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01信息类文本文体知识(含答案)
专题01:信息类文本文体知识
(原卷版)
一、论述类文本
(一)论述类文本的种类
1.政论文,是政治性论文的简称,是从政治角度阐述和评论当前重大事件和社会问题的议论性文章。
特点:政论文主要包括社论、政治评论、思想评论、国际时事评论、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要文章和报告等。政论文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用具有说服力的事例和事理以及逻辑推理的方法来证明作者的观点,辨明是非曲直,做到以理服人。
例:《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改造我们的学习》《反对党八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学术论文,是用系统的、专门的知识来讨论或研究某种问题或课题的学术性文章。
特点:学术论文是对科学领域中有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的问题进行探讨的书面成果,一般有自己的中心议题、论证角度、论证体系和研究成果,具有专业性、学术性、原创性、真实性和科学性的特点。
例:《自然选择的证明》《宇宙的边疆》《修辞立其诚》
3.文艺评论,是运用文艺理论对文学作品进行研究、探讨,揭示文学的发展规律,以指导文学创作的一种文体。
特点:文艺评论通过对作品思想内容、创作风格、艺术特点等方面的议论、评价,提高读者的阅读、鉴赏水平。这类作品观点鲜明,经常旁征博引,引用与文学作品有关的各种材料论证观点。对读者不太了解的作品,评论前还要对其有关方面作一定的交代。
例:《说“木叶"》
4.时评,是评论时事的一种文体。
特点:时评是评说最近发生的某一件事情或最新出现的某一个问题;也可以是针对几件事情、几个问题进行评说,具有时效性、针对性、准确性、说理性、思想性的特点。在表达方式上,时评以说理为主,叙议结合。例:《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
5.书评,是评论或介绍书籍,探求其创作的思想性、学术性、知识性和艺术性的文章。
特点:书评是以“书”为对象,对书籍的内容和形式进行价值判断的文章。书评不同于读后感,它是应用写作的一种重要文体,一般包含介绍、评价、推荐几部分。书评采用记叙、说明、议论等表达方式,其写作目的是传播书的内容,评论书的价值,推介书的特色。
(二)论述类文本的三大要素
1.论点
论点是作者对所议论的问题所持的见解或主张。一般表述为一句话。它出现的位置多变,有的直接出现在开头,有的放在结尾,有的出现在文章中间,有的标题就是全文的论点。
一篇文本只能有一个中心论点。为了使论述更深刻,更有条理,中心论点之下可以有若干分论点。中心论点与分论点的关系就是统率与被统率的关系,而各论点之间不能互相矛盾、交叉或包含。
例:《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
中心论点:经济关系是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
分论点:
(1)科学依赖技术(经济关系)的发展需要。
(2)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3)历史的偶然性由经济的必然性决定。
《改造我们的学习》中心论点:将我们全党的学习方法和学习制度改造一下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儿来》中心论点: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
《人应当坚持正义》中心论点:守法就是正义
2.论据
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的材料,它是使论点成立并使人信服的理由或根据,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有代表性的事例、确凿的数据、可靠的史实,称为事实论据;一类是人们认为正确、可行的道理,格言,原理,定律,称为事理论据。论据要求真实、典型,必须能够证明论点。例:《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
事例论据,第二段列举流体静力学和电的发展,都是源于社会的状况和需要;第四段在谈到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作用时,举出了国家通过保护关税、自由贸易、好的或者坏的财政制度来发挥作用,增强了说服力;第五段“恰巧拿破仑这个科西嘉人……这一点可以由下面的事实来证明:每当需要有这样一个人的时候,他就会出现,如凯撒、奥古斯都、克伦威尔等等。"举例论证,证明伟大人物的出现有其偶然性。
3.论证
论证是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一般而言,论点是解决“证明什么”的问题,论据是解决“用什么证明"的问题,而论证是解决“怎样证明”的问题。
论证方法分为两大类:直接论证和间接论证。直接论证的方法有例证法、引证法、对比法、因果法;间接论证的方法有喻证法、类比法、归谬法等。
例:《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
①举例论证。作者运用了流体静力学和电的发展,护关税、自由贸易、好的或者坏的财政制度,拿破仑这个科西嘉人等事例,来论证自己的观点。
②假设论证。如“假如没有拿破仑这个人,他的角色就会由另一个人来扮演"来论证伟人出现的必然性。
③比喻论证。恩格斯用“曲线的中轴线”来概括历史发展中的经济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关系。他把偶然性比作曲线,把经济必然性比作曲线的中轴线,强调曲线始终围绕着中轴线上下摆动,偶然性总是表现着经济的必然性。
《改造我们的学习》
①例证法:在论证“还有很大缺点"时,列举了研究现状、研究历史、学习理论三个方面“极坏的作风”,也是用概括性的事例来论证。在后面接着论证主观主义学风使“理论和实际分离"时,则列举了“教哲学的不引导学生研究中国革命的逻辑,教经济学的不引导学生研究中国经济的特点,教政治学的不引导学生研究中国革命的策略,教军事学的不引导学生研究适合中国特点的战略和战术”,“在延安学了,到富县就不能应用。经济学教授不能解释边币和法币,当然学生也不能解释"等典型事例加以证明,使论证充分有力。
