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河南省2024届高三联合模拟考试语文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中国画的发展正在经历着由“境”到“景”的形态转移、由“虚”到“实”的转换。以重彩为例,当代画家需要借古开今,在努力寻求色彩的表现性、装饰性和象征性的基础上开拓新局面,探索新的语言模式,表达现代的观念。用传统笔法表达现代状态。“中国画所写近景一树一石也是虚灵的、表象的。”(宗白华《艺境》)比如,画中梅花所现之处是实景,除此之外尽是空白,画笔未及的地方该是怎样美好的空间。这种空间的营造使整幅画充满了“诗意”。相对于实景再现,描绘一个空间、一种情境,甚至是一种猜想,都更使人流连忘返。因为没有描绘出来的,恰恰是最完美无瑕的自然世界。中国传统绘画传达的不仅仅是画面本身,而是一套完整的宇宙观。由“境”到“景”的形态转移,在中国画的绘画语言上体现为由“虚”到“实”的转换。对于“境”,我们可以理解为一种个体依据主观意念需要,将眼中之物进行个人化的组合嫁接,形成一种超越现实的境界美感。所以“境”在艺术表现上就是介于明晰与模糊之间的,是不可言说之美。“景”则更注重物在统一空间中真实的再现,给人一种现实场景的美感,表达方式上偏向于叙述性与情节性。二十世纪的中国画在创作面貌上有所改变,即在追求“境”之美感的同时,也逐渐加入了更多客观而真实的“景”。在中国传统绘画里,对空间的理解与处理有着一套独有的方式。“空本难图,实景清而空景现。神无可绘,真境逼而神境生。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笪重光《画筌》)这种空间立场,使艺术家能超越时空的范畴,去游走移动与俯瞰全景,最后结合想象描绘出“太虚之境”。古人的审美经验体现为一种物我合一的状态。“内美静中参”,中国画的灵魂就藏在这种“内美”之中。画家于“静”中感悟,从“静”中创造。我们并不想提倡一味地效仿古人之意,只是想借鉴“相由心生,应物寄情”的方式与手段,通过现实场景化的具象视角,吸收西方艺术体系中关于理性、秩序、精确的经验,来构建微观、现实化的空间。其中,在表现语言上适当地融入中国传统绘画中的图式与色彩,强化画面中意境的审美情趣。由此,探索一种自由的、个性的、实验的艺术创作方式,构建带有独特东方意味的精神空间。赋予当代重彩绘画语言新生。当代重彩以色彩为中心的笔墨语言观具有足够的开放性与包容性,在新的理念推动下,东方与西方、古典与现代在这里可以实现对接与共存。把当下人的“精神质地”融汇到景与境的转换中,保留了传统的味道,凸显的则是现代的观念。宗白华在《美学散步》中提出,“错彩镂金、芙蓉出水”,是中国美学史上两种不同的美感或美的理想。华丽与平静,繁复与朴素,着重写实表现、精雕细刻与隐喻式的情感再现,两种美感相辅相成,虚实相生,把材质的天然美感融入中国的艺术精神,凸显了中国重彩画的创作特征。重彩画在战国时期的帛画《人物龙凤图》中展露了雏形。简约、流利的墨线勾勒,流露着“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崇尚自然的思想观念;而浪漫、优美的装饰手法,洋溢出“错彩镂金,雕绘满眼”的审美趣味。石涛曾在画跋中提出“法无定相”“气概成章”的思想。基于对传统的精研,将自己喜爱的、熟悉的、理解的优秀传统形式语言,与自己“观看”世界的心理意象融合,达到“无意中之挥出”的自然。当代重彩画可以将水墨交融渗透的意象美感和“错彩镂金”的瑰丽色彩相结合,穿过虚幻的表象品味本质的真实,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新表达形式。借古开今,在努力寻求色彩的表现性、装饰性和象征性的基础上开拓新局面,当代重彩以材质的美感质地为切入点,探索当代艺术表现,要体现材质自身的启发性,追求矿物颜料天然品格的独立审美价值。矿物色具有天然的晶莹美感,色域宽广,与中国崇尚自然的思想结合,是一种由技术进入到精神层面的特殊材质,更适于主观的、精神性的表现。出于对画面丰富的肌理色层、层层相透的色彩与质地美感的迷恋,创作中还可以引入敦煌壁画那层含蓄深远、变幻莫测的神秘效果。让色彩变化融入水墨中,把偶发的意外效果与画面具体形象的刻画联系在一起,同时把水墨的挥洒与重彩的勾染巧妙结合。矿物颜料颗粒在画面上驻足、流动,跳跃着一种灵动,一种不可复制的情愫,流泻出那一份天真、纯净与美好。绚丽的色块在跃动的韵律中欢畅起舞,使西画的色彩流动在宋画的意境中。重彩绘画是一种潜意识中对内心深沉细腻的探索。创作过程中内在省思幻化于境,动静张弛、喜怒哀乐在此皆可自然流转,在艺术探索中回归自己的精神家园。(摘编自叶健《借古开今探索重彩绘画现代语言》)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传统绘画注重虚实相生,采用留白的方式营造空灵之境,传达的不仅是画面之景,更是古人的宇宙观。B.中国传统画论认为空景最为难画,但也是最有价值的地方,这种空间立场使我国传统绘画区别于西方绘画。C.战国时期的重彩帛画《人物龙凤图》兼具“错彩镂金、芙蓉出水”两种美学风格,堪称中国古代绘画的典范之作。D.当代重彩画充分利用矿物色的天然美感,将色彩变化融入水墨之中,来表现主观的、精神性的崇尚自然的思想。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从第一段的内容可以看出包括重彩画在内的中国画的发展都正在经历着形态转移的变化,创作者需要在鉴古的基础上极力用新的绘画语言表达现代观念。B.