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难点专题02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2024年中考历史【热点·重点·难点】专练(上海专用)_第1页
重难点专题02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2024年中考历史【热点·重点·难点】专练(上海专用)_第2页
重难点专题02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2024年中考历史【热点·重点·难点】专练(上海专用)_第3页
重难点专题02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2024年中考历史【热点·重点·难点】专练(上海专用)_第4页
重难点专题02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2024年中考历史【热点·重点·难点】专练(上海专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试卷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33页2024年中考历史【热点•重点•难点】专练重难点专题02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体系建构】【例题剖析】【例题】(上海普陀·统考二模)自秦汉以来,尽管间或有短暂的分裂,但统一是历史主流、人心所向。直至今天,崇尚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安定已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内核与灵魂。[步骤一]析时空,排顺序(1)请将上面古代中国历代形势图按照时间顺序排序。[步骤二]定朝代,析关系(2)简述图A所对应历史时期民族关系的特点。[步骤三]读史料,证史事(3)如果要进一步研究图A所对应历史时期民族之间的经济交流,你会选取哪两则史料?(填写字母),请简要说明理由。【答案】(1)B、E、A、F(2)北宋时期民族关系的特点:中原汉族政权与辽、西夏并立;辽、西夏和北宋之间战争频繁,但最终都以互相妥协而告终,并维持了较长时间的和平局面;和平局面促进了民族之间的交往和相互了解,中原先进生产方式向边疆地区扩展,推动了民族地区的发展;政权边境设置榷场,在加强物质交流的同时,促进了中原农耕文化与边疆游牧文化的交汇融合,推动民族交融的进一步发展。(3)要进一步研究这一时期民族之间的经济交流,可选取A、C。理由:A为反映民族之间经济互动的实物史料(遗址),C为反映民族之间经济互动的文献史料(后世史家论著),都与研究内容相契合,它们还可以互相印证。【知识整合】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时期概况春秋时期中原的“诸华”“诸夏”在同周边的戎、狄、蛮、夷等民族长期交往和斗争中,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秦朝(1)派蒙恬北击匈奴并收复河套地区,南进统一岭南和东南沿海地区,管辖范围大大拓展(2)修筑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长城处于农耕区和游牧区交界处,是多民族交往的纽带(3)在越族地区设置桂林、南海、象等数郡,迁徙中原人与越人杂居;开凿灵渠,沟通湘江和漓江汉朝(1)西汉时期张骞出使西域,促进了汉朝与西域各国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往来(2)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3)西汉建国之初对匈奴实行“和亲”政策;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4)公元前60年,西汉朝廷设置西域都护,对西域地区进行有效的管辖,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5)东汉光武帝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6)东汉明帝时,派班超出使西域,使西域各国重新与汉朝建立联系三国两晋南北朝(1)蜀汉改善民族关系,加速了西南地区的开发(2)东汉、魏、晋时期,我国北方的游牧民族不断内迁,在生产生活、文化习俗等方面相互影响(3)西晋爆发八王之乱后,中原人口大量逃往南方,形成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4)前秦苻坚深受汉族文明影响,任用汉人王猛为丞相,锐意改革,提倡儒学,使前秦境内胡汉之间的对立和矛盾有所缓和;北魏孝文帝推行汉化措施,规定穿汉服、说汉语、改汉姓等,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汉语更成为北方主要的通用语言,以往的“胡”“汉”观念逐渐淡薄,民族之间的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两晋南北朝时期,总体上民族隔阂趋于消解,民族关系趋于缓和;北朝后期,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唐朝(1)击败东、西突厥,先后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加强了对西域的统治。