②对比论证:文章第一部分谈成绩是从正面来论证改造我们学习的重要性,而文章的第二部分谈缺点则是从反面来论证改造我们学习的必要性,这是一种对比。
③比喻论证:“闭塞眼睛捉麻雀”“瞎子摸鱼"比喻不作调查研究,凭主观去毫无目的地开展工作;“漆黑一团”比喻对中国古代史,近百年历史一无所知;“消化不了"比喻对马列主义不知深入理解,不领会精神实质。
④引证法:如为了强调客观实际的重要性,作者指出:“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教导我们说:应当从客观存在着的实际事物出发,从其中引出规律,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在论证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学习态度时,作者则引用了斯大林关于“把革命气概和实际精神结合起来"的论述,从而增强了论证效果。
(三)论述类文本的阅读技巧
(一)勾画关键词
1.有助于理解文章内容、提示信息的词语
(1)表述中心论点的关键词语(会在文中频繁出现)。
(2)年代时间(多依次出现)、数量(具体数据、比例等)及范围限定词(如:多数、少量、部分、几乎、凡、凡是、所有、全、都、仅仅等)。
(3)重要的修饰、限制性词语(如:基本、根本、十分、非常、总共等)。
(4)表示已然与未然(如:目前为止、迄今为止、现在、了、将等)、或然与必然(如:假如、可能、如果、或许、预计、一定、必然、肯定等)的词语。
(5)代词(这、那、它、其、此等)。
2.有助于厘清文章思路和论证对象逻辑关系的词语
(1)因果(如:因为、因此、原因在于、因而、由于、从而等)。
(2)转折(如:但是、反而、可是、却、然而、不过等)。
(3)并列或递进(如:也、又、不是……而是……、不仅……还……等)。
(4)分类分层(如:第一……第二……、首先……其次……、一方面……另一方面……、不仅如此、此外等)。
(5)举例子(如:例如、如、比方说等)。
(二)勾画关系
关系包含“概念之间的关系”“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层次与层次之间的关系”。
概念之间的关系
阅读过程中勾画文本中的一些概念之间的关系,注意它们自身内涵以及与其他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句与句之间的关系
如因果、转折、递进等
层次与层次之间的关系
勾画文中揭示文章脉络层次的句子。层次与层次之间有并列关系、递进关系、对比关系等,勾画标志性的语句,如“首先"其次”等领起的语句
(三)勾画论点论据
勾画论点句
一般一篇文章只有一个中心论点,其位置可能在开头、中间或结尾(结尾大多有“所以"总而言之”“总之"因此”“归根结底"等表总结性的词语)
勾画论据句
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的正确性、可行性的依据。分为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
二、实用类文本
(一)新闻
1.新闻的定义
新闻是对新近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或者早已发生却是新近发现的有价值的事实的及时报道。
2.新闻的分类
新闻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新闻包括消息、通讯、特写、电视新闻等体裁,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高考一般选取一些具有时效性、实用性、生活性的新闻特写、消息、通讯等,侧重于具有新闻价值和反映精神价值的文章。
例:《别了,“不列颠尼亚“》——消息
《县委书记的榜样》——通讯
《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通讯
《喜看稻菽千重浪》——通讯
《“探界者”钟杨》——通讯
《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通讯
《包身工》——报告文学
《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时评
3.新闻的文体特点
(1)基本特点:迅速及时,内容真实,语言简明。
(2)最主要的特点:用事实说话。
(3)基本结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标题、导语、主体是新闻必不可少的,背景和结语有时则蕴含在主体里面,结语有时可省略。
a.标题:要求准确、凝练、新颖、醒目。形式有单行标题、多行标题。
多行标题:引题(引标)——交代背景、烘托气氛、揭示意义、提出问题、说明原因(目的)、说明背景等;正题(主标)——对一则新闻内容的高度概括;副题(副标)——往往是重要事实、结果的提要,具有交代事情结果、补充次要事实、印证主体中的观点、解释主题等作用。
例:喜看稻菽千重浪——正题,或者主标题,
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副题,或者是副标题
b.导语:一般是新闻的第一句话或第一段话,以凝练简明的语言,概述新闻的主要内容或事实,鲜明地揭示新闻的中心。
新闻导语有两类:一类是直接性导语,抓住事情的核心,直接写出事实的核心的导语,多是陈述性的像速记一样地反映事实;一类是延缓性导语,目的是吸引读者看下去,通常用来设置一种现场或创造某种气氛,多是解释性、说明性的。
例:《别了,不列颠尼亚》
在香港飘扬了一百五十多年的英国米字旗最后一次在这里降落后,接载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港督彭定康回国的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驶离维多利亚港湾——这是英国撤离香港的最后时刻。
c.主体:对导语内容进行展开和补充,是新闻的躯干。按事情发生发展的先后顺序或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安排层次。
d..背景:新闻背景是指新闻事实发生发展的历史条件和环境条件。历史条件指事实自身的历史状况,环境条件指事实与周围事物的联系。介绍背景,有利于了解新闻发生发展的来龙去脉,加深对新闻的认识和理解,深化新闻的主题,并有丰富内容、增加知识性和趣味性的作用。
