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必刷卷02(南京专用)(解析版)_第1页
信息必刷卷02(南京专用)(解析版)_第2页
信息必刷卷02(南京专用)(解析版)_第3页
信息必刷卷02(南京专用)(解析版)_第4页
信息必刷卷02(南京专用)(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绝密★启用前2024年中考历史考前信息必刷卷02(南京专用)2024年南京中考历史试卷结构和内容未发生明显变化!2024年历史试卷共28题:25(选择题)+3(材料题),根据最新考试信息、样卷以及模拟考试可以发现:南京市的中考命题逐渐与江苏省其他地区保持一致,使得命题更加注重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学生的历史阅读能力、历史分析能力、历史解释能力、历史评价能力以及历史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中考题型将更灵活,减少记忆性试题、增加探究性、开放性、综合性试题的趋势,试题模样例如据材料说明,结合史实说明等,综上所述,归纳因素等,创设新材料新情境,需要密切关注。南京卷命题材料丰富多样:选择题题干通常会提供一段或多段材料,近年来,南京中考历史试题逐渐减少了记忆性试题的比例,创设新材料新情境,而增加了探究性、开放性和综合性试题的比重,这一趋势体现了对学生历史学科素养和综合能力的高度重视。例如本卷中第9、18、22、24题,更加注重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分析和运用,通过情境化、问题化的设计,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展现自己的历史学科素养。要求学生对材料或情境进行分析、推理和判断,从而得出自己的结论。这种试题形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综合性试题通常涉及多个历史知识点和多个学科领域,要求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解答。这种试题形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和综合能力,让学生在解决复杂问题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历史学科素养和综合素质。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史记》记载:“禹於是遂即天子位,南而朝天下,国号曰夏后,姓姒(si))氏。”材料反映的史实标志着(

)A.华夏族的形成 B.世袭制的确立C.早期国家的产生 D.郡县制的确立【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夏朝,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早期国家的产生,C项正确;华夏族在黄帝炎帝时期形成,排除A项;启继承王位,世袭制开始代替禅让制,排除B项;郡县制是秦始皇时期建立的,排除D项。故选C项。2.《宋书》中记载:“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由此可知(

)A.江南地区开始开发 B.经济重心完全南移C.南方经济超过北方 D.南方经济发展迅速【答案】D【解析】根据“‘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书》是南朝梁沈约撰的记述南朝刘宋一代历史的纪传体史书,材料反映了江南地区经济发展,农业丰收,手工业发达,江南地区得到开发,D项正确;江南地区的开发始于东汉末年,排除A项;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排除B项;题干内容没有对南北方的经济实力进行对比,无法说明南方经济超过北方,排除C项。故选D项。3.以下两张邮票所纪念的历史事件的共同作用是(

)图一:《玄奘西行求法》邮票图二:《鉴真大师像回国巡展》邮票A.开辟了沟通欧亚的丝绸之路 B.结束了政权分立状态C.为中外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 D.促进国力达到顶峰【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玄奘西行求法》、《鉴真大师像回国巡展》”和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唐朝时期,玄奘西行和鉴真东渡的事迹,他们为中外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C项正确;汉武帝时期开辟了沟通欧亚的丝绸之路,排除A项;隋朝统一结束了政权分立状态,排除B项;唐玄宗取得“开元盛世”促进国力达到顶峰,排除D项。故选C项。4.近日,古玉鉴赏专家和印章收藏者赵先生向记者展示了一枚元代玉印。这枚玉印品相完好,印文是阳刻朱文篆书“巡检司印”,该印使用的地方最有可能在如图中的(

)A.A地 B.B地 C.C地 D.D地【答案】D【解析】据题干“这枚玉印品相完好,印文是阳刻朱文篆书‘巡检司印’”和所学知识可知,元代在澎湖岛设置了澎湖巡检司,而图中的D处是澎湖,D项正确;A处是宣政院辖区,排除A项;B处是直属于中书省的“腹里”,排除B项;C处是甘肃行省,排除C项。故选D项。5.建筑是凝固的历史。如图所示的是隆宗门内的军机处,该建筑见证了(

