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五单元教案教学设计_第1页
统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五单元教案教学设计_第2页
统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五单元教案教学设计_第3页
统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五单元教案教学设计_第4页
统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五单元教案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统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五单元教案教学设计第五单元二战后的世界变化单元体例单元主题历史要素第五单元二战后的世界变化美苏冷战、欧洲的联合、美国的发展、日本的崛起、社会保障制度、苏联的改革、苏联解体、万隆会议、“非洲年”、拉美人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一、单元课标要求基于《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阐述,本单元讲述的是二战后的世界变化,学生将通过对本单元的学习,了解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德国的分裂、北约与华约的建立,认识美苏冷战对峙局面的形成;通过了解美国和日本经济的发展,欧洲联合趋势的发展及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初步理解战后资本主义发展的新特点;了解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实践,知道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和苏联的改革,了解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意义;通过万隆会议、“非洲年”、巴拿马收回运河主权等史事,知道战后殖民体系的崩溃和亚非拉国家为捍卫国家主权、发展经济所进行的斗争。二、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上承第二次世界大战,下启走向和平发展的世界,在世界历史和平发展的进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不仅要使学生了解两极格局下,资本主义世界、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和发展中国家的新发展,还要使其能够运用史料进行论证,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分析历史问题和现实问题,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培养世界意识,并认识到中华文明的世界价值。三、单元学情分析九年级学生学习的目的性明确,学习积极性较高,能够主动学习。同时,九年级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对比七、八年级的学生有所提高,在空间上超越个人的生活范围,关心社会、国家和世界大事。因此在本单元教学中,教师除了帮助学生了解世界现代史中的重要事件、人物、现象等,还要帮助他们了解世界现代历史发展的基本进程。四、单元学习目标1.了解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德国的分裂、北约与华约的建立等基本史实,理解美苏冷战对峙局面形成的原因。2.了解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发生的新变化。3.了解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苏联的改革、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认识社会主义发展的曲折性。4.了解亚非拉国家为捍卫国家主权、发展经济所进行的斗争。冷战设计说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由于国家战略的对立和社会制度的巨大差异,美、苏两国从战时的盟友转变为战后的敌手。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实力大增,妄图称霸世界,但又不得不正视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于是,美国开始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推行冷战政策。杜鲁门主义的出台、马歇尔计划的实施和北约的成立,表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形成。苏联同几个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建立了华约。至此,两极格局形成。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时间轴帮助学生梳理相关进程,使其认识美苏冷战对峙局面的形成;借助史料,帮助学生理解冷战中的相关史实及冷战的特点,从而培养学生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的历史核心素养。学习目标1.了解冷战的含义和冷战对峙局面形成的过程和德国的分裂。2.概括美国冷战政策在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方面的表现。3.认识到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违背了历史发展的潮流,会威胁世界的和平与发展。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冷战的发生、北约与华约的对峙。教学难点:冷战的发生。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讲授法。资源与工具(一)资源拓展阅读:柏林墙的相关史料。(二)工具图书馆资源、多媒体课件、网络搜索工具等。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教学情境1949年德国分裂后,柏林也一分为二。1961年,民主德国修筑了柏林墙,将西柏林包围起来。柏林墙是冷战的标志性建筑,是冷战的一个缩影,本课将全面讲述冷战局面的形成。二、预习检查1.冷战的含义。2.冷战政策在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方面的表现。