e.结语:新闻的最后一句话或一段话。有的新闻,事实说清楚了,就不需要结语。结语可对全文内容作概括性小结,可用带有启发激励性的语言作结,可对发展趋势作预测,可提出值得深思的问题。
(4)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简记为“5W”+“1H",即:“何时”(when)、“何地"(where)、“何人”(who)、“何事"(what)、“何故”(why)、“怎么发生的"(how)。
(5)基本写法:新闻写作常常采用“最重要材料(导语)—次重要材料—更次要材料—最次要材料”的“倒金字塔"结构。特殊写法也可采用金字塔式、悬念式、并列式等。在写作技巧上,醒目的标题、事件的倒装、细节的贴切、语言的精练等,体现了更多的个性化特征。
(二)传记
1.传记的定义和分类
传记是遵循真实性原则,用形象化的方法记述人物的生活经历、精神风貌及其历史背景的一种叙事性文体。传记由传主、事件、作者的思考与评析三要素构成。
(1)从叙述人称看,传记可分为自传和他传。前者是作者自己撰写的,后者是他人撰写的。
(2)从表达方式看,可分为一般传记和评传。一般传记以记叙为主,兼有描写、抒情;评传则一面记述人物的经历,一面加以评论。
(3)从篇幅的长短来说,可分为大传和小传。
(4)从创作方法来说,可分为文学传记和史实性传记。文学传记多用形象化手法,描述人物的生活经历、精神风貌及其活动的历史背景等,以史实为依据,但又不排斥某些联想性的文学描写;史实性传记以记叙翔实的史实为主,用语比较平实。
2.传记的特点
(1)真实性
真实性是传记的第一特征,因为传记叙写的是历史或现实中存在的活生生的人,有真名实姓、居住地点、活动范围等,写作时不允许任意虚构。
(2)文学性
传记不同于一般的历史记录,它具有文学性。它是写人的,包含人的生命、情感;它通过作者的选择、剪辑、组接,倾注了爱憎的情感;它需要用艺术的手法加以表现,以达到传神的目的。自传采用第一人称,语言或自然亲切或幽默风趣。他传采用第三人称,语言或朴实自然或文采斐然。
(3)概括性
概括性即选材精当,高度概括。一是选择那些代表性强、事迹丰富和极具性格特点的人物;二是选择能够高度概括人物特点的事迹。
(4)通俗性
通俗性是指表达简明易懂,容易被读者接受。语言风格要求多样化,如介绍科学成就简明、平实、朴素,描述传主才能与情趣则生动活泼、文雅诙谐。
3.传记中最常用的表现手法
(1)通过传主的肖像写人,传主的肖像主要指传主的外貌,包括容貌、服饰、姿态和神情等。肖像描写可以写静态,也可以写动态。
(2)通过传主的语言写人,传主的语言要个性化,能表现传主的出身、教养、经历和性格,让人读了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3)通过传主的行动写人,传主的行动要符合生活实际,符合传主性格发展的逻辑。可以选择具体的、富有特征的行动来显示传主的性格和心理活动。
(4)通过传主的心理写人,传主的内心世界是很丰富的,心理描写就是要充分揭示出传主内心的喜、怒、哀、乐、爱慕、思念、苦闷、怨恨等。常见的心理描写方式有内心独白、回忆联想、动作暗示等。
(三)访谈
1.访谈的概念
访谈是就某个人、某件事、某个特定问题去访问专家或知情者,请他们对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运用谈话纪实的方式进行报道的文章。访谈可以是对新闻人物或时尚人物的报道,可以是对某一新闻事件或者历史事件的采访和记录,也可以是对正在发生的或人们所普遍关心的某种社会问题的访谈。而在这几种类型中,最常见、报道得最多的是人物专访。
2.访谈的基本特征
(1)针对性。由于访谈主要是通过对一定的对象、一定的事件或一定的问题,在现实的情境中提问的,因此它的针对性是十分明确的。
(2)专题性。对要访谈的问题需要经过高度的提炼,突出某一方面的问题,集中在某一个点上,不能求大求全,否则会影响问题的深入,体现不了新闻的价值。专访的问题多半是带有现实意义的,突出了一定的主题思想内容。
(3)典型性。访问的对象、设定的问题、谈论的事件有一定的典型性,也就是说访谈的内容具有代表性。它应该是在一定的起点或一定的高度上,对可以成为“话题”的、新鲜的事实的报道,对大众普遍关心的、能引起共鸣的问题进行的专访。
3.访谈的要求
(1)主题:深刻,有针对性、时效性、典型性。
(2)结构:开头、主体、结尾。
a.开头:吸引对方,引起对方兴趣,积极进入主题。
b.主体:要有敏锐的眼光,善于发现新问题、新材料、新亮点,准确判断它们所蕴含的价值。
c.结尾:适当总结,表示对访谈对象的感谢。
(3)语言:平实,口语化,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
(4)态度:抱着尊重、理解、学习的态度与访谈对象交谈。
(5)再现访谈对象的话语特点,体现现场感。如《焦点访谈》等。
(6)提问者善于引导,随机应变;访谈对象要积极回应,言之有物。
4.访谈的提问技巧
(1)一般提问方法,要么直接问,要么旁敲侧击。可以细分为:
a.趣问:采用一些诙谐有趣、形象生动的话题或提问方式发问,以消除陌生感,拉近双方的距离。
(2)直问:不拐弯抹角,把想了解的问题直截了当地提出来。
(3)推问:运用逻辑推理,提出问题。
(4)旁问:有意岔开,先说点别的事情,以此来制造轻松的气氛。
(2)访谈对象的回答有时会出现一些新情况,访谈者要及时抓住新情况,调节控制好访谈过程,使访谈顺利、深入地进行下去。
a.追问:对访谈对象刚刚陈述的疑点或没有充分说明的地方进行追问,使访谈对象顺着自己的思路继续予以回答。
b.延伸:对访谈对象没有涉及的领域进行引导,可以拓宽范围,避免片面性。
c.对比:在访谈对象就某一个现象在回答不同问题时的陈述不尽相同时,访问者进行对比提问。也可以引入一些其他人对同一问题的观点进行对比提问。
(5)访谈的形式
访谈的目的性非常强:就某一特定人、事、问题进行交谈。访谈的对象有很强的限定:专家或知情者。通常以答记者问、访谈录、对话录等形式出现。最主要的形式是访谈者向访谈对象提出问题。因此,访谈问题的设计体现以下特点:
a.一组问题围绕访谈主题有计划、有步骤地展开。主题要体现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b.每个问题明确单一。要始终围绕访问者(提问者)的思路(话题意识)。访问者提出的一些关键问题要尽力引导访谈对象回答,争取让访谈对象把问题讲透。
c.不同问题采用不同语调和句式,所用语句是平实的、口语化的。要拉近与被访者的心理距离,从某个典型细节谈起。
d.访问者在总结时,要注意:有观点,有事实依据,语言通顺。