“用传统笔法表达现代状态”就是借助传统绘画里对空间独特的理解和处理方式,在表现语言上融入传统绘画中的图式与色彩,构建带有独特东方意味的精神空间。C.绘画者要达到“无意中之挥出”的自然,需建立在对传统进行精研的基础之上,将自己喜爱、熟悉、理解的优秀传统形式语言与自己“观看”世界的心理意象相融合。D.当代重彩绘画要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新表达形式,就必须在色彩运用上努力开拓新局面,引入敦煌壁画含蓄深远、变幻莫测的神秘效果。3.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中国传统绘画重意境营造的一项是()A.见青烟白道而思行,见平川落照而思望,见幽人入山而思居,见岩扃泉石而思游。看此画令人起此心,如将真即其处,此画之意外妙也。B.苏东坡评价唐朝大诗人兼画家王维(摩诘)的《蓝田烟雨图》:“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诗曰:‘蓝溪白石出,玉川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C.历代工书画者,宋之蔡京、秦桧,明之严嵩,爵位尊崇,书法文学皆臻高品,何以后人吐弃之,湮没不传?实因其人大节已亏,其余技更一钱不值矣!D.真山水之烟岚,四时不同;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画见其大意,而不为刻画之迹,则烟岚之景象正矣。4.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证思路。5.当代重彩绘画可以有哪些“新生语言”?请简要说明。【答案】1.B2.D3.C4.①本文第一段提出文章的中心论点“当代画家需要借古开今,在努力寻求色彩的表现性、装饰性和象征性的基础上开拓新局面,探索新的语言模式,表达现代的观念”,②接下来从两个方面展开具体论述,③首先从“用传统笔法表达现代状态”展开论述,④然后论述了文章的核心观点“赋予当代重彩绘画语言新生”。5.①把材质的天然美感融入中国的艺术精神,凸显中国重彩画的创作特征。②将水墨交融渗透的意象美感和“错彩镂金”的瑰丽色彩相结合,穿过虚幻的表象品味本质的真实,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新表达形式。③当代重彩以材质的美感质地为切入点,探索当代艺术表现,体现材质自身的启发性,追求矿物颜料天然品格的独立审美价值。④创作中还可以引入敦煌壁画那层含蓄深远、变幻莫测的神秘效果。⑤让色彩变化融入水墨中,把偶发的意外效果与画面具体形象的刻画联系在一起,同时把水墨的挥洒与重彩的勾染巧妙结合。【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这种空间立场使我国传统绘画区别于西方绘画”于文无据。原文只说“在中国传统绘画里,对空间的理解与处理有着一套独有的方式……这种空间立场,使艺术家能超越时空的范畴……”,并没有据此对中西方绘画进行比较。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D.“当代重彩绘画要形成具有中国特色新表达形式,就必须……”表述绝对,由原文倒数第三段“创作中还可以引入敦煌壁画那层含蓄深远、变幻莫测的神秘效果”可知,选项表述过于绝对。故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C.论述的是绘画与人品之间的关系,与中国传统绘画重意境营造无关。故选C。【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思路和结构的能力。文章第一段中,作者首先指出中国画所经历转变,然后进一步借助“重彩”这一例子,说明“当代画家需要借古开今……探索新的语言模式,表达现代的观念”,给出文章的中心论点。此后,文章分别提出“用传统笔法表达现代状态”“赋予当代重彩绘画语言新生”这两个分论点,并对此进行了具体分析。比如,对于前者,作者分别借助画中梅花的举例论证,以及二十世纪关于绘画之“境”到“景”、“虚”到“实”的转换等内容,充分论证了“用传统笔法表达现代状态”这一观点。对于后者,作者则借助宗白华《美学散步》中的经典言论、战国帛画《人物龙凤图》、石涛画跋等多种例子,进一步论述了文章的核心观点“赋予当代重彩绘画语言新生”。【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根据原文“把材质的天然美感融入中国的艺术精神,凸显了中国重彩画的创作特征”,我们可得到启发:把材质的天然美感融入中国的艺术精神,凸显中国重彩画的创作特征。根据原文“当代重彩画可以将水墨交融渗透的意象美感和‘错彩镂金’的瑰丽色彩相结合,穿过虚幻的表象品味本质的真实,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新表达形式”可得出启发:将水墨交融渗透的意象美感和“错彩镂金”的瑰丽色彩相结合,穿过虚幻的表象品味本质的真实,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新表达形式。原文指出“当代重彩以材质的美感质地为切入点,探索当代艺术表现,要体现材质自身的启发性,追求矿物颜料天然品格的独立审美价值”,由此,我们可知当代重彩以材质的美感质地为切入点,探索当代艺术表现,体现材质自身的启发性,追求矿物颜料天然品格的独立审美价值。