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重点中学高二上学期语文12月月考试卷云南省昆明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12月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2023高二上·昆明月考)现代文阅读I
材料一:
用笔有中锋、侧锋、藏锋、出锋、方笔、圆笔、轻重、疾徐等区别,皆用单纯的点画而成其变化,来表现丰富的内心情感和世界诸形象。所谓千笔万笔,统于一笔,中国的大书法家正是运此一笔来构成万千的艺术形象,这就是中国历代丰富的书法。
这里所说的一笔书、一笔画,并不真是一条不断的线纹,而是像宋人郭若虚所说的,“王献之能为一笔书,陆探微能为一笔画。无适一篇之文、一物之象,而能一笔可就也。乃是自始及终,笔有朝揖,连绵相属,气脉不断"。这才是一笔书、一笔画的正确定义。古人所传的“永字八法”,用笔为八而一气呵成,血脉不断,构成一个有骨有肉、有筋有血的字体,表现一个生命单位,成为一个艺术境界。那么,用笔怎样能够表现骨、肉、筋、血,成为艺术境界呢?
三国时魏国大书法家钟繇说道:“笔迹者,界也:流美者,人也。"笔蘸墨画在纸帛上,留下了点画,突破了空白,创造了形象。从这一画之笔迹,流出万象之美,也就是人内心之关。没有人,兢感觉不到这美;没有人,也画不出、表达不出这美。画家、书家、雕塑家创造了这条线(一画),使万象得以在自由自在的感觉里表现自己,这就是“美”!美是从“人"流出来的,又是万物形象里节奏旋律的体现。所以中国人这支笔,开始于一画,划破了虚空,留下了笔迹,既流出人心之美,也流出万象之美。而这条线,中国的先民极早就在书法里、在殷墟甲骨文里、在商周钟鼎文里、在汉隶八分里、在晋唐真行草书里,做出极丰盛的、创造性的反映了。
中国人用笔写世界万象,从一笔入手,但一笔画不能摄万象,须要变动而成八法,才能尽笔画的“势”,以反映物象里的“势"。著名的“永字八法”包括侧法、勒法、努法、避法、策法、掠法、啄法、磔法等,八笔合成一个“永"字。这些笔画,由于悬腕中锋,运全身之力以赴之,笔迹落纸,一个点不是平铺的一个面,而是有深度的,它是螺旋运动的终点,显示着力量,映入眼帘。可见,“美”就是势、是力、是虎虎有生气的节奏。这里所见到的中国人的美学倾向在于壮美。
(摘编自宗白华《中国书法里的美学思想》)
材料二:
把艺术的表现形式说成是“生命的形式”,固然很有见地,然而,艺术的形式不仅限于此。在中国书法家看来,艺术还有更为高邈的诉求,那就是一“技进乎道”,这是超越了“生命意识"的更为高远的认知。
“道”从根本上不可言说,但在现实生活、世间万物中处处存在,《周易·系辞上》中说:“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并非某种具体的事物,而是一种抽象的性质,代表着事物中具备的两种矛盾。成中英先生剖析“阴阳”三义为:阴阳对峙(阴阳相反而并立,相比较而并存)、阴阳之间互相影响产生变化、阴阳的整体性。在书法作品中,阴阳之道就表现为点画用笔的秩序感与丰富性。
刘洪流先生认为,用笔求节奏,是阴阳宇宙意识体现在笔法运用过程中的大端。而细分之大概有虚实、擒纵、巧拙、刚柔、曲直等多个层面。邓宝剑老师将点画的形态分为粗与细、露锋与藏锋、方笔与圆笔、直笔与曲笔、内撅与外拓、润与枯、浓与淡、精致与粗放、平匀与繁富几点。这诸多“相互对峙"的形式,通过书法家的“灵心妙用”统一在一起,正是中国传统阴阳观念在书法用笔中的体现。在书法家笔下,这些不同形式的点画形态被赋予了不同的意趣,不同的点画形态之间不是简单叠加,而是通过艺术的处理手法让其获得一种和谐的节奏感。这样,局部的矛盾在总体上达到统一,使整幅作品呈现出秩序井然而又丰富多变的视觉效果。
秩序感与丰富性是书法用笔中阴阳关系表现方式的概括。不同形态的点画形式或直或曲,或刚或柔,而又曲中有直、刚柔兼济,这正是阴阳相峙相成的具体体现。而富于变化的点画形态通过一种富于节奏变化的方式组合在一起,相互生发,在总体上显现出和谐的秩序感。秩序感与丰富性本身就是一组阴阳关系,秩序感本身就蕴含着丰富性,不具备丰富性的形式,无所谓秩序与否;丰富性本身就要求有一定的秩序性,杂乱无章的形式本身就不具备丰富的表现形式。
(摘编自马春灯《书法用笔审美内涵探究》)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书法用笔中的一笔画强调的是在构成有骨有肉、有筋有血的字体时应注重一气呵成、血脉不断。
B.中国书法虽从一笔入手,但也重视笔画的变化多端,比如“永字八法"包括侧法、勒法等八笔。
C.作品中的节奏感,不仅指每字的“阴阳”和谐,还包括整幅作品呈现的秩序和多变的视觉效果。
D.书法作品中,点画用笔的秩序感与丰富性体现着阴阳相峙相成,且二者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蕴含人心之美与万象之美的笔迹一定是运用全身之力控制手腕,且运用中锋一气呵成的有深度的创作。
B.正是因为有着超越“生命意识"的“技进乎道”的艺术追求目标,我们才更加青睐于壮美的书法作品。
C.要想熟练掌握露锋与藏锋、方笔与圆笔等点画形态的运笔变化,只需全面通晓中国传统的阴阳观念。
D.内心有美,手腕有力,并懂得借助于阴阳之道驾驭用笔,才能够创造出具有秩序感与丰富性的书法作品。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王澍在《竹云题跋》中说:“筋骨、血肉、精神、气脉,八者全具,而后可为人书。"
B.姜夔《续书谱》中说:“古今真书之神妙,无出钟元常,其次则王逸少。今观二家之书,皆潇洒纵横,何拘平正?”
