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年秋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1_第1页
2023-2024年秋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1_第2页
2023-2024年秋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1_第3页
2023-2024年秋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1_第4页
2023-2024年秋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2024年秋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广西桂平市2023年秋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

1.(2023八上·桂平期中)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歼灭(jiān)炽热(zhì)要塞(sài)坠毁(zhuì)

B.仲裁(zhòng)匿名(nì)滞留(zhì)沿溯(sù)

C.悄然(qiǎo)畸形(jī)鬈发(juǎn)篡改(cuàn)

D.颔首(hàn)窒息(zhì)禁锢(gù)殷红(yīn)

【答案】B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形近字字音

【解析】【分析】A项中“炽热(zhì)"错误,应读作“chì”。

B项读音全部正确。

C项中“鬈发(juǎn)"错误,应读作“quán”。

D项中“殷红(yīn)"错误,应读作“yān”。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基础字词的字音。解答此类题型时,一方面要注意在平时的学习中打好字词基础,另一方面在答题时要认真审题,仔细辨析。

2.(2023八上·桂平期中)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第十届江苏省园艺博览会办得栩栩如生,游客们交口称赞。

B.我们必须正确看待自己,既不要妄自菲薄自己,也不要妄自尊大。

C.仪征“新华杯"英语口语比赛时,由于紧张,有的选手演讲时出现了莫衷一是的情况。

D.恒大队锐不可当,尤其是几位年轻小将的表现,让人们看到了中国足球的希望。

【答案】D

【知识点】近义成语适用范围对象辨析;望文生义;特定含义与使用范围的成语

【解析】【分析】A项中“栩栩如生”通常用来形容艺术形象非常逼真,如同活的一样。不能用来形容园艺博览会。

B项中“妄自菲薄"后面不能接宾语,可改为“既不要妄自菲薄,也不要妄自尊大”。

C项中“莫衷一是"形容意见分歧,没有一致的看法。不能用来形容演讲时紧张的情况。

D项中成语使用正确,“锐不可当”形容勇往直前的气势,不可抵挡。用在此处形容恒大队的强大气势恰当。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成语的使用。解答此题,平时要有大量的成语积累,还要结合句意表述,从词性、词义轻重、感彩、习惯用法等多方面考虑,确定正确选项。成语运用的常见错误有以下几种:望文生义、褒贬不当、搭配不当、用错对象、语境不符等。解答此类题目,需要我们正确理解词语的意思,辨清词语的感彩,还要结合语境分析其运用是否恰当。

3.(2023八上·桂平期中)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春节回到家乡,我又看到了母亲那亲切的笑容和久违的乡音。

B.每年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有超过1000万名左右的青少年参加。

C.我们欣赏古代诗词,应该全面了解作者的生平以及他所处的时代环境。

D.央视“诗词大会"栏目将国学娱乐化,有利于更多人研究和了解国学。

【答案】C

【知识点】语序不当;搭配不当;重复啰嗦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病句辨析及修改,学生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分析病句原因。可以从内容角度分析词义的不同理解病因,可从语法角度分析病因。更要掌握病句的常见类型及辨识病句的方法,还需要提高修改病句的语感能力。A看到与久违的乡音搭配不当;B超过与左右重复,删除其一;C正确;D研究和了解顺序不当,前后颠倒即可;故选C。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与修改的能力。解答此题,要逐项审读,从句意,用词,修辞,标点,结构,词语搭配等多方面去考虑,确定最后选项。

4.(2023八上·桂平期中)对下列各句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A.立春以后,大地渐渐地从沉睡中苏醒过来。(拟人)

B.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比喻)

C.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知道它在唱什么。(比喻)

D.柳树的枝条一动也懒得动,无精打采的低垂着。(拟人)

【答案】C

【知识点】比喻;拟人

【解析】【分析】A项“大地渐渐地从沉睡中苏醒过来”把大地当人来写,是拟人。

B项把“花香鸟语,草长莺飞"比作“大自然的语言”,是比喻。

C项判断有误,“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知道它在唱什么"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布谷鸟当人来写,说它“唱歌”,不是比喻。

D项“柳树的枝条一动也懒得动,无精打采的低垂着"把柳树当人来写,是拟人,突出天气的炎热。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修辞手法。首先应了解常用修辞方法的分类及作用:比喻(明喻、暗喻、借喻):生动形象。拟人:生动形象。夸张(夸大、缩小):更鲜明更突出地表现事物。排比:增加语言气势,增强文章表现力。对偶:增强表现力,增加节奏感。反复(连续反复、间隔反复):加强语气,增强表现力。设问:引起兴趣,启发思考。反问:加强语气,表达肯定的意思。然后结合语句分析作用。

5.(2023八上·桂平期中)将文段中的①②③④句重新排序,使语序得当。排序正确的一项为()

从固定电话的出现,到移动电话的广泛应用,再到现在智能手机的普及。人们对手机类电子产品越来越依赖,几乎时刻也离不开,由此衍生出一个新词——屏奴。①越来越多的人擅长人机交流,而不是人际交流。②智能手机确实给人们的工作、生活提供方便,但负面影响也日益明显。③合理使用电子产品,加强现实沟通,是新一代年轻人应遵循的生活方式。

④这使人与人之间的人情味儿逐渐变弱了。所以,我们呼吁:抵制手机诱惑,走向健康生活。

A.②①④③B.③①④②C.④①②③D.②④①③

【答案】A

【知识点】句子排序

【解析】【分析】大致浏览语段,可以看出本段主要阐述人们对手机类电子产品的依赖问题。由此可以判定第②句是后文的总起,表述智能手机在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负面的影响,然后第①句具体阐述负面影响表现,让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变淡了,所以与①衔接的为④;阐述了负面影响后,再从正面阐述合理使用的意义,所以最后是③句。排序为:②①④③。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句子排序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加强阅读领悟能力的培养,具备较强的逻辑分析能力,通过抓关键词,抓中心句,句与句之间的连接词去逐句推敲。

6.(2023八上·桂平期中)古诗文默写:

(1)东皋薄暮望,。《野望》

(2)___,芳草萋萋鹦鹉洲。《黄鹤楼》

(3)山随平野尽,。《渡荆门送别》

(4),路远莫致之。《庭中有奇树》

(5)亭亭山上松,。《赠从弟》

(6),志在千里。《龟虽寿》

(7)《钱塘湖春行》中通过写花草来表现大自然生机勃勃的句子:___,___。

(8)请写出两句描写秋天的诗句:,。

【答案】(1)徙倚欲何依

(2)晴川历历汉阳树

(3)江入大荒流

(4)馨香盈怀袖

(5)瑟瑟谷中风

(6)老骥伏枥

(7)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8)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知识点】一般性默写;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1)到(6)属于记忆型默写,(7)(8)属于理解型默写;(7)注意抓住“花草”分析作答,(8)注意只要描写秋天的诗句皆可。另外注意“徙、荒、馨、盈、瑟、骥、枥、萧"等字写法。

故答案为:(1)徙倚欲何依;(2)晴川历历汉阳树;(3)江入大荒流;(4)馨香盈怀袖;(5)瑟瑟谷中风;(6)老骥伏枥;(7)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8)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点评】本题考查默写。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别字。

(2023八上·桂平期中)文言文阅读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虽有嘉肴》)

(乙)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①,輮②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③,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④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节选自荀子《劝学》)

(注释)①中(zhòng)绳:合乎拉直的墨线。②輮(róu):通“煣”,用火烤使木条弯曲。③暴:通“曝”,晒干。④参:通“叁”,多次。

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不知其旨也

②然后能自强也

③学不可以已

④故木受绳则直

8.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輮使之然也辍耕之垄上

B.不知其善也则知明而行五过矣。_

C.虽有嘉肴虽有槁暴

D.学而不思则罔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9.翻译下列句子。

①《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②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10.甲文运用了类比的写作手法,引出了阐述的论点___;乙文则开头就提出了论点“学不可以已”,主要运用的论证方法是___。

11.请联系学习生活,谈谈你读了这两篇短文后的感受。

【答案】7.甘美;勉励;停止;所以,因此

8.C

9.①《兑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②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冷。

10.教学相长(也);比喻论证或举例论证

11.“教学相长"的意思就是教和学是互相影响和促进的,在教别人的同时,自己也会对知识有更深的理解和体会,也会有进步。学习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学习中,就会慢慢发现一些不足,然后再学习,再提高,就会弥补以前的不足。

【知识点】根据文言文中某一内容谈观点;常用文言虚词;文言文翻译;一词多义;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点评】(1)(2)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3)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4)考查内容理解辨析。解答此类题,先要通读全文,把握文章主要观点,理清论述思路,理解论证方法;然后根据文章内容,找到相关语段,结合关键语句,分析作答。

(5)本题考查阅读感悟。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谈感悟启示,做到言之有理。

参考译文:

(甲)即使有美味可口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味道甘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以后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教导人以后才知道困惑不通。知道自己不足之处,这样以后能够反省自己;知道自己困惑的地方,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兑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乙)君子说: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木材直得符合拉直的墨线,用煣的工艺把它制成车轮,那么木材的弯度就合乎圆的标准了。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经过加工使它成为这样的。所以木材用墨线量过再经辅具加工就能取直,刀剑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失了。

7.①翻译:不知道它的味美。“旨"的意思是“味美”。

②翻译:这样以后才能勉励自己。“强"的意思是“勉励”。

③翻译:学习不可以停止。“已"的意思是“停止”。

④翻译:所以木材经过墨线比量过就变得笔直。“故"的意思是“所以、因此”。

故答案为:甘美;勉励;停止;所以,因此。

8.A.“輮使之然也"翻译为:(这是由于)用火烤使它(变成)这样的。“之”是代词,指代木材。“辍耕之垄上"翻译为:停止耕作走到田埂上。“之”是动词,“去、往、到"的意思。意义和用法不同。

B.“不知其善也”翻译为:不知道它的好处。“知"是“知道、了解”的意思。“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翻译为:就会智慧明达而行为没有过错了。“知”通“智”,智慧。意义和用法不同。

C.“虽有嘉肴”翻译为:即使有美味的菜肴。“虽有槁暴"翻译为: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虽”都是“即使"的意思。意义和用法相同。

D.“学而不思则罔”翻译为: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而"表转折,“却”的意思。“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翻译为: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每天对自己检查反省。“而”表递进,“并且"的意思。意义和用法不同。

综上所述,答案是C。

故答案为:C。

9.①重点词语:第一个“学”,教;第二个“学”,学习;其,表推测。

②重点词语:为,凝结而成;于,表示比较。

故答案为:①《兑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②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冷。

10.甲文“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运用了类比,观点是“教学相长”;乙文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接着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来比喻任何人通过发愤学习,都能进步,今日之我可以胜过昨日之我,学生也可以超过老师。这两个比喻,使学习的人受到很大的启发和鼓舞。所以,这两个比喻深刻有力地说明了中心论点,催人奋进。据此分析填空作答即可。

故答案为:教学相长(也);比喻论证或举例论证。

11.(甲)文“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指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告诉我们凡事都要实践才能知道事情的真相。学习本身是一种实践活动,当然必须用实事求是的态度来对待,而不能掺杂使假或者骄傲浮躁,“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日:教学相长也”告诉我们,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二者相铺相成。(乙)“学不可以已"则告诉我们学习必须要勤奋。言之有理即可。

故答案为:“教学相长”的意思就是教和学是互相影响和促进的,在教别人的同时,自己也会对知识有更深的理解和体会,也会有进步。学习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学习中,就会慢慢发现一些不足,然后再学习,再提高,就会弥补以前的不足。

(2023八上·桂平期中)阅读理解

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一出门,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泊着一只白篷的航船,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大的聚在船尾。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看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那火接近了,果然是渔火;我才记得先前望见的也不是赵庄。那是正对船头的一丛松柏林,我去年也曾经去游玩过,还看见破的石马倒在地下,一个石羊在草里呢。过了那林,船便弯进了叉港,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

12.如果给这几段文字加上小标题,不恰当的一项是()

A.看戏途中B.渔火点点C.月夜行船D.水乡夜景

13.下列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语言描写,表现了“我”的愿望得以实现时自由、欢快的心情。

B.语言描写,表现了一个孩子纯真的精神世界。

C.心理描写,表现了一个孩子复杂的精神状态。

D.心理描写,表现了“我"的愿望得以实现时自由、欢快的心情。

14.节选文字第二自然段的描写角度依次是()

A.味觉视觉听觉

B.嗅觉听觉视觉

C.嗅觉视觉听觉

D.味觉听觉视觉

15.这几段文字的语言特点是()

