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考试联盟高一下学期期中检测语文试题(含解析)_第1页
名校考试联盟高一下学期期中检测语文试题(含解析)_第2页
名校考试联盟高一下学期期中检测语文试题(含解析)_第3页
名校考试联盟高一下学期期中检测语文试题(含解析)_第4页
名校考试联盟高一下学期期中检测语文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名校考试联盟高一下学期期中检测语文试题(含解析)机密★启用前

试卷类型A

山东省名校考试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检测

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用0.5毫米的黑色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明代以来,特别是明中叶以后,经济领域的资本主义有了较大的发展,新兴的市民阶层日益壮大起来。随着他们离经叛道的倾向和个性解放的要求日趋自觉与强烈,便在意识形态领域掀起了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在审美观念上,他们要求文学在一个不断变动的广阔的历史背景上,把人类生活中多种多样的矛盾冲突、人物内心在精神世界和外在的活动、遭遇的复杂多面性充分地反映出来。这就是由酝酿而臻于成熟的“反映经济领域的资本主义萌芽和市民阶层要求的“人文主义(个性解放)潮流"和“反映社会矛盾、社会变动、社会风暴的现实主义潮流”。这样,擅长反映无比复杂的社会生活的小说,就历史地被这股新的美学思潮涌上了时代的文坛。提出“童心说"的哲学家、思想家李贽与胡应麟、袁中郎、冯梦龙以及后来的叶昼、金圣叹、毛宗岗、张竹坡、脂砚斋等人,勇敢地冲破传统观念,替历代为君子所不为、文坛所不齿的小说正名;在充分肯定其社会效果与阐发其审美作用的基础上,为小说的社会地位与文学价值大声疾呼;并通过评点序跋等形式,把小说创作作为审美创造活动加以研究探讨,从美学上总结和概括这一时期小说创作的实践经验。

人文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审美思潮是明清小说繁荣的客观历史因素,小说创作主体的创作意识日趋人文化与现实化是其主观内在原因。

明清两代的小说家大多身世低微,生平难考。他们由于封建社会后期社会矛盾的复杂尖锐,而被推入生活的漩涡;推到社会的底层,对社会上阶级之间的对立状况,对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有着真切的体会,和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审美趣味有着某种相通之处。正因为如此,他们对社会思潮、审美倾向的变化有着异样的敏感,而且当他们对自己的生平经历的咀嚼回味一旦进入审美反思的状态,时代的风雨也就随之奔赴笔端,创作意识就会沿着现实化、人文化的方向不断强化、深化。因此,对创作主体来说,他们反映的客观对象,同时也是他作为人自身的对象化,是他在特定时代和社会条件下所产生和形成的生活体验和生活追求、审美判断和审美理想的外化的物质表现。明清小说大师们总是把典型性格当作小说审美素质最基本最活跃的因素,把人与人之间相向相逆、相克相生结成的多走向、多内涵的社会关系当作以人为主体的社会环境加以具体的、历史的描绘,在重视感情理想的投射与寄托、肯定想象与虚构的作用同时,总是力图对各种各样的事物作出符合主体实践性的审美判断,对生活逻辑及其发展趋势加以符合客观规律的描写。

《水浒传》《西游记》的作者们既有意地摆脱了拘泥事实或原型的倾向,把虚实相生、真假相错作为审美规范,又在不同程度地保持传奇志异特点的基础上,按照历史或现实生活塑造人物典型,概括具有时代特色的社会内容。《水浒传》作者写草莽英雄起义造反、除暴安良的壮举和从中表现出的超人的勇敢和聪明才智,写他们在水泊梁山所建立起的理想社会。但他同样忠于现实生活的逻辑,还是通过宋江悲剧性格的刻画,有意安排了招安的结局。至于《西游记》却直接以天宫地府等幻化的艺术画面来象征现实,以变了形的现实来反映对象现实。在这里,虽然动物在不脱离其动物本性的前提下社会化、人格化了,但对现实的审美观照却是在超现实的幻想中完成的。正因为作者让理性的反思屈从于想象的驰纵,如实的描述让位于感情的喷发,孙悟空鏖战天神、降魔镇妖的斗争才折射出那个时代的实践活动和对自由的憧憬,处处可见的借题发挥的幽默和揶揄才包含着对不合理社会的冷嘲热讽。

(摘编自赵继志《社会思潮、审美倾向与创作意识——明清小说纵横谈》)

材料二:

《儒林外史》《红楼梦》《桃花扇》代表了通俗文学中上层士大夫的历史反思和总结的创作倾向,这是明清之际进步思潮的一种独特的表现形式。阶级、社会的颓废无望,民族、国家的惨痛更替,历史、人生的感伤空幻,使他们的创作尽管依然以社会的共识和欣赏为目的,但已远不同于“三言二拍”《牡丹亭》《西游记》的单纯和浪漫,来自对社会现实生活更为广泛的接触、更为深刻的认知和更为沉痛的批判,使之具有了丰厚而凝重的现实历史的总结意义。与前一阶段文学的现实主义对富贵荣华、功名利禄的渴望钦美恰成对照,这里充满的是对这一切来自本阶级饱经沧桑、洞悉幽隐地强有力地批判和否定。这里,功利主义不仅是社会和一切个人社会性行为的内在动因,而且显扬了封建道德伦理的修饰伪装,“揭示了披在封建剥削上面的政治、宗法、宗教和闲逸的外衣的世俗意义"。相对于封建伦理纲常而言,功利主义的观点无疑是一个大胆的进步,是一种“启蒙”,也是对过去的总结。因此,《儒林外史》《红楼梦》《桃花扇》等一大批通俗文学作品在现实抒怀、批判之中,同时蕴涵了“放悲声唱到老"的深沉浓重的历史挽歌的色调。

总之,明清之际通俗文学创作中反传统的崭新特质,继承并发展了宋元市民文学中表现的市民意识,与当时思想文化领域的崭新走向相呼应,并成为这种崭新走向的形象表现。即便是百无聊赖的乏味和烦躁,即便是没落败亡的悲吟和喟叹,都已是封建秩序否定基础上的徘徊,都已是大厦将倾而无力补救情境中的悲伤了,这些显然都已逸出了中国传统的理性主义和伦理思想的藩篱。

(摘编自许建中《明清之际通俗文学中社会价值取向的嬗变》)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代经济资本主义影响下,新兴市民阶层对离经叛道的倾向和个性解放的需求,促成了一场思想解放运动。

B.明清两代作家的身世和处境,使得他们在创作小说时咀嚼回味自己的生平经历,从而进入审美反思的状态。

C.《西游记》中孙悟空鏖战天神、降魔镇妖等折射时代实践活动和对自由的憧憬的情节,是作者对现实的审美观照。

D.明清之际通俗文学反传统的崭新特质,有宋元市民文学中的市民意识,又与当时思想文化领域的崭新走向呼应。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中叶以前,小说这种文体因种种原因为君子所不为、文坛所不齿,它的社会地位和文学价值也不被重视。

B.《水浒传》的作者有意地摆脱了拘泥事实或原型的倾向,不是照事实录,而是反映具有时代特色的社会内容。

C.明清之际,基于阶级、国家等因素,上层士大夫以社会共识和欣赏意识为目的,进行历史反思和总结。

D.明清之际通俗文学创作打破中国传统的理性主义和伦理思想,缘于作家们认识到社会大厦将倾而无力补救。

3.下列选项中不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明清之际通俗文学反映“人文主义(个性解放)潮流和现实主义潮流”的一项是()

A.明·冯梦龙《三言·苏小妹三难新郎》“聪明男子做公卿,女子聪明不出身。若许裙钗应科举,女儿那见逊公卿。"

B.明·汤显祖《牡丹亭》“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C.清·文康《儿女英雄传》“譬如世上的人,立志要作个忠臣、孝子,这就是个英雄心。忠臣断无不爱君的,孝子断无不爱亲的,爱君爱亲这便是个儿女心。"

