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讲坛让孩子在身体发展中实现精神生命的成长报告_第1页
校长讲坛让孩子在身体发展中实现精神生命的成长报告_第2页
校长讲坛让孩子在身体发展中实现精神生命的成长报告_第3页
校长讲坛让孩子在身体发展中实现精神生命的成长报告_第4页
校长讲坛让孩子在身体发展中实现精神生命的成长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校长讲坛:让孩子在身体发展中实现精神生命的成长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只有扎根于大地,树木才能茁壮成长,教育只有扎根于孩子心灵深处,才是有生命力的教育。我1990年参加工作成为一名体育教师,同时也作为亲历者见证着上海市体育学科“课改”三十年的发展。我天性喜欢孩子,在体育课堂中,每个孩子的笑容与汗水,都是我坚守在一线的动力。体育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的课程,这是它与一般文化课程的重要区别。因此学校体育不仅仅要育体,更要育人,要立足于孩子的全面发展,开展体育教育目标、体育课程的“双建构”,从而实现孩子身体素养与精神心理素养的“双发展”,而这也正是我从事多年的一线教育教学工作对学校体育德育工作的探索。一、探寻体育课程德育的本质目标随着时代的发展,孩子们的成长和学习环境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面对海量的信息冲击,学校体育的德育整体目标的架构和整合,需要更为复杂的考量。在近几年的一堂体育课上,我以女排举例,向孩子们讲述“女排精神”对于顽强战斗、勇敢拼搏的诠释,以此向孩子们提问:“你们眼中的体育精神是什么?”孩子们的回答让我十分惊讶,从国内到国外,从新兴项目到竞技体育,从体育历史到体育未来的展望,孩子们对体育精神的认知和了解维度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是这个时代的发展给予了孩子发展更多的可能。因此,体育学科德育的整体设计与架构离不开生活的时代与社会,要基于“体育课程的本质是学生修身成人的社会实践”的认识。体育课程与德育目标实质上是互为补充、相互支撑的。随着体育课程核心素养的发布,体育课程德育的整体设计需要依照青少年身体生长发育规律、认知规律、技能学习规律,以“立身树人和以德育人”为原则,强化精神建构和身体建构为一体的体育课程实践。尤其是体育作为“课程德育”的载体,更要落实于课程的本身,如体能课程,在身体练习的过程中挖掘德育因素,以运动知识技能为载体,德育目标采用适当的策略和方法,有的放矢地进行架设。在比赛中培养竞争意识、规则意识,在团队中培养合作、责任感和开展意志品质等方面教育,从而实现公民人格、文化自觉、国家意志和政治认同的德育要求,真正实现健身育人的目的。二、落实体育课程德育的内容设计德育的实施离不开“课程德育”,需要遵循和立足学生成长的规律和学科课程的特点。体育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30年前的体育课场地还是煤渣跑道和一些简易的体育器材,但在课程改革不断发展的今天,一堂小学体育公开课上,一位年轻教师可以运用虚拟VR技术,模拟出大自然的场景,学生在场地和器材上完成爬雪山、过草地等动作,课程内容设计十分新颖和生动。现在的体育课更需要以课程内容为突破口,发掘其中蕴含的社会价值与文化精神,引导老师不断地发掘,赋予课程德育价值,依据教材和学生实际,融合教学与德育,发挥课程知识、教学过程及学习方式在学生成长中的作用。学校体育德育课程内容设计可以分为两个维度,纵向落实纵贯小学、初中、高中的阶梯型的整体课程设计。小学阶段的课程注重基本动作技能,如走、跑、跳投、滚动、转体、伸展等;初中阶段和高中阶段的孩子则更注重专门运动技能应用,竞技比赛或休闲运动行为,教授篮、排、足、田径、游泳、器械等专项技能,培养终身体育的习惯与体能需求以及身体节奏韵律行为。横向可以从文化传承等方面切入,将德育与课程建设相融合,内容设计落实“感悟、体验、践行”板块,形成三个梯度的体育课程德育体系,从而使体育德育更明确、更有保障。在新冠疫情期间,一堂线上的体育课中,体育老师增加设计了“两纲教育”的内容,通过案例渗透民族精神教育,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结合生命教育,向学生传递体育对于身体健康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热爱生命,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引导学生自觉进行体育锻炼。