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做合格教师第一部分主要理论知识1.合格教师心理素质教师心理素质是教师在专业发展过程中,在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两方面所表现出来的本质特征。教师的心理素质包括如下方面,即教师的智力素质、教师的情感素质、教师意志素质、教师的教育教学素质、教师的人格素质、教师的信念。2、教师的智力素质教师的智力是从事教育工作应具备的基本心理素质,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心理基础。教师的智力素质表现在以下方面:(1)敏锐的观察力(2)良好的记忆力(3)丰富的想象力=4\*2⑷多方位的立体思维能力⑸注意分配的能力3、教师的情感素质特点教育过程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教育工作最大的特点就是以情感人。(1)成熟而稳定的情感(2)爱的情感: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对学生的热爱、对所教学科的热爱4、教师的意志特点(1)实现教育目的的自觉性(2)克服困难的坚韧性(3)选择教育决策的果断性(4)解决矛盾的沉着自制性4.教师的教育能力素质因材施教的教育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独创能力、教育科研能力、心理教育能力、教育机智5.教师的教学素质:包括教师的知识结构与教学能力。6.教师的知识结构教师的知识水平是其从事教学工作的前提条件。根据有关专家的研究,教师的知识结构可由三方面组成,分别为本体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和条件性知识。7.本体性知识。教师职业的本体性知识是教师所具有的特定的学科知识,如语文知识、数学知识等,也即人们所熟知的科目知识。林崇德等人的研究表明,教师的本体性知识与学生成绩之间几乎不存在统计上的关系。由于学科不同,本体性知识的具体内容是不同的。仅仅从一般意义上说,教师的本体性知识应包括四个方面:教师应对学科的基础知识有广泛而准确的理解,熟练掌握相关的技能、技巧;教师要基本了解与所教学科相关的知识点、相关性质以与逻辑关系;教师需要了解该学科的发展历史和趋势,对于社会、人类发展的价值以与在人类生活实践中的多种表现形态;教师需要掌握每一门学科所提供的独特的认识世界的视角、域界、层次与思维的工具与方法等。8.实践性知识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是教师在开展有目的的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解决具体问题的知识,是教师教育教学经验的积累和提炼,它主要来源于课堂教育教学情景之中和课堂内外的师生互动行为,带有明显的情景性、个体性,体现出教师个人的教育智慧和教学风格。研究表明,教龄对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存在着显著影响,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水平随着教龄的增加而逐步上升。9.条件性知识教师的条件性知识是指教师所具有的教育学与心理学知识。条件性知识是:个教师成功教学的重要保障,而这种知识是目前广大的一般教师所普遍缺乏的。教师的条件性知识分为三个方面,即学生身心发展的知识、教与学的知识和学生成绩评价的知识。正如杜威指出的那样,科学家的学科知识与教师的学科知识是不一样的,教师必须把学科知识“心理学化”,以便学生能理解。10.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师的教学能力是教师从事教学活动,完成教学任务的能力,是教师专业能力的重要方面。⑴教学认知能力⑵教学设计的能力⑶教学操作能力:①表达能力②课堂组织管理能力③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⑷教学监控能力⑸教学反思能力11.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与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不简单是教学经验的总结,它是伴随整个教学过程的监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活动。反思有三种:一是.对于活动的反思;2.是活动中的反思,3.是为活动反思。教师的教学反思能力主要包括:反思自己的教学观念是否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反思自己知识结构是否合理、科学,是否适应教学的要求;反思自己的教学技能是否娴熟;反思自己教学行为是否有效;反思自己现有的教学效果、教学质量,为进1.步提高而采取相应措施。教学反思的方法有:①课后记录。②详细描述。③实际讨论。④行动研究,⑤学生反馈,通过课堂提问、调查问卷等形式,摸清学生的意见和建议。12.教学设计能力所谓教学设计能力是以对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理解为基础来设计总体的教学进程、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能力。其基本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课堂教学目标设计的能力。②教学内容设计能力。③课堂教学方法手段设计的能力。④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设计的能力13.教学监控能力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成功地实现教学目标,以教学活动为监控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监视、检查、评价、反馈、调控的能力。它是教师的反省思维或思维的批判性在其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具体体现。这种能力主要可分为三个方面:一是教师对自己教学活动的事先计划和安排;二是对自己实际教学活动进行有意识的监察、评价和反馈;三是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调节、校正和有意识的自我控制。根据教学监控的对象,我们可以把教学监控能力分为自我指向型和任务指向型两类。所谓自我指向型的教学监控能力主要是指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观念、教学兴趣、动机水平、情绪状态等心理操作因素进行调控的能力。而任务指向型的教学监控能力主要是指教师对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教学材料、教学方法等任务操作因素进行调控的能力。根据其作用的范围,教师教学监控能力还可分为一般型和特殊型两类。前者是指教师对自己作为教育者这种特定社会角色的一般性的知觉、体验和调控的能力,是一种超越具体教学活动的、具有广泛概括性的整体性能力;而特殊型的教学监控能力是指教师对自己教学过程中的各具体环节进行反馈和调控的能力。它决定教师在具体教学活动中的具体的自我调节和控制的行为。根据其在教学过程中不同阶段的表现形式的不同,可将教学监控能力分成计划与准备、课堂的组织与管理、教材呈现的水平与意识、言语和非言语的沟通、评估学生的进步、反省与评价几个方面14.教师的独创能力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根据不同的教育对象,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因材施教,因时因地制宜;第二,有分析地对待自己和他人的教育经验,既不盲从迷信,也不一意孤行;第三,不断吸取新的知识,总结经验,有所创新,善于独立思考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15.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从事与教育、教学有关的各种课题的研究与创造的能力。教师的研究能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⑴要具有探索意识,不墨守成规,能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⑵能掌握文献法、调查法、访谈法、教育实验法等基本的研究方法,⑶能针对教育教学现实提出问题,进行教育研究,并确定解决问题的方案,⑷能在教学实践中验证已有的理论,并尝试进一步的发展,⑸将自己的研究结果进行理论的提升,并撰写论文。16.教师的教育机智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⑴善于因势利导。⑵善于随机应变。⑶善于“对症下药”。⑷善于掌握教育分寸。17.