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下学期语文期末检测试卷_第1页
高一下学期语文期末检测试卷_第2页
高一下学期语文期末检测试卷_第3页
高一下学期语文期末检测试卷_第4页
高一下学期语文期末检测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一下学期语文期末检测试卷云南省保山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期末检测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2024高一下·保山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世纪初,曾有包括德国人鲍希曼,日本人常盘大定、关野贞等外国学者,对中国建筑做过系列考察,但囿于自身知识,他们难以厘清中国建筑历史线索。清末民初学者乐嘉藻《中国建筑史》出版于1933年,日本人伊东忠太《中国建筑史》中文版出版于1934年,遗憾的是两部最早的《中国建筑史》,学术上尚显肤浅。乐氏之作未脱晚清文人笔记类文字窠臼;伊东忠太书,如梁思成的评述:“伊东的书止于六朝,是间接由关于建筑的文字或绘刻一类的材料中考证出来的,还未讲到真正中国建筑实物的研究,可以说精彩部分还未出来。"因缺乏系统资料,其书前半着力早期石窟寺,后来补充了一部分,也仅对北方清代木构建筑稍有述及,遑论谈史?

从无到有建构一部科学意义上的中国建筑史这个任务,历史性地落在朱启钤领导,梁思成、刘敦桢担纲的中国营造学社肩上。

建构中国建筑史,当是梁思成很早立下的学术志向。回国之初,受邀任教于东北大学,先生就带领学生测绘沈阳周边清代建筑。这一课程,既是培养学生对中国建筑的初步认知,也是为中国建筑史与古代建筑诠释做基础性调研之始。从学社成立,梁、刘先生加盟,到1937年抗战爆发,学社被迫南迁,短短7年时间,梁思成、刘敦桢、林徽因、莫宗江等一批中国建筑史界先驱,在极端困难艰苦条件下,足迹踏遍大半华北,考察数百座古建筑,绘制2870余幅测绘图。他们以现代田野考察考古研究方法,对古建筑建造年代与结构特征一一归纳分析,并将其研究成果及时发表在《中国营造学社汇刊》上。

未发现唐代建筑实例前,梁先生撰写《我们所知道的唐代佛寺与宫殿》,为发现与研究唐代建筑作前期准备,也为最终建构中国建筑史未雨绸缪。1937年6月,梁思成、林徽因一行,在时局迷茫的战争前夕,不顾自身安危,依据敦煌石窟一幅壁画,长途颠簸,迫不及待来到僻远的五台山考察,最终发现唐代大型木构建筑——佛光寺东大殿。这一发现为中国建筑史科学建构提供了扎实充分的早期依据。

(摘编自王贵祥《为中国建筑立史,为华夏营造继绝学——梁思成在“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领域的学术贡献》)

材料二:

梁思成早期的建筑设计思想特点鲜明。

建筑设计思想的民族主义。受特定历史时期的影响,与梁思成同时期的中国文人学者,大多具备极强烈的民族主义价值取向。在西洋、东洋列强的压迫下,都为儒家文化背景之下新时代的文人士大夫,视复兴华夏民族文化为己任。相比之下,梁思成的民族主义倾向则显得更强烈而具有代表性。某种意义上讲,梁思成在中国建筑学方面的成就,是其父梁启超所未竟的“民族复兴"大业的延续。在吉林西站不远处,有梁思成为原吉林大学所设计的石头楼。该建筑加装了中国传统的建筑装饰——石砌人字拱和一斗三升花纹,在门柱上部还按中国建筑风格安装了石雕螭吻。梁思成在不断探索建筑思想上表达对殖民主义的反抗和爱国情绪的抒发,逐渐在自身文化中寻找文化的根基和与西方对立的建筑语汇,希冀在建筑符号上表达爱国忧民的情怀。这些可以说都在石头楼的建筑中得到应用和实现。纵观梁思成与林徽因几十年对中国建筑研究的学术生涯,可以看到坚强的民族复兴之信念一直是他们的根本精神支柱。这也是梁思成先生终其一生企图建立与西方古典主义相抗衡的中国建筑学术体系的原因。

建筑设计的形式探索。在艺术创作中,形式问题是最富有活力,也是最值得关注和探索的。梁思成先生认为形式的追求是一个从不自觉到自觉的过程,建筑形式逐渐成为一种文化的载体,表现出不同的艺术特征。这种对形式的追求在早期的建筑设计和教育中,更多的是直接对古代建筑符号的运用,以此体现建筑的民族形式和特征。把建筑作为民族思想艺术的高度代表,也是他一生坚持的“建筑是艺术”思想的最早体现。

建筑创作的唯美性。把建筑作为艺术是梁思成一生建筑创作和建筑教育的中心。他认为建筑最基本的功能是满足人的生理需求,同时建筑还要满足精神、思想上的需要。建筑师技术的提高,依赖于思想的丰富和造型艺术方面高度综合的创造性思维的提升。

他指出艺术并不是与人们形式生活毫不关联的东西,也不仅仅是感情的宣泄和思想的表达,艺术融入人们对情感的追求和对美的创造。建筑是为人类提供一个身心能够得到庇护和交流的天地。在建筑审美的眼里,建筑可以引起特异的感觉,可以感到一种“建筑意"的快乐。所以在中后期,梁思成在赞同现代主义建筑论者的观点的同时进一步扩展了建筑的意义和内涵,对建筑的艺术性的重视远远超过其他建筑学家。

(摘编自朱少华《梁思成建筑创作思想的几点思考》)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尽管许多外国学者对中国建筑做过考察,但哪怕是最早的两部《中国建筑史》也未能厘清其中的历史线索,并不能称为中国建筑史。

B.梁思成、刘敦桢、林徽因等一批中国建筑史界先驱,足迹踏遍大半华北,考察数百座古建筑,以现代田野考察考古研究方法研究古建筑。

C.与梁思成同时期的中国文人学者,全都具备极强烈的民族主义价值取向,在西洋、东洋列强的压迫下,他们视复兴华夏民族文化为己任。

D.梁思成一生建筑创作和建筑教育的中心是把建筑作为艺术,他进一步扩展了建筑的意义和内涵,相比其他建筑学家更重视建筑的艺术性。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则材料都谈到了梁思成,材料一侧重论述他在建筑领域上的学术贡献,材料二侧重论述他在建筑创作上的思想特点。

B.虽然时局不明朗,但梁思成、林徽因坚持考察,最终发现佛光寺东大殿,其过程体现了不畏艰难、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

C.梁思成所设计的石头楼体现了他强烈的民族主义倾向,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他对父亲未竟的“民族复兴”大业的延续。

D.两则材料观点鲜明,逻辑清晰,论证有力,富有文采,在论证方法的选用上都运用了举例、引用、比喻的论证方法。

3.下列选项中的建筑设计与材料二梁思成的建筑思想最契合的一项是()

A.“鸟巢"屋顶钢结构上覆盖了双层膜结构,即固定于钢结构上弦之间的透明的上层ETFE膜(即我们常说的“聚氟乙烯”)和固定于钢结构下弦之下及内环侧壁的半透明的下层PTFE声学吊顶。

B.外滩最高的建筑物沙逊大厦,高77米,平面为A字形,主屋顶部设有高19米形似金字塔呈墨绿色的瓦楞紫铜皮屋顶,立面以垂直线条为主,在腰线和檐口处有雕刻的花纹。

C.保山永子棋院主体建筑永昌阁高44.99米,外看5层,内部实际9层,建筑风格与江南三大名楼相似,飞檐斗拱,赤柱彩椽,雕梁画栋,气势轩昂,同时具有事事如意、长长久久的寓意。

D.东方明珠塔巧妙地采用了多管造型,由三根中空擎天柱支撑,它集都市观光、时尚餐饮、购物娱乐、历史陈列、浦江游览、会展演出等多功能于一体。

4.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梁思成亲自考察古建筑,绘制测绘图,建构中国建筑史,在“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领域的学术贡献巨大。

