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儿童经验生长的“和美部落”建设_第1页
聚焦儿童经验生长的“和美部落”建设_第2页
聚焦儿童经验生长的“和美部落”建设_第3页
聚焦儿童经验生长的“和美部落”建设_第4页
聚焦儿童经验生长的“和美部落”建设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乡土文化背景下的幼儿园音画相融项目,旨在将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元素融入幼儿艺术教育中,通过音乐与绘画的结合,加深幼儿对乡土文化的理解与热爱,提升幼儿的艺术素养。“和”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三和幼儿园建设以“和”文化为核心理念的园本课程,整合民间艺术资源,探索设计体现包容性和整合性的实施媒介,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实现全员育人,创造一个充满创意和乐趣的“和美部落”环境,让幼儿在艺术的探索中快乐成长。【关键词】幼儿教育;音画相融;艺术素养;传统文化;“和”文化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三和幼儿园秉承“和而不同,和美润心”的办园理念,近年来,结合市级课程游戏化项目“基于‘和悦文化背景下乡土本真游戏的探究”,聚焦乡土本真,以自然主义视角规划“自然、野趣、探究”为一体的“和美部落”。一、项目建设的背景与思考我园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紧邻千亩桃梨春风园、苏洪鲜食示范园以及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水韵三南村等,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由此,幼儿园提取地方生态、文化等主要资源,并将其有效融入“和美游戏部落”,以丰富幼儿对家乡的认知,促进幼儿生活、探究等能力的多维度发展。此外,我园大多数幼儿的家长来自全国各地,幼儿园充分挖掘各地美食、生活习惯、语言方式等资源,汇聚成为具有特色的多元文化,并将其融入幼儿园课程之中,从而形成“和而不同,悦纳共生”的“和悦”文化。近几年,我园着力打造“‘8+N和美游戏部落”,以探索、挖掘家乡文化与各地文化的契合点。二、理念深入,教研求真提素养我园对《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以下简称《评估指南》)进行了由点到面的实践探索,全园教师秉承“儿童立场”的理念,深入进行教学研究。(一)立足专业,夯实理论根基首先,幼儿园增加幼儿教育的专业书籍,推荐专业书目并组织“进阶”式温习研讨。通过互学共享、问题对话等形式,教师能够进一步认识儿童与课程,深入学习相关教育理念,并学以致用。此外,幼儿园组织并完善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以全园共读、年级组精读、个人选书研读等多种读书方式,掀起读书热潮。教师共同阅读《0—8岁儿童学习环境创设》《放手游戏发现儿童》《开放性材料》《音画之间》等专业书籍,有效巩固了专业知识。此外,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及发展需求选书研读,拓宽视野。在草坪读书会上,教师互相分享,聚焦游戏行为、游戏材料等维度进行解读,探讨游戏对于幼儿学习和发展的意义、作用等。教师围坐一团,记录所读、所思、所悟,展示了教师的慧心巧思,增强了团队凝聚力。(二)链接目标,关注内化吸收在进行教学研究的过程中,教师应思考如何将理念和课程项目的目标融入儿童的课程内容;思考如何进行课程资源开发、课程内容选择以及课程组织,思考如何将课程理念和目标转化为课程实践。基于此,我园开展“聚焦自然资源,建构户外音画区”“从走进到走浸的音画课程初探”等教研活动,鼓励教师科学观察、精准分析、有效支持,并组织教师链接项目目标,在研讨中发现问题、解决疑问,获得专业化成长。(三)教研驱动,明晰共性问题我园依托教研现场,组织有效交流,让教师合作研讨共性问题。如我园的孩子来自五湖四海,基于不同文化背景等因素,应如何开发课程资源,寻找具有共性教学内容?如此,在共学、共研、共享中,教师能够不断完善教学理念、提升教学水平。此外,结合《评估指南》的要点,教师能够对教学布局进行反思与调整。在日常教研中,教师收集教学案例,进行全园经验分享,互相学习,实现“基于儿童,研究儿童,为儿童发展”。三、攻坚克难,游戏场域再拓展(一)拓—着眼发展,游戏场域再拓展我园按照因地制宜、功能整合的原则,重新对户外环境、材料进行全面调整,最终形成一套既符合幼儿园实际又满足幼儿兴趣需要的环境改造方案。1.调整户外布局,整合功能,化零为整教师和幼儿共同参与户外布局的调整,利用泥土、树木、地形等自然资源,结合主题功能进行区域划分。教师分成3个项目小组,从“儿童立场”出发,对资源种类、所在位置、功能作用进行再次梳理。在原有组合器械区、山坡挑战区、趣味沙水区的基础上,师幼开展“8+N”场地拓展行动。最后,以“和悦”文化为核心,新增了4个游戏区(“和”乐小院、“音”你闪耀、“和”怡乡趣、悦玩“乐”美),打造了12个“和美游戏部落”。2.优化闲置场地,破旧立新,改造升级我园以“乐创、自主、探索”为主线,从幼儿的视角出发,创设生态、雅致的环境。