教师因材施教的能力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⑴通过对学生课堂内外和日常生活的观察,就可以在掌握学生各自细微的外部行为表现上,洞察学生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们的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的状况,了解学生知识技能的个别差异,了解学生的心理活动与心理发展状况,把握学生认知、情绪、意志与个性方面的特点。⑵在教育、教学中善于把照顾学生的龄特征与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有机结合起来。⑶在教育、教学中善于根据学生的性别差异施教。⑷帮助学生设计今后发展方向,提高学习兴趣,全面发展学生个性。18.人格素质(1)浓厚的职业兴趣(2)正确的动机(3)健全的自我意识19.教师的自我调控能力主要表现在:(1)能自觉抵制各种不利因素的刺激和影响;(2)善于进行自我批评,能见贤而自省;(3)善于进行自我调节,适应新的环境。(4)良好的性格:公正无私、谦虚诚实、活泼开朗、独立善断。20.健全的自我意识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正确的自我认知。2.积极的自我体验。3.良好的自我调控。21.教师的教育信念教师的教育信念是指具有动力作用的教育观念系统,它直接支配、调节教育教学活动,影响活动效率。(1)教学效能感教学效能感()是指教师对于自己影响学生的学习活动和学习结果的一种主观判断。教师的教学效能感包括:一般教育效能感和个人教学效能感。一般教育效能感是指教师对教与学的关系、教育在学生发展中的作用等问题的一般看法与判断;而个人教学效能感是指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效果的认识和评价。一般来说,教师教学效能感在以下的方面影响教师的行为:影响教师在工作中努力程度。影响教师在工作中的经验总结和进一步学习。第三,影响教师在工作中的情绪。(2)教师控制点:是指教师将学生的好或坏的学业表现归因为外部或内部原因的倾向。(3)对学生的控制(4)对待工作压力的信念22.教育心理学有助于培养合格教师教育心理学是一门通过科学方法研究学校教育情境中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基本心理学规律的科学。(1)帮助教师建构科学的教育理念(2)有助于教师运用教育心理学原理提高教学质量(3)有助于教师运用教育心理学原理提高课堂和班级管理的能力。(4)有助于教师有效开展品德教育工作(5)有助于教师结合教学实际进行科学研究第二章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与教学第一部分主要理论知识1.概念()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特征的认识,它代表着事物,用词来标志。概念包括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内涵是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特征。外延是指概念适用的范围。概念是人类思维的基本形式之一,从思维“程序”看,一般是先理解了概念,才能进行判断和推理。概念也是任何一个学科知识体系最基本的构成元素,是学生学习的基础。2.概念的获得概念形成是指学生知道某些东西属于这一类别,其他东西不属于这一类别;概念获得则是指学生能够发现可用来区别某一类别的事物与非同一类别的事物的各种属性。布鲁纳认为,概念获得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机械的传递过程;相反,学生作为一个积极的、主动的决策者,要通过把新知识输入并置于某一类别进行加工和理解,才能获得概念。布鲁纳系统地提出了概念获得的假设—检验理论,为概念学习与其教学提供了一种新的理论指导。3.概念获得的策略布鲁纳根据概念的本质属性的数量与它们的相互关系,区分了三种类型的概念:合取概念、析取概念和关系概念。合取概念是根据一类事物中单个或多个相同属性形成的概念,它们在概念中必须同时存在,缺一不可。析取概念是根据不同的标准,由单个或结合多个属性所形成的概念。关系概念是根据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形成的概念。4.一般会采用以下两种策略:聚焦策略和扫描策略。(1)聚焦策略也叫整体性策略,是指以首个正确例子的全部特征作为切入点,建立假设,然后经过检验逐渐删除无关的特征。聚焦策略又分为保守性聚焦策略和冒险性聚焦策略。保守性聚焦策略是指选择首个正确例子的全部特征作为中心,建立假设,然后进行一系列选择,每次只对一个特征进行检验。具体做法是,每次选取只有一个特征不同于首例的一个事例,并注意每次变化是否正确,通过“步步深入”排除非本质的特征,最后获得概念。冒险性聚焦策略是指每次同时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特征进行检验,试图冒险一举成功,达到目标。这种策略缺乏系统性,可能在较少的步骤内获得概念,但也可能因为选取样例时的“失误”而使检验的步骤增加。(2)扫描策略也叫部分性策略,它是指将首个正确例子的部分特征作为初始假设,然后进行检验的策略。扫描策略可分为同时性扫描策略和继时性扫描策略。同时性扫描策略是指根据首个正确例子的部分特征形成了多个假设,并记住所有这些可能的假设,然后依照其中一个假设选取事例,得到反馈信息后,与全部可能的假设进行对比,进而对预先设立的假设进行取舍。由于假设很多,要记住它们需要较强的记忆力,而且难免发生遗漏等错误,因此,这种策略运用起来将会很困难。继时性扫描策略与同时性扫描策略的区别在于一次只检验一个假设,如果运用的假设被证实是正确的,就可以继续使用,否则就采用另一个假设,再对其进行检验,直到找到一个符合所有事例的假设,但是以前被排除的假设很可能被再次使用。总之,这种策略虽然不像同时性扫描策略那样费神去记忆,但是在时间上却极不经济。比较聚焦和扫描两种策略可以发现,聚焦策略具有不会遗漏有关特征的优点,所以效果好些。人们在进行假设检验时更倾向于采用简单、有效的聚焦策略。而两种聚焦策略相比,保守性聚焦策略更具逻辑性,在概念获得中既可以提高速度,也可以保证最终形成概念,是效率最高的一种策略。5、概念获得与教学值得注意的是,布鲁纳所说的概念获得是由具体到抽象,由个别到一般的过程。这种概念学习的方式,其适用范围是有限制的,主要用于学前儿童和小学低级儿童的具体概念的学习或某些初级概念的学习。在教学过程中,为了促进学生对这类概念的掌握应注意以下几点:=1\*2⑴运用直观教学手段,提供丰富的概念原型⑵利用变式,排除概念非本质特征的干扰⑶正例和反例的比较,突出概念的本质特征⑷与时给予正确的反馈,促进概念的获得⑸在运用概念中巩固概念6.编码系统与教学人们掌握的概念数不胜数,但这些概念并不是孤立地存在于人的头脑中,相关的概念做出层次结构的安排,这就是对概念的编码,而正是这些相关的概念构成了编码系统。一切知识都是按编码系统排列和组织起来的,而且知识的保存和提取都要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编码系统基础之上。帮助学生形成结构明晰的编码系统,教师在教学中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合理运用定势(2)调整学生的动机水平(3)编码方式的指导(4)布置多样化的练习7.智力发展观布鲁纳将教学任务的重点放在促进学生智力发展上,认为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结构的保证,布鲁纳常常把智慧生长与认知生长作为同义语,把它们看作是形成表征系统的过程。儿童的智力发展大致重复了人类认知发展的过程,主要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1.动作性表征。2.映像性表征3.符号性表征因此,教学的过程应当适应学生心智发展的规律,并积极地促进学生的智力水平不断由低级水平向高级水平发展。8.结构教学观布鲁纳认为,知识学习的最终目的是构建学生良好的认知结构。教学中必须让学生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和提倡发现学习。布鲁纳把学科的基本结构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9.学习学科基本结构的意义=1\*3①有助于学生理解学科的具体内容。②有助于学生的记忆。
③有助于促进学生知识技能的迁移。④有助于缩小“高级”知识和“初级”知识之间的间隙。10、螺旋式课程布鲁纳为此提出了“螺旋式课程”的构想,即课程内容不能只靠一次学习就达到目的,必须随级上升而做多次循环,进行反复学习,不断地加深理解,进而逐渐掌握。随着学生龄的增长,认知发展水平的提高,教材中所包含的基本原理和概念相同,但教材表现形式的直观性程度逐渐降低,抽象概括程度不断提高,使教材整体上呈现出“螺旋上升”的趋势。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布鲁纳指出,一个好的螺旋式课程的编制应从三个方面着手:第一,把学科中普遍的、基本的概念和原理作为课程的中心,并且要注重内容编排的连续性;第二,使学科的知识结构与儿童的认知水平相统一;第三,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11.发现学习与教学