(武力平叛、设置机构)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得到周边各族的拥戴,被尊奉为各族的“天可汗”;唐玄宗封渤海国首领为渤海郡王,封回纥首领为怀仁可汗,封南诏首领为云南王(册封)(2)汉族和一些北方少数民族杂居、通婚,在朝廷中,有很多重要官职由少数民族人士担任,民族之间的交融进一步发展(3)文成公主入藏,松赞干布派遣贵族子弟到长安学习中原文化;唐蕃订立友好盟约,立“唐蕃会盟碑”,促进了汉藏友好关系发展(和亲)(4)当时的人们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多受西北少数民族习俗的影响,刚健豪迈的尚武风气盛行一时;当时的音乐、舞蹈吸收了周边民族的艺术精华,多姿多彩两宋时期(1)西夏和金仿效中原王朝的制度;金朝统治者提倡儒学,设立译经所,把儒家经典翻译成女真文字,以儒家经典为科举考试内容,组织人力整理典籍,编纂史书(2)辽与北宋订立“澶渊之盟”,西夏与北宋订立宋夏合约(3)在北宋与辽、北宋与西夏的边界开设贸易场所,即“榷场”,进行贸易的往来,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也加深了各族人民之间的了解元朝(1)元朝建立后,在西藏地区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由宣政院直接统辖,从此中央政府对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辖;设置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今台湾),这是历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设置北庭都元帅府等机构管理西域的军政事务,加强对西域的管辖(2)元朝时候,边疆各族包括蒙古族,大量迁入中原和江南,同汉族等杂居相处。原先进入黄河流域的契丹、女真等族,经过长期共同生活,已同汉族没有什么区别(3)元朝境内多民族的人口交融,形成了新的民族——回族明朝修筑明长城(东到鸭绿江,西到嘉峪关),长城处于北方游牧地区与农耕地区的连接线上,在它附近的多民族聚集的地区,建立了许多农牧贸易场所,使长城同时成为各民族交往的纽带清朝(1)顺治皇帝册封达赖(2)康熙皇帝册封班禅;平定准噶尔蒙古势力;1683年,清朝将台湾归入版图;1684年,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3)雍正皇帝于1727年在西藏设置驻藏大臣(4)乾隆皇帝于1751年在西藏地方设立噶厦,授达赖喇嘛和驻藏大臣管理政教事务;平定大、小和卓叛乱;1771年,西迁的蒙古族土尔扈特部返回新疆;1793年,清朝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条(5)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建立行省;1885年,台湾正式建省,成为中国的一个行省中华人民共和国(1)原则: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2)措施:和平解放西藏;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川藏、青藏、新藏公路相继通车;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重视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开展少数民族古籍文献的搜集、整理和出版工作;实施西部大开发;建造青藏铁路;在全国脱贫攻坚战中,28个人口较少的民族全部整族脱贫等【归纳提升】中国古代对边疆(新疆、台湾、西藏)的管理措施汇总西汉、唐朝元朝清朝新疆西汉:公元前60年,设置西域都护唐朝:先后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管辖西域的天山南北地区设置北庭都元帅府等机构管理西域的军政事务,加强了对西域的管辖1.康熙帝平定准噶尔叛乱2.乾隆帝平定大、小和卓叛乱3.乾隆帝设置伊犁将军4.19世纪七八十年代,左宗棠收复新疆,巩固西北边防5.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建立行省西藏在西藏地区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由宣政院直接统辖1.顺治帝、康熙帝册封藏传佛教格鲁派首领;乾隆帝时礼待六世班禅2.1727年,清朝在西藏设置驻藏大臣,监督西藏地方政务;1751年,在西藏地方设立噶厦3.1793年,清朝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条,确立金瓶掣签制度台湾设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1.郑成功收复台湾2.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3.1885年,台湾正式建省,成为中国的一个行省二、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多民族国家【方向一:】各民族共同开拓辽阔疆域1.