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二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二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_第3页
第二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_第4页
第二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南宁市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

(时间150分钟,共15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科目,在规定的位置贴好条形码。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中国的藏书文化包含着浓郁的人文主义精神,它的核心则是“仁人爱物"。

所谓“仁人”便是把书与人的关系紧密地联系起来,使所藏尽量发挥其培育人材的社会功能。从官藏来看,早在老子主管周藏室时,便曾热情地接待孔子来查阅百二十国史记,彼此还进行了学术研讨。魏晋时期,国家藏书还曾应读者的借阅要求而赠书,如西晋皇甫谧向晋武帝借书,武帝应求赠书一车。唐宋各代也将官藏作部分开放,如北宋的官藏即向一些官员开放,如因工作需要还可经过一定手续外借。清代尤其注重官藏利用问题,在《四库全书》纂修以前,多位学者就有机会抄录官藏《永乐大典》所收各书,有一些重要而散佚的著作得到抢救,学者全祖望、徐松等都做过抄录工作,而《宋会要辑稿》之类的重要典籍因此得以流传。《永乐大典》还被《四库全书》当为采录佚书的来源之一,使古代文化得到更广泛的流传。《四库全书》修成后,不仅北京文渊阁可有条件地备人参阅,更在南北要地分建六阁,以便各地士人就近抄用,嘉惠士林,保存和普及文化,所尽仁人之心,功不可没。公藏如书院之藏书本以供士子阅读为主旨,自不待言。至私藏之体现仁人之心更为显著。东汉末年学者蔡邕私藏近万卷,当他发现王粲是一位文采斐然的好学之士,虽然其女蔡琰也颇有学识,但他还是将藏书数千卷赠予王粲以培育人材。宋晃公武之所以能写出一部私家目录名著——《郡斋读书志》,也是得力于四川转运使井度的慷慨赠书五十箧,使晃公武合个人私藏去重后得24500余卷,乃录诸书要旨而成书,体现了藏书文化的仁人效果。

藏书文化的爱物精神首先表现在对图书的爱护上。汉代就用竹制小箱将图书分类置放,以免损失破坏。东汉发明造纸术后,藏书保护得到进一步发展,如用檗将纸染黄后再用以防蠹。隋朝是藏书文化趋于高潮的时期,炀帝爱护图书的心极强而为史籍所称道,《旧唐书·经籍志》称:“炀帝好学,喜聚异书,而隋世简编最为博洽。"唐承隋风,私藏图书超出万卷者已不在少数,而爱惜图书者更非个别。如李泌藏书三万余卷,对经史子集分别标红绿白三色以区别藏书质量。宋代除注重图书形制外表的保护改进外,还对图书的内容进行纠谬正误的校勘工作,由崇丈院总管秘阁和内府藏书的整理和校勘,并规定每日日课数量,有一大批著名学者如曾巩、苏颂、黄伯思等都对校订官藏有所贡献,为后世留下重要经验。明代范钦精心营建的宁波天一阁,是至今巍然独存四百多年的古代图书馆。它不仅拥有七万余册的藏书量,被誉为藏书天下第一家,而且对爱护图书作了多方面的设想,如防火、防蠹、防潮、防散佚等措施,更是为世人所称道,充分体现了藏书文化的爱物精神。清初以来,藏书文化有了长足发展,不仅官藏、公藏注重搜求典藏,还由政府组织了工程浩大的《四库全书》的编纂工作,有选择地概括了古代、中世纪以来的中国传统文化,并将抄本分置在自东北至东南的繁盛之地。私藏尤为普遍,几乎是学者无不藏书,藏者无不是学者,区别仅在于数量之多寡。藏书文化的意识已牢牢地树立,藏书文化的精神得到极大发扬。不少学者为了丰富所藏,不惜移居书市附近,以便捷足先登搜求到佳本善刻。学者们在这里交流藏书,传播文化,培育人才,研讨学问,从各方面研究图书,于是版本、校勘、目录和辑佚等专学相继出现,逐渐完善,成为清学的主要部分。

(摘编自来新夏《中国藏书文化漫论》)

材料二:

私家藏书文化是通过其收藏过程和被称为藏书习俗的一些形式,来体现他们的精神追求和内心感受的。所谓文化,实际上在许多情况下,常体现在一系列复杂的过程和近乎仪式的习俗中。藏书家保藏图书、体现措理之术的种种环节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藏书家又通过藏书楼的设置和命名、藏书印的使用和印文内容的含义,以及绘画、征诗、赛书、祭书等形式来表达他们对典籍的敬意和惜书之癖。对于古代藏书家一些痴迷的藏书习俗,不能简单地看作是无病呻吟或玩物丧志,而应该看到正是藏书家们将民族文化精粹视为神圣的精神,对于藏书活动一丝不苟的态度,才能通过各种形式将私家藏书文化演为极致。换言之,研究私家藏书文化不能轻视那些演绎文化内容的形式,要通过考察私家藏书活动的各种风尚和习俗,透视藏书家的精神寄托和追求,进而总结私家藏书不同的文化心态,把握私家藏书文化的主流和支流,以及应予继承或扬弃的不同对象。

私家藏书文化的社会功能体现在它保存和传播文化遗产的巨大成就。如果我们把古代私家藏书活动放到文化典籍聚散分合几千年的长河去考察,便可以确切体会到分散自流、数量庞大的私家藏书在客观上起着存传文化遗产的作用。这种作用至少可以从两方面来认识,一方面私家藏书作为公家藏书的补给库,每当政府向民间征书时,私家藏书都通过献书补充了公藏,尤其是在战后,政府往往依靠私家藏书来恢复或者重建公藏。另一方面是宋代以后,许多藏书家自行刻书印书,大大增加了典籍复本,为防止许多珍稀古籍的亡佚提供了有力保障。

(摘编自周少川《藏书与文化》)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曾到老子主管的周藏室查阅百二十国史记,这一史实反映了古代藏书能够发挥作育人材的社会功能。

B.在清代,《永乐大典》中一些重要而散佚的著作得到抢救,《四库全书》编纂时也把《永乐大典》当为采录佚书的来源之一。

C.宋代晃公武得到四川转运使井度慷慨赠送的五十箱书籍,他将这些书籍和自己私藏的书籍共24500余卷编成目录。

D.将古代藏书家一些痴迷的藏书习俗简单视为无病呻吟或玩物丧志是不妥的,应看到这些表面现象之后的可贵精神。

2.根据文本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藏书大致可以分为官藏、公藏和私藏,《永乐大典》《四库全·书》属于官藏典籍。

B.宋代不但注重图书形制外表的保护改进,而且对图书的内容进行纠谬正误的校勘工作。

C.在我国古代,私藏非常普遍,学者必藏书,藏者必学者,只是他们藏书数量有多有少。

D.从主观和客观两大因素看,我国古代数量庞大私家藏书起到了传承文化遗产的作用。

3.下列对材料一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论述“仁人”和“爱物"时,按照朝代先后对相关现象或事例进行梳理,条理清晰。

