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卷浙江省金华市浦江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卷
一、活动一:感受·光
1.(2024七下·浦江期末)他们是一束束光,让我们追寻他们足迹,汲取他们的力量。请你阅读下列语段,完成相关任务。
自古以来,那些卓越的身影如同璀璨的星辰,照亮了我们前进的道路,让我们(qīnpèi)
____人生旅途中,我们时常迷(máng)____,不知所措。然而,这些(bǎng)____样,就像那照亮黑暗的火炬,为我们指引方向,激励我们不断挑战自我,在人生的道路上勇往直前!“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____,____"(《木兰诗》),展现了金戈铁马的英雄回家后美丽可爱的女儿情态;____,____”(《逢入京使》),万千思念,唯有一声“传语"安慰家人——木兰和岑参,他们告诉我们报国与亲情难以两全之时该如何选择。顺境时要放眼长远,才能履险如夷:____,____(《过松源炊漆公店》);困境中往往蘊含希望:____,____”(《游山西村》)——杨万里和陆游,他们告诉我们如何看待顺境和逆境。“____,____(《陋室铭》),刘禹锡则告诉我们只要品德高尚,身居陋室又何妨?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qīnpèi迷mángbǎng样
(2)给文中加点字“卓"选择正确的读音()
A.zhuōB.zhuó
(3)根据语境,在横线上填上恰当的经典诗文。
(4)请写出两个带“光”字的四字短语,要求结构与示例一致。
示例一:五光十色示例二:光彩夺目;
【答案】(1)钦佩;茫;榜
(2)B
(3)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政入万山围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4)光天化日;光芒万丈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一般性默写;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1)“qīnpèi"对应的汉字是“钦佩”,“钦"字注意不要写成“心”字底,“佩"字注意左右结构的比例。“迷máng”对应的是“迷茫”,“茫”字是上下结构,上面是“艹”,不要写错。“bǎng样”对应的是“榜样”,“榜”字注意是左右结构,右边是“旁"。
(2)关于“卓”字读音的选择,主要考查对常见字读音的掌握,“卓"通常读“zhuó”。
(3)诗文默写要求:一、不能添字,少字;二、字的笔画要准确,不能写错别字。此题中容易写错的字有:鬓、凭、政、馨
(4)四字短语创作部分,要求在结构上与示例一致,且包含“光"字,这既考查了词汇积累,又考查了对词语结构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故答案为:(1)钦佩;茫;榜(2)B;(3)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政入万山围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斯是陋室;惟吾德馨;(4)光天化日;光芒万丈
【点评】(1)本题考查根据拼音写汉字。解答这类问题时,关键在于平时要做好字词的积累,答题时联系前后文认真辨析,规范书写。
(2)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识记能力。需要学生在平时读课文时,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注意读音、字形,并注意在具体语境中体会读音及书写。
(3)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
(4)本题考查成语的积累。解答本题要靠平时的成语积累,在平时的学习中要熟记成语的字形,重点词及成语的意思。
二、活动二:呵护·光
(2024七下·浦江期末)眼睛,是光的感应器。从晨曦到黄昏,我们用各自的视觉,阅读着世界。请你阅读下面几则材料,完成相关任务。
材料三:
“预防孩子近视发生,户外活动是关键。”浙江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眼科中心视光部主任倪海龙表示,不论室外是晴天、阴天或是雨天,光线亮度都要高于室内。“如果一天内累计户外活动时间超2小时,能有效缓解眼疲劳,并帮助体内分泌多巴胺,抑制眼轴过度增长,预防近视"。
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主任医师张丰菊看来,眼睛发育作为孩子生长发育过程的重要一环,同样需要膳食营养的平衡。“俗话说‘药补不如食补’。预防近视,家长要纠正孩子挑食
的不良习惯,改善孩子的饮食结构,每天给孩子补充丰富的蛋白质和维生素”。
按照医学标准,近视度数大于600度就是高度近视,高度近视如果得不到有效控制则会发展为病理性近视,诱发眼睛多种病变,如视网膜脱离、撕裂、裂孔、黄斑出血等,高度近视引发的病理性近视,已成为我国主要致商性眼病之一。如果已经高度近视,该怎么补救?对此,长沙爱尔眼科医院副主任医师陈兆认为,可从“减少伤害"和“增加保护”两方面来避免引发高度近视并发症―一前者,要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避免做伤害眼睛的运动,如跳水、山地车骑行等。后者,要定期去专业的眼科医疗机构做眼健康检查,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经济日报新闻客户端.2024.5.21
材料四:
近日,教育部等四部门发出通知,决定开展第8个全国近视防控宣传教育月活动。
近些年,我国儿童青少年近视呈现高发、低龄化发展态势,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预防儿童青少年近视,家长、学校和社会各部门要摘掉“近视眼镜”,树立“远视”思维,通过家校社协同预防,共同呵护好孩子们的“心灵之窗"。
学校在预防儿童青少年近视方面要扎实落实国家相关政策。此次四部门联合要求,中小学校每节课间应安排学生走出教室适量活动和放松,每天统一安排30分钟大课间体育活动。学校要打开思路、创新课间活动方式,确保中小学生课间正常活动,让学生有更多时间到户外活动,缓解视力疲劳。此外,在数字信息时代,一些学校忽视了传统教学的优势,广泛频繁应用多媒体。这一点也要引起重视,适度、恰当使用多媒体教学,以最大限度减少儿童青少年的近视发生率。
家长在预防儿童青少年近视方面要把好第一道关。孩子的近视与家庭的影响、家长的教育密不可分。家长要从孩子身心健康和教育成长的长远角度出发,以身作则,增强体育锻炼,给孩子树立良好的示范。合理规划孩子在学龄前或节假日的作息时间,尤其要严格控制孩子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长和频率,多陪孩子参加亲子读书、运动、劳动等活动,尽可能减少孩子对“电子保姆”的依赖,营造一个阳光、健康、和谐、良好的家庭环境。
——《中国教育报》2024.3.14
2.下列有关材料的理解和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近些年,我国儿童青少年近视呈现高发、低龄化趋势,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需引起家校社各方面重视。
B.相关医学专家表示,户外活动时间超2小时,能缓解眼疲劳,预防近视。
C.为避免引发高度近视并发症,高度近视者一方面要避免运动,另一方面还要定期检查。
D.只要学校、家庭及相关监管部门细化责任,多方合力,树立“远视"思维,近视问题便不会发生。
3.阅读材料一、材料二,写出你的发现。
4.请根据材料三、材料四推测,可能有哪些原因会导致孩子近视?
5.邻居小语最近因视力模糊,被诊断为近视,他妈妈觉得“没啥关系,无非是戴副眼镜而已”·请结合材料思考并回答下列两个问题。
①你赞同她妈妈的看法吗?为什么?