各民族为统一大业作出贡献(1)结束分裂,重新实现全国大一统的封建王朝①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全国,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秦朝的疆域,东至东海,西到陇西,北至长城一带,南达南海②280年,西晋结束三国分裂局面,统一全国③589年,隋统一全国,结束了自西晋末年以来长期分裂的局面④1279年,元朝完成了全国的统一,结束了我国历史上较长时期的政权分立局面,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2)局部统一①官渡之战为曹操以后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②4世纪后期,氐族苻氏建立的前秦逐渐强盛,并统一了黄河流域③439年,鲜卑族建立的北魏政权统一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④北宋建立后,宋太祖及其后继者陆续消灭南方割据政权,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2.各民族开发边疆,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1)秦朝:开凿灵渠,沟通湘江和漓江,连接了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2)三国时期:蜀汉在丞相诸葛亮的治理下,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加速了西南地区的开发;孙权派将军卫温率领万人船队到达夷洲,加强了大陆与台湾的联系(3)两晋时期:匈奴、鲜卑、氐、羯、羌等民族纷纷仿照中原统治建立民族政权,推动自身所在地区的发展(4)唐朝:吐蕃、突厥、回纥、靺鞨、南诏等民族政权为边疆地区开发作出重大贡献(5)两宋时期:契丹、女真、党项等民族政权为东北、西北地区开发作出重大贡献(6)元朝时期:境内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促进了各族经济、文化的发展与交融(7)郑成功在台湾设置府县,加强管理,加速了台湾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方向二:】中国古代疆域变化【专题专练】1.(上海嘉定·统考二模)中华多民族的交往与交融中华各民族在民族冲突与和平交往中,相互交往、交流和交融,促进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1)将上述图片所反映的历史内容,按时代顺序排列。(填写字母)(2)将上述图片按“民族冲突”与“和平交往”的交往方式进行分类。(填写字母)民族冲突:和平交往:(3)上述六幅图片的共同主题是(

)A.政权分立 B.民族交融 C.繁荣开放 D.社会变革(4)写出上述任一幅图片中蕴含的历史内涵。图,既又。2.(上海奉贤·统考二模)历史地图不仅蕴含了时间和空间信息,也承载着地图绘制者的认识。(1)上述四幅地图分别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四个朝代的疆域图。任选其中一幅,指出其代表的朝代,并简述判断理由(2)A、B疆域图中绘制有长城,C、D疆域图中则没有出现长城。C、D王朝时,长城还存在吗?简要解释你的回答。(3)上面四个朝代的疆域图具有哪一共同特征?3.(上海静安·统考二模)(一)从分裂走向统一在学校举办的历史学习周活动中,某班同学以“中国古代历史中的统一与分裂”为研究主题,开展了如下研究活动,请帮助他们完成活动记录。准备工作:材料收集。(1)材料整理:历史时期材料字母编号分裂①B三国两晋南北朝A辽宋夏金②统一秦朝③隋朝F④E(2)材料解读:围绕“中国古代历史中的统一与分裂”主题,材料⑤的统治者通过改革促进民族交融,为新的统一局面出现奠立了基础;材料⑥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巩固了统一局面。(填写字母)(3)研究结论:中国古代历史中,从短时段来看,分裂时期孕育着统一因素;从长时段来看,。4.(上海闵行·统考二模)从区域到整体,从碰撞到交融某校学生以“中国古代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为探究主题,收集了以下材料,并梳理出学习提纲。A.蕃人旧日不耕犁,相学如今种禾黍。……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王建《凉州行》B.马踏匈奴石雕

C.龙门石窟《帝后礼佛图》

D.《钦定藏内善后章程》E.某时期形势图

F.某朝形势图

(1)请将上列材料填入“学习提纲”中的相应位置。(填字母)“中国古代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学习提纲一、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_____二、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_____三、再塑“天下”,繁荣与开放______四、从政权并立、对峙到“大哉乾元”___、F五、安定边疆、巩固统一D(2)按照示例,完成任务。示例:以“大一统王朝对边疆地区的管辖”为研究主题,可以选择材料D或F。仿写:以为研究主题,可以选择材料(填字母)。(3)基于材料及所学,概括“中国古代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的特点。