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年七上期中考前复习专项训练:课外古诗词鉴赏
一、阅读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次萧冰崖梅花①
赵希路(宋)
冰姿琼骨净无瑕,竹外溪边处士家。
若使牡丹开得早,有谁风雪看梅花。
【注】①这首诗时唱和萧冰崖的《梅花》诗而作。
1.诗的一、二句写出了“梅花”的特点。
2.诗的三、四句写得意味深长,请作简要赏析。
【答案】
1.高洁,孤远(也可答“洁身自好、孤傲”等)。
2.诗人先假设如果牡丹花开早于梅花,不会有人冒风踏雪顾及
梅花,这是“先抑”;然而,牡丹毕竟不会开在梅花之前,只有
冰清玉洁的梅花才能在凛冽的风雪中吐芳争艳,受到人们的青
睐,这是“后扬”。作者自比梅花,表达了作者一种自甘寂寞,
孤高自赏,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情绪。
【解析】
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本诗一二句首先写梅花的形态,用冰、美玉比喻梅花的洁白、
晶莹,再直接说出自己的感受“净无瑕”;然后写梅花的生长之
地,梅花长在偏僻、幽静的竹林外,溪水边的处土人家。从而
赋予了梅花高洁、孤远(答超脱、孤傲、洁身自好之类相近的
词语亦可)的品性。
2.本题考查诗句赏析。
诗中三四两句突发奇想:如果牡丹花开早于梅花,谁又会迎风
踏雪顾及梅花呢?然而牡丹毕竟不会开在梅花之前。诗人欲扬
先抑,只有冰晶玉洁的梅花才能在凛冽的风雪中吐芳争艳,才
能受到人们的青睐。末句是讽刺追求富贵的人,是决然不避风
雪的。作者以梅花自比,表达了作者高风亮节,冰清玉洁,在
艰苦环境下能坚持操守的情感。
二、阅读下面唐代诗人王维的两首诗作,完成下面小题。
鹿柴鸟鸣涧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3.诗人将静与动巧妙地统一在诗歌中,共同构成美妙的意境。
下列诗句中没有运用动静相衬手法的一项是()
A.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B.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C.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D.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4.这两首诗里对山的描绘,一个是“空山”,一个是“春山”,两
者之间有何不同?
【答案】
3.B
4.参考:“春山”较为写实,可以让我们想象白天喧闹的画面:
春和日丽、鸟语花香、欢声笑语,一切都是那么春意盎然(生
机勃勃)。而“空山”则比较写意,强调空无一人的寂静和空
旷,更表达作者心里超然物外的禅意。
【解析】
3.本题考查动静手法。
A.“空山不见人”写静景,“但闻人语响”写动景,动静相称;
B.“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都是静景,没有动景;
C.用蝉鸣、鸟鸣来衬托环境的静谧,动静相称;
D.月亮出来了,惊动了山中的鸟,鸟儿鸣叫,进而写出环境的
静谧,动静相称;
故选B。
4.本题考查意象。
“空山”意思是空荡荡的山,结合“但闻人语响”可知,“空山”突出
的是看不到人,突出山中的空阔,突出了景物的疏朗,画面是
空的,突出一种禅意。
“春山”可以理解为春天的山,一个“春”字概括了山中的景物特
点,即充满生机的、万物复苏的,山中必然是鸟语花香、风和
日丽的,画面是满的。
三、阅读诗歌,完成各题。
东栏①梨花
苏轼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②。
【注】①东栏:指诗人当时居住的庭院门口的栏杆。②清明:
清澈明朗。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北宋熙宁十年(1077),当时苏轼已经
四十一岁,经历了众多的家庭变故,母亲、妻子、父亲相继辞
世。在政治上,因为王安石变法而引起的新旧党争,苏轼离开
京城,带着淡淡的忧愁,在地方为官。熙宁九年(1076)冬
天,苏轼离开密州(今山东潍坊诸城),接任苏东坡密州知府
职位的是孔宗翰。第二年春天,苏轼到徐州赴任,写了五首绝
句给孔宗翰。这是其中的一首。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二句用静态描写满城飞舞的柳絮,“春风不解禁杨花,蒙
蒙乱扑行人面”,烘托出春意之浓,春愁之深:同时柳絮点出梨
花盛开的季节,衬托出梨花盛开的欢喜心情。
B.第三句写诗人惆怅地站在东栏旁,梨树上满是洁白的梨花,
同时柳絮在飘,落在作者身上,作者也成了“一株雪”。
C.本诗的诗眼是“惆怅”一词。作者由花开花谢、春光易逝想到
人生短暂、年华似水,“惆怅”一词中包含作者对生命短促的感
慨和无奈。
D.最后一句,人生看得几清明,人生能有几次清明,这是补足
前句“惆怅”的内容,更增添悲凉的气氛。
6.诗歌是怎样描写“梨花”的?写“柳深青”有什么目的?
