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亳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_第1页
安徽省亳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_第2页
安徽省亳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_第3页
安徽省亳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_第4页
安徽省亳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安徽省亳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考生注意: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3.本卷命题范围:高考范围。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书院,作为中国教育史上一种独具特色的学校教育制度,萌芽于唐,经五代,兴盛于宋,延续于元,全面普及于明清。官立书院起初是中央政府官方修书、藏书、校书、偶尔也为皇帝讲经的场所,性质为官署。开元六年,玄宗下诏改东都洛阳“乾元殿”之名为“丽正殿”(又名丽正修书院、丽正书院)。开元十三年,再下诏改“丽正殿”为“集贤殿”(又名集贤殿书院、集贤书院)。唐代的雕版印刷术发达并在全国迅速推广,书籍的质量不仅得以改善,而且数量大增。这就为民间或私家藏书创造了较好的条件。唐中叶之后,各地民间或私人创建的书舍、书屋、书院之类的设施涌现。在官方丽正书院、集贤书院首先以书院命名为“修书之地”“藏书之所”的诱发下,“书院”之名便在民间更广泛地流行起来。到了宋朝,书院就成了教育机构。宋初利用唐代以来出现的书院,通过赐书、赐额、赐田、召见山长等方式进行扶持,使其替代官学,为国家培养人才,形成了一批颇有影响的书院。岳麓、白鹿洞、应天府等书院都是因教学有功获得御赐而扬名的。经此一期,书院的教育教学功能得到强化,获得社会认同。及至南宋,作为一种正式学校教育制度的书院,由南宋理学家朱熹创立。朱熹在《衡州石鼓书院记》中明确指出:“予惟前代庠序之教不修,士病无所于学,往往相与择胜地,立精舍,以为群居讲习之所,而为政者乃或就而褒表之。”宋代创建书院711所,分布在今天全国18个省、区、市。宋代书院分布有三个特点:一是分布范围比唐和五代明显扩大,海南、香港都有了书院;二是数量猛增,书院分布由点状变为片状,出现几大密集区,江西、浙江、福建位列前三;三是发展极不平衡,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只有19所书院,仅占全国书院总数的2.7%,南方完全取代中原成为教育与学术中心。进入明代以后,书院就迎来了他的成熟推广期。书院的数量在明代出现大增。据统计,明代书院总数达到2000所左右,远超唐宋元三个朝代的总和,分布在今天全国25个省、区、市,其中新建1699所。总体来看,明朝书院分为两类:一是重授课与考试的考课式书院,同于官学;另一种是教学与研究相结合,各学派互相讲会、问难、论辩的讲会式书院,它们多被朝廷禁毁,如著名的东林书院。明代书院的分布总体上由先进发达地区向边远落后地区推进,读书种子已经撒向神州边陲和发达省份的穷野之地,这标志着书院的发展进入了成熟期推广阶段。清初统治者实行严酷的文化禁锢政策,担心书院的自由讲学之风会撼动统治基础,严格控制书院活动,抑制书院发展,并使之官学化。顺治九年清政府明令禁止私人创建书院。雍正十一年清政府在各省城设置书院,后各府、州、县相继创建书院。乾隆年间,官立书院剧增。绝大多数书院都成为以考课为中心的科举预备学校。(摘编自严国昊《浅谈中国古代书院制度的发展》)材料二:书院作为中国传统社会孕育出来的独具特色的文化教育组织机构,不仅在中华文明传承、学术创新、人才培养、服务社会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且流传至韩国、日本、新加坡、越南等地区,对儒教文明、世界文明作出了重要贡献。书院为什么在中国能够延绵千年而不绝?其独特的精神与价值是什么?