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海南省海口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非虚构写作"并不是一个新鲜的口号,但它在近些年来却受到人们的大力追捧,这无疑与它所倾力追求的“真实感”有关。这种立足于艺术真实之上的“真实感”,既具有真相揭示和事实还原的意味,又体现了创作主体积极勘探和理性反思的特质。它所透视出来的,是一些当代作家试图重建有关“真实信念”的写作伦理。
从现实文化角度来看,信息时代凭借其强大的虚拟技术和网络手段,已彻底改变了人类有关真实的信念。在博德里亚尔看来,在虚拟的幻象中所建构起来的仿真文化,远远超出了人类对真实的理解,并形成了一种以符号为载体的“超真实"世界。在这里,人们所依赖的是现代电子媒介所营造的虚拟空间,所有的真实不再是客观化的、可实践的真实,也不再是人们可以不断确认和描述的真实,由虚拟技术而创造出来的仿真文化,无疑已动摇了人类有关真实的信念。这一点,已渗透在我们当今生活的各个领域。
当真实不再具备客体意义上的实存,而成为人类“超真实”的仿真符号,虚构也就变得合理合法甚至名正言顺了。处在这种裂变之中的人们,面对信息化、虚拟化所形成的仿真文化,重建一种被遮蔽的真实信念,或许正是“非虚构写作"所追求的写作伦理,同时也是读者高度关注这类作品的内在缘由之一。
仿真文化所带来的审美趣味,便是造梦工厂的大面积涌现。它使人类文化的生产和消费迅速转向时尚化、虚拟化和感官化,并使各种奇幻性的叙事变得越来越盛行。于是,从“盗墓”“仙侠"到“穿越”“玄幻"等戏拟化的类型文学,几乎成为普通大众的主要文学消费形式之一。这种创作无疑是仿真文化在文学创作中的积极推手,并借助各种电子媒介的营销策略,成功地占有了巨大的消费市场;同时,它们又反过来推动仿真文化的合理化和合法化,不断动摇人们有关真实的信念。
事实也是如此。受信息文化的影响,越来越多的作家开始很少脚踏实地地沉入生活基层,更不愿进行田野调查式的观察与思考,也很少有作家认真地潜入到历史内部,搜集或查阅相关史料,对既定的历史进行富有创见的探索。他们所倚重的叙事资源,多半是各种现代媒介所提供的信息。很多作家都是利用各种信息资源,然后结合自己的既有经验和生活常识,不断地推出一部部经验化、表象化的“新作”。这种回应社会现实的无力感,书写历史命运的苍白感,已成为新世纪文学的一种显在问题。针对这种创作困局,“非虚构写作"试图通过重建有关真实的叙事伦理,进行一些必要的反拨。所以我们看到,在历史叙事中,绝大多数作品都是直面一些重要的历史人物或事件,全面发掘材料,梳理相关史实,并进而重新审视某些内在的事实真相。它们所彰显出来的,是创作主体清晰的使命意识和追求真理的内在意愿。
(节选自洪治纲《论非虚构写作》,有删改)
材料二:
《2023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12月,短视频用户规模达10.12亿,增长7770万,增长率8.3%,在网民中占比94.8%。以智能手机为主要载体的社交媒体,已深刻影响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每一个社会成员都能够以自己的方式生产和使用新闻,一种新的“业态”,“非虚构写作"新新闻与短视频结合的非虚构类短视频便应运而生。
诸多短视频创作嫁接了“非虚构写作”新新闻诸多元素,赢得了受众,在承继中有所创新,特别是充分运用短视频自身如音像立体叙事属性,将“非虚构写作"诸多特征,更加具像化。
《中毒性休克》是1983年普利策特稿奖的获奖作品,记者南·罗伯逊在亲自经历过中毒性休克后敲下了这一篇非虚构报道。报道以罗伯逊的亲历视角,细致地记录了自己从突然患病送医的全过程。作者对于从中毒性休克中死里逃生的悲戚描述,带给读者生动的阅读体验。以“我”之体验,“我"之故事,感染受众,正是诸多短视频创作常用的创作手法,如一些旅游类、叙事类短视频,通过嫁接“非虚构写作”的创作方法,达到与受众充分共情的目的。
黄灯所著的《我的二本学生》,通过讲述自己以及自己教授的二本学生的故事表明:即使是一样的二本学生,社会也应该重视。在这本书中,黄灯采用了平铺直叙的方式,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根据其文字就能顺其自然地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主题,作者与读者共享生活体验。如果说“非虚构写作"深受读者喜爱的表达方式是其语言通俗、叙事平易的话,那么,受到广大受众喜爱的短视频往往正是具备这个特征。在这类短视频中,无论是画面,还是文字,包括音乐等,都尽量让受众看得懂、听得明白,完全的日常生活化,通过展示生活的日常,来表达某个主题,与受众共享生活。
(节选自刘文杰《“非虚构写作”新新闻与短视频创作关联性探析》,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信息时代凭借技术的突飞猛进,依赖数字符号和电子媒介所营造出来的虚拟空间,让人们对真实的理解有了翻天覆地的改变。
B.“非虚构写作"所追求的目标之一,便是重建被虚拟化形成的仿真文化所遮蔽的真实信念,这也成为让读者纷纷聚焦的原因之一。
C.从事“非虚构写作”的作家们,在涉及历史叙事时,有着非常强烈的寻找真相的内驱力,对于重要的历史事件都做到了不回避,有着非常明确的使命感。
D.当下,很多短视频都具有声音、视频等多维传播特性,在此基础上,吸收“非虚构写作"新新闻的相关属性,让“非虚构写作”的特点更加真实可感。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非虚构写作"成为读者们的新宠,或是因为当代作家在“非虚构写作”中,立足于艺术的真实,主动积极地去追求对事实真相的揭示和还原。
B.信息时代,仿真文化渗透进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将人们带入“超真实"的世界,在这里真实超越了客观的实存,让“真实”更加真实。
C.信息时代中,现代传媒所提供的海量信息资源让作家们可以摒弃低效的亲身搜集和探索,他们不再需要深入生活、走进历史,便能够写出优秀作品。
D.材料二开头,作者聚焦互联网的高速发展,用列数字的方式直观展现了互联网的普及,从而论证智能化的社交媒体对国人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的观点。
3.下列选项,能体现“非虚构写作"通过真实叙事重建被遮蔽的真实信念的一项是()
A.曹雪芹的《红楼梦》中神瑛侍者的转世贾宝玉游览位于离恨天之上、灌愁海之中的太虚幻境,由此揭示了古今痴情儿女的爱情悲剧,引发了“真与假、有与无”的思考。
B.慕容雪村的《中国,少了一味药》,以作家自己卧底于传销组织中的亲身经历,鲜活地演绎了这颗社会毒瘤之所以屡除不灭的缘由,生动展示了人性欲望的疯癫表演。
C.唐家三少的《斗罗大陆》讲述了穿越到斗罗大陆的唐三如何一步步由人修炼为神的探险历程,体现了社会平凡人的阶层不甘平庸的人,对改变自己的命运炙热追求。
D.海明威的《老人与海》讲述了一位老年渔夫,与一条巨大的马林鱼在湾流中搏斗的故事。“硬汉"形象的塑造体现海明威永不服输的精神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4.非虚构写作在信息时代对文学仍拥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请结合材料进行概括。
5.试结合材料,分析作为具有新闻类作品属性的“非虚构写作”的主要特征。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棠棣之花
郭沫若
人物:
聂政——年二十岁。明敏,果敢,富于正义感。
聂嫈——聂政之姐,二人孪生。性情相似。
严仲子——四十多岁。正直而有远见,并能谦恭下士。
韩相侠累:年四十以往。阴险、跋扈、粗暴。
第一幕聂母墓前
景:
一望田畴半皆荒芜,间有麦秀青青者,远远有带浅山环绕。山脉余势在左近田畴中形成一带高地,上多白杨。白杨树上归鸦噪晚;树下一墓,碑题“聂母之墓"四字。
(聂嫈荷桃花一巨枝,聂政旅装佩剑,手提一竹篮,自陇道上登场。)
聂政:(指点)姐姐,你看这一带田畴荒芜到这个地步了!