文中说“出于对画面丰富的肌理色层、层层相透的色彩与质地美感的迷恋,创作中还可以引入敦煌壁画那层含蓄深远、变幻莫测的神秘效果”,因此,创作中还可以引入敦煌壁画那层含蓄深远、变幻莫测的神秘效果。原文有“让色彩变化融入水墨中,把偶发的意外效果与画面具体形象的刻画联系在一起,同时把水墨的挥洒与重彩的勾染巧妙结合”,据此可得:让色彩变化融入水墨中,把偶发的意外效果与画面具体形象的刻画联系在一起,同时把水墨的挥洒与重彩的勾染巧妙结合。(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上海往事石钟山1937年秋,上海,著名的淞沪保卫战,已激战两个月。日军调集重兵,对国军实施了反包围,国军接到了全线大撤退的命令。国军三排阵地,经过一夜激战,晨光微露时,枪炮声,喊杀声,一切都安静下来,整个阵地似乎都死了。晨光中,双方士兵横陈在阵地上,胳膊和腿挂在树杈上,①大刀把手上的红布,挂在一条纤细的树枝上,晨风中,似一面飘扬的旗帜。日军阵地上,一个简易掩体内,一个身体蠕动着,推开压在身上的一只脚,又推开半截身子一张士兵的脸露出来,这是一张少年的脸,眼神惊惧迷乱,他打量着阵地,目光渐渐收回,看到了身边横七竖八、血肉模糊的尸体,他咿呀叫了一声,这一声在死寂的早晨把自己吓得一抖,他忙用手捂住了嘴,手上的伤口已经凝了,乌紫的血痕在晨光中透着亮光。天光大亮了,上海郊区破烂的景象呈现在他面前。他向前走去,看到了一队百姓,背包驮罐地勿勿跑路,这是中国百姓,男人和女人,拖家带口地跑路。一发冷炮打过来,带着啸叫,在不远处炸了。健三一郎下意识地趴下,炸响过后,他爬起来,没命地向前跑去,下意识让他跑,何处是落脚之地,他并不清楚,只是奔跑。弄堂里一个普通的人家,林嫂奶着出生不久的孩子,她坐在屋里几乎一夜没有合眼,枪炮声在郊外响了一夜,她就不合眼睛地抱着孩子坐了一夜。健三一郎昏头晕脑地跑进弄堂,外面枪声响着,还有奔跑的脚步声。②健三一郎很怕,他怕中国军人,也怕日本人,他怕的不是人,是战争。枪炮声就是战争。他跑进弄堂,试图去推开一扇又一扇门,门都被关死了,他没推开,也没敢驻足,他像一只没头苍蝇,稀里糊涂地撞开了林嫂的门。林嫂的门没插,那是留给丈夫的门。门被推开,或者被撞开,林嫂吃了一惊,欣喜的神情马上被惊愕所代替,期盼中开门的不是丈夫,却是一个惊慌失措的少年。林嫂拿着木棍,像拿了一杆枪一样地对着少年。少年想转身跑掉,但被眼前女人的敌视吓着了,还没转过身,少年摇晃一下,最后跌倒了,直挺挺地摔在了林嫂面前。………少年醒来,用指头碰了一下湿润的嘴唇,他眼圈一下子红了。突然他跪下了,冲林嫂磕了几次头。林嫂:小弟弟,用不着这样,快起来,你是和家人走散了,还是迷路了,你从哪里来?少年不语,跪在地上往后退。林嫂:你等一下。林嫂复又走进屋内,出来时,手里拿了一个菜团子,递给少年,少年先是后退了一下,又马上抓过菜团子,吃得狼吞虎咽,恨不能一口把菜团子吞到肚子里。林嫂笑一笑:别急,看把孩子饿的。③少年咽得直伸脖子,眼泪流了出来。有枪声传了过来。枪炮声惊着了少年,他已经躲进院内一堆杂物堆里,一只脚还露在外面。林嫂看见那只脚便说:看把孩子吓的。说话间弄堂里响起了杂乱的脚步声,是皮鞋蹬踏着石板路发出的声音。还有砸门声,一间间门似乎开了,翻找的声音也传了过来。还有日本人的喊叫声。前来劫掠却毫无收获的日本人,嚼着菜团子,离开了林嫂的小院,于是弄堂内又传出了砸门声和脚步声,林嫂奔到门前,快速地把门关上,并用门杠把门死死地顶住了。她回过身时,少年已经爬了出来,头上沾了一些草屑。少年怯怯地看着林嫂。林嫂上前拉住少年的一只胳膊,急切地说:孩子,你这是要去哪呀?你家里人呢?少年突然冒出一句日本话,他说了一句:谢谢!这句普通的日本话,犹如一颗炸弹在林嫂身体里炸开了,她抱着孩子的手一紧,下意识地又问:你是日本人?少年在身上摸索着,他又掏出了一个荷包,打开来,只有一张照片,那是母亲的照片,一个三十多岁的妇女,穿着和服正冲镜头慈祥地微笑着。少年拿着母亲的照片,手有些抖,眼里瞬间噙了泪。他犹豫着。林嫂过来,一把夺过那张照片,林嫂看清了那张照片,又去看少年,母子眉眼间竟有许多相似之处。她下意识地看眼怀里的孩子,孩子正睁眼望着她。林嫂把少年手里的荷包拿过来,认真地把照片放回到荷包里,又还给少年,在他手里用力按了按。林嫂说:你妈的照片,你该留着。少年似乎在林嫂的眼神里读懂了林嫂的意思,把荷包挂在脖子上,又用手按了按。远远近近的枪声、喊声不时地传来,笼了弄堂,笼了世界。少年跑出弄堂,来到了街上,街上的一切豁然开朗。少年一时不知如何是好,东南西北他辨不清,他只能跑,似乎只有跑才是安全的。迎面一队日本士兵跑过来就横在了少年的面前。少年错愕,转瞬间,他就下定决心逃离,他不想再回到队伍中去了,那最后的结果只有死路一条。日本兵发现了奔跑的少年,似乎猎人发现了猎物,士兵们振作起来,大步追过来,一边追一边喊叫着:站住,站住……少年没有停下的意思,他奔跑着,满耳的风声。一个日本士兵举起了枪,简单地瞄了瞄,枪声响过,少年像一只断了翅膀的鸟,突然栽倒在地上。他在倒地的瞬间,手握住了胸前的荷包。他仰过脸时,满世界都是红色了,那是血的颜色。竹内惊奇,弯下腰从少年手里拿过荷包,一张照片掉在地上。④一个日本女人慈祥地微笑着。几个士兵一惊,从照片上收回目光,望着竹内。竹内捏起照片,惊叫一声:他是日本人?!(节选自《北京故事》)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头采用旁白的叙述方式,语言简洁明了,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为下文情节的展开做了铺垫B.健三一郎撞进林嫂家里,惊愕的林嫂立马拿起木棍像枪一样对着他,这表现了战争给百姓带来的创伤。