钱穆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说:“宋学精神,厥有两端:一曰革新政令,二曰创通经义,而精神之所寄则在书院。”这段话虽重点谈的是宋学精神,但却揭示了书院在其兴起发展的过程中和社会发展与变革、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密切联系。其实无论是宋明理学、阳明心学的兴起,还是乾嘉汉学、清末实学的发展,均是以书院为研究或传播基地;而引领历朝历代政治、文化变革的众多士大夫,如范仲淹、朱熹、张栻、陆九渊、王阳明等,他们或主持书院,或于书院讲学,或为书院培养人才。正是因为书院的存在,从而造就了一代代独特的政治、学术与文化风貌。湖湘学派代表人物张栻在《岳麓书院记》中提出了“盖欲成就人才,以传道而济斯民也”的办学宗旨;朱熹撰《白鹿洞书院揭示》学规,强调为学修身、处世接物之要,认为书院教学当“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己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也”。张栻与朱熹这种力图通过对经典、文化的创造性诠释与传承,培养不汲汲于功名利禄,而是接续“道统”与“正学”,心怀家国天下、经世济民之才的教育理念,成为历代书院尊奉的圭臬。明代中后期,随着儒学的转向与“下移”,不仅书院向平民开放,而且出现了许多乡村书院,其化民成俗、教化大众的功能进一步增强。可见,书院之所以历经千年而弥新,就在于其能够随着时代与社会的发展,通过文化传承与学术创新以“文”化“人”、以“道”正“人”,从而使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文脉不绝,并渗透到社会、政治、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维系世道人心,化成天下,这乃是中国书院的精神与价值之所在。(摘编自王琦《书院为什么能够延绵千年而不绝》)材料三:进入新的时代,教育面临新的课题,日新月异的传媒技术发展、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都给包括书院文化振兴在内的文化教育工程带来更大的变局,同时也带来更多的机遇和挑战。就书院文化传承发展而言,笔者认为可以从“协同创新、融合传播”八个字上做文章。首先,是制度层面。一方面要以更大的布局加强传统书院的挖掘、保护和研究、利用,推出以书院为主题的旅游、研学、教育产品,打造学校教育之外的活化书院教育体系,营造沉浸式传统文化传播空间;另一方面,也可以因地制宜,创建与生态文明和谐的具有现代气息、因袭传统文化的当代书院。其次,是内容层面。一个书院就是一个品牌,一个IP,书院运营机构和内容生产者可以充分利用视听手段、影像语言和数字技术(如AR、CR等),以提供影视、动漫、广告甚至短视频等合适的方式讲好书院故事。在此基础上,以文化衍生品的市场逻辑推出适于不同群体、不同渠道的书院主题旅游商品和文创产品。最后,是传播层面。网络社会的生活场景迥异于传统书院勃兴的年代。我们需要充分利用互联网思维,将旅游传播、教育传播、文化传播等结合起来,形成有温度、有深度、有广度的全方位、多层次的系统传播,并在了解历史、尊重国际传播规律的前提下,做好书院文化传承与创新。(摘编自李安《协同创新推动书院文化传承》)1.根据材料一对“书院”的发展梳理,下列现象按出现时间先后排序恰当的一项是(3分)()①海南学子到书院接受正式学校教育②某书院接受朝廷赐田的奖赏和培养人才的任务③某私人书社效仿官方书院改名为“李公书院”④大量私人书院被查封⑤某流派代表人物到讲会式书院参加论辩A.②③⑤①④ B.③②①⑤④ C.③②⑤④① D.②③①⑤④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宋代书院呈片状分布,但发展极不平衡,从中可以窥见文化重心的南移。B.书院不仅在中华文明的传承中发挥独特作用,对世界文明也具有重要贡献。C.明代朝廷重视书院的教化功能,因此出现许多乡村书院、儒学“下移”现象。D.双减政策下,某校协同当地传统书院推出课后研学活动,属于制度层面创新。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中“711所”“全国18个”“2.7%”等数据十分精确,凸显出宋代书院的发展规模的壮大,更令人信服。B.