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校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含解析)_第1页
四校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含解析)_第2页
四校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含解析)_第3页
四校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含解析)_第4页
四校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四校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含解析)清远市四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

语文试题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文学的自觉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它贯穿于整个魏晋南北朝,经过大约三百年才实现。所谓文学的自觉有三个标志。

首先,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一个门类。汉朝人所谓的文学是指学术,特别是儒学,《史记》中“赵绾、王臧等以文学为公卿”,所说的文学显然是指学术。到了南朝,文学有了新的独立于学术的地位,宋文帝立四学,文学与儒学、玄学、史学并立。同时,又有文笔之分。刘勰《文心雕龙》言:“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梁元帝萧绎对文笔之分有进一步说明:“至如不便为诗如阎纂,善为章奏如伯松,若此之流,谓之笔。吟咏风谣,流连哀思者,谓之文。"萧绎所说的文笔之别已不限于有韵无韵,而强调了文之抒发感情以情动人的特点,并且更广泛地注重语言的形式美,他所说的“文”已接近我们今天所说的文学了。

其次,对文学的各种体裁有了比较细致的区分,更重要的是对各种体裁的体制和风格特点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文体辨析可以上溯至《汉书·艺文志》,更为明晰而自觉的文体辨析则始自曹丕的《典论·论文》,他将文体分为四科,并指出它们各自的特点: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文赋》进一步将文体分为十类,对每一类的特点也有所论述。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将诗和赋分成两类,并指出“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的特点。到了南朝,文体辨析更加深入、系统。《文心雕龙》和《文选》对文体的区分更系统,讨论更深入。《文心雕龙》上篇的主要篇幅讨论文体,分33大类。其《序志》说:“原始以表末,释名以章义,选文以定篇,数理以举统。”对每种文体都追溯其起源,叙述其演变,说明其名称的意义,并举例加以评论。《文选》是按文体编成的一部文学总集,当然对文体有详细的辨析。如果对文学只有一种混沌的概念而不能加以区分,还不能算是对文学有了自觉的认识,所以文体辨析是文学自觉的重要标志。

再次,对文学的审美特性有了自觉的追求。文学之所以成为文学,离不开审美特性。所谓文学的自觉,最重要的或者说最终还是表现在对审美特性的自觉追求上。上面所说的“诗赋欲丽"的“丽”,“诗缘情而绮靡"的“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的“浏亮”,便已经是审美的追求了。到了南朝,四声的发现及其在诗歌中的运用,再加上对用事和对偶的讲究,证明他们对语言的形式美有了更自觉的追求,这对中国文学包括诗歌、骈文、词和曲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而《文心雕龙》以大量篇幅论述文学作品的艺术特征,涉及情采、声律、丽辞、比兴、夸饰、练字等许多方面,更是文学自觉的标志。

(摘编自袁行《中国文学史》

材料二:

鲁迅论“文学自觉”,指出其关键乃世情的变化促使思想的新变,遂引起个体生命意识的觉醒,这种觉醒优点是自尊、自我觉醒,其缺点则是消极避世。他认为世情思想的演变、人之觉醒,乃文学自觉的动因。事实上,思想之活跃、人之价值之重视、精神之摆脱束缚而趋于自由,乃文学自觉之前提。

文学自觉是一个渐进的进程。以文字记述事件,表达思想与情性,进而描摹物象,传神写照,怡情悦性,经历了漫长的演进,日益积累了创作的经验与体会。从此,文学的表现内容扩大,文学性日趋明确、丰富。内容的扩大与丰富,不仅关注“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的自然景物之感发,而且关涉“嘉会寄诗以亲,离群托诗以怨"的广泛的人生悲欢离合。动荡社会中的民生百态,开始进入了建安、曹魏时代作家的视野,尽情展示时代乱离与悲苦人生,抒写个体命运的焦灼忧虑。汉代体物浏亮的大赋,难见个人情性,至此遂发生巨大的变化,王粲《登楼赋》、向秀《思旧赋》等,旨在表现个人悲苦以及对他人悲惨遭遇的感同身受,日趋多样和深切。即使实用文体,如阮籍《大人先生传》、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等,亦有着鲜明的个性特色。就文学性而论,曹丕“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旨在强调作家才情、生命体验的独特性;陆机“诗缘情而绮摩”,明确主张诗歌应基于个人情感,而有“绮靡"之美;刘勰兼重“风骨”与“情采”,更是基于作家生命活力、体验、才情。

文学自觉,指的是一种自觉之创作意识与状态。为艺术而艺术,仅仅指作家看重艺术,借艺术(文学)表达自己独特的生命意识和人生体验。魏晋张扬文学的个人情性表现、审美追求,打破寓训勉于文学的樊篱,也并不意味着否定文学应该承载的社会责任。曹丕说文章乃“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既突出文章之价值,也强调文章可以使作者“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以自我的努力,达到超越权势、生命局限的不朽。而这正可以视为文学自觉的宣言。由此,文学自觉,乃是魏晋时期的特殊文学现象,开启于建安时期,兴盛于曹魏、两晋,影响于南朝。因而,魏晋文学自觉正是对这一特殊文学现象的高度概括,并且最终开启了唐代文学之雍容大雅和丰富多样。

(摘编自雷恩海《自觉是魏晋文学的特征》)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学的自觉并非一蹴而就,其开始于建安时期,历经三百年左右的发展才最终完成,成为魏晋文学的重要特征。

B.汉代的文学以儒学为代表,宋文帝促使文学有了独立的学术地位,同时又进行了文笔的区分,促进了文学的自觉。

C.文体的辨析是文学自觉的重要标志,《文赋》对文体做了细致划分,并概括了诗和赋的不同风格特征,比曹丕的研究更完善。

D.个体生命意识的觉醒既有优点又有缺点,但世情思想的新变、人的觉醒,对于文学的觉醒却有着重要的催动作用。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体辨析始于汉代,自觉于魏晋,《文选》对文体有着系统而详细的辨析,这与其是一部按文体编辑而成的文学总集密切相关。

B.对审美特性的自觉追求,是文学自觉最重要的标志之一,《典论·论文》和《文赋》中都已经体现出了对审美的追求。

C.伴随着文学的自觉,越来越多的内容进入到文学之中,文人超越对自然景物的单纯感发,书写个体人生,展现时代的动荡。

D.魏晋文学张扬个性,打破训勉的束缚,为艺术而艺术的同时,也强调文学可以帮助文人成就身后之名,铸就不朽之盛事。

3.根据材料一内容,下列各项中不能体现文学自觉的一项是()