C.林嫂救了昏倒的健三一郎,得知他是日本人后并未后悔,反映出底层人民的善良,也说明其阶级意识模糊。D.健三一郎的结局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这一情节的设计意在揭露侵略者的野蛮行径,批判战争的残酷。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句子①使用了比喻的修辞,将大刀把手上的红布比作飘扬的红旗,具有强烈的讽刺意味。B.句子②中连用了四个“怕”字,第一个“怕”具有总领作用,后三个“怕”字在表意上形成递进关系。C.句子③中少年“眼泪流了出来”,既是因为他“狼吞虎咽”而“咽得直伸脖子”,也是因为感动。D.句子④“一个日本女人慈祥地微笑着”与上文相呼应,也与全文的凄凉悲惨的氛围形成鲜明的对比。8.小说着力塑造健三一郎这一人物形象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相关内容简要分析。9.有评论家认为石钟山的军旅小说“在竭力描写崇高精神的同时,不忘对于人性和生活本身的深入挖掘”。请结合文本谈谈作者是如何深入挖掘“人性”的。【答案】6.C7.A8.①揭露了日本侵略者的残暴,有利于表达反战的主题。尚未成年的健三一郎被迫参加战争,无辜的中国百姓饱受战争之苦,底层人民家破人亡、四处逃窜等,揭露了战争的罪恶。②有利于表现以林嫂为代表的中国劳动人民的善良。林嫂在得知健三一郎真实身份后仍然掩护他躲避日军的搜查。③使故事情节富有波澜。林嫂起初并不知道健三一郎是日本人,发现他是日本人后感到震惊,知道真相后对他表示同情等,使故事情节波澜起伏。9.①将人物放在战争这一特殊的历史背景下,通过战争中不同人物的表现来凸显人性的善或恶。②在对比中凸显人性。林嫂对未成年的日本人健三一郎是无私地进行救助,而日本士兵则是毫不留情地枪杀了同为日本人的健三一郎,通过两者的对比,凸显了以林嫂为代表的普通中国底层人民的善良和日本侵略者的冷酷残忍。③小说结尾健三一郎在面对死亡和回到日军队伍的抉择中,毅然决然地选择了死亡,这体现了战争对人性的摧残和人类本性中对和平的向往、对战争的憎恶。【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说明其阶级意识模糊”错误,在林嫂眼中,健三一郎虽然是日本人,但他还是一个孩子,她救了健三一郎的命,表现出中国人民的人情美和人性美,是无私的母爱驱使着她这样做。故选C。【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鉴赏句子的能力。A.“具有强烈讽刺意味”错误,将大刀把手上的红布比作飘扬的旗帜,带有悲壮的色彩,写出了战争的残酷和战后的苍凉。故选A。【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形象作用的能力。“健三一郎下意识地趴下,炸响过后,他爬起来,没命地向前跑去,下意识让他跑,何处是落脚之地,他并不清楚,只是奔跑”“枪炮声惊着了少年,他已经躲进院内一堆杂物堆里,一只脚还露在外面”“一个日本士兵举起了枪,简单地瞄了瞄,枪声响过,少年像一只断了翅膀的鸟,突然栽倒在地上”,健三一郎尚未成年,但却被迫参加战争,他惊恐万分,思念亲人,可见日本侵略者不仅给中国人们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对其本国的人民也带来的不幸。所以作者通过健三一郎这一人物形象更加揭露了日本侵略者的残暴,有利于表达反战的主题。“林嫂复又走进屋内,出来时,手里拿了一个菜团子,递给少年”“林嫂过来,一把夺过那张照片,林嫂看清了那张照片,又去看少年,母子眉眼间竟有许多相似之处。她下意识地看眼怀里的孩子,孩子正睁眼望着她”“林嫂把少年手里的荷包拿过来,认真地把照片放回到荷包里,又还给少年,在他手里用力按了按。林嫂说:你妈的照片,你该留着。少年似乎在林嫂的眼神里读懂了林嫂的意思,把荷包挂在脖子上,又用手按了按”,林嫂悉心照顾着少年,哪怕是在知健三一郎真实身份后仍然掩护他躲避日军的搜查。所以作者通过健三一郎这一人物形象有利于表现以林嫂为代表的中国劳动人民的善良。“少年突然冒出一句日本话,他说了一句:谢谢!这句普通的日本话,犹如一颗炸弹在林嫂身体里炸开了,她抱着孩子的手一紧,下意识地又问:你是日本人?”“林嫂把少年手里的荷包拿过来,认真地把照片放回到荷包里,又还给少年,在他手里用力按了按。林嫂说:你妈的照片,你该留着。少年似乎在林嫂的眼神里读懂了林嫂的意思,把荷包挂在脖子上,又用手按了按”,林嫂起初并不知道健三一郎是日本人,发现他是日本人后感到震惊,知道真相后对他表示同情,健三一郎这一人物形象使故事情节波澜起伏。【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意蕴并进行个性化解答的能力。日本人健三一郎一方面是侵略者,但是他同样惧怕战争,渴望亲情,对林嫂的帮助心存感激;林嫂憎恨日本人,但面对未成年的健三一郎,依然无私地救助。作者将人物放在战争这一特殊的历史背景下,通过战争中不同人物的表现来凸显人性的善或恶。“一个日本士兵举起了枪,简单地瞄了瞄,枪声响过,少年像一只断了翅膀的鸟,突然栽倒在地上”,林嫂在得知健三一郎真实身份后仍然掩护他躲避日军的搜查,而日本人面对未成年的同胞却毫不留情,文章通过两者的对比,凸显了以林嫂为代表的普通中国底层人民的善良和日本侵略者的冷酷残忍。“少年错愕,转瞬间,他就下定决心逃离,他不想再回到队伍中去了,那最后的结果只有死路一条”“少年没有停下的意思,他奔跑着,满耳的风声。