聂嫈:(指点)你看,那不是母亲底墓碑吗?母亲死去不觉满了三年。死而复生的只有这些乱杂的败草。永逝不返的却是我们相依为命的慈母。我们这几年来久已饥渴着生命底源泉了呀!
聂政:战争不熄,生命的泉水只好日渐消逝。这几年来今日合纵,明日连衡,今日征燕,明日伐楚,争城者杀人盈城,争地者杀人盈野,我不知道他们究竟为的是什么。近来虽有人高唱弭兵,高唱非战,然而唱者自唱,争者自争。不久之间,连唱的人也自行争执起来了。
(此时欲圆未圆的月儿自远山升上。姐弟二人步入墓场。聂政取出洞箫一枝来。)
聂政:(取箫,坐墓前碧草上)姐,月轮已升,群鸦已静,茫茫天地,何等清寥呀!
聂嫈:你快请吹箫和我,我的歌词要和眼泪一齐迸出了!
(聂政吹箫和之)
聂嫈:别母已三载,母去永不归。阿侬姐与弟,愿随阿母来。桃枝花谢时,姐弟知何往?不愿久偷生,但愿轰烈死。愿将一己命,救彼苍生起!苍生久涂炭,十室无一完。既遭屠戮苦,又有饥馑患。饥馑匪自天,屠戮咎由人。富者余粮肉,强者斗私兵。谁可均贫富,谁可撼强权,愿为施瘟使,除彼害群遍!
母亲在时,每每望我们享得人生底真正的幸福。我想此刻天下底姐妹兄弟们一个个都陷在水深火热之中,假使我们能救得他们,便牺牲却一己的微躯,也正是人生底无上幸福。所以你今晚远赴濮阳,我明知前途有多大的牺牲,但我却是十分地欢送你。我想没有牺牲,不会有幸福的呀!
聂政:(吹箫)姐姐,你还请唱下去吧!
聂嫈:(唱)明月何皎皎,白杨声萧萧。阿侬姐与弟,离别在今宵。今宵离别后,相会不可期。汪汪泪湖水,映出四轮月。俄顷即无疆,月轮永不灭。
聂政:(擦泪)夜分已深,你请回去了吧。
聂嫈:(唱而不答)姐愿化月魂,幽光永照弟。何处是姐家?将回何处去?
聂政:(起立)姐姐,你这么悲抑,使我烈火一样的雄心,好像化为了冰冷。姐姐,我不愿去了呀!(挥泪)
聂嫈:但是,我此刻也不悲哀了,悲哀终竟没有用处的。你快努力前去!莫辜负你磊落心怀,莫辜负姐满腔期望,莫辜负天下苍生,莫辜负严仲子知遇,你努力前去吧!我再唱曲歌来壮你的行色。(唱)去吧,兄弟呀!我望你鲜红的血液,迸发成自由之花,开遍中华!兄弟呀,去吧!中华需要自由!如狼似虎的恣睢暴戾,要吞蚀赤县神州。人们却勇于私斗,而却怯于公仇。去吧,兄弟呀!兄弟呀,去吧!中华需要兄弟,我望你鲜红的血液进发成自由之花,开遍中华!
(月轮突被一朵乌云遮去,舞台全体暗黑如漆,只闻歌词尾声。)
第二幕濮阳桥畔
景:
濮水横流,岸上有桃花正开。左侧有碑题“濮阳桥”三字。左侧酒家一。严仲子及聂政自堤上左手登场。
仲子:我乏了,进酒店去对饮一杯吧。
聂政:那很好,我也正想解解渴。
仲子:往日不见,一日就好象三年;今日相逢,三年却如同一日。这两三年来,我真真是时常在想念你的。
聂政:(亦立起)母亲在的时候,我总不忍出门。如今我是自由自在的了,可以一心一意地报答我的知己。我记得,当年你不是说过,有什么事需要我稍尽微力的吗?
仲子:我和现在韩国的丞相侠累都曾是韩侯的家臣。曾经,晋国的大权操在韩赵魏三家的手里,我主张三家不要分晋,分裂了,我们便不足以抵抗那西方的秦国,和那北方的异族。然而侠累极力煽动三家把晋分了,把我排挤出朝廷。像他这样的人,简直是一个国贼!这三年来,侠累和秦国勾结,借秦国来压迫自己的兄弟赵国和魏国。强暴的秦国跋扈起来,以六国的力量联合起来,恐怕都难抵御。而侠累偏偏要兄弟阋墙,引狼入室!弄到现在年年争战,民不聊生。像这样的人,不仅是三晋的罪人,更是天下的罪人!
聂政:侠累这国贼,实在是罪不容诛。但不知有没有可以和他接近的机会?
仲子:说也凑巧,机会就在眼前。不久后,秦国要派遣使者来和侠累相会,必然会助长内乱。你老兄正好来,这岂不是机缘?
聂政:你可想到有怎样的方法?
仲子:子政兄,你想想。在你能够挨近侠累身边之后,无论你除得掉他,或者除不掉他,不是都要把你牺牲了吗?
聂政:(笑出声来)仲子先生,我多谢你的厚意。(拱手)但要请你原谅,我觉得你还是不十分知道我。
仲子:对不住,对不住。(拱手)
聂政:(稍激昂)我自己觉得,我并不是那样贪生怕死的人。我是把我自己的生命看得和自己身上的物品一样,只要用处得当,我随时都可以送人。何况现在的中原分成了亲秦和抗秦的两派,我素来主张抗。这几年因为母亲在,自己本领也太不高明,所以我隐忍着,在屠狗生活中锻炼自己。现在我母亲已经过世,我已无后顾之忧,杀狗的本领自信是有的了。只要是有利于人,有利于中原,我这条生命并没有看待得怎么宝贵。但只要于人有利,于中原有利而使用我这条生命,那我这条生命不也就增加了它的价值了。
仲子:(拱手表示数意)子政兄,实在钦佩,实在佩服,我再找不出什么话来向你说了。(有潸潸欲泪的神气。)
(1942年重刊)
后续:刺杀侠累成功之后,聂政在自杀前自毁面容,为的就是他孪生姐姐聂嫈跟他长得一模一样,他自然不愿连累聂嫈。但聂嫈在听到过路的盲老者讲述聂政之死后,决意前赴认尸,与他同死。
(节选自郭沫若《棠棣之花》,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半皆荒芜"是剧中景色的第一个特点,实际上是在向读者展现战争背景下民不聊生。然而笔锋一转,“间有麦秀青青者,远远有带浅山环绕”,将沉闷的气氛略微提振。
B.本文情感以眼前的现实实景为依托,首先感慨田园的荒芜,随后便立刻分析现象产生的原因,即战乱不止,国家分裂。进而引发了对人类命运的思考。
C.本剧所表现的是人与人之间最纯真的情——母子之情、姐弟之情、朋友之情、男女之情,最终延伸到更具普遍性的“人类间最广泛的同类爱"。
D.郭沫若淡化严仲子与侠累的政见分歧、个人恩怨,而着重阐释侠累分裂国家的罪行,杀侠累是为国除害,这符合当时全国军民齐心协力、团结抗战的时代主题。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窦娥冤》中窦娥的悲剧由社会所造成不同,聂政的悲剧是自我选择的结果,这是高尚的自我牺牲的情操,文中聂嫈送别时满怀激情地吟诵,就是一种讴歌。
B.郭沫若本是一位出色的抒情诗人,诗的运用对他来说是轻车熟路,第一幕中大量诗味语言的使用,渲染了全剧的悲壮之美,使本剧抒情意味更加浓厚。
C.从姐弟告别时候的对白和歌唱,到答应严仲子时候的铿锵话语,作者饱含胸中的怒火,笔端带着愤恨之情,有排句,有口语,读起来铿锵顿挫,动人心弦。
D.《棠棣之花》对历史故事改编的背后,潜藏着郭沫若以饱满热情对中国革命展开的历史想象。这种想象是他现实主义文风与时代背景相结合的自然产物。
8.在第一幕中郭沫若用了很多诗性的表达,作为诗歌中常见的“月”,在本剧中也多有出现,请结合文本分析其作用。
9.有人认为,本剧中的聂政没有了历史上“侠以武犯禁"的草莽英雄气,反而多了很多儒家倡导的传统伦理如:忠、孝、义、悌……试结合文本对聂政的形象加以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贞观十三年,太宗谓侍臣曰:“朕闻太平后必有大乱,大乱后必有太平。大乱之后,即是太平之运也。能安天下者,惟在用得贤才。公等既不知贤朕又不可遍识日复一日无得人之理。今欲令人自举,于事何如?”魏征对曰:“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知人既以为难,自知诚亦不易。且愚暗之人,皆矜能伐善,恐长浇竞之风,不可令其自举。"
贞观三年,太宗谓吏部尚书杜如晦曰:“比见吏部择人,惟取其言词刀笔,不悉其景行。数年之后,恶迹始彰,虽加刑戳,而百姓已受其弊。如何可获善人?”如晦对曰:“两汉取人,皆行著乡闾,州郡贡之,然后入用,故当时号为多士。今每年选集,向数千人,厚貌饰词,不可知悉,选司但配其阶品而已。铨简之理,实所未精,所以不能得才。"太宗乃将依汉时法令,本州辟召,会功臣等将行世封事,遂止。
贞观六年,太宗谓魏征曰:“古人云,王者须为官择人,不可造次即用。朕今行一事,则为天下所观;出一言,则为天下所听。用得正人,为善者皆劝;误用恶人,不善者竞进。赏当其劳,无功者自退;罚当其罪,为恶者戒惧。故知赏罚不可轻行,用人弥须慎择。”征对曰:“知人之事,自古为难,故考绩黜陟,察其善恶。今欲求人,必须审访其行。若知其善,然后用之,设令此人不能济事,只是才力不及,不为大害,误用恶人,假令强干,为害极多。但乱世惟求其才,不顾其行。太平之时,必须才行俱兼,始可任用。"
