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生理学:第六章 消化与吸收_第1页
动物生理学:第六章 消化与吸收_第2页
动物生理学:第六章 消化与吸收_第3页
动物生理学:第六章 消化与吸收_第4页
动物生理学:第六章 消化与吸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六章消化与吸收(DigestionandAbsorption)四、吸收三、消化一、概述二、摄食调节一、概述消化与吸收吸收(absorption):

食物经消化后,通过消化道粘膜进入血液和淋巴循环的过程。消化(digestion):

食物在消化道内被分解为可吸收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动画(一)消化道组成消化道的主要功能运动功能: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大肠、肛门分泌功能:外分泌(唾液、胃液、小肠液、胰液、胆汁)内分泌(胃肠激素或脑肠肽)消化功能:机械性消化、化学性消化、微生物消化食物在消化道内被分解为可吸收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吸收功能:糖、脂肪、蛋白质、水、电解质、维生素、矿物质等保护功能:粘膜免疫(体液和细胞)血液循环:心输出量1/3进入消化道。内在神经丛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全身性激素(生长激素、甲状腺素等)胃肠激素交感神经(抑制)副交感神经(兴奋)外来神经系统肌间神经丛黏膜下神经丛消化道功能的调节中枢神经系统肌间神经丛黏膜下神经丛交感及副交感传出交感及副交感传入局部传入局部传出消化道管壁内的化学和机械感受器平滑肌、分泌细胞、内分泌细胞、血管消化道功能的神经调节胃肠道具有大量多种类型的内分泌细胞,它们散在分布于粘膜上皮细胞之间,分泌的多种激素和激素类物质,统称为胃肠激素。由于胃肠道粘膜面积巨大,胃肠道内分泌细胞的数量超过了体内所有内分泌腺体中内分泌细胞的总和。因此,消化道又被认为是体内最大、最复杂的内分泌器官。消化道的内分泌功能胃肠激素细胞名称分布部位胰高血糖素胰岛素生长抑素胃泌素胆囊收缩素抑胃肽胃动素神经降压素胰多肽胰泌素A细胞B细胞D细胞G细胞I细胞K细胞Mo细胞N细胞PP细胞S细胞胰岛胰岛胰岛、胃、小肠、结肠胃窦、十二指肠小肠上部小肠上部小肠回肠胰腺、胃、小肠、大肠小肠上部胃肠激素(脑肠肽)APUD(amineprecursoruptakeanddecarboxylation)细胞,具有摄取胺或胺的前体(氨基酸、多巴),脱羧转变为活性胺(如多巴胺)的能力。1.调节消化腺的分泌和消化道的运动;胃肠激素的生理作用

胃肠激素中的许多激素也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中,所以,也将这种双重分布的肽类物质称为脑-肠肽(Brain-gutpeptide)。3.营养性作用(trophicaction)2.调节其他激素释放;肥胖(obesity)2008年,15亿成年人超重(70亿世界人口),其中2亿男性、3亿女性肥胖;1980-2011年,肥胖人口比例加倍(男性5%-10%,女性8%-14%)每年280万人死于超重或肥胖;4千万5岁以下儿童超重2007年WHO统计超重人口:USA:74.1%(#9);China:28.9%(#149,自1992增长3倍)糖尿病:India(40.9million),China(39.8million),U.S.(19.2million)超重(overweight)&肥胖(obesity)Bodymassindex(BMI):[kg/m2]Morethan60%ofallType2diabetescasesarecausedbyoverweight!二、摄食(foodintake)调节消化与吸收摄食活动是动物赖以生存的最基本活动之一,也是动物消化代谢过程中的首要环节。动物用嘴捕捉食物,并将食物送入口腔的过程称为摄食(foodintake)。

不同动物其采食方式不同。摄食(foodintake)及其调控GI-TractN.vagusGI-TractCholecystokininAmylinPancreasBrainInsulinWATPancreasLeptin•