②近视之后我们应该怎么做?请给小语或他妈妈提几条建议。(至少两条)
【答案】2.A
3.材料一和材料二展示的数据表明,我国儿童青少年的近视问题依然严峻。虽然2022年总体近视率51.9%较2021年的52.6%下降了0.7个百分点,与2018年的53.6%相比下降了1.7个百分点,但总体近视率仍然超过半数。特别是高中生的近视率高达80.5%,说明近视问题在高中阶段最为严重。此外,幼儿园和小学阶段的近视率分别为14.3%和35.6%,也呈现出较高的水平,这可能与现代儿童早期接触电子产品和学习压力有关。这些数据提醒我们,尽管近年来近视防控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儿童青少年近视问题仍需持续关注和加强防控。
4.户外活动时间不足。挑食导致饮食结构不合理,缺乏蛋白质和维生素等营养。长期使用电子产品,用眼习惯不良。学校过度使用多媒体教学。
5.①不赞同。近视不仅会给生活带来不便,还可能发展为高度近视,引发多种眼部病变,影响眼部健康。
②建议:增加户外活动时间,缓解眼疲劳。改善饮食结构,保证营养均衡。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控制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长和频率。定期去专业的眼科医疗机构做眼健康检查。
【知识点】新闻、材料类文本;理解概括新闻主要内容;分析材料主体特征;启示、感悟、建议类;定位筛选、分析整合文中信息
【解析】【点评】(1)(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3)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解决此类题目首先要浏览全文,明确各个段落(语句)的内容,同时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语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文章中的重要段落(关键语句),简洁准确概括。
(4)本题是开放性试题。观点明确即可。注意联系生活实际阐述理由。言之成理,言之成文即可。
2.A.正确。
B.表述不准确,原文说的是“如果一天内累计户外活动时间超2小时,能有效缓解眼疲劳,并帮助体内分泌多巴胺,抑制眼轴过度增长,预防近视”,不是“相关医学专家表示,户外活动时间超2小时,能缓解眼疲劳,预防近视”。
C.中“避免运动"错误,原文是“避免做伤害眼睛的运动”。
D.“只要……便不会发生"表述过于绝对,近视问题的产生和解决是复杂的,多方合力可以降低近视发生率,但不能保证近视问题绝对不会发生。
故答案为:A
3.从材料一和材料二中,我们可以发现几个关键的信息点。首先,近年来我国儿童青少年的近视率持续偏高,这是一个严重的健康问题。其次,尽管与过去几年相比,近视率有所下降,但总体水平仍然较高,特别是高中生的近视率达到了80.5%。此外,幼儿园和小学阶段的近视率也有显著上升,这说明近视问题正在向低龄化趋势发展。
故答案为:材料一和材料二展示的数据表明,我国儿童青少年的近视问题依然严峻。虽然2022年总体近视率51.9%较2021年的52.6%下降了0.7个百分点,与2018年的53.6%相比下降了1.7个百分点,但总体近视率仍然超过半数。特别是高中生的近视率高达80.5%,说明近视问题在高中阶段最为严重。此外,幼儿园和小学阶段的近视率分别为14.3%和35.6%,也呈现出较高的水平,这可能与现代儿童早期接触电子产品和学习压力有关。这些数据提醒我们,尽管近年来近视防控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儿童青少年近视问题仍需持续关注和加强防控。
4.从材料三可知,户外活动时间不足,无法有效缓解眼疲劳和抑制眼轴过度增长;孩子挑食导致饮食结构不合理,缺乏蛋白质和维生素等对眼睛发育有益的营养成分。从材料四可以看出,学校过度使用多媒体教学,可能会增加孩子的用眼负担;孩子长期使用电子产品,用眼习惯不良,如长时间近距离盯着屏幕等,也容易导致近视。
故答案为:户外活动时间不足。挑食导致饮食结构不合理,缺乏蛋白质和维生素等营养。长期使用电子产品,用眼习惯不良。学校过度使用多媒体教学。
5.第一小问考查对近视问题严重性的认识,需要您能够指出近视不仅仅是戴眼镜这么简单,还可能带来更严重的健康问题。第二小问基于材料提供的信息,为小语或他妈妈提供应对近视的建议,要求结合材料中的有效措施,如增加户外活动、改善饮食、养成良好用眼习惯、定期检查等,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故答案为:①不赞同。近视不仅会给生活带来不便,还可能发展为高度近视,引发多种眼部病变,影响眼部健康。②建议:增加户外活动时间,缓解眼疲劳。改善饮食结构,保证营养均衡。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控制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长和频率。定期去专业的眼科医疗机构做眼健康检查。
三、活动三:寻求·光
(2024七下·浦江期末)他们,是历史的巨人,也是生活中的普通人。让我们一起寻求身边的光。请你阅读文章,完成相关任务。
黑夜的火车
李朝德
挂上电话,我立刻就后悔了。
车窗外,落日失去了最后一抹余晖,远山只剩下黛色的模糊轮廓。
火车还有一个多小时才经过村里,那时天应该早黑透了吧,那么晚打电话告诉母亲站在路口做什么呢?
列车在黑夜中呼啸着,载着心事重重的乘客飞驰向前。
那天,我从昆明乘火车去一座叫宣威的小城参加会议,这趟城际列车要穿过村里。我家离铁路并不远,直线距离也就五六百米。
火车黑夜穿过家乡,最熟悉的景致与最亲近的人就在窗外忽闪而过,兴奋与激动转眼间成为远离的失落,那种感觉难于描述。
10多分钟前,我打电话告诉母亲,我要去宣威。母亲知道我要路过村里,很是高兴:“去威做什么?大概几点钟到?”我一一回答,有些遗憾:“可惜村里没有站,不然可以回家看看。"母亲说:“你忙你的,我身体好好的,不用管。”说完这句,电话里一阵沉默。
我理解这时的沉默。
车过村里,母子相距不过几百米,却不能相见。
母亲沉默,我也沉默。
我打破沉默:“妈,要不火车快到村里时我打电话给你,你去村里铁路口等我,我在7号车厢的门口向你摇手,你就可以看见我,我也可以看见你。"
对这个突然的提议,我自己也觉得有些意外和为难,黑夜中叫母亲在路口等着见我,算怎么一回事?但母亲很高兴。
我们当然知道那个路口,那个叫小米田的路口是连接村庄与田地的一个主要路口。近些年火车多次提速,由单线变成复线后,铁路沿线早在10多年前就全线封闭。小米田路口虽然还在,但早被栅栏完全隔断,要过铁路只能翻越天桥,现在只剩下三四米宽的道口。我坐的这趟火车时速大概120公里。这样的速度通过那个道口要多长时间呢?可能半秒都不到吧!相互能看见?
窗外一片模糊,无边的黑暗包裹着车厢,我计算着时间与路程,却总也看不见熟悉的风景。
焦躁中,看见远远的公路上有车流的灯光。我正纳闷儿这是哪条路呢,放着白色光芒的“施家屯收费站”几个字就出现了。我一阵悲凉,“施家屯"是隔壁村庄,火车应该在1分钟前就已驶过松林村,我竟然没有看见我熟悉的村庄和站在路口的母亲。:
我颓然打电话告诉母亲:“妈,天太黑了,我没有看见你,火车已经到了施家屯。”母亲也说:“刚才有趟火车经过,太快了,没有看见你。我想应该就是这趟火车,____(A可惜没有看见你。B.知道你在上面就行。)"
我为自己的粗心愧疚不已,说不出话来。年迈的母亲在黑夜的冷风中站着,我在明亮温暖的车厢里坐着。本想让她看见我,我也能看见她,却害得她在路边白白等待,空欢喜一场。
松林村的一草一木,我再熟悉不过,怎么会看不出来呢?
我不甘心地说:“妈,要不明晚我返回时在最近的曲靖站下?站上有到村里的汽车,半小时就能到村里,住一晚再回昆明,方便得很。”母亲连忙阻止,固执而又坚定,仿佛我这样做是她的错。我没有办法,自己赌气也是跟母亲赌气:“那就明晚还在这路口,到时候我会站在最后一节车厢的车门旁招手,一定可以看见。"
我又一次要求母亲去铁路口,固执得有些残忍。
我坚定地认为,是我的疏忽,才会没看见站在车窗外的母亲,那么近的距离怎么能看不见?那晚返程时,我早早走到最后一节车厢的车门旁。黑夜的火车如一条光带在铁轨上飘移,伏在玻璃上,我尽量睁大眼睛,可还是很难看清车窗外的景物。我想起顾城的诗句:“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我的光明在哪里呢?
返程时,我又看见了“施家屯收费站”,心头撞鹿。
内外温差大,车窗内起了一层薄薄的雾,我慌忙用手掌擦亮玻璃,双手罩住眼眶遮挡车内的亮光,让自己也陷入与外面一样的黑夜,在微弱的光线下仔细搜索一景一物。我终于看见被车灯照出几米远模糊的路面轮廓,看见了村庄里萤火般的昏黄灯光。
就在一个路口,我突然看见有束手电筒光在黑暗中照着火车!我刚要寻找并摇手呼喊,火车却过了!
