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第四章_第1页
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第四章_第2页
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第四章_第3页
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第四章_第4页
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第四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第四章本章备课说明一、本章课标要求基于《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本章课标要求如下:1.借助地图和相关资料,举例描述中国农业、工业等生产活动的分布,并用实例说明科学技术在产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2.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说明中国交通运输线的分布特征,以及高速公路、高速铁路的快速发展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2022年版课标中添加了“高速公路、高速铁路的快速发展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教师课上可适当补充。本章内容是在中国自然地理知识学习基础上过渡到部门地理的学习,以自然地理为基础,学习交通运输业发展、工农业的分布与发展。结合图表和相关资料,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分析、归纳得出中国交通线、农业和工业的分布特点,形成从区域的视角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意识和习惯,培养区域认知素养;结合图文资料,学生能够归纳影响交通运输、农业和工业布局的因素,形成从地理综合的视角看待和分析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培养综合思维素养;通过设计旅游线路或规划工农业布局或通过实地考察研学、野外考察等方式,学生可以培养地理实践能力;通过学习工农业因地制宜,学生能够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人地协调观;通过学习“科学技术在产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高速公路、高速铁路的快速发展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等知识,学生能够产生科学探究的兴趣与情怀,提升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二、本章教材分析“中国的经济发展”是课标要求中认识中国全貌的重要内容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飞速发展,但与世界经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学习本章内容,旨在引导学生认识我国经济发展现状,展望经济发展前景,形成经济可持续发展观念。本章内容共分三部分。第一节:交通运输。交通运输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先行官”,本节内容共有两个标题,思路也非常明确。教材首先介绍了如何选择合理的交通运输方式,接着介绍了我国铁路干线的分布。第二节:农业。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本节共分四个标题:“农业及其重要性”“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走科技强农之路”。通过学习,学生能够对农业的重要作用、农业在我国的地区分布状况、发展农业的策略和原则以及我国农业今后的发展方向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第三节:工业。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也是国家经济自主、政治独立、国防现代化的根本保证。本节教材内容分为“工业及其重要性”“我国工业的分布”和“蓬勃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这三部分内容前后联系,形成一个整体。教材内容贯串的一条主线是发展工业的重要性—我国工业的分布现状—工业未来发展的方向。教材内容的选取遵循“地理要素采用单独列出和区域地理结合的两种方式”的设计思路。教材的内容立足于实际生活,教学内容生活化、活动化,以践行“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为理念,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三、本章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学习地理知识的初步方法,具有一定读图、识图能力,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地理表象探究规律和成因的能力尚待提高。本章教材在内容编排上简明扼要,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年龄特征、学习基础和接受能力,重点突出,资料丰富,密切联系实际,知识呈现方式活泼多样,能够引发学生思考。