B.在建筑设计中追求民族主义、建筑形式、建筑艺术性等特点,使梁思成创作思想自成体系。

C.梁思成一开始就赞同现代主义建筑论者的观点,并且进一步扩展建筑的意义和内涵,对建筑的艺术性的重视远远超过其他建筑学家。

D.回国之初,梁思成受邀任教于东北大学,注重培养建筑艺术人才,为中国建筑史与古代建筑诠释做基础性调研。

5.梁思成说“一个东方古国城市,在建筑上必须有我民族之性格”,材料二是如何体现“建筑的民族性"的,请简要分析。

【答案】1.C

2.D

3.C

4.C

5.①建筑设计思想的民族主义。在石头楼的建筑中,梁思成希冀在建筑符号上表达爱国忧民的情怀得到实现,具有强烈的民族主义倾向。

②建筑设计的民族形式和特征。梁思成直接运用古代建筑符号,以体现建筑的民族形式和特征,把建筑作为民族思想艺术的高度代表。

③建筑创作的唯美性艺术性。梁思成认为建筑艺术需要融入人们对情感的追求和对美的创造,为人类提供身心得到庇护和交流的天地,体现了中华民族共通的审美心理。

【知识点】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文艺理论、文学评价类;论证的分析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2)本题考查根据材料信息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较辨别,确认正确选项。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论点论据的分析能力,答题前先通读原文,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明确文章的观点是什么,文章从哪些角度和层面进行分析论证的,使用了哪些论据,然后结合选项所给的材料进行分析,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4)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先要对作品有整体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要善于抓住关键语句,理解作品内容,把握作者观点。解答本题,可将各选项表述同文本相关内容加以比照,确定答案。

(5)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此类题一般的答题模式为:第一步,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语,确定筛选对象;第二步,在把握全文内容要点的基础上,在文中找到题干信息对应的语句或段落并加以概括。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全都具备极强烈的民族主义价值取向”错,根据材料二第二段“与梁思成同时期的中国文人学者,大多具备极强烈的民族主义价值取向”,可知是“大多具备”,而不是“全都具备"。

故答案为:C。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D.“在论证方法的选用上都运用了举例、引用、比喻的论证方法”错,如材料一中并未使用“比喻"的论证方法,主要是通过举例和引用来论述梁思成在建筑领域的学术贡献。

故答案为:D。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根据材料二,梁思成的建筑思想强调民族主义、形式探索和建筑艺术性。

A.不符合,突出建筑材料具有现代化特征。

B.不符合,金字塔形屋顶是埃及文化符号。

C.符合,“江南三大名楼”符合中国传统建筑的特征;“事事如意、长长久久"具有中国传统文化内涵。

D.不符合,东方明珠塔更多的强调建筑的实用性和经济性,而梁思成认为“建筑最基本的功能是满足人的生理需求,同时建筑还要满足精神、思想上的需要”;多管造型是现代建筑的特征。

故答案为:C。

4.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C.“梁思成一开始就赞同现代主义建筑论者的观点"错,根据材料二第五段“在中后期,梁思成在赞同现代主义建筑论者的观点的同时进一步扩展了建筑的意义和内涵”,可知不是“一开始”,而是“中后期”。

故答案为:C。

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①根据“建筑设计思想的民族主义"在吉林西站不远处,有梁思成为原吉林大学所设计的石头楼”“该建筑加装了中国传统的建筑装饰"梁思成在不断探索……希冀在建筑符号上表达爱国忧民的情怀”“可以看到坚强的民族复兴之信念一直是他们的根本精神支柱"等n内容,可知:建筑设计思想的民族主义,在石头楼的建筑中,梁思成希冀在建筑符号上表达爱国忧民的情怀得到实现,具有强烈的民族主义倾向。

②根据“建筑设计的形式探索”“这种对形式的追求在早期的建筑设计和教育中,更多的是直接对古代建筑符号的运用,以此体现建筑的民族形式和特征"把建筑作为民族思想艺术的高度代表,也是他一生坚持的‘建筑是艺术’思想的最早体现”,等内容,可知:建筑设计的民族形式和特征,梁思成直接运用古代建筑符号,以体现建筑的民族形式和特征,把建筑作为民族思想艺术的高度代表。

③根据“建筑创作的唯美性"把建筑作为艺术是梁思成一生建筑创作和建筑教育的中心。他认为建筑最基本的功能是满足人的生理需求,同时建筑还要满足精神、思想上的需要”“艺术融入人们对情感的追求和对美的创造"等内容,可知:建筑创作的唯美性艺术性,梁思成认为建筑艺术需要融入人们对情感的追求和对美的创造,为人类提供身心得到庇护和交流的天地,体现了中华民族共通的审美心理。

故答案为:①建筑设计思想的民族主义。在石头楼的建筑中,梁思成希冀在建筑符号上表达爱国忧民的情怀得到实现,具有强烈的民族主义倾向。

②建筑设计的民族形式和特征。梁思成直接运用古代建筑符号,以体现建筑的民族形式和特征,把建筑作为民族思想艺术的高度代表。

③建筑创作的唯美性艺术性。梁思成认为建筑艺术需要融入人们对情感的追求和对美的创造,为人类提供身心得到庇护和交流的天地,体现了中华民族共通的审美心理。

(2024高一下·保山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小狗皮埃罗

[法]莫泊桑

寡妇乐斐佛太太是一名乡绅太太,她和仆人洛斯,住在乡下一所不大的房子里。一天夜里,有人偷走了她们园子里的十二棵洋葱。想到盗贼可能还会再来,她们决定养一条狗。但乐斐佛太太声明,她绝不会花钱去买。

一天早上,面包店老板带来了一只“小怪兽”:全身黄毛,四条腿短得跟没有似的,身子像鳄鱼,脑袋如狐狸,尾巴长似身子。它名叫“皮埃罗”,惨遭主人遗弃。一个子儿不花,太太立刻觉得这条小脏狗挺好看的。

刚喂一次,乐斐佛太太嘀咕:“等它在家待熟了,就可以放出去随便跑。它在附近转悠,总能找到吃的。”小狗果然放出去了,可是它仍旧免不了饥饿。日子一长,乐斐佛太太逐渐习惯了,甚至有点喜欢这小狗了,还亲手喂它几口蘸了菜汤的面包。

然而,她根本就没有想到养狗还要交税,收税员登门向她要八法郎:“八法郎,夫人!"她一听,大叫一声,差点昏过去。就这么一条小破狗,要交这么多钱!

她当即决定,把皮埃罗送人。可谁也不要。万般无奈,只好决定让它去“啃石头”。

所谓“啃石头”,就是“吃泥灰岩”。旷野上的泥灰石井有二十来米深,要给田地施加泥灰石时,才有人下井挖掘。平时,这种矿井只是充当遗弃狗的坟场。一条狗扔下去,先依靠那些先到者的遗体做食物,眼看就要饿死,忽然又扔下来一条狗,饥饿催促它们为生存而搏击,最后,强者把弱者活活吃掉……

让皮埃罗去“啃石头”,就得物色一个执行人。有个护路工人跑这趟要半个法郎辛苦费。乐斐佛太太认为这是漫天要价。洛斯于是提议由她们亲自送去。

这天傍晚,特意给皮埃罗烧了一盒香肠,还加了一点黄油。皮埃罗大口吃下去,舔得一滴不剩。趁它正满意地摇着尾巴,洛斯一把抓住,将它裹在围裙里。

她们大步流星,不大工夫,就到了坑口,俯身听了听,矿井下没有狗。皮埃罗下去也只有它一条。这时,洛斯流下眼泪,抱着吻了吻它,然后就往洞里一扔。接着,两个女人又俯下身去,侧耳细听。

先是听见一声闷响,随即是动物受伤时的惨叫,接着又是连声哀鸣,再后就是绝望的呼唤,是狗仰头望着洞口,苦苦哀求救助的声音。

两个女人忽然感到后悔,不知为何怕得要命,于是慌忙逃离现场。

这天夜里,她们受噩梦纠缠,场景十分恐怖。

乐斐佛太太梦见自己坐在餐桌前准备吃饭,一掀开汤盆盖子,皮埃罗就从盆里蹿出来,一口咬住她的鼻子。惊醒后再次入眠,又梦到皮埃罗咬住她的手,她拼命逃跑,而小狗咬住不放,就吊在她的手臂上。

天蒙蒙亮她就起床,几乎疲了一样,跑向那口泥灰岩矿井。皮埃罗还在汪汪叫,就这样汪汪叫了一整夜。太太失声痛哭,用各种各样亲昵的称呼叫它。皮埃罗一一回应,狗声也那么哀婉温柔。

于是,太太又要把小狗救出来,决定让它快乐一生。

她跑去找一个开采泥灰岩的矿工,对他说了自己的要求。那人说道:“那您就付四法郎吧。”

太太大吃一惊,她的全部痛苦顿时烟消云散。

“四法郎!你就不怕撑死!四法郎!"