A.刘勰的《文心雕龙》中《明诗》以下20篇都以文体的体制为名。

B.钟嵘评价曹植诗“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

C.挚虞于《文章流别论》中将文章分为:诗、赋、颂、箴、诔等十一类。

D.《资治通鉴》论述魏晋玄学时提到“学者以庄、老为宗而黜《六经》,谈者以虚荡为辨而贱名检"。

4.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特点。

5.曹操的《观沧海》体现了魏晋时期文学自觉的特征,请结合材料一、材料二的相关论述分析该篇作品对文学自觉的体现。

(二)现代文阅该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女孩与鼠

孙春平

前几年,我去辽西大山深处支教。那个村庄真是太僻远了。学校在村东坡岗上,教室倒是不少,但学生只有四五十人,包括一到六年级,所以实际上只占用了两间教室,一、三、五年级一间,二、四、六年级一间。我住村里,村主任说让年轻的女老师住村外,不放心。眼下的东北农村,中青年外出打工,留守的多是老人和儿童,新常态,不奇怪。

教室是几十年前盖的,虽然地面也铺过水泥,但啮齿类动物的牙齿可谓天下无敌,再加上当初用的水泥标号低,时间一久早成了豆腐渣。时常是,大白天的,半尺多长的老鼠便堂而皇之地出现在教室里,甚至蹿到讲台上去。我这人天生怕鼠,一看见鼠游脚下,难免大惊失色。每到这时,教室里就闹腾起来,胆小的孩子哇哇喊叫,胆大的男生则又是用扫帚打又是甩石块、土疙瘩。好不容易有学生抱来从亲友家借来的猫,可是那养尊处优惯了的猫见了老鼠非但不扑不咬,竟从窗口跳出远遁。为这事,我也曾几次找村主任,建议买鼠夹,买鼠药,没想到村主任摇头苦笑说:“可不敢再试,学生们都不大不小的,真要一眼没照应到,手脚被夹了,或者鼠药被孩子送进嘴巴,那毛病可就大了!”我说:“那就用水泥将教室地面重铺一次。"村主任仍是苦笑说:“钱呢?”

有一天放学后,三年级的小秋有意留在最后,小声对我说:“老师,我能打耗子。我家的耗子早被我打绝啦。"

我大惊。小秋不过十岁,瘦瘦弱弱的一个黄毛丫头,平时不爱说话,学习却努力,从来不耽误作业。我问:“你怎么打?”

小秋说:“反正我能打,你一看就知道了。但是,我要夜里打,天黑后我不敢一个人待在教室,老师能陪陪我吗?"

我说:“好,我陪你。但家长会让你夜里一个人出来吗?”

小秋的神色顿时黯然,但只一瞬,又咧嘴笑了:“我也是‘一人吃饱,全家不饿’呀。"唉,又一个留守儿童,且是一人独守。那晚,我把小秋拉到我的住处,煮挂面,还给她卧了两个鸡蛋。返回学校前,小秋说:“我回趟家,总得带上打耗子的武器呀。”

在村中路口,我再见小秋时,她仍是背着双肩书包,手上并没多出任何物件。我问:“武器带来了吗?拿出来给我看看。"

小秋仍是笑:“暗器不可轻易示人的,别急嘛。”那夜,天空高悬着圆圆的月亮,教室里铺满了清辉。小秋拉我坐在暗处,掰碎一块饼子撒在脚下,示意我不许出声。果然,耗子出现了。我刚要提醒,小秋突然出手,甩出去个什么东西,砰,一只耗子应声倒毙。小秋急忙将甩出的东西扯回,又将那只死耗子踢到墙角,重坐回我身边,小声说:“耗子鬼得很,不远点踢开,别的就不来了。"我去抓她放到课桌上的小物件看,小秋急拨开我的手,说:“老师别动,脏死了。”

果然是暗器。老式10斤盘秤的小秤砣,铁铸的。因拴了两米多长纤细而结实的尼龙绳,沉甸甸的小物件打出去便有了收放自如的快捷。我惊异的是这么小的女孩子竟有如此手段,稳准狠,如果不是亲眼所见,真是让人难以相信呀。

那夜,小秋一共击毙五只老鼠。本来还可以更多,但夜半时分,第六只出现时,小秋突然发了慈悲。那是只大老鼠,身材颀长,却显疲瘦,重要的是,它身后还跟着三只小老鼠,看来是刚出窝的,一只衔着一只的尾巴,形成长长的一串。我问怎么不打,小秋发出一声与她的年龄极不相称的叹息,说:“打死大的,三个孩子就都没有妈妈了。唉,够了,十天半月,耗子不敢出来了,这东西有记性。"

那夜,我和小秋同睡在我住处的土炕上。我问:“你怎么不跟你爸妈一起去外地呢?”小秋说:“我爸和我爷爷下矿,都死了。我妈又嫁了人……"我问:“那你怎么不跟你奶奶在一起?”小秋说:“我奶奶帮我叔、我姑照看孩子呢,他们都比我小。"我再问:“是谁教的你打秤砣呀?”小秋说:“村里的孙爷爷呀。孙爷爷说,女孩子一人在家,不能没有防身之术。所以,夜里我都是枕着秤砣睡觉的。孙爷爷还说,《水浒传》里有个好汉,叫没羽箭张清,专用这个办法制敌,老厉害了。老师,我打秤砣的事你可一定要替我保密呀。"

我在那个小山村只待了两年。时至今日,我在街上看到半大的女孩子,还不时发呆。小秋也长这么大了吧,她还好吗?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回忆的形式讲述了“我”在辽西大山深处支教的故事,在那里老人和儿童留守是常态。

B.教室里常出现老鼠,村主任拒绝了“我"用水泥把教室地面重铺一下的请求,因为村里太穷了。

C.小秋要帮“我”打老鼠,“我"带她回住处给她做饭,“还给她卧了两个鸡蛋”表现了“我"对她的怜惜。

D.“我”在街上看到半大的女孩子“还不时发呆”,是因为没能帮助小秋,“我”感到愧疚。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女孩与鼠"为题,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同时设置了悬念,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小说第一段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以及主要人物,使后文故事情节的发展合情合理。

C.小秋之所以选择放过第六只大老鼠,是因为可怜那三只小老鼠,这为后文写小秋的身世埋下了伏笔。

D.“我”是小说的讲述者,既能起到串联故事情节的作用,又是小说中的价值判断的窗口。

8.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小秋性格特点。

9.这篇小说让人既感到沉重,又感到温馨。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沉重"温馨”分别表现在哪些地方,并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二、古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一)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曰:“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有删改)

(二)

太史公曰:余读《孟子》书,至梁惠王问“何以利吾国”,未尝不废书而叹也。曰:嗟乎,利诚乱之始也!夫子罕利者,常防其原也。故曰“放于利而行,多怨”。自天子至于庶人,好利之弊何以异哉!