D.清·李汝珍《镜花缘》“考试之制,各有不同;或以通经,或以明史,或以辞赋,或以诗文,或以策论,……只要精通其一,皆可取得一顶头巾,一领青衫。”

4.结合材料一第一段,对表格信息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过程人物评点内容特点

萌芽明·李贽“发乎情性,由乎自然"由“注”转“评"

明·汤显祖“世总为情,情生诗歌,而行于神”

发展清·金圣叹“直取其文心"略其形迹,伸其神理”评点形态完备,总评、眉批、旁批、夹批、圈点等评点体式都有出现

成熟清·脂砚斋“《石头记》一部中皆是近情近理必有之事,必有之言"

“文人性”与“考据性"增强

A.明代小说评点萌芽阶段,李贽等人用评点形式,从美学上总结概括小说创作实践。

B.清代小说评点的发展时期,这时的评点已从单一评注形式向全面评析形式转变。

C.清代小说评点的成熟时期,小说评点特点开始走向文人自赏性并夹杂训诂和考证。

D.明清之际小说评点的发展过程反映了评点越来越重视理性表达,忽视审美志趣。

5.影响明清通俗文学特点形成因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前夫

杨静龙

“呼啦啦一片地响,你的黑眼睛变成蓝色,变成一片秧田……你用蓝色的眼睛瞅我……”

阿奇嫂的哭诉声在秋夜里飘荡。八月的乡村,一丝微风,几片落叶。①女人们的抽泣声仿佛男人们劣质烟的烟雾,散去了,又聚拢来。

阿奇嫂是一个哭灵师,东乡柳堡人,四十出头,长得瘦削,嗓门却亮堂,姑娘时喜欢唱几句越剧,后来嫁了人,又改嫁了。后面的男人叫阿奇,夫妻俩开了一个送葬哭灵的公司,叫“送送你"。公司除了夫妻俩,还有两个员工,一个敲锣,一个吹唢呐,吹唢呐的兼放音响,敲锣的兼打杂。阿奇开一辆面包车,公司的一应家什全装在了车上。到了现场,阿奇就是总指挥,阿奇嫂只管一个字:“哭”。

头天晌午,一辆小车来到柳堡,车上下来婆媳两人,请公司“送"一个男人。婆婆谈妥了价,儿媳掏出手机付定金时,手一抖,手机摔在地上。儿媳愣了愣,捂住脸,哇一声哭起来,泪水从她指缝间漏出来,沿着两颊往下淌。儿媳三十多岁,长得俊俏,伤心的模样让人心疼。阿奇嫂问她名字。

“潘小娥……”漂亮儿媳嘤嘤道。

“你男人……得的什么病?"阿奇嫂不想问这个问题,但不问不行,她要为每一位亡者送上属于他们自己的灵曲,而不是千篇一律,就好像每个人都应该穿上他自己最贴身的衣裳一样。阿奇嫂读高中时读过很多文学作品,作文写得好,现在就像一个行吟诗人,现编现唱,走遍十里八乡。这也是“送送你”公司受人欢迎的最主要原因。

漂亮儿媳泣道:“打稻机漏电,他碰了电线……"

夏收时节,收割机脱粒机都泡在水田里,电死人的事时有发生,这几年土地流转、农田大户承包,这种事已经很少发生了……可事情还是发生了。

婆媳俩办完事,开车走了。阿奇嫂目送着车子开出柳堡,转个弯不见了,才扭过头来说:“阿奇,这个单,优惠。”

阿奇的目光碰到了妻子的目光,说:“哦。"

夜色渐浓,阿奇嫂的哭诉声时高时低,像门外的秋风,一会儿闯入灵堂,一会儿又退了出去。阿奇递过来一杯菊花茶,她接过茶杯子,没喝,随手放到灵桌上。

哭诉声持续不息。

“呼啦啦一片地响,你的身体化成千万道光芒,刺伤了眼……在那一边,你看到一片黑暗,星星没有在夜空闪光,月亮也没弯成一枚鱼钩……”

眼泪在阿奇嫂眼眶里打转,终于滴落下来,她扭过脸,抹了一把。不一会儿,又有眼泪滚落下来,她不再管,任它在脸上流。

“你的身子化成千万道光芒,黑眼睛变成蓝色,你看不见我了吗?我是你的妻子潘小娥,是你的白发老父母,黄发小儿子……"

阿奇嫂的声音轻了下去。她的双手搂住自己的胳膊,又垂下来,撕扯着衣服,仿佛一道火焰在身子里燃烧起来,要穿透她的胸膛,要从她喉咙里窜出来。

②阿奇嫂的嗓音变得嘶哑了,像秋风中的树叶,微微颤抖着。

灵堂里人挨着人,一些人坐着,一些人蹲在地上。一直嘤嘤而泣的潘小娥,突然“哇”的一声哭起来,哭声像风一样掠过灵堂,像水一样淹没了人们。所有的女人都放喉大哭起来,男人们不停地抽着烟,感慨叹息。

“早听说送送你公司哭灵哭得好,果然百闻不如一见……"

“阿奇嫂真像她自己碰了电线一样……”

“那是动了真情了……"

阿奇又拿起茶杯,递给阿奇嫂。阿奇嫂接过来,半凉的菊花茶在杯子里晃荡了一下,放回到灵桌上,她还是没有喝。

潘小娥的婆婆走过来,拿起那只茶杯,放下时茶杯底下多了一只厚厚的红包。

有人开始焚烧冥钱。

“我把眼泪和钱烧在一起,送给你。等到你的眼睛重新睁开,无常就会变成神仙,蓝色变回黑色,星星闪耀,弯月如钩,你看见我了吗?我是你的妻子潘小娥……”

哭诉声嘶哑,缥缈,在劣质香烟的烟雾里战栗着。

灵堂里突然起了骚动,有人惊叫起来:“小娥昏过去了,小娥昏过去了……"

唢呐手适时放起了音响,是一曲《心经》。在曼妙的吟唱声中,潘小娥缓缓醒过来,哭灵仪式也在循环播放的《心经》乐音中结束了。

在返回东乡柳堡的路上,阿奇嫂再一次从丈夫手中接过茶杯,菊花茶已经完全凉透了,她喝了一口,又喝了一口。

“茶杯下面的红包,我没有拿……”阿奇轻声说。

阿奇嫂瞅了丈夫一眼,说:“我看到了……"

阿奇又说:“打到手机里的款子,我也没收,一天后会自动退回去的……”

这一次,阿奇嫂没有吱声,她的目光注视着车前方。夜色深沉,车灯在前面几米远的地方跳跃,一对野兔从路边的草丛里跳出来,在路当中愣怔着,眼睛在车灯下发出蓝幽幽的光芒……

那一年夏收,阿奇的邻居在水稻田里碰了电线,他看到了蓝色的目光,看到了浑身着火一般的战栗。后来,他娶了这位邻居男人的女人……

③阿奇熄了车灯,把乡道让给野兔。

“送送你"公司员工们坐在黑黝黝的面包车里,谁都没有吱声。秋风抚摸着夜树,弯月像一只鱼钩吊在半空里。

④突然,面包车里响起嘹亮的唢呐声。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采用倒叙和插叙的手法,先写为死者哭送灵曲,接着交代人物身份,避免平铺直叙。

B.“送送你”公司受人欢迎,主要原因是阿奇嫂对死者加入自己独特的人文关怀,体现她的温暖。

C.小说菊花茶由热变凉,这一细节对阿奇嫂的冷暖心境变化起到了正衬作用,隐含着人性善良。

D.结尾补充阿奇嫂如此动情的原因,看似哭潘小娥的丈夫,实则哭自己的前夫,使情节更加完整。

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处用比喻生动地写出人们被阿奇嫂哭灵曲所感染,声音时高时低,表达内心的悲痛。