e.访谈的题材通常都是名人、大事,与当前整个社会或某些阶层息息相关,因此会产生较大的社会价值和影响。将该访谈放到当时社会的大背景中,联系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状况、主流思想文化、各阶层的关注程度来进行对照,然后实事求是地进行评价阐释(特别是负面的,要指出正确的方向)。
(四)调查报告
1.定义:调查报告是对某项工作、某个事件、某个问题,经过深入细致的调查后,将调查中收集到的材料加以系统整理,分析研究,以书面形式向组织或领导汇报的一种文书。
2.特点
1)写实性。调查报告在占有大量现实和历史资料的基础上,用叙述性的语言实事求是地反映某一客观事物。
2)针对性。调查报告一般有比较明确的意向,相关的调查取证都是针对和围绕某一综合性或专题性问题展开的。
3)逻辑性。调查报告离不开确凿的事实,但又不是材料的机械堆砌,而是对核实无误的数据和事实进行严密的逻辑论证。
3.调查报告的主要类型,侧患比较分析名种数据。
1)介绍典型经验的调查报告:介绍某地区、某单位在经济建设科技教育等方面的先进经验和具体做法。
2)揭露问题的调查报告:它的主要功能是揭露和批判,分析问题的症结所在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3)反映新生事物的调查报告:针对现实中某种新近产生或新近快速发展的事物而写的调查报告。
4)反映社会情况的调查报告:主要针对百姓意愿、婚恋赡养、衣食住行等实际情况而写的调查报告。
(五)科普文章
1.科普文章的类别
科普文章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科学说明文,一种是科学小品。高考试卷中的选文大多采用科学小品。科学小品是带有文学色彩的科技说明文,形式简短,内容通俗,语言既准确简明又形象生动,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这里主要介绍科学小品的相关知识
例:《宇宙的边疆》——自然科学论文
《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科学小品
《中国建筑的特征》——科普文
(1)科学小品的概念
科学小品是一种以科学为题材的小品文。它用文学笔法来写,寓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为一体,使读者在文学欣赏中获得科学知识。
科学小品一般短小精悍,通俗易懂,语言丰富多彩,形式生动活泼。这类文章能活跃思维、丰富知识、开阔视野,很受广大读者的喜爱。
(2)科学小品的主要特点
a.内容的科学性
科学小品的科学性非常重要,内容必须合乎科学,引用的资料必须可靠,数据必须准确。写科学小品的目的就是向人们普及科学知识,如果介绍的知识不合乎科学,不仅达不到写作目的,还会造成很坏的影响。、
b.文笔的生动性
文笔的生动性是科学小品区别于一般说明文的主要标志。要使文笔生动,需要做到以下三点:一要善于记叙和描写,二要善于穿插趣闻,三要善于运用修辞。
c.内容的通俗性
科学小品不是为专业科研服务的,它以普及科学知识为己任,所以它必须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地解释、介绍、表现科学内容。
2.科普文章的结构特点
科普文章的结构一般为“倒金字塔":首先引出话题,介绍新工艺、新技术、新见解、新成果或新问题、新挑战,然后从不同角度具体介绍这个“新”的形态、构造、成因、功用、原理、演变、发展、现状、评价等。
3.科普文章的说明顺序
一般有空间顺序、时间顺序和逻辑顺序(原因到结果、主要到次要、整体到部分、概括到具体、现象到本质、特点到用途、总分总等)。科普文的整体布局一般有漫话式、穿插式、拟人式、问答式等多种形式,局部安排一般有引用材料、讲述故事、设置悬念、留下问题等。
4.科普文章的说明方法
常用的说明方法有下定义、举例子、打比方、列数字、分类别、作比较、画图表、作诠释、引资料、摹状貌等。我们首先要弄清楚各种说明方法的特点,然后在阅读时将它们标注出来,结合具体语境,体会其作用。
5.科普文章的语言特点
科普文章要注意语言的严谨性,这也是由其科学性决定的。由于展现的科学内容需要具备客观性和科学性,因而语言就必须严谨准确。
科普文章的目的在于普及科学知识,所以它的语言除了准确严谨外,往往还具有趣味性、形象化、通俗易懂的特点,以便深入浅出地帮助读者轻松愉快地理解科学知识。如善于记叙和描写,善于穿插趣闻,善于运用修辞等。
三、非连续性文本
(一)非连续性文本的概念
所谓非连续性文本,是相对于以句子和段落组成的连续性文本而言的阅读材料,多以新闻类、评述类文本和统计图表、图画等形式呈现,试题围绕着同一个主题把相关的文字材料、图片、表格等相关材料组合在一起,要求考生通过阅读分析、比较研究,从中提取有效信息,并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出来。
(二)非连续性文本的特点
1.在内容上,多文本。非连续性文本大多由多种材料组成,除了文字之外,还有数据表格、图表和曲线图、图解文字、凭证单、说明书、广告、地图、清单、时刻表、目录、索引等,具有直观、简明、醒目、信息量大、概括性强、易于比较等特点,生活实用性突出,在现代社会中运用广泛。
2.在文体上,跨文体。非连续性文本不同于议论文、说明文等一般文章体裁,它强调各种文体的综合应用,把连续的线性思维和零散的点状、碎片思维有机结合起来,让我们在众多跳跃的信息中感知文本内容。
3.角度多元,但问题聚焦,主题具有集中性。
4.内容具有时代性。材料一般都散发着时代的温热,亟需考生了解关注的问题,体现阅读与生活日益紧密的特点。
(三)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方法
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主要考查获取信息、分析解释信息、评价信息的能力,以及在不同情境中灵活运用文本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查看标题:文本的标题有的提示了文本的线索,有的表明了作者的态度,有的说出了事件的内容,有的提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查看标题,可以让我们快速地了解文本的主要内容或中心思想。
2.通读材料:各则材料是承载文本观点的重要载体,通读时不仅要关注文字材料中的观点,也要注意图表材料的内容,整体了解文意,勾画出和题目相关的信息。
3.提取信息:信息有虚实、隐显之分,明显的信息容易获取,而隐含信息分辨较为困难,要善于从字面看出表达的言外之意;抓住文中负载信息的关键词句,剔除与阅读目的无关的多余信息。