所谓发现学习是指学生不是从教师的讲述中直接得到知识,而是由教师提供一定的问题情境和条件,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己收集资料、思考、分析,解决问题,发现新知识,掌握原理和规律的一种学习方法。12.发现学习的一般步骤发现学习可以概括为以下几步:(1)创设问题情境。(2)建立假设。(3)验证假设。(4)拓展应用。13.发现学习的特征与教学重视学习过程、重视内部动机、重视直觉思维、重视教师的指导作用14.发现学习的优点与局限性=1\*3①发现学习的优点: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现能力、有利于知识的保持和检索=2\*3②发现学习的局限性:发现学习与传统的接受学习相比,需要的时间更多;发现学习对于低级的儿童不太适用;发现学习的内容有一定的限制。另外,在教学过程中,一般是采用集体讨论的方式让学生进行发现学习,这样难以照顾到全体学生的发展水平。集体讨论的时间常常被语言表达能力强、成绩优异的少数学生所占据,其他学生发言的机会很少,甚至没有。它忽视了学生在个性、能力、知识水平等方面的个别差异,会给学习已遇困难的学生带来更多的自卑和厌学的心理。第三章奥苏伯尔的认知结构同化学习理论第一部分主要理论知识1.奥苏伯尔()是美国当代著名的认知派教育心理学家。他的重要代表作有《教育心理学:一种认知观》、《学校学习:教育心理学导论》等。2.学习分类(1)奥苏伯尔根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的原有知识的关系,把学习分为有意义学习与机械学习。(2)奥苏伯尔根据学习进行的方式,把学习分为发现学习与接受学习。3.有意义学习有意义学习,它是指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了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区别有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的两条标准。有意义学习必须具备的第一条标准,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新观念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有关观念建立起一种实质性联系,具体说是符号所代表的新观念与头脑中原有的表象、已经有意义的符号、概念或命题建立了实质性联系。有意义学习的第二条标准,是新旧知识的非人为的联系,即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有关观念在某种合理的或逻辑基础上的联系。4.机械学习机械学习()是指对任意的(或人为的)和字面的联系获得的过程。它在具有下列三种情况之一时出现:(1)学习材料本身属于无意义或无逻辑意义的材料。(2)学习者认知结构中缺乏同化新观念的相应知识,即学习者不具备与新学知识有关的旧知识;(3)学习者缺乏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即材料本身有意义,但学习者自己没有理解而死记硬背。5.有意义学习的条件有意义学习的产生,既受学习材料的性质即外部条件的影响,也与学习者自身的情况即内部条件有关。学习材料本身必须具有逻辑意义。学习者认知结构中要有适当观念。第三,学习者要有有意义学习的心向。有意义学习的心向表现在两个方面:1.是学习者要有主动积极的学习要求;2.是要努力找出新旧知识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辨别清楚,理解透彻,最后旧知识得到改造,新知识也获得了实际意义即心理意义。6.发现学习发现学习()是指学习的主要内容不是由教材或教师以定论的方式呈现给学习者,而必须由学习者自己发现,并且使发现的内容成为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的一部分。在奥苏伯尔看来,发现学习还涉与其他三种学习类型,即运用、解决问题和创造。“运用”是指直接把已知命题转化到新的类似情境中,有点类似于我们通常所讲的“练习”;“解决问题”是指学生无法把已知命题、知识直接运用到新的情境中,而必须通过一些策略,使用一系列转换前后有序并符合逻辑规则,学生已有的命题、知识可能与要解决的问题有关,但需要经过多次转换,而不是通过直接运用或练习就能完成;“创造”则是指把认知结构中彼此关系遥远的观念联系起来创造出新的产物或是解决新问题,而且在创造之初并不知道认知结构中哪些命题、知识与要解决的问题有关,进行转化时使用的规则也不清楚。7.接受学习所谓接受学习是指学习的主要内容是由教材或教师以定论的方式呈现的,学习者不需要发现,只需要接受或理解,但其中贯穿着教师有计划地指导。学生通过这种学习把新知识纳入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中,以便为后继的学习所用。8.奥苏伯尔学习分类给我们的启示=1\*2⑴接受学习、发现学习处在一个连续体的两端上,但学校中的许多学习,往往处于这两端之间的某一点上,从这个意义上讲,绝大多数的学习不能绝对地说仅是接受学习或发现学或;同理,有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的关系也是如此。⑵澄清了一些误解。奥苏伯尔通过他的学习分类指出:接受学习不等于机械学习,因为如果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就不是机械的被动的学习,而机械的接受学习才是被动的;发现学习也不等于有意义学习,因为如果是缺乏理解的简单发现如学会走迷宫,充其量可以算做机械的发现学习,而很难说是有意义学习。⑶课堂中主要的学习形式应该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9.发现学习与接受学习的比较(1)两类学习的性质不同发现学习的特征是,学习的主要内容不是由教材或教师以定论的方式呈现给学习者,而是必须由学习者自己发现,并且使发现的内容成为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的一部分。2.接受学习接受学习的特征是,学习的主要内容是由教材或教师以定论的方式呈现的,学习者不需要发现,只需要接受和理解。(2)思维过程有所不同发现学习的思维过程包括:辨别正反例特征、提出假设、检验和修正假设、概括、总结出定义或规则。接受学习的思维过程包括:一是在原有认知结构中找到学习新知识所需要的旧知识;二是找出新旧知识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三是对新旧知识的异同进行深入比较和理解,最终获得新知识。(3)在智力发展和认知功能中的作用不完全相同在发现学习中,由于强调的是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学会如何学习等,所以学习中学生能够进入角色,真正居于主体地位。因此,他们的学习兴趣浓、动机强、注意力集中、感知清晰而准确、思维流畅而深刻。发现学习也有不足之处:首先,发现学习可能浪费太多的时间,不适合作为获取大量信息的主要方式;其次,不是所有的知识都适合于通过发现学习来获得,如法律条文等。第三,发现学习不是适合于所有学习条件的最好方法,第四,发现学习容易使所学知识割裂开来,缺乏系统性。在接受学习中,由于强调的是学生要跟着教材或教师所安排的内容和程序前进,强调的是掌握人类积累下来的现成的知识经验。接受学习也有明显的不足,主要表现为:第一,接受学习容易在缺乏有意义学习条件的情况下进行,而在这种情况下的接受学习往往是机械的学习和被动的学习。第二,即使学生的学习是具备了有意义学习条件的接受学习,但由于这种学习的性质本身限制了思维的各种品质的发展,尤其是限制了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的发展。(4)适用对象有所不同发现学习适合于龄较小的低级儿童学习比较具体的概念与规则。接受学习适合于龄较大的儿童学习比较抽象的概念与规则。(5)适用的教学内容不同发现学习适合于没有清楚的严谨的结构的学习内容。接受学习则比较适合学习那些结构良好的基本知识技能。10.有意义学习的类型奥苏伯尔在他的研究中考察了一套由低到高的有层次组织的六级学习——表征学习、概念学习、命题学习、运用、解决问题和创造性。奥苏伯尔研究这些学习的目的是力图弄清有意义的学习材料是如何被同化到学生的认知结构中的。(1)表征学习表征学习()是指学习单个符号或一组符号的意义,或者说学习它们代表什么。因此,也有人称之为符号表征学习。表征学习的主要学习内容是词汇,即学习单词代表什么。表征学习的心理机制,是符号和它们所代表的事物或观念在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建立了相应的等值关系。(2)概念学习有意义学习的另一类较高级的形式叫概念学习。概念学习的实质是掌握同类事物的共同的关键特征。获得概念的形式有两种,即概念形成和概念同化。如果同类事物的关键特征是由学习者从大量的同类事物的不同例证中独立发现的,这种以归纳的形式获得概念的方式叫概念形成。如果是把概念的定义直接呈现给学习者,学习者只需利用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有关观念理解新概念,这种获得概念的方式叫概念同化。(3)命题学习命题是以句子的形式表达的,它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非概括性命题,它只表示两个以上的特殊事物之间的关系,这类命题只陈述了一个具体事实,并没有概括什么。