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峡市宁朔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1页
青铜峡市宁朔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2页
青铜峡市宁朔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3页
青铜峡市宁朔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4页
青铜峡市宁朔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青铜峡市宁朔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分值:150分时间:150分钟

现代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15分)

材料一:

红色是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鲜亮的底色。红色文化是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的重要精神纽带。在新的时代环境下,如何擦亮红色文化的底色,让红色文化活起来,将红色基因传下去,是一个现实而紧迫的问题。

过去,我们创作了一大批红色文艺经典,它们成为讲述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传播红色文化的重要载体。如今,现代社会语境与传统红色故事的相关性减弱,大众审美日趋多样化,流行文化层出不穷,这些都对红色题材文艺创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红色,是血的颜色,是火的颜色,是革命的颜色。红色故事由血泪和汗水铸就,故事中天然地凝结着巨大的悲喜,隐藏着能够激发人们情感的“引线”,回顾讲述红色故事的文艺作品会发现,但凡优秀之作,无不散发着情感的温度,歌剧《白毛女》中有感天动地的父女情,电影《高山下的花环》中有生死相依的战友情,即便是颇具英雄主义气质的长篇小说《林海雪原》,也或明或暗地埋着不少情感线索,比如,刚接触不久,少剑波就对女卫生员“小白鸽”暗生情愫。这些情感元素,不仅能增强红色故事的感染力,也起着推动叙事、塑造人物、升华主题的作用。

文艺作品中的红色故事,往往涉及党史、军史、国史中的重大史实,涉及革命先驱、党和国家领袖以及英模人物。一段时间里,不少创作者不敢放飞想象的翅膀,不愿打开人物的情感世界,把人物都塑造成了“光伟正"高大全”,导致红色题材创作一度陷入人物脸谱化、故事程序化的怪圈,这样的作品自然难以引起读者、观众的兴趣。

因此,在红色题材创作中,创作者应注重情感元素的开掘。虽然很多红色故事发生时的时空环境与今天大不相同,但任何年代,人们的情感诉求和情感经验总是相通的,通过为红色故事注入更多情感逻辑和情感力量,能够让故事更具张力,让人物更加丰满,让整个红色叙事更加逻辑自洽、令人信服,让严肃厚重的历史和抽象的价值观念走进普通百姓的内心。

要讲出富有情感温度的红色故事,创作者首先要培养自己对红色历史的深厚感情,主动用红色文化滋养自己的精气神。另外,作品的情感温度来源于沸腾的生活,生活中的一些细节和小故事,往往最能鼓舞人,最能打动人。所以,创作者要走进生活深处,观察生活细节,吃透生活底蕴,时刻保持对生活的敏感。

红色文艺作品,通过艺术的形式再现革命先驱、英模人物生活战斗的场景,以广闻的历史视野开展文化想象,能够唤起受众栖居于无意识母体中的民族忧患意识,进而筑牢革命历史记忆。因此,欣赏红色文艺作品,既是一种审美活动,也是一种对红色历史的重温。

任何审美活动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中进行的。审美标准总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改变,因为一个时代审美标准的建立与那个时代的社会环境、文化氛围等密不可分。因此,要想用文艺作品讲好红色故事、传播红色文化,必须让作品的内容、形式、细节等符合现代审美。(选自《光明日报》)

材料二: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伟大实践中,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所构建形成的以“改革创新"为精神内核和价值取向的特有文化体系和精神样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体现了文化的科学性、时代性、人民性和先进性,代表着时代进步湖流和发展要求,促进了社会主义事业在中国欣欣向荣、蓬勃发展。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承继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红色的推崇,发展了革命文化所铸就的红色品格,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传承、丰富和发展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持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艰苦创业、改革创新,坚持接续奋斗,推进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高度重视传承弘扬红色文化,提出用好红色文化,生动传播红色文化,强调继承优良传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把革命先烈流血牺牲打下的红色江山守护好、建设好,在伟大建党精神的感召下,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时代主旋律激扬强劲,新时代新征程奋勇争先建功立业的精气神不断提振,在社会主义建设伟大实践中所构建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良好的文明生态和显著的实践效果,为现代红色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基础。

正是由于红色文化的形成发展所具有的深厚坚实基础,才铸就了红色文化的丰富内涵、独特价值和强大张力。红色文化饱含着中国伟大革命事业底色由革命烈士鲜血铺就的深刻寓意,凝结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百年奋斗的辉煌成就,积蓄着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使命的澎湃伟力,必将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上持续迸发出强大力量。(选自《人民网》)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现代社会语境的变化,大众审美的多样化,流行文化的层出不穷,这些对红色题材创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B.创作者需要培养对红色历史的深厚感情,保持对生活的敏感,才能讲出富有情感温度的红色故事。

C.我们应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红色文化,同时守护好、建设好红色江山,在新时代征程上奋勇争先,建功立业。

D.红色,代表着血、火和革命,是中国文化独特魅力的体现,所以传承红色文化是一个现实而紧迫的问题。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优秀的红色题材作品应将红色历史置于现代社会语境下进行审视,这样才能给予现代人心灵的启迪和精神的鼓舞。