B.唐宋时开放官藏供学者抄录外借的史实,论证了中国的藏书文化具有浓郁的人文精神。

C.以蔡邕将大量藏书赠人的事例论证藏书发挥作育人材的社会功能的观点,颇具典型性。

D.引用《旧唐书·经籍志》对隋炀帝的评价,证明炀帝爱护图书的心极强和隋朝文化的繁荣。

4.材料一、材料二分别从什么角度论述了藏书文化?请分别简要概括

5.明代藏书家范钦有一方藏书印谓“和鸣国家之盛”,该句出自韩愈《送孟东野序》“抑不知天将和其声,而使鸣国家之盛耶”,大意为文人学士得天之和而为国家昌盛发声。请结合材料二谈谈这句印文体现在哪些方面。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庙的回忆

史铁生

据说,过去北京城内的每一条胡同都有庙,或大或小总有一座。这或许有夸张成分。但慢慢回想,我住过以及我熟悉的胡同里,确实都有庙或庙的遗迹。

在我出生的那条胡同里,与我家院门斜对着,曾经就是一座小庙。从那条胡同一直往东的另一条胡同中,有一座大些的庙,香火犹存。那是奶奶常领我去的地方,庙院很大,松柏森然。夏天的傍晚不管多么燠热难熬,一走进那庙院立刻就觉清凉,我和奶奶并排坐在庙堂的石阶上,享受晚风和月光,看星星一个一个亮起来。僧尼们并不驱赶俗众,更不收门票,见了我们唯颔首微笑,然后静静地不知走到哪里去了,有如晚风掀动松柏的脂香似有若无。庙堂中常有法事,钟鼓声、铙钹声、木鱼声,噌噌吰吰,那音乐让人心中犹豫。诵经声如无字的伴歌,好像黑夜的愁叹,好像被灼烤了一白天的土地终于得以舒展便油然飘缭起的雾霭。现在想,大约任何声音、光线、形状、姿态,乃至温度和气息,都在人的心底有着先天的响应,因而很多事可以不懂但能够知道,说不清楚,却永远记住。那大约就是形式的力量。我跑回到奶奶身旁,出于本能我知道了那是另一种地方,或是通向着另一种地方。比如说树林中穿流的雾霭,全是游魂。奶奶听得入神,摇撼她她也不觉,她正从那音乐和诵唱中回想生命,眺望那另一种地方吧。我的年龄无可回想,无以眺望,另一种地方对一个初来的生命是严重的威胁。我钻进奶奶的怀里不敢看,不敢听也不敢想,惟觉幽冥之气弥漫,月光也似冷暗了。

大约1979年夏天,某一日,我们正坐在那庙墙下吃午饭,不知从哪儿忽然走来了两个缁衣落发的和尚,一老一少仿佛飘然而至。他们边走边谈,眉目清朗,步履轻捷,颦笑之间好像周围的一切都变得空阔甚至是虚拟了。或许是我们的紧张被他们发现,走过我们面前时他们特意地颔首微笑。这一下,让我想起了久违的童年。然后,仍热是那样,他们悄然地走远,像多年以前一样不知走到哪里去了。

傍晚,我独自摇着轮椅去找那小庙。我并不明确为什么要去找它,也许只是为了找回童年的某种感觉?总之,我忽然想念起庙,想念起庙堂的屋檐、石阶、门廊,月夜下庙院的幽静与空荒,香缕细细地飘升,然后破碎。我想念起庙的形式。我由衷地想念那令人犹豫的音乐,也许是那样的犹豫,终于符合了我的已经不太年轻的生命。然而,其实,我并不是多么喜欢那样的音乐。那音乐,想一想也依然令人压抑、惶恐、胆战心惊。但以我已经走过的岁月,我不由地回想,不由地眺望,不由地从那音乐的压力之中听见另一种存在了。我并不喜欢它,譬如不能像喜欢生一样地喜欢死。但是要有它。人的心中,先天就埋藏了对它的响应。响应,什么样的响应呢?在我,那永远不会是成就圆满的欣喜,恰恰相反,是残缺明确地显露。眺望越是美好,越是看见自己的丑弱,越是无边,越看到限制。无论再往哪儿去吧,都说明此地并非圆满。丑弱的人和圆满的神之间,是信者永远的路。这样,我听见,那犹豫的音乐是提醒着一件事:此岸永远是残缺的,否则彼岸就要坍塌。这大约就是佛之慈悲的那一个悲字吧。慈呢,便是在这一条无尽无休的路上行走,所要有的持念。

1996年春天,我坐了八九个小时飞机,到了很远的地方,地球另一面,一座美丽的城市。一天傍晚,我和妻子在街上走,一阵钟声把我们引进了一座小教堂(庙),我看见一个中年女人独自坐在一个角落,默默地望着前方的雕像。她的眉间似有些愁苦,但双手放松地摊开在膝头,心情又似非常宁静,对我们的喧哗一无觉察,或者是我们的喧哗一点也不能搅扰她吧。我心里忽然颤抖——那一瞬间,我以为我看见了我的母亲。

我一直有着一个凄苦的梦,隔一段时间就会在我的黑夜里重复一回:母亲,她并没有死,她只是深深地失望了,对我,或者尤其对这个世界,完全地失望了,困苦的灵魂无处诉告,无以支持,因而她走了,离开我们到很远的地方去了,不再回来。在梦中,我绝望地哭喊,心里怨她:“我理解你的失望,我理解你的离开,但你总要捎个信儿来呀,你不知道我们会牵挂你不知道我们是多么想念你吗?”但就连这样的话也无从说给她,只知道她在很远的地方,并不知道她到底在哪儿。这个梦一再地走进我的黑夜,驱之不去,我便在醒来时、在白日的梦里为它作一个续:母亲,她的灵魂并未消散,她在幽冥之中注视我并保佑了我多年,直等到我的眺望已在幽冥中与她汇合,她才放了心,重新投生别处,投生在一个灵魂有所诉告的地方了。

我希望,我把这个梦写出来,我的黑夜从此也有了皈依了。

(选自散文集《灵魂的事》,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有删节)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在开篇就写了北京的每一个胡同都有庙,不仅突出了北京城庙之多,而且还引出了与庙有关的回忆。

B.“我"与飘然而至的一老一少和尚偶遇后,想念起久违的童年,进而在寻小庙时生发出对人生的新感悟。

C.“我”和妻子从街上走进教堂时,遇见独坐一旁安静祈祷的中年妇女,勾起了“我无限的回忆和思念。

D.“我"一再在梦中向母亲绝望地哭喊,是因为内心怀着深重的怨恨,怨母亲没有原谅“我”就撒手人寰。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语言平白朴实、意蕴深厚。写景状物部分形象生动,给人身临其境之感;叙事部分详细完备,蕴含平静淡然之情。

B.文中对夏夜寺庙的描写自然且真实,情景交融,既写出庙院独特的魅力和特点,又为下文写庙给作者的精神安慰作铺垫。

C.寺庙中做法事的钟鼓、铙钹、木鱼、诵经的声音提醒着作者现实永远是残缺的,这让他大致体悟到佛之慈悲二字的内涵。

D.文中的“庙"与《我与地坛》中的“地坛”作用相似,在对庙的叙写中既包含了作着对人生的思考,也写出了对母亲的情感。

8.文中画线句子描写夏夜庙院之声很有特色,请赏析作者是如何描写的?