B.第②处运用细节描写,写出阿奇嫂在为潘小娥亡夫唱的送灵曲过程中耗费精力,疲惫不堪。

C.第③处为一对惊慌失措的野兔让路,采用了以小见大的手法,体现了对生命的思考和关怀。

D.第④处用唢呐声作为结尾,故事戛然而止,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

8.结尾揭示潘小娥丈夫与阿奇嫂前夫遭遇如出一辙,前文已有多处细节暗示,请找出三处。

9.有人评价此小说“黑暗中见明亮,冰冷处有余温”,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韩信使人间视,知其不用,还报,则大喜,乃敢引兵遂下。未至井陉口三十里,止舍。夜半传发,选轻骑二千人,人持一赤帜,从间道草山而望赵军。戒曰:“赵见我走,必空壁逐我,若疾入赵壁,拔赵帜,立汉赤帜。”令其裨将传飧,曰:“今日破赵会食!"诸将皆莫信,佯应曰:“诺。”谓军吏曰:“赵已先据便地为壁,且彼未见吾大将旗鼓,未肯击前行,恐吾至阻险而还。"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赵军望见而大笑。平旦,信建大将之旗鼓,鼓行出井陉口。

赵开壁击之,大战良久,于是信、张耳佯弃鼓旗,走水上军。水上军开入之,复疾战。赵果空壁争汉鼓旗,逐韩信、张耳。韩信、张耳已入水上军,军皆殊死战,不可败。信所出奇兵二千骑,共候赵空壁逐利,则驰入赵壁,皆拔赵旗,立汉赤帜二千。赵军已不胜,不能得信等,欲还归壁,壁皆汉赤帜,而大惊,以为汉皆已得赵王将矣,兵遂乱,遁走,赵将虽斩之,不能禁也。于是汉兵夹击大破虏赵军斩成安君泜水上禽赵王歇。

(节选自《史记·淮阴侯列传》)

材料二:

凡战,若彼为主、我为客,唯务深入,深入,则为主者不能胜也,谓客在重地,主在散地故耳。法曰:“深入则专”。

汉,韩信、张耳以兵数万,欲东下井经击赵。赵王及成安君陈馀聚兵井陉口,众号二十万。广武君李左车说成安君曰:“闻韩信涉西河,掳魏豹,擒夏悦,新喋血与。今乃辅以张耳,议欲以下赵,此乘胜而去国远斗,其风声所及,足以夺人,其锋何可挡也。臣闻:千里馈粮,士有饥色,樵苏而爨,师不宿饱。今井径之道,车不得方轨,骑不得成列,行数百里,其势粮食必在其后。愿足下假臣奇兵三万人,从间道绝其辎重,足下深沟高垒勿与战。彼前不能斗,退不能还,吾奇兵绝其后,使野无所掠,不至十日,两将之头可悬麾下。愿君留意。否则,必为所擒。"成安君自以为义兵,不用诈谋奇计,不听其策,果被杀。

(节选自《百战奇略》)

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于是A汉兵夹击B大破虏C赵军D斩成安君E泜水上F禽赵王G歇。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舍,本指营房、营寨,此处活用为安营扎寨,与成语“退避三舍”中“舍"意思不相同。

B.若,文中意为倘若、如果,与《鸿门宴》中“若属皆且为所虏”中的“若"意思不相同。

C.去国,文中指离开京都或朝廷,与《岳阳楼记》中“则有去国怀乡”中的“去国"意思相同。

D.假,文中指借给,与《送东阳马生序》中的“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中的“假"意思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信判断赵兵见到自己的军队撤退一定会全部出动,这样大军就可以趁机拔掉赵军的旗帜,插上汉旗,赵军不战自乱。

B.激战过程中,韩信军队假装失败,退回水上作战,果然吸引赵军倾巢而出。韩军战士拼死奋战,赵军不能打败他们。

C.李左车认为韩信俘虏了魏王豹,活捉了夏悦,刚刚血洗了与,一路凯歌高奏,再加上张耳的辅佐,很难与之争锋。

D.李左车分析井经道路狭窄,车辆和骑兵无法并排行进,粮食一定在后面,若从小道断其粮道,赵军坚守不出,韩信必败。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赵军望见而大笑。

(2)汉,韩信、张耳以兵数万,欲东下井陉击赵

14.请简要概括韩信打败赵军的策略。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和开祖丹阳别子瞻后寄

陈舜俞

仙舟系柳野桥东,会合情多劳谪翁。

相对一樽浮蚁酒,轻寒二月小桃风。

羁怀散诞讴歌里,世事纵横醉笑中。

莫恨明朝又离索,人生何处不匆匆。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交代了送别朋友的情形,“野桥东”是停船之所,“劳谪翁"是送别目的。

B.颔联中“轻”凸显了寒冷的程度,表明了“二月"早春时节乍暖还寒的特征。

C.诗人与朋友开怀畅饮,羁旅的愁思化作了歌声,世事的感悟融进了笑谈之中。

D.全诗融记叙、描写、抒情表达方式于一体,语言隽永,富有深意,耐人寻味。

16.本诗虽为送别诗,但字里行间未有感伤之意。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冉有比较谦虚,从他述志时说“__________,________”中可以看出。

(2)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地位。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他嗤笑子路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

(3)“东风"拂面,撩动古人心弦又化作佳句融人古代的诗文,其中令你印象深刻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的古典诗词,意境优美,禅意深厚,能够开启心智。当你愤慨于生活中种种的不公,却又A时,读一读黄庭坚的“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你就会获得解脱。而当你意志消沉、黯然神伤时,读一读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和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你就会觉得所有的不快都是B_________________。

这些伟大的诗人,之所以能写出流传千古的词句,在于他们有着对黑暗永不妥协的精神。他们高洁的灵魂,使个人的不幸得到了升华。在杜甫评价李白时,曾满怀怜惜和愤懑地写就“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而这是大多数那个时代诗人坎坷命运的真实写照!个人的生死,在他们眼里不过草芥,所以他们的诗词才有着大悲悯、大哀愁,这也是我深深喜爱他们的原因。无论是读书还是写作,我们都在经历着一个前所未有的喧嚣时刻。能够保持一份清醒和独立,在读书中去伪存真、C_,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下列句子中的“能"与文中加点的“能”,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她尽量高高地跳起脚尖,希望能看得更远。

B.郭老头能吃饭,斤半烙饼卷成一卷,几口就下去了。

C.新颁布的控烟条例规定,绝大多数公共场所都不能吸烟。

D.他无法得到这份工作,因此只能在伦敦的大街小巷里游荡。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使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斗拱,又称斗栱、斗科、铺作等,是一种屋顶和屋身的过渡构件,通常位于柱顶之上、屋檐之下。不同时期的斗拱,①_________________。以故宫中常见的斗拱为例,其主要构件包括翘、坐斗、斗、拱等。这些斗拱的组成构件成形,与中国古建筑演变密切相关。

大量的勘查结果表明,斗拱在地震中通常能够保存完好。在发生地震时,斗拱的各个构件之间互相摩擦、挤压,并产生往复运动,犹如一个运动的机构体系。从能量守恒的角度来看,当地震波的能量传到斗拱位置时,主要被分成了两部分的能量:斗拱的内能与动能。内能是让斗拱自身开裂受破坏的根本原因,也就是说,内能越大,②_________________。斗拱的厉害之处,即它可以很好地减少内能所占的比例。其原理在于,每个斗拱由许许多多的小构件组成,它们犹如机器的零件一样,在地震中不断产生各种运动,将大部分地震波的能量转化为动能,③_____________,斗拱因此在地震中几乎不会受到破坏。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2.简述第二自然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表达准确流畅,不超过80个字。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如今,“新中式"成了一种风潮。“唐装热”“汉服热"不断升温,“国潮”受到越来越多年轻人的喜爱。不仅在穿搭上,新中式茶饮、新中式美妆、新中式家具、新中式婚礼……“新中式"已席卷了多个领域,可谓万物皆可“新中式”。不过,这种风潮之下,也出现了许多乱象,高溢价、秀包装、蹭流量,华而不实,这样的吐槽比比皆是。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机密★启用前

