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生物三复习方案: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_第1页
高二生物三复习方案: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_第2页
高二生物三复习方案: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_第3页
高二生物三复习方案: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_第4页
高二生物三复习方案: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本章知识体系】【本章重点】1。内环境的组成2。细胞外液的成分及理化性质3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的关系4.稳态及其调节机制【基础知识梳理】1.细胞与外界环境单细胞生物(如草履虫)可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转换,而多细胞生物(如人体细胞)必须通过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2。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1)体液:人和动物体内含有的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细胞内液(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2)体液细胞外液(存在于细胞外,约占1/3):包括等=1\*GB3①血浆:血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②组织液:是存在于组织细胞间隙的液体,又叫细胞间隙液。组织液是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组织液为组织细胞通过营养物质,细胞的代谢产物也透过细胞膜进入组织液);③淋巴:小部分组织液被毛细淋巴管吸收,成为淋巴液也叫淋巴。淋巴内悬浮着大量的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等,可以协助机体抵御疾病。注意:血液并不全是体液,还包括血浆和血细胞。(3)=1\*GB3①体液之间关系:②淋巴循环是指毛细淋巴管内的淋巴汇集到淋巴管中,经过淋巴循环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汇入血浆中进入心脏,参与全身血液循环;③内环境是指由构成的液体环境;④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4)=1\*GB3①血细胞的内环境是;=2\*GB3②淋巴细胞的内环境是;=3\*GB3③毛细血管壁的内环境是;④毛细淋巴管的内环境是.3.细胞外液的成分和理化性质(1)细胞外液的成分=1\*GB3①血浆中含有水(90%),蛋白质(7%~9%),无机盐(1%),剩余部分为血液运输的物质,如各种营养物质(葡萄糖)、各种代谢废物、气体、激素等;②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的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2)=1\*GB3①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的三个主要方面是、、;=2\*GB3②渗透压是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溶液渗透压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溶质微粒越多,溶液浓度越,对水的吸引力越,溶液渗透压越;=3\*GB3③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的含量有关,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上占有明显优势的有.在37℃时,人体血浆的渗透压为kPa,相当于细胞内液的渗透压;④正常人的血浆接近中性,PH为。血浆的pH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它含有、等离子有关;=5\*GB3⑤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左右。4.稳态(1)=1\*GB3①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状态;=2\*GB3②内环境稳态指的是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中。(2)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3)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条件。(4)与稳态相关的系统有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排泄系统(及皮肤)。5.组织水肿及其产生的原因(1)组织水肿:指组织间隙中积累的组织液过多。(2)原因:血浆渗透压的下降或组织液渗透压升高而导致水分过多地进入组织液。(3)引起组织水肿的实例:【过关诊断】1.下图所示为人体体液相关组成及各成分间的关系,则①~⑤的相关内容分别是()A。细胞内液、血浆、组织液、淋巴、细胞外液B。细胞外液、血浆、淋巴、组织液、细胞内液C.细胞外液、组织液、血浆、淋巴、细胞内液D.细胞内液、血浆、淋巴、组织液、细胞外液2.下图为高等动物的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①③都必须通过消化系统才能完成B.④⑤都必须通过组织也才能完成C。体内细胞能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D.体液包括内环境和细胞外液3。人体肌肉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A.组织液B。血浆C.淋巴D.细胞内液4。正常情况下,下列物质中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①血浆蛋白②葡萄糖③纤维素④尿素⑤激素⑥DNA聚合酶A.①②④⑤B。①②③④C。②④⑥D。③⑥5。对人体内环境理化特性及调节途径叙述正确的是()A。血浆中血浆蛋白的含量越多,血浆渗透压越低B。人体细胞外液中维持渗透压的阳离子主要是K+C.血浆中含乳酸过多时,会与HCO3—、HPO42-反应D.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会引起血浆渗透压上升6。右图为细胞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示意图,a、b处的箭头表示血液流动的方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③是人体内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B.若②为肝脏细胞,则a处的氧气浓度高于b处C。①③中的蛋白质可以通过毛细淋巴管壁相互交换D.毛细血管管壁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②③④7。下图是某生物概念图,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A.①②是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③④可以是体温和渗透压B。内环境的稳态只要有三种调节方式即可,不需要其他器官或系统参与C.酸碱度的相对稳定主要依靠血液中的缓冲物质,与其他器官或系统也有关D.内环境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8.如图表示人体皮下的组织,b、c、d表示细胞外液。以下诸多因素中,可能引起病人组织水肿的是()①c周围的管壁破损②长期蛋白质营养不足③淋巴管阻塞④花粉等过敏原引起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增加⑤肾炎导致血浆蛋白丢失A.只有①②③B。只有②③④C.只有①③⑤D.①②③④⑤9.下图是高等动物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虚线框内的部分总称为,其中A代表,B代表,C代表。(2)图中D代表系统,E代表系统,F主要指系统.参考答案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基础知识梳理】1。直接内环境2.(2)血浆、淋巴、组织液(3)=1\*GB3①②左右锁骨下静脉③细胞外液④内环境(4)=1\*GB3①血浆②淋巴③血浆、组织液④淋巴、组织液3.(1)②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2)=1\*GB3①渗透压酸碱度温度②高大大③无机盐、蛋白质Na+、Cl—770④7。35~7.45HCO3-、HPO42—⑤37℃4.(1)=1\*GB3①相对稳定②动态平衡(2)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3)必要【过关诊断】1.【解析】内环境是组织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图中⑤为细胞内液,②③④共同组成的①为细胞外液(即内环境),由于淋巴是由组织液回流等因素形成的,它与血浆之间为单向流动,故③为淋巴,②为血浆,④为组织液。【答案】B2。【解析】①通过消化系统完成,③通过泌尿系统完成;体内细胞通过内环境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细胞内液与组织液之间物质交换是双向的,④⑤都必须通过组织液才能完成;体液包括内环境和细胞内液.【答案】B3.【解析】人体肌肉细胞浸浴在组织液中,与组织液直接进行物质交换,组织液是人体肌肉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答案】A4。【解析】关键点:只存在于细胞内和与外界相通的管道中的成分均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纤维素是人体不能消化吸收的大分子物质,只能存在于消化道中;DNA聚合酶是细胞内的成分,不能透出细胞,故正常情况下两类物质均不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葡萄糖、血浆蛋白、尿素和激素均可存在与内环境中。【答案】A5。【解析】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血浆中血浆蛋白含量越多,血浆渗透压越高;当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时,血浆蛋白会进入组织液,进而使血浆渗透压下降;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的无机盐离子主要为Na+和Cl-【答案】C6。【解析】据图可以判断,①是淋巴,②是细胞内液或细胞,③是组织液,④是血浆。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是细胞质基质,A错误;组织细胞消耗氧气,B正确;组织液中的小分子蛋白质能进入毛细淋巴管但不能回流,C错误;毛细血管管壁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D错误。【答案】B7。【解析】正常机体通过神经-体液—免疫调节机制,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酸碱度、体温和渗透压等相对稳定,但是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答案】B8。【解析】组织水肿是由组织液过多引起的,导致组织液过多的原因有:过敏反应、肾炎、营养不良、淋巴管阻塞以及毛细血管壁破损等。【答案】D9.【解析】本题题干简洁,要获得信息就得看图形,图中箭头是解题的突破口.①看双箭头,组织液与血浆、组织液与细胞之间物质交换是双向的,用双箭头表示;②看单箭头,组织液与淋巴、淋巴与血浆之间是单箭头;③看整体,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