C.石涛在《苦瓜和尚画语录》中说:“法于何立?立于一画。一画者,众有之本,万象之根。"一画明,则障不在目,而画可从心。”
D.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说:“昔张芝学崔瑗、杜度草书之法,因而变之,以成今草书之体势。一笔而成,气脉通连,隔行不断。"
4.请简要概括两则材料在阐释书法用笔上的侧重点。
5.下边的“咸”字,取自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兰亭集序》,请阐释该字的书写是如何体现两则材料中的观点的。
【答案】1.D
2.D
3.B
4.①材料一侧重于阐释中国书法用“一笔"来构成“万千的艺术形象”,并介绍了完成“一笔"的要点;②材料二侧重于阐释点画用笔的秩序感与丰富性体现书法用笔的阴阳关系,符合中国书法家“技进乎道”的艺术诉求。
5.①“咸"字虽有九画,但王羲之书写时由横起笔,后续笔画紧承笔势,自始及终,一气呵成,血脉不断,从而构成一个有骨有肉、有筋有血的字体,表现出独特的艺术境界;②“咸”字中横竖撇钩点等笔画多样,王羲之运用刚柔、曲直、粗细等富于变化的点画形式,既体现出中国传统阴阳观念,又使字体呈现出秩序井然而又丰富多变的视觉效果。
【知识点】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文艺理论、文学评价类;论点、论证方法;论据支撑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做这类题往往需要对原文进行“推断和想象”,所以选项的内容就不再是原材料的简单重复,而是在原句的基础上,加上了命题者自己的理解。要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做到对材料的熟悉和理解,以便解题时迅速找到其在材料中的相关区域,进而进行比较、分析、推断;其次,要清楚选项都是在文中句子基础上进行的合理推断,绝不是凭空进行的,所以找到原来的句子,联系上下文筛选信息、推敲选项;将选项和原文信息进行比较时,掌握一些常见的设错方式很有必要,从而使思维变得更加敏捷,提高解题速度和准确率。
(3)本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
(4)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通读全文,整体理解把文本的内容。然后仔细审题,抓住问题的指向,到文中搜寻相应的答题区间,抓住重点词句,归纳概括要点,然后顺应问题的方向组织答案,分条回答即可。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通读全文,整体理解把文本的内容。然后仔细审题,抓住问题的指向,到文中搜寻相应的答题区间,抓住重点词句,归纳概括要点,然后顺应问题的方向组织答案,分条回答即可。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D.对应材料二最后一段。“二者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于文无据。根据材料二最后一段中的“秩序感与丰富性本身就是一组阴阳关系,秩序感本身就蕴含着丰富性,不具备丰富性的形式,无所谓秩序与否;丰富性本身就要求有一定的秩序性,杂乱无章的形式本身就不具备丰富的表现形式”,可知秩序感和丰富性只体现了“阴阳相峙相成”,不能表现二者的相互转化。故答案为:D。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选项曲解文意,根据材料一第3、4段内容,可知第3段谈论的是书法笔迹反映出的人心之美,第4段谈论的是书法笔迹体现出的力量之美,二者并无太大关联。选项“蕴含着人心之美与万象之美"说的是书法笔迹的人心之美,“一定是运用……有深度的”说的是书法笔迹的力量之美。B.“正是因为有着……我们才……"强加因果,根据材料内容可知,选项前后两个部分不构成因果关系。C.“只需全面通晓中国传统的阴阳观念”曲解文意,根据材料二第3段中的“邓宝剑老师将点画的形态分为粗与细、露锋与藏锋……这诸多‘相互对峙’的形式,通过书法家的‘灵心妙用’统一在一起,正是中国传统阴阳观念在书法用笔中的体现”,可知“露锋与藏锋”等是阴阳观念的体现,但并非通晓阴阳观念就能熟练掌握“露锋与藏锋"等点画形态的运笔变化。故答案为:D。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强调书的气韵精神是人的气韵精神的体现,书品和人品应当是统一的、互为表里的,材料一第3段中的“从这一画之笔迹,流出万象之美,也就是人内心之美。没有人,就感觉不到这美;没有人,也画不出、表达不出这美”,也强调书与人的统一,选项符合材料一观点。C.说一笔画是“众有之本,万象之根”,强调一笔画的重要性,材料一第1段也说“所谓千笔万笔,统于一笔,中国的大书法家正是运此一笔来构成万千的艺术形象”,选项符合材料一观点。D.强调张芝的书法一笔而成,气脉通连,材料一第2段中说“用笔为八而一气呵成,血脉不断,构成一个有骨有肉、有筋有血的字体,表现一个生命单位,成为一个艺术境界”,选项符合材料一观点。而B项强调的是书法不必拘守平正的规矩,不符合材料一中的观点。故答案为:B。
4.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梳理两则材料的段落大意。材料一:第1段提出书法就是用“一笔来构成万千的艺术形象”的观点;第2段具体阐释“一笔"的定义;第3段重点强调这有血有肉的“一笔”来源于“人”,既流出人心之美,也流出万象之美;第4段以“永字八法”为例,论述一笔须变动,中国美学倾向于强调“势"与“力”的“壮美"。由此可知材料一侧重于阐释书法中的“一笔”能构成“万千的艺术形象”,且强调了完成“一笔”的要点。材料二:第1段指出艺术更高邈的诉求是“技进乎道";第2段根据“阴阳”三义,指出书法作品中的阴阳之道表现为点画用笔的秩序感与丰富性;第3段具体阐释了点画用笔体现了中国传统阴阳观念;第4段进一步强调了“秩序感"与“丰富性”的辩证关系。由此可知材料二侧重于阐释书法点画用笔的秩序感与丰富性体现了书法用笔中的阴阳关系,符合中国书法家“技进乎道"的艺术诉求。
故答案为:①材料一侧重于阐释中国书法用“一笔”来构成“万千的艺术形象”,并介绍了完成“一笔”的要点;②材料二侧重于阐释点画用笔的秩序感与丰富性体现书法用笔的阴阳关系,符合中国书法家“技进乎道"的艺术诉求。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根据题干可知,应结合两则材料分析王羲之“咸”字所体现出的两则材料中的观点。根据材料一第2段中的“用笔为八而一气呵成,血脉不断,构成一个有骨有肉、有筋有血的字体,表现一个生命单位,成为一个艺术境界”,结合“咸”字笔顺书写的连贯性,可得出答案第①点;根据材料二第3段中的“在书法家笔下……使整幅作品呈现出秩序井然而又丰富多变的视觉效果”,结合“咸”字笔画形态丰富多变的特点,可得出答案第②点。故答案为:①“咸"字虽有九画,但王羲之书写时由横起笔,后续笔画紧承笔势,自始及终,一气呵成,血脉不断,从而构成一个有骨有肉、有筋有血的字体,表现出独特的艺术境界;②“咸”字中横竖撇钩点等笔画多样,王羲之运用刚柔、曲直、粗细等富于变化的点画形式,既体现出中国传统阴阳观念,又使字体呈现出秩序井然而又丰富多变的视觉效果。
(2023高二上·昆明月考)现代文阅读Ⅱ
文本一:
第一个借给我《红楼梦》的人
孙犁
我第一次读《红楼梦》,是十岁左右还在村里上小学的时候。我先在西头刘家,借到一部《封神演义》,又到东头刘家借了这部书。
东头刘家有兄弟四人,三个在少年时期就被生活所迫,下了关东。家里只留下老大,他娶了一房童养媳妇,算是成了家。老四在将近中年时,从关东回来了。这人走起路来,“蛇摇担晃”,这种姿势,常常引起家长们对孩子的告诫,说这种走法没有根柢,所以他会吃不上饭。
他叫四喜,我对他的印象很好。有时,他坐在旷荡的院子里,拉着板胡,唱一段清扬悦耳的梆子,听起来很是入迷。他知道我好看书,就把他的一部《金玉缘》借给了我。
哥哥嫂子,当然对他并不欢迎,在家里,他已经无事可为,每逢集市,他就挟上他那把锋利明亮的切肉刀,去帮人家卖肉。那把刀,在他手中熟练而敏捷地摇动着,那煮熟的牛肉、马肉或是驴肉,切出来是那样薄,就像木匠手下的刨花一样,飞起来并且有规律地落在肉案边缘。他是远近知名的“飞刀刘四”,现在是英雄落魄,暂时又有用武之地。他高大的身材,在一层层顾客的包围下,顾盼神飞,谈笑自若。
等到集市散了,主人请他到饭铺吃一顿饱饭,还喝了一些酒。他就又挟着他那把刀回家去。在路上,他有些醉了,走起来,摇晃得更厉害了。
对面来了一辆自行车。他忽然对着人家喊:
“下来!"
“下来干什么?”骑自行车的人,认得他。
“把车子给我!"
“给你干什么?”
“不给,我砍了你!"他把刀一扬。
骑车子的人回头就走,到集市上的派出所报了案。
他若无其事地回到家里,当晚睡得很香甜,第二天早晨,就被捉到县城里去了。
那时正是冬季,农村很动乱,每天夜里,绑票的枪声,就像大年五更的鞭炮。专员正责成县长加强治安,县长不分青红皂白,就把他枪毙,作为成绩向上级报告了。他家里的人没有去营救,也不去收尸。一个人就这样完结了。
他那部《金玉缘》,当然也就没有了下落。看起来,是生活决定着他的命运,而不是书。而在我的童年时代,是和小小的书本同时,痛苦地看到了严酷的生活本身。
(有删改)
文本二:
《红楼梦》杂说
孙犁
清兵的入关,使中国封建社会的阶级关系,发生新的畸形变化。
《郎潜纪闻》记载:每年只京城一地,旗人的奴仆,因不堪虐待,自杀身死,申报到刑部的,就数以千计。其隐瞒不报,或贫病而死的,还不知有多少。这一广大的奴隶群,身价之低贱,命运之悲惨,走投之无路,已可见一斑。
旗人除强占土地、财产外,还将大量的奴隶,收入他们的府内。这些奴隶,也把他们的社会关系,生活习惯,民间语言和传说,带进宫廷,如此就大大丰富了像曹雪芹这些人的生活知识和语言仓库。
雍、乾时期,皇帝限制旗人与汉人文士交接往来,但他们却非要吟诗作赋,写字画画不可。他们不事生产,养尊处优,在中国文化美丽奇幻的长江大河之中,畅游不息。于是在很短的时间里,就出现了那么多的八旗名士。
这一部分人,对于他们面临的现实生活,政治设施,社会现象,有较深的观察能力和理解能力,也具备一定的表现能力。而曹雪芹无疑是这些人中间的佼佼者。
当然,曹雪芹感受最深的,是他本阶级的飘摇以及他家庭的突然中落。大家知道,在雍、乾两期,像曹家这种遭遇,是司空见惯的。雍正刻薄寡恩,利用奸民家奴,侦察倾陷大臣,用朱批谕旨,牵制封疆,用圣谕广训,禁锢人民思想,使朝野上下,日处于惊惶恐怖之中。
曹雪芹面对这种现实,他思考、探讨,并企图得到答案:什么是人生?人生为何如此?