9.庙在作者不同的人生阶段给了他不同的领悟,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概括。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穆公访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崤。崤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秦师遂东。

三十三年春,秦师过周北门,左右免胄而下,超乘者三百乘。王孙满尚幼,观之,言于王曰:“秦师轻而无礼,必败。轻则寡谋,无礼则脱。入险而脱,又不能谋,能无败乎?”

及滑,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曰:“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敢犒从者。不腆敝邑,为从者之淹,居则具一日之积,行则备一夕之卫。"且使遽告于郑。

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使皇武子辞焉,曰:“吾子淹久于敝邑,唯是脯资、饩牵竭矣,为吾子之将行也,郑之有原囿,犹秦之有具囿也,吾子取其麋鹿,以闲敝邑,若何?”杞子奔齐,逢孙、杨孙奔宋。孟明曰:“郑有备矣,不可冀也。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灭滑而还。

(节选自《左传·秦晋崤之战》)

材料二: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簿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节选自《烛之武退秦师》)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郑商人弦高A将市B于周C遇之D以乘E韦F先G牛十二H犒师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辞,拒绝、推辞,与《鸿门宴》中“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的“辞"意思相同。

B.与,参加、参与,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吾与点也”的“与"意思不相同。

C.之,主谓之间,不翻译,与《庄子·庖丁解牛》中的“手之所触,肩之所倚”的“之"用法相同。

D.其,还是,表示祈使,与韩愈《师说》中“其可怪也欤”的“其"都是副词,但是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材料一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杞子从郑国派人向秦国报告,表明郑国已被秦国所渗透,这为秦国的进攻提供了可能的契机。

B.蹇叔的冷静分析,揭示了长途奔袭的困难和风险,他敏锐地指出了秦军可能面临的不利因素。

C.王孙满通过细致观察,准确地判断出了秦军的两大弱点,并预测这可能会导致秦军的失败。

D.孟明对郑国的防备情况有着清醒的认识,因此决定撤军,这体现了他作为将领的谨慎和敏锐。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2)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14.面对外敌的入侵,作为郑国人,材料一中的弦高和材料二中的烛之武有哪些共同的特质?请简要回答。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法惠寺横翠阁(节选)

苏轼

春来故国归无期,人言悲秋春更悲。

已泛平湖思濯锦,更看横翠忆峨眉。

雕栏能得几时好,不独凭栏人易老。

百年兴废更堪哀,悬知草莽化池台。

游人寻我旧游处,但觅吴山横处来。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二句运用了对比手法,写出了岁月流逝、归期渺无的愁绪,凸显了诗人内心的痛苦与挣扎。

B.三四句是虚实结合,“平湖”“横翠"为眼前所见,是实写;“濯锦”“峨眉”,为家乡之景,为虚写。

C.五六句暗用李煜“雕栏玉砌应犹在”和“独自莫凭栏"等词句,诗人通过化用,使诗的意境更深远。

D.最后四句通过衬托、虚实结合等多种手法的运用,将个人情感与历史变迁、自然景观融为一体。

16.苏轼在《赤壁赋》中说:“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在本诗中,哪两句最能体现出这种思想?为什么?请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地位。《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在曾皙的追问下,孔子说出“哂由”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登泰山记》中,作者运用拟人、比喻的手法写出了自己登上山顶时看到的壮观雪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中国古代传统社会中,植桑养蚕是重要的农事活动。“桑"在古诗词中也经常出现,如“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勾践、李白、范仲淹……历史上,不甘平庸的人有很多。因为拒绝平庸,才有了勾践①▲的气魄,他坚守信念,苦心人终“三千越甲可吞吴”,成就一方霸主。因为拒绝平庸,才有了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的豪迈,他高吟“天生我材必有用”,他的②▲激荡着沧浪之水,点缀了他一生的精彩。因为拒绝平庸,才有了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的雄心勃勃。他梦回连营,北望神州,感叹千古兴亡大事:他登高远眺,沙场点兵,尽览五十弦外的马蹄声。因为拒绝平庸,才有了范仲淹“将军白发征夫泪"的决心,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即使是饥寒交迫他也③▲。拒绝平庸,是一种精神,是生命之路的“引航灯塔"。为人不可平庸,平庸让人萎靡不振;处世不可平庸,平庸会让人失去原则。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20.下列四句引号的用法和文中“引航灯塔”引号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做“发扬国光”。

B.父亲的话让我意识到,要打破我们父子之间这层令人悲哀的“厚壁障"太难了。

C.如果某一所房子画上了一个红十字,大家就知道,这所房子的主人受到了“菲默法庭”的判决。

D.著名画家徐悲鸿笔下的马,正如有的评论家所说的那样,“形神兼备,充满生机"。

(二)语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关于喝水与减肥,很多人有个误区,认为喝热水能提高代谢,①▲。理由是喝热水后体温会上升,新陈代谢也就随之提高,就像人生病发烧时代谢会提高一样。实际上,喝热水对健康人的体温几乎没有影响,②▲,人体都是恒温的,对基础代谢的影响更是微乎其微,自然也就谈不上减肥。

不过出人意料的是,有一项人体实验的结果显示,③▲。实验将一群健康的成年人分为三组,分别给他们喝常温蒸馏水、常温生理食盐水和3℃的冰水。结果发现,不管是喝常温蒸馏水还是生理食盐水,都不能提高新陈代谢;而喝了3℃的冰水,新陈代谢竟然提高了45%,并且这一效果可持续60分钟。不过遗憾的是,新陈代谢提高4.5%带来的热量差,对减肥来说基本上无济于事,平时做菜少放半勺油就出来了。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它与上下文语意连贯、内容贴切,整段文字结构完整、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2.简述第二自然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转折关系的句子,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40个字。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论语》

汝体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

——林觉民《与妻书》

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是我们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

——十九大报告

一代人有一代人青春芳华,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抱负使命。作为新时代青年的你,对此有什么样的感悟与思考?请以“我们的使命”为主题,写一篇演讲稿。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南宁市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解析版

(时间150分钟,共15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科目,在规定的位置贴好条形码。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中国的藏书文化包含着浓郁的人文主义精神,它的核心则是“仁人爱物"。