材料二“书院为什么……是什么”处连续发问,既能引发读者思考,又自然引出后文论述,使行文脉络清晰。C.材料二结尾处使用“之所以……就在于”的句式,先概述结果,再点明原因,使观点态度的表达鲜明突出。D.三则材料都聚焦“书院”的发展,材料一梳理发展脉络,材料二探讨原因及精神价值,材料三探索新途径。4.材料二中提到“书院在其兴起发展的过程中和社会发展与变革、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密切联系”,这在古代与当今能如何体现?请分别根据材料一、材料三概括说明。(4分)5.学习小组围绕“传统书院文化是否消亡”展开辩论。正方认为“新时代的发展日新月异,传统书院文化已经跟不上时代潮流,终走向衰亡”。你作为反方代表发言,请结合材料内容罗列要点。(6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春天的步调刘亮程刚发现那只虫子时,我以为它在仰面朝天晒太阳呢。太阳正在头顶。①春天刚刚开始,地还大片地裸露着。许多东西没有出来。包括草,只星星点点地探了个头儿,一半儿还是种子埋藏着。那些小虫子也是一半儿在漫长冬眠的苏醒中。这就是春天的步骤,几乎所有生命都留了一手。它们不会一下子全涌出来。即使早春的太阳再热烈,它们仍保持着应有的迟缓。因为,倒春寒是常有的。当一场寒流杀死先露头的绿芽儿,那些迟迟未发芽的草籽、未醒来的小虫子们便幸存下来,成为这片大地的又一次生机。春天,我喜欢早早地走出村子,雪前脚消融,我后脚踩上冒着热气的荒地。雪消之后荒野上会露出许多东西:一截干树桩,半边埋入土中的柴火棍……大地像突然被掀掉被子,那些东西来不及躲藏起来。草长高还得些时日。天却一天天变长。我可以走得稍远一些,绕到河湾里那棵歪榆树下,折一截细枝,看看断茬处的水绿便知道它多有生气,又能旺势地活上一年。每年春天我都会最先来到这棵榆树下,看上几眼。它是我的树。上个秋天我爬在树上玩时就发现它是根好筐把子,我没舍得砍。再长粗些说不定是根好锨把呢。它却没能长下去。我无法把一棵树、树上的一根直爽枝条藏起来,让它秘密地为我一个人生长。我只藏埋过一个西瓜,它独独地为我长大、长熟了。发现那棵西瓜时它已扯了一米来长的秧,根上结了拳头大的一个瓜蛋,梢上还挂着指头大两个小瓜蛋。那时候雨水盈足,荒野上常能看见野生的五谷作物:牛吃进肚子没消化掉又排出的整粒苞米,鸟飞过时一松嘴丢进土里的麦粒、油菜籽,鼠洞遭毁后埋下的稻米、葵花……都会在春天发芽生长起来。但都长不了多高又被牲畜、野动物啃掉。这棵西瓜迟早也会被打柴人或动物发现。谁都知道荒野中的一棵瓜你不会第二次碰见。除非你有闲工夫,在这棵西瓜旁搭个草棚住下来,一直守着它长熟。②我想了另外一个办法:在那棵瓜蛋子下面挖了一个坑,让瓜蛋吊进去。用木棍、草叶和土小心地把坑顶封住。把秧上另两个小瓜蛋掐去。秧头打断,不要它再张扬着长。让人一看就不会对它过多留意。此后的一个多月里,我又来看过它三次。显然,有人和动物已经来过,瓜秧旁有新脚印。一只圆形的牛蹄印,险些踩在我挖的坑上。有一个人在旁边站了好一阵儿,留下一对深脚印。他可能不太相信自己的眼睛,还蹲下用手拨了拨西瓜叶——这么粗壮的一截瓜秧,怎么会没结西瓜呢?又过了一些日子,我估摸着那个瓜该熟了。当我双手微颤着扒开盖在坑顶的土、草叶和木棍——我简直惊住了,那么大一个西瓜,满满地挤在土坑里。抱出来发现它几乎是方的。我挖的坑太小,太方正,让它委屈地长成这样。出河湾向北三四里,那片低洼的荒野中蹲着另一棵大榆树,向它走去时我怀着一丝的幻想与侥幸:或许今年它能活过来。这棵树去年春天就没发芽。夏天我赶车路过它时仍没长出一片叶子。我想它活糊涂了,把春天该发芽长叶子这件事忘记了。树老到这个年纪就这样,死一阵子活一阵子。有时我们以为它死彻底了,过两年却又从干裂的躯体上生出几条嫩枝,几片绿叶子。它对生死无所谓了,它已长得足够粗,它指向的绿地都已荒芜。在荒野上一棵大树的每个枝杈都指示一条路,有生路有死路。会看树的人能从一棵粗壮枝杈的指向找到水源和有人家的居住地。这片土地上的东西已经不多了:树、牲畜、野动物、人、草地,少一个我便能觉察出。我知道有些东西不能再少下去。每年春天,让我早早走出村子的,也许就是那几棵孤零零的大榆树、洼地里的片片绿草,还有划过头顶的一声声鸟叫——鸟儿们从一棵树,飞向远远的另一棵。飞累了,落到地上喘气……在早春我喜欢迎着太阳走。清早,刚吃过饭,太阳照着鼓鼓的肚子,感觉嚼碎的粮食又在身体里葱葱郁郁地生长。我注意到牛在春天喜欢屁股对着太阳吃草。驴和马也这样。狗爱坐着晒太阳。