他从现实生活中,归结出一个普遍的规律:决定人生命运的,不是自己,而是外界的一种力量。这种力量,有时可知,有时不可知。他痛感身不由主,“好”“了"相寻,谋求解脱,而又处于无可奈何之中。
在命运的轮转推移中,遭逢不幸,并不限于底下层,也包括那些最上层——高官命妇,公子小姐。曹雪芹的思想是入世的,是热爱人生的,是赞美人生的。他认为世界上有如此众多的可爱的人物和性格,他为他们的不幸,流下了热泪,以至泪尽而逝。
只有完全体验了人生的各种滋味,即经历了生离死别,悲欢离合,兴衰成败,贫富荣辱,才能了解全部人生。曹雪芹是知道全部人生的,这就是“红书”上所谓“过来人"。
历史上,“过来人”是那样多,为什么伟大的作品,却寥若晨星,很不相称呢?这是因为“过来人"经过一番浩劫之后,容易产生消极思想,心有余悸,不敢正视现实。或逃于庄,或遁于禅。而曹雪芹虽亦有些这方面的影子,总的说来,振奋多了,所以极为可贵。
因此,《红楼梦》绝不是出世的书,也不是劝诫的书,也不是暴露的书,也不是作者的自传。它是经历了人生全过程之后,在丰富的生活基础上,产生了现实主义,而严肃的现实主义,产生了完全创新的艺术。
我们可以用陈旧的话说:《红楼梦》是为人生的艺术,它的主题思想,是热望解放人生,解放个性。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到西头刘家借《封神演义》,到东头刘家借《红楼梦》,说明他对古典文学兴趣浓厚。
B.四喜从关东回来后,走路的姿势“蛇摇担晃”,引发周围人的不屑,认为他生活没有根柢。
C.“飞刀刘四"帮人卖肉,切肉时,顾盼神飞,用刀技艺高超,这让“我”对他最初的印象很好。
D.四喜挟刀抢夺自行车并被枪毙的命运,和当时的历史环境、特殊的家庭关系状况有关联。
7.下列对文本二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郎潜纪闻》中记载的内容,以鲜活的历史案例印证了明清之际的阶级关系变化。
B.曹雪芹家族飘摇、中落的命运,深受雍正时期执政特点的影响,具有时代的典型性。
C.借助孙犁总结的普遍规律,读者能更好地把握《红楼梦》中《好了歌》的思想情感。
D.曹雪芹作为“过来人”,却没有其他“过来人”消极思想与懦弱,这是极其可贵的。
8.请结合文本二概括分析.哪些条件有助于曹雪芹创作《红楼梦》?
9.文本一和文本二的写作侧重点分别是什么?两则材料有什么内在关联?请你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案】6.C
7.C
8.①阶级关系变化,丰富其生活知识和语言仓库。②不事生产、养尊处优,能畅游在中国文化之中。③对于现实,有一定的观察、理解和表现能力。④思想上,曹雪芹较为振奋。
9.①文本一为孙犁童年时借阅《红楼梦》的关联事件,四喜的命运让作者看到了严酷的生活本身;②文本二为孙犁对曹雪芹及《红楼梦》的点评分析。③两个文本都揭示了人物命运对文学创作的重要作用,文本一中的生活经历能增加孙犁对文艺作品理解的深度和广度。
【知识点】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散文;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本题时,首先要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看清文脉,并认真品味关键性语言。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答题的关键是审读题干,把握命题意图,找出题干所在的具体语段及语句;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分析,寻找细微的差别,得出正确结论。
(3)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筛选答案时,要仔细审题,确定筛选标准、范围;一般来讲,人物在事件中的言行表现,往往就是筛选的重点;在筛选的基础上,对主旨或共性的东西加以提炼概括。
(4)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理解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筛选答案时,要仔细审题,确定筛选标准、范围;一般来讲,人物在事件中的言行表现,往往就是筛选的重点;在筛选的基础上,对主旨或共性的东西加以提炼概括。
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C.“这让“我"对他最初的印象很好”错误,归因错误,由原文“我对他的印象很好。有时,他坐在旷荡的院子里,拉着板胡,唱一段清扬悦耳的梆子,听起来很是入迷。他知道我好看书,就把他的一郎《金玉缘》借给了我"可知,“我”起初就对他的印象很好,并不是因为他用刀技艺高超。故答案为:C。
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C.“借助孙犁总结的普遍规律"错误,由原文“他从现实生活中,归纳出一个普遍的规律:决定人生命运的……”可知,是曹雪芹总结的普遍规律。故答案为:C。
8.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由原文“这一部分人,对于他们面临的现实生活,政治设施,社会现象,有较深的观察能力和理解能力,也具备一定的表现能力。而曹雪芹无疑是这些人中间的佼佼者"可知,他自身具备对社会较深的观察力和理解力,具备一定的表现能力。由原文“曹雪芹感受最深的,是他本阶级的叙据以及他家庭的突然中落。”可知,他对本阶级和自己家族的中落有深刻的感受。由原文“在雍、乾两期,像曹家这种遭遇,是司空见惯的。雍正刻薄寡恩,利用奸民家奴,侦察倾陷大臣,用朱批谕旨,牵制封杀,用圣谕广训,禁锢人民思想,使朝野上下,日日处于惊悚恐怖之中"可知,对当时的社会有思考和对人生有自己独到的认识。由原文“曹雪芹的思想是入世的,是热爱人生的,是赞美人生的。他认为世界上有如此众多的可爱的人物和性格,他为他们的不幸,流下了热泪,以至泪尽而逝”可知,曹雪芹的思想是入世的,是热爱人生的,是赞美人生的;对世人的不行是同情的。由原文“只有完全体验了人生的各种滋味,即经历了生离死别,悲欢离合,兴衰成败,贫富荣辱,才能了解全部人生。曹雪芹是知道全部人生的,……"可知,他体验过人生的生离死别,悲欢离合,兴衰成败,贫富荣辱。
故答案为:①阶级关系变化,丰富其生活知识和语言仓库。②不事生产、养尊处优,能畅游在中国文化之中。③对于现实,有一定的观察、理解和表现能力。④思想上,曹雪芹较为振奋。
9.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理解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1)由原文“哥哥嫂子,当然对他并不欢迎,在家里,他已经无事可为,每逢集市,他就抉上他那把锋利明亮的切肉刀”“他若无其事地回到家里,当晚睡得很香甜,第二天早晨,就被捉到县城里去了"以及“县长不分青红皂白,就把他枪毙,作为成绩向上级报告了。他家里的人没有去营救,也不去收尸。一个人就这样完结了。”可知,文中写四喜的一生,展现平凡之人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的现实。由原文“当然,曹雪芹感受最深的,是他本阶级的叙据以及他家庭的突然中落。"曹雪芹面对这种现实,他思考、探讨,并企图得到答案:什么是人生?人生为何如此?”“曹雪芹的思想是入世的,是热爱人生的,是赞美人生的。他认为世界上有如此众多的可爱的人物和性格,他为他们的不幸,流下了热泪,以至泪尽而逝。"等信息可知,材料二侧重写曹雪芹创作《红楼梦》的各种条件。(2)由原文“他从现实生活中,归纳出一个普遍的规律:决定人生命运的,不是自己,而是外界的一种力量。这种力量,有时可知,有时不可知。他痛感身不由己”可知,材料一的主旨正是材料二中曹雪芹所总结的人生规律,也是曹雪芹在《红楼梦》中要极力展现的主旨。故答案为:①文本一为孙犁童年时借阅《红楼梦》的关联事件,四喜的命运让作者看到了严酷的生活本身;②文本二为孙犁对曹雪芹及《红楼梦》的点评分析。③两个文本都揭示了人物命运对文学创作的重要作用,文本一中的生活经历能增加孙犁对文艺作品理解的深度和广度。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2023高二上·昆明月考)文言文阅读
