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第一中学等校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1页
济南第一中学等校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2页
济南第一中学等校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3页
济南第一中学等校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4页
济南第一中学等校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济南第一中学等校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语文学科试题参考答案

1.D2.D3.B

4.(1)总分总的论证结构。先总写词的发展,至李煜开启了宋词抒情言志的大

门;主体论证部分用并列结构从文人与歌妓的关系、对城市生活的表现、对乡

村生活的描写等方面展开论证;结尾通过宋代士大夫的生活态度总结宋词当得

起宋代文学的主要代表。

(2)论证方法多样。如举例论证。如以苏轼《浣溪沙》、辛弃疾《清平乐·村

居》为例,论证宋词中还有许多对乡村的描写,展现诗意的乡村世界。

(3)论证语言深入浅出,观点鲜明,通俗易懂。如“大家熟知的"不太严

肃”等口语化的表达,使文章通俗易懂。

(每点2分,任答两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5..①从形式上看,参差错落,长短不齐。词是比诗更多变化,更精微的,更

纤巧的,更曲折的。

②从内容上(其实是篇幅)看,词是配合音乐歌唱的歌词,篇幅一般是比较短

小的,没有宏篇巨制的内容。

③从情感表达上看,很多不能在诗里表达的感情,能在词里表达,且词给人回

味,韵味悠长,能引起人们丰富的联想。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A.“宋人以歌妓为主要描写对象"错误,曲解文意。原文“宋人以歌妓为主要

描写对象的词作”而非“宋人以歌姬为主要描写对象"。

B.“黄庭坚认为……写情词是第一等的好”错误,张冠李戴。原文黄庭坚的评

价说明“晏几道实在、单纯、重情义”,“写情词是第一等的好”是作者认为

而非黄庭坚认为。

C.“而词只是写景抒情"错误,以偏概全。原文“而词一般只是写景抒情”,

而不是词只是写景抒情。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内容的能力。

D.“为了满足宋人想要表达丰富内心感受的需要,适应宋代文人的世俗娱乐,

以及生活中的闲情逸致,词这种文学样式应运而生"错误,强加关系。原文

“词这种不太严肃、可长可短、随即可歌的文学样式,特别满足了宋人想要表

达丰富内心感受的需要,也特别适合表现宋代文人的世俗娱乐,以及生活中的

闲情逸致”,并不是目的关系。

故选D。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B.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通过写残秋所见所闻,抒发自己孤寂愁苦之

情。苏轼《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是公元1082年春三月作者游蕲水清泉寺时

所作。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是泛舟洞庭湖时的抒怀之作。都不是表现都

市生活的作品。

故选C。

5.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根据“词,也叫做长短句。参差错落,长短不齐。从形式上看,词是比诗更多

高二语文答案第1页共6页

变化,更精微的,更纤巧的,更曲折的”,可以得出“词参差错落,长短不

齐,富于变化,更精微的,更纤巧的,更曲折的”。

根据“词是配合音乐歌唱的歌词,篇幅一般是比较短小的,所以它天生来注定

就不能写长篇巨制的内容”,可以得出“词是配合音乐歌唱的歌词,篇幅短

小”。

根据“写爱情的小词,表现了人的心理感情的一种本质,可以引起人丰富的联

想”,可以得出“词可以引起人丰富的联想”。

6.C7.D

8.①造好飞行器后,他得偿所愿,心中快慰。②君臣对话中,皇帝的怀疑使他

惊诧,他亦为孙元化冤死悲痛,对自身困境感伤,但仍坚持决定完成飞天梦

想。③回府后,他烧毁书稿,不留后路,内心勇敢、坚决。④后半夜,他乘坐

飞行器升入天空,内心平静、轻松自由;但眼见故土沦丧,内心沉痛,坚定爱

国之志,毅然前往目的地。

9.①小说的历史性:小说时间设定为明朝末年,徐光启、孙元化、崇祯皇帝都

是真实历史人物,定都盛京的女真占领大明土地为真实历史事件。②小说的科

幻性:“神火飞龙"飞行器的设计、建造以及最后升天等情节是虚构;但对飞

行器的具体建造过程和飞行原理的描写,符合科学原理和事实,体现了科幻小

说“科学性”和“幻想性"相结合的特点。③“历史+科幻”的叙事模式,使本

文既尊重历史,又有科幻色彩;小说在科幻的外表下,探讨的依然是人类对科

学的追求和对正义的坚守,在对历史的回溯中直面幻想的未来,丰富了历史的

阐释空间,给读者更多的想象和思考空间。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C.“是因为他被叛军释放,即可证明他是叛军同党"表述错误,根据原文“兵

变确因孙元化过失所起,但仅仅因为叛军将他释放就认定其为同党,实在太过

冤枉”可知“他是叛军同党"并非事实。

故选C。

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D.“弱化了小说的‘科幻性’色彩”表述错误,本文从真实的历史人物和事件