A.冷峻犀利,富含人生哲理。

B.华美绚丽,摇曳多姿,生动形象。

C.清新自然,充满诗情画意。

D.古朴典雅,委婉含蓄,表意丰富。

16.第二自然段主要描绘了江南水乡的清新秀美,这些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答案】12.B

13.D

14.C

15.C

16.写出了江南水乡月夜的特征,以江南夜景的美丽清新烘托了行船之快,以及“我”急于看社戏的迫切心情,情景交融。

【知识点】感受、分析环境描写;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分析文章语言特点;小说

【解析】【点评】(1)考查学生拟写小标题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求学生读懂文章的内容,并能找准主干句子概括总结。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重点语句的鉴赏。语句赏析的角度一般有修辞、词语、描写方法、句式、手法、内容、情感等。对于修辞、描写等,不仅能判断,而且要会结合语境作正确的赏析。

(3)本题考查学生对写景角度的分析能力。写景角度主要有两大类:(1)五官的角度: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2)观察的角度(视觉的变化):仰视、俯视、远视、近视、环视、动景、静景、实写虚写、定点观察(观察者不动)、移步换景(观察者移动)等。

(4)本题考查分析语言特点。分析文章语言常用的术语有:准确、生动、形象、凝练、精辟、简洁、明快、清新、新奇、优美、绚丽、含蓄、质朴、自然等。

(5)本题考查学生对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的分析能力。常见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有:①交代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或背景;②渲染气氛;③烘托人物的心情;④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为刻画人物(或下文)作铺垫;⑤揭示人物心境,表现人物性格或品质;⑥象征或暗示;⑦突出、深化作品主题。

12.文段主要描写了“我"和小伙伴们去赵庄看戏途中在月夜行船的经历,包括出发时的欢快、行船过程中两岸的景色以及对赵庄的期待等。

A项“看戏途中”能准确概括这几段的主要内容,恰当;

B项“渔火点点"不能完全概括选文内容,“渔火点点”只是文段中的一个小细节,不能全面概括这几段的内容,不恰当;

C项“月夜行船"突出了行船的时间背景,恰当;

D项“水乡夜景”也体现了文中对水乡夜晚景色的描写,恰当。

故答案为:B。

13.划线句中“轻松"和“舒展”从感觉上写出了我如愿以偿的喜悦心情,是心理描写。故选D。

故答案为:D。

14.结合文章分析,第二自然段的描写主要从嗅觉(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视觉(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听觉(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的感官角度描写看社戏途中的情景。故选C。

故答案为:C。

15.这几段文字使用比喻、拟人等修辞,从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多角度多侧面地描写景物,丰富细腻,有立体感,描绘了江南水乡的清新秀美,让人身临其境。表现出江南水乡美景的诗情画意。故选C。

故答案为:C。

16.“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描绘了江南水乡的清新秀美的特征,“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烘托了“我"看社戏时迫切的心情。

故答案为:写出了江南水乡月夜的特征,以江南夜景的美丽清新烘托了行船之快,以及“我”急于看社戏的迫切心情,情景交融。

(2023八上·桂平期中)读书与快乐

常小仙

①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今年这天,一位著名的网红用戏谑的方式介绍了“古希腊三大悲剧家”,很幽默地应了读书的景。说真的,不要一提读书,大家条件反射就是“头悬梁锥刺股"凿壁偷光”“囊萤映雪"……其实,能够抛弃功利心,读书本是一件快乐的事。

②陶渊明说:“好读书,不求甚解。”孔子说:“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董卿也曾说过:“读书让人学会思考,让人能够沉静下来,享受一种灵魂深处的愉悦。”这些名人都把读书当成了一种愉悦的活动。

③纳兰性德有一句诗:“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这个“赌书泼茶”讲的就是一件读书的乐事,故事的主人公是才女李清照和她的丈夫赵明诚。夫妇二人都是金石爱好者,那时居家贫俭,每每需要把衣服典卖了,才能买些碑文、水果回家。但他们并不感到辛苦,吃着水果,展玩买回来的碑文法帖,自己觉得已然是神仙眷侣。他们日常有个消遣,那就是吃过饭后,烹杯热茶,夫妇相对而坐,指着满室的书籍和史册,互相拷问某个典故出自何书、几卷、几页,谁能答对,谁先喝茶。李清照博闻强识,说中就举杯大笑,每每把茶泼洒在怀中不得饮,这就是“赌书泼茶"的典故。那段清贫的岁月,因为有书相伴,而芳香四溢。正由于他们爱读书、趣读书,生活才变得丰富生动。

④以读书为乐的人,通常都是读书得法之人。好读书,因而会读书;会读书,因而更好读书。年轻的诸葛亮还没有出山之时,就在读书充电的方法上,显露出与众不同的特色来,他奉行的是“观其大略”。“观其大略"的准确含义,就是注意观察和吸收书籍当中的重点和精华。此处的“大”是重大的大,也就是书中的重点;而“略"是战略的略,也就是书中的精华。正是由于诸葛亮重视知识的广博胜于精深,他才选择“观其大略”,最终成为一个足不出户就知天下事的智慧达人。大文豪苏轼曾发明“八面受敌"读书法,把研究内容分为八个方面,每读一遍书,只集中精力攻破一个方面的问题,以求把书读精读透。欧阳修读书“计字日诵”,他统计了《孝经》《论语》《诗经》等十部经典的总字数,规定每日熟读300字,细水长流,终于把40多万字的书全部背完。汉代学者董遇提倡利用“三余"时间读书,即“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雨者晴之余”。这种方法类似于现在的合理利用“碎片化"时间,效果也很好。

⑤也听说过一个读书的狠招:学英语,背字典,背一页撕一页,如果心疼书,就好好用心记,一次记牢。明代学者张溥也用过类似的方法,每读完一篇新文章,就工工整整抄在纸上,高声朗诵一遍,就把纸扔到火炉里烧掉,然后再抄写,再朗读,再烧掉。如此反复七遍,直到彻底理解、背熟为止,他把自己的书斋命名为“七录斋”。

⑥其实,不管用什么方法,把书读进脑子里,读进心里,就是成功。

⑦真正会读书的人,善于心领神会,能够触类旁通。既不一味执着,也不在字面上纠结;既能读出趣味,也能收获颇丰。当你感受到自己的进步,读书的快乐自然随之而来。

(选自《青年文摘》2017年11期,有改动)

17.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18.选文第②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19.从下面A和B中选出最适合第③段的论据,并阐述理由。