(节选自《贞观政要》,有删改)
10.文中划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案标号涂黑。
公等A既不知B贤C朕又不可D遍识E日复一日F无得G人之理
11.下列队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比”意为“近来”,与《子路、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比及三年”中的“比"意思不同。
B.“景”的意思是“大”,与《谏太宗十思疏》中“承天景命”的“景"意思相同。
C.“取人”唐代由吏部负责,吏部掌管科举考试和全国官吏的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事。
D.“弥"意为“更加”,与《六国论》中“奉之弥繁,侵之愈急"的“弥”意思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一项是()
A.太宗认为当今天下太平,要想使国泰民安,只有任用贤才。他对人才的重视和推崇,为大唐的繁盛注入生命活力。
B.杜如晦说,两汉官员经过层层选拔才被任用。太宗听后采纳其建议,依照两汉时的法令,推行各州郡推荐人才的做法。
C.太宗认为赏罚绝不可以轻易使用,因为奖赏和功绩相当,没有功劳的就会自动退避;惩罚和罪恶相称,坏人就有所戒惧。
D.太宗认为选才的标准可以是灵活多变的:在乱世用人可以不管品行,只求有才能,但是太平时候选用的人才,必须品学兼优。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数年之后,恶迹始彰,虽加刑戮,而百姓已受其弊。
(2)用得正人,为善者皆劝;误用恶人,不善者竞进。
14.魏征为什么反对太宗推行人才自荐?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题龙阳县青草湖①
唐温如
西风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②白发多。
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
【注释】①青草湖:位于洞庭湖的东南部,因湖的南面有青草山而得名。“青草湖"与洞庭湖一脉相连,所以,诗中又写成了“洞庭湖”。②湘君:尧的女儿,舜的妃子,死后化为湘水女神。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两句作者把眼前之景和优美动人的神话传说融为一体,描绘出洞庭湖萧瑟肃杀之景。
B.湘君是仙人,何生白发?在这里,湘君的“仙"气里参杂着凡人的“俗”气。
C.“天在水”,以俗字绘奇景,传达出诗人把酒问月,痛饮大醉,浑然不知天地南北的形态,为下句“清梦”作渲染。
D.“压星河"三字,以拟人手法写出梦之沉重,具有铺天盖地,倒转乾坤的气魄,可以看出醉酒之人的豪迈之情。
16.《登岳阳楼》中“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一句和本诗都有“老"字,请结合文本,赏析两个“老”字的不同点。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登岳阳楼》中,“______,______"两句流露作者对国家安危、时局动荡的忧思。
(2)《答司马谏议疏》中,王安石用“______,______”两句澄清司马光对其“拒谏"的质疑。
(3)夜晚,小刚和父母漫步南渡江畔,想到“______,______”两句,羡慕古人能在月下皎洁辽阔的江面享泛舟之乐。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在中国文学的悠长历史上,①。在中学时期,我们都学过《儒林外史》中的选段,严监生临死前迟迟不肯咽气的原因让人既好笑又心酸;再比如出自徐复祚的《一文钱》的卢至,财帛如山而又吝啬异常的富豪卢至,在途中拾到一文钱后引发的故事,塑造得十分深刻,很有喜剧特色。
先说东方吝啬鬼代表严监生,虽然在他临死前,吝啬到非要挑断多余的那根灯芯才肯咽气,但是在小说中,他其实也是舍得花钱的,为了家里人打点,他轻视名利。在西方文学《威尼斯商人》中,吝啬并非就是邪恶,②,但是他同时也是一个处于基督教社会里的犹太人,正受着基督教的歧视与迫害,于此可以看出莎士比亚同情犹太人受到的宗教和种族歧视,把夏洛克塑造成了一个典型鲜明的人物形象,而不仅仅是一个恶人。
通过对比阅读就可以看出,东方严监生与西方吝啬鬼是有本质区别的。严监生的吝啬表现在对日常生活中过于勤俭节约,对于自身消费主义上的吝啬,③,他却是不吝于钱财,是慷慨体面的人。对于打点家务事、接济娘家方面他都做的井井有条。这些方面可以看出,严监生身上写出来了东方传统意义上的道德底线,这与西方夏洛克、阿巴贡、泼留希金等人的毫无人性、残忍自私的吝啬是有本质区别的。
18.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19.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有2处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然而在西方列强用①打开清末中国大门的背景下,王国维跳出这两大红学学派的樊笼,以哲学和美学为基础写下《红楼梦评论》,为《红楼梦》研究方向开拓一种新思路。
谈及叔本华哲学,对王国维之美学思想影响最大的当是叔本华《意志及表象之世界》一书。1902年,静安先生首先接触到此书,联系起自己多悲哀之人生遭遇,不由得对叔本华之哲学理论与哲学体系产生了强烈的②。这一点在《红楼梦评论》中也能够发现,二者的篇章结构与思想内核都是十分相似的。
当下大多针对《红楼梦评论》这一文本的评价大多体现在王国维对叔本华哲学之误读上。然而王国维对《红楼梦》的解读也并不是完完全全将叔本华之哲学观念③至《红楼梦》解读当中,而是根据人生经历,借用文学研究方法进行解读,在这样的背景下,他的做法也就不存在所谓“误读"、“正解”之概念。
20.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词语。
21.下列句子中与画横线句子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A.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
B.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C.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D.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22.请根据语段内容将文段中划波浪线句子改写成一个单句。可增删个别词语,不得改变愿意,不超过50字。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弟子曰:己私难克,奈何?阳明曰:人须有为己之心,方能克己。能克己,方能成己。
