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陵市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解析)_第1页
乐陵市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解析)_第2页
乐陵市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解析)_第3页
乐陵市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解析)_第4页
乐陵市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乐陵市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解析)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质量检测七年级

语文试题

(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麦浪滚滚,丰收在望;信心满满,耕耘有成。愿同学们期末考试取佳绩,共绘丰收画卷。

一、积累(20分)

1.阅读语段,完成相关题目。

漫步冀鲁边革命纪念馆,重温红色岁月,①缅()怀革命先烈;走进文庙,历史的厚重与文化②底蕴()交相辉映;枣林间,绿叶③yǎn()映下红枣点点,风景如画,令人【甲】(得意洋洋/心旷神怡);品尝乐陵美食,红枣的甘甜令人【乙】(回味无穷/意味深长)。六月的乐陵,_________承载着历史的记忆,_________散发着独特的韵味,让人沉醉于这片充满故事的土地。

(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①缅()怀②底蕴()③yǎn()映

(2)从文中【甲】【乙】两处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填入横线。

【甲】_________【乙】_________

(3)请在选文横线处填写上恰当的关联词。

2.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又一次让国人回味无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以及故事背后中国社会的剧烈变革

②也不仅仅是这些美食的前世今生

③只是,这一回的“舌尖"让人回味的不仅仅是镜头前的美食

④还有美食背后那些来自乡野、来自草根的命运故事

A.③④①②B.④①②③C.③②④①D.④②③①

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飞来山上千寻塔”中“寻"古代长度单位。八尺(一说七尺)为一寻。

B.“铭”和“说"都是文言文的一种文体。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说,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

C.“箫鼓追随春社近”中“春社"的意思是:古代把立春后第五个戊日做为春社日,拜祭社公(土地神)和五谷神,祈求家人团聚。

D.麦浪滚滚、打扫教室、放松下来三个短语分别是主谓短语、动宾短语、补充短语。

4.填空。

走进古诗文,寻人生百味。从赵师秀《约客》中“有约不来过夜半,_________”的诗句中,品出了夜候友人的无聊之味;从岑参《__________》中“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的诗句中,品出了走马相逢的思亲之味;从《木兰诗》中“_________,寒光照铁衣”的诗句中,品出了边塞隆冬的苦寒之味;从陆游《游山西村》中“莫笑农家腊酒浑,__________"的诗句中,品出了热情待客的慷慨之味:从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中“此夜曲中闻折柳,_________”的诗句中,品出了静夜闻笛的思乡之味;从__________《已亥杂诗》中“落红不是无情物,________"的诗句中,品出了无私奉献的执着之味。不同味道勾兑不同的人生,让我们浸润于古诗文中尽情感受百味人生!

二、阅读(60分)

(一)(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1月28日正午,当诺第留斯号浮上水面来的时候,船长在地图上看了一下,然后回过来对我说:“锡兰岛是以采珍珠闻名的地方。阿龙纳斯先生,您高兴去看采珠场吗?”“船长,当然高兴。"

②不久诺第留斯号潜入水中。

③当我们慢慢在水底行走,我突然发现离我们五米的地方,出现一个黑影,下沉到底。那是一个人,一个活人,一个印度人,一个黑人,当然是一个采珠人,一个可怜人,他未到采珠期就前来采珠了。忽然间。一个巨大的黑影在这不幸的采珠人头上出现了。那是一条身躯巨大的鲨鱼,向印度人身上扑来,鱼尾打在他胸上,他翻倒在水底下。

④这时候,蹲在我近边的尼摩船长突然站起来,他手拿短刀,直向鲨鱼冲去,准备跟鲨鱼肉搏。尼摩船长他弯下身子,带着一种特别的冷静,等待那巨大的鲨鱼,当鲨鱼向他冲来的时候,船长非常矫健地跳在一边,躲开冲击,同时拿短刀刺入鱼腹中。不过,事情并没有究,怕人的战斗开始进行了。

⑤鲨鱼这时可以说是吼起来了。鲜血像水流一般的从它的伤口喷出。海染红了,在这浑浊的水中,我什么也看不见,什么也看不见,一直到水中露出明亮的地方的时候,我才看见勇敢大胆的船长,抓住鲨鱼的一只鳍,跟这个怪物肉搏,短刀乱刺鲨鱼的肚腹,但没有能刺到致命的地方,就是说,没有能树中鱼的心脏。鲨鱼死命挣扎,疯狂地搅动海水,搅起的漩涡都要把我打翻了。忽然,尼德·兰手拿鱼叉,转念之间,迅速向鲨鱼冲去,他投出可怕的利叉,打中了鲨鱼。

⑥可是,尼德·兰立即把尼摩船长拉起来。船长没有受伤,站起来,走到那个印度人身边,急忙把他和石头索起来的绳索割断,抱起他,两脚使劲一蹬,浮出海面来。尼摩船长首先关心的事是要救活这个不幸的采珠人……

⑦回到小艇上,尼摩船长的第一句话是对加拿大人说的,他说:“兰师傅,谢谢您。”

(节选自《海底两万里》有删改)

5.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诺第留斯号"潜水艇是尼摩船长自行购买的,船身坚固,利用海水进行发电。

B.选文写尼摩船长从鲨鱼口中救下采珠人,展现了他的英勇、善良、沉稳、机智、感恩。

C.尼德·兰是个野性十足的鱼叉手,他不喜欢穿沉甸甸的潜水衣,受不了在潜水艇上与世隔绝的生活,总是计划逃脱。

D.小文同学为《海底两万里》设计了广告语:科学理性的故事框架。惊险奇特的海洋冒险。

6.小明在快速而全面地阅读了《海底两万里》后,发现海底世界危机重重,关于以下经典历险情节排序正确一项是()

①巴布亚新几内亚搁浅,遭遇土著人攻击。

②南极被困冰下,砸开冰盖逃出生天。

③大西洋为章鱼所困,一名船员惨死,肉搏战代价沉重。

④在印度洋的珠场和鲨鱼展开过搏斗,捕鲸手尼德·兰手刃巨鲨。

A.①③④②B.④①③②C.①④②③D.④③②①

7.面对鲨鱼,尼德兰、尼摩船长等人救下了采珠人,假如《骆驼祥子》中的主人公“祥子”遇到这样的情景,你觉得他会去救助采珠人吗?请结合全书分析。

(二)(7分)

望江南·超然台作

苏轼(宋)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8.班会上大家就“诗与气候"展开讨论,你不同意谁的说法()

A.小明说:“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花和叶片落入土壤后,即被分解,养分重新被植物利用。其有机物质还可改善表层土壤的理化性状,提高保水、保肥能力。诗人以花自比,表达自己虽身老但报国之心却凿凿可见。

B.小黄说“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每年6-7月雨带北移到长江中下游流域,冷暖空气旗鼓相当,展开一场较为持久的“拉锯战”。形成了一条稳定的降雨带,造成了长时间绵绵的阴雨天气,因此时正值梅子成熟,所以称为“梅雨"。因下雨,虽约了朋友来作客,但能不能来却是两码事,清幽的环境与内心的焦急相映成趣,令人玩味。

C.小林:清明会下雨,多半是由心理因素影响的,多数是受到杜牧诗影响“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诗人因见不到亲人故友,把内心的阴郁折射到所见之物,自己的伤心之泪仿佛化作一场倾盆大雨:“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D.小雨:密州(诸城)绿茶赫赫有名,备受顾客钟爱,被称作江北第一绿茶。江南是清明前适宜采第一茬,而密州清明后更恰当。所以诗人写道“寒食后”“且将新火试新茶"。生活经验和观察在写作中何等重要。

9.诗人此前在杭州任职,为了跟胞弟苏辙近一些,主动调职到密州。对诗人的“诗酒趁年华”的理解,小明说是“放纵”,小黄说是“顿悟”,小林说是“企盼”,你认为呢?说出你的理由。

(三)(7分)

活板

沈括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自冯瀛王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木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白落,殊不沾污。

昇死,其印为余群从所得,至今宝藏。

10.下面是“毕昇科学精神”探究单,请你根据要求补充完整。

“毕昇科学精神"探究单

(1)毕昇制字可能经历的实验过程

刷字

尝试制作木活字,发现木活字的缺陷是:①______(摘录原文)

尝试制作泥活字,对比发现泥活字的优势是:②______(摘录原文)

(2)毕昇可能遇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问题:遇到生僻字,没有现成的字模,该怎么办?

