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复习提纲
21、与朱元思书
一、基础知识
(一)文学常识本文选自《艺文类聚》。作者吴均,字叔庠,南朝梁文学家。
(二)文言词语
1.词类活用
风烟俱净:净:形容词作动词,散净。任意东西:东西:名词作动词,向东向西漂流。
猛浪若奔:奔:动词作名词,飞奔的马。
互相轩邈:轩:形容词作动词,往高处伸展;邈:形容词作动词,向远处伸展。
2.通假字
蝉则千转不穷:转:通"喘’,鸟叫声。窥谷忘反:反:通“返”,返回。有时见日:见:同“现”,显现。
3.常规词语
【风烟】烟雾。【共色】一样的颜色。【从流】随着江流。从:顺,随。【缥(pi白。)碧】青白色。
【无碍】毫无障碍。【甚箭】比箭还快。【夹岸】两岸。【寒树】使人看了有寒意的树。形容树绿而
密。【竞上】争着向上。竞,争。【直指】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千百】形容很多。
【泠泠(ling)】形容水声激越。【作响】发出声响。【相鸣】互相和鸣。【成韵】形容声音和谐动听。
韵,和谐的声音。【千转】长久不断地叫。千,表示多。【绝】停止。【莺(yuan)飞戾(Ii)天】莺飞
到天上,这里比喻极力追求功名的人。莺,一种凶猛的鸟。戾,至。【息心】平息热衷功名之心。
【经纶】筹划,治理。【柯(在)】树木的枝干。【蔽】遮蔽。【犹】像。【交映】互相掩映。
二、阅读探究
1.表明富春山天朗气清的壮丽背景(全貌)的句子是什么?风烟俱尽,天山共色。
2.既写出江流宛转,小舟随波逐流的情形,更表现了作者陶醉于美好大自然的闲适随意心情的句子是什
么?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3.总写所感,统领全文的语句是什么?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4.作者是怎样有层次的描绘“异水”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先写“缓流”,突出澄澈(游鱼细石);再写“急湍”,突出凶猛(急湍、猛浪)。运用了夸张、比喻的修辞方
法。
5.作者是怎样表现“奇山”的?
①整体形象奇。“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②生长状态奇。两岸峭壁,皆生寒树,层峦叠嶂,
③自然声音奇。
从听觉写泉音、鸟鸣、蝉嘶、猿叫,生机盎然的大自然交响曲
1
6.流露出对追求利禄之徒的蔑视,含蓄传达出爱慕美好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的句子是什么?这句
对写“奇山异水”有什么关系?
莺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有这样的“奇山异水”,必然有人的足迹,有人的触景之情,这句是游览者自然生发的感情。同时这句又是
侧面着笔,通过衬托手法,强化了山水诱人的力量,突出了“奇山异水”。
7.结尾“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似是多余,对此你有何看法?
不多余。一是起了反复渲染的作用。写树木遮空,昼夜不分,既照应前面对寒树的描写,又给山水增
加奇色异彩。二是使结构更加严谨完美。全文犹如作者放出的千里之线,这里又收回手中,承接文章开头
四句,清幽淡雅,余音缭绕。
三、拓展延伸
1.由“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你想到了哪两篇文言文中的话?
写出相应语句、作品和作者。
“潭中鱼可白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柳宗元《小石潭记》)
“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郦道元《三峡》)
2.由“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你联想到生活中的什么现象?
富贵人虽然自有他们的享受,但是未必没有烦恼;而遁迹山林的人固然有种种不便,但其快乐是无法比拟
的。
四、参考译文,见参考书!重点记住几个句子的翻译!
22、五柳先生传
1.出处:
选自《陶渊明集》,作者陶渊明(见八年级上册《桃花源记》)。
本文视为作者的自传,以第三人称,从五柳先生的身份和称号写起,重点描写了他的生活、性格特点,
描述出一个安贫乐道,抱朴存真,不追求荣华富贵的隐士形象。表达了作者不想与世俗同流合污来取得富
贵,安贫乐道,独善其身的情感。在写法上多用否定句,突出了作者与世俗的格格不入以及他对高洁志趣
和人格的坚持,不仅让读者对他的与众不同击节叹赏,也是文章笔墨精粹而笔调诙谐,读来生动活泼,
引人入胜。
A字音:辄[zhe]箪[dan]A[字ou]觞[shang]
B词语:
会意:指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会,体会,领会。
造饮辄尽:去喝酒就喝个尽兴;辄,就。其在必醉:希望一定喝醉;期,期望。
不求甚解:指读书要领会精神实质,不必咬文嚼字。现在多指只求懂得个大概,不求深刻了解。
古今异义:
①造:古:往、至U;今常用于“创造”“制造”等义。
②亲旧:古:旧交、旧友;今:过去的、过时的。
2
③赞:古:传记结尾处评论性文字;今:常用于“赞美”、“夸赞”等。
④以为:古:以之为,即“用它做……”;今:认为
一词多义:
①以:把,因以为号焉;凭借,以此自终。
②之:代词,他,或置酒而招之;助词,译为“的”,无怀氏之民欤?