4.读懂图表:①表头。表头是对整个图表内容的概括,反映了图表的主题。②分类、图例。如统计图表首先要确定统计的类别,阅读中,首先要看纵轴、横轴的分类情况,这样我们就能迅速得知本表所反映的主要内容。③数据。统计图表以数据或箭头反映问题,阅读时要进行纵向、横向比较,从中得出结论。④注释性文字。要重视审读配合图表而出现的注释性文字内容,图标和文字结合可以帮助我们有效地把握图表所要传达的重要信息。
5.注重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能力的培养,关注说明书、广告、地图、清单、时刻表、目录、索引等非连续性文本的其他呈现形式。
专项训练
一、(23-24高三下·江苏扬州·开学考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距今3万年前的大冰期,即更新世冰期,陆地上是硕大的哺乳动物盘踞的世界。当时的北美大陆正处于貌似现代象的乳齿象、浑身披毛的猛犸象、剑齿虎和佛罗里达洞熊的统治下。但是,它们的命运却和恐龙相同,短短的几千年间,就有33属大型哺乳动物全部死光。令科学家们长期迷惑不解的是,这些大型哺乳动物群,尤其是北美的大型哺乳类为什么几乎同时发生大规模绝灭。
科学家们于1800年前后首次提出,这些大型哺乳动物的绝灭与气候的变迁有关。今天,科学家们又从各自不同的学科角度考虑气候变迁对北美洲哺乳动物所施加的严重而广泛的影响:动物的生境遭到毁坏,它们赖以生存的食物来源锐减,从而被迫往北迁徙。气候变迁必然也杀害了不少新生的幼仔,因为幼仔比成年的动物在抵御天气突变方面的能力要弱得多。
依照气候变迁学说的两位著名的倡导者——美国地质学家小伦德略和古生物学家格雷厄姆的说法,气候变迁的影响最重要的是在动物生境方面。若气温变化相当急剧,植物——对于动物的食物源和栖居地均极重要——势必受到严重打击。由于植物不能很快地迁往气候适宜的地方,许多种植物就得死亡,随即代之以突然涌现的变种植物。动物不适应这些新的混合植物食料,被迫迁徙。然后,像剑齿虎这类以食草动物为生的食肉动物随即转移。譬如,在北美洲以杉树嫩叶为食的乳齿象,当气候转暖,导致杉树林大片死亡,而代之以阔叶落叶林时,必须迅速选择新的适宜环境。于是,原在蒙大拿州圣路易斯附近的杉树林中生活的乳齿象,不得不迁往相当于今日新英格兰的这个地区去寻找适宜生存的场所。
为了生存而迁徙必然带来许多新问题。譬如,原先共享一处生境的几种动物会朝着不同的方向转移。如果有某种动物本来依靠另一种动物为食,迁居后可能发现新生境中没有吃惯了的食物而难以生存下去。与此相反,过去从未接触过的两种或几种动物被迫迁居到一处,有一些动物将会染上由别的动物携带来的疾病——它们未曾得过的传染病,这就要求它们具有超常的抗病能力。
这个学说的提出者列举了相关理由来阐明大哺乳动物所遭受的气候变迁之害。大哺乳动物比小哺乳动物食量大,进食次数多,所以迁居新生境后所遇到的气候变迁的影响也比较严峻。同时,由于大哺乳动物繁殖的孕育期比小哺乳动物的长,因此繁育季节的天气变坏也会较严重地危害到大哺乳动物的延续。
有一些科学家认为,大型哺乳动物的绝灭应当与人类来到美洲这个事件同步。研究古代人的生活习俗的考古学家也已证明,迁来美国西南部的史前人口大概在1.15万年前达到高峰。这一地区的史前文化,由于1934年在新墨西哥州克洛维斯附近的发掘地点首次找到了形状独特的石矛,考古学家就命名为克洛维斯文化。
人类首次出现于美洲大陆与早期哺乳动物走向绝灭大致同时,这是有关更新世动物绝灭事件的另一种学说——人们大肆捕猎大哺乳动物,使之绝灭。1967年,美国生态学家马丁提出,人类在几千年间使北美的大哺乳动物大量死亡。
“过度捕杀说"的核心内容是马丁所说的,人们仅在大约1.2万年前才通过连结亚洲和北美洲的陆桥跨越白令海峡第一次到达美洲,因为当时冰川已融溶到足以在今天的阿拉斯加与美国西部之间打开一条无冰通道,但还不致使海平面抬升到漫过陆桥的程度。
马丁认为,这批早期人群是些熟练的猎手,他们发现了成群的大哺乳动物。这些大哺乳动物过去从未见过人类,并不怕人,所以猎手易于靠近捕杀。马丁指出,克洛维斯人口的迅速增长,使得他们所捕猎的哺乳动物群来不及恢复元气。按照这个学说,当猎手们在一个地区杀光了大哺乳动物后,这些早期人群就迁往新的狩猎场,继续捕猎。人们的足迹终于遍及整个大陆,消灭掉一些物种。当被捕杀的物种走向绝灭时,依赖捕食这些动物为生的食肉类也随即面临食物短缺而死亡。
许多科学家支持这个“过度捕杀说”,并且拿出证据来说明此说的正确性。北美洲许多化石产地发现的石矛与3种已经绝灭的大哺乳动物(猛犸象、马和骆驼)的骨骼在一起,或者发现时石矛尖端还刺在化石动物体内,而且常在一些古代水蚀洼坑(显然猎手曾在此卧地设伏,伺机捕猎)中找到石矛。
此外,还有证据表明,早期人群曾恫吓驱赶兽群,迫使其跳崖跌伤,然后捕杀。譬如,古生物学家于30年代就发现丹佛以北大约32公里处的一个砂岩峭壁下面有3支克洛维斯石矛、一些散落的石球和12具猛犸象骨骼。科学家们推论,当时猎手们驱赶一群猛犸象,迫使它们跳越峭壁,跌落崖底,再锤击或矛刺以杀死这些负伤的动物。
对于上述两种主要的学说,科学家们都拥有一些证据可以证明,也有一些证据用于反驳,而且每一种学说都有不少的专家支持。这或许正像有的人所指出的,两者都正确。捕猎者杀尽了的,是一些早被气候变迁折磨得奄奄一息的物种。另一方面,别处也许有答案。我们可以期待科学家们提出更多的解答和搜集更多的证据。但是,古生物学面对的严峻现实是有关那些事件的充分证据产生的年代极为久远,很难取证。科学家们似乎还得费许多年的时光持续争论,1.1万年前的地球上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以及当时的情景如何。
(摘编自坦普尔·丹尼特《谁杀害了这些硕大的哺乳动物?》苏宗伟译)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北美的大型哺乳类动物群几乎同时发生大规模绝灭,就是因为气候变迁以及人类的过度捕杀。
B.小伦德略和格雷厄姆提出的气候变迁说,其核心内容主要是指气候变迁毁坏了动物的生境,逼迫动物迁徙。
C.以食草动物为主的食肉动物会因为气候变化打击植物而不得不迁徙,寻找适宜的场所,从而因传染病而死亡。
D.美国生态学家马丁提出的过度捕杀说,其核心内容是指北美早期人类大量捕猎导致大型哺乳动物灭绝。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冰川已融溶到足以在今天的阿拉斯加与美国西部之间打开一条无冰通道这件事,为当时气候变迁提供了佐证。
B.如果没有考古学家对克洛维斯文化的发掘,就不可能产生解释北美大型哺乳动物群几乎同时绝灭原因的过度捕杀学说。