三、学习任务一冷战的发生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74页第1自然段的内容,指出冷战的含义。学生回答:冷战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40多年间,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对峙与竞争状态。教师提问: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为什么会爆发冷战?学生活动:自主阅读教材第74、75页的内容,分析冷战爆发的原因。(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成为世界上军事、经济实力最强大的国家,称霸的欲望十分强烈。(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的西部边界大大地向西推移。苏联还在东欧国家建立起与苏联类似的社会主义制度。苏联认为战争是资本主义垄断和竞争的产物,美国是苏联潜在的防御对象。(3)美、苏两国的国家战略的对立和社会制度的巨大差异,使双方的对抗、冲突不断加剧。(4)第二次世界大战刚结束,和平主义思潮成为时代潮流,美、苏双方不敢贸然发动战争。教师活动:在学生分析的基础上,指出冷战的根源是美、苏两国的国家战略的对立和社会制度的巨大差异。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75页“材料研读”中的内容,思考丘吉尔的“铁幕演说”有什么影响。学生回答:拉开了冷战的序幕。教师总结:丘吉尔的铁幕演说拉开了冷战的序幕,这也是美苏冷战的“信号”。教师活动:出示材料,引导学生思考材料中的“极权政体”和“自由世界”分别指的是什么,以及这篇演说的实质是什么。材料希腊和土耳其受到共产主义的威胁……通过直接或间接侵犯而强加于各国自由人民的极权政体,削弱了国际和平的基础,因而也危害美国的安全。……世界各国的自由人民都在期待我们的支持,以维护他们的自由……美国有领导自由世界的使命,以防止共产主义的渗入。……不论在什么地方,不论直接或间接侵略威胁了和平,都与美国安全有关,美国都有权干涉。——1947年3月12日杜鲁门在国会宣读咨文学生回答:(1)“极权政体”指的是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自由世界”指的是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2)实质:干涉别国内政,遏制共产主义和苏联,称霸世界。教师提问:这篇演说提出的政策被称为什么?有何影响?学生回答:被称为“杜鲁门主义”。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关系正式破裂,冷战开始。(冷战政策在政治上的表现)教师提问:(出示材料,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75页的内容)马歇尔计划是何时提出的?你如何看待马歇尔计划?材料一如下图。美帝国主义的“援助”材料二我们每接受一笔贷款,我们的独立便减少一分。 ——法国总理乔治·皮杜尔学生回答:1947年提出。美国提出马歇尔计划的目的是企图通过援助西欧恢复经济,稳定资本主义制度。马歇尔计划是杜鲁门主义的一次大规模运用,也是美国实施冷战政策的又一重要步骤。(冷战政策在经济上的表现)【设计意图】通过逐步分析,帮助学生了解杜鲁门主义与马歇尔计划的实质和影响,进一步理解冷战。四、学习任务二德国的分裂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75页第二目的内容,了解德国分裂的背景。学生活动: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将关键信息在教材中标注出来。教师提问:(出示材料)“柏林危机”爆发后,美、苏是如何缓解这一危机的?材料当时,苏联没有封锁空中通道,美、英通过空运向西柏林供应物资。美国也没有采取武力手段解除苏联对水陆交通的封锁。双方都留有余地。大约11个月后,美苏通过秘密谈判达成协议,双方同时解除封锁。学生回答:保持克制,通过谈判解决危机。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76页的内容,了解德国分裂的概况。学生活动:阅读教材相关内容,了解1949年德国分裂为联邦德国和民主德国。教师提问:德国的分裂产生了什么影响?学生回答:从此,欧洲冷战对峙的局面基本形成。【设计意图】通过学习德国分裂的相关知识,使学生认识到霸权主义对世界和平与安全的威胁。五、学习任务三北约与华约对峙教师提问:北约建立的背景是什么?又是如何建立起来的?学生回答:(1)背景:美国把欧洲看作全球战略的重点和遏制苏联扩张的第一线,而尚未复苏的西欧各国也需要美国的援助。(2)建立:1949年,美、英、法等12个国家的代表在华盛顿签署《北大西洋公约》。“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简称“北约”,总部设在比利时的布鲁塞尔。(冷战政策在军事上的表现)教师提问:北约建立后,苏联和东欧国家作出了什么反应?学生回答:1955年,苏联同7个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缔结了《华沙条约》。“华沙条约组织”成立,简称“华约”。教师提问:北约和华约的对峙产生了什么影响?学生回答:美苏双方互相敌对,进而发展为两大集团的全面冷战对峙,两极格局形成。教师活动:出示材料,引导学生分析冷战的影响。材料一20世纪60年代,发生了古巴导弹危机和美国侵略越南的战争;20世纪70年代,苏联入侵阿富汗;20世纪80年代,美国制订“星球大战计划”。美苏双方的军备竞赛不断升级。材料二在争霸对峙过程中,美苏两国在紧张的战争边缘选择妥协,并逐渐走向缓和,因此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两国关系的缓和也成为稳定世界局势的因素。学生回答:导致世界动荡不安,威胁了世界和平;美苏互相牵制,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设计意图】通过对两极格局及冷战的影响的学习,认识到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的长期对峙,严重威胁了世界和平和各国的发展。六、过程性评价《七彩作业》课堂练习。七、课堂小结第二次世界大战极大地改变了欧美国家的力量对比。德、英、法受到严重削弱,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格局被彻底打破。由于国家战略的对立和社会制度的巨大差异,美、苏两国由盟友转变为敌手。为了称霸世界,美国开始推行冷战政策。美苏冷战在避免新的世界大战爆发的同时,也严重威胁了世界和平和各国的发展。八、布置作业1.基础型作业:完成课后活动题,并标明考查的知识点。2.发展型作业:完成《七彩作业》课时练习。