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引论
原理:通常指某一领域、部门或科学中具有普遍意义的基本规律。
体育原理:从宏观上研究体育的本质、基本特征及其一般规律的学科。
体育原理的研究特点:
1.宏观性和普遍性:体育原理是从整体上探讨体育一般性问题、揭示体育一般规律的学科。
因此,体育原理在体育领域中具有普遍指导意义。
2.概括性或抽象性:体育原理是人类已有体育知识的系统化和理论化,是对体育实践的高
度概括。
3.综合性:体育原理本身属于人文学科,采用多学科研究的方法,借鉴社会学科、自然学
科的研究成果。
4.应用性:任何理论研究,都必须紧密联系实践、指导实践,否则就会失去意义。
5.创新性:研究体育原理要有一种严谨、求实的探索精神。
体育原理的现实意义:
1.更新传统观念2.促进学科建设3.指导体育教学和体育改革实践
体育原理发展概况:
1.20世纪30-40年代的欧美式体育
2.20世纪50年代的苏联式体育
3.20世纪60年代开始建设自己的体育理论
4.“文革”十年与国外拉大差距
5.百家争鸣、全面分化的20世纪80年代
体育原理的研究方法:
逻辑法、比较法、调查法、问题研究法。
体育原理研究的基本要求:
1.坚持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学术方针
2.坚持真理,不轻信书本,不轻信权威
3.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分析问题
4.坚持理论联系时间,突出体育原理研究的现实指导性
第二章体育概念
上位概念(属概念):具有从属关系的两个概念中外延较大的概念。
下位概念(种概念):具有从属关系的两个概念中外延较小的概念。
分类:以对象的本质属性或显著特征作为划分依据的划分。
身体发展:生命过程中人体形态、机能的自然特性变化的过程。
身体完善:以适宜的方法促进协调的身体的发展和全面的身体准备,使机体适
应劳动和其他生活劳动的需要,并反映发展个体的天赋方面的高水平,合乎保健
的规律。
第三章体育本质
本质: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决定事物性质、面貌和发展的根本属性。
体育本质:体育本身特有的不同于其他事物的根本属性。
情感智力:认识自我情感和他人情感的能力、自我鼓励的能力、控制自身情感
的能力、以及维系与他人情感的能力。
人文精神:以人为主的强调人的主体性,主张以人为本位、对人的价值的尊重、
对人的权利的维护、努力实现人生的目的的一种精神。
本质属性(特有属性):人们在实践活动中,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运用比较、
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方法,抽象出同一类事物所具有的,而别类事物所没
有的属性。
身心关系、体育的人文关怀与体育本质
(一)身心关系辨析
1.身心应该是合一的关系。身心之间存在着看得见、摸得着、实实在在的联系。
2.身心之间又是相互影响的关系。
①坚持有规律的体育锻炼,可以减缓紧张情绪,使紧张劳累了一天的人们更换环境,从紧张
状态中解脱出来,轻松愉快的进入工作、学习状态。
②良好的心理素质对身体健康也起着重要作用;精神意识对健康极为重要,其关键在于能处
理潜在的有害情感;情感对健康和疾病起着重要作用。
(二)体育的人文关怀与体育本质
1.人本质上是生物、心理、社会三个层面的统一体。弄清楚人的本质,理性认识并处理好身
心关系,才能体现出体育的人文关怀,准确把握体育的本质。
2.人文主义的关怀,拓宽了人们的视野,更加注重对人的整体健康的教育,关注人的身心全
面发展,将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高度统一,重视研究通过形成体育运动习惯改善人们的生活
方式,提高生活质量,促进社会文明发展。
3.现如今研究体育的人文关怀,旨在推动一种整体的体育观、身心统一的体育观、人的发展
与社会需要相协调的体育观的形成。
体育的多种属性与体育本质10
1.健身性:体育通过健身,进而健心,最终使人社会化,健身是体育过程中一个不可逾越的
基础阶段,也是体育的一个基本属性。
2.教育性:体育是通过可视为手段或媒介的身体活动进行的教育。但教育并不能使体育区别
于德育、智育、美育。
3.文化性:体育作为社会文化现象已越来越被更多的人所理解或接受。
4.竞赛性:竞赛是体育的一个重要特征。但不宜将竞赛性这个特点拔得太高,体育和运动,
既有竞赛方式,也有非竞赛方式。对体育来说,竞争或竞赛不见得是理想的手段和方法。
5.技能性:在体育运动实践中,无论是提高运动能力,还是增强体质、增进健康,都需要学
习并掌握一定的运动技术、技能。
6.娱乐性:在体育实践中发挥娱乐性的特点,有助于调动人们参与体育的积极性,从而促使
其形成良好的体育意识、养成良好的体育运动习惯。
7.社会性:体育是提升人的健康意识和水平的实践活动。只要是人的活动,就必然打上社会
的“烙印”,具有社会性。在体育改革和发展中,不仅要注意人的发展,也要关注社会对体
育的需求,促进体育的社会化发展。
体育的本质:以人体运动为基本手段,增进人们健康,提高人们生活质量。
第四章体育目的
•体质:原始定义是某一个体的一切生物学特征的总和。体质是人体的质量。它
是人体在遗传性、获得性基础上表现出来的人体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因素
的综合的相对稳定的过程。
•理想体质:人体具有良好质量,它是在遗传潜力充分发挥的基础上,经过后天
的努力,达到人体形态结构、心理智力以及对内外环境适应能力全面发展的、相
对良好的状态。
•体育价值取向:体育价值主体在把体育作为一种社会客体的情况下,根据自身
生存和发展的体育需求对体育客体进行价值设定、价值预期时所表现出来的意向
或倾向。
体育目的:规定体育要实现的结果或要达到的标准。
公民体育权利:社会个体作为权利主体对相关体育利益的追求和维护。
从健康与体质的关系看体育目的
1.区别:从体质的本义分析,体质主要是针对身体健康而言的,而健康是针对人的身体健康、
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等人的整体健康而言的。
2.联系:体质是健康的一部分,同时也是健康的基础。没有良好的体质作保证,心理健康、
社会适应能力便无从谈起。
3.要辩证的看待体质与健康的关系。二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紧密联系。体质研究的最终目
的是为了有效地增强人们的体质,提高群体的健康水平,使之达到适应日常的生产劳动、工
作学习与生活需求的良好状态。
4.在确定体育目的时,一方面要通过体育运动增强人们的体质,另一方面,要关注人们的心
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要从身心内在统一的体育观来分析体育的目的。
从体育价值取向看体育目的
体育价值与体育功能的区别:1.体育功能是客观的,不取决于任何条件。体育价值是主观见
之于客观的。2.体育价值是体育的“应然”表现,体育功能是体育的“实然”表现,它是体
育价值在体育实际中所释放出来的实际效果。
(一)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工具论)
含义: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是以社会为核心,强调体育必须为社会需要服务,包括政治、经
济等方面的需要。它实际上是把社会需要对象化于人身上,强调了体育在整个社会结构中的
工具价值。
优点: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重视体育的社会价值,强调体育从社会出发,满足社会的需要,
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不足:L为社会服务主要局限于为政治服务。忽视了为经济、文化发展服务
2.忽视了满足个体发展的需要。割裂了人与社会的关系,单纯把人当作社会工具,造
成对人本性发展的严重束缚和压抑。
(二)人本位的价值取向(本体论)
含义:人本位的价值取向,即把人的价值看成高于社会价值,把人作为体育目的根本所在的
思想主张。它是以个体为核心,强调人是体育的出发点。它追求人的身心健全、人格完善,