C.作者认为因为缺少充分证据来探知当时发生的事情,所以关于北美大型哺乳动物群绝灭的真正原因还需要科学家们持续研究。
D.从文中“科学家们推论"一句可知,科学家在科学研究时,可以根据不完全的资料进行合理推断,但这可能会影响其准确性。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例子最不能印证相关学说的一项是()
A.气候迁徙说——气候变化使得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下降,进而促进了草原的扩张,但是有些巨型动物却是以木本植物为食,因而被迫迁徙。
B.过度捕杀说——巨型食草动物的衰败大约始于460万年前,随后直立人出现,而生物多样性下降的速度并没有改变。
C.气候迁徙说——当恐龙灭绝时,对不同食物和环境的接触使哺乳动物的牙齿结构变得多样化,实现快速繁衍。
D.过度捕杀说——穿山甲的鳞片是中药中的“百通之神”,其肉也被视为滋补珍品,国内对野生穿山甲的需求旺盛,导致其数量急速下降。
4.文章最后一段体现了作者严谨科学的精神,请简要说明。
5.有人认为“过度捕杀说"在立论基础和证据选择等方面缺乏说服力,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二、(2024届甘肃兰州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历史学者往往将中国文明的独特性与同一性,归因于中国文化传统,尤其是以儒家为代表的正统思想的塑造。但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有其坚实的物质基础。先从地理环境未看,青藏高原隆升形成三级阶梯式地貌,在阶梯过渡带及海陆交接处,是不同时期人们活动迁徙的地理空间,是孕育复杂多元人文样态的自然环境。这种地理结构同时孕育了中华民族向内凝聚的统一性和对外开放的包容性。西部地理结构内聚,中国地势西高东低、江河东流,生活在西部的人群,向东部大平原发展比翻越高原峻岭向西发展对自身更为有利。北部地理结构开放,草原戈壁连接蒙古高原与欧亚大草原,使得北亚与东北亚的游牧渔猎人群多次南下,中原农耕人群多次南迁北上。这就形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基本运动方向:不断向内凝聚,多元融为一体。
再从经济条件看,作为中华民族主体部分的汉族所处的中原地带,在经济富裕和社会文明程度上始终高于少数民族聚居的四周边疆地区。这种“中原富于周边”的地理优势,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原地带不对外扩张谋求生存空间。我们应当看到,在中国历史上,随着人口的增多,中原农耕地区也不乏人多地少的生存困境,何以中原地带不对外扩张呢?这不得不从农耕文明的生产方式中得到合理的解释。农耕文明在生产方式上的显著特征在于“地理依赖性"。由于长城以北的草原地带无法实行农耕文明,农耕文明只能在小农生产的条件下“高度内卷”,而不是对外拓殖经济版图。重要的是,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互动竟然产生了两种文明在经济上彼此依赖的耦合互补结构,这一点已经为茶马互市的历史所验证:马对农耕文明而言是军国大计。茶对游牧文明而言则是牧民生计,二者彼此依赖,互通有无。更为重要的是,经由以茶马互市为代表的族群交往交流交融,将各区域各族群凝聚成难以分割的经济共同体,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从冲突走向融合,中华民族也由多元走向一体。
四周融入中心的向内聚合不仅体现在经济领域的商贸往来,也鲜明地体现在政治领域中的政权更迭。自秦汉以来,中央集权、政治统一始终是中华民族政治的主流,边疆族群入主中原后也都积极维护中华民族大一统格局,都以统一天下为己任,都以中华文化的正统自居,从而产生了文化共同性。
与用武力对外征服,中心向四周扩张的帝国模式相比,向内聚合机制具有突出的和平性。值得注意的是,向内聚合是少数民族主动融入中华民族的过程,具有突出的包容性。越是包容,越能得到认同,越是得到认同,越能维护统一,这又促进了中华文明的统一性,使中华民族共同体凝为一体、牢不可破。
(摘编自张梧《准确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机制》)
材料二:
中国在汉代走向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深刻影响了中国文明的形态与发展方向。中国思想演化的始发点是生生、生长,这必然与农耕生活有关。因为农耕之事,生长唯大,人们播下种子指望谷物生长,因而浇水施肥、改良土壤、深耕细作。中国人理解的存在之道,就是生长之道。从博弈论视角来看,“旋涡模式"是历史中国的生长方式,即四方族群不断聚集于中原而逐鹿中原,中原因此成为一个“旋涡”,将周边多族群、多文化卷入旋涡的博弈游戏中,历史中国得以在逐鹿中原的旋涡模式中不断生长扩大,并保持了文明的连续性。
历代统治者逐鹿中原的动力,在于掌握了中原丰富的精神文化资源,就可以最大化地节省统治成本,达到最大化的统治利益。在中原精神资源中,最重要的是文字,掌握了文字也就掌握了历史的书写权,就有了文化上大一统的可能。中原最早发明和掌握了文字,以汉字为载体的思想系统,是当时中国最具优势的精神资源,正如许倬云所说,“这一文字成就,使商人拥有管理大型政治共同体的工具,也使商文化具有涵化其他同时代文化的重要资源"。周人之所以能够接续商人成为当时中国的领主,也是因为他们继承了商人拥有的文化资源。更重要的在于,象形的汉字,因其不以语音为中心,使用其他语言的所有其他族群都能够占有或分享汉字,这反而使汉字可以独立于中原语音而成为普遍共享的精神载体。这种开放性与可共享性,决定了争夺中原的各方势力都可以非排他性地使用这项资源,进而向周边不断辐射与扩展文明的影响力。
中原的精神资源还体现在周代开创的天命观与大一统观念,两者都以皇天无亲、唯德是辅的天命无私原则,成为政治合法性获取的最低成本策略,也是最高收益策略,可以带来滚雪球效应。这样,中原的精神权力和合法性资源就成为天下群雄争夺的目标,“逐鹿中原”成为集体的理性选择。
因此,中国之所以能维持长久存在、历经变化而不被解构,在于它有一种“通过自身的变化而把外部性转化为可以借力的力量"。中国不断地在变,从商人变成周人,从周人变成华夏族,从华夏经过秦汉的大一统整合变成“秦人”“汉人”,就像滚雪球一样将周边的族群与文化不断卷入、融合进原来的华夏共同体,生长壮大为一个核心明确、边缘模糊、可以无边生长的“文化中国”。