孟轲,邹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面孟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许》《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节选自《史记·孟子荀卿列传》,有删改)

10.给材料二中划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天下方务于合A从B连衡C以攻D伐为贤E而孟轲乃述F唐虞三代之德G是以H所I如者J不合。

11.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退而与万章之徒……"与“烛之武退秦师”中的“退"意思相同。

B.“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与“刀忍若新发于硎"(《庖丁解牛》)中的“发”意思不同。

C.“邻国之民不加少"与“加之以饥馑”(《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的“加"意思不同。

D.“鸡豚狗彘之畜”与“俯不足以畜妻子"(《齐桓晋文之事》)中“畜”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文本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梁惠王面对尽心于国而“民不加多"的现实,内心很茫然,迫切想知道原因,这是他信服孟子的主张而实施仁政的心理基础。

B.孟子的主张不符合所到之国的需要,是因为各国正致力于合纵连横,以攻伐为贤能,而他却称述唐尧、虞舜和夏、商、周三代的德政。

C.太史公认同孔子的“一味根据自己的利益行事,会招致多方面的怨恨”的观点,并认为天子和庶人好利的弊病有所不同。

D.从选文看,孟子的仁政学说,是由“王道之始"和“王道之成”两部分组成的,孟子更强调后者,因为这样,老百姓就能“衣帛食肉"。

13.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2)嗟乎,利诚乱之始也!夫子罕利者,常防其原也。

14.面对梁惠王“民不加多”的疑问,孟子从哪些角度提出了使民加多的办法?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两首词,完成小题。

《采桑子》

【宋】·欧阳修

画船载酒西湖好,急管繁弦。玉盏催传,稳泛平波任醉眠。

行云却在行舟下,空水澄鲜。俯仰留连,疑是湖中别有天。

《念奴娇·过洞庭》

【宋】张孝祥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注:张孝祥,南宋词人。宋孝宗乾道二年(1166),因人进谗言而被罢官,由桂林北归,途经洞庭湖时作此词。)

15.下列对上述两首诗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欧阳词上阕一二句,是说,乘坐画船,载着美酒,在颍州西湖中游赏,只听见急促繁喧的乐声。

B.张词上阕巧用数量词“三万顷"一叶”展现了洞庭湖之大和一己之小,既写物境也写心境。

C.欧阳词下阕“空水澄鲜”,本于谢灵运的“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写天空与湖水澄清明净,连接上句的“云"与“舟”。

D.张词下阕用夸张手法写自己在清冷月色中泛舟,“豪饮"西江水,敲着船舷发泄内心的愁闷。

16.欧阳修的《采桑子》的“画船载酒,稳泛平波”,张孝祥的“扁舟一叶,稳泛沧浪"。都写“舟、水”,两者营造的意境却不同,请结合词的内容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题,共6分)

17.补写出下面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孔子问志,曾皙“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绘了暮春时节人们在沂水边快乐游玩的情景,表达了对和谐美好生活的向往。

(2)杜甫在《登岳阳楼》中站在时空角度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地写出了洞庭湖的磅礴气势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3)“旗"是诗歌中常用意象,小刚准备搜集整理古今各类傍晚时分的“旗”的名句,请给他提供一句,如“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宇宙从哪里来,将往何处去?最早的恒星什么时候形成?是否每个星系中心都存在黑洞?这一系列科学问题至今_________________。想要回答这些问题,必须捕捉星体爆发现象,这就需要对爆发初始阶段发射的软X射线进行观测。(①),因为它无法像可见光一样通过折射聚焦。龙虾眼的微孔聚焦结构给了中国科学家启发。龙虾眼由许许多多方孔形微型管道构成,管道壁光滑且所有管道指向同一球心,这样的结构使得各个方向的光线入射到管道壁,再在小方孔内反射汇聚到视网膜上。中国科学家仿照这一结构,设计了微孔聚焦成像望远镜,随爱因斯坦探测卫星发射升空,很好地完成了软X射线观测问题。

此外,由于宇宙中的爆发现象_____________,想要捕捉到这些现象,必须让观测范围足够大。科学家将望远镜设计成弧形,扩大了观测范围。又把12个这样的望远镜环绕排列,将宇宙各个方向全部纳入观测范围,真正实现了大视场巡天监测。

当然,(②),要想对捕捉到的现象进行分析,还必须“看得清”。这就需要配合使用后随X射线望远镜。当X射线望远镜发现爆发现象时,后随X射线望远镜会立刻追踪,捕捉更多细节。X射线望远镜与后随X射线望远镜_____________,使爱因斯坦探测卫星的观测范围和清晰度世界领先。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悬而未决稍纵即逝精准珠联璧合B.模棱两可稍纵即逝精细珠联璧合

C.悬而未决转瞬即逝精细强强联手D.模棱两可转瞬即逝精准强强联手

19.请在文中括号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芙蓉镇坐落在湘、粤、桂三省交界的峡谷平坝里。傍着绿豆色的一溪一河,栽下了几长溜花枝招展、绿荫拂岸的木芙蓉;就着方方的湖塘,种遍水芙蓉:成为一镇的风水。木芙蓉根、茎、花、皮,均可入药。水芙蓉则上结莲子,下产莲藕,就连它翠绿色的铜锣一样圆圆盖满湖面的肥大叶片,也可让蜻蜓立足小憩,青蛙翘首长吟;采摘下来,还可给远行的脚夫包中伙饭菜,做荷叶麦子粑子,盖小商贩的生意担子,遮赶圩女人的竹篮筐,被放牛娃儿当草帽挡日头……一物百用,各各不同。小镇因此得名“芙蓉镇"。芙蓉镇街面不大。十几家铺子、几十户住家紧紧夹着一条青石板街。不是逢圩的日子,街两边的住户还会从各自的阁楼上朝街对面的阁楼搭长竹竿,晾晒一应布物:衣衫裤子,裙子被子。山风吹过,但见通街上空“万国旗”纷纷扬扬,红红绿绿,五花八门。再加上悬挂在各家瓦檐下的串串红辣椒,束束金黄色的苞谷种,个个白里泛青的葫芦瓜,形成两条颜色富丽的夹街彩带……

21.文中的“方方"各各”“紧紧"改成“方”“各"紧”也可以,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请简要分析。

22.对文学作品来说,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有时很有表现力。文中画横线部分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四、作文(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抖音"可联通天下,让人们有获得与发布海量信息的便利;也为一些违背良知的行为提供了方便。

读了上面这段话,你有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联系现实生活、结合自身体验,以“抖音与良知”为主题谈谈你的看法,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论点明确,论据恰当,论证严密;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清远市四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

语文试题解析版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文学的自觉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它贯穿于整个魏晋南北朝,经过大约三百年才实现。所谓文学的自觉有三个标志。

首先,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一个门类。汉朝人所谓的文学是指学术,特别是儒学,《史记》中“赵绾、王臧等以文学为公卿”,所说的文学显然是指学术。到了南朝,文学有了新的独立于学术的地位,宋文帝立四学,文学与儒学、玄学、史学并立。同时,又有文笔之分。刘勰《文心雕龙》言:“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梁元帝萧绎对文笔之分有进一步说明:“至如不便为诗如阎纂,善为章奏如伯松,若此之流,谓之笔。吟咏风谣,流连哀思者,谓之文。"萧绎所说的文笔之别已不限于有韵无韵,而强调了文之抒发感情以情动人的特点,并且更广泛地注重语言的形式美,他所说的“文”已接近我们今天所说的文学了。