满足人的需要、兴趣。从实质上讲,它强调体育对于发现人的价值、开发人的潜能、发展人
的个性等方面的价值。
优点:人本位的价值取向把人视为体育目的的根本,在人类历史的进程中不乏进步意义。在
人的自由和个性解放,提升人的价值和地位等方面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不足:激进的对立的人本位价值取向离开社会来思考人的发展,在提出体育目的的时候,无
视人发展的社会要求和社会需要,极易在现实中导致个性、自由和个人主义的绝对化。因此,
人本位的价值取向在社会发展中也带有明显的片面性。
(三)人本位和社会本位双重奏的价值取向
1.体育价值是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复合体。体育的个体价值代表着体育与个体之间的关
系,社会价值则代表体育与社会整体之间的关系。
2.区别:(1)体育的个体价值,代表着个体内在本质力量丰富性的充分实现和展示。它至少
有两方面的反映:①人的生理和心理素质、认识和实践能力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②满足情
感抒发与升华的需求。
(2)体育的社会价值不仅与社会对体育的需求直接相关,而且还反映出体育的发展
轨迹。体育发展的基本关系:①体育同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以及其他文化形态的关系,构
成体育发展的外部联系;②体育内部诸要素、结构之间,特别是体育同人的发展之间的相互
关系,构成了体育发展的内部联系。遵循体育发展规律,一方面,体育要满足个体发展的需
要,另一方面,体育必须要面向社会、服务社会,主动适应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需
求。
(3)当把体育作为一种活动来看待时,它的价值主要表现为个体的需要;当把体育
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来看待时,它的价值主要表现为满足社会其他系统的需要。
3.联系:(1)体育的个体价值是社会价值的基础,个体价值是体育的本体价值,亦即最基本
的价值,社会价值是本体价值的社会表现或外化。
(2)二者的关系还表现在社会价值对个体价值的渗透上。不存在离开社会的纯粹生
命个体,个体的需要本身就带有社会性。
4.体育的改革与发展,在选择确立体育目的是,应该充分考虑体育的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的
整合,既尊重人本位的价值取向,又采纳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
5.体育取向转向大众体育与竞技运动协调发展是一种历史的必然。
(四)从体育价值取向的变化看体育目的的确定
1.整体把握体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综合考虑,把重视人的价值和社会价值结合起来,把人与社会发展的互依性、互动性、互利
性作为社会整体体育目的的根本价值取向。
2.以动态的、发展的眼光处理体育目的中人与社会的关系
对体育目的中人和社会的关系的思考应给予动态的、发展性的把握。就价值实现的着眼点而
言,要落在人的发展上。人的发展是体育的直接目的,是体育的社会价值和人的价值实现的
着眼点。
3.坚持体育中功利性价值和人文价值取向的有机结合
体育既有功利性价值,又有人文价值。体育目的的价值取向,必须克服功利性的单一取向,
必须使之赋予明确的人文价值追求。(1)在重视人文精神、重视体育的人文价值的同时,要
避免把它与功利价值对立起来。(2)重视体育的人文价值,就是要倡扬人文精神。(3)确立
人文精神与功利追求是人生意义和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观念。
4.积极引导手段论体育到目的论体育的转变
在目前的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确定体育目的,应该采取以人本位为主、兼顾社会本位的体
育价值取向。体育的改革和发展要逐渐从“手段论体育观”解放出来,走向以“目的论体育
观”为主的道路。
体育目的的确定
体育目的的特点:抽象性、预期性、终极性
体育目的的功能:定向功能、调控功能、评价功能
确立体育目的的意义:
(1)认识和掌握体育目的,有利于从整体上把握体育产生与发展的客观规律。
(2)确定体育目的可以使人们正确认识体育在整个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3)确定体育目的可以使学习者按照明确的方向发展,并达到预期的结果。
(4)确定体育目的可以使人们按照目的去选择体育手段和方法,从而产生满意的体育效果。
体育目的的界定(确定体育目的的理论依据)
1.反映体育自身的本质特征
这是确定体育目的的主要依据,体现了人本位的体育价值观。体育目的应该具有体育的特性。
体育以身体运动为基本手段,利用自然力和卫生措施等手段,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的效
果。
2.考虑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要求,满足社会生产和文化生活的需要
从社会本位的体育价值观出发,体育目的的制定要符合上述要求。但也不要给体育目的赋予
太多的政治色彩。人的需要决定文化生活的需要,体育也应该满足这种需要。
3.符合体育目的与体育目标的辩证关系
体育目的只指出体育发展的大方向,所以,体育目的往往不具备明显的操作层面的意义。要
是体育可以实际操作,应围绕体育目的确定体育目标,体育目的可以是多个的,只要体育目
标没有背离体育目的就行。
4.参照国家关于体育工作重点转轨的政策
重点转移是体育工作的根本变革,是体育体制改革的核心,体育目的应该有所反映。
体育目的:增强体质,增进健康,改善人们的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促进社会文明发展。
作为文化、教育组成部分的体育,归根结底在于满足人们的健康和文化需要。
体育目标:从身体发展层面、心理发展层面、社会发展层面三个层面展开。
第五章体育过程与体育规律
过程:现实世界中的事物或活动产生、发展、变化的连续性在时间和空间上的
表现。
体育过程:一个体育教学实践(传授并使体育学习者学习和掌握体育运动知识、
技能、方法,培养体育运动兴趣、态度和意识)与体育运动实践、运动恢复(通
过运动实践并结合卫生保健等途径,完成增强体质、增进健康、改善生活方式、
提高生活质量等目标)相统一、相融合的过程。09
体育入:能够人体运动为基本手段促进人们健康、提高生活质量的人。
体育中介:体育活动过程中的“体育人"作用于体育学习者的全部媒介。
健身:以身体运动、自然力、饮食营养、卫生措施、生活制度、优生优育等作
为手段,培育、锻炼、养护身体,以增强体质、增进健康的活动过程。
体育娱乐:人类以身体活动来达到满足身心愉悦目的的一类娱乐方式或活动。
游戏:各种带玩乐性质的比赛方式,其比赛结果由体能、对策或运气的单一或
综合因素决定。09
竞技项目:是竞技运动的文化载体,是对社会生活的模拟,而且往往超越现实
生活,它所假象的竞技场景、活动程序是形成精神产品的重要因素。
运动技术:竞技项目在规则的约束下形成的行为方式,包括运动技巧、身体和
心理能力,这种技巧和能力是特殊的,是针对竞技规则而形成的专门性的技巧和
能力。
规律:亦称法则,是事物间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体育规律:体育现象与其他社会现象及体育现象内部各个要素之间本质的、内
在的、必然的联系或关系。
体育的一般规律:存在于体育领域之内为一切体育所共有的规律。
体育的特殊规律:即体育的局部规律、具体规律,指存在于体育的不同方面、
不同阶段、不同层次、不同活动之中的规律。
主体性规律:在开展体育活动过程中,要发挥人的主体作用,调动人的积极性,
培养人的体育兴趣,采用趣味性、实效性强的体育手段、内容、方法,提高体育
实践的效果。
同化优势规律:根据有机体内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相互诱导原理,保证体育方
法对增强体质、增进健康良好效果的规律。
•负荷:身体对运动的生理反应量,常采用心率指标来衡量。
体育过程概述
(一)体育过程的本质、结构、特点