(摘编自王凯歌《中华文明何以五千年不断流》)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三级阶梯式地理结构,孕育了中华民族向内凝聚的统一性和对外开放的包容性。
B.中原地带人多地少的生存困境,导致了以“地理依赖性"为特征的生产方式的形成。
C.“旋涡模式”从博弈论的角度,探讨中国文明能够在不断发展中保持连续性的原因。
D.如果周人没有继承商人拥有的文化资源,就不太可能接续商人成为当时中国的领主。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不断向内凝聚、多元融为一体的特点,并且都认为农耕生活对这个特点的形成有深刻影响。
B.材料一以茶马互市为例,论述了中国历史上中原地带不对外拓殖经济版图,而是在小农生产的条件下“高度内卷"的原因、结果和意义
C.材料二指出,农耕生活实践影响着中国思想演化的始发点,自汉代走向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又深刻影响了中国文明的形态与发展方向。
D.材料二认为,四方族群不断聚集于中原而逐鹿中原。使中原成为有着强大向心力的旋涡,这一旋涡以向心运动带动历史中国不断生长扩大。
3.运用对比论证时,用作对比的事物必须有明确、统一的对比点。结合材料一的内容,下列选项与材料一中画线句子的内容,能构成对比论证的一项是(3分)
A.古代罗马人重视吸纳“四围之优秀力量”为己用,当它在扩张中遇到比自己更先进的希腊文明时,曾对希腊文化顶礼膜拜。
B.古代两河流域文明是因农业扩展到河谷地带,为解决农作物灌溉以及退潮后土地和水源再分配诸问题而产生的复杂社会组织。
C.西欧文明所在的地中海地区因地形破碎而生存空间狭小,自古希腊时代起就已出现“人多地少"的矛盾,因而采取对外殖民的方式。
D.古希腊文明的地理范围属于地中海气候,夏季高温而干燥,不利于需要高热高湿的作物如水稻和薯类的生长,因此农业生产不是很发达。
4.根据材料一内容,下列选项对下面这幅图表的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模式因素方向特点
共同体模式从四周向中心聚合包容性
帝国模式从中心向四周扩张侵略性
A.共同体模式是文明程度低的民族向文明程度高的民族不断聚合中形成的。
B.帝国模式是强者用武力向四周弱者的扩张,因缺乏包容性而带有侵略性。
C.共同体模式中,中心区域具有的坚实物质基础是让四周向其聚合的关键。
D.两种扩展模式均有不同文明间的冲突,但主导者都是文明程度先进的一方。
5.构成“旋涡”向心力的“精神资源"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二简要说明。(6分)
三、(22-23高一下·河北邢台·阶段练习)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大脑是人体中最复杂的器官。它只有大约1.5千克,但却是我们所有智慧的来源。人类的大脑究竟有什么特别之处?它又是怎么工作的?科学家们一直在不断探索。尤其是出于对人工智能开发和大脑疾病防治的迫切需要,人们对脑科学有了更强烈的期待,也因此让脑科学成了科研热门中的热门。当前,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技术,成为推动第四次科技革命走向深入的重要力量,给经济、社会、文化等多领域的发展带来深刻变革。但是,因为对大脑工作方式的了解有限,人工智能的开发与研究仍处于比较低的水平。未来,可不可以充分模拟人类大脑,研发出更高级的人工智能技术?人脑与机器能否高度融合?这一切,都需要建立在对脑科学全面研究的基础之上,都需要我们不断揭开人脑的奥秘。当然,其中也包括影响人脑健康的复杂因素。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目前全球有超过5500万人患阿尔茨海默病。类似的重大脑疾病,还包括幼年期的自闭症、智力障碍,成年期的抑郁症和各种成瘾行为。目前,这些重大脑疾病已经成为患者本人、患者家庭乃至整个社会的沉重负担。那么,这些脑疾病是怎么产生的?新的科技研究成果,能不能更好地预防和治疗脑疾病?而未来的脑科学与人工智能的融合发展方向又是什么?这些都是迫切需要脑科学专家研究回答的关键问题。
脑科学研究除了对防治脑疾病有决定性意义外,还能帮助我们开发出更接近人脑的智能,为人类服务。“脑机接口”,也称作脑机融合技术,就是通过芯片和传感器,用大脑控制各种设备,这或许会成为未来人工智能的一个热门方向。2020年8月,马斯克的公司成功将芯片植入猪脑,芯片能够感应温度气压的变化,能读取脑电波、脉搏等生理信号,能通过发送信号刺激大脑神经元细胞做出相应的反应。2021年4月,马斯克的公司又实现了猴子用“意念控制"光标打游戏。如果这项技术应用到人类身上,不仅能治疗大脑损伤和缺陷,还能大大提升人类的认知与行为能力。
脑机接口的应用相当广泛,脑机接口有两类;一种是非侵入式的,一种是侵入式的。用脑电波的,就是非侵入式的。这种非侵入式接口非常有用,比如从脑电波判断大脑状态,辅助疾病诊断。另外一种是侵入式的,侵入式的就是直接把电极插入到大脑皮层。侵入式的好处是可以更准确地记录大脑的反应,知道是哪个区域做出来的反应。侵入式的电极在医疗方面用途也很广。
有些脑机接口是闭环式的,可以调控大脑功能。比如可以非侵入式地记录脑电波,观察一下脑的状态,然后做反馈脑刺激,让大脑进入睡眠状态,或者进入清醒状态,都很有用。睡眠有问题的人很多,即使吃安眠药都没效果,这种脑机接口的调控模式,就可以成为帮助睡眠的工具。还有长途驾驶时,可以通过观测司机的大脑状态,及时做出提醒,这样使司机能够保持正常工作状态。
类脑人工智能属于前沿科技,也会遇到很多社会伦理问题。比如说现在,我们研究人员可以控制别人的大脑,可以电刺激,可以读别人的大脑,谁有权来控制这个?父母可不可以对孩子做这个行为?医生什么情况下可以调控患者的大脑?这些行为都要有伦理标准。
现在研究大脑,研究脑疾病,研究各种药物治疗、各种康复手段,都是要修复大脑,保护大脑。还有一个路径,就是增强大脑智能。但也存在社会伦理问题。比如运动员吃兴奋剂,就可以跑得比别人快,这个就是不被允许的。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人工智能可以取代什么职业。现在的大公司,都想发展通用人工智能。以前的机器人都是做一样的工作,就是做装配,现在出现更强的机器人,很多人就被替代了。大公司当然愿意用机器人,因为省钱,机器人可以一天工作24小时。那么,社会上就会出现失业问题,而每个国家面临的情况又不一样,发展中国家跟发达国家也不一样,这些都是发展类脑人工智能要面临的问题。