我忙掏出电话,颤抖着告诉母亲:“妈,我看见你在路口啦!”
母亲也说:“我也看见你了。"
两句话说完,车外再没有了村庄,母亲越来越远了。
我在黑夜中的火车里不过是一晃而过的黑点,那个叫小米田的道口,不过三四米宽,而站在道口的母亲,她还没有一米六高……
(选自《阅读》2024年第6期)
6.【梳理·内容】请从“我”的角度梳理内容,完成下表。
7.【赏析:语言】揣摩下列语句,完成号里的问题。
①窗外一片模糊,无边的黑暗包裹着车厢,我计算着时间与路程,却总也看不见熟悉的风景。(赏析划线句)
②我又一次要求母亲去铁路口,固执得有些残忍。(如何理解“固执"和“残忍”的意思?)
8.【感知·形象】给文中句子划线处选择合适的语句。括号里A、B两个语句,哪句话更符合母亲形象?请结合文本阅读阐述理由。
文中句子:母亲也说:“刚才有趟火车经过,太快了,没有看见你。我想应该就是这趟火
车,(A.可惜没有看见你。B.知道你在上面就行。)"
9.【探究·结局】文章结尾,为什么“我”和母亲都说看见对方?他们确实互相看见了吗?请结合文章说说看法。
10.【思考·拓展】为文章结尾续写一段话,抒发“我"对母亲的感情,字数100字左右。
【答案】6.向母亲提议到路口见面;悲凉愧疚;未能在曲靖站下车
7.①赏析:通过“一片模糊”“无边的黑暗包裹"这些描写,营造出一种压抑、迷茫的氛围,烘托出“我”急切想看到熟悉风景却又看不到的焦急心情。
②“固执"指“我”坚持让母亲去铁路口等待相见的想法,不听他人劝阻;“残忍"指“我”没有考虑到母亲在黑夜中等待的辛苦和不便,只为了满足自己想见母亲的愿望。
8.B语句更符合母亲形象。因为母亲一心只想知道儿子在火车上,确认儿子安好就行,不在乎自己是否能真的看见儿子,体现了母亲对儿子无私的爱。
9.“我"和母亲都说看见对方,是因为他们内心都极度渴望见到彼此。实际上他们可能并没有真正互相看见,因为火车速度很快,道口很窄,光线又暗,但他们对彼此的爱让他们坚信看见了对方。
10.火车渐渐远去,母亲的身影也消失在黑暗中。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母亲啊,您的爱如这黑夜中的明灯,温暖着我。无论距离多远,时光多久,这份爱永远不会褪色,我会永远将您放在心中最重要的位置。
【知识点】记叙性散文;文章的表达方式和表达技巧;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概括理解文中人物形象;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解决此类题目首先要浏览全文,明确各个段落(语句)的内容,同时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语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文章中的重要段落(关键语句),简洁准确概括。
(2)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赏析句子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从修辞、语句中重要的动词、形容词、描写的角度、句式特点等几个角度考虑。表述的最后不要忽略了对作者情感内容的阐述。
(3)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解答此题关键是了解文章内容,找出描写人物的语句与相关事件,然后结合具体内容来分析。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主题的把握能力。文章的主题往往是作者对人和事物的情感态度的折射,要有通篇考虑,从重点语段、语句入手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5)本题考查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时,需根据文章内容以及主旨思想作答。
6.这道题主要考查对文章情节的梳理和对“我”的心理变化的把握。需要考生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按照事件的发展顺序,提取关键信息,概括“我"在每个阶段的心理感受。
故答案为:向母亲提议到路口见面;悲凉愧疚;未能在曲靖站下车
7.①要求对特定的句子进行赏析。通过对环境描写“窗外一片模糊,无边的黑暗包裹着车厢”的分析,来体会“我"的心情。考查考生对环境描写作用的理解,即通过营造氛围来烘托人物心理。②对关键词语“固执”和“残忍"的理解,需要结合上下文,深入剖析“我”的行为和心理,理解这两个词所反映出的“我"的坚持和对母亲的考虑不周。
故答案为:①赏析:通过“一片模糊”“无边的黑暗包裹"这些描写,营造出一种压抑、迷茫的氛围,烘托出“我”急切想看到熟悉风景却又看不到的焦急心情。②“固执"指“我”坚持让母亲去铁路口等待相见的想法,不听他人劝阻;“残忍"指“我”没有考虑到母亲在黑夜中等待的辛苦和不便,只为了满足自己想见母亲的愿望。
8.这道题侧重于考查考生对人物形象的把握和对语言细节的敏感度。考生需要深入理解母亲的性格特点和她对儿子的深厚情感。选择B语句更符合母亲形象,因为在整个故事中,母亲对儿子的爱是无私的、不求回报的,她更关心儿子是否在火车上安好,而不是自己是否能真的看见儿子。通过选择并阐述理由,考生能够进一步深化对母亲形象的理解,体会母爱的伟大和无私。
故答案为:B语句更符合母亲形象。因为母亲一心只想知道儿子在火车上,确认儿子安好就行,不在乎自己是否能真的看见儿子,体现了母亲对儿子无私的爱。
9.这道题是对文章结局的深度探究,要求考生挖掘人物语言背后的深层心理原因。“我"和母亲都说看见对方,是因为他们内心充满了对相见的强烈渴望和期待,这种情感超越了实际的视觉感知。然而,从实际情况来看,由于火车速度快、道口狭窄、光线昏暗等客观因素,他们很可能并没有真正清晰地看见彼此。考生需要综合考虑文章中的细节描写、人物情感以及现实条件,进行合理的分析和判断,展现自己对文本的深入思考和解读能力。
故答案为:“我”和母亲都说看见对方,是因为他们内心都极度渴望见到彼此。实际上他们可能并没有真正互相看见,因为火车速度很快,道口很窄,光线又暗,但他们对彼此的爱让他们坚信看见了对方。
10.此题主要考查考生的情感表达能力和文字创作能力。要求考生基于对文章中“我"对母亲感情的理解,进行进一步的延伸和抒发。考生在续写时,要紧扣“我”对母亲的爱、感激、愧疚等复杂情感,用真挚、简洁的语言表达出来,使结尾的续写与原文的情感基调相一致,同时具有一定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故答案为:火车渐渐远去,母亲的身影也消失在黑暗中。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母亲啊,您的爱如这黑夜中的明灯,温暖着我。无论距离多远,时光多久,这份爱永远不会褪色,我会永远将您放在心中最重要的位置。
11.(2024七下·浦江期末)《骆驼祥子》中老舍塑造了一个被“黑暗社会吞噬了"的祥子形象,其实祥子生活中也曾有过微光,请结合名著阅读说说,下列人物谁是祥子苦难生活中的那束光?.