③言:说话,说,闲静少言;言语,话,黔娄之妻有言。
④其:代词,他,亲旧知其如此;语气词,表示揣测、反问,其言兹若人之僖乎?
⑤晏如(安然自若的样子):……的样子;亲旧知其如此:像。
词语活用:
①亦不详其姓字:详,形容词作动词,详细地知道。
②亲旧知其如此:亲旧,形容词作名词,亲戚朋友。
③以乐其志:乐,形容词使动用法,使...乐。
特殊句式及重点句子翻译:
省略句:
①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应为“先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先生生性喜欢喝酒,家中贫穷不能
经常有酒喝。)
②因以为号焉。(应为“因以为号焉。”译:于是就把(五柳)作为号了。)
倒装句:
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应为“不知先生何许人也”,译:这位先生不知道是什么地方的人。)
②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于贫贱”“于富贵”介词结构后置,译:不为贫贱而忧心忡忡,不热衷于
发财做官。)
③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译:已经醉了便回家,没有留恋之情。“曾”用在“不”前,加强否定语气;吝情,舍不得;去留,意思是留;
表现五柳先生态度率真,来了就喝酒,喝完就走。
23、马说
一、基础知识
(-)文学常识
1.韩愈,字退之,唐代河阳人,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著作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2.本文选自《昌黎先生集》里的《杂说》,是其中的第四篇。
(-)文言词语
①祗(只是)辱(受屈辱而埋没才能)于奴隶人(指马夫。奴隶,仆役)之手
②骈死(并列而死。骈,两马并驾)于槽杨(喂牲口用的槽)之间
③不以千里称(著称)也故虽(即使)有名马一食(吃一顿。食,吃)或(有时)尽粟(小米,泛指
粮食)一石
④食(通饲”,喂)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通“饲”,喂)也
⑤是(这样)马也才美不外见(通“现”,表现)
⑥且(犹,尚且)欲与常马(一般的马)等(等同,一样)不可得(达到)安(怎么)求其能千里也
3
⑦策(鞭打)之不以其道(正确的方法)食(通“饲”,喂)之不能尽其材(通“才”,才能,本领)鸣之
而不能通(通晓,懂得)其意
⑧执(拿,握)策(马鞭)而临(面对)之其真无马邪(通“耶”,吗)其真(果真)不知(识别)马也
(三)字形字音
祗(zhi)骈(pian)杨(II)粟(su)石(dan)一食(shi)食(si)马者而食(si)也外见(xian)
(四)通假字:
①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祗”通“只”,只是。
②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通“饲”,喂。
③才美不外见:“见”通“现”,表现。
(五)古今异义
①是马也:“是”:古:这;今:判断词。
②安求其能千里也:安:古:怎么;今:安全、安定、安装。
③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等:古:同样、相等;今:等候、表示复数或列举等。
二、阅读探究
1.本文的体裁是“说”。它可以记事,也可以议论,最终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2.表明论证前提的句子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这说明伯乐对千里马有决定作用,千里马才能的
发挥依靠伯乐。
3.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从第1段看是:伯乐不常有;从第2段看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从第2段看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从第3段看是:其真不知马也。
4.第1段具体写千里马终身遭遇(命运)的语句是: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杨之间;直接表明千
里马才能被埋没的句子是:不以千里称也。
5.第1段伯乐不常有的深刻含义是:统治者缺少能发现人才、重用人才的人,含有愤世嫉俗之意。
6.第2段是从反面论证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道理,在于谴责食马者。
7.说明下列句子的修辞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①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排比。愤怒谴责食马者的平庸、浅薄,增强了语
言的气势,感情强烈。
②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反问。强烈谴责食马者的无知,加强了否定的语气,增强了否
定的力量。
8.第3段痛斥食马者愚妄、浅薄(列出了“不知马”表现)的语句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
之而不能通其意。
9.点明中心的主旨句是:其真不知马也。
10.文中“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各比喻什么?这是什么写法?伯乐比喻善于识别人才、重用人才的封
建统治者;“千里马”比喻人才;“食马者”比喻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摧残、埋没人才的统治者)。这是托物
寓意的写法。
11.本文托物寓意,表明了怎样的见解?统治者应善于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干。
12.用自己的话概括中心。以伯乐和千里马为喻,阐述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原因;揭露了统治者不识
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的社会现实;说明封建统治者只有善于识别人才、重用人才,才能发挥他们的才干。
4
13.第2段连用四个“不”字,表明了食马者的无知,第3段连用三个“不”字,将食马者的平庸、浅薄表现
得淋漓尽致。从“不”字可见作者的郁愤之情。
14.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及其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千里马寓人才,伯乐寓能发现赏识任用人才的人。先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
常有。要发现人才,爱护人才,否则,人才就会被埋没,有人才也等于没有人才。在韩愈看来,世上缺乏
的不是人才,而是发现人才的人。所以说课文中流露的是作者怀才不遇之情和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愤
懑和控诉。
三、延伸拓展
75.你如果是千里马该怎样做?是“食马者”该怎样做?