自古以来,自己都是自己最大的敌人,王阳明的为己之学可分为:“为己、克己、成己"三步,人们为了保全身心,就能消除私欲,进而能成就身心,三方面紧密相连。现代社会,日新月异,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如何守住自己的身心,消除自己的不当欲望,成就自己呢?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明确立场和观点,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海南省海口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非虚构写作”并不是一个新鲜的口号,但它在近些年来却受到人们的大力追捧,这无疑与它所倾力追求的“真实感"有关。这种立足于艺术真实之上的“真实感”,既具有真相揭示和事实还原的意味,又体现了创作主体积极勘探和理性反思的特质。它所透视出来的,是一些当代作家试图重建有关“真实信念"的写作伦理。
从现实文化角度来看,信息时代凭借其强大的虚拟技术和网络手段,已彻底改变了人类有关真实的信念。在博德里亚尔看来,在虚拟的幻象中所建构起来的仿真文化,远远超出了人类对真实的理解,并形成了一种以符号为载体的“超真实”世界。在这里,人们所依赖的是现代电子媒介所营造的虚拟空间,所有的真实不再是客观化的、可实践的真实,也不再是人们可以不断确认和描述的真实,由虚拟技术而创造出来的仿真文化,无疑已动摇了人类有关真实的信念。这一点,已渗透在我们当今生活的各个领域。
当真实不再具备客体意义上的实存,而成为人类“超真实"的仿真符号,虚构也就变得合理合法甚至名正言顺了。处在这种裂变之中的人们,面对信息化、虚拟化所形成的仿真文化,重建一种被遮蔽的真实信念,或许正是“非虚构写作”所追求的写作伦理,同时也是读者高度关注这类作品的内在缘由之一。
仿真文化所带来的审美趣味,便是造梦工厂的大面积涌现。它使人类文化的生产和消费迅速转向时尚化、虚拟化和感官化,并使各种奇幻性的叙事变得越来越盛行。于是,从“盗墓"仙侠”到“穿越"玄幻”等戏拟化的类型文学,几乎成为普通大众的主要文学消费形式之一。这种创作无疑是仿真文化在文学创作中的积极推手,并借助各种电子媒介的营销策略,成功地占有了巨大的消费市场;同时,它们又反过来推动仿真文化的合理化和合法化,不断动摇人们有关真实的信念。
事实也是如此。受信息文化的影响,越来越多的作家开始很少脚踏实地地沉入生活基层,更不愿进行田野调查式的观察与思考,也很少有作家认真地潜入到历史内部,搜集或查阅相关史料,对既定的历史进行富有创见的探索。他们所倚重的叙事资源,多半是各种现代媒介所提供的信息。很多作家都是利用各种信息资源,然后结合自己的既有经验和生活常识,不断地推出一部部经验化、表象化的“新作"。这种回应社会现实的无力感,书写历史命运的苍白感,已成为新世纪文学的一种显在问题。针对这种创作困局,“非虚构写作”试图通过重建有关真实的叙事伦理,进行一些必要的反拨。所以我们看到,在历史叙事中,绝大多数作品都是直面一些重要的历史人物或事件,全面发掘材料,梳理相关史实,并进而重新审视某些内在的事实真相。它们所彰显出来的,是创作主体清晰的使命意识和追求真理的内在意愿。
(节选自洪治纲《论非虚构写作》,有删改)
材料二:
《2023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12月,短视频用户规模达10.12亿,增长7770万,增长率8.3%,在网民中占比94.8%。以智能手机为主要载体的社交媒体,已深刻影响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每一个社会成员都能够以自己的方式生产和使用新闻,一种新的“业态”,“非虚构写作”新新闻与短视频结合的非虚构类短视频便应运而生。
诸多短视频创作嫁接了“非虚构写作"新新闻诸多元素,赢得了受众,在承继中有所创新,特别是充分运用短视频自身如音像立体叙事属性,将“非虚构写作”诸多特征,更加具像化。
《中毒性休克》是1983年普利策特稿奖的获奖作品,记者南·罗伯逊在亲自经历过中毒性休克后敲下了这一篇非虚构报道。报道以罗伯逊的亲历视角,细致地记录了自己从突然患病送医的全过程。作者对于从中毒性休克中死里逃生的悲戚描述,带给读者生动的阅读体验。以“我"之体验,“我”之故事,感染受众,正是诸多短视频创作常用的创作手法,如一些旅游类、叙事类短视频,通过嫁接“非虚构写作"的创作方法,达到与受众充分共情的目的。
黄灯所著的《我的二本学生》,通过讲述自己以及自己教授的二本学生的故事表明:即使是一样的二本学生,社会也应该重视。在这本书中,黄灯采用了平铺直叙的方式,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根据其文字就能顺其自然地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主题,作者与读者共享生活体验。如果说“非虚构写作”深受读者喜爱的表达方式是其语言通俗、叙事平易的话,那么,受到广大受众喜爱的短视频往往正是具备这个特征。在这类短视频中,无论是画面,还是文字,包括音乐等,都尽量让受众看得懂、听得明白,完全的日常生活化,通过展示生活的日常,来表达某个主题,与受众共享生活。
(节选自刘文杰《“非虚构写作"新新闻与短视频创作关联性探析》,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信息时代凭借技术的突飞猛进,依赖数字符号和电子媒介所营造出来的虚拟空间,让人们对真实的理解有了翻天覆地的改变。
B.“非虚构写作”所追求的目标之一,便是重建被虚拟化形成的仿真文化所遮蔽的真实信念,这也成为让读者纷纷聚焦的原因之一。
C.从事“非虚构写作"的作家们,在涉及历史叙事时,有着非常强烈的寻找真相的内驱力,对于重要的历史事件都做到了不回避,有着非常明确的使命感。
D.当下,很多短视频都具有声音、视频等多维传播特性,在此基础上,吸收“非虚构写作”新新闻的相关属性,让“非虚构写作"的特点更加真实可感。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非虚构写作”成为读者们的新宠,或是因为当代作家在“非虚构写作"中,立足于艺术的真实,主动积极地去追求对事实真相的揭示和还原。
B.信息时代,仿真文化渗透进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将人们带入“超真实”的世界,在这里真实超越了客观的实存,让“真实"更加真实。
C.信息时代中,现代传媒所提供的海量信息资源让作家们可以摒弃低效的亲身搜集和探索,他们不再需要深入生活、走进历史,便能够写出优秀作品。
D.材料二开头,作者聚焦互联网的高速发展,用列数字的方式直观展现了互联网的普及,从而论证智能化的社交媒体对国人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的观点。
3.下列选项,能体现“非虚构写作”通过真实叙事重建被遮蔽的真实信念的一项是()
A.曹雪芹的《红楼梦》中神瑛侍者的转世贾宝玉游览位于离恨天之上、灌愁海之中的太虚幻境,由此揭示了古今痴情儿女的爱情悲剧,引发了“真与假、有与无"的思考。
B.慕容雪村的《中国,少了一味药》,以作家自己卧底于传销组织中的亲身经历,鲜活地演绎了这颗社会毒瘤之所以屡除不灭的缘由,生动展示了人性欲望的疯癫表演。
C.唐家三少的《斗罗大陆》讲述了穿越到斗罗大陆的唐三如何一步步由人修炼为神的探险历程,体现了社会平凡人的阶层不甘平庸的人,对改变自己的命运炙热追求。
D.海明威的《老人与海》讲述了一位老年渔夫,与一条巨大的马林鱼在湾流中搏斗的故事。“硬汉”形象的塑造体现海明威永不服输的精神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4.非虚构写作在信息时代对文学仍拥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请结合材料进行概括。
5.试结合材料,分析作为具有新闻类作品属性的“非虚构写作"的主要特征。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相关内容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2)本题考查根据材料信息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较辨别,确认正确选项。