A.曹先生B.刘四爷C.小福子
【答案】A
【知识点】作品的基本内容;《骆驼祥子》
【解析】【分析】在《骆驼祥子》中,曹先生是祥子苦难生活中的那束光。曹先生是个较为正直和善良的知识分子,他尊重祥子,对祥子以礼相待。祥子在曹先生家拉包月时,曹先生一家对他和气,给他相对宽松的工作环境。曹先生还愿意帮助祥子出主意,让祥子重新燃起对生活的希望。刘四爷是自私自利、残忍霸道的车场老板,他根本不关心祥子的死活,只把祥子当作赚钱的工具。小福子虽然善良、温柔,与祥子相互喜欢,但她自身命运悲惨,无力给予祥子实质性的帮助和改变,最终的离世更是给了祥子沉重的打击。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名著的阅读。阅读名著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名著表面的知识,如作者、人物及故事,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好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得心应手。
12.(2024七下·浦江期末)著名作家、学者张锦江说“《海底两万里》是‘点亮海底之谜的灯光’”,请你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首先,《海底两万里》这部作品以其丰富的想象力和精彩的描写,为读者揭开了海底世界神秘的面纱。在这部小说之前,人们对海底的了解相对有限,而作者通过生动的文字和引人入胜的情节,仿佛点亮了一盏明灯,让读者能够窥探到海底的奇妙景象,包括多样的海底生物、复杂的地形地貌、神秘的海底遗迹等。其次,从主题和思想层面来看,作品中蕴含的对科学、对未知世界的探索精神,如同灯光一样照亮了人们的思维和认知。它激发了读者对未知领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鼓励人们不断追求知识,勇敢地面对未知的挑战。再者,从文学价值的角度,这部作品的出现为科幻文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就像一盏明灯为后来的科幻创作者指明了方向,启发了更多优秀的科幻作品的诞生。总之,《海底两万里》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深刻的内涵,成为了照亮人们了解和探索海底世界的一盏明灯。
【知识点】对作品的体验感受;《海底两万里》
【解析】【分析】题目中的关键在于理解张锦江所说的“点亮海底之谜的灯光"这一表述。这要求考生能够从多个角度深入剖析《海底两万里》这部作品的价值和意义。首先,需要考生具备对作品内容的熟悉程度,能够回忆起书中所描绘的海底奇妙景观和神秘元素,从而理解它是如何揭开海底之谜的。其次,要思考作品所传达的精神内涵,例如探索精神、科学精神等,是如何像灯光一样启迪读者的思维。再者,还需要考生了解这部作品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明白它对科幻文学发展的引领和示范作用。
故答案为:首先,《海底两万里》这部作品以其丰富的想象力和精彩的描写,为读者揭开了海底世界神秘的面纱。在这部小说之前,人们对海底的了解相对有限,而作者通过生动的文字和引人入胜的情节,仿佛点亮了一盏明灯,让读者能够窥探到海底的奇妙景象,包括多样的海底生物、复杂的地形地貌、神秘的海底遗迹等。其次,从主题和思想层面来看,作品中蕴含的对科学、对未知世界的探索精神,如同灯光一样照亮了人们的思维和认知。它激发了读者对未知领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鼓励人们不断追求知识,勇敢地面对未知的挑战。再者,从文学价值的角度,这部作品的出现为科幻文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就像一盏明灯为后来的科幻创作者指明了方向,启发了更多优秀的科幻作品的诞生。总之,《海底两万里》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深刻的内涵,成为了照亮人们了解和探索海底世界的一盏明灯。
【点评】本题考查名著的阅读。阅读名著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名著表面的知识,如作者、人物及故事,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好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得心应手。
四、活动四:延续·光
(2024七下·浦江期末)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中,融汇着古人的智慧之花,照亮我们的人生之路。请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相关任务。
【材料一】
题花山寺壁
【宋】苏舜钦
寺里山因花得名,繁英不见草纵横。栽培剪伐须勤力,花易凋零草易生。
【材料二】
旦须先读书三五卷,正其用心处,然后可及他事。暮夜见烛亦复然。若遇无事,终日不离几案。苟善于此,一生永不会向下做下等人。汝见吾事,自知不妄。吾二年来目力极昏,看小字甚难,然盛夏帐中亦须读数篇书,至极困乃就枕。不尔,胸次歉然。若有未了事往往睡亦不美况昼日乎?若凌展便治俗事,或兀然①闲坐,日复一日,与书卷渐远,岂复更思学问?如此,不流入庸俗人,则著衣吃饭,一呆子弟耳。况复博奕②饮酒,追逐玩好,寻求交游,任意所欲,有一如此,近二三年,远五六年,未有不良身破家者。此不待吾言而知也。
——【宋】叶梦得《石林家训》
【注释】①兀然:昏然无知的样子。②博奕:赌博下棋。爽,通弃,下棋。
13.材料一的诗歌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分析。
14.解释加点字。
汝见吾事
至极困乃就枕
则著衣吃饭
追逐玩好
15.用“/”给文中划线句划分停顿,限断2处。
若有未了事往往睡亦.不美况昼日乎?
16.下列有关材料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题花山寺壁》语言浅显,却包含着万物生长的一个真理,“花易凋零草易生”,值得深思。
B.叶梦得认为早上正是读书的好时机,起来要先读书,然后再做其他事。
C.因为“目力极昏,看小字甚难”,所以往往读几篇文章就犯困了。
D.家训虽然不是真理,但可以给我们许多启迪。
17.联系实际,结合上述诗文,谈谈你分别从中获得什么启示。
【答案】13.材料一的诗歌主要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诗的前两句“寺里山因花得名,繁英不见草纵横”,将花山寺过去因花得名,繁花盛开的盛景与如今花儿不见、杂草丛生的荒凉景象进行对比。突出了岁月变迁、无人打理导致的兴衰变化,引发人们对世事无常的感慨。
14.你;靠近,到;穿;美好的事物
15.若有未了事/往往睡亦不美/况昼日乎?
16.C
17.从《题花山寺壁》中获得的启示是:世间万物都在不断变化,美好的事物需要精心呵护和打理,否则容易衰败。这启示我们要珍惜美好的事物,并付出努力去维护。从《石林家训》中获得的启示是:要勤奋读书,坚持不懈,不能因为各种借口而疏远书籍。读书能提升自我,避免沦为庸俗之人。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应该把读书学习放在重要位置,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断充实自己,避免沉迷于不良嗜好,追求有意义的生活。
【知识点】古诗词曲的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惜春悲秋;文言文断句;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分析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鉴赏诗歌,首先要掌握一定的鉴赏知识、专业术语,如表达技巧:象征、用典、烘托、寓情于事、托物言志、以静显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等等,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句做具体的分析,这样才能准确地鉴赏。
(2)本题考查文言实词意义。翻译文言实词的意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的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同时还应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准确的判断。考题涉及的词语都来源于教材中所选的课文,这要求学生应加强对教材所选入的文言文诵读与掌握,解答根据所学过的课文,根据上下文做出判断。
(3)本题考查断句的能力。给语句断句时,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在弄清句子的成分。一般来说,主谓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应该有停顿;同时注意题干的要求,需要断几处。
(4)本题考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找出相关的语句做出具体的分析即可。
(5)本题是开放性试题。观点明确即可。注意联系生活实际阐述理由。言之成理,言之成文即可。
【参考译文】
每天必须先读书三五卷,端正自己用心的地方,然后才可以去做其他的事。晚上在烛光下也是这样。如果没有事情,整天都不离开书桌。如果能善于这样做,一生永远不会沦为下等人。你看到我的做事,自然知道我不是随便乱说。我这两年来视力非常昏花,看小字很困难,然而在盛夏的蚊帐中也必须读几篇书,困到极点了才去睡觉。不这样的话,心里就会不安。如果有没做完的事,往往睡觉也不踏实,何况是白天呢?如果凌晨就处理世俗事务,或者茫然地闲坐,一天又一天,与书卷渐渐疏远,难道还会再思考学问?像这样,不沦为庸俗的人,就只是会穿衣吃饭的痴呆子弟罢了。更何况赌博饮酒,追逐玩乐,寻求交往游玩,随意放纵自己的欲望,有其中一种这样的情况,近的二三年,远的五六年,没有不自身败坏家庭破落的。这不用等我说就知道啊。
13.这道题旨在考查对诗歌表现手法的识别和分析能力。首先需要考生熟知常见的诗歌表现手法,如对比、象征、托物言志等。然后通过对诗句的仔细研读,判断出所运用的具体手法,并能够结合诗句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阐述,说明这种手法是如何增强诗歌的艺术效果和表达主题的。
故答案为:材料一的诗歌主要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诗的前两句“寺里山因花得名,繁英不见草纵横”,将花山寺过去因花得名,繁花盛开的盛景与如今花儿不见、杂草丛生的荒凉景象进行对比。突出了岁月变迁、无人打理导致的兴衰变化,引发人们对世事无常的感慨。
14.“汝见吾事"中,“汝”常见释义为“你"。整句可译为“你看到我的行事”。这里考查的是常见的文言第二人称代词。“至极困乃就枕"中,“就”常见释义为“靠近,到"。整句可译为“到极其困倦的时候才去睡觉”。考查的是“就"这个词在文言文中作动词的常见用法。“则著衣吃饭”中,“著"常见释义为“穿”。整句可译为“那就穿衣吃饭"。考查对“著”这个多义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准确理解。“追逐玩好"中,“好”常见释义为“美好的事物"。整句可译为“追逐美好的玩物”。考查对“好"这个词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辨别。
故答案为:你;靠近,到;穿;美好的事物
15.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这句话的意思为:如果有没做完的事情,往往睡觉也不安稳,何况是白天呢?