如果我是千里马,我会挣脱缰绳,摆脱“食马者”的束缚,主动寻求碧绿的草地,使自己膘肥体壮,再
找机会显示自己的超凡本领,相信会有伯乐发现自己的才能的。我如果是“食马者”,我会平等对待所喂养
的所有的马,使它们有强壮的身体,各尽其能。
16.当今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怎样才能做到多出人才、人尽其才?这些话题是常谈常新的,请你联系
现实谈谈自己的看法。
当今是经济社会、信息社会,社会竞争强烈,需要具有综合素质和能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的人才。国
家应该创造宽松的人才环境,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终身教育,积极主动地发现人才、培养人才、重用人才,
使人尽其才、才尽起其用,促进多出人才、人尽其才。
四、参考译文,见参考书!重点记住几个句子的翻译!
24、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一、基本知识
(一)文学常识
1.节选自《宋学士文集》。作者宋濂,字景濂,号潜溪,明朝人。
2.序,一种文体,有书序、赠序两种。本文是赠序,有临别赠言的性质。
(二)文言词语
1.古今异义
【走】古义:跑;今义:步行。【汤】古义:热水。今义:做菜的汤汁
【再】古义:第二次;两次(本文)。今义:指重复。
2.通假字
四支僵劲不能动:“支”通“肢,肢体。同舍生皆绣被绮绣:“被”通“披”,穿。
4.词类活用
①腰白玉之环:名词作动词,挂在腰间。②手自笔录:名词作状语,用手。
③余则缢袍敝衣:名词作动词,穿着旧棉袄、破衣服。④主人日再食:名词作状语,每天。
5.常规词语
【嗜学】酷爱读书。嗜,喜欢,特殊的爱好。【致】取得。【假借】借。假,借。【手自】亲手、亲自。
【怠】懈怠,放松。【逾(yd)约】超过约定的期限。逾:越过,超过。【以是】因此。以,因为。【既】
5
已经。【加冠】表示男子已成年。冠,帽子。【益】更加。【道】思想、学说。【患】忧虑。【硕师】才
学渊博的老师。硕,大。【游】交游,交往。【趋】快走。【从】跟从。【执经】拿着经书。执,拿。【德
隆望尊】道德声望高。德,道德。望,声望。隆,高。尊,声望、地位高。【稍降辞色】把言辞放委婉
些,把脸色放温和些。辞色,语言和脸色。【侍】侍侯。【援疑质理】提出疑难,询问道理。援,弓I、提
出。质,询问。【倾耳】侧着耳朵。倾,侧斜。【请】请教。【或】有时。【斥咄(du。)训斥,呵责。
【色】表情。【恭】恭顺。【至】周到。【复】回复,回答。【俟(si)】等待。【欣悦】高兴。【卒】
终于。【获】收获。【负箧(qib)曳(ye)屣(xT)]背着书箱,拖着鞋子。箧,小箱子。曳,拖,拉。
屣,鞋子。【穷冬】隆冬,深冬。【锻(jun)裂】皮肤因寒冷干燥而开裂。【舍】这里指学舍,书馆。【僵
劲(jing)]僵硬。[媵(ying)人】这里指服役的人。【沃灌】浇洗。【衾】被子。【拥】围裹。【覆】
盖。【寓】寄居。【逆旅】旅店。逆,迎。【容臭(xiu)1香袋。臭,气味,这里指香气。【烽(ye)]
光彩照耀。【缢(yun)袍敝衣】破旧的衣服。缢,旧絮。敝,破。【略无】毫无。【慕艳】羡慕。慕,
羡慕。艳,欣羡。【奉】供养。【不若】不如。
二、阅读探究
1.作者是怎样表现自己在年轻时的求学之难和用心之艰的?
(1)幼时求学的艰难: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天大寒而弗之怠,走送之。
(2)成人后求师的艰难:a.叩问之难。b.旅途之难。c.生活之苦。
2.作者“因得遍观全书”的原因是什么?
爱好读书,克服家贫和自然条件的恶劣,借书苦学。
3.作者用大量的文字书写求师之艰的目的是什么?
拿自己的艰苦求学经历勉励马生珍惜太学的条件,刻苦学习。
4.全文中怎样运用对比手法突出中心的?
拿作者自己的粗袍敝衣与同舍生的豪华穿戴作对比。通过对比,说明了学业能否有所成就主要在于主观是
否努力的道理。
5.作者写赠序的目的是什么?
