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1页
第4课+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2页
第4课+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3页
第4课+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4页
第4课+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导入新课

“神农氏没,黄帝、尧、舜氏作,通其变,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这是《周易·系辞下》中的一段话,意思是主张“变”。后来清末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也引用了这段话,强调变法要因时而变,与时俱进,这样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促进社会的发展。“求变”“求新”是中国的历史传统,也是中华民族绵延不绝、中华文化传承不息的重要原因。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课程标准】1.掌握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2.了解中国历代重要的变法和改革的特征、趋势与影响。【教学重点难点】1.掌握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张居正改革的措施,认识其历史影响;2.掌握戊戌变法、清末新政的背景、内容和影响,认识戊戌变法、清末新政在推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意义;3.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改革措施,掌握改革开放的过程、内容和意义。一、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唯物史观】分析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的必然性;多层次认识变法改革的影响,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时空观念】认识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史料实证】深刻认识改革内容与时代背景、历史影响之间的相互关系,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历史解释】了解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的内容、特点、影响及评价,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家国情怀】让学生认识改革家们在改革中体现的远见卓识和敢于牺牲自我的精神,理解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时空定位公元前356年商鞅变法公元5世纪后期孝文帝改革公元1069年王安石变法公元1572年张居正改革中国古代改革公元1898年戊戌变法1901年清末新政南京临时政府改革国民政府改革中国近代改革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改革土地改革社会主义改造三面红旗改革开放2012年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第4课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第19课

辛亥革命第20课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第26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第27课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第28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辟与发展选择性必修课文目录专题必修教材课文目录通史+专题选择必性必修与必修的关系铁器、牛耕使用私田增多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变革百家争鸣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动荡,大发展,大变革的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带来了封建经济进一步发展,引起了生产关系的革命,最终导致了封建制度的确立,也导致思想文化方面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这一时期,兼并战争不断,各诸侯国为了适应社会变动,实现富国强兵,纷纷推行变法,促进了中国历史的进步与发展。

在经济比较发达的诸侯国,夺权后的地主阶级,随着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扩大。边远地区的秦楚燕等国的社会经济也发展到相当水平,新兴地主阶级也逐渐壮大起来。然而这些诸侯国的政权仍然控制在旧贵族手中。各国地主阶级的普遍发展壮大与贵族对立,必然导致政治上的一场重大变革。这场变革,就是各国的变法运动。——张文喜、刘焕曾《新编中国古代史》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与改革1.春秋战国:商鞅变法(立封建,促统一)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改革(1)春秋战国时期变法改革背景①经济:铁器牛耕,生产力发展;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兴起;②政治上:诸侯争霸,分封制、宗法制遭破坏;新兴地主阶级要求改革;③思想文化:士阶层活跃壮大;学术下移,百家争鸣,形成思想解放运动。1、春秋战国时期变法改革

(2)战国时期的变法风潮——表现

战国时期,国之间的战争和外交更为激烈,国内也都纷纷变法图强,较为有名的就是魏国的李悝变法、楚国的吴起变法、韩国申不害变法,其他国家也有一些不同意义上的改革,比如赵国的赵武灵王改革、齐国邹忌的整顿、燕国的子之改革。其中以秦国的商鞅变法最为彻底。李悝变法吴起变法商鞅变法燕昭王改革邹忌改革申不害变法材料:三晋攻夺我先君河西地,诸侯卑秦,丑莫大焉。……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秦孝公《求贤令》(1)秦孝公欲收回先祖打下的土地;经济落后,国力较弱,受中原各国歧视;为实现富国强兵。(2)统治者支持,广纳贤才;国君权力较集中,守旧势力相对薄弱;各国变法提供经验教训;法家思想为变法提供思想基础。

请思考:战国时期秦国为什么需要变法?又为什么能变法?

(3)秦国的商鞅变法材料一:鞅以……秦地广人寡,故草不尽垦,地利不尽出。……故废井田,制阡陌,任其所耕,不限多少。——《通典•食货志》材料二: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材料三:(商鞅)平斗桶权衡仗尺……居五年,秦人富强。——《史记•商君列传》

(3).商鞅变法——经济改革(以农求富)废除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促进农业经济统一度量衡经济整体发展;有利中央集权重农抑商,奖耕织稳定财政收入;提升生产积极性商鞅变法——军事改革(提高战斗力)材料一:有军功者,各(各自)以率(标准)受上(等级)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归属)籍(公族簿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等级)名(名号)田宅、臣妾。……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史记•商君列传》材料二:在战斗中士兵若怕死退缩,要受黥刑或劓刑。材料三:凡编入什伍组织的在籍成年男子……随时承担着被征调从军作战的义务,战事一完,则解甲归田,可谓全民皆兵。奖励军功增加军队勇气;打击贵族优势严肃军纪提升军队战斗力什伍组织保证军队数目稳定行县制强化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家统一连坐法加强人民管理;有效行使权力重刑罚强化法律意识;保证变法效果材料一:(商鞅)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县。材料二: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