“若有未了事”是一个假设条件,“往往睡亦不美"是结果,“况昼日乎”是进一步的反问,加强语气。停顿解析:“若有未了事"是一个完整的表述,其后停顿;“往往睡亦不美”是对前面假设情况的结果描述,再停顿;“况昼日乎"是一个反问句,单独成一部分。这样的停顿划分符合句子的逻辑和语法结构,能够清晰地表达句子的意思。故答案为:若有未了事/往往睡亦不美/况昼日乎?
16.ABD.正确。
C.有误。原文说“吾二年来目力极昏,看小字甚难,然盛夏帐中亦须读数篇书,至极困乃就枕”,并不是因为“目力极昏,看小字甚难"所以读几篇文章就犯困,而是即便有这样的困难也坚持读书,困极了才去睡觉。
故答案为:C
17.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目,要求考生在理解诗文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思考并阐述从诗文中得到的启发和感悟。不仅考查了对诗文主旨的把握,还考查了考生将文学作品与现实生活相联系,进行思考和表达的综合能力。
故答案为:从《题花山寺壁》中获得的启示是:世间万物都在不断变化,美好的事物需要精心呵护和打理,否则容易衰败。这启示我们要珍惜美好的事物,并付出努力去维护。从《石林家训》中获得的启示是:要勤奋读书,坚持不懈,不能因为各种借口而疏远书籍。读书能提升自我,避免沦为庸俗之人。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应该把读书学习放在重要位置,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断充实自己,避免沉迷于不良嗜好,追求有意义的生活。
五、活动五:成为·光
18.(2024七下·浦江期末)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有人说,心中有光追光而行是一个人最美的模样生活里,总有一个个他们保持热爱,乘风破浪一路披荆斩棘,一路奋力成长——《人民日报》2024.5.4我们都是青春途中的赶路人在追逐光的同时自己也会染上亮色愿你我都能成为光——《人民日报2023.5.17
请以“追光的人”为题写一篇文章。
写作要求:围绕中心,恰当选材;写人叙事,抓住细节;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要写成诗歌;不少于500字。
【答案】例文:
追光的人
在生活的长河中,总有那么一些人,他们心中怀揣着光芒,无畏艰难,追光而行。我的邻居李爷爷,就是这样一位追光的人。
李爷爷已年逾古稀,但他的眼睛里总是闪烁着坚定的光芒。他热爱书法,从小就梦想着能成为一名书法家。然而,由于家庭贫困,他年轻时无法接受专业的书法教育。
但这并没有阻挡他追光的脚步。白天,他辛勤劳作;夜晚,在那昏黄的灯光下,他总是一笔一划地临摹字帖。他的手因为长时间的书写而长满了老茧,但他从未抱怨过。
记得有一次,我去他家玩,看到他的书房里堆满了各种书法作品和书籍。他正专注地写着一幅字,额头上布满了汗珠,却浑然不觉。我好奇地问:“李爷爷,您这么辛苦,不累吗?"他抬起头,微笑着说:“孩子,追逐梦想的路上,怎么会累呢?只要心中有光,就有前进的动力。”
后来,李爷爷的作品开始在一些比赛中获奖,他的名声也渐渐传开。但他并没有因此而骄傲自满,依然每天坚持练习。他还免费教社区里的孩子们书法,希望能把这门艺术传承下去。
在李爷爷的身上,我看到了追光者的坚持和执着。他用自己的行动告诉我,只要心中有光,勇敢地追光而行,就一定能实现梦想。
我们都是青春途中的赶路人,在追逐光的同时,自己也会染上亮色。愿我们都能像李爷爷一样,成为那个勇敢追光的人,在人生的道路上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芒。
【知识点】全命题作文
【解析】【分析】第一则材料指出心中有光并追光而行是美好的,生活中的他们能克服困难,努力成长。第二则材料表明我们在青春路上追逐光时自身也会变得优秀,期望大家都能成为光。
【题干分析】材料第一则描述了追光之人的状态和品质,他们充满热爱,勇往直前。第二则强调我们作为青春的赶路人,在追光中能自我提升。写作思路:开篇点明“追光的人"的定义和特点。接着通过具体事例展现追光之人的奋斗过程,比如讲述一位创业者在面对重重困难时,凭借心中的理想之光坚持前行。然后分析追光对于个人成长的意义,如使人坚定信念、拥有勇气等。最后阐述我们应如何追光,怎样在追光中成就自我。作文开头可以通过描绘一个充满希望的场景引出“追光”的话题,事例素材可以选取科学家为实现科研突破不懈努力、运动员为夺冠刻苦训练等,结尾可以以展望未来、呼吁大家一起追光来收束。
【立意提取】
1.追光之旅,成就非凡
2.追光者,点亮人生
【点评】本题考查命题作文的写作。弄清题目的要求后,就要认真回忆、选择与这个题目有关的材料,哪些事例是自己最熟悉的,最有新意的,让人眼前一亮的,确定好作文中心来选取、组织素材;在文体的选择上也要在符合题干要求的基础上选择自己最擅长的。如果写记叙文就要写好情节,写出精彩的细节;如果写议论文就要观点鲜明,真正做到“摆事实、讲道理"。平时要多积累写作素材,多写随笔,考场才能做到得心应手,下笔如有神。
1/1浙江省金华市浦江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卷
一、活动一:感受·光
1.(2024七下·浦江期末)他们是一束束光,让我们追寻他们足迹,汲取他们的力量。请你阅读下列语段,完成相关任务。
自古以来,那些卓越的身影如同璀璨的星辰,照亮了我们前进的道路,让我们(qīnpèi)
____人生旅途中,我们时常迷(máng)____,不知所措。然而,这些(bǎng)____样,就像那照亮黑暗的火炬,为我们指引方向,激励我们不断挑战自我,在人生的道路上勇往直前!“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____,____”(《木兰诗》),展现了金戈铁马的英雄回家后美丽可爱的女儿情态;____,____"(《逢入京使》),万千思念,唯有一声“传语”安慰家人——木兰和岑参,他们告诉我们报国与亲情难以两全之时该如何选择。顺境时要放眼长远,才能履险如夷:____,____(《过松源炊漆公店》);困境中往往蘊含希望:____,____"(《游山西村》)——杨万里和陆游,他们告诉我们如何看待顺境和逆境。“____,____(《陋室铭》),刘禹锡则告诉我们只要品德高尚,身居陋室又何妨?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qīnpèi迷mángbǎng样
(2)给文中加点字“卓”选择正确的读音()
A.zhuōB.zhuó
(3)根据语境,在横线上填上恰当的经典诗文。
(4)请写出两个带“光"字的四字短语,要求结构与示例一致。
示例一:五光十色示例二:光彩夺目;
二、活动二:呵护·光
(2024七下·浦江期末)眼睛,是光的感应器。从晨曦到黄昏,我们用各自的视觉,阅读着世界。请你阅读下面几则材料,完成相关任务。
材料三:
“预防孩子近视发生,户外活动是关键。”浙江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眼科中心视光部主任倪海龙表示,不论室外是晴天、阴天或是雨天,光线亮度都要高于室内。“如果一天内累计户外活动时间超2小时,能有效缓解眼疲劳,并帮助体内分泌多巴胺,抑制眼轴过度增长,预防近视"。
