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邮市高二上学期语文11月期中考试试卷_第1页
高邮市高二上学期语文11月期中考试试卷_第2页
高邮市高二上学期语文11月期中考试试卷_第3页
高邮市高二上学期语文11月期中考试试卷_第4页
高邮市高二上学期语文11月期中考试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邮市高二上学期语文11月期中考试试卷江苏省扬州市高邮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11月期中考试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2022高二上·高邮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实践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拥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是我们党坚定信仰信念、把握历史主动的根本所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一个追求真理、揭示真理、笃行真理的过程。十八大以来,国内外形势新变化和实践新要求,迫切需要我们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深入回答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党治国理政的一系列重大时代课题。我们党勇于进行理论探索和创新,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取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集中体现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十九大、十九届六中全会提出的“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十三个方面成就"概括了这一思想的主要内容,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丰富发展。

中国共产党人深刻认识到,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我们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要运用其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解决中国的问题,而不是要背诵和重复其具体结论和词句,更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当成一成不变的教条。我们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一切从实际出发,着眼解决新时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不断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作出符合中国实际和时代要求的正确回答,得出符合客观规律的科学认识,形成与时俱进的理论成果,更好地指导中国实践。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只有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我们必须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不断赋予科学理论鲜明的中国特色,不断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牢牢扎根。

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历史责任。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首先要把握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

(摘编自2022年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材料二:

社会实践是人们有计划、有且的地改造世界的主观之于客观的活动,经过社会实践检验所证明了的真理,具有不依赖于主体、不依赖于人、不依赖于人类的客观性,即不论什么人,只要是他的思想、理论、认识在实践中达到了预想的目的,实现了主观与客观的一致,就是真理性认识,相反,便是谬误。但在现实生活中,坚持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往往与“某些领导人的某些意志”“某些书本中的某些原理"某些权威人士的某些言论”发生矛盾,在这种情况下,要把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认识路线坚持下去,就应该遵照实践是检验真理标准的“唯一性"和“此外再无别的”而“只能是"的“绝对性”要求,坚持从客观存在着的实际情况出发,检验、修正他们的那些错误意识、言论和丰富、发展书本上写的不成熟、不完备的原理。“不唯上"不唯书”“要唯实"是中国共产党人所信仰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其他一切真正科学知识的生命力所在。所以说,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社会实践,是既公正又无情的,由它所赋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真理的客观性,是与阶级真理、权力真理、权威真理等一切形式的主观真理论不相容的,所以,我们一定要适应实践的发展,以实践来检验一切,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

(摘编自唐梅芳《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学习毛泽东》)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马克思主义从来不是理论教条,而是行动指南,必须随着实践发展而发展。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就是它的实践产物。

B.党的“二十大"强调坚持两个结合,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创新的必然要求,也是新时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现实需要。

C.只要人的思想、理论、认识通过了社会实践检验,它就是真理性认识。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就是真理性认识。

D.与阶级真理、权力真理、权威真理等主观理论不相容的马克思主义真理既公正又无情。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深刻认识和把握“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是更好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内在要求。

B.真理不依赖于主体,不依赖于人,不依赖于人类,具有客观性,所以,它没办法实现主观.与客观的一致。

C.不论是何人的言论还是何种书本中的原理,只要没有通过实践的检验,都需要修正。

D.实践对理论有指导意义,这个观点与毛泽东在《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一文中的观点一致。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不能体现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闭塞眼睛捉麻雀,“钦差大臣"满天飞。

B.“四人帮”的“天才论"黑线专政论”在革命实践中像泡沫那样破灭了。

C.心中醒,口中说,纸上作,不从身上习过,皆无用也。

D.勒维烈推算数据,加勒发现海王星,从而证明哥白尼的太阳系学说。

4.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5.有关媒体评论习主席的“20大"发言体现了“守正创新”的重要理念,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2022高二上·高邮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我们决不投降"

宗璞

战争在中国的大地上呼啸。

傍晚,嵋回到家中。在晚饭桌上闲说着一天的见闻。合子特地给嵋央了一箸莱,说:“小姐姐是大学生了。”嵋说:“我还看见了日本俘虏。"接着讲了当时情况。孟弗之沉思道:“他们也是人,但是在法西斯政策驱使下已经成为工具,被‘异化’了。我们进行这场保卫国家民族的战争,不仅要消灭反人类的法西斯,也要将‘人’还原为人。

“将‘人’还原为人。”嵋一生都记得这句话。秋季始业不久,为了躲避战争,为了有一个更适合教与学的环境,明仑大学奉命,将久已酝酿的迁校计划再一次提出。教育部提出.西康作为考虑的地点。

