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一单元政治制度第1课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目录CONTENTS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秦汉至明清的中央行政体制秦汉至明清时期地方行政层级管理【课程标准】了解共和制在中国建立的曲折过程,理解中国政治发展道路的独特性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1、夏朝时期——开创了世袭制
夏朝统治范围示意图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是谓小康。——《礼记·礼运》思考:两段材料反映了领袖产生方式发生了什么变化?
禅让制王位世袭制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2、商朝时期——实行内外服制度◎商族势力范围示意图内服:商王直接统治的地区,即王畿地区外服:商王间接控制的方国或部落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3、西周时期——贵族等级分封制◎西周分封示意图
(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荀子·儒效篇》分封的类型:同姓亲族(主体);异姓:功臣、姻亲、先代贵族;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3、西周时期——贵族等级分封制
“鲁、齐诸国皆伸展东移……周人(都城在镐京)从东北、东南张其两长臂,怀抱殷宋(宋国为殷族遗民之国)——钱穆
封立亲戚为诸侯之君,以为蕃篱,屏蔽周室。——顾炎武由此判断,西周实行分封制的出发点(目的)是什么?直接:对殷商遗民的防范,对征服地区进行有效统治。根本:进行有效统治,强化王权,巩固西周统治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3、西周时期——贵族等级分封制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平民奴隶天有十日,人有十等。下所以事上,上所以共神也。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
——《左传·昭公七年》以血缘关系为主,层层分封权利和义务: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3、西周时期——贵族等级分封制1、概念:在古籍中多称“封建(封邦建国)之制”2、分封对象:同姓亲族;异姓(功臣、旧贵族、姻亲)3、目的:拱卫王室4、实质:一种等级制度5、权利与义务相结合:权利——封国统治权,职位世袭,对卿大夫再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义务——服从周王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贡赋,朝觐述职6、评价:①通过分封制使西周贵族形成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②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扩大统治区域,开发边远地区,也使周的文化覆盖了整个黄河中下游地区,促进了文化整合,促进了民族融合③但是分封制所建立的诸侯国有相对的独立性,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周王权利的集中,是导致诸侯分裂格局混战的重要根源7、原则:宗法制(嫡长子继承制)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3、西周时期——贵族等级分封制
西周宗法制示意图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春秋公羊传·隐公元年》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是家族关系,又是政治隶属关系,国与家结合;大宗与小宗既具有相对性;形成森严的社会等级。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4、春秋时期——贵族等级分封制开始解体经济的发展(表现是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宗法血缘关系瓦解,兼并战争频繁,统一趋势出现百家争鸣的思想繁荣景象(法家提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理论)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5、战国时期——郡县制、官僚制产生
(战国时期)各国为了富国强兵,纷纷开展政治、经济、军事、社会制度改革。变法运动成为战国时期的一股潮流,各国通过变法,推动了社会转型,逐步建立起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中外历史纲要(上)》秦汉至明清的中央行政体制概念解析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专制主义”指国家政权的主宰和中央决策方式,即皇权至上、皇帝独裁;(主要矛盾:皇权vs相权)“中央集权”指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即中央控制地方、地方绝对服从中央(主要矛盾:中央vs地方)秦汉至明清的中央行政体制1、秦朝时期(一)皇帝制度