A.武亦姝平时就喜爱背诵古诗文,享受着诵读的美感和乐趣。在《中国诗词大会》总决赛上,她凭借着丰富的诗词积累和“把比赛看成非常好玩的游戏"的心态,过关斩将,一举夺魁,尽显王者风范。

B.邴原是三国时代魏国的著名学者。他小小年纪变成了孤儿,家境清苦没钱上学,蹲在学馆外的窗下哭泣,先生深受感动,破例让他免费就读。他矢志读书,刻苦求学,终于成为一方名家。

20.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本文④~⑥段的论证思路。

21.结合自己的读书经历,说说你还有哪种成功的读书方法。

【答案】17.读书是一件快乐的事。

18.道理论证(或引用论证),引用了陶渊明、孔子和董卿的话语,充分有力地论证了“名人都把读书当成了一种愉悦的活动”的观点。

19.选A。因为文章的第③段,是以具体的事例来论证“读书使生活变得快乐"的中心论点。选择的事例是李清照爱读书、趣读书的故事。材料A中的武亦姝是把读书当成一种快乐,因为这种快乐而最终获得成功。

20.先提出观点“以读书为乐的人通常都是读书得法之人”,然后列举了诸葛亮、苏轼、董遇的读书方法,接着又列举了读书的狠招和张溥的读书方法,最后总结:不管用什么方法,把书读进脑子里,读进心里,就是成功。

21.猜想式阅读。每读一本书,我总爱读一部分内容后,就对后面的内容进行猜想,这样既可以锻炼自己的思考能力,又能引起自己的阅读兴趣,对书本内容理解也更透彻,印象也更深刻。(或:勤做读书笔记。每读完一本书要写读后感,有详有略、吸取精华)

【知识点】分析议论文论证方法及作用;论证过程;中心论点;论据;议论文文本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概括中心论点的能力。有些文章,标题就是中心论点;有的文章开头就提出论点;有些文章的中心论点出现在篇末;有些文章则是在论述过程中提出中心论点;也有些文章对论点的表述不很集中,这就要用明确的语句把它概括出来。

(2)考查论证方法的类型及其表达效果。道理论证:用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以及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论点。作用是:使论述有权威性,增强说服力。

(3)考查观点与材料的关系。观点一定要能统率材料,而材料一定要能证明论点。材料与观点必须统一。论据与论点是证明与被证明的关系,因此论据与论点之间应有内在联系、有契合点才行,否则就不能证明论点。

(4)本题考查论证思路。分析论证思路时,按照行文顺序,就全文看,先看开头怎样提出论题或论点,再看本论部分怎样举例子、讲道理,最后看结论处如何总结强调;就某段看,哪里是观点,哪里是举例和道理。可预先划分结构层次,作答时用关联词语缀连。诸如“首先"然后”“接着"最后”一类表承转启合关系的词语。总之,做这类题目,就是把文章的引论、本论、结论具体化地陈述出来。

(5)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解读。结合自己的读书经历,简谈自己的读书方法即可。注意表述流畅,用词准确。

17.本文第①段,由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一位网红对古希腊悲剧家的介绍,引出本文的论点:读书本是一件快乐的事;接着在第②③段,以举例论证与道理论证的方法,来论证读书的快乐;第④至⑥段,论证获得快乐的不同读书方式;最后第⑦段,总结全文,指出真正会读书的人,善于心领神会,能够触类旁快乐也就自然降临。本文的标题给出了论题,再结合文章内容可见,中心论点即为:读书本是一件快乐的事。

故答案为:读书是一件快乐的事。

18.根据第②段中“陶渊明说:‘好读书,不求甚解。’孔子说:‘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董卿也曾说过:‘读书让人学会思考,让人能够沉静下来,享受一种灵魂深处的愉悦。’"可知,这是道理论证(或引用论证)的方法,是为了论证“这些名人都把读书当成了一种愉悦的活动”这一观点,从而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故答案为:道理论证(或引用论证),引用了陶渊明、孔子和董卿的话语,充分有力地论证了“名人都把读书当成了一种愉悦的活动"的观点。

19.文章第③段的论点是:生活因读书而快乐。作者先取纳兰性德有一句诗来论证读书是乐事;再选取李清照和她的丈夫赵明诚他们爱读书、趣读书,把生活变得丰富生动的故事,来证明论点:生活因读书而快乐。材料A中说,武亦姝享受着诵读的美感和乐趣“把比赛看成非常好玩的游戏”,可以看出武亦蛛是把读书当成一种快乐,并因为这种快乐而最终获得成功:材料B,着重表现邴原刻苦读书成为一方名家,并没有突出读书的快乐。

故答案为:选A。因为文章的第③段,是以具体的事例来论证“读书使生活变得快乐"的中心论点。选择的事例是李清照爱读书、趣读书的故事。材料A中的武亦姝是把读书当成一种快乐,因为这种快乐而最终获得成功。

20.第④段先提出观点“以读书为乐的人,通常都是读书得法之人。”,然后列举了诸葛亮、苏轼、欧阳修、董遇的读书的事例进行论证,第⑤段举出非常特别的读书“狠招"和张溥的抄书背书的事例论证论点,第⑥段总结强调“不管用什么方法,把书读进脑子里,读进心里,就是成功”。

故答案为:先提出观点“以读书为乐的人通常都是读书得法之人”,然后列举了诸葛亮、苏轼、董遇的读书方法,接着又列举了读书的狠招和张溥的读书方法,最后总结:不管用什么方法,把书读进脑子里,读进心里,就是成功。

21.如批注式读书法。当我读书时,每在书中看到好词佳句,或者主人公精彩的话语等,都会在书边上写上自己的感想,做一个简单的批注;如选择性阅读,选择感兴趣的内容,或选择与自己探究有关的主题内容阅读;如精读,认真理解文章的主题、结构,分析其艺术特色。

故答案为:猜想式阅读。每读一本书,我总爱读一部分内容后,就对后面的内容进行猜想,这样既可以锻炼自己的思考能力,又能引起自己的阅读兴趣,对书本内容理解也更透彻,印象也更深刻。(或:勤做读书笔记。每读完一本书要写读后感,有详有略、吸取精华)

22.(2023八上·桂平期中)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人的心灵需要阳光的照耀,封闭幽暗的心,即使面对艳阳天也抹不去深藏的阴霾。我们每个人都应有阳光般的心灵。守望阳光,让心中的绿色永恒;守望心灵,让明天的希望闪光。

请以《一缕阳光照心田》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提示与要求)①自定立意,写出你的经历、感悟、认识。②选择你最能驾驭的文体进行写作(诗歌除外);③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④不要抄袭或套作。

【答案】【参考例文】

一缕阳光照心田

天要放晴了吗?