初,元昊反,阴诱属羌为助,而环庆酋长六百余人约为乡道。事寻露。仲淹以其反复不常,至部即奏行边,以诏书犒赏诸羌,阅其人马,为立条约,诸羌皆受命。自是为中国用,羌人亲爱之,呼为龙图老子。仲淹以庆州西北马铺砦当后桥川口,在贼腹中,欲城之,度贼必争,密遣其子纯佑与番将赵明先据其地,引兵随之。诸将不知所向,行至柔远,版筑皆具,旬日城成,即大顺城也。贼觉,以三万骑来战,佯北,仲淹戒勿追,已而果有伏。大顺既成,而白豹、金汤皆不敢犯,环庆自此寇盗益少。时塞门诸砦既陷,鄜州判官种世衡言:“延安东北二百里有故宽州,请因废垒而兴之,以当寇冲,右可固延安之势,左可致河东之粟,北可图银、夏之旧。"朝廷从之。命世衡董其役。夏人屡来争,世衡且战且城。然处险无泉,议不可守。凿地百五十尺,遇石横亘,工徒曰:“是不可井矣。”世衡曰过石而下将无泉邪尔其屑而出之凡屑石一畚定偿百钱工乃致力过石数重泉果沛发城成,赐名青涧,以世衡知城事。世衡开营田,募商贾,通货利,城遂富实。教民习射,以银为的,中者与之,由是人人能射。范仲淹巡边,知环州属羌多密与元昊相通,以种世衡素得属羌心,而青涧城已完,乃奏徒世衡知环州以镇抚之。有牛奴讹素倔强,未尝出见州官,闻世衡至,乃来郊迎。世衡与约,明日当至其帐,慰劳部落。是夕,雪深三尺。左右曰:“奴讹凶诈难信,且道险,不可行。"世衡曰:“吾方以信鲒诸胡,可失期邪?”遂冒雪而往。既至,奴讹大惊曰:“吾世居此山,汉官无敢至者。公了不我疑耶?"帅部落罗拜,皆感激心服。
(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来·夏元昊拒命》)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世衡曰/过石而下/将无泉邪尔/其屑而出之/凡屑石/一畚定偿百钱/工乃致力/过石数重/泉果沛发/
B.世衡曰/过石而下,将无泉邪/尔其屑而出之/凡屑石一畚/定偿百钱/工乃致力/过石数重/泉果沛发/
C.世衡曰/过石而下,将无泉邪尔/其屑而出之/凡屑石一畚/定偿百钱/工乃致力/过石数重/泉果沛发/
D.世衡曰/过石而下/将无泉邪/尔其屑而出之/凡屑石/一畚定偿百钱/工乃致力/过石数重/泉果沛发/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诏书,皇帝布告天下臣民的文书,自秦始皇登基后,改命为制,令为诏。
B.河东,黄河由北向南流经山西省的西南境,因在黄河以东,故古称河东。
C.营田,古时政府利用戍卒或农民、商人垦殖荒地,以此取得军饷和税粮。
D.郊迎,在郊外迎接宾客,多有怠慢之意。古时主宾见面礼仪多为作揖礼。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吴做事反复无常,他在暗中收买羌人作为内助,环庆路的羌族酋长六百多人被诱使,相约做他的向导,但此举不久后便败露了。
B.范仲淹用兵有方,他秘密派遣儿子范纯佑和番将赵明先占领腹地,敌人率领三万骑来战,范仲淹识破对方计谋,击退了来犯的敌人。
C.种世衡深谋远虑,他倡议依凭宽州的1日垒来修筑新城,除了能抵挡西夏的锋锐之外,还有很多方面的战略意义,朝廷接纳了他的建议。
D.种世衡讲求信义,他让工匠凿石挖井,教百姓练习射箭,都取得了成功;种世衡冒雪履行与牛奴讹的约定,也让对方大为感动。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命世衡董其役。夏人屡来争,世衡且战且城。
②吾世居此山,汉官无敢至者。公了不我疑耶?
14.范仲淹和种世衡防御西夏的策略有哪些相同之处?
【答案】10.B
11.D
12.B
13.①朝廷命令种世衡监督管理这项工程。夏人屡次来争夺,种世衡边作战边筑城。
②我们世代居住在这座山里,汉族官员没有敢来的。您难道完全不怀疑我吗?
14.①修筑城池,巩固宋军的阵地;②团结诸羌,阻止西夏的渗透
【知识点】翻译;断句;概括分析;筛选信息;称谓;古代礼仪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能力。解答断句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文言文当中,结合语境,分析词义,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具有标志性的词语,注意句尾、句首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实词、虚词充当的成分,结合上述成分进行分析断句等。
(2)本题考查学生掌握文化常识的能力。包括传统文化中事关人物称谓、作品命名、古代官职和科举、地理常识、宗法礼俗、服饰和器物、古代音乐和历代刑罚等相关知识。需要注意的是这类试题一般不考偏僻的冷门的内容,大多是较为比较熟悉的作家作品、科举、姓名、礼俗等,学生要注重平时对相关文化知识的积累。
(3)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决这种类型的题目有三种方法:第一,引用文言文原句分析回答;第二,摘取文言文中与题目相关的词语回答;第三,分析原文,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特别是在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要仔细的理解,综结合多方面分析。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5)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需要在原文中找到关键语句,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概括即可。
【参考译文】
当初,元昊造反,暗地里诱使羌族为内助,环庆路的酋长六百多人相约做向导。事情不久就败露了。范仲淹因为他们反复无常,到达自己所部,就奏请巡行边境,凭借诏书犒赏羌族,检阅他们的人马,为他们建立条规约定,羌族人都听命。从此为中原所用,羌人亲近爱戴范仲淹,称呼他为“龙图老子"。范仲淹因为庆州西北马铺砦面对后桥川口,在敌人腹地,想在那儿筑城,估计敌人肯定会来争夺,秘密派遣儿子范纯佑和番将赵明先占领那个地方,自己带着军队跟着他们。将领们不知到哪儿去,走到柔远,版筑都准备好了,十几天就把城墙筑好了,就是大顺城。敌人发觉后,派三万多骑兵来战,假装败退,范仲淹告诫不要追击,后来发现果然有伏兵。大顺城建完,白豹和金汤的敌人都不敢进犯,环庆路从此以后受到的侵略就更少了。当时塞外的寨子已经陷落了,鄜州判官种世衡说:“延安东北二百里有过去设的宽州,请凭借废弃的堡垒再兴建,来抵挡敌寇的攻击,往西可以巩固延安的形势,向东可以方便获得河东的粮食,向北可以谋取银州夏州的旧土。”朝廷听从了他的建议。命令种世衡监督管理这项工程。夏人屡次来争夺,种世衡边作战边筑城。然而位置险要却没有泉水,商议认为此城不能守。凿井挖地一百五十尺,遇到横亘的石层,工匠们说:“这里不能挖出井了。"种世衡说:“石头下面,难道还没有泉水吗?你们把石头打碎挖出(泉水)来。”凡是打碎的石头够一簸箕的,就付一百钱,工匠们拼命干,穿过好几层石头,泉水果然湍急地涌出来。城建完后,皇帝赐名青涧,让种世衡管理城市事务。种世衡开营田,招募商贾,流通货物财力,城里富实起来。教百姓练习射箭,用银子作标的,谁射中就给谁,因此人人能射箭。范仲淹巡边,知道环州的羌人很多秘密地和元昊相通,因为种世衡平常深得羌族人的信任,直到青涧城完工,就奏明让种世衡任环州知州来镇守安抚他们。有个叫牛奴讹的平常很倔强,不曾出来见过州官,听说种世衡来了,到城郊迎接种世衡。种世衡和他约定第二天去他的帐篷慰劳部落里的人。这天晚上,雪深三尺。左右说:“牛奴讹凶恶狡诈难以相信,况且道路艰险,不能去。"种世衡说:“我正要以信义交结这些胡人,怎么能失约呢?”就冒着雪去了。到了之后,牛奴讹大惊说:“我们世代居住在这座山里,汉族官员没有敢来的。您难道完全不怀疑我吗?"率领部落里的人环绕着下拜,都感动不已,心里敬服。
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的断句能力。句意:种世衡说:“石头下面,难道还没有泉水吗?你们把石头打碎挖出(泉水)来。”凡是打碎的石头够一簸箕的,就付一百钱,工匠们拼命干,穿过好几层石头,泉水果然湍急地涌出来。语气助词“邪"后应断开,排除AC;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中间不能断开,“数重”作定语修饰“石”,置于“石”后面,之间不能断开,排除D;故答案为:B。
11.本题考查学生掌握文化常识的能力。D.“多有怠慢之意"错,不是怠慢,是敬重。故答案为:D。
1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范仲淹识破对方诱敌之计,击退了来犯的敌人”错,据“以三万骑来战,佯北,仲淹戒勿追,已而果有伏"可知,敌人是假装失败,范仲淹也并没有追击。故答案为:B。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①“董”,监督管理;“役”,工程;“城”,名词用作动词,筑城。②“世居”,世代居住;“了”,完全;“公了不我疑耶”,宾语前置,正常语序为“公了不疑我耶”,您难道完全不怀疑我吗?