大量使用的柱状增长示意图和专题地图,为培养学生读图、析图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提供了支持。我国交通运输业蓬勃发展,在生活中也处处可见“交通”,因此学生对“交通运输”这节并不陌生;学生在世界地理下册中印度和东南亚等地区的学习中已经初步了解了影响农业布局的主要因素,在第三章中又学习了各类土地资源的地区分布及其成因,这都为本章学习农业奠定了良好的知识基础;学生对工业没有直接的生活体验,教材知识较抽象,教学中应考虑学生的心智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从生活实例入手,多联系实际。因此,教学过程应通过自学学习和合作探究等方式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交通运输第1课时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设计说明本节课程设计以案例分析创设情境的方式展开学习:案例分析1认识交通运输的重要性;案例分析2对比各种运输方式的特点;案例分析3创设各种情境选择交通运输方式。上述设计引导学生通过对地理知识灵活运用,掌握解决各种生活问题的方法,以培养地理实践能力。学习目标1.了解交通运输的定义及交通运输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2.能够结合具体的实例掌握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3.学会根据不同情况选择合适的交通运输方式。重点难点重点:1.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2.结合具体情境选择合适的交通运输方式。难点:根据不同的运输特点选择合适的交通运输方式。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创设情境法、比较分析法、读图分析法。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检查学生调查情况。1.你平时上学乘坐哪种交通工具?2.你父母上下班乘坐哪种交通工具?3.你知道或了解哪些交通工具?二、学习任务教学模块教学活动设计意图教师:利用《交通运输工具的变化》视频导入新课。视频从独轮车—自行车—摩托车—小轿车—高铁的变化,让学生认识到中国交通运输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感受祖国的强大,产生自豪感。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有比较强的代入感,为正式授课作铺垫。1.“经济发展的先行官”教师:出示案例分析,根据下面两则资料,说一说交通运输的重要性。资料一中国西部地区煤炭资源丰富,东部沿海能源缺乏。山西、陕西、内蒙古西部煤炭产量大、外运量大,每年经铁路和公路向东部地区运输煤炭约2.5亿多吨。资料二左宗棠是湖南湘阴人,隶属于今天的岳阳市。史料记载,左宗棠第三次进京赶考的时间是1837年12月初,到北京的时间是1838年2月,他花费在路上的时间是两个多月将近三个月。现在从岳阳乘坐高铁到北京只需要六个多小时。学生回答,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答案合理即可。总结:交通运输业是指利用各种运输工具,促使客、货沿特定的路线实现空间位移的物质生产部门,它起着连接农业与工业、生产与消费、乡村与城市的纽带作用。交通运输不仅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还对社会经济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所以人们把交通运输形象地比喻为“经济发展的先行官”。2.交通运输的发展教师:展示图片:手提肩扛、牲畜驮运、汽车、火车、轮船、飞机、管道。对比古代和现代的交通运输,了解古代和现代分别有哪些交通运输方式。学生:古代—手提肩扛、牲畜驮运等。现代—公路运输、铁路运输、水路运输、航空运输、管道运输等。通过阅读、讨论、总结归纳,让学生从案例中直观地感受交通运输的重要性。采用展示实物图的方式了解交通运输的发展历程,直观性强,直观易懂,吸引学生快速进入课堂状态。点拨:古代交通运输从最早的依靠人力,发展到后来的依靠畜力、水力;现代运输是指使用汽车、火车、船舶、飞机等运输工具,把人或物从一个地方运输到另一个地方。公路运输、铁路运输、水路运输、航空运输、管道运输是主要的现代交通运输方式。过渡:现代交通运输方式的运输工具不同,各具特点。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各种交通方式的特点。3.各种交通方式的特点教师:分别展示从上海到武汉,搭乘飞机、长途大巴、动车和普通列车的费用。学生:航空最贵,其次是铁路运输,公路运输较便宜。(提示:可以分别从时间和费用两方面来分析)教师:按运输费用从高到低依次是航空、高铁、长途客车、普通列车,而所用时间正好相反。展示运输量数据:一架货运飞机,一次载重可在100吨以上。一艘散装货轮,一次运量可达几万吨至几十万吨。一辆载货卡车,一次运量可达几吨至几十吨。一列货运列车,一次运量可达上千吨。按运量从大到小,依次是货轮、货运列车、载货卡车、货运飞机。展示交通运输速度数据:飞机:时速400~1000千米。火车:时速80~350千米。汽车:时速60~120千米。海轮:时速30~40千米。学生回答。按速度从高到低,依次是飞机、火车、汽车、海轮。教师出示五种运输方式图片,补充点拨运输方式的优点和不足。结合实例信息,运用对比法学习各种交通方式的特点,培养提取信息的能力和归纳总结的能力。