【答案】
5.A
6.①用“淡白”直接描写梨花颜色,②用“雪”比喻梨花,突出其
洁白和繁盛,③“花满城”写出梨花的繁盛。④动静结合:第二
句写满城飞舞的柳絮,既点出梨花开放的季节,还突出了梨花
不轻狂的特点;⑤对比衬托:用柳色的“深青”衬托梨花的“淡
白”,突出梨花的洁白、不娇艳的特点;用“柳絮飞''衬托“花满
城”,突出梨花坚持自我,不轻狂的特点。
【解析】
5.A.“第二句用静态描写满城飞舞的柳絮”表述错误。第二句是
动态描写:写的是满城飞舞的柳絮的场景;“衬托出梨花盛开的
欢喜心情”表述错误,结合此诗写作的时代背景可知,用柳絮写
出梨花盛开的季节,烘托的是春意之浓,春愁之深,并不是表
达“欢喜的心情。
故选Ao
6.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
从“梨花淡白柳深青”可知,先用“淡白”写造梨花的颜色,雪般的
梨花颜色淡淡;而“惆怅东栏一株雪”意为:我心绪惆怅,恰如
东栏那一株白如雪的梨花。诗人又用用“雪”比喻梨花,突出其
洁白和繁盛;而“柳絮飞时花满城”则表示柳树已长得郁郁葱
葱,柳絮飘飞的时候梨花也已开满城,用“花满城”表示花的繁
盛,是静态描写,而“柳絮飞时”则为动态描写,柳絮飞时也是
梨花开放的季节,也是典型的环境描写,用“柳絮飞”烘托“花满
城”,突出梨花坚持自我,不像柳絮飘飞般轻狂的特点。
写梨花,却写出“柳深青”,其实是以深青状柳叶和衬托雪白的
梨花,以柳青衬梨白,可谓是一青二白,突出梨花的洁白、不
娇艳的特点。梨花的淡白,柳的深青,这一对比衬托,景色立
刻就鲜活了。
综上分析,概括作答即可。
四、阅读唐代钱起《沐阳古渡作》,完成各题。
沐阳古渡作
唐钱起
日落问津①处,云霞残碧空。
牧牛避田烧,退鹊随潮风。
回首故乡远,临流此路穷。
翩翩青冥去,羡彼高飞鸿。
①【津】渡口。
7.请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诗句“日落问津处,云霞残碧空”所展示
的画面。
8.本首诗抒发诗人什么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答案】
7.夕阳西下,诗人在一处渡口徘徊,碧蓝的天空只残留些许的
晚霞。
8.“回首故乡远,临流此路穷”对故乡的思念,对未来路途的担
忧;“翩翩青冥去,羡彼高飞鸿”对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
【解析】
7.本题考查对诗歌画面的描述。
所描述的画面要符合诗歌内容,抓住诗句中的具体意象,加上
合理的联想和想象,对诗句内容进行生动形象描述,使之呈现
“画面感”。抓住“日落、津、残霞”等意象,描绘出凄美而萧瑟的
景象。
示例:傍晚时分,我徘徊在旅人打听渡口的地方。那时太阳将
落,丝丝缕缕的云霞残破,无力地挂在碧蓝的天空中,凄美而
萧瑟。
8.本题考查诗歌情感主旨。
诗歌前两联写景,营造出一种凄美、萧瑟的意境。后两联抒
情,“回首故乡远,临流此路穷”写出了诗人此时的境地:回头
看过,故乡是那么遥远,而我流落至此地已经无路可走。表达
了对家乡的思念以及无路可走的悲叹。尾联“羡彼高飞鸿”中“羡”
字表达了对鸟儿的羡慕之情,羡慕鸟儿可以自由、无忧无虑地
高飞。可据此作答。
五、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各题。
磺中作①
岑参
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
今夜未知何处宿,平沙莽莽绝人烟。
【注】本诗写于作者岑参赴任安西节度使幕府书记途中。磺
(qi):沙石地,沙漠。
9.诗人笔下的边塞有何特点?
10.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案】
9.荒凉无际(雄浑壮阔、辽阔高远、平坦广阔;荒无人烟、荒
凉、人烟稀少等)
10.对故乡、对亲人的思念(“辞家见月两回圆”,明月当空朗
照,想起辞别两个月的“家”)和从军边塞、赴边报国的壮志豪
情(诗人赴任途中,不关心宿在何处,不在意环境的恶劣)。
【解析】
9.本题考查对诗歌画面的概括。
解答此题要抓住诗歌中所描写的景物以及形容景物的关键词。
也可以从“边塞诗”这个角度出发。“走马西来欲到天”表明诗人扬
鞭跃马,从长安出发,沿着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风尘仆仆地
向西进发。“欲到天”,既写出了边塞离家之远,又展现了西北
高原野旷天低的气势。“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写
出了明月照耀下,荒凉大漠无际无涯的朦胧景象。故写出了边
塞荒凉无际、雄浑壮阔的特点。
10.本题考查诗歌情感主旨。
解答此题首先要结合注释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其次结合边塞
诗的特点,理解诗句意思再具体分析诗人的情感主旨。
从“辞家见月两回圆''中可见一轮圆圆的明月当空朗照,触动了
诗人的情怀,他不由得思想起辞别两个月的“家”来,时间记得
那么清晰,表明他对故乡、对亲人的思念之殷切。而“今夜不知
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又转笔写景,好像诗人并不关心今宵
宿在何处,把读者的注意力引向磺中之景,写出了明月照耀
下,荒凉大漠无际无涯的朦胧景象。景色是苍凉的,但感情并
不低沉、哀伤。在诗人笔下,戎马生涯的艰苦,边疆地域的荒
凉,正显示诗人从军边塞的壮志豪情。可据此作答。
六、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夜到渔家
张籍
渔家在江口,潮水入柴扉。
行客欲投宿,主人犹未归。
竹深村路远,月出钓船稀。
遥见寻沙岸,春风动草衣①。
【注】①草衣:蓑衣。
11.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颈联所写之景。
12.整首诗寄寓了诗人怎样的丰富情感?
【答案】
11.竹丛暗绿而幽深,乡间小路蜿蜒伸展,前村还在远处。月
亮出来了,江上渔船越来越稀少。
12.表达了主人盼望渔人归来的急切心情以及看到渔人归来后
的喜悦。
【解析】
11.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所描述画面的想象能力。这种
题型主要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所描述画面的想象。
解答这类题目要在读懂诗歌、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发挥联想和
想象,扣住画面,抓住形象,用生动、流畅的语言加以描述,
不能偏离诗歌的意境、主题和诗人的情感。“竹深村路远,月出
钓船稀”意思是竹林寂寂,村边的小道曲曲折折的向远方蜿蜒,
明月悬空,依稀看得江上渔船点点。根据诗意和描述画面的要
求,这两句所呈现的画面可拟写为:竹丛暗绿而幽深,村边的
小道曲曲折折的向远方蜿蜒,前村还在远处;月亮出来了,诗
人焦急地眺望江面,江上渔船愈来愈稀少。
12.考查对诗人情感的把握。体味诗中作者的思想感情,要在
理解诗文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诗歌的意象来
确定诗文的感情基调,从诗歌所表现的意境中去体会作者的情
感。古典诗词中,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大多较为含蓄,诗人往
往将感情融入景、物、人、事的描写中。诗句“竹深村路远,月
出钓船稀”写诗人观看四周环境,竹丛暗绿而幽深,乡间小路蜿
蜒伸展,前村还在远处;眺望江面,江上渔船愈来愈稀少。一
个“远”字,隐隐写出诗人急于在此求宿的心情。诗句“遥见寻沙
岸,春风动草衣”写诗人眺望江口,远远看见一叶扁舟向岸边行
来,渔人正寻沙岸泊船,春风轻拂,吹动着他们的蓑衣。诗人
感觉是期待已久的渔人回来了,喜悦的心情陡然而生。同时诗
句“春风动草衣”形象生动,意蕴丰厚,凝聚了诗人对渔民的深
情厚意。据此可概括作答。
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月夜
【唐】杜甫
今夜邮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聚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13.下列这首诗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实写妻子在邮州独看明月的情景,借以表达妻子的思
念,也写出了诗人对妻子、女儿的思念。
B.“未解忆长安”有两层意思:一是小儿女不知道想念长安的父
亲,二是不理解妈妈看月的心思。
C.额联“怜”字意味深长,既是怜小儿女们的天真幼稚,又怜妻
子的孤独,更反衬大人的思念之深。
D.颈联的“湿”与“寒”,渲染了一种冷清孤寂的氛围,说明妻子
望月之久,思念之切。
14.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愿望?