入手,赋予了“科幻小说"更加丰富的写作角度和阐释空间。

故选D。

8.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心理的概括能力。

(1)由“徐光启为飞天之梦追寻半生,古稀之年终可得偿所愿,心中快慰”可

知,造好飞行器后,他得偿所愿,心中快慰。

(2)由“原来皇帝早已派人暗中监视自己,不但绘下了神火飞龙的图样,还偷

偷拿走了一个氢气球,那图样绘制精细,显然耗时不短,自己竟毫无察

觉"‘臣不敢!’徐光启大惊失色,未曾想飞行器的名字竟也触到了皇帝逆

鳞”“说到被冤杀的爱徒孙元化,徐光启心中大恸,却不敢在崇祯面前表现出

来"陛下,兵变确因孙元化过失所起,但仅仅因为叛军将他释放就认定其为

同党,实在太过冤枉,若是如此,他又何必回京?”“沉默半晌,徐光启迎上

崇祯冷厉的目光,说道:‘臣死罪,飞天乃臣毕生之梦,如今万事俱备;还望

陛下成全。臣保证不将神火飞龙制法流传于世,届时飞抵盛京的除老臣之外,

绝无第二人,若是计划失败,臣便引燃火药,断不会让神火飞龙落入敌手,反

噬陛下!’"可知,君臣对话中,皇帝的怀疑使他惊诧,他亦为孙元化冤死悲

痛,对自身困境感伤,但仍坚持决定完成飞天梦想。

高二语文答案第2页共6页

(3)由“回到府中,徐光启忍痛将自己苦心编写的关于飞行器、龙、轻气、火

箭的书稿一一烧毁。他明白,今日为了争得飞天的一线之机,他已经将自己逼

上了绝路”可知,回府后,他烧毁书稿,不留后路,内心勇敢、坚决。

(4)由“他原以为,当这一刻来临之时,自己会欣喜若狂,但此时的他,却出

奇的平静,有的只是轻松,一种前所未有的自由充满了他的心和身体。他总算

可以不再理会凡尘俗世中的纷扰,摆脱所有的羁绊,在这无边无际之境中随心

畅游"越过山海关之后,便是女真腹地,沿途星罗棋布的要塞,已无狼烟再

起,这曾是他和孙元化勉力维护大明的地方,如今却已尽归敌手,大明抛弃了

这里,也抛弃了孙元化和自己,徐光启不禁黯然”可知,后半夜,他乘坐飞行

器升入天空,内心平静、轻松自由;但眼见故土沦丧,内心沉痛,坚定爱国之

志,毅然前往目的地。

9.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写作特色的能力。

(1)小说的历史性:由“崇祯六年,北京"可知,小说时间设定为明朝末年;

小说的主人公徐光启、他的徒弟孙元化、崇祯皇帝都是真实历史人物;“越过

山海关之后,便是女真腹地,沿途星罗棋布的要塞,已无狼烟再起,这曾是他

和孙元化勉力维护大明的地方,如今却已尽归敌手”“自出关以来,这是见过

的最大一座城市,这就是他此趟奔袭的终点,盛京”,定都盛京的女真占领大

明土地为真实历史事件。

(2)小说的科幻性:“到这年入夏之际,徐光启的飞行器终于大功告成,各部

分已组装调试完毕,只待试飞了。因飞行器飞行原理来自龙,又以火箭推动,

徐光启便将这飞行器命名为‘神火飞龙’”“后半夜里,他爬上吊舱,转动绞

盘,松开空气囊尾部的开口,将它排空后又反向转动绞盘,重新拧紧开口。随

后,他挥刀割断了系于地面的绳索,也割断了他与这尘世的最后一丝羁绊。神

火飞龙在巨型轻气囊的带动下缓缓升起,熟悉的院落变得越来越小,偌大的北

京城在他眼中徐徐展开”,“神火飞龙”飞行器的设计、建造以及最后升天等

情节是虚构;但对飞行器的具体建造过程和飞行原理的描写,符合科学原理和

事实,如“考虑到轻气易燃易爆,他寻来工匠,以竹篾编成一个水滴形的巨型

竹笼,将数千个氢气球禁锢其中。再以竹笼为骨架,在外层缝上牛皮,制成了

一个双层气囊。为防止这巨型气囊飞走,徐光启在气囊四周留有挂钩,通过绳

索系于地面,停在后院空地中”,体现了科幻小说“科学性”和“幻想性"相

结合的特点。

(3)小说以历史为依据,借助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形成具体内容,同时又有科

幻色彩,如徐光启制作“神火飞龙”,最后能够乘着它抵达盛京,“历史+科

幻"的叙事模式,使本文既尊重历史,又有科幻色彩;小说的主人公徐光启面

对多疑自负的皇帝,面对无辜被杀的爱徒,面对国土沦丧,依然坚守正义,想

要通过自己的科技才能收复失地,小说在科幻的外表下,探讨的依然是人类对

科学的追求和对正义的坚守,在对历史的回溯中直面幻想的未来,丰富了历史

的阐释空间,给读者更多的想象和思考空间。

10.CFH

11.D(文中“临难求生”的“临”,意为“面临、面对”。“故临崩寄臣以大事

也"的“临”意为“将要、快要"。)

12.A(“后逐步遣散宾客”表述有误,文中“奉养之馀,先散之宗族;宗族之

馀,次散之邑里;邑里之馀,乃散之一国"是指端木叔将余财散发给宗族、乡

里乃至卫国的其他人。)

高二语文答案第3页共6页

13.(1)国内凡是接受过他施舍的人,一同按人口凑钱将他安葬了,并把财产

返还给他的子孙。

评分标准:赋,凑钱(赋而藏之——俞樾:“赋者,计口出钱也。”);相与,共

同;反,返还,归还;句意通顺。各1分,共4分。意思相近即可。

(2)为什么那些贤明智能之士坚守操行如此困难?而婢妾之辈为义自杀(舍身

就义)反而如此容易?