所谓“仁人”便是把书与人的关系紧密地联系起来,使所藏尽量发挥其培育人材的社会功能。从官藏来看,早在老子主管周藏室时,便曾热情地接待孔子来查阅百二十国史记,彼此还进行了学术研讨。魏晋时期,国家藏书还曾应读者的借阅要求而赠书,如西晋皇甫谧向晋武帝借书,武帝应求赠书一车。唐宋各代也将官藏作部分开放,如北宋的官藏即向一些官员开放,如因工作需要还可经过一定手续外借。清代尤其注重官藏利用问题,在《四库全书》纂修以前,多位学者就有机会抄录官藏《永乐大典》所收各书,有一些重要而散佚的著作得到抢救,学者全祖望、徐松等都做过抄录工作,而《宋会要辑稿》之类的重要典籍因此得以流传。《永乐大典》还被《四库全书》当为采录佚书的来源之一,使古代文化得到更广泛的流传。《四库全书》修成后,不仅北京文渊阁可有条件地备人参阅,更在南北要地分建六阁,以便各地士人就近抄用,嘉惠士林,保存和普及文化,所尽仁人之心,功不可没。公藏如书院之藏书本以供士子阅读为主旨,自不待言。至私藏之体现仁人之心更为显著。东汉末年学者蔡邕私藏近万卷,当他发现王粲是一位文采斐然的好学之士,虽然其女蔡琰也颇有学识,但他还是将藏书数千卷赠予王粲以培育人材。宋晃公武之所以能写出一部私家目录名著——《郡斋读书志》,也是得力于四川转运使井度的慷慨赠书五十箧,使晃公武合个人私藏去重后得24500余卷,乃录诸书要旨而成书,体现了藏书文化的仁人效果。

藏书文化的爱物精神首先表现在对图书的爱护上。汉代就用竹制小箱将图书分类置放,以免损失破坏。东汉发明造纸术后,藏书保护得到进一步发展,如用檗将纸染黄后再用以防蠹。隋朝是藏书文化趋于高潮的时期,炀帝爱护图书的心极强而为史籍所称道,《旧唐书·经籍志》称:“炀帝好学,喜聚异书,而隋世简编最为博洽。"唐承隋风,私藏图书超出万卷者已不在少数,而爱惜图书者更非个别。如李泌藏书三万余卷,对经史子集分别标红绿白三色以区别藏书质量。宋代除注重图书形制外表的保护改进外,还对图书的内容进行纠谬正误的校勘工作,由崇丈院总管秘阁和内府藏书的整理和校勘,并规定每日日课数量,有一大批著名学者如曾巩、苏颂、黄伯思等都对校订官藏有所贡献,为后世留下重要经验。明代范钦精心营建的宁波天一阁,是至今巍然独存四百多年的古代图书馆。它不仅拥有七万余册的藏书量,被誉为藏书天下第一家,而且对爱护图书作了多方面的设想,如防火、防蠹、防潮、防散佚等措施,更是为世人所称道,充分体现了藏书文化的爱物精神。清初以来,藏书文化有了长足发展,不仅官藏、公藏注重搜求典藏,还由政府组织了工程浩大的《四库全书》的编纂工作,有选择地概括了古代、中世纪以来的中国传统文化,并将抄本分置在自东北至东南的繁盛之地。私藏尤为普遍,几乎是学者无不藏书,藏者无不是学者,区别仅在于数量之多寡。藏书文化的意识已牢牢地树立,藏书文化的精神得到极大发扬。不少学者为了丰富所藏,不惜移居书市附近,以便捷足先登搜求到佳本善刻。学者们在这里交流藏书,传播文化,培育人才,研讨学问,从各方面研究图书,于是版本、校勘、目录和辑佚等专学相继出现,逐渐完善,成为清学的主要部分。

(摘编自来新夏《中国藏书文化漫论》)

材料二:

私家藏书文化是通过其收藏过程和被称为藏书习俗的一些形式,来体现他们的精神追求和内心感受的。所谓文化,实际上在许多情况下,常体现在一系列复杂的过程和近乎仪式的习俗中。藏书家保藏图书、体现措理之术的种种环节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藏书家又通过藏书楼的设置和命名、藏书印的使用和印文内容的含义,以及绘画、征诗、赛书、祭书等形式来表达他们对典籍的敬意和惜书之癖。对于古代藏书家一些痴迷的藏书习俗,不能简单地看作是无病呻吟或玩物丧志,而应该看到正是藏书家们将民族文化精粹视为神圣的精神,对于藏书活动一丝不苟的态度,才能通过各种形式将私家藏书文化演为极致。换言之,研究私家藏书文化不能轻视那些演绎文化内容的形式,要通过考察私家藏书活动的各种风尚和习俗,透视藏书家的精神寄托和追求,进而总结私家藏书不同的文化心态,把握私家藏书文化的主流和支流,以及应予继承或扬弃的不同对象。

私家藏书文化的社会功能体现在它保存和传播文化遗产的巨大成就。如果我们把古代私家藏书活动放到文化典籍聚散分合几千年的长河去考察,便可以确切体会到分散自流、数量庞大的私家藏书在客观上起着存传文化遗产的作用。这种作用至少可以从两方面来认识,一方面私家藏书作为公家藏书的补给库,每当政府向民间征书时,私家藏书都通过献书补充了公藏,尤其是在战后,政府往往依靠私家藏书来恢复或者重建公藏。另一方面是宋代以后,许多藏书家自行刻书印书,大大增加了典籍复本,为防止许多珍稀古籍的亡佚提供了有力保障。

(摘编自周少川《藏书与文化》)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曾到老子主管的周藏室查阅百二十国史记,这一史实反映了古代藏书能够发挥作育人材的社会功能。

B.在清代,《永乐大典》中一些重要而散佚的著作得到抢救,《四库全书》编纂时也把《永乐大典》当为采录佚书的来源之一。

C.宋代晃公武得到四川转运使井度慷慨赠送的五十箱书籍,他将这些书籍和自己私藏的书籍共24500余卷编成目录。

D.将古代藏书家一些痴迷的藏书习俗简单视为无病呻吟或玩物丧志是不妥的,应看到这些表面现象之后的可贵精神。

2.根据文本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藏书大致可以分为官藏、公藏和私藏,《永乐大典》《四库全·书》属于官藏典籍。

B.宋代不但注重图书形制外表的保护改进,而且对图书的内容进行纠谬正误的校勘工作。

C.在我国古代,私藏非常普遍,学者必藏书,藏者必学者,只是他们藏书数量有多有少。

D.从主观和客观两大因素看,我国古代数量庞大的私家藏书起到了传承文化遗产的作用。

3.下列对材料一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论述“仁人”和“爱物"时,按照朝代先后对相关现象或事例进行梳理,条理清晰。

B.唐宋时开放官藏供学者抄录外借的史实,论证了中国的藏书文化具有浓郁的人文精神。

C.以蔡邕将大量藏书赠人的事例论证藏书发挥作育人材的社会功能的观点,颇具典型性。

D.引用《旧唐书·经籍志》对隋炀帝的评价,证明炀帝爱护图书的心极强和隋朝文化的繁荣。

4.材料一、材料二分别从什么角度论述了藏书文化?请分别简要概括。

5.明代藏书家范钦有一方藏书印谓“和鸣国家之盛”,该句出自韩愈《送孟东野序》“抑不知天将和其声,而使鸣国家之盛耶”,大意为文人学士得天之和而为国家昌盛发声。请结合材料二谈谈这句印文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1.C2.C