故答案为:①朝廷命令种世衡监督管理这项工程。夏人屡次来争夺,种世衡边作战边筑城。
②我们世代居住在这座山里,汉族官员没有敢来的。您难道完全不怀疑我吗?
1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由“仲淹以庆州西北马铺砦当后桥川口,在贼腹中,欲城之,……行至柔远,版筑皆具,旬日城成,即大顺城也"夏人屡来争,世衡且战且城。然处险无泉,议不可守……世衡曰:‘过石而下,将无泉邪?尔其屑而出之。凡屑石一畚,定偿百钱。工乃致力,过石数重,泉果沛发。城成,赐名青涧’,可知他们都修筑城池,巩固宋军的阵地;由“仲淹以其反复不常,至部即奏行边。以诏书犒赏诸羌,阅其人马,为立条约,诸羌皆受命。自是为中国用,羌人亲爱之,呼为龙图老子”“教民习射,以银为的,中者与之,由是人人能射。范仲淹巡边,知环州属羌多密与元昊相通,以种世衡素得属羌心,而青涧城已完,乃奏徙世衡知环州以镇抚之”,可知他们都团结诸羌,阻止西夏的渗透。故答案为:①修筑城池,巩固宋军的阵地;②团结诸羌,阻止西夏的渗透
(2023高二上·昆明月考)古代诗歌阅读
对雪①
杜甫
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乱云低簿暮,急雪舞回风。
瓢弃樟无绿,炉存火似红。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②。
【注】①此诗写于安史之乱期间,长安失陷时,诗人逃到半路被叛军抓住,解送回长安。②书空:晋人殷浩忧愁无聊,用手在空中写字。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用“多”写安史之乱带来的悲惨景象:用“独"写自己的处境,抒发自己的悲凉之情。
B.“瓢弃樽无绿”一句,“绿"喻指酒,写出了诗人在苦寒中找不到一滴酒的窘态,表现了诗人困居长安生活的艰苦。
C.“炉存火似红”中的“红"字写出了炉火熊熊燃烧,火光照亮室内的情景,诗人通过对客观事物的如实描写,道出了对温暖的渴望。
D.诗歌塑造了一位因国家动乱而滞留京城的贫寒交困、牵挂亲人、愁苦无奈、忧伤国事而又壮志难酬的诗人形象。
16.诗歌的第二联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答案】15.A
16.景象:诗歌第二联描写了黄昏云乱、风急雪紧的景象。
用意:①诗人借景抒情,通过描写飞雪的状态,表现诗人在战乱之中内心的悲凉;②同时呼应诗歌标题,为下文描写室内景象和抒发诗人感情做铺垫。
【知识点】形象、意象、意境类题目;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中意象的分析鉴赏能力。筛选答案时,要仔细审题,确定筛选标准、范围;一般来讲,题干所在的位置前后,往往就是答案所在的地方;抓住诗歌中意象的特点,分析诗歌的意境。
1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
B项,“‘绿’借喻指酒”错误,这不是借喻,是借代,这是以颜色代指物体“酒"。C项,“‘红’字写出了炉火熊熊燃烧,火光照亮室内的情景”错误,“炉存火似红”,意思是“火炉中的余火,好似照得眼前一片通红”,这句是写炉火燃尽的情景,“火似红"是想象的。D项,“壮志难酬”错误,诗歌中没有体现。由注释可知,此诗写于“安史之乱"期间,诗人杜甫为叛军所羁押,又听到唐军新败的消息时,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和亲人的命运深切关怀而又无从着力的愁苦之情。
故答案为:A。
16.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中意象的分析鉴赏能力。
解答时可抓住意象来分析。第二联“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选用的意象主要有“云"雪”“风”,其中“云”是乱云,“雪"是急雪,“风”是旋风,描绘出一幅黄昏时分乱云低压,急急下落的雪花在风中回旋的景象。作用可以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分析。从内容上看,这两句先写云后写雪,层次清楚,暗示诗人独坐斗室,从乱云欲雪一直呆坐到急雪回风,这样就通过写景,借景抒情,表达出诗人身处战乱之世内心的悲凉。从结构上看,第二联所写之景是诗人看到的景象,照应了标题中的“对雪"二字,而雪急风大也意味着天气寒冷,因此就需要取暖的物品,也使诗人更加思念亲人的消息,因此这两句放款为下文写酒器、酒、炉火等室内景象及抒发情感做了铺垫。
故答案为:景象:诗歌第二联描写了黄昏云乱、风急雪紧的景象。
用意:①诗人借景抒情,通过描写飞雪的状态,表现诗人在战乱之中内心的悲凉;②同时呼应诗歌标题,为下文描写室内景象和抒发诗人感情做铺垫。
17.(2023高二上·昆明月考)名篇名句默写
(1)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两句,既写出了妻子独卧黄泉之下的孤苦冷清,又写出了词人和妻子不能互诉凄凉的悲哀。
(2)《伶官传序》中,作者引《尚书》中“,"与后唐破亡的史实相对照,阐明治乱兴之理。
(3)《过秦论》中,描写陈涉起义所使用的武器与秦国相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答案】(1)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2)满招损;谦得益
(3)锄懮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三、语言文字运用
【知识点】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词:凄凉、锄、櫌、棘、矜、铦、钩、戟、铩。
故答案为:(1)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2)满招损谦得益
(3)锄櫌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考查名篇背诵,分为直接性默写、理解性默写、开放性默写三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认真审题,本题属于理解性默写。写错字和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2023高二上·昆明月考)语言文字运用I
“注水剧"即被人为拉长剧情的作品,涉及内容生产、制作、播出等多个环节,大致分为几种情况。一是人物设定喧宾夺主。剧中配角戏份过多,甚至超过主角,这虽能使次要形象更加生动饱满,并且背离了“配角之戏在精不在多”的创作规律,更导致主角与配角之间界限模糊,带来主线故事不够明朗、支线故事太过庞杂等问题。二是故事情节弃简就繁。有些剧集故意用拖慢动作节奏、废话当台词等方式拉长剧情,抑或“戏不够情来凑”,陷入循环往复的套路中无法自拔,稀释剧集应有的情节黏度和叙事张力,给人节奏缓慢、生拉硬扯、索然无趣的印象。三是制播方式花招频现。通过空镜头、回忆镜头等形式对同一素材进行反复剪辑利用,或增加前情提要、先导预告时长,或把剧集拆分成几季分别播出。这些“注水”手段,潜藏于作品制播过程中,实施起来更为隐秘便捷。凡此种种,使很多原本有望成为精品的剧集沦为“注水"生产线上的工业产品,虽有“其表”却败絮“其中”,极尽“鸿篇”却难成“巨制"。