评分标准:何,为什么;贤智,贤智之人;操行,坚守操行;引决,自杀。各

1分,共4分,意思相近即可。

14.①材料一(杨朱):活着时应当纵情享受人生,对于死亡则应顺其自然。②

材料二(颜之推):强调生与义之间的关系,认为应当舍生取义。

评分标准:答出1点1分,答出2点3分。意思相近即可。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卫国有个端木叔,是子贡的后代。凭借祖先的遗产,积累了万贯家财。他

不经营生计,恣意放任自己的嗜好。只要是人们想做的,意念中想玩的,无所

不为,无所不玩。他家的高墙深院、楼阁台榭,花苑兽园、池塘水沼,美酒玉

食、华车锦服,歌舞声乐、嫔御侍妾,都可以和齐、楚两国的国君媲美。至于

他感情上所喜好的,耳朵想听到的,眼睛想看到的,嘴巴想尝到的,即使远在

异国他乡,并非齐国本土出产的,也非要得到不可,如同对待自家围墙里的东

西一般。至于他外出游玩,即便是山川险阻,路途遥远,都一定要到达,就好

像普通人走上几步路一样。聚集在他家庭院里的宾客每天数以百计,厨房里烟

火不熄,厅堂廊屋之上声乐不断。奉养宾客之外,还有多余财物,他先散发给

宗族本家;散发给宗族本家之外,还有多余,再散发给乡里乡亲;散发给乡里

乡亲之外,还有多余,就散发给全国百姓。到了六十岁上下,他的气血体力渐

渐衰竭,千脆放弃家业,将府库中储藏的物资、珍宝、车服、妾婢,统统遣散

出去。一年之内散尽家财,没给子孙留下任何财产。等到他生病的时候,已没

有治病买药的积蓄;等到他去世的时候,也没有置地安葬的钱财。国内凡是接

受过他施舍的人,一同按人口凑钱将他安葬了,并把财产返还给他的子孙。

段干木听闻此事,说:“端木叔真是个通达之人,他的德行超过了他的祖

先。他的所作所为,大家心中都感到惊讶,却实在是符合情理的。卫国的君子

大多以礼教来自我克制,必定不足以理解他的内心。"

杨朱说:“既然已经活着,不如听之任之,尽量满足所有的欲望,以等候死

亡的到来。将要死亡的时候,也要听之任之,让生命愿意去哪儿就去哪儿,直

到生命终结。没有什么不可以舍弃,也没有什么不能放任的,何苦为生死之间

的迟缓或迅疾而惶恐担忧呢?”

材料二:

生命不能不珍惜,也不能以不正当手段来爱惜。走上邪恶危险的道路时,

卷入招致祸难的事情,追求欲望的满足而丧生,为奸作恶而致死,在这些方

面,君子(认为)应该珍惜生命;做忠孝之事而被害,做仁义之事而获罪,舍

弃自己的生命而保全家族,捐躯救国,在这些事情上舍弃生命,君子是不会怪

罪的。自从梁朝乱离以来,我看到一些有名望的官吏和贤能的文士,面临危

难,苟且求生,最终求生不得,还白白遭受窘迫和侮辱,真叫人愤懑。侯景作

乱的时候,朝廷的王公将相,大部分都遭到杀戮侮辱,妃嫔姬妾,几乎没有幸

存的。只有吴郡太守张嵊,组织义军反抗侯景失败,被逆贼所杀,他的言辞和

高二语文答案第4页共6页

神色至死都不屈服;还有鄱阳王世子萧嗣的夫人谢氏,她曾经登上房顶怒骂逆

贼,中箭而死。谢夫人,是谢遵的女儿。为什么那些贤明智能之士坚守操行如

此困难?而婢妾之辈舍身就义反而如此容易?这真叫人觉得悲哀啊!