【答案】
13.A
14.夫妻团圆,安史之乱尽快结束,人民不再流离失所
【解析】
13.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A.“实写”有误,“今夜邮州月,闺中只独看“,诗人站在妻子的角
度展开想象,借着妻子的担忧焦虑,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在
长安独看明月时对妻儿的深切思念。
故选Ao
14.本题考查诗歌情感主旨。
结合诗歌所著的时代背景:天宝十五载春,安禄山由洛阳攻潼
关。六月,长安陷落,玄宗逃蜀,叛军入白水,杜甫携家逃往
邮州羌村。七月,肃宗在灵武(今宁夏灵武县)即位,杜甫获
悉即从邮州只身奔向灵武,不料途中被安史叛军所俘,押回长
安。八月,作者被禁长安望月思家而作此诗。
尾联“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的意思是:什么时候才能在一起
共同靠在透光的窗帘或帷幔旁,让月光擦干两人的思念的泪。
运用了想象的表现手法。想象夫妻团聚,共靠帷帐,双双流泪的情
景,把离乱之痛和内心之忧熔于一炉,对月惆怅,忧叹愁思,
而希望则寄托于不知“何时”的未来。表达了希望夫妻团圆,安
史之乱尽快结束,人民不再流离失所的愿望。
八、阅读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墨梅
【元】王冕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①。
【注释】①满乾坤:弥漫在天地间。
15.这首诗表现了画中梅花、的特点。
16.这是一首题画诗,墨梅就是水墨画的梅花。请从抒情方式
的角度,分析作者在本诗抒发的情感。
【答案】
15.淡雅(朴素)清秀和高洁
16.这首诗托物言志,间接抒情,表面上是赞美梅花的精神,
实际上是借梅花的精神抒发了作者自己不向世俗献媚的胸襟气
质和坚贞纯洁的情操,抒发了作者对流俗的鄙视,也体现了作
者坚贞自守的高尚情操。
【解析】
15.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意思是:洗砚池边生长的
一棵梅花,朵朵梅花都似乎是洗笔后淡墨留下的痕迹而没有鲜
艳的颜色。梅花没有艳丽的颜色,而是淡淡的墨色,体现其淡
雅(朴素)的特点;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写梅花外表虽然并不娇
艳,但具有神清骨秀、高洁端庄、幽独超逸的内在气质,它不
想用鲜艳的色彩去吸引人,讨好人,求得人们的夸奖,只愿散
发一股清香,让它留在天地之间;体现其清秀、高洁的特点。
16.本题考查抒情方式。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写梅花外表虽然并不娇
艳,但具有神清骨秀、高洁端庄、幽独超逸的内在气质,它不
想用鲜艳的色彩去吸引人,讨好人,求得人们的夸奖,只愿散
发一股清香,让它留在天地之间;此诗赞美墨梅不求人夸,只
愿给人间留下清香的美德,实际上是借梅自喻,运用托物言志
的手法,间接抒情的方式,表达自己不向世俗献媚的胸襟气质
和坚贞纯洁的情操,抒发了作者对流俗(会上流行的风俗习
惯,多含贬义)的鄙视,体现了作者坚贞自守的情操。
九、阅读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春光好
欧阳炯〔五代〕
天初暖,日初长,好春光。万汇此时皆得意,竞芬芳。
笋迸苔钱嫩绿,花偎雪坞浓香。谁把金丝裁剪却,挂斜阳?
17.词的上阕中、两词用拟人的手法表现
了热闹的春意。
18.整首词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案】
17.得意竞
18.表达了诗人对春天自然万物的热爱欢喜之情。
【解析】
17.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上片“天初暖,日初长,好春光。万汇此时皆得意,竞芬芳”意
思是:和煦的阳光,风和日丽,万物快活地竞相生长。“得
意”“竞”赋予万物以人的情态,表现了春日里万物生机盎然、竞
相生长的场面,表现了热闹的春意。
18.本题考查作者情感。
上片“天初暖,日初长,好春光。万汇此时皆得意,竞芬芳”意
思是:和煦的阳光,风和日丽,万物快活地竞相生长。整体展
现了春天来临,万物焕发生机,竞相生长的画面;
下片“笋迸苔钱嫩绿,花偎雪坞浓香。谁把金丝裁剪却,挂斜
阳”意思是:笋儿使着劲儿猛长,身子简直要迸开了,迸出满身
嫩绿;花儿,羞羞答答的,依偎在雪坞上,洒出满世界浓香;
透过那金丝般的柳枝,看得见一轮落日,仿佛柳枝就挂在斜阳
上。写园林春色,是特写,是近景,着眼于具体的事物(笋、
花、柳),描绘了一幅早春园林夕照,作者寓情于景,表现了
对春天自然万物的热爱与欢喜。
十、阅读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菊花
(唐)元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19.第一、二句中,第一个“绕”描绘了菊花的景象,
第二个“绕”描述了诗人赏菊时的心情。
20.结合第三、四句,说说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答案】
19.满院盛开(环绕房屋)流连忘返/沉醉其中
20.表达了诗人对菊花的喜欢,对菊花历经风霜而后凋(傲
霜)品格的赞美。
【解析】
19.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
第一、二句“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的意思是:
丛一丛的秋菊环绕着房屋,看起来好似诗人陶渊明的家。绕着
篱笆观赏菊花,不知不觉太阳已经快落山了。
故第一个“绕”,是写菊花环绕着房屋,描绘的是它满院盛开的
景象;第一个“绕”是对人的动作描写,绕着篱笆观赏菊花,从
而表现出诗人欣赏菊花时沉醉其中,不愿归家的心情。
20.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
第三、四句"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是议论性的句
子,点明了诗人爱菊的原因:菊花是在百花之中是最后凋谢
的,一旦菊花谢尽,便无花景可赏。诗人从菊花在四季中谢得
最晚这一自然现象,引出了深微的道理,回答了爱菊的原因,