解决办法:③______(根据原文回答)

(3)毕昇的实验发现

原文语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

用现代汉语翻译:④_________

(4)探究小结

毕昇就地取材,不断尝试,对比实验,这种科学探索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11.本文有些语句用形象的语言介绍了活字印刷的特点,请找出一处,仿照示例加以说明。

【示例】“薄如钱唇”,写出了活字字模薄的特点。

(四)(11分)

文言文阅读

天石砚铭(并序)

【宋】苏轼

轼年十二时,于所居纱縠行①宅隙地中,与群儿凿地为戏。得异石,如鱼肤温莹,作浅碧色。表里皆细银星,扣之铿然,试以为砚,甚发墨②,顾无贮水处。先君③曰:“是天砚也有砚之德而不足于形耳。"因以赐轼,曰:“是文字之祥④也。”轼宝而用之,且为铭曰:

一受其成,而不可更。或主⑤于德,或全于形。均是二者,顾予安取。仰唇俯足,世固多有。

元丰二年秋七月,予得罪下狱,家属流离,书籍散乱。明年至黄州,求砚不复得,以为失之矣。七年七月,舟行至当涂⑥,发书箧,忽复见之。甚喜,以付迨、过⑦。其匣虽不工,乃先君手刻其受砚处,而使工人就成之者,不可易也。(选自《苏轼文集》第二册)

【注释】①纱縠行:苏轼故里,在四川眉山。②发墨:指砚台磨墨易浓。③先君:这里指苏洵。④祥:吉祥之兆。⑤主:以……为主,着重于。⑥当涂:地名。⑦迨、过:苏迨、苏过,苏轼的儿子。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得异石()

(2)明年至黄州()

(3)求砚不复得()

13.用“/"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是天砚也有砚之德而不足于形耳。

14.文中“赐”“付"都是父亲将砚交给儿子,作者在其中寄寓的情感有何异同?

因以赐轼,曰:“是文字之祥也。”

甚喜,以付迨、过

15.刘禹锡在《陋室铭》中写道:“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苏轼在砚铭中说:“或主于德,或全于形”,你认为苏轼对“德"与“形”的看法与刘禹锡是否相同?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理由。

(五)(8分)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节选)

①凡是同叶圣陶先生有些交往的,无不为他的待人厚而深受感动。前些年,一次听吕叔湘先生说,当年他在上海,有一天到叶先生屋里去,见叶先生伏案执笔改什么,走近一看,是描他的一篇文章的标点。这一次他受了教育,此后写文章,文字标点一定清清楚楚,不敢草率了事。我同叶圣陶先生文墨方面的交往,从共同修润课本的文字开始。其时他刚到北方来,跟家乡人说苏州话,跟其他地方人说南腔北调话。可是他写文章坚决用普通话。他对普通话生疏,于是不耻下问,让我帮他修润。我出于对他的尊敬,想不直接动笔,只提一些商酌性的意见。他说:“不必客气。这样反而费事,还是直接改上。不限于语言,有什么不妥都改。千万不要慎重。怕改得不妥。我觉得不妥再改回来。"我遵嘱,不客气,这样做了。可是他却不放弃客气,比如有一两处他认为可以不动的,就一定亲自来,谦虚而恳切地问我,同意不同意恢复。我当然表示同意,并且说:“您看怎么样好就怎么样,千万不要再跟我商量。”他说:“好,就这样。"可是下次还是照样来商量,好像应该做主的是我,不是他。

②文字之外,日常交往,他同样是一以贯之,宽厚待人。例如一些可以算作末节的事:有人到东四八条他家去看他,告辞时,客人拦阻他远送,无论怎样说,他一定还是走过三道门,四道台阶,送到大门外。告别,他鞠躬,口说谢谢,看着来人上路才转身回去。他晚年的时候已经不能起床,记得有两次,我同一些人去问候,告辞时,他还举手打拱,不断地说谢谢。

③还记得大概是七十年代中期某年的春天吧,我以临时户口的身份在要女家中小住,抽空去看他。他家里人说,他很少出门,这一天有朋友来约,到天坛看月季去了。我要了一张纸,留了几句话,其中说到乡居,说到来京,末尾写了住址,是西郊某大学的什么公寓。第二天就接到他的信。他说他非常悔恨,真不该到天坛去看花。他看我的地址是公寓,以为公寓必是旅店一类,想到我在京城工作这么多年,最后沦为住旅店,感到很悲伤。我看了信,也很恐伤,不是为自己的颠沛流离,是想到十年来的社会现象,像叶圣陶先生这样的人竟越来越少了。

16.请根据以下阅读步骤,将阅读笔记补充完整。

17.叶圣陶先生主张文风要简洁,有同学认为语段画线句中的“还”字不简洁,应该删减成“他举手打拱”,你认为是否需要修改?请说说理由。

(六)(17分)

她是白发的先生

①在近80年的教书生涯里,叶嘉莹为不计其数的人传道授业解惑。听过她讲课的学生,无不从她的讲授中感受古典诗词之美,赞叹中华文化之博大深远,还有很多人因她而爱上诗词研究,将之作为自己一生的爱好甚至追求。

②叶嘉莹的课,教室里永远“爆满”,能容纳300人的阶梯教室不仅座无虚席,连讲台旁、教室门口也都是听课的学生,甚至有一次,连叶嘉莹自己也挤不进教室。后来,南开大学中文系想出了一个发听讲证的办法,只允许有证的学生进入教室。但热情的学生依然会挤满阶梯教室的阶梯和窗边,听叶嘉莹讲解古典诗词,听得不肯下课。

③叶嘉莹讲课时永远旁征博引,各种例子信手拈来。她笑着把自己的讲课风格形容为“跑野马”,事实的确如此。一句“小山重叠金明灭”里的“小山"两个字,她就能滔滔不绝讲上半个小时;讲到李商隐的《嫦娥》,她会讲起王国维,再讲到王维。有年轻教师听完她的课感叹道:“叶先生‘跑’了一大圈,最后还能‘跑’回来。”

④叶晶莹定居南开大学马蹄湖畔的迦陵学舍后,有一种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已过鲐背之年的她坚持每周给学生上一次课,并逐字逐句帮学生批改论文。她的听力不如往昔了,上课时她就让学生坐得近一点儿,发言声音大一些。

⑤她还不定期面向全校学生开办诗词讲座,每次讲座都引来全校不同专业的学生蜂拥而至,有时其他院校的学生也会慕名前来。不论是文科生还是理科生,都能从她的讲述中收获心灵的悸动,唤起内心对古典诗词的倾慕之情。一次演讲中,有学生在台下高呼:“先生坐下讲!"满头白发的叶嘉莹笑着回应道:“我教书已经70年,70年我都是站着讲课。”

⑥近些年,叶嘉莹身体已大不如前,能登上讲台的次数越来越少。因此她也愈发珍惜站在讲台上的时光。几年前,她不顾一场大雨,按照约定时间前来为南开大学师生作讲座。习惯站着讲课的她婉拒了中途学生搬来的椅子,颤颤巍巍地站了130分钟。讲座结束后有学生发现,她的腿肿了。“那一次,我们台下的很多师生都红了眼眶。"当时聆听了这场讲座的南开大学教师马超说。