(3)本题考查学生学生对文章论点、论据的能力。解答时,一般先明确论证手法,再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锁定答题区间,进行分析概括。
(5)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要理解文本内容,合理提出自己的见解。
【解答】(1)C.“对于重要的历史事件都做到了不回避”表述过于绝对,原文只是说“在历史叙事中,绝大多数作品都是直面一些重要的历史人物或事件”,并非是所有重要的历史事件都不回避。
故选:C。
(2)B.材料一中指出在信息时代的“超真实”世界中,所有的真实不再是客观化的、可实践的真实,并非让“真实"更加真实,而是动摇了人类有关真实的信念。
C.材料一中表明受信息文化影响,很多作家依赖现代媒介提供的信息推出经验化、表象化的“新作”,但这导致了回应社会现实无力、书写历史命运苍白等问题,并不是说作家不再需要深入生活、走进历史就能写出优秀作品。
D.材料二开头用列数字的方式展现短视频用户规模等数据,是为了引出“非虚构写作"新新闻与短视频结合的非虚构类短视频应运而生的话题,而非论证智能化的社交媒体对国人生活产生巨大影响的观点。
故选:A。
(3)A.《红楼梦》属于虚构类作品。
B.能体现“非虚构写作”通过真实叙事重建被遮蔽的真实信念。慕容雪村在《中国,少了一味药》中以自己卧底传销组织的亲身经历进行创作,展现了真实的社会现象和问题。
C.《斗罗大陆》是虚构的玄幻作品。
D.《老人与海》虽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但并非基于作者的亲身经历等真实叙事。
故选:B。
(4)重建真实信念:“处在这种裂变之中的人们,面对信息化、虚拟化所形成的仿真文化,重建一种被遮蔽的真实信念,或许正是‘非虚构写作’所追求的写作伦理,同时也是读者高度关注这类作品的内在缘由之一。"
反拨创作困局:“针对这种创作困局,‘非虚构写作’试图通过重建有关真实的叙事伦理,进行一些必要的反拨。”如“在历史叙事中,绝大多数作品都是直面一些重要的历史人物或事件,全面发掘材料,梳理相关史实,并进而重新审视某些内在的事实真相。它们所彰显出来的,是创作主体清晰的使命意识和追求真理的内在意愿。"增强现实回应:“受信息文化的影响,越来越多的作家开始很少脚踏实地地沉入生活基层……这种回应社会现实的无力感,书写历史命运的苍白感,已成为新世纪文学的一种显在问题。”非虚构写作能够改变这种无力和苍白的状况,让文学更有力地回应现实。
(5)追求真实感:“‘非虚构写作’并不是一个新鲜的口号,但它在近些年来却受到人们的大力追捧,这无疑与它所倾力追求的‘真实感’有关。这种立足于艺术真实之上的‘真实感’,既具有真相揭示和事实还原的意味。"
使命意识强:“在历史叙事中,绝大多数作品都是直面一些重要的历史人物或事件,全面发掘材料,梳理相关史实,并进而重新审视某些内在的事实真相。它们所彰显出来的,是创作主体清晰的使命意识和追求真理的内在意愿。”
强调亲身经历:“《中毒性休克》是1983年普利策特稿奖的获奖作品,记者南罗伯逊在亲自经历过中毒性休克后敲下了这一篇非虚构报道。"
语言通俗平易:“黄灯所著的《我的二本学生》,……黄灯采用了平铺直叙的方式,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根据其文字就能顺其自然地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主题。如果说‘非虚构写作’深受读者喜爱的表达方式是其语言通俗、叙事平易的话……”
答案:
(1)C
(2)A
(3)B
(4)重建有关“真实信念"的写作伦理,回应信息时代虚拟化所带来的真实信念动摇的问题。对当下作家创作中存在的回应社会现实无力、书写历史命运苍白等问题进行反拨。
能够让读者重新感受到文学中的真实力量,增强文学的可信度和感染力。
(5)追求真实感:立足于艺术真实,致力于真相揭示和事实还原。
具有使命意识:在历史叙事中直面重要人物或事件,全面发掘材料,梳理史实,审视真相,体现创作主体的使命意识。
强调亲身经历:如慕容雪村卧底传销组织的亲身经历,通过个人的亲身体验来反映现实问题。
语言通俗、叙事平易:能够让读者容易理解和接受,与读者共享生活体验。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棠棣之花
郭沫若
人物:
聂政——年二十岁。明敏,果敢,富于正义感。
聂嫈——聂政之姐,二人孪生。性情相似。
严仲子——四十多岁。正直而有远见,并能谦恭下士。
韩相侠累:年四十以往。阴险、跋扈、粗暴。
第一幕聂母墓前
景:
一望田畴半皆荒芜,间有麦秀青青者,远远有带浅山环绕。山脉余势在左近田畴中形成一带高地,上多白杨。白杨树上归鸦噪晚;树下一墓,碑题“聂母之墓”四字。
(聂嫈荷桃花一巨枝,聂政旅装佩剑,手提一竹篮,自陇道上登场。)
聂政:(指点)姐姐,你看这一带田畴荒芜到这个地步了!
聂嫈:(指点)你看,那不是母亲底墓碑吗?母亲死去不觉满了三年。死而复生的只有这些乱杂的败草。永逝不返的却是我们相依为命的慈母。我们这几年来久已饥渴着生命底源泉了呀!
聂政:战争不熄,生命的泉水只好日渐消逝。这几年来今日合纵,明日连衡,今日征燕,明日伐楚,争城者杀人盈城,争地者杀人盈野,我不知道他们究竟为的是什么。近来虽有人高唱弭兵,高唱非战,然而唱者自唱,争者自争。不久之间,连唱的人也自行争执起来了。
(此时欲圆未圆的月儿自远山升上。姐弟二人步入墓场。聂政取出洞箫一枝来。)
聂政:(取箫,坐墓前碧草上)姐,月轮已升,群鸦已静,茫茫天地,何等清寥呀!
聂嫈:你快请吹箫和我,我的歌词要和眼泪一齐迸出了!
(聂政吹箫和之)
聂嫈:别母已三载,母去永不归。阿侬姐与弟,愿随阿母来。桃枝花谢时,姐弟知何往?不愿久偷生,但愿轰烈死。愿将一己命,救彼苍生起!苍生久涂炭,十室无一完。既遭屠戮苦,又有饥馑患。饥馑匪自天,屠戮咎由人。富者余粮肉,强者斗私兵。谁可均贫富,谁可撼强权,愿为施瘟使,除彼害群遍!
母亲在时,每每望我们享得人生底真正的幸福。我想此刻天下底姐妹兄弟们一个个都陷在水深火热之中,假使我们能救得他们,便牺牲却一己的微躯,也正是人生底无上幸福。所以你今晚远赴濮阳,我明知前途有多大的牺牲,但我却是十分地欢送你。我想没有牺牲,不会有幸福的呀!
聂政:(吹箫)姐姐,你还请唱下去吧!
聂嫈:(唱)明月何皎皎,白杨声萧萧。阿侬姐与弟,离别在今宵。今宵离别后,相会不可期。汪汪泪湖水,映出四轮月。俄顷即无疆,月轮永不灭。
聂政:(擦泪)夜分已深,你请回去了吧。
聂嫈:(唱而不答)姐愿化月魂,幽光永照弟。何处是姐家?将回何处去?
聂政:(起立)姐姐,你这么悲抑,使我烈火一样的雄心,好像化为了冰冷。姐姐,我不愿去了呀!(挥泪)
聂嫈:但是,我此刻也不悲哀了,悲哀终竟没有用处的。你快努力前去!莫辜负你磊落心怀,莫辜负姐满腔期望,莫辜负天下苍生,莫辜负严仲子知遇,你努力前去吧!我再唱曲歌来壮你的行色。(唱)去吧,兄弟呀!我望你鲜红的血液,迸发成自由之花,开遍中华!兄弟呀,去吧!中华需要自由!如狼似虎的恣睢暴戾,要吞蚀赤县神州。人们却勇于私斗,而却怯于公仇。去吧,兄弟呀!兄弟呀,去吧!中华需要兄弟,我望你鲜红的血液进发成自由之花,开遍中华!
(月轮突被一朵乌云遮去,舞台全体暗黑如漆,只闻歌词尾声。)
第二幕濮阳桥畔
景:
濮水横流,岸上有桃花正开。左侧有碑题“濮阳桥"三字。左侧酒家一。严仲子及聂政自堤上左手登场。
仲子:我乏了,进酒店去对饮一杯吧。
聂政:那很好,我也正想解解渴。
仲子:往日不见,一日就好象三年;今日相逢,三年却如同一日。这两三年来,我真真是时常在想念你的。
聂政:(亦立起)母亲在的时候,我总不忍出门。如今我是自由自在的了,可以一心一意地报答我的知己。我记得,当年你不是说过,有什么事需要我稍尽微力的吗?