雨声喧嚣,雨点肆意。

早上和母亲闹矛盾了,带着沉寂与母亲坐上了电瓶车,驶过的地方溅起水花,碎了一地。母亲披着那件小小的雨衣,我不像往常那样躲在她的雨衣里面,贴在她的背,听她的呼吸声。只是撑起那把冰冷漆黑的大伞,一声不吭。

叛逆成了我的个性,背对着母亲,我看不见母亲的脸,甚至是侧脸,只能看到那一头乌黑浓密的头发在空中翻飞。终究是雨衣太小,那个小小的雨衣帽子不能顶住风的阻力。母亲的头发被雨打湿成一缕一缕,平整的发型变得曲折,带着触目惊心的凉,刺得我睁不开眼。雨点所及的地方都是压抑的,冰冷的,于无声之中用沉默打湿了发丝与心。

雨丝绵绵,交织一片。

我无言在颠簸中望向四周,视线也被雨水模糊成了一片。像是突然良心发现,那把大伞漫过我们两人的头顶。伞能漫过的地方都是晴日的阳光。我明显察觉到母亲愣了一下,“伞撑好你自己就可以,自己别淋到雨,不用管我。”我也一愣,努力抬头似乎想看母亲的脸庞。可又怎能看到呢?母亲留给我的依旧是那么一个背影,一头乌黑的短发。先前被打湿的发丝散发着淡淡的光泽,齐肩的一头短发,向脸庞微微弯曲。可我明显觉得那光像是柔和起来了。像什么呢?对!像阳光!像午后明媚的阳光撞入心扉,洒入心田……

我忍不住偷偷的笑了,笑出了满眶的温热。因为在那一刻真的有那么一缕光割破全世界的黑暗。

5分钟的路程很短,5分钟的路程很长。

母亲把重重的书包轻轻放到我的手里,我忙用双手接过,不经意抬头,我看到她的脸,有雨水、汗水……“好好读书吧。"说完后母亲走远了,没有回头。只留给我满头的阳光与花。

一如此刻满纸的淡雅。

我放下了笔,把窗户打开,任由那缕阳光洒入心田。

“我们都是异面的直线,能相交便是缘分。”感谢在最美好的时光,我们把那缕光互相照进对方的心田。

【知识点】全命题作文

【解析】【分析】这是一篇全命题作文。审题可知,题目中的“阳光"说的并不是自然界的阳光,而应是某人给自己带来的温暖的心理感受。某人的言行和关怀与帮助,就像是一道阳光一样照进了自己的心田,让自己觉得温暖,充满希望。本文应以写人记事为主,从生活中选取人物与事件,重在表现出某人对自己产生的积极影响。写作思路提示:文首以景物描写开篇,引起自己对早上发生的事情的回忆。主体部分记事,回忆早上与母亲闹矛盾的经过,和自己内心的沮丧与转变的过程,感受到了母亲的关爱,此时雨停了,一缕阳光照在了我的身上,让我觉得温暖,同时又想到了母亲,内心释怀了。末段点明母爱就像是一道阳光一样,照进了我的心田,与题目相呼应。

【点评】本题考查写全命题作文的能力。做这样的题,首先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养成认真观察,认真思考的习惯,其次还要求学生多读书,多积累,多练习,只有这样,才能写出比较好的作文。命题作文一定要注意把题目分析透彻,然后根据自己掌握的材料确立主题,来完成构思与写作。①审题:全命题作文的关键在于审题,要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②写作:这道命题作文可写的内容很多,只要是来源于生活中自己的体味与思索都可以写下来。③在写作时,注意立意、选材和构思的新颖,书写的整洁美观。

1/1广西桂平市2023年秋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

1.(2023八上·桂平期中)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歼灭(jiān)炽热(zhì)要塞(sài)坠毁(zhuì)

B.仲裁(zhòng)匿名(nì)滞留(zhì)沿溯(sù)

C.悄然(qiǎo)畸形(jī)鬈发(juǎn)篡改(cuàn)

D.颔首(hàn)窒息(zhì)禁锢(gù)殷红(yīn)

2.(2023八上·桂平期中)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第十届江苏省园艺博览会办得栩栩如生,游客们交口称赞。

B.我们必须正确看待自己,既不要妄自菲薄自己,也不要妄自尊大。

C.仪征“新华杯”英语口语比赛时,由于紧张,有的选手演讲时出现了莫衷一是的情况。

D.恒大队锐不可当,尤其是几位年轻小将的表现,让人们看到了中国足球的希望。

3.(2023八上·桂平期中)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春节回到家乡,我又看到了母亲那亲切的笑容和久违的乡音。

B.每年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有超过1000万名左右的青少年参加。

C.我们欣赏古代诗词,应该全面了解作者的生平以及他所处的时代环境。

D.央视“诗词大会"栏目将国学娱乐化,有利于更多人研究和了解国学。

4.(2023八上·桂平期中)对下列各句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A.立春以后,大地渐渐地从沉睡中苏醒过来。(拟人)

B.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比喻)

C.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知道它在唱什么。(比喻)

D.柳树的枝条一动也懒得动,无精打采的低垂着。(拟人)

5.(2023八上·桂平期中)将文段中的①②③④句重新排序,使语序得当。排序正确的一项为()

从固定电话的出现,到移动电话的广泛应用,再到现在智能手机的普及。人们对手机类电子产品越来越依赖,几乎时刻也离不开,由此衍生出一个新词——屏奴。①越来越多的人擅长人机交流,而不是人际交流。②智能手机确实给人们的工作、生活提供方便,但负面影响也日益明显。③合理使用电子产品,加强现实沟通,是新一代年轻人应遵循的生活方式。

④这使人与人之间的人情味儿逐渐变弱了。所以,我们呼吁:抵制手机诱惑,走向健康生活。

A.②①④③B.③①④②C.④①②③D.②④①③

6.(2023八上·桂平期中)古诗文默写:

(1)东皋薄暮望,。《野望》

(2)___,芳草萋萋鹦鹉洲。《黄鹤楼》

(3)山随平野尽,。《渡荆门送别》

(4),路远莫致之。《庭中有奇树》

(5)亭亭山上松,。《赠从弟》

(6),志在千里。《龟虽寿》

(7)《钱塘湖春行》中通过写花草来表现大自然生机勃勃的句子:___,___。

(8)请写出两句描写秋天的诗句:,。

(2023八上·桂平期中)文言文阅读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虽有嘉肴》)