本质:1.体育过程中的教育者和学习者互为主客体的特性决定了体育过程是一个互动的双向
活动过程。
2.体育过程中社会需求与个人需求的统一决定了体育过程是促进人的社会化的过程。
3.体育过程中教育者与学习者的相互作用决定了体育过程是教学相长的过程。
4.体育过程中学习者的不断发展决定了体育过程始终是一个内化与外化交错递进的螺
旋式上升的运动过程。
基本特点:L对人施加影响的重点性与整体性的统一。
2.体育人与体育学习者的共同参与性
3.体育学习者的主体性与成功决定性的直接关联性。
4.体育传播方式的简捷性。
基本目标:1.学习和掌握体育运动的基本知识、技能、方法,提高运动能力。
2.通过体育运动使体育学习者在身体、精神、社会适应等方面获得发展。
3.积极采取运动休闲娱乐的手段、内容、方法,改善人们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
量,促进体育社会化。
4.在体育运动中,增进人际了解和交往,提升人的思想、品德修养水平,促进社
会文明发展。
(二)体育过程的要素
1.体育人。真正的体育人必须有明确的体育目的,理解人们在体育活动中的需要和所要达到
的目的;必须具有实现促使个体健康、提高生活质量的知识、运动技能。
2.体育学习者。按年龄分为:学龄前儿童、学生、在职人员、离退休人员。
特征:(1)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体育学习、参与目的。
(2)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体育学习背景或基础,并由此影响到各自的体育学习兴趣、
能力或风格。
(3)不同的人在体育学习、运动过程中所遭遇的问题与困难不同,因此进行有效学
习所需要的帮助也不同。
(4)不同的体育学习者对于自身学习、运动行为的反思和管理意识与能力不同,从
而影响到他们各自的体育学习效率和运动效果。
3.体育中介。从内容上说,主要就是体育内容、体育材料或教科书、体育设施;从形式上说,
主要就是体育手段、体育方法、体育组织形式。
体育内容的选择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符合体育目的的要求。(2)依据社会发展的需要。
(3)要依据体育学习者自身发展的需要及其兴趣爱好。(4)要结合实际的体育条件。
三要素之间的关系:体育的三要素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规定,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体育
实践活动系统。没有体育人,体育活动就难以展开,体育学习者也不可能得到有效的指导;
没有体育学习者,体育活动就失去了对象,无的放矢;没有体育中介,体育活动就成了无米
之炊、无源之水,再好的体育意图,再好的发展目标,也都无法实现。因此,体育是这三个
基本要素的有机结合。不同的体育要素的变化和组合,最终形成了多样的体育形态,担负起
促使个体身心健康、提高生活质量的职责。
体育与健身、娱乐、竞技运动的关系
(一)体育与健身
1.体育与健身二者紧密联系。体育离不开健身,但健身不等于体育。体育是一个教育过程和
文化活动。体育包括运动健身、增进健康的过程,健身是体育的一个重要环节,二者有着交
叉关系,但不是所有的健身都是体育。健身是个人行为,体育是多边关系,体育与健身又有
着明显的差别。
2.体育与健身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所谓的体育的就是要教给人们运动健身的知识、技能和
方法,它是通过影响人的思维和行为而发生作用的,体育不是直接的健身过程,但体育离不
开健身。需要辩证理解体育与健身的关系。
(二)体育与娱乐
1.体育与娱乐就本质上来说是不同的。重视娱乐休闲,并不是说把体育当娱乐来展开,搞娱
乐化体育,而是在体育实践中把体育内容选择、体育过程组织得更有趣味性、实效性,让更
多的人喜欢体育,体育更能朝着社会化的方向发展。
2.合理的、适当的娱乐休闲对于愉悦身心、缓解工作压力、促进健康是大有好处的。
3.娱乐休闲对于人们主体意识的满足和人的本质力量具有显现意义。
4.在现今,我们不能忽视娱乐和休闲的作用,而要从人的幸福的视角,提倡建立新型的娱
乐休闲观,对那些有益于人的身心健康的消遣、娱乐,应该保护、提倡、发展,从而促进体
育的社会化发展。
(三)体育与竞技运动(竞技者、关注者、竞技手段)
1.从目的论看,体育与竞技运动是不同的;从手段论看,竞技运动可以是体育的一部分,体
育也可以为竞技运动所用。
2.对于体育来说,sport永远是作为手段、作为媒介,不能把参与sport活动直接当成体育。
3.①体育和竞技运动也有紧密联系。竞技运动需要体育来尽量维护运动员的健康,体育则需
要竞技运动充实自身的内容。在体育中所用到的身体活动包含竞技运动、游戏、运动技能和
知识、体适能和其他运动方式。②二者有相辅相成的一面。不光体育对运动具有积极作用,
运动对于体育同样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运动是体育的资源,没有运动就没有体育。运动客
观地给体育提供着生生不已的无穷动力。体育运用运动资源以更好地发展着自己,同时又深
刻地影响、规范着运动发展的文明方向。
4.总之,体育与竞技运动之间既有本质区别,又有密切联系,各有其运作规律、目标、内容、
方法、评价和学科体系。出路:国家应该将体育和竞技运动都搞好,各按各的规律去办。提
高一国之竞技水平,振奋民族之精神;落实全民健身,提高生活质量,促进全民健康,这都
是国家所需要的。
对体育规律的认识
体育过程基本规律分析
1.体育的一般规律
(1)体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相适应并促进社会发展的规律。
体育运动在增强民族凝聚力、提升我国的国际地位。促进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作用是非常突
出的。体育只能适应社会政治经济并促进社会发展,以获得自身更好的发展环境。
(2)人的身心协调发展的规律
人的身体发展与心理发展具有辩证统一性,这是身心发展的重要特征和客观规律。忽视这一
特征,违背客观规律,就必然给学习者的身心发展造成危害。在体育过程中要促进人们体质
的增强以促进心理素质的发展,不仅要重视智力因素,也要注重非智力因素,使二者协调发
展、相互促进。
(3)主体性规律
要重视个体的主体性,培养体育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以实现体育的主导作用,取得良好的体
育教学效果,从而促进个体身心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发展。
2.体育的具体规律
(1)体育手段与体育目的的一致性规律
体育手段与体育目的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对立是普遍的,而一致是有条件的。体育手段与体
育目的的一致性,就是二者的本质联系。
(2)同化优势规律
保证同化作用优势的必备条件:①良好的生理和心理状态。②足够的营养供给。③控制一定
的体力消耗,避免过劳。④必要的休息。
(3)适度运动负荷规律
体育运动要取得理想的效果,必须得有适宜的运动负荷。
•对待体育规律的正确态度:1.尊重规律,按照体育规律办事,违背了体育规律就会碰壁,
会受到惩罚。2.积极利用体育规律,根据体育规律确定体育的方针、政策,指导体育实践,
为增进人们的健康、提高生活质量服务,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第六章体育途径
•体育途径:从区域和时空的角度概括体育的路径。
•社会体育:以全社会参与为特征,以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提高适应社会的能
力、保持与增进健康为目的,以从幼儿到老年人为对象,以家庭、单位和社区为
活动空间,以各种身体练习为内容,而开展的组织灵活、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
•家庭体育:以家庭成员为活动对象,家庭居室及其周围环境为主要活动场所,根
据居室环境条件与成员的需要和爰好,利用属于自己的时间选择健身内容和方
法,达到增进身心健康的目的,以促进家庭和睦和社会稳定发展。