比较法能够带给学生更加鲜活、形象、立体的学习体验,对于掌握地理事物之间的共性与差异有着深远的教学意义。总结归纳:教师出示表格,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运输方式运量运费运速铁路公路水路航空学生讨论,填表总结。4.不同运输方式的选择承转:我们通过了解不同运输方式具有不同的特点,可以根据需要选择有利于我们生产生活的出行方式和路线。教师: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生活,谈谈在生活中所要运用到的交通工具,并让学生思考我们在选择交通工具出行时考虑的因素有哪些。【合作探究】——案例分析,请学生根据情况,选择合适的交通运输方式,并说明理由。(1)客运:A.乌鲁木齐某学校的王校长接到去北京开会的通知,要求第二天必须赶到。B.刘晓和妈妈准备暑假从石家庄到香港旅游。她们想选择比较经济的旅行方案。C.周强和同学约好,国庆长假期间从重庆到武汉,沿途观赏三峡风光。(2)货运:A.1吨活鱼从北京郊区的水库运往城区。B.5000吨钢材由上海运往济南。C.1万吨大米从大连运往广州。D.某市天然气公司的天然气输送到全市每个家庭。学生:(1)航空运输、铁路运输、水路运输。(2)公路运输、铁路运输、水路运输、管道运输。教师:贵重或者急需且数量不大的—航空运输。容易死亡或者变质的—公路运输。大宗、笨重的货物远距离运输—铁路运输、水路运输。气体或液体—管道运输。让学生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并让学生自己判断哪一种对比方法更直观。采用案例分析法进行学习,让学生身临其境。通过模拟或者重现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场景,让学生把自己代入案例场景中,学会根据各种运输方式的特点,选择合适的交通方式。三、过程性评价随堂练习。四、课堂小结我们要在掌握合理利用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理论知识以后,积极将理论落实到现实生活中,为生产和生活服务,同时为在与家人、朋友出行的时候出一份力,体会地理就在我们身边的乐趣。五、布置作业建议所有学生完成《七彩作业》本课时的【基础通关】和【能力突破】,有能力的学生可以同时完成【素养达标】和【考点专练】。六、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第2课时我国铁路干线的分布设计说明本节课设计用中国高铁超燃视频引入,让学生充满激情地进入新课学习,通过自主学习认识中国铁路运输的地位、发展和我国铁路干线的分布,运用合作学习的方式掌握我国主要的铁路干线和铁路枢纽,以合作探究的模式设计旅游路线,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培养地理实践能力。学习目标1.运用资料分析了解我国铁路分布的东西差异。2.运用地图找出并掌握我国主要的铁路干线和铁路枢纽。3.结合生活实际设计合理、经济的旅游路线。4.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说明中国高速铁路的分布和快速发展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重点难点重点:1.掌握我国主要的铁路干线和铁路枢纽。2.结合生活实际设计合理、经济的旅游路线。难点:我国主要铁路干线及铁路枢纽的分布。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创设情境法、比较分析法、读图分析法、总结归纳法。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中国高速铁路,常被简称为“中国高铁”。中国是世界上高速铁路发展最快、系统技术最全、集成能力最强、运营里程最长、运营速度最高、在建规模最大的国家。搜集相关资料,说一说你对中国高铁“八纵八横”高速铁路网的宏大蓝图了解多少。二、学习任务教学模块教学活动设计意图导入:利用超燃视频《中国高铁,有多牛》导入新课。视频展示中国高铁总里程、世界第一高寒高铁、亚洲最大的火车站、世界首条沙漠高铁、磁悬浮列车等精彩篇章,让学生感受中国高铁的魅力,看到响彻世界、领跑全球的世界名片——中国高铁。本节课我们将以我国铁路干线的分布为例,探讨交通线路的分布特点。1.我国铁路干线的分布自主学习。教师:铁路、公路、水运、空运等构成我国现代立体交通运输网络。出示四种交通运输方式的图片和我国立体交通网络初具规模材料,引导学生回答问题。(1)在各种交通运输方式中,是我国最重要的交通运输方式之一。

(2)发展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我国铁路里程,分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经过多年建设,我国形成较为的铁路运输网络。改革开放以后,我国铁路建设速度,铁路建设标准逐步,高速铁路网正在形式。

学生:(1)铁路运输是我国最重要的交通运输方式之一。(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我国铁路里程短,分布零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经过多年建设,我国形成较为完整的铁路运输网络。改革开放以后,我国铁路建设速度加快,铁路建设标准逐步提高,高速铁路网正在形成。教师点拨:铁路运输的发展历程。合作学习。教师:展示中国主要铁路的分布图、中国地形图、中国气候图、中国人口密度分布图,以小组为单位探讨我国铁路分布的东西差异,并说明理由。展示要求:声音洪亮,语言流畅,表达清晰;各小组认真倾听,积极补充质疑。学生:东部稠密,西部稀疏。东部地形平坦,气候温暖湿润,人口稠密,所以东部铁路网稠密。教师点拨:交通网线分布特点:东部交通发达,交通线路密集;西部交通欠发达,交通线路稀疏。影响交通干线分布的因素,可分为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具体表现如下:自然因素:地形条件、气候条件(温度、降水)。人文因素:城市、人口分布、社会资源、经济发展水平。2.主要铁路干线合作学习。教师:出示学习任务单和互学要求,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87—89页内容,合作学习完成下列题目。(1)从铁路的基本延伸方向来看,我国主要铁路干线可以分为干线和干线两大组。在铁路干线交会处,多形成重要的,如北京、上海、郑州等。

