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广西2024年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及答案
阅卷人
-------------------、现代文阅读(36分)
得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当下,乡村的“信息闭环”特征发生了显著变化。原先,村民们的主要交流内容
几乎仅来自某个特定村庄内发生的事情。一山之隔就可能使山两边的村落互不相闻,谈话内容毫不相干,
这也使村民的社会化过程被缩短与简化,几乎没有逆向社会化与再社会化的过程。
从某种程度上说,乡村中的文化环境与当下我们在互联网上所处的文化环境有些相似。在此不妨将
乡村中的文化传播环境与互联网上的做一些对比。通过算法分析,应用程序向每个用户精准推送与其偏好
一致的内容,推荐与其意见一致的其他用户。在这个“信息茧房''中,尽管我们可以第一时间获知天下事,
但手中握着的选择权使我们更多地关注与自己观点相同的言论和内容。不仅如此,由于碎片化信息能够被
快速理解与传播,更适应网络时代需求,网上的表达也趋于简单化。判定一个人说的话有没有道理,不是
在于他的论据及论述过程,而是在于他的立场。这样,就形成了文化闭环,相似的声音回荡在其中,使闭
环内部人员的文化观念愈发固化,使各种有门槛的、相互之间不甚了解的亚文化社群林立于互联网土壤之
上。
这种物以类聚的行为模式也催生着社群语言体系的适应性变化。语言和符号是文化的构成要素之
一,人们使用的语言已不仅是属于他们自己的语言,同时也是社会的语言。正如费孝通先生所说:“要使
多数人能对同一象征具有同一意义,他们必须有着相同的经历,就是说在相似的环境中接触和使用同一象
征,因而在象征上附着了同一意义。因此在每个特殊的生活团体中,必有他们特殊的语言,有许多别种语
言所无法翻译的字句。”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农村中出现了属于各村、各个家族的内部话语体系,互联网
上也出现了更迭速度极快的网络流行语。网上的各个亚文化圈中也流行着属于自己圈子的“行话”。
综观互联网“信息茧房”与乡村的“文化回音壁”现象,我们会发现两者不仅有着相似的表征,而且在破
除限制的方法上也不谋而合,即主体可以通过主观能动性跳出信息限制的怪圈。在互联网世界中,网民个
体可以有意识地通过点击新话题,降低“奶头乐”内容点击率等行为自发跳出文化闭环。在万物互联的时
代,只要剔除自己精神上“物以类聚”的过度依赖,就可以凭自己的力量,跨过画地为牢的门槛。对于乡村
的文化闭环,由于其是受血缘、地缘等因素限制而产生的隔膜,在信息传播全凭口口相传的时代,村民们
对于这种局面凭一己之力几乎无法改变。但随着乡村振兴的加速、人口流动性的提升、信息技术的普及,
常居乡村的人们已经可以挣脱“文化回音壁”的束缚。
在现代化发展帮助人们逐步冲破文化闭环的同时,这片地域上的淳朴亲情与中国乡村的特性并未随
之被稀释。村民们会热情接待回乡的游子,乡邻之间会相互邀请对方来自家分享刚出炉的美味。乡村中并
未变得人情冷漠。同时,人们的“乡愁”也不再局限于中国乡村,而是随着人口的流动扩展到全世界。有中
国人的地方,就存在着扎根于中国乡村的乡土性。从这个角度来看,乡村和城市并没有完全割裂。在乡村
振兴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过程中,削弱与消失的是封闭,愚昧和落后,存留的是亲情、乡情
和家国情。乡土性并不囿于“村落''这个物理地域内,乡土性同时也是中国人的民族性。
虽然中国现代化的脚步不可阻挡,但它的乡土性同样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难以磨灭——这个国家的根
还留存在这片土地上。这是当代中国与西方社会最根本的不同之处,它也使中国成为某种意义上独一无二
的存在。
(摘编自陈道逸《信息时代:乡土中国的存与失》)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互联网形成的文化闭环使闭环内部人员的观念越发固化,乡村中的文化环境与其存在相似性。
B.互联网“信息茧房”使网上的表达趋于简单化,“信息茧房”里的人判定一个人说的话是否有理,在乎
的是说话人的立场。
C.乡村的“信息闭环”使得村民的社会化过程被缩短与简化,几乎失去了逆向社会化与再社会化的过
程。
D.随着乡村振兴的加速、人口流动性的提升、信息技术的普及,乡村的“文化回音壁”现象可以被打
破。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的是()
A.文中运用“从某种程度上说”“从这个角度来看”等来指明前提,体现了论证思维的严密性。
B.文章引用费孝通的话阐述了社群语言体系的形成原理,就是使用同一象征并附着同一意义。
C.文章将“信息茧房”与“文化回音壁”两种现象放在一起进行对比,意在破除“信息茧房”。
D.文章以信息时代为背景,论证了乡土中国的存与失,同时指出乡土性具有独特的民族性。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推断不符合材料观点的一项是()
A.如今“抖音”“快手”等短视频互联网应用在农村流行,这可能有助于一些村落突破单向度的社会化存
在的局限。
B.人们使用的语言不仅属于自己,也属于社会,这意味着研究语言的变迁可以联系人的变化与社会的
变迁。
C.过年的时候许多打工人都要回到农村老家,既是因为眷恋乡土,也是因为想要暂时离开城市的“信
息茧房
D.费孝通在写作《乡土中国》时也举出了一些乡土社会之外的概念,费先生的研究方法与本文不乏相
似之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把教育、科技、人才进行统筹安排和一体部署。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强调“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
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
天下英才而用之”。
科技创新、经济繁荣、人才强国,都与教育强国有根本的联系。教育是人才涌现的基础和科技发展
的先导,教育支撑人才,人才支撑创新,创新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和综合国力提升。
(摘编自怀进鹏《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基础性、战略性支撑》)
材料二:
“拔尖创新人才”这一概念预设了我们的教育理念,体现了我们的人才观和发展观,即拔尖创新人才培
养是公平教育而非精英教育,是面向最广大儿童的因材施教,只有在整体提升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拔尖。
拔尖创新人才是一个群体概念,具备复杂特征。拔尖创新人才需具备能力、动机、性格三方面素
质。其中能力包括言语和计算能力,设计思维、创造性思维、批判性思维能力;动机包括对学习内容的积
极认识、特定认知情感、优势与兴趣;性格包括人格、态度和意志、人际交往。其中,动机和性格属于非