B.中国文化因含有红色基因而具有独特魅力。传播红色文化,从本质上讲就是重温红色记忆、传承红色基因。

C.作为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继承了优秀传统文化对于红色的推崇,也为现代红色文化的发展奠定基础。

D.红色文化见证了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壮大,是新时代增强民族凝聚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精神支撑。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一观点的是()3分

A.近几年新创作的《江姐》,和几十年前不同体裁的《江姐》相比,更加真实细腻,格外注重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力求实现对人物性格的深度开掘。

B.青果巷二期创设青果芸台书舍,取恽寿平、唐顺之、刘国钧、瞿秋白、刘师勇、周有光六位名人及其所对应的书画、马鹿、纺织、书信、羽箭、拼音作为空间元素,打造文化活动空间。

C.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系列原创短视频《真理的味道》,从小角度讲述中国共产党人通寻真理的故事,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

D.《觉醒年代》将历史人物与后来成为党和国家领袖的毛泽东、周恩来等,置于同一时空环境中进行展示,并发起一场今人与上述历史人物的跨越时空的“对话”

4.在论述“传承弘扬红色文化"问题时,两则材料各有侧重?试简要概括。6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18分)

杀楼

-----孙犁

秋收完毕,转眼就到了中秋节。虽说兵荒马乱,人们不能像平常那么心里干干净净地过节,可是因为近来围困炮楼,鬼子既不敢轻易下来,再加上庄稼也收割得差不多了,想一想这一年过得真不容易,格外愿意热热闹闹。差不多的人家全买了猪肉、月饼,穷些的也置些鸭梨、葡萄过节。炮楼上的鬼子伪军看得眼红,馋得流涎,不敢下来抢,城里又没接济,实在苦恼。就三番两次托人捎信给“维持村长”柳老新,说无论如何,八月十五这天,给送点东西上来。

十四这天夜里,有一队穿便衣的队伍开到五柳村庄里来了。轻轻叫开一家的大门,进去住了。

十五这天,吃了早饭,柳老新置备了二十斤梨,五只杀好的鸡,十斤月饼,十五斤葡萄,装好四个大篮子,两个小篮子,派了四个年轻人提着大篮子,他和十三岁的小星提了小篮子到炮楼上去送节礼。

到炮楼跟前,打了个照面。炮楼上的鬼子伪军一见柳老新带着人来送礼,心里早就高兴得了不得。小队长金田在炮楼上嚷道:

“什么的干活?"

柳老新说:

“给皇军送过节礼的干活。”

鬼子把吊桥放下来,让柳老新和小星先过去,鬼子獭尾上来,气势汹汹地把他两个浑身上下搜了一遍,又把篮子翻上翻下地搜查一遍,看看没有暗藏武器,才抓了一把葡萄,往嘴里塞。

金田在上面招呼柳老新快上去。柳老新回头一看,那四个人跟上来了,就指挥着说:

“这两篮子是给警备队先生们吃的。"说着把他和小星手里的两个小篮子,放在地下。平房里的伪军赶紧出来,拿回去吃,獭尾也跟进去。柳老新这才带着四个人上楼。在楼顶上站岗的木田,看见小星送东西来了,一个劲招呼小星上去。小星在篮子里抓了一些葡萄和月饼捧着,上楼顶去了。

柳老新领着四个青年人到了炮楼上,对金田说:

“小队长,你看看吧,今天送来的东西,都是好成色。你先看看这几只鸡肥不肥?”

那个提鸡篮子的青年赶紧把鸡提到金田面前,拿出一只来叫金田过目。金田一看,忍不住脸上的笑容。金田以外,楼上还有四个鬼子。柳老新指挥着,叫皇军们吃。鬼子们有的守着一个篮子往嘴里塞梨,有的守着一个篮子往嘴里塞月饼,有的守着一个篮子往嘴里填葡萄。

柳老新大声笑着说:

“今年这个中秋节,你们可过美了!"

一句话没了,只见提鸡的那个青年,不知道从什么地方抽出一把明亮亮、冷森森的宰猪刀来,左手揪住金田的衣领,右手一按一抹;金田的半个脖子已经下来。那青年一面轻轻把金田放倒,回头一看,只见他的三个伙伴也已经把四个鬼子杀倒在地,简直没出一点声音。大家赶紧把楼上的枪支武器收好,就见小星手里拿着一枝三八枪从楼顶跑下来,木田嚼着月饼在后面紧追;进屋一看,并排放着四个鬼子的死尸,吓得回头就跑,一个青年上去把他一抓,杀猪刀在他脸上一晃,说:

“乖乖的,不要动!”

木田也实在动不了了,就立在那里。两个青年和小星在钟楼看守,两个青年搬着一挺轻机枪轻轻走下楼来,对准伪军的平房。这时候柳老新已经上到楼顶放哨的地方,呐喊一声,说道:

“伪军弟兄们,八路军已经把金田和上面的鬼子全杀了,你们快快反正,谁反抗谁就倒霉!"

伪军们正在房里抢东西吃,一听这话,往外就跑,一阵机枪扫射,把他们打回去。一齐嚷:“我们反正,我们反正!”

忽然獭尾端着枪从平房里窜出来,没命地往外跑,机枪一扫没扫住,他跑过吊桥,奔着城里跑去了。

一会就听见炮楼南面的野地里响了一枪。柳老新望着那里拍手大笑说:

“我估计你这兔崽子就跑不脱!"