5.(上海闵行·统考二模)“时空”透视古代中国时间为经,空间为纬,为历史演进提供环境和舞台。请阅读下列材料,感悟古代中国的发展。A.“从黑龙江直流格尔必齐河到外兴安岭、直到海,岭南属于中国,岭北属于俄罗斯……”——中俄《尼布楚条约》B.“万里扶桑早挂弓,水犀军指岛门空。……海隅久念苍生困,耕凿从今九壤同。”——康熙,1683年《中秋日闻海上捷音》(1)将材料B至材料F中所反映的历史内容按时代顺序排列。(填字母)(2)将材料A至材料E所涉及的区域按方位填入下表。方位涉及区域(填入对应材料的字母代号)西北西南D东南东北(3)用一句话归纳以上材料中蕴含的历史主题。6.(上海金山·一模)民族交往、交流与交融A.《中国历史(第一册)》在春秋争霸的过程中……中原的“诸华”“诸夏”在同周边的我、狄、蛮、夷等民族长期交往和斗争中,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B.新疆伊犁将军府C.孝文帝改革时鲜卑族改用汉姓情况表鲜卑姓改为汉姓鲜卑姓改为汉姓拓跋元步六孤陆拔拔长孙贺兰贺……D.《步辇图》E.约1093年创作的反映契丹人饮茶风尚的壁画《茶作坊图》F.《中国历史上的大融合》当时大批汉、回回、畏兀儿商贾进入岭北,与蒙古族牧民进行大宗贸易,使岭北行省首府和林迅速发展为漠北的经济重地。(1)将上述材料反映的历史内容,按时代顺序排列。(填写字母)(2)民族交往、交流与交融有多种方式,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按照示例,将以下表述补充完整。示例:材料C体现出,孝文帝通过改革方式,促进民族交融。这一时期,北方地区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材料D体现出,统治者通过,促进吐蕃经济和社会发展。这一时期,民族交往、交融,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发展。材料F体现出,民族间通过贸易往来方式,促进当地经济发展。这一时期,。(3)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从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角度,谈谈你对中国古代史上民族交往、交流与交融的认识。7.(上海崇明·统考一模)民族交往、交流与交融(1)将上述材料按时序排列。(填写字母)(2)材料A反映了哪一次改革?材料B反映了哪一个重要的事件?(3)若要研究唐朝与吐蕃之间的民族关系,可以补充什么实物材料?请说明理由。8.(上海青浦·统考一模)中国历史上,各民族间的交流与互鉴对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以上材料,从不同角度反映了中国古代几个少数民族政权的发展状况。将其与所属民族对应。(填字母)契丹:

_______C_______

蒙古:满洲:

党项:(2)根据提示完成以下表格。材料视角信息A___________反映了西夏统治者仿效中原王朝铸造货币B政治和文化反映了元朝统治者仿效中原王朝建国号C文化反映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D___________反映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3)根据所学知识判断,这些少数民族政权学习和借鉴中原王朝的根本原因当是(

)A.彰显个人才干 B.巩固政权统治 C.传播中原文化 D.保护民族传统(4)据史书记载,上述民族在其崛起和建立政权的过程中,大都经历了由“不知稼穑(农业劳动)”“不事耕稼”到“农牧并举”“注重农桑”的转变。你如何认识这一变化?(5)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各民族相互学习、借鉴,少数民族对汉族的发展也产生过影响,例如_____________。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与交融中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参考答案1.【答案】(1)(2)A、CB、D、E、F(3)B(4)示例:图片A淝水之战古战场,既是前秦军队和东晋交战的见证,也可印证、校正或补充有关淝水之战的历史文献记载。图片B步辇图既反映唐朝的绘画艺术,也折射唐蕃之间的关系。图片C勾践剑与夫差矛既能反映春秋时期武器制作工艺水平,也能侧面反映春秋时期的社会状况。图片D孝文帝改革连环画既能反映创作者对孝文帝改革的认识,也反映孝文帝改革在后世的影响。图片E北宋榷场既是宋与辽、西夏互市的见证,也可印证、校正或补充宋与辽、西夏互市文献记载。图片F达赖、班禅金印既反映清朝金属工艺技术水平(文字书法艺术),也一定程度反映清政府管理西藏的方式(西藏的宗教信仰)(言之成理,即可)【解析】(1)根据材料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淝水之战是公元383年东晋和前秦之间发生在淝水(今安徽省寿县的东南方)的一场战争。B《步辇图》是唐朝画家阎立本的名作之一,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步辇图》的内容反映的是吐蕃(今西藏)王松赞干布迎娶文成公主入藏的事,是汉藏兄弟民族友好情谊的历史见证。C勾践剑与夫差矛反映的是春秋时期的吴越争霸。D反映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E北宋榷场反映的是北宋与辽、西夏的和。