鲁国都城五十里的地方封土为界。曹刿对鲁庄公说:“您听从我的话,国土必定广大,您自身必定安乐;您不听从我的话,国家必定灭亡,您自身必定遭到危险耻辱。”庄公说:“我愿意听从你的话。”于是第二天将要盟会时,庄公与曹刿都怀揣着剑到了盟会的土坛上。庄公左手抓住桓公,右手抽出剑来指着自己,说:“鲁国都城本来离边境几百里,如今离边境只有五十里,反正也无法生存了。削减领土不能生存和与跟你拼命同样是死,让我死在您面前。”管仲要上去,曹刿手按着剑站在两阶之间说:“两位君主将另作商量,谁都不许上前!”庄公说:“在汶水封土为界就可以,不然的话就请求一死。”于是就在汶水之南封土为界,跟鲁国订立了盟约。桓公回国以后想不还给鲁国土地。管仲说:“不可以。答应了人家却不还给人家土地,这不能算作诚信。还给它土地,这样虽说失去了土地,也还能得到诚信的名声。用四百里土地就在天下人面前显示出诚信来,您还是合算的。”庄公是仇人,曹刿是敌人,对仇人、敌人都讲诚信,更何况对不是仇人、敌人的人呢?桓公多次盟会诸侯而能成功,使天下一切都得到匡正而天下能听从,就由此产生出来了。管仲可以说是能因势利导了,他把耻辱变成光荣,把困窘变成通达,虽说前边有所失,不过可以说后来有所得了。材料二:贞观十年,魏征上疏说:“臣听说治理国家的基础,在于道德和礼教;国君地位的保障,只在于诚实信用。诚实信用树立以后,臣子对国君就没有二心。所以孔子说:“君主以礼待臣,臣便以忠事君。”又说:“自古都有死,百姓不信任则国家不能存立。”自从陛下登基,实行王道,已有十多年了,神威遍及四方,各国使者前来朝拜,国家粮仓日益充实,国土日益宽广。然而,我认为如今道德和仁义仍然不笃厚,为什么呢?因为朝廷对侍臣子的态度还不够诚信,虽然陛下在贞观初期勤于政务,虽然有一个好的开头,但却没能做到善始善终。在以前贞观初年,陛下听到好的意见就很惊喜,到贞观八、九年间,仍然乐于接受意见。从那之后,陛下您渐渐讨厌直言,即使有时勉强接受,也不像早年那般豁达纳谏如流了。因此,忠正的大臣,逐渐为了避免触犯您不敢直言;而那些奸邪之人,正好大肆发挥他们巧舌如簧的本领。他们诬陷与朝廷同心同德的人是滥用职权,中伤直言进谏的人是在诽谤朝政。所以刚强正直的人害怕玩忽职守的罪名,忠诚正直的人担心诽谤朝廷的责备。于是正直的忠臣不能完全陈述自己的想法,朝中重臣也不能与之争辩是非。圣上被迷惑视听,妨政害德的原因,就在这里吧?如果要君王尊礼,臣下尽忠,就一定得君臣之间互相信任。君上不信任臣下,就不能役使臣下,下臣不信任君上,就不能侍奉君上。信任对于治理国家非常重要。以前,齐桓公对管仲说道:“这样做该不会妨害称霸吧?”管仲说道:“不能识别了解人才有损于霸业;知道是人才而不能够恰当地任用,有损于霸业;任用了又不肯信任,有损于霸业。”管仲是霸主的好辅佐,却还能够像这样谨守信用,更何况是统领天下的君主呢?唐太宗看了奏疏,感叹道:“如果不遇到魏征你,我怎么可能听到这样的肺腑之言呢?”(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同刘二十八哭吕衡州兼寄江陵李、元二侍御①柳宗元衡岳新摧天柱峰,士林憔悴泣相逢。只令文字传青简,不使功名上景钟②。三亩空留悬磬室,九原犹寄若堂封③。遥想荆州人物论,几回中夜惜元龙④。【注】①刘二十八:指刘禹锡。吕衡州:指吕温,河中人。李:李景俭。元:元稹。唐宪宗元和六年(811年),赞同革新的吕温死于贬所衡州,被贬于朗州的刘禹锡作诗吊唁,被贬在永州的柳宗元也写诗哀悼,并将诗寄给了李景俭、元稹。②景钟:大钟。古人在钟上刻写铭文以记述其功德。③九原:指墓地。寄:暂时寄葬。若堂封:指方而高的坟墓。④元龙:陈登的字。据史载,荆州牧刘表曾与刘备、许汜等人评论天下人物,刘备极力推崇陈登。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以天柱峰崩塌来形容吕衡州去世,起笔奇峭突兀,给读者以强烈的冲击力。B.吕衡州贬于异地为官,逝后魂寄他乡,不能归葬故里,不免让人顿生凄凉之感。C.诗歌中的“空”字和杜甫诗“隔叶黄鹂空好音”中的“空”字都寄寓了悲哀之情。D.诗人身处永州,遥想当年刘表等人评论天下人物,深为陈登的不幸遭遇而痛惜。16.请结合诗歌内容,对吕衡州的形象特点进行分析。【答案】15.D16.①才华突出。他的文章能够青史留名。②为官清廉。他死后室如悬磬,空无所有。③功业未就。他尚未建立能够刻写在大钟上的功业便客死异乡。【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D.“深为陈登的不幸遭遇而痛惜”错误,尾联用典,以陈元龙比吕衡州,意思是人们深夜纵论天下英雄时,会屡次为失去陈登式的人物——吕衡州而无限痛惜。故选D。