其次,对文学的各种体裁有了比较细致的区分,更重要的是对各种体裁的体制和风格特点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文体辨析可以上溯至《汉书·艺文志》,更为明晰而自觉的文体辨析则始自曹丕的《典论·论文》,他将文体分为四科,并指出它们各自的特点: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文赋》进一步将文体分为十类,对每一类的特点也有所论述。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将诗和赋分成两类,并指出“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的特点。到了南朝,文体辨析更加深入、系统。《文心雕龙》和《文选》对文体的区分更系统,讨论更深入。《文心雕龙》上篇的主要篇幅讨论文体,分33大类。其《序志》说:“原始以表末,释名以章义,选文以定篇,数理以举统。”对每种文体都追溯其起源,叙述其演变,说明其名称的意义,并举例加以评论。《文选》是按文体编成的一部文学总集,当然对文体有详细的辨析。如果对文学只有一种混沌的概念而不能加以区分,还不能算是对文学有了自觉的认识,所以文体辨析是文学自觉的重要标志。

再次,对文学的审美特性有了自觉的追求。文学之所以成为文学,离不开审美特性。所谓文学的自觉,最重要的或者说最终还是表现在对审美特性的自觉追求上。上面所说的“诗赋欲丽"的“丽”,“诗缘情而绮靡"的“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的“浏亮”,便已经是审美的追求了。到了南朝,四声的发现及其在诗歌中的运用,再加上对用事和对偶的讲究,证明他们对语言的形式美有了更自觉的追求,这对中国文学包括诗歌、骈文、词和曲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而《文心雕龙》以大量篇幅论述文学作品的艺术特征,涉及情采、声律、丽辞、比兴、夸饰、练字等许多方面,更是文学自觉的标志。

(摘编自袁行《中国文学史》

材料二:

鲁迅论“文学自觉”,指出其关键乃世情的变化促使思想的新变,遂引起个体生命意识的觉醒,这种觉醒优点是自尊、自我觉醒,其缺点则是消极避世。他认为世情思想的演变、人之觉醒,乃文学自觉的动因。事实上,思想之活跃、人之价值之重视、精神之摆脱束缚而趋于自由,乃文学自觉之前提。

文学自觉是一个渐进的进程。以文字记述事件,表达思想与情性,进而描摹物象,传神写照,怡情悦性,经历了漫长的演进,日益积累了创作的经验与体会。从此,文学的表现内容扩大,文学性日趋明确、丰富。内容的扩大与丰富,不仅关注“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的自然景物之感发,而且关涉“嘉会寄诗以亲,离群托诗以怨"的广泛的人生悲欢离合。动荡社会中的民生百态,开始进入了建安、曹魏时代作家的视野,尽情展示时代乱离与悲苦人生,抒写个体命运的焦灼忧虑。汉代体物浏亮的大赋,难见个人情性,至此遂发生巨大的变化,王粲《登楼赋》、向秀《思旧赋》等,旨在表现个人悲苦以及对他人悲惨遭遇的感同身受,日趋多样和深切。即使实用文体,如阮籍《大人先生传》、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等,亦有着鲜明的个性特色。就文学性而论,曹丕“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旨在强调作家才情、生命体验的独特性;陆机“诗缘情而绮摩”,明确主张诗歌应基于个人情感,而有“绮靡"之美;刘勰兼重“风骨”与“情采”,更是基于作家生命活力、体验、才情。

文学自觉,指的是一种自觉之创作意识与状态。为艺术而艺术,仅仅指作家看重艺术,借艺术(文学)表达自己独特的生命意识和人生体验。魏晋张扬文学的个人情性表现、审美追求,打破寓训勉于文学的樊篱,也并不意味着否定文学应该承载的社会责任。曹丕说文章乃“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既突出文章之价值,也强调文章可以使作者“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以自我的努力,达到超越权势、生命局限的不朽。而这正可以视为文学自觉的宣言。由此,文学自觉,乃是魏晋时期的特殊文学现象,开启于建安时期,兴盛于曹魏、两晋,影响于南朝。因而,魏晋文学自觉正是对这一特殊文学现象的高度概括,并且最终开启了唐代文学之雍容大雅和丰富多样。

(摘编自雷恩海《自觉是魏晋文学的特征》)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学的自觉并非一蹴而就,其开始于建安时期,历经三百年左右的发展才最终完成,成为魏晋文学的重要特征。

B.汉代的文学以儒学为代表,宋文帝促使文学有了独立的学术地位,同时又进行了文笔的区分,促进了文学的自觉。

C.文体的辨析是文学自觉的重要标志,《文赋》对文体做了细致划分,并概括了诗和赋的不同风格特征,比曹丕的研究更完善。

D.个体生命意识的觉醒既有优点又有缺点,但世情思想的新变、人的觉醒,对于文学的觉醒却有着重要的催动作用。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体辨析始于汉代,自觉于魏晋,《文选》对文体有着系统而详细的辨析,这与其是一部按文体编辑而成的文学总集密切相关。

B.对审美特性的自觉追求,是文学自觉最重要的标志之一,《典论·论文》和《文赋》中都已经体现出了对审美的追求。

C.伴随着文学的自觉,越来越多的内容进入到文学之中,文人超越对自然景物的单纯感发,书写个体人生,展现时代的动荡。

D.魏晋文学张扬个性,打破训勉的束缚,为艺术而艺术的同时,也强调文学可以帮助文人成就身后之名,铸就不朽之盛事。

3.根据材料一内容,下列各项中不能体现文学自觉的一项是()

A.刘勰的《文心雕龙》中《明诗》以下20篇都以文体的体制为名。

B.钟嵘评价曹植的诗“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

C.挚虞于《文章流别论》中将文章分为:诗、赋、颂、箴、诔等十一类。

D.《资治通鉴》论述魏晋玄学时提到“学者以庄、老为宗而黜《六经》,谈者以虚荡为辨而贱名检"。

4.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特点。

5.曹操的《观沧海》体现了魏晋时期文学自觉的特征,请结合材料一、材料二的相关论述分析该篇作品对文学自觉的体现。

【答案】1.B2.B

3.D4.①论证采用总分结构,清晰严谨。文章开篇引出“文学的自觉”这个话题,并总述“有三个标志”,然后以“首先”“其次"再次”为段首语,分别从成为独立的一个门类、体裁有比较细致的区分、对文学的审美特性有了自觉的追求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②论证方法丰富多样,运用举例论证,多用引用论证,论证具体有说服力,增加文学色彩。如引用《史记》《文心雕龙》等典籍中的相关内容。

③论证语言严谨准确,文章使用“比较明确"更广泛地”“最重要的"等词语对观点的表述作出恰当的限制,立论审慎。

5.①从体裁特征分析,《观沧海》》继承了《诗经》写实的特点,以乐府旧题进行创作,充分体现了四言古体诗的文体特征。

②从审美特性角度分析,准确而巧妙地运用了借景抒情,用饱蘸浪漫主义激情的大笔,勾勒出的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体现出自觉的审美追求。如“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③从人生体验角度分析,抒写了诗人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是曹操独特生命体验的体现。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B.“同时又进行了文笔的区分"错,根据材料一“同时,又有文笔之分。刘勰《文心雕龙》言:‘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分析,文笔之分的主语不是宋文帝,是刘勰进行了文笔之分。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B.“是文学自觉最重要的标志之一"错,根据材料一中“所谓文学的自觉,最重要的或者说最终还是表现在对审美特性的自觉追求上”分析,文学自觉的三个标志中,审美特性的自觉追求是最重要的标志,没有之一。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重要概念的能力。