3.D4.①材料一从人文主义精神的角度论述藏书文化,指出其核心是“仁人爱物”。②材料二从精神追求和文化传承的角度论述藏书文化。

5.①范钦用藏书印文表达自己为国家昌盛发声,体现出藏书家将民族文化精粹视为神圣的精神。②范钦通过藏书活动保存和传播文化遗产,体现出文人学士以此助力国家昌盛的价值追求。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

C.“他将这些书籍和自己私藏的书籍共24500余卷编成目录"理解错误,“24500余卷”是“去重"后所得数量。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内容进行判断的能力。

C.“在我国古代”范围扩大,材料一讲的是“清初以来",且在“学者无不藏书,藏者无不是学者”前有“几乎是"。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论点、论据及论证方法的能力。

D.“证明炀帝爱护图书的心极强和隋朝文化的繁荣”错误。引用《旧唐书经籍志》对隋炀帝的评价是证明炀帝爱护图书的心极强,但不能证明“隋朝文化的繁荣"。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材料内容的能力。

材料一第一段为中心段,“中国的藏书文化包含着浓郁的人文主义精神,它的核心则是“仁人爱物”,可见材料一从人文主义精神的角度论述藏书文化,指出其核心是“仁人爱物"。

材料二共两段,结合第一段“私家藏书文化是通过其收藏过程和被称为藏书习俗的一些形式,来体现他们的精神追求和内心感受的”和第二段的“私家藏书文化的社会功能体现在它保存和传播文化遗产的巨大成就"可知,材料二是从精神追求和文化传承的角度论述藏书文化。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运用材料内容的能力。

从材料二中,尤其结合“私家藏书文化是通过其收藏过程和被称为藏书习俗的一些形式,来体现他们的精神追求和内心感受的”可提炼出私家藏书者通过一系列习俗表达自己的精神追求,藏书印是其中一种方式;

材料二第二段说私家藏书文化的社会功能体现在它保存和传播文化遗产的巨大成就,且结合“一方面私家藏书作为公家藏书的补给库,每当政府向民间征书时,私家藏书都通过献书补充了公藏,尤其是在战后,政府往往依靠私家藏书来恢复或者重建公藏。另一方面是宋代以后,许多藏书家自行刻书印书,大大增加了典籍复本,为防止许多珍稀古籍的亡佚提供了有力保障"可见,私家藏书起到存传文化遗产的作用,更加鼓励有志向的学者文人为天下藏书,助力国家昌盛的价值取向。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庙的回忆

史铁生

据说,过去北京城内的每一条胡同都有庙,或大或小总有一座。这或许有夸张成分。但慢慢回想,我住过以及我熟悉的胡同里,确实都有庙或庙的遗迹。

在我出生的那条胡同里,与我家院门斜对着,曾经就是一座小庙。从那条胡同一直往东的另一条胡同中,有一座大些的庙,香火犹存。那是奶奶常领我去的地方,庙院很大,松柏森然。夏天的傍晚不管多么燠热难熬,一走进那庙院立刻就觉清凉,我和奶奶并排坐在庙堂的石阶上,享受晚风和月光,看星星一个一个亮起来。僧尼们并不驱赶俗众,更不收门票,见了我们唯颔首微笑,然后静静地不知走到哪里去了,有如晚风掀动松柏的脂香似有若无。庙堂中常有法事,钟鼓声、铙钹声、木鱼声,噌噌吰吰,那音乐让人心中犹豫。诵经声如无字的伴歌,好像黑夜的愁叹,好像被灼烤了一白天的土地终于得以舒展便油然飘缭起的雾霭。现在想,大约任何声音、光线、形状、姿态,乃至温度和气息,都在人的心底有着先天的响应,因而很多事可以不懂但能够知道,说不清楚,却永远记住。那大约就是形式的力量。我跑回到奶奶身旁,出于本能我知道了那是另一种地方,或是通向着另一种地方。比如说树林中穿流的雾霭,全是游魂。奶奶听得入神,摇撼她她也不觉,她正从那音乐和诵唱中回想生命,眺望那另一种地方吧。我的年龄无可回想,无以眺望,另一种地方对一个初来的生命是严重的威胁。我钻进奶奶的怀里不敢看,不敢听也不敢想,惟觉幽冥之气弥漫,月光也似冷暗了。

大约1979年夏天,某一日,我们正坐在那庙墙下吃午饭,不知从哪儿忽然走来了两个缁衣落发的和尚,一老一少仿佛飘然而至。他们边走边谈,眉目清朗,步履轻捷,颦笑之间好像周围的一切都变得空阔甚至是虚拟了。或许是我们的紧张被他们发现,走过我们面前时他们特意地颔首微笑。这一下,让我想起了久违的童年。然后,仍热是那样,他们悄然地走远,像多年以前一样不知走到哪里去了。

傍晚,我独自摇着轮椅去找那小庙。我并不明确为什么要去找它,也许只是为了找回童年的某种感觉?总之,我忽然想念起庙,想念起庙堂的屋檐、石阶、门廊,月夜下庙院的幽静与空荒,香缕细细地飘升,然后破碎。我想念起庙的形式。我由衷地想念那令人犹豫的音乐,也许是那样的犹豫,终于符合了我的已经不太年轻的生命。然而,其实,我并不是多么喜欢那样的音乐。那音乐,想一想也依然令人压抑、惶恐、胆战心惊。但以我已经走过的岁月,我不由地回想,不由地眺望,不由地从那音乐的压力之中听见另一种存在了。我并不喜欢它,譬如不能像喜欢生一样地喜欢死。但是要有它。人的心中,先天就埋藏了对它的响应。响应,什么样的响应呢?在我,那永远不会是成就圆满的欣喜,恰恰相反,是残缺明确地显露。眺望越是美好,越是看见自己的丑弱,越是无边,越看到限制。无论再往哪儿去吧,都说明此地并非圆满。丑弱的人和圆满的神之间,是信者永远的路。这样,我听见,那犹豫的音乐是提醒着一件事:此岸永远是残缺的,否则彼岸就要坍塌。这大约就是佛之慈悲的那一个悲字吧。慈呢,便是在这一条无尽无休的路上行走,所要有的持念。

1996年春天,我坐了八九个小时飞机,到了很远的地方,地球另一面,一座美丽的城市。一天傍晚,我和妻子在街上走,一阵钟声把我们引进了一座小教堂(庙),我看见一个中年女人独自坐在一个角落,默默地望着前方的雕像。她的眉间似有些愁苦,但双手放松地摊开在膝头,心情又似非常宁静,对我们的喧哗一无觉察,或者是我们的喧哗一点也不能搅扰她吧。我心里忽然颤抖——那一瞬间,我以为我看见了我的母亲。

我一直有着一个凄苦的梦,隔一段时间就会在我的黑夜里重复一回:母亲,她并没有死,她只是深深地失望了,对我,或者尤其对这个世界,完全地失望了,困苦的灵魂无处诉告,无以支持,因而她走了,离开我们到很远的地方去了,不再回来。在梦中,我绝望地哭喊,心里怨她:“我理解你的失望,我理解你的离开,但你总要捎个信儿来呀,你不知道我们会牵挂你不知道我们是多么想念你吗?”但就连这样的话也无从说给她,只知道她在很远的地方,并不知道她到底在哪儿。这个梦一再地走进我的黑夜,驱之不去,我便在醒来时、在白日的梦里为它作一个续:母亲,她的灵魂并未消散,她在幽冥之中注视我并保佑了我多年,直等到我的眺望已在幽冥中与她汇合,她才放了心,重新投生别处,投生在一个灵魂有所诉告的地方了。