试卷类型A

山东省名校考试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检测

语文试题解析版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用0.5毫米的黑色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明代以来,特别是明中叶以后,经济领域的资本主义有了较大的发展,新兴的市民阶层日益壮大起来。随着他们离经叛道的倾向和个性解放的要求日趋自觉与强烈,便在意识形态领域掀起了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在审美观念上,他们要求文学在一个不断变动的广阔的历史背景上,把人类生活中多种多样的矛盾冲突、人物内心在精神世界和外在的活动、遭遇的复杂多面性充分地反映出来。这就是由酝酿而臻于成熟的“反映经济领域的资本主义萌芽和市民阶层要求的“人文主义(个性解放)潮流"和“反映社会矛盾、社会变动、社会风暴的现实主义潮流”。这样,擅长反映无比复杂的社会生活的小说,就历史地被这股新的美学思潮涌上了时代的文坛。提出“童心说"的哲学家、思想家李贽与胡应麟、袁中郎、冯梦龙以及后来的叶昼、金圣叹、毛宗岗、张竹坡、脂砚斋等人,勇敢地冲破传统观念,替历代为君子所不为、文坛所不齿的小说正名;在充分肯定其社会效果与阐发其审美作用的基础上,为小说的社会地位与文学价值大声疾呼;并通过评点序跋等形式,把小说创作作为审美创造活动加以研究探讨,从美学上总结和概括这一时期小说创作的实践经验。

人文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审美思潮是明清小说繁荣的客观历史因素,小说创作主体的创作意识日趋人文化与现实化是其主观内在原因。

明清两代的小说家大多身世低微,生平难考。他们由于封建社会后期社会矛盾的复杂尖锐,而被推入生活的漩涡;推到社会的底层,对社会上阶级之间的对立状况,对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有着真切的体会,和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审美趣味有着某种相通之处。正因为如此,他们对社会思潮、审美倾向的变化有着异样的敏感,而且当他们对自己的生平经历的咀嚼回味一旦进入审美反思的状态,时代的风雨也就随之奔赴笔端,创作意识就会沿着现实化、人文化的方向不断强化、深化。因此,对创作主体来说,他们反映的客观对象,同时也是他作为人自身的对象化,是他在特定时代和社会条件下所产生和形成的生活体验和生活追求、审美判断和审美理想的外化的物质表现。明清小说大师们总是把典型性格当作小说审美素质最基本最活跃的因素,把人与人之间相向相逆、相克相生结成的多走向、多内涵的社会关系当作以人为主体的社会环境加以具体的、历史的描绘,在重视感情理想的投射与寄托、肯定想象与虚构的作用同时,总是力图对各种各样的事物作出符合主体实践性的审美判断,对生活逻辑及其发展趋势加以符合客观规律的描写。

《水浒传》《西游记》的作者们既有意地摆脱了拘泥事实或原型的倾向,把虚实相生、真假相错作为审美规范,又在不同程度地保持传奇志异特点的基础上,按照历史或现实生活塑造人物典型,概括具有时代特色的社会内容。《水浒传》作者写草莽英雄起义造反、除暴安良的壮举和从中表现出的超人的勇敢和聪明才智,写他们在水泊梁山所建立起的理想社会。但他同样忠于现实生活的逻辑,还是通过宋江悲剧性格的刻画,有意安排了招安的结局。至于《西游记》却直接以天宫地府等幻化的艺术画面来象征现实,以变了形的现实来反映对象现实。在这里,虽然动物在不脱离其动物本性的前提下社会化、人格化了,但对现实的审美观照却是在超现实的幻想中完成的。正因为作者让理性的反思屈从于想象的驰纵,如实的描述让位于感情的喷发,孙悟空鏖战天神、降魔镇妖的斗争才折射出那个时代的实践活动和对自由的憧憬,处处可见的借题发挥的幽默和揶揄才包含着对不合理社会的冷嘲热讽。

(摘编自赵继志《社会思潮、审美倾向与创作意识——明清小说纵横谈》)

材料二:

《儒林外史》《红楼梦》《桃花扇》代表了通俗文学中上层士大夫的历史反思和总结的创作倾向,这是明清之际进步思潮的一种独特的表现形式。阶级、社会的颓废无望,民族、国家的惨痛更替,历史、人生的感伤空幻,使他们的创作尽管依然以社会的共识和欣赏为目的,但已远不同于“三言二拍”《牡丹亭》《西游记》的单纯和浪漫,来自对社会现实生活更为广泛的接触、更为深刻的认知和更为沉痛的批判,使之具有了丰厚而凝重的现实历史的总结意义。与前一阶段文学的现实主义对富贵荣华、功名利禄的渴望钦美恰成对照,这里充满的是对这一切来自本阶级饱经沧桑、洞悉幽隐地强有力地批判和否定。这里,功利主义不仅是社会和一切个人社会性行为的内在动因,而且显扬了封建道德伦理的修饰伪装,“揭示了披在封建剥削上面的政治、宗法、宗教和闲逸的外衣的世俗意义"。相对于封建伦理纲常而言,功利主义的观点无疑是一个大胆的进步,是一种“启蒙”,也是对过去的总结。因此,《儒林外史》《红楼梦》《桃花扇》等一大批通俗文学作品在现实抒怀、批判之中,同时蕴涵了“放悲声唱到老"的深沉浓重的历史挽歌的色调。

总之,明清之际通俗文学创作中反传统的崭新特质,继承并发展了宋元市民文学中表现的市民意识,与当时思想文化领域的崭新走向相呼应,并成为这种崭新走向的形象表现。即便是百无聊赖的乏味和烦躁,即便是没落败亡的悲吟和喟叹,都已是封建秩序否定基础上的徘徊,都已是大厦将倾而无力补救情境中的悲伤了,这些显然都已逸出了中国传统的理性主义和伦理思想的藩篱。

(摘编自许建中《明清之际通俗文学中社会价值取向的嬗变》)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代经济资本主义影响下,新兴市民阶层对离经叛道的倾向和个性解放的需求,促成了一场思想解放运动。

B.明清两代作家的身世和处境,使得他们在创作小说时咀嚼回味自己的生平经历,从而进入审美反思的状态。

C.《西游记》中孙悟空鏖战天神、降魔镇妖等折射时代实践活动和对自由的憧憬的情节,是作者对现实的审美观照。

D.明清之际通俗文学反传统的崭新特质,有宋元市民文学中的市民意识,又与当时思想文化领域的崭新走向呼应。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中叶以前,小说这种文体因种种原因为君子所不为、文坛所不齿,它的社会地位和文学价值也不被重视。

B.《水浒传》的作者有意地摆脱了拘泥事实或原型的倾向,不是照事实录,而是反映具有时代特色的社会内容。

C.明清之际,基于阶级、国家等因素,上层士大夫以社会共识和欣赏意识为目的,进行历史反思和总结。

D.明清之际通俗文学创作打破中国传统的理性主义和伦理思想,缘于作家们认识到社会大厦将倾而无力补救。

3.下列选项中不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明清之际通俗文学反映“人文主义(个性解放)潮流和现实主义潮流”的一项是()

A.明·冯梦龙《三言·苏小妹三难新郎》“聪明男子做公卿,女子聪明不出身。若许裙钗应科举,女儿那见逊公卿。"

B.明·汤显祖《牡丹亭》“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C.清·文康《儿女英雄传》“譬如世上的人,立志要作个忠臣、孝子,这就是个英雄心。忠臣断无不爱君的,孝子断无不爱亲的,爱君爱亲这便是个儿女心。"