一个日本士兵举起了枪,简单地瞄了瞄,枪声响过,少年像一只断了翅膀的鸟,突然栽倒在地上”,小说结尾健三一郎在面对死亡和回到日军队伍的抉择中,毅然决然地选择了死亡,这体现了战争对人性的摧残和人类本性中对和平的向往、对战争的憎恶。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夫治世不得真贤,譬犹治疾不得真药也。治疾当真人参,反得支罗服;当得麦门冬,反得蒸穬麦。己而不识真合而服之病以侵剧不自知为人所欺也。乃反谓方不诚而药皆无益于病,因弃后药而弗敢饮,而便求巫觋者,虽死可也。人君求贤,下应以鄙,与直不以枉。己不引真,受猥官之,国以侵乱,不自知为下所欺也。乃反谓经不信而贤皆无益于救乱,因废真贤不复求进,更任俗吏,虽灭亡可也。三代以下,皆以支罗服、蒸穬麦合药,病日痁①而遂死也。《书》曰:“人之有能,使循其行,国乃其昌。”是故先王为官择人,必得其材,功加于人,德称其位,人谋鬼谋,百姓与能,务顺以动天地如此。三代开国建侯,所以传嗣百世,历载千数者也。(节选自王符《潜夫论·思贤》)材料二:是故,有道之君,上有五官以牧其民,则众不敢逾轨而行矣;下有五横以揆其官,则有司不敢离法而使矣。朝有定度衡仪,以尊主位,衣服緷絻,尽有法度,则君体法而立矣。君据法而出令,有司奉命而行事,百姓顺上而成俗,著久而为常,犯俗离教者,众共奸之,则为上者佚矣。天子出令于天下,诸侯受令于天子,大夫受令于君,子受令于父母,下听其上,弟听其兄,此至顺矣。衡石一称,斗斛一量,丈尺一綧制,戈兵一度,书同名,车同轨,此至正也。从顺独逆,从正独辟,此犹夜有求而得火也。奸伪之人,无所伏矣。此先王之所以一民心也。是故天子有善,让德于天;诸侯有善,庆之于天子;大夫有善,纳之于君;民有善,本于父,庆之于长老。此道法之所从来,是治本也。是故岁一言者,君也;时省者,相也;月稽者,官也;务四支之力,修耕农之业以待令者,庶人也。是故百姓量其力于父兄之间,听其言于君臣之义,而官论其德能而待之。大夫比官中之事,不言其外;而相为常具以给之。相总要,者②官谋士,量实义美,匡请所疑。而君发其明府之法瑞以稽之,立三阶之上,南面而受要。是以上有余日,而官胜其任;时令不淫,而百姓肃给。唯此上有法制,下有分职也。(节选自管仲《管子·君臣上》)【注】①痁:同“阽”,病重。②者:同“诸”,众多。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己而不识A真B合而服之C病D以侵E剧F不自知G为H人所欺也。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鄙,指人品低下、见识浅薄的人,与《曹刿论战》“肉食者鄙”中的“鄙”意思相同。B.五官,指分掌政事的五个高级官职;五横,指监察五官的纠察之官。C.伏,指隐藏、隐蔽,与《离骚》“伏清白以死直兮”中的“伏”意思不同。D.治本,指治国的根本措施,与“治标不治本”中的“治本”意思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治理国家如同治病需用真药一样,要任用真正的贤才。有的君主识人不明、用人不当,导致国家危亡,却反过来说经书和贤才无用。B.王符认为,一个国家要想治理好,君主要唯才是用,臣子要积极举荐真正贤德有才的人,所选官员要德配其位、才合其职、有功于民。C.善于施政的君主应该有合理的官制和律令,君主依法临政,官吏奉命行事,百姓顺从成风,久而久之就可形成良好的秩序。D.管仲认为,上至君臣,下至父子,都应该严格遵循等级制度。天子向天下发布命令,诸侯、大夫、百姓均直接受命于天子,并各司其职。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因废真贤不复求进,更任俗吏,虽灭亡可也。(2)从顺独逆,从正独辟,此犹夜有求而得火也。14.两则材料都阐述了治国之道,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简要概括。【答案】10.BCF11.A12.D13.(1)于是废弃了真正的贤才而不再选拔任用,改而任用平庸的官吏,这样的君主即便亡国了也是应该的。(2)如果大家都顺而一人独逆,大家都正而一人独偏,这就像黑夜之中找东西而见到火光一样。14.①材料一侧重于阐述“贤才”作用,强调君主要用贤、官员应举贤;②材料二侧重于阐述“君臣”关系,强调上至天子,下至庶民,均应遵守法制,各司其职。【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准确断句的能力。句意:病人自己不认识真假,掺合在一起服用,病情越发加剧,自己不知道被人欺骗了。根据前文内容可知,这里谈论的是用药的真假问题,告诫人们需要认真辨别,“不识真”是动宾结构,中间不能断开,在其后B处断开。“合而服之”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之”是宾语,可在其后C处断开。“病以侵剧”是完整主谓成分,“侵剧”表示逐渐加重的过程,中间不能断开,可在其后F处断开。故应断于BCF。【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一词多义,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A.“意思相同”错误,“肉食者鄙”中的“鄙”是形容词,意为见识浅薄、目光短浅,与人品无关。句意:下面却推荐庸鄙之人。/统治者目光短浅。B.正确。C.正确。“伏清白以死直兮”中的“伏”指从事,此处意为保持。句意:奸伪之人是无法隐藏得住的。/保持高尚的情操,为大义而献身D.正确。