(乙)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①,輮②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③,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④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节选自荀子《劝学》)

(注释)①中(zhòng)绳:合乎拉直的墨线。②輮(róu):通“煣”,用火烤使木条弯曲。③暴:通“曝”,晒干。④参:通“叁”,多次。

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不知其旨也

②然后能自强也

③学不可以已

④故木受绳则直

8.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輮使之然也辍耕之垄上

B.不知其善也则知明而行五过矣。_

C.虽有嘉肴虽有槁暴

D.学而不思则罔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9.翻译下列句子。

①《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②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10.甲文运用了类比的写作手法,引出了阐述的论点___;乙文则开头就提出了论点“学不可以已”,主要运用的论证方法是___。

11.请联系学习生活,谈谈你读了这两篇短文后的感受。

(2023八上·桂平期中)阅读理解

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一出门,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泊着一只白篷的航船,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大的聚在船尾。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看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那火接近了,果然是渔火;我才记得先前望见的也不是赵庄。那是正对船头的一丛松柏林,我去年也曾经去游玩过,还看见破的石马倒在地下,一个石羊在草里呢。过了那林,船便弯进了叉港,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

12.如果给这几段文字加上小标题,不恰当的一项是()

A.看戏途中B.渔火点点C.月夜行船D.水乡夜景

13.下列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语言描写,表现了“我"的愿望得以实现时自由、欢快的心情。

B.语言描写,表现了一个孩子纯真的精神世界。

C.心理描写,表现了一个孩子复杂的精神状态。

D.心理描写,表现了“我”的愿望得以实现时自由、欢快的心情。

14.节选文字第二自然段的描写角度依次是()

A.味觉视觉听觉

B.嗅觉听觉视觉

C.嗅觉视觉听觉

D.味觉听觉视觉

15.这几段文字的语言特点是()

A.冷峻犀利,富含人生哲理。

B.华美绚丽,摇曳多姿,生动形象。

C.清新自然,充满诗情画意。

D.古朴典雅,委婉含蓄,表意丰富。

16.第二自然段主要描绘了江南水乡的清新秀美,这些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2023八上·桂平期中)读书与快乐

常小仙

①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今年这天,一位著名的网红用戏谑的方式介绍了“古希腊三大悲剧家”,很幽默地应了读书的景。说真的,不要一提读书,大家条件反射就是“头悬梁锥刺股"凿壁偷光”“囊萤映雪"……其实,能够抛弃功利心,读书本是一件快乐的事。

②陶渊明说:“好读书,不求甚解。”孔子说:“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董卿也曾说过:“读书让人学会思考,让人能够沉静下来,享受一种灵魂深处的愉悦。”这些名人都把读书当成了一种愉悦的活动。

③纳兰性德有一句诗:“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这个“赌书泼茶”讲的就是一件读书的乐事,故事的主人公是才女李清照和她的丈夫赵明诚。夫妇二人都是金石爱好者,那时居家贫俭,每每需要把衣服典卖了,才能买些碑文、水果回家。但他们并不感到辛苦,吃着水果,展玩买回来的碑文法帖,自己觉得已然是神仙眷侣。他们日常有个消遣,那就是吃过饭后,烹杯热茶,夫妇相对而坐,指着满室的书籍和史册,互相拷问某个典故出自何书、几卷、几页,谁能答对,谁先喝茶。李清照博闻强识,说中就举杯大笑,每每把茶泼洒在怀中不得饮,这就是“赌书泼茶"的典故。那段清贫的岁月,因为有书相伴,而芳香四溢。正由于他们爱读书、趣读书,生活才变得丰富生动。

④以读书为乐的人,通常都是读书得法之人。好读书,因而会读书;会读书,因而更好读书。年轻的诸葛亮还没有出山之时,就在读书充电的方法上,显露出与众不同的特色来,他奉行的是“观其大略”。“观其大略"的准确含义,就是注意观察和吸收书籍当中的重点和精华。此处的“大”是重大的大,也就是书中的重点;而“略"是战略的略,也就是书中的精华。正是由于诸葛亮重视知识的广博胜于精深,他才选择“观其大略”,最终成为一个足不出户就知天下事的智慧达人。大文豪苏轼曾发明“八面受敌"读书法,把研究内容分为八个方面,每读一遍书,只集中精力攻破一个方面的问题,以求把书读精读透。欧阳修读书“计字日诵”,他统计了《孝经》《论语》《诗经》等十部经典的总字数,规定每日熟读300字,细水长流,终于把40多万字的书全部背完。汉代学者董遇提倡利用“三余"时间读书,即“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雨者晴之余”。这种方法类似于现在的合理利用“碎片化"时间,效果也很好。

⑤也听说过一个读书的狠招:学英语,背字典,背一页撕一页,如果心疼书,就好好用心记,一次记牢。明代学者张溥也用过类似的方法,每读完一篇新文章,就工工整整抄在纸上,高声朗诵一遍,就把纸扔到火炉里烧掉,然后再抄写,再朗读,再烧掉。如此反复七遍,直到彻底理解、背熟为止,他把自己的书斋命名为“七录斋”。

⑥其实,不管用什么方法,把书读进脑子里,读进心里,就是成功。

⑦真正会读书的人,善于心领神会,能够触类旁通。既不一味执着,也不在字面上纠结;既能读出趣味,也能收获颇丰。当你感受到自己的进步,读书的快乐自然随之而来。

(选自《青年文摘》2017年11期,有改动)

17.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18.选文第②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19.从下面A和B中选出最适合第③段的论据,并阐述理由。

A.武亦姝平时就喜爱背诵古诗文,享受着诵读的美感和乐趣。在《中国诗词大会》总决赛上,她凭借着丰富的诗词积累和“把比赛看成非常好玩的游戏"的心态,过关斩将,一举夺魁,尽显王者风范。

B.邴原是三国时代魏国的著名学者。他小小年纪变成了孤儿,家境清苦没钱上学,蹲在学馆外的窗下哭泣,先生深受感动,破例让他免费就读。他矢志读书,刻苦求学,终于成为一方名家。

20.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本文④~⑥段的论证思路。

21.结合自己的读书经历,说说你还有哪种成功的读书方法。

22.(2023八上·桂平期中)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人的心灵需要阳光的照耀,封闭幽暗的心,即使面对艳阳天也抹不去深藏的阴霾。我们每个人都应有阳光般的心灵。守望阳光,让心中的绿色永恒;守望心灵,让明天的希望闪光。