)A.空前强化的君主专制 B.气势磅礴的皇家建筑C.“和同为一家”的汉藏关系 D.朝气蓬勃的经济发展【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清朝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中国古代君主专制达到顶峰,A项正确;军机处的建筑并不气势磅礴,排除B项;材料与藏族无关,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政治,而不是经济,排除D项。故选A项。6.有学者认为,太平天国起义的时候,正是资本主义列强侵入中国的时候,列强和封建势力结合在一起,就变成了凶恶的敌人,单纯的农民战争遇到这样的敌人,就不能不失败。该观点旨在表明太平天国()A.把反侵略作为的侧重点 B.改变了中国社会性质C.肩负起了反侵略反封建的双重使命 D.缺乏正确理论的指导【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太平天国起义的时候,正是资本主义列强侵入中国的时候,列强和封建势力结合在一起,就变成了凶恶的敌人”可知,材料反映出太平天国运动既反封建,又反侵略,即承担了反侵略反封建的双重使命,C项正确;太平天国运动主要是反对清王朝,排除A项;太平天国运动最终失败,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排除B项;太平天国运动缺乏正确理论的指导,但材料反映的是太平天国运动的双重使命,排除D项。故选C项。7.洋务派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发展近代军事工业,如安庆内军械所、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天津机器制造局等,生产了大量武器、子弹、火药,为军队提供了许多先进武器装备。以上材料可以用来说明洋务运动(

)A.促进西方先进思想在中国传播 B.推动了中国经济发展C.使中国迈出了近代化的第一步 D.使中国军事实力提升【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生产了大量武器、子弹、火药,为军队提供了许多先进武器装备”可知,洋务派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办军事工业,为军队提供了先进武器装备,增强了中国的军事实力,D项正确;题干信息反映的是洋务运动促进军事工业的发展,未涉及西方先进思想的传播,排除A项;题干信息主要反映了洋务运动增强了中国军事实力,未体现推动了中国经济发展,排除B项;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但材料主要反映的是洋务运动增强了中国的军事实力,排除C项。故选D项。8.题图记录的重大历史事件是(

)A.新文化运动 B.护国战争 C.五四运动 D.一二·九运动【答案】C【解析】根据左图中游行的场景和右图中“民国八年”可知,1919年5月4日,北京学生在天安门前发表宣言,并举行示威游行,五四运动爆发,C项正确;新文化运动开始于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更名为《新青年》),排除A项;护国战争是辛亥革命后发动的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运动,由北洋军、护国军等多个军队参与,于1915年12月至1916年7月在中国西南、华南、华东地区展开,排除B项;一二·九运动是发生在1935年的一场抗日爱国运动,排除D项。故选C项。9.与如图所示“光荣证”直接相关的史事是(

)A.平型关大捷 B.挺进大别山 C.百团大战 D.南京解放【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光荣证”上的信息,“渡江船工、一九四九年四月”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指解放战争时期,为渡江作战的船工颁发的“光荣证”,与此直接相关的事件是渡江战役和南京解放,D项正确;平型关大捷发生于1937年9月,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A项;1947年夏,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与时间不符,排除B项;百团大战发生在1940年下半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10.如图所示成就的取得得益于(

)A.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开展 B.“一五”计划的实施C.“大跃进”运动的进行 D.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推动【答案】B【解析】题干图片为“1952年和1957年我国工农业主要产品产量示意图”分析示意图可知,从1952年到1957年,我国的钢、原油、煤和粮的产量都得到了提高,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可知,数据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1953-1957年“一五”计划的实施。一五计划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B项正确;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开展与“钢、原油”等无关,排除A项;“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开始于1958年,排除CD项。故选B项。11.如图反映的是20世纪晚期中国农业结构变化趋势。造成这种趋势产生的原因是(

)项目1978年1985年1990年农业结构种植业79.369.364.7牧业15.522.125.8林业3.65.24.3渔业1.63.55.4A.土地制度的根本性变革 B.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C.农民生产自主权的扩大 D.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从1978年到1990年中国农业结构发生变化,种植业占比下降,但仍占主要位置,粮食作物占比下降,经济作物占比增加,牧林渔业占比增加,改革开放以来农民生产自主权扩大,农民从事更多产值高的行业,满足市场需要,C项正确;土地使用制度带有根本性的改革,打破了土地长期无偿、无限期、无流动、单一行政手段的划拨制度,创立了以市场手段配置土地的新制度,没有造成农业结构的变化,排除A项;1992年市场经济体制确立,排除B项;1997年,我国从沿海到沿江、从沿边到内陆,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开放的新格局逐步形成,排除D项。故选C项。12.《反分裂国家法》指出:“以和平方式实现祖国统一,最符合台湾海峡两岸同胞的根本利益。国家以最大的诚意,尽最大的努力,实现和平统一。”实现和平统一的前提是(