另一类命题则表示若干事物或性质之间的关系,这类命题叫概括性命题。11.命题知识的同化的含义“同化”在学习中则是指旧知识接纳、吸收新知识,并使新知识成为原有认知结构的一部分。奥苏伯尔认为,同化是以三种不同的方式增强知识的学习和保持的:(1)由于学习新知识时找到的作为起固定作用的观念,一般具有高度稳定和比较精确的特点。(2)由于在贮存阶段,新知识与已有观念一直保持着实质性的联系,因而,原先的那些起固定作用的观念可以防止新知识受以往的知识、目前的经验和将来遇到的类似知识的干扰;(3)由于新知识贮存在与认知结构中的有关观念的相互关系中,这就使得信息提取成为一种较为有条理的过程,较少带有任意的性质。12.命题知识的同化过程和条件有意义言语学习理论中指出,在新知识的学习中,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中的适当观念起决定作用,具体说是对新知识起一个固定作用。因此这种观念叫做起固定作用的观念。学习新知识时,努力从头脑中找到相关的起固定作用的观念,才能形成同化并顺利完成同化。奥苏伯尔经过研究认为,新的命题与认知结构中起固定作用的观念的关系大致有三种:(1)原有观念在上位,新观念处于原有观念的下位;(2)原有观念在下位,新观念处于原有观念的上位;(3)新旧观念是并列的,难分上下。这构成了三种学习形式:=1\*2⑴下位学习在新知识和旧知识构成的类属关系中,下位的新观念被上位的旧观念包容和概括,这种情况下获得新观念的意义的过程叫下位学习。下位学习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派生类属,即新的学习内容仅仅是学生已有的、包摄面较广的上位命题的一个例证、例子,或是从上位命题中直接派生出来的。另外一种下位学习是相关类属。⑵上位学习当认知结构中已经有了一些观念,现在要在这些旧观念的基础上学习一个包容、概括程度更高的命题时,产生上位学习。⑶并列结合学习当新命题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特殊观念既不能产生从属关系,又不能产生总括关系时,它们在有意义的学习中可能产生联合意义,这种对联合意义的学习就是并列结合学习。13.教学的原则1.逐渐分化的原则根据逐渐分化的原则,教师和教材首先应该传授最一般的、包摄性最广的观念,然后根据具体细节对它加以分化。2.整合协调原则整合协调原则是指对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观念加以联合和重新组织。除上述两条原则外,奥苏伯尔还提出了序列组织()和巩固()这两条原则。序列组织的原则强调前面出现的知识应为后面出现的知识提供基础,本质上说就是要循序渐进,从已知到未知。巩固的原则强调在学习新知识之前必须掌握好以前所学过的知识,以确保这些知识为新的学习做好准备。14.组织者所谓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要比原学习任务本身有更高的抽象、概括和包容水平,并且能清晰地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关联,从而给新旧知识之间架设一道桥梁,以便更好地学习新知识。先行组织者在三个方面有助于促进学习和保持信息:首先,如果设计得当,它们可以使学生注意到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那些可起固定作用的观念,并把新知识建立在这些已有观念的上面;其次,它们通过把有关方面的知识包括进来,并说明统括各种知识的基本的原理,从而为新知识提供一种脚手架;再次,这种稳定的和清晰的组织,使学生不必采用机械学习的方式。15.组织者的分类奥苏伯尔把组织者分为陈述性组织者和比较性组织者两种。=1\*2⑴陈述性组织者当要学习新材料,而学习者认知结构中没有较高概括和包摄水平的观念可以用来同化新材料时,可以设计一个陈述性组织者,它作为同化新材料的认知框架,与新的学习构成一种上位关系,新材料纳入框架,从而获得意义。=2\*2⑵比较性组织者当要学习的新材料与有关旧知识不具备上下位关系,而是同层并列、比较类似时,可以设计一个比较性组织者,以便通过比较来揭示新旧知识之间的异同,增强新旧知识的可辨别性,从而促进新知识的学习和旧知识的清晰性。16.认知结构奥苏伯尔认为,认知结构,就是学生头脑中的知识结构。广义地说,它是某一学习者的观念的全部内容和组织;狭义地说,是学习者在某一特殊知识领域内的观念的内容和组织。包括三个要点:一是认知结构就是我们常说的知识结构;二是认知结构中的知识经验应该是有组织的,是有逻辑层次关系的,而不是一盘散沙;三是认知结构既可以是指一个人的全部知识经验,也可以指某一方面某一部分的知识经验。17.从认知结构观点看学习的迁移在奥苏伯尔看来,“为迁移而教”,实际上就是塑造学生良好的认知结构问题。同时,塑造良好的认知结构也是学校智育的目的;换言之,使学生形成良好认知结构是发展学生智力的最佳途径之一。奥苏伯尔在从认知结构的角度考察迁移时认为,顺向迁移仍然指先前的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1\*2⑴一般的顺向迁移模式A→B,在这里仍然适用。但先前的学习不只是A,还应该包括过去经验,即累积获得的、按一定层次组织的、适合当时学习任务的知识体系,而不仅仅是A这样一个知识点。=2\*2⑵在有意义学习与迁移中,过去经验的特征,不是指前后两个课题在刺激和反应方面的相似程度,而是指学生在一定知识领域内认知结构的组织特征,诸如清晰性、稳定性、概括性、包容性等。=3\*2⑶在一般的课堂学习中,并不存在孤立的课题A和课题B的学习,学习A是学习B的准备和前提;学习B不是孤立的,而是在同A的联系中学习。19.影响学习迁移的三个认知结构变量认知结构的好坏主要取决于3个特征(变量),也可以认为它们就是衡量一个人的认知结构的质量的3条标准。=1\*2⑴可利用性:这是指学生认知结构中起固定作用的观念在与新知识建立联系时是否可以利用。=2\*2⑵可辨别性:新学习的知识与原有起固定作用的观念的可以区别、辨别的程度,叫做可辨别性。=3\*2⑶稳定性和清晰性:原有起固定作用的观念是否稳定、清晰是认知结构的又一个重要变量。它们是指学生对起固定作用的观念理解得是否准确、清楚,在头脑中是否稳定、牢固。20.运用组织者策略促进原认知结构中有关观念的可利用性和新旧知识的可辨别性(1)设计陈述性组织者为新的学习提供上位的固定点,促进学习与保持。陈述性组织者还有如下作用:对言语和分析能力低的学习者更有积极意义;能促进有意义学习,避免不必要的机械学习;能促进儿童从前运算水平向具体运算水平的过渡。(2)设计比较性组织者以促进新旧知识的可辨别性,从而促进学习与保持(3)提高原有知识巩固程度,以促进新的学习与保持第四章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教学第一部分主要理论知识1.建构主义的历史渊源建构主义的教育历史渊源主要是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的理论。(1)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发生认识论主要是研究知识如何形成和发生,即知识形成的心理结构是什么以与知识发展过程中新知识形成的机制。皮亚杰假定人的心理存在着图式(),它是个体用来适应和构造环境的结构或组织,可以把它看作是随着心理的发展而适应或变化的概念或范畴。智力发展是一个不断的建构和重构的过程,对皮亚杰来说,这个过程是通过同化和顺应的两种方式进行的。对皮亚杰来说,发展不是由内部成熟或外部教导支配的,而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通过他们自己的活动,建立了越来越分化和综合的认知结构。(2)维果茨基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把认知发展主要看作是文化、历史、社会和个人相互作用的结果,而不是个体自己的内部自发地建构,更强调主体间性在知识建构中的显著作用。该理论的基本原理是讲人的心理是在活动中发展起来的,是在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往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人的各种高级心理机能都是这些活动与交往形式不断内化的结果。维果茨基提出了“最近发展区”概念,“最近发展区”被定义为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成人的帮助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在独立活动中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之间的差异”[2]。这样,教师就被赋予了双重的角色,既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又是其学习的指导者。2.维果茨基的学习理论(1)教学与发展的关系维果茨基指出,教学是一种人为的发展,也就是说教学应该在发展的前面引导着学生的发展,教学在儿童发展中的决定作用表现在发展的方向、内容、水平和智力活动的特点以与发展的速度上,即教学创造着最近发展区。(2)学习的社会性维果茨基从社会文化历史发展观出发,十分强调学习的社会特性,即强调社会环境的作用。他认为教育过程是三方面的积极过程,即:学生积极、教师积极以与把他们联结在一起的环境的积极。(3)认知学徒维果茨基提出了认知学徒概念,它是指学习者通过与某个专家相互作用,逐渐地获得知识经验和过程。