D.清·李汝珍《镜花缘》“考试之制,各有不同;或以通经,或以明史,或以辞赋,或以诗文,或以策论,……只要精通其一,皆可取得一顶头巾,一领青衫。”

4.结合材料一第一段,对表格信息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过程人物评点内容特点

萌芽明·李贽“发乎情性,由乎自然"由“注”转“评"

明·汤显祖“世总为情,情生诗歌,而行于神”

发展清·金圣叹“直取其文心"略其形迹,伸其神理”评点形态完备,总评、眉批、旁批、夹批、圈点等评点体式都有出现

成熟清·脂砚斋“《石头记》一部中皆是近情近理必有之事,必有之言"

“文人性”与“考据性"增强

A.明代小说评点萌芽阶段,李贽等人用评点形式,从美学上总结概括小说创作实践。

B.清代小说评点的发展时期,这时的评点已从单一评注形式向全面评析形式转变。

C.清代小说评点的成熟时期,小说评点特点开始走向文人自赏性并夹杂训诂和考证。

D.明清之际小说评点的发展过程反映了评点越来越重视理性表达,忽视审美志趣。

5.影响明清通俗文学特点形成的因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1.B2.D

3.C4.D

5.①社会思潮:明中叶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城市市民阶层壮大,掀起了思想解放运动,进而辐射小说领域;

②创作主体:小说家的创作意识日趋人文化与现实化;

③社会价值取向:明清之际,对社会现实生活更为广泛接触、更为深刻的认知和更为沉痛的批判。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从而进入审美反思的状态”强加因果。从原文“他们对社会思潮、审美倾向的变化有着异样的敏感,而且当他们对自己的生平经历的咀嚼回味一旦进入审美反思的状态"看出,“从而”使用错误,无因果关系。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D.“缘于作家们认识到社会大厦将倾而无力补救"曲解文意。原文“即便是百无聊赖的乏味和烦躁,即便是没落败亡的悲吟和喟叹,都已是封建秩序否定基础上的徘徊,都已是大厦将倾而无力补救情境中的悲伤了”为具体体现。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体现男女平等意识;

B.体现男女之情或正视人的欲望;

C.体现传统的忠孝思想;

D.体现经世之学,综合取士,是对科举制度反思。

故选C。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D.“越来越重视理性表达,忽视审美志趣"曲解文意,原文“并通过评点序跋等形式,把小说创作作为审美创造活动加以研究探讨”可知,文章没有对“理性表达"和“审美志趣”两者做比较。

故选D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原文“特别是明中叶以后,经济领域的资本主义有了较大的发展,新兴的市民阶层日益壮大起来"反映经济领域的资本主义萌芽和市民阶层要求的‘人文主义(个性解放)潮流’和‘反映社会矛盾、社会变动、社会风暴的现实主义潮流’”“擅长反映无比复杂的社会生活的小说,就历史地被这股新的美学思潮涌上了时代的文坛"可知,明中叶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新型市民阶层群体崛起,符合时代特色的思想解放运动发展,小说领域出现了反映新阶层群体的特征;

原文“人文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审美思潮是明清小说繁荣的客观历史因素,小说创作主体的创作意识日趋人文化与现实化是其主观内在原因”可知,小说家的创作意识与时俱进,日趋人文化与现实化,反映时代精神成为主流;

原文“来自对社会现实生活更为广泛的接触、更为深刻的认知和更为沉痛的批判,使之具有了丰厚而凝重的现实历史的总结意义"这里充满的是对这一切来自本阶级饱经沧桑、洞悉幽隐地强有力地批判和否定”可知,明清之际,小说家接近现实生活,与市井百姓融为一体,对社会现实生活有深刻的认知和更为沉痛的批判。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前夫

杨静龙

“呼啦啦一片地响,你的黑眼睛变成蓝色,变成一片秧田……你用蓝色的眼睛瞅我……"

阿奇嫂的哭诉声在秋夜里飘荡。八月的乡村,一丝微风,几片落叶。①女人们的抽泣声仿佛男人们劣质烟的烟雾,散去了,又聚拢来。

阿奇嫂是一个哭灵师,东乡柳堡人,四十出头,长得瘦削,嗓门却亮堂,姑娘时喜欢唱几句越剧,后来嫁了人,又改嫁了。后面的男人叫阿奇,夫妻俩开了一个送葬哭灵的公司,叫“送送你”。公司除了夫妻俩,还有两个员工,一个敲锣,一个吹唢呐,吹唢呐的兼放音响,敲锣的兼打杂。阿奇开一辆面包车,公司的一应家什全装在了车上。到了现场,阿奇就是总指挥,阿奇嫂只管一个字:“哭"。

头天晌午,一辆小车来到柳堡,车上下来婆媳两人,请公司“送”一个男人。婆婆谈妥了价,儿媳掏出手机付定金时,手一抖,手机摔在地上。儿媳愣了愣,捂住脸,哇一声哭起来,泪水从她指缝间漏出来,沿着两颊往下淌。儿媳三十多岁,长得俊俏,伤心的模样让人心疼。阿奇嫂问她名字。

“潘小娥……"漂亮儿媳嘤嘤道。

“你男人……得的什么病?”阿奇嫂不想问这个问题,但不问不行,她要为每一位亡者送上属于他们自己的灵曲,而不是千篇一律,就好像每个人都应该穿上他自己最贴身的衣裳一样。阿奇嫂读高中时读过很多文学作品,作文写得好,现在就像一个行吟诗人,现编现唱,走遍十里八乡。这也是“送送你"公司受人欢迎的最主要原因。

漂亮儿媳泣道:“打稻机漏电,他碰了电线……”

夏收时节,收割机脱粒机都泡在水田里,电死人的事时有发生,这几年土地流转、农田大户承包,这种事已经很少发生了……可事情还是发生了。

婆媳俩办完事,开车走了。阿奇嫂目送着车子开出柳堡,转个弯不见了,才扭过头来说:“阿奇,这个单,优惠。"

阿奇的目光碰到了妻子的目光,说:“哦。”

夜色渐浓,阿奇嫂的哭诉声时高时低,像门外的秋风,一会儿闯入灵堂,一会儿又退了出去。阿奇递过来一杯菊花茶,她接过茶杯子,没喝,随手放到灵桌上。

哭诉声持续不息。

“呼啦啦一片地响,你的身体化成千万道光芒,刺伤了眼……在那一边,你看到一片黑暗,星星没有在夜空闪光,月亮也没弯成一枚鱼钩……"

眼泪在阿奇嫂眼眶里打转,终于滴落下来,她扭过脸,抹了一把。不一会儿,又有眼泪滚落下来,她不再管,任它在脸上流。

“你的身子化成千万道光芒,黑眼睛变成蓝色,你看不见我了吗?我是你的妻子潘小娥,是你的白发老父母,黄发小儿子……”

阿奇嫂的声音轻了下去。她的双手搂住自己的胳膊,又垂下来,撕扯着衣服,仿佛一道火焰在身子里燃烧起来,要穿透她的胸膛,要从她喉咙里窜出来。

②阿奇嫂的嗓音变得嘶哑了,像秋风中的树叶,微微颤抖着。

灵堂里人挨着人,一些人坐着,一些人蹲在地上。一直嘤嘤而泣的潘小娥,突然“哇"的一声哭起来,哭声像风一样掠过灵堂,像水一样淹没了人们。所有的女人都放喉大哭起来,男人们不停地抽着烟,感慨叹息。

“早听说送送你公司哭灵哭得好,果然百闻不如一见……”

“阿奇嫂真像她自己碰了电线一样……"

“那是动了真情了……”