老鼠和猫也爱后腿叉开坐在地上晒太阳。它们和我一样会享受太阳普照的舒坦劲儿。我同样能体会到这只常年爬行、腹部晒不到太阳的小甲壳虫,此刻仰面朝天躺在地上的舒服劲儿。一个爬行动物,当它想让自己的腹部也能晒上太阳时,它便有可能直立起来,最终成为智慧动物。仰面朝天是直立动物享乐的特有方式。一般的爬行动物只有死的时候才会仰面朝天。这样想时突然发现这只甲壳虫朝天蹬腿的动作有些僵滞,像在很痛苦地抽搐。它是否快要死了?我用一个小木棍拨了它一下,它正过身来,光滑的甲壳上反射着阳光,却很快又一歪身,仰面朝天躺在地上。我想它是快要死了。这片荒野上一只虫子大概有两种死法:死于奔走的大动物蹄下,或死于天敌之口。还有另一种死法——老死,但是它们的死太微小,我看不清。我知道有些看似在动的生命,其实早死亡了。风不住地刮着它们,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再回来。这只甲壳虫没有马上死去。它挣扎了好一阵子了。我转过头看了会儿远处的荒野、荒野尽头的连片沙漠,又回过头,它还在蹬腿,只是动作越来越无力。它一下一下往空中蹬腿时,我仿佛看见一条天上的路。时光与正午的天空就这样被它朝天的小细腿一点点地西移了一截子。接着它不动了。我用小棍拨了几下,仍没有反应。我只是耐心地守候过一只小虫子的临终时光,在永无停息的生命喧哗中,我看到因为死了一只小虫而从此沉寂的这片土地。别的虫子在叫,别的鸟在飞。大地一片片明媚复苏时,在一只小虫子的全部感知里,大地暗淡下去。(节选自《一个人的村庄》,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河湾里生机旺盛的歪榆树,《一个消逝了的山村》中月光下高高生长的加利树,它们带给作者们的感受不尽相同。B.瓜秧旁的深脚印引起“我”对来人动作、心理的遐想,以来者的疑惑,流露“我”内心的小小欢喜得意。C.荒野中另一棵榆树打破了“我”对它仍活着的幻想,随着它彻底死去,它在这片土地上也失去了存在意义。D.“看似在动的生命,其实早死亡了”,它们被风裹挟着从一个地方运动到另一个地方,反映生命的微小。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开头的“我以为”一词,强调我的主观猜测,为后文叙述甲壳虫的死亡结局埋下伏笔。B.“临终时光”使用拟人的写法,将小虫子的死写出庄严感,表达作者内心深重的愧憾。C.本文描写生动细腻,如观察吃草的牛、晒太阳的猫,勾勒出清静又温馨的乡村图景。D.本文内容笔意闲散,却又脉络清晰,如多处使用过渡语句,交代时间地点的转换等。8.本文富有哲思之美,作者是如何在描写中自然地融入思考,让文章富有内涵的?请结合文中两处画线部分简要分析。(4分)9.有同学将本文与冯至《一个消逝了的山村》相比较,并引用后者结尾“这一切,给我的生命许多滋养”,作为阅读本文的感想批语。你认为是否合理?请说明理由。(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惠帝二年,萧何卒。居无何,参代何为汉相国,举事无所变更,一遵萧何约束。择郡国吏木诎於文辞,重厚长者,即召除为丞相史。吏之言文刻深欲务声名者辄斥去之日夜饮醇酒。卿大夫已下吏及宾客见参不事事,来者皆欲有言。至者,参辄饮以醇酒,间之,欲有所言,复饮之,终莫得开说。参子窋为中大夫。惠帝怪相国不治事,以为“岂少朕与”?乃谓窋曰:“若归,试私从容问而父曰:‘君为相,日饮,无所请事,何以忧天下乎?’”窋既洗沐①归,间侍,自从其所谏参。参怒,而笞窋二百,曰:“趣入侍,天下事非若所当言也。”至朝时,惠帝让参曰:“与窋胡治乎?乃者我使谏君也。”参免冠谢曰:“陛下观臣能孰与萧何贤?”上曰:“君似不及也。”参曰:“陛下言之是也。且高帝与萧何定天下,法令既明,今陛下垂拱,参等守职,遵而勿失,不亦可乎?”惠帝曰:“善。”(节选自《史记·曹相国世家》,有删改)材料二:读汉史者多曰:曹参守萧何之规,日醉以酒。民歌之曰:萧何为法,顜②若画一。曹参代之,守而勿失。载其清净,民以宁谧。其为汉之二贤相也,至矣哉。论曰:非也。暑牛之渴也,竖子饮之渟淖之污,牛渴已久,得渟淖之污,宁顾清泠之水乎?设使坚子牵之于清泠之水,则涤乎肠中之泥也。牛然后知渟淖之污,不可终日而饮之。百姓罹③秦之渴已久矣。萧何曰:吾所以为法律,是权天下之草创也。若不止此,将致君为成康之君,使民为成康之民。是牵民于清泠水也。曹参日荒于酒,惠帝讯焉,参罔于惠帝曰:高帝创之,陛下承之,萧何造之,臣参遵之。