•学校体育一体化:把学校体育看成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把学校体育的纵横联系
统一协调起来。
•学校体育组织形式:组织学生体育学习和锻炼的具体方法。
•社区体育:以街道办事处、居委会奉头,以若干个相邻的企业事业单位为轴心,
与周围各界、各单位组成地区性体育组织,为增强体质,活跃文化生活、提高生
活质量,就近展开地区性体育活动的组织体制与活动形式。
•社区:进行一定的社会活动,具有某种互动关系和共同文化维系力的人类生活
群体及其活动区域。
。一般认为,体育从区域和时空视角可划分为家庭体育、学校体育、社区体育。这种划分构
成了终身体育的渠道,方便我们分析人生各阶段体育的特点和对策,有助于充分地利用家庭、
学校和社区的体育资源,有助于更好的发挥每一种体育形态的优势,从而形成“体育合力”;
还有利于促使人们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和习惯,改进生活方式,提高生活水平和质量,促进
社会发展。
家庭体育一一应引起重视的体育角落
(一)家庭体育的内涵及特点
意义:不仅在于增强体质、增进健康或防病祛病,降低医疗费用,还在于增强家庭凝聚力,
促进家庭团结、和睦幸福。
基本特征:1.强烈的亲和力和感染力2.良好的继承性和发展性3.内容的多样性和方法的趣
味性
(二)我国家庭体育的发展趋势和对策
趋势:1.社会转型引发家庭体育大发展
近些年,我国家庭体育发展迅速,主要原因是我国政治经济体制的大变革。改革开放后,我
国经济持续增长,人们收入不断增加,居民的消费能力显著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意识得到
了进一步升华,体育活动正在成为人们生活的方式的一部分。社会转型为家庭体育大发展带
来重要契机。
2.由单一的传统型向多元、开放型家庭体育发展
①在体育活动的动机上,体现了家庭体育由单一的追求身体健康转向更加重视身心群的全面
协调发展。②在家庭体育的内容与形式上,体现了向多样化、趣味化发展。把体育与旅游、
娱乐结合起来,重视体育的调节心理,联络感情的作用。③家庭体育消费观逐渐树立,人们
有了更高的体育消费热情。
对策:3.重视和加强对家庭体育的组织和领导
①大力宣传家庭体育,提高人们的认识,转变思想观念。②成立家庭体育指导咨询机构。③
基层体委要把居民晨练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切实抓好。④群众体育主管部门应加强同其他部门
的协作,共同推进家庭体育的发展。
4.增强家长的体育健身意识,为青少年儿童树立良好的榜样
家长应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体育意识,从自身做起,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加强体育锻炼。
5.与学校接轨,让家长和孩子在家庭体育中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学校应在家长和学生中长期、深入、广泛、系统地进行宣传,将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和心理
状况及时反馈给家长;学校也应定期向家长传授体育基础知识,开设以家长为对象的体育知
识、技能训练班。
学校体育一一奠定学生终身体育的基础
(一)学校体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学校体育思想观念的偏差
①当前学校体育改革受到的主要障碍来自“升学主义”和“金牌主义”,“学校体育运动技术
中心论”是“金牌主义”的具体表现。
②学校体育曾存在着片面强调增强学生体质的观念和现象。学生在校期间未养成体育锻炼的
习惯,终身体育难以得到保证。
③应试教育容易导致学校体育过于重视近期目标,而忽视远期目标。应试教育观与阶段目标
和长远目标并重的终身体育思想格格不入。
2.学校体育实践与终身体育的指导思想脱节,导致学生厌学体育
整体上看,我国的学校体育从小学到中学、大学在目标、内容、方法、评价上存在互不衔接、
不协调的现象。
具体来看,我国学校体育没有为终身体育奠定扎实的基础:①学生体育锻炼兴趣不浓,健康
意识淡薄。②学生缺乏体育锻炼的习惯和能力。
总的来看,我国学校体育实践过多强调学生在校期间的近期效益,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对学生
走上社会后终身进行体育锻炼的功能与价值。
(二)学校体育发展趋势与改革对策
1.确立以终身体育思想作为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的主导思想
学校为了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必须以终身体育思想为主导思想,立足于将
学校体育的近期效应和长远效应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意识、习惯和能力。
2.正确处理学校体育与竞技运动的关系
①首先,要正确看待竞技体育的积极作用。竞技运动是一种记录人类潜能的运动文化,是一
种提高社会道德水平的规范文化,是一种提高审美意识的情感文化,是一种观念文化。竞技
运动对人的教育,对人的社会化,对个性的发展的培养更有着积极的作用。总之,竞技运动
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应该成为学校体育的重要内容。
②其次,要根据学校体育的实际需要引进和使用竞技运动的手段,促进学校体育的改革。不
能将竞技运动只界定在高水平的竞技运动上,竞技运动有健身型、娱乐型、职业型,有组织
化的竞技运动,也有非组织化的竞技运动。对于学校体育而言,应该积极利用健身型和娱乐
型的竞技运动。
3.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习惯和能力是学校体育的根本目标
学校体育的根本目标应着眼于学校体育近期效益与长远效益相结合,把培养学生的体育兴
趣、爱好,终身体育的习惯与能力放到首要位置。
4.构建一体化的从小学到大学体育相衔接的目标体系和内容体系
①在终身体育的框架下,学校体育必须走一体化的道路。
②学校体育目标的一体化,主要是指从系统观出发建立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各学段的体育目
标体系:首先,拓宽未来学校体育的总目标,其次,有明确的各学段的体育目标。
③在学校体育内容上,要从面向健康生活,终身受益的角度设计学校体育课程教材,注意学
校体育各阶段内容的衔接;把个体的、可控的、简便的人们乐意长期坚持的体育活动界定为
“终身体育项目”;小学到大学的体育内容安排,应该体现内容难度。内容比例的衔接。
5.探索多样化、特色化的学校体育组织形式
①在学校体育组织形式上,确立“个性化,多样化、开放化的、无形化”等终身体育思想下
学校体育组织形式改革的原则
②积极尝试新的有利于培养学生体育兴趣、习惯和能力的各学段的体育组织形式。
6.建立显性与隐性相结合的学生体育素养评价体系
将显性评价与隐性评价、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起点评价与进步度评价结合起来,对各大中
小学生体育素养评价的指标与权重有所区别,切实提高学校体育的效果。
社区体育一一终身体育的关键环节
(一)社区体育概述
在理解社区体育时,要注意把握以下几点:1.以一定层次的社区为范围;2.以体育社区组织
为依托;3.以满足社区成员的体育需求为目的;4.具有社会公益性质
基本目的:提高成员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建立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增强居民
的社区认同感、归属感,促进社区发展。
特点:活动范围的区域性、活动设施的公共性、活动组织的民间性、活动方法的服务性、活
动指导的平等性。
社区体育与社会体育的区别:1.社区体育是指在居住区内展开的群众性体育活动,有很强的
区域性特点。而社会体育一般是指除学校体育以外的一切体育活动(社会体育是相对于学校
体育而言的),无区域性限制。2.社会体育属于行政主导型体育,而社区体育属于民间主导
型体育。3.最主要的区别是社会体育反映体育的宏观方面,而社区体育反映体育的微观方面;
社会体育是整体的、抽象的、不可操作的,而社区体育则是局部的、具体的、可操作的。