勉励马生努力学习。
7.古人有克服艰苦条件努力学习的佳话,试举例。
①欧阳修画荻习字。②王冕僧寺夜读。③杨时程门立雪。④匡衡凿壁借光。⑤车胤囊萤夜读。
8.你所知道的什么文章阐述了与本文相似的道理?
《为学》。本文和《为学》都说明了学业有成不在于良好的客观条件而在于主观努力的道理。
9.你从作者身上看到了什么优良品质?
①从作者年轻时求学上看:作者对读书有浓厚的兴趣,为学有所成,不畏艰难,学习刻苦,有克服困难奔
向目标的坚定决心和毅力。②从作者写本文的态度上看:作者德高望重,但却不摆出名人的架势说教,而
是真挚诚恳,循循善诱,反映了他高尚的品德,也反映了他对后代人的殷切关怀。
10.马生本是一个用心学习的人,作者为什么还要勉励他刻苦学习?
宋濂深知当时的太学使人养尊处优,所以勉励马生。
三、拓展延伸
6
11.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条件优越,你怎样学习?
(自做答案)从树立远大理想,珍惜今天幸福生活,发愤读书,为国为民作贡献等角度作答。
12.请写出古代勉学名言。业精于勤,荒于嬉。•韩愈
五、参考译文,见参考书!重点记住几个句子的翻译!
26、小石潭记
一、基础知识
(一)文学常识本文选自《柳河东集》。作者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世称“柳河东”“柳柳州”,唐代文
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其中最著名的是他被贬谪
到永州后写的《始得西山宴游记》《钻^潭记》《钻金母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
《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这就是为人称道的《永州八记》。本文是其中的第四篇。
(二)文言词语
1.词类活用
从小丘西行:名词作状语,向西。下见小潭:名词作状语,向下。潭西南:名词作状语,向西南。
斗折蛇行:名词作状语,像北斗星一样,像蛇一样。日光下澈:名词作状语,向下。
心乐之: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犬牙差互:名词作状语,像狗的牙齿一样。
凄神寒骨: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凄:使……凄凉,寒:使……寒冷。
2.古今异义
【小生】古:旧时对后辈的称谓。也指年轻人;今:指戏曲中扮演的年轻人的一类角色。
3.一词多义
【以】①全石以为底(把)②卷石底以出(而)③以其境过清(因为)
【为】①全石以为底(作为)②为垠,为屿,为堪,为岩。(成为)
【清】①下见小潭,水尤清冽(清澈)②以其境过清(凄清)
【可】①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②不可知其源(能)
4.常规词语
【篁(hu&ng)竹】竹林。【琳l(pd)环】玉制装饰物。【尤】格外。【清冽】清凉。冽,寒冷。【以为】
作为。【卷(quan)]弯曲。【诋(chi)]水中高地。【屿】小岛。【堪(kan)]不平的岩石。【蒙】
覆盖,遮掩。【络】缠绕。【缀】连结。【参(con)差(cT)】长短高低不齐。【披拂】随风飘动。披,开,
分散。拂,摆动。【许】表约数,相当于同样用法的“来”。【依】依靠。【澈】通透,有“照”的意思。【布】
散布,铺开。【怡(yT)然】呆呆的样子。【俶(chO)尔】忽然。【逝】去,离开。[翕(xT)忽】轻快
敏捷的样子。【明灭】忽明忽暗,又指时隐时显。【势】姿态。【差(cT)互】参差不齐。【源】源头。【环
合】环绕。【寂寥】静寂。【悄(qi4o)怆(chu宜ng)】忧伤的样子。【幽邃(su〕)】幽静深远。【境】环境。
【过】过于,太。【乃】于是,就。【余】我。【隶】随从。【从】跟从。
二、阅读探究
1.作者是怎样精心地写小石潭的出现的?
隔篁竹一闻水声一伐竹取道一下见小潭
2.直接和间接写潭水特点的语句是分别是什么?
7
直接写潭水的语句是:闻水声,如鸣琳I环,下见小潭,水尤清洌;间接写潭水特点的句子是:潭中鱼可
百许头……似与游者相乐。
3.第一段写出了小石潭怎样的特点?
石奇、水清、树绿。环境清幽,景物奇美。
4.文中从哪儿可看出小石潭人迹罕至?
隔篁竹,伐竹取道。
5.文中与“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行交横,盖竹柏影也”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什么?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
乐O
6.作者在第二段里具体描绘了什么?水清鱼乐。第二段对潭水的描写,分别从游鱼、鱼影、日光等角度
去点染,整段文字没有一个字写到水,却又无处不在写水。
7.抒发作者抑郁忧伤之情的一组句子是什么?
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8.摘出有关写“鱼”的句子:
⑴鱼静态的句子:怡然不动。
⑵鱼动态的句子:俶尔远逝,往来翕忽。⑶鱼情态的句子:似与游者相乐。
9.作者是怎样活灵活现地描绘潭中游鱼的?