太太气冲冲走了。——哼,四法郎!

她一回到家,叫来洛斯,告诉她那矿工如何漫天要价。洛斯也附和道:“四法郎!这可是钱啊,太太。”

接着,她说道:“要是给可怜的皮埃罗扔吃的东西,不让它饿不行吗?"

乐斐佛太太满心欢喜地同意了。于是,两个女人带上黄油面包又去那个矿井。

她们把面包切成小块,一块一块丢下去,还轮流跟皮埃罗说话。那小狗吃完一块,就立刻汪汪叫,又讨下一块。

傍晚她们又来了。第二天照旧,后来天天如此,只不过每天只跑一趟了。

不料有一天早晨,她们要投下头一块面包时,忽然听见井下一声巨吼。里面有两条狗了!又有一条狗被丢进矿井,还是条大狗!

洛斯呼唤一声:“皮埃罗!”皮埃罗就汪汪答应。扔下面包后,她们就清晰地听见井下激烈的抢夺声,接着又听见皮埃罗被同伴咬疼的哀号。另一条狗强壮,就全抢着吃了。

她们在上面呐喊:“这是给你的,皮埃罗!"这毫不顶用,皮埃罗什么也没有得着。

两个女人面面相觑,没了主张。乐斐佛太太口气尖刻地说道:“所有丢进井里的狗,总不能全由我来喂养吧。只好放弃不管了。”

她一想到井下所有的狗,全要靠她花钱养活,心口就堵得慌,于是扬长而去,连剩下的面包也带走了,并且边走边吃起来。

洛斯在后面跟随,不停地拿自己的蓝布围裙擦着眼泪。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狗皮埃罗惨遭遗弃的故事,既展现了当时的世态人情,也暗含了作者对人性的抨击,这种以小见大的写法,令人深思。

B.文中写女仆洛斯的两次流泪,虽然表现了她对皮埃罗的不舍与同情,但本质上她与乐斐佛太太是一类人。

C.作者多处采用细节描写,例如皮埃罗在矿井中的连声哀鸣,它回应呼唤时的哀婉温柔,这些场景都十分生动,很有感染力。

D.作者刻画次要人物时用语简约,几笔就勾勒出收税员、矿工等人自私贪婪的特点,更是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厌恶。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开始就交代乐斐佛太太认为盗贼可能还会再来,才决定养一条狗。这暗示了她不可能真正地喜欢一条小狗。

B.收税员向乐斐佛太太要八法郎,她的态度急转直下,小狗变“破狗”,由喜欢到埋怨,都是“钱”惹的祸。

C.文中插入介绍人们将遗弃的小狗丢到泥灰石井里去“啃石头"的情景,有暗示了弱肉强食的社会现实的作用。

D.乐斐佛太太一次又一次地纠结是否继续喂养小狗,最后仍然决定放弃,确实是因为喂养的负担太重,承担不起了。

8.文中的乐斐佛太太除吝啬外,性格上还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本分析。

9.这篇小说故事情节跌宕起伏,请分析这样设计的作用。

【答案】6.D

7.D

8.①虚伪,乐斐佛太太本来想让矿工将小狗救上来,但听到需要四法郎,她的痛苦立马烟消云散了。

②冷酷无情,当井里多了一只狗,需要的食物多起来了,乐斐佛太太立马不愿意再喂养了。

③残忍,把小狗扔到泥灰石井里,任其自生自灭。

9.①在曲折的情节中能鲜明地表现出乐斐佛太太极度吝啬、自私、冷酷的性格。

②本小说以小狗起伏的命运,深刻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自私贪婪、吝啬冷漠的人性特点,拓深了作品主题。

③故事情节起伏跌宕,不断牵引着读者的心,引人入胜,对读者产生强烈的感染力。

【知识点】分析文本的结构,概括文本的主题;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欣赏文本的形象;外国小说

【解析】【点评】(1)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的能力。解答此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内容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

(2)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本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对主旨的探究,也有对人物形象的分析。

(3)此题考查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的能力。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情节设计的作用的能力。对上下文情节的作用。首句(段):一般有点明主旨、总领下文的作用,也可为后文提出观点或引出主要人物、事件作铺垫,还可点题及交代起因或缘由,还可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D.“更是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厌恶”错,作者对次要人物的描写,是为了衬托主人公乐斐佛太太的自私、吝啬的性格特点。

故答案为:D。

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D.“确实是因为喂养的负担太重,承担不起了"错,乐斐佛太太喂养井中的小狗是伪善的心理作祟,本来也不会喂养多长时间,恰好遇上这样的借口,所以并非负担不起,更多是表现她的吝啬和自私;并且她并没有一次又一次地纠结是否要喂养小狗。

故答案为:D。

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①由“于是,太太又要把小狗救出来,决定让它快乐一生”“她跑去找一个开采泥灰岩的矿工,对他说了自己的要求。那人说道:‘那您就付四法郎吧’"太太大吃一惊,她的全部痛苦顿时烟消云散。‘四法郎!你就不怕撑死!四法郎!’太太气冲冲走了。——哼,四法郎”等内容,乐斐佛太太本来想让矿工将小狗救上来,但听到需要四法郎,她的痛苦立马烟消云散了,可看出乐斐佛太太的虚伪。

②由“所有丢进井里的狗,总不能全由我来喂养吧。只好放弃不管了"她一想到井下所有的狗,全要靠她花钱养活,心口就堵得慌,于是扬长而去,连剩下的面包也带走了,并且边走边吃起来”等内容,当井里多了一只狗,需要的食物多起来了,乐斐佛太太立马不愿意再喂养了,可看出乐斐佛太太的冷酷无情。

③由“她们大步流星,不大工夫,就到了坑口,俯身听了听,矿井下没有狗"这时,洛斯流下眼泪,抱着吻了吻它,然后就往洞里一扔”等内容,乐斐佛太太把小狗扔到泥灰石井里,任其自生自灭,可看出乐斐佛太太的残忍。

故答案为:①虚伪,乐斐佛太太本来想让矿工将小狗救上来,但听到需要四法郎,她的痛苦立马烟消云散了。

②冷酷无情,当井里多了一只狗,需要的食物多起来了,乐斐佛太太立马不愿意再喂养了。

③残忍,把小狗扔到泥灰石井里,任其自生自灭。

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情节设计的作用的能力。

①人物形象角度,曲折的情节中能鲜明地表现出乐斐佛太太的形象特点,如把小狗扔掉时,“先是听见一声闷响,随即是动物受伤时的惨叫,接着又是连声哀鸣,再后就是绝望的呼唤”,体现其残忍;如准备把小狗救起来时,“太太大吃一惊,她的全部痛苦顿时烟消云散。‘四法郎!你就不怕撑死!四法郎!’太太气冲冲走了。——哼,四法郎”,但听到需要四法郎,她的痛苦立马烟消云散了,体现其虚伪;如当需要的食物多起来了,“她一想到井下所有的狗,全要靠她花钱养活,心口就堵得慌,于是扬长而去”,乐斐佛太太立马不愿意再喂养了,体现其吝啬、虚伪。