我希望,我把这个梦写出来,我的黑夜从此也有了皈依了。

(选自散文集《灵魂的事》,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有删节)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在开篇就写了北京的每一个胡同都有庙,不仅突出了北京城庙之多,而且还引出了与庙有关的回忆。

B.“我"与飘然而至的一老一少和尚偶遇后,想念起久违的童年,进而在寻小庙时生发出对人生的新感悟。

C.“我”和妻子从街上走进教堂时,遇见独坐一旁安静祈祷的中年妇女,勾起了“我无限的回忆和思念。

D.“我"一再在梦中向母亲绝望地哭喊,是因为内心怀着深重的怨恨,怨母亲没有原谅“我”就撒手人寰。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语言平白朴实、意蕴深厚。写景状物部分形象生动,给人身临其境之感;叙事部分详细完备,蕴含平静淡然之情。

B.文中对夏夜寺庙的描写自然且真实,情景交融,既写出庙院独特的魅力和特点,又为下文写庙给作者的精神安慰作铺垫。

C.寺庙中做法事的钟鼓、铙钹、木鱼、诵经的声音提醒着作者现实永远是残缺的,这让他大致体悟到佛之慈悲二字的内涵。

D.文中的“庙"与《我与地坛》中的“地坛”作用相似,在对庙的叙写中既包含了作着对人生的思考,也写出了对母亲的情感。

8.文中画线句子描写夏夜庙院之声很有特色,请赏析作者是如何描写的?

9.庙在作者不同的人生阶段给了他不同的领悟,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概括。

【答案】6.D7.A

8.①比喻,将诵经声比作无字的伴歌、黑夜的愁叹,化平淡为生动,将诵经声写得别具特色。②拟人,文中将“土地"、“黑夜”人格化,生动形象地描绘出诵经声给人的感觉。③通感,本文将诵经声的听觉之感和视觉(雾霭)、身体感觉(土地舒展)互通,描绘出诵经声给人的舒缓又神秘缥缈之感。④运用叠词(拟声词),用噌噌吰吰富有韵律感地写出庙院声音的洪亮。

9.①在幼年时期,庙让史铁生模糊地感知到死亡的存在;②1979年(在他失去了双腿之后),庙让史铁生领悟到现实总是残缺的,人生永远追求圆满又永远不可能圆满;③1996年(在庙里偶遇了一位祷告的妇女后),庙让史铁生理解母亲默默且深沉的爱。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D.“怨母亲没有原谅‘我’就撒手人寰"错误,“我”并非“怨恨母亲没有原谅他”,而是怀着深深的愧疚而痛苦。

故选D。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A.“叙事部分详细完备,蕴含平静淡然之情”错,叙事部分作者没有做到很详尽的叙事;且所抒发的情感也是深沉凝重的,并非平静淡然的情感。

故选A。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精彩语句的表现力的能力。

“诵经声如无字的伴歌,好像黑夜的愁叹”,运用比喻修辞手法,本体是诵经声,喻体是无字的伴歌和黑夜的愁叹,将诵经声比作无字的伴歌、黑夜的愁叹,化平淡为生动,将诵经声写得别具特色。

“诵经声……好像黑夜愁叹”“诵经声……好像被灼烤了一白天的土地终于得以舒展"运用拟人修辞手法,“愁叹”赋予黑夜以人的情态,“舒展"赋予土地以人的动作行为,生动形象地描绘出诵经声给人的感觉。

“诵经声……好像被灼烤了一白天的土地终于得以舒展便油然飘缭起的雾霭”,运用通感手法,“诵经声"诉诸听觉,“油然飘缭起的雾霭”诉诸视觉,“被灼烤了一白天的土地终于得以舒展"诉诸人的身体感觉,此句将诵经声的听觉之感和视觉(雾霭)、身体感觉(土地舒展)互通,描绘出诵经声给人的舒缓又神秘缥缈之感。

“噌噌吰吰”,运用叠词(拟声词),摹写钟鼓声、铙钹声、木鱼声等多种声音,写出了庙院声音的洪亮,富有韵律感。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学形象、探究丰富内涵的能力。

在幼年时期,根据“我跑回到奶奶身旁,出于本能我知道了那是另一种地方,或是通向着另一种地方;比如说树林中穿流的雾霭,全是游魂"可知,庙让史铁生感觉宁静、舒缓、肃穆,让他模糊地感知到死亡的存在;

在他失去了双腿之后(1979年),“在我,那永远不会是成就圆满的欣喜,恰恰相反,是残缺明确地显露。眺望越是美好,越是看见自己的丑弱,越是无边,越看到限制。无论再往哪儿去吧,都说明此地并非圆满……此岸永远是残缺的,否则彼岸就要坍塌”可知,庙让史铁生领悟到现实总是残缺的,人生永远追求圆满又永远不可能圆满,庙安慰了他对自身残疾的痛苦;

在庙偶遇了一位祷告的妇女后(1996年),“母亲,她并没有死,她只是深深地失望了……母亲,她的灵魂并未消散,她在幽冥之中注视我并保佑了我多年,直等到我的眺望已在幽冥中与她汇合,她才放了心,重新投生别处,投生在一个灵魂有所诉告的地方了。我希望,我把这个梦写出来,我的黑夜从此也有了皈依了"可知,他将母亲无处诉告的痛苦寄托于庙,庙安慰了他对母亲的思念和愧疚。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穆公访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崤。崤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秦师遂东。

三十三年春,秦师过周北门,左右免胄而下,超乘者三百乘。王孙满尚幼,观之,言于王曰:“秦师轻而无礼,必败。轻则寡谋,无礼则脱。入险而脱,又不能谋,能无败乎?"

及滑,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曰:“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敢犒从者。不腆敝邑,为从者之淹,居则具一日之积,行则备一夕之卫。”且使遽告于郑。

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使皇武子辞焉,曰:“吾子淹久于敝邑,唯是脯资、饩牵竭矣,为吾子之将行也,郑之有原囿,犹秦之有具囿也,吾子取其麋鹿,以闲敝邑,若何?"杞子奔齐,逢孙、杨孙奔宋。孟明曰:“郑有备矣,不可冀也。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灭滑而还。

(节选自《左传·秦晋崤之战》)

材料二: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簿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节选自《烛之武退秦师》)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郑商人弦高A将市B于周C遇之D以乘E韦F先G牛十二H犒师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辞,拒绝、推辞,与《鸿门宴》中“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的“辞”意思相同。

B.与,参加、参与,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吾与点也"的“与”意思不相同。

C.之,主谓之间,不翻译,与《庄子·庖丁解牛》中的“手之所触,肩之所倚"的“之”用法相同。

D.其,还是,表示祈使,与韩愈《师说》中“其可怪也欤"的“其”都是副词,但是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材料一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杞子从郑国派人向秦国报告,表明郑国已被秦国所渗透,这为秦国的进攻提供了可能的契机。

B.蹇叔的冷静分析,揭示了长途奔袭的困难和风险,他敏锐地指出了秦军可能面临的不利因素。

C.王孙满通过细致的观察,准确地判断出了秦军的两大弱点,并预测这可能会导致秦军的失败。

D.孟明对郑国的防备情况有着清醒的认识,因此决定撤军,这体现了他作为将领的谨慎和敏锐。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2)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14.面对外敌的入侵,作为郑国人,材料一中的弦高和材料二中的烛之武有哪些共同的特质?请简要回答。

【答案】10.CDG

11.A12.C

13.(1)军队疲劳、力量竭尽,远方的君主对这件事有防备,恐怕不行吧?