王初并天下,自以为德兼三皇,功过五帝,乃更号曰“皇帝”,命为“制”,令为“诏”,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追尊庄襄王为太上皇。制曰:“死而以行为谥,则是子议父,臣议君也,甚无谓。自今以来,除谥法。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资治通鉴·秦纪二》皇位世袭、皇帝独尊、皇权至上(核心)秦汉至明清的中央行政体制1、秦朝时期(二)三公九卿制三公九卿都由皇帝任命,概不世袭;家国一体色彩秦汉至明清的中央行政体制1、秦朝时期(三)文书行政管理制度有事请殹(也),必以书,毋口请,毋(羁)请。——《睡虎地秦墓竹简·内史杂》行命书及书署急者,辄行之;不急者,日觱(毕)勿敢留。留者以律论之。——《睡虎地秦墓竹简·行书》秦汉至明清的中央行政体制2、汉朝时期(一)西汉——中朝中外朝制度的设立,加强了皇权,削弱了相权秦汉至明清的中央行政体制2、汉朝时期(二)东汉——新的行政中枢
光武皇帝愠数世之失权,忿强臣之窃命,矫枉过直,政不任下,虽置三公,事归台阁。自此以来,三公之职,备员而已。——《后汉书·仲长统列传》至东汉,刘秀将尚书台确立为新的行政中枢,三公权力受到削弱。秦汉至明清的中央行政体制3、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皇帝中书省尚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执行决策机构执行机构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体系完整,职责分明,相互制约,分化相权,加强皇权①标志着中央行政体制发展到新阶段。②提高了工作效率。③分化了相权,加强了皇权。④减少了个人决策的失误。秦汉至明清的中央行政体制4、两宋时期——二府三司制皇帝三司枢密院财政中书门下(政事堂)三司使御前会议台谏同平章事(宰相)参知政事(执政)枢密使(执政)枢密副使(执政)御史中丞知谏院行政军政监察二府三司多设机构,分化事权,相权再度被削弱,皇权再次加强。秦汉至明清的中央行政体制5、元朝时期皇帝中书省御史台行政枢密院军事监察宣政院宗教、西藏吏户工刑礼兵
中书令一员……以太子兼之……右丞相、左丞相各一员……统六官,率百司,居令之次,令缺,则总省事,佐天子,理万机”。——《元史·百官志》宰相权力过大,威胁皇权秦汉至明清的中央行政体制6、明朝时期(一)废除宰相(明太祖)
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并不曾设立丞相。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皇明祖训·祖训首章》秦汉至明清的中央行政体制6、明朝时期(二)内阁制度(明成祖)
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之职,原非宰相。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皆上窃君上之威灵,下侵六曹之职掌,终以贾祸。——《明神宗实录》载叶向高奏疏封建君主专制发展到更高阶段秦汉至明清的中央行政体制7、清朝时期——设立军机处
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以内阁在太和门外,保直者多虑漏泄事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赵翼《檐曝杂记·军机处》
承旨诸臣(军机大臣)亦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清史稿·军机大臣年序表》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秦汉至明清时期地方行政层级管理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朝郡县制表现:地方行政机构分为郡、县两级;郡县主要官吏都由中央直接任命。影响: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直接有效的控制,打破了贵族世卿世禄制,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西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有王国和侯国,威胁中央);东汉晚期形成州、郡、县三级制实行州、县、郡三级制实行州、县二级制唐朝实行道、州、县三级制(道由中央派出的监察机构变成州、县以上的一级行政实体);唐中期后,节度使形成割据势力秦汉至明清时期地方行政层级管理宋元明清改道为路,形成了路、府、县三级制设置行中书省(后演变为地方常设的最高一级行政机构,行省制的确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体制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变化,形成了省、路、府、州、县,形成多级行政体制。)明初废除行省(地方权力由布政使、按察使、都指挥使分割)。后设巡抚、巡按,逐渐总揽一省之权;清继明制,巡抚变为一省长官,又设总督掌管数省军政大权。