——《史记•商君列传》材料三:告发奸人能获得与在战场上杀敌一样的奖赏,隐匿者将受到与降敌一样的处罚。一家有罪,其他九家如不告发,那么九家一起治罪。商鞅主张轻罪重罚,偷盗牛马者都要被判处死刑,甚至对于“弃灰于道者”也要被处以刑罚。 ——赵毅等《中国古代史》商鞅变法——政治改革(加强集权)商鞅变法——文化、习俗改革(思想控制,移风易俗)焚诗书强化思想控制;稳定社会秩序强分家促进小农经济;提升财政收入材料一:国贫而务战,毒输于敌,无六虱,必强。国富而不战,偷生于内,有六虱,必弱。——《商君书·靳令》材料二:商君教秦孝公以连什伍,设告坐之过,燔诗书而明法令。——《韩非子·和氏篇》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史记·商君列传》商鞅变法——为秦开帝业材料一: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战国策·秦册三》材料二: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史记·李斯列传》材料三:“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史记·商君列传》请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商鞅变法的积极影响有哪些?经济:废除旧的生产关系,确立土地私有制,激发劳动者积极性,促进封建经济发展,增强了国力。军事: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政治:打击了血缘宗法制度,健全了封建国家机器,开始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北方南方魏蜀吴西晋东晋十六国北朝南朝东汉隋朝2..魏晋南北朝(220—589)魏蜀吴西晋十六国东晋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北朝宋齐梁陈东汉南朝隋魏孝文帝改革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变迁(220—589)“千古一后”—文明太后冯氏。受到传统文化教育,拓跋宏五岁即位,冯太后临朝执政,对鲜卑化的朝廷进行改革,孝文帝深受影响。北魏孝文帝拓跋宏,鲜卑族。从小由祖母冯太后抚养,自幼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是北魏第一个系统接受汉文化儒学教育的皇帝。2、北魏孝文帝改革2、北魏孝文帝改革(1)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北方民族内迁《采桑图》少数民族学汉族生产方式

材料一:吾今所遣斗兵,尽非我国人(鲜卑人)。城东北是丁零与胡,南是氐、羌。设使丁零死,正可减常山、赵郡贼;胡死,减并州贼;氐、羌死,减关中贼。

——北魏太武帝与南朝交战的战书“每有骑战,驱夏人(汉人)为肉篱。”

——《通典·边防典》材料二北境自染逆虏,穷苦备罹,征调赋敛,靡有止已。所求不获,则致诛殒,身祸家破,阖门比屋。

——谢灵运(东晋)①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内迁建立政权,战争频繁。鲜卑族拓跋部建立北魏政权,于439年重新统一北方。②在长期的冲突与交往中,民族交融成为历史发展的潮流。③民族歧视与压迫,民族矛盾尖锐④吏治腐败,阶级矛盾尖锐(2)北魏孝文帝改革——内容原因措施内容影响吏治腐败社会矛盾尖锐均田制国家把控制的荒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府交纳租税,并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农民得到土地,抑制兼并;有利于政府税收和征役;促进北方经济恢复发展。三长制废除宗主督护制,设三长,直属于州郡,负责清理户口、田亩和征役。地方政权掌握在国家手中,有利于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整顿吏治推行俸禄制和官吏考核制度;严惩贪污吏治得到改善,加上赋役负担减轻,农民安心从事生产,北方农业生产得到迅速发展。租调制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规定一对夫妇每年向政府缴纳粟二石(称为租),帛或布一匹(称为调)。农民负担减轻,许多受豪强庇护的农民纷纷转向政府,成为国家编户齐民,增加政府的收入。

前期:冯太后主持,重点是创建新制度。“千古第一后”措施:A初期: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在其祖母冯太后的支持下(1)俸禄制:官吏俸禄由国家筹集发放,严惩贪污。(2)均田制:

材料:初年,鉴于中国北方长期战乱,人民流离失所,户口迁徙,田地大量荒芜,国家赋税收入受到严重影响。为保证国家赋税来源,北魏政府把掌握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府交纳租税,并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北魏孝文帝于太和九年(公元485年)颁布均田令并开始执行。北魏至唐前期都推行均田制作为基本的土地制度。后来的隋朝和唐朝初期仍行此制,在唐中叶以后,人口增加,土地兼并日益严重,均田制实行的基础——土地国有制破坏严重。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在宰相杨炎的建议下,实行两税法,均田制被废止。均田令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一项开创性措施。这一制度对巩固封建统治,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有积极的作用。即封建王朝将无主土地按人口数分给小农耕作,土地为国有制(经济上)均田制a前提:政府掌握大批无主荒地b目的:保证政府收入,缓和社会矛盾c内容:政府把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府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d性质: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e作用遏制土地兼并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徭役北方经济恢复发展

均田制对后代田制有很大影响,为隋、唐所沿用,施行时间长达三百多年。为中国封建鼎盛时期的出现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局限性:没有触及封建土地私有制,不可能抑制土地兼并。其实质是维护封建统治。影响:a