15.B

16.相同点:①都高度赞美诸葛亮的文韬武略与尽节尽忠的品格,表达对诸葛

亮的崇拜敬仰之情。②都借诸葛亮出师未捷、北伐未成之事,感慨英雄命运,

抒发自身怀才不遇的情感。

不同点:罗隐认为“运去英雄不自由”,通过抒写诸葛亮时运不济、功败垂成

的命运,暗中寄寓自己十上不第、命不由己的无奈和愤懑;而杜甫感叹“出师

未捷身先死”,为诸葛亮未能完成北伐大业而感到惋惜,暗含自身感时忧国的

情怀和以身许国的抱负。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B.“两朝君主"错误,“两朝冠剑”指在刘备和后主两朝的文臣武将,主要是

指诸葛亮,他既管政事,又管军事,是两朝冠剑。

故选B。

1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本诗,首联“抛掷南阳为主忧,北征东讨尽良筹"对诸葛亮生平做了高度总

括:诸葛亮因刘备三顾茅庐抛弃在南阳的隐居生活,为主公分忧,南征北伐运

筹帷幄,辅佐刘备建功立业。颔联“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时势

顺利时仿佛天地都齐心协力,大运一去即使英雄也难以指挥自由。通过抒写诸

葛亮时运不济、功败垂成的命运,暗中寄寓自己十上不第、命不由己的无奈和

愤懑。颈联“千里山河轻孺子,两朝冠剑恨谯周"诸葛亮死后,魏将邓艾率军

攻蜀,谯周劝后主投降。后主听了他的话投降了。蜀国千里山河,孺子阿斗轻

轻地断送了。诸葛亮如有知,一定是恨谯周的。结合注释“应进士试,屡试不

中,史称‘十上不第’”可知,作者感慨英雄命运,也抒发自身怀才不遇的感

伤。

《蜀相》“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第三联浓墨重彩,高度概括

了诸葛亮的一生。上句写出山之前,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隆中对策,指出诸

葛亮在当时就能预见魏蜀吴鼎足三分的政治形势,并为刘备制定了一整套统一

国家之策,足见其济世雄才。尾联“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咏

叹了诸葛亮病死军中功业未成的历史不幸,为诸葛亮未能完成北伐大业而感到

惋惜,暗含自身感时忧国的情怀和以身许国的抱负。

17.(1)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2)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3)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4)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18.示例:A.附庸风雅B.不胜枚举/不计其数/数不胜数C.可见一斑(每处1分)

【解析】A处,附庸风雅:指某些人为了装点门面而结交名士,从事有关文化的

活动。前有“狂欢式的热烈”,可知此处应当也是表明一种现象,“并非”一词

作否定,可知此处填的应是一种反面现象。后文就此又补充了“佯装高雅之态"

一句,已经是比较明显的提示了。B处,不胜枚举/不计其数/数不胜数:无法一

个个全列出来,形容为数极多。文中强调从宫廷到贵到平常人家,各种花事都备

受人们喜爱,由此也就有了很多的吟咏之作。前面提及的花事极多,由“故而”

一词可知,前后是因果关系,后文又指向由花事衍生出的吟咏作品,便知此处强

高二语文答案第5页共6页

调吟咏作品的数量之多。C处,可见一斑:比喻从一点可推知全貌。这一段是承

接上一段进一步讲宋人爱花,但所举的例子却是日常小事。最后一句总结道:“即

算是如此日常的事也要有花相伴”,然后落脚点是花事对宋人的影响之大,由生

活中极其日常的小事切入,反映的是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故用“可见一斑”。

19.D(A项,动词,连接。B项,副词,连续,接续。C项,介词,表示包括在

内。D项,介词,表示强调,下文多有“也、都"等词跟它呼应,含有“甚而

至于”的意思。与例句用法及意义相同。)

20.B(从前文中的“但不妨碍它浸润诗意"及后文中“市声是人间烟火里也会捕

捉的风雅”可知此处应有诗句及叫卖的市声。)

21.C

别具匠心:与众不同的巧妙的构思。常指文学艺术方面创造性的构思,此处形容

篆刻不当。才思敏捷:人的反应快,思维灵活,脑子很聪明,此处不强调艺术家

的这一特点,不当。才华横溢:很有才华,多指文学艺术方面而言。异彩纷呈:

比喻突出的成就或表现。奇光异彩:奇特瑰丽的光芒和色彩,此处形容流派风格

不当。不可或缺:表示非常重要,不能有一点点的缺失,不能少一点。弥足珍贵:

形容十分珍贵、非常珍贵。此处强调篆刻是中国画和书法作品的组成部分,用“不

可或缺"恰当。

22.D

A“由于”和“使"导致句子缺少主语。B和C“承揽技艺”搭配不当。

23.B

A,解释说明的作用;C,表示语气停顿或意思的转换;D,总结上文的作用。B

起补充说明的作用,与文本作用一致。

24.【写作指导】

“脆皮大学生"是指某些大学生年纪轻轻,身体毛病却极多,仿佛脆弱得

一碰就坏,出现了“脆皮现象”。年轻人是社会、国家、民族的希望,少年强

则国强,所以“脆皮大学生"现象是值得我们整个社会关注的问题。材料中

“怎么突然就‘脆皮’了”引导考生思考为何会产生“脆皮大学生"现象,其

浅层和深层的社会原因都值得讨论。“自嘲更要自救”则提示考生深入思考如

何改变“脆皮"现象。写作时可以联系自己所看到的现实,发表自己的看法,

讨论如何改变这种现状,注意要由表及里,内容积极向上。

【参考立意】

①青年当自强。

②青年人的实力是国家的实力。

高二语文答案第6页共6页

济南第一中学等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

语文

说明:请将答案按要求填写在答题纸相应位置,答在其它位置无效,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上交。试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词最早开始于民间,所以在语言上有些粗糙,但是语言上也很直白、大胆,而文人写词就比较典雅、含蓄。在中唐或晚唐,大多数情况下,文人写词仅是游戏的态度,因为他们的主要精力用来写诗和写文章。词在当时属于艳科、小道,是业余的时候创作的。文人词的创作长期处于“尊前”“花间"的环境中,带有鲜明的娱乐消遣功能,所以就形成了“作闺音”“为艳科"的特色。到了李煜,他创作后期的词的内容变得很真实,他用词写一个亡国之君内心真实的、深刻的、深远的痛苦。“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一“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的词帝,“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为宋词开启了抒情言志的大门。