原来埋伏在村里的正规军,全开出来截击城里出来的敌人。队伍在街上这么一走,站在街上的人们才看出,领队的就是本村那个在十七团当连长的柳英华。再往队伍里看看,很多是他们的子弟。

到了晚上,大圆大亮的月亮升起来,五柳庄的人们和他们的子弟兵,就在那祠堂门前广场上开了一个庆祝会。在五年前,柳英华率领了全村二十个青年伙伴,参加了我们的队伍,冀中有名的十七团。这些青年成分好,进步快,几年部队生活,改变了他们幼小时的样子,站在爹娘面前,爹娘只有目不转睛地微笑着望着他们。祠堂门前这片广场,抢秋的时候,碾成了一个大场,四边堆着一大堆的秫秸、豆秸、棒子,子弟兵就靠在上面休息了。在三个月以前,炮楼上的鬼子屠杀了五柳庄的人,就在这个广场上刀砍柳英华年老的父亲,枪挑死他七岁的孩子,推进那广场旁边的死水坑里,只剩下孩子的母亲整天在家里哭泣。几个长辈劝英华家去看看,都说:

“英华,家去看看吧。你家里不知道你负着这么大责任,也不好意思来叫你。自从你爹和那孩子叫鬼子杀了,她够难受的了。你家去劝解劝解她们也好。”

英华苦笑着说:

“虽说拿了炮楼,明天的情况还不能估计。外面又放着哨,不时要有事情,今天我不家去了,以后再说吧!"

老人们也只好叹气称赞。

夜深了,柳英华把队伍整理好,就命令靠在柴禾堆上休息。大家也就散了。在回家的路上,那些父亲劝想给孩子送被子的母亲们说:

“算了吧,他们是这样惯了的。孩子就像小鸟,长全了毛出了窝,你就叫他随便到处飞去吧!”

真的,他们的孩子们,背靠着那绵软的柴禾,怀抱着上好子弹的枪支,不久就舒舒服服地睡着了,睡得那么香甜。月亮转到西北角,落到村边大柳树的阴影里去了,银河斜斜地横在他们的头顶,把半夜以后的清凉的露水,慢慢滴下来,落在他们的脸上、衣服上、枪膛上,他们也没有觉得……

-------1945年4月于延安(有删改)

5.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队长金田在炮楼上的盘问和鬼子獭尾气势汹汹的搜查,说明鬼子的狡猾。

B.小星虽然只有十三岁,却知道拿了月饼和葡萄上楼,这说明他考虑事情周到。

C.连长柳英华在父亲和儿子被敌人杀害后开始觉醒,并走上了坚决抗日的道路。

D.在祠堂门前的广场上开庆祝会,一大堆的秫秸、豆秸、棒子,富有乡土气息。

6.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八月十四夜里有穿便衣的队伍开到村庄里来,轻敲开一家大门,令人感觉到一种隐约生变的气氛。

B.本文通过对话来展开情节、塑造人物,如柳老新与鬼子的对话,如柳英华拒绝长辈家去的劝告等。

C.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转"落”等词,写出时间的推移;“阴影"则暗示敌人还将发动反攻。

D.孙犁这里写中秋习俗,同茹志鹃《百合花》中写故乡的中秋节一样,都展现了乡土社会的生活。

7.小说开头画横线的句子有什么作用?6分

8.钱谷融说:“孙犁最可贵的艺术品质,就是对美的崇尚与追求。读过孙犁作品的人,都难免被一种独特的艺术美所打动。”请结合文本,分析“独特的艺术美"体现在哪些方面。6分

二、文言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23分)

文本一:

韩信以兵数万,欲东下井陉击赵。赵王、成安君陈馀闻汉且袭之也,聚兵井陉口,号称二十万。广武君李左车说成安君曰:“今井陉之道,车不符方轨,骑不得成列,行数百里,其势粮食必在其后。愿足下假臣奇兵三万人,从间道绝其辎重;足下深沟高垒,坚营勿与战。彼前不得斗,退不得还,不至十日,而信之头可致于戏下。成安君曰:“兵法云,十则国之,倍则战。今韩信兵号数万,其实不过数千。能千里而袭我,亦已罢极。今如此避而不击,后有大者,何以加之?”不听广武君策。

韩信使人间视,知其不用,还报,则大喜,乃敢引兵遂下。未至井陉口三十里,止舍。夜半传发,选轻骑二千人,人持一赤帜,从间道蔽山而望赵军。诫曰:“赵见我走,必空壁逐我,若我入赵壁,拔赵帜,立汉赤帆。"令其裨将传飧,曰:“今日破赵会食!”诸将皆莫信,详应曰:“诺。"谓军吏曰:“赵已先据便地为壁且彼未见吾大将旗鼓未肯击前军恐吾至艰险而还。”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赵军望见而大笑。平旦,信建大将之旗鼓,鼓行出井陉口。起开壁击之,大战良久。于是韩信详弃鼓旗,走水上军。水上军开入之,复疾战。赵果空壁争汉鼓旗,逐韩信。韩信已入水上军,军皆殊死战,不可败。信所出奇兵二千骑,恭候赵空壁逐利,则驰入赵壁,皆拔起旗,立汉赤帜二千。赵军已不胜,不能得信等,欲还归璧,壁皆汉赤帜,而大惊,以为汉皆已得赵王将矣,兵遂乱,遁走。于是汉兵矢击,大破赵军,斩成安君派水上,擒赵王歇。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有删改)