许多农户成为国家直接掌握的编户,地方政权掌握在国家手中,有利于中央集权;b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也利于推行均田制。

内容:设邻长、里长、党长三长,直属州郡,负责清理户口和田亩,征发徭役和兵役。(五家为一邻,设邻长;五邻为一里,设里长;五里为一党,设党长。)(3)(政治上)三长制①迁都洛阳材料反映了孝文帝迁都的什么理由?后期:孝文帝主持,推进汉化,民族融合。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示意图推进汉化政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2)北魏孝文帝改革——内容汉服鲜卑姓汉姓拓跋元贺楼楼邱穆陵穆步六孤陆贺兰贺独孤刘汉姓孝文帝率先娶汉族大姓卢、崔、郑、王4家的女儿为妃,把自己的女儿嫁给汉族大姓,还为自己的6个弟弟都娶了汉族地主的女儿为妻。通婚汉语②移风易俗,实行汉制(2)北魏孝文帝改革——内容①经济:促进了北魏社会的发展。②政治:加速少数民族政权封建化。③民族关系:促进民族的交流与融合。④为隋唐统一和繁荣奠定基础改革的意义:改革实质:少数民族政权自上而下的封建化改革|农耕经济||创立新制||移风易俗|鲜卑族奴隶制统治模式向汉族封建统治模式的转化(3)北魏孝文帝改革——意义兵军事:_____行政:_____财政:_____收精兵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抽调精兵充实中央禁军削实权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

设通判负责监督制钱谷设置转运使控制地方财政。将州郡财富大部分财富转运到京师,由中央掌控。权钱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1)北宋王安石变法——背景

北宋建立后,统治者吸取唐末五代藩镇割据导致分裂割据的教训,采取了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3、北宋王安石变法措施措施措施措施增设官僚机构扩充军队养兵养官战争赔款分散军权冗官冗兵冗费军队战斗力弱积贫局面积弱局面(1)北宋王安石变法——背景①“冗兵”、“冗官”、“冗费”造成严重的财政危机和政治危机,造成积贫的结果;北宋与辽西夏对峙示意图

辽和西夏威胁,边患危机

今则西戎已叛,屡丧边兵;北虏愈强,且增岁币。国用殚竭,民力空虚,徭役日繁,率敛日重.官吏猥滥,不思澄汰;人民疾苦,未尝省察.百姓无告,朝廷不与为主,不使叛而为寇,复何为哉?

——《枢密副史富弼的上疏》北宋与辽西夏对峙示意图北宋前期王小波、李顺起义②西夏、辽威胁宋,战争连年;赋役、徭役繁重;官吏腐败;激化了社会矛盾,人民反抗不断,出现严重的边疆危机和社会危机,造成积弱的结果。范仲淹(989—1052)

“三冗”“两积”引起了严重的社会危机,革新除弊逐渐成为朝野的共识。不少“以天下为己任”的大臣纷纷上书朝廷,要求革新政治。宋仁宗庆历三年(1043年),大臣范仲淹等人提出了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等十项以整顿吏治为中心的改革主张,为仁宗所接受,遂推行新政,这就是“庆历新政”。但是新政触犯了官僚贵族们的既得利益,遭到了激烈反对。庆历五年(1045年)初,范仲淹等人被相机排挤出中央政府,新政宣告夭折。昙花一现的“庆历新政”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③庆历新政失败

变法背景北宋中期的困境——社会危机严重!①土地兼并,矛盾尖锐,统治危机②“三冗二积”,财政危机③辽和西夏威胁,边患危机④庆历新政失败使命这是一个儒者的家国担当——赤子之心变法的目的:富国强兵,巩固统治

“天变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①青苗法:每年春夏两季青黄不接时,政府贷款或谷物给农民,收获后还本付息。②农田水利法:政府鼓励垦荒和兴修水利③免役法:政府向应服役而不愿服役的人户,按贫富等第收取免役钱,雇人服役,不服役的官僚、地主也要出钱。④市易法:政府设立市易务,出钱收购滞销货物,市场短缺时再卖出。⑤方田均税法:政府重新丈量土地,按照土地的多少和肥瘠收取赋税,官僚、地主也不例外。⑥均输法:要求发运使依照“徙贵就贱、用近易远”的原则,采购物资。富国之法:(2)北宋王安石变法——内容①保甲法、连坐法

A、政府把农民编为保甲。农户十家一保、闲时练兵、战时编入军队作战

B、实行连坐法,同保之人要互相监督、检举

②保马法:百姓自愿申请给官府养马,养马户可减免部分赋税。③将兵法:设“将”为军队编制的基本单位,由固定将官带军队。④设军器监:监督制造兵器,严格管理,提高武器质量。强兵之法:(2)北宋王安石变法——内容取士之法:①改革科举制度:A、废除明经诸科,进士科不考诗赋,专考经义和实务策

