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第八讲 共奉中国与中华民族聚力发展_第1页
课件:《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第八讲 共奉中国与中华民族聚力发展_第2页
课件:《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第八讲 共奉中国与中华民族聚力发展_第3页
课件:《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第八讲 共奉中国与中华民族聚力发展_第4页
课件:《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第八讲 共奉中国与中华民族聚力发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八讲共奉中国与中华民族内聚发展(辽宋夏金时期)主讲人:XXX第一节

第八讲

“共奉中国与中华民族内聚发展(辽宋夏金时期)”

开篇

习语“对峙如宋辽夏金,都被称为‘桃花石’”1、什么是桃花石?2、辽宋夏金为什么是“内聚发展”?第一节1、什么是桃花石?

1980年3月于新疆阿图什县发现喀喇汗朝时期的钱币,背后铭文中有"苏来曼卡得尔桃花石可汗"字样。(1)桃花石=拓跋氏(2)桃花石=中原(“桃花石诸事皆巧”)(3)桃花石=古代欧洲、中亚人眼中的“中国”(4)桃花石=“伟大而古老”→“中国”第一节2、为什么辽宋夏金是内聚性发展(1)从地理环境看内聚(2)从气候条件和经济发展看内聚(3)从此时期南北发展特色看内聚(4)从“共奉中国”看内聚第一节竞逐“中国”正统第二节共享经济之利第三节融会社会生活第四节融聚“中国”文化竞逐“中国”正统壹一、共承“中国认同”(自称)辽获传国玉玺(辽圣宗《传国玺诗》“子孙皆宜守,世业当永昌”》、辽兴宗《有传国宝者为正统赋》),据燕云地区。《辽史·太祖本纪》则认定“辽之先,出自炎帝。”道宗时期《皇朝实录》认为“辽为黄帝后裔”辽《鲜演大师墓碑》就记有:“大辽中国。”(注:辽代墓碑,主人为鲜演大师,1986年在内蒙古自治区巴林左旗林东镇砖厂北山一辽代砖室墓淤土中出土)辽(916—1125年)一、共承“中国认同”(自称)宋宋朝尤其是南宋的士大夫产生了华夷之辩的思潮,阐释并发展了传统的正统论。欧阳修著《正统论》(“《传》曰君子大居正,又曰王者大一统”)。南宋朱熹《通鉴纲目》:“只天下为一,诸侯朝觐,狱讼皆归,便是得正统。”宋(北宋960—1127年,南宋1127—1279年)一、共承“中国认同”(自称)西夏(党项羌)党项起家,接受两朝赐姓李元昊立国后遣使向宋上表曰:“臣祖宗本出帝胄,……创后魏之初基”,自称祖先为北魏拓跋氏,北魏的拓跋鲜卑自称黄帝子“昌意少子”之后。“夏”、“西夏”、“大白上国”对宋自谓“青天子”(兀卒)、称宋朝皇帝“黄天子”;对辽“自称西朝,谓契丹为北边”西夏(1038年-1227年,享国189年)一、共承“中国认同”(自称)金建国初,昭告天下,取代辽朝正统地位。灭辽具有中原后,更自称中国,海陵王“天下一家,然后可以为正统”。金世宗又以“我国家绌辽、宋主,据天下之正”之言,明确宣称金朝才是“中国”正统的继承者;有人为防御北敌欲挖深堑,李石则以“不可疲中国有用之力”为由谏止,可见金朝亦自称“中国”。