②情感主题角度,本文以小狗“皮埃罗”先是“惨遭主人遗弃”,后被乐斐佛太太收养,但是乐斐佛太太为了避免“交税”,最后被扔进井里面,自生自灭的起伏命运,深刻批判了以“乐斐佛太太"收税员”“矿工"等人物为代表的当时社会自私贪婪、吝啬冷漠的人性特点,拓深了作品主题。

③阅读效果角度,故事情节起伏跌宕,尤其是小狗皮埃罗“被遗弃——被收养——被扔进井里——每天能吃到面包——又被遗弃”等起伏跌宕的情节,每一次变化,都充满未知数,这样的情节设计能够不断牵引着读者的心,对读者产生强烈的感染力。

故答案为:①在曲折的情节中能鲜明地表现出乐斐佛太太极度吝啬、自私、冷酷的性格。

②本小说以小狗起伏的命运,深刻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自私贪婪、吝啬冷漠的人性特点,拓深了作品主题。

③故事情节起伏跌宕,不断牵引着读者的心,引人入胜,对读者产生强烈的感染力。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2024高一下·保山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今天下有二人之论:有安常习故,乐于无事之论;有变古更法,喜于敢为之论。乐无事者,以谓守祖宗成法,独可以因人所利,据旧而补其偏,以驯致于治,此其所得也。至昧者则苟简怠惰便私胶习而不知变通之权此其所失也。喜有为者,以谓法烂道穷,不大变化则不足以通物而成务,此其所是也;至凿者则作为聪明,弃理任智,轻肆独用,强民以从事,此其所非也。

(节选自《历代名臣奏议·卷一百三十七》)

材料二:

戊申熙宁元年二月乙卯,上谓文彦博等曰:“天下弊事至多,不可不革。"彦博对曰:“譬如琴瑟不调,必改而更张之。”夏四月壬寅朔,诏新除翰林学士王安石越次入对,上曰:“方今治当何先?"对曰:“以择术为始,陛下每事当以尧舜为法。”上曰:“卿可悉意辅朕,庶几同济此道。"安石退而上疏,极言累世因循末俗之弊,且谓理财无法。丙寅,命司马光看详裁减国用制度。光登对言:“国家所以用不足者,在于用度太奢,赏赐不节,宗室繁多、官职冗滥、军旅不精。”安石曰:“国用不足,由未得善理财之人故也。"光曰:“善理财之人,不过箕敛以尽民财。”安石曰:“此非善理财者也。善理财者,民不加赋而国用饶。"二年二月庚子,王安石参知政事。甲子,命安石别为司,名曰同制置三司条例,辛巳,光上言:“今士夫沸腾,黎民骚动,请罢制置三司。”安石曰:“光好为异论,异论之人倚以为重,则是为异论之人立赤帜也。"光曰:“安石性不晓事而愎,今条例司所为,独安石、韩绛、吕惠卿以为是,天下皆以为非也。陛下岂能独与此三人共为天下耶?”三年三月甲午,光移书安石,请罢条例司,安石答书但言道不同而已。书凡三返。五月甲辰,诏:“近设制置三司条例司,本以均通天下财利。今大端已举,惟在悉力应接,以趣成效。"光知言不用,遂乞判西京留守司御史台。上乃从其请。光自是绝口不复论新法。

(节选自《宋史全文·卷十一》)

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至昧者A则苟简怠惰B便私胶习C而不知D变通之权E此其F所失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穷,指穷尽、完结;与《赤壁赋》中“羡长江之无穷”的“穷"意思相同。

B.强,指勉强;与《谏逐客书》中“强公室,杜私门”的“强"意思相同。

C.更张,改换琴弦,重新张设,比喻变革;与“改弦更张”中的“更张"意思相同。

D.因,指沿袭;与《烛之武退秦师》中“因人之力而敝之”的“因"意思不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无事为乐的人,认为应固守祖宗现成的律法,凭借对人有利的,根据旧法补充其偏颇的地方,才会逐渐达到天下大治。

B.文彦博支持皇上的改革,并用琴瑟不调来比喻改革的必要性,但未具体讲述实施的措施,王安石则建议从择术入手。

C.在国家用度方面,司马光认为太过奢靡,赏赐没有节制,所以应节约用度、增加赋税。王安石则主张任用善于理财的人。

D.司马光向皇帝反映,天下人都反对改革,他请求废除条例司,可不被王安石接受,也不获皇上支持,从此闭口不再谈论新法。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有安常习故,乐于无事之论;有变古更法,喜于敢为之论。

②国用不足,由未得善理财之人故也。

14.王安石这位改革家具有怎样的精神品质,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答案】10.BCE

11.B

12.C

13.①有安于常规,习惯旧例,以无事为乐的议论;有改变古代的礼法,对敢做敢为高兴的议论。

②国家的用度不足,是因为没有善于理财的人的缘故。

14.①心忧天下,匡正时弊。刚为翰林学士就能言说数代墨守衰风颓俗的弊病,可见年少时就一直关心国家政事,希望能改变现状。

②不避众议,坚持变法。司马光多次上书请求停止变法,大多数人也都不支持变法,但王安石从未改变初衷。

③洞见症结,解决要害。王安石向皇帝提出理财没有章法。表明他看出了当时朝政的核心问题在于财政。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翻译;断句;概括分析;筛选信息

【解析】【点评】(1)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是翻译的另一种形式,如果不能翻译则采用文字标志断句和语法断句。一般来说名词代词常作主语或者宾语,因此出现名词或代词就在此前或后断句,还有就是出现的一些虚词,表示语气常句尾,可在此后断句,如果是发语词,常在句首,可在此前断句。

(2)本题考查学生对相关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能力。答题时要有一定的知识积累,结合语境理解词语的含义和用法,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选择。

(3)此题考查综合分析的能力。综合分析题,需要学生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对选项逐一排查,设误常常有时间与发生的事与原文不同,人和事不同,地和事不同,学生在这些方面要注意;在选项中也可考查某些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

(4)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做翻译题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遵循“信、达、雅”的三字原则,运用“留、删、替、补、调"的五字方法进行翻译。

(5)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翻译理解文言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段文字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

参考译文:

材料一:

现在天下有两种议论:有安于常规,习惯旧例,以无事为乐的议论;有改变古代的礼法,对敢做敢为高兴的议论。以无事为乐的人,认为是固守祖宗现成的律法,只能凭借对人有利的,根据旧法补充其偏颇的地方,逐渐达到天下大治,这是他们所得到的。最糊涂的人则草率简陋懈怠懒惰,利于私门依仗惯习,却不知道变通权衡,这是他们所失去的。喜欢有所建树的人,认为旧法陈腐、穷途末路,如果不经过大的变化就不足以通晓物理人情成就事业,这是他们所认为正确的;至凿者则自作聪明,丢弃理智,轻率恣意单独行世,勉强百姓做事,这是他们认为错误的。

材料二:

戊申熙宁元年二月乙卯,神宗对文彦博等人说:“天下的有弊端的事非常多,不能不变革。”文彦博回答说:“就好像琴瑟在演奏时声音不和谐,有必要改换乐器上的弦,重新调整安装。"夏四月壬寅初一,下诏新上任的翰林学士王安石越级进入皇宫回答问题。皇上说:“现在应该先治理什么?”王安石回答说:“从选择方法开始,陛下每每应当效法尧舜处理朝政。"皇上说:“你要尽心辅佐我,希望我们一同成就尧舜之道。”王安石回去之后呈上奏折,极力言说数代墨守衰风颓俗的弊病,并且认为理财没有章法。丙寅,神宗下令让司马光审阅研究裁减国家的用度的法度,司马光回答:“国家用度不足的原因,在于用度太过奢靡,赏赐没有节制,宗室人员用度繁多、官职庞杂而无必要的限制、军队的花费不明确。"王安石说:“国家的用度不足,是因为没有善于理财的人的缘故。”司马光说:“善于理财的人,不过是苛敛民财罢了。"王安石说:“这不是善于理财的人。善于理财的人,百姓的赋税不增加而国家的用度很丰饶。”二年二月庚子,王安石任参知政事。甲子,任命王安石为别为司,名为同制置三司条例。辛巳,司马光上书说:“现在士大夫们群情激动,百姓不安,请废除制置三司。"王安石说:“司马光喜欢不同的意见,有不同意见的人都倚重他,那么这是为有异论的人树立旗帜。”司马光说:“王安石性情不通达刚愎自用,现在条例司的所作所为,只有王安石、韩绛、吕惠卿等人认为是正确的,天下人都认为是错的。陛下难道只和这三个人治理天下吗?"三年三月甲午,司马光写信给王安石,请求废除条例司,王安石回了信只是说两人的道不同罢了。两人书信往来多次。五月甲辰,神宗下诏说:“近来设制置三司条例司,本来是用来平均天下的财利。现在主要措施已开始实施,百官只有尽力应对,才能促进变法取得成效。”司马光知道自己的言论不被采纳,于是请求担任判西京留守司御史台。神宗同意了他的请求。司马光从此之后闭口不言新法之事。

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最糊涂的人则草率简陋懈怠懒惰,利于私门依仗惯习,却不知道变通权衡,这是他们所失去的。

“至昧者则苟简怠惰"主谓结构,其后B处断开;

“便私胶习”与“苟简怠惰"都是四字短语,前省略主语“至昧者”,单独成句,其后C处断开;

“此"是下句主语,其前E处断开。

故答案为:BCE。

1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正确。句意:认为旧法陈腐、穷途末路。/(不由)羡慕长江没有穷尽。

B.错误。勉强;增强。句意:勉强百姓做事。/增强巩固王室的权力。

C.正确。句意:有必要改换乐器上的弦,重新调整安装。/调整乐器上的弦,使声音和谐。比喻改革制度或变更计划、方法。

D正确。沿袭;依靠。句意:极力言说数代墨守衰风颓俗的弊病。/依靠别人的力量,又反过来损害了他。

故答案为:B。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所以应节约用度、增加赋税”错误。从原文“光曰:‘善理财之人,不过箕敛以尽民财’"来看,司马光认为善于理财之人不过是滥收苛捐杂税之人,对于怎样增加国用,没有提出自己的看法,选项于文无据。

故答案为:C。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常”,常规;“故”,旧例;“更”,改变。

(2)“国用”,国家的用度;“由”,因为;“故”,缘故。

故答案为:①有安于常规,习惯旧例,以无事为乐的议论;有改变古代的礼法,对敢做敢为高兴的议论。

②国家的用度不足,是因为没有善于理财的人的缘故。

1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①由“夏四月壬寅朔,诏新除翰林学士王安石越次入对……安石退而上疏,极言累世因循末俗之弊,且谓理财无法”可概括为:心忧天下,匡正时弊。刚为翰林学士就能言说数代墨守衰风颓俗的弊病,可见年少时就一直关心国家政事,希望能改变现状。

②由“光上言:‘今士夫沸腾,黎民骚动,请罢制置三司。’安石曰:‘光好为异论,异论之人倚以为重,则是为异论之人立赤帜也。’光曰:‘安石性不晓事而愎,今条例司所为,独安石、韩绛、吕惠卿以为是,天下皆以为非也。陛下岂能独与此三人共为天下耶?’三年三月甲午,光移书安石,请罢条例司,安石答书但言道不同而已"可概括为:不避众议,坚持变法。司马光多次上书请求停止变法,大多数人也都不支持变法,但王安石从未改变初衷。

③由“安石退而上疏,极言累世因循末俗之弊,且谓理财无法”可概括为:洞见症结,解决要害。王安石向皇帝提出理财没有章法。表明他看出了当时朝政的核心问题在于财政。

故答案为:①心忧天下,匡正时弊。刚为翰林学士就能言说数代墨守衰风颓俗的弊病,可见年少时就一直关心国家政事,希望能改变现状。

②不避众议,坚持变法。司马光多次上书请求停止变法,大多数人也都不支持变法,但王安石从未改变初衷。

③洞见症结,解决要害。王安石向皇帝提出理财没有章法。表明他看出了当时朝政的核心问题在于财政。

(2024高一下·保山期末)阅读下面唐诗,完成小题。

马嵬(其二)

李商隐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闲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①。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②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注】①筹:敲击报时用的竹签,这里代指时间。②四纪:四十八年。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概括了方士到海外寻找杨贵妃的传说,用“徒闻"加以否定,“他生未卜此生休”流露出讥讽语气,为全诗奠定基调。

B.颔联中“鸡人报晓筹"反衬马嵬的“虎旅传宵柝”,将宫内生活与出逃生活形成对照,是对李隆基的沉迷享乐的生活进行暗讽,并为后文兵变出现作铺垫。

C.尾联包含强烈的对比。从章法上说,是对前文的总结;从艺术构思上说,是由前一方面引起的联想,含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D.本诗写玄宗在马嵬驿为“六军"所逼,赐死杨贵妃。既对玄宗迷恋女色,荒废朝政暗含指责,又对玄宗表示了深深的同情。

16.有人说李商隐《马嵬(其二)》的特点是“用笔新颖,讽意至深”,这一观点在本诗中是如何得到体现的?请简要分析。

【答案】15.D

16.“用笔新颖"体现在:①倒叙的手法,先说唐玄宗“招魂之举”的荒唐,再追述马嵬兵变后的凄凉,最后点出问题的实质;②措辞的委婉,如“徒闻"如何”等;③立意的含蓄,最后在对比中点明题旨。

“讽意至深"体现在:①对比唐玄宗今昔境遇,而寓意自明;②结尾深化主题。

【知识点】语言风格类题目;表达技巧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重要字词含义作用、情感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和语言风格的能力。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答题模式:第一步:指出何种手法;第二步:结合诗歌内容分析;第三步:指出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

15.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D.“对玄宗表示了深深的同情”理解错误,这是一首政治讽刺诗,锋芒指向了李唐前朝皇帝唐玄宗,不是同情,应是嘲讽。

故答案为:D。

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和语言风格的能力。

(1)“用笔新颖"体现在:

①倒叙的手法,首联概括了方士到海外寻找杨贵妃的传说,极具讽刺地指出唐玄宗的痴心空想;然后“此日六军同驻马”追述马嵬兵变的情况和变后的凄凉;“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最后点出问题的实质,批判的锋芒指向唐玄宗。

②措辞的委婉,如“徒闻”空闻,指没有根据的传闻;“如何”,为什么。这样的语言显得含蓄委婉。

③立意的含蓄,“四纪天子”与“卢家莫愁"形成强烈反差,在对比中点明题旨。

(2)“讽意至深”体现在:①“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此日”的现状,与“当时"的海誓山盟形成对比,对比唐玄宗今昔境遇,加强了讽刺的意味;②结尾深化主题。“四纪天子”与“卢家莫愁"形成强烈反差,批判的锋芒指向唐玄宗,一个“不及”更添嘲讽之意。

故答案为:“用笔新颖"体现在:①倒叙的手法,先说唐玄宗“招魂之举”的荒唐,再追述马嵬兵变后的凄凉,最后点出问题的实质;②措辞的委婉,如“徒闻"如何”等;③立意的含蓄,最后在对比中点明题旨。“讽意至深"体现在:①对比唐玄宗今昔境遇,而寓意自明;②结尾深化主题。

17.(2024高一下·保山期末)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在曾皙的追问下,孔子说出了哂笑子路的原因是:“,。”