形成省、府、县三级行政体制朝代中央行政地方治理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秦西汉东汉隋唐两宋元明清世袭制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原始民主传统内外服制郡县制、官僚制等封建政治制度开始诞生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文书郡县制中朝尚书台确立为新的行政中枢郡国并行制—郡、县二级制—州、郡、县三级制三省六部制州、县二级制道、州、县三级制—节度使二府三司制路、州(府)、县三级制中书省(一省制)行省制废宰相(洪武),设内阁(永乐)军机处(雍正)省、府、县三级制趋势:相权不断削弱直至废除,皇权不断加强(元例外)趋势: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课堂小结《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一单元政治制度第2课——西方国家古代和近代政治制度的演变——目录CONTENTS古希腊古罗马的政治制度中古西欧封建制度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课程标准】了解古代至近代西方政治体制个主要类型的产生和演变过程1、古希腊古罗马的政治制度古希腊的政治制度城邦公民政治(公元前8—前6世纪)包含一定的民主因素,如雅典的民主政治与斯巴达寡头政治。古希腊的政治制度1、雅典民主政治雅典民主政治:国家权力由公民大会、议事会、陪审法庭掌握。是建立在奴隶制度之上的民主。权力机构产生方式主要职责或说明公民大会(最高权力机关)议事会官员大多一年一任,在任时需接受监督,随时可以被罢免和审判陪审法庭(主要司法机关)从公民中抽签产生,陪审员全体达6000人之众全体成年男性公民议员从公民中抽签产生决定国家法律和政策由选举产生组成规模不等的法庭审理大小案件为国民大会准备决议草案,并参与国家日常管理人民主权轮番而治古希腊的政治制度1、雅典的民主政治
(雅典政体的根本缺陷)在于它把权力交给所有的公民,不需要国家管理者具有专长,不要求他们具有真知灼见。一个国家应当有既有专业知识又有道德的人去管理,统治者不再是有王的人,不是偶然选中的人,不是攫取财富的人,不是使用强术骗术的人,而是有统治知识的人。——苏格拉底【课堂探究】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雅典民主政治。局限性:直接民主使不同素养的人享有国家管理权,导致权力滥用;民主范围狭小,仅限于成年男性公民,具有明显的排他性。进步性:开创民主政治先河,为近现代西方政治制度的建立奠定基础。古希腊的政治制度2、斯巴达的寡头政治斯巴达寡头政治:实权掌握在国王和长老会手中,公民大会(权力较小权力机构产生方式主要职责或说明公民大会全体成年男性公民国王世袭长老会议员仅30人,且终身任职实际上的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监察官从全体公民中选举产生。一年一任,一般不得连任名义上的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垄断军事统帅权主持国民大会、审判国王等古罗马的政治制度1、罗马共和国时期罗马共和国时期的政体——共和制:国家权力由公民大会、执政官、元老院掌握权力机构产生方式主要职责或说明执政官元老院公民大会(最高权力机关)全体成年男性公民由全体公民选举产生,有两人,一年一任担任军事统帅,主持公民大会和元老院,并执行相关决议由卸任高级官员组成,终身任职向官员提出建议,协调他们的行动有权立法、宣战、媾和与审判,但其召开和表决都受到高级官员和元老院的限制具有浓厚的贵族寡头特征古罗马的政治制度2、罗马帝国时期罗马帝国(前27年建立)时期的政体——元首制:君主独裁特征
公元前27年,元老院授予屋大维“奥古斯都”和“大元帅”的尊号,象征罗马已由共和国转变为帝国。虽然屋大维声称他更喜欢共和国“第一公民”(元首)的称号,但实际上他像皇帝一样行事,在损害元老院和公民议会的情况下集大权于一身。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2、中古欧洲的封建制度中古欧洲的封建制度1、基本特征
以封君、封臣为基本特征农民小封建主大封建主帝王给予土地和保护给予土地和保护提供农耕土地效忠和提供军队效忠和服兵役服劳役和耕种
查理曼帝国下得到采邑的大贵族和大地主成为公侯伯子男爵,都是皇帝或国王的臣下。这些人又把自己的采邑分封给小贵族,如骑士、乡间的绅士。这些采邑的面积大至一个郡,小至一个村,围绕着采邑,组成了各级贵族的领主附庸网络。——马克垚《世界文明史》(上册)中古欧洲的封建制度1、基本特征世俗王权和基督教会的权力长期并立丕平献土卡诺莎之行国王依靠教会支持获得政权的合法性,教会依靠王权扩展基督教,维护教会权威中古欧洲的封建制度2、代表类型——法国法国等级君主制:国王与教会、贵族、市民通过三级会议合作,强化了权力王权强化中古欧洲的封建制度2、代表类型——英国英国议会君主制:国王通过议会寻求政策的支持;议会以请愿的方式要求国王改善统治限制王权《大宪章》签署,限制王权,适当照顾骑士、市民利益
上院主要由贵族和高级教士组成,又称贵族院,具有司法权
下院主要由骑士、市民和新贵族组成,又称平民院,具有立法权和财政权中古欧洲的封建制度2、代表类型运用唯物史观分析英法封建等级代表权力机关发展的差异性
运用唯物史观分析英法封建等级代表权力机关发展的差异性中世纪英国与法国的等级代表权力机关——议会与三级会议产生后出现了截然不同的命运,这是因为英国议会是人民斗争、限制王权的结果,而法国三级会议的产生却是王权加强的需要和结果。此外,英法两国不同的政治传统、中世纪末期不同的政治发展趋向以及百年战争、宗教改革等重大历史事件对两国的不同影响也是导致两者命运不同的重要因素。中古欧洲的封建制度2、代表类型例1