九、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设计说明本课主要讲述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局势相对稳定。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遭到沉重打击的英、法、德、日等国的经济逐渐得到恢复和发展。在恢复经济的过程中,西欧国家走上联合之路。在相对和平的环境下,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一些新变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对学生史料实证等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学习目标1.了解美国成为超级大国、欧洲联合、日本崛起的原因和表现。2.了解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过程,初步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发展的特点。3.认识到经济发展与改革之间的关系,以及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欧洲的联合。教学难点: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讲授法。资源与工具图书馆资源、多媒体课件、网络搜索工具等。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教学情境教师展示不同面额的欧元纸币,引导学生思考欧盟的大多数成员国使用统一货币——欧元的原因,并表明接下来将通过学习《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一课来寻找答案。二、预习检查1.欧洲联合的过程。2.美国发展的阶段。三、学习任务一欧洲的联合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79页第1自然段的内容,归纳西欧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的原因。学生回答:原有的工业基础较好;得到了美国马歇尔计划的援助;采用了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制定了恰当的经济发展政策。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79页第1自然段的内容,归纳西欧经济恢复和发展的表现。学生回答:(1)20世纪50年代初,各国的工业生产已经基本恢复到甚至超过了战前水平。(2)20世纪50—70年代,西欧经济持续繁荣。教师提问:西欧国家为什么走上了联合的道路?学生回答:西欧国家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提高国际地位的需要。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79、80页的内容,梳理欧洲走向联合的过程。学生活动:绘制时间轴。教师提问:从欧洲联合的过程可以看出,其联合的过程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成员国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从单一经济领域向多种经济领域扩展;从经济领域走向政治和军事领域,程度不断加深。教师提问:欧洲的联合产生了什么影响?学生回答:促进了西欧国家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高;实现了和解,为西欧的和平发展创造了条件;大大加快了欧洲一体化的进程。【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的历史核心素养,使其进一步理解欧洲联合的影响。四、学习任务二美国的发展与日本的崛起1.美国的发展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80页的内容,归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能够成为资本主义世界霸主的原因,并梳理美国发展的阶段。学生回答:(1)原因:积极拓展世界市场,应用最新科技成果,革新生产技术,刺激了经济的繁荣。(2)阶段:20世纪五六十年代,经济持续发展;20世纪七八十年代,经济发展速度放缓;20世纪90年代以后,出现了以全球化和信息化为特征的“新经济”,经济进一步发展。教师讲述:“新经济”的“新”是不同于传统工业经济的一种新型经济——知识经济,主要体现为信息技术革命对经济的巨大贡献。“新经济”以经济全球化为背景,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新经济”的特征是全球化与信息化,“新经济”的核心是高科技创新及由此带动的一系列其他领域的创新。【设计意图】以教材为材料,提高学生阅读、分析材料的能力。2.日本的崛起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80页的内容,归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的原因。学生回答:(1)外部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在日本推行非军事化和民主化改革,推动日本政府颁布了“和平宪法”;冷战开始后,美国积极扶持日本;朝鲜战争后,日本获得了大量军需订单。(2)内部原因:日本政府利用当时有利的外部环境,制定适当的经济政策,大力引进先进技术。教师提问:日本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的表现是什么?学生回答:1968年,日本成为资本主义世界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大国。教师提问: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高,日本的什么欲望日益强烈?产生了什么影响?学生回答:日本谋求成为政治大国的欲望日益强烈,军费开支不断增加,引起亚洲邻国的关注和不安。【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的历史核心素养,进一步理解日本崛起的原因和表现。五、学习任务三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81页的内容,归纳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和发展的过程。学生回答:(1)罗斯福新政期间,美国颁布了《社会保障法》。