智力因素,动机强调人与所学内容的关系,性格强调个人与他人的关系。由此看出,拔尖创新人才不等同
于天才,而是能力、动机和性格有机融合形成的。因此在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卓越的学科能力基础外,要注
重综合性学习和实践探究,使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实现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个性化有机融
合。
摘编自张晓光《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应由“拔尖”转向“普育”》)
材料三:
每一个青少年都有无限的发展可能,基础教育在培养学生掌握必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之外,更要
开发、助力这些可能,为人的终身发展奠基。每个人的发展潜力都得到持续激发,才能在人人成才的基础
上涌现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因此,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同时,需要依据学生的兴趣和潜能,
着力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教育教学的个性化,是当前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志。教育需要包容人
的差异性,发现、肯定和培育不同学生的优势和特长,形成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教育生态。
培育创新人才,需要给学生留出更多自由思考、自由探索时间,被动完成任务的仓促和局促,对创
新人才的成长极为有害。培育创新人才不能过度追求标准答案,要让学生了解科学发现过程和意义、习惯
诘问和质疑,鼓励奇思妙想。创新人才成长需要兴趣的引领,教育要为学生提供更加宽广的阅读面、接触
面,更多的实践机会,从而引导学生形成探究的方法和思维习惯。培养创新人才需要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
养,除认知品质外,还要特别重视情感和意志品质,以及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的养成。
(摘编自王烽《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绝不仅仅是面向少数天才学生的教育改革!》)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教育与科技、人才、经济关联密切,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战略中,四者需协同配合并以
发展教育为基础。
B.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既要重视智力因素,也要关注动机、性格等非智力因素,并在实践探究等活动
中有机融合。
C.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不能以任务驱动,要引导学生不迷信标准答案,勇于探索与实践,养成良好的学
习和生活习惯。
D.追求基础教育的高质量发展,需要实现教育教学的个性化,注重因材施教,发现并培养不同学生的
优势和特长。
5.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公平教育是我国的教育理念,要在人人成才的基础上着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
提供战略性支撑。
B.培养拔尖创新人才首先要使之具备卓越的学科能力,然后培养体现综合能力的意志品质、情感态
度、大际交往等素质。
C.一个人能够排除外界的干扰,长时间专注并探究有价值的问题,这符合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中对动机
和性格的素质要求。
D.如果不能包容青少年的多种发展可能性,不尊重他们各自的优势和特长,这样的教育生态将不利于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6.如图的图表是某小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部分内容,请结合材料二和材料三,谈谈你对该课
程设计意图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文本一:
迷路
刘国芳
有一天,我一个人去爷爷家,爷爷住在一个叫夏村的地方,以前我去过,跟大人去的,爷爷家不是
太远,我跟在大人屁股后面,走了那么十几二十几分钟,就到了。但这天,我一个人走了好久好久,也没
到那个叫夏村的地方。
到后来,我迷路了,眼前的路一点也不熟,不知道走到哪儿了,记得以前我跟在大人后面,大人总
让我快走,说不跟上会迷路。没想到今天真的迷路了,我吓坏了,坐在路边鸣鸣地哭起来。
这时三个老人走过来,问我:“你坐在这里哭什么?"我说:“我迷路了。”
他们说:“你要去哪里?"我说:“我要去爷爷家,夏村。”
三个老人笑了:“我们也去夏村,你跟我们走吧。“我不哭了,站起来跟着他们走。
三个老人年纪都很大,走得很慢。走了大概半个小时,还没到。我问他们:“爷爷,怎么还没到呢?”
他们说:“快到了。”我不问了,跟着他们。
不知道走了多久,我忽然发现只有两个老人了,有一个不见了。我问两个老人说:“还有一个爷爷
呢?”一个老人回答我说:“走了。”
我说:“走了,去哪儿了?”一个老人说:“去另一个世界了。”
我知道另一个世界是什么意思,很惊讶:“好好的,那爷爷怎么就走了?“另一个老人说:“年纪这么
大,随时都有可能不在这个世上了。“我不问了,跟着他们。
又走了很久,还没到,倒是又少了一个老人。我看着他问:“那个爷爷,是不是也走了?”老人点点头
说:“是。”
我说:“年纪大了,随时都有可能不在这个世上了?”老人又点头说:“是。”我不再做声,跟着又走了
好久好久,还没到,倒是一不留神,那老人也不在跟前了。我有些害怕,到处看着,还喊:“爷爷,爷
爷,你在哪?"没人回答我。
我应该想到,这个老人也走了。
剩下我一个人了,我记得我要去爷爷家,他住在一个叫夏村的地方。但现在,几个认识路的老人都
不在了,没人带我去了,我又迷路了。但这回我没哭,我继续往前走,左顾右盼。
正张望时,一个孩子看见我,走过来对我说:“爷爷,你要去哪儿呀?"我说:“你喊谁爷爷?"孩子
说:“喊你呀!”
我吓坏了,我不是要去找我爷爷的吗?怎么我也变成爷爷了?
(有删改)
文本二:
迷路
刘国芳
领导小时候住在乡下的一幢老屋里,这幢老屋五幢直进,有八、九十间房子。老屋左右相连,也是
这种五幢直进的大屋子,互相之间有耳门相通。有生人走进来,半天出不去。
领导小时候当然还不是领导,他只是个孩子,老屋里的人喊他小勇,小勇有一天和几个孩子在老屋
里捉速藏,这间屋子蹿到那间屋子。忽然,小勇看见一个小女孩蹲在一个耳门里哭,小勇便过去问她说:
“你在这里哭什么呀?”