(2)读“我国铁路干线分布图”,完成下表。南北铁路干线(自东向西排列)东西铁路干线(自北向南排列)(3)完成教材第88页活动题第1题,了解铁路线的命名方式。(4)在教材第88页图4.5中国普速铁路干线分布示意中找出起讫点相同的铁路干线与高速铁路。展示要求:大方自信,声音洪亮,逻辑清晰,语言流畅;其他小组认真倾听,积极补充质疑。学生:(1)从铁路的基本延伸方向来看,我国主要铁路干线可以分为南北干线和东西干线两大组。在铁路干线交会处,多形成重要的铁路枢纽,如北京、上海、郑州等。(2)(3)①湘黔线。名称分析:“湘”是湖南省的简称,“黔”是贵州省的简称。命名方式:用起讫点所在省级行政单位的简称命名。②兰新线。名称分析:“兰”是兰州市的简称,“新”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简称。命名方式:用起讫点所在城市和所在省级行政单位的简称命名。(4)起讫点相同的铁路干线与高速铁路是京沪高铁与京沪线、京广高铁与京广线、哈大高铁与哈大线、沪杭高铁与沪杭线。教师点拨:(1)出示中国铁路网分布图,在图中试着找出“三横六纵”铁路网。(2)总结铁路线的命名方式。(3)展示福厦高铁图文资料,探讨中国高铁建设的意义。学生:各抒己见,合理即可。教师:福厦高铁的开通,缩短了沿海城市间的联系时间,形成了“1小时”经济圈、生活圈;方便了居民的出行,整合了沿线城市的旅游资源,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有利于加强沿海城市间的联系,促进了城市群的快速发展等。3.主要铁路枢纽教师:请同学们读“我国主要铁路干线分布图”,找出主要的铁路枢纽北京、徐州、郑州、株洲、成都、兰州等,并指图说出在每一个铁路枢纽交汇的铁路干线有哪些,完成下列表格。铁路枢纽铁路干线北京徐州郑州株洲成都兰州学生:自主指图一一找出,完成表格。教师:出示中国铁路图进行逐一点拨。合作探究:设计简要的旅游方案。(1)标注家乡的位置。(2)确定从家乡出发到3个或3个以上城市旅游的路线,并绘出旅行路线图(要求路线尽量不重复)。(3)确定你所选择的交通方式,并阐述理由。依据所学内容,自行设计旅游线路,并说出依据。第一步:学法指导。依据所学内容,自行设计旅游线路,并说出依据。第二步:展示要求。大方自信,声音洪亮,逻辑清晰,语言流畅;其他同学认真倾听,积极补充质疑。教师举例点拨:以山东济南为例:选择铁路运输,由济南经京沪线到上海参观中共一大会议遗址;由上海经沪杭线、浙赣线、湘黔线到贵州游览遵义会议遗址,再由贵州到昆明参观民族村。选择铁路运输的原因是乘坐方便,且运费较为便宜。三、过程性评价随堂练习。四、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由于受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的影响,我国铁路具有“东密西疏”的分布特点;认识了“六纵三横”的铁路干线,能够根据需要规划自己的出行线路,同时对交通运输的发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五、布置作业建议所有学生完成《七彩作业》本课时的【基础通关】和【能力突破】,有能力的学生可以同时完成【素养达标】和【考点专练】。六、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农业第1课时农业及其重要性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设计说明这节课的设置着力于调动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学过程中要通过生生交互、师生交互,开展教学活动,旨在完成以下教学目标:从生活实际导入新课,了解农业部门及特点;以人口众多的国情为依据,分析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以图为载体,以材料为辅助,分析我国农业分布差异及原因。学习目标1.运用相关资料,知道农业的主要部门及各部门的特点。2.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举例描述我国农业生产活动的分布。3.通过学习农业及其重要性,树立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的观念。重点难点重点:我国农业生产活动的分布。难点:我国东西部、南北方农业分布的差异及其原因。教学方法创设情境法、比较分析法、读图分析法、合作探究法。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也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检查学生课前调查情况。1.我们穿的衣服、吃的食物、住的房子、用的物品都与农业哪些部门息息相关?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多年来,我国农业结构发生了哪些变化?(我国农业实现了由单一以种植业为主的传统农业向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的现代农业转变,农业主要矛盾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农业发展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