金(1115—1234年)其他一些政权,西辽、于闐、高昌、喀喇汗(桃花石)、大理等也都自认中国或中国的一部分。共承“中国认同”(共称)北宋时,辽宋互称『南北朝』,故辽道宗说辽宋“虽境分二国……而义若一家”;宋哲宗“两朝百年和好……有同一家”。李元昊建立西夏后,欲与辽宋三分天下;其遗言“异日势衰力微,宜附中国”,此“中国”即指宋朝。宋人杨存中在海陵王完颜亮南侵、金世宗自立于东京(今辽宁沈阳)时言“葛王(世宗)既立于尔邦,西兵已兴于中国”,称金朝为“中国”。《突厥语大词典》用上秦、中秦、下秦分别指宋、契丹及喀喇汗王朝,表示三者同为中国的一部分。共聚“中国版图”辽宋夏金时期,诸政权各自版图的开拓,相互之间的“战”与“和”都是在认同“天下一体”的语境下展开的内聚性运动。“战”是统一之战,“和”是“君臣”“叔侄”之和,始终处于“天下一体”的政治语境之中,这一时期的战和将诸政权所辖的中原、北方、东北、西北连接在了一起,进行了巩固,共聚了“中国”版图。檀渊之盟“澶渊之盟”盟约内容宋辽为兄弟之国……。宋辽以白沟河为界……双方兵;……。宋每年向辽提供“助军旅之费”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至雄州交割。双方于边境设置榷场,开展互市贸易。夏辽宋战和宋夏(三川口、好水川、麟府丰、定川砦等役)辽夏两次贺兰山之战“庆历和议”(宋夏和约)内容西夏向宋称臣并取消帝号,李元昊接受宋的封号,称夏国主;……宋朝每年赐给西夏银5万两,绢13万匹,茶2万斤;另外,每年还要在各种节日赐给西夏银2.2万两,绢2.3万匹,茶1万斤。和约签订后,双方重开沿边榷场市易,恢复民间贸易往来。1044年,第一次贺兰山之战,辽兴宗讨伐,夏向辽“遣使乞依旧称臣”。促进了中原与西北、西北与北方的连接金宋之战宋三次北伐;金数次南下宋金“绍兴和议”内容宋向金称臣……。划定疆界,东以淮河中流为界,西以大散关为界,以南属宋,以北属金。宋割唐、邓二州及商、秦二州之大半予金。宋每年向金纳贡银、绢各25万两、匹,自绍兴十二年开始,每年春季搬送至泗州交纳。南方经济发达之地与东北、北方农牧之地的共聚共承“中国之制”辽宋夏金时期,在“中国”认同、共称“中国”的政治语境下,诸政权共同继承了隋唐五代以降中华传统的政治制度,即所谓的“中国之制”,突出表现在礼制、官制、行政、科举、律法等方面。辽承“中国”之制教育辽朝设国子学于上京与中京,置五京学于五京,在地方设府州县学。科举:辽人还设置科举,以“唐宋之制取士”,分设甲、乙、丙三科。太祖:契丹习惯法与《唐律》因蕃汉分治而并行。太宗:“四姓相犯,皆用汉法”。兴宗、道宗:《重熙新定条制》《咸雍条制》皆多采汉法。律法辽承“中国”之制因俗而治到“两面官”辽按照“以国法治契丹,以汉制治汉人”的原则,对契丹和汉人实行南北分治。(内地州县制与北方部落制的结合)最早的“一国两制”这套南北分治的方式,完全满足了不同的经济生活、生产方式的需求。金承“中国”之制官制太祖:仿辽旧制,初立“汉官之制”。熙宗:“天眷官制”“大率皆循辽宋之旧”。海陵王:“罢中书、门下省,止置尚书省”,中央集权体制更为完备。教育:重儒学,中央设国子学、太学,地方设府学、州学、县学,形成完整官学体系。科举:“合辽宋之法而润色之”,太宗设南北选,科目仿辽宋;海陵王增殿试,并南北选;世宗创女直进士科,章宗增制举宏词科。教育律法太宗:参用辽、宋旧法。熙宗:兼采隋唐之制编成《皇统制》。章宗:借鉴《唐律疏议》、《宋刑统》制定《泰和律》,对元代法制影响极大。西夏承“中国”之志李元昊“大辇方舆,卤薄仪卫,一如中国帝制”西夏仁宗在各州县普设学校、科举取仕。《天盛律令》对唐宋以来律法制度的借鉴。军事制度创新:监军司(军分区)、女子正规军北宋富弼“得中国土地、役中国人力、称中国位号、仿中国官属、任中国贤才、读中国书籍、用中国车服、行中国法令,是二敌所为,皆于中国等”诸政权从自称“中国”到共称“中国”(甚至到“他称”)凝聚了对“中国”的认同;今天“中国”、“中国人”、“中国地”认同的历史强化期。