小女孩说:“我迷路了,怎么也出不去。”
小勇就笑了,小勇说:“这还哭呀,我带你出去。”
说者,小勇就带着小女孩穿过几个耳门,出去了。
还有一次,一个大人也速路了。这大人见了小勇,问:“我怎么走来走去,就是出不去呢?”
小勇又笑,小勇说:“大人也会迷路呀,我带你出去。”
也是穿过几个耳门,小勇把那个大人带了出去。
小勇大了后,就离开了老屋。再后来,小勇就当领导了。
当了领导后,再没人喊他小勇了,都喊他领导。
领导现在又到老屋来了,不是衣锦还乡,是仓皇逃来的。几个亲信都出事了,领导知道自己晚要出
事,生出逃走的想法来。老屋安全,领导于是关了手机,逃到这儿来了。
但进了老屋,领导发现老屋已今非昔比了。以前单是一幢老屋里,便住了几十户人家,老屋里到处
人声鼎沸,热热闹闹。但现在,老屋衰败了,到处是倒篱烂壁。领导在老屋里走了好久,也没看到一个
人。
后来,领导就看见了一个孩子。
孩子说:“叔叔,你是不是迷路了呀?”
领导说:“我没迷路,我怎么会迷路呢?”
孩子说:“迷路了也不要紧,一个人总有迷路的时候。以前有一个小女孩,迷路了,我带他出去了。
还有一个大人也迷路了,也是我带他出去的。叔叔迷路了,我同样可以带你出去。”
领导看着孩子说:“你这孩子真有意思,你是住在这里吗?”
孩子说:“是。”
领导又说:“你叫什么?”
孩子说:“小勇。”
领导有些诧异,领导说:“你叫小勇?”
领导说着时,仍走着。孩子见了,说:“我看叔叔真是迷路了,你跟着我,让我带你出去。”领导这回
竟听从了孩子,跟着他走出了老屋。
没人知道领导的这次潜逃,悄无声息地,领导回去了。
几天后,领导又一次来到了老屋。他想再看一看那个叫小勇的孩子,然后去自首。
领导找了好久,穿过一个又一个耳门,也没见到那个小勇。
领导出来时,看见一个老妪在门外晒太阳,便问她说:“请问婆婆,老屋里住了个叫小勇的孩子吗?”
老妪摇头:“这老屋有二十年没住人了。”
领导就怏怏而去,但后面,老妪忽然又告诉他说:“二十多年前,老屋倒有个孩子叫小勇,听说已当
了大官了,你是不是找他呀?”
领导回头看了看老妪,点点头。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艺术特色的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中反复记述“不知道走了多久”“又走了很久”“又走了好久好久”,这是为故事最后的结局作铺
垫。
B.文本二中的老屋房间众多结构复杂,这些特点这使得不论小孩还是大人都会在老屋中迷路具有了合
理性。
C.文本一和文本二都运用了象征手法,丰富了作品的意蕴,使它们就像生活化的哲理寓言,耐人寻
味。
D.文本一和文本二中人物形象大都没有姓名,但不管是主要人物还是次要人物,都塑造得个性鲜明。
8.两个文本的标题同为“迷路”,其内涵有何异同?
9.两个文本都包含一些违背生活常理的“荒诞”因素,请各举一例并探究其表达效果。
阅卷人
一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得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郁离子曰:“疾病之中人也,始于一媵理之不知,或知而忽之也,遂至于不可救以死,不亦悲夫!
天下之大亡一邑不足以为损是人之常言也一邑之病不救及其甚也然后倾天下之力以救之无及于病而天下之
筋量疏矣“楚太子以梧桐之实养枭,而冀其凤鸣焉。春申君曰:“是枭也,生而殊性,不可易也,食何与
焉?”朱英谓春申君曰:“君知枭之不可以食易其性而为凤矣,而君之门下无非狗偷鼠窃亡赖之人也,而君
宠荣之,食之以玉食,荐之以珠履,将望之以国士之报。以臣观之,亦何异乎以梧桐之实养枭,而冀其凤
鸣也?”春申君不寤,卒为李园所杀,而门下之士,无一人能报者。穆天子得八骏,伐徐偃王,灭之,乃
立天闲、内外之厩。八骏居天闲,食粟日石;其次乘居内厩,食粟日八斗;又次居外厩,食粟日六斗;其
不全是选者为散马,散马日食粟五斗;又下者为民马,弗齿于官牧。以造父为司马,故天下之马无遗良,
而上下其食者莫不甘心焉。穆王崩,造父卒,八骏死,马之良弩莫能差,然后以产区焉。及夷王之季年,
盗起,内厩之马当服戎事,则皆饱而骄,闻锌鼓而辟易,望施而走。乃参以外厩。二厩之士不相能,内厩
日:“我乘舆之骏服也。“外厩日:”尔食多而用寡,其奚以先我?“争而闻于王,王及大臣皆右内厩。既而
与盗遇,外厩先,盗化。内厩又先上以为功,于是外厩之士马俱懈。盗乘而攻之,内厩先奔,外厩视而弗
救,亦奔,马之高足骥首者尽没。王大惧,乃命出天闲之马。天闲之马,实素习吉行,乃言于王而召散
马。散马之士曰:“戎事尚力,食充则力强;今食之倍者且不克荷,吾侪力少而恒劳,惧弗肩也。”王内省
而惭,慰而遣之,而縻粟不继,虚名而已。于是四马之足交于野,望粟而取,农不得植,其老羸皆殍,而
其壮皆逸入于盗,马如之。天下萧然。
(选自《郁离子•卷一》)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天午之大亡/一邑不足以为损/是人之常言也/一邑之病不救及/其甚也/然后倾天下之力以救之/无及于
病/而天下之筋骨疏矣
B.天下之大/亡一邑不足/以为损/是人之常言也/一邑之病不救/及其甚也/然后倾天下之力以救之无及/于
病而天下之筋骨疏矣
C.天下之大亡/一邑不足以为损/是人之常言也/一邑之病不救及/其甚也/然后倾天下之力以救之/无及于
病而天下之筋骨疏矣
D.天下之大/亡一邑不足以为损/是人之常言也/一邑之病不救/及其甚也/然后倾天下之力以救之/无及于
病/而天下之筋骨疏矣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企是选者”与“不可企及”(成语)中的“企”字含义不同。
B.“及夷王之季年”与“伯仲叔季”(古文化常识)中的“季”字含义相同。
C.“外展先,盗北“与“追亡逐北”(《过秦论》)两句中的“北”字含义不同。
D.“其老赢皆殍”与“途有饿殍而不知发”(《寡人之于国也》)中“殍”字含义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郁离子认为疾病侵入人体可能发展到不可挽救而可悲的地步,并进一步指出如果一个国家意识不到
损失一座城隐藏的危害性,将会导致严重的后果。
B.春申君知道枭鸟天生的习性不可能靠吃得好来改变,而朱英据此劝他别再宠爱、器重他门下所收养
的无赖之徒时,他却不以为然。
C.穆天子得到八匹骏马后,建造了天闲马厩和宫内外马厩。八骏和其它的马食宿条件截然不同,造父
当管理马的官,按照马的优劣给予食物的办法大家都不赞成。
D.八骏死后,马的良莠只能以产地来加以区别。后当有盗入侵、国需迎战时,那些马的作战能力低下
或不愿参战,国王反省后感到惭愧。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尔食多而用寡,其奚以先我?“争而闻于王,王及大臣皆右内厩。