仲子:我和现在韩国的丞相侠累都曾是韩侯的家臣。曾经,晋国的大权操在韩赵魏三家的手里,我主张三家不要分晋,分裂了,我们便不足以抵抗那西方的秦国,和那北方的异族。然而侠累极力煽动三家把晋分了,把我排挤出朝廷。像他这样的人,简直是一个国贼!这三年来,侠累和秦国勾结,借秦国来压迫自己的兄弟赵国和魏国。强暴的秦国跋扈起来,以六国的力量联合起来,恐怕都难抵御。而侠累偏偏要兄弟阋墙,引狼入室!弄到现在年年争战,民不聊生。像这样的人,不仅是三晋的罪人,更是天下的罪人!
聂政:侠累这国贼,实在是罪不容诛。但不知有没有可以和他接近的机会?
仲子:说也凑巧,机会就在眼前。不久后,秦国要派遣使者来和侠累相会,必然会助长内乱。你老兄正好来,这岂不是机缘?
聂政:你可想到有怎样的方法?
仲子:子政兄,你想想。在你能够挨近侠累身边之后,无论你除得掉他,或者除不掉他,不是都要把你牺牲了吗?
聂政:(笑出声来)仲子先生,我多谢你的厚意。(拱手)但要请你原谅,我觉得你还是不十分知道我。
仲子:对不住,对不住。(拱手)
聂政:(稍激昂)我自己觉得,我并不是那样贪生怕死的人。我是把我自己的生命看得和自己身上的物品一样,只要用处得当,我随时都可以送人。何况现在的中原分成了亲秦和抗秦的两派,我素来主张抗。这几年因为母亲在,自己本领也太不高明,所以我隐忍着,在屠狗生活中锻炼自己。现在我母亲已经过世,我已无后顾之忧,杀狗的本领自信是有的了。只要是有利于人,有利于中原,我这条生命并没有看待得怎么宝贵。但只要于人有利,于中原有利而使用我这条生命,那我这条生命不也就增加了它的价值了。
仲子:(拱手表示数意)子政兄,实在钦佩,实在佩服,我再找不出什么话来向你说了。(有潸潸欲泪的神气。)
(1942年重刊)
后续:刺杀侠累成功之后,聂政在自杀前自毁面容,为的就是他孪生姐姐聂嫈跟他长得一模一样,他自然不愿连累聂嫈。但聂嫈在听到过路的盲老者讲述聂政之死后,决意前赴认尸,与他同死。
(节选自郭沫若《棠棣之花》,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半皆荒芜”是剧中景色的第一个特点,实际上是在向读者展现战争背景下民不聊生。然而笔锋一转,“间有麦秀青青者,远远有带浅山环绕”,将沉闷的气氛略微提振。
B.本文情感以眼前的现实实景为依托,首先感慨田园的荒芜,随后便立刻分析现象产生的原因,即战乱不止,国家分裂。进而引发了对人类命运的思考。
C.本剧所表现的是人与人之间最纯真的情——母子之情、姐弟之情、朋友之情、男女之情,最终延伸到更具普遍性的“人类间最广泛的同类爱”。
D.郭沫若淡化严仲子与侠累的政见分歧、个人恩怨,而着重阐释侠累分裂国家的罪行,杀侠累是为国除害,这符合当时全国军民齐心协力、团结抗战的时代主题。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窦娥冤》中窦娥的悲剧由社会所造成不同,聂政的悲剧是自我选择的结果,这是高尚的自我牺牲的情操,文中聂嫈送别时满怀激情地吟诵,就是一种讴歌。
B.郭沫若本是一位出色的抒情诗人,诗的运用对他来说是轻车熟路,第一幕中大量诗味语言的使用,渲染了全剧的悲壮之美,使本剧抒情意味更加浓厚。
C.从姐弟告别时候的对白和歌唱,到答应严仲子时候的铿锵话语,作者饱含胸中的怒火,笔端带着愤恨之情,有排句,有口语,读起来铿锵顿挫,动人心弦。
D.《棠棣之花》对历史故事改编的背后,潜藏着郭沫若以饱满热情对中国革命展开的历史想象。这种想象是他现实主义文风与时代背景相结合的自然产物。
8.在第一幕中郭沫若用了很多诗性的表达,作为诗歌中常见的“月”,在本剧中也多有出现,请结合文本分析其作用。
9.有人认为,本剧中的聂政没有了历史上“侠以武犯禁”的草莽英雄气,反而多了很多儒家倡导的传统伦理如:忠、孝、义、悌……试结合文本对聂政的形象加以分析。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了解文本内容,再判断选择。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解答时,要明确文本的艺术特色,再判断选择。
(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戏剧艺术形象及其作用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文本分析作答。
(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戏剧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时,要明确人物的形象特点,再结合文本内容分析作答。
【解答】(1)C.“男女之情"错,本文有聂政对母亲的母子之情,有聂政和孪生姐姐聂嫈的姐弟之情,有聂政和严仲子的朋友之情,但没有涉及到男女之间的爱情。
故选C。
(2)D.“现实主义文风”错,郭沫若是浪漫主义文风,这从节选部分大段抒情性语句也可以看出来。
故选D。
(3)剧中的“月"首先是自然物象,起着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渲染气氛的作用。如“此时欲圆未圆的月儿自远山升上”,表明时间是刚刚入夜,“欲圆未圆"暗示快到农历十五了;“群鸦已静,茫茫天地,何等清寥呀!”,“月轮已升"则表明了时间的推移,月亮已经完全升上了天空;四周安静而寂寥,只有一轮明月照耀着茫茫天地,渲染了一种清冷孤寂的环境氛围,暗示了时代背景;
“月”还是带有象征意义的物象,象征着聂政姐弟襟怀坦白,为了百姓甘愿牺牲自我的高风亮节。“明月何皎皎"中的“皎皎”是洁白的样子,此处的“明月"已经超出了自然物象,象征人物的高尚节操;“汪汪泪湖水,映出四轮月”,写姐弟两个四目相对,各自从对方的眼睛里看到了明月,这四轮明月同样代表姐弟二人纯洁美好的品行;
“月"升华为一种信仰和精神,永远光明四射,照亮天地之间。“俄顷即无疆,月轮永不灭”,“永不灭"既指月亮亘古如斯,永远不会消失,这里象征聂政姐弟两个为了拯救世人而甘愿赴死的自我牺牲精神永远照耀天地,不会被人们忘记;“姐愿化月魂,幽光永照弟”,“月魂"已经超脱于自然物象,象征者牺牲者、奉献者的精神光芒;
“月”代表着生命的陨灭,牺牲者的消逝。“月轮突被一朵乌云遮去,舞台全体暗黑如漆”,暗指聂政姐弟两个最终被黑暗吞噬,献出了生命。
(4)“忠”:聂政是韩国人,韩国内部有侠累这样的奸臣当道,他煽动三家分晋,排挤像严仲子这样的忠臣,让韩国陷入危险之中,是“国贼”,他还“和秦国勾结,借秦国来压迫自己的兄弟赵国和魏国”,他是三晋的罪人,天下的罪人,因而聂政想要替三晋、替韩国除掉侠累。这是聂政对国家的忠诚的体现;
“义":剧中交代了当时的时代背景,秦国和六国之间采取合纵、连横政策,彼此征伐,“争城者杀人盈城,争地者杀人盈野”,百姓生灵涂炭,聂政想要拯救苍生,“不愿久偷生,但愿轰烈死。愿将一己命,救彼苍生起!";同时,严仲子和聂政是好友,严仲子被侠累排挤出朝廷,想要找人刺杀侠累。无论是为了天下百姓还是为了好友严仲子,聂政的刺杀都体现了古代侠士之“义”;
“孝":戏剧中交代,聂政是孝子,“母亲在的时候,我总不忍出门”,母亲去世后,他才来找严仲子,“如今我是自由自在的了,可以一心一意地报答我的知己";并且聂政的刺杀行为,也是变相地孝顺母亲,因为“母亲在时,每每望我们享得人生底真正的幸福”,而“此刻天下底姐妹兄弟们一个个都陷在水深火热之中,假使我们能救得他们,便牺牲却一己的微躯,也正是人生底无上幸福”,这是聂政之“孝”;
“悌":戏剧中聂政和姐姐聂嫈感情深厚,这从第一幕中姐弟二人依依不舍的分别可以看得出来;聂政在行刺之后“在自杀前自毁面容,为的就是他孪生姐姐聂嫈跟他长得一模一样,他自然不愿连累聂嫈”,由此可见他对姐姐的深厚感情,这是聂政之“悌"。
答案:
(1)C
(2)D
(3)①剧中的“月”首先是自然物象,起着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渲染气氛的作用。
②“月"象征着聂政姐弟襟怀坦白,为了百姓甘愿牺牲自我的高风亮节。
③“月”升华为一种信仰和精神,永远光明四射,照亮天地之间。
④“月"代表着生命的陨灭,牺牲者的消逝。
(4)①“忠”:聂政是韩国人,他刺杀韩国佞臣侠累,是为了保护韩国和三晋;
②聂政刺杀侠累,是为了拯救限于水火中的天下苍生,也是为了报答好友严仲子;