(2)哪能用得着灭掉郑国来给邻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就相对削弱了。

14.①都具有非凡的胆略(有勇);②都具备随机应变的能力和智谋(有谋)③都深明大义,不计个人荣辱,勇于为国家而献身(深明大义或有赤诚的爱国心)。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郑国商人弦高准备到周王都城去做生意,遇到了秦国的军队,用四张熟牛皮作先行礼物,又送十二头牛犒劳军队。

“于周"是“市”后置状语,C处断句;

“遇"的宾语是“之”,D处断句;

乘,数词“四"的代称,韦,熟皮,加工过的兽皮,“乘韦”作“先"的状语,中间不能断开,“牛十二”作“犒"的状语,中间不能断开,所以在G处断句。

故选CDG。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

A.错误。拒绝、推辞/告辞。句意:秦穆公拒绝不听。/现在人家正好比是菜刀和砧板,我们则好比是鱼和肉,告辞干什么呢?

B.正确。参加、参与/赞成。句意:蹇叔的儿子也参加这次出征的队伍。/我赞成曾点的观点。

C.正确。句意:郑国有打猎的原圃。/手接触的地方,肩依靠的地方。

D.正确。还,表示祈使/真是,表感叹。句意:我们还是回去吧。/真是令人奇怪啊!

故选A。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C.“并预测这可能会导致秦军的失败”错误,原文是“必败”,即王孙满通过这些弱点认为秦军必定失败。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1)“师”,军队;“备”,防备;“无乃……乎”,恐怕……吧、只怕……吧。

(2)“焉”,哪里、什么;“陪”,增加;“薄”,削弱。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人物形象特点的能力。

无论是弦高还是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他们都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运用自己的智慧为国家的安全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弦高在得知秦军要袭击他的国家郑国时,能够迅速作出判断并采取行动,一面派人急速回国报告,一面伪装成郑国国君的特使,以礼物犒劳秦军,成功使秦军班师回国。而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临危受命,只身去说服秦君,运用智慧化解了郑国的危难。可见,他们同样以国家利益为重,在国家危难之际,都具有非凡的胆略(有勇)和随机应变的能力和智谋(有谋),不计个人得失,不顾个人安危,成功地保护了国家。

参考译文:

材料一:

秦国大夫杞子从郑国派人向秦国报告说:“郑国人让我掌管他们都城北门的钥匙,如果偷偷派遣军队前来,郑国就可以得到了。”秦穆公为这件事询问老臣蹇叔。蹇叔说:“辛苦军队去偷袭远方的国家,我是没有听说过的。军队疲劳、力量穷尽,远方的君主对这件事有防备,恐怕不可以吧?军队的行动,郑国必然会知道,劳苦而无所得,士兵们必定会有怨恨背离之心。而且行军千里,又有谁会不知道呢?"秦穆公拒绝不听。召集秦国将领孟明、西乞、白乙,派他们带兵从东门外出发。蹇叔为这件事哭了,说:“孟明!我能看见军队活着出去而不能看见他们活着回来呀!”秦穆公派人对蹇叔说:“你懂什么?你如果活到七十岁就死去,现在你坟头的树都有合抱那么粗了!"蹇叔的儿子也参加这次出征的队伍,蹇叔哭着送别,说:“晋国人必定在于崤这个地方设伏兵截击我们的军队。崤有两座大山:南面那座山,是夏代君主皋的墓地;北面那座山,是周文王躲避过风雨的地方。一定会死在这两个地方之间,我准备到那里去收你的尸骨。”秦国的军队于是就向东进发了。

鲁僖公三十三年春天,秦国军队经过周都城的北门,兵车左右两边的战士脱下战盔,下车步行,表示敬意,接着有三百辆兵车的战士刚下兵车又跳着登上去。周襄王之孙满年纪还小,看到这种情形,对周王说:“秦国的军队轻佻放肆而且无礼,肯定失败。轻佻放肆就缺少谋划,无礼就粗疏随意。进入险境却随意,又缺少谋划,能不失败吗?"

到达滑国时,郑国商人弦高准备到周都城去做生意,遇到了秦国的军队,用四张熟牛皮作先行礼物,再送十二头牛犒劳秦国军队,说:“敝国国君听说你们将要行军经过敝国,冒昧地让我来犒劳您的部下。敝国不富裕,您的部下要久住,住一天就供给一天的食粮,要走就准备好一夜的保卫工作。”弦高还派人立刻到郑国报信。

郑穆公派人去杞子等三人的客馆查看,原来杞子及其部下已经捆好行装、磨好武器、喂饱了马匹做好战斗准备。郑穆公派郑国大夫皇武子去辞退他们,说:“你们在敝国居住得太久了,只是敝国一切吃的用的都快消耗尽了。如今你们也即将要离去了吧,郑国有打猎的原圃,好像你们秦国也有打猎的具囿,你们到原圃去猎点麋鹿之类的在路上食用,以便让敝国得到安宁吧,怎么样?"于是杞子逃到了齐国,逢孙、杨孙逃到了宋国。孟明说:“郑国已经有所防备了,不能指望什么了。继续进攻不能取胜,包围没有后续部队,我们还是原路返回吧。”于是灭掉了滑国就回去了。

材料二:

在夜晚(有人)用绳子拴着烛之武从城楼上放下去,见到秦穆公,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那就冒昧地用这件事情来麻烦您。然而越过别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哪里用得着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就相对削弱了。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作为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外交使者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资粮,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法惠寺横翠阁(节选)

苏轼

春来故国归无期,人言悲秋春更悲。

已泛平湖思濯锦,更看横翠忆峨眉。

雕栏能得几时好,不独凭栏人易老。

百年兴废更堪哀,悬知草莽化池台。

游人寻我旧游处,但觅吴山横处来。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二句运用了对比手法,写出了岁月流逝、归期渺无的愁绪,凸显了诗人内心的痛苦与挣扎。