“治标不治本”中的“治本”指事情的本质、本源。句意:也是治国的根本措施。/只从表面上、枝节上加以治理,不从根本上加以解决。故选A。【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诸侯、大夫、百姓均直接受命于天子”错误。根据材料二原文“天子出令于天下,诸侯受令于天子,大夫受令于君,子受令于父母,下听其上,弟听其兄,此至顺矣”可知,诸侯、大夫、百姓接受命令需要按照一定的秩序,并不是都直接受命于天子。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准确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1)“因”,于是;“求进”,选拔任用;“虽”,即使。(2)“辟”,偏;“有求”,找东西。【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文章中心意思的能力。材料一中,作者开门见山地指出“夫治世不得真贤,譬犹治疾不得真药也”,并借助求医问药的生活现象来譬喻求贤的重要性。对此,文中还分别针对君主和官员阐述他们应该如何用贤、举贤的问题。由此可见,材料一侧重于阐述“贤才”作用,强调君主要用贤、官员应举贤;材料二中,根据“是故,有道之君,上有五官以牧其民,则众不敢逾轨而行矣;下有五横以揆其官,则有司不敢离法而使矣”“唯此上有法制,下有分职也”等总起总结关键句可知,材料二侧重于阐述“君臣”关系,强调上至天子,下至庶民,均应遵守法制,各司其职。参考译文:材料一:治理国家得不到真正的贤才,就像治病得不到真正的好药。治病本来需要用真人参,得到的反而是萝卜根;应当用麦门冬,得到的反而是蒸穬麦。病人自己不认识真假,掺合在一起服用,病情越发加剧,自己不知道被人欺骗了。于是反过来说药方不可信,药都无益于治病,因此把之后的药都丢弃而不敢服用,反而去求神告巫,这样的人即便死了也是应该的。君主求用贤能之才,下面却推荐庸鄙之人;选拔正直之士,下面却推荐邪枉之人。君主不明辨真假,反而草率地授予他们官职,国家因此日益衰乱,君主自己不知道被臣下欺骗了。反而说经书不可信而贤才都无益于救国之乱,于是废弃了真正的贤才而不再选拔任用,改而任用平庸的官吏,这样的君主即便亡国了也是应该的。夏、商、周以后的朝代,都像是用萝卜根、蒸穬麦来配药,病情日益加重而终于走向了灭亡。《尚书》里讲:“一个官员有才能,就使其贡献善行,国家就会昌盛。”因此上古的贤明君王设立官职选拔人才,一定要依据其才能,要有功于人民,德行要与职位相称,要与众人商议、卜问鬼神,人民都推举拥戴他,一定要像这样顺应正道来感动天地。夏、商、周三代开国封侯,就是凭此才传承百世,历经千年啊。材料二:所以有,道的君主,在上面设立五官来治理人民,民众就不敢越轨行事了;在下面有五横之官来纠察官吏,执事官吏就不敢背离法制而行使职权了。朝廷有一定的制度和礼仪,来尊奉君主地位,君主的衣服——褒衣和冠冕,也都有法度规定,君主就可以依法而临政了。人君据法而出令,官吏奉命而行事,百姓顺从而成风俗,这样日久形成常规,如果有违犯习俗背离礼教的人,群众就会共同加罪于他,做君主的就可以安逸无事了。天子向天下发布命令,诸侯从天子那里接受命令,大夫从本国国君那里接受命令,儿子从父母那里接受命令,下听其上,弟听其兄,这是最顺的秩序。衡石的称计是统一的,斗斛的量度是统一的,丈尺的标准是统一的,武器的规格是统一的,书写文字相同,车辙宽窄相同,这是最正的规范。如果大家都顺而一人独逆,大家都正而一人独偏,这就像黑夜之中找东西而见到火光一样。奸伪之人是无法隐藏得住的。这就是先王为什么坚持统一民心的原因。所以,天子有了成就,就要把功德归让于上天;诸侯有了成就,就要归功于天子;大夫有了成就,就要奉献给本国国君;人民有成就,就应当追溯来源于父亲,并归功于长辈和老辈。这就是“道”和“法”所产生的根源,也是治国的根本措施。因此,按年考察工作的是君主,按四时考察工作的是辅相,按月进行考核的是百官,从事劳动专务农业以等待上面命令的是一般平民。所以,对于平民百姓,应当在他们的父兄中间评量其劳动,应当就君臣的大义上面来听取其言论,然后官吏评选其德才,献给君主。大夫只安排官职以内的事务,而不论及职责以外的事情;至于辅相,就要定出经常的条例来给百官做依据。辅相总揽枢要,百官谋士们根据实际情况评议好的措施,有所疑问则请辅相匡正。君主则调发大府内有关的法令和珪璧印信,来进行稽考查验,只站在三层台阶之上,面向南接受辅相呈上的政事枢要就行了。这样,君主有空暇的时日,而百官胜任其职务;四时的政令不出错误,而百姓严肃地完成对上面的供应。这都是因为上有法制,而下面各有职分的结果。(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下面小题。采薪二首(其一)王守仁①朝采山上薪,暮采谷中栗。深谷多凄风,霜露沾衣湿。采薪勿辞辛,昨来断薪拾。晚归阴壑底,抱瓮还自汲。薪水良独劳,不愧食吾力。【注】①王守仁(1472—1529),本名王云,字伯安,号阳明,又号乐山居士,浙江余姚人。明武宗正德元年,触怒刘瑾,被杖四十,贬谪至贵州龙场,根据风俗开化教导当地人,受到民众爱戴。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前四句交代了诗人在山间早出晚归的寻常生活,具有田园牧歌情调。B.“深谷”“霜露”“阴壑”等词语写出了采薪环境的恶劣,具有象征意义。C.“抱瓮还自汲”生动地描绘了劳作归来的诗人抱着水瓮去打水的情景。D.打柴汲水虽然极为辛苦,但因为是自食其力,诗人还是感到十分欣慰。16.作为文学家、哲学家的王守仁倡导“知行合一”说,请结合诗歌内容,谈谈本诗是如何体现“知行合一”的。