②今食之倍者且不克荷,吾侪力少而恒劳,惧弗肩也。
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书双竹①湛师房二首(其二)
苏轼
暮鼓朝钟自击撞,闭门孤枕对残缸②。
白灰旋拨通红火,卧听萧萧雨打窗。
楚桥秋暮阻雨
张耒③
水满城西钓艇横,云豪风弱晚冥冥。
天寒小店人愁雨,灯暗孤舟客卧听。
【注】①双竹:即杭州广严寺;广严寺“有双竹相比而生,举林皆然”,故又名双竹寺。②红:油灯。
③张耒:北宋诗人,“苏门四学士”之一。
14.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佛寺里傍晚击鼓,早晨敲钟,苏诗首句即点明寺庙的生活,照应了题目。
B.苏诗次句写诗人对着将熄的灯光闭门独卧,自然引出下面拨火的细节。
C.张诗写秋日的傍晚,虽然乌云密布,却因秋风的减弱延阻了秋雨的到来。
D.苏轼称赞张来的诗作“气韵雄拔”,张诗前两句可以体现这一风格特点。
15.同是写“卧听”雨声,苏诗恬静,张诗悲凄。请结合两首诗简要分析。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优秀的传统文化涵养着深厚的文化自信,多元的文化智慧彰显出文明古国的绚丽多姿。《陈情表》
中“,”两句化用《初学记•鸟赋》中的典故,来抒发李密对祖母的孝养之情。
(2)《李凭箜篌引》中从正面写乐声,既以声写声,又以形写声的句子是:
(3)《与朱元思书》一文中的“游鱼细石,直视无碍”跟《小石潭记》一文中的
“,”有异曲同工之妙,都借鱼儿的游弋,从侧面写出了水的清
澈见底。
阅卷人|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得分
阅读短文,完成问题。
年关将至,《中国奇谭》悄然点起了一把火。人们不断表达喜爱之情,各类解读①(纷至沓来),有人
认为“中式故事与中式美学''正归来,媒体赞美该片是“进化的国漫,不变的中国浪漫虽然《中国奇谭》
的主角们是远离人间世态的“小妖怪们”,但片中现实寓言般的情节塑造与代入感较强的情感表达,让不少
观众狠狠共情。“小妖怪们”在这个寒冷的冬天爆火,为一颗颗②(饱经风霜)的心灵燃起了一盏盏温暖的
灯。
《中国奇谭》是由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和B站联合出品的动画集。作为国产动画“领头羊”的上美影
用以“丕模仿别人,不重复自己”的精神创作的作品向世界展示了高水平的“民族的、茗术的“中国动画,世
界著名动画导演宫崎骏多次提到对上美影的喜爱与崇拜。…这次上美影与B站的③(一),让《中国奇
谭》实打实火出圈。
《中国奇谭》饱含着⑷(浓郁)的中国味,不时给人似曾相识的感觉。比如,《小妖怪的夏天》
巧妙地将中国经典IP《西游记》里的情节作为故事背景,当齐天大圣扫清妖怪巢穴的那一刻,观众将会回
忆起儿时遥远的英雄梦想。
17.下列关于文中四个画横线处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①处“纷至沓来”,形容连续不断地到来。此处指对于《中国奇谭》的解读不断涌现,替换为“熙来
攘往“,也使用恰当。
B.②处“饱经风霜”,指经历过很多艰难困苦。此处用来形容人们的现实生活感受,若替换为“饱经忧
患”,则语意过重。
C.③处根据下文“火出圈”的结果,可推知,此处是形容上美影和B站的合作关系,填入“珠联璧合”,
符合上下文语意。
D.④处“浓郁”,指色彩、情感、氛围等浓重。此处是指《中国奇谭》的中国特色明显,替换为“淳
厚”,则与语境不符。
18.请以“作为国产动画‘领头羊’的美影……”为开头,把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改写成整句。可以少量增删
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作为国产动画“领头羊”的上美
影,,
19.关键词搜索,指用户在使用搜索引擎时,输入能够最大程度概括所要查找内容的几个词语的一种方
法。关键词是用户获取信息的简化词汇。如何使用“关键词搜索”方法在搜索引擎中查找本语段?请根据材
料内容列出四个关键词。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百节年为首”,中国人在冬去春来,辞旧迎新之际,隆重的年节仪礼为周而复始的岁月刻下了深远的
时间符号
进入腊月后,人们礼送旧年,祭祀诸神,慰问亲友,①一。其中的腊八礼,是拉开年节序幕的启幕
礼,是辞年礼的开端。“过了腊八就是年”,人们以腊八粥的相互馈送与献祭,开启了年节历程。
馈赠与慰问为主的辞年礼,主要在亲友之间,人们在相互馈赠与探访中,交流了亲情与友情。岁末的
辞年礼对于部分人来说,②—,人们利用年节机会,对于经济状况不好的亲友,提供生活急需的礼物,
这样一种具有慈善救助性质的辞年礼,是值得称道的传统礼仪。
在辞年礼中,除了人与人之间的礼仪互动外,③—o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亡故的祖先并没远
去,他们一直关注着子孙后代,在岁末人们要向祖先谢恩。同时人们对影响日常生活的诸种神灵也沿袭古
代蜡祭百神的传统,以礼拜送。特别引人瞩目的是“谢灶”仪式。腊月二十三,人们在灶神像前,备好香纸
与纸马,供上灶糖等祭品,礼送灶神上天,为的是让灶神“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在中国人冬去春来、辞旧迎新之际,以隆重的年节仪礼为岁月周而复始地刻下了深深的时间符号。
B.中国人在冬去春来、辞旧迎新之际,以隆重的年节仪礼为周而复始的岁月刻下了深深的时间符号。
C.中国人在冬去春来、辞旧迎新之际,隆重的年节仪礼为周而复始的岁月刻下了深远的时间符号。
D.在中国人冬去春来、辞旧迎新之际,隆重的年节仪礼为岁月周而复始地刻下了深远的时间符号。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
个字。
—
阅卷人
四、写作(60分)
得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一位学生扫地的时候,因为手抓扫帚的位置过高、用力过猛,导致扫帚断成两截。老师见状走
过来,拿起新扫帚示范说:“腰弯一点、扫帚抓低一点,这样才好用力,地也扫得干净。”“抓低扫帚扫净
地”,这条朴素的劳动经验蕴含诸多智慧,如抓低扫帚,弯下身子,才能看清地上的垃圾;抓低扫帚,找