三、多元体育课程德育的方法手段体育教学过程是师生交互活动的过程,教师将德育种子转化为学生人格基因,构筑学生成长的主要力量。学科的核心素养需要落实在学科教学的过程当中,不仅仅要按照素养区选择教学内容,还要按照素养的实现去选择教学的方式。体育课程的德育实施离不开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在细微处完成德育的渗透。我在课堂中,始终做到每一次上课,都面带微笑地走近学生。班级中总会有几个孩子因为各种原因不喜欢上体育课,所以我每节课都会早到,与学生聊聊,交流感情;下课后晚走几分钟,问问学生课中的问题,解答学生的疑惑,根据不同学生的行为表现,设计问题启发学生思考,让孩子“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久而久之,师生情感融洽,互动更为默契,学生对体育课的学习兴趣浓厚了,课堂氛围也更加活跃,孩子们开始热爱体育。教与学的认知活动中师生情感的交流,使体育课成为充满活力的教学形态,于无痕中体现学科价值,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兴趣、习惯与能力。在体育课堂教学中需要不断求思、求变、求新,实现体育课堂的转型。我曾开设过一堂主题为“武术、柔韧”的教学展示课,武术基本功练习中,许多动作是以柔韧为基础,但是韧带拉伸会带来强烈的疼痛感,因此我在课中设计了多样的教学方法,与学生共同练习,培养学生持之以恒、不怕困难的意志品质。武术项目讲究“武德修养”,师生要用武术礼仪严格要求自己,言行有礼,需要教师充分挖掘其中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德育渗透,充分发挥体育项目的育体、促智、审美、益智等多功能的教育性,充分利用课堂体育资源来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达到身动心动的教学目标。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创新实验室、体育大课间活动、体育社团活动和体育生活化为载体,针对具有共性化的不同体育项目和具有突出项目特征的体育项目,实施德育关注点提炼,归结其不同方式、不同项目、不同关注点上实施德育与体育的无缝对接。比如在体育拓展活动或体育比赛活动中,会主动放手让学生管理、组织,孩子们通过体验、实践总结如何相互合作,制定规则,产生了十分积极的作用。四、创新体育课程德育的评价机制课程德育的有效实施依赖于完善的评价机制,如果说德育是德性成长,那么它有哪些方面的表现,表现程度应该怎么样,就需要我们把评价的框架、评价的可能水平要求提炼出来。体育课程德育是一个动态的和反馈的过程,需要把学校体育德育顶层内容体系转化为可测量的德育目标,再与学科评价相结合。在一节小学SPEM体育课中,以“不同体育活动的运动强度”为主题,教师通过设计五个不同强度(高、中、低)的身体练习方式,让学生分组循环参与各个站的活动,每参加完一个活动站后立刻进行心率测量,最终完成一份“兴趣”“学练”“表达”三个维度的学习评价日志。这种评价方式的设置能够让在体育学习过程当中,通过有效的控制最终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真正实现出汗出声、身动心动的课堂育人境界。学校体育课程德育评价着眼于从过程评价和影响评价两个方面展开。在德育评价机制中,过程性评价依据评价的主体,将评价分为教师点评、同学互评和学生自评三类,体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影响性评价有定性或者定量的评价方法,采用激励性的评价语言,从正面加以引导。同时评价结果是一种科学、客观的事实,来反映学生课程德育的进步与不足。评价体系能够保证体育课程实施对学生德育的正面影响,将“量”与“质”结合起来,最大化地实现了评价的应有效度与用度,进而实现教学评价作为促进教与学的工具或手段的本质效用。以学生发展为本,实现学生身体与精神的“双成长”。育体育人,应当成为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努力方向。我们的体育学科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体育知识技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