宋人以歌妓为主要描写对象的词作,除了延续宫体、花间风格之外,还有一些是写歌妓与文人之间存在感情上的联系,甚至有些歌妓在词人生命中占据着重要位置。譬如,著名词人晏几道,早年过惯了富贵公子的生活,后来家道中落,生活一落千丈。黄庭坚曾评价晏几道:“仕宦连蹇,而不能一傍贵人之门,是一痴也;论文自有体,而不肯一作新进士语,此又一痴也;费资千百万,家人寒饥,而面有孺子之色,此又一痴也;人百负之而不恨,己信人,终不疑其欺己,此又一痴也。"一句话,晏几道实在,单纯,重情义。正是这样的人,写情词是第一等的好。大家熟知的《临江仙》,“记得小苹初见,两重心字罗衣。琵琶弦上说相思,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小苹"即是一位歌女。晏几道在写这首情深意长的感伤之词时,背后寄予的是自己身世的巨变与个人的切肤之痛。虽为艳词,但真挚深婉,表达了士大夫的仕途沉沦浮荡。

词,不仅是在歌舞升平、瓦栏歌肆之间,与歌妓之间推杯换盏的文学创作,更是一种重要的城市文学。我们知道,宋代的城市经济更加繁荣,北宋都城汴京、南宋都城临安,以及建康、成都等都是人口达十万以上的大城市。宋代还逐渐取消了城市中坊和市的界限,为商业和娱乐业的发展提供了便利的条件。词人将眼光投向更为开阔的生活场景,用词来表现生活着的城市。著名的“白衣卿相”柳永,对北宋的都市生活有着丰富的体验,用词描绘过汴京、洛阳、益州、扬州、会稽、金陵、杭州当时许多著名的城市。如《倾杯乐·禁漏花深》就是柳永为宋仁宗在元宵佳节之夜与民同乐时所作。这首词重在渲染上元节的节日气氛,“变韶景、都门十二,元宵三五,银蟾光满。会乐府、两籍神仙,梨园四部弦管。向晓色、都人未散"。柳永笔下的汴京富丽堂皇而又繁荣昌盛,为我们展示了有宋以来物阜民康的社会生活风貌。

除了城市,还有描写乡村。相对于城市的富庶、繁华,乡村词的重点在于勾勒农家之乐,展现出怡然自得的、缓慢的、富有诗意的生活节奏。譬如苏轼笔下的“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辛弃疾笔下的“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皆是难得的、富有诗意的、文人化的乡村景色。他们亦曾在乡村的丽景中寻找心灵的慰藉。苏轼在乡村中,获得“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的洒脱与惬意,辛弃疾在乡村中经历了“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的恍惚与惊喜。苏轼曾写作《浣溪沙》组词,展现“老幼扶携收麦社,乌鸢翔舞赛神村”的热闹场景,辛弃疾《清平乐·村居》则是描述了“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其乐融融的生活,让我们看到大文豪笔下的乡村世界依然让我们心旷神怡。

宋代士大夫的生活态度是随遇而安、和光同尘、与时俯仰。他们一方面承担社会的责任,一方面注重个人生活。他们试图将都市生活与乡村野趣融为一体,在闲暇之余喜欢山水形胜,在登临游览中恣意抒怀。词这种不太严肃、可长可短、随即可歌的文学样式,特别满足了宋人想要表达丰富内心感受的需要,也特别适合表现宋代文人的世俗娱乐,以及生活中的闲情逸致。如果我们说,宋人在诗文当中表达他们的治国情怀,有壮志的情怀,那么在宋词中,他们对于自身生活的热爱,对于宋代的边边角角细致入微地描述,就在词当中充分地表达了出来。由此来讲,宋词当得起宋代文学的主要代表。

——节选自康震《都市燕乐中的宋词》

材料二:

王国维在他的《人间词话》里,就为词的性质下了这样几句定义,他说:“词之为体,要眇宜修,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而不能尽言诗之所能言。诗之境阔,词之言长。”“要眇宜修"出于《楚辞·九歌·湘君》“美要眇兮宜修”,是写湘水上的一个神灵具有一种要眇宜修的美。这是写一种女性的美,是最精致的最细腻的最纤细幽微的,而且是带有修饰性的非常精巧的一种美。词,也叫做长短句。参差错落,长短不齐。从形式上看,词是比诗更多变化,更精微的,更纤巧的,更曲折的。