⑴动静相应。“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既写出了环境的幽寂,又表现了鱼儿的自由欢快。
⑵恰当映衬。“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
忽”等语映衬了水之澄澈,与“石潭”照应。
⑶借景抒情。“似与游者相乐”以及之前对鱼儿忽停忽去、怡然自得的描写,都反映了作者想在山水之中求
得片刻欢乐,反映了作者改革受挫时的心境。
10.第四段描写了小石潭怎样的景色和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景色和气氛:幽深冷寂;心情:孤凄悲凉。
11.为什么作者先描写“水、石、树蔓”,而后才描写“鱼"呢?
作者是按由远到近的顺序写的,先看到水石树蔓,才能再看到游鱼。
12.作者描写日光、鱼影,真正的目的是什么?
衬托水的清。
13.文中提到“乐”字,这跟全文的情调协调吗?说说你的理解。
作者为了摆脱政治失意而寄情于山水,看到荒野中隐藏着这样清幽美丽的景色,又看到鱼儿的自由欢快,
心情变得好起来,这里的“乐”与作者内心的愤懑不平成了强烈反差,更有力地提示了痛苦的深度。
14.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如何理解这“一乐一忧”?“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作者参与政治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感情的主调,寄情山水正是为摆脱这种抑郁心情;
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15.“若”“似”“如”都可以用来打比喻,但有时又不一定是比喻。试指出下列句子哪些是比喻,哪些不是。①
闻水声,如鸣3s环。②皆若空游无所依。③似与游者相乐。比喻:①闻水声,如鸣佩环。
16.用自己的话概括各段大意。
第一段: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及石潭概貌。
8
第二段:小石潭的水清鱼乐。
第三段:写潭的水源。
第四段:潭周围景色及作者的感受。
第五段:交代同游者。
17.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抓住了小石潭怎样的特点?
发现小石潭T潭中景物一小溪源流T潭中气氛
(闻声见形)(水一石一树一鱼)(溪身一岸势)(气氛一感受)
18.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是什么?
幽深冷寂,孤凄悲凉。
三、迁移拓展
19.课文写景中融有感情,试说说作者观鱼时是怎样的心情,游览到最后又是怎样的心情?你怎样看待这
种心情?
作者为了摆脱政治失意而寄情于山水,当看到鱼儿时心情变得欢快起来,后来又看到小石潭这么美的
景色被埋于荒远,加上凄清的自然环境的触发,于是想起自己被贬的遭遇,而产生愤懑不平的心情。
这种心情是特定环境与作者经历结合的产物,是一个正常人都会有的,它也反映了古代不得志文人普遍的
心情。
20.本文历来被誉为精品,你认为其原因是什么?
①作者敢于选择被遗弃于荒野的无名小潭作为表现对象,有过人的艺术胆量。
②情景合一,形成了凄清的艺术境界,表现了高超的艺术技能。
③手法高妙。移步换形,以鱼衬水,以景衬人,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四、参考译文,见参考书!重点记住几个句子的翻译!
27、岳阳楼记
—•、基本知识
(~)文学常识
1.范仲淹,自希文,谥号文正,苏州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有《范文正公集》。
2.本文写于作者贬居邓州期间,应好友滕子京要求而写。
(-)文言词语
1.古今异义
【守】古义:做州郡的长官;今义:看护,把守。【制】古义:规模;今义:多指制度。
【气象】古义:景象。今义:多指有关大气变化的现象和规律。
【薄】古义:迫近。今义:多指不厚的,浅显的。【去】古义:离开。今义:由某地到某地。
【惊】古义:起,动。今义:指受惊吓。【景】古义:日光。今义:景色、景物、景观。
【集】古义:栖止,鸟停息在树上。今义:多指集市、聚集、集合等。【是】古义:这。今义:判断动词。
【国】古义:国都、国家。今义:多指国家。【空】古义:消散。今义:指天空,某处没有某事物等。
【心】古义:多指思想感情等抽象事物。今义:多指心脏。【微】古义:无、没有。今义:小的。
2.一词多义
【或】(1)有时。(2)或许。
3.通假字
9
【具】通‘俱”,全,都。【属】通“嘱”,嘱咐。
4.词类活用
【先天下之忧而忧】“先”:形容词作状语,在……之前。
【后天下之乐而乐】:“后”:形容词作状语,在……之后。
【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守”:名词作动词,做……太守。
【百废具兴】:“废”:形容词作名词,荒废了的事业。
5.成语
【百废具兴】各种荒废的事业又重新兴办起来。现形容事业蓬勃发展的兴旺景象。兴,起。
【气象万千】景象千变万化。今形容家乡或事业壮丽而多变化。万千,没有穷尽。
【心旷神怡】心胸开阔,精神愉快。
6.常规词语
[谪]古时官吏降职或远调。[越]至!J,及。[明年]第二年。[政通人和]政事顺利,百姓和乐。
[盛状]盛景,好景色。[浩浩汤汤(shang)]形容水势盛大的样子。[涯]边。[晖]日光。
[则]就是。[大观]雄伟景象。观,景象。[备]详尽。[然则](既然)这样,那么……。[极]尽。