⑦马超从学生时代就是叶嘉莹的“铁粉”,2004年考入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后,大学期间,她只要有时间就会去听叶嘉莹的讲座,哪怕没有座位,甚至没有挤进会场,她也会站在门口从头听到尾。毕业后她留在母校工作,也依然坚持每年去听叶嘉莹的讲座,并买来叶晶莹的系列书籍认真研读,“她让我一个并非文学专业出身的人越来越热爱诗词"。如今,在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工作的马超,面向全校学生开了一门名为“诗词人生”的选修课,在课堂上与学生们分享她对诗词和人生的看法,“我用这种方式向叶先生致敬"。

⑧在南开大学,像马超这样因叶嘉莹而爱上诗词、认真解读诗词的学子有很多。因为在教学生们读诗、学诗的过程中,叶嘉莹非常注重引导他们理解诗词的历史背景和深层次内涵。一次在给学生上课时,她讲杨万里的诗《过扬子江》,诗中最后一句是“携瓶自汲江心水,要试煎茶第一功”。她说,有人不理解这句诗——煎茶有什么功可言?其实这是缺少历史视野的表现。杨万里在写这首诗时,南宋与北方的金圆时战时和,每年正月初一,金国要派一个贺正旦使给南宋贺新年,那一年杨万里任南宋的接伴使,作为南宋的代表去迎接北方的使者。南宋诗人陆游在《入蜀记》中记载,金山上有个亭子叫“吞海亭”,当时南宋接伴使接待金国的使者,要在吞海亭上烹茶相见。因此“携瓶自汲江心水,要试煎茶第一功”记录的是当时外交的重要事件。叶嘉莹告诉学生:“一首诗虽然可以衍生出来很多意思,但我们首先应该读懂这首诗,然后再衍生出自己理解的意思。"

⑨为了鼓励学生们勤奋学习,叶嘉莹从不吝惜身外物。1993年她受邀担任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捐出一半退休金约10万美元,设立“驼庵奖学金”和“永言学术基金"奖掖后学。2018年,她将京津两处房产出售所得的1857万元,捐赠给南开大学教育基金会,设立“迦陵基金”,用于支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2019年,她再次向南开大学捐赠1711万元,两次累计捐赠3568万元。

⑩有人对此感到不解,叶嘉莹则用《论语》中的句子来回答:“君子忧道不忧贫,君子谋道不谋食。"我一生中作过的唯一一次主动选择,就是回到祖国教书!”2009年南开大学90周年校庆典礼上,当叶嘉莹用她特有的清朗音色平静地说出这句话时,台下已是掌声雷动,很多师生泪水湿了眼眶。

“我觉得应该让年轻人在这美好的文学里,汲取到中华民族最宝贵的文化营养,这是我们的责任。所以我愿意把古典诗歌里崇高的思想与修养传下去。"这是百岁学者叶嘉莹的毕生夙愿,也是这位诗词的女儿发出的铿锵誓言。

(选自2023年11月《中国教育报》,有删改)

18.请从人物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下面这个句子。

满头白发的叶嘉莹笑着回应道:“我教书已经70年,70年我都是站着讲课。”

19.有同学认为第⑦段写马超的文字过多,可删除。请说说你的看法。

20.叶嘉莹说过:“我的莲花总会凋落,我要把莲子留下来。"请结合选文,说说你的理解。

21.叶嘉莹、闻一多、鲁迅,我们都尊称他们为“先生”。请结合教材和选文,概括出“先生"品格的要素,至少写出两个方面。

三、应用(10分)

22.语文,是天生浪漫的文化载体。七年级(1)班开展“我的语文生活”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下面的任务。

【最佳对联】

(1)社区里有一家中医馆即将开业,有人给写了一副对联,被家中的宠物咬碎了,只能隐约辨别出以下词语:

妙手回春灵丹济世乐医百病千家

请你帮忙恢复这副对联,为中医馆做宣传。

【写广告词】

(2)妙妙同学想制作一本各地的家乡美食集,下面是她搜集到的一则广告。请你也为自己喜欢的家乡美食写则推荐语。

美食:牛肉面

推荐语:牛肉面选用优质牛骨,上等牛肉,经独特工艺制作而成。面,劲道爽滑;肉,质嫩可口;汤,味浓醇鲜。特色美食,驰名中外。

美食:_______

推荐语:___

【主题演讲】

(3)下面是小亮同学在活动中演讲部分内容,请你帮助他补充、修改。

语文的点点滴滴都是生活,哪怕是一个字的书写,一个句子的理解,一个意思的表达,一种运气的运用,都与生活息息相关,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语文素养。【甲】语文素养的增强不能只依靠语文书,更要从丰富的生活中去汲取。所以我认为,学习语文就是享受生活。打开语文这扇窗,呈现在眼前的是“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明丽;【乙】___________;是“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悲壮;是“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的傲骨;是敦煌的绚丽多姿,是长城的蜿蜒曲折……它或博大深沉,或温情似水,涵泳其中,你会不禁地仰慕、感动、陶醉……

①【甲】处画线句子有语病,请你提出修改意见。

②请你在【乙】处横线上填写一个句子,使之与后面的句子形成排比关系。

四、写作(60分)

23鲁迅先生虽对青年人潦草的字迹深恶痛绝,但又展读至深夜;杨绛先生肩担一名知识分子的责任,对不幸者深深愧怍;阿长虽粗俗浅薄,但又真心爱护小鲁迅……一个人,一份记忆,一种心情。在你记忆深处,肯定也有一个印象深刻,不能忘怀的人。

请以“那个__________人”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将题目补充完整;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600字。

语文试题答案解析

(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麦浪滚滚,丰收在望;信心满满,耕耘有成。愿同学们期末考试取佳绩,共绘丰收画卷。

一、积累(20分)

1.阅读语段,完成相关题目。

漫步冀鲁边革命纪念馆,重温红色岁月,①缅()怀革命先烈;走进文庙,历史的厚重与文化②底蕴()交相辉映;枣林间,绿叶③yǎn()映下红枣点点,风景如画,令人【甲】(得意洋洋/心旷神怡);品尝乐陵美食,红枣的甘甜令人【乙】(回味无穷/意味深长)。六月的乐陵,_________承载着历史的记忆,_________散发着独特的韵味,让人沉醉于这片充满故事的土地。

(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①缅()怀②底蕴()③yǎn()映

(2)从文中【甲】【乙】两处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填入横线。

【甲】_________【乙】_________

(3)请在选文横线处填写上恰当的关联词。

【答案】(1)①.miǎn②.yùn③.掩

(2)①.心旷神怡②.回味无穷

(3)不仅……还……(或不但……而且……)

【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考查字音字形。

缅怀(miǎnhuái):意思是遥念、追思;深情地怀念、追想(已往的人或事)。

底蕴(dǐyùn):意思是内心蕴藏;底细;事情的内涵;文化的涵养。

掩映(yǎnyìng):意思是遮蔽;隐蔽,谓或遮或露,时隐时现,遮映衬托,盖过,压倒。

【小问2详解】本题考查近义词辨析。

甲处:得意洋洋,形容称心如意、沾沾自喜的样子。心旷神怡,意为心情愉快,精神舒畅。结合语境可知,这里风景如画,令人高兴,精神好的意思,“心旷神怡"合适。

乙处:回味无穷,形容某种经历、食物或感受在结束后仍然让人长时间地回味、思索,仿佛那种美好的感觉久久不散。意味深长,指的是含蓄深远,耐人寻味。结合语境可知,这里是形容“乐陵美食,红枣的甘甜”让人长时间地回味。“回味无穷"合适。

【小问3详解】本题考查关联词语。

结合“承载着历史的记忆”“散发着独特的韵味,让人沉醉于这片充满故事的土地"分析,两句之间在逻辑上具有递进关系,需要填表示递进关系的关联词语。故应填:不仅……还……(或不但……而且……)。