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教师应让学生参与复杂的学习任务,并帮助学生完成任务;让学生在合作性的学习小组中活动,使较优秀的学生帮助不太优秀的学生完成复杂的任务。通过这些方式,教师可以把那些具有良好效果的教学与学习模式迁移到课堂的常规活动中去。(4)中介性学习维果茨基还强调提供支架或中介性学习,就是应该给学生复杂的、困难的、现实的任务,然后给予他们充分的帮助以完成这些任务。教师好像是在向学生提供梯子,使学生通向更高层次的理解。当然,学生必须自己爬梯子。(4)教学的交往本质维果茨基认为作为交往和它的最系统化的形式便是教学。这个观点反映了教学的交往本质特点。教学必须是在知识经验存在着差异的人们之间进行,亦即有某种知识经验的人与准备学习这种知识经验的人之间的交往。由此出发,维果茨基十分重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他批评传统教育只把学生看成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对象,认为教师就是一切,学生啥也不是的观点。当然也不能颠倒过来,认为学生就是一切,教师啥也不是,这也是错误的。维果茨基指出,教育过程中的一切都来自学生个人经验,因此,组织教学应该实现让学生自己教育自己。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1)学习的含义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
(2)学习的方法
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3)学习过程建构主义者认为,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形成了丰富的生活经验以与在这些经验基础之上的一系列的认知结构,对一些问题都有自己的看法,因而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不是被动地在教师指导下接收、加工和储存知识,而是根据自己的知识背景,对信息进行主动的选择和加工,在他人协助下,形成自己的信息加工过程,建构自己的意义学习。(4)学习结果建构主义认为,知识结构是围绕关键概念而形成的网络结构,而不是一般认知主义所强调的层次结构。学习结果应是建构结构性与非结构性的知识意义的表征。按此观点,学习可以分为初级学习和高级学习。初级学习属于结构良好领域(),要求学生知道重要的概念和事实。高级学习属于结构不良领域(),每个任务都包含复杂的概念,各种原理与概念的相互作用很不一样,是非结构化的、情境性的学习。建构主义认为,学习应是抽象与具体、结构与非结构、情境与非情境的结合。学习的目的是要建构围绕关键概念组成的网络结构,包括事实、概念、策略、概括化的知识,学习者可以从网络的任何一点进入学习。建构主义认为,网络结构的知识是打通的,层次结构的知识是封闭的,因而反对建立认知主义的层次结构。(5)学习条件首先,建构主义注重学习的主体作用,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其次,他们注重情境的作用,特别是真实情境(结构不良领域)的作用。再次,他们强调协作学习,交互学习,提倡师徒式的传授以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讨论与学习。此外,建构主义特别注意对学习环境进行设计,为受教育者提供充分的资源。建构主义理论背景下的学习具备6.个核心特征:积极性、建构性、累积性(在已有知识基础上进行深化、突破)、目标指引性(学习过程中由学生自己设定并努力达到目标)、诊断性和反思性(学习者必须通过自我监控以诊断和判断所追求的目标是否是自己设置的目标)。4.让学生主动建构的教学措施学生要成为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就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从以下几个方面发挥主体作用:=1\*2⑴要用探索法、发现法去建构知识的意义;
⑵建构意义过程中要求学生主动去搜集并分析有关的信息和资料,对所学习的问题要提出各种假设并努力加以验证;⑶要把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尽量和自己已经知道的事物相联系,并对这种联系加以认真的思考。
教师要成为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从以下几个面发挥指导作用:=1\*2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
⑵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
⑶为了使意义建构更有效,教师应在可能的条件下组织协作学习(开展讨论与交流),并对协作学习过程进行引导使之朝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引导的方法包括:提出适当的问题以引起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在讨论中设法把问题一步步引向深入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要启发诱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自己去纠正和补充错误的或片面的认识。5.建构主义关于教学的基本思想(1)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建构主义一般强调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相反,它会随着人类的进步而不断地被“革命”掉,并随之出现新的假设。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具体个体之外,尽管我们通过语言符号赋予了知识一定的外在形式,甚至这些命题还得到了普遍认可,但这并不意味着学习者会对这些命题有同样的理解,因为这些理解只能由个体学习者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这取决于特定情境下的学习历程。(2)建构主义的学生观建构主义却强调,学习者并非脑袋空空地走进教室,在日常生活或在以往的学习中,他们已经形成了丰富的经验,对身边的事物几乎都有一些自己的看法,而且,有些问题即便他们还没有接触过,没有现成的经验,但当问题一旦呈现在面前时,他们往往也会基于相关的经验,凭借自身的认识能力,形成对问题的某种解释,这并不都是胡乱猜测,而是从他们的经验背景出发而推出的“合乎逻辑”的假设。所以,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这些经验,另起炉灶从外部装进新知识,而是要把儿童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儿童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因此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不是教师所赋予的,而是他们作为学习者天然具有的。这就要求教师应该将对教学过程的管理和控制(为学生的学习搭建支架)逐步地转移给学生(撤走支架),使学生最终达到学习的目的。(3)建构主义的学习观维特罗克()提出了生成学习过程()模式,认为在学习过程中,人脑并不是被动地学习和记录输入的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对信息的解释,学习者以长时记忆的内容和倾向为依据,对信息进行主动的选择,并进行推断。另外,学习者对事物意义的理解总是与其已有的经验相结合,需要借助于储存在长时记忆的事件和信息加工策略。[4]一般来讲,建构主义者把学习看作是学习者主动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它不仅包括结构性的知识,而且包括大量非结构性的经验背景;学习者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事物的理解,这样不同人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侧面,虽然不存在唯一的、标准的理解,但可以通过学习者的合作而使理解更加丰富和全面。建构主义者提倡的学习方法是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是开放的、充满着意义解释和建构的环境,如果对该学习环境进行静态分析,可以发现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由情景、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等四大要素构成。其中情境是意义建构的基本条件,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协作和会话是意义建构的具体过程,而意义建构则是建构主义学习的目的。建构主义认为,只有建构性学习才是最符合学习的本质,最有利于开发人脑的潜力,最能促进人整体的、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观点。