为何“注水”现象会大行其道?这是多方在追求利润最大化动机的驱使下形成的一种默契。国产剧版权主要采取“按集计价"的交易模式,所以当制作方和播出机构约定好单集价格后,增加集数成为快速提升盈利能力的捷径。播出机构在播放剧集前,也可能对作品进行再度“注水”。因为集数越多,广告承载空间越大,获得的广告收益越高。广告主同样青睐长剧,毕竟集数多意味着品牌宣传和曝光的周期长、目标受众的黏性强,对相关话题的发酵更有利。一波操作下来,即便最终面世的作品艺术水准低,相关利益方也早已赚得____。从商业层面考虑,从业者通过制作长剧获得利益本____。但如果为了赚“快钱"牺牲艺术品质,一味地“注水”就会带偏创作风气,阻碍影视业的高质量发展。长此以往,必然遭到市场的反噬、观众的抛弃。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材料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20.请根据材料的第一段,为“注水剧"下一个定义。不超过70字。
【答案】18.盆满钵满;无可厚非
19.这虽能使次要形象更加生动饱满,却导致主角与配角之间界限模糊,更背离了“配角之戏在精不在多”的创作规律。
20.“注水剧"是在内容生产、制作、播出等环节通过人物设定喧宾夺主、故事情节弃简就繁、制播方式花招频现等手段(方式)被人为拉长剧情的作品。
【知识点】压缩语段;成语的使用;不合逻辑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把握成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2)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病句题一般可通过以下方法筛选正确答案:一读,通读语段,是查找病句的前提;二找,认真分析,查找病因,看有没有语序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表意不明和不合逻辑;三改,针对病因,对症下药,进行删、补、换、移,修改病句;四查,对修改后的句子进行校对阅读,看是否通顺、句意准确。
(3)本题考查学生语段压缩之下定义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先分出语段的层次,再保留关键句剔除次要信息,逐步压缩。要从整体上把握语段的中心意思,从中筛选出最关键的信息。其中人们最关心的、最有价值的内容,用最简明的语言把它表达出来。也可找出语段中起概括作用的关键句,再进行翻新改造。要确定哪些是主要信息,哪些是本质特征。学会删除无关的内容,不要眉毛胡子一把抓。要打叶削枝,把多余的枝叶去掉,剔除那些可以不要的信息。选定的词语,要能大体表达出主要内容。你能抓住主要信息,就能找出关键词。先概括再提取,提取最能展示优点、充满正能量的关键词,摄取其精髓。
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空,语境中有“赚得”,应用“盆满钵满"。盆满钵满:形容赚的钱很多。第二空,由“本”可知,从业者通过制作长剧获得利益本来没有什么可过分指责的,应用“无可厚非"。无可厚非:不可过分指责,表示虽有缺点,但是可以理解或原谅。故答案为:盆满钵满;无可厚非。
19.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原句语病有:不合逻辑,“并且”错,“使次要形象更加生动饱满"与“背离了‘配角之戏在精不在多’的创作规律”之间是转折关系,应用“却"。修改为:这虽能使次要形象更加生动饱满,却背离了“配角之戏在精不在多”的创作规律,更导致主角与配角之间界限模糊。故答案为:这虽能使次要形象更加生动饱满,却导致主角与配角之间界限模糊,更背离了“配角之戏在精不在多"的创作规律。
20.本题考查学生语段压缩之下定义的能力。首先根据“‘注水剧’即被人为拉长剧情的作品”可知,定义的属概念为“作品”,种概念之一为“被人为拉长剧情”;接着找其他种概念,由“涉及内容生产、制作、播出等多个环节"可得出,是在内容生产、制作、播出等环节;由“一是人物设定喧宾夺主”“二是故事情节弃简就繁"三是制播方式花招频现”可得出,通过人物设定喧宾夺主、故事情节弃简就繁、制播方式花招频现等手段。最后整合答案:“注水剧"是在内容生产、制作、播出等环节通过人物设定喧宾夺主、故事情节弃简就繁、制播方式花招频现等手段(方式)被人为拉长剧情的作品。故答案为:“注水剧”是在内容生产、制作、播出等环节通过人物设定喧宾夺主、故事情节弃简就繁、制播方式花招频现等手段(方式)被人为拉长剧情的作品。
(2023高二上·昆明月考)语言文字运用Ⅱ
食盐,是人类饮食中不可缺少的调味料,被称为“百味之王”,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盐,小篆为鹽,属于象形字:“臣”代表大臣,“人"代表制盐工人,“卤”代表制盐卤水,“皿"代表制盐的器皿。①,在大臣的监督下,工人在器皿中烧卤水制盐,这表明制盐过程是政府行为。
中国古代流传着“白鹿饮泉”“羝羊舐土"的传说,古人通过观察动物的行为而发现了盐的存在。我国的制盐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神农时代(公元前2370年一公元前2338年)。传说黄帝手下一个叫夙沙氏的部落通过把海水煎煮成卤水再制成盐,发明了制盐之法,夙沙氏也因此被称为“盐圣”。古代蒙学《千字文》里也有“夙沙煮海"的故事。
我国从神农时代开始种植谷物。之前古人的饮食以兽类、禽类为主,动物体内的盐分已经足够补充人体所需,但主要饮食来源变成谷物后,②,制盐的方法也应运而生。从制盐方法来看,盐可分为岩盐、井盐、海盐、池盐(湖盐)等。
③,它还可以用来杀菌消毒、护齿、美容、清洁皮肤、去污、医疗等。盐卤中的钾是重要的化肥原料,可保障粮食等作物生长:盐卤中的硼是重要的化工原料,玻璃、仪器等离不开它;盐卤中的镁更是航天、军工产业的重要原料。盐卤中还有多种微量元素,如新能源汽车中的核心部件——锂电池,一部分原料出自盐田;手机里的电池原料,也来自生产盐的副产品。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2.下列各项与文中“百味之王”引号用法一致的是()
A.现代画家徐悲鸿笔下的马,正如有的评论家所说的那样,“形神兼备,充满生机"。
B.“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了树干,而且还会带来了“木"所暗示的颜色性。
C.今天,要制服“三害”,要把它们从兰考土地上像送瘟神一样送走。
D.百团大战中,我们部队拯救日本小姑娘的故事,是激烈的战火中一个很有意义的“插曲"。
【答案】21.这个字的意思是;就需要摄入盐分;盐的用途远远不止食用一种
22.C
【知识点】标点符号的使用;语句补写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本题是一道补写题,属于语言表达能力里的连贯考查。此类试题一般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填上与前文或后文相照应的语句即可。