2.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又一次让国人回味无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以及故事背后中国社会的剧烈变革

②也不仅仅是这些美食的前世今生

③只是,这一回的“舌尖”让人回味的不仅仅是镜头前的美食

④还有美食背后那些来自乡野、来自草根的命运故事

A.③④①②B.④①②③C.③②④①D.④②③①

【答案】C

【解析】根据“让国人回味无穷”,一句中的“回味”一词,确定接下来应该是③,写回味的内容;根据关联词“不仅仅”,我们可以确定接下来应该是“也不仅仅……还有……”,最后是“以及……"。所以排序应为:③②④①。故选C。

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飞来山上千寻塔”中“寻"古代长度单位。八尺(一说七尺)为一寻。

B.“铭”和“说"都是文言文一种文体。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说,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

C.“箫鼓追随春社近”中“春社"的意思是:古代把立春后第五个戊日做为春社日,拜祭社公(土地神)和五谷神,祈求家人团聚。

D.麦浪滚滚、打扫教室、放松下来三个短语分别是主谓短语、动宾短语、补充短语。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识记。C.“春社”是古代把立春后第五个戊日做为春社日,拜祭社神(土地神),祈求丰收;“拜祭社公(土地神)和五谷神,祈求家人团聚"有误;故选C

4.填空。

走进古诗文,寻人生百味。从赵师秀《约客》中“有约不来过夜半,_________”的诗句中,品出了夜候友人的无聊之味;从岑参《__________》中“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的诗句中,品出了走马相逢的思亲之味;从《木兰诗》中“_________,寒光照铁衣”的诗句中,品出了边塞隆冬的苦寒之味;从陆游《游山西村》中“莫笑农家腊酒浑,__________"的诗句中,品出了热情待客的慷慨之味:从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中“此夜曲中闻折柳,_________”的诗句中,品出了静夜闻笛的思乡之味;从__________《已亥杂诗》中“落红不是无情物,________"的诗句中,品出了无私奉献的执着之味。不同味道勾兑不同的人生,让我们浸润于古诗文中尽情感受百味人生!

【答案】①.闲敲棋子落灯花②.逢入京使③.朔气传金柝④.丰年留客足鸡豚⑤.何人不起故园情⑥.龚自珍⑦.化作春泥更护花

【解析】本题考查名句默写。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本题中的“敲、落、朔、柝、豚、作”等字词容易写错。

二、阅读(60分)

(一)(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1月28日正午,当诺第留斯号浮上水面来的时候,船长在地图上看了一下,然后回过来对我说:“锡兰岛是以采珍珠闻名的地方。阿龙纳斯先生,您高兴去看采珠场吗?"船长,当然高兴。”

②不久诺第留斯号潜入水中。

③当我们慢慢在水底行走,我突然发现离我们五米的地方,出现一个黑影,下沉到底。那是一个人,一个活人,一个印度人,一个黑人,当然是一个采珠人,一个可怜人,他未到采珠期就前来采珠了。忽然间。一个巨大的黑影在这不幸的采珠人头上出现了。那是一条身躯巨大的鲨鱼,向印度人身上扑来,鱼尾打在他胸上,他翻倒在水底下。

④这时候,蹲在我近边的尼摩船长突然站起来,他手拿短刀,直向鲨鱼冲去,准备跟鲨鱼肉搏。尼摩船长他弯下身子,带着一种特别的冷静,等待那巨大的鲨鱼,当鲨鱼向他冲来的时候,船长非常矫健地跳在一边,躲开冲击,同时拿短刀刺入鱼腹中。不过,事情并没有究,怕人的战斗开始进行了。

⑤鲨鱼这时可以说是吼起来了。鲜血像水流一般的从它的伤口喷出。海染红了,在这浑浊的水中,我什么也看不见,什么也看不见,一直到水中露出明亮的地方的时候,我才看见勇敢大胆的船长,抓住鲨鱼的一只鳍,跟这个怪物肉搏,短刀乱刺鲨鱼的肚腹,但没有能刺到致命的地方,就是说,没有能树中鱼的心脏。鲨鱼死命挣扎,疯狂地搅动海水,搅起的漩涡都要把我打翻了。忽然,尼德·兰手拿鱼叉,转念之间,迅速向鲨鱼冲去,他投出可怕的利叉,打中了鲨鱼。

⑥可是,尼德·兰立即把尼摩船长拉起来。船长没有受伤,站起来,走到那个印度人身边,急忙把他和石头索起来的绳索割断,抱起他,两脚使劲一蹬,浮出海面来。尼摩船长首先关心的事是要救活这个不幸的采珠人……

⑦回到小艇上,尼摩船长的第一句话是对加拿大人说的,他说:“兰师傅,谢谢您。"

(节选自《海底两万里》有删改)

5.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诺第留斯号”潜水艇是尼摩船长自行购买的,船身坚固,利用海水进行发电。

B.选文写尼摩船长从鲨鱼口中救下采珠人,展现了他的英勇、善良、沉稳、机智、感恩。

C.尼德·兰是个野性十足的鱼叉手,他不喜欢穿沉甸甸的潜水衣,受不了在潜水艇上与世隔绝的生活,总是计划逃脱。

D.小文同学为《海底两万里》设计了广告语:科学理性的故事框架。惊险奇特的海洋冒险。

6.小明在快速而全面地阅读了《海底两万里》后,发现海底世界危机重重,关于以下经典历险情节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①巴布亚新几内亚搁浅,遭遇土著人攻击。

②南极被困冰下,砸开冰盖逃出生天。

③大西洋为章鱼所困,一名船员惨死,肉搏战代价沉重。

④在印度洋的珠场和鲨鱼展开过搏斗,捕鲸手尼德·兰手刃巨鲨。

A.①③④②B.④①③②C.①④②③D.④③②①

7.面对鲨鱼,尼德兰、尼摩船长等人救下了采珠人,假如《骆驼祥子》中的主人公“祥子"遇到这样的情景,你觉得他会去救助采珠人吗?请结合全书分析。

【答案】5.A6.C

7.示例一:会。祥子是一个善良的人,祥子给曹先生看家时,辛辛苦苦积攒的钱被孙侦探敲诈,他曾闪现过要曹家赔的念头,但又马上谴责自己,不能让良心受到污染。即使自己也身处不幸,但祥子关心小马祖孙二人,同情小福子的悲苦,善良的人会愿意去帮助别人。

示例二:不会。祥子不是一个勇敢的人,面对大兵的抢劫祥子失去了自己的第一辆车,在被孙侦探敲诈时他没有了好不容易攒下的买车钱,在虎妞迫婚的时候,他最终默默承受。这样的性格,注定了他在遇到巨大危险的时候很难挺身而出。

【解析】【5题详解】本题考查名著内容理解和辨析。

A.有误,“诺第留斯号”潜水艇是尼摩船长在一座荒岛上秘密建造的,船身坚固,利用海水进行发电。

故选A。

【6题详解】本题考查名著情节识记。

(1)《海底两万里》第二十二章,土著的巴布亚人发现了阿龙纳斯教授等人,他们追赶到沙滩,后来还划来独木舟围住鹦鹉螺号,企图向我们发起进攻。尼摩艇长将电通到艇外壳,土著人触电后吓得魂飞魄散退走了。第一句话在第二十二章。

(2)《海底两万里》第三十七章,鹦鹉螺号开往终年积雪结冰的南极圈,冲撞大冰盖,浮出水面。第二句在第三十七章。

(3)《海底两万里》第四十二章,潜艇来到留卡斯群岛附近,突然围上一群大章鱼。章鱼缠住螺旋桨,潜艇动弹不得。在艇顶平台上,人和章鱼展开了激烈的搏斗。在生死关头。尼摩艇长挺身而出救下了处于死亡边沿的内德·兰德,这个过程中有一位船员惨死。第三句在第四十二章。