当然,建构主义学习观并不排除再现与应用学习,而是将它们作为一种具体的学习方法纳入以建构主义观点为导向的学习方式之中。(4)建构主义的教师观激进建构主义代表人物格拉塞斯费尔德指出:“我们应该把知识与能力看作是个人建构自己经验的产物,教师的作用将不再是讲授‘事实’,而是帮助和指导学生在特定领域中建构自己的经验。”[5]建构主义教育观对传统的教师角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强调教师的职责不应该是“给予”,教师不应该把自己看作是掌握知识和仲裁知识正确性的唯一权威。建构主义主张,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其角色是学生学习的辅导者,“真实”学习环境的设计者,学生学习过程的理解者和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在建构主义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发挥其指导作用,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动机,创设适宜的教学情景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在可能的条件下组织协作学习,开展讨论与交流,使学生的意义建构更有效。(5)建构主义的教学观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对世界的意义进行合作性建构的过程,而不是“客观知识”的传递过程。建构主义的教学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其目的是最大限度地促进学习者与情境的交互作用来主动地建构意义。建构主义教学观本质上是对人的主体价值给予充分尊重的教学观,体现了现代教学论的发展方向。建构主义教学观强调自上而下的教学,而非自下而上的教学。自上而下意味着学生首先从复杂的问题入手,然后在教师的帮助下找到或发现所需要的基本技能。这种自上而下加工的取向与传统的自下而上的教学策略是相反的。在自下而上的加工中,基本的简单技能被逐步地组合为更加复杂的技能。但在自上而下的教学中,学生一开始遇到的问题就是复杂的、完整的、真实的。也就是说,它们不是任务的简化形式或者个别部分,而是真实的任务。6.建构主义者主张,教学过程应包含七个步骤:一是分析教学目标,对整门课程几个教学单元进行教学目标分析,以确定当前教学的“主题”;二是创设情境,即创设与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情境;三是设计信息资源,即确定本主题教学所需信息资源的种类和每种资源所起的作用;四是设计自主学习方式,即根据所选择的不同教学方法,充分考虑发挥学生的首创精神、知识外化和实现自我反馈、对学生的自主学习做不同的设计;五是设计协作学习环境,如开展小组讨论和协商;六是学习效果评价,主要围绕自主学习能力、协作学习过程中的贡献,是否达到意义建构的要求三个方面进行;七是设计强化练习,以纠正原有的错误理解或片面认识,最终达到符合要求的意义建构。建构主义教学可以概括为: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教师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7.建构主义提倡的主要教学方法(1)随机进入教学随机进入教学是指学习者可以随意通过不同途径,不同方式进入同样教学内容的学习,从而获得对同一事物或同一问题的多方面的认识与理解。因为事物具有复杂性,真正达到全面而深刻的意义建构是很困难的。为了解决从不同角度看待知识会得出不同理解的问题,可以使同一教学内容,在不同时间,不同情境,为不同的教学目的,用不同的方式加以呈现,这样学习者可以通过多次“进入”同一教学内容达到对该知识比较全面而深入的掌握。随机进入教学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①呈现基本情境,即向学生呈现与当前学习主题的基本内容相关的情境。
②随机进入学习,根据学生“随机进入”学习所选择的内容,呈现给学生与当前学习主题的不同侧面特性相联系的情境。在此过程中要注意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逐步学会自己学习。
③思维发展训练,由于随机进入学习的内容通常比较复杂,往往涉与许多方面,因此在学习中教师应当注意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④小组协作学习,即围绕呈现不同侧面的情境所获得的认识展开小组讨论。⑤学习效果评价,包括自我评价与小组评价。评价内容包括:自主学习能力;对小组协作学习所作出的贡献;是否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2)支架式教学
支架式教学是指教学应当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因此,事先应该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
支架式教学包括以下几个环节:①搭脚手架——围绕当前学习主题,按“最近发展区”的要求建立概念框架。②进入情境——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概念框架中的某个节点)。③独立探索——让学生独立探索。④协作学习——进行小组协商、讨论。⑤效果评价——包括学生个人的自我评价和学习小组对个人的学习评价。(3)抛锚式教学抛锚式教学也称为“实例式教学”或“给予问题的教学”,是指以具有感染力和代表性的实例(案例)使学生对事物的性质、规律与与其它事物的联系达到深刻的理解。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要想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最好的办法是让学习者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而不是仅仅聆听教师关于这种经验的介绍和讲解。
抛锚式教学由这样几个环节组成:
①创设情境——使学习能在和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
②确定问题——在上述情境下,选择出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性事件或问题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
③自主学习——不是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去解决面临的问题,而是由教师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并要特别注意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④协作学习——讨论、交流,通过不同观点交锋,补充、修正、加深每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理解。⑤效果评价——由于抛锚式教学要求学生解决面临的现实问题,学习过程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即由该过程可以直接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效果。第五章多元智能理论与教育教学第一部分主要理论知识1.多元智能理论的产生20世纪初,法国心理学家比奈创造了智力测验,用来测量人的智力的高低。1916,德国心理学家施太伦()提出了“智商”的概念,智商即智力商数,它是用数值来表示智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概念。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推孟(,.)制订的“斯坦福-比尔智力量表”中引用了智力商数并加以改进。用代表智商,其公式是:智商(1Q)=智力龄/实际龄×100。1935,亚历山大第一次提出“非智力因素”这个概念。所谓“非智力因素”是指注意力、记忆力、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等智力因素之外一切心理因素,主要包括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这些非智力因素都是直接影响和制约智力因素发展的意向性因素。哈佛大学霍华德·加德纳在1983出版的《智力的结构》一书中提出了一个新的智力定义,即“智力是在某种社会或文化环境的价值标准下,个体用以解决自己遇到的真正难题或生产、创造出有效产品所需要的能力”。2.多元智能理论的内涵 加德纳认为智力是多元的,不是单一能力而是一组能力,而且,这组能力中的各种能力不是以整合的形式存在而是以相对独立的形式存在。支撑多元智能理论的是个体身上相对独立存在着的、与特定的认知领域或知识范畴相联系的8种智力是:言语-语言智能、音乐-节奏智能、逻辑-数理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动觉智能、自知-自省智能、交往-交流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它们构成了多元智能理论的基本结构。