A.体现了对文体的区分;

B.体现出了对审美特性的自觉追求;

C.体现了对文体的区分;

D.是对玄学的论述,不属于文学的自觉。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论证特点的能力。

(1)从论证结构看,文章采用总分的论证结构。

开篇引出话题:“文学的自觉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它贯穿于整个魏晋南北朝"。二、三、四段以并列的关系分别从三个方面论述文学自觉的标志——“首先,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一个门类”;“其次,对文学的各种体裁有了比较细致的区分,更重要的是对各种体裁的体制和风格特点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再次,对文学的审美特性有了自觉的追求”。每段以“首先"其次”“再次"为段首语,分别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述。论点明晰,结构清晰严谨。

(2)从论证方法看,文章论证方法多样。

“曹丕的《典论·论文》,他将文体分为四科”为例证法;引证法有“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原始以表末,释名以章义,选文以定篇,数理以举统。”“诗赋欲丽"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等,论证有力,文学色彩浓。

(3)从论证语言看,论证语言准确严谨,如“他所说的‘文’已接近我们今天所说的文学了”中的“接近”,“还不能算是对文学有了自觉的认识,所以文体辨析是文学自觉的重要标志”中的“还不能算是”,“更重要的是对各种体裁的体制和风格特点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中的“比较”,“并且更广泛地注重语言的形式美”中的“更广泛地”,“最重要的或者说最终还是表现在对审美特性的自觉追求上”中的“最重要的"等词语恰当限制了观点的表述,表述严谨明晰。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运用材料相关信息的能力。

首先把握文学自觉的特征:作品具有文学性,文体特征鲜明,思想活跃,重视人的价值,呈现作家生命活力、体验、才情;对文学的审美特性有自觉的追求;表达自己独特的生命意识和人生体验等。作品是文学自觉漫长过程中的一环。按照这些特征分析作品即可。

《观沧海》一诗,从体裁特征及审美角度看,这是一首古体诗,又名《陇西行》,继承了《诗经》写实的特点,以乐府旧题进行创作,《观沧海》是汉乐府的旧题,属汉乐府中《相如歌·瑟调曲》。此诗缘情而起,语言流丽,简洁精炼,对仗工整,充分体现了四言古体诗的文体特征。

从审美特性角度分析,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这两句话点明“观沧海"的位置: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寥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以下十句描写,概由此拓展而来。诗歌用饱蘸浪漫主义激情的大笔,勾勒出的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体现出自觉的审美追求。

从独特的生命意识和人生体验角度分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等内容,借景抒情,抒发了作者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是曹操独特生命体验的体现。

(二)现代文阅该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女孩与鼠

孙春平

前几年,我去辽西大山深处支教。那个村庄真是太僻远了。学校在村东坡岗上,教室倒是不少,但学生只有四五十人,包括一到六年级,所以实际上只占用了两间教室,一、三、五年级一间,二、四、六年级一间。我住村里,村主任说让年轻的女老师住村外,不放心。眼下的东北农村,中青年外出打工,留守的多是老人和儿童,新常态,不奇怪。

教室是几十年前盖的,虽然地面也铺过水泥,但啮齿类动物的牙齿可谓天下无敌,再加上当初用的水泥标号低,时间一久早成了豆腐渣。时常是,大白天的,半尺多长的老鼠便堂而皇之地出现在教室里,甚至蹿到讲台上去。我这人天生怕鼠,一看见鼠游脚下,难免大惊失色。每到这时,教室里就闹腾起来,胆小的孩子哇哇喊叫,胆大的男生则又是用扫帚打又是甩石块、土疙瘩。好不容易有学生抱来从亲友家借来的猫,可是那养尊处优惯了的猫见了老鼠非但不扑不咬,竟从窗口跳出远遁。为这事,我也曾几次找村主任,建议买鼠夹,买鼠药,没想到村主任摇头苦笑说:“可不敢再试,学生们都不大不小的,真要一眼没照应到,手脚被夹了,或者鼠药被孩子送进嘴巴,那毛病可就大了!"我说:“那就用水泥将教室地面重铺一次。”村主任仍是苦笑说:“钱呢?"

有一天放学后,三年级的小秋有意留在最后,小声对我说:“老师,我能打耗子。我家的耗子早被我打绝啦。”

我大惊。小秋不过十岁,瘦瘦弱弱的一个黄毛丫头,平时不爱说话,学习却努力,从来不耽误作业。我问:“你怎么打?"

小秋说:“反正我能打,你一看就知道了。但是,我要夜里打,天黑后我不敢一个人待在教室,老师能陪陪我吗?”

我说:“好,我陪你。但家长会让你夜里一个人出来吗?"

小秋的神色顿时黯然,但只一瞬,又咧嘴笑了:“我也是‘一人吃饱,全家不饿’呀。”唉,又一个留守儿童,且是一人独守。那晚,我把小秋拉到我的住处,煮挂面,还给她卧了两个鸡蛋。返回学校前,小秋说:“我回趟家,总得带上打耗子的武器呀。"

在村中路口,我再见小秋时,她仍是背着双肩书包,手上并没多出任何物件。我问:“武器带来了吗?拿出来给我看看。”

小秋仍是笑:“暗器不可轻易示人的,别急嘛。"那夜,天空高悬着圆圆的月亮,教室里铺满了清辉。小秋拉我坐在暗处,掰碎一块饼子撒在脚下,示意我不许出声。果然,耗子出现了。我刚要提醒,小秋突然出手,甩出去个什么东西,砰,一只耗子应声倒毙。小秋急忙将甩出的东西扯回,又将那只死耗子踢到墙角,重坐回我身边,小声说:“耗子鬼得很,不远点踢开,别的就不来了。”我去抓她放到课桌上的小物件看,小秋急拨开我的手,说:“老师别动,脏死了。"

果然是暗器。老式10斤盘秤的小秤砣,铁铸的。因拴了两米多长纤细而结实的尼龙绳,沉甸甸的小物件打出去便有了收放自如的快捷。我惊异的是这么小的女孩子竟有如此手段,稳准狠,如果不是亲眼所见,真是让人难以相信呀。

那夜,小秋一共击毙五只老鼠。本来还可以更多,但夜半时分,第六只出现时,小秋突然发了慈悲。那是只大老鼠,身材颀长,却显疲瘦,重要的是,它身后还跟着三只小老鼠,看来是刚出窝的,一只衔着一只的尾巴,形成长长的一串。我问怎么不打,小秋发出一声与她的年龄极不相称的叹息,说:“打死大的,三个孩子就都没有妈妈了。唉,够了,十天半月,耗子不敢出来了,这东西有记性。”