(2)《阿房宫赋》中,杜牧斥责统治者对百姓搜刮无度,自己却挥霍无度的句子是:“___,。"

(3)《桂枝香·金陵怀古》下片中借景物描写抒发物是人非的悲叹之情的句子是:“___,___。”

【答案】(1)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2)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3)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

【知识点】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默写易错的字词有:锱、衰、凝。

故答案为:(1)为国以礼其言不让(2)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3)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名篇名句的默写的能力。对于上下句的识记性默写,难度不大,难在理解性默写。需要理解背诵篇目的内容,针对问题选对句子并默写正确。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2024高一下·保山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红楼梦》流传甚广,几乎是①了。《红楼梦》中诗词数量大,种类多,内容丰富,在当时前无古人,即使在今天也是后无来者。这些诗词歌赋是为小说中的人物量身定制的,它推动着故事情节的发展,暗示着人物的命运,预示着家族的命运。

难以想象,《红楼梦》如果没有了这些诗词,会是怎样一副苍白面孔!林妹妹不会是那个②的林妹妹,湘云不会是那个出口成章的贵族少女,宝玉只会成为一个彻头彻尾不学无术的纨绔子弟。

曹雪芹不仅让诗词的作用发挥得③,还让大观园中的群芳成立诗社,将写诗填词由个人抒情上升到群体咏叹。诗社使《红楼梦》的诗意雅趣推向了高峰,也将其悲剧性发展到了极致。红楼诗社的六次活动,经历了成立、兴盛、衰亡的过程。诗社的兴亡不仅是大观园兴亡的缩影,还是整个贾府兴亡的缩影,更寓示着曹雪芹寻求出路希望的破灭,从而寄托了他物我合一、物极必反、人生如梦的哲学思想。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四字成语。

①_________②③。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答案】18.家喻户晓(人尽皆知/耳熟能详);才思敏捷;淋漓尽致

19.社将《红楼梦》的诗意雅趣推向了高峰,也将其悲剧性演绎到了极致。

【知识点】成语的使用;搭配不当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具体语境中词语的运用的辨析能力。要结合积累的词语来分析,在平时的学习中,首先我们对于遇到的词语要做好积累,其次是注意可以从词义、词语的感彩、习惯用法等方面进行归纳。

(2)此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病句题历来是高考热点,复习中首先要熟悉高考常考的六种病句类型——搭配不当、语序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积累经验,辨析时可采用紧缩主干法,先审主干再审枝叶。

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①处,语境是说《红楼梦》流传甚广,大家都知道,可用:家喻户晓(人尽皆知/耳熟能详)。家喻户晓/人尽皆知:家家户户都知道。形容人所共知。耳熟能详:指听得多了,能够很清楚、很详细地复述出来。

第②处,语境形容林黛玉有才气,可用:才思敏捷。才思敏捷:文思灵敏迅速。形容很有才气。

第③处,根据语境,此处说曹雪芹让诗词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因此可填充“淋漓尽致";淋漓尽致:形容文章或说话表达得非常充分、透彻。也可形容非常痛快。

故答案为:家喻户晓(人尽皆知/耳熟能详)才思敏捷淋漓尽致

19.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语病的能力。

“使……推向了高峰”状中搭配不当,可改为“将……推向了高峰";

“发展到了极致”动宾搭配不当,改为“演绎到了极致"。

故答案为:社将《红楼梦》的诗意雅趣推向了高峰,也将其悲剧性演绎到了极致。

(2024高一下·保山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鸟族中,与人的关系最密切的当数燕,尤其家燕。家燕从不在树木繁茂或者建筑物密集的地方筑巢,①,比如牧场、草地和农田,最好还要临近水源。有研究者称,这样的选择是因为它们习惯于在空中捕食飞虫,而不善于在树缝和地隙中搜寻昆虫食物。它天然的跟生活在乡野的人们有着密切的关系,家燕以昆虫为食,又标志着春暖花开。自古受到了人们的喜爱。

古诗文中,②。在诗句“(甲)”中,用燕子的寻觅写出了山河羁旅、家国破碎的黍离之情;在诗句“(乙)"中,燕子用同宿共鸣的依依亲昵证明了人间原来并不可怕;在诗句“(丙)”中,燕子以其勤劳忙碌的筑巢行为而成为勤劳的代名词。除筑巢之累,③。白居易的《燕诗示刘叟》描绘得颇为生动:“梁上有双燕,翩翩雄与雌。衔泥两椽间,一巢生四儿……须臾十来往,犹恐巢中饥。辛勤三十日,母瘦雏渐肥。喃喃教言语,一一刷毛衣。"

20.下列三句诗分别填入括号“甲”“乙"丙”三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②翩翩新来燕,双双入我庐。

③燕子归来衔绣幕,旧巢无觅处。

A.甲①乙②丙③B.甲③乙②丙①

C.甲②乙③丙①D.甲③乙①丙②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2.概括第一自然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表达准确流畅,不超过70个字。

【答案】20.B

21.①它喜欢开阔的地方

②燕子表达的意蕴丰富(燕子是常见的意象/燕子经常出现/燕子有多种象征意义/燕子有多种含义,均可)

③还有养育儿女的辛勤

22.家燕喜欢生活在开阔的地方,以昆虫为食,跟生活在乡野的人们有着密切的关系,又标志着春暖花开。所以自古受到了人们的喜爱。

【知识点】压缩语段;语句连贯;语句补写

【解析】【点评】(1)此题考查学生理解诗句含义及正确运用的综合性能力。这类题,需要学生注重平时积累,理解性记忆名篇佳句;并且还需要具有一定的理解分析能力,能结合具体语境准确辨析诗句的运用。

(2)此题考查补写句子的能力。首先认真阅读文段,了解大意;然后可以根据空句的位置来判断,还可以根据上下文语境的提示来分析需要补写的内容。要求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还要注意字数的限制。

(3)本题考查学生压缩概括语段的能力。概括材料的内容要从题目所给的材料中找出有用的信息,并加以总结、分析,得出题中要回答的问题的答案。

20.本题考查学生语句复位的能力。

甲处有“寻觅"一词,与“旧巢无觅处”相照应;

乙处有“同宿共鸣、依依亲昵”,与“双双入我庐”相照应;

丙处有“勤劳"一词,与“啄春泥”照应。

故答案为:B。

2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①“比如牧场、草地和农田"表明燕子筑巢喜欢开阔的地方,应填:它喜欢开阔的地方。

②语境是说古诗文中燕子作为常见意象的象征含义,应填:燕子表达的意蕴丰富(燕子是常见的意象/燕子经常出现/燕子有多种象征意义/燕子有多种含义,均可)。

③“辛勤三十日,母瘦雏渐肥”表明燕子除了忙碌于筑巢,还要养育儿女,应填:还有养育儿女的辛勤。

故答案为:①它喜欢开阔的地方

②燕子表达的意蕴丰富(燕子是常见的意象/燕子经常出现/燕子有多种象征意义/燕子有多种含义,均可)

③还有养育儿女的辛勤

22.本题考查学生语段压缩概括的能力。

第一段先说家燕与人的关系最密切,然后介绍燕子的习性,如“喜欢开阔的地方"跟生活在乡野的人们有着密切的关系”“以昆虫为食"又标志着春暖花开”,最后总结出结论“自古受到了人们的喜爱"。

最后用因果关系的连词,如“因为”“所以"表述,注意语言表达连贯。

故答案为:家燕喜欢生活在开阔的地方,以昆虫为食,跟生活在乡野的人们有着密切的关系,又标志着春暖花开。所以自古受到了人们的喜爱。

四、写作(60分)

23.(2024高一下·保山期末)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本卷现代文阅读Ⅰ材料二中提到,梁思成认为艺术是人们对美的创造。关于创造力,歌德曾说:“创造一切非凡事物的那种神圣的爽朗精神,总是同青年时代的创造力联系在一起。”