请以《一缕阳光照心田》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提示与要求)①自定立意,写出你的经历、感悟、认识。②选择你最能驾驭的文体进行写作(诗歌除外);③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④不要抄袭或套作。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形近字字音

【解析】【分析】A项中“炽热(zhì)”错误,应读作“chì"。

B项读音全部正确。

C项中“鬈发(juǎn)”错误,应读作“quán"。

D项中“殷红(yīn)”错误,应读作“yān"。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基础字词的字音。解答此类题型时,一方面要注意在平时的学习中打好字词基础,另一方面在答题时要认真审题,仔细辨析。

2.【答案】D

【知识点】近义成语适用范围对象辨析;望文生义;特定含义与使用范围的成语

【解析】【分析】A项中“栩栩如生”通常用来形容艺术形象非常逼真,如同活的一样。不能用来形容园艺博览会。

B项中“妄自菲薄"后面不能接宾语,可改为“既不要妄自菲薄,也不要妄自尊大”。

C项中“莫衷一是"形容意见分歧,没有一致的看法。不能用来形容演讲时紧张的情况。

D项中成语使用正确,“锐不可当”形容勇往直前的气势,不可抵挡。用在此处形容恒大队的强大气势恰当。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成语的使用。解答此题,平时要有大量的成语积累,还要结合句意表述,从词性、词义轻重、感彩、习惯用法等多方面考虑,确定正确选项。成语运用的常见错误有以下几种:望文生义、褒贬不当、搭配不当、用错对象、语境不符等。解答此类题目,需要我们正确理解词语的意思,辨清词语的感彩,还要结合语境分析其运用是否恰当。

3.【答案】C

【知识点】语序不当;搭配不当;重复啰嗦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病句辨析及修改,学生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分析病句原因。可以从内容角度分析词义的不同理解病因,可从语法角度分析病因。更要掌握病句的常见类型及辨识病句的方法,还需要提高修改病句的语感能力。A看到与久违的乡音搭配不当;B超过与左右重复,删除其一;C正确;D研究和了解顺序不当,前后颠倒即可;故选C。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与修改的能力。解答此题,要逐项审读,从句意,用词,修辞,标点,结构,词语搭配等多方面去考虑,确定最后选项。

4.【答案】C

【知识点】比喻;拟人

【解析】【分析】A项“大地渐渐地从沉睡中苏醒过来"把大地当人来写,是拟人。

B项把“花香鸟语,草长莺飞”比作“大自然的语言”,是比喻。

C项判断有误,“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知道它在唱什么”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布谷鸟当人来写,说它“唱歌”,不是比喻。

D项“柳树的枝条一动也懒得动,无精打采的低垂着”把柳树当人来写,是拟人,突出天气的炎热。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修辞手法。首先应了解常用修辞方法的分类及作用:比喻(明喻、暗喻、借喻):生动形象。拟人:生动形象。夸张(夸大、缩小):更鲜明更突出地表现事物。排比:增加语言气势,增强文章表现力。对偶:增强表现力,增加节奏感。反复(连续反复、间隔反复):加强语气,增强表现力。设问:引起兴趣,启发思考。反问:加强语气,表达肯定的意思。然后结合语句分析作用。

5.【答案】A

【知识点】句子排序

【解析】【分析】大致浏览语段,可以看出本段主要阐述人们对手机类电子产品的依赖问题。由此可以判定第②句是后文的总起,表述智能手机在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负面的影响,然后第①句具体阐述负面影响表现,让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变淡了,所以与①衔接的为④;阐述了负面影响后,再从正面阐述合理使用的意义,所以最后是③句。排序为:②①④③。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句子排序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加强阅读领悟能力的培养,具备较强的逻辑分析能力,通过抓关键词,抓中心句,句与句之间的连接词去逐句推敲。

6.【答案】(1)徙倚欲何依

(2)晴川历历汉阳树

(3)江入大荒流

(4)馨香盈怀袖

(5)瑟瑟谷中风

(6)老骥伏枥

(7)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8)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知识点】一般性默写;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1)到(6)属于记忆型默写,(7)(8)属于理解型默写;(7)注意抓住“花草"分析作答,(8)注意只要描写秋天的诗句皆可。另外注意“徙、荒、馨、盈、瑟、骥、枥、萧”等字写法。

故答案为:(1)徙倚欲何依;(2)晴川历历汉阳树;(3)江入大荒流;(4)馨香盈怀袖;(5)瑟瑟谷中风;(6)老骥伏枥;(7)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8)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点评】本题考查默写。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别字。

【答案】7.甘美;勉励;停止;所以,因此

8.C

9.①《兑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②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冷。

10.教学相长(也);比喻论证或举例论证

11.“教学相长”的意思就是教和学是互相影响和促进的,在教别人的同时,自己也会对知识有更深的理解和体会,也会有进步。学习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学习中,就会慢慢发现一些不足,然后再学习,再提高,就会弥补以前的不足。

【知识点】根据文言文中某一内容谈观点;常用文言虚词;文言文翻译;一词多义;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点评】(1)(2)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3)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4)考查内容理解辨析。解答此类题,先要通读全文,把握文章主要观点,理清论述思路,理解论证方法;然后根据文章内容,找到相关语段,结合关键语句,分析作答。

(5)本题考查阅读感悟。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谈感悟启示,做到言之有理。

参考译文:

(甲)即使有美味可口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味道甘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以后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教导人以后才知道困惑不通。知道自己不足之处,这样以后能够反省自己;知道自己困惑的地方,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兑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乙)君子说: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木材直得符合拉直的墨线,用煣的工艺把它制成车轮,那么木材的弯度就合乎圆的标准了。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经过加工使它成为这样的。所以木材用墨线量过再经辅具加工就能取直,刀剑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失了。

7.①翻译:不知道它的味美。“旨”的意思是“味美"。

②翻译:这样以后才能勉励自己。“强”的意思是“勉励"。

③翻译:学习不可以停止。“已”的意思是“停止"。

④翻译:所以木材经过墨线比量过就变得笔直。“故”的意思是“所以、因此"。

故答案为:甘美;勉励;停止;所以,因此。

8.A.“輮使之然也”翻译为:(这是由于)用火烤使它(变成)这样的。“之"是代词,指代木材。“辍耕之垄上”翻译为:停止耕作走到田埂上。“之"是动词,“去、往、到”的意思。意义和用法不同。