那夜,我和小秋同睡在我住处的土炕上。我问:“你怎么不跟你爸妈一起去外地呢?"小秋说:“我爸和我爷爷下矿,都死了。我妈又嫁了人……”我问:“那你怎么不跟你奶奶在一起?"小秋说:“我奶奶帮我叔、我姑照看孩子呢,他们都比我小。”我再问:“是谁教的你打秤砣呀?"小秋说:“村里的孙爷爷呀。孙爷爷说,女孩子一人在家,不能没有防身之术。所以,夜里我都是枕着秤砣睡觉的。孙爷爷还说,《水浒传》里有个好汉,叫没羽箭张清,专用这个办法制敌,老厉害了。老师,我打秤砣的事你可一定要替我保密呀。”

我在那个小山村只待了两年。时至今日,我在街上看到半大的女孩子,还不时发呆。小秋也长这么大了吧,她还好吗?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回忆的形式讲述了“我"在辽西大山深处支教的故事,在那里老人和儿童留守是常态。

B.教室里常出现老鼠,村主任拒绝了“我”用水泥把教室地面重铺一下的请求,因为村里太穷了。

C.小秋要帮“我"打老鼠,“我”带她回住处给她做饭,“还给她卧了两个鸡蛋"表现了“我”对她的怜惜。

D.“我"在街上看到半大的女孩子“还不时发呆”,是因为没能帮助小秋,“我"感到愧疚。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女孩与鼠”为题,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同时设置了悬念,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小说第一段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以及主要人物,使后文故事情节的发展合情合理。

C.小秋之所以选择放过第六只大老鼠,是因为可怜那三只小老鼠,这为后文写小秋的身世埋下了伏笔。

D.“我"是小说的讲述者,既能起到串联故事情节的作用,又是小说中的价值判断的窗口。

8.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小秋的性格特点。

9.这篇小说让人既感到沉重,又感到温馨。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沉重”“温馨"分别表现在哪些地方,并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答案】6.D7.B

8.①坚强自立:父亲去世,母亲改嫁,她独自生活,学习防身术保护自己。②乐观懂事:老师的话使她想起自己的身世,顿时神色黯然,但是她很快又咧嘴笑了;体谅奶奶要照顾比她小的孩子,自己独自生活。③善良:为了三只小老鼠,她放过了大老鼠。

9.①沉重:文章描写的留守儿童小秋身世之悲惨、内心之孤独,让人感到沉重。温馨:小秋在成长过程中得到了孙爷爷和“我”的关爱,小秋自己也自立自强、善良可爱,让人感到温馨。②沉重与温馨交织,既引发读者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又让读者看到了人性的光辉,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小说的思想内容的能力。

D.“是因为没能帮助小秋,‘我’感到愧疚"错误,从后文“小秋也长这么大了吧,她还好吗”来看,“我"发呆是因为对小秋的挂念及对小秋命运的担忧。

故选D。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鉴赏小说艺术特点的能力。

B.“小说第一段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以及主要人物”错误,小说第一段是“前几年,我去辽西大山深处支教……眼下的东北农村,中青年外出打工,留守的多是老人和儿童,新常态,不奇怪”,这段并没有写到主人公“小秋”。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小秋身世凄苦“我爸和我爷爷下矿,都死了。我妈又嫁了人……”,她跟着奶奶生活,村里的孙爷爷说“女孩子一人在家,不能没有防身之术”,为了保护自己,她晚上枕着秤砣睡觉,并学会了打耗子,可知小秋坚强自立。

老师的让小秋“神色顿时黯然”,但她“又咧嘴笑了”,是怕老师担心;她体谅奶奶,“我奶奶帮我叔、我姑照看孩子呢,他们都比我小”,可见她乐观懂事,体谅奶奶要照顾比她小的孩子,自己独自生活。

小秋不肯打大老鼠,她说“打死大的,三个孩子就都没有妈妈了”可知,小秋很善良。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解答此题,要梳理小说内容,筛选出和“沉重"温馨”相关的情节,用凝练的语言进行概括。

小说主人公小秋是一个留守儿童,“沉重"主要指小秋留守儿童的现状——身世之悲惨、心理之孤独,让人感到“沉重”。比如,小秋“我爸和我爷爷下矿,都死了。我妈又嫁了人……"我奶奶帮我叔、我姑照看孩子呢,他们都比我小”“孙爷爷说,女孩子一人在家,不能没有防身之术。所以,夜里我都是枕着秤砣睡觉的"。

小说又能让人感受到“温馨”,从小秋对待生活的态度、小秋与“我"的师生关系、小秋与孙爷爷的邻里关系等可以感受到这种温馨。比如,“小秋的神色顿时黯然……又咧嘴笑了”“打死大的,三个孩子就都没有妈妈了";小秋与“我”的师生关系,“老师,我能打耗子。我家的耗子早被我打绝啦"老师别动,脏死了”;小秋与孙爷爷的邻里关系中可以感受到这种温馨。

“探讨这样写的好处"就是要回答小说内容沉重和温馨交织的好处,应从读者感受和主题表达的角度思考。从第一问分析可知,小说中的“沉重”与“温馨"相交织,既引发了读者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又让人看到了人性的光辉。

二、古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一)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曰:“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有删改)

(二)

太史公曰:余读《孟子》书,至梁惠王问“何以利吾国”,未尝不废书而叹也。曰:嗟乎,利诚乱之始也!夫子罕利者,常防其原也。故曰“放于利而行,多怨"。自天子至于庶人,好利之弊何以异哉!

孟轲,邹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面孟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许》《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节选自《史记·孟子荀卿列传》,有删改)

10.给材料二中划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天下方务于合A从B连衡C以攻D伐为贤E而孟轲乃述F唐虞三代之德G是以H所I如者J不合。

11.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退而与万章之徒……”与“烛之武退秦师"中的“退”意思相同。

B.“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与“刀忍若新发于硎”(《庖丁解牛》)中的“发"意思不同。

C.“邻国之民不加少”与“加之以饥馑"(《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的“加”意思不同。

D.“鸡豚狗彘之畜"与“俯不足以畜妻子”(《齐桓晋文之事》)中的“畜"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文本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梁惠王面对尽心于国而“民不加多”的现实,内心很茫然,迫切想知道原因,这是他信服孟子的主张而实施仁政的心理基础。

B.孟子的主张不符合所到之国的需要,是因为各国正致力于合纵连横,以攻伐为贤能,而他却称述唐尧、虞舜和夏、商、周三代的德政。

C.太史公认同孔子的“一味根据自己的利益行事,会招致多方面的怨恨"的观点,并认为天子和庶人好利的弊病有所不同。

D.从选文看,孟子的仁政学说,是由“王道之始”和“王道之成"两部分组成的,孟子更强调后者,因为这样,老百姓就能“衣帛食肉”。

13.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2)嗟乎,利诚乱之始也!夫子罕利者,常防其原也。

14.面对梁惠王“民不加多"的疑问,孟子从哪些角度提出了使民加多的办法?