(4)《海底两万里》第二十七章,艇长带我们观看一颗大如椰子的珍珠。一个采珠人正辛苦地采珠,突然一头大鲨鱼向他发起进攻,艇长舍身相救,与巨鲨展开殊死搏斗。正当艇长危在旦夕时,内德·兰德一叉刺中鲨鱼要害,手刃鲨鱼。第四句话在第二十七章。

正确顺序是①④②③;

故选C。

【7题详解】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人物形象分析。解答时,结合名著内容和人物性格进行分析作答即可。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祥子是老舍小说《骆驼祥子》中的主人公,他最初是一个勤劳、坚韧、有梦想的青年,渴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拥有一辆属于自己的洋车。然而,随着故事的发展,祥子经历了多次生活的打击和挫折,包括被抢车、积蓄被骗、妻子难产而死等,这些经历逐渐消磨了他的意志和善良,使他变得麻木、自私、堕落。

会救助采珠人的角度:虽然祥子在故事的后期经历了诸多磨难,性格变得复杂且有些麻木,但在故事初期,祥子是一个勤劳、纯朴、善良且富有同情心的人。他对于弱者和不幸者总是抱有深深的同情,比如他对小马祖孙二人的关心,以及对小福子悲惨命运的同情,都体现了他内心深处的善良与温情。如果这一情景发生在祥子性格尚未被完全扭曲的初期,他很有可能会出于本能的善良和同情心,不顾个人安危去救助采珠人。

不会救助采珠人的角度:祥子经历了多次生活的重击,包括车辆的多次丢失、积蓄的被抢、与虎妞的婚姻悲剧以及小福子的自杀等,这些事件逐渐消磨了他的意志,使他变得自私、冷漠且对生活失去了希望。在这样的背景下,即使祥子遇到了采珠人遇险的情景,他也可能会因为对社会的失望和对自身安全的考虑而选择袖手旁观。此外,祥子并非一个勇敢无畏的人,他在面对强权和困境时往往选择妥协和逃避,这也增加了他在关键时刻选择不救助采珠人的可能性。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示例:祥子会救助采珠人。祥子,是一个正直、勤劳且充满同情心的人。当他目睹采珠人遭遇鲨鱼的威胁时,祥子会立即被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正义感所驱使。他会想到自己曾经也是一名在社会底层努力挣扎的劳动者,深知生命的不易和弱者的无助。因此,祥子会毫不犹豫地采取行动,利用自己可能掌握的一切工具或技能,尽力去救助采珠人,展现出他内心深处的善良和勇敢。

(二)(7分)

望江南·超然台作

苏轼(宋)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8.班会上大家就“诗与气候"展开讨论,你不同意谁的说法()

A.小明说:“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花和叶片落入土壤后,即被分解,养分重新被植物利用。其有机物质还可改善表层土壤的理化性状,提高保水、保肥能力。诗人以花自比,表达自己虽身老但报国之心却凿凿可见。

B.小黄说“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每年6-7月雨带北移到长江中下游流域,冷暖空气旗鼓相当,展开一场较为持久的“拉锯战”。形成了一条稳定的降雨带,造成了长时间绵绵的阴雨天气,因此时正值梅子成熟,所以称为“梅雨"。因下雨,虽约了朋友来作客,但能不能来却是两码事,清幽的环境与内心的焦急相映成趣,令人玩味。

C.小林:清明会下雨,多半是由心理因素影响的,多数是受到杜牧诗影响“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诗人因见不到亲人故友,把内心的阴郁折射到所见之物,自己的伤心之泪仿佛化作一场倾盆大雨:“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D.小雨:密州(诸城)绿茶赫赫有名,备受顾客钟爱,被称作江北第一绿茶。江南是清明前适宜采第一茬,而密州清明后更恰当。所以诗人写道“寒食后”“且将新火试新茶"。生活经验和观察在写作中何等重要。

9.诗人此前在杭州任职,为了跟胞弟苏辙近一些,主动调职到密州。对诗人的“诗酒趁年华”的理解,小明说是“放纵”,小黄说是“顿悟”,小林说是“企盼”,你认为呢?说出你的理由。

【答案】8.C9.我认为小林所说的“企盼”最为贴切。苏轼为了与胞弟苏辙更近,主动调职至密州,这本身就体现了他对亲情的企盼。在诗中,他提到“诗酒趁年华”,表达的是对生活的热爱与对未来的美好期望,希望用诗酒来充实和享受每一个年华。

【解析】【8题详解】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分析。

C.“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意思是:护城河只半满的春水微微闪动,城内则是缤纷竞放的春花,更远处家家瓦房均在雨影之中。描绘词人登高远眺所见的阔大高远的春季景象,表面上是写了景色的美好,实际上采用了以乐景衬哀情的写法,抒发了诗人内心的无限伤感之情。据此可知“自己的伤心之泪仿佛化作一场倾盆大雨:‘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的说法不正确;

故选C。

【9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诗歌的感情。首先说出自己的观点:我认为小林所说的“企盼”最为贴切;然后结合诗歌内容和情感阐述理由即可。

我认为“诗酒趁年华"既不是“放纵”,也不是“顿悟”,而是一种“企盼”;

理由如下:诗人主动从杭州调职到密州,是为了能与胞弟苏辙更近一些,这体现了他对亲情的企盼。“诗酒趁年华"这句话意思是:作诗醉酒都要趁年华尚在啊。表达了诗人珍惜当下时光,在有限的时间里,以诗酒为伴,享受生活,同时也暗含着对未来美好生活的一种企盼。这里的诗酒并非放纵地沉溺其中,而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通过诗歌和美酒来抒发情感、寄托希望。也不是顿悟,因为诗人并非突然领悟到什么深刻的道理,而是在特定的情境下,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期待。所以,我认为“诗酒趁年华”更倾向于“企盼"。

(三)(7分)

活板

沈括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自冯瀛王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木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白落,殊不沾污。

昇死,其印为余群从所得,至今宝藏。

10.下面是“毕昇科学精神”探究单,请你根据要求补充完整。

“毕昇科学精神"探究单

(1)毕昇制字可能经历的实验过程

刷字

尝试制作木活字,发现木活字的缺陷是:①______(摘录原文)

尝试制作泥活字,对比发现泥活字的优势是:②______(摘录原文)

(2)毕昇可能遇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问题:遇到生僻字,没有现成的字模,该怎么办?

解决办法:③______(根据原文回答)

(3)毕昇的实验发现

原文语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

用现代汉语翻译:④_________

(4)探究小结

毕昇就地取材,不断尝试,对比实验,这种科学探索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11.本文有些语句用形象的语言介绍了活字印刷的特点,请找出一处,仿照示例加以说明。

【示例】“薄如钱唇”,写出了活字字模薄的特点。

【答案】10.①.木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②.用讫再火令药镕,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③.随即刻制这个字,用草火烧,很快就能制成。(或“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④.如果只印两三本,还算不上简便;如果印几十几百甚至上千本,那就极其快了。

11.示例一:“字平如砥”,写出了(所有排在铁板上的)活字平整的特点。

示例二:“瞬息可成”,写出了活板字模制作的速度之快。

【解析】【10题详解】(1)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的理解。

①根据“不以木为之者,木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可知,木活字的缺陷是木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

②根据“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白落,殊不沾污"可知,泥活字的优势是用讫再火令药镕,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2)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的理解。

根据“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可知,遇到生僻字,没有现成的字模时,解决办法是随即刻制这个字,用草火烧,很快就能制成。

(3)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重点词有:若,如果;止,只,仅仅;未为,不能算是。

【11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的理解。

首先,仔细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内容和主旨。接着,在文章中找出用形象语言介绍活字印刷特点的语句,如“薄如钱唇"字平如砥”等。然后,分析这些语句所运用的修辞手法或表达方式。