惠帝以为是也,民又歌之也。呜呼!汉之民以汉之污,愈于秦之渴,不知牵于清泠之水,涤乎肠中之泥也。萧何之传曹参也,若木工能构材而未果覆,而终者必待善覆者成焉。何既构矣,谓参为覆者。参守其构而不能覆,徒欺君曰:陛下不如高帝,臣参不如萧何……吾病汉史以萧何为善求继,以曹参为堪其后,故为之论。(节选自程宴《萧何求继论》,有删改)[注]①洗沐:指休假。②顜:明确。③罹:遭受。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赋分。(3分)吏之A言文B刻深C欲务D声名者E辄斥F去之G日夜H饮醇酒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居,指过了一段时间,与《促织》中“居为奇货”的“居”字意思相同。B.趣,通“促”,指赶快,与《兰亭集序》中“虽趣舍万殊”的“趣”字意思不同。C.垂拱,指不亲理事务,与《谏太宗十思疏》中“鸣琴垂拱”的“垂拱”意思相同。D.“暑牛之渴也”与后文“宁顾清泠之水乎”两句中的“之”字用法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曹参接替萧何做了汉朝相国,他清静无为,一概遵循萧何的法度。官吏们想来劝他,曹参虽请他们喝酒,却严令禁止他们进行劝谏。B.汉惠帝埋怨曹参不理政事,便让曹窋私下试探他。曹参先是笞责了他的儿子,后又在皇帝询问时说明原因,打消了皇帝的疑虑。C.读汉史的人大多认为萧何、曹参是汉代两位贤能的丞相,但程晏的观点不同。对于曹参的做法,他认为并没有履行好自己的职责。D.萧何制定法令是应对天下刚刚建立的局面,若不止步于此,国家将会变得更加富强安定;但曹参继任之法仍只是胜过秦朝苛政。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惠帝让参曰:“与窋胡治乎?乃者我使谏君也。”(2)吾病汉史以萧何为善求继,以曹参为堪其后,故为之论。14.材料一中,曹参为自己的不治事所找的理由是什么?请简要概括。材料二中,作者又是如何通过设喻反驳了他的这种说法?请简要说明。(5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①李白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相携及田家,童稚开荆扉。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长歌吟松风②,曲尽河星稀。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③。[注]①斛斯山人:复姓斛斯的一位隐士。②松风:古乐府琴曲名,即《风入松曲》,此处也有歌声随风而入松林的意思。③忘机:道家语,忘记世俗的机心。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人运用拟人描写“山月”,与“明月松间照”般都营造出山间暮景的静谧悠远。B.诗人主要从视觉角度描写终南山,“碧山”与“翠微”显其葱郁,“苍苍”着意暮色。C.诗人幸遇知己,心意相投。这从“长歌”的举动,以及“河星稀”的时间上能看出。D.“陶然忘机”,正如诗人在《将进酒》中借酒抒情,都将穷愁之境的郁愤一泄而出。16.本诗第七、八句与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都关注田园景物,但它们在表达技巧、语言风格和用意上不尽相同。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讲到李商隐的《锦瑟》时,余老师不禁想起自己的青葱岁月,并向同学们说到:“学习很苦,但当下仍是最美好的,只是身在此山中而不在意,等你们经此一‘驿’又匆匆远别,凌峰回首时也一定会感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种树郭橐驼传》中,郭橐驼列举了“他植者”种树存在的种种问题,说自己只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树木也就活得长久、长得很快。这颇有《老子·第六十四章》“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的意味。