【答案】10.CEG

11.A12.B

13.(1)五亩住宅的场地,把桑树种植(在五亩大小的宅院里),五十岁的人可以穿上丝织品做的衣服了。

(2)唉,利的确是一切祸乱的开始啊!孔夫子极少谈论利,就是为了时常防范祸乱的根源。

14.孟子从“王道之始”和“王道之成"两方面详细阐述了使民加多的办法,从保民、教民等角度提出了七条措施。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当时各诸侯国正致力于“合纵连横”的攻伐谋略,把能攻善伐看作贤能,孟子却称赞唐尧、虞舜以及夏、商、周三代的德政,因而与他所游说的那些国家的需要不符。

“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中,“天下”是主语,“务"为谓语,“合从连衡”是宾语,表意完整,故C处断开。

“以攻伐为贤"中,“以……为……”是固定结构,“贤"是“为”宾语,故E处断开。

“而"表示转折,“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中,“孟轲"是主语,“述”是谓语,“唐虞三代之德"是宾语,且“是以”是陈述结果,应划分到下文,因此在G处断开。

故选CEG。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含义的能力。

A.“意思相同"错。“退”,回。/使动用法,使退却,击退。句意:于是他回到家乡与万章等人……/烛之武使秦兵撤退。

B.正确。“发”,打开粮仓,赈济百姓。/出。句意:道路上有饿死的人,不知道开仓赈济。/但刀刃的锋利就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

C.正确。“加”,更。/施加。句意:邻国的百姓没有更少。/有(别国的)军队来攻打它。

D.正确。“畜”,畜养。/养育。句意:畜养鸡、狗、猪。/下不能养育自己的妻子儿女。

故选A。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这是他信服孟子的主张而实施仁政的心理基础”错误,结合文段二“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可知,梁惠王没有实行他的主张,认为其主张不切实际。

C.“并认为天子和庶人好利的弊病有所不同”错误,原文“自天子至于庶人,好利之弊何以异哉"的意思是“上自天子下至平民,都有好利的弊病,有什么区别呢”,应该是没有区别,选项曲解文意。

D.“孟子更强调后者"错误,无中生有;“因为这样,老百姓就能‘衣帛食肉’”逻辑错误,文中说的是“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由此可知,应该先是百姓“衣帛食肉”“不饥不寒”,之后才是“王道之成”。

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树之以桑”,状语后置句,正确语序应为“以桑树之”;“衣”,动词,穿上。

(2)“诚”,的确;“利诚乱之始也”,判断句;“罕”,罕见,少用;“常防其原也”,判断句。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由文中“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和“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可知,孟子是从“王道之始”和“王道之成"两个角度提出的办法。

根据具体措施“不违农时”“数罟不入洿池"斧斤以时人山林”“五亩之宅,树之以桑"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可概括,孟子从保民的角度提出了六条措施。

根据措施“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可概括出孟子从教民的角度提出了一条措施。

参考译文:

(一)

梁惠王说:“我对国家,(算是)尽了心啦。河内遇到饥荒,就把那里的百姓迁移到黄河以东的地方,把黄河以东的粮食运到河内;黄河以东的地方收成不好,也是这样。看看邻国的政务,没有像我这样用心的。邻国的百姓没有更少,我的百姓没有更多,为什么呢?"

孟子说:“不耽误农业生产的季节,粮食吃不完;细网不进池塘,鱼鳖吃不完;砍伐树木按一定的季节,木材用不完。粮食与鱼鳖吃不完,木材用不完,这样就能让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意的。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意的,这就是王道的开端了。”

“五亩住宅的场地,把桑树种植(在五亩大小的宅院里),五十岁的人可以穿上丝织品做的衣服了;畜养鸡、狗、猪,不要错过繁殖的季节,七十岁的人可以吃上肉了;百亩的田地,不要侵占耕种的时间,几口之家可以没有饥饿了;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孝敬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头发花白的老人不会在路上背着或顶着东西了。七十岁的人穿上丝织品做的衣服、吃上肉,百姓不挨饿、不受冻,这样却不能使天下百姓归顺,没有这样的事。"

“(诸侯贵族家)猪狗吃人所吃的东西却不加制止,路上有饿死的人却不知道打开粮仓赈济百姓,人死了,却说:‘不是我的过错,是年成不好。’这与刺人把人杀死后说‘不是我杀的,是兵器’有什么不同?大王不要归咎于年成,那么,天下的百姓都会来归顺了。”

(二)

太史公说:我读《孟子》一书,每当读到梁惠王问“怎样才有利于我的国家"时,总免不了放下书感叹一番。说:唉,利的确是一切祸乱的开始啊!孔夫子极少谈论利,就是为了时常防范祸乱的根源。因此他说“依据个人的利益来行事会带来很多怨恨”。上自天子下到平民,都有好利的弊病,有什么区别呢?

孟轲是邹国人。他曾师从子思的弟子。通晓道之后,便去游说以求侍奉齐宣王,宣王不能任用他,于是他就到了梁,梁惠王不实行他的主张,认为其主张不切实际。当时,(各诸侯国都在实行变革,)秦国任用商鞅,使国富兵强;楚国和魏国也都任用过吴起,战胜了一些国家,使强敌削弱;齐威王和宣王用孙膑、田忌这些人,使国力强盛,各诸侯国纷纷东来朝拜齐国。当时各诸侯国正致力于“合纵连横"的攻伐谋略,把能攻善伐看作贤能,孟子却称颂唐尧、虞舜以及夏、商、周三代的德政,因而与他所游说的那些国家的需要不符。于是他回到家乡与万章等人整理《诗》《书》,阐发孔丘的思想学说,写成《孟子》一书,共七篇。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两首词,完成小题。

《采桑子》

【宋】·欧阳修

画船载酒西湖好,急管繁弦。玉盏催传,稳泛平波任醉眠。

行云却在行舟下,空水澄鲜。俯仰留连,疑是湖中别有天。

《念奴娇·过洞庭》

【宋】张孝祥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注:张孝祥,南宋词人。宋孝宗乾道二年(1166),因人进谗言而被罢官,由桂林北归,途经洞庭湖时作此词。)

15.下列对上述两首诗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欧阳词上阕一二句,是说,乘坐画船,载着美酒,在颍州西湖中游赏,只听见急促繁喧的乐声。

B.张词上阕巧用数量词“三万顷”“一叶"展现了洞庭湖之大和一己之小,既写物境也写心境。

C.欧阳词下阕“空水澄鲜”,本于谢灵运的“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写天空与湖水澄清明净,连接上句的“云”与“舟"。

D.张词下阕用夸张手法写自己在清冷月色中泛舟,“豪饮”西江水,敲着船舷发泄内心的愁闷。

16.欧阳修的《采桑子》的“画船载酒,稳泛平波”,张孝祥的“扁舟一叶,稳泛沧浪”。都写“舟、水”,两者营造的意境却不同,请结合词的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15.D16.