文本二:

世言韩信伐赵,赵广武君请以奇兵塞井陉口,绝其粮道,成安君不听。信使间人窥知其不用广武君策,还报,则大喜,乃敢引兵遂下,遂胜赵。使广武计行,信且见禽。

是说者,不善现人者也。夫以韩信敌陈馀,犹以猛虎当羊豕尔。信与汉王语,请北举燕、赵,正使井陉不得进,必有他奇策矣。其与广武君言曰:“向使成安君听子计,仆亦禽矣。"盖谦以求言之词也。不然,何以为信!_________(节选自洪迈《容斋随笔卷五》,有删改)

9.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在括号中填上相应的序号。3分

赵已先据A便地为壁B且彼未见吾C大将旗鼓D未肯击E前军F恐吾至G阻险而还。

10.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韩信使人间视”与“谗人间之,可谓穷矣"(《屈原列传》)两句中的“间”字含义不同。

B.“令其裨将传飧“与“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五代史伶官传序》)中“其”的意义和用法相同。

C.“绝其粮道“与“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苏武传》)两句中的“绝”字含义相同。

D.“请北举燕、赵"与“南取汉中,西举巴、蜀”(《过秦论》)两句中的“举"字含义相同。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广武君认为,并陉道路狭窄,韩信的军队延绵数百里,这为绝其辎重提供了有利条件,成安君应固守营寨,勿与韩信交战,如此韩信之军便可破。

B.成安君泥守兵法,认为韩信的士兵虽然号称数万,实际上不过数千,而且千里来袭,士兵疲惫,不应避而不战,因此没有听从广武君的计策。

C.韩信派遣二千骑兵先上山隐蔽观察,等赵军倾巢而出抢夺战利品时,这些隋兵便驰入赵营。把赵军旗帜全部换成汉军旗帜,为战斗取胜立下大功。

D.汉军将士对韩信的安排坚信不疑,作战时依计而行,三军用命;而反观赵军,却步步中计,最终在汉军的夹击之下大败,成安君陈馀,也被斩杀。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于是韩信详弃鼓旗,走水上军。水上军开入之,复疾战。5分

(2)使广武计行,信且见禽。5分

13.世人认为,如果成安君采纳广武君的计策,那么韩信便会失败。对此洪迈持有不同的观点。洪迈的理由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4分

古代诗歌阅读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小题。(9分)

古从军行

----李颀(qí)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①幽怨多。

野营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②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③入汉家。

【注】①公主琵琶:汉武帝时以江都王刘建女细君嫁乌孙国王昆莫,恐其途中烦闷,故弹琵琶以娱之。②轻车:轻车将军,汉代将军名号。③蒲桃:葡萄。汉武帝时为求天马,开通西域,启动战端。当时随天马入中国的有蒲桃和苜蓿的种子,汉武帝把它们种在离宫别馆之旁,弥望皆是。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篇四句写紧张的从军生活,其中“公主琵琶”句写夜晚琵琶声如泣如诉,与《燕歌行》“美人帐下犹歌舞"句表达的情感相同。

B.“野营……连大漠”句渲染边陲环境,军营所在无城郭可依,大雪霏霏弥漫了辽阔无边的沙漠,表现出边塞的荒凉和寒冷。

C.两个“胡"字句写当地物和人,用以烘托“行人”之苦,胡雁胡儿土生土长,尚且哀啼落泪,行人远戍至此,其苦更不必说。

D.“闻道"应将”两句写听说玉门关已被挡住,没有了归路,将士只能跟着本部的将军与敌拼命,透露出无可奈何之情。

15.古典诗歌里“空"字用得较多,本诗“空见蒲桃入汉家”和陆游《书愤》“塞上长城空自许"中的“空”字,各表达了怎样的感情?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8分

(1)“梦境虚缈,理想难托”,李商隐在《锦瑟》的“___,”两句中用凄迷哀婉的笔触写出了人生的理想与幻灭、相聚与分离的悲戚难言之情。

(2)《燕歌行并序》中“___,___"两句写出士兵们与敌军短兵相接,浴血奋战,视死如归,有力地讽刺了轻开边衅,冒进贪功的“汉将”。

(3)《李凭箜篌引》中运用通感的诗句描摹音乐的诗句是“___,___"

(4)《书愤》中“___,___”两句既表达了对诸葛亮的敬意,更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的悲慨。

三、语言文字运用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9分)

一个国家总是在不断摸索中逐渐成长壮大,大学生作为一个群体在历史的进程中总是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由于近代新学的兴起,使许多大学生成为新兴的社会力量,他们成为时代发展的先锋,登上历史舞台,担当起中华民族救亡图存,开创了爱国主义新篇章。()。