③“孝":聂政在母亲在世时不肯外出,母亲去世后才开始谋划刺杀;同时聂政牺牲自我的幸福观也是对母亲希望他幸福的践行;
④“悌”:聂政与姐姐感情深厚,自杀之前毁掉容貌保护姐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贞观十三年,太宗谓侍臣曰:“朕闻太平后必有大乱,大乱后必有太平。大乱之后,即是太平之运也。能安天下者,惟在用得贤才。公等既不知贤朕又不可遍识日复一日无得人之理。今欲令人自举,于事何如?"魏征对曰:“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知人既以为难,自知诚亦不易。且愚暗之人,皆矜能伐善,恐长浇竞之风,不可令其自举。”
贞观三年,太宗谓吏部尚书杜如晦曰:“比见吏部择人,惟取其言词刀笔,不悉其景行。数年之后,恶迹始彰,虽加刑戳,而百姓已受其弊。如何可获善人?"如晦对曰:“两汉取人,皆行著乡闾,州郡贡之,然后入用,故当时号为多士。今每年选集,向数千人,厚貌饰词,不可知悉,选司但配其阶品而已。铨简之理,实所未精,所以不能得才。”太宗乃将依汉时法令,本州辟召,会功臣等将行世封事,遂止。
贞观六年,太宗谓魏征曰:“古人云,王者须为官择人,不可造次即用。朕今行一事,则为天下所观;出一言,则为天下所听。用得正人,为善者皆劝;误用恶人,不善者竞进。赏当其劳,无功者自退;罚当其罪,为恶者戒惧。故知赏罚不可轻行,用人弥须慎择。"征对曰:“知人之事,自古为难,故考绩黜陟,察其善恶。今欲求人,必须审访其行。若知其善,然后用之,设令此人不能济事,只是才力不及,不为大害,误用恶人,假令强干,为害极多。但乱世惟求其才,不顾其行。太平之时,必须才行俱兼,始可任用。”
(节选自《贞观政要》,有删改)
10.文中划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案标号涂黑。
公等A既不知B贤C朕又不可D遍识E日复一日F无得G人之理
11.下列队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比"意为“近来”,与《子路、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比及三年"中的“比”意思不同。
B.“景"的意思是“大”,与《谏太宗十思疏》中“承天景命"的“景”意思相同。
C.“取人"唐代由吏部负责,吏部掌管科举考试和全国官吏的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事。
D.“弥”意为“更加”,与《六国论》中“奉之弥繁,侵之愈急”的“弥"意思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一项是()
A.太宗认为当今天下太平,要想使国泰民安,只有任用贤才。他对人才的重视和推崇,为大唐的繁盛注入生命活力。
B.杜如晦说,两汉官员经过层层选拔才被任用。太宗听后采纳其建议,依照两汉时的法令,推行各州郡推荐人才的做法。
C.太宗认为赏罚绝不可以轻易使用,因为奖赏和功绩相当,没有功劳的就会自动退避;惩罚和罪恶相称,坏人就有所戒惧。
D.太宗认为选才的标准可以是灵活多变的:在乱世用人可以不管品行,只求有才能,但是太平时候选用的人才,必须品学兼优。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数年之后,恶迹始彰,虽加刑戮,而百姓已受其弊。
(2)用得正人,为善者皆劝;误用恶人,不善者竞进。
14.魏征为什么反对太宗推行人才自荐?
【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该题可以根据句意、虚词和结构判断。
(2)本题考查对词语和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答题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与识记,联系语境进行分析。
(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注意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
(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5)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作答时明确题目要求,筛选正确信息,用简明的语言概括。
【解答】(1)句意:你们既然不知道贤才,我又不可能全部认识,这样日复一日,就没有得到人才的道理。
“公等既不知贤”,意思是你们这些大臣既然不知道贤能的人,表述完整,在C处断开;“朕又不可遍识”,意思是我又不可能全部了解,表述完整,在E处断开;“日复一日”,意思是一天又一天,是时间的表述;“无得人之理”,意思是就没有得到人才的道理,在F处断开。
故选:CEF。
(2)C.“取人"在文中指选拔人才。唐代由吏部负责官吏的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事,科举考试由礼部负责。
故选:C。
(3)B.“太宗听后采纳其建议,依照两汉时的法令,推行各州郡推荐人才的做法”错误,原文“太宗乃将依汉时法令,本州辟召,会功臣等将行世封事,遂止"可见,只是“将”依照汉时法令,还没有推行,就停止了。故选:B。
(4)①重点词语:数,几年;彰,显露;虽,即使;弊,祸害。句意:几年之后,他们恶劣的行径才开始败露,虽然对他们加以惩处,但百姓已经深受其害。
②重点词语:劝,勉励,努力;竞进,竞相钻营。句意:任用了正直的人,做好事的人都受到鼓励;任用了邪恶的人,做坏事的人就争相钻营。
(5)“且愚暗之人,皆矜能伐善,恐长浇竞之风,不可令其自举。"这句话的意思是,愚蠢昏暗的人都会夸耀自己的能力,攻击他人的善行,这样做恐怕会助长浮夸竞争的风气,所以不能让他们自荐。魏征认为,如果允许人才自荐,那些不贤明的人可能会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夸大自己的才能,这样不仅不能选拔出真正的人才,还可能引起不良的社会风气。
答案:
(1)CEF
(2)C
(3)B
(4)①几年之后,他们恶劣的行径才开始败露,虽然对他们加以惩处,但百姓已经深受其害。
②任用了正直的人,做好事的人都受到鼓励;任用了邪恶的人,做坏事的人就争相钻营。
(5)魏征反对太宗推行人才自荐的原因有:
①知人很难,自知也不易。
②愚暗之人会自夸其能、诋毁别人,可能助长争功竞逐的风气。
参考译文:
贞观十三年,太宗对身边的大臣说:“我听说太平之后必定会有大乱,大乱之后必定会有太平。大乱之后,就是太平的运势。能够安定天下的,只有任用贤能的人才。你们既然不知道贤才,我又不可能全部认识,这样日复一日,就没有得到人才的道理。现在想要让人自己举荐,这事怎么样?”魏徵回答说:“了解别人的人有智慧,了解自己的人明智。了解别人已经认为困难,了解自己确实也不容易。况且愚昧无知、内心阴暗的人,都自夸才能、夸耀长处,恐怕会助长争功竞逐的风气,不能让他们自己举荐。"
贞观三年,太宗对吏部尚书杜如晦说:“近来看到吏部选拔人才,只选取他们的言辞和文笔,不了解他们的品行。几年之后,恶劣的行迹才开始显露,即使加以刑罚处置,然而百姓已经遭受他们造成的弊端。怎样才能得到善良的人呢?”杜如晦回答说:“两汉选拔人才,他们的品行都在乡里闻名,由州郡举荐,然后被任用,所以当时号称人才众多。如今每年选拔,前来的有数千人,他们外貌忠厚、言辞华丽,难以确切了解,选官部门只是给他们评定官阶品级罢了。选拔审查的道理,实在不够精细,所以不能得到人才。"太宗于是打算依照汉朝时的法令,由本州征召举荐,正赶上功臣等人将要实行世袭封爵的事,就停止了。
贞观六年,太宗对魏徵说:“古人说,帝王必须为官职选择合适的人,不能轻率任用。我如今做一件事,就被天下人观看;说一句话,就被天下人听闻。任用正直的人,做好事的人都受到鼓励;错用邪恶的人,做坏事的人就会争相进取。奖赏与功劳相当,没有功劳的人自然退避;惩罚与罪行相符,做坏事的人就会戒惧。所以知道奖赏惩罚不能轻易施行,用人更需要谨慎选择。”魏徵回答说:“了解人的事情,从古至今都困难,所以通过考核政绩来罢免或升迁官员,来考察他们的善恶。如今想要寻求人才,必须仔细访察他们的品行。如果知道他是善良的,然后任用他,假设这个人不能成事,只是才能力量达不到,不是大的危害,错用邪恶的人,假如他强悍能干,造成的危害就极多。只是在乱世只求他的才能,不顾及他的品行。太平之时,必须才能和品行都具备,才可以任用。"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题龙阳县青草湖①