以上材料引发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略

【知识点】材料作文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这是一道关于创造力的材料作文题。

【题干分析】

材料引用梁思成的观点,艺术是人们对美的创造,人们在创造艺术作品时,融入对情感的追求以及对美的追求,因而艺术是人类感受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重要形式。材料引用歌德的话,表明创造力是同青年联系在一起的,青年人身上所富含的拼搏意识、挑战精神、创新活力等特质,是创新创造的资本。两位名人的话共同指向“创造"这一话题,青年是创造的主体,写作时当紧扣时代青年的身份谈创造这一话题,可以从为什么的角度,广大青年为何一定要勇于创新创造?因为创新创造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正所谓“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生活从不眷顾因循守旧、满足现状者,从不等待不思进取、坐享其成者,而是将更多机遇留给善于和勇于创新的人们。而青年是常为新的,最具创新热情,最具创新动力的群体,理应走在创新创造前列。还可以从怎么办的角度展开论述,广大青年必须要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构成新思路,开辟新境界,不断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广大青年要有敢为人先的锐气,勇于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敢于上下求索、开拓进取,为了创新创造而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等。

行文构思上,先概括材料,由材料引出观点,如:以创新为动力,争做创新型青年。接下来从怎么办的角度展开论述,一、要敢于做先锋,而不做过客、当看客,对想做爱做的事要敢试敢为,努力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把理想变为现实。二、勇于担当,坚定创新的决心、要坚持学习,提升创新的能力,为创新奠定扎实的知识基础。三、不断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创造性地学习科学知识,大胆地进行创新改造,努力把创新思维用于实践。最后总结,让创新成为青春远航的动力,让青春年华在为国家、为人民的奉献中焕发出绚丽光彩。

【立意提取】

1.以创新为动力,争做创新型青年。

2.青年是创新创造的主体。

3.创新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一方面要求学生整体感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题。材料中的侧重点一定要抓准。材料作文的开头,最好能够联系材料,可以保证自己的观点的确源于材料,不会脱离材料,且能够明确地体现从材料中提炼自己的中心论点的过程。

1/1云南省保山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期末检测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2024高一下·保山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世纪初,曾有包括德国人鲍希曼,日本人常盘大定、关野贞等外国学者,对中国建筑做过系列考察,但囿于自身知识,他们难以厘清中国建筑历史线索。清末民初学者乐嘉藻《中国建筑史》出版于1933年,日本人伊东忠太《中国建筑史》中文版出版于1934年,遗憾的是两部最早的《中国建筑史》,学术上尚显肤浅。乐氏之作未脱晚清文人笔记类文字窠臼;伊东忠太书,如梁思成的评述:“伊东的书止于六朝,是间接由关于建筑的文字或绘刻一类的材料中考证出来的,还未讲到真正中国建筑实物的研究,可以说精彩部分还未出来。"因缺乏系统资料,其书前半着力早期石窟寺,后来补充了一部分,也仅对北方清代木构建筑稍有述及,遑论谈史?

从无到有建构一部科学意义上的中国建筑史这个任务,历史性地落在朱启钤领导,梁思成、刘敦桢担纲的中国营造学社肩上。

建构中国建筑史,当是梁思成很早立下的学术志向。回国之初,受邀任教于东北大学,先生就带领学生测绘沈阳周边清代建筑。这一课程,既是培养学生对中国建筑的初步认知,也是为中国建筑史与古代建筑诠释做基础性调研之始。从学社成立,梁、刘先生加盟,到1937年抗战爆发,学社被迫南迁,短短7年时间,梁思成、刘敦桢、林徽因、莫宗江等一批中国建筑史界先驱,在极端困难艰苦条件下,足迹踏遍大半华北,考察数百座古建筑,绘制2870余幅测绘图。他们以现代田野考察考古研究方法,对古建筑建造年代与结构特征一一归纳分析,并将其研究成果及时发表在《中国营造学社汇刊》上。

未发现唐代建筑实例前,梁先生撰写《我们所知道的唐代佛寺与宫殿》,为发现与研究唐代建筑作前期准备,也为最终建构中国建筑史未雨绸缪。1937年6月,梁思成、林徽因一行,在时局迷茫的战争前夕,不顾自身安危,依据敦煌石窟一幅壁画,长途颠簸,迫不及待来到僻远的五台山考察,最终发现唐代大型木构建筑——佛光寺东大殿。这一发现为中国建筑史科学建构提供了扎实充分的早期依据。

(摘编自王贵祥《为中国建筑立史,为华夏营造继绝学——梁思成在“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领域的学术贡献》)

材料二:

梁思成早期的建筑设计思想特点鲜明。

建筑设计思想的民族主义。受特定历史时期的影响,与梁思成同时期的中国文人学者,大多具备极强烈的民族主义价值取向。在西洋、东洋列强的压迫下,都为儒家文化背景之下新时代的文人士大夫,视复兴华夏民族文化为己任。相比之下,梁思成的民族主义倾向则显得更强烈而具有代表性。某种意义上讲,梁思成在中国建筑学方面的成就,是其父梁启超所未竟的“民族复兴"大业的延续。在吉林西站不远处,有梁思成为原吉林大学所设计的石头楼。该建筑加装了中国传统的建筑装饰——石砌人字拱和一斗三升花纹,在门柱上部还按中国建筑风格安装了石雕螭吻。梁思成在不断探索建筑思想上表达对殖民主义的反抗和爱国情绪的抒发,逐渐在自身文化中寻找文化的根基和与西方对立的建筑语汇,希冀在建筑符号上表达爱国忧民的情怀。这些可以说都在石头楼的建筑中得到应用和实现。纵观梁思成与林徽因几十年对中国建筑研究的学术生涯,可以看到坚强的民族复兴之信念一直是他们的根本精神支柱。这也是梁思成先生终其一生企图建立与西方古典主义相抗衡的中国建筑学术体系的原因。

建筑设计的形式探索。在艺术创作中,形式问题是最富有活力,也是最值得关注和探索的。梁思成先生认为形式的追求是一个从不自觉到自觉的过程,建筑形式逐渐成为一种文化的载体,表现出不同的艺术特征。这种对形式的追求在早期的建筑设计和教育中,更多的是直接对古代建筑符号的运用,以此体现建筑的民族形式和特征。把建筑作为民族思想艺术的高度代表,也是他一生坚持的“建筑是艺术”思想的最早体现。

建筑创作的唯美性。把建筑作为艺术是梁思成一生建筑创作和建筑教育的中心。他认为建筑最基本的功能是满足人的生理需求,同时建筑还要满足精神、思想上的需要。建筑师技术的提高,依赖于思想的丰富和造型艺术方面高度综合的创造性思维的提升。

他指出艺术并不是与人们形式生活毫不关联的东西,也不仅仅是感情的宣泄和思想的表达,艺术融入人们对情感的追求和对美的创造。建筑是为人类提供一个身心能够得到庇护和交流的天地。在建筑审美的眼里,建筑可以引起特异的感觉,可以感到一种“建筑意"的快乐。所以在中后期,梁思成在赞同现代主义建筑论者的观点的同时进一步扩展了建筑的意义和内涵,对建筑的艺术性的重视远远超过其他建筑学家。

(摘编自朱少华《梁思成建筑创作思想的几点思考》)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尽管许多外国学者对中国建筑做过考察,但哪怕是最早的两部《中国建筑史》也未能厘清其中的历史线索,并不能称为中国建筑史。

B.梁思成、刘敦桢、林徽因等一批中国建筑史界先驱,足迹踏遍大半华北,考察数百座古建筑,以现代田野考察考古研究方法研究古建筑。

C.与梁思成同时期的中国文人学者,全都具备极强烈的民族主义价值取向,在西洋、东洋列强的压迫下,他们视复兴华夏民族文化为己任。

D.梁思成一生建筑创作和建筑教育的中心是把建筑作为艺术,他进一步扩展了建筑的意义和内涵,相比其他建筑学家更重视建筑的艺术性。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则材料都谈到了梁思成,材料一侧重论述他在建筑领域上的学术贡献,材料二侧重论述他在建筑创作上的思想特点。