3.多元智能理论的基本涵义通过对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的分析研究,该理论的基本涵义有以下4.个方面:第一,每一个体的智力都具有自己的特点和独特的表现形式。第二,智力强调的是个体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生产与创造出社会需要的有效产品的能力。第三,个体智力的发展方向和程度受到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和制约。第四、多元智能理论重视的是多维地看待智力问题的方法。4.多元智能理论对学校教育的意义一是探讨多元智能理论对教育的意义和树立新型的教育观、智能观。并依据一个人成长轨迹的四个不同阶段分别采用各种不同途径,包括如何增强培育智能等;二是设计多元智能理论推广、应用的测量工具;三是与有关学校、社区和文化教育机构合作,开展实验研究和推广应用。5.加德纳认为学生发展与智能关系加德纳创设了学生发展与智能关系的架构,其用意可概括为:首先,教育要以学生的认知发展为基础,设计符合身心发展的教育方案;其次,要根据不同的发展阶段特征,提供发展智能、创造力的机会和环境,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最后,因材施教,改善教育模式,发现学生潜能和智能的差异性,创设“以个人为中心”的学校。6、多元智能理论对中国教育改革的意义(1)多元智能理论有助于形成正确的智力观(2)多元智能理论有助于转变我们的教学观(3)多元智能理论有助于形成正确的评价观(4)多元智能理论有助于转变我们的学生观(5)多元智能理论有助于形成正确的发展观7.加德纳所倡导的“以个人为中心”的多元智能学校教育理论原则(1)学校教育必须以学生为本,学校教育的每项改革必须以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为最大效益;(2)所有学生都有能力学习,具有多元智能和不同的发展潜质,学校教育应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均等的发展机会,建构一种可选择性的教育以适合不同学生的不同潜质、不同学习方式和不同发展需求;(3)学校教育必须以合作的方式和家庭、社区建立密切的关系,以保证学生有机会获得广泛的学习与发展经验,使学生的学习与自身的生活建立真实而完善的联系。8、多元智能理论的教学策略
言语-语言智能的教学策略、逻辑-数理智能的教学策略、身体-动觉智能的教学策略、视觉-空间智能的教学策略、音乐-节奏智能的教学策略、交往-交流智能的教学策略、自知-自省智能的教学策略、自然观察智能的教学策略9.多元智能理论的教学评价(1)*Y`tEj""小学""教案""课件网多元智能理论的教育评价特点1、关注“智能类型是什么?”a*`64C6]n""小学""教案""课件网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的八种智能在每个人身上的表现都不尽相同(如某一个体某一项或几项智能表现得相当优异,而其他几项则稍差)。正是由于智能组合类型的不同,所以,每个人的学习类型与智能类型都是独特的。]€
Z(^""小学""教案""课件网2、由单一走向多元W[(,(1""小学""教案""课件网按照多元智能理论的基本思想,教育者应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使每个学生都能通过适合其智能特点的方式展现自己的智能。(2)情景化i,G))6`""小学""教案""课件网依据多元智能理论,智能是一个人在现实生活情景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新产品的能力。评价要为培养这种能力服务,要真实有效地反映这种能力,就必须在一种实际或类似实际的情景中进行。(3)由“一言堂”转向“群言堂”5l`3L]2"j)M[~]!]""小学""教案""课件网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对他人的评价和自我评价,要把对学生的评价由过去的“一言堂”改为“群言堂”,即教师、家长、学生同伴、学生本人,甚至包括社区成员等共同参与对学生的评价。]""小学""教案""课件网10.多元智能理论对转变学生评价机制的启示(1)评价功能的转换传统的学生评价观以“选拔适合教育的儿童”为价值取向,其价值主要是通过处于主导地位的筛选功能体现出来。从多元智能的角度来看,学生评价在于与时掌握和发现学生发展过程中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将学生自身的强项和弱项加以比较,并对其将来学习方向提出建议,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优势能力。(2)评价指标的拓宽对学生的评价就不能固守在考查语言能力和逻辑分析能力发展的测验成绩上,而应当拓宽评价指标,把学生评价扩展到除知识技能之外的道德品行、人际关系、学习态度、兴趣特长等方面。评价过程是学生“智能展示”的过程、评价必须具有发展的眼光、评价必须和学生推荐的活动相关、评价的重点应放在学生解决问题和创造产品的能力上,以确保对学生的发展提供最有价值的信息。(3)评价方法的优化倡导在情景化的环境中对学生进行评估。即在学生所熟悉的学习、生活环境中对学生各项技能、能力、知识、品德等进行考核,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其基本方法包括:布置专题作业、创设情境式考试、确立个人学习档案、进行活动评价。第六章学习积极性教育第一部分主要理论知识1.学习积极性由多种心理成分所构成,其基本成分包括学习需要、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和学习兴趣。2.学习需要的概念学习需要是社会和教育对人的学习要求或个人从事某种活动的需求在学习者头脑中的反映,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基本动力。学习需要有多种表现形式,按照奥苏伯尔的观点,学校情境中学生最基本的学习需要包括认知需要、自我提高需要和附属需要三种。3.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指个体在学习活动中感到有某种不平衡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状态。从内外维度可以将学生的学习动机分为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4.需要层次理论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在1943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这种理论认为,人类的需要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人的基本需要可以分为7种,由低到高依次排列成的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求知与理解的需要、审美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上述7种需要中,从低到高的前4种需要,马斯洛将其定义为缺失需要,因对个体的身心发展至关重要,因此这些需要必须得到满足。这些需要一旦得到满足后,这方面的动机就会相应减少;另外3种需要属于成长需要,个体的成长需要在实际生活中很难得到完全的满足。马斯洛认为,需要是从低层次到高层次逐级上升的,较高的需要是在低级的需要得到满足之后出现的。也就是说个体只有低级需要基本满足后,才会出现高一级需要,最后才会出现自我实现的需要。5.强化理论强化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提出,他认为引起个体的动机可以用强化来解释。个体之所以具有某种行为倾向主要是取决于个体的行为与影响行为的外界刺激之间的关系,认为可以通过改变外界刺激来控制个体的行为,即个体的行为受外界刺激的控制。强化是这种理论中的核心概念,包括正强化、负强化和自然消退3种类型。6.自我效能感理论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认为人们对自己能力的判断在其自我调节系统中起主要作用,他于1977首次提出“自我效能”这一概念。班杜拉把自我效能看作是对行为操作能力的知觉以与有关恪守自我生成能力的信念,知觉到的自我效能的结果就是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指个体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7.归因理论归因是指人们对他人或对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分析,指出其性质,推论其原因的过程,也就是根据个体的外部特征、行为特征对他内心状态所做的解释和推论。美国心理学家伯纳德·韦纳在1974提出成败归因理论。