1919年“五四运动"________,爱国学生面对敌人的枪弹的威胁而________,他们通过举行游行示威、街头公开说演、开展抵制日货和支持国货活动、直接参与抗战、组建政治社团、开展政治请愿、发行爱国日刊等多种行为方式参与爱国的政治斗争,做出了很多________的事情。即便有许多的青年学生喋血身亡,但后继者毅然________,奋然前行。

历史告诉我们,也警示着我们:爱国远远不像我们喊出一句慷慨激昂的口号那样简单、那样容易。在改革创新的漫漫征途中,更需要我们敢于担当,身体力行,将爱国热情转化为努力学习、成才报国的强劲动力,为中华民族复兴梦想顽强拼搏。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爆发舍生取义惊心动魄声泪俱下

B.暴发殒身不恤惊心动魄声泪俱下

C.暴发舍生取义惊天动地长歌当哭

D.爆发殒身不恤惊天动地长歌当哭

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学生组织为中国的政治变迁做出了重大贡献,成为爱国运动的先锋和不容忽视的力量

B.爱国运动的先锋和不容忽视的力量变为学生组织,为中国的政治变迁做出了重大贡献

C.学生组织成为爱国运动的先锋和不容忽视的力量,为中国的政治变迁做出了重大贡献

D.爱国运动的先锋为中国的政治变迁做出了重大贡献,学生组织成为不容忽视的力量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由于近代新学的兴起,许多大学生成为新兴的社会力量,他们登上历史舞台,成为时代发展的先锋,担当起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使命,开创了爱国主义新篇章。

B.由于近代新学的兴起,使许多大学生成为新兴的社会力量,他们登上历史舞台,成为时代发展的先锋,担当起中华民族救亡图存,开创了爱国主义新篇章。

C.由于近代新学的兴起,使许多大学生成为新兴的社会力量,他们成为时代发展的先锋,登上历史舞台,担当起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重任,开创了爱国主义新篇章。

D.由于近代新学的兴起,许多大学生成为新兴的社会力量,他们成为时代发展的先锋,登上历史舞台,担当起中华民族救亡图存,开创了爱国主义新篇章。

2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8分

为了促进自主合作学习,宁朔中学语文兴趣小组以单元篇目为依托,建立学习任务群,围绕群文比较探究分析。请按照下面的示例,为这个单元的群文拟写一个主题并分析原因。

示例:

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四单元:《玩偶之家》《迷娘》(之一)《致大海》

探究主题:丰富的心灵

原因分析:

娜拉与丈夫的激烈冲突表明了妇女解放、个性解放、社会解放的鲜明立场;

迷娘对故乡深切的思念、对威廉朦胧的爱恋,表达了对美好世界的追求;

普希金向大海倾诉,抒发了热爱自由、崇尚正义的热烈感情。

这些作品反映了不同的社会风貌,展示了多样的文化现象,表现了人类广阔而丰富的心灵世界。

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二单元:《记念刘和珍君》《包身工》《荷花淀》

探究主题:(不超过5字)3分

原因分析:(5分)

四、作文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陆游功业难成坚持抗金至老不移,苏武羁留匈奴持节牧羊终坚守无怨,令人动容;

王维半生浮沉乃于水穷处坐看云起,苏轼屡遭贬谪而“身心河岳尽圆融”(圆融:破除偏执,圆满融通),亦使人叹服。

“坚守"?抑或“圆融”?对此,作为新时代青年的你有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高二语文答案

1.D

D.强加因果,原文“在新的时代环境下,如何擦亮红色文化的底色,让红色文化活起来,将红色基因传下去,是一个现实而紧迫的问题"红色,是血的颜色,是火的颜色,是革命的颜色”,文中没有因果关系。

2.C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C.“也为现代红色文化的发展奠定基础"错误,原文“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时代主旋律激扬强劲,新时代新征程奋勇争先建功立业的精气神不断提振,在社会主义建设伟大实践中所构建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良好的文明生态和显著的实践效果,为现代红色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基础”。

3.B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一观点是:讲好红色故事、传播红色文化。

B.青果巷芸台书舍不算红色文艺作品。所选名人并不全是红色人物,体现不了讲好红色故事、传播红色文化。

4.材料一主要探讨在现代社会语境下,红色题材文艺创作如何活起来,如何将红色基因传下去,为红色文艺发展提供方向和具体做法。

材料二侧重简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红色文化之间的关系,并阐述了新时代红色文化的意义。

.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材料一:“在红色题材创作中,创作者应注重情感元素的开掘"要讲出富有情感温度的红色故事,创作者首先要培养自己对红色历史的深厚感情,主动用红色文化滋养自己的精气神”“创作者要走进生活深处,观察生活细节,吃透生活底蕴,时刻保持对生活的敏感"欣赏红色文艺作品,既是一种审美活动,也是一种对红色历史的重温”“要想用文艺作品讲好红色故事、传播红色文化,必须让作品的内容、形式、细节等符合现代审美”,材料一主要探讨在现代社会语境下,红色题材文艺创作如何活起来,如何将红色基因传下去,为红色文艺发展提供方向和具体做法。

材料二:“我们高度重视传承弘扬红色文化,提出用好红色文化,生动传播红色文化……在社会主义建设伟大实践中所构建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良好的文明生态和显著的实践效果,为现代红色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基础”“红色文化饱含着中国伟大革命事业底色由革命烈士鲜血铺就的深刻寓意,……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上持续迸发出强大力量”,侧重简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红色文化之间的关系,并阐述了新时代红色文化的意义。