1302年,法国国王腓力四世向教会征税与罗马教皇发生冲突,为了与教廷对抗,腓力四世召开了三级会议,从此三级会议成为法国政治生活中的一部分,在法国执行了400多年,到1789年共召开了21次,由此可见三级会议()A使法国的政治秩序走向混乱B是法国君主制的一种补充方式C有利于削弱法国的封建王权D标志着法国民主政治的确立解析:由材料可知,法国三级会议的召开源于法国王权与教权的矛盾激化,法国国王需要为王权找到新的政治支撑力量,即法国的封建关系需要一种新的联系方式来从政治上整合国家,三级会议即是适应这种需要而召开的,由此可见三级会议是法国君主制的一种补充方式,B项正确;三级会议的召开使法国进入等级君主制阶段,政治发展相对稳定,故A项错误;三级会议起初主要是为君权服务的,有利于进一步强化王权,故C项错误;法国民主政治的确立经历了漫长的过程,《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颁布标志着其民主共和制度的最终确立,D项错误。中古欧洲的封建制度2、代表类型例2
法国的三级会议是国王主动召开的,从一开始就是个临时性机构,没有规定多长时间召开一次,会议的内容也由国王决定,而在英国,议会是从传统的权力机构御前会议演变而来,《牛津条例》规定了议会必须一年召开三次即召开的时间,这种对比表明()A法国三级会议更具独立性B英国议会更具科学性和合理性C英法政治力量的发展趋势不同D英法两国的政治传统不同根据材料可知,法国国王决定看法国三级合议召开的时间与内容,这表明法国三级会议的召开是为王权服务的,而英国议会是由传统的御前会议演变而来的,且其召开频次与时间由《牛津条例》明文规定,这是英国议会逐步发展、限制王权的表现,故这种对比表明英法政治力量的发展趋势不同,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法国三级会议和英国议会的优劣性,故A、B两项错误;仅由材料得不出英法两国的政治传统不同,排除D项。答案C3、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1、英国君主立宪制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前提确立1689年《权利法案》发展18世纪责任内阁制形成完善1832年议会改革,中产阶级获得选举权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2、美国联邦制共和制1787制定宪法,规定美国是联邦制共和国独立战争17751776美利坚合众国建立
联邦制原则:联邦政府对外代表国家主权,拥有宪法明确规定的权利,各州拥有一定的自治权。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2、美国联邦制共和制
三权分立原则:总统是政府首脑,掌握行政权,兼任陆海军总司令。国会分为众议院和参议院,拥有立法权和批准税收的权力。司法权属于最高法院和国会规定设立的下级法院。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2、美国联邦制共和制如何完善?2020年5月25日,明尼阿波利斯市黑人弗洛伊德遭警察暴力执法,最后弗洛伊德窒息而死。在弗洛伊德被杀害之后,美国的华盛顿、纽约等城市就有人拿着“我不能呼吸”“黑人的命也是命”的标语走上街头,随即迅速引发了各地的群起响应,从首都到洛杉矶再到底特律,美国的国民自发的走上街头向政府抗议。5月30日事态变得无法控制,美国30多个城市参与其中,这场游行愈发激烈,同时也发生了打砸抢等疯狂举动......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3、法国议会共和制(立法权)
(行政权)议会选举产生对议会负责议会总统内阁任命(众议院同意)参议院众议院副署参议院同意可以解散众议院(行政权)总统有行政权,经参议院同意有权解散众议院,参众两院拥有立法权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合作探究】19世纪末20世纪初,先进中国人关于中国的政治制度展开激烈论战。作为留学归来的智囊团,请积极献言献策。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关键词戊戌变法辛丑条约三民主义预备立宪短暂春天民主科学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合作探究】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关键词戊戌变法辛丑条约三民主义预备立宪短暂春天民主科学君主立宪制君主虚位议会至上戊戌变法、预备立宪都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制度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合作探究】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关键词戊戌变法辛丑条约三民主义预备立宪短暂春天民主科学总统制共和制三权分立分权制衡孙中山的政治构想中很多思想是向美国学习的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合作探究】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关键词戊戌变法辛丑条约三民主义预备立宪短暂春天民主科学议会制