)A.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B.实现直接“三通”C.加强经济密切合作 D.增强国家军事实力【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可知,一个中国原则是指大陆台湾同属一个中国的原则。它是在中国人民捍卫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正义斗争中形成的,具有不可动摇的事实和法理基础。祖国统一是海峡两岸人民的共同心愿,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是坚持一个中国原则,A项正确;两岸“三通”是指台湾海峡两岸之间双向的直接通邮、通商与通航,是给客运与物流行业带来机遇、增强民族凝聚力的政策措施,排除B项;实现和平统一是政治层面的问题,加强经济密切合作是表现或者方式之一,而不是前提,排除C项;增强国家军事实力是实现合同统一的一个重要要素,而不是前提,排除D项。故选A项。13.某校历史兴趣小组准备做一期黑板报,下列图片是他们搜集到的部分资料,由此可知,他们黑板报的主题是(

)“辽宁舰”歼-20战机核导弹方队A.科技强军、钢铁长城 B.科技创新、人民幸福C.民族团结、共同繁荣 D.社会生活、日新月异【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片中的辽宁舰、歼—20战机、核导弹方队等都体现了我国科技的飞速发展和强大的国防力量,强大的国防铸就了中华民族的钢铁长城,保障了我国的和平建设。该次活动的主题是科技强军、钢铁长城,A项正确;三幅图的主题是中国科技、军事实力的发展,没有体现人民的幸福生活、民族团结、社会生活,排除BCD项。故选A项。14.两河流域形成的苏美尔文明,是迄今为止最早的文明,但是后来建立的古巴比伦成了两河文明的代表。下列成果属于“两河文明”的是(

)A. B.C.D.【答案】B【解析】据材料“两河文明”并结合所学可知,《汉谟拉比法典》是两河流域古巴比伦王国时期颁布的法典,而B项就是刻在石柱上的《汉谟拉比法典》,B项正确;A是古埃及文明的代表金字塔,C是古印度文明的代表种姓制度,D是古希腊雅典文明的代表帕特农神庙,排除ACD项。故选B项。15.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下列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A.公元前509年,罗马共和国建立B.亚历山大东征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大交汇C.公元前331年,亚历山大与波斯会战,一年后,波斯帝国灭亡D.元老院任命凯撒为终身独裁官【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亚历山大东征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大交汇”是对亚历山大东征意义的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属于历史解释,B项正确;“公元前509年,罗马共和国建立”是对罗马共和国建立的客观陈述,属于历史史实,排除A项;“公元前331年,亚历山大与波斯会战,一年后,波斯帝国灭亡”是对亚历山大东征过程的客观陈述,属于历史史实,排除C项;“元老院任命凯撒为终身独裁官”是对凯撒相关活动的客观陈述,属于历史史实,排除D项。故选B项。16.与下面人物相关的帝国或王国,按建立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屋大维②亚历山大③查士丁尼一世④克洛维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②①④③ D.④③①②【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4世纪,亚历山大东征建立庞大的帝国;公元前27年屋大维首创元首制,罗马进入罗马帝国时代;公元481年,克洛维建立法兰克王国;527年,查士丁尼继任为东罗马帝国皇帝;故正确的排列顺序是②①④③,C项正确;其他排序均错误,排除ABD三项,故选C项。17.如图所示知识结构图中,“?”处应填入的内容是(

)A.法兰克王国的分裂 B.欧洲庄园发展壮大C.欧洲国家走向近代 D.西欧城市日渐兴起【答案】C【解析】根据图示可知,14世纪中叶以后,欧洲社会出现了一些新变化,农村出现的租地农场,城市市民阶层壮大,大学自治权扩大,思想领域兴起了文艺复兴运动,这些变化推动了欧洲由封建社会走向近代资本主义社会,C项正确;843年,法兰克王国分裂,排除A项;租地农场出现在庄园制度衰败之后,排除B项;从10世纪起,西欧城市日渐兴起,与结构图中的现象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18.战争换来的独立,并没有实现国家的稳定和繁荣。于是,在宣布独立11年后的1787年,来自各州的代表终于在费城坐在了一起。这间只有一百多平米的独立厅,曾经签署过著名的《独立宣言》,如今,代表们要在这里协商新国家的未来。美国历史上有名的制宪会议开始了。材料中“协商新国家的未来”指的是(