准用力点,才能用好扫帚,扫干净地,等等。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高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字。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B
2.C
3.C
【解析】【点评】(1)此题考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和筛选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
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枝末节的毛病,例如
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等。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论证的分析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结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
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
方法。
(3)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此种归纳内容要点和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题
目,解答时应先根据选项确定原文信息所在的位置,然后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并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
判断。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B.“互联网,信息茧房,使网上的表达趋于简单化”错误,曲解文意,由“不仅如此,由于碎片化信息能够被快
速理解与传播,更适应网络时代需求,网上的表达也趋于简单化”可知,“使网上的表达趋于简单化”是“碎
片化信息”的特征,不是“信息茧房”的特征。
故答案为:B。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C.“意在破除,信息茧房,”错误,论点论据分析错误,由“但随着乡村振兴的加速、人口流动性的提升、信息
技术的普及,常居乡村的人们已经可以挣脱'文化回音壁’的束缚”可知,意在阐明乡土中国挣脱“文化回音
壁”的束缚的可能性。
故答案为:C„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C.”也是因为想要暂时离开城市的,信息茧房,”错误。“信息茧房”不独属于城市,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
如果没有主观能动性破除“信息茧房”这个怪圈,无论是在城市还是乡村都是有的。
故答案为:C„
【答案】4.C
5.B
6.①基础性课程关注学生对必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有利于拔尖创新人才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培
养;②拓展性课程内容丰富,有利于激发兴趣和潜能,促进拔尖创新人才个性化发展;③课程强调综合
性学习和实践探究,有利于拔尖创新人才在实践中形成探究的方法和思维习惯。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迅速学生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
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
点,对文章的内容、主题、结构思路、观点态度、句段含义、创作意图等进行分析概括。
(2)本题考查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其做法是,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对文章中
所述的事件或所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
(3)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此类题一般的答题模式为:第一步,
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语,确定筛选对象;第二步,在把握全文内容要点的基础上,在文中找到题干信息对
应的语句或段落并加以概括。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不能以任务驱动”有误,据原文“被动完成任务的仓促和局促,对创新人才的成长极为
有害”可知,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反对的是被动且仓促完成任务,不是说不能以任务驱动。
故答案为:Co
5.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B.”首先......然后……”有误,据原文“因此在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卓越的学科能力基础外,要注重综合性学习
和实践探究,使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实现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个性化有机融合”可知,“使
之具备卓越的学科能力”和“培养体现综合能力的意志品质、情感态度、大际交往等素质”不是先后关系,而
是培养范围的关系。
故答案为:B。
6.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图片中“青蓝课程”的一部分是“基础性课程”,包含语文、数学、英语、劳动、美术、音乐等具体的基础课
程,,可见培养拔尖人才设置基础课程时应关注学生对必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这样有利于拔尖
创新人才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培养;