意义:开展社区体育,对于进一步丰富人们的业余文化生活,提高生活质量,增进国民健康
和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在全社会形成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等方
面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二)我国社区体育现状分析
1.社区居民利用闲暇时间进行体育学习和健身的参与意识淡薄
①我国社区居民构成的异质性和社区缺乏一种情感和心理上的认同感及参与意识淡薄,对基
层社区组织展开体育活动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②人们对社区体育的内涵和重要性认识不足。
2.社区基层组织对居民体育活动消费的引导不到位
①居民体育活动、运动休闲支出偏低,与我国社区健身场所发展失调有很大关系(单纯追求
经济效益,不考虑社会效益)。
②社区健身设施追求高档化使居民消费能力与消费欲望背反。
3.条块分割的体制导致我国社区体育组织管理的被动
①在组织结构上,城市国有企业有着突出的“单位社会”的特点,具有自我封闭的倾向。企
业社区组织开展体育活动亦自成体系。
②目前社区体育的组织形式还比较单一,未形成网络化的社区体育组织管理体系。
4.传统的发展观使我国社区体育设施建设严重匮乏
传统的发展观以经济增长为追求目标,不注意协调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致使我国相当数量
的城乡社区包括体育场所在内的服务设施发展十分滞后。
(三)我国社区体育的发展趋势与对策
1.以满足人们健康需求为根本目标,培养社区居民终身体育的意识、习惯和能力
①社区体育服务应根据居民生活规律,提供适合其生活特点和体育需求的便利的服务。
②要向社区居民传授有关体育健身的知识,教会他们选择与自己相适应的、有利于促进身心
健康的技能和方法,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培养自我锻炼的能力。
2.构建民间主导型的社区体育管理模式
社区体育管理的社会化,要求发动社会各阶层和社区内各单位、社区内成员都参与服务管理,
建立社会化的管理体制,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区体育服务体系及运行管
理机制,形成具有社会化、多样化、规范化、现代化等特点的社区体育保障体系。
3.社区体育朝主体多元化,组织管理多样化方向发展
①社区体育对象的多元化,是指应面向整个社区让社区内所有居民都能纳入社区体育范畴并
接受服务。
②人们体育需求的不断增长,要求多样化的体育形式。社会体育在方法上也应进行重大改变,
即进行体育的多功能开发,满足居民的不同需求。
③社会体育多样化发展,还包括社会体育保障措施多样化、社会体育休闲康体产业经营项目、
档次和管理经营者多样化、社区体育形式多样化、社区体育设施层次多样化。
4.社区体育组织管理网络化
①作为社区体育组织网络化的最基本环节一一城市街道办事处担负着承上启下的重任,强化
街道办事处在社区体育工作中的管理职能是能否顺利地开展社区体育工作的关键。
②为了有组织地组织居民参加社区体育活动,可建立多层次、多形式的社区体育组织。
5.建立和逐步完善社区体育的消费和服务体系,加快对社区体育指导员的培养
①体育场馆和体育用品生产销售部门,应根据不同层次人们的体育需要,提供健康、文明、
科学的社区文明服务。
②加强城镇社区主要体育活动网点的体育科学知识咨询指导,不断提高大众体育科学化水
平。形成以专职体育指导员为骨干,以业余体育指导员为主体的社区体育指导员队伍。
正确处理好家庭体育、学校体育、社区体育三者关系09
家庭体育、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之间既有本质区别,又有紧密联系。
1.家庭体育、学校体育、社区体育的协调一致、互相配合有利于实现整个体育在时空上的紧
密衔接。
家庭、学校社区三个方面中的任何一个方面失控,都会导致整个体育在空间上出现裂痕。家
庭体育、学校体育和社区体育无论哪一个方面出现空白,都将使人们的各种体育途径无法有
机地衔接起来。
2.家庭体育、学校体育和社区体育的协调一致、相互配合,有利于保证整个体育在方向上的
高度一致。
家庭体育、学校体育和社区体育如果在基本方向不能保持高度的一致,那么,它们各自的作
用会互相抵消。
3.家庭体育、学校体育和社区体育的协调一致、相互配合,有利于实现各种体育间的互补作
用,从而加强体育整体的有效性。
由于家庭、学校和社区体育有着各自的特点和优势,因此,对于一个特定的目标,有时通过
家庭体育或社区体育的方式不能顺利实现,通过学校体育的方式却能顺利实现,反之亦然。
有时通过一种体育途径不能顺利实现,通过几种体育途径的共同作用却能实现。
总之,家庭体育、学校体育和社区体育这三种体育是各有特色的,它们之间很难互相代替,
只有把这三个方面协调一致起来,取长补短,充分发挥他们各自的特长和多渠道一致的叠加
效应,才能取得最佳的系统体育效益。
第七章体育手段
•体育手段:根据体育的目的和目标所需要选择的各种内容和方法。它包括人们
体育学习与锻炼的相应知识、技能和方法。
•体育方法:联结体育目标和体育手段的"中介",是指有目的地利用体育内容实
现体育目标的程序。/为实现体育目的而采用的各种手段和途径的总和。
•手段:置于有目的的实践活动的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一切中介的总和。
•身体运动:人体内在和外在运动的总和,是有机体相互作用的自然过程。
•健身运动:包括一般健康人为增强体质而从事的所有业余运动锻炼活动。
•健美运动:为塑造人体的健美形体所进行的运动锻炼活动。
•休闲运动:满足生命活动需要之外的有目的、有意识的消费活动。10
•轻体育:一种不拘形式、不注重输赢,只追求在愉快的运动中有利于身心健康
的体育活动。
•终身体育项目:个体的、可控的、简便的人们乐意长期坚持的体育活动。
•体育教学方法:教师和学生为完成体育教学任务,实现体育教学目标所采用的
途径、程序。
•巡回锻炼:在运动锻炼过程中,把数个运动项目以连续的方式、方便的地点设
立锻炼站,运动者巡回到各个站上去按各自的负荷指标重复地进行一定次数的运
动。
体育手段概述
分类:从体育过程出发,分为体育教学手段、体育健身手段、运动休闲手段、运动恢复手段
等;从体育途径出发,分为学校体育手段、家庭体育手段、社区体育手段。
体育手段必须与体育目标保持一致。
体育内容的现代化
(一)体育内容的多样化
在达到体育目标的前提下,体育内容应尽可能多样化,避免单一化,充分调动体育参与者的
积极性,实现体育学习和锻炼效果的最佳化。
身体运动作为体育内容,根据它所能达到的体育目标,可以分为:
1.健身运动
2.健美运动
3.休闲运动特征:①不能直接创造精神和物质财富,具有非功利性;②活动本身没有维持
人的生命的功能;③活动是自由的;④大多数活动是愉悦身心的。
4.竞技运动分类:按规则限定和评定标准,分为时间竞技、空间竞技、动作竞技、目标竞
技、失误竞技等。
5.游戏特征:①不能生产物质和精神产品,属于消费活动。②有规则限定,其规则与社会
道德、社会法律走向一致。③活动轻松、自由、有较小的压力。④具有消遣娱乐的特征。⑤
活动中的可变因素多,具有创造性的特点。分类:按游戏规则分为竞争性游戏和非竞争性
游戏;按游戏的娱乐价值分为自娱游戏和娱人游戏。
(二)体育内容的多元化
1.体育的手段不只是肌肉活动,而应该是多种多样的,更应该包括对大脑的锻炼。
2.在人们追求身心健康、提高生活质量的社会需要下,体育内容的多元化发展是不可避免的,
凡是具有健身、强心价值的身体活动都可能成为体育内容。
3.在选择体育内容时,一定要因人而异,充分考虑人们的个体差异,鼓励不同的人选择适合
自己的体育内容。人生的不同阶段的体育应有不同的体育内容和方法。
(三)“轻体育”大众化
特点:1.运动不拘形式,种类繁多,方式灵活。
2.运动轻松愉悦,不重视输赢名次。
3.运动时间宽松,体能消耗低。
(四)竞技运动软式化
1.如何改制竞技运动,使竞技运动适合增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的需要,是竞技运动软式化
的研究内涵。
2.多元化的社会存在形态是单一的“硬性”与广泛的“软性”相统一,普及性与竞技性相统
一,这是运动项目软式化所致力追求的目标。
基本要求:1.运动负荷的轻松化