共和制议会中心总统权小《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就是向法国学习,以议会来限制总统课堂小结西方国家古代和近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古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中古西欧的封建制度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产生与发展古希腊的政治制度古罗马的政治制度:从罗马共和国到罗马帝国古希腊城邦国家的发展雅典——古希腊民主政治的代表斯巴达——古希腊寡头政治的代表中古西欧封建国家的形成中古西欧封建制度的特征中古西欧政治制度的代表以封君、封臣为基本特征王权和教权长期并立法国:等级君主制英国:议会君主制英国:君主立宪制美国:总统制共和制法国:议会制共和制《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一单元政治制度第3课——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目录CONTENTS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中共在根据地的制度探索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课程标准】了解共和制在中国建立的曲折过程,理解中国政治发展道路的独特性概念解析
共和有两大基本特征:1、政府机构和最高首脑由选举产生2、民众参与国家事务
---摘自金观涛《观念史研究》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民一律平等,享有各项自由权临时大总统副总统由参议院选举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法院以临时大总统及司法总长分别任命之法官组织1.南京临时政府初建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课堂探究】根据材料,概括《临时约法》颁布的目的以及体现的原则。限制袁独裁,维护共和主权在民、平等自由、三权分立、责任内阁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2.北洋政府时期共和制度的波折——政党政治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概念解析北洋政府:是指中华民国前期以袁世凯为首的晚清北洋军阀在政治格局中占主导地位的中央政府。政党政治:通常指一个国家通过政党行使国家政权的形式。广义包括各国政党为实现其政纲和主张而展开的一切政治活动和斗争。2.北洋政府时期共和制度的波折——政党政治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1)背景:辛亥革命后,专制政权土崩瓦解,各类政党社团成立,各派政治力量迅速分化和重组。为谋求议会席位,展开激烈竞争,开始政党政治的尝试。(2)政党政治活动:宋教仁的议会斗争(3)政党政治的失败
“宋案”爆发——二次革命——镇压二次革命——解散国民党、议会——袁专制独裁3.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政治制度——一党专政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孙中山的“革命程序”论“军政”时期(1924年国民党一大到1928年北伐成功),早期是指在国民党的领导下,以革命的手段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后来指通过武装革命彻底打到军阀,实现国家的统一和独立。“训政”时期(1928年国民党完成形式上统一到1948年国民政府改组为总统府),以“军政”统一全国后,需要在国民党的领导下,以“训政”来开启民智,培养民众的民主意识。届时要实行约法,由政府派出经过训练、考试合格的人员,到各县筹备地方自治,并对人民进行使用民权和承担义务的训练。“宪政”时期(1948年国民政府改组为总统府以后),孙中山认为,凡一省之内全部的县已实行自治,就可结束训政,开始宪政阶段。“宪政”是“还政于民”的宪政民主时期。3.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政治制度——一党专政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1)、训政时期在训政时期,由中国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国民大会领导行使政权;大会闭会期间,把政权付托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治权之行政、立法、司法、考试和监察五权,由国民党政府独揽执行。
--《训政纲领》(1928)九、一完全自治之县,其国民有直接选举官员之权,有直接罢免官员之权。……十四、每县地方自治政府成立之后,得选国民代表一员,以组织代表会,参预中央政事。--《国民政府建国大纲(1924)孙中山的理想国民党的现实
VS【课堂探究】孙中山的“训政”理论,主要体现了怎样的民主政治原则?《训政纲领》反映出国民党的“训政”实质是什么?
主权在民原则