假如有一天,真正跟人差不多的一群机器人出现,这群机器人有自我思考能力,那时的社会应该是什么样社会,这是我们需要认真考虑的。这可以算是伦理问题,也是社会问题。我们必须要设计出一种模式,将来发展出来的人工智能,通过管控,能够更好地服务人类、造福人类,而不会有危害,这是未来制定标准时需要把握的方向。
近几年,全世界掀起脑科学研究的浪潮,这个浪潮在欧美、日本都推动了国家性的脑科学计划。我们中国科学家在过去几年中也做了很多努力——积极推动中国脑计划的启动。中国脑计划相比其他几个国家的脑计划会有所差别。我们聚焦多方面,包括脑科学现在一些基本的问题、脑疾病的诊断治疗、脑启发的人工智能。这三个领域都在脑计划范围之内,而且这个脑计划配合的是中国中长期科学的战略规划,计划是到2035年。内容的主体是做基础研究,就是做脑认知功能的神经基础。要知道大脑的环路,知道它的功能,也要知道大脑的发育是怎么进行的。在这个基础主体之外有两翼,也就是“一体两翼”,“一翼"是希望能够研发出各种脑机接口,比如用大脑的信息控制机器,就是调控大脑信息的技术;能够研发出新的计算方法,人工智能研究中机器学习的方法是关键,希望能够开发出类似人脑的机器学习的算法,还有各种类似人神经元、神经网络的器件,以及各种智能体、机器人等。另外“一翼”,就是脑疾病,有了认知功能的基础,就可以对很多和认知相关的重大脑疾病进行早期诊断,在还没有发病之前,能够发现各种指标出现变化,就可以及早干预很多疾病。像退行性的疾病,发展到后期就很难治,早期干预是最好的模式。这需要进行很多临床大数据收集来作为研究基础。
摘编自蒲慕明《我们为什么要探索人脑的奥秘》)
6.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阿尔茨海默"在文中是指一种重大的脑疾病,类似的还有幼年期的自闭症、智力障碍等。
B.“脑机接口”在文中是指通过芯片和传感器,用大脑控制各种设备的一种脑机融合技术。
C.“侵入式脑机接口"在文中是指直接把电极插入到大脑皮层,可以改善睡眠、及时提醒疲劳司机。
D.“一体两翼”在文中是指做基础研究以及希望能够研发出各种脑机接口和对脑疾病的早期诊断。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将脑机融合技术应用到人体,不仅能治疗大脑损伤和缺陷,还能大大提升人类的认知与行为能力。
B.用脑电波的非侵入式的脑机接口非常有用,可以从脑电波中观察、判断大脑状态,辅助疾病诊断。
C.中国的脑计划配合的是中国中长期科学的战略规划,计划是到2035年,内容主体是做基础研究。
D.现在研究大脑,都是为了修复大脑,保护大脑,增强大脑智能,这些都是符合伦理标准、有益无害的。
8.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当前,人工智能开发水平快速提高,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技术给经济、社会、文化等多领域的发展带来深刻变革。
B.类脑人工智能属于前沿科技,但也会遇到很多社会伦理问题。这些伦理问题如果处理不好,将会给社会带来很大的危害。
C.新的科技研究成果及中国脑计划可以对很多和认知相关的重大脑疾病进行早期诊断,消除抑郁症等对患者的困扰。
D.为了防止机器人代替人类工作,社会上会出现严重失业问题,我们必须设计出能管控、低于人类智商的人工智能。
9.我们为什么要探索人脑的奥秘?请简要说明。
10.材料是怎样体现科普说明文科学性、严谨性、通俗性的特点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四、(23-24高三上·宁夏银川·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为了亚洲人民的团结和友谊
——习近平主席为出席杭州亚运会开幕式的国际贵宾举行欢迎宴会侧记
秋分时节,之江大地丹桂飘香;雷峰塔下,西子湖畔烟雨蒙蒙。
“很高兴同各位新老朋友相聚美丽的西子湖畔,共同迎接第十九届亚洲运动会。"
9月23日中午,国家主席习近平和夫人彭丽媛在浙江省杭州市西子宾馆漪园举行宴会,欢迎来华出席杭州第19届亚运会开幕式的国际贵宾。
11时45分,巨幅山水画《水光潋滟晴方好》前,习近平主席和夫人彭丽媛热情欢迎各国贵宾,同他们一一亲切握手、互致问候,并合影留念。
在《和平——命运共同体》乐曲声中,习近平主席健步走上讲台,发表热情洋溢的致辞。
“今天是中国农历的秋分节气。在这个寓意丰收和团圆的日子,亚运会圣火将再次在中国点燃。”
回顾筹办亚运历程,讲述中国办赛理念,习近平主席以“亚洲运动会承载着亚洲人民对和平、团结、包容的美好向往"阐释杭州亚运会之于亚洲、之于世界的时代价值,彰显以体育为媒促进人类进步的深邃思考。
“以体育促和平”——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不久诞生的亚运会,因和平而生、因和平而兴。几十年来,亚运会在总体和平稳定的地区环境中见证了“风景这边独好"的亚洲奇迹,也记录下中国在和平发展道路上与亚洲、与世界相互交融、相互成就的坚实步伐。
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小学语文沪教版课件教学课件教学课件教学
- 玉溪师范学院《数学文化》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玉溪师范学院《区域分析与规划》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文书模板-无房证明
- 家用制冷电器具生产企业的账务处理-记账实操
- “能源变革”系列研究二:储能乘政策之风启航-海通证券
- 龙华区锦华实验学校 第一单元测试2024-2025学年语文五年级上册(统编版)
- 2023年气血循环机项目综合评估报告
- 2023年核电子产品项目综合评估报告
- 2024届河北保定一中高考数学试题考前指导卷
- 中考字音字形练习题(含答案)-字音字形专项训练
- 安全文明施工奖罚明细表
- 全球及中国个人防护装备(PPE)行业市场现状供需分析及市场深度研究发展前景及规划可行性分析研究报告(2024-2030)
- HG/T 2782-2024 化工催化剂颗粒抗压碎力的测定(正式版)
- CTD申报资料撰写模板:模块三之3.2.S.4原料药的质量控制
- 小学科学提分技巧与方法
- 公务员行政职业能力测试言语理解与表达试题参考答案
- 药为什么这样用?知到智慧树网课答案
- 大学生视觉传达职业规划
- FlowmasterV7中文技术手册
- 四年级教材《劳动》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