F达赖、班禅金印反映的是清朝对西藏的管辖。按照时代顺序排列为CADBEF。(2)根据材料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C反映的与战争有关,属于“民族冲突”;B、D、E、F反映的是民族间的和平交往。(3)根据材料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六幅图片从“民族冲突”或“和平交往”的方式促进了民族交融,故选B项。(4)开放性设问,结合上述材图片及所学知识,从上述六幅图片中任选一幅图片,按照格式,围绕所选图片的历史内涵作答,言之成理即可。如:图片A淝水之战古战场,既是前秦军队和东晋交战的见证,也可印证、校正或补充有关淝水之战的历史文献记载。图片B步辇图既反映唐朝的绘画艺术,也折射唐蕃之间的关系。图片C勾践剑与夫差矛既能反映春秋时期武器制作工艺水平,也能侧面反映春秋时期的社会状况。图片D孝文帝改革连环画既能反映创作者对孝文帝改革的认识,也反映孝文帝改革在后世的影响。图片E北宋榷场既是宋与辽、西夏互市的见证,也可印证、校正或补充宋与辽、西夏互市文献记载。图片F达赖、班禅金印既反映清朝金属工艺技术水平(文字书法艺术),也一定程度反映清政府管理西藏的方式(西藏的宗教信仰)。2.【答案】(1)①A图为西汉。理由:都城长安;北部与其相邻的是匈奴;有西域都护;出现河西四郡、长沙国等信息。②B图为秦朝。理由:都城咸阳;北部与其相邻的是匈奴,西部与其相邻的是羌;有辽东郡、会稽郡、陇西郡等信息。③C图为元朝。理由:都城大都;西部与其相邻的是察合台汗国;宣政院辖地;中书省、岭北行省、甘肃行省等信息。④D图为唐朝。理由:都城长安;西南部与其相邻的是吐蕃;出现安西、安北、安东都护府等信息。(2)存在。理由:A图为西汉,B图为秦朝,秦汉时期北方地区受到匈奴侵扰,长城客观上起到了防御匈奴南侵,保护中原政权的作用。C图为元朝,D图为唐朝,地图中虽未标示出长城,之前朝修建的长城遗存依然存在。或答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长城已经成了中华民族的象征,不管在地图中有没有呈现,但它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脊梁。不存在。理由:C图为元朝,D图为唐朝,这两个朝代的长城以北地区已经纳入其版图,不再具备防御功能,故地图中可以不标示,从这个意义上说长城已经不复存在。(3)国家统一,疆域辽阔等。【解析】(1)结合所学内容可知,A图为西汉。因为它的都城是长安;北部与其相邻的是匈奴;有西域都护;出现河西四郡、长沙国等信息。B图为秦朝。因为它的都城是咸阳;北部与其相邻的是匈奴,西部与其相邻的是羌;有辽东郡、会稽郡、陇西郡等信息。C图为元朝。因为它的都城是大都;西部与其相邻的是察合台汗国;宣政院辖地;中书省、岭北行省、甘肃行省等信息。D图为唐朝。因为都城是长安;西南部与其相邻的是吐蕃;出现安西、安北、安东都护府等信息。(2)结合所学内容可知,C、D图王朝时,长城还存在。因为A图为西汉,B图为秦朝,秦汉时期北方地区受到匈奴侵扰,长城客观上起到了防御匈奴南侵,保护中原政权的作用。C图为元朝,D图为唐朝,地图中虽未标示出长城,之前朝修建的长城遗存依然存在。(3)综合图示内容可以看出,这几个王朝的共同特征是都是国家统一、疆域辽阔的朝代。3.【答案】(1)①春秋战国、②D、③C、④清朝(2)⑤A、⑥F。(3)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解析】(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是我国古代历史上大动荡、大变革时期,这时期诸侯之间进行争霸、兼并战争,诸侯国数量逐渐减少,因此①处应是春秋战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岳飞是我国南宋时期抗金名将、军事家、战略家、民族英雄,他从二十岁起,曾先后四次从军,因此②处应是岳飞塑像。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统一全国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体制,在皇帝制下设置了三公九卿制,因此③对应的是三公九卿制示意图。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隋朝结束了南北朝时期分裂割据局面,统一了全国,并广设义仓、开通大运河等措施进行建设,因此隋朝对应的是大运河示意图。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清朝时期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理和控制,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为统一西北地区并将其纳入版图与准噶尔贵族进行的多次战争,加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因此④应是清朝。(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鲜卑族建立的北魏逐渐强大并统一了北方,北魏孝文帝进行汉化改革,主动学习中原地区先进的文化和典章制度,促进了民族交融,因此⑤处对应的是A孝文帝改革。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隋朝统一全国后,采取广设义仓、建设洛阳城、开通大运河等措施,大运河的开通贯通南北,加强了南北方经济文化的交流,巩固了统一局面,因此⑥对应的是F大运河示意图。