一党专政3.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政治制度——一党专政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2)宪政时期1948年,国民党打出“行宪”的招牌,召开“国民大会”,选举蒋介石、李宗仁为总统、副总统,建立总统府,取代国民政府,国民党以此为其统治披上“宪政”的外衣1.在革命根据地的探索——人民共和从这里出发中共在根据地的制度探索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大会选举毛泽东为临时中央政府主席,项英、张国焘为副主席。
凡上述苏维埃公民在十六岁以上皆是有苏维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直接派代表参加各级工农兵苏维埃的大会,讨论和决定一切国家的地方的政治事务。----《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2.在抗日战争时期——共产党人的民主实验中共在根据地的制度探索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本党愿与各党各派及一切群众团体进行选举联盟,并在候选名单中确定共产党员只占三分之一,以便各党各派及无党无派人士均能参加边区民意机关之活动与边区行政之管理。
---《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第三条凡居住在边区境内的人民,年满十八岁,不分阶级、党派、职业、男女、宗教、民族、财产及文化程度的差别,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陕甘宁边区各级参议会选举条例》【课堂探究】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的政权建设上采取了什么措施?原因和意义是什么?设边区政府、参议会;实施三三制适应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需要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加强了抗日民主政权的建设3.解放区——人民民主政权的建立中共在根据地的制度探索(1)背景:解放战争的胜利和解放区的日益扩大,在继承抗日根据地民主政权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制定了适合新形势下民主制度建设。(2)措施:在解放区设置行政区,在行政区设置军政委员会或人民政府,作为最高一级的地方政府机关,各自管辖若干省级及以下行政单位。(3)意义:解放区的民主政权建设为新中国的政权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根本政治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1)概念:以人民代表大会为核心和主要内容的国家政权组织形式,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力(2)过程:初步确立:1949年《共同纲领》;正式建立:1954年宪法;遭到破坏:1957年以后反右斗争扩大化和“左”倾思想影响,“文革”十年;恢复完善:改革开放新时期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基本政治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2)地位:1954年以前代行人大职能。1954年以后作为爱国统一战线组织存在(1)过程:正式确立: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会议;初步发展: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后,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八字方针;遭到破坏:“文革”时期;恢复完善:改革开放后,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写入宪法;重难拓展1、民主共和制在中国建立的历程1、辛亥革命后,建立了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构建了民主共和制的雏形。2、北洋政府建立后,实行专制,独裁,甚至两次复辟帝制,政党政治名存实亡,民主共和国徒有虚名。3、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蒋介石表面上以孙中山先生所设想的“以党治国”,“五权宪法”等思想为指导来组建政府,实质上其完全背离了孙中山先生的设想,借“训政”之名实行一党专政的独裁统治。4、中共在革命根据地建立的苏维埃政权,在抗日根据地建立的边区政府,在解放区建立的人民民主政权得到了人民的支持和拥护,这为其在全国范围内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共和国奠定了基础。5、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民族共和制在中国真正建立起来,人民当家做主得以实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确保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完善运行。2.民主共和制在中国建立的特点重难拓展特点:1、中国民主制度发展历程曲折、艰难,受到国外帝国主义势力、国内封建势力、国民党反对派等政治力量的阻挠。2、中国民主制度发展历程经历由追求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历程