如“薄如钱唇"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活字字模的薄比作钱唇的薄,形象地写出了活字字模薄的特点;“字平如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字印的平整比作磨刀石的平整,形象地写出了字印平整的特点。最后仿照示例,对找出的语句进行说明即可。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

示例:“火烧令坚”,写出了制作活字时通过火烧使其坚固的特点。

【点睛】参考译文:

用雕版印刷书籍,唐朝人还没有大规模地这么做。从五代冯瀛王时才开始用雕版印刷五经,以后的经典文献就都是雕版印刷的本子了。

庆历年间,有个平民叫毕昇,又发明了活字版印刷。他的方法是:用胶泥刻字,字薄得像铜钱的边缘,每个字制成一个字印,用火来烧使它坚硬。先设置一块铁板,在上面用松脂、蜡混合着纸灰这类东西覆盖好。想要印刷,就把一个铁框子放在铁板上面,于是密密地排列字印,排满了铁框子就成为一块印版,拿着它靠近火烘烤;松脂和蜡等混合物稍稍熔化,就用一块平板按压它的上面,于是字印就平整得像磨刀石一样。如果只印刷三两本,不能算是简便;如果印刷几十乃至成百上千本,就特别快速。通常制作两块铁板,一块在印刷,另一块已经另外在排字了,这块印刷的板刚刚印完,那第二块板已经准备好了,两块交替使用,在极短的时间里就可以完成。每一个字都有好几个印模,像“之”“也"等字,每个字有二十多个印模,用来准备同一版内有重复的字。不用时,就用纸条给它们做标记,每一个韵部做一个标签,用木格子把它们贮存起来。遇到平时没有准备的生僻字,随即刻制,用草烧火烘烤,很快就能制成。不用木头刻活字的原因是,木头的纹理有疏有密,一沾水就会变得高低不平,再加上跟松脂等物粘在一起,(拆版时)拿不下来;不像用胶泥烧制的字印,印完后再用火一烤,使药物熔化,用手轻轻一掸,那些字印就会自己掉下来,一点也不会被药物弄脏。

毕昇死后,他的字印被我的堂兄弟和侄子们得到,到现在还珍藏着。

(四)(11分)

文言文阅读

天石砚铭(并序)

【宋】苏轼

轼年十二时,于所居纱縠行①宅隙地中,与群儿凿地为戏。得异石,如鱼肤温莹,作浅碧色。表里皆细银星,扣之铿然,试以为砚,甚发墨②,顾无贮水处。先君③曰:“是天砚也有砚之德而不足于形耳。”因以赐轼,曰:“是文字之祥④也。"轼宝而用之,且为铭曰:

一受其成,而不可更。或主⑤于德,或全于形。均是二者,顾予安取。仰唇俯足,世固多有。

元丰二年秋七月,予得罪下狱,家属流离,书籍散乱。明年至黄州,求砚不复得,以为失之矣。七年七月,舟行至当涂⑥,发书箧,忽复见之。甚喜,以付迨、过⑦。其匣虽不工,乃先君手刻其受砚处,而使工人就成之者,不可易也。(选自《苏轼文集》第二册)

【注释】①纱縠行:苏轼故里,在四川眉山。②发墨:指砚台磨墨易浓。③先君:这里指苏洵。④祥:吉祥之兆。⑤主:以……为主,着重于。⑥当涂:地名。⑦迨、过:苏迨、苏过,苏轼的儿子。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得异石()

(2)明年至黄州()

(3)求砚不复得()

13.用“/”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是天砚也有砚之德而不足于形耳。

14.文中“赐"付”都是父亲将砚交给儿子,作者在其中寄寓的情感有何异同?

因以赐轼,曰:“是文字之祥也。"

甚喜,以付迨、过。

15.刘禹锡在《陋室铭》中写道:“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苏轼在砚铭中说:“或主于德,或全于形”,你认为苏轼对“德”与“形"的看法与刘禹锡是否相同?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12.①.奇异②.第二年③.寻找

13.是天砚也/有砚之德/而不足于形耳。

14.“赐”是赐予的意思,体现了苏轼对父亲的敬重与感恩;“付"是交给的意思,表现了苏轼把天石砚交给儿子时的郑重与期待,这两个词都寄寓了苏轼对天石砚的珍爱之情。

15.示例一:相同。天石砚无贮水处,从“形”来说,不免有些遗憾,但它色泽温润、质地细腻、发墨甚多,是天生的好砚,这才是砚“德"之所在。苏轼以砚之德喻人之德,这和刘禹锡《陋室铭》中表达的观点是一脉相承的。

示例二:不相同。天石砚“形”的缺陷令苏轼遗憾,但他认为事物的“德"与“形”皆有可取之处,就看如何取舍;而刘禹锡以“德"为重,“形”之陋在他看来是无足轻重的。

【解析】【12题详解】考查文言实词。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此题多古今异义词,如“明年":第二年。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此题较容易,根据文意即可推断出正确答案:是天砚也/有砚之德/而不足于形耳。译为:这是一方天砚啊!具有砚的品质,就是形状不太完整罢了。此题要注意把相关的几个意思之间划开。注意标志性的虚词“也”。

【14题详解】本题考查对重点词语的理解掌握。作答时,需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其表情达意上的效果。“赐"是“赐予”的意思,一般用于长辈给晚辈或上级给下级某物,这个词语体现了苏轼对父亲的敬重。而“付"是“交给”的意思,有托付的意味,表现了作者的郑重,这两个词语都表现了作者对这方砚的珍视。

【15题详解】本题考查比较阅读的能力。开放性试题。细读文本,然后正确翻译后可分析作答。根据“一受其成,而不可更。或主于德,或全于形。均是二者,顾予安取?仰唇俯足,世固多有"一句可知作者认为德相对于形来说是最重要的。这与《陋室铭》中“惟吾德馨”的观点是一致的。当然,也可答不相同。理由可从苏轼认为“德"与“形”皆有可取之处,而刘禹锡是以“德"为重的角度作答。

【点睛】文言实词意义推断。看语境,文言文实词含义丰富,大多都存在一词多义现象,要想对其进行准确的界定、理解,需要我们借助上下文的语境进行推断。看字形,汉字中多为会意字和形声字,因此我们可以借助汉字的形旁来忖度实词的含义。看语法,根据汉语语法知识,主语、宾语大多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形容词、动词充当,定语由名词、代词充当,状语由副词充当。依据它们所处的语法位置,推知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意义。

翻译:

苏轼十二岁的时候,在所住的纱縠寓所空地上,和一群少年玩掘地的游戏。得到一块奇异的石头,形状像鱼,外表色温润晶莹,呈现浅绿色,里外都点缀着细小的银星,击打它就发出铿锵的声音。试着拿它当砚使,很容易发墨,只是没有储水的地方。先父说:“这是一方天砚啊!具有砚的品质,就是形状不太完整罢了。”于是把它还给我,说:“这是你文章发达的祥瑞之兆。"我十分珍爱地使用它,并在上面刻上铭文说:“一旦接受了上天的造就,就永远不再改变初衷。或以品德为高,或要保全形体。如果两者都有,那我取法什么?仰人鼻息跪人脚下吗?这样的人世间有很多。”

元丰二年秋七月,我获罪入狱,全家人流离失所,书籍也丢失散乱。第二年来到黄州,寻找我那方砚台,却怎么也找不到,我以为把它丢失了。元丰七年七月,乘船到到当涂,翻开书箱,忽然又看见了它,非常高兴。于是把它交给儿子苏迨和苏过。装砚的匣子虽然不十分精致,却是先父亲手雕刻的啊,并命匠人按砚的形状做的,不能更换。

(五)(8分)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节选)