幼儿园先后改造两块水泥地面,铺设人造草坪,并重新组合运动场,串联幼儿园、中、后三个运动场地。在此基础上,教师设计以乡土文化为主题的游戏活动,如模拟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扮演地方历史人物等,让幼儿在游戏中体验和学习乡土文化,多形式多渠道接受艺术的熏陶。具体而言,幼儿园增添了适宜的自然元素、装饰性元素、民俗类背景音乐,并将晨间活动分为8大区域:声东击西(足球区)、过五关斩六将(球类区)、千里走单骑(骑行区)、华容道(钻爬区)、声东击西草船借箭(投掷区)、初出茅庐(民间游戏区)等。如此,能够有效激发幼儿兴趣,丰富幼儿的文化体验、艺术体验。(二)润—纵深发展,立足文化细润泽我园立足于中华传统文化,围绕“民间艺术”“传统美食”两大主线,在各班级外走廊、楼道拐角等区域,增设乐探光影、古法摄影、妙剪生花、“和娃”美食铺等特色“游戏部落”,让幼儿乐享民俗,传承经典。但是,在推进过程中,会存在材料缺少层次性、更新不及时等问题。基于此,幼儿园从主题环境、区域环境、户外环境三个方面出发,丰富材料内涵、优化区域功能,充分发挥“儿童符号”的作用。1.主题环境彰显童趣遵循“看得见,拿得到,放得回”的材料取放原则,各班依据班级具体实际,从儿童本位出发,针对整体布局、细化区域、材料准备等方面不断优化室内环境,注重主题环境的互动性、动态性、可操作性,实现班班有亮点、处处有新意。在此过程中,幼儿讨论游戏规则、设计标志,并将各种材料分类摆放……如有的班级根据幼儿兴趣确立了“蓝晒”主题,让儿童在“蓝晒”的主题环境中丰富文化与艺术体验。如此,充分发挥童趣的作用,让每一处环境都有幼儿探索的印记。2.区域环境彰显个性教学过程中,教师梳理出了一些问题,“如何在区域环境中呈现孩子自主学习、探究音乐的过程?”“如何在班级区域环境中彰显乡土特色?”基于此,我园开展“获得学习力量”教研活动,而后组织家长、孩子一起收集卡纸、棉花、贝壳等材料,并利用这些材料布置形式丰富、主题鲜明的幼儿活动区域。教师在教室内布置与音乐和绘画相关的装饰,如挂上名画复制品、设置音乐角等,彰显本班特色的同时,打造一个充满艺术氛围的学习环境,激发幼儿的艺术兴趣。此外,园内的“皮影乐”“围裙剧场”“猜画听歌”“音乐画板”等区域环境充分融教育、艺术为一体,彰显乡土特色,和谐生动,促使幼儿自主学习、探究。3.户外环境彰显融美我园聚焦于“自然美育”,在户外音画体验区中设置“节奏能手”活动,让幼儿利用竹节自制风铃、制作树枝手串铃等;在涂鸦区中增加大号松树笔、花草印记等材料,让幼儿用放大镜观察大树的树皮,在玉兰树下进行花瓣创意,在草坪上体验扎染艺术……如此,幼儿能够在自然环境下发现美、感受美,释放儿童天性。四、探寻资源,重构幼儿生活圈(一)强化顶层设计,搭建资源库我园组建了资源建设组织机构,形成了搭建资源库的具体实践团队。在此基础上,教师进行集体研讨,确定搭建资源库的框架,进而挖掘和整理乡土文化资源,如民间文学、音乐、游戏、故事、歌舞等,并将其融入幼儿园的教学活动中。在教学活动中,师幼共同讨论决定具体的活动材料,教师、幼儿、家长一起收集各种来自生活的、操作性强的简单材料。例如,收集并提供白布、瓶子、木片、纸板、树枝等材料,让幼儿进行绘画、扎染、涂鸦、装饰等活动。如此,通过参加传统民俗文化活动、讲述乡土故事,幼儿能够更好地感受文化的乐趣,进一步了解文化传承。此外,针对“资源使用意识弱”的问题,我园利用百度网盘、腾讯微云等创建“乡土资源包”,如“家乡音视频介绍”“民间工艺制作视频”“乡音大荟萃”等,便于资源共享使用。此外,我园力求增加多元化课程内容,如图片、故事、歌曲、动画、游戏等,涵盖语言、数学、科学、艺术等多个领域。如此,帮助教师掌握音画相融的教育理论和实践技巧,同时做好资源库的更新与维护[1]。(二)扎实盘点资源,分层推进师幼绘制动态式地图,共同探索了园内16个资源点,整理出6个园外体验基地,旨在充分发挥资源优势,让幼儿在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中学习和成长。针对园内资源,师幼以动植物资源的利用为主。园内动植物资源丰富,是幼儿亲近自然、探寻秘密的理想环境。针对园外资源,教师从人文、自然的角度出发,充分挖掘社区的一些公共设施资源与周边的人文景色,整合幼儿园周边的可利用资源,筛选出符合幼儿年龄和学习特点的课程资源,并构建资源地图。师幼共同整理了6个体验基地:水韵三南村、沈绣艺术中心、三和汽车广场、苏洪水果基地、嘉禾玩具厂、叠石桥家纺博物馆。基于此,每个班级每学期可自选一到两个资源开展相关活动。五、深耕乡土,共践课程初绽放(一)立体架构,拓展课程空间我园在“梳理—调整—实践—反思”的过程中拓展课程。针对教学预设与生成不平衡的问题,我园设计了“主题内容取舍表”,对已有的活动进行拆分、调整、重组及删减,进一步把握幼儿的成长发展轨迹。我园依托“生活体验”“游戏畅玩”“环境浸润”三条路径,围绕“乡景”“乡艺”“乡味”“乡嬉”,构建“乡韵·醇”课程,让课程回归幼儿生活,回归自然。(二)聚焦班本,推动课程走深走实在“以资源撬动课程”的思路下,我园遵循自然教育理念,以乡土资源、自然资源为课程开发的切入口,甄选幼儿喜闻乐见、符合低幼年龄特点,且富有教育价值的自然资源,如以竹木为代表的植物资源,以虫鸟为代表的动物资源,以泥沙为代表的地质资源。基于此,我园形成系统、完善的“和·趣课程”体系,并根据资源的不同特点和幼儿的经验,进一步开发生成游戏课程、艺术课程、种植课程、探究课程等,进而引导幼儿利用资源进行深入的、有创造性的学习探索,如“我眼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