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主任医师张丰菊看来,眼睛发育作为孩子生长发育过程的重要一环,同样需要膳食营养的平衡。“俗话说‘药补不如食补’。预防近视,家长要纠正孩子挑食
的不良习惯,改善孩子的饮食结构,每天给孩子补充丰富的蛋白质和维生素”。
按照医学标准,近视度数大于600度就是高度近视,高度近视如果得不到有效控制则会发展为病理性近视,诱发眼睛多种病变,如视网膜脱离、撕裂、裂孔、黄斑出血等,高度近视引发的病理性近视,已成为我国主要致商性眼病之一。如果已经高度近视,该怎么补救?对此,长沙爱尔眼科医院副主任医师陈兆认为,可从“减少伤害"和“增加保护”两方面来避免引发高度近视并发症―一前者,要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避免做伤害眼睛的运动,如跳水、山地车骑行等。后者,要定期去专业的眼科医疗机构做眼健康检查,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经济日报新闻客户端.2024.5.21
材料四:
近日,教育部等四部门发出通知,决定开展第8个全国近视防控宣传教育月活动。
近些年,我国儿童青少年近视呈现高发、低龄化发展态势,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预防儿童青少年近视,家长、学校和社会各部门要摘掉“近视眼镜”,树立“远视”思维,通过家校社协同预防,共同呵护好孩子们的“心灵之窗"。
学校在预防儿童青少年近视方面要扎实落实国家相关政策。此次四部门联合要求,中小学校每节课间应安排学生走出教室适量活动和放松,每天统一安排30分钟大课间体育活动。学校要打开思路、创新课间活动方式,确保中小学生课间正常活动,让学生有更多时间到户外活动,缓解视力疲劳。此外,在数字信息时代,一些学校忽视了传统教学的优势,广泛频繁应用多媒体。这一点也要引起重视,适度、恰当使用多媒体教学,以最大限度减少儿童青少年的近视发生率。
家长在预防儿童青少年近视方面要把好第一道关。孩子的近视与家庭的影响、家长的教育密不可分。家长要从孩子身心健康和教育成长的长远角度出发,以身作则,增强体育锻炼,给孩子树立良好的示范。合理规划孩子在学龄前或节假日的作息时间,尤其要严格控制孩子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长和频率,多陪孩子参加亲子读书、运动、劳动等活动,尽可能减少孩子对“电子保姆”的依赖,营造一个阳光、健康、和谐、良好的家庭环境。
——《中国教育报》2024.3.14
2.下列有关材料的理解和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近些年,我国儿童青少年近视呈现高发、低龄化趋势,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需引起家校社各方面重视。
B.相关医学专家表示,户外活动时间超2小时,能缓解眼疲劳,预防近视。
C.为避免引发高度近视并发症,高度近视者一方面要避免运动,另一方面还要定期检查。
D.只要学校、家庭及相关监管部门细化责任,多方合力,树立“远视"思维,近视问题便不会发生。
3.阅读材料一、材料二,写出你的发现。
4.请根据材料三、材料四推测,可能有哪些原因会导致孩子近视?
5.邻居小语最近因视力模糊,被诊断为近视,他妈妈觉得“没啥关系,无非是戴副眼镜而已”·请结合材料思考并回答下列两个问题。
①你赞同她妈妈的看法吗?为什么?
②近视之后我们应该怎么做?请给小语或他妈妈提几条建议。(至少两条)
三、活动三:寻求·光
(2024七下·浦江期末)他们,是历史的巨人,也是生活中的普通人。让我们一起寻求身边的光。请你阅读文章,完成相关任务。
黑夜的火车
李朝德
挂上电话,我立刻就后悔了。
车窗外,落日失去了最后一抹余晖,远山只剩下黛色的模糊轮廓。
火车还有一个多小时才经过村里,那时天应该早黑透了吧,那么晚打电话告诉母亲站在路口做什么呢?
列车在黑夜中呼啸着,载着心事重重的乘客飞驰向前。
那天,我从昆明乘火车去一座叫宣威的小城参加会议,这趟城际列车要穿过村里。我家离铁路并不远,直线距离也就五六百米。
火车黑夜穿过家乡,最熟悉的景致与最亲近的人就在窗外忽闪而过,兴奋与激动转眼间成为远离的失落,那种感觉难于描述。
10多分钟前,我打电话告诉母亲,我要去宣威。母亲知道我要路过村里,很是高兴:“去威做什么?大概几点钟到?"我一一回答,有些遗憾:“可惜村里没有站,不然可以回家看看。”母亲说:“你忙你的,我身体好好的,不用管。"说完这句,电话里一阵沉默。
我理解这时的沉默。
车过村里,母子相距不过几百米,却不能相见。
母亲沉默,我也沉默。
我打破沉默:“妈,要不火车快到村里时我打电话给你,你去村里铁路口等我,我在7号车厢的门口向你摇手,你就可以看见我,我也可以看见你。”
对这个突然的提议,我自己也觉得有些意外和为难,黑夜中叫母亲在路口等着见我,算怎么一回事?但母亲很高兴。
我们当然知道那个路口,那个叫小米田的路口是连接村庄与田地的一个主要路口。近些年火车多次提速,由单线变成复线后,铁路沿线早在10多年前就全线封闭。小米田路口虽然还在,但早被栅栏完全隔断,要过铁路只能翻越天桥,现在只剩下三四米宽的道口。我坐的这趟火车时速大概120公里。这样的速度通过那个道口要多长时间呢?可能半秒都不到吧!相互能看见?
窗外一片模糊,无边的黑暗包裹着车厢,我计算着时间与路程,却总也看不见熟悉的风景。
焦躁中,看见远远的公路上有车流的灯光。我正纳闷儿这是哪条路呢,放着白色光芒的“施家屯收费站"几个字就出现了。我一阵悲凉,“施家屯”是隔壁村庄,火车应该在1分钟前就已驶过松林村,我竟然没有看见我熟悉的村庄和站在路口的母亲。:
我颓然打电话告诉母亲:“妈,天太黑了,我没有看见你,火车已经到了施家屯。"母亲也说:“刚才有趟火车经过,太快了,没有看见你。我想应该就是这趟火车,____(A可惜没有看见你。B.知道你在上面就行。)”
我为自己的粗心愧疚不已,说不出话来。年迈的母亲在黑夜的冷风中站着,我在明亮温暖的车厢里坐着。本想让她看见我,我也能看见她,却害得她在路边白白等待,空欢喜一场。
松林村的一草一木,我再熟悉不过,怎么会看不出来呢?
我不甘心地说:“妈,要不明晚我返回时在最近的曲靖站下?站上有到村里的汽车,半小时就能到村里,住一晚再回昆明,方便得很。"母亲连忙阻止,固执而又坚定,仿佛我这样做是她的错。我没有办法,自己赌气也是跟母亲赌气:“那就明晚还在这路口,到时候我会站在最后一节车厢的车门旁招手,一定可以看见。”
我又一次要求母亲去铁路口,固执得有些残忍。
我坚定地认为,是我的疏忽,才会没看见站在车窗外的母亲,那么近的距离怎么能看不见?那晚返程时,我早早走到最后一节车厢的车门旁。黑夜的火车如一条光带在铁轨上飘移,伏在玻璃上,我尽量睁大眼睛,可还是很难看清车窗外的景物。我想起顾城的诗句:“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我的光明在哪里呢?
返程时,我又看见了“施家屯收费站”,心头撞鹿。
内外温差大,车窗内起了一层薄薄的雾,我慌忙用手掌擦亮玻璃,双手罩住眼眶遮挡车内的亮光,让自己也陷入与外面一样的黑夜,在微弱的光线下仔细搜索一景一物。我终于看见被车灯照出几米远模糊的路面轮廓,看见了村庄里萤火般的昏黄灯光。
就在一个路口,我突然看见有束手电筒光在黑暗中照着火车!我刚要寻找并摇手呼喊,火车却过了!