表达了诗人特殊的爱菊之情。其中,当然也含有对菊花历尽风
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赞美。
十一、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别东林寺①僧
李白
东林送客处,月出白猿啼。
笑别庐山远,何烦过虎溪②。
【注】①东林寺:在今江西九江市南庐山西北麓,东晋大元九
年名僧慧远创建,寺在酉林寺之东,故名。②虎溪:东晋高僧
慧远法师深通经论,兼习儒术,戒律精严,发誓一生脚迹不越
庐山虎溪,以杜绝世问尘埃。
21.说说“月出白猿啼”中“出”的妙处。
22.诗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21.“出”在此处写的是由没有月亮的到月亮出现,写了送客话
别时间之长,表现了李白与东林寺信的惜别之情。
22.描绘出了一幅月下送别图,表达了诗人对东林寺僧人的依
依惜别之情。
【解析】
21.考查词句赏析。前两句意为:已在东林寺停留数日,在明
月高悬白猿啼叫声中告辞离去。“出”字表现了从没有月亮到月
亮出现的过程。作者与东林寺僧话别,从没有月亮一直到月亮
出现,表现了送客话别时间之长。联系人物情感可知,话别时
间如此之长,表现了作者与东林寺僧的感情浓厚,依依不舍。
22.考查赏析作者情感。联系诗歌前两句可知,东林寺僧送别
李白,从没有月亮一直话别到月亮出现,白猿乱鸣。可见两人
话别时间之长,既可以看出二人的感情浓厚,也可以感受到二
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十二、阅读下面的一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山亭夏日
高骈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2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山亭夏日》是一首描写夏日风光的七言绝句,写出了山亭
夏日的悠闲与宁静。
B.此诗写夏日风光,用近似绘画的手法勾画了一幅色彩鲜丽、
美妙逼真的图画。
C.“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是从视觉和味觉角度对
夏日进行的描绘。
D.全诗以写景见长,笔法多变,表达了作者对夏日乡村风景的
热爱和赞美之情。
24.展开联想和想象,描绘“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
塘”所展现的画面。
【答案】
23.C
24.绿叶茂盛,树荫下显得格外清凉,白昼比其他季节要长,
楼台影子,倒映池塘,好像镜中美景一样。
【解析】
23.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赏析。
C.“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是从视觉和嗅觉角度对夏
日进行的描绘,没有使用“味觉”进行描绘。
故选C。
24.此类试题解答要在理解诗句内容的基础上,抓住诗句中的
具体意象,加上合理的联想和想象,对诗句内容进行生动形象
地描绘,使之能呈现出“画面”效果。诗句“绿树阴浓夏日长,楼
台倒影入池塘”的意思是:绿叶茂盛,树荫下显得格外清凉,白
昼比其它季节要长,楼台的影子倒映在清澈的池水里。作答
时,要抓住“绿树阴浓”“楼台倒影”等意象,展开合理的想象,用
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出环境的清幽与宁静,展现夏日山亭的优
美景致即可。
十三、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完成小题。
从军行
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25.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与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这首诗写出了书生愿意投笔从戎、出塞参战的全过程。
B.首联中的“照”字意在表现烽火很大很亮,在远远的西京都能
看见;“自不平”中的“自”字,表现了书生从军的愿望和卫国的坚
强决心。
C.颔联由“辞”到“绕”,写出了行军的迅速和军队凌厉、逼人的
气势。
D.颈联以北国的雪暗风多,烘托战斗的激烈悲壮。
26.诗的尾联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
25.B
26.直抒胸臆(直接抒情),抒发了诗人投笔从戎、保边卫国
的壮志豪情。
【解析】
25.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与分析。这首诗借用乐府旧题“从军
行”,描写一个读书士子从军边塞、参加战斗的全过程。B.首联
“烽火照西京”,通过“烽火”这一形象化的景物,把军情的紧急表
现出来了。一个“照”字渲染了紧张气氛,也就是说,有敌人入
侵。“心中自不平”,是由烽火而引起的,国家兴亡,匹夫有
责,他不愿再把青春年华消磨在笔砚之间。一个“自”字,表现
出诗人面对战火带来的毁坏从心中油然而生的愤懑,流露了书
生从军的愿望和卫国的坚强决心。故“照”字渲染了战争的紧张
气氛,题干中“,照’字意在表现烽火很大很亮,在远远的西京都
能看见”分析错误。故选B。
26.本题考查对诗句的赏析。尾联“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意为我宁作百夫长驰骋沙场,为保卫边疆而战,也不愿作置身
书斋的书生。“宁为”意思是宁愿作,这是诗人运用直抒胸臆的
手法,直接抒发了诗人同初唐广大知识分子一样,想要投笔从
戎,建功立业,报效祖国的一片赤子之心。
十四、阅读《过山农家》,完成问题。
过山农家
[唐]顾况
板桥人渡泉声,茅檐日午鸡鸣。
莫嗔焙茶烟暗,却喜晒谷天晴。
(1)下对各项中与本诗描述的季节相同的一项是()
A.渭城朝雨泡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B.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C.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D.足蒸暑士气,背灼炎天光。
(2)后两句诗中的“却喜”,反映出山农怎样的心情?