B.“不知其善也"翻译为:不知道它的好处。“知”是“知道、了解"的意思。“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翻译为:就会智慧明达而行为没有过错了。“知"通“智”,智慧。意义和用法不同。

C.“虽有嘉肴"翻译为:即使有美味的菜肴。“虽有槁暴”翻译为: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虽"都是“即使”的意思。意义和用法相同。

D.“学而不思则罔"翻译为: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而”表转折,“却"的意思。“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翻译为: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每天对自己检查反省。“而"表递进,“并且”的意思。意义和用法不同。

综上所述,答案是C。

故答案为:C。

9.①重点词语:第一个“学”,教;第二个“学”,学习;其,表推测。

②重点词语:为,凝结而成;于,表示比较。

故答案为:①《兑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②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冷。

10.甲文“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运用了类比,观点是“教学相长";乙文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接着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来比喻任何人通过发愤学习,都能进步,今日之我可以胜过昨日之我,学生也可以超过老师。这两个比喻,使学习的人受到很大的启发和鼓舞。所以,这两个比喻深刻有力地说明了中心论点,催人奋进。据此分析填空作答即可。

故答案为:教学相长(也);比喻论证或举例论证。

11.(甲)文“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指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告诉我们凡事都要实践才能知道事情的真相。学习本身是一种实践活动,当然必须用实事求是的态度来对待,而不能掺杂使假或者骄傲浮躁,“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日:教学相长也"告诉我们,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二者相铺相成。(乙)“学不可以已”则告诉我们学习必须要勤奋。言之有理即可。

故答案为:“教学相长"的意思就是教和学是互相影响和促进的,在教别人的同时,自己也会对知识有更深的理解和体会,也会有进步。学习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学习中,就会慢慢发现一些不足,然后再学习,再提高,就会弥补以前的不足。

【答案】12.B

13.D

14.C

15.C

16.写出了江南水乡月夜的特征,以江南夜景的美丽清新烘托了行船之快,以及“我”急于看社戏的迫切心情,情景交融。

【知识点】感受、分析环境描写;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分析文章语言特点;小说

【解析】【点评】(1)考查学生拟写小标题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求学生读懂文章的内容,并能找准主干句子概括总结。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重点语句的鉴赏。语句赏析的角度一般有修辞、词语、描写方法、句式、手法、内容、情感等。对于修辞、描写等,不仅能判断,而且要会结合语境作正确的赏析。

(3)本题考查学生对写景角度的分析能力。写景角度主要有两大类:(1)五官的角度: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2)观察的角度(视觉的变化):仰视、俯视、远视、近视、环视、动景、静景、实写虚写、定点观察(观察者不动)、移步换景(观察者移动)等。

(4)本题考查分析语言特点。分析文章语言常用的术语有:准确、生动、形象、凝练、精辟、简洁、明快、清新、新奇、优美、绚丽、含蓄、质朴、自然等。

(5)本题考查学生对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的分析能力。常见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有:①交代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或背景;②渲染气氛;③烘托人物的心情;④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为刻画人物(或下文)作铺垫;⑤揭示人物心境,表现人物性格或品质;⑥象征或暗示;⑦突出、深化作品主题。

12.文段主要描写了“我"和小伙伴们去赵庄看戏途中在月夜行船的经历,包括出发时的欢快、行船过程中两岸的景色以及对赵庄的期待等。

A项“看戏途中”能准确概括这几段的主要内容,恰当;

B项“渔火点点"不能完全概括选文内容,“渔火点点”只是文段中的一个小细节,不能全面概括这几段的内容,不恰当;

C项“月夜行船"突出了行船的时间背景,恰当;

D项“水乡夜景”也体现了文中对水乡夜晚景色的描写,恰当。

故答案为:B。

13.划线句中“轻松"和“舒展”从感觉上写出了我如愿以偿的喜悦心情,是心理描写。故选D。

故答案为:D。

14.结合文章分析,第二自然段的描写主要从嗅觉(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视觉(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听觉(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的感官角度描写看社戏途中的情景。故选C。

故答案为:C。

15.这几段文字使用比喻、拟人等修辞,从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多角度多侧面地描写景物,丰富细腻,有立体感,描绘了江南水乡的清新秀美,让人身临其境。表现出江南水乡美景的诗情画意。故选C。

故答案为:C。

16.“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描绘了江南水乡的清新秀美的特征,“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烘托了“我"看社戏时迫切的心情。

故答案为:写出了江南水乡月夜的特征,以江南夜景的美丽清新烘托了行船之快,以及“我”急于看社戏的迫切心情,情景交融。

【答案】17.读书是一件快乐的事。

18.道理论证(或引用论证),引用了陶渊明、孔子和董卿的话语,充分有力地论证了“名人都把读书当成了一种愉悦的活动"的观点。

19.选A。因为文章的第③段,是以具体的事例来论证“读书使生活变得快乐”的中心论点。选择的事例是李清照爱读书、趣读书的故事。材料A中的武亦姝是把读书当成一种快乐,因为这种快乐而最终获得成功。

20.先提出观点“以读书为乐的人通常都是读书得法之人”,然后列举了诸葛亮、苏轼、董遇的读书方法,接着又列举了读书的狠招和张溥的读书方法,最后总结:不管用什么方法,把书读进脑子里,读进心里,就是成功。

21.猜想式阅读。每读一本书,我总爱读一部分内容后,就对后面的内容进行猜想,这样既可以锻炼自己的思考能力,又能引起自己的阅读兴趣,对书本内容理解也更透彻,印象也更深刻。(或:勤做读书笔记。每读完一本书要写读后感,有详有略、吸取精华)

【知识点】分析议论文论证方法及作用;论证过程;中心论点;论据;议论文文本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概括中心论点的能力。有些文章,标题就是中心论点;有的文章开头就提出论点;有些文章的中心论点出现在篇末;有些文章则是在论述过程中提出中心论点;也有些文章对论点的表述不很集中,这就要用明确的语句把它概括出来。

(2)考查论证方法的类型及其表达效果。道理论证:用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以及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论点。作用是:使论述有权威性,增强说服力。

(3)考查观点与材料的关系。观点一定要能统率材料,而材料一定要能证明论点。材料与观点必须统一。论据与论点是证明与被证明的关系,因此论据与论点之间应有内在联系、有契合点才行,否则就不能证明论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