(3)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是我国古代大动荡、大分裂时期,通过兼并战争最后秦统一全国,建立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三国两晋南北朝也是我国历史上大分裂时期,但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民族交融、北方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于581年隋统一全国,因此从短时段来看,分裂时期孕育着统一因素,从长时段来看,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4.【答案】(1)B;C;A;E注:以上材料大部分为教材原材料,注意熟悉教材书本,如果没有朝代信息也可结合相关特征进行推测。A.第二册P17课后材料:唐诗/王建/蕃人-唐朝B.马踏匈奴;霍去病墓前-汉朝C.第一册P102:龙门石窟北魏《帝后礼佛图》(局部)D.第二册P91相关史事:《钦定藏内善后章程》-清朝西藏E.第二册P29:北宋时期形势图F.第二册P51:元朝形势图根据朝代对应时代特征:关注单元标题、课标题(2)如以“民族之间的战争碰撞”为研究主题,可以选择材料B或E。如以“民族之间社会生活的交往交流”为研究主题,可以选择材料如以“民族之间经济文化的交往交流”为研究主题,可以选择材料(言之成理,即可给分。)注:设问意图为引导关注民族交往交流的方式或领域。要注意本大题都是围绕民族交融设问,所确定的主题不能反映民族交融,如:古代科技文化、古代经济等0分所确定的主题太过宽泛,无意义,如:民族交融、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0分重复引用提纲中内容不给分。(3)中国古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特点:从时空看,始终贯穿于历史进程中,空间范围不断扩展;从方式看,有冲突碰撞,也有和平往来;从内容看,体现在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等多方面,相互影响;从结果看,各民族在尊重差异的基础上相互学习、相互认同,促成了民族大交融。(答出一点,即给分)【解析】(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马踏匈奴石雕是汉朝骠骑将军霍去病墓石刻,反映的是西汉霍去病北击匈奴,属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的内容;龙门石窟《帝后礼佛图》(局部)创作于北魏年间,属于“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的内容;“蕃人旧日不耕犁,相学如今种禾黍。……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反映的是唐朝的民族交融,属于“再塑“天下”,繁荣与开放”的内容;E反映的是北宋时期形势图,属于“从政权并立、对峙到“大哉乾元””的内容。故填:B;C;A;E。(2)开放性设问,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选择一个研究主题并选择合适的材料,言之成理即可。如:以“民族之间的战争碰撞”为研究主题,可以选择材料B或E;以“民族之间社会生活的交往交流”为研究主题,可以选择材料A、C、E;以“民族之间经济文化的交往交流”为研究主题,可以选择材料A、E。(言之成理,即可给分。)(3)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特点:从时空看,始终贯穿于历史进程中,空间范围不断扩展;从方式看,有冲突碰撞,也有和平往来;从内容看,体现在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等多方面相互影响;从结果看,各民族在尊重差异的基础上相互学习、相互认同,促成了民族大交融。5.【答案】F、D、C、B13.西北:E;西南:C;东南:B;东北:A(2)古代中国边境的治理和巩固;古代中国疆域的拓展;古代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以上三个角度任选一个角度作答;言之有理即可得分)。【解析】(1)根据所学知识,B“万里扶桑早挂弓,水犀军指岛门空。……海隅久念苍生困,耕凿从今九壤同。”是1683年康熙所写,诗中壮志是因施琅收复台湾而发,清朝前期,1683年清军进入台湾,郑成功后代归顺清朝,1684年清朝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C宣政院印,元朝建立后,设宣政院加强对西藏的管辖。D《步辇图》是唐朝画家阎立本的代表作。E西域都护府复原图,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府,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F秦朝疆域图,咸阳是秦朝都城,公元前221年,秦国完成统一大业,建立秦朝,定都咸阳。因此材料B至材料F中所反映的历史内容按时代顺序排列是F、D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