[迁客]谪迁的人,指降职远调的人。[骚人1诗人。因战国屈原作《离骚》而得名。[览]看,欣赏。
[得无]莫非,岂不是。[淫(yin)雨]连绵的雨。淫,过多,过甚。[霏(f@i)霏]雨(或雪)繁密
的样子。[开]放晴。[排]推开。[曜]光辉。[形]形体。[橘(qiang)]桅杆。[倾]倒。
[楫]船桨。[催]折断。[冥]昏暗。[斯]这。[谗]说坏话。[至若]至于,又如。[万顷]极言
其广。[锦鳞]美丽的鱼。[芷(zhl)]芷草。[汀(ting)]小洲。[郁郁]形容香气很浓。
[长烟]大片的烟雾。[一]全。[璧]圆形的玉。[何极]哪有穷尽。极,尽。[偕(xie):一起。
[宠]荣耀。[把]执,拿。[临]对着。[求]探求。[古仁人]古时品德高尚的人。
[二者]指上文中的两种心情。[为]这里指心理活动(即两种心情)。
[庙堂]指朝廷。庙,宗庙。堂,殿堂。[进]指在朝廷做官。[退]指不在朝廷做官。[归]归依。
二、阅读探究
1.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却重修岳阳楼,这说明了什么(作者写“政通人和,百废具兴”的目的是什么)?
说明滕子京虽然被贬谪,却依然积极进取,有“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
2.“衔远山,吞长江”用“衔”和“吞”写出了洞庭湖的什么特点?
生动表现了远山、长江和洞庭湖的关系,写出了洞庭湖的浩淼和气势。
3.第二段表明“岳阳楼之大观”的句子是什么?景物特点怎样?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表现了洞庭湖景象开阔而多变化的特点,
渲染了洞庭湖浩瀚的气势。
4.表明洞庭湖的地理优势的句子是什么?
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5.作者写岳阳楼及其周围景色的目的是什么?景色特点与作者本人特点有联系吗?
写岳阳楼及其周围景色的目的是引出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景色特点与作者本人特点吻合:洞庭湖景色开
阔,极有气势,这与作者的开阔胸襟和宏伟气度吻合。
6.由景入情,领起下文的句子是什么?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10
三、四两段写出哪两种不同的景色及迁客骚人的不同览物之情?
景色一:天气阴冷(阴);相关览物之情: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悲)景色二:春光明媚(晴);相关
览物之情:心旷神怡,宠辱偕忘。(喜)
7.“宠辱偕忘”的“宠'和‘辱”分别之什么?
“宠”:提升;“辱”:降职。
8.洞庭湖一带并没有虎和猿,怎样理解“虎啸猿啼”?
可能是迁客骚人览物时产生的幻觉,也可能是由风声产生的想像。
9.郦道元在《三峡》中也以“猿鸣”烘托凄凉的气氛,他是怎样写的?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0.阴情两幅图画,都按照怎样的顺序写的?
由白天到黑夜。
11..迁客骚人的两种览物之情的实质是什么?
他们的悲喜之情都是‘以物”“以己”而生。(以物喜,以己悲。)
12.作者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的目的是什么?
与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作对比,突出古仁人之心。
13.古仁人之心的内涵是什么?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胸襟阔大);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以天下为己任)。
14.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与古仁人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迁客骚人:以物喜,以己悲。(思想感情受外物好坏和自己的得失所左右。)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
悲。(思想感情不受外物好坏和自己的得失所左右,有开阔的胸襟,以天下为己任。)
15.“居庙堂之高”和“处江湖之远”分别指什么?“进”和“退”分别指(呼应)什么?
“居庙堂之高”指在朝廷做官,“处江湖之远”指不在朝廷做官。“进”指(呼应)“居庙堂之高”,“退”指(呼应)
“处江湖之远”。
16.用原文语句回答怎样才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17.点明中心的句子是什么?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18.“或异二者之为”中的“二者”指什么?
迁客骚人的“以物喜”、“以己悲”之情。
19.“微斯人”中的“斯人”指什么人?古仁人(暗含滕子京)。
20.范仲淹借此文委婉地表达了对滕子京的劝勉,结尾发出“微斯人,吾谁与归”的感慨。就全文来看,这句
有何言外之意?[2003年中考题]
一方面希望滕子京具有古仁人之心,志存高远;另一方面也含蓄地表达了自己愿与古仁人同道的旷达胸襟
和远大抱负。
21“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表现出作者怎样的思想境界?