①凡是同叶圣陶先生有些交往的,无不为他的待人厚而深受感动。前些年,一次听吕叔湘先生说,当年他在上海,有一天到叶先生屋里去,见叶先生伏案执笔改什么,走近一看,是描他的一篇文章的标点。这一次他受了教育,此后写文章,文字标点一定清清楚楚,不敢草率了事。我同叶圣陶先生文墨方面的交往,从共同修润课本的文字开始。其时他刚到北方来,跟家乡人说苏州话,跟其他地方人说南腔北调话。可是他写文章坚决用普通话。他对普通话生疏,于是不耻下问,让我帮他修润。我出于对他的尊敬,想不直接动笔,只提一些商酌性的意见。他说:“不必客气。这样反而费事,还是直接改上。不限于语言,有什么不妥都改。千万不要慎重。怕改得不妥。我觉得不妥再改回来。"我遵嘱,不客气,这样做了。可是他却不放弃客气,比如有一两处他认为可以不动的,就一定亲自来,谦虚而恳切地问我,同意不同意恢复。我当然表示同意,并且说:“您看怎么样好就怎么样,千万不要再跟我商量。”他说:“好,就这样。"可是下次还是照样来商量,好像应该做主的是我,不是他。

②文字之外,日常交往,他同样是一以贯之,宽厚待人。例如一些可以算作末节的事:有人到东四八条他家去看他,告辞时,客人拦阻他远送,无论怎样说,他一定还是走过三道门,四道台阶,送到大门外。告别,他鞠躬,口说谢谢,看着来人上路才转身回去。他晚年的时候已经不能起床,记得有两次,我同一些人去问候,告辞时,他还举手打拱,不断地说谢谢。

③还记得大概是七十年代中期某年的春天吧,我以临时户口的身份在要女家中小住,抽空去看他。他家里人说,他很少出门,这一天有朋友来约,到天坛看月季去了。我要了一张纸,留了几句话,其中说到乡居,说到来京,末尾写了住址,是西郊某大学的什么公寓。第二天就接到他的信。他说他非常悔恨,真不该到天坛去看花。他看我的地址是公寓,以为公寓必是旅店一类,想到我在京城工作这么多年,最后沦为住旅店,感到很悲伤。我看了信,也很恐伤,不是为自己的颠沛流离,是想到十年来的社会现象,像叶圣陶先生这样的人竟越来越少了。

16.请根据以下阅读步骤,将阅读笔记补充完整。

17.叶圣陶先生主张文风要简洁,有同学认为语段画线句中的“还”字不简洁,应该删减成“他举手打拱”,你认为是否需要修改?请说说理由。

【答案】16.①日常交往方面②典型事件③恭送客人④细致体贴

17.不需要修改,因为叶圣陶先生主张的简洁,不是简单的字少,而是“可简绝不该繁”,要求删去那些词语后意思不变。句中的“还"强调出叶先生不论在什么情况下,哪怕在身体病重之时,有客来访告别时他总是举手打拱,注重保持礼节,体现他在日常交往上的待人宽厚。

【解析】【16题详解】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

第一空:根据第②段“文字之外,日常交往,他同样是一以贯之,宽厚待人。例如一些可以算作末节的事”可知,作者记叙了叶圣陶先生在日常交往方面宽厚的体现。故填:日常交往方面;

第二空:根据第①段“前些年,一次听吕叔湘先生说,当年他在上海,有一天到叶先生屋里去,见叶先生伏案执笔改什么,走近一看,是描他的一篇文章的标点"我同叶圣陶先生文墨方面的交往,从共同修润课本的文字开始”,第③段“第二天就接到他的信。他说他非常悔恨,真不该到天坛去看花"可知,作者抓住与叶圣陶先生交往的典型事件,刻画人物形象。故填:典型事件;

第三空:根据第②段“文字之外,日常交往,他同样是一以贯之,宽厚待人。例如一些可以算作末节的事:有人到东四八条他家去看他,告辞时,客人拦阻他远送,无论怎样说,他一定还是走过三道门,四道台阶,送到大门外。告别,他鞠躬,口说谢谢,看着来人上路才转身回去。他晚年的时候已经不能起床,记得有两次,我同一些人去问候,告辞时,他还举手打拱,不断地说谢谢”可知,通过具体描述叶圣陶先生在客人告辞时坚持远送、鞠躬道谢等细节,体现了他在日常交往中恭送客人的行为,表现出他的真诚有礼。故填:恭送客人;

第四空:根据第①段“前些年,一次听吕叔湘先生说,当年他在上海,有一天到叶先生屋里去,见叶先生伏案执笔改什么,走近一看,是描他的一篇文章的标点"可知,叶圣陶先生为吕叔湘的文章描标点,这一细节展现了他做事的细致体贴。故填:细致体贴。

【17题详解】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

根据第②段“他晚年的时候已经不能起床,记得有两次,我同一些人去问候,告辞时,他还举手打拱,不断地说谢谢”可知,在叶圣陶先生晚年身体不能起床的情况下,“还"举手打拱并不断说谢谢。这个“还”字强调了叶先生在如此艰难的情况下,仍然坚持表达对客人的尊重和感激,体现了他无论何时都注重保持礼节的品质。叶圣陶先生主张的文风简洁,并不是单纯地追求字少,而是在不改变意思的前提下,避免不必要的繁琐。而在这个句子中,“还"字所表达的意思是不可或缺的,它能够更准确地体现叶先生的为人处世态度。如果删去“还”字,就无法突出叶先生在困难情况下依然坚持礼节的可贵之处,也不能充分体现他待人宽厚的品质。因此,这个“还"字不需要修改。

(六)(17分)

她是白发的先生

①在近80年的教书生涯里,叶嘉莹为不计其数的人传道授业解惑。听过她讲课的学生,无不从她的讲授中感受古典诗词之美,赞叹中华文化之博大深远,还有很多人因她而爱上诗词研究,将之作为自己一生的爱好甚至追求。

②叶嘉莹的课,教室里永远“爆满”,能容纳300人的阶梯教室不仅座无虚席,连讲台旁、教室门口也都是听课的学生,甚至有一次,连叶嘉莹自己也挤不进教室。后来,南开大学中文系想出了一个发听讲证的办法,只允许有证的学生进入教室。但热情的学生依然会挤满阶梯教室的阶梯和窗边,听叶嘉莹讲解古典诗词,听得不肯下课。

③叶嘉莹讲课时永远旁征博引,各种例子信手拈来。她笑着把自己的讲课风格形容为“跑野马”,事实的确如此。一句“小山重叠金明灭”里的“小山"两个字,她就能滔滔不绝讲上半个小时;讲到李商隐的《嫦娥》,她会讲起王国维,再讲到王维。有年轻教师听完她的课感叹道:“叶先生‘跑’了一大圈,最后还能‘跑’回来。”

④叶晶莹定居南开大学马蹄湖畔的迦陵学舍后,有一种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已过鲐背之年的她坚持每周给学生上一次课,并逐字逐句帮学生批改论文。她的听力不如往昔了,上课时她就让学生坐得近一点儿,发言声音大一些。

⑤她还不定期面向全校学生开办诗词讲座,每次讲座都引来全校不同专业的学生蜂拥而至,有时其他院校的学生也会慕名前来。不论是文科生还是理科生,都能从她的讲述中收获心灵的悸动,唤起内心对古典诗词的倾慕之情。一次演讲中,有学生在台下高呼:“先生坐下讲!"满头白发的叶嘉莹笑着回应道:“我教书已经70年,70年我都是站着讲课。”

⑥近些年,叶嘉莹身体已大不如前,能登上讲台的次数越来越少。因此她也愈发珍惜站在讲台上的时光。几年前,她不顾一场大雨,按照约定时间前来为南开大学师生作讲座。习惯站着讲课的她婉拒了中途学生搬来的椅子,颤颤巍巍地站了130分钟。讲座结束后有学生发现,她的腿肿了。“那一次,我们台下的很多师生都红了眼眶。"当时聆听了这场讲座的南开大学教师马超说。