二、学习任务教学模块教学活动设计意图教师:“同学们,早上吃饭了吗?”学生:“吃了!”教师:“吃的什么?”学生:“馒头、油条、面包、面条、牛奶、鸡蛋……”教师:“这些食物与农业有着密切的关系。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的第二节——农业。”创设情境,从学生身边生活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1.农业部门教师:出示农业部门图片。引发学生思考农业主要包括哪几个部门。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90—91页图4.6主要农业部门,说说各部门的特点。要求:学生阅读教材,结合图文资料总结各部门特点;积极发言,各抒己见。学生:农业主要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等部门。在耕地上种植水稻、小麦、大豆、棉花等农作物,这样的生产部门称为种植业。种植、养育、保护、采伐林木以及对树胶、松脂等林产品进行采集和加工,这样的生产部门称为林业。靠放牧或饲养牲畜及家禽等而获得产品,这样的生产部门称为畜牧业。在水域中进行天然捕捞,或者人工养殖有价值的水生生物,这样的生产部门称为渔业。过渡:不同的农业部门可以为我们提供不同的食物和不同工业的原材料,在生产生活中随处可见,你能举一些生活中的例子吗?2.农业的重要性请同学们结合生活实例,完成教材第92页活动题第1题。收集相关资料,从生产和生活两个方面举例说明农业的重要性。学生:(示例)畜牧业和种植业带来的肉蛋奶、粮食、水果等为食品加工工业提供原材料;畜牧业带来的皮毛和种植业带来的棉花为皮革工业和纺织工业提供原材料;林业为造纸工业和家具制造业提供原材料。我们吃的馒头、水果、蔬菜、肉、蛋、奶等,穿的棉纺织品、毛纺织品、皮鞋等都来源于农业。总结:我国拥有14亿多人口,这么多人需要吃饭、穿衣,工业生产也需要大量的原材料和消费市场,这一切都离不开农业。教师:“21世纪谁来养活中国?”由于人多地少、人口增长以及耕地消耗等原因,20世纪曾有国外经济学家如此向世界发问,并引起西方国家的极大关注。请同学们完成教材第92页活动题第2题。小组讨论,代表发言。学生:从教材第93页图4.8可以看出,在四个国家中我国耕地面积最少,但粮食总产量却最高。从图4.9可以看出,我国单位面积水稻产量远高于印度和世界平均值。所以,中国用不足世界10%的耕地,养活了地球上约20%的人口。教师:“中国能否再度创造世界奇迹?”请同学们阅读《多姿多彩的现代农业》,感悟我国农业的发展。小组同学发表见解,其他学生质疑补充,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和高度看问题,认识农业的重要性。总结:农业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吃、穿、住、用等生活资料,还为工业生产提供了原材料和消耗市场,因此,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只有农业实现了现代化,才能说中国实现了现代化。运用景观图让学生发挥想象力,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学生密切联系生产、生活实际,明确农业是我们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树立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的观念。教师: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中播出了许多来自全国各地的特色美食。为什么我们国家有这么多的特色美食呢?下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一起学习农业的地区分布。展示《舌尖上的中国》图片。3.东西差异教师:展示“中国主要的畜牧业区和种植业区”分布图、“中国地形图”“中国干湿地区分布图”,并出示问题。(1)请同学们试着总结分析农业在东西部存在的差异及其原因,完成下表。地区农业差异界线原因东部西部(2)西部主要以畜牧业为主,能否发展种植业?若能,应分布在哪里?(3)种植业、林业、渔业主要分布在什么地方?学生:(1)地区农业差异界线原因东部种植业400mm年等降水量线以东有灌溉水源,地势平坦,土壤肥沃西部畜牧业400mm年等降水量线以西有天然牧场,降水稀少以学定教,问题驱动。引导学生初步认识我国农业在东西、南北地区存在的差异,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以图为据,引导学生描述我国农业地区分布存在差异的原因,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2)能。西部降水稀少,种植业只分布在有灌溉水源的平原、河谷和绿洲。(3)半湿润和湿润的平原地区以种植业为主;林业集中分布在东北和西南的天然林区,以及东南部的人工林区;沿海地区是我国海洋渔业基地;南方地区淡水渔业发达。4.南北差异过渡: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不仅表现在东部和西部的差异,东部以种植业为主的地区南北差异也很明显。教师:阅读教材第94页图4.11“中国东部地区的农作物分布示意”,结合图中的信息,完成下列表格。地区耕地类型作物熟制主要农作物原因北方东北华北南方学生回答,教师点拨。教师:我国地域辽阔,自然环境复杂多样。