B.三四句是虚实结合,“平湖"横翠”为眼前所见,是实写;“濯锦"峨眉”,为家乡之景,为虚写。

C.五六句暗用李煜“雕栏玉砌应犹在"和“独自莫凭栏”等词句,诗人通过化用,使诗的意境更深远。

D.最后四句通过衬托、虚实结合等多种手法的运用,将个人情感与历史变迁、自然景观融为一体。

16.苏轼在《赤壁赋》中说:“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在本诗中,哪两句最能体现出这种思想?为什么?请简要分析。

【答案】15.D16.①这个思想在本诗中主要体现在最后两句诗中。②“物无尽”体现在我的旧游处和吴山是永恒不变的。③“我无尽"体现在诗人游览时的心境与游兴应该和后来的游者是相通的,这样的心境与游兴将代代无穷尽。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

D.“最后四句通过衬托、虚实结合等多种手法的运用”错误,这里没有衬托,只有虚实,眼前看到的池台为实,想到这些终将化成草莽为虚;眼前自己游览吴山为实,想象后人循着自己的踪迹来游览吴山是虚。这些句子中没有衬托。

故选D。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意思是,从它不变的那一面来看,则万物和我都是无穷无尽的。

能够体现这种思想的句子是“游人寻我旧游处,但觅吴山横处来”。诗人说,即使百年之后“我"没有了,但游人一定会循着我游览过的地方来吴山游览,因为吴山永恒不变,“我”的旧游处也永远在那里。这里的“物无尽"体现在我的旧游处和吴山是永恒不变的。

诗人来吴山游览,登临所见、由登临而产生的感慨,这些心境和游兴与后来的游者是一样的,并且只要吴山在这里,就一定会有游览者,这种心境和游兴就会代代延续,无穷无尽。这就是“我无尽”的含义,以不变的眼光看待物与我,就能超越具体的悲和喜,与大自然一样,达到永恒。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地位。《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在曾皙的追问下,孔子说出“哂由”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登泰山记》中,作者运用拟人、比喻的手法写出了自己登上山顶时看到的壮观雪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中国古代传统社会中,植桑养蚕是重要的农事活动。“桑"在古诗词中也经常出现,如“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为国以礼②.其言不让③.苍山负雪④.明烛天南⑤.狗吠深巷中⑥.鸡鸣桑树颠(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注意以下字的书写:礼、负、巷。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勾践、李白、范仲淹……历史上,不甘平庸的人有很多。因为拒绝平庸,才有了勾践①▲的气魄,他坚守信念,苦心人终“三千越甲可吞吴”,成就一方霸主。因为拒绝平庸,才有了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的豪迈,他高吟“天生我材必有用”,他的②▲激荡着沧浪之水,点缀了他一生的精彩。因为拒绝平庸,才有了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的雄心勃勃。他梦回连营,北望神州,感叹千古兴亡大事:他登高远眺,沙场点兵,尽览五十弦外的马蹄声。因为拒绝平庸,才有了范仲淹“将军白发征夫泪"的决心,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即使是饥寒交迫他也③▲。拒绝平庸,是一种精神,是生命之路的“引航灯塔"。为人不可平庸,平庸让人萎靡不振;处世不可平庸,平庸会让人失去原则。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20.下列四句引号的用法和文中“引航灯塔”引号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做“发扬国光”。

B.父亲的话让我意识到,要打破我们父子之间这层令人悲哀的“厚壁障"太难了。

C.如果某一所房子画上了一个红十字,大家就知道,这所房子的主人受到了“菲默法庭”的判决。

D.著名画家徐悲鸿笔下的马,正如有的评论家所说的那样,“形神兼备,充满生机"。

【答案】18.①卧薪尝胆或忍辱负重

②雄心壮志或豪情壮志

③壮心不已或老当益壮19.他梦回连营,沙场点兵,聆听五十弦外的马蹄声;他登高远眺,北望神州,感叹千古兴亡大事。

20.B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①空,根据勾践卧薪尝胆终灭吴的历史事件,以及后文可知,此处可填“卧薪尝胆”或“忍辱负重"。

卧薪尝胆:睡觉睡在柴草上,吃饭睡觉都尝一尝苦胆。形容人刻苦自励,发奋图强。忍辱负重:为了完成艰巨的任务,忍受暂时的屈辱。

第②空,根据后文“激荡着沧浪之水”可知,此处应填修饰“激荡"的状态,而结合“豪迈”和“高吟‘天生我材必有用’"可知,此处可填“雄心壮志”或“豪情壮志"。

雄心壮志:伟大的理想,宏伟的志愿。豪情壮志:豪迈的情感,远大的志向。

第③空,根据前文“将军白发征夫泪”中的“白发”,可知可填““壮心不已”或“老当益壮"。

壮心不已:指有抱负的人到了晚年,雄心壮志仍不衰减。老当益壮:年纪虽老而志气更旺盛,干劲更足。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横线句子有两处语病:

第一处,搭配不当,“马蹄声”不能用来搭配“尽览”,而只能用“聆听”来搭配,故应修改为“聆听五十弦外的马蹄声";

第二处,不合逻辑,根据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的原文“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可知,“沙场点兵"应与“梦回连营”相连,而且“五十弦外的马蹄声"也是梦回连营的相关内容,而且只有“登高远眺”才能“北望神州"。故修改为“他梦回连营,沙场点兵”“他登高远眺,北望神州"。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文中的“引航灯塔”引号表特殊含义。

A.表否定或讽刺;

B.表特殊含义;

C.为特定称谓;

D.为引用。

故选B。

(二)语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关于喝水与减肥,很多人有个误区,认为喝热水能提高代谢,①▲。理由是喝热水后体温会上升,新陈代谢也就随之提高,就像人生病发烧时代谢会提高一样。实际上,喝热水对健康人的体温几乎没有影响,②▲,人体都是恒温的,对基础代谢的影响更是微乎其微,自然也就谈不上减肥。

不过出人意料的是,有一项人体实验的结果显示,③▲。实验将一群健康的成年人分为三组,分别给他们喝常温蒸馏水、常温生理食盐水和3℃的冰水。结果发现,不管是喝常温蒸馏水还是生理食盐水,都不能提高新陈代谢;而喝了3℃的冰水,新陈代谢竟然提高了4.5%,并且这一效果可持续60分钟。不过遗憾的是,新陈代谢提高4.5%带来的热量差,对减肥来说基本上无济于事,平时做菜少放半勺油就出来了。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它与上下文语意连贯、内容贴切,整段文字结构完整、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2.简述第二自然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转折关系的句子,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40个字。

【答案】21.①从而(进而)达到减肥的目的

②不管喝多少热水

③冰水可以提高新陈代谢

22.虽然喝冰水能提高新陈代谢,但是提高的幅度很小,对减肥基本没有帮助。

【解析】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此处是说“关于喝水与减肥"的“误区”,“认为喝热水能提高代谢”,下句应与“减肥”关联,“提高代谢"似乎就能达到减肥的目的,故填“从而(进而)达到减肥的目的”。

第二空,前面说“喝热水对健康人的体温几乎没有影响”,关键词是“喝热水”和“体温";后句说的是对体温的影响“人体总是恒温的”,此处应当是说“喝热水”,而且照应“总是”,应当用“不管"之类的词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