他认为个体对成功和失败的大多数解释都有3个特征:内归因和外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又把个体活动成败的原因即行为责任主要归结为四个因素,即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机遇)好坏等。其中,能力和努力是两种描述个人特征的内在原因,是个人可以控制的;难度和运气则是表示环境因素的外在原因,是个人较难控制的;能力和任务难度又属于稳定的因素;努力程度和运气好坏则是不稳定因素。不同的归因倾向会使个体对成功和失败产生不同的情感体验和情感反应,并由此影响影响个体对成功和失败的期望以与对未来结果的预期和以后的努力。归因理论在教学实践中有重要的价值。如通过学生对成败的自我归因可以预测其以后的学习动机。实践表明,只有学生将成败的原因归结为努力因素时,即学生认为成功是由于自己付出了努力,失败是由于自己努力不够,才有助于学习积极性的保持和提高,因为只有努力是学习者可以自己控制的。8.学习动机的作用已有相关研究表明,学习动机推动着学生的学习活动,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保持一定的唤醒水平,指向特定的学习活动。具体而言,学习动机一般具有以下四种功能:一是激活功能;二是指向功能;三是维持功能;四是调节功能。耶克斯-多德逊定律具体描述了动机与效率之间的关系:动机与效率之间呈“倒U形曲线”的关系。即焦虑水平过低、动机过弱不能激起适当的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习效率在一定范围内随着焦虑的增强而提高,但过强的动机会引起个体的高度焦虑和紧张,反而会使学习效率降低。也就是说,学习动机存在一个最佳水平,即在一定范围内,学生的学习效率随学习动机强度增大而提高,直至学习动机达到最佳强度,之后则随学习动机强度的增大而下降。学习动机强度与学习效果之间的关系因学习者的个性,课题性质,课题材料难易程度等因素而变化。9.学习态度(1)学习态度的概念学习态度指学习者对待学习比较稳定的具有选择性的反应倾向,是在学习活动中习得的一种内部状态。它是由认知因素、情感因素和行为倾向因素组成的一种互相关联的统一体。(2)学习态度的作用学习态度对学生个体的学习行为起动力和指导的作用。学习态度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10.学习兴趣(1)学习兴趣的概念学习兴趣是个体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进行学习活动的一种倾向,是行为的动力。学习兴趣具有倾向性、广阔性、持久性的品质。学习兴趣与个体的认识和情感密切联系。学习兴趣是学习积极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心理成分。根据学习兴趣的起因,可以把学习兴趣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2)学习兴趣的作用:兴趣对学生的学习起推动作用、起保持作用。11、影响学习积极性的主观因素(1)身体状态(2)心理健康状态(3)学习策略12.影响学习积极性的客观因素(1)社会和家庭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影响(2)学校教育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影响:主要的影响因素包括教师因素和课堂环境因素等。13.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原则(1)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2)符合学生的心理龄特征(3)重视学生的主体意识,教会学生自我激励14.学习积极性的激发和培养(1)建立学习的大概念观(2)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外部动力=1\*3①科学地使用奖励,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有帮助的。首先,表扬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的,表扬要做到与时、具体。其次,对于成绩较差的学生或者自信心不足的学生,通过与时奖励,逐步帮助他们树立学习的信心,提高学习的兴趣。第三,把奖励作为对学生完成某项学习任务的一项与时反馈手段,也是有效的。第四,当学生刚开始从事一项学习活动时,适当地给与奖励和赞赏,可以有效地保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2\*3②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对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非常重要。在学习方法上,学生的误区主要:一是学生缺乏时间观念或者时间管理不科学。二是学生没有掌握适应自身的学习方法。=3\*3③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首先,要建立良好的校风、班风,形成奋发向上,你追我赶,崇尚科学,尊重知识的风气,使学生在大熔炉中受到熏陶和感染。其次,要形成使学习效率不断提高的集体规范,制定有利于学习、进步的班纪班规,防止或减少干扰因素的存在。第三,要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4\*3④对学习结果与时反馈(3)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帮助学生建立自己的学习目标、训练学生对学习成败的正确归因、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第七章知识的学习与教学第一部分主要理论知识1、知识的含义广义的知识,是指个体通过与其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一切信息与其组织。其实质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特征与联系的反映,是客观事物的主观表征。知识学习主要是把人类的知识转化为个体知识的过程。2.知识的分类①根据反映活动的深度不同,将知识分为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感性知识是主体对事物的外表特征和外部联系的反映,可分为感知和表象两种水平。理性知识是主体对事物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规律的反映,包括概念和命题两种形式。②根据个体反映活动的形式不同,将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陈述性知识也叫描述性知识,是个人能用言语进行直接陈述的知识。这类知识主要回答事物“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程序性知识也叫操作性知识,是个体难以清楚陈述、只能借助于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测其存在的知识。它主要用来解决“做什么”和“怎样做”的问题,是个体具有的用于具体情境的算法或一套行为步骤。加涅()认为,程序性知识本质上是由概念和规则构成的。由于运用概念和规则的指向性不同,程序性知识又可分为智慧技能()和认知策略()两个亚类。智慧技能是运用概念和规则对外办事的程序性知识,主要用来加工外在的信息。这类知识通过练习,其运用能达到相对自动化程度,很少或不需要受意识控制。认知策略是运用概念和规则对内调控的程序性知识,一般是受意识控制的,其运用难以达到自动化程度,主要用来调节和控制自己的加工活动。③奥苏贝尔依据知识的复杂程度将知识分为由简单到复杂的词汇、概念、命题、规则、高级规则等。④在学校教育实践中,根据知识所在学科领域的不同,常将知识分为语文知识、数学知识、物理知识、化学知识,等等。3、知识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社会健康大班教案
- 财务部全年工作概述
- 《肺栓塞诊治新进展》课件
- 化妆师为客户化妆设计妆容
- 儿童教育行业教育启蒙培训心得
- 防务行业战术训练培训总结
- 2024年税务师题库及完整答案
- 2024年计算机网络个人简历
- 2024年甘孜职业学院单招职业技能测试题库有答案
- 农村宅基地父母继承协议书(2篇)
- 空气动力学优化技术:拓扑优化:拓扑优化项目设计与实践
- 数据库原理-期末考试题和答案
- 医疗健康咨询服务合同
- (高清版)AQ 1056-2008 煤矿通风能力核定标准
- 新材料专利申请与保护考核试卷
- NB-T+10131-2019水电工程水库区工程地质勘察规程
- 2024河南中考数学专题复习第六章 第一节 圆的基本性质 课件
- 南京市联合体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
- 热性惊厥诊断治疗与管理专家共识
- 《桥梁轻量化监测系统建设规范(征求意见稿)》
- 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规划方案(2篇)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