阿奇又拿起茶杯,递给阿奇嫂。阿奇嫂接过来,半凉的菊花茶在杯子里晃荡了一下,放回到灵桌上,她还是没有喝。

潘小娥的婆婆走过来,拿起那只茶杯,放下时茶杯底下多了一只厚厚的红包。

有人开始焚烧冥钱。

“我把眼泪和钱烧在一起,送给你。等到你的眼睛重新睁开,无常就会变成神仙,蓝色变回黑色,星星闪耀,弯月如钩,你看见我了吗?我是你的妻子潘小娥……"

哭诉声嘶哑,缥缈,在劣质香烟的烟雾里战栗着。

灵堂里突然起了骚动,有人惊叫起来:“小娥昏过去了,小娥昏过去了……”

唢呐手适时放起了音响,是一曲《心经》。在曼妙的吟唱声中,潘小娥缓缓醒过来,哭灵仪式也在循环播放的《心经》乐音中结束了。

在返回东乡柳堡的路上,阿奇嫂再一次从丈夫手中接过茶杯,菊花茶已经完全凉透了,她喝了一口,又喝了一口。

“茶杯下面的红包,我没有拿……"阿奇轻声说。

阿奇嫂瞅了丈夫一眼,说:“我看到了……”

阿奇又说:“打到手机里的款子,我也没收,一天后会自动退回去的……"

这一次,阿奇嫂没有吱声,她的目光注视着车前方。夜色深沉,车灯在前面几米远的地方跳跃,一对野兔从路边的草丛里跳出来,在路当中愣怔着,眼睛在车灯下发出蓝幽幽的光芒……

那一年夏收,阿奇的邻居在水稻田里碰了电线,他看到了蓝色的目光,看到了浑身着火一般的战栗。后来,他娶了这位邻居男人的女人……

③阿奇熄了车灯,把乡道让给野兔。

“送送你”公司员工们坐在黑黝黝的面包车里,谁都没有吱声。秋风抚摸着夜树,弯月像一只鱼钩吊在半空里。

④突然,面包车里响起嘹亮的唢呐声。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采用倒叙和插叙的手法,先写为死者哭送灵曲,接着交代人物身份,避免平铺直叙。

B.“送送你"公司受人欢迎,主要原因是阿奇嫂对死者加入自己独特的人文关怀,体现她的温暖。

C.小说菊花茶由热变凉,这一细节对阿奇嫂的冷暖心境变化起到了正衬作用,隐含着人性善良。

D.结尾补充阿奇嫂如此动情的原因,看似哭潘小娥的丈夫,实则哭自己的前夫,使情节更加完整。

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处用比喻生动地写出人们被阿奇嫂哭灵曲所感染,声音时高时低,表达内心的悲痛。

B.第②处运用细节描写,写出阿奇嫂在为潘小娥亡夫唱的送灵曲过程中耗费精力,疲惫不堪。

C.第③处为一对惊慌失措的野兔让路,采用了以小见大的手法,体现了对生命的思考和关怀。

D.第④处用唢呐声作为结尾,故事戛然而止,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

8.结尾揭示潘小娥的丈夫与阿奇嫂前夫遭遇如出一辙,前文已有多处细节暗示,请找出三处。

9.有人评价此小说“黑暗中见明亮,冰冷处有余温”,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6.C7.B

8.①阿奇嫂在听完潘小娥讲述后目送婆媳俩离开,并提出优惠;

②阿奇嫂在唱哭灵曲情不自禁地流泪;

③阿奇嫂唱到最后声音嘶哑,身体颤抖;

④阿奇嫂和阿奇拒收婆媳俩的红包。

9.①黑暗和冰冷是指潘小娥亡夫和阿奇嫂前夫的死亡以及人们直面亲人离世带来的痛楚;

②明亮和余温是指阿奇嫂代表的“送送你"公司为死者唱响的哭灵曲,能表达逝者家属的心情和愿望,表现出对死者家属的同情和关怀,展示了人们心灵深处的善良和爱心;

③这种抑扬结合的写法,凸显了人性中的光辉,蕴含着对生命的敬畏和悲悯。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C.“正衬”错误。菊花茶由热到凉,而情感隐隐地由凉到热,是反衬。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语句的分析和鉴赏能力。

B.“耗费精力,疲惫不堪"错误。写出阿奇嫂哭灵渐入佳境,哭别人转入哭自己,想起前夫颤抖。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细节描写的把握能力。

由原文“婆媳俩办完事,开车走了。阿奇嫂目送着车子开出柳堡,转个弯不见了,才扭过头来说:‘阿奇,这个单,优惠。’”可知,阿奇嫂在听完潘小娥讲述后目送婆媳俩离开,并提出优惠,暗示出潘小娥的丈夫与阿奇嫂前夫遭遇如出一辙。

由原文“眼泪在阿奇嫂眼眶里打转,终于滴落下来,她扭过脸,抹了一把。不一会儿,又有眼泪滚落下来,她不再管,任它在脸上流"可知,阿奇嫂在唱哭灵曲情不自禁地流泪,暗示出潘小娥的丈夫与阿奇嫂前夫遭遇如出一辙。

由原文“阿奇嫂的嗓音变得嘶哑了,像秋风中的树叶,微微颤抖着”克制,阿奇嫂唱到最后声音嘶哑,身体颤抖,暗示出潘小娥的丈夫与阿奇嫂前夫遭遇如出一辙。

由原文“‘茶杯下面的红包,我没有拿……’阿奇轻声说"阿奇又说:‘打到手机里的款子,我也没收,一天后会自动退回去的……’”可知,阿奇嫂和阿奇拒收婆媳俩的红包,暗示出潘小娥的丈夫与阿奇嫂前夫遭遇如出一辙。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能力。

文章开篇写到潘小娥因为丈夫触电身亡,于是来找阿奇嫂来“送"男人,而文章的结尾说到阿奇嫂的第一任丈夫也是因为触电而身亡的。当潘小娥来找阿奇嫂的时候,潘小娥捂住脸,哇一声哭起来,泪水从她指缝间漏出来,沿着两颊往下淌;当哭灵哭到高潮的时候,潘小娥昏了过去。而阿奇嫂在唱哭灵曲情不自禁地流泪,唱到最后声音嘶哑,身体颤抖。所以,黑暗和冰冷是指潘小娥亡夫和阿奇嫂前夫的死亡以及人们直面亲人离世带来的痛楚。

阿奇夫妻俩开了一个送葬哭灵的公司,叫“送送你”,他们为每一位亡者送上属于他们自己的灵曲,就好像每个人都应该穿上他自己最贴身的衣裳一样,表明了阿奇嫂对死者加入自己独特的人文关怀。所以,明亮和余温是指阿奇嫂代表的“送送你"公司为死者唱响的哭灵曲,能表达逝者家属的心情和愿望,表现出对死者家属的同情和关怀,展示了人们心灵深处的善良和爱心。

文章采用了抑扬结合的写法,文中潘小娥作为一名哭灵师,因为自己和潘小娥同病相怜,所以没有收取费用,并且结尾写到阿奇的面包车给两只野兔让路,都凸显了人性中的光辉,蕴含着对生命的敬畏和悲悯。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韩信使人间视,知其不用,还报,则大喜,乃敢引兵遂下。未至井陉口三十里,止舍。夜半传发,选轻骑二千人,人持一赤帜,从间道草山而望赵军。戒曰:“赵见我走,必空壁逐我,若疾入赵壁,拔赵帜,立汉赤帜。”令其裨将传飧,曰:“今日破赵会食!"诸将皆莫信,佯应曰:“诺。”谓军吏曰:“赵已先据便地为壁,且彼未见吾大将旗鼓,未肯击前行,恐吾至阻险而还。"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赵军望见而大笑。平旦,信建大将之旗鼓,鼓行出井陉口。