⑦马超从学生时代就是叶嘉莹的“铁粉”,2004年考入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后,大学期间,她只要有时间就会去听叶嘉莹的讲座,哪怕没有座位,甚至没有挤进会场,她也会站在门口从头听到尾。毕业后她留在母校工作,也依然坚持每年去听叶嘉莹的讲座,并买来叶晶莹的系列书籍认真研读,“她让我一个并非文学专业出身的人越来越热爱诗词"。如今,在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工作的马超,面向全校学生开了一门名为“诗词人生”的选修课,在课堂上与学生们分享她对诗词和人生的看法,“我用这种方式向叶先生致敬"。

⑧在南开大学,像马超这样因叶嘉莹而爱上诗词、认真解读诗词的学子有很多。因为在教学生们读诗、学诗的过程中,叶嘉莹非常注重引导他们理解诗词的历史背景和深层次内涵。一次在给学生上课时,她讲杨万里的诗《过扬子江》,诗中最后一句是“携瓶自汲江心水,要试煎茶第一功”。她说,有人不理解这句诗——煎茶有什么功可言?其实这是缺少历史视野的表现。杨万里在写这首诗时,南宋与北方的金圆时战时和,每年正月初一,金国要派一个贺正旦使给南宋贺新年,那一年杨万里任南宋的接伴使,作为南宋的代表去迎接北方的使者。南宋诗人陆游在《入蜀记》中记载,金山上有个亭子叫“吞海亭”,当时南宋接伴使接待金国的使者,要在吞海亭上烹茶相见。因此“携瓶自汲江心水,要试煎茶第一功”记录的是当时外交的重要事件。叶嘉莹告诉学生:“一首诗虽然可以衍生出来很多意思,但我们首先应该读懂这首诗,然后再衍生出自己理解的意思。"

⑨为了鼓励学生们勤奋学习,叶嘉莹从不吝惜身外物。1993年她受邀担任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捐出一半退休金约10万美元,设立“驼庵奖学金”和“永言学术基金"奖掖后学。2018年,她将京津两处房产出售所得的1857万元,捐赠给南开大学教育基金会,设立“迦陵基金”,用于支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2019年,她再次向南开大学捐赠1711万元,两次累计捐赠3568万元。

⑩有人对此感到不解,叶嘉莹则用《论语》中的句子来回答:“君子忧道不忧贫,君子谋道不谋食。"我一生中作过的唯一一次主动选择,就是回到祖国教书!”2009年南开大学90周年校庆典礼上,当叶嘉莹用她特有的清朗音色平静地说出这句话时,台下已是掌声雷动,很多师生泪水湿了眼眶。

“我觉得应该让年轻人在这美好的文学里,汲取到中华民族最宝贵的文化营养,这是我们的责任。所以我愿意把古典诗歌里崇高的思想与修养传下去。"这是百岁学者叶嘉莹的毕生夙愿,也是这位诗词的女儿发出的铿锵誓言。

(选自2023年11月《中国教育报》,有删改)

18.请从人物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下面这个句子。

满头白发的叶嘉莹笑着回应道:“我教书已经70年,70年我都是站着讲课。”

19.有同学认为第⑦段写马超的文字过多,可删除。请说说你的看法。

20.叶嘉莹说过:“我的莲花总会凋落,我要把莲子留下来。"请结合选文,说说你的理解。

21.叶嘉莹、闻一多、鲁迅,我们都尊称他们为“先生”。请结合教材和选文,概括出“先生"品格的要素,至少写出两个方面。

【答案】18.运用外貌、神态、语言描写,形象地写出叶嘉莹年纪虽大,但仍然态度和蔼、教学认真表达了作者对她尊敬和赞美之情。

19.不能删除。第⑦段写马超受叶嘉莹影响爱上古诗词,弘扬古诗词,侧面突出叶嘉莹教学效果好,对学生影响很大:结构上又呼应开头。

20.“我的莲花总会凋落”指喜爱古诗词的“我"终将去世。“我要把莲子留下来”指“我"愿意把古典诗歌里崇高的思想与修养传下去,让年轻人在这美好的文学里,汲取并传承中华民族最宝贵的文化营养。

21.先生,应有理想信念,有家国情怀;有极高的专业水平,严谨治学。

【解析】本题考查描写方法及作用。结合具体语境分析,首先指出描写方法,然后写出表达效果和体现的情感。

“满头白发”是外貌描写,写出了叶嘉莹先生的年纪大,“笑"是神态描写,写出了叶嘉莹先生的和蔼,“我教书已经70年,70年我都是站着讲课。”是语言描写。写出了叶嘉莹先生的教学态度认真。结合第⑤段“一次演讲中,有学生在台下高呼:‘先生坐下讲!’"分析,写出了学生们对叶嘉莹先生的尊敬,表达了作者对叶嘉莹先生的赞美之情。

【19题详解】本题考查观点或看法。首先表明观点,不能删除。然后结合文本内容阐述理由。

结合第⑦段“大学期间,她只要有时间就会去听叶嘉莹的讲座,哪怕没有座位,甚至没有挤进会场,她也会站在门口从头听到尾。毕业后她留在母校工作,也依然坚持每年去听叶嘉莹的讲座,并买来叶晶莹的系列书籍认真研读,‘她让我一个并非文学专业出身的人越来越热爱诗词’如今,在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工作的马超,面向全校学生开了一门名为‘诗词人生’的选修课,在课堂上与学生们分享她对诗词和人生的看法,‘我用这种方式向叶先生致敬’”分析可知,马超不管是大学期间还是工作期间都爱听叶嘉莹的诗词讲座,还向自己的学生分享对诗词和人生的看法。表明了马超受叶嘉莹影响爱上古诗词,弘扬古诗词,侧面突出叶嘉莹教学效果好,对学生影响很大。

同时,马超的故事印证了第①段“听过她讲课的学生,无不从她的讲授中感受古典诗词之美,赞叹中华文化之博大深远,还有很多人因她而爱上诗词研究,将之作为自己一生的爱好甚至追求"这句话,所以在结构上又呼应开头。

【20题详解】本题考查对句子的理解。

“我的莲花总会凋落”意思是她的生命有终止。或意味着她个人的生命和精力会逐渐消耗。

结合第段“我觉得应该让年轻人在这美好文学里,汲取到中华民族最宝贵的文化营养,这是我们的责任。所以我愿意把古典诗歌里崇高的思想与修养传下去"分析,“我要把莲子留下来”的意思是她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和贡献,将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古典诗词文化,传承给下一代。体现了她对教育的执着和对文化传承的责任感。

【21题详解】本题考查概括能力。

鲁迅的弃医从文,闻一多的游行示威都表明了他们具有为国为民的家国情怀。

结合第⑩段“我一生中作过的唯一一次主动选择,就是回到祖国教书!"、第段“这是百岁学者叶嘉莹的毕生夙愿,也是这位诗词的女儿发出的铿锵誓言”分析,先生,应有理想信念,有家国情怀;

结合第③段“叶嘉莹讲课时永远旁征博引,各种例子信手拈来"、第⑥段“习惯站着讲课的她婉拒了中途学生搬来的椅子,颤颤巍巍地站了130分钟。讲座结束后有学生发现,她的腿肿了”、第⑧段“叶嘉莹告诉学生:‘一首诗虽然可以衍生出来很多意思,但我们首先应该读懂这首诗,然后再衍生出自己理解的意思’"分析,先生具有极高的专业水平,各种例子信手拈来,习惯了站着讲课的她,对待教学这事严肃认真。一丝不苟。

三、应用(10分)

22.语文,是天生浪漫的文化载体。七年级(1)班开展“我的语文生活”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下面的任务。

【最佳对联】

(1)社区里有一家中医馆即将开业,有人给写了一副对联,被家中的宠物咬碎了,只能隐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