我忙掏出电话,颤抖着告诉母亲:“妈,我看见你在路口啦!"
母亲也说:“我也看见你了。”
两句话说完,车外再没有了村庄,母亲越来越远了。
我在黑夜中的火车里不过是一晃而过的黑点,那个叫小米田的道口,不过三四米宽,而站在道口的母亲,她还没有一米六高……
(选自《阅读》2024年第6期)
6.【梳理·内容】请从“我"的角度梳理内容,完成下表。
7.【赏析:语言】揣摩下列语句,完成号里的问题。
①窗外一片模糊,无边的黑暗包裹着车厢,我计算着时间与路程,却总也看不见熟悉的风景。(赏析划线句)
②我又一次要求母亲去铁路口,固执得有些残忍。(如何理解“固执”和“残忍"的意思?)
8.【感知·形象】给文中句子划线处选择合适的语句。括号里A、B两个语句,哪句话更符合母亲形象?请结合文本阅读阐述理由。
文中句子:母亲也说:“刚才有趟火车经过,太快了,没有看见你。我想应该就是这趟火
车,(A.可惜没有看见你。B.知道你在上面就行。)”
9.【探究·结局】文章结尾,为什么“我"和母亲都说看见对方?他们确实互相看见了吗?请结合文章说说看法。
10.【思考·拓展】为文章结尾续写一段话,抒发“我”对母亲的感情,字数100字左右。
11.(2024七下·浦江期末)《骆驼祥子》中老舍塑造了一个被“黑暗社会吞噬了"的祥子形象,其实祥子生活中也曾有过微光,请结合名著阅读说说,下列人物谁是祥子苦难生活中的那束光?.
A.曹先生B.刘四爷C.小福子
12.(2024七下·浦江期末)著名作家、学者张锦江说“《海底两万里》是‘点亮海底之谜的灯光’”,请你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四、活动四:延续·光
(2024七下·浦江期末)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中,融汇着古人的智慧之花,照亮我们的人生之路。请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相关任务。
【材料一】
题花山寺壁
【宋】苏舜钦
寺里山因花得名,繁英不见草纵横。栽培剪伐须勤力,花易凋零草易生。
【材料二】
旦须先读书三五卷,正其用心处,然后可及他事。暮夜见烛亦复然。若遇无事,终日不离几案。苟善于此,一生永不会向下做下等人。汝见吾事,自知不妄。吾二年来目力极昏,看小字甚难,然盛夏帐中亦须读数篇书,至极困乃就枕。不尔,胸次歉然。若有未了事往往睡亦不美况昼日乎?若凌展便治俗事,或兀然①闲坐,日复一日,与书卷渐远,岂复更思学问?如此,不流入庸俗人,则著衣吃饭,一呆子弟耳。况复博奕②饮酒,追逐玩好,寻求交游,任意所欲,有一如此,近二三年,远五六年,未有不良身破家者。此不待吾言而知也。
——【宋】叶梦得《石林家训》
【注释】①兀然:昏然无知的样子。②博奕:赌博下棋。爽,通弃,下棋。
13.材料一的诗歌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分析。
14.解释加点字。
汝见吾事
至极困乃就枕
则著衣吃饭
追逐玩好
15.用“/"给文中划线句划分停顿,限断2处。
若有未了事往往睡亦.不美况昼日乎?
16.下列有关材料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题花山寺壁》语言浅显,却包含着万物生长的一个真理,“花易凋零草易生”,值得深思。
B.叶梦得认为早上正是读书的好时机,起来要先读书,然后再做其他事。
C.因为“目力极昏,看小字甚难”,所以往往读几篇文章就犯困了。
D.家训虽然不是真理,但可以给我们许多启迪。
17.联系实际,结合上述诗文,谈谈你分别从中获得什么启示。
五、活动五:成为·光
18.(2024七下·浦江期末)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有人说,心中有光追光而行是一个人最美的模样生活里,总有一个个他们保持热爱,乘风破浪一路披荆斩棘,一路奋力成长——《人民日报》2024.5.4我们都是青春途中的赶路人在追逐光的同时自己也会染上亮色愿你我都能成为光——《人民日报2023.5.17
请以“追光的人”为题写一篇文章。
写作要求:围绕中心,恰当选材;写人叙事,抓住细节;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要写成诗歌;不少于500字。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1)钦佩;茫;榜
(2)B
(3)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政入万山围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4)光天化日;光芒万丈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一般性默写;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1)“qīnpèi"对应的汉字是“钦佩”,“钦"字注意不要写成“心”字底,“佩"字注意左右结构的比例。“迷máng”对应的是“迷茫”,“茫”字是上下结构,上面是“艹”,不要写错。“bǎng样”对应的是“榜样”,“榜”字注意是左右结构,右边是“旁"。
(2)关于“卓”字读音的选择,主要考查对常见字读音的掌握,“卓"通常读“zhuó”。
(3)诗文默写要求:一、不能添字,少字;二、字的笔画要准确,不能写错别字。此题中容易写错的字有:鬓、凭、政、馨
(4)四字短语创作部分,要求在结构上与示例一致,且包含“光"字,这既考查了词汇积累,又考查了对词语结构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故答案为:(1)钦佩;茫;榜(2)B;(3)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政入万山围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斯是陋室;惟吾德馨;(4)光天化日;光芒万丈
【点评】(1)本题考查根据拼音写汉字。解答这类问题时,关键在于平时要做好字词的积累,答题时联系前后文认真辨析,规范书写。
(2)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识记能力。需要学生在平时读课文时,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注意读音、字形,并注意在具体语境中体会读音及书写。
(3)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
(4)本题考查成语的积累。解答本题要靠平时的成语积累,在平时的学习中要熟记成语的字形,重点词及成语的意思。
【答案】2.A
3.材料一和材料二展示的数据表明,我国儿童青少年的近视问题依然严峻。虽然2022年总体近视率51.9%较2021年的52.6%下降了0.7个百分点,与2018年的53.6%相比下降了1.7个百分点,但总体近视率仍然超过半数。特别是高中生的近视率高达80.5%,说明近视问题在高中阶段最为严重。此外,幼儿园和小学阶段的近视率分别为14.3%和35.6%,也呈现出较高的水平,这可能与现代儿童早期接触电子产品和学习压力有关。这些数据提醒我们,尽管近年来近视防控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儿童青少年近视问题仍需持续关注和加强防控。
4.户外活动时间不足。挑食导致饮食结构不合理,缺乏蛋白质和维生素等营养。长期使用电子产品,用眼习惯不良。学校过度使用多媒体教学。
5.①不赞同。近视不仅会给生活带来不便,还可能发展为高度近视,引发多种眼部病变,影响眼部健康。
②建议:增加户外活动时间,缓解眼疲劳。改善饮食结构,保证营养均衡。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控制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长和频率。定期去专业的眼科医疗机构做眼健康检查。
【知识点】新闻、材料类文本;理解概括新闻主要内容;分析材料主体特征;启示、感悟、建议类;定位筛选、分析整合文中信息
【解析】【点评】(1)(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3)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解决此类题目首先要浏览全文,明确各个段落(语句)的内容,同时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语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文章中的重要段落(关键语句),简洁准确概括。
(4)本题是开放性试题。观点明确即可。注意联系生活实际阐述理由。言之成理,言之成文即可。
2.A.正确。
B.表述不准确,原文说的是“如果一天内累计户外活动时间超2小时,能有效缓解眼疲劳,并帮助体内分泌多巴胺,抑制眼轴过度增长,预防近视”,不是“相关医学专家表示,户外活动时间超2小时,能缓解眼疲劳,预防近视"。