3、中国民主制度发展历程从盲目照搬、学习借鉴西方国家政治制度到逐渐结合自身国情,建立起适合中国国情的共和制。辛亥革命后模仿美国建立三权分立的民主共和执政府,但最终失败,后经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建立政权的尝试,最终建立起适合中国国情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共和国。4、民主共和制具有中国基本特色。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是在历史发展的基础上,在一定思想的指导下缔造起来的,它没有采用许多国家实行的“三权分立”体制,而是实行“议行合一”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他实行的并非多党制或一党制,而是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课堂总结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中共在根据地的制度探索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南京临时政府:初建民主共和制度南京国民民政府:一党专制革命根据地:建立苏维埃政权抗日根据地:建立边区政府解放区:建立人民民主政权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北洋政府:政党政治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一单元政治制度
第4课——中国历代变法与改革——目录CONTENTS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课程标准】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明确中国古代、近代、现代的一些重要改革。1.春秋战国商鞅变法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1)背景:社会大变革——铁器牛耕使用,生产力发展;兼并战争不断,各诸侯国要富国强兵;
(2)措施:经济——废除井田制,奖励耕织;政治——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实行什伍连坐;建立县制;(3)影响:打击了贵族特权;促进了封建政治、经济、军事发展;使秦成为政治军事强国,为秦统一全国奠定基础。1.春秋战国商鞅变法重难拓展(1)从政治、经济和军事三个方面看商鞅变法与封建制确立的关系打击旧贵族,加强中央集权发展封建经济,增强国力
社会转型1.春秋战国商鞅变法重难拓展(2)从商鞅的结局看对变法结果的认识新法令刚刚开始推行,就遭到了旧贵族的强烈反对。秦孝公死后,商鞅被诬告谋反,结果被车裂而死。车裂是古代的一种非常残忍的死刑,就是把人的四肢和头分别拴在五辆马车上,让马车向不同的方向奔跑,撕裂人的肢体。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富,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李斯《谏逐客书》【课堂探究】商鞅变法成功了吗?思考判断一场改革成败的标准是什么?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期。商鞅变法维护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取消了奴隶主贵族的特权,以致秦孝公死后,商鞅被“车裂”。尽管如此,商鞅变法的措施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深入民心,在秦国得以延续,故“商鞅虽死,秦法未亡”。评论变法是否成功,要看它是否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是否顺应历史的发展潮流。2.北魏孝文帝改革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1)背景:民族交融——内迁游牧民族纷纷建立政权;前秦统一北方但迅速瓦解;北魏重新统一北方(2)内容:前期——实行俸禄制;推行均田制、三长制;后期——迁都洛阳;易服装、改汉姓、说汉话、通婚姻;(3)影响:有效巩固了北魏政权,促进了北方社会经济的发展;加快了北方各族人民的交融,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2.北魏孝文帝改革
重难拓展从改革内容看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1)俸禄制:官吏俸禄由国家筹集发放,严惩贪污。(2)均田制:材料一(北魏孝文帝下诏)“富强者并兼山泽……而欲天下太平,百姓丰足,安可得哉?”。材料二:诸男夫十五(岁)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20亩…田地缺乏地区,允许农民“逐空荒”,迁往他郡。…卖者坐(处罚)如律。