各地农业分布差异显著,全国各地有着许许多多丰富的特色美食。请大家阅读材料《农业与饮食文化》,了解我国各地的饮食特点与农业分布的关系。过渡:我国农业地区分布差异显著,为充分发挥各地区的优势条件,从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食物安全的大局出发,我国制订了农产品主要产区的建设规划,如教材第95页图4.12所示。读图,完成活动。合作探究。(1)对照中国地形图,说出我国农产品主要产区的地形特征。(2)说出我国西部地区的农产品主要产区的分布状况。这些地区发展种植业最主要的自然条件是什么?(3)我国东部地区南北方的主要农产品有哪些不同?试举例说明这样规划所依据的自然条件。第一步:学法指导。依据所学内容,小组内同学讨论,代表发言。第二步:展示要求。发言学生大方自信,声音洪亮,逻辑清晰,语言流畅;其他学生认真倾听,积极补充质疑。(1)我国农产品主要产区的地形以平原为主。(2)我国西部地区的农产品主要产区主要分布在山麓地带的平原和沿河平原地区。这些地区发展种植业最主要的自然条件是地势平坦、水热充足。(3)北方纬度较高,热量相对较少,主要种植喜凉和喜温作物,如小麦、玉米、大豆。南方纬度低,气温高,降水丰富,水源充足,盛产水稻、甘蔗。教师对南北方作物进行逐图总结。引导学生合作探究,突破难点,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三、过程性评价随堂练习。四、课堂小结农业是我们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农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建设和发展的基础产业,是全面实现我国现代化的保证。农业发展地区分布差异显著,畜牧业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种植业、林业和渔业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即使在东部种植业区,由于秦岭—淮河一线南北气候的差异,农作物种类和作物熟制方面都存在明显的差异。五、布置作业建议所有学生完成《七彩作业》本课时的【基础通关】和【能力突破】,有能力的学生可以同时完成【素养达标】和【考点专练】。六、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第2课时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走科技强农之路设计说明本节课采用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方式,将本课时知识与生活实例紧密结合,使抽象的知识生活化、简单化,让学生在活动中理解农业的发展要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这节课旨在引导学生在参与中掌握知识与技能,在交流中拓宽知识领域,通过课前研学、体验农耕等活动培养地理实践力。学习目标1.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举例说明如何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培养人地协调观的核心素养。2.运用相关资料,举例说明科学技术在农业发展中的重要性,树立科技强农的观念。重点难点重点:1.理解如何因地制宜发展农业。2.科学技术在农业发展中的重要性。难点: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对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影响。教学方法读图指导法、活动探究法、讲授法、小组谈论法。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检查学生课前研学情况:利用周末完成“体验农耕”的研学活动,参与农耕体验劳动,调查当地主要农作物的种植种类以及当地农业的发展变化和农业技术水平等,提交相关作品,如图片、视频、农作物实物、劳动感想等。二、学习任务教学模块教学活动设计意图观看《中国四大光伏农业模式》视频,光伏+农业不仅引领了低碳环保的绿色能源潮流,还代表了未来农业发展的新方向。教师提问:怎样才能做到因地制宜?展示教材第96页图4.13“因地制宜发展农业”。请学生读图分析,回答问题。(1)哪些地方适合发展种植业?(2)哪些地方适合发展林业?(3)哪些地方适合发展渔业?(4)哪些地方适合发展牧业?学生到屏幕前展示,指图回答问题并简要说明理由。教师点拨:(1)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丰富的地方适合发展种植业。例如,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三大平原等地区,这些地方地形、土壤、水源、气候条件相对来说都比较优越。(2)地形陡峭、水土容易流失的地方适合发展林业。既增加收入,又可保持水土,发挥森林的环境效益。(3)河湖较多、水资源充足的地方适合发展渔业。(4)气候干旱、降水稀少,但牧草生长良好的地方,适合发展畜牧业。运用景观图发挥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宜林则林”“宜粮则粮”“宜牧则牧”“宜渔则渔”,这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四大原则。违背这些原则,不合理利用土地或利用过度都将遭到大自然的报复。教师:根据以上分析,请归纳总结什么是因地制宜。学生:把要发展的农业生产部门或农作物,布局在适宜它发展或生长的地区,以充分利用当地自然条件的优势,这是“因利制宜”的重要内容之一。教师:展示农作物品种的差异,请同学们结合教材第96页阅读材料“作物生长的自然条件”,回答下列问题。