【答案】
⑴D
(2)“却喜”写出了山农看到天晴想到可以晒谷物的喜悦之情。
【解析】
(1)本题考查理解诗句内容。由“却喜晒谷天晴”可知本诗描述
的季节是夏季,描写的是夏日的农家生活。A.不同,此句描述
的是春天的渭城的旅舍外的情景;B.不同,此句描述的是春天
的柳树的生长的情景;C.不同,此句描述的是冬季老翁独钓的
情景;D.相同,描写的是夏日割麦的情景。故选D。
(2)本题考查分析人物情感。“莫嗔焙茶烟暗,却喜晒谷天晴”
这两句是诗人到了山农家后,正忙于劳作的主人对他讲的表示
歉意的话。诗人到山农家的前几天,这里连日阴雨,茶叶有些
返潮,割下的谷子也无法曝晒;来的这天,雨后初晴,全家正
忙着趁晴焙茶、晒谷。屋子里因为焙茶烧柴充满烟雾,屋外晒
场上的谷子又时时需要翻晒。因此好客的主人由衷地感到歉
意。山农的话不仅神情口吻毕肖,而且生动地表现了山农的朴
实、好客和雨后初晴之际农家的繁忙与喜悦。
十五、阅读下面的这首古诗,完成后面小题
秋行
(宋)徐矶
戛戛秋蝉响似筝,听蝉闲停柳边行。
小溪清水平如镜,一叶飞来细浪生。
28.诗歌前两句选取了鸣蝉等景物,展现了一幅早秋、
(画面特点)风景画。
29.请从动静结合的角度赏析“小溪清水平如镜,一叶飞来细浪
生
【答案】
27.宁静恬淡
28.前一句秋风微拂,溪水静谧流淌的静景,表现环境的宁
静,后一句写了秋叶飘落,在溪水中激起了层层涟漪的动景,
衬托环境的恬静安谧,表现出诗人的闲适宁静心情。动景与静
景相辅相成,画面在宁静安逸中更添灵动。
【解析】
28.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阅读诗句,抓住主要意象“秋蝉”,可以得知季节为秋,蝉鸣往
往在夏秋时节,盛夏最为响亮,秋日渐凉,蝉鸣渐少,深秋至
冬,则无蝉鸣,可以得知此时为早秋。《秋行》诗中“戛戛秋蝉
响似筝”“小溪清水平如镜”描写了鸣蝉似筝,小溪如镜等秋日的
景色,秋蝉鸣叫,秋柳披拂,秋水如镜,秋叶轻扬,构成一幅
安谧恬静的早秋风景画。“听闲停柳边行”,纯然一派秋景,字
里行间流露出诗人投身自然、拥抱自然的闲静安适的心情。
29.本题考查赏析诗句。
“小溪清水平如镜”小溪里的溪水平静的就像一面镜子,所写是
小溪清水如镜,这是静景。“一叶飞来细浪生”忽然刮起一阵
风,吹来的叶子落在小溪里,在溪水中激起了层层涟漪,所写
是一片叶子飘落水面,这是动景。动静结合,以动衬静,诗人
赏溪、观叶,“动”无处不在,而这种“动”又与内心的静紧紧相
连。因其“心”静,才有赏景的情趣,因其“心”静,一叶生浪的细
微变化才未逃出作者锐利的目光,动景的描写反衬诗人闲适宁
静的心境。
十六、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渔家
(明•孙承宗)
呵冻提篙手未苏,满船凉月雪模糊。
画家不识渔家苦,好作寒江钓雪图。
30.对这首诗词句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首句的意思是,用嘴吹热气使冻僵的手变暖,但提着竹篙的
手仍然很僵硬,没有感觉。
B.第二句描绘的是冷月照着渔船,白雪一片茫茫。
C.第三句,指画家们不了解渔民的悲苦。
D.第四句的“寒江钓雪”指的是柳宗元的《江雪》诗。这一句说
的是画家们模仿《江雪》描绘的情景去钓鱼。
31.关于这首诗的内容,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批评画家不能真实反映渔民痛苦生活的诗。
B.开头两句通过细节描写和环境渲染,把渔民的辛苦勾勒出来
To
c.该诗运用了对偶、夸张的修辞手法,让渔民的痛苦与画家的
闲情雅趣形成鲜明对照。
D.后两句发议论,批评文人画家只表现自己的闲情雅趣,不反
映渔民的痛苦。
【答案】
30.D31.C
【解析】
30.本题考查词句理解。
D.第四句“好作寒江钓雪图”意为:却偏喜欢画在下着雪的寒冷
江面上垂钓的图画。该句是说画家喜欢画在下着雪的寒冷江面
上垂钓的图画,而不是画家模仿《江雪》描绘的情景去钓鱼。
故选D。
3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C.对偶是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
来表达两个相对应或相近或意思相同的修辞方式;夸张是为了
达到某种表达效果的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
等方面着意夸大或缩小的修辞方式。
本诗无对偶、夸张手法,由“画家不识渔家苦”可知,本诗运用
了对比手法,让渔民的痛苦与画家的闲情雅趣形成鲜明的对
照,道出了渔家的艰难与哀怨,表现了诗人对劳苦大众的深切
同情。
故选C。
十七、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螺川①早发
[明]王猷定
月落秋山晓,城头鼓角停。
长江流远梦,短棹②拨残星。
露湿鸥衣白,天光雁字青。
苍茫回首望,海岳一孤亭③。
【注】①螺川:螺山,委婉如螺,在江西境内,南临赣江,风
景秀丽。②棹(Zhao):船桨。③孤亭:这里指螺川。
3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分别从视觉和听觉方面写螺川风光,为后文写离情别意
打下基础。
B.颔联中“梦”“星”既说明行舟时辰之早,又体现了诗人是在睡
眼蒙胧中离别螺川的。
C.颈联承上联扩大视野,放眼天际水涯,写舟中近看的赣江秋
晓。
D.这首诗融情入景,描景成画,清峭的意境中充溢着离情别
绪。
33.诗歌尾联描绘了怎样的情景?