B、设明法科,专考律令和断案②整顿太学

A、重新编纂教科书,内容为儒家经

B、太学成绩优异者可直接为官

C、设置专门学校,培养专门人才③惟才用人择优录用,打破按资升迁成规,克服“恩荫”弊病(2)北宋王安石变法——内容①变法推行,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加强了国家的军事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②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客观上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变法的进步意义:(积极作用)性质:封建社会内部矛盾自上而下的局部调整

在不触动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是社会改良性质的改革(3)北宋王安石变法——评价变法的局限性①它是封建地主阶级针对北宋统治危机而进行的改革运动,所以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的危机。②变法是以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为出发点,农民的处境没有根本的改变,负担依然沉重。①触犯大地主大官僚利益,遭到激烈反对②王安石的“三不足”思想引发更激烈斗争;执行过程中用人不当,引起民间不满③宋神宗在变法后期的动摇及其去世,使保守派重新得势④王安石变法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当时的社会问题(财政危机、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直接原因根本原因⑤司马光任宰相废除新法(4)北宋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请在此输入标题(1)张居正改革——背景

明中叶后,皇帝不临朝成为惯例,嘉靖皇帝深居内宫,修仙练道,三十年不理政;隆庆皇帝在位六年,极少审批公文,遇有国家大事,听任群臣争议,一言不发,有人竟以为他是哑巴。官衙无视法令,政多纷更,事无统纪,主钱谷的不明出纳,司刑名的不悉法律,管监察的不行纠劾,人们愤愤地指出:“嘉隆以来,纪纲颓坠,法度凌夷”。①明中叶后,吏治腐败,政治危机,土地兼并,经济危机;

社会经济最棘手的是土地兼并问题,万历前夕法定的征粮地比明初已减少一半,人口减少三分之一以上,税源逐渐枯竭。万历新政之前,国家财政每年巨亏300万两白银。隆庆五年,全年财政的总收入只有250万两,而支出达到400多万两,赤字超过三分之一。——摘选自刘志琴《张居正评语》明世宗宠信道士,烧炼丹药引起社会上炼丹求仙风气之盛。4、明朝张居正改革“杀人狂魔”——朱元璋“下落成谜”——朱允炆“生命不息,战斗不止”朱棣“因肥胖猝死的吃货”朱高炽“不羁放纵爱蟋蟀”—朱瞻基“我的一生都是逆袭”朱祁镇“捡漏达人”——朱祁钰“深爱欧巴桑”——朱见深“专情”——朱佑樘“动物园园长”——朱厚照“炼丹长寿”——朱厚熜“色迷心窍”——朱载垕“专注罢工三十年”—朱翊钧倭寇骚扰葡占澳门

明中期以后,北方蒙古经常寇边劫掠,嘉靖帝在位45年就被掠夺达30多次。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六月,鞑靼土默特部领袖俺答汗率军犯大同,史称“庚戌之变”。此后20余年,俺答连年南下掳掠,京城也多次受到威胁。与此同时,东南沿海地区倭寇猖狂,百姓深受其扰,苦不堪言。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葡萄牙人取得澳门居住权,后逐渐占领澳门。鞑靼劫掠②明中叶后,边患猖獗,外来侵略乘虚而入,边疆危机。4、明朝张居正改革(1)张居正改革——背景项目措施作用政治(整顿吏治)尊主权,课吏职、信赏罚、考成法卓有成效,为各项改革措施铺平了道路军事(边防新政)内修防备起用边将,积极操练兵马①使边塞政局稳定、经济发展、商贸活跃;②蒙汉间在思想、文化和习俗相互熏染融合;③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大力增修、加固长城外示羁縻改善汉蒙关系,加强互市友好来往经济(赋税改革)清丈田地①国家税收增加;②农民负担减轻,对国家依附关系有所放松;③稳定农业的发展,刺激了商品经济和资本

主义关系萌芽的发展。一条鞭法(2)张居正改革——内容一条鞭法一条鞭法规定:把各州县的田赋、徭役以及其他杂征总为一条,合并征收银两,按亩折算缴纳。这样大大简化了税制,方便征收税款。同时使地方官员难于作弊,进而增加财政收入。“一条鞭法”上承唐代的两税法下启清代的摊丁入亩,是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历史影响的一次社会变革。既是明代社会矛盾激化的被动之举,也是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主动选择。(3)张居正改革——效果

故辅居正,受遗辅政,事皇祖者十年,肩劳任怨,举废饬弛,弼成万历初年之治。其时中外义安,海内殷阜,纪纲法度,莫不修明。功在社稷,日久论定,人益追思。——《明史·张居正》探究:根据材料分析张居正改革有哪些作用?国家财政收入增加,社会经济有所恢复和发展;社会矛盾相对缓和,严重的封建统治危机得到暂时缓解,万历初年明朝一度有了“中兴”的景象。请在此输入标题(4)张居正改革——结局