(1)“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为什么?(2)我国海南岛上种植香蕉树,四川盆地种植柑橘树、山东丘陵种植苹果树。为什么?(3)我国农作物种植中,北方以小麦为主,南方以水稻为主。为什么?学生:(1)土壤差异、气候差异。(2)热量条件的差异。(3)水源条件的差异。教师:我国各地自然环境存在很大差异,每个地区都有发展农业的优势和不足。把要发展的农业生产部门或农作物,布局在适宜其发展或生长的地区,以充分利用当地自然条件的优势,这是“因地制宜”的重要内容之一。发展农业生产,除了受自然条件影响外,还受当地社会经济条件的制约。请同学们仔细阅读教材第97页内容,完成活动题第1题。探究活动:学生自主完成活动,理解因地制宜的必要性。讨论交流心得,最后展示成果。在教材第97页图4.15中,有位于我国东南沿海某区域的A、B、C、D四地。其中,A为城市郊区,B为远离城市的平原地区,C为山地,D为海洋。根据因地制宜的原则,在A、B、C、D四地合理布局农业,并说明你的理由。学生:A地以种植粮食作物、蔬菜、花卉等为主,因为A地位于城市郊区,距城市近,靠近市场。B地以种植业为主,因为B地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适合发展种植业。C地适宜发展林业,因为C地是山地,地形陡峭,水土易流失,发展林业可以保持水土。D地适宜发展水产养殖业,因为D地位于海洋,水域辽阔。教师:家住A地的小雨,向村里建议减少水稻种植面积,改种蔬菜、花卉,发展鱼、肉、乳、禽、蛋生产,你认为可行吗?请说明你的理由。学生各抒己见,合理即可。教师补充:A地距离城市近,市场对蔬菜、花卉、鱼、肉、乳、禽、蛋的需求量大,而且价格比水稻高,所以将种水稻改种蔬菜、花卉,发展鱼、肉、乳、禽、蛋生产,能获得更高的经济收益。社会经济条件除了考虑市场需求,还要考虑交通运输、技术水平、国家政策等多方面要求。通过提问,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创设情境,密切联系实际,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举例,加深对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重要性的认识。通过具体某区域农业布局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和地理实践力。过渡:我国各地区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请你总结一下科技对中国农业的影响。展示教材“科技对中国农业的影响”图文资料。师生共同总结:我国依靠科学技术,使农业增长方式正从广种薄收转向优质高产,优良品种不断涌现;机械化和专业化水平、生产效率不断提高;农田水利建设取得长足进步,抗灾能力明显增强。近年来,绿色、低碳、生态农业不断推广。教师:我国取得了这么大的成就,功劳是谁的呢?学生:我国依靠科学技术取得了这么大的成就。科学技术在农业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探究活动:了解科技在发展农业中的作用。教师展示资料,提出问题。某中学地理小组开展了“科学技术在发展农业中的作用”的调查研究。下面是他们整理的结论,从A、B、C中任选一项,帮助他们补充些鲜活的例子。A.采用无土栽培具有节省耕地、省工省力、省水省肥、绿色环保等优点,发展前景广阔。B.生物技术等用于病虫害防治,减少了农药的使用,生产出无公害产品。C.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用于畜牧、养殖,实现生产过程的全流程监控,提高了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学生:山东省寿光市华诚农业将无土栽培技术融入观光示范园建设中,无土栽培高效节能技术先进,无土栽培园林景观与示范园结合,形成无土栽培创新型农业展示园。利用生物固氮技术对豆科作物进行根瘤菌拌种,是提高豆科作物产量的一项有效措施。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现代动物遗传育种可以通过计算机大量采集畜禽遗传数据,采取数据模拟和计算,给出最优的育种方案,大大改良了动物遗传。教师:展示图片,举例现代科技农业。总结:科学技术在我国农业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们必须依靠科技的优势,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加快我国从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迈进的步伐。三、过程性评价随堂练习。四、课堂小结只有因地制宜发展农业,走科技强农之路,才能促进我国农业不断发展,取得更高的成就!乡村兴则国家兴,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全国许多乡村立足当地特色资源,推动乡村发展壮大。为了乘上这股东风,请同学们为我们的家乡发展献计献策。五、布置作业建议所有学生完成《七条作业》本课时的【基础通关】和【能力突破】,有能力的学生可以同时完成【素养达标】和【考点专练】。六、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工业设计说明本节课采用三个模块教学方式:品味生活,发现工业之美,从生活入手,认识工业生产及工业发展的重要性;慧眼析图,以图导文分析我国工业布局;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确立产业引领,运用资料分析高新技术是我国带动工业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因素,培养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意识。