词大都是写男女的爱情相思离别,为了配合这种歌唱的场合和歌唱的人物的歌女,自然写的是比较柔婉的细腻的女性的美。所以说:“词之为体,要眇宜修,能言诗之所不能言。"很多在诗里边不能表达的感情,能在词里边表达。词是配合音乐歌唱的歌词,篇幅一般是比较短小的,所以它天生来注定就不能写长篇巨制的内容,这是词在内容上“不能尽言诗之所能言”的缘故。诗所写的内容无所不包,可以发议论,可以抒情,可以纪事,什么都可以包括。而词一般只是写景抒情。所以说是“诗之境阔"。

可是,我们还要注意后一句“词之言长”。这不是说词的篇幅长,不是说词的句子长,而是说词给人的回味,词的韵味悠长。写爱情的小词,表现了人的心理感情的一种本质,可以引起人丰富的联想,所以说“词之言长"。

——叶嘉莹《唐宋诗词十七讲》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宋人以歌妓为主要描写对象,这些歌妓在词人生命中占据着重要位置。

B.黄庭坚认为晏几道这样实在、单纯、重情义的人,写情词是第一等的好。

C.诗所写的内容无所不包,而词只是写景抒情。所以说是“诗之境阔”。

D.叶嘉莹认为宋词的“要眇宜修"之美可以从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考虑。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南唐后主李煜继承了花间派词人的传统,创作前期处于“尊前”“花间"的环境中,带有鲜明的娱乐消遣功能。

B.苏轼的《浣溪沙》组词和辛弃疾《清平乐·村居》体现了二者随遇而安、和光同尘、与时俯仰的生活态度。

C.宋词具有深远的历史影响,其主要原因在于拥有一批非常杰出的创作者。他们的词作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生活,更反映了自己的人生。

D.为了满足宋人想要表达丰富内心感受的需要,适应宋代文人的世俗娱乐,以及生活中的闲情逸致,词这种文学样式应运而生。

3.宋代词人用词来表现生活着的城市,下面属于这类作品的一项是(3分)

A.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B.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

C.苏轼《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D.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

4.材料一有哪些论证特点?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4分)

5.结合材料二,谈一谈词在宋代比诗歌更受市民大众欢迎喜爱的原因。(6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飞天(节选)

海漄

崇祯六年,北京。

孙元化一死,徐光启在朝中再无牵挂,开始着手将酝酿已久的飞行器设计方案付诸实践。他将制好的轻气用猪脬做成气球储存,尽管保存时间不长,但好在已找到了制备轻气的方法,可以即充即用。考虑到轻气易燃易爆,他寻来工匠,以竹篾编成一个水滴形的巨型竹笼,将数千个氢气球禁锢其中。再以竹笼为骨架,在外层缝上牛皮,制成了一个双层气囊。为防止这巨型气囊飞走,徐光启在气囊四周留有挂钩,通过绳索系于地面,停在后院空地中。

到这年入夏之际,徐光启的飞行器终于大功告成,各部分已组装调试完毕,只待试飞了。因飞行器飞行原理来自龙,又以火箭推动,徐光启便将这飞行器命名为“神火飞龙”。

徐光启为飞天之梦追寻半生,古稀之年终可得偿所愿,心中快慰,对朝廷上的争斗纠葛更加淡漠,浑然不知自己研制飞行器的行为已被宫中耳目盯上。

这日早朝后,崇祯独留下了徐光启。

徐光启不闻崇祯发声,正心中疑惑,却听一声脆响,一个卷轴被抛于他面前。

“徐光启,你倒与朕说说,这是何物?"崇祯终于开口问道。

徐光启连忙捡起卷轴,展开一看——上如巨型水滴,中间略小,下悬吊舱,画的不就是他制造的神火飞龙么?原来皇帝早已派人暗中监视自己,不但绘下了神火飞龙的图样,还偷偷拿走了一个氢气球,那图样绘制精细,显然耗时不短,自己竟毫无察觉!

“回禀陛下,这是臣费数十年光阴研制而成的飞行器,名为神火飞龙。”徐光启如实答道。

“神火飞龙?徐光启,你好大的胆子!此奇技淫巧之物,你竟敢妄称为龙!安得是何居心?"崇桢厉喝道。

“臣不敢!”徐光启大惊失色,未曾想飞行器的名字竟也触到了皇帝逆鳞,自然不可能将命名由来如实相告,便急中生智道:“启禀陛下,这飞行器可载人飞天,同时携带火药数百斤。若大量制造,便可奇袭盛京,于空中将火药投下,不损一兵一卒,即将盛京化为火海。以此扬我大明国威,故称之为神火飞龙。"

“徐光启,你可知朕为何非杀孙元化不可?”崇祯目光炯炯,突然问道。

“臣……不知。"说到被冤杀的爱徒孙元化,徐光启心中大恸,却不敢在崇祯面前表现出来。

“哼,你与孙元化有师徒名分,情义甚笃,在你心里,对朕怕是不满得很吧?朕告诉你,朕最恨不忠之人!”崇祯恨恨说道。

“陛下,兵变确因孙元化过失所起,但仅仅因为叛军将他释放就认定其为同党,实在太过冤枉,若是如此,他又何必回京?"徐光启忍不住争辩道。

“不久前,孔有德率叛军携火器、船只投降女真,边关局势愈发严峻,朕便明白,孙元化没杀错!孙元化所学皆传自于你,若不是念你四朝元老,劳苦功高,朕连你也不会放过,你竟然还敢在朕眼皮子底下研制什么神火飞龙?!”崇祯接着说道。

话说到这,崇锁杀机已露,徐光启飞天之梦尚未完成,便已招来了杀身之祸。想想陶成道和孙元化,如今都已身死名灭,这个世道,容不下他们这等才华横溢、超越时代之人,就连自己追寻一生的飞天,抑或是黄粱一梦?