张居正死后,反对改革的官僚纷纷起来攻击、诬陷张居正,弹劾他的奏疏就纷至沓来。改革措施中除一条鞭法外,其他几乎全部被废止。思考:为何苦心经营十年的改革却一朝颠覆,毫无招架之力?(1)变法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改革阻力大(2)根本原因在于变法本身没有触及社会根本问题,不能解决社会根本矛盾。小结1: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张居正改革时间战国北魏北宋明朝背景诸侯纷争,社会变革民族冲突与交往内忧外患统治危机内容废两制(井、世),奖耕战,行两制(连坐、县制)实行三制(俸、均、三);迁都+汉化商业贷款、兵农合一整肃吏治,裁减开支,清丈土地,改革税制(一条鞭法)性质影响封建性质的改革富国强兵,奠定秦统一基础促进北魏发展;加快民族交融;利于国家统一初期有效,后被废止;富国未强兵暂缓危机,几乎废止思考:结合表格思考中国古代变法和运动呈现出的异同点。中国自古就有改革的传统。顺应时代潮流的改革,推动了生产力发展,促进了社会进步和民族交融。但改革过程充满了曲折与艰辛。同:目的是为了国家统一,民族融合,富国强兵;封建性质。异:背景、改革内容的侧重点和影响程度不一样。适应新的社会形态的变法少数民族的汉化封建统治集团内部调整1.是否顺应社会潮流2.改革策略是否得当3.改革者的实力强弱和政治素养高低4.改革是否符合多数人利益5.反对力量的强弱6.改革措施是否全面、符合实际并得到有效贯彻改革成败改革因素必要性1.社会经济的发展,旧有社会制度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求;2.严重的社会危机可能性1.新的经济因素;2.新的社会力量的兴起和壮大;3.新思想对旧思想的冲击目的1.直接:解决现实问题,稳定社会秩序。2.根本:富国强兵,巩固统治(P28〖学习拓展〗)谈谈改革家应具有怎样的精神品质?①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大无畏的牺牲精神;②强烈的社会责任感;③坚定改革必胜的信心和决心。……思考:通过学习本课的改革,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启示?①改革是历史发展的要求和产物;

②改革是促进国家强盛的重要手段;③改革不会是一帆风顺的;④改革措施要从实际出发,符合客观实际策略得当、用人得当;⑤改革者要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⑥改革要争取民众的支持。探究:判断一场改革是否成败的原因是什么?是否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利于社会进步;是否顺应历史的发展潮流。探究:判断一场改革成败的标准是什么?①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根本原因);②改革者的策略和措施是否合理;③改革者的个人品质;④当时的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请在此输入标题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鸦片战争后,中国陷入内忧外患的严重局面,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面临“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一些爱国的有识之士求变求新,走上了探索救亡图存之路。添加标题添加标题第二次鸦片战争边疆危机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有识之士救亡图存

内忧外患二、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民主探索变法图强政府自救为系统了解世界各国的地理、历史、政治情况。1839年,林则徐撰成《四洲志》。这是当时中国第一部较系统的世界地理志。1840年,魏源受林则徐委托,在《四洲志》等资料的基础上,编撰《海国图志》,影响极为深远。开眼看世界“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海国图志》序言魏源林则徐林则徐被称为近代“开眼看世界”第一人民主探索变法图强政府自救洋务运动开眼看世界后,为抵抗侵略,爱国的有识之士决定“师夷长技”,开展洋务运动。目的:自强求富内容:学习西方技术器物原则:中体西用恭亲王奕訢影响:洋务运动是晚清有识之士探索救亡图存道路的勇敢尝试,一定程度上解放了思想,培养了人才,推动了中国近代化。人物:中央:恭亲王奕訢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曾国藩李鸿章思考:以上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

甲午战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列强瓜分中国简表(1897-1899年)国别租借地或割占地势力范围德国胶州湾山东俄国旅顺和大连长城北和新疆法国广州湾两广和云南英国“新界”和威海卫长江流域日本台湾和澎湖列岛福建1、戊戌变法——甲午震撼吾国四千余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偿二百兆以后始也。我皇上赫然发愤,排众议,冒疑难,以实行变法自强之策,实自失胶州、旅顺、大连湾、威海卫以后始也。——梁启超《戊戌变法记》(1)戊戌变法的背景戊戌变法——维新思潮的发展

1897年底,全国出现了讲求维新变法的政治性学会33个,新式学堂17所,报刊19种;到了1898年,学会、学堂、报馆合计达300所以上。这些努力促进了维新思想的广泛传播与发展,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涨。中外纪闻国闻报强学会时务报南学会时务学堂万木草堂著书立说寻找变法依据办报立会宣传变法思想论战权贵减少变法阻力持续上书争取皇帝支持保国会思考:维新派的这些努力有哪些作用?(1)戊戌变法的背景姓名谭嗣同著作《孔子改制考》《新学伪经考》《变法通议》严复译《天演论》《仁学》谭嗣同主张托古改制,打着孔子的旗号,宣传资产阶级改良思想思想核心是倡民权;用进化论阐述君主立宪取代君主专制的必然性;宣扬“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社会进化论思想以资产阶级自由平等思想,批判封建纲常礼教和专制君权。共同主张