【答案】15.A16.①在诗中,诗人生动记录了自己的“行”;亲自打柴、采栗、汲水等劳动;②“知”来自“行”,诗人在劳动中得到深刻体悟:劳动虽然辛苦,但因为是自食其力而感到踏实;③“知行合一”强调认识事物与躬行实践密不可分。诗人虽然被贬谪到荒远之地,环境恶劣,但自食其力、脚踏实地,使自己的思想得到升华,有所作为。【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A.“具有田园牧歌情调”理解错误,根据“凄风”等词语可知诗人生活艰难,并不是过着悠闲安逸的田园牧歌式生活。故选A。【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评价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本诗前半部分详细记录了王阳明辛勤的劳作,比如“朝采山上薪,暮采谷中栗”“昨来断薪拾”“抱瓮还自汲”等语句,就是对于他早出晚归亲自打柴、采栗、汲水等劳动生活的真实记录。这对应的就是他“知行合一”中的“行”。此外,诗人不仅真实地描写了劳动的过程和细节,还记录了他由此产生的深刻领悟。比如,从采薪这一行动中,他感受到“采薪勿辞辛”。而最后,通过打柴、采栗、汲水等一系列“行”,他产生了“薪水良独劳,不愧食吾力”的领悟。由此可见,“知”来自“行”,诗人在劳动中得到深刻体悟:劳动虽然辛苦,但因为是自食其力而感到踏实。“知行合一”说强调的是理论认识和时间劳动的紧密关联。而通过本诗则一个切入口,我们可看出,她虽然因为触怒刘瑾被贬谪至贵州龙场,但并没有颓废,而是能坚持自食其力、脚踏实地,并在行的过程中收获了知,使自己的思想得到升华,有所作为。(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认为天是人的起源,父母是人的根本,所以人们在“劳苦倦极”的时候就会“____________”,在“____________”时就会呼唤父母。(2)苏轼在《赤壁赋》中以“水与月”为喻,指出从长远的角度来看,月亮也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3)三峡是我国著名的景点,古往今来有许多文人墨客赞美三峡,含有“三峡”的诗文数不胜数,比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未尝不呼天也②.疾痛惨怛③.盈虚者如彼④.而卒莫消长也⑤.五更鼓角声悲壮⑥.三峡星河影动摇(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怛”“盈”“渝”。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中医药学是个宝库,有着几千年历史。在当下现代科学、现代医学飞速发展的今天,如何处理好“继承”“创新”“发展”的关系,实际上我们是一直在探讨研究的问题。“传承精华、守正创新”,最科学、最全面、最严谨、最概括地处理了“继承”“创新”“发展”的辩证关系。如何理解“传承精华”?“承”,指继承、接受。但它不是继承精华,它是传承精华。“传”,指传道、传授,传道授业也。“继承”是后一代徒弟的责任,“传道”是前一代老师的责任,A就是“传承”。B?传承中医药学中最优秀的内容。但单单传承下来就可以了吗?不是的,还要发展。任何一门学科必须要发展,没有发展它就没有存在的价值。怎么发展?①这是个值得深思。②“传承精华、守正创新”,③只有创新才能发展。“守正”,“正”即“正道”,“守”即“坚守”。④只有在坚守住正道的前提下进行创新,⑤才能真正发展。⑥中医学的“守正”,⑦正是指坚守住中医学本身的面目、精髓和本身的发展规律。所以,⑧发展中医、传承精华、创新中医,⑨必须在坚守住自然发展中医学规律的基础上再去创新、去发展,⑩这才叫“守正创新”。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19.最后一段标序号的句子中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答案】18.A.两代人共同完成的B.传承什么19.语句①可修改为:这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语句⑧可修改为:传承精华、创新中医、发展中医。语句⑨可修改为:必须在坚守住中医学自然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再去创新、去发展。【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A处,结合前文“‘继承’是后一代徒弟的责任,‘传道’是前一代老师的责任”可知,“传承”,就是继承和传道,故此处可填“两代人共同完成的”。B处,结合后文“传承中医药学中最优秀的内容”,且此处为问句可知,此处是就“传承什么”发问的,故此处可填“传承什么”。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三处表述不当为:一是语句①缺少宾语中心词,可修改为“这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二是语句⑧不合逻辑,可修改为“传承精华、创新中医、发展中医”;三是语句⑨语序不当,可修改为“必须在坚守住中医学自然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再去创新、去发展”。