)A.制定了“第一个人权宣言” B.制定了分权制衡原则C.增强了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 D.维护了国家统一【答案】B【解析】据题干“如今,代表们要在这里协商新国家的未来。美国历史上有名的制宪会议开始了”和所学知识可知,1787年,各州派出代表齐聚费城由华盛顿主持召开了制宪会议,最终制定出美国宪法。宪法依据分权制衡原则设计了一个联邦制共和国: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总统、国会与最高法院及其相关机构各司其职,相互制衡;联邦政府与地方政府分享权力;总统和议员由选举产生,B项正确;“第一个人权宣言”是《独立宣言》,A项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增强了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是罗斯福,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维护了国家统一,是美国南北战争,排除D项。故选B项。19.下列属于工业革命所带来的影响的一组选项是(

)①现代大工厂制度建立②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直接对立阶级③人类进入了“信息时代”④证明资本主义制度优越于封建制度。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答案】D【解析】依据课本知识可知,伴随着蒸汽机的广泛使用,现代大工厂制度建立;工业革命使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直接对立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工业革命创造巨大的生产力,证明资本主义制度优越于封建制度,选择①②④,D项正确;第三次科技革命把人类带入信息时代,排除含有③的ABC项。故选D项。20.历史研究需要参考相关资料。如图参考资料最适合的研究主题是(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林肯:美国南北战争领导者》《明治维新--日本历史重大转折》A.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B.工业革命的兴起C.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 D.世界市场的形成【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林肯:美国南北战争领导者》《明治维新--日本历史重大转折》”和所学可知,俄国1861年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都通过改革的方式建立了资本主义制度,美国南北战争通过革命的方式进一步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障碍,巩固了资本主义制度。由此可知,俄国1861年改革、美国内战、日本明治维新属于资本主义制度的巩固和扩展,C项正确;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是英、美、法国确立资本主义道路,排除A项;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机标志着工业革命的兴起,排除B项;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形成,排除D项。故选C项。21.阅读下列表格,导致表中数据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1880—1920年世界石油年产量的变化年份/年1880190019101920产量/亿吨0.040.210.460.94A.蒸汽机的改良 B.火车的发明 C.内燃机的应用 D.电灯的发明【答案】C【解析】根据表格可知,1880—1920年,世界石油年产量持续增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内燃机的发明是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应用技术领域的重要成就,以内燃机为动力的交通工具的出现,导致对石油的使用量增多,由此推动了世界石油产量的持续增长,C项正确;蒸汽机的改良是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主要动力来源是煤炭,而不是石油,排除A项;火车的动力机器是蒸汽机,属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就,排除B项;电灯的发明属于第二次工业革命,但是与石油产量变化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22.图1、图2所示的苏联宣传画应创作于(

)图1《开足马力,全速前进:五年计划,四年完成!》图2《在集体农庄务农是我们最大的幸福》A.列宁时代 B.斯大林时代 C.赫鲁晓夫时代 D.戈尔巴乔夫时代【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开足马力,全速前进:五年计划,四年完成!》和《在集体农庄务农是我们最大的幸福》”和结合所学知识,题干反映的信息是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属于斯大林执政时期,B项正确;列宁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缔造者,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执政党的创建者,他成功地领导了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使社会主义由科学理论转变为伟大实践,排除A项;赫鲁晓夫上台后,针对斯大林体制的弊端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批判个人崇拜、平反冤假错案等,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苏联模式,排除C项;戈尔巴乔夫改革导致苏联最终解体,排除D项。故选B项。23.制作时间轴是学好历史的方法之一。从如图所示时间轴中,可了解到(

