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言文中常见的特殊句式一、被动句及其类型文言文中,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在古汉语中,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有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一)翻译下列句子,归纳句式特点1、李氏子蟠……不拘于时,学于余。2、而君幸于赵王。3、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4、不能容(收留)于远近。《五人墓碑记》5、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句式特点:用介词“于”表被动。(二)翻译下列句子,归纳句式特点1、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2、遂见用于小邑。《归去来兮辞》3、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4、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5、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6、见犯乃死,重负国。《苏武传》句式特点:用“见”“见……于……”表被动。如果需要把动作行为的施动者介绍出来,可在动词后加介词“于”,构成“见+谓语+于”的形式。(三)翻译下列句子,归纳句式特点1、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2、父母宗族皆为戮没。3、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4、升(毕生)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至今保藏。《活板》5、如姬父为人所杀。7、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六国论》。8、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句式特点:用“为(wéi)”“为……所……”表示被动。(四)翻译下列句子,归纳句式特点1、其次毁肌肤断肢体受辱。(《报任安书》)2、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赤壁之战》)句式特点:用“受”“受+谓语+于”形式,表被动这种句中的“受”字,含有“被”的意思。如果需引进施动者,就构成了“受+谓语+于”的形式。(五)翻译下列句子,归纳句式特点1、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3、仍更被驱遣,何言复来还?4、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5、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五人墓碑记》句式特点:用介词“被”表被动,与今相同。(六)翻译下列句子,归纳句式特点1、戍卒叫,函谷举。《阿房宫赋》2、洎牧以谗诛。《六国论》3、傅说举于版筑之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4、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廉颇蔺相如列传》5、武留匈奴凡十九岁。《苏武传》6、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张衡传》7、而刘夙婴疾病。(《陈情表》句式特点:没有语言标志,动词从意念上表被动。【规律总结】被动句主要形式:1、用介词“于”表被动。2、用“见”“见……于……”表被动。3、用“为”“为……所……”表被动。4、用“受”“受+谓语+于”表被动。5、用介词“被”表被动。6、动词本身表被动(动词从意念上表被动)。【特殊情况】:例:①慈父见背。②冀君实或见恕也。(分析:“见”字在六朝时期经常用作指代性副词,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是放在动词前,表称代,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的客气说法。一般译为“我”,现代汉语中的“见谅”也是此种用法。“见谅”即“请原谅我”)宾语前置(一)翻译下列句子,并找出特点1、大王来何操?2、沛公安在?3、彼且恶乎待哉?特点:1、都是疑问句2、代词作宾语:何、安、恶3、全都宾语前置规律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动词的宾语时,宾语前置。常见的疑问代词:【谁、何、安、奚、胡、曷、恶、焉】格式:宾语(疑问代词)+动下列句子中,与其他句式不同的是()A.吾谁欺?B.则物与我皆无尽也。C.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D.君何患乎?(二)翻译下列句子,找出特点1、忌不自信。2、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3、古之人不余欺。特点:1、否定句2、代词作宾语3、宾语前置句规律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常见的否定词:【不、未、无、莫、否、毋、弗】常见的代词:【余、吾、之、自、汝、尔、是】格式:否定词+宾语(代词)+动词下列句子,句式与其他三句句式不同的是()A.莫我知也B.后世无传,臣未之闻也C.蚓无爪牙之利D.我无尔诈,尓无我虞(三)翻译句子,找出特点1.何陋之有?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3、唯利是图规律3: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加重语气,突出强调宾语。格式:宾+“之”(“是”)+动下列句子,不是宾语前置句的是()A.无乃尔是过与?B.夫晋何厌之有?C.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D.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四)翻译句子,找出特点1、微斯人,吾谁与归?2、何以哉?3、将子无怒,秋以为期规律4:介词的宾语有时会置于介词前,形成介词宾语前置。格式:宾(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介+动下列句子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句的是()A.不然,籍何以至此B.是以区区不能废远C.奚以知其然也D.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规律总结】宾语前置的类型:一、动词宾语前置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动词的宾语时,宾语前置。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3、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加重语气,突出强调宾语。二、介词宾语前置介词的宾语有时会置于介词前,形成介词宾语前置。翻译下列句子,指出类别。复驾言兮焉求2、唯余马首是瞻3、何为其然也4、我无尔诈5、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6、乐夫天命复奚疑7、之二虫又何知8、夫晋何厌之有9、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10、而彼且奚适也【特殊情况】:1、“相”字解释为“动作偏指一方”,可译为“我、你、他(她)”,用在动词谓语之前。例: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2、“见”字解释为“动作偏指一方”,可译为“我”,这时“见”字常常放在动词谓语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例:生孩六月,慈父见背。望见恕3、方位名词作介词的宾语,可前置。例: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这里的“东”“南”“北”“西”都是方位名词,都充当“向”的宾语,放在前面,以示强调。翻译成现代汉语应是“向东”“向南”“向北”“向西”。定语后置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词前面,但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或使语气流畅,往往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其形式有:1.中心语+定语+者①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遂率荷担者子孙三夫)②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太子及知其事者宾客)③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求可使报秦者人)④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村中好事者少年)⑤人马烧溺死者甚众。(烧溺死者人马甚众)2.