共享经济之利贰区域经济的整合辽宋夏金时期,诸政权在经济上经历了从自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互鉴“食货之制”到共享“中国之利”的历程。各政权因地制宜、相互借鉴,综合采用农牧等多元经济制度,形成了以中原钱货流通为核心的经济制度,以榷场为代表的经贸交往交流体系,为后世一统奠定了经济共同体的基础。、辽的生产方式变迁内蒙古昭盟出土辽代壁画。9世纪后期(唐末),契丹已经有了农耕、冶铁和纺织等生产,并开始建筑房屋城邑。契丹风土歌契丹家住云沙中,耆车如水马若龙。春来草色一万里,芍药牡丹相间红。大胡牵车小胡舞,弹胡琵琶调胡女。一春浪荡不归家,自有穹庐障风雨。——辽·萧总管管多元族群混居群牧与农耕开拓中相互学习生产技术,共同开垦荒地,屯田戍边促进经济融合。迁移促进了辽手工业发展,中原纺织技术、室韦和渤海矿冶技术等都入境。河北宣化辽墓群《出行图》、敖汉旗南塔乡下湾子5号辽墓壁画《备饮图》西夏的生产方式和经济发展农牧结合的生计模式宋人刘攽诗云:“岂知洮河宜种稻,此去凉州皆白麦。”

西夏建国前后,大量汉人带着中原的生产技术和经验或迁入农耕区,或入居州城,促进经济的开发。西夏《天盛律令》明确规定,生荒地归开垦者所有,熟受减免土地税之优待,开垦者及族人可永远占用,有权买卖。西夏时期河西走廊地区发展农业采用汉族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具,主要的农作工具有犁、耙、锹、耧、镰刀等。河西走廊地区原有的水利设施进行改造,史载:“其地饶五谷,尤宜稻麦。甘、凉之间,则以诸河为溉……故灌溉之利,岁无旱涝之虞。”西夏皇陵101号陪葬墓鎏金铜牛安西榆林窟西夏壁画金之区域生产(女真人)俗勇悍喜战斗,耐饥渴、苦辛,骑上下崖壁如飞。——《大金国志》女真起源起源于先秦的肃慎,五代时改名叫女真。活动区域长白山、黑龙江(白山黑水间)生活特点游牧和渔猎献祖时即“耕垦树艺”,太宗时又仿汉制派遣劝农使鼓励农耕,此后诸帝皆重视农业生产。金的生产方式变化金迁中原民众至“金源内地”,并命令女真猛安谋克屯田垦荒造就金东北土地辟、人口增、仓库实。根据《中国人口通史》的资料,北宋后期全国户籍人口为7700多万,其中南方为5000多万,北方为2600多万。另外当时辽国大约有人口1000万,也就是北方人口大约是3600万。到金章宗末年,金国户籍人口达到了5000万,超过之前任何一朝代的北方人口数。”金代铁铧、铁锹、犁镜、铁镐、铁锛、铁镰等农具高昌(吐鲁番),是唐朝西域富庶的经济地区、农业发达,商业繁荣。高昌故城壁画壁画中有形貌各异的各国商人,有阿拉伯人、回鹘人、波斯人、契丹人……是丝绸之路上各民族互联互通、交融发展最有力的实证。宋之生产力大发展社会稳定,人口南迁,劳动力充足。引进推广占城稻。,粮食产量上升,“苏湖熟、天下足”景象。棉花种植由两广、福建地区逐渐扩展到江南各路。南方诸路大量出产茶叶带来专营收入。甘蔗、柑橘、药材、漆器产业、各种手工业,如棉纺织业、丝织业,制藤业等都有发展,形成规模和特色。商业贸易范围扩大,商品更加丰富,发展海上贸易持续,港口众多,设市舶司管理,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之后关子、会子也都相继出现,主要流行于南方。辽与宋在建国之初发展边缘贸易,澶渊之盟后,确立榷场之制,如雄州。【辽】宋与西夏在保安军等地设置榷场。辽与西夏则在辽西京道的天德、云内等处设置榷场。【西夏】金之榷场制度“多宋旧人之所建明”。金夏确立交聘关系后,于东胜、环州等处设置榷场,而天德、云内、银瓮口三处既是辽夏榷场又为金夏承袭。【金】吐蕃各部与辽宋保持榷场边市贸易,河、湟、西川吐蕃诸部与宋贸易活跃。唃厮啰地处丝绸之路南线,在西域与中原的丝路贸易与贡赐贸易中作用重要。