对于那些不能适合“轻体育”需要的竞技运动项目,要通过“软式化”的过程使运动负荷强
度普遍处于中等以下。
2.难度负荷的简单化
“软式化”的过程,就是要通过的一定的方法使项目的运动技能难度适当降低,让大多数人
经过简单的练习就能掌握基本的方法,同时保留原本的趣味性。
3.运动形式的娱乐化
娱乐性强的运动项目常常表现为集体性、游戏性和趣味性,“软式化”进程要保留这些特征,
强化原有的娱乐性,同时为娱乐性差的项目设计娱乐性,这样就能使更多的运动项目为人们
所接受。
4.运动行为的加强化
从本质上讲,“软式化”过程就是要通过对原有项目的改进,降低难度和运动负荷,增加成
功的机遇,使参与者经过较少的努力就能顺利完成预计的运动行为。
主要途径:分化、派生、交融。
分化即由单一的存在形态分化出另一种存在形态。如竞技健美操和大众健美操。
派生即由一种存在形态为原型演变出另一种形态。如沙滩排球、三人制篮球等。
交融即由不同项目互相融合产生出来的另一种新项目。如隔网足球。
在竞技运动软式化的过程中,还要注意遵循主体性、可接受性、实效性、全面性、选择性、
创造性。(无板篮球)
(五)体育内容长效化
体育内容的选择要有衔接的观点、长远的眼光。
终身体育项目应该具备四个前提:1.适应每个年龄阶段。2.运动负荷可增可减。3o容易展
开的。4.有趣和有吸引力的。
四个项目或内容:1.游泳2.散步、跑步3.以徒手为主的各种各样的体操4.自我按摩与呼
吸运动
作为终身体育项目,要考虑它的长效性,要有很强的适应性。
体育方法的结构和个性化应用
各种体育方法之间既有区别,同时又相互交错和渗透。1.锻炼法需要教学法作预备或辅助之
用,二者在体育实践过程中,总是交错进行的。2.教学法与训练法也是相互渗透的,教学中
包含有“练”的因素,训练中有“教”的因素。3.随着社会大众体育的异军突起,锻炼法和
训练法也表现出渗透很交错。4.所以,体育方法是一个整体,在功能上都是为了达到增强体
质、增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的体育目标。
(一)体育教学方法
作用:1.体育教学方法是沟通教与学共同活动的中介,完成体育教学任务的“桥”和“船。”
2.体育教学方法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培养正确的学习动机的必要手段。
3.体育教学方法对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自我锻炼身体的能力和养成体育锻炼的习
惯,也是非常重要的。
特征:1.体育教学方法是学生体力、智力与心理活动的一定程序的运动形式。
2.体育教学方法是教学内容的运动形式。
3.体育教学方法是教师与学生之间交往和交流信息的一定方式。
4.体育教学方法也是检查、评价和自我检查与评价学习和锻炼身体效果的一种方式。
分类:1.体育教学中的教育方法。
2.掌握体育知识、技能的教学方法。
3.体育教学的身体练习方法。
4.体育教学中发展学生个性的方法。
(二)运动健身方法
运动健身包含了运动养育、运动锻炼、运动恢复等层面方法。
1.健身要讲究方法。开始时必须身体健康,采用循序渐进的健身方式,风险小回报大。
2.健身要有花样变化。
3.要把健身计划纳入日程中。确定短期和长期的锻炼目标,要把经常性健身融入自己的生活
中。
4.健身方式应该既简单方便又有新意。健身要以舒适为度。
运动健身方法包括:重复锻炼法、变换锻炼法、综合锻炼法、巡回锻炼法。
巡回锻炼法的优点:1.有多项运动组成,有利于提高健身效果。
2.对不同健康水平的人来说,运动负荷可以做到区别对待。
3.巡回锻炼站的内容多种多样,容易引起运动者的兴趣。
巡回锻炼法的应用形式:大巡回、中巡回、小巡回
运动处方:如果在应用运动处方的过程中,根据运动者的年龄、体质特征选择实用性、趣味
性强的运动项目,按照“处方”的持续操作,充分发挥运动者的主体作用,运动处方就能较
好地在体育实践中取得良好的效果。
(三)体育方法的个性化应用10
体育的各种方法各有其特点。各种方法之间互相渗透,从各方面发挥作用。对于方法的应用
要根据体育学习者的特点贯彻个性化的原则。
1.根据体育目标来选择和运用体育方法
在体育教学或运动实践中,可以只用一种方法,也可以以一种方法为主,辅以其它相关方法。
2.注意发挥体育学习者的主体作用,尝试研究性学习的途径
如果一味的生硬灌输体育理论和方法,无视运动者的主观能动性,将不利于运动者身心健康
发展。
研究性学习实质上是要充分体现人的个性化发展,在体育方法中是最能体现个性化特征的。
3.创造性地运用体育方法,体现自主性、灵活性特点
体育方法的运用必须要有创造性。在体育方法的选择和运用上,人们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
况作决定。不同的目标、同一个目标、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都可以有不同的手段、
方法、形式的选择,以充分体现人的个性发展。
体育具有时空的广延性特点。现代体育要把分割在学校体育、社区体育两个领域进行的体育
统一起来,特别重视健身方法的应用,使体育能在人的一生得以继续展开。
总之,在体育方法的选择和应用过程中,要体现以下几个特征:
1.灵活性。(内容、手段、方法有选择的灵活性)
2.自主性(学习行为不是强制的,自发性是不可缺少的条件。体育是贯穿于所有人一生的自
发的体育学习和锻炼。)
3.启发性(兴趣是体育学习的前提,要对人们参与体育学习和锻炼的行为进行启蒙教育,以
引发体育动机。)
4.教育性(重视体育方法、体验的交流评价,谋求提高自己组织体育活动的能力,体现体育
的教育功能。)
第八章体育评价
体育评价:判断体育规划、方案、行动过程或成果优点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评价者依据体育目标在系统收集资料的基础上,对体育过程及其结果进行价值判
断。
效度:活动结果与目标之间的一致性程度。
练习密度:一节课中,练习的时间与实际上课的总时间的比例。
体育评价概述
(一)体育评价的概念
特点:评价功能的发展性、评价主体的广泛性、评价内容的全面性、评价方法的科学性、评
价形式的多样性、评价结果的激励性。
(二)体育评价的分类
1.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①形成性评价(过程评价)在于提供有用的信息,以便对方案执行的过程进行调整;总结性
评价(结果评价)设计判断经过调整后的方案在展开一段时间里的优点。
②这两种评价可同时出现在体育实践过程中,但侧重点不同,形成性评价适用于计划与设计、
实施过程中的每一个阶段;总结性评价常用在对按照计划实施之后的体育效果的测定,这种
评价经常依靠各种问卷调差。
③这两种评价的作用也是各有侧重点的。总结性评价的优点是为体育计划的修订奠定了基
础;形成性评价可为体育计划者提供有价值的新手段,方便其做出合理的决策。
2.宏观评价和微观评价
①联系:无论是宏观还是微观,体育评价都以体育目标为出发点和归宿。体育的宏观评价和
微观评价共同构成了体育评价体系。
②区别:体育宏观评价,是对一国体育发展水平、规模及其体育事业的各个方面进行评价和
估计,以掌握一国体育运动发展的实际状况,为制定本国体育发展计划或体育发展战略提供
依据。通过体育宏观评价,能够对体育发展水平进行横向比较。促进我国体育评价制度和科
学的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有利于我国体育事业的整体优化和不断发展。
体育微观评价是对体育事业发展过程中的某个局部的诊断、估价,包括学校体育评
价、社区体育评价,甚至更细微的评价,如体育学习评价、运动健身评价等。
(三)体育评价的意义
评价既是对现状的一种评估,又是对未来改革与发展的一种促进。所以,评价对体育各个领
域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正确应用体育评价是提高体育事业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通过体
育评价,达到“以评促改、以评促建”的目的,加快体育科学化、社会化进程。
体育评价的现实问题及其分析
(一)体育评价的一般问题
1.这些年来,体育评价多甄别评价,而缺少发展评价;多为统一评价,而缺个体评价;多为
运动能力评价,而缺少健康评价。
2.我国体育评价这几年总的趋势是比较重视信度,而忽略了效度。在具体的体育评价中,存
在评价目标、评价方法和评价主体单一化的问题,导致人的片面、被动的发展。表现在:
(1)过于追求评价结果的量化