)A.欧洲战事经历了八年之久 B.战争的转折发生在诺曼底C.美国自始至终都参与战争 D.团结是战胜法西斯的法宝【答案】D【解析】结合图示时间轴和所学知识可知,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为战胜法西斯提供了重要保障,因此,团结是战胜法西斯的法宝,D项正确;欧洲战事经历了六年之久,排除A项;战争的转折是斯大林格勒战役,排除B项;美国自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才参战,排除C项。故选D项。24.如图中上臂佩戴有“美元”臂章的士兵把西欧捆绑在“HATO”(“北约”)火箭上,漫画意在说明(

)A.美国推动西欧走向联合 B.美苏全面冷战对峙C.美国推行霸权主义政策 D.多极化趋势的到来【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苏联是世界上两个超级大国,为了争夺世界霸权开始了长达十年的争斗,1947年3月12日,美国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冷战开始。根据材料佩戴有“美元”臂章的士兵把西欧捆绑在“HATO”(“北约”)火箭上可知是美国推行霸权主义政策,企图利用北约控制西欧,C项正确;根据漫画可知美国是为了控制西欧,并不是美国推动西欧走向联合,排除A项;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集团的建立标志着美苏全面冷战对峙,排除B项;多极化趋势在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后不断增强,排除D项。故选C项。25.下面是1965年至2010年全球国际移民数量的变化情况图。据此图判断,下列相关表述正确的是(