学习目标1.结合生活实际认识工业及其重要性。2.借助地图和相关资料,举例描述中国工业的分布,并分析其形成和发展的条件。3.运用资料分析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分布,并举例说明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重点难点重点:1.我国工业的分布、形成和发展的条件。2.高新技术产业的分布及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难点:资源、交通、市场条件对工业分布的影响。教学方法情境创设引导法、小组合作交流法、讲授法等。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检查学生课前调查情况。1.仔细观察我们的家,它就像一个工业产品的“展览室”。看看张梦同学的家,了解对沙发这种工业产品的“追根溯源”。2.调查自己的家里有哪些工业产品?任选其中一种,参照沙发的例子,对它“追根溯源”。二、学习任务教学模块教学活动设计意图观看《中国工业发展历程》视频。教师:中国工业70年巨变,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弱到强,一步步成长为全球第一工业大国。摩天大楼、5G网络、汽车、水泥、发电、高铁等快速发展,使中国工业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华丽转身。让我们带着这份骄傲,一起学习今天的内容——工业。1.品味生活,发现工业之美教师:展示“工业生产举例”系列图片资料,引导学生说出图中工业生产过程的三个阶段。学生:开采铁矿,为冶炼钢铁提供原料;冶炼钢铁,为制造业提供钢材;对钢材进行再加工,提供汽车等工业产品的零部件。点拨:开采铁矿是开采自然资源,然后对资源进行加工和再加工。所以工业是指从自然界中获得物质资源或对原材料(矿产品、农产品)进行加工和再加工的生产部门。教师:找一找我们教室中的哪些是工业产品,并说一说它的制造经历了哪些环节。学生:灯具—塑料厂、有色金属加工厂等。课桌—木材厂、钢铁厂、家具厂等。讨论:每一种工业产品都与多个工业部门有关,这么多工业部门是如何分类的?总结:工业可以分为两类,生产生产资料的工业部门为重工业,如钢铁、冶金、机械、能源、化学、材料等工业;生产消费资料的工业部门为轻工业,如食品、纺织、家具、造纸、印刷、日用化工、文具、文化用品、体育用品等。教师:工业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请学生举例说明工业为哪些行业提供了支持。学生根据教材图文资料及生活实际,举例说明工业为哪些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必需的物质条件。教师出示图片,小组讨论,代表发言。学生:农业、城乡建设、交通运输、科学研究等。教师:现代工业为社会经济各部门提供先进的工具和设备、原材料和动力等生产必需的物质条件,是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既然工业对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如此重要。那么,我国的工业发展状况如何?学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发展迅速。目前,我国工业门类齐全,已成为世界制造业大国。许多工业品的产量在世界上名列前茅,其中煤炭、钢铁、水泥、发电量、棉布、汽车、电视机、电冰箱等的产量居世界首位。教师点拨:展示中国工业发展历程图片,点明我国由“一清二白”的工业基础,发展为世界制造业大国,正在向制造业强国迈进。承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工业发展迅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我国工业的分布特点是怎样的呢?2.慧眼析图,分析工业布局合作学习。教师:展示图片,组织学生合作学习,提出问题。请学生读中国主要工业中心和工业基地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找出我国沿海地区主要的工业中心。(2)沿长江从上游到下游,找出我国主要的工业中心。(3)总结我国工业分布的规律。学生:(1)沿海地区主要的工业中心有大连、天津、上海、福州、广州、香港、澳门等。(2)重庆、长沙、武汉、南昌、南京、上海。(3)东部沿海地区工业中心密集,并集中了主要的工业基地;中部地区工业中心较多;西部地区工业中心较少,分布稀疏。教师:我国工业分布的基本格局是东部沿海地区工业中心密集,并集中了主要的工业基地;中部地区工业中心较多;西部地区工业中心较少,分布稀疏。过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我国工业主要分布在沿海和沿江地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重点发展工业,逐渐形成了东北重工业基地,并在中西部地区形成了一大批工业中心。改革开放以后,沿海、沿江地区工业迅速发展,一些老工业中心成长壮大,新工业中心不断涌现,并形成了长江三角洲、辽中南、京津唐、珠江三角洲等工业基地。教师:展示辽中南和长江三角洲(沪宁杭)工业基地示意图。探究活动:以辽中南和长江三角洲为例,探究工业中心分布与哪些因素有关。学生观察、讨论、归纳主要因素。学生:煤、铁、石油等矿产资源丰富;交通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