(青唐城)【吐蕃、唃厮啰】二、榷场贸易网络河北宣化辽墓壁画“点茶图”01榷场贸易02各政权间的商品交换与贸易辽夏主要是贡赐贸易,西夏向辽进贡马、驼、井盐等,间或也进献金佛、佛经,辽则回赐细衣、弓箭器仗等。辽夏金向南宋输出解盐、马、兵器等,其中马和兵器属于走私品;南宋则输出茶、米、兵器和书籍等,茶和米麦为大宗,而兵器、书籍则属于走私品。金宋双方频繁的边市贸易,马匹是交易大宗,而大理的茶叶、药材、刀剑等广销中原。大理与两宋宋辽宋夏宋向辽输出的主要有香药、茶、苏木、九经书疏、丝帛、漆器等,辽向宋输出的主要有银钱、羊、马、橐驼等;夏宋之间与辽宋之间相似。宋辽宋夏三、“宋钱”广泛通行宋钱通行与仿宋制钱回鹘和西辽也能自铸钱币,其圆形方孔形式显然受到中原影响。【夏】【辽】【初用宋钱,后从汉地学到铸币之法,而铸币的制度化始于太宗设五冶太师,至道宗时达到顶峰。【仿辽宋铸币,而且学金朝设专业铸钱机构—通济监铸钱,自此西夏铸币兴盛。宋钱任然共同流通【金】(宋)张方平“钱本中国宝货,今乃与四夷共用。”【回鹘】【金初沿用辽、宋旧钱,海陵王时学习宋钱之法创制交钞。【宋】熙宁元宝【辽】统合元宝【西夏】光定元宝【金】正隆元宝【大理】太定通宝大同小异的中国各政权钱币融会社会生活叁一、族群迁徙辽宋夏金时期,北方游牧、渔猎与中原农耕族群的多向度迁徙,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群分布格局,促进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新一轮的交流交往交融,为元明清“大一统”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社会基础。辽之迁徙与交融【契丹大入幽州/西辽迁新疆】在控制幽云十六州后,契丹人大量南迁该地并融入其间。耶律大石则率领部分契丹、汉、阻卜等民众西迁至今新疆地区,建立了西辽政权。【壹】【渤海迁辽东】渤海被灭后,渤海人被徙于辽东等地,随之和契丹人一道改变了东北地区的族群关系和社会面貌。【贰】【汉人入辽】中原汉人也有迁徙、融入契丹者,促进了辽朝经济社会发展。【叁】【女真人入辽】女真人在辽代也频繁迁徙,他们多迁向辽上京(今巴林左旗)、东京(今辽阳)及中京(今宁城)三道。【肆】辽代各族的迁徙改变了旧有特定地域族群分布的单一性,由此形成了各族交错杂居、和谐共处的画面,从而加速了族群交融的历史进程。党项之迁徙与交融【党项本杂居】党项自唐历五代至末初三百余年间与汉、吐蕃、回鹘诸族杂居相处,至金元之际境内族群关系稳定下来。【党项内迁】在内迁中原的过程中,党项人开始农业生产,部分从游牧转为定居,这是党项人积极与中原交往交流产生的社会层面上的转变。【黑水城/敦煌文献中的迁徙】黑水城遗址与敦煌藏经洞所出的西夏文书生动地反映了西夏境内各族群迁徙及交往交流交融的盛况。【西夏亡党项融入其他族群】西夏覆亡,党项人逐渐融入其他族群,但其治下族群交融的成就被元朝继承,从而助力了元朝“大一统”格局的形成。【壹】【贰】【叁】【肆】金之迁徙与交融随着生产生活方式的趋同,金代民族隔阂逐渐消弭,促使元朝将华北的汉、契丹,女真视为一个群体。金初【实内】周边族群融入大批地迁汉人、渤海人和契丹人于金源内地。女真周边的其他族群以及契丹人先是融入女真,其后随着金军南迁中原,散居各处,逐渐与与中原各族融为一体。海陵王迁都后,在将汉人大量迁入东北的同时,女真“猛安谋克”也南下,南迁女真在与中原汉人杂居共处中掌握了更先进的农耕技术。海陵王迁都促互融渤海迁山东辽东的渤海人也多被逐批迁移至山东,与当地汉人混居融合。二、族际通婚奚之王族“世与辽人为婚”,契丹与奚由此结成牢固的政治联盟。贵族韩、刘、马、赵四大家族,与契丹贵族通婚,如韩氏家族多娶后族萧氏。太宗便允许普通契丹人与汉人通婚,“听与汉人婚姻”。