Foodintake•EnergyHomoeostasis1.采食中枢:2.反射调节:3.长期性调控:体重和体脂(胰岛素、瘦素)中枢调定点?(能量稳态调节)消化道的各种感受器(G,VFA)采食中枢采食活动下丘脑摄食中枢饱食中枢短期调节(单餐调节)和长期调节(体重稳态)摄食(foodintake)及其调控食欲中枢(hungervs.satiety)HypothalamusVMH:

VentromedialHypothalamus

SatietycenterLHA:Lateralhypothalamicarea

Hungercenter其他核团:室旁核、杏仁核、黑质-纹状体系统等。Brobecketal.;YaleJ.Biol.Med.1943AnandundBrobeck;YaleJ.Biol.Med.1951DelgadoundAnand;Am.J.Physiol.1953刺激与损毁实验LHAVMNFoodintake“Satietypeptides”POMC: pro-opiomelanocortin(-MSH)CART: cocainandamphetaminregulatedtranscriptLHA“Hungerpeptides”NPY: NeuropeptideYMCH: melanin-concentratinghormoneORX: OrexinAGRP: Agoutygene-relatedproteinAGRPNPY+NPYNPYMCHORX-POMCCART调节摄食的外周信号摄食短期调节的外周信号:(1)胃、十二指肠、肝门静脉机械化学感受器经迷走神经传入。(2)葡萄糖、酮体直接作用于中枢相关神经元。(3)体液途径:CCK,GLP-1,ghrelin,orexin,etc.摄食长期调节的外周信号:调定点(setpoint)(1)胰岛素(2)瘦素(3)生长激素(4)甲状腺激素ob/obmouse+leptin(35gbw)ob/obmouse(67gbw)PhotobyJohnSholtis,TheRockefellerUniversity,NewYork,N.Y.;Copyright©1995AmgenInc.Theselfishbrain:competitionforenergyresourcesNeuroscienceandBiobehavioralReviews28:143-180,20041.脑的特殊地位和5大特点与外界隔离(血脑屏障)、高能量消耗(50%)但体积小(2%)、低能量储备、使用特殊底物、信息收集和命令下达(控制外周器官)2.保障脑能量供应的两大途径能量分配(中枢与外周之间竞争)能量获取(摄食)3.新皮层和海马-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系统同时控制分配和摄食(1)通过星状胶质细胞通过BBB局部摄取葡萄糖;(2)通过LHPA轴系统阻止肌肉和脂肪摄取葡萄糖(胰岛素抵抗);

高亲和力(MR)和低亲和力(GR)决定LHPA的平衡,即“调定点”4.该调定点可以被永久地、病理性地改变极端的应激状况(慢性代谢和心理应激,精神创伤,等)、饥饿、训练、疾病感染、激素、药物、成瘾物质、内分泌干扰物,等

蛋鸡肉鸡肉鸡和蛋鸡的故事(energyintakevs.energyexpediture)消化与吸收人类进化/退化、动物品种形成、代谢程序化、表观遗传学化学性消化(消化腺分泌)消化液的主要功能消化液的种类及成分分解食物中的各种成分(消化酶)为各种消化酶提供适宜的环境(电解质)稀释食物,调节渗透压(水、电解质)保护消化道黏膜免受理化性损伤(黏液)参与机体物质代谢,为微生物消化创造条件(其他蛋白质)消化液的主要功能消化液的种类唾液胃液胆汁小肠液胰腺唾液腺腮腺颌下腺舌下腺口腔小腺体由浆液细胞组成,分泌不含黏蛋白的稀薄水样唾液由浆液细胞和黏液细胞组成,分泌含黏蛋白的水样唾液由黏液细胞组成,分泌含黏蛋白的粘稠唾液唾液的性状和成分无色透明、略带黏性、弱碱性(pH:猪7.32,反刍动物8.2)有机物:粘蛋白、球蛋白、唾液淀粉酶(杂食)、溶菌酶等K+Na+Ca2+Mg2+Cl-HPO42-HCO3-水99%无机物:唾液的生理功能(7)反刍动物尿素再循环,减少氮的损失(1)湿润口腔、饲料(2)含淀粉酶(中性环境下起作用)(3)幼畜含脂肪分解酶,分解乳脂(4)洁净口腔(冲淡、中和、清除残渣和有害物质)(5)维持pH(尤其在反刍动物,维持瘤胃pH)(6)调节体温(狗、水牛)舌、口腔粘膜延髓唾液腺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唾液分泌的调节非条件反射:条件反射:感受器:眼、鼻和耳等传入神经:嗅、听、视神经中枢:下丘脑、大脑传出神经:交感、副交感神经效应器:唾液腺唾液分泌的调节胃的黏膜分区胃液及其分泌胃液分泌的调节