5.DA.“说明鬼子的狡猾”的说法错误。不论是金田的盘问还是鬼子獭尾的搜查,都只是例行公事,而且他们最终没有发现任何破绽,还放了行,并不能说明他们狡猾。

B.“这说明他考虑事情周到"的说法错误。说明他有斗争的智慧,善于掩藏自己的真实动机。

C.“连长柳英华在父亲和儿子被敌人杀害后开始觉醒,并走上了坚决抗日的道路”的说法错误。原文是“在五年前,柳英华率领了全村二十个青年伙伴,参加了我们的队伍,冀中有名的十七团”,说明连长柳英华在父亲和儿子被敌人杀害之前就有了革命觉悟。

6.C本题考查学生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C.“暗示敌人还将发动反攻”的说法错误。画波浪线的句子只是客观地描摹环境,选项过度解读,显得牵强附会。

7.①人们热闹过节的场景,交代了事件发生的时节和八路军围困炮楼这一背景。

②与鬼子伪军看得眼红,馋得流涎,实在苦恼形成对比。

③为下文端掉鬼子炮楼作铺垫。

8.①语言美:文字清淡朴素,通过方言和直白的描写赋予了作品生命力。如柳老新与日军的对话,如杀掉鬼子的动作描写,让文字有了张力。

②人物美:塑造了人格美丽的抗日的军民形象,如柳老新,小星,柳英华。

③人情美:几位长辈了解柳英华家里的情况,劝柳英华去家里看看,显示了邻里之间人情美。

④风俗美:开篇部分对于过中秋节的描写体现了冀中人民过中秋节的美好风俗。

⑤环境美:结尾段对月亮和银河的描写,比拟手法的运用,显示了一场胜利过后环境的宁静美好。

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重要句子在全文作用的分析和理解能力。

本题可从小说的文体特征,环境塑造、情节结构、读者感受等层面思考。

开头的画线句是一段景物描写。其中“秋收完毕,转眼就到了中秋节。虽说兵荒马乱,人们不能像平常那么心里干干净净地过节,可是因为近来围困炮楼,鬼子既不敢轻易下来……"等句,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中秋;背景:抗战时期。

正是村民们趁此时机准备过一个欢快、丰盛的中秋节,才引出了后文“炮楼上的鬼子伪军看得眼红,馋得流涎,不敢下来抢,城里又没接济,实在苦恼”,两相对比,凸显了日军贪婪、可鄙的嘴脸。

“鬼子既不敢轻易下来,再加上庄稼也收割得差不多了,想一想这一年过得真不容易,格外愿意热热闹闹。差不多的人家全买了猪肉、月饼,穷些的也置些鸭梨、葡萄过节"等句,具体描写冀中地区百姓的中秋氛围,虽然是战争时期,但由于敌我处于牵制状态,所以有了片刻的缓和。而这种缓和的氛围恰巧引起后文“杀楼”这一惊心动魄的情节,因此此处的环境描写有蓄势(作铺垫)的作用。

从读者层面来看,读者独到“秋收"兵荒马乱”“鬼子"等词语,无疑都会引起强烈的兴趣,了解先辈抗日的可歌可泣的故事。

8.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语言风格的评价和分析能力。

首先读懂钱谷融的评价。这句话说明孙犁的艺术品质是美的,是独特的。我们可以从以下角度:语言美、人物美,人性美、风俗美、环境美等方面分析。

从语言角度看,这篇文章和孙犁的《荷花淀》一样,都充满语言的诗意,整个文字描写细腻而不华美,大多通过方言、口语来体现,增强了真实感。比如“给皇军送过节礼的干活”“小队长,你看看吧,今天送来的东西,都是好成色。你先看看这几只鸡肥不肥?"等语句,都非常符合人物的身份和地方口语特色。

从人物的塑造角度看,小说塑造了“维持村长”柳老新、十七团当连长的柳英华等抗日英雄群像,他们热爱自己的家乡,热爱自己的国家,对日本帝国主义对我们的侵略都是恨之入骨,他们根据自己的身份特点,都和敌人展开了殊死搏斗,是千千万万抗日民众的代表。

从人物之间的纯朴人性来看。柳英华在大伙劝他回去看看妻子时,他苦笑着说“虽说拿了炮楼,明天的情况还不能估计。外面又放着哨,不时要有事情,今天我不家去了,以后再说吧!"反映出作为坚强的革命战士,他心系大家,而舍弃小家的牺牲精神,令人仰慕。大家对柳英华的劝慰彰显的是领里之间的和谐与人性的纯朴善良。

从描绘的风俗来看。开篇“秋收完毕,转眼就到了中秋节。……格外愿意热热闹闹。差不多的人家全买了猪肉、月饼,穷些的也置些鸭梨、葡萄过节”描写了五柳庄人们过中秋的生活画面,很有乡村气息,有淳朴自然美。中秋佳节是传统节日,本身是寓意阖家团圆,即便是处于抗日战争的特殊背景下,勤劳的冀中民众还是要热热闹闹的过中秋,表现的是他们对传统的重视和对美好生活的希冀。