【课堂探究】据上述材料分析归纳均田制推行的原因、内容及影响?它能抑制“富强者并兼山泽”吗?为什么?原因:土地兼并严重,影响国家赋税收入,引起社会动荡;内容:政府把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府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影响: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遏制土地兼并;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徭役;北方经济恢复发展;不能,土地兼并的根源是土地私有制的存在,没有触及土地私有制;2.北魏孝文帝改革
重难拓展从改革内容看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3)三长制:
宗主督护制北魏初期,在地方上实行宗主督护制。地主豪强把宗族、佃户组织起来,修筑坞堡,割据一方。政府由于无力消灭豪强势力,被迫承认其合法性,地方的赋税、徭役也由他们代管、征收。他们往往隐瞒户籍,借机逃避赋税。
三长制设邻长、里长、党长三长,直属州郡,负责清理户口和田亩,征发徭役和兵役。(五家为一邻,设邻长;五邻为一里,设里长;五里为一党,设党长。)VS【课堂探究】对比两则材料,思考三长制实行的意义?地方政权掌握在国家手中,有利于中央集权;2.北魏孝文帝改革
重难拓展从改革内容看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4)移风易俗,汉化措施:顺应民族交融的趋势经济:促进了北方社会经济的发展政治:加速少数民族政权封建化。民族关系:促进民族的交流与融合
——生产方式农耕化——社会制度封建化——生活方式汉族化为隋唐统一和繁荣奠定基础2.北魏孝文帝改革
重难拓展从改革内容看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5)归纳概括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①根本原因:顺应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②民族融合趋势的推动;③改革从实际出发,内容全面,措施得当,符合人民群众的愿望;④冯太后的支持和孝文帝本人的改革决心;【课堂探究】思考影响改革成败的主要因素有哪些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根本原因);改革者的策略和措施是否合理;改革者的个人品质;当时的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3、北宋王安石变法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1)背景:“三冗两积”的社会局面致使北宋政治腐败,财政困难,各地农民起义不断,出现了严重的社会危机;范仲淹的“庆历新政”改革触犯大地主大官僚利益失败;(2)内容(富国强兵):对官僚机构、财政制度、军事体制等方面的弊端,制定和推行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3)结果:初期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涉及面广、阻力大,有些措施欠妥当,后被废止。3、北宋王安石变法
重难拓展从史料解读王安石变法史料一(王安石)不忍贫民而深疾富民,志欲破富民以惠贫民。……及其得志,专以此为事,设青苗法,以夺富民之利。民无贫富,两税之外,皆重出息十二,吏缘为奸,至倍息,公私皆病矣。——苏辙《栾城三集》史料二变法派所制定的一些政策法令及其实践,虽还远远谈不到解放生产力,但对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总还是有一些帮助的,因而是产生了积极的作用的。王安石既有军政韬略,又有施政才能,是一个卓越的政治家。——邓广铭《北宋政治改革家王安石》【课堂探究】(1)根据史料一,分析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2)史料二是从哪一角度对王安石变法进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孔乙己学习课件
- 第17课《昆明的雨》八年级语文上册精讲同步课堂(统编版)
- 爱车讲堂 课件
- 西南林业大学《材料化学》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西南林业大学《地理信息系统原理》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应对挫折课件
- 西京学院《机械制造工艺》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幼儿园小班儿歌《铃儿响叮当》课件
- 西京学院《电机学》2021-2022学年期末试卷
- 医保课件 模板
- 小学养成教育内容序列细目
- 《讲文明 懂礼貌》班会课件 (共19张PPT)
- 织物结构与性能课件:第三章 织物上机图与织物分析
- 食品分析习题(有答案)
- 研究思路图模板
- 无人机应用技术专业建设发展规划
- 职员员工行为规范检查表
- 中学德育课程体系
- Linux操作系统完整版课件全书电子教案教材课件(完整)
- 员工专业技术职级评定方案与评定细则1
- 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教程计算机基础及MSOffice应用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