(2)本题考查学生对引号作用的掌握能力。解答本题,一要积累、熟记常见标点符号的意义和用法,二要结合语句进行判断。标点符号是辅助文字记录语言的一套符号,它的作用有表示停顿,表示语气,表示词语的性质和作用。标点符号分两大类:点号和标号。标号包括破折号、括号、省略号、书名号、引号、连接号、间隔号、着重号、专名号等,主要标明词语或句子的性质和作用。点号包括顿号、逗号、分号、句号、问号、叹号及冒号等,主要表示语言中种种停顿。
2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1)通过上句对“盐”字构成的拆解,可合理推断下句应该是对“盐"字意义的总结,应填:这个字的意思是。(2)上句主要讲的是盐摄入来源主要是动物,而根据后句“制盐的方法也应运而生”可知,饮食来源改变成谷物后,应该填:就需要摄入盐分。(3)此句位于段首,为过渡句,依据后文“它还可以用来……"可知前面讲的是盐的用途,此处强调不止一种,应填:盐的用途远远不止食用一种。
故答案为:这个字的意思是;就需要摄入盐分;盐的用途远远不止食用一种。
22.本题考查学生对引号作用的掌握能力。“百味之王”引号表示特定称谓。A.表示引用;B.表示强调;C.表示特定称谓;D.表示特殊含义。故答案为:C。
四、作文(60分)
23.(2023高二上·昆明月考)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奔驰和宝马是世界著名的汽车品牌,前者诞生于1886年,后者始于1916年。长期以来,两者既互相竞争,又彼此尊重,不断超越,成为行业的佼佼者。2016年3月,宝马诞生100周年,奔驰公司发布祝贺海报,写道:“感谢100年来的竞争,没有你的那30年好孤独。"
常言道,商道亦人道。读了上面的材料,你有什么联想和启示?请联系生活实际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范文:
凡尔赛背后的格局与智慧
世人都说,商场如战场,商家、企业之间的竞争,似乎是“绿肥红瘦”的零和博弈,甚至是你死我活的生死较量。
然而,宝马诞生100周年之际,奔驰公司的祝贺海报写道:“感谢100年来的竞争,没有你的那30年好孤独。"相较于面对劲敌悲叹“既生瑜,何生亮”,奔驰公司视宝马为志同道合的朋友,而非争夺蛋糕的对手,何等的自信自许!这种看似凡尔赛的背后,彰显了百年奔驰的雅量、格局和智慧。
“出则无敌国外患,国恒亡"的警世通言,告诉我们,竞争是人世间的普遍法则,也是向上的车轮。竞争,宛然一条巨大的鲶鱼,搅动时代的“大江大河”,渠清如许,食物充足,血氧充分。试想,倘若奔驰没有宝马这一对手,百年来一骑绝尘,很可能就躺在舒适区,心生怠慢感,最终成为龟兔赛跑中的兔子;而宝马异军突起,并与奔驰势均力敌,两家企业在激烈的良性竞争中,唯有以质取胜,做到极致。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也。宝马和奔驰,惺惺相惜,成了汽车工业中的两匹“骐骥”,没有“其势不俱生”,而是并辔而行,羡煞也愧煞旁人。
小故事,大道理,竞争中有龙虎斗,也有朋友圈,竞争中有合作,既是商道,也是人道,亦是社会进步、国家发展之理。
你看,新农村建设中,不少合作社如雨后春笋纷纷成立,农民们从小作坊式的单打独斗,从只关心自家“多收了三五斗”,到合作共赢,共同抵御风险,共享发展红利。
你看,中国乒乓,也曾有孤独求败的寂寞,于是实施“养狼计划”,向对手倾心传授绝技,从不担心“教会徒弟,饿死师父”,相反,金就砺则利,人逢劲敌更强,通过此举,国乒以砥砺斗志,精进技艺。
华为创始人任正非说,真正有对手把华为打垮才高兴。这也是一种凡尔赛。而其背后,有对华为科技的自信,也体现了企业家恢弘的格局和竞合的智慧:打压、封锁、深沟高垒,并非一个人和企业、国家的自强之道。面对激烈的太空博弈,面对美国借鉴中国火星车尺蠖之思的创意,中国朗声“欢迎共享”。
一个人、一个国家真正强大,不应惧怕对手,防范对手,而是尊重甚至欢迎对手,高尚的竞争往往是卓越才能的催化剂。
可在当下,恶性竞争也时有发生,相互卷,已然成为各行各业的常态。本该是同行相亲的同仁,却陷入狼性竞争的泥淖,逐渐异化为你死我活的冤家。每个人,都像囚徒一样,被短视、敌意、戒心的囚笼所困。人们热衷于蝇头小利而“勇于私斗”,而忽略了前瞻未来。
君不见,打败方便面的,不是同行,而是外卖平台;打败相机的,是手机……我们的困境并不完全来源于对手的步步紧逼。当我们在本该亲如一家的行业大家庭里“阋于墙”的时候,却往往忽略了时代的巨大鳄鱼悄悄逼近。
希望聪明的你,读懂奔驰的凡尔赛贺词。面对对手,不如从与你为敌,到与你为邻,从背对背,到面对面,再到手牵手,这才是最好的破局之法。
【知识点】材料作文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题干分析】
背景材料由材料和引导词组成。材料列举了奔驰和宝马两个世界知名的汽车品牌,它们之间相互竞争,相互成就,共同成长。奔驰给宝马发的“贺电"充分体现了他们之间公平竞争、相互促进的共生关系。材料虽短,但内涵鲜明。正是在相互竞争中,宝马和奔驰不断超越对方,超越自己,才有机会和实力成为行业的佼佼者。而“相互尊重”则让强者的“相互扶持"相互成就”与一些人、一些企业只图竞争“相互斗争"的普遍现象形成鲜明对比,凸显了“相互扶持”“相互尊重"的重要性。可见,材料要讨论的是我们应该如何竞争,除了竞争之外,我们还能和对手有什么。导游语言中“商业也是人道的”这句话启示我们,除了商业竞争,在与人交往时,也要思考如何处理与他人的关系。
在具体写作中,可以在作文中倡导合理竞争、合作共赢的思想,在论述和分析中采用正反对比的论点,对“合作共赢"和“拆台”进行对比分析,指出影响和后果,也可以论述面对新时代前所未有的变革,中国只有“同心协力”,才能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国与国之间更是如此,当今世界只有“和平与发展”才是主流。
【立意提取】
1.唯有公平竞争,才能实现“共赢"。
2.惟有“大格局”,方可成就大事业。
3.真正的朋友往往是你的敌手。
4.有竞争才会有发展的动力。
5.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首先要读懂材料,全面把握,要抓住重点,理清关系。然后立意要准确,力求新颖,立志好坏影响到作文的创新程度。使用素材要恰当巧妙,我们要在恰当的地方直接或间接引用一下题干材料,可以照应话题,否则容易造成与材料疏远的感觉。
1/1云南省昆明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12月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2023高二上·昆明月考)现代文阅读I
材料一:
用笔有中锋、侧锋、藏锋、出锋、方笔、圆笔、轻重、疾徐等区别,皆用单纯的点画而成其变化,来表现丰富的内心情感和世界诸形象。所谓千笔万笔,统于一笔,中国的大书法家正是运此一笔来构成万千的艺术形象,这就是中国历代丰富的书法。
这里所说的一笔书、一笔画,并不真是一条不断的线纹,而是像宋人郭若虚所说的,“王献之能为一笔书,陆探微能为一笔画。无适一篇之文、一物之象,而能一笔可就也。乃是自始及终,笔有朝揖,连绵相属,气脉不断"。这才是一笔书、一笔画的正确定义。古人所传的“永字八法”,用笔为八而一气呵成,血脉不断,构成一个有骨有肉、有筋有血的字体,表现一个生命单位,成为一个艺术境界。那么,用笔怎样能够表现骨、肉、筋、血,成为艺术境界呢?