(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为了缓和社会矛盾,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调整政策,建立起社会保障制度。(3)20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发展。教师提问:社会保障制度有什么积极作用?师生共同探究:是工人阶级斗争的结果,资产阶级也认为实行这种制度,可以缓和阶级矛盾,创造一个有利于经济发展的稳定的社会环境。教师活动:出示材料,引导学生分析社会保障制度的弊端。材料没有任何东西是完美的,即使是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也会有它的劣势或缺点,如高税收及高福利导致的失业危机,社会福利制度导致债务连连的财政危机,老龄化及其带来的劳动力危机,观念危机容易造成懒惰心理。学生回答:不能解决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增加了政府的经济压力;容易造成好逸恶劳的社会风气,不利于国家经济的健康发展。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通过欧、美、日二战后经济得到恢复的原因和表现的对比,探究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学生回答:经济发展迅速;高科技革命;建立起社会保障制度;国家干预经济;资本主义具有自我调节能力和改良能力。【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历史解释的历史核心素养,使其进一步理解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六、过程性评价《七彩作业》课堂练习。七、课堂小结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着手恢复和发展经济。在这一过程中,西欧国家逐渐走上联合之路。日本政府制定适当的经济政策,在美国的扶持下,经济迅速发展。为了缓和社会矛盾,资本主义国家积极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发展,但这一制度并不能解决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八、布置作业1.基础型作业:完成课后活动题,并标明考查的知识点。2.发展型作业:完成《七彩作业》课时练习。九、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设计说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东欧、亚洲和拉丁美洲等地出现了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阵营不断壮大。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苏联领导人先后进行改革,但都没有突破苏联模式的束缚。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戈尔巴乔夫进行改革。他的经济改革效果不佳,政治体制改革导致苏联人民的思想发生混乱,苏联政局动荡。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对东欧社会主义国家造成极大的消极影响。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东欧各国的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1991年年底,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学生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培养历史解释等历史核心素养,理解和认识到社会主义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只是社会主义在发展过程中遭遇的挫折。学习目标1.了解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和苏联几次改革造成的影响。2.通过分析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和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的原因,理解苏联解体的原因。3.理解和认识到社会主义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只是社会主义在发展过程中遭遇的挫折。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苏联的发展与改革。教学难点:苏联解体与东欧剧变。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讲授法。资源与工具图书馆资源、多媒体课件、网络搜索工具等。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教学情境1991年12月25日,克里姆林宫上空飘扬了约70年的红旗悄然降落,代表俄罗斯的三色旗升起,这标志着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政治舞台上消失了。苏联曾是唯一能与美国抗衡的超级大国,为什么却在1991年解体了?二、预习检查1.社会主义力量壮大的表现。2.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和戈尔巴乔夫改革的主要内容。3.苏联解体的时间。4.东欧剧变的表现。三、学习任务一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83页的内容,归纳苏联模式推广的背景。学生回答: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力量逐渐壮大;随着冷战局面的形成,苏联要求东欧国家与自己保持高度一致。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83页的内容,概括苏联模式推广的表现。学生回答:(1)1949年,苏联同保加利亚、匈牙利、波兰、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等国家建立了经济互助委员会,简称“经互会”。(2)苏共加强了对东欧各国共产党的控制,按照苏联模式对这些国家进行了全方位的内部改造。教师提问:苏联模式的推广有什么影响?学生回答:苏联通过经互会帮助东欧国家克服了战后经济困难,但也利用经互会将各成员国的经济纳入苏联计划经济的轨道。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84页的内容,归纳中苏互助的表现。