(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没有风。淡青色的天幕上停着几朵白云,月亮的笑脸从云罅中探视下界的秘密。黄浦像一条发光的灰黄色带子,很和平,很快乐。一条小火轮缓缓地冲破那光滑的水面,威风凛凛地叫了一声。船面甲板上装着红绿小电灯的灯彩,在那清凉的夜色中和天空的繁星争艳。这是一条行乐的船。这里正是高桥沙一带,浦面宽阔;小火轮庄严地朝北驶去,工业的金融的上海市中心渐离渐远。水电厂的高烟囱是工业上海的最后的步哨,一眨眼就过去了。两岸沉睡的田野在月光下像是罩着一层淡灰色的轻烟。小火轮甲板上行乐的人们都有点半醉了,继续二十多分钟的紧张的哗笑也使他们的舌头疲倦,现在他们都静静地仰脸看着这神秘性的月夜的大自然,他们那些酒红的脸上渐渐透出无事可为的寂寞的烦闷来。而且天天沉浸颠倒于生活大转轮的他们这一伙,现在离开了斗争中心已远,忽然睁眼见了那平静的田野,苍茫的夜色,轻抚着心头的生活斗争的创痕,也不免感喟万端。于是在无事可为的寂寞的微闷而外,又添上了人事无常的悲哀,以及热痒痒地渴想新奇刺激的焦灼。20.下列句子中的“斗争”与文中加点的“斗争”,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而斗争。B.这是一场长期斗争的结束。C.我们需要与这种对待科学的野蛮态度斗争。D.中国人民对国内外的敌对势力和敌对分子,必须进行斗争。21.下列各项与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不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树缝里漏着的一两点没精打采的灯光,好像渴望睡觉的人的眼。B.雨后露珠悠闲地躺在莲叶上,像是珍珠撒在碧玉盘里。C.庇佑了故乡数百年的榕树像巨伞般为乡亲们遮风挡雨。D.微风轻拂,月光下那婀娜的树影,伴着蛙声就翩然起舞。2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修改为“黄浦像一条很和平、很快乐的发光的灰黄色带子”,语义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答案】20.B21.D22.①原句将“很和平,很快乐”独立成句,既整齐且有强调意味;②改后的句子将“很和平、很快乐”统一放到“灰黄色带子”前作定语,从而变成了一个普通陈述句,削弱了表达效果。【解析】【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准确理解词语的语境义的能力。文中加点的“斗争”意为矛盾冲突。A.“斗争”意思为奋斗。B.“斗争”意为矛盾冲突。C.“斗争”表示矛盾的双方互相冲突,一方力求战胜另一方。D.“斗争”意思为批判、打击、揭露。故选B。【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准确理解并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原句将夜光下的田野比作一层淡灰色的轻烟,用了比喻;“沉睡”则用了拟人手法。A.“没精打采的”用了拟人;把树缝里的灯光比作渴睡人的眼,用了比喻。B.“悠闲地躺”用了拟人,把露珠在莲叶上的形态比作珍珠撒落玉盘,是比喻。C.“庇佑”用了拟人;把榕树比作巨伞,用了比喻。D.树影“翩然起舞”,用了拟人。故选D。【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语句表达效果的能力。原句中,“很和平,很快乐”单独成一分句,位于“黄浦像……带子”这一主句之后,给人以很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语文】古诗词诵读《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 团队协作课件百度云
- 2024年新高一数学初升高衔接《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含答案解析
- 《怎样花纳税人的钱》课件
- 《泥石流岩溶地震》课件
- 新消防法课件资源
- 《干涉重要》课件
- 医用明胶市场发展现状调查及供需格局分析预测报告
- 滑雪板箱市场洞察报告
- 玩具小房子市场发展预测和趋势分析
- 静疗护士进修汇报
- 2024年异丁醛市场分析:异丁醛国内市场复合年增长率约为7%
- 中国移动铁通公司招聘笔试题库2024
- 《邹忌讽齐王纳谏》课件
- 医院培训课件:《静脉中等长度导管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 一例下肢静脉血栓疑难病例护理讨论1
- 2024年新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物理全册教学课件(新版教材)
- 12植物的养分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六年级上册科学冀人版
- -第10课《架起心灵的彩虹》 心理健康八年级上册
- 藏书票课件 2023-2024学年人美版初中美术八年级下册
- 生产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项目资金申请报告-超长期国债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