(3)雨水滋润了花朵,花朵因雨水而更富诗意,花与雨在中国古代诗词中结下了不解之缘,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不久前,《2024中国诗词大会》总决赛落下帷幕。不少人谈起中国诗词大会,都会想起节目里那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A?已走到第九季的节目,自身也在不断升级迭代中追问答案。今年的诗词大会不局限于简单的诗歌背诵,而是结合日常生活场景,对诗歌和文学做适当的留白,传递出其独特魅力。①相比于教会人们几首诗,②了解几位诗人生平,③开展人们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想象和探索的空间,④培育文化传承发展的土壤,⑤使不再作为枯燥深奥的知识被束之高阁,⑥而是回归当下的美好,⑦融入时代发展的趋势和现代生活的点滴。此举或能更好地沟通人们心中的诗意。生活之中,诗词也带我们走上文化之旅、心灵之旅。“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在1300年左右的时间里,哈尼族人民发挥了惊人的智慧与勇毅,修建了举世瞩目的元阳梯田,创造了我们中华民族农耕文明的一大奇观;“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唐宋时期的诗人南来北往,B。诗人们在这条“含诗量”最高的大运河上吟诗作赋、慷慨高歌,大运河也承载了他们的希望和孤独,传递着他们的友谊和幸福……诗词,是中华民族传承千年的精神财富。学生、农民、石油工人、支教老师、工程师……只要爱诗就都是“诗友”,不分年龄大小,不分行业背景。把诗意融入日常生活之中,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拥有“我辈岂是蓬蒿人”的壮志豪情,体味“画船听雨眠”的闲适洒脱,享受“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绝美风景。正如诗歌需要留白来凸显意境,人生也需要留白让生命丰盈。去聆听风吹过的声音,重拾被遗忘的细微之美,感受生命自然的律动,探索人生的深度和广度,这些,或是当代人最需要的。日日埋头赶路,C,去感受倾泻的暖阳,浪漫的星空,让时间静静流淌,让诗意慢慢浸润,让心灵得到滋养。18.好的宣传标语能深入人心。请仿照文中画横线句为“中国探月工程”拟写一条宣传标语。(2分)19.下列句子中的“或”与文中加点的“或”,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古人云:“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B.中午吃面条,或者炒饭?C.小明昨天发烧,今天或不能来了。D.自己的事或不能做好,还怎么要求别人呢!20.文中第二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22.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列举,有人认为体现出语言的严密性,有人认为表达重复啰嗦。你的看法是什么?请简要说明理由。(3分)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人生中会面临许多选择,很多人都希望自己的选择永不出错。那么,“永不出错”是否意味着人生终得圆满?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参考答案1.B2.C3.C4.古代:①许多士大夫主持或于书院讲学,以书院为研究或传播基地,引领政治、文化变革。②宋代一些书院因教学有功获得御赐而扬名,教育教学功能得到强化。当今:①加强传统书院的挖掘、保护和研究、利用,推出相关产品,打造活化书院教育体系,创建当代书院。②利用多种手段讲好书院故事,推出文化衍生品。③利用互联网思维,做好书院文化的传播。5.①书院在中华文明传承、学术创新、人才培养、服务社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世界文明也有重要贡献。②书院能够随着时代与社会的发展,通过文化传承与学术创新以“文”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