图片中“青蓝课程”的另一类是拓展性课程,其中包含兴趣类、社团类、俱乐部类课程,可见拓展性课程内
容丰富,有利于激发兴趣和潜能,促进拔尖创新人才个性化发展;
综合来看,课程中“科技技能”“人工智能”等强调实践探究;德智体全面培养侧重综合性学习。课程整体强
调综合性学习和实践探究,有利于拔尖创新人才在实践中形成探究的方法和思维习惯。
故答案为:①基础性课程关注学生对必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有利于拔尖创新人才德智体美劳
的全面培养;②拓展性课程内容丰富,有利于激发兴趣和潜能,促进拔尖创新人才个性化发展;③课程
强调综合性学习和实践探究,有利于拔尖创新人才在实践中形成探究的方法和思维习惯。
【答案】7.D
8.相同之处:两个“迷路”都是指生活中行走时在路径、方向上的迷失。不同之处:文本一的“迷路”象征着
人生在迷茫困惑中不知不觉地度过;文本二的“迷路”象征因迷失人生方向,而丧失初心误入迷途。
9.①文本一中的“我”本来是一个孩子,走着走着就变成了老人,这是“荒诞”的。但这样的情节却具有哲
学意义上的真实,突显了人们对时光流逝之迅速的强烈感受,令人警醒和深思。②文本二的“领导”在久已
荒废、无人居住的老屋里遇到了一个与他同名的孩子,这是“荒诞”的。这一情节实际上表现了“领导”对自
己单纯、善良的从前的追寻,事理的反常反而强化了表达效果,让人印象更加深刻。
【解析】【点评】(1)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的能力。解答此题,应从语句
理解、手法分析、内容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
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
(2)此题考查标题含义的能力。答题时,应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及主旨的基础上,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
义分析作答。答题时,可联系标题常用的双关、象征、隐喻等修辞手法,从小说的文章主旨、思想情感、
作者的观点立场等角度分析作答即可。
(3)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先明确自己的看法,然后结合着文本的具
体内容分析即可。
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艺术特点的分析概括能力。
D.“个性鲜明”错误。小说中都是符号化的人物,个性特征并不鲜明。
故答案为:D。
8.本题考查学生对标题含义的把握能力。
相同之处:
文本一说到:有一天,“我”一个人去爷爷家,爷爷住在一个叫夏村的地方,以前“我”跟大人去过,而这次
是“我”自己去,走着走着,“我”迷路了,所以本文的“迷路”是指生活中行走时在路径、方向上的迷失。
文本二说到:领导小时候住在乡下的一幢老屋里,这幢老屋五幢直进,有八、九十间房子。老屋左右相
连,也是这种五幢直进的大屋子,互相之间有耳门相通。有生人走进来,半天出不去,领导小时候为迷路
的小女孩以及一个大人领过路。领导长大后,仓皇逃到老屋,一个叫小勇的人认为领导迷了路,给他领
路。所以本文的“迷路”是指生活中行走时在路径、方向上的迷失。
不同之处:
文本一说到“我”在去爷爷家的路上迷路了,然后遇到了三个爷爷,于是四个人同行去夏村,走着走着,老
爷爷们分别离开了,去了“另一个地方“。“我”自己走着走着,又迷路了,正在“我”左顾右盼的时候,有个
小女孩喊‘我'爷爷,“我”也变成了爷爷,所以文本中的“迷路”就有了象征意义,象征着人生在迷茫困惑中
不知不觉地度过。
文本二是说小勇长大之后离开了老屋,当上了领导,他的几个亲信都出事了,领导感到自己早晚要出事,
生出逃走的想法来,觉得老屋安全,于是来到了老屋,这时有个叫小勇的孩子认为领导迷路了,要给领导
引路,所以文本二的“迷路”也具有象征意义,象征因迷失人生方向,而丧失初心误入迷途。
故答案为:相同之处:两个“迷路”都是指生活中行走时在路径、方向上的迷失。不同之处:文本一的“迷
路”象征着人生在迷茫困惑中不知不觉地度过;文本二的“迷路”象征因迷失人生方向,而丧失初心误入迷
途。
9.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的能力。
文本一:文章开篇说到“有一天,我一个人去爷爷家。爷爷住在一个叫夏村的地方,以前我去过,跟大人
去的”,可见,“我”本来是一个孩子。而文章的结尾说到“正张望时,一个孩子看见我,走过来对我说:‘爷
爷,你要去哪儿呀?‘我说:‘你喊谁爷爷?‘孩子说:‘喊你呀!"',可见,这时“我”已变成了老人,所以文
章中“我”本来是一个孩子,走着走着就变成了老人,这是“荒诞”的。
文中写到“我”在去爷爷家的路上迷路了,然后遇到了三个爷爷,于是四个人同行去夏村,走着走着,老爷
爷们分别离开了,去了“另一个地方“。“我”自己走着走着,又迷路了,正在“我”左顾右盼的时候,有个小
女孩喊‘我'爷爷,“我”也变成了爷爷。所以“我”由一个孩子走着走着变成了一位老人,突显了人们对时光
流逝之迅速的强烈感受,令人警醒和深思,这样的情节却具有哲学意义上的真实。
文本二说到“领导”还是小孩子的时候,住在老屋里,老屋里的人喊他小勇。小勇长大后,离开了老屋,当
上了领导,当他感觉自己早晚要出事的时候,就逃到了老屋里,在破败的老屋里,“领导”遇到了一个小
孩,这个小孩叫做小勇,所以“领导”在久已荒废、无人居住的老屋里遇到了一个与他同名的孩子,这是“荒
诞”的。
“领导”听从了小勇,跟着他走出了老屋。几天后,领导又一次来到老屋,想要再看看那个叫小勇的孩子,
可是没有找到,当他出来时,一个老妪告诉他二十多年前,老屋里有个叫小勇的孩子,听说已当了大官。
所以这一情节实际上表现了“领导”对自己单纯、善良的从前的追寻,事理的反常反而强化了表达效果,让
人印象更加深刻。
故答案为:①文本一中的“我”本来是一个孩子,走着走着就变成了老人,这是“荒诞”的。但这样的情节却
具有哲学意义上的真实,突显了人们对时光流逝之迅速的强烈感受,令人警醒和深思。②文本二的“领导”
在久已荒废、无人居住的老屋里遇到了一个与他同名的孩子,这是“荒诞”的。这一情节实际上表现了“领
导”对自己单纯、善良的从前的追寻,事理的反常反而强化了表达效果,让人印象更加深刻。
【答案】10.D
11.B
12.C
13.①你等食俸多而出力少,那凭什么比我们优先?”争论传到国王那,国王和大臣都偏袒内厩。
②如今食物比我们多一倍的尚且不能承担的任务,我等力气小而且常年劳累,恐怕不能负担啊。