【答案】
32.C
33.尾联写行船后回首眺望,水天苍茫一片,螺山好似一个小
小的孤亭。
【解析】
32.本题考查对诗的内容理解和赏析。
C.颈联的意思是:露水打湿了白鸥的羽毛,水天一色,鸥驻雁
飞,变成天边的一串青点。这是写舟中远望的赣江秋晓,所以
“写舟中近看的赣江秋晓”的理解不正确;
故Co
33.本题考查描绘画面。用自己的话描述某句诗中的画面,一
定要在正确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适当添加自己合理的想象
与联想,用生动的语言描述画面即可。尾联意思是:回首望
去,只见水天苍茫,旷远无边,螺山已似海岳之中的一个小小
孤亭。据此作答即可。
【点睛】参考译文:
月落时分,群山披上晓色,山野空旷,城楼上的鼓角鸣声划破
夜空后又安静下来。那长流不断的赣江水,仿佛是要将自己从
一个梦想流入另一个梦想;那划动的短棹是在拨动水中残存的
星光倒影。露水打湿了白鸥的羽毛,水天一色,鸥驻雁飞,变
成天边的一串青点。回首望去,只见水天苍茫,旷远无边,螺
山已似海岳之中的一个小小孤亭。
十八、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台城①
唐・韦庄②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注释】①台城:旧址在南京市玄武湖旁,六朝时是帝王荒淫
享乐的场所,而到唐朝末期,已经荒废破败。②韦庄身处唐朝
末期,此时唐王朝全面走向衰落,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于
是诗人写下了这首凭吊六朝古迹台城的诗。
34.本诗通篇写景,借江雨、、、堤柳几种
意象,描绘了烟雨朦胧,如梦似幻的江边景色。
35.诗歌第三句中的“无情”一词用得极为巧妙,请结合诗歌内
容进行赏析。
【答案】
34.江草啼鸟
35.杨柳,是春天的标志,十里长堤,杨柳堆烟,本应给人欣
欣向荣之感。这里却说柳“无情”,实际上是植物“无情”,人“有
情”。台城杨柳不顾时代兴亡,生长得繁荣茂盛,与荒凉破败的
历史遗迹形成对比,勾起了诗人对唐王朝走向没落的伤痛,生
发了今昔盛衰、历史变迁的感慨。
【解析】
34.本题考查诗歌意象。
由“江雨霏霏江草齐”“鸟空啼”“台城柳”“十里堤”可知,文中意象
有江雨、江草、啼鸟、堤柳。
35.本题考查词语赏析。
炼字题答题步骤:第一步,解释该字词在诗句中的含义;第二
步,展开联想把该字词放入原句描述景象;第三步,点出该字
词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者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无情最是台城柳”意为:最无情的是那台城的杨柳。杨柳是春
天的标志。在春风中摇荡的杨柳,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
让人想起繁荣兴盛的局面。当年,十里长堤,杨柳堆烟,曾经
是台城繁华景象的点缀;如今,台城已经是“万户千门成野
草”,而台城柳色,去L依旧烟笼十里堤”。这繁荣茂盛的自然景
色和荒凉破败的历史遗迹,终古如斯的长堤烟柳和转瞬即逝的
六代豪华的鲜明对比,勾起一个身处末世、怀着亡国之忧的诗
人的伤痛之情。而台城堤柳,却既不管人间兴亡,也不管面对
他的诗人会引起多少今昔盛衰之感。我行我素的按照自然规律
生长,所以说它无情,说柳无情,正透露出人的无限伤痛。表
达了诗人今昔盛衰、历史变迁的感慨。
十九、阅读《岁暮》,完成各题。
岁暮①
【唐】杜甫
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
烟尘犯雪岭,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②?
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
:颔联以(1)“”和“”来借代战争,一个“犯”
一个“动”,写出诗人7F旬敌人入侵后内心的强烈冲击。
:结合全诗,首联中“岁暮”应该是有多层的含义,你是如何理
解的?
:是的,我觉得(2)。
【注释】①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末,这一年正好
安史之乱发生,唐朝开始走向没落。当时杜甫客居阖洲(今四
川周中)。②请缨:用西汉终军请缨的典故,借指将士自动请
求出兵击敌。
【答案】
(1)烟尘;鼓角;
(2)一年的年末;唐朝走向衰落;作者杜甫年老。
【解析】
本题考查诗文内容理解。
(1)颔联“烟尘犯雪岭,鼓角动江城”意思是:吐蕃的烟尘侵入
雪岭,备战的鼓角震动着江城。颔联承上首联中的“用兵”,具
体写吐蕃侵蜀之事;“烟尘”,指吐蕃兵马过处尘土蔽天,借代
战争;“鼓角动江城”,写备战情形,“鼓角”鸣响,暗示战争一触
即发,“鼓角”借代战争。“烟尘”“鼓角”从视角和听觉两方面突出
了战争的紧张,渲染了时局的艰危。
(2)联系注释①“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末,这一
年正好安史之乱发生,唐朝开始走向没落”可知,“岁暮”既指一
年的年末,又指唐朝开始走向没落。正值安史之乱,杜甫已年
老力衰,“岁暮”还指作者杜甫年老。
二十、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雨过山村
唐・王建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看庭中桅子花。
37.诗歌前两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请用优美的语言作答。
38.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
37.前两句描绘了雨中山村的优美景色:弯弯的小溪边是一片
葱郁滴翠的竹林,沿着竹林旁的小路走过横在溪流上的木板
桥,听到几声鸡叫,循声望去,朦朦细雨中的山崖间隐约露出
几间农舍。
38.本诗抒发了诗人恬淡而喜悦的心情。通过描绘山村优美的自
然风光,表现出农人淳朴、忙碌又欢乐的乡村生活情趣。
【解析】
37.本题考查对诗歌的赏析。结合题干中用优美的语言描绘诗
句形象,首先要明确诗句内容,结合内容进行诗句的拓展,尽
量细致的描绘景色,尽可能多的加一些修饰词。前两句句意为
“雨中听到一两声的鸡鸣,竹林边的溪水上斜斜地搭着乡村木板
桥”。
画面示例:偶然经过山村,苍翠的竹林边流淌着曲折的小溪,
循着溪水的踪迹望去,一座木板桥斜斜地架在小溪之上,在这
细雨蒙蒙之中传来一两声鸡鸣,隐约看见几户人家。
38.本题考查对于诗歌内容和主旨的把握。
诗歌前两句“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意思是:雨中
听到一两声的鸡鸣,竹林边的溪水上斜斜地搭着乡村木板桥。