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抱负,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思想,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品德。
22.本文以作“记”为名,借题发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1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及忧国忧民的思想
感情。
三、延伸拓展
23.第三段、第四段具体表现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结合这两段内容,分别以“悲”和“喜”为首字,写以组不
少于五言的对偶句。[2003年中考题]
例:(1)悲阴风怒号,喜渔歌互答。(2)悲景色隐晦,喜天光晴朗。
24.“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三句话因其文
质兼美而脍炙人口,请选择你感受最深的一句,结合《岳阳楼记》和自己的生活谈谈你的体会。[中考题]
(提示:谈体会既要联系原文,又要结合自己生活。第一句可围绕政治理想谈,第二句可围绕旷达胸
襟谈;第三句可围绕远大抱负和民族责任感谈。)
例:政通人和,百废具兴:滕子京在自己的政治生涯遭受挫折之时,仍然奋发有为,政绩卓著,有积
极的政治理想,这是他身上最宝贵的东西。这启示我们:生活中不会一帆风顺,只有不畏逆境,志存高远
之人,方能使自己的人生永闪光芒。
25.你如何看待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理想?
我国古代就有“与民同乐”的思想,孟子也有“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民本思想,不过这是针对君主提
出的,目的在于缓和封建统治者和人民之间的矛盾,客观上有利于人民,但不具有普遍意义。范仲淹把它
发展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并以此作为仕途进退的原则,则具有深远影响。他的“忧君”
思想,虽然带有时代的局限性,但他所提倡的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精神,在今天仍然有着借鉴和教育
意义。
四、参考译文,见参考书!重点记住几个句子的翻译!
28、醉翁亭记
一、基本知识
(-)文学常识
作者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北宋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诗词文皆好,散文成就最高。他继承了韩愈“古文运动”理论,领导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有《欧阳文忠公
文集》。
(-)文言词语
1.词类活用
【名之者谁】:“名”:名词作动词,命名。【自号曰醉翁也】:“号”:名词作动词,取名。
【山行六七里】:“山”:名词作状语,在山上。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翼”:名词作动词,像鸟儿张开翅膀。
【而不知太守知乐其乐也】:“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2.古今异义
【提携】古义:搀扶,带领。今义:多指提拔。
3.成语
【醉翁之意不在酒】比喻本意不在此而在彼,或别有用心。
【水落石出】水位落下,石头显露出来。形容真相大白。
【觥(gong)筹交错】觥,酒杯。筹,酒筹。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形容许多人相聚饮酒的热闹场面。
12
4.常规词语
[环]围绕。[尤]尤其。[蔚然]茂盛的样子。[深秀]幽深秀丽。[回]曲折、迂回。
[翼然]像鸟张开翅膀的样子。[临]靠近。[开]这里指消散。[辄(zhd)]就。[意]情趣。
[寓]寄托。[霏(f@i)]雾气。[归]聚拢。[暝(ming)][晦]昏暗。[芳]香花。
[发]生长、开放。[时]季节。[负]背。[但(yu)偻(而)]驼背。[洌]清澈。
[肴(稣。)]荤菜。[款(su)]菜蔬。[杂然]纷纷地。[陈]陈列,摆放。
[丝竹]丝,弦乐器。竹,管乐器。丝竹指音乐。[弈]下棋。[酣]尽兴地喝酒。
[颓然]原意时精神不振的样子。这里指醉醺醺的样子。[已而]不久。
[阴翳]形容枝叶茂密成阴。翳,遮盖。[述]记述。
二、阅读探究
1.作者写醉翁亭是怎样落笔,一步步自然入题的?
从山落笔,由山写到泉,由泉写到亭,自然入题。
2.第一段的写景顺序是什么?
由远到近,由大到小,由山及泉及亭。
3.第一段文字中包含一个成语,这个成语是什么?常用意思是什么?
醉翁之意不在酒。比喻本意不在此而在彼,或别有用心。
4.“太守自谓也”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引出下文。
5.第一段写了哪两个主要内容?
(1)醉翁亭的自然环境;(2)命名缘由。
6.表明“醉翁雅号由来的句子是什么?
“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7“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一句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微露主旨,为全文奠定抒情基调。
8.表明全文线索的句子是什么?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9.写山和泉有什么作用?
由山引出泉,再由泉引出亭,既介绍了环境,又为写亭作了自然的铺垫。
10.说太守而不称名,为什么?为文末设伏。
11.本文写景的作用是什么?
以景美寄托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
12.以简短的话概括第二段的主要内容。写山间朝暮、四时的不同景色。
13写朝暮之景的句子和四时之景的句子分别是什么?
朝暮之景: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四时之景: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
14.第二段在描绘景色时抓住了什么特点来写的?
抓住了不同时令景物的各自特点。
15.第二段的结构特点是什么?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分——总。先写山间之景,再写景中之乐,强调了“乐亦无穷”。
13
16.第二段把山水之乐具体化(总收之笔)的句子是什么?抒发了作者什么感情?朝而往,暮而归,四时
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抒发了作者被美景陶醉时的欢乐心情。
17第三段写了什么内容?