从环境描写来看,都是非常具有诗意和乡土气息的。不论是开篇的准备中秋佳节,还是“杀楼"之后,在祠堂开庆祝会的环境描写,都是如此。比如“到了晚上,大圆大亮的月亮升起来”“祠堂门前这片广场,抢秋的时候,碾成了一个大场,四边堆着一大堆的秫秸、豆秸、棒子"等环境描写的语句,给人一种残酷战争背后的片刻宁静和祥和之美。

9.BDF

句意:赵军已先占据了有利的地形并扎下营寨,并且他们没有看到我军大将的旗鼓,是不会出来攻击我军的先锋部队的,担心我们到了险要地方而退了回去。

“据便地”是动宾结构,中间不断开;“赵已先据便地为壁”,主谓宾结构,句意完整,单独成句,B处断开;

“且彼未见吾大将旗鼓”,主谓宾结构,“彼"为主语,“旗鼓”作“见"的宾语,D处断开;

“未肯击前军”,承前省略主语,动宾结构,单独成句,F处断开。

故BDF三处需要断句。

10.B

A.正确。暗中、悄悄。/离间。句意:韩信派人暗中打探。/遭到小人离间,可以说是处境非常艰难了。

B.错误,代词,他的。/语气副词,表示祈使语气,“一定"。句意:又让他的副将传达开饭的命令。/你一定不要忘记你父亲报仇的志向。

C.正确。两个“绝”都是“断绝"的意思。句意:切断汉军粮道。/就把苏武囚禁起来,放在大地穴里面,断绝供应,不给他喝的、吃的。

D.正确。两个“举”都是“攻占"的意思。句意:请求北取燕、赵。/向南夺取汉中,向西攻取巴、蜀。

故选B。

11.D

D.“汉军将士对韩信的安排坚信不疑”错误,由原文“曰:‘今日破赵会食!’诸将皆莫信,详应曰:‘诺。’"可知,韩信传令“今天击败了赵军之后会餐”,将领们都不相信,假意回答“好"。

故选D。

12.(1)在这时,韩信假装丢弃旗鼓,逃回水边的军营。水边军营的部队打开营垒让他们进去,然后又和赵军激战。

(2)如果广武君的计谋得以实施,韩信将要被擒。

注意:采分点(1)“详”,通“佯”,假装;“走”,逃回;“入”,使进入。

(2)“使”,如果;“且”,将要;“禽”,通“擒”,被擒拿。

13.①韩信的才能远超成安君。

②即使不能兵出井陉,韩信也会有其他计策。

③韩信对广武君所说的话是他的自谦词。

参考译文:

材料一:

韩信率领几万人马,想东下井陉攻打赵国。赵王、成安君陈馀听说汉军将要来袭击赵国,在井陉口聚集兵力,号称(有)二十万大军。广武君李左车向成安君献计说:“如今井陉这条道路,战车无法并行,骑兵不能排成行列,行进的军队迤逦数百里,运送粮食的队伍势必远远地落到后边。希望您调拨三万奇兵给我,我从小路拦截他们的粮草;您深挖战壕,高筑营垒,坚守军营,不外出与他们交战。他们向前不得战斗,向后无法撤退,用不了十天,韩信的人头就可送到您的帐下。”成安君说:“兵法说,兵力比敌人多十倍就可以包围他们,超过敌人一倍就可以和他们交战。现在韩信的军队号称(有)数万,实际上不过数千。他们远行千里袭击我们,也已经很疲惫了。现在如果回避不出击,等后续大部队到达,又该怎么战胜(他们)呢?"没有听从广武君的计策。

韩信派人暗中打探,(探子)了解到成安君没有采纳广武君的计策,回来报告,(韩信)大喜,才敢率兵而下。在离井陉口三十里处,停下扎营。半夜传令出发,挑选了两千名轻装骑兵,每人拿一面红旗,从偏僻的小道上山,在山上隐蔽起来观察赵军。韩信告诫说:“赵军见我军败逃,一定会倾巢出动来追赶我军,(这时)你们就立刻冲进赵军的营垒,拔掉赵军的旗帜,竖起汉军的旗帜。”又让他的副将传达开饭的命令,说:“今天击败了赵军之后会餐!"将领们都不相信,假意回答道:“好。”韩信对手下将帅说:“赵军已先占据了有利的地形并扎下营寨,并且他们没有看到我军大将的旗鼓,是不会出来攻击我军的先锋部队的,担心我们到了险要地方而退了回去。"韩信就派出万人为先头部队,出了井陉口,背靠河水摆开战斗队列。赵军望见这种阵形大笑起来。天亮时,韩信竖起大将的旗帜,架好战鼓,擂响战鼓开出井陉口。赵军打开营垒迎击汉军,(双方)激战了很长时间。在这时,韩信假装丢弃旗鼓,逃回水边的军营。水边军营的部队打开营垒让他们进去,然后又和赵军激战。赵军果然倾巢出动来争夺汉军的旗鼓,追逐韩信。韩信已进入水边的军营,将士们都拼死决战,赵军无法把他们打败。韩信预先派出去的两千轻骑兵,共同等到赵军倾巢出动抢夺战利品的时候,就急速冲进赵军营垒,将赵军的旗帜全部拔掉,竖立起汉军的两千面红旗。(这时)赵军已无法打败汉军,又不能俘获韩信等人,想要退回营垒,发现营垒插满了汉军的红旗,大为震惊,以为汉军已经全部俘获了赵王的将领,于是军队大乱,纷纷逃跑。在这时,汉兵前后夹击,大败赵军,在派水岸边斩杀了成安君,生擒了赵王歇。