“鸡鸣”“竹溪,,“板桥”等景物共同组成了雨中山村的秀美景色,表
达出作者对山村美景的喜爱之情;
后两句“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看庭中桅子花”意思是:妇女们相
约一同浴蚕,只剩下这庭院中的桅子花无人赏看。诗人用桅子
花的“闲”衬托出农人们农事繁忙。作者描绘美丽的雨中山村风
光和农人繁忙景象,突出了诗人对于雨中山村景象的喜爱之
情,也表明了作者闲适恬淡的生活意趣。
二十一、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小题。
雨睛
唐・王驾
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
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1)上面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之情。
⑵诗歌的三、四两句妙趣横生,请做简单赏析。
【答案】
⑴惜春
(2)运用拟人的手法,写蜜蜂蝴蝶纷纷地飞过墙,把蜂蝶挽留、
追逐春色的神态写得活灵活现。
【解析】
(1)
本题考查情感主旨。
前两句中,诗人将雨前所见和雨后情景进行了对比:雨前,“初
见”,春天刚刚降临,花才吐出骨朵儿,尚未开放:而雨后,
“全无叶底花”,花事已了,落红满径,枝条是上只剩下满树绿
叶了。这一对比手法的运用,令人感受到雨前、雨后截然不同
的两种景致,说明这场雨下得很大很久,好端端的百花争艳的
美好春色,却被这一场春雨给闹杀了。诗人面对花落春残的小
园之景,油然而生起叹惜之情。
(2)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词句子的赏析能力。在赏析时要抓住关键
字词来理解、揣摩、推敲语句的意思,理解其中蕴含的情趣。
“蜂蝶纷纷过墙去”写被苦雨久困的蜂蝶,好不容易盼到大好的
春晴佳期,它们怀着和诗人同样高兴的心情,翩翩飞到小园中
来,满以为可以在花丛中饱餐春色,不料扑了空,小园无花空
有叶;它们也像诗人一样大失所望,懊丧地离开,纷纷飞过院
墙。望着“纷纷过墙去”的蜂蝶,诗人却大胆而奇妙的联想“却疑
春色在邻家”,令人顿时耳目一新。这两句诗,作者把蜂蝶拟人
化,不仅写出了蜂蝶追逐春色的神态、心理,而且描写“阳春似
乎真的“有脚”,她不住自家小园,偏偏跑到邻家,她是十分调
皮的,这就更把“春色“写活了,写得妙趣横生。
二十二、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暮春
王禹佣①
寂寞红芳又一年,老郎空解惜春残。
才闻莺嘴夸杨柳,已被蝉声哭牡丹。
壮志休磨三尺剑,白头谁藉两梁冠②。
酒备尊何必劳人劝,且折余花更尽欢。
【注释】①王禹便:北宋诗人、散文家,因敢于直言讽谏,因
此屡受贬调。②梁冠:有横脊的礼冠,古代帝王大臣所用的冠
帽。
40.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题目看,本诗描写晚春景物,既有惜春之意,又蕴含着作
者的情感。
B.赏花、磨剑、喝酒等一系列动作,是诗人借酒浇愁,内心苦
闷的情感的外在体现。
C.作者着一“老”字,表明自己年事已高,对比青年时代,感叹
青春易逝。
D.作者借景抒情,抓住了景物跟独特感受的契合点,具有很高
的艺术水平。
41.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才闻莺嘴夸杨柳,已被蝉声哭牡
丹,,一句的妙处。
【答案】
40.C
41.示例: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莺、蝉人的动作形
态,仿佛刚刚才听到莺啼婉转,还在夸赞杨柳依依,可转眼
间,入耳的已是在惜叹牡丹凋谢的悲戚蝉鸣了。表现了诗人内
心的苦闷,郁郁不得志。
【解析】
40.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C.“对比青年时代”理解错误,首联意思是:寂寞萧索的红花又度
过一年,衰老如我,看着满地残花意识到春光已逝,年华易
老。由“寂寞红芳”“惜春残”等词句可知,作者并没有与青年时代
对比,只是感叹青春已逝。
故选C。
41.本题考查赏析重要诗句。
“才闻莺味夸杨柳,已被蝉声哭牡丹”句意为:好像才听到莺婉
转地啼叫着,似乎是在夸耀杨柳,可现在,已经听到蝉的鸣
叫,似乎是在为牡丹的凋谢而叹息。由此可知,这里将莺、蝉
拟人化,“夸”“哭”表现了它们有人的动作情态,实际上是借物抒
怀,作者通过描写莺和蝉而抒发自己内心的苦闷,表现自己不
得志的悲伤。
【点睛】参考译文:寂寞萧索的红花又度过一年,衰老如我,
看着满地残花意识到春光已逝,年华易老。仿佛刚刚才听到莺
啼婉转,还在夸赞杨柳依依,可转眼间,入耳的已是在惜叹牡
丹凋谢的悲戚蝉鸣了。作者虽有报国之志,但年事已高,想到
无法实现自己的抱负,不禁悲从中来,何必需要别人的劝酒,
作者也只能借酒消愁,再赏满地残花或许更可尽暮春之欢。全
诗表达了作者对屡遭贬谪、报国无门、青春已逝的慨叹。
二十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浣溪沙•常山道中即事①
[宋]辛弃疾
北陇田高踏水频,西溪禾早已尝新。隔墙沽酒煮纤鳞。
忽有微凉何处雨,更无留影霎时云。卖瓜声过竹边村。
【注释】①这首词是词人被重新起用,出任绍兴知府,经过浙
江常山时写的一首词。
4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词的前两句写农人们辛勤劳作的场景,以及早稻丰收的喜悦
之情,展现出一幅自然和谐的江南农村画卷。
B.“沽酒”和“煮纤鳞”极具画面感,生动再现了农家生活的美好
恬静,传神地表现出了淳厚朴实的乡风。
C.“卖瓜声过竹边村”一句让人想象到卖瓜人在绿竹丛生的村庄
叫卖的场面,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D.整首词运用多种感官,从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多角度描
绘了农家生活,也间接表达了落寞之情。
43.“更无留影霎时云”句中“更”字使用准确而妥帖,请赏析其妙
用。
【答案】
42.D
43.“更无”是“绝无”的意思,加强了否定的程度,生动形象的写
出了带雨的云一眨眼就消失得无影无踪的情景,突出了夏天天
气变化之快,诗人宠辱不惊的淡定心情。
【解析】
42.D.《浣溪沙・常山道中即事》上片通过选取江南农村独具
特色的劳动和生活场景,描写了乡村生活的安恬美好,表达了
洋溢在作者心头的喜悦;下片通过夏天风雨不定独特天气的描
写,表现了作者宠辱不惊的淡定心态。全词通篇清新淳朴,生
活气息浓厚,描绘出一幅生机盎然的初夏农村风光图;本项“表
达了落寞之情”表述有误;
故选D。
43.本题考查诗文理解本题考查诗句赏析。