【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诗歌首联写吕衡州的摧折和它的巨大影响。尾联扣题内“兼寄”,进一步写士林对吕衡州不幸摧折的痛惜。对吕衡州的形象特点进行分析,要结合中间两联内容。由“只令文字传青简”可知,文章书于青简、传流后世,算是人生之一幸。吕衡州留下一些诗文,足见其文采出众。磬是一种中间空虚的打击乐器。悬磬室用来形容屋里空无所有。“三亩空留悬磬室”既写出了吕衡州的清贫,也透出了吕衡州的廉洁:死后仅留下宽约三亩的室内空空的院落。“不使功名上景钟”“九原犹寄若堂封”两句可知,吕衡州没有在政治上留下不朽的功名,就客死他乡,连棺材还寄在异乡,无力迁回故土。(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认为,一个人唯有内外兼修,才能成为文质彬彬的君子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贾谊在《过秦论》中以“斩木为兵,揭竿为旗”极写陈涉起义军装备之简陋,接着又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极写陈涉起义军受到人们的热烈拥护。(3)唐代诗人常常用“捣衣”来表达对远方之人的思念之情,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答案】①.质胜文则野②.文胜质则史③.天下云集响应④.赢粮而景从⑤.长安一片月⑥.万户捣衣声(夜梦还京北,乡心恨捣衣/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词有:赢、景、砧、拂。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柳色黄金嫩,梨花白雪香。”“会见今年八九月,处处枣红梨子黄。”梨花是雪白的,梨子是金黄的,似乎①。可是,最近几年老家来人,有时会捎来几个红色的梨子,这些红色的梨子像一颗颗巨大的红宝石,让人②。居然有完全红色的梨!我开始打听是什么人栽种的。乡亲们告诉我,种梨的人叫武进达。于是我在梨树开花的季节来到了武进达的梨园。在梨园小路上,我见到了武进达。初春的风还有些凉,武进达却只穿了一件短袖上衣。他已是五十几的人了,依旧浑身散发着活力,说起话来③,极具感染力。他向我介绍了引进、试种红梨的过程,眨着眼睛,狡猾地说:“特色农业赢在特色,红梨单凭那宝石一样的红色就足以在所有的梨中胜出,更何况它还那么好吃,我还愁赚不到钱吗?”县里的同志告诉我,武进达成立了合作社,帮助八百多户农民成功脱贫。现在合作社规模不断扩大,已在全县推广红梨上万亩,让更多乡亲在致富路上捧起了“红宝石”。告别的时候,武进达握着我的手说:“咱们老家是平原,缺少旅游景点。但是,这红梨园绝对有看头,开花时美,结果时更美,到时候带朋友来看看。”我扭头望去,这开满鲜花的大地,确实美不胜收,景色动人,让人④。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词语的感情色彩在特定的场合会发生转变,下列各项中的“狡猾”和文中加点的词语“狡猾”感情色彩一致的是()A.我早就和这个人断绝了来往,因为他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太狡猾了。B.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老师爱我们,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C.“法网恢恢,疏而不漏。”犯罪分子再狡猾,也逃脱不了法律的制裁。D.“知人知面不知心。”的确如此,他看起来非常老实,其实狡猾极了。20.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画波浪线句子中的引号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A.于是,在预备好了的“包身契”上画一个十字,包身费大洋二十元……B.孩子们欢快地公园里放风筝,“大蜻蜓”已经稳稳当当地飞上了天空。C.是他发现了贫下中农革命的“硬骨头”,使之在全县发扬光大……D.百团大战中这个小小的“插曲”,四十年后,竟成了中日人民友好的佳话。【答案】18.①天经地义(理所当然)

②爱不释手(赞不绝口)

③眉飞色舞(有声有色/铿锵有力)