赵开壁击之,大战良久,于是信、张耳佯弃鼓旗,走水上军。水上军开入之,复疾战。赵果空壁争汉鼓旗,逐韩信、张耳。韩信、张耳已入水上军,军皆殊死战,不可败。信所出奇兵二千骑,共候赵空壁逐利,则驰入赵壁,皆拔赵旗,立汉赤帜二千。赵军已不胜,不能得信等,欲还归壁,壁皆汉赤帜,而大惊,以为汉皆已得赵王将矣,兵遂乱,遁走,赵将虽斩之,不能禁也。于是汉兵夹击大破虏赵军斩成安君泜水上禽赵王歇。

(节选自《史记·淮阴侯列传》)

材料二:

凡战,若彼为主、我为客,唯务深入,深入,则为主者不能胜也,谓客在重地,主在散地故耳。法曰:“深入则专”。

汉,韩信、张耳以兵数万,欲东下井经击赵。赵王及成安君陈馀聚兵井陉口,众号二十万。广武君李左车说成安君曰:“闻韩信涉西河,掳魏豹,擒夏悦,新喋血与。今乃辅以张耳,议欲以下赵,此乘胜而去国远斗,其风声所及,足以夺人,其锋何可挡也。臣闻:千里馈粮,士有饥色,樵苏而爨,师不宿饱。今井径之道,车不得方轨,骑不得成列,行数百里,其势粮食必在其后。愿足下假臣奇兵三万人,从间道绝其辎重,足下深沟高垒勿与战。彼前不能斗,退不能还,吾奇兵绝其后,使野无所掠,不至十日,两将之头可悬麾下。愿君留意。否则,必为所擒。"成安君自以为义兵,不用诈谋奇计,不听其策,果被杀。

(节选自《百战奇略》)

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于是A汉兵夹击B大破虏C赵军D斩成安君E泜水上F禽赵王G歇。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舍,本指营房、营寨,此处活用为安营扎寨,与成语“退避三舍”中的“舍"意思不相同。

B.若,文中意为倘若、如果,与《鸿门宴》中“若属皆且为所虏”中的“若"意思不相同。

C.去国,文中指离开京都或朝廷,与《岳阳楼记》中“则有去国怀乡”中的“去国"意思相同。

D.假,文中指借给,与《送东阳马生序》中的“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中的“假"意思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信判断赵兵见到自己的军队撤退一定会全部出动,这样大军就可以趁机拔掉赵军的旗帜,插上汉旗,赵军不战自乱。

B.激战过程中,韩信军队假装失败,退回水上作战,果然吸引赵军倾巢而出。韩军战士拼死奋战,赵军不能打败他们。

C.李左车认为韩信俘虏了魏王豹,活捉了夏悦,刚刚血洗了与,一路凯歌高奏,再加上张耳的辅佐,很难与之争锋。

D.李左车分析井经道路狭窄,车辆和骑兵无法并排行进,粮食一定在后面,若从小道断其粮道,赵军坚守不出,韩信必败。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赵军望见而大笑。

(2)汉,韩信、张耳以兵数万,欲东下井陉击赵。

14.请简要概括韩信打败赵军的策略。

【答案】10.BDF

11.B12.A

13.(1)韩信于是派一万多人先走,从(井陉口)出来,背着河水排开阵势。赵军看见(阵势)大笑不止。(2)汉朝时,韩信与张耳率领几万士兵,想要向东攻下井陉,攻打赵国。

14.①设置疑兵,拔旗易帜。②背水布阵,使敌松懈。③佯装战败,吸引敌军。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于是汉兵前后夹击,大败敌军赵国军队,在泜水上斩杀了成安君,活捉了赵王歇。

“夹击”是“汉兵"的谓语,应在“击”后面断开,即在B处断开;

“大破"的主语应为“汉兵”,宾语为“虏赵军”,中间都不应断开,应在“军”后面断开,即在D处断开;

“斩"的宾语为“成安君”,“泜水上"作“斩”的地点状语,中间都不应断开,应在“上"后面断开,即在F处断开。

故选BDF。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正确。“本指营房、营寨,此处活用为安营扎寨/古时行军以三十里为一舍”;句意:停下来扎营过夜。/为了回避与对方的冲突,主动退让九十里。

B.“倘若、如果"意思不相同”错误。均为“你,你们";句意:你们立即冲进赵军的营垒之中。/你们这些人都将被俘虏。

C.正确。均为“指离开京都或朝廷”;句意:此是乘胜而离开本国实施远征。/就有独自离开了国都,十分怀念家乡。

D.正确。均为“借给";句意:希望您暂且拨给我奇兵三万人。/因此人们大多将书借给他。

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大军就可以趁机拔掉赵军的旗帜”错误,由原文“信所出奇兵二千骑,共候赵空壁逐利,则驰入赵壁,皆拔赵旗,立汉赤帜二千"可知,“拔掉赵帜,换成赤旗”的是韩信的两千轻骑。

故选A。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乃”,于是;“使”,派遣,让;“陈”,名词做动词,摆开阵势。

(2)“以”,率领;“东”,向东;“下”,攻下。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信息的能力。

由原文“夜半传发,选轻骑二千人,人持一赤帜,从间道草山而望赵军"若疾入赵壁,拔赵帜,立汉赤帜”可知,设置疑兵,拔旗易帜。

由原文“未至井陉口三十里,止舍"背水陈。赵军望见而大笑”可知,背水布阵,使敌松懈。

由原文“赵见我走,必空壁逐我"可知,佯装战败,吸引敌军。

参考译文:

材料一:

韩信命人暗中窥探,得知成安君并没有采用广武君的计策,使者回来向韩信汇报,韩信十分高兴,才敢带领兵马进入狭窄的井陉道路。在距离井陉要塞出口还有三十里的时候,停下来扎营过夜。半夜的时候,韩信传令出发,从士兵中挑选出两千名轻装骑兵,每人手里拿着一面红旗,经由隐蔽小道来到山上,隐藏在山上观察赵国军队的一举一动。韩信告诫部下说:“两军交战的时候,赵军看见我军败逃,一定会倾巢出动来追赶我军,你们立即冲进赵军的营垒之中,将赵军的旗帜拔掉,然后竖起汉军的红旗。”接着,韩信又让副将向士兵们传达开饭的命令,说:“今天打败赵军就正式举行会餐!"将领们都不相信,只是假意回答说:“遵命。”韩信对手下军官说:“如今赵军已经先在有利的地势上筑造营垒,他们没有看到我们大将的旗帜、仪仗,就不会攻打我军的先遣部队,因为他们担心我们到了险要的地方就退回去。"韩信于是派一万多人先走,从(井陉口)出来,背着河水排开阵势。赵军看见(阵势)大笑不止。天蒙蒙亮的时候,韩信架起大将的旗帜,敲起进攻的鼓声开出井陉口。

赵军终于打开营垒开始攻打汉军,两军激战了很久。于是韩信、张耳假装抛旗弃鼓,逃回河边的阵营。河边营垒中的部队打开营门放他们进去,接着又和赵军展开激战。赵军果真倾巢出动,争相抢夺汉军的旗鼓,追逐大将韩信、张耳。韩信、张耳进入河边阵地以后,全军将士拼死奋战,赵军不能打败他们。韩信事先派出去的两千名轻骑兵,见到赵军倾巢出动,前去追逐战利品,便立即冲进赵军空虚的营垒中,将赵军的旗帜全部拔掉,又立起提前准备好的两千面汉军红旗。这个时候,赵军已经无法战胜背水一战的韩信军,又无法俘获韩信等人,想要退回自己的营垒,却发现营垒上已经插满了汉军的红旗,十分震惊,还以为赵军的将领已经全都被汉军俘获了,于是军队陷入一片混乱之中,士兵们纷纷逃散,即使赵将诛杀逃兵,也不能制止士兵逃走。于是汉兵前后夹击,彻底摧垮了赵军,在泜水上斩杀了成安君,活捉了赵王歇。

材料二:

大凡战争,如果敌方是在本土防守,而我方处于进攻地位时,就务必要深入敌国腹心地区。深入其腹心地区,就会使敌人不能取得胜利。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客军”深入敌国腹心地区,因无返顾之路,只能拼命进击;而“主军"处于本国作战,士兵思乡恋土,易于逃散致败的缘故。诚如兵法所说:“深入敌人腹心地区作战,将士就会专心致志地去杀敌。”

汉朝时,韩信与张耳率领几万士兵,想要向东攻下井陉,攻打赵国。赵王歇和辅佐他的成安君陈馀调集部队扼守井陉口,号称二十万众。广武君李左车劝成安君陈馀说:“听说汉将韩信从黄河西岸东渡,俘虏了魏王豹,活捉了夏悦,刚刚血洗了阏与。如今又以张耳为辅佐,商议要攻占赵国,此是乘胜而离开本国实施远征,其兵锋所向是不可阻挡的。但我听说,从千里以外运送军粮,士兵就会面有饥色;临时打柴割草而烧火做饭,军队就不能经常吃饱。如今井陉这条道路,车辆无法并列通行,骑兵不能并排行走,汉军行进在数百里的狭长道路上,他们的运粮车势必落在部队之后。希望您暂且拨给我奇兵三万人,抄小路拦截他们的辎重粮草;而您就凭据深沟高垒,固守防御,不与其交战。这样,他们向前无法交战,退后无法撤兵,我用奇兵切断其后路,使他们在野外掠不到粮草,不出十天,韩、张两将之头就会悬挂在将军的指挥旗下。希望您能认真考虑我的计策,不然的话,必将为他们所擒获。"成安君陈馀自以为正义之师不使用诈谋奇计,根本不采纳李左车的计策,其后果然被韩信部队所杀。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和开祖丹阳别子瞻后寄

陈舜俞

仙舟系柳野桥东,会合情多劳谪翁。

相对一樽浮蚁酒,轻寒二月小桃风。

羁怀散诞讴歌里,世事纵横醉笑中。

莫恨明朝又离索,人生何处不匆匆。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交代了送别朋友的情形,“野桥东”是停船之所,“劳谪翁"是送别目的。

B.颔联中“轻”凸显了寒冷的程度,表明了“二月"早春时节乍暖还寒的特征。

C.诗人与朋友开怀畅饮,羁旅的愁思化作了歌声,世事的感悟融进了笑谈之中。

D.全诗融记叙、描写、抒情表达方式于一体,语言隽永,富有深意,耐人寻味。

16.本诗虽为送别诗,但字里行间未有感伤之意。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15.C16.①首句“仙”字可以看出诗人超然物外,也为整首诗奠定了豁达的感情基调;

②“谪翁"富含调侃苏轼之意,从侧面可以看出虽然是送别,氛围却十分融洽;

③颔联的“轻”与“小"两个形容词的运用,带有轻松活泼之意,消解了送别的感伤;

④诗人与朋友开怀畅饮,歌声和笑声已看出他超脱世俗,不被眼前的离别牵绊;

⑤尾联诗人劝慰朋友不要因分别沮丧,人生来去匆匆,洋溢着豪迈洒脱的情感。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羁旅的愁思”错误,“羁怀"指不羁的情怀,可从“散诞”“世事纵横"莫恨”等词语看出。

故选C。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首联描绘了送别的场景,但“仙舟"和“会合情多”的用词,却使得整个场景显得并不沉重。诗人没有将离别视为一件令人痛苦的事情,认作是情谊深厚的表现,这也为整首诗定下了轻松愉快的基调。

“会合情多劳谪翁"中“谪翁”是被贬谪的人,一个“翁"字富含调侃之意,从用词侧面可以看出送别的氛围并不压抑,却十分融洽。

颔联渲染了轻松的氛围。浮蚁酒象征着友情的醇厚,小桃风带来了春天的气息,举杯畅饮,仿佛朋友从未远离,带有轻松活泼之意,消解了送别的感伤。

颈联表达了诗人的人生态度。他并不为世俗的羁绊所困,在与朋友开怀畅饮中,寻找自由与快乐。即使面对纷繁复杂的世事,也能以醉笑的态度去面对,展现出了豁达乐观的精神。

尾联是诗人的劝慰之语,也是他对离别的独特理解。诗人并不认为离别是一件令人遗憾的事情,反而认为人生本就充满了离别与重逢,不希望朋友因为离别而感到痛苦,人生来去匆匆,应该珍惜眼前的时光,洋溢着豪迈洒脱的情感。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冉有比较谦虚,从他述志时说“__________,________”中可以看出。

(2)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地位。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他嗤笑子路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

(3)“东风"拂面,撩动古人心弦又化作佳句融人古代的诗文,其中令你印象深刻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如其礼乐②.以俟君子③.为国以礼④.其言不让⑤.东风不与周郎便⑥.铜雀春深锁二乔(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俟"郎”“堪"。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的古典诗词,意境优美,禅意深厚,能够开启心智。当你愤慨于生活中种种的不公,却又A时,读一读黄庭坚的“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你就会获得解脱。而当你意志消沉、黯然神伤时,读一读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和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你就会觉得所有的不快都是B_________________。

这些伟大的诗人,之所以能写出流传千古的词句,在于他们有着对黑暗永不妥协的精神。他们高洁的灵魂,使个人的不幸得到了升华。在杜甫评价李白时,曾满怀怜惜和愤懑地写就“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而这是大多数那个时代诗人坎坷命运的真实写照!个人的生死,在他们眼里不过草芥,所以他们的诗词才有着大悲悯、大哀愁,这也是我深深喜爱他们的原因。无论是读书还是写作,我们都在经历着一个前所未有的喧嚣时刻。能够保持一份清醒和独立,在读书中去伪存真、C_,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成语。

19.下列句子中的“能”与文中加点的“能”,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她尽量高高地跳起脚尖,希望能看得更远。

B.郭老头能吃饭,斤半烙饼卷成一卷,几口就下去了。

C.新颁布的控烟条例规定,绝大多数公共场所都不能吸烟。

D.他无法得到这份工作,因此只能在伦敦的大街小巷里游荡。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使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答案】18.A无可奈何/无能为力/束手无策/无计可施;B过眼云烟/过眼烟云;C去芜存菁/去粗取精

19.A20.示例一:杜甫评价李白,曾满怀怜惜和愤懑地写就“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而这是那个时代大多数诗人坎坷命运的真实写照!

示例二:在杜甫评价李白时,他(杜甫)曾满怀怜惜和愤懑地写就“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而这是那个时代大多数诗人坎坷命运的真实写照!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A.根据前文“当你愤慨于生活中种种的不公”,后文“却"是对前文的转折,可知此处转为没有能力改变,故可填写“无可奈何/无能为力/束手无策/无计可施”。无何奈何:指感到没有办法,没有办法可想。无能为力:用不上力量,帮不上忙,指没有能力或力不能及。束手无策:像捆住手似的,一点办法也没有。形容遇到问题时毫无解决的办法。无计可施:没有办法可用。

B.根据前文“意志消沉、黯然神伤时,读一读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和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后文“觉得所有的不快”可知,此处强调不快消失,由“不快都是"可知此处当填名词性成语,故可填写“过眼云烟/过眼烟云”。过眼云烟:比喻很快就消失的事物。过眼烟云:从眼前飘过的云烟,原比喻身外之物,不必重视,后比喻很快就消失的事物。

C.根据前文“读书中"及前文的顿号和“去伪存真”可知,在空中的应是和“去伪存真"意思相近的成语,且是在去伪存真上精进一步,故可填写“去芜存菁/去粗取精”。去芜存菁:意思是除去杂质、保留精华。去粗取精:除去杂质,留取精华。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

“能"在原文中表示有能力或有条件做某事。

A.“能”表示有能力或有条件做某事;

B.“能"表示善于、擅长;

C.“不能”中的“能"表示情理上的允准;

D.“只能”中的“能"表示环境上的许可。

故选A。

【20题详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