【解析】【点评】(1)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是翻译的另一种形式,如果不能翻译则采用
文字标志断句和语法断句。一般来说名词代词常作主语或者宾语,因此出现名词或代词就在此前或后断
句,还有就是出现的一些虚词,表示语气常句尾,可在此后断句,如果是发语词,常在句首,可在此前断
句。
(2)本题考查学生对相关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能力。答题时要有一定的知识积累,结合语境理解词语的
含义和用法,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选择。
(3)此题考查综合分析的能力。综合分析题,需要学生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对选项逐一排查,设误常
常有时间与发生的事与原文不同,人和事不同,地和事不同,学生在这些方面要注意;在选项中也可考查
某些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
(4)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做翻译题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
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遵循“信、达、雅”的三字原则,运用“留、册h替、补、调”的五字方
法进行翻译。
参考译文:
郁离子说:疾病侵入人体,开始时对一部分纹理没有知觉,或者有知觉而忽视了它,于是就发展到不
可挽救,以至于死亡,这不是可悲的么!国家之大,丢失一座城,不足为大的损失,这是人们经常说的。
以至发展到更严重的地步,然后即使用尽天下的力量来挽救它,也无济于事,天下的筋骨已经散了。楚国
太子用梧桐的种子喂养枭鸟,并希望它能发出凤凰的鸣叫声。春申君说:“这种枭鸟有天生的习性,不可
能改变啊,与吃的东西有什么关系呢?”朱英对春申君说:“你既然知道枭鸟是不可能用食物改变它的特性
而成为凤凰的,可你的门下所收养的没有一个不是狗偷鼠窃等无赖之徒,而你却宠爱、器重他们,把精美
的食物给他们吃,把珠履赠给他们穿,将希望他们成为举国杰出之士报答你。以我看,这样做与用梧桐种
子喂养枭鸟并希望它发出凤凰之鸣的做法有何不同呢?”春申君仍执迷不悟,最后被李园杀死,而他门下
的食客,却无一人能替他报仇的。穆天子得到八匹骏马,回来后征伐徐偃王,消灭了他。就建造天闲马厩
和宫内外马厩。八骏住在天闲,每天吃一石粟米;其次的马住内厩,每天吃八斗粟米;再其次住外厩,每
天吃六斗粟米;那些达不到这等级的马为散马,散马每天吃粟米五斗;再下等的马为民马,不能吃到官
俸。用造父当管理马的官。所以天下的马没有被遗漏的良马,而按照马的优劣给予食物的办法没有不甘心
的。穆王死,造父死,八骏死,马的良莠不能分别,然后就以产地来加以区别。等到夷王的末年,造反的
蜂起。内厩的马该当服兵役,它们都待遇好而骄惯,听到战鼓就避让,看见旌旗就逃跑。便将它们放到外
厩。两厩(内、外厩)的养马人不和。内厩的说:“我(的马)是用于王车拉车的。”外厩的说:‘‘你等食俸
多而出力少,那凭什么比我们优先?”争论传到国王那,国王和大臣都偏袒内厩。不久和盗贼遭遇。外厩
先上阵,盗贼败北。内厩又优先论功。于是外厩的士兵和马都懈怠。盗贼乘机进攻,内厩的马率先逃跑,
外厩的看见却不相救,也跑。昂首阔步的马全部死了。国王非常害怕,就命令派出天闲的马。天闲的马平
时都是练习平安盛大的仪式,就跟国王说了便召散马。养散马的人说:“打仗拼的是力,食物充足就力
大。如今食物比我们多一倍的尚且不能承担的任务,我等力气小而且常年劳累,恐怕不能负担啊。”国王
反省而觉得惭愧,慰劳他们便派他们出征,便命令他们和天闲同等食物,但仓库的粟米供应不上,徒有虚
名而已。于是四种马的足迹在野外交错,看见粟米就吃。农民不能耕种,那些老弱的都饿死,强壮的都逃
跑了,马也一样。国王没有马,不能建立军队,天下萧瑟凄然。
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国家之大,丢失一座城,不足为大的损失,这是人们经常说的。以至发展到更严重的地步,然后即
使用尽天下的力量来挽救它,也无济于事,天下的筋骨已经散了。
“天下之大”主谓结构,句子结构完整,“亡”作动词丢失,放后一句与“损”相呼应,排除AC。
“无及于病”是“倾天下之力以救之”的结果,中间要断开,排除B。
故答案为:D„
1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不企是选者”中的“企”意思是赶上,句意:那些达不到这等级的马。
“不可企及”中的“企”意思是希望,句意:没有希望达到。
两者含义不同,此项正确。
B.“及夷王之季年”中的“季”意思是晚年,末年,句意:等到夷王的末年。
“伯仲叔季”,兄弟排行的次序,伯是老大,仲是第二,叔是第三,季是最小的。
两者含义不同,此项错误。
C.“外厩先,盗北”中“北”指战败,句意:外厩先上阵,盗贼败北。
“追亡逐北''中"北’'指失败的军队,句意:追击败走的敌军。
两者含义不同,此项正确。
D.“其老羸皆殍”中“殍”指饿死,句意:那些老弱的都饿死了。
“途有饿殍而不知发”中“殍”指饿死的人,句意:道路上有饿死的人,不知道开仓赈济。
两者含义不同。此项正确。
故答案为:B。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按照马的优劣给予食物的办法大家都不赞成”错,原文为“莫不甘心”,意思是大家没有不甘心的。
故答案为:C„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①“寡”,少;“奚以”,宾语前置句,“奚”作“以”的宾语前置了,正确语序是“以奚”,凭什么;“闻于王”,
被动句,“于”表被动,被大王知道;“右”,偏袒。
②“克”,能够;“荷”,承担;“吾侪”,我辈,我们这类人;“肩”,担负,负担。
故答案为:①你等食俸多而出力少,那凭什么比我们优先?”争论传到国王那,国王和大臣都偏袒内厩。
②如今食物比我们多一倍的尚且不能承担的任务,我等力气小而且常年劳累,恐怕不能负担啊。
【答案】14.C
15.①苏诗写诗人在清幽的佛寺静卧,拨火听雨,冷暖对照,透露出恬然安适的心境,表现了超脱宁静的
情怀;②张诗写诗人羁旅他乡,道中遇雨被阻小店,寒夜难眠,卧听雨声,表现出漂泊中的悲凄与孤独。
【解析】【点评】(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
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