学生回答: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久,苏联就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1950年,中苏缔结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加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新中国掀起了学习苏联的热潮。【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加强学生对苏联模式推广的认识。四、学习任务二苏联的发展与改革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84、85页的内容,了解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和戈尔巴乔夫改革的相关知识。学生活动:制作表格,对相关知识进行整理。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时间20世纪50年代20世纪60年代20世纪80年代政治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放弃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取消苏共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倡导“公开性”和“政治多元化”,主动放弃党对新闻舆论的领导权经济发动垦荒运动;发展饲料生产,广种玉米;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改行收购制;改革工业管理体制;等等推行“新政策”,要求加速科技进步、完善经济管理体制和加强经济刺激实施加速经济改革的方案军事科技大力发展核技术和空间技术同美国展开军备竞赛,把科技进步的重心放在军事方面—影响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苏联模式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弊端,并且存在严重偏差没有从根本上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成为苏联经济的痼疾使人们的思想发生混乱,无政府状态蔓延,局势迅速失控;各加盟共和国的分离趋势随之加剧教师总结:赫鲁晓夫把苏联改“乱”了,勃列日涅夫把苏联改“僵”了,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垮”了。【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和相关材料,加深学生对苏联改革的理解,提高学生阅读和分析材料的能力。五、学习任务三苏联解体与东欧剧变1.东欧剧变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85页的内容,归纳东欧剧变的原因、时间、表现和实质。学生回答:(1)原因:照搬苏联模式,受制于苏联;改革成效不大,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受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影响,东欧各国开始实行政治多元化,全盘否定自身的历史;西方国家对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长期推行“和平演变”战略。(2)时间:20世纪80年代末。(3)表现:在政治上,实行议会民主制和多党制;在经济上,实行私有化基础上的市场经济。(4)实质:社会制度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设计意图】通过逐步分析教材,加强学生对东欧剧变的认识。2.苏联解体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85页最后1个自然段的内容,找出苏联解体的时间,并出示材料,引导学生思考苏联解体的原因。材料一这些事情(东欧剧变)来得虽很突然,但都有长期形成的多方面的深刻原因。……从外部条件来说,西方“和平演变”的鼓励政策起了推动作用。——摘编自钱其琛回答《世界知识》杂志记者问题时的谈话材料二赫鲁晓夫把苏联改“乱”了,勃列日涅夫把苏联改“僵”了,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垮”了。材料三1990年,苏联经济出现严重滑坡,消费品全面短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下降。同时,苏联各民族的积怨被煽动起来,民族之间从群殴、械斗,发展到武装冲突。1990年,立陶宛首先宣布独立,拉脱维亚等5个加盟共和国也要求退出苏联。1991年,苏联就是否保留联盟举行全民公决,大多数人主张保留。但是,新联盟条约却要把苏联变成一个松散的邦联。材料四1991年8月19日,8名苏共高级官员发动政变,试图维护原联盟体制,但不到3天,即宣告失败。这次事件后,戈尔巴乔夫辞去苏共中央总书记职务。俄罗斯领导人叶利钦控制了全局,苏联的分裂进一步加快。1991年年底,苏联解体。学生回答:苏联模式的弊端长期得不到纠正;西方国家“和平演变”战略的影响;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失败;民族矛盾激化;“八一九”事件的发生。教师提问:苏联解体产生了什么影响?学生回答:(1)对世界格局:标志着美苏冷战结束,两极格局终结;推动了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推动了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2)对欧洲:加快了欧洲一体化的进程,为欧盟和北约的扩大创造了条件。(3)对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社会主义运动严重受挫。(4)对美国: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教师提问:谈谈你对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的认识,这给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带来了什么启示?学生活动:师生合作探究,得出答案。(1)认识:是社会主义发展的严重挫折,是苏联模式的失败,而非社会主义的失败;反映出社会主义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其中充满艰巨、复杂和曲折。