①追求数量化信息。
简单地使用“二次量化”,先确定水平状态,再转化成分数,把各种状态按照程度高低都赋
予分数,使所有评价信息数量化。
②追求结果的数量化
采用加权求和法或者矩阵的综合运算,首先,忽视了抽象的观念层次或状态性的内容;其次,
“二次量化”的数值是否等距,是否可加也是一个问题;再次,数量化的信息丢失了许多有
价值的信息,削弱了评价的诊断、改进功能。
(2)忽视评价的有效性
①评价结果与评价目标的背离。
我国不少体育评价的双重目标使评价方案在指标体系上追求大而全,在评价结果上却将所有
信息简化成数值。
②体育信息与体育事实之间存在偏差
目前采用以评价对象自己提供资料为主,辅以抽样复核的方法,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信息与事
实的偏离。
总的来看,我国体育评价存在的问题集中表现在:
(1)评价内容上,重视显性评价,忽视隐性评价
(2)评价标准上,过多强调共性和一般趋势,忽视了个体差异和个性化发展的价值;在评
价方法上,重视量化评价,忽视质性评价。
(3)评价主体上,被评价者处于消极的被评价地位,未形成体育学习者、体育教员、家长、
管理者、社区、专家等多主体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模式。
(4)评价重心上,过于注重结果评价,忽视进步度评价,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形成性评价。
(二)体育课质量评价的问题
1.练习密度只是反映运动教学质量的一个指标
练习密度的大小并没有反映体育课增进学生健康这个目标的完成情况。
2.平均心率不能完全反映体育课增强学生体质的效果
所以说,以练习密度和平均心率二者结合起来评价运动教学效果是比较合理的指标,但是无
论是身体发展还是心理发展的程度,都难以体现学生体育锻炼的效果。
体育评价体系
体育评价体系包括体育评价的对象(内容)、指标与标准。
(一)体育宏观评价
体育途径:家庭体育、学校体育、社区体育
(二)体育微观评价
体育过程:体育学习评价(7个指标)、运动健身评价等。
体育评价的发展趋势
(一)体育评价主体多元化
1.评价主体多元化有利于实现评价的发展功能,更好地体现因材施教、个性化培养的需要,
给学生以弹性化、个性化的发展空间。
2.纵观整个评价过程,从评价目标的确立到评价的信息反馈,被评价者应始终以主体身份参
与其中,更了解评价方式、评价手段和评价结果。总之,只有在参与中,被评价者才能更清
楚地认识自我,其自我体育能力才会不断提高。
3.由于强调被评价者的主体地位,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之间变成了理智、情感与行为相统一的
互动过程。重视被评价的主体地位、作用和责任,是现代体育评价的一大特点。
4.评价主体多元化,就是要从单向转为多向,增强评价主体间的互动,强调被评价者成为评
价主体的一员,建立体育学习者、体育教员、家长、管理者、社区和专家等共同参与、交互
作用的评价制度,以多渠道的反馈信息促进体育学习者的发展。
(二)更加关注体育过程评价
1.现代体育评价越来越关注发展过程,将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体育
学习者、管理者的发展过程成为评价的组成部分。而总结性评价的结果随着体育计划的修正
和完善成为下次评价的起点,进入被评价者发展的进程之中。
2.注重在现有基础上体质健康水平提高的幅度,是体育过程评价的基本要求。把起点评价与
进步度评价结合起来是体育评价的一个趋势。
3.体育评价应该将体育过程评价与体育结果评价统一起来。体育结果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
是体育过程本身。
(三)体育评价指标综合化
1.现代体育评价已打破单一的运动技术、技能和运动能力评价的格局,重视将显性评价与隐
性评价结合起来。
2.要从单一的生物学评价或运动技术评价向综合性评价转变,从“阶段体育”向“终身体育
转变”,淡化考评的选拨功能,强化体育检验、反馈、激励的综合功能。
3.在终身体育思想下设计出体育学习评价指标体系,既有显性评价,又有隐性评价,总体上
突出了对终身体育基础起重要作用的体育态度、兴趣、习惯、能力的评价。
4.体育评价内容(指标)综合化,尤其是重视体育兴趣、习惯和能力的培养,可以满足人们
多样化的体育需求。同时注意评价标准分层化,关注被评价者之间的差异性和发展的不同,
促进体育学习者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和个性的发展。
(四)体育评价方法多样化
评价方法多样化,将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相结合,适应综合评价的需要,丰富评价与考试的
方法,采取“显性指标重视过程评价,隐性指标重视结果评价”的方法,提高体育评价的可
操作性。
1.从促进个性发展的角度讲,应该重视进步度评价,即关注学习者在现有基础上的进步程度。
2.定量评定与定性分析应该结合进行。用多样化的评价方法评价学生的不同方面,甚至用不
同的方法衡量每一个个体,促进个体积极主动发展。
3.在体育过程中,还可采用小组评价。先采取小组自评,再进行他评。
4.在体育评价过程中,应遵循客观性原则、全面性原则、单项评价与综合评价相结合原则、
静态评价与动态评价相结合原则、评价与指导相结合的原则。
第九章体育科学
体育科学:研究和揭示利用体育的方法手段,全面提高、改善和发展人类身体、
心理、社会特性的规律的一类学科群,是一门拥有众多分支的综合性科学,属于
人体科学的范畴。
体育科学体系:体育众多学科间内在的、本质的关联所形成的有序的结构体系。
运动科学:以人体运动问题为研究对象的反映人体运动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
运动科学体系:以人体运动理论和方法为核心的,加上用解决人体运动问题的
许多边缘学科所构成的系统知识整体。
体育科学概述
(一)体育科学的概念
个性特征:L整体的交叉性2.结构的大跨度
(二)体育科学的属性界定及其体系的研究
1.体育科学的属性:体育科学既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属性;有生物属性,又有情感属性;
有科学属性,也有人文属性。
2.体育科学体系
形成的前提条件:体育科学众多学科分支的出现;科学的迅速发展
研究的重要意义:
1.研究体育科学的体系和分类,使我们能够看到体育科学的整体,也看到它有哪些分支学科,
同时看到整个体育科学与各分支学科之间的关系以及各分支学科之间的关系。
2.建立体育科学的整体概念,充分认识体育科学是综合性科学,有利于发展体育系统工程,
加速发展体育事业,促进体育现代化。
3.从体育科学的整体出发,制定我国体育科学的长远规划,统筹安排科研的选题计划和研究
方向。
4.有利于从布局上考虑新学科的引进、创立、发展和设置。
5.帮助确定人才培养方向,促进体育人才队伍建设。
学科分类原则:主体性与客体行统一的原则;理论与实践统一的原则
研究体育科学体系的发展趋势,要从多视角、多层细化的角度研究,还要从体育科学与其他
科学相互融合和渗透的角度研究。
运动科学研究的主要动向
1.促使科学研究与运动训练、竞赛实践相结合
①现代科技的发展为运动训练提供了大量的技术手段(微电子和通讯技术、计算机仿真技术
等)O
②高科技为竞赛的平等和公正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并有效减少了各种纠纷。现代科技在运动
场上的广泛应用极好地促进了竞技运动科学化、规范化发展。
2.重视高新技术在运动器材、场地设施开发中的应用
①有利于提高运动成绩,同时满足运动多功能的需求(先进机电辅助训练系统、新型运动衣
料及新兴运动服)。
②在体育设施开发中,科学技术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体现了科技的智慧,节约了资源,使
运动竞技步入“生态运动”的轨道。
3.坚持竞技运动的游戏性,促进竞技运动的科学化发展
①竞技运动因为它的游戏性,才更容易保持它的文化本色,才不至于过于商业化、政治化、
职业化而使竞技运动异化。(不加控制的商业化、彻底的职业化、滥用兴奋剂、超大规模的
奢侈豪华、强化政治化、体育暴力和国际恐怖活动带来的危机。)
②要克服高水平竞技运动的负面影响,推进竞技运动的科学化发展,真正促进竞技运动水平