材料二:

世人说韩信攻伐赵国时,赵国广武君建议以奇兵阻塞井陉口,切断汉军粮道,成安君不予采纳。韩信派间谍刺探,(间谍)得知成安君不用广武君的计策,回来报告,(韩信)大喜,才敢率军而下,于是战胜赵国。如果广武君的计谋得以实施,韩信将要被擒。

这种说法,是不善于观察人的表现。以韩信对付陈馀,如同以猛虎对付猪羊。韩信对汉王说,请求北取燕、赵,即使不能通过井陉,也必定会有其他奇谋。他对广武君说:“先前假如成安君听从您的计谋,在下也会被擒。”这大概是自谦以求善言的说辞。不然的话,怎么能够成其为韩信呢!

14.A

A.“情感相同"赏析错误。“公主琵琶”句言昏暗的风沙中传来阵阵刁斗声,如同汉代公主琵琶充满幽怨,流露的是思乡厌战的情绪。而《燕歌行》里的“美人帐下犹歌舞"句是写战士浴血奋战的时候,将军们却远离阵地寻欢作乐,是对将军们的控诉之情,二者情感不同。

故选A。

15.李诗:空,白白地,没有结果。不肯罢战,年年战死的尸骨埋葬于荒野,白白地牺牲了许多人的生命,换来的只是西域的葡萄,一个“空”字有力地讥讽了帝王的好大喜功和草菅人命。

陆诗:空,徒然,空自劳苦,白费心力。早年曾自比“塞上长城”,然而如今壮志未酬,一切都是徒然的。一个“空”字凸出了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愤懑之情。

16.(1)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2)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3)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4)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17.D第一组,爆发:火山内部的岩浆突然冲破地壳,向四外迸出;突然发作;(事变)突然发生。暴发:突然发财或得势(多含贬义);突然发作,如山洪暴发。形容“五四运动"应用“爆发”。

第二组,殒身不恤: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强调不怕死。舍生取义:为正义而牺牲生命。强调“义"。语境强调爱国学生不怕死的精神,应用“殒身不恤”。

第三组,惊天动地:形容声音特别响亮,也形容声势浩大或事业伟大。惊心动魄:形容使人感受很深,震动很大。爱国学生的革命事情是伟大的,应用“惊天动地"。

第四组,长歌当哭:以放声歌咏代替哭泣,多指用诗文抒发胸中的悲愤。声泪俱下:边诉说,边哭泣,形容极其悲恸。语境指后继者要奋然前行,不是只哭泣,应用“长歌当哭”。

故选D。

18.C.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

第一段的论述对象是“学生组织”,因此要补写的句子的主语应是“学生组织”;根据选项内容可以判断,前后两个分句之间属于递进关系,应是先“成为……力量”,然后才“为中国……做出了重大贡献”。故选C。

19.A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原句缺少主语,应去掉“使";语序不当,“成为时代发展的先锋”和“登上历史舞台"应互换位置;“担当”缺少宾语中心语,应在“救亡图存"后加上“的使命”或“的重任"。故选A

20.主题:苦难与新生

原因:《记念刘和珍君》表现了进步知识分子阶层与反动势力的斗争;《包身工》展现工人阶级与帝国主义及其帮凶之间的阶级对立和尖锐矛盾;《荷花淀》主要表现农民阶级的斗争。这些文章让我们体会到中国革命的伟大意义——在苦难深重的旧中国,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以巨大的奉献和牺牲换来了国家的解放、民族的新生。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章主题的能力。

根据示例可知,解答本题要先分析每一篇文章的主旨,在此基础上分析探究其共同点,得出探究主题。

《记念刘和珍君》记叙刘和珍的事迹,表现了刘和珍的优秀品质,抒发了对刘和珍被枪杀的无限悲痛之情,交待反动文人的中伤,追叙刘和珍的遇难情景,抒发了作者痛悼死者,痛恨杀人者的悲愤之情。写作的目的除了要悼念在惨案中牺牲的爱国者刘和珍等人外,更深远的意义应在于评述惨案,以此来鼓励生者、激励猛士,揭露敌人,唤醒庸人,评述惨案的教训和意义等。

《包身工》通过对包身工一天生活的详细描绘,揭示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下的包身工制度对工人的压迫和剥削。文章展示了包身工们生活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中,遭受着长时间且繁重的劳动折磨,同时还受到非人道般的虐待。作品通过这样的叙述,揭露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之间的勾结,他们共同压榨和虐待中国人民的罪行。夏衍在作品中表达了对包身工不幸生活的深切同情,并对帝国主义的残暴行为进行了有力的揭发和严厉的抨击。他相信中国工人最终会站起来反抗,打破身上的枷锁,迎来光明的未来。

《荷花淀》一文中,日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