(2)启示: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从国情出发,实事求是;加强民主法治建设;加强执政党的建设,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方向。【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探究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的原因和影响,以及给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带来的启示,使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但社会主义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六、过程性评价《七彩作业》课堂练习。七、课堂小结本课主要学习了三部分内容: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苏联的发展与改革及苏联解体与东欧剧变。第二部分内容与第三部分内容之间存在一定的因果关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东欧、亚洲和拉丁美洲等地出现了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力量不断壮大。苏联控制和影响了东欧大多数社会主义国家。从20世纪50年代起苏联进行的一系列改革,加速了苏联的解体。八、布置作业1.基础型作业:完成课后活动题,并标明考查的知识点。2.发展型作业:完成《七彩作业》课时练习。九、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亚非拉国家的新发展设计说明本课主要讲述了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20世纪90年代,亚非拉地区的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捍卫国家主权、发展民族经济进行了一系列斗争。从万隆会议开始,发展中国家作为一支新兴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舞台。它们团结合作,友好相处,共同反对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争取和巩固民族独立,为世界和平作出了贡献。同一时期,帝国主义在非洲的殖民体系也随着非洲民族独立运动的高涨而土崩瓦解。古巴和巴拿马人民反对美国控制、维护民族独立、争取国家主权的斗争也取得巨大胜利。在本课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的历史核心素养。学习目标1.了解万隆会议的内容和影响,非洲民族独立运动的过程和结果,古巴革命和巴拿马政府收回巴拿马运河区主权的过程。2.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万隆精神为促进亚非国家团结发挥的重要作用。3.认识到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培养家国情怀。重点难点教学重难点:万隆会议。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讲授法。资源与工具图书馆资源、多媒体课件、网络搜索工具等。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教学情境播放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的发言,使学生直观地感受历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预习检查1.万隆会议召开的时间、主要内容。2.“非洲年”的时间。三、学习任务一万隆会议教师提问: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民族解放运动空前高涨,席卷全球。殖民帝国纷纷瓦解,越来越多的亚洲和非洲国家取得独立。这些新独立的国家面临的共同问题是什么?学生回答:巩固政权、发展经济。教师过渡:在这一背景下,万隆会议召开了。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87页的内容,了解万隆会议的基本知识。(1)召开时间、召开地点:1955年4月、印度尼西亚的万隆。(2)与会者:来自亚洲、非洲的29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3)地位: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会议。(4)主要内容:①会议通过了和平相处、友好合作的十项原则。②万隆会议体现的亚非国家和地区团结合作、友好相处,共同反对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争取和巩固民族独立,保卫世界和平的精神,被称为“万隆精神”。(5)意义:提高了亚非国家和地区的民族自信,鼓舞了亚非拉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从万隆会议开始,发展中国家作为一支新兴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舞台。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思考中国在万隆会议上作出的巨大贡献。学生回答:(1)中国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逐渐推行开来。(2)周恩来在会上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保证了会议的顺利进行,为会议的成功作出了重要贡献。【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认识中国在世界发展中作出的突出贡献。四、学习任务二“非洲年”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88、89页的内容,梳理非洲独立的过程。学生活动: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制作表格。时间独立国家概况1951年年底利比亚利比亚宣布独立1952年埃及以纳赛尔为首的“自由军官组织”发动起义,推翻了英国扶持的封建王朝,1953年,埃及共和国成立1960年17个国家“非洲年”(非洲民族独立运动的高潮)1962年阿尔及利亚经过长期的民族解放战争,推翻了法国的殖民统治,获得独立1990年纳米比亚标志着所有非洲国家都摆脱了殖民主义的枷锁教师活动:补充材料,指出非洲独立后仍面临许多问题。材料非洲独立后,采取一系列措施振兴民族经济,虽然取得一些成就,但长期种族冲突、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