“忽有微凉何处雨,更无留影霎时云(忽然间下了一阵雨,使人
感到凉爽,可是一会儿连一点云彩也没有了)”,“更无”有“绝
无”的意思。忽然凉风吹拂,接着飘来几星细雨;诗人抬头望
天,带雨的云一眨眼便无影无踪了。这两句写夏天独特的天气
变化,“忽有”“更无”生动地表现出夏日多变的山村气象。风雨阴
晴变化即是过眼烟云,表现了作者宠辱不惊的淡定心态。(据
此回答意对即可)
二十四、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完成各题。
题木兰庙
唐•杜牧
弯弓征战①作男儿,梦里曾经与画眉②。
几度思归还把酒,佛云堆上祝明妃③。
【注释】①弯弓征战:言木兰代父征戎,勇敢善战。②梦里曾
经与画眉:言木兰虽着戎装,仍思恢复和平环境下的少女生
活。③明妃:指王昭君。
44.请赏析诗歌第一句中“作”字的妙处。
45.诗歌最后两句表达了木兰哪些情感?请概括作答。
【答案】
44.“作,,字突出地显示了木兰的特殊身份,又生动地描绘出这
位女英雄女扮男装“弯弓征战”的非凡本领。
45.思乡之情;对王昭君舍身报国的敬慕之情。
【解析】
44.本题考查学生对重点字词的赏析。“弯弓征战作男儿”的意
思是花木兰手挽强弓南征北战扮做男子汉。“作”有“像”的意思,
强调木兰虽为女儿身,却也有着像男儿一样的非凡本领,从而
凸显木兰的特殊身份。这个“作”字很传神,突出这位女英雄女
扮男装时挽弓征战的飒爽英姿。
45.本题考查分析内容理解感情。首先理解三、四句"几度思归
还把酒,拂云堆上祝明妃”的大意:多次想回家时竭力克制着自
己,与边关将士大碗喝着酒。木兰为了安靖边烽,万里从戎,
想想和亲的王昭君、死留青冢,不觉心生敬爱之情。因此,前
句诗表达了木兰的思乡之情,后句表达了她对王昭君舍身报国
的敬慕之情。由此可见,这两句诗表现了木兰的思家和报国情
怀。
二十五、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完成各题。
三衢①道中
曾几
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②尽却③山行。
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鹏四五声。
【注释】①三衢:衢州,今浙江省常山县。②泛:泛舟,乘
船。③却:再。
46.诗人此次行程看似平淡却舒畅愉悦,“却”字,“_____”和
“”这几个词突出表现了诗人的这种轻松愉快的心稽。
47.看又认为后两句诗写出了绿树阴浓、环境幽静的景物特
征,而“黄鹏四五声”破坏了环境的幽静。你是否同意这种说
法?为什么?
【答案】
46.不减添得
47.不同意。这是以动衬静的写法,写“黄鹏四五声”都听得很
清楚,更加衬托了环境的幽静。
【解析】
46.本题考查诗歌情感的理解。
诗写初夏时宁静的景色和诗人山行时轻松愉快的心情。此诗首
句写出行时间,次句写出行路线,第三句写绿阴那美好的景象
仍然不减登山时的浓郁,第四句写黄莺声,路边绿林中又增添
了几声悦耳的黄莺的鸣叫声,为三衢山的道中增添了无穷的生
机和意趣。故诗中“却”、“不减”和“添得”这几个词突出表现了诗
人的这种轻松愉快的心情。
47.本题考查诗歌以动衬静的写法。
以动衬静,就是以动态的景物来反衬静态的景象,烘托出一种
更宁静的环境的一种表现手法。“黄鹏四五声”就像“鸟鸣山更幽”
的意境,衬托了环境的幽静,更使诗人感到高兴。这种反衬手
法,通过动态的描写,渲染宁静之态,给读者带来了极大的愉
悦和丰富的美感。
二十六、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春思
贾至
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
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
【注】贾至在唐肃宗朝曾因事贬为岳州司马。“历乱”:花开极
茂盛。
48.前两句描绘出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从整首诗来看,这两
句有什么作用?
49.有人评价三、四两句在情感的抒发上“构思新奇”,说说你
的理解。
【答案】
48.①这首诗描绘出了一幅生机盎然的春景图。春草丛生,草
色青青,柳色嫩黄,柳丝飘拂;桃花盛开,李花飘香,花枝披
离,花气氤氯。②前两句与后两句形成对照,使所要表达的
愁、恨显得加倍强烈。画面上的春光点染得越是明媚,春意越
是喧闹,就更能从反面衬托出诗人无法消除的深愁苦恨。(答
“以乐景衬哀情”,反衬出诗人无法排遣的深愁苦恨,也可以)
49.①这两句不是直接抒发自己的愁情,而是运用拟人的手法
借“东风”和“春日”来写愁思。②“东风不为吹愁去”,不说自己
愁重难遣,而怨东风冷漠不为遣愁;“春日偏能惹恨长”,不说
因愁闷而百无聊奈,产生度日如年之感,却反过来说成是春日
惹恨,把恨引长。这样,诗意的表现就更为曲折、含蓄、更有
深度。
【解析】
48.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及作用的分析。首句“草色青青
柳色黄”,用嫩绿、鹅黄两色描绘出春草丛生、柳丝飘拂的生机
盎然的画面;次句“桃花历乱李花香”,更用暗笔为这幅画添上
嫣红、洁白两色,诗人用这两句诗描绘出了春草丛生、柳丝飘
拂、桃李飘香、鲜艳明媚、生机盎然的春景。诗歌的后两句,
则写诗人深深植根于内心之中的,不可能因外界春光的美好而
消除的愁恨。由此可见,作者之所以这样描绘春景,其目的是
运用了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反衬出诗人无法消除的深愁苦
恨,使所要表达的愁恨显得加倍强烈。
49.考查赏析诗句。后两句意为:春风依然不能为我吹散烦恼
忧愁,我的愁思怨恨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洛阳文化旅游职业学院《体育法》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4年植保无人机及其配件采购合同
- 单位人员管理制度范例大全
- 地热养殖基地施工合同
- 2024年快手电商合作合同样本版B版
- 商业街区巡逻保安协议
- 大型度假村建设施工管理承包合同
- 临时健身房租赁与教练服务合同
- 2025运输保险合同范本
- 消防栓检查与维护手册
- 读了萧平实导师的《念佛三昧修学次第》才知道原来念佛门中有微妙法
- 周边传动浓缩刮泥机检验报告(ZBG型)(完整版)
- 纸箱理论抗压强度、边压强度、耐破强度的计算
- 土地增值税清算审核指南
- 死亡通知书模板
- 鹬蚌相争课件
- PMC(计划物控)面试经典笔试试卷及答案
- 失业保险金申领表_11979
- 《质量管理体系文件》风险和机遇评估分析表
- 食品安全约谈通知书
- 舒尔特方格A4直接打印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