渤海虽为契丹所灭,但渤海王室始终与契丹皇族保持联姻,如东丹王耶律倍、圣宗耶律隆绪、天祚皇帝耶律延禧均娶渤海大氏为妃。也与周边政权联姻,如开泰九年(1020)“大食国(喀喇汗王朝)遣使进象及方物,为子册割请婚”。【奚】【汉】【渤海】【周边】辽之通婚二、族际通婚夏之通婚02以族群名为姓氏:西夏文《杂字》“番姓”中就有复合姓氏“鲜卑”“絗纥”(即“回鹘”)等姓。04通婚促融合:西夏建立后,继续与各族频繁往来、互通婚姻,进而促进了各族群的自然融合。01皇室通婚:李继迁、李元昊和李乾顺都曾先后娶契丹皇室为妃,毅宗曾将宗室女嫁与吐蕃首领赵怀德,西夏诸帝还多娶汉女为妃,如仁宗母曹氏、桓宗母罗氏。03复合姓氏:西夏人复合姓氏即为反映基层社会广泛族际婚姻的力证。如榆林窟12~13窟之间的题记有“张讹三茂”等。二、族际通婚金之通婚02出台鼓励政策:《金史·兵志》载:“(金)得志中国,自顾其宗族国人尚少,……猛安谋克杂厕汉地,听与契丹、汉人昏因以相固结。”04消隔阂促交融:对契丹人,金朝“俾与女直人杂居,男婚女聘,渐化成俗”,以此消弭契丹与女真的畛域。01皇室通婚:女真皇族与辽、宋皇室结成姻亲,如宗翰便纳辽天祚帝元妃为次室,金太宗又将宋徽宗的六个女儿赐为宗妇。03保持与汉契联姻:女真贵族与契丹、汉人等始终保持着联姻关系,如金朝诸帝的后妃中非女真者便占一半有余。三、礼俗嬗变辽

宋西夏

契丹人早先为树葬与火葬,后逐渐吸收中原葬俗,采用土葬和撰写墓志即是明证。《耶律(韩)迪烈妻萧乌卢本娘子墓志》实模仿自白居易为元稹母撰写的墓志。宋受契丹、女真影响,出现火葬。如“河东人众而地狭,民家有丧事,虽至亲悉燔爇,取骨烬,寄僧舍中……习以为俗。”《天盛律令》服丧期礼仪规定,父母、丈夫等应服三年丧服者已死,闻之而不哭泣时,徒三年。孝礼未毕而除摄服,忘哀寻乐时,徒六个月。游戏、听乐歌,坐他人筵上时,十三仗。又服一年丧服之节上死而不哭泣时,徒三个月。春来草色一万里,且就茶香话契丹“吾修文物,彬彬不异中华”——辽道宗辽墓出土碾茶图辽墓出土煮茶图辽墓出土敬茶图服饰互鉴【辽】契丹人早期衣着用料多以毛皮,随着与中原互动的日益频繁,其用料渐趋多元,出现了麻布、丝等制品。【宋】今朝汉人因“久习胡俗,……衣装之类,其制尽为胡矣”,甚至还影响了南宋民众的服饰。【金】随着女真人迁居中原,衣饰也渐染汉风,由“衣布,好白,衣短而左衽”改换汉服,妇女“或裹逍遥巾,或裹头巾,随其所好”。敦煌莫高窟五代第98窟:于阗国王李圣天皇后头饰凤冠,穿回汉混合装。敦煌莫高窟五代第98窟:于阗国王李圣天皇后头饰凤冠,穿回汉混合装。关公信仰中原盛行的关公崇拜便传至藏地。在河、湟、洮、岷等汉藏杂居地区林立的关帝庙中拜祭者不乏藏人身影。关公所代表的忠义勇武很容易被吐蕃人、藏人等接受,原因在于:其本身具有这种优秀品质,这是各个民族都具有的相同的美好品质和信仰。包公信仰北宋王韶负责熙河开边时,吐蕃青唐部首领俞龙珂率部属臣服北宋,便请宋帝为其赐名“包顺”,为其兄弟赐名“包诚”“包约”。包公所代表的刚正不阿,正直善良容易被吐蕃人、藏人等接受,这是包括56个民族在内的中华民族所极力追求的美好品质和信仰。融聚“中国”文化肆一、儒释道之合【宋兴儒学(边疆)】西北:宋朝创设“蕃学”,晓谕“蕃官子弟入学”。西南:柳州“士之诵者至三百人,为岭南诸州之最”【辽尊孔释奠】辽太祖兴建孔子庙,亲拜孔子庙,由此奠定了儒学在辽朝的政治地位。【金建庙尊孔】金熙宗在上京建孔庙,又封孔子后人孔璠为衍圣公,还亲莅孔庙奠祭,并认为“孔子虽无位,其道可尊,使万世景仰”。【西夏设学译典】西夏仁宗建孔庙、尊孔子为文宣帝,并翻译儒家经典(《诗经》《孟子》《论语》《孙子兵法》),以《孝经》《论语》等为儒学教材。为什么中国古代少数民族政权格外尊孔崇儒?佛教传播和交流【金】金人帝后百官皆重佛礼佛,在各地设有僧职,许多贵族甘愿舍儿女为僧尼。