唐温如
西风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②白发多。
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
【注释】①青草湖:位于洞庭湖的东南部,因湖的南面有青草山而得名。“青草湖”与洞庭湖一脉相连,所以,诗中又写成了“洞庭湖"。②湘君:尧的女儿,舜的妃子,死后化为湘水女神。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两句作者把眼前之景和优美动人的神话传说融为一体,描绘出洞庭湖萧瑟肃杀之景。
B.湘君是仙人,何生白发?在这里,湘君的“仙”气里参杂着凡人的“俗"气。
C.“天在水”,以俗字绘奇景,传达出诗人把酒问月,痛饮大醉,浑然不知天地南北的形态,为下句“清梦"作渲染。
D.“压星河”三字,以拟人手法写出梦之沉重,具有铺天盖地,倒转乾坤的气魄,可以看出醉酒之人的豪迈之情。
16.《登岳阳楼》中“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一句和本诗都有“老”字,请结合文本,赏析两个“老"字的不同点。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2)本题考查学生诗歌对比鉴赏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诗歌内容,从诗句中找出关键性信息进行分析,联系前后句子进行分析,把握诗人的内心感受。
【解答】(1)D.“拟人的手法”错。“压"字在此处是以夸张的笔法来表现梦境的壮观和广阔。
故选D。
(2)本诗首句“西风吹老洞庭波”的意思是洞庭湖被萧瑟的秋风吹老。其中,“老"字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洞庭波的苍凉。全诗境界由一“老”字带起。秋风飒飒,洞庭湖水渺渺茫茫。那景象,与春日轻漾宁静的碧水相比较,是和乐世间另一面的深邃的人生。诗人所思所忆渐渐入深。这等思悟境界深广,洞庭深广的秋色可谓遇到了知音。思绪沉沉,竟至幻象,昼晓和乐尘世,此夜却换了人间。以神抒情,寄思于景,至幻乃深。这种新奇的构想,更使人可以想象到洞庭秋色是怎样的触目惊心。客观世界如此,诗人自己的迟暮之感、衰颓之意,自然尽在不言中了。
《登岳阳楼》中杜甫的“老"字,表达的是诗人晚年漂泊无依、身心俱疲的状态。杜甫此时已年老体弱,疾病缠身,加之远离家乡、亲人疏离,这种“老”字背后蕴含的是深深的孤独、落寞和人生的沧桑感。它反映的是诗人晚年的悲凉心境和对生活的无奈感慨。
答案:
(1)D
(2)本诗“老"字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洞庭波的苍凉。秋风飒飒而起,厂袤无垠的洞庭湖水,泛起层层自波,渺渺茫茫。那景象,与春日中轻漾宁静的碧水比较,显得萧瑟、苍凉多了。一个“老”字,融情入景,抒发了诗人衰颓之感、迟暮之情。《登岳阳楼》中的“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一句中的“老”字,是杜甫用来形容自己的实际年龄和身体状况,表达了他晚年孤独无依、身体多病的凄凉境遇。
译文:
秋风飒飒而起,广袤无垠的洞庭湖水,泛起层层白波,一夜愁思,湘君也多了白发。
醉卧扁舟,只见一片星光璀璨的世界,似幻似真、缥缈迷离。不知道是天上的星辰倒映在水中,还是我身处梦境呢?
赏析:
一、二两句,诗人由对眼前自然景色的深广感受而引起对神话中人的向往,借以对神话的幻想,反映出是时境界的逐渐深入。“西风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白发多。"诗中境界由一“老”字带起。秋风飒飒,洞庭湖水渺渺茫茫。那景象,与春日轻漾宁静的碧水相较,是和乐世间另一面的深邃的人生。诗人所思所忆渐渐入深。所思所悟如何细言,唯有诉付对白发湘君的神往,那江山与人生的化境,即是这般深沉了!传说湘君闻帝舜死于苍梧之野,追随不及,啼竹成斑,那宿命却如何可及呢?此夜洞庭可老,湘君如约此等情境,复能何言?这等思悟境界深广,洞庭深广的秋色可谓遇到了知音。思绪沉沉,竟至幻象,昼晓和乐尘世,此夜却换了人间。以神抒情,寄思于景,至幻乃深。
“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秋风已久,赏景渐忘景,不分是天上星、水中星?夜深思量长,怎知何时已醉?昔杜甫心怀长安,所目疮痍,“春水船如天上坐”,但悲其生不能已,故无缘这般深然长醉、安然入梦。泊舟、泊梦,天河或曰星河,景中或曰境中,所思或曰所忘。诗人的梦境,满船清梦,是诗人思量着的人生。然而,秋湖相往来,物我无碍,陶然自在,正是快哉。一二句亦真亦幻,愈是明了,愈是痴然;三四句境中心中,却深沉了,方潇洒了。所以,境界深了,夜即梦了,此真人生佳境也。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登岳阳楼》中,“______,______"两句流露作者对国家安危、时局动荡的忧思。
(2)《答司马谏议疏》中,王安石用“______,______”两句澄清司马光对其“拒谏"的质疑。
(3)夜晚,小刚和父母漫步南渡江畔,想到“______,______”两句,羡慕古人能在月下皎洁辽阔的江面享泛舟之乐。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名句名篇识记的能力。名句名篇的考查常常分为两类:识记式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其中识记式默写考查字形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主要考查在语境中的具体运用,具有一定难度,理解能力和记忆力都同时考查到了。
【解答】故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房地产个人自荐信模板5篇
- 2024学年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基础复习知识梳理(统编版)
- 房地产项目销售工作总结范文5篇
- 理解与尊重演讲稿简短(稿件7篇)
- 肉牛养殖有限公司废弃物及污水无害化处理可行性实施报告
- 机械厂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临床诊疗指南及药物临床应用指南
- 轻涂白面牛卡纸、渣浆瓦楞原纸生产线技改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关于未来的土地由谁种的调查问卷
- 融资租赁合同余额 2022
- 2024年企业数据存储与安全服务合同
- 2022年北京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真题及答案解析
- 江苏省泰兴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 家长会教学课件
- 律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风险管理手册
- 静脉曲张的护理查房课件
- 广东省邮政公司招聘2024年应届高校毕业生(152人)高频难、易错点500题模拟试题附带答案详解
- 四川省绵阳市高中2022级第一次诊断性考试数学试题(解析版)
- 2024年消防宣传月知识竞赛考试题库500题(含答案)
- 2024年典型事故案例警示教育手册15例
- 高一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册)期中测试卷及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