胃的分泌功能幽门腺

-黏液细胞(mucouscells)

-内分泌细胞(endocrinecells)贲门腺

-黏液细胞(mucouscells)胃底腺

-壁细胞(parietalcells)

-主细胞(chiefcells)

-黏液细胞(mucouscells)胃的分泌功能1、性质:无色透明,强酸性(pH0.9-1.5)2、成分:无机物(盐酸、氯化钠、氯化钾)有机物(消化酶、黏蛋白、内因子)3、特性:高分泌率时,强酸性,水样液体;饥饿时,酸性较低,较粘稠。胃液由胃的三种外分泌腺和胃黏膜上皮细胞的分泌物构成(人:2L/d)。胃液(gastricjuice)胃酸分泌机制壁细胞内H2O解离成H+和OH-,H+由小管膜上质子泵(H+-K+-ATP酶)逆浓度梯度主动转运到小管腔,同时K+进入胞浆;留在胞内的OH-在碳酸酐酶催化下与壁细胞中CO2结合生成HCO3-,HCO3-与Cl-交换进入血液与Na+结合NaHCO3(“餐后碱潮”);Cl-由血浆进入壁细胞,再经小管膜上Cl-泵与HCO3-交换转运到小管腔,与H+形成HCl,进入胃腺管腔;小管腔渗透压升高,吸收水进入管腔。*餐后大量胃酸分泌的同时,血和尿的pH往往升高而出现“餐后碱潮”。①②③④胃脂肪酶:肉食动物。胃蛋白酶原:由主细胞产生(黏液细胞)胃蛋白酶原胃蛋白酶蛋白质

胨最适pH2;pH>5,失活凝乳酶:使乳中酪蛋白凝固,有利乳汁消化;HCl胃分泌的消化酶1、润湿食物,保护胃粘膜免受机械损伤;2、与碳酸氢盐形成“黏液-碳酸氢盐屏障”中和胃酸和防御胃蛋白酶对黏膜的消化作用。分泌:特性:作用:糖蛋白颈黏液细胞(可溶性黏液)表面上皮细胞(不溶性黏液)粘滞性高,能形成凝胶层(500µm)黏液:由表面上皮细胞、颈黏液细胞、贲门腺和幽门腺共同分泌问题:胃为什么不会消化自己?胃分泌的黏液黏液-碳酸氢盐屏障(mucusbicarbonatebarrier)黏液-碳酸氢盐屏障(mucusbicarbonatebarrier)分泌:由壁细胞分泌。特性:分子量约6万的糖蛋白。与食糜中的维生素B12结合而促进B12的吸收。(与红细胞生成有关)缺乏内因子可造成维生素B12缺乏,影响红细胞生成,出现恶性贫血。作用:胃分泌的内因子(intrinsicfactor)头期(cephalicphase)消化期的胃液分泌调节

持续时间长,分泌量大,酸度高,胃蛋白酶含量高,消化能力强。酸度高,含酶少。分泌量少。胃期(gastricphase)肠期(intestinalphase)