B.虽然时局不明朗,但梁思成、林徽因坚持考察,最终发现佛光寺东大殿,其过程体现了不畏艰难、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

C.梁思成所设计的石头楼体现了他强烈的民族主义倾向,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他对父亲未竟的“民族复兴”大业的延续。

D.两则材料观点鲜明,逻辑清晰,论证有力,富有文采,在论证方法的选用上都运用了举例、引用、比喻的论证方法。

3.下列选项中的建筑设计与材料二梁思成的建筑思想最契合的一项是()

A.“鸟巢"屋顶钢结构上覆盖了双层膜结构,即固定于钢结构上弦之间的透明的上层ETFE膜(即我们常说的“聚氟乙烯”)和固定于钢结构下弦之下及内环侧壁的半透明的下层PTFE声学吊顶。

B.外滩最高的建筑物沙逊大厦,高77米,平面为A字形,主屋顶部设有高19米形似金字塔呈墨绿色的瓦楞紫铜皮屋顶,立面以垂直线条为主,在腰线和檐口处有雕刻的花纹。

C.保山永子棋院主体建筑永昌阁高44.99米,外看5层,内部实际9层,建筑风格与江南三大名楼相似,飞檐斗拱,赤柱彩椽,雕梁画栋,气势轩昂,同时具有事事如意、长长久久的寓意。

D.东方明珠塔巧妙地采用了多管造型,由三根中空擎天柱支撑,它集都市观光、时尚餐饮、购物娱乐、历史陈列、浦江游览、会展演出等多功能于一体。

4.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梁思成亲自考察古建筑,绘制测绘图,建构中国建筑史,在“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领域的学术贡献巨大。

B.在建筑设计中追求民族主义、建筑形式、建筑艺术性等特点,使梁思成创作思想自成体系。

C.梁思成一开始就赞同现代主义建筑论者的观点,并且进一步扩展建筑的意义和内涵,对建筑的艺术性的重视远远超过其他建筑学家。

D.回国之初,梁思成受邀任教于东北大学,注重培养建筑艺术人才,为中国建筑史与古代建筑诠释做基础性调研。

5.梁思成说“一个东方古国城市,在建筑上必须有我民族之性格”,材料二是如何体现“建筑的民族性"的,请简要分析。

(2024高一下·保山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小狗皮埃罗

[法]莫泊桑

寡妇乐斐佛太太是一名乡绅太太,她和仆人洛斯,住在乡下一所不大的房子里。一天夜里,有人偷走了她们园子里的十二棵洋葱。想到盗贼可能还会再来,她们决定养一条狗。但乐斐佛太太声明,她绝不会花钱去买。

一天早上,面包店老板带来了一只“小怪兽”:全身黄毛,四条腿短得跟没有似的,身子像鳄鱼,脑袋如狐狸,尾巴长似身子。它名叫“皮埃罗”,惨遭主人遗弃。一个子儿不花,太太立刻觉得这条小脏狗挺好看的。

刚喂一次,乐斐佛太太嘀咕:“等它在家待熟了,就可以放出去随便跑。它在附近转悠,总能找到吃的。”小狗果然放出去了,可是它仍旧免不了饥饿。日子一长,乐斐佛太太逐渐习惯了,甚至有点喜欢这小狗了,还亲手喂它几口蘸了菜汤的面包。

然而,她根本就没有想到养狗还要交税,收税员登门向她要八法郎:“八法郎,夫人!"她一听,大叫一声,差点昏过去。就这么一条小破狗,要交这么多钱!

她当即决定,把皮埃罗送人。可谁也不要。万般无奈,只好决定让它去“啃石头”。

所谓“啃石头”,就是“吃泥灰岩”。旷野上的泥灰石井有二十来米深,要给田地施加泥灰石时,才有人下井挖掘。平时,这种矿井只是充当遗弃狗的坟场。一条狗扔下去,先依靠那些先到者的遗体做食物,眼看就要饿死,忽然又扔下来一条狗,饥饿催促它们为生存而搏击,最后,强者把弱者活活吃掉……

让皮埃罗去“啃石头”,就得物色一个执行人。有个护路工人跑这趟要半个法郎辛苦费。乐斐佛太太认为这是漫天要价。洛斯于是提议由她们亲自送去。

这天傍晚,特意给皮埃罗烧了一盒香肠,还加了一点黄油。皮埃罗大口吃下去,舔得一滴不剩。趁它正满意地摇着尾巴,洛斯一把抓住,将它裹在围裙里。

她们大步流星,不大工夫,就到了坑口,俯身听了听,矿井下没有狗。皮埃罗下去也只有它一条。这时,洛斯流下眼泪,抱着吻了吻它,然后就往洞里一扔。接着,两个女人又俯下身去,侧耳细听。

先是听见一声闷响,随即是动物受伤时的惨叫,接着又是连声哀鸣,再后就是绝望的呼唤,是狗仰头望着洞口,苦苦哀求救助的声音。

两个女人忽然感到后悔,不知为何怕得要命,于是慌忙逃离现场。

这天夜里,她们受噩梦纠缠,场景十分恐怖。

乐斐佛太太梦见自己坐在餐桌前准备吃饭,一掀开汤盆盖子,皮埃罗就从盆里蹿出来,一口咬住她的鼻子。惊醒后再次入眠,又梦到皮埃罗咬住她的手,她拼命逃跑,而小狗咬住不放,就吊在她的手臂上。

天蒙蒙亮她就起床,几乎疲了一样,跑向那口泥灰岩矿井。皮埃罗还在汪汪叫,就这样汪汪叫了一整夜。太太失声痛哭,用各种各样亲昵的称呼叫它。皮埃罗一一回应,狗声也那么哀婉温柔。

于是,太太又要把小狗救出来,决定让它快乐一生。

她跑去找一个开采泥灰岩的矿工,对他说了自己的要求。那人说道:“那您就付四法郎吧。”

太太大吃一惊,她的全部痛苦顿时烟消云散。

“四法郎!你就不怕撑死!四法郎!"

太太气冲冲走了。——哼,四法郎!

她一回到家,叫来洛斯,告诉她那矿工如何漫天要价。洛斯也附和道:“四法郎!这可是钱啊,太太。”

接着,她说道:“要是给可怜的皮埃罗扔吃的东西,不让它饿不行吗?"

乐斐佛太太满心欢喜地同意了。于是,两个女人带上黄油面包又去那个矿井。

她们把面包切成小块,一块一块丢下去,还轮流跟皮埃罗说话。那小狗吃完一块,就立刻汪汪叫,又讨下一块。

傍晚她们又来了。第二天照旧,后来天天如此,只不过每天只跑一趟了。

不料有一天早晨,她们要投下头一块面包时,忽然听见井下一声巨吼。里面有两条狗了!又有一条狗被丢进矿井,还是条大狗!

洛斯呼唤一声:“皮埃罗!”皮埃罗就汪汪答应。扔下面包后,她们就清晰地听见井下激烈的抢夺声,接着又听见皮埃罗被同伴咬疼的哀号。另一条狗强壮,就全抢着吃了。

她们在上面呐喊:“这是给你的,皮埃罗!"这毫不顶用,皮埃罗什么也没有得着。

两个女人面面相觑,没了主张。乐斐佛太太口气尖刻地说道:“所有丢进井里的狗,总不能全由我来喂养吧。只好放弃不管了。”

她一想到井下所有的狗,全要靠她花钱养活,心口就堵得慌,于是扬长而去,连剩下的面包也带走了,并且边走边吃起来。

洛斯在后面跟随,不停地拿自己的蓝布围裙擦着眼泪。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狗皮埃罗惨遭遗弃的故事,既展现了当时的世态人情,也暗含了作者对人性的抨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