①变法维新,富国强兵,救亡图存;②学习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实行君主立宪;③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与文化。戊戌变法——维新思潮的发展康有为梁启超严复谭嗣同(1)戊戌变法的背景请在此输入标题戊戌变法——百日维新

1898年初,康有为呈递《应召统筹全局折》提出比较具体的变法措施,成为维新派的施政纲领。

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定国是诏》),宣布变法,维持103天,史称“百日维新”(6月11日——9月21日)。若不变法图强,社稷难资保全变法(2)戊戌变法的标志类别颁布新法改革旧制作用政治方面允许官民上书言事1.改订律例。2.裁撤冗员。3.澄清吏治。有利于知识分子参与政治。政治民主化经济方面1.中央设立矿务铁路总局、农工商总局,奖励农工商业的发展。2.举办商会、农会等民间团体。3.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决算。取消旗人由国家供养的特权,令其自谋生计。精简机构,提高行政效率;打击了封建官僚制度;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经济工业化文化教育方面1.普遍设立中小学堂,京师设立大学堂。2.设立译书局,翻译外国书籍。3.准许设立报馆、学会。4.奖励科学著作和发明。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有利于西学的传播和培养人才。教育近代化军事方面1.精炼陆军,改习洋操。2.添置船舰,扩建海军。裁汰旧军。增强军事实力,挽救民族危亡。军队近代化戊戌变法——百日维新(3)戊戌变法的内容“杀、杀、杀!!”谭嗣同康广仁刘光第杨深秀林旭杨锐

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就有拼命硬干的人,就有为民请命的人,就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鲁迅戊戌变法——戊戌政变课堂讨论:六君子被杀后,时人评论“谭嗣同待死,杨深秀寻死”,你怎么看待谭、杨二位的献身精神?(4)戊戌变法的失败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谭嗣同戊戌变法——无力回天

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戊戌变法的失败证明: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是行不通的,中国要想实现真正的民族独立与国家富强,就必须以暴力革命的形式推翻清政府,建立真正的民主共和国。戊戌变法——痛定思痛

探究:为什么戊戌变法会失败?这次变法给我们留下了哪些遗产?答案(1)根本原因:资产阶级维新派势力过于弱小,而顽固派实力十分强大。(2)具体原因:①当时国家的最高领导权不在光绪皇帝手中,而为以西太后为首的王公、大臣所掌握;维新派没有实权;

②把希望寄托在无实权的皇帝身上,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脱离广大人民群众,甚至对帝国主义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

③维新派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增加了社会阻力;

④维新派及光绪皇帝在实施变法上的某些冒进措施。P24(5)戊戌变法的失败的原因从背景看:在民族危机加剧之时,维新派以变法图强、救亡图存为首要目标。从内容看:政治上试图建立君主立宪制,经济上提倡兴办近代工业,发展资本主义。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从历史功绩看:提倡新学、主张兴民权、抨击封建思想文化,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中国人的觉醒。爱国性进步性启蒙性

性质:这是一场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符合当时历史发展的趋势,也是一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还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5)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1)背景:庚子之变后,《辛丑条约》签订,使列强在华争夺加剧,清政府则成为列强在华共管的有利工具。中国社会危机进一步加深,民族矛盾、阶级矛盾被进一步激化,为了满足列强在华共管的需要,缓和民族、阶级矛盾,笼络人心,1901年清政府推行“新政”。(3)措施:①政:减冗衙,修刑律。②经:重工商,振农业。③军:改军制,扩新军。④文:废科举,建学堂,兴留学。(2)开始标志:1901.1.29,流亡中的慈禧以光绪的名义在西安颁发了变法的诏书。(4)定性:是洋务运动“中体西用”的翻版,也是洋务运动的继续和发展。①未触及清腐朽的封建专制统治和高度的皇权,使其从一开始就有名无实,只是一场清政府维护阶级专制统治的自救运动而已。2、清末新政(1901-1905)②在政、经、军、文化上带有明显进步思想和举措,产生了积极作用,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使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也为民主思想传播创造了条件。(5)影响预备立宪(1906-1911)⒌影响预备立宪,就是正式立宪前的准备工作。它是清政府为抵制革命,笼络资产阶级上层,巩固自己的统治所采取的措施。⒉经过⑴1905年五大臣出洋考察。⑵1906年下诏“预备仿行立宪”学习日本,渐行立宪。⑶1908年《钦定宪法大纲》。⑷内容:预备期为9年;皇权至高无上。⑸1911年裁撤军机处,设责任内阁;13阁员,皇族占7人。骗局。依据:集权于皇上和皇族。钦定宪法、皇权至高无上;组成“皇族内阁”,按英、日立宪制,皇族不能进入内阁。⒊实质:⒈目的:⑵立宪派内部开始分化,部分走向革命⑶引起汉族官僚的离心,清政府陷入空前孤立的境地;⑷削弱了自身统治,促进了革命形势的高涨。⑴客观进步意义:预备立宪政体虽不完备,但不同于封建君主专制,带有向资产阶级政权过渡的性质。是一场具有政治近代化性质的改革,被动和主动地顺应了时代的潮流。戊戌变法(百日维新)清末新政时间1898年1901-1905-1911年背景内忧外患,民族危机严重统治危机严重内容政、经、军、文、教等领域废科举、兴新式学堂、派留学生、练新军、兴商务、奖实业性质影响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冲击了封建制度;证明资产阶级改良道路无法拯救中国;思想启蒙,促进国人觉醒。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但未能使清政府摆脱困境,促进了革命的爆发。