滁人、宾客、太守游琅珊山的情形。
18第三段分几层?分别用三字概括层意。哪一层是核心?四层:
(1)滁人游;(2)太守宴;(3)众宾欢;(4)太守醉。太守醉是核心。
19“低偻提携”指什么?是什么修辞方法?老人、小孩。借代。
20.滁人如此兴高采烈地出游的原因是什么?
生活安定富足,怡然自乐。
21.太守与宾客出游,不事铺张、不讲排场,表现这一特点的句子是什么?
临溪而渔;酿泉为酒;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
22“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呼应前文什么话?
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23太守真正的醉因是什么?
太守励精图治,滁人生活安定、富足、欢乐,自己也能与民同乐。
24.太守宴中饮食之物的共同点是什么?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山间野味,取之于当地。揭示宴酣之乐采自山水之乐。
25.醉和乐有什么关系?
醉乐统一。因乐而醉,醉又增乐;醉是表象,乐是实质。
26第四段写了什么主要内容?
太守与宾客日暮醉归,归结全文主旨。
27"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照应上文什么内容?暮而归。
28.作者怎样使用陪衬手法的?
以禽鸟乐衬托人之乐,再以人之乐衬托太守乐,层层加高,突出了太守之乐。
29.太守所醉、所乐的是什么?
太守被贬,但仍励精图治,政绩卓越,使得滁州百姓安居乐业、生活富足,因此太守“醉”于其中,也乐在
其中。
30全文的主旨句(将‘醉”于“乐”统一起来的句子)是什么?
醉能同其乐。
31.怎样理解“太守之乐其乐”?
励精图治,心系百姓,以百姓的平安快乐作为自己的快乐,即与民同乐。
32.“太守之乐其乐”中“乐”的含义有哪些?
(1)寄情山水之乐;(2)政绩卓著之乐;(3)与民同乐之乐。
33.本文写景之中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悠然自得的心情和与民同乐的旷达胸襟。
三、拓展延伸
34.从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和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来看,两人的思想有什么共同之处?
14
两人有都被贬的政治遭遇,但“不以己悲”,都具有“忧民”及“与民同乐”的思想,具有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
精神。
35.“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党的宗旨,“做官先做人,万事民为先”是新时期领导干部的优秀代表郑培
民的为官原则,请联系本文,谈谈对这两句话的理解。
我党从诞生那一天起,就始终代表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共产党员和党的领导干部作为人民的公仆,
应时刻谨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党的宗旨,像欧阳修那样,把百姓的快乐作为自己的快乐,这样才
能赢得百姓的支持和拥护,巩固我党作为无产阶级先进政党的执政地位。郑培民同志就是新时期领导干部
的优秀代表。他身居领导岗位,心系人民群众,始终把“做官先做人,万事民为先”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
廉洁从政,艰苦奋斗,鞠躬尽瘁,真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真正做到了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
所谋,以自己的模范行为和崇高品德,赢得了广大群众的衷心赞誉,是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典范。
36.联系本文谈谈为官者怎样才能做到“与民同乐”。
为官者要树立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的思想,像欧阳那样,抛弃个人荣辱,胸襟阔达,时刻以人民疾苦
为念,“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把百姓是否同意、人民是否满意作为衡量自己业绩的标准,以高尚的人格
和行为解决人民亟待解决的问题,为人民谋福利,创造出人民满意的业绩。
五、参考译文,见参考书!重点记住几个句子的翻译!
29、满井游记
1.出处:
选自《袁中郎集笺校》作者是明代著名文学家袁宏道,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3-1-Carboxyvinyloxy-benzoic-acid-生命科学试剂-MCE-7834
- 二零二五年度船舶入股船舶船员培训合作协议
- 2025年度时尚产品销售总额提成与时尚趋势合作合同
- 2025年度离职员工保密协议及竞业禁止条款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班组承包市场营销合作协议
- 2025年度酒店客房装修风格设计与施工合同
- 施工现场施工防生物毒素泄漏制度
- 施工日志填写中的常见错误及避免方法
- 现代科技下的学生心理发展研究
- 学校如何实施绿色化教学与管理
- 2024年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散文、小说阅读(第03期)含答案及解析
- 人教版八年级英语上册期末专项复习-完形填空和阅读理解(含答案)
-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垂线》
- 公开选拔村级后备干部报名登记表
- 2022年湖南公务员考试《申论》真题套卷(乡镇卷)2
- 【薪酬】国有企业中长期股权激励课件
- 学前儿童行为观察第一章观察概述课件
- 化学品防范说明编码
- 帕金森病(英文版)课件
- 大学普通化学(第七版)课后答案
- 化工企业三违清单不安全安全行为清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