的提高和竞技运动的长盛不衰。
4.注重竞技运动的可持续发展
①为了竞技运动的可持续发展,应当对一些技战术进行研究,对一些项目进行调整;对竞赛
制度做必要的改革,包括对一些竞赛规则重新审视;促进竞技运动与大众体育协调发展,最
大限度地发挥竞技运动对社会对个人发展的积极作用。
②对于运动员、教练员来说,应当重视人文教育,提高人文素质,处理好业余训练与专业训
练的关系,对不同年龄段的训练加以区别,避免短期行为。(人才培养)
③严防削弱运动文化内涵和背离运动科学精神的现象发生,以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指导和促进
竞技运动的科学化进步。
体育科学的发展趋势10
(一)体育科学呈现出一体化的趋势
1.体育科学发展的一体化有两层涵义:第一,能够从哲学的高度,对体育的一般规律进行认
识。第二,有若干学科和学科群,能够分别从宏观、中观、微观的不同层次对体育现象进行
不同角度的研究。
2.体育科学发展的一体化趋势,是有体育科研的发展和新方法论的广泛应用促成的。
(二)体育科学在分化的基础上不断综合
1.系统综合是现代体育科学发展的主要趋势。现代科学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仍然是学科的高
度分化。现代科学的高度分化和高度综合是同时进行的,高度分化与高度综合的趋向、过程
互相联系、互相补充。
2.纵观体育科学发展的全貌,系统化综合趋势不断增长,体育科学知识整体化的趋势成了主
要趋势,学科的继续分化实际上已经是系统综合化趋势的一种表现。
(三)体育新学科的快速建立和完善
1.一门科学的进步,总是伴随着新学科产生。这些新学科既是科学进步的标志,也是进步的
必然产物。体育科学中有许多分支学科是新出现的,这种现象是整个科学界的各学科相互重
叠交叉引起的,比如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化学。
2.现在的体育科学化的主要任务是如何更好地为体育服务,新学科的建立是一个重要的途
径,如果只是一味追求新的交叉,不能处理好发展,就不能称之为建立新的学科。
(四)体育科学中的跨学科研究明显增多
(跨学科研究含义)体育学科中移植、借鉴其他学科的理论、方法、技术成果逐渐增多。体
育科研将没有任何科学范围的界限,跨学科、跨专业、跨行业的合作研究,大科学的指导思
想有利于研究方法的创新和进展的加快。
(五)坚持创新,以多样化推进体育科学的深入不断研究
1.探索性、创造性是一般科学研究的基本特点。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和手段对某一课题进
行研究,在体育科学研究中十分普遍。
2.体育科学研究方法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1)不断引进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趋势外
推法、特尔菲法)(2)数理方法研究的水平日益提高。(3)系统方法将占据更重要地位。(4)
计算机为体育科研增添了现代化手段。
(六)热点研究增多,科研成果进入市场
1.市场经济的高度社会化和体育的发展,导致了体育社会功能的扩展,社会对与之相关的体
育科研成果的需求加大。为了适应文化生活的新需要,许多社会关注的体育现象,将成为体
育科学研究的热点。
2.体育科研成果成为科技产品,科技成果推向社会,形成成果的商品化,逐步形成“研究一
成果一开发一商品一研究”的良性循环,使体育科研产生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七)重视和加强合作研究
当今,由于知识的不断增值,体育科学研究中需要运用多学科的研究知识和方法,需要多种
人才的通力合作,需要大力提倡和积极开展跨学科研究和合作研究。
第十章体育文化
文化:狭义,人类社会意识形态及与之相应的制度和设施。广义,人类所创造
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体育文化:在增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的过程中创造和形成的一切物质和精神
的财富,包括与之相应的社eo股规范体育淑的各种思想、制度、伦理道德、
审美观念,还包含为达成体育目标的各种改革举措以及相应成果。
中国传统文化:在传统小农经济生产方式基础上形成的包括中国传统的经济、
政治结构、社会组织结构,以及传统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心理特征等诸方面
内容的统一体。
体育融合:接受了外来的某项体育特质的社会很可能以与群体自己的传统相和
谐的方式加以消化吸收,融进自己的体育之中,并适应特定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
境。
体育的文化属性
文化的基本特征:1.文化为人类所特有2.文化为一定的社会群体所共有。
为什么说体育是一种文化活动?
L从文化的概念看,体育正是人类顺应和满足自身身心完善需要而创造出的成果。体育属于
整个人类文化系统的一种特殊而基础的调节和再生机制。①体育活动符合人类文化概念中的
几个基本要素:人类活动为基础、人类活动的合理导向、人类需要为基础、人类需要的合理
满足、人类文明的成果、人类创造的整体展示。②体育体现了文化的特征:文化既是一种社
会现象,又是一种历史现象。体育活动也是极其多样化的。体育现象纷繁复杂地展现在人类
文明的各个历史阶段、各个社会空间、各个文化维度中。③中国古代的身体活动也反映了文
化的特征。
2.从文化的结构与功能看,①依据文化的表现形态可将文化划分为外显和内隐文化,依据文
化的表现方式可将文化划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智能文化、观念文化。体育运动中的体
育物质器械、体育管理制度、体育技术原理、体育价值观念都包含着上述两种对文化的划分
方法。②文化的功能,有整合功能、适应功能、目标获取功能、创造功能。也可根据文化性
质将文化功能划分为享受和发展功能、社会化功能、控制功能。从人的主体性发挥的视角来
看体育功能,创造和超越是重要的体育功能。从某种意义上说,每一项体育运动项目都是人
类设置的障碍,以检验自己超越障碍的能力。体育运动中所体现的适应功能、创造功能、整
合功能或者发展功能等,不仅全面,而且深刻。
3.从文化的性质看,文化具有继承性、时代性、民族性和世界性等性质。①体育运动具有人
类文化的共性特征。我国体育历史悠久各种养生导引术、民间游戏等,经历长时间延续、发
展、演变,成为体育文化瑰宝,证明了其继承性。②人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麦秸秆纤维水泥土力学特性的试验研究》
- 《2022北京冬奥会冰雪场馆赛后利用研究》
- 《同伴效应对企业连续并购决策及其绩效的影响研究》
- 《盛兴银行吉林分行人才储备管理体系优化研究》
- 《硬涂层-碳基增强复合材料叶片振动特性研究》
- 《歌唱治疗对儿童身心健康的影响研究》
- 《威高股份跨境并购爱琅医疗绩效研究》
- 糖尿病病人运动健康教育
- 现浇梁施工图纸审核方案
- 电动工具锂电池安全使用方案
- 5.5《方程的意义》(课件)-2024-2025学年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
- 2021新青岛版六三制三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知识点总结期末复习背诵资料
-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看拼音写词语含答案
- 2024年浙江省应急管理行政执法竞赛题库-上(单选、多选题)
- 四肢关节病症推拿治疗-梨状肌综合症患者的推拿治疗
- 房产开发地块收购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完美版)
- JJF 2133-2024海洋资料浮标传感器校准规范
- HGT 6333-2024《煤气化灰水阻垢分散剂阻垢性能测定方法》
- 《第七单元 长方形和正方形》单元测试卷及答案(共四套)
- 高三一模“人生需要学会绕行”审题立意及范文(彩色高效版)
- 希尔顿酒店市场营销案例分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