一个变法图强以维护统治;一个是政府自救以维护统治

主题:救亡图存失败的原因:中外反动势力强大;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意义: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思想的解放和社会的进步。小结2:中国近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3、民国时期的改革——矫国革俗

中华民国建立后,无论是南京临时政府,还是后来的国民政府,都陆续推行了一些改革措施,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法律、教育等各个方面。但由于民国时期政局动荡,国家始终未能实现实质上的统一,这些改革多以失败告终。币制改革新法币教育改革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1950

1978社会主义建设土地改革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全面深化改革195320122017改革开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面红旗1956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改革土地改革经济改革民主改革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正式确立了新中国的三大民主政治制度,从法律和政治制度层面确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推进了中国民主政治制度的深刻变革。

从1953年到1957年,我国实施“一五计划”,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国家逐步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到1956年底,宣告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

从1950年到1953年春,全国新解放区都基本完成了土地改革。实现了“耕者有其田",激发了农民劳动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巩固了工农联盟。1、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改革——深刻转变

1956年4月25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作了《论十大关系》的报告,论述了社会主义建设中应该正确处理的十个方面关系。强调对苏联在建设社会主义中暴露的缺点和错误,要引以为戒。同年9月,中共八大召开,正确分析了中国阶级关系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确定把党的工作重点转向社会主义建设上来的重大战略决策,这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探索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

但由于缺乏经验,急于求成,在经济建设中“左”倾错误迅速发展,“大跃进”使国民经济和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破坏,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中国的社会主义在探索中出现了严重的曲折。1954年宪法大跃进期间“高产卫星”人民公社化运动2、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探索十年建设时期的改革(1)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的建设社会主义(2)大跃进:以钢为纲(3)人民公社化运动:扩大生产,组织集中,提高生产力1960年,中国共产党出台“八字方针”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对左倾错误进行了纠正。此后,初步建立起进行现代化建设所必需的物质技术基础,培养了经济文化建设等方面的骨干力量,积累了党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经验。急躁冒进的“左倾”错误,降低了生产积极性,破坏了生产力。三面红旗:国民经济的调整:探索失误:①1958年,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②掀起“大跃进”运动:以大炼钢铁为核心(“以钢为纲,全面跃进”)。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发展生产力,片面追求经济发展的高速度。③人民公社化运动。“一大二公”(规模大、公有化程度高),大搞公共食堂。共产风,一平二调(平均主义、无偿调拨)。调整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变革超越生产力水平。认识:①由于缺乏经验,急于求成,犯了“左”倾错误,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出现了严重曲折。②但这一时期的探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初步建立起进行现代化建设所必需的物质技术基础,培养了经济文化建设等方面的骨干力量,积累了党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经验。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成就斐然

十年间,我国初步建成了独立的、有相当规模和一定技术水平的工业体系,不仅电力、冶金、机械等工业得到长足的发展,而且电子、原子能和航天等新兴工业从无到有,逐步壮大。由于大庆、胜利、大港等油田的建成投产,我国摘掉了“贫油国”的帽子。1958—1965年,新建铁路通车里程达7200多公里,全国除西藏以外,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都通了铁路。公路和航空运输也有较大发展。1965年,我国国民收入比1956年增长57%,工业总产值增长118%。1956—1966年,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虽然走了不少弯路,经历了许多挫折,但仍然取得了巨大成就。沈阳飞机制造厂1964年原子弹成功爆炸人工合成了牛胰岛素“铁人”王进喜思考:社会主义道路的艰难探索给我们留下哪些宝贵的历史经验?①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②生产关系调整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③发展经济必须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④国民经济各部门要协调发展发展3、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历史性决策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决定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做法,做出把党和国家工作的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划时代的,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习近平十一届三中全会内容:恢复了党的民主集中制的优良传统,审查解决了历史上遗留的一批重大问题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组织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经济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政治以邓小平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作为指导思想;思想1978改革开放2012确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2013提出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201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2019提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目标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共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十九大十九届四中全会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3.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新时期(1)过程4、中共十八大——全面深化改革

2012年11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大会确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次年,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总部署、总动员,提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的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两者相辅相成,单靠哪一个治理国家都不行。

