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主题情境的初中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实践_第1页
基于主题情境的初中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实践_第2页
基于主题情境的初中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实践_第3页
基于主题情境的初中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实践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基于主题情境的初中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以特定的主题为核心,将抽象的学科知识与多彩的生活情境相融合,可以克服传统情境教学的弊端,整合同一主题的内容,引导学生学会思考、探究、发现问题的解决思路和方法。基于这一认识,教师应善于开展主题情境下的初中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鼓励学生经历分析、判断、推理等过程,来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和理性精神。【关键词】初中语文;思辨性阅读;主题情境为了结合新课标要求,把握语文学科特点,以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实施策略为落脚点,围绕特定的主题,基于教学情境设计问题,改变学生视野狭隘和思想错误的状况,避免学生进行浅表化的阅读,教师要多关注与文本、学生相关的因素,开展探究性教学活动,做到:内容模块化,聚焦主题;情境立体化,聚集合力;问题思辨化,聚力素养。一、内容模块化,聚焦主题由新课标可知,初中阶段的思辨性阅读的主要文本为:关于生活感悟、生活哲理方面的优秀作品,关于科学探究方面的文本,诗话、文论、书画艺术论的经典片段,革命领袖的理论文章和经典的思辨性文本。初中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需要从“读什么”的维度进行改进,在注重增加阅读量的同时关注思辨性阅读。(一)通过知识集群,构建学习任务群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结构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核心素养形成的内在逻辑,以生活为基础,以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以学习主题为引领,以学习任务为载体,整合学习内容、情境、方法和资源等要素。这需要教师通过知识集群构建学习任务群。比如:在某堂教学练一体化的阅读课上,首先,笔者呈现“围绕学校运动会征集有关各比赛项目的文稿”等任务;其次,与学生一起从部编版七年级下册教材的课文《叶圣陶先生二三事》、部编版八年级上册教材的课文《昆明的雨》中探究出,使语言连贯的写作策略包括保持前后文的话题统一,围绕一个话题的各个句子有合理的顺序,注意句子间的衔接过渡,适当地运用关联词、提示语或过渡句来衔接句子;最后,播放本校运动会的视频,再现相关场面,并展示本校微信公众号的部分推文,让学生完成有关比赛项目的文稿创作,在写作时注意使各段落的语言连贯,在完成写作后进行当堂修改。可见,在主题情境下的初中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中,梳理主题为“使语言连贯”的选文,展示习作内容,进行点评、总结,能够指向语文要素,帮助学生习得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二)通过单元重组,构建学习共同体通过单元重组构建的学习共同体需围绕一个主题,进行体现文本和文本之间关联的学习。这就要求初中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一方面应基于学生的阅读水准、认知能力;另一方面应有利于引领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进行分析、推断和论证,在深度阅读的过程中提升思维品质。比如:笔者首先将分散在部编版七年级上册教材三个单元中的五篇课文—《秋天的怀念》(第二单元)、《散步》(第二单元)、《植树的牧羊人》(第四单元)、《走一步,再走一步》(第四单元)、《狼》(第五单元)整合在一起,让学生围绕这些课文在作者、叙事情境等方面的异同展开思考;然后让学生回顾自己成长过程中一次难忘的经历,尝试运用课文的叙事结构,进行突出自己的感悟、态度和行为的写作,并认识到课文的叙事结构有助于读者理解叙事性作品的主题;最后启示学生多关注真实的生活情境和自己的内心想法,从这些情境和想法中提取写作素材。这样进行单元重组,符合思想认知、文化视野、写作特色方面的教学要求,能够让学生在思辨性阅读学习中做到举一反三。(三)通过媒介链接,构建学习新项目通过媒介链接构建的学习新项目需要教师把握不同学段、不同单元的教学目标,在尊重学生的个体感受与个人兴趣的基础上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围绕一个主题,跨越媒介,将教材文本与超越教材的学习内容进行联结,让学生完成知识获取和问题解决,磨炼学生的理性思维等方面的能力。比如,部编版八年级上册教材第一单元以新闻为主题编排了“活动·探究”的内容,要求学生在参与新闻作品的创作过程中,主动构建个人知识体系,明白知识积累的重要性。在布置新闻采访的任务后,考虑到班上学生特别喜欢看刘慈欣的书,于是笔者播放了刘慈欣接受《面对面》节目主持人王宁的采访的视频。在学生观看王宁采访刘慈欣的视频的过程中,笔者引导学生总结出采访者提问时的注意事项:问题要开放、简短且紧扣目的,提问顺序要合理编排;采访者要准备充分,寓问于谈,照顾到被采访者的感受和情绪,要有耐心,少说多听,不轻易打断被采访者;等等。然后,笔者让学生尝试采访在江苏省中学生阅读与写作大赛中获得一等奖的同学。学生通过亲自进行采访实践,能够明白采访是需要丰富的经验的。可见,在主题情境下,将学生的兴趣点和学生要习得的知识、能力进行结合,有利于学生自觉地进行分析、探究和实践,使思维在碰撞中得到磨炼。二、情境立体化,聚集合力新课标指出,语文学习情境源于生活中语言文字运用的真实需求,服务于解决现实生活的真实问题。