金夏佛教交流。【辽】佛教在辽太祖建国前早已传入契丹。道宗:“一岁而饭僧三十六万”。圣宗雕印《契丹藏》,此后辗转经高丽迂回又流入宋地。(《开宝藏》)【高昌】高昌回鹘曾多次以僧为使向中原朝贡,境内出现译自汉文的回鹘文经卷,和、沙二洲佛寺内“诵(读)汉字佛书”其所立佛像也形“如中国”佛教传播和交流【西夏】西夏前期主要流行汉传佛教,中后期汉藏佛教并行,藏传佛教更成为主流,汉传、藏传、密教相互影响。道教的传播与相互之间的交流辽上京、中京等地多有道士和道观。道教的传播带动了辽对道家经典的研究,辽初道士刘海蟾著有《还丹破迷歌》和《还金篇》,圣宗时于阗张文宝曾进《内丹书》01【辽】03“金国崇重道教,与释教同。自奄有中州之后,燕南、燕北皆有之”。金朝北方地区还出现了大道教、全真教和太一教等道教新派别。【金】02道教亦在西夏流行,西夏《天盛律令》中把“僧人”和“道士”并提,可见佛道二教在西夏同受尊崇(黑水城西夏绘画)【西夏】伊斯兰教、景教与摩尼教的传入中国与中国化【伊斯兰教】伊斯兰教一支由陆路经喀喇汗王朝传入今新疆地区,并随穆斯林商人传入宋境,还有一支则从海路进入,它们经与各族宗教信仰和文化融合,成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景教与摩尼教】景教、摩尼教等在与西域当地宗教融合后也渐趋流行,如景教石碑上的十字架有莲花承托,显是吸收了佛教传统。二、汉字之用920年,耶律阿保机命耶律突吕不和耶律鲁不古等仿照汉字的形状,加以增损,制订出契丹大字(上图左)。后来又仿照回鹘文字制订出契丹小字。耶律阿保机(872—926年)李元昊(1003—1048年)刻有西夏文字的符牌西夏李元昊命野利仁荣仿汉字创制西夏文完颜阿骨打(1068-1123)金太祖命完颜希尹仿效汉字楷字,并“因契丹字制度”,合女真语创制了女真大字。金熙宗又采用汉字、契丹字偏旁创制了女真小字。[宋]沈括《凯歌·天威卷》“天威略地过黄河,万里羌人尽汉歌”。金境内契丹、女真、渤海上层通晓汉文汉字;辽诏令奏议、对外国书等皆用汉文。[宋]沈括《凯歌.天威卷》“天威略地过黄河,万里羌人尽汉歌”。《突厥语大辞典》记载新疆回鹘人的汉字读写。喀什地区巴楚县脱库孜沙来古城发现的喀喇汗王朝时期的木简上三种文字。今天的汉语普通话,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产物。今时人者,番汉语言可以具备,不学番言,则岂和番人之众;不会汉语,则岂入汉人之数。三、文艺之融文学宋:题材多样、成就斐然、名家倍出。“宋诗”(筋骨思理)、“宋词”(婉约豪放并存)、“宋文章“(唐宋八大家中六家)、书画。辽:汉文创作、以上率下、诗人、诗作众多。《全辽金诗》收录辽朝诗人80余家,诗作100余首,辽道宗《清宁集》中《题李俨黄菊赋》堪与唐诗媲美。(昨日得卿黄菊赋,碎剪金英填作句,袖中犹觉有余香,冷落西风吹不去)西夏:遗作不多,可看出对宋文学的借鉴与吸收。如《宫廷诗集》、《贤智集》等;西夏“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永)词”金:文学成就较大,域内各民族(汉、渤海、契丹等)均出名家。蔡松年、宇文虚中、萧永祺、耶律履父子、党怀英、赵秉文等,《新编全金诗》收录金朝诗人600余家,诗作12000多首。元好问(“一代宗工”)《遗山乐府》。音乐辽灭后晋,将乐谱、宫悬、乐器等运至中京,故辽雅乐中八音十二律大抵“因唐之旧”。辽代大乐演奏时共有23种26件乐器,其中毛员鼓和都昙鼓是扶南和天竺的乐器,是通过唐朝传入辽的。“蕃歌以杂华乐”,教坊乐入金。唐宋之际,党项羌族人的音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