分泌特点:①分泌量大、酸度高、消化力强(胃蛋白酶含量高)。②分泌量与食欲、精神因素有关。●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迷走神经为共同传出神经,其末梢递质Ach引起胃液分泌。(1)头期●迷走-胃泌素:迷走神经的末梢递质GRP(胃泌素释放肽)引起胃窦部G细胞分泌胃泌素。分泌机制:口腔机械、化学刺激●扩张胃窦部→壁内神经丛短反射→G细胞释放胃泌素;●食物的化学成分→G细胞释放胃泌素。

分泌特点①分泌量和酸度也很高。

②消化力(胃蛋白酶量)低于头期。(2)胃期●扩张胃体和胃底→迷走-迷走长反射和壁内神经丛短反射→胃腺分泌。分泌机制

(3)肠期分泌机制●食物由胃进入小肠后,刺激小肠引起的胃液分泌。●体液调节因素有:胃泌素、缩胆囊素、肠泌酸素(尚未提纯)

分泌特点①分泌量较低,约占消化期总的胃液分泌量的10%。②酸度和胃蛋白酶含量均较低。食物刺激眼、耳、鼻口、舌、咽、食管胃底、胃体机械刺激胃幽门部化学刺激胃腺机械小肠刺激化学胃液胃泌素小肠I细胞头期胃期肠期胃幽门部机械刺激中枢壁内神经丛壁内神经丛幽门部G细胞12指肠G细胞Ⅴ、Ⅻ、Ⅸ、ⅩⅠ、Ⅱ、Ⅷ缩胆囊素ⅩⅩ消化期胃液分泌的调节

引起胃液分泌的内源性物质

(1)乙酰胆碱作用于壁细胞上的M受体,引起胃酸分泌增加,其作用可被阿托品阻断。

(2)胃泌素由胃窦和十二指肠粘膜中的G细胞合成和释放。

(3)组织胺由胃泌酸区粘膜中的嗜铬样细胞(ECL)分泌,通过局部扩散到达邻近的壁细胞,作用于壁细胞上的组胺2型受体(H2受体),有很强的刺激胃酸分泌的作用。甲氰咪呱可阻断H2受体而抑制胃酸分泌。

促进胃酸分泌的内源性物质乙酰胆碱组胺胃泌素迷走神经节后纤维嗜铬样细胞G细胞磷脂酰肌醇系统腺苷酸环化酶↑磷脂酰肌醇系统↓↓↓

Ca2+↑cAMP↑Ca2+↑

壁细胞M受体H2受体胃泌素受体胃泌素受体M受体泌酸↑质子泵胃液分泌的促进胃液分泌的抑制脂肪:肠抑胃素(抑胃肽、神经降压素)高渗溶液:肠-胃反射,前列腺素胃窦内pH下降至1.2-1.5或十二指肠pH小于2.5时,胃液分泌抑制。HCl:机制:盐酸抑制G细胞,或通过促进D细胞释放生长抑素而抑制胃泌素和胃液分泌;小肠促胰液素抑制胃酸分泌。胃液分泌的抑制1、性质:

碱性(pH7.2-8.4)、含水(90%)、无机物(碳酸氢盐、氯化物)、有机物(酶)2、功能:分泌碳酸氢盐,中和酸性食糜;分泌多种消化酶,对营养物质消化较彻底;液体和缓冲物利于大肠微生物消化。胰腺分泌(pancreaticsecretion)胰酶(由腺泡细胞分泌)(1)胰淀粉酶:(2)胰脂肪酶:(3)胰蛋白分解酶:(4)其他酶:淀粉、糖原