欧阳修《采桑子》中“画船载酒,稳泛平波”营造的是一种轻松愉悦、闲适惬意的意境。词人乘坐画船,载着美酒,在西湖上游玩,伴随着急促繁喧的乐声,饮酒作乐,任醉而眠,展现出的是一种享受生活、陶醉于美景的欢快氛围。

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中“扁舟一叶,稳泛沧浪"营造的是一种澄澈空阔、孤高旷远的意境。词人被罢官北归,虽境遇不佳,但他在广阔的洞庭湖上,驾着一叶扁舟,内心依然保持着高洁纯净,稳泛湖面,展现出的是一种超脱尘世、坚守自我的高远境界。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D.“敲着船舷发泄内心愁闷”错误。“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体现的是词人的豪迈气概和广阔胸襟,他以天地万物为宾客,尽情畅饮,展现出一种超脱尘世的豁达和洒脱。“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更是表达了词人沉浸在这澄澈空阔的自然美景之中,达到了物我两忘的境界,是借酒抒发豪迈之情,而非愁闷。

故选D。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意境的能力。

欧阳修《采桑子》中“画船载酒,稳泛平波"营造的是一种轻松愉悦、闲适惬意的意境。画船、美酒、管弦,微风习习,波光粼粼,词人乘坐画船,载着美酒,在西湖上游玩;湖面之上,欢笑声、乐曲声、划船声交织在一起。空水澄澈,别有洞天,使人俯仰,乐而忘返。伴随着急促繁喧的乐声,饮酒作乐,任醉而眠,展现出的是一种享受生活、陶醉于美景的欢快氛围,透露出主人公几分豪逸情致,写出了作者与友人的洒脱情怀。

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中“扁舟一叶,稳泛沧浪”营造的是一种澄澈空阔、孤高旷远的意境。词人被罢官北归,虽境遇不佳,但他在广阔的洞庭湖上,驾着一叶扁舟,内心依然保持着高洁纯净,稳泛湖面。写作者湖水载着细小的扁舟,平静的泛舟在广阔浩淼的苍溟之中的场景,表明自己是拿得起放得下的人,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如今正泛舟于横无际涯的洞庭湖上,说明诗人已忘情这月白无风之夜,忘情于与大自然交融之中。展现出的是一种超脱尘世、坚守自我的高远境界。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题,共6分)

17.补写出下面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孔子问志,曾皙“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绘了暮春时节人们在沂水边快乐游玩的情景,表达了对和谐美好生活的向往。

(2)杜甫在《登岳阳楼》中站在时空的角度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地写出了洞庭湖的磅礴气势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3)“旗"是诗歌中常用意象,小刚准备搜集整理古今各类傍晚时分的“旗”的名句,请给他提供一句,如“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浴乎沂②.风乎舞雩③.吴楚东南坼④.乾坤日夜浮⑤.背西风⑥.酒旗斜矗(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词有:沂、雩、坼、夜、矗。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宇宙从哪里来,将往何处去?最早的恒星什么时候形成?是否每个星系中心都存在黑洞?这一系列科学问题至今_________________。想要回答这些问题,必须捕捉星体爆发现象,这就需要对爆发初始阶段发射的软X射线进行观测。(①),因为它无法像可见光一样通过折射聚焦。龙虾眼的微孔聚焦结构给了中国科学家启发。龙虾眼由许许多多方孔形微型管道构成,管道壁光滑且所有管道指向同一球心,这样的结构使得各个方向的光线入射到管道壁,再在小方孔内反射汇聚到视网膜上。中国科学家仿照这一结构,设计了微孔聚焦成像望远镜,随爱因斯坦探测卫星发射升空,很好地完成了软X射线观测问题。

此外,由于宇宙中的爆发现象_____________,想要捕捉到这些现象,必须让观测范围足够大。科学家将望远镜设计成弧形,扩大了观测范围。又把12个这样的望远镜环绕排列,将宇宙各个方向全部纳入观测范围,真正实现了大视场巡天监测。

当然,(②),要想对捕捉到的现象进行分析,还必须“看得清”。这就需要配合使用后随X射线望远镜。当X射线望远镜发现爆发现象时,后随X射线望远镜会立刻追踪,捕捉更多细节。X射线望远镜与后随X射线望远镜_____________,使爱因斯坦探测卫星的观测范围和清晰度世界领先。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悬而未决稍纵即逝精准珠联璧合B.模棱两可稍纵即逝精细珠联璧合

C.悬而未决转瞬即逝精细强强联手D.模棱两可转瞬即逝精准强强联手

19.请在文中括号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答案】18.C19.①然而软X射线很难观测②“看得广"还不够

20.第一处:在“随爱因斯坦探测卫星发射升空”前加上主语“这一望远镜";

第二处:“完成”改为“解决"。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

第一组,悬而未决:指问题或事情一直拖延,没有得到解决。模棱两可:指对问题或事物的态度模糊,没有明确的主张。

语境强调一系列科学问题至今没有得到解决,故可用“悬而未决”。

第二组,“稍纵即逝"和“转瞬即逝”两者都表示瞬间就会成为过去,但适用的对象不完全相同。稍纵即逝:稍微一放松就消失了,形容时间或机会等很容易过去。转瞬即逝:一转眼就消逝,形容时间过得飞快或景物瞬间消失。

语境强调宇宙中的爆发现象瞬间消失,故可用"转瞬即逝”。

第三组,精细:精密细致,侧重于细节处理上的严谨和精准。精准:强调的是准确度高,能够达到预期的目标或结果。

语境强调对捕捉到的现象进行精密细致地分析,故可用“精细"。

第四组,珠联璧合:珍珠联串在一起,美玉结合在一块,比喻杰出的人才或美好的事物聚集在一起的美好样子。强强联手:指强者和强者互相结合,强调能力强大。

语境强调X射线望远镜与后随X射线望远镜结合,能力强大,故可用“强强联手”。

故选C。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景补写的能力。

第①处,由前句“就需要对爆发初始阶段发射的软X射线进行观测"和后句“因为它无法像可见光一样通过折射聚焦”可知,此处是说软X射线很难观测得到,故应填“然而软X射线很难观测"。

第②处,由“又把12个这样的望远镜环绕排列,将宇宙各个方向全部纳入观测范围,真正实现了大视场巡天监测”,和后句“要想对捕捉到……还必须‘看得清’"可知,此处是说“看得广”之外还要“看得清”,故应填“‘看得广’还不够”。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波浪线的句子语病有两处:

一是成分残缺,“随爱因斯坦探测卫星发射升空"缺主语,应在此句前加上“这一望远镜”;

二搭配不当,“完成了软X射线观测问题"中“完成”和“问题"不搭配,此处是说科学家设计望远镜,可以把“完成”改为“解决"。

修改后,正确表述为:中国科学家仿照这一结构,设计了微孔聚焦成像望远镜,这一望远镜随爱因斯坦探测卫星发射升空,很好地解决了软X射线观测问题。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