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2)本题考查考生把握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赏析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要善于抓住带感情色彩的关
键词语,还应该联系作者的生平遭遇及诗歌的创作背景来考虑,即我们平时所说的要“知人论世”。
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赏析诗歌艺术特色的能力。
C.“却因秋风的减弱延阻了秋雨的到来”错误,“阻雨”的含义是人遇雨受阻,无法行进,并非延阻了秋雨的
到来。
故答案为:C„
15.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苏诗写诗人夜宿寺院的心境。寺僧暮鼓晨钟,参禅礼佛,而诗人对此是闭门不问,任他自起自息,只是对
着渐渐暗淡的灯光,孤枕而眠。在这风雨之夜,山寺内残灯将灭,诗人亦将就寝。他刚拨开一层白色的烟
灰,又亮起通红之火,躺床上静听冷雨打着寒窗。透露出恬然安适的心境,表现了超脱宁静的情怀。
张诗写诗人在楚桥遇雨受阻,无法行进,被阻小店,最后两句“天寒小店人愁雨,灯暗孤舟客卧听”写环境
和人物心情,天气寒冷,诗人难眠,只好卧听外面的雨声,渲染一种凄冷的氛围,表现出漂泊中的悲凄与
孤独。
故答案为:①苏诗写诗人在清幽的佛寺静卧,拨火听雨,冷暖对照,透露出恬然安适的心境,表现了超
脱宁静的情怀;②张诗写诗人羁旅他乡,道中遇雨被阻小店,寒夜难眠,卧听雨声,表现出漂泊中的悲凄
与孤独。
16.【答案】(1)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2)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3)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默写易错的字词有:乞、碎、芙蓉、潭、皆。
故答案为:(1)乌鸟私情愿乞终养(2)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3)潭中鱼可百许头
皆若空游无所依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名篇名句的默写的能力。对于上下句的识记性默写,难度不大,难在理解性默写。
需要理解背诵篇目的内容,针对问题选对句子并默写正确。
【答案】17.A
18.坚持了“本模仿别人,不重复自己”的创作精神;展示了高水平的“民族的、艺术的”中国动画;受到了
世界著名动画导演宫崎骏的喜爱与崇拜
19.《中国奇谭》、出圈(爆火)、上美影、国产动画(中国动画、中国味)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词语的能力。成语主要有语意内涵不明、褒贬误用、对
象错配、似是而非四种误用方式,成语只能分类记忆,没有什么捷径,如果不知道意思一切方法都失灵,
所以要注意平时的积累。
(2)本题考查学生变换句式的能力。散句变为整句,第一步:定基准句,分析语句特点,确定某一句为
基准句。第二步:仿基准句,把其他句子调整成与基准句结构相同或相似的句子,整体形成对偶或排比修
辞格。第三步:顺调后句,调整理顺句子,检查有无语意变化。
(3)本题考查学生压缩概括语段信息的能力。概括材料的内容要从题目所给的材料中找出有用的信息,
并加以总结、分析,得出题中要回答的问题的答案。
17.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词语的能力。
A.熙来攘往:形容人来人往,非常热闹拥挤。对象是人,此处指对于《中国奇谭》的解读不断涌现,对象
是“对于《中国奇谭》的解读”,因此不能替换。
B.正确。饱经忧患:指经历足够多的困苦患难。
C.正确。珠联璧合:比喻杰出的人才或美好的事物聚集在一起的美好样子。
D.正确。淳厚:指淳朴敦厚。
故答案为:Ao
18.本题考查学生变换句式的能力。
散句变为整句,第一步:定基准句,分析语句特点,确定某一句为基准句。第二步:仿基准句,把其他句
子调整成与基准句结构相同或相似的句子,整体形成对偶或排比修辞格。第三步:顺调后句,调整理顺句
子,检查有无语意变化。
句子的主语是“上美影”,因此需要将后面的句子改为动宾结构,首先将“以‘不模仿别人,不重复自己’的精
神创作,,变为动宾结构的句子:坚持了“不模仿别人,不重复自己”的创作精神;
然后以其为基准句,将“向世界展示了高水平的‘民族的、艺术的‘中国动画''改为”展示了高水平的“民族
的、艺术的“中国动画“;
再以“上美影”为主语,将“世界著名动画导演宫崎骏多次提到对上美影的喜爱与崇拜”变为“受到了世界著名
动画导演宫崎骏的喜爱与崇拜”,防止句子主客颠倒。
最后调整语序即可。
故答案为:坚持了“本模仿别人,不重复自己”的创作精神
展示了高水平的“民族的、艺术的”中国动画
受到了世界著名动画导演宫崎骏的喜爱与崇拜
19.本题考查学生压缩概括语段信息的能力。
首先概括第一段内容:《中国奇谭》在这个寒冷的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Spermidine-Standard-生命科学试剂-MCE
- 2024知识产权合同范文电影项目地区代理合同
- 立体栽培项目投资计划书
- 四年级数学(上)计算题专项练习及答案汇编
- 变电站项目商业计划书
- 物联网图书管理系统
- 广东省肇庆学院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第一次诊断性检测试题数学试题
- Unit2 How do you come to school(含答案+重点解析)译林版(三起) -五年级英语下单元测试
- 建筑招投标部公司年终总结范文(3篇)
- 食品安全主题演讲稿范文(33篇)
- 湘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期中质量检测卷(2套)(含答案)
- 安徽建筑大学建筑学考研真题
- 《旅游线路设计与开发》课程教学大纲
- 基于PLC的工业控制系统设计 -自动药片装瓶控制
- CRRT规范化治疗方案执行课件
- 工程设计变更申请表
- 清创术(debridement)精品课件
- 车间蚊虫巡检记录表
- 新员工培训-财务费用报销sangfor
- 储罐施工技术方案
- 利润分配专项审计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