)A.现代社会妇女地位逐步提高 B.当今国际移民的全球化趋势增强C.人类命运共同体形成 D.现代社会贫富差距拉大【答案】B【解析】观察题干“1965年至2010年全球国际移民数量的变化情况图”可知,全球国际移民数量持续增长,说明当今国际移民的全球化趋势增强,B项正确;题干反映的是全球移民数量没有涉及妇女地位,排除A项;人类命运共同体形成表述错误,排除C项;题干反映的是全球国际移民数量的变化情况,不能说明现代社会贫富差距拉大,排除D项。故选B项。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35分。26.阅读下列材料。(10分)材料一喜欢面食的北方人骤然增加,一时冬小麦成为稀缺粮食,为了满足需求,南宋朝廷多次下诏劝民种麦……在北方移民的推动下出现了稻麦复种制,农作物一年两熟使土地利用率从100%发展到200%,进而在亚热带地理条件的支撑下,为江南赢得了经济重心的地位。——《中国历史地理十五讲》材料二清政府宣布向垦荒农民提供耕牛、农具和种子,并以招民劝垦之多寡作为官员考成的标准。……政府还十分注意治理河流,兴修水利,这些都促进了垦荒的进程。……大规模地推广高产作物和精耕细作,提高农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简明中国历史读本》(1)结合所学知识,南宋产量居首位的是哪种农作物?根据材料一、“北方人”南移引起农业上哪些变化?(4分)(2)据材料二、归纳清政府鼓励垦荒的措施。结合所学,说出一种“高产作物”。(4分)(3)综上所述,概括推动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主要条件。(2分)【答案】(1)农作物:水稻。(2分)变化:冬小麦成为稀缺粮食;出现了稻麦复种制,为江南赢得了经济重心的地位。(2分)(2)措施:向垦荒农民提供耕牛、农具和种子;调整官员考成的标准;注意治理河流,兴修水利。(2分)高产作物:玉米或甘薯。(2分)(3)主要条件:劳动力的增加;生产技术的革新;土地利用率提高;高产作物的推广;政府的重视。(2分)【解析】(1)农作物:结合所学宋代农业发展的相关知识可知,南宋时期水稻的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变化:根据材料一“喜欢面食的北方人骤然增加,一时冬小麦成为稀缺粮食”可得出变化是冬小麦成为稀缺粮食;根据材料一“在北方移民的推动下出现了稻麦复种制,农作物一年两熟使土地利用率从100%发展到200%,进而在亚热带地理条件的支撑下,为江南赢得了经济重心的地位”看得出变化是出现了稻麦复种制,为江南赢得了经济重心的地位。(2)措施:根据材料二“清政府宣布向垦荒农民提供耕牛、农具和种子”可得出措施是向垦荒农民提供耕牛、农具和种子;根据材料二“并以招民劝垦之多寡作为官员考成的标准”可得出措施是调整官员考成的标准;根据材料二“政府还十分注意治理河流,兴修水利,这些都促进了垦荒的进程”可得出措施是注意治理河流,兴修水利。高产作物:结合所学明清时期传入中国的农作物进行分析可得出。例如,玉米或甘薯。(3)主要条件:结合上述材料涉及的北民南迁、清政府的垦荒措施,并从劳动力、生产技术、高产作物的引进以及政府角度进行分析。例如劳动力的增加;生产技术的革新;土地利用率提高;高产作物的推广;政府的重视等,都是影响农作物发展的主要条件。27.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得以存续的灵魂,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的历史责任。(12分)材料一:“是故诸侯之博大,天子之害也……万物莫如身之至贵也,位之至尊也,主威之重,主势之隆也。——《韩非子》材料二:“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后渐衰微,终必复振。”——陈寅恪《宋史职宫志考正》材料三:1915年,《青年杂志》在发刊词中称:今日之社会制度、人心思想,悉自周、汉两代而来——周礼崇尚虚文,汉则罢黜百家而尊儒重道。……(这些制度、思想)无一不与社会现实生活背道而驰。倘不改弦而更张之(注:去旧更新),则社会永无宁日。材料四:民法典汲取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崇德尊法”思想。礼法结合、德主刑辅是中华法系的基本特征与结构。民法典注重发挥道德教化在培育民法文化、滋养民法精神、促进民法实施、增进社会文明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最鲜明的体现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民法典的编纂中,将民法的技术性、规范性与核心价值观的引领性有机结合起来。——易军《民法典:植根中华文化彰显民族智慧》(1)概括一中韩非子思想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秦朝实践法家思想方面的做法。(4分)(2)概括材料二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文化繁荣的原因。(2分)(3)指出材料三中《青年杂志》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简要说明这种态度出现的社会根源。(4分)(4)结合材料四,说明中国民法典的是如何“植根中华文化,彰显民族智慧”的?(2分)【答案】(1)君权至上,天子至高无上;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统一六国建立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4分)(2)宋朝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最顶峰;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的繁荣;市民阶层的扩大。(2分)(3)否定传统文化;抨击封旧道德和旧文化;根源:西方列强侵略加深;民族危机不断加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加深;北洋军阀黑暗统治。(4分)(4)发挥道德教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2分)【解析】(1)特点:根据“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万物莫如身之至贵也,位之至尊也,主威之重,主势之隆也”得出是依法治国,君权至上,天子至高无上,加强君主专制,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做法:实践结合所学内容可知秦朝统一六国建立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体现的是法家思想建立中央集权。另外,秦朝以法家思想为治国思想,实行严刑峻法。(2)观点:观点根据“造极于赵宋之世”可知宋朝是中国古代的文化和科技巅峰。原因: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宋代出现了活字印刷术,指南针开始应用于航海,火药应用于战争。原因主要和政治稳定,经济发达,商品经济的发展,以及城市的繁荣;市民阶层的扩大等。(3)态度:根据“(这些制度、思想)无一不与社会现实生活背道而驰。倘不改弦而更张之(注:去旧更新),则社会永无宁日”可知《青年杂志》对待传统文化史否定传统文化;抨击封旧道德和旧文化。根源:根据材料“无一不与社会现实生活背道而驰。倘不改弦而更张之(注:去旧更新),则社会永无宁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中国社会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加剧,西方思想的冲击,使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态度产生很大的变化。因此,出现这种全盘否定传统文化的根源是西方列强侵略加深;民族危机不断加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加深;北洋军阀黑暗统治。(4)说明:本题为开放性试题,没有固定答案。综合材料内容并结合所学进行作答,言之有理即可。如中国民法典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在社会上发发挥道德教化的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一结合起来,有益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28.近代以来欧洲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材料一文艺复兴发源于意大利,这与意大利城市生活的发展有很大关系。意大利的城市以工商业和银行业致富,城市生活丰富多彩,世俗生活和个人的发展受到重视,这为思想文化的发展和繁荣提供了沃土。在当时意大利的社会生活中,才干、手段和金钱代替了出身门第,成为任何出身的人爬上社会高层的阶梯。———摘编自杨宁——《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材料二英国革命的最大成果,也是它在现代民主政治创制试验方面的最大成就,是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政体。美国革命的首创性在于……孟德斯鸠“以权力制约权力”的学说在政府体制的设计方面得到较好的贯彻。——摘编自马克垚《世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