沉默半晌,徐光启迎上崇祯冷厉的目光,说道:“臣死罪,飞天乃臣毕生之梦,如今万事俱备;还望陛下成全。臣保证不将神火飞龙制法流传于世,届时飞抵盛京的除老臣之外,绝无第二人,若是计划失败,臣便引燃火药,断不会让神火飞龙落入敌手,反噬陛下!"

回到府中,徐光启忍痛将自己苦心编写的关于飞行器、龙、轻气、火箭的书稿一一烧毁。他明白,今日为了争得飞天的一线之机,他已经将自己逼上了绝路。

后半夜里,他爬上吊舱,转动绞盘,松开空气囊尾部的开口,将它排空后又反向转动绞盘,重新拧紧开口。随后,他挥刀割断了系于地面的绳索,也割断了他与这尘世的最后一丝羁绊。

神火飞龙在巨型轻气囊的带动下缓缓升起,熟悉的院落变得越来越小,偌大的北京城在他眼中徐徐展开。他,一个行将就木的老人,终于飞起来了。

这一刻,徐光启等待了几十年,这段时间里,利玛窦、孙元化这些能理解他的人相继离开人世,他一个人孤独地走到了最后。他原以为,当这一刻来临之时,自己会欣喜若狂,但此时的他,却出奇的平静,有的只是轻松,一种前所未有的自由充满了他的心和身体。他总算可以不再理会凡尘俗世中的纷扰,摆脱所有的羁绊,在这无边无际之境中随心畅游。自古以来,人们对天空、对飞翔的向往,就源于此吧?

神火飞龙的速度,比他预想的要快。越过山海关之后,便是女真腹地,沿途星罗棋布的要塞,已无狼烟再起,这曾是他和孙元化勉力维护大明的地方,如今却已尽归敌手,大明抛弃了这里,也抛弃了孙元化和自己,徐光启不禁黯然。

担心错过目标,徐光启不敢休息,待到入夜,前方出现一片灯火,自出关以来,这是见过的最大一座城市,这就是他此趟奔袭的终点,盛京。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篇对飞行器的详细描写,说明徐光启精通科技原理,痴迷“飞天之梦”。

B.崇祯皇帝派人暗中监视徐光启,体现了他多疑自负的性格特点。

C.孙元化被杀,是因为他被叛军释放,即可证明他是叛军同党。

D.看到曾经的大明土地归入敌手,徐光启黯然神伤,因为他明白大明败势几无挽回之地。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标题“飞天"是小说的核心事件,全文的内容围绕“飞天”展开,结构精巧。

B.本文在叙事中融入议论和抒情,体现了徐光启对科学、人生、时代的独特思考和深沉喟叹。

C.作者综合运用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方法,成功塑造了徐光启忠于理想、坚守正义的形象。

D.本文中出现了徐光启、孙元化、利玛窦、崇祯皇帝等真实历史人物,弱化了小说的“科幻性"色彩。

8.请结合文本,分析小说中徐光启的心理变化过程。(4分)

9.2023年10月21日,中国作家海漄获得第81届世界科幻大会雨果奖,评论界一致认为海漄小说是“执科幻之笔丰富历史书写”。请结合本文分析“历史+科幻"的表达效果。(6分)

二、古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卫端木叔者,子贡之世也。藉其先赀,家累万金。不治世故,放意所好。其生民之所欲为,人意之所欲玩者,无不为也,无不玩也。墙屋台榭,园囿池沼,饮食车服,声乐嫔御,拟齐楚之君焉。至其情所欲好,耳所欲听,目所欲视,口所欲尝,虽殊方偏国非齐土之所产育者无不必致之犹藩墙之物也。及其游也,虽山川险阻,涂径修远,无不必之,犹人之行咫步也。宾客在庭者日百住,庖厨之下不绝烟火,堂庑之上不绝声乐。奉养之余,先散之宗族;宗族之余,次散之邑里;邑里之余,乃散之一国。行年六十,气干将衰,弃其家事,都散其库藏、珍宝、车服、妾媵。一年之中尽焉,不为子孙留财。及其病也,无药石之储;及其死也,无瘗埋之资。一国之人受其施者,相与赋而葬之,反其子孙之财焉。

段干木闻之,曰:“端木叔,达人也,德过其祖矣。其所行也,其所为也,众意所惊,而诚理所取。卫之君子多以礼教自持,固未足以得此人之心也。”

杨子曰:“既生,则废①而任之,究其所欲,以俟于死。将死,则废而任之,究其所之,以放于尽。无不废,无不任,何遽迟速于其间乎?"