二糖、三糖甘油三酯

甘油+脂肪酸(胰蛋白酶、糜蛋白酶、羧基肽酶)核酸酶和双糖酶蛋白质、胨小肽肝胆汁-金黄色或桔棕色,pH约7.4胆囊胆汁-浓缩而颜色变深、碳酸氢盐被吸收而呈弱酸性(pH6.8)1、生成:2、特性:肝细胞—肝管—胆管—胆囊—十二指肠草食动物暗绿色;肉食动物红褐色;杂食动物橙黄色。胆汁颜色有种别差异:胆汁(bile)胆汁的成分有机物胆盐水无机盐(胆固醇、卵磷脂、粘蛋白、脂肪酸、胆汁酸和胆色素等)(钠、钾、钙、碳酸氢盐等)胆石胆绿素胆红素甘氨酸或牛磺酸胆固醇、卵磷脂、胆盐比例不当,胆固醇过多,或卵磷脂、胆盐过少,胆固醇析出形成胆固醇结石。红细胞破坏,血红蛋白代谢氧化(1)胆酸盐是胰脂肪酶的辅酶(2)乳化脂肪,促进脂肪消化吸收(3)促脂溶性维生素吸收(A、D、E、K)(4)胆盐的“肠-肝循环”(5)促进肝胆汁分泌(6)十二指肠中和胃酸,调节pH生理功能微胶粒(micelle)胆汁分泌的调节胃泌素(Gastrin)胆囊收缩素(CCK)胰泌素(Secretin)胆盐(肠肝循环)神经调节——迷走神经(传出神经)体液调节十二指肠腺:主要分泌碱性粘液(肠激酶)柱状细胞——消化酶杯状细胞——粘液潘氏细胞——肽酶小肠腺:含水90-95%有机物和矿物质(肠中重吸收)1、成分:小肠液小肠液的作用

大量的小肠液可稀释消化产物,使其渗透压下降,有利于吸收。

小肠液分泌的调节(1)小肠粘膜对扩张刺激最为敏感,小肠内食糜的量越多,分泌也越多。(2)在胃肠激素中,促胃液素、促胰液素、胆囊收缩素和血管活性肠肽都有刺激小肠液分泌。物理性消化(消化道运动)消化道平滑肌特性咀嚼和吞咽胃的运动小肠运动大肠运动消化道平滑肌生理特性

兴奋性低,收缩缓慢,具有自动节律性,但缓慢且不规则伸展性较大,容受性大紧张性,维持形状和位置对温度、牵张和化学敏感刺激,对电刺激不敏感四层结构:黏膜层(黏膜、固有层、肌层黏膜)黏膜下层肌层(内侧环行肌层,外侧纵行肌层)浆膜层静息电位(-50~-60mV)

慢波电位(Cajal细胞,ICC)动作电位(Ca2+内流,60~70mV,快波,慢波基础上产生)

慢波、动作电位和肌肉收缩紧密相联系。慢波虽不能触发肌肉的收缩,但它是平滑肌收缩的起步电位,控制着平滑肌收缩的节律,并决定蠕动的方向和速度。消化道平滑肌的兴奋与收缩①磨碎食物、增加消化表面积;咀嚼粗纤维(马30-50次/分钟)作用:③刺激感受器,反射性引起后段消化道活动(分泌和运动)增强。②与唾液混合,润湿便于吞咽;吞咽第三期:由食管到胃(蠕动)第一期:口腔到咽第二期:咽到食管上段(呼吸暂停)胃运动主要形式(2)蠕动(1)容受性舒张(3)紧张性收缩胃食道胃食道括约肌幽门括约肌食糜运动蠕动收缩蠕动收缩胃排空胃运动的意义(2)机械消化(分裂成小颗粒,形成食糜)(1)贮存食物(胃底、胃体前部)(3)向十二指肠排出食糜胃运动的调节促胰液素、促胰酶素、抑胃肽(肠抑胃素)胃扩张→迷走神经→胃运动加强胃扩张、化学成分→胃泌素→胃运动加强酸性食糜、脂肪→抑制胃运动(肠胃反射)呕吐消化道粘膜延髓胃,膈,腹壁肌肉迷走神经吞咽神经膈神经迷走神经机械化学消化与吸收外来神经;内在神经丛;胃-回肠反射1.形式:2.调节:(3)