创设情境,应建立语文学习、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之间的关联,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应整合关键的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体现运用语文解决典型问题的过程和方法。初中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是唤醒学生的思辨性思维[1]。这就需要教师创设适合学生且能激发学生情感的学习环境,通过主题情境下的初中语文思辨性阅读,助力学生获得丰富的体验。(一)情境创设要有张力,凸显思维延展性主题比较宽泛且时代性强的文本需要教师创设有张力的情境。比如,对于“黑暗现实中的人间百态”这样一个主题,笔者选择了能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感同身受的合适情境。其间,在教学部编版九年级下册教材的课文《孔乙己》时,笔者先播放了有关鲁迅的小说的系列音频,并让学生围绕《孔乙己》创编台词、进行配音,个性化阐释对课文中的语言描写的理解;再让学生选择孔乙己、短衣帮、掌柜和“我”的一些台词进行品读,并以多重视角分析课文中的人物,思考他们中间谁最坏,从而了解当时的社会现状。这样一来,学生的思维实现了多个维度、多个时空的延展。(二)情境创设要有活力,凸显思维开放性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所以主题情境下的初中语文思辨性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敢于思考,学会思考。比如,在教学部编版七年级上册教材的课文《植树的牧羊人》时,笔者创设了关于贴吧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完成相关经典作品的阅读后,在贴吧页面上进行读后感的分享。阅读感悟的分享体现了学生思维的开放性,学生也能获得积极的体验。(三)情境创设要有拉力,凸显思维敏捷性情境创设要求初中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由浅入深、由表及里,要求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感悟、探究和发现,得到充分的发展。比如,在教学部编版八年级上册教材的课文《藤野先生》时,笔者介绍道:“1903年,鲁迅在他所写的《自题小像》中立下‘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1922年,在《呐喊》自序中写了‘我的梦很美满,预备卒业回来,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结合上述内容,学生可以知晓当时的鲁迅是一个怀着寻求救国救民真理的理想,去日本留学、进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的热血青年。之后,笔者引导学生回答1926年,鲁迅为什么在《藤野先生》中写了“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旨在让学生抓住课文中的细节描写,感受藤野先生的品质和性格特点,理解“伟大”的深意和鲁迅对藤野先生的情感。这样,笔者能够在创设的情境中引出学生需重点探析的内容,帮助学生把握课文的精髓,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三、问题思辨化,聚力素养在主题情境中,教师可以用问题来提升初中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的效率,点燃学生思维火花,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学习活动,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一)问题要有梯度,强化思维深刻性为了围绕特定主题,构建好初中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的框架,教师可以通过有梯度的问题,推进学生思维活动的开展。比如:笔者所上的《朝花夕拾》的整本书阅读课第一个主题为“童年的书”,设置了“鲁迅读了哪些书?”这个问题;第二个主题为“童年的人”,设置了“对于鲁迅收到了阿长送的《山海经》以及鲁迅喜欢读《山海经》这两件事,鲁迅的父亲和寿镜吾先生如果知道了会有怎样的态度?”“当时的中国,只有儿童可怜吗?”这两个问题;第三个主题为“救救孩子”,设置了“有人认为《朝花夕拾》的主题是‘救救孩子,你同意此观点吗?”这个问题。在表达、交流、梳理、探究、领悟的过程中,学生能够逐步找出上述问题的答案。在课堂教学的最后,笔者提问:“同学们将来愿意成为怎样的人呢?”这样一来,学生的思维会在情境的辅助下更具深刻性。(二)问题要有黏度,强化思维连贯性教师要通过主题情境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在情境中设置的问题要有黏度。比如,在部编版九年级上册教材的课文《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的教学中,笔者提出以下三个问题:雨果写的这篇文本和同学们之前读的文本有哪些不一样的地方?雨果为什么要这样写?雨果为什么能写成这样?在学生正确回答这三个问题后,笔者让学生再次阅读课文,通过比较、质疑,进行思辨性阅读,借助课文提供的信息,进行具体而深入的分析和探究,理解课文的内涵,助推学生自主学习,训练学生思维的连贯性。(三)问题要有深度,强化思维持续性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基于主题情境任务进行问题驱动,设计问题链,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设计一个核心问题,借助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围绕核心问题设计若干个子问题。学生通过教师引导,采用不同的方式,能够逐步解决各个问题,完成主题情境任务,强化持续思考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比如,笔者为部编版八年级上册教材中的《饮酒(其五)》设置了四个环节:感心远之情、品心远之境、赏心远之景、探心远之理。在教学中,笔者向学生提问:“陶渊明身在人境,而眼中、心中却全是自然之境。此首诗表达了陶渊明怎样的思想感情?”提出有深度的问题,不只是为了让学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