三国时魏国大书法家钟繇说道:“笔迹者,界也:流美者,人也。"笔蘸墨画在纸帛上,留下了点画,突破了空白,创造了形象。从这一画之笔迹,流出万象之美,也就是人内心之关。没有人,兢感觉不到这美;没有人,也画不出、表达不出这美。画家、书家、雕塑家创造了这条线(一画),使万象得以在自由自在的感觉里表现自己,这就是“美”!美是从“人"流出来的,又是万物形象里节奏旋律的体现。所以中国人这支笔,开始于一画,划破了虚空,留下了笔迹,既流出人心之美,也流出万象之美。而这条线,中国的先民极早就在书法里、在殷墟甲骨文里、在商周钟鼎文里、在汉隶八分里、在晋唐真行草书里,做出极丰盛的、创造性的反映了。
中国人用笔写世界万象,从一笔入手,但一笔画不能摄万象,须要变动而成八法,才能尽笔画的“势”,以反映物象里的“势"。著名的“永字八法”包括侧法、勒法、努法、避法、策法、掠法、啄法、磔法等,八笔合成一个“永"字。这些笔画,由于悬腕中锋,运全身之力以赴之,笔迹落纸,一个点不是平铺的一个面,而是有深度的,它是螺旋运动的终点,显示着力量,映入眼帘。可见,“美”就是势、是力、是虎虎有生气的节奏。这里所见到的中国人的美学倾向在于壮美。
(摘编自宗白华《中国书法里的美学思想》)
材料二:
把艺术的表现形式说成是“生命的形式”,固然很有见地,然而,艺术的形式不仅限于此。在中国书法家看来,艺术还有更为高邈的诉求,那就是一“技进乎道”,这是超越了“生命意识"的更为高远的认知。
“道”从根本上不可言说,但在现实生活、世间万物中处处存在,《周易·系辞上》中说:“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并非某种具体的事物,而是一种抽象的性质,代表着事物中具备的两种矛盾。成中英先生剖析“阴阳”三义为:阴阳对峙(阴阳相反而并立,相比较而并存)、阴阳之间互相影响产生变化、阴阳的整体性。在书法作品中,阴阳之道就表现为点画用笔的秩序感与丰富性。
刘洪流先生认为,用笔求节奏,是阴阳宇宙意识体现在笔法运用过程中的大端。而细分之大概有虚实、擒纵、巧拙、刚柔、曲直等多个层面。邓宝剑老师将点画的形态分为粗与细、露锋与藏锋、方笔与圆笔、直笔与曲笔、内撅与外拓、润与枯、浓与淡、精致与粗放、平匀与繁富几点。这诸多“相互对峙"的形式,通过书法家的“灵心妙用”统一在一起,正是中国传统阴阳观念在书法用笔中的体现。在书法家笔下,这些不同形式的点画形态被赋予了不同的意趣,不同的点画形态之间不是简单叠加,而是通过艺术的处理手法让其获得一种和谐的节奏感。这样,局部的矛盾在总体上达到统一,使整幅作品呈现出秩序井然而又丰富多变的视觉效果。
秩序感与丰富性是书法用笔中阴阳关系表现方式的概括。不同形态的点画形式或直或曲,或刚或柔,而又曲中有直、刚柔兼济,这正是阴阳相峙相成的具体体现。而富于变化的点画形态通过一种富于节奏变化的方式组合在一起,相互生发,在总体上显现出和谐的秩序感。秩序感与丰富性本身就是一组阴阳关系,秩序感本身就蕴含着丰富性,不具备丰富性的形式,无所谓秩序与否;丰富性本身就要求有一定的秩序性,杂乱无章的形式本身就不具备丰富的表现形式。
(摘编自马春灯《书法用笔审美内涵探究》)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书法用笔中的一笔画强调的是在构成有骨有肉、有筋有血的字体时应注重一气呵成、血脉不断。
B.中国书法虽从一笔入手,但也重视笔画的变化多端,比如“永字八法"包括侧法、勒法等八笔。
C.作品中的节奏感,不仅指每字的“阴阳”和谐,还包括整幅作品呈现的秩序和多变的视觉效果。
D.书法作品中,点画用笔的秩序感与丰富性体现着阴阳相峙相成,且二者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蕴含人心之美与万象之美的笔迹一定是运用全身之力控制手腕,且运用中锋一气呵成的有深度的创作。
B.正是因为有着超越“生命意识"的“技进乎道”的艺术追求目标,我们才更加青睐于壮美的书法作品。
C.要想熟练掌握露锋与藏锋、方笔与圆笔等点画形态的运笔变化,只需全面通晓中国传统的阴阳观念。
D.内心有美,手腕有力,并懂得借助于阴阳之道驾驭用笔,才能够创造出具有秩序感与丰富性的书法作品。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王澍在《竹云题跋》中说:“筋骨、血肉、精神、气脉,八者全具,而后可为人书。"
B.姜夔《续书谱》中说:“古今真书之神妙,无出钟元常,其次则王逸少。今观二家之书,皆潇洒纵横,何拘平正?”
C.石涛在《苦瓜和尚画语录》中说:“法于何立?立于一画。一画者,众有之本,万象之根。"一画明,则障不在目,而画可从心。”
D.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说:“昔张芝学崔瑗、杜度草书之法,因而变之,以成今草书之体势。一笔而成,气脉通连,隔行不断。"
4.请简要概括两则材料在阐释书法用笔上的侧重点。
5.下边的“咸”字,取自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兰亭集序》,请阐释该字的书写是如何体现两则材料中的观点的。
(2023高二上·昆明月考)现代文阅读Ⅱ
文本一:
第一个借给我《红楼梦》的人
孙犁
我第一次读《红楼梦》,是十岁左右还在村里上小学的时候。我先在西头刘家,借到一部《封神演义》,又到东头刘家借了这部书。
东头刘家有兄弟四人,三个在少年时期就被生活所迫,下了关东。家里只留下老大,他娶了一房童养媳妇,算是成了家。老四在将近中年时,从关东回来了。这人走起路来,“蛇摇担晃”,这种姿势,常常引起家长们对孩子的告诫,说这种走法没有根柢,所以他会吃不上饭。
他叫四喜,我对他的印象很好。有时,他坐在旷荡的院子里,拉着板胡,唱一段清扬悦耳的梆子,听起来很是入迷。他知道我好看书,就把他的一部《金玉缘》借给了我。
哥哥嫂子,当然对他并不欢迎,在家里,他已经无事可为,每逢集市,他就挟上他那把锋利明亮的切肉刀,去帮人家卖肉。那把刀,在他手中熟练而敏捷地摇动着,那煮熟的牛肉、马肉或是驴肉,切出来是那样薄,就像木匠手下的刨花一样,飞起来并且有规律地落在肉案边缘。他是远近知名的“飞刀刘四”,现在是英雄落魄,暂时又有用武之地。他高大的身材,在一层层顾客的包围下,顾盼神飞,谈笑自若。
等到集市散了,主人请他到饭铺吃一顿饱饭,还喝了一些酒。他就又挟着他那把刀回家去。在路上,他有些醉了,走起来,摇晃得更厉害了。
对面来了一辆自行车。他忽然对着人家喊:
“下来!"
“下来干什么?”骑自行车的人,认得他。
“把车子给我!"
“给你干什么?”
“不给,我砍了你!"他把刀一扬。
骑车子的人回头就走,到集市上的派出所报了案。
他若无其事地回到家里,当晚睡得很香甜,第二天早晨,就被捉到县城里去了。
那时正是冬季,农村很动乱,每天夜里,绑票的枪声,就像大年五更的鞭炮。专员正责成县长加强治安,县长不分青红皂白,就把他枪毙,作为成绩向上级报告了。他家里的人没有去营救,也不去收尸。一个人就这样完结了。
他那部《金玉缘》,当然也就没有了下落。看起来,是生活决定着他的命运,而不是书。而在我的童年时代,是和小小的书本同时,痛苦地看到了严酷的生活本身。
(有删改)
文本二:
《红楼梦》杂说
孙犁
清兵的入关,使中国封建社会的阶级关系,发生新的畸形变化。
《郎潜纪闻》记载:每年只京城一地,旗人的奴仆,因不堪虐待,自杀身死,申报到刑部的,就数以千计。其隐瞒不报,或贫病而死的,还不知有多少。这一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租赁合同:房产、车辆、设备等租赁细节及合同标的
- 智能台灯课程设计 总结
- 摇摆式送料机构课程设计
- 专题06 三角形(全等、相似)(2大易错点分析+19个易错点+易错题通关)-2024年中考数学考试易错题(解析版)
- 端口扫描器课程设计
- 自然心教育爱课程设计
- 花卉拼贴课程设计
- 竹片铣槽机课程设计
- 液压设计课程设计总结
- 2024药品销售个人工作总结(35篇)
- 2021泛海三江JB-QBL-QM210火灾自动报警控制器消防联动控制器说明书
- 儿科护理技术操作规范
- 2024年江苏宿迁经济技术开发区城市管理辅助人员招聘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马拉松赛事运营服务方案
- 阳光少年体验营辅导员工作总结
- 国家能源集团考试试题
- 2024销售业绩深度总结报告
-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工作总结3篇
- (高清版)DZT 0388-2021 矿区地下水监测规范
- 建立旅游景区的全员服务意识
- 【新课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考试试卷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