C.中“避免运动”错误,原文是“避免做伤害眼睛的运动"。
D.“只要……便不会发生”表述过于绝对,近视问题的产生和解决是复杂的,多方合力可以降低近视发生率,但不能保证近视问题绝对不会发生。
故答案为:A
3.从材料一和材料二中,我们可以发现几个关键的信息点。首先,近年来我国儿童青少年的近视率持续偏高,这是一个严重的健康问题。其次,尽管与过去几年相比,近视率有所下降,但总体水平仍然较高,特别是高中生的近视率达到了80.5%。此外,幼儿园和小学阶段的近视率也有显著上升,这说明近视问题正在向低龄化趋势发展。
故答案为:材料一和材料二展示的数据表明,我国儿童青少年的近视问题依然严峻。虽然2022年总体近视率51.9%较2021年的52.6%下降了0.7个百分点,与2018年的53.6%相比下降了1.7个百分点,但总体近视率仍然超过半数。特别是高中生的近视率高达80.5%,说明近视问题在高中阶段最为严重。此外,幼儿园和小学阶段的近视率分别为14.3%和35.6%,也呈现出较高的水平,这可能与现代儿童早期接触电子产品和学习压力有关。这些数据提醒我们,尽管近年来近视防控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儿童青少年近视问题仍需持续关注和加强防控。
4.从材料三可知,户外活动时间不足,无法有效缓解眼疲劳和抑制眼轴过度增长;孩子挑食导致饮食结构不合理,缺乏蛋白质和维生素等对眼睛发育有益的营养成分。从材料四可以看出,学校过度使用多媒体教学,可能会增加孩子的用眼负担;孩子长期使用电子产品,用眼习惯不良,如长时间近距离盯着屏幕等,也容易导致近视。
故答案为:户外活动时间不足。挑食导致饮食结构不合理,缺乏蛋白质和维生素等营养。长期使用电子产品,用眼习惯不良。学校过度使用多媒体教学。
5.第一小问考查对近视问题严重性的认识,需要您能够指出近视不仅仅是戴眼镜这么简单,还可能带来更严重的健康问题。第二小问基于材料提供的信息,为小语或他妈妈提供应对近视的建议,要求结合材料中的有效措施,如增加户外活动、改善饮食、养成良好用眼习惯、定期检查等,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故答案为:①不赞同。近视不仅会给生活带来不便,还可能发展为高度近视,引发多种眼部病变,影响眼部健康。②建议:增加户外活动时间,缓解眼疲劳。改善饮食结构,保证营养均衡。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控制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长和频率。定期去专业的眼科医疗机构做眼健康检查。
【答案】6.向母亲提议到路口见面;悲凉愧疚;未能在曲靖站下车
7.①赏析:通过“一片模糊"无边的黑暗包裹”这些描写,营造出一种压抑、迷茫的氛围,烘托出“我"急切想看到熟悉风景却又看不到的焦急心情。
②“固执”指“我"坚持让母亲去铁路口等待相见的想法,不听他人劝阻;“残忍”指“我"没有考虑到母亲在黑夜中等待的辛苦和不便,只为了满足自己想见母亲的愿望。
8.B语句更符合母亲形象。因为母亲一心只想知道儿子在火车上,确认儿子安好就行,不在乎自己是否能真的看见儿子,体现了母亲对儿子无私的爱。
9.“我”和母亲都说看见对方,是因为他们内心都极度渴望见到彼此。实际上他们可能并没有真正互相看见,因为火车速度很快,道口很窄,光线又暗,但他们对彼此的爱让他们坚信看见了对方。
10.火车渐渐远去,母亲的身影也消失在黑暗中。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母亲啊,您的爱如这黑夜中的明灯,温暖着我。无论距离多远,时光多久,这份爱永远不会褪色,我会永远将您放在心中最重要的位置。
【知识点】记叙性散文;文章的表达方式和表达技巧;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概括理解文中人物形象;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解决此类题目首先要浏览全文,明确各个段落(语句)的内容,同时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语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文章中的重要段落(关键语句),简洁准确概括。
(2)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赏析句子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从修辞、语句中重要的动词、形容词、描写的角度、句式特点等几个角度考虑。表述的最后不要忽略了对作者情感内容的阐述。
(3)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解答此题关键是了解文章内容,找出描写人物的语句与相关事件,然后结合具体内容来分析。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主题的把握能力。文章的主题往往是作者对人和事物的情感态度的折射,要有通篇考虑,从重点语段、语句入手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5)本题考查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时,需根据文章内容以及主旨思想作答。
6.这道题主要考查对文章情节的梳理和对“我"的心理变化的把握。需要考生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按照事件的发展顺序,提取关键信息,概括“我”在每个阶段的心理感受。
故答案为:向母亲提议到路口见面;悲凉愧疚;未能在曲靖站下车
7.①要求对特定的句子进行赏析。通过对环境描写“窗外一片模糊,无边的黑暗包裹着车厢"的分析,来体会“我”的心情。考查考生对环境描写作用的理解,即通过营造氛围来烘托人物心理。②对关键词语“固执"和“残忍”的理解,需要结合上下文,深入剖析“我"的行为和心理,理解这两个词所反映出的“我”的坚持和对母亲的考虑不周。
故答案为:①赏析:通过“一片模糊"无边的黑暗包裹”这些描写,营造出一种压抑、迷茫的氛围,烘托出“我"急切想看到熟悉风景却又看不到的焦急心情。②“固执”指“我"坚持让母亲去铁路口等待相见的想法,不听他人劝阻;“残忍”指“我"没有考虑到母亲在黑夜中等待的辛苦和不便,只为了满足自己想见母亲的愿望。
8.这道题侧重于考查考生对人物形象的把握和对语言细节的敏感度。考生需要深入理解母亲的性格特点和她对儿子的深厚情感。选择B语句更符合母亲形象,因为在整个故事中,母亲对儿子的爱是无私的、不求回报的,她更关心儿子是否在火车上安好,而不是自己是否能真的看见儿子。通过选择并阐述理由,考生能够进一步深化对母亲形象的理解,体会母爱的伟大和无私。
故答案为:B语句更符合母亲形象。因为母亲一心只想知道儿子在火车上,确认儿子安好就行,不在乎自己是否能真的看见儿子,体现了母亲对儿子无私的爱。
9.这道题是对文章结局的深度探究,要求考生挖掘人物语言背后的深层心理原因。“我”和母亲都说看见对方,是因为他们内心充满了对相见的强烈渴望和期待,这种情感超越了实际的视觉感知。然而,从实际情况来看,由于火车速度快、道口狭窄、光线昏暗等客观因素,他们很可能并没有真正清晰地看见彼此。考生需要综合考虑文章中的细节描写、人物情感以及现实条件,进行合理的分析和判断,展现自己对文本的深入思考和解读能力。
故答案为:“我"和母亲都说看见对方,是因为他们内心都极度渴望见到彼此。实际上他们可能并没有真正互相看见,因为火车速度很快,道口很窄,光线又暗,但他们对彼此的爱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残疾人居家办公劳动合同
- 不解除合同不安排工作 通知书
- 边坡防护劳务合同
- 报关合同操作内容
- 糖尿病并发症及预防
- 高速收费员入职前培训
- 河南省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政治试题(含答案 )
- 《棉碱溶性涤纶低弹丝包芯本色纱》
- 服装经理规划方案
- 甘肃省临洮县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二次月考卷-七年级道德与法治
-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笔记自然教学课件设计
- 环境有害物质(RoHS)管理程序
- 非饱和土力学培训基本原理与SWCC
- 肝癌原发性肝癌的综合治疗
- 放化疗相关口腔黏膜炎预防及处理
- 02J331地沟及盖板图集
- 2019年西藏开发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招聘试题及答案解析
- 大庆油田建设工程竣工结算工作要求
- 国家开放大学《应用概率统计》综合作业1-4参考答案
- SB/T 10895-2012鲜蛋包装与标识
- GB/T 26121-2010可曲挠橡胶接头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