④流连忘返(恋恋不舍)19.B20.A【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①空,形容“梨花是雪白的,梨子是金黄的”是天然的特点,不容怀疑,可填“天经地义”,或“理所当然”。天经地义:指非常正确不容置疑的道理;理所当然:从道理上讲应当这样。②空,突出红色的梨子“像一颗颗巨大的红宝石”,让人非常喜欢,可填“爱不释手”,或“赞不绝口”。爱不释手:喜爱得舍不得放手;赞不绝口:赞美得不住口,指连声称赞。③空,强调武进达的精气神,说话“散发着活力”,可填“眉飞色舞”,或“有声有色”“铿锵有力”。眉飞色舞:形容人说得滔滔不绝、非常喜悦、得意、兴奋的样子;有声有色:既有声音,又有色彩。形容说话、写作或表演等十分具体形象,精彩动人;形容声音响亮有节奏,指言辞或声音响亮有力。④空,形容人们留恋红梨园的景色,不愿离开,可填“流连忘返”,或“恋恋不舍”。流连忘返:形容对美好景致或事物的留恋;恋恋不舍:形容非常留恋,舍不得离开。【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辨析词语感情色彩的能力。文中加点的词语“狡猾”,本来是贬义词,变成了褒义词。A.贬义词。B.褒义词。C.贬义词。D.贬义词。故选B。【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标点符号用法的能力。文中画波浪线句子中的引号,表示特殊含义。A.表示特定称谓。B.表示特殊含义。C.表示特殊含义。D.表示特殊含义。故选A。(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人的智能不像人的身高一样一测便知,也无法通过几道智商题简单地作出判断。①,而是多种多样的,是人在长期的生活和工作中,通过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而形成、发展起来的。人的智能目前已鉴别出来的形式有七种。人们通常所说的智能,一般是指语言和逻辑数学这两方面的智能。其实,人的智能还有其他五种,即音乐才能、空间想象力、运动能力、交际能力和个人自处能力。在每个人身上,这七种智能的发展②,表现突出的一般只有两三种,心理学家把这两三种智能归纳成一个智能组合型。当然,③,例如,一个儿童的智能组合是语言、空间想象和运动能力,也许到青年时代,他的智能组合便成了语言、数学逻辑和交际能力,年老体衰时,可能又有新的组合。每种智能都有它独特的重要性,不能扬此而抑彼。诸葛亮和孙悟空神通广大,他们却是不同智能组合类型的典型。诸葛亮充分展现了卓越的逻辑数学智能和语言智能:他火烧赤壁,草船借箭,进西川,出祁山,用兵如神;他舌战群儒,和张昭、步骘等主张投降的众多大臣进行了激烈辩论。孙悟空却迥然不同,他大闹天宫,力挫群魔,充分显示了杰出的运动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事实表明,这七种智能本身并无优劣之分。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22.请改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要求句式和前一句“他火烧赤壁,草船借箭,进西川,出祁山,用兵如神”保持一致,保留原句主要意思。【答案】21.①人的智能不是单一的(人的智能不是只有一种)②是极不平衡的③智能组合不是一成不变的(智能组合是会变化的)22.示例:他舌战群儒,能言善辩,驳张昭,斥步骘,口若悬河。【解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①句,结合后文“而是多种多样的”,可知此处指出人的智能并不是单一的,故可填:人的智能不是单一的(人的智能不是只有一种)。②句,结合后文“表现突出的一般只有两三种”,可知此处指出人的“七种智能的发展”不是全面、平衡的,故可填:是极不平衡的。③句,结合后文“一个儿童的智能……也许到青年时代……年老体衰时……”,可知智能组合会发生变化,故可填:智能组合不是一成不变的(智能组合是会变化的)。【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仿用句式的能力。分析前一句,先概括性地指出诸葛亮参与(指挥)的重大历史事件“火烧赤壁”,接着举赤壁之战中凸显智慧的例子“草船借箭”,再巧妙嵌用“进”“出”概括另外的具体事件,最后总结其“用兵如神”。改写时,可先指出重大事件“舌战群儒”,依靠的是“能言善辩”,具体驳斥的人物有张昭、步骘等,可嵌用“驳”“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