中心语+之+定语,“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蚓无利爪牙,强筋骨)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居高庙堂则忧其民,处远江湖则忧其君)③四海之大,有几人欤?(大四海,有几人欤?)3.中心语+之(而)+定语+者,“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①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千里马一石粟)②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附操者荆州之民)③僧之富者不能至。(富者僧不能至)4.用数量词作定语时,数量词大多数放在中心词的后面①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一双白璧一双玉斗)②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遂率荷担者三夫子孙)③尝贻余核舟一。(尝贻余一核舟)④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比至陈,六七百乘车,千余骑,数万卒)【规律总结】定语后置四种情况:1.中心语+定语+者2.中心语+之+定语3.中心语+之(而)+定语+者4.用数量词作定语四、状语后置1、文言文中的状语后置一般即指介词结构后置。文言文中的介词结构大都会置于谓语部分后面,其中尤以由“以”“于”构成的介词结构居多。通常情况下“介词+名词/名词性短语”的介宾短语放在句末,即为状语后置。例: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于(从)蓝]取之、[于(比)蓝]青】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乎(对)己]参省】③申之以孝悌之义。【[以(用)孝悌之义]申之】④私见张良,具告以事。【[以(把)事]具告】2、有时候,后置的介词结构中的介词(主要是“以”“于”这两个介词)会省去,这种情况仍可视为介词结构后置。例:①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于(在)河北]作战、[于(在)河南]作战】②遂与秦王会渑池。【[于(在)渑池]会见】③得璧,传之美人。【[于(给)]美人】④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于(给)]秦王】五、省略句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只要不发生歧义,就可以省去句子的某些成分。这些省去了某些成分的句子就叫省略句。句子中省略某一词语或某种成分的现象,是古今共有的。不过,文言里这种现象更突出,而且有些在现代汉语中一般不能省略的句子成分,古文中也经常被省略。文言文中成分省略的现象非常普遍,常见的有以下几种:1、省略主语有承前省、呼应下文省、对话省。文言文中的第三人称代词“之”“其”不能做主语,这也是文言文中主语多省略的原因之一。例:①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蛇)触草木,(草木)尽死;(蛇)以啮人,(人)无御之者。②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③(梁惠王)曰:“不可,(五十步)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孟子)曰:“王如知此,(王)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句式特点:省略主语。①承前省;②蒙后省;③对话省。2、省略谓语谓语一般不能省略。但在特定的情况下也有承接上文、呼应下文或因对话而省略的。例:①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③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步)三四里。3、省略宾语A.省略动词宾语例:①尉剑挺,广起,夺(剑)而杀之。②屠惧,投(之)以骨。③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之)以事。B.省略介词宾语。例:①竖子不足与(之)谋。②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③相如闻,不肯与(之)会。4、省略介词主要是“于”“以”两词。例:①沛公军(于)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②大王见臣(于)列观,礼节甚倨。③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以)金千斤,邑万家。④试与他虫斗,虫尽靡;又试之(以)鸡,果如成言。六、判断句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文言文判断句在主谓之间一般不用判断词“是”,判断词“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常见句式有如下几种:1、“……者,……也。”这是文言文判断句中最常见的句式。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和解说。例:①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②廉颇者,赵之良将也。③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④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⑤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⑥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2、“……,……也。”判断句中,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示判断。例:①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②和氏壁,天下所共传宝也。③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④徒慕君之高义也。⑤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⑥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3、“……者,……。”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而谓语后面不用“也”。这种判断句式中的“者”不译,翻译时只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加判断词“是”。例:①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②粟者,民之所种。4、“……者也”例:①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②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③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④莲,花之君子者也。⑤晏子,齐之习辞者也。⑥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5、无标志判断句文言文中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有名词对名词做出判断。例:①刘备天下枭雄。②刘豫州王室之胄。③陈涉瓮牖绳枢之子。④秦,虎狼之国。⑤臣窃以为其人勇士。⑥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⑦此亡秦之续耳。⑧六国破灭,非兵不利。6、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往往在动词谓语前加副词“乃、必、亦、即、诚、皆、则”等。例:①当立者乃公子扶苏。②我乃楚狂人,风歌笑孔丘。③以后典籍皆为板本。④予购三百盆,皆病梅。⑤梁文即楚将项燕。⑥即今之傫然在墓者。⑦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⑧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⑨六国破灭,非兵不利。7、用动词“为”表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腔镜技术简介》课件
- 四下营养午餐教学设计及评课
- 新质生产力造纸
- 新质生产力与物流
- 韦格纳肉芽肿性巩膜炎的临床护理
-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思维导图课件
- 2025年家装工程合同范本
- 沈阳英语三年级试卷及答案
- 山东聊城中考试卷及答案
- 2025果园土地承包经营权转让合同范本
- PTIO和ABTS自由基清除实验操作指南-李熙灿-曾婧媛
- PCI患者的术后护理课件
- 2024年供应链可持续性培训资料
- 丁丽娟《数值计算方法》五章课后实验题答案(源程序很详细-且运行无误)
- WS-T 10001-2023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实验室仪器设备配置和管理
- 成人住院患者跌倒评估与预防(团体标准)解读
- 通止规设计公差自动计算表
- 静设备安装质量控制过程
- 桥梁亮化施工流程图
- 深基坑巡视记录
- 现代侦察监视技术讲课教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