(节选自《列子·杨朱》,有删改)

材料二:

夫生不可不惜,不可苟惜。涉险畏之途,干祸难之事,贪欲以伤生,谗慝②而致死,此君子之所惜哉;行诚孝而见贼,履仁义而得罪,丧身以全家,泯躯而济国,君子不咎也。自乱离已来,吾见名臣贤士,临难求生,终为不救,徒取窘辱,令人愤懑。侯景之乱,王公将相,多被戮辱,妃主姬妾,略无全者。唯吴郡太守张嵊,建义不捷,为贼所害,辞色不挠;及鄱阳王世子谢夫人,登屋诟怒,见射而毙。夫人,谢遵女也。何贤智操行若此之难?婢妾引决若此之易?悲夫!

(节选自《颜氏家训·养生》)

【注】①废:搁置,此处可理解为“听任”。②谗慝:为奸作恶。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虽殊A方B偏国C非齐D土之所产E育者F无不必G致之H犹藩墙之物也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藉,意为凭借,与《谏逐客书》“藉寇兵而赍盗粮"的“藉”意思不同。

B.世故,意为生计,与“老于世故"人情世故”中的“世故"意思不同。

C.诚,意为确实,与《六国论》“战败而亡,诚不得已”的“诚"意思相同。

D.临,意为临近,与《出师表》“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的“临"意思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端木叔家财万贯,锦衣玉食,奉养宾客数以百计,每日声乐不绝;后逐步遣散宾客以及家中婢妾,并在一年之内散尽家财,最终无安葬之资。

B.段干木高度评价端木叔的德行,认为其行为虽然惊世骇俗,但是符合情理,而卫国君子多以礼教自持,自然难以理解其放诞行为背后的深意。

C.颜之推认为应当爱惜生命,但要选择正当的手段,不能因满足欲望、为奸作恶而遭致死亡,但可以为忠孝仁义、全家济国而献出自己的生命。

D.乱世中,许多名臣贤士苟且求生却遭受侮辱,而吴郡太守张嵊和世子夫人皆为义而死,保持了气节,颜之推借两者鲜明的对比阐明了生死观。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一国之人受其施者,相与赋而葬之,反其子孙之财焉。(4分)

(2)何贤智操行若此之难?婢妾引决若此之易?(4分)

14.以上两则材料都体现了对待生死的态度,但各有侧重,请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筹笔驿①

罗隐②

抛掷南阳为主忧,北征东讨尽良筹。

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

千里山河轻孺子③,两朝冠剑恨谯周④。

唯余岩下多情水,犹解年年傍驿流。

【注释】①筹笔驿:在今四川省广元市北,相传三国时诸葛亮出师伐魏,曾驻此地筹划军事,书写公文,因而得名。②罗隐:唐代诗人,应进士试,屡试不中,史称“十上不第”。③孺子:蜀国后主刘禅。④谯周:蜀国大臣,力主投降魏国,蜀亡后受到魏国封赏。

1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对诸葛亮生平做了高度总括:诸葛亮因刘备三顾茅庐抛弃在南阳的隐居生活,为主公分忧,南征北伐运筹帷幄,辅佐刘备建功立业。

B.颈联写蜀汉的“千里山河"竟被刘禅降魏轻易断送,两朝君主怨恨劝降的谯周,刘禅、谯周之辈与诸葛亮形成鲜明对比。

C.尾联以景结情,写如今只剩山岩旁的江水不停地绕着筹笔驿奔流,将岩下流水拟人化,使得原本无情的流水变得多情。

D.本诗游览古迹,追思古人,抒发感慨,融写景、叙事、抒情、议论于一体,自然流畅,不着痕迹。

16.本诗与《蜀相》都是凭吊诸葛亮的怀古之作,但诗人寄寓的情感不尽相同,请结合两首诗简要分析其异同点。(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

17.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8分)

(1)屈原《离骚》中直抒胸臆,表白心志,表达自己对美好德行的追求至死不悔的句子是“_,_”。

(2)李白在《蜀道难》中用“_,_"两句十四个字借景抒情,把读者带进一个古木荒凉、鸟声悲凄的境界。

(3)姜夔《扬州慢》中“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与杜甫《春望》中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用笔相似,都以草木繁茂来写城池的荒凉衰败。

(4)李贺《李凭箜篌引》中,“”写美妙绝伦的乐声传入神山,能让善弹箜篌的神仙求教;乐声感物至深,致使“"。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宋代花事是由大的背景推送出来的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它的一大特点便是日常化和大众化。宋人对花的赏爱,很少再有狂欢式的热烈,也并非A_____________,佯装高雅之态,而是把花事作为生活中每一天里的一点温暖,一份美丽的点缀。①从宫廷到贵胄到平常人家,买花卖花、种花赏花、咏花送花,故而寄托心志、传递友情、吟咏花事之作B_________________。宋人花事是很商业化的,但不妨碍它浸润诗意。②市声是人间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