——2014年2月17日,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5、中共十九大——谱写新篇章

2017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中共十九大将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列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并载人党章。经过长期的努力,国家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显著成效,基础性制度体系基本形成。

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我们要坚韧不拔,锲而不舍,奋力谱写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壮丽篇章!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6、十九届四中全会——迈进新时代2019年10月,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召开,对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工作进一步作出部署。中共中央提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目标。主要议程农村改革——旧貌换新颜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取消农业税三权分置脱贫攻坚战乡村振兴战略1978年12月,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村民秘密写下了保证书,决定包产到户,从此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2006年在全国范围内取消农业税,标志着中国农民的命运开启了一个不同以往任何历史时期的崭新阶段。2015年11月,中央召开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强调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1984年以后,乡镇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不仅安置了大量的农村剩余的劳动力,而且逐渐成为农村经济的主要支柱。"三权分置"思想可以有效地保障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承包农户的合法权益,同时也更有利于现代农业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这标志着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迎来了重大战略机遇。改革开放使物资慢慢丰富起来,商品市场开始活跃,曾经严格的票证制度松动,敞开供应,价格放开,也提高了人民生产积极性。搞好国营企业01发展私营经济02深化国企改革03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城市改革——放手焕活力04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国际进口博览会对外开放格局加入世贸组织共建“一带一路”设立自由贸易区对外开放对外开放——时代展新图兴办经济特区深化体制改革——壮丽新篇章单一公有制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坚持“两个毫不动摇”计划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的发挥政府的作用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全面深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沧海桑田四十年——伟大的巨变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懈奋斗,推动我国:进入世界前列推动我国国际地位实现前所未有的提升党的面貌、国家的面貌、人民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改革开放创辉煌——深刻的意义

40多年的实践充分证明,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必须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不断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改革是历史前进的动力,是历史发展的鲜明主题。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必须坚持扩大开放,不断推动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必须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不断增强我国综合国力。改革措施必须符合时代潮流。改革要争取民众的支持。改革要结合国情……P27思考:四十多年来,改革开放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积累了哪些宝贵经验?改革是历史前进的动力,是历史发展的鲜明主题。改革是对旧体制、旧事物的挑战,必然触动旧势力的利益。改革会遇到重重阻力,改革者不仅要有智慧、懂策略,更要有坚定的决心和勇气。改革措施必须符合时代潮流。改革要争取民众的支持。改革要结合国情……改革中的启示思考:通过学习本课的改革,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启示?①改革是历史发展的要求和产物;

②改革是促进国家强盛的重要手段;③改革不会是一帆风顺的;④改革措施要从实际出发,符合客观实际策略得当、用人得当;⑤改革者要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⑥改革要争取民众的支持。探究:判断一场改革是否成败的原因是什么?是否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利于社会进步;是否顺应历史的发展潮流。探究:判断一场改革成败的标准是什么?①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根本原因);②改革者的策略和措施是否合理;③改革者的个人品质;④当时的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规律总结:改革启示:改革的目的:①社会经济的发展,旧有社会制度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求。②严重的社会危机。改革的必要性①新的经济因素。②新的社会力量的兴起和壮大。③新思想对旧思想的冲击。改革的可能性:①直接:解决现实问题,稳定社会秩序。②根本:富国强兵,巩固统治改革因素改革成败因素:①是否顺应社会潮流②改革策略是否得当③改革者的实力强弱和政治素养高低④改革是否符合多数人利益⑤反对力量的强弱⑥改革措施是否全面、符合实际并得到有效贯彻①改革要顺应历史发展潮流

②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③要建立强有力的领导集团

④要采取积极稳妥的策略⑤改革措施要切实有效⑥注意协调各方利益⑦处理好新旧制度文化关系

⑧改革不能超过社会承受力⑨减少改革的负面影响分析变法的思路1、为什么变法?(背景、目的、原因)(1)目的:为了维护、巩固统治,例:北魏孝文帝改革(2)原因:①经济因素: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顺应社会发展趋势,建立新的生产关系的需要。例:商鞅变法,农村经济体制改革②社会危机:内忧(财政危机、矛盾激化导致统治危机等)外患(民族危机),例:王安石变法、洋务运动③达到特定目的的改革,例:罗斯福新政应对经济危机的需要④其它:改革力量(阶级条件)、改革及支持者的革新意识(思想条件)...例:戊戌变法2、怎么变?(内容、措施)往往多领域,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关系、对外关系等3、变法结果:成功:个别改革会变成不间断的政策调整,最终建立一种新制度,释放出社会内部的压力。失败:改革导致新的矛盾激化,社会矛盾加剧,最后改革转化为革命。4、决定变法成败的几个要素(1)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因时改革。(2)看力量对比是否有利于改革,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3)改革必然会损害部分人的利益,必然会遇到阻力,不会一帆风顺,这就要求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4)改革的措施是否符合当时的实际,是否行之有效。(5)当时的内外环境是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