秦巽衡和孟弗之、萧子蔚三人这一天有同样的活动。上午,到青云大学参加昆明市各校领导的联合会议,商谈当前局势,下午要在本校教务会上讨论迁校计划。上午会后大家都觉得很沉重。正走在街上,忽然下起雨来,就在一个饭馆房檐下站了片刻,雨势愈猛。巽衡说,进去吃点东西吧。饭馆很热闹,杯盘相碰,饭莱飘香,加上跑堂的大声吆喝,和门外冷风疾雨恰成对比。弗之微笑道:“这真是‘前方吃紧,后方紧吃’!"这时从里面走出一个人,穿着蓝布长衫,甚是整洁,走过时突然站住,叫了一声:“这不是老爷么!”原来是孟家的厨师柴发利,他抢步上前就要跪倒行礼,弗之忙站起扶住,说:“你怎么来了,什么时候来的?"柴发利又见过秦、萧两先生,说:“我离开北平已经几年了,先在桂林开了个小饭馆,桂林吃紧时,我就跑出来了,就在这家饭馆做点事,想安顿得好一些再去看老爷太太,免得为我操心。”弗之要柴发利坐了说话,柴发利不敢坐,站着说了些路.上情况。他来时还算好的,现在更艰难了。可谁也不愿意当亡国奴,有点力气的都要逃出来。路上的艰难几天也说不完。一时饭毕,雨已停了,三人走出,迎面只觉寒风扑面,是秋已深。一路见一群群人面目黑瘦,拖儿带女,背着大包小包,正是新到的难民。翠湖旁,桥边柳下也有难民或坐或卧,两个小儿大概有病,不停地啼哭。一个母亲低声抚慰,一个母亲照屁股给了几下。被打的小几大哭。又有别的小儿跟上,几只乌儿扑喇喇惊飞了。

正走着,雨又下了。三人到大学办事处时,长衫都湿了大半。有好几位先生到了,I正在收伞整衣。这里没有了圆甑的落地长窗和讲究的家具,桌椅都很朴素,和露宿街头相比已是天上了。

会上讨论了两件大事,秦巽衡简单介绍了当前的形势,说教育部已经派人去西康勘察,那里交通十分不便,谅敌人是打不到的。另因军情紧张,滇西、滇南的战场都需要翻译,教育部决定征调四年级学生到军队服役。对这一问题大家意见比较一致,国难当头人人都有责任。一位先生提出学生中思想很复杂,也可能有人拒绝服役。大家都认为到了生死关头,怎能不赴国难。秦巽衡校长说:“如有这种情况,不予毕业。"语气很坚决,大家俱无异议。

有人低声说:“早有人参军了,而且牺牲了,等着征调还不去么!”

征调决定了,大家心头都很沉重,战争一天天逼近,他们要送自己的学生奔赴战场,没有退路。在搬迁的问题上意见不统一。有人说,学生从军是把精华投进去了,还躲什么。也有人说,还是搬一搬好。弗之说:“我们现在是用两个拳头的对策。一个拳头伸出去,那就是我们的青年人要直接参加这场战争;一个拳头是缩回来,就是搬迁躲藏,目的当然是为了培养继续打出去的力量,只是搬迁的得失要仔细衡量。新址安排,旅途劳顿,时间、精力和费用都要付出很多,我担心学校又要大伤元气。而且学校的搬迁对云南人心会不会有影响。这也是可以考虑的。"庄卣辰说:“现在世界战局已经明朗,盟军反攻加速,再坚持一阵,也许能渡过危机。”钱明经谨慎地说:“孟先生、庄先生的话很有道理,只是万一有变就不好了,搬到平安的地方教学可以较为安心,也可以保存元气。"也有好几位先生主张搬迁,只是西.康文化落后,不很合适。又有人说,现在哪里还能找到合适的地方。若有合适的地方,敌人一时打不到,也不会放过轰炸。

冷风夹着雨滴吹打着玻璃窗。众人都觉一阵寒意。咣当一声,风把门吹开了,把桌上的纸张吹得满地。

梁明时忽然站起来,用健康的右手扶往桌子大声说:“我们最好找一个地图上都没有的地方,让敌人找不着。”他噙着眼泪。这话又似实意,又似讽刺,像一柄剑刺在每个人身上,满室无言,静了好一阵,热泪在人们眼中转。江昉站起来说:“我是不走的了,我与昆明共存亡!"

逃到地图上都找不到的地方,“我们简直没有生存的地方了!”有人几乎是喊出来。子蔚温和地说:“搬还是留,搬到哪里,需要有全盘考虑,需要和教育部再商量。

秦巽衡站起身,“大家的意思我清楚了。我们也许搬走,也许留下,也许会和敌人周旋,前途还不能确定,更加艰苦是必然的。可是我知道,"他用手环指大家,声音呜咽,一字一宇地说,“不论发生什么事,我们——”他再次用手环指大家,“我们决不投降!我们决不投降!刚劲的秋风把这句话吹上树梢,吹过屋顶,在天空中滚动着,撞在每个人心上。

(节选自《东藏记》,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将‘人’还原为人”,反映了孟弗之深刻的战争观一一不仅要消灭罪大恶极的战争罪犯,也要给予良知未泯、被迫卷入战争的敌人改造自新的机会。

B.文章第四段三位教授初进餐馆,偶遇孟家厨师柴发利,和桥边难民等几处情景描写,让读者看到抗战中西南后方复杂纷乱的社会情势。

C.关于明仑大学搬迁至西康的问题,教育部的提议在明仑大学教务会议上讨论时教师们意见不一。争论主要