钟摆运动神经调节:体液调节:5-HT、P物质、内啡肽、促胃液素、CCK等促进;胰高血糖素、肠高血糖素抑制(1)分节运动(充分混合)(2)

蠕动、蠕动冲、逆蠕动小肠运动分节运动(segmentation)和蠕动(peristalsis)粪便的形成和排便反射。1.特点:2.形式:3.排粪:频率低、速度慢蠕动(集团蠕动)袋状往返运动分节和多袋推进运动大肠运动微生物消化反刍动物复胃内消化大肠内微生物的消化消化与吸收(二)前胃运动及其调节(一)瘤胃与网胃的消化(三)皱胃与瓣胃的消化瘤胃(rumen)网胃(reticulum)瓣胃(omasum)皱胃(abomasum)消化与吸收(一)瘤胃与网胃的消化1、瘤胃微生物生存条件2、瘤胃微生物及其作用3、瘤胃内消化代谢过程4、气体的产生与嗳气消化与吸收1.瘤胃微生物生存条件:瘤胃内高度厌氧、营养丰富,有利于厌氧微生物生存。(5)内容物高度乏氧(CO2,NH3,少量氮、氢、氧)

(4)pH在5.5-7.5之间(唾液缓冲,VFA吸收)(3)温度高达39-41°C(2)渗透压接近血液(1)保证营养物质和水分供应

消化与吸收2.瘤胃微生物及其作用:(1)纤毛虫(全毛虫、贫毛虫)贫毛虫除分解淀粉外,发酵果胶、半纤维素和纤维素全毛虫分解淀粉产生乳酸和少量VFA含糖、蛋白质和纤维素分解酶类与细菌共生—“微型反刍动物”水解脂类、氧化不饱和脂肪酸、降解蛋白质,吞噬细菌消化与吸收微生物与微生物之间、微生物与宿主之间信息交流,相互制约,协同作用——共生(2)细菌:种类繁多。发酵糖类、分解乳酸的细菌;分解纤维素的细菌(占活菌1/4);分解蛋白质的细菌;蛋白质合成、维生素合成的细菌。(3)真菌:分解纤维素、糖等(占瘤胃微生物总量8%)含纤维素酶、木聚糖酶、糖苷酶、蛋白酶等2.瘤胃微生物及其作用:消化与吸收3.瘤胃内消化代谢过程(1)糖类(2)蛋白质(3)脂肪(4)维生素合成(5)前胃的吸收消化与吸收(1)糖类:

VFA提供反刍动物机体所需能量的60-70%,葡萄糖主要用于泌乳、妊娠和肥育等过程。纤维素纤维二糖纤维素分解酶葡萄糖丙酮酸、乳酸挥发性脂肪酸(VFA,乙、丙、丁酸,比例70:20:10,随日粮而变化)+CH4+CO2反刍动物体内糖的主要来源:丙酸和生糖氨基酸的糖异生。瘤胃微生物自身的糖原。消化与吸收(2)蛋白质:蛋白质过瘤胃保护;尿素代替30%日粮蛋白质a.分解饲料蛋白质b.分解非蛋白氮:尿素、铵盐、酰胺,分解成NH3c.利用NH3合成氨基酸d.尿素再循环:

尿NH3微生物合成氨基酸(瘤胃内)合成尿素(肝)唾液瘤胃消化与吸收饲料中瘤胃内过瘤胃唾液50-70%血肝脏尿素肾脏排泄饲料蛋白质微生物蛋白质非蛋白质含氮物饲料蛋白质氨基酸NH3微生物蛋白质饲料蛋白质非蛋白质含氮物氨基酸铵盐尿素消化与吸收(3)脂肪:(4)维生素合成:多种B族维生素和VK(凝血维生素)脂肪甘油不饱和脂肪酸丙酸饱和脂肪酸幼龄反刍动物—B族维生素缺乏缺钴—VB12缺乏消化与吸收(5)前胃的吸收:

葡萄糖、有机酸(挥发性脂肪酸、乳酸等)、胺、无机盐类和大量水分通过前胃壁吸收血液消化与吸收4、气体的产生与嗳气:(CO250-70%;CH420-45%;氢、氧、氮、硫化氢)牛一昼夜产生气体600-1300升,嗳气排出1/4吸收入血,肺排除瘤胃微生物利用消化与吸收嗳气——反射性动作:气体牛17-20次/小时瘤胃臌气(幼嫩青草)瘤胃壁感受器延髓有关肌肉消化与吸收(二)前胃运动及其调节前胃收缩起于网胃。1.前胃运动:A波:瘤胃前庭→背囊→腹囊→由后向前B波:瘤胃单独收缩2.调节:反射性调节(后段抑制前段,中枢在延髓,传出交感、迷走)消化与吸收3.反刍:4.食管沟反射:感受器在口腔,传入为舌神经、舌下、三叉神经,中枢在延髓,传出为迷走神经。过程:逆呕,再咀嚼,再混唾液,再吞咽反射:网胃、瘤胃前庭、食管沟黏膜感受器乳畜在吸乳时,能反射性的引起食管沟闭合呈管状,乳汁由食管沟经瓣胃管直接进入皱胃。消化与吸收(三)瓣胃和皱胃的消化1、瓣胃:①含干物质22.6%;(瘤胃17%,网胃13%)②颗粒小,pH中性(6.6-7.3)③滤器作用:水分吸收,大颗粒碾碎④消化20%纤维素,吸收70%VFA,氯化钠消化与吸收2、皱胃:①有胃腺,分胃底腺和幽门腺。②胃液水样透明,含盐酸、胃蛋白酶、凝乳酶、黏液,pH酸性(1.05-1.32)。③胃液作用:杀死微生物,分解蛋白质。④胃液分泌调节:十二指肠扩张(胃泌素);pH(2.0-2.5);迷走神经。消化与吸收大肠腺分泌碱性(pH7.5-8.0)、粘稠的消化液,能中和酸性发酵产物,有利于微生物繁殖。肉食动物:蛋白质、脂肪、糖被细菌降解。草食动物:马、兔等单胃草食动物非常重要。杂食动物:盲肠(1克含细菌1-10亿,乳酸杆菌、链球菌,大肠杆菌等),吸收VFA提供机体所需能量的25%。马食糜在大肠中滞留12h,消化纤维素40-50%,蛋白质39%,糖24%;反刍动物大肠消化纤维素15-20%。大肠消化吸收(一)吸收的部位(三)小肠内主要营养物质的吸收消化与吸收食物的消化产物、水分、盐类等通过消化道粘膜上皮,进入血液和淋巴的过程,称为吸收。(二)吸收的机制吸收过程:营养物质细胞血液(淋巴液)动画消化与吸收(一)吸收部位2、大肠:1、胃:单胃动物:少量水,无机盐食草动物、禽类大肠吸收:水分、盐、VFA、CO2、CH4等。反刍动物前胃:VFA、CO2、水、无机盐3、小肠:十二指肠、空肠前段:主要吸收部位。

大部分氨基酸、单糖空肠中段:糖、脂肪酸、甘油、部分氨基酸、维生素回肠:盐类、VB12消化与吸收小肠黏膜环状皱褶—绒毛—柱状上皮—微绒毛每个柱状上皮细胞约有600-1000根微绒毛上述结构使小肠的吸收面积成百倍(600倍)增加消化与吸收小肠黏膜消化与吸收(二)吸收机制被动转运:滤过、扩散、渗透主动转运:需载体、ATP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迷走促进;交感抑制;肠壁黏膜下神经丛缩肠绒毛素-刺激绒毛运动入胞和出胞消化与吸收1、糖的吸收(三)各种营养物质的吸收吸收形式:主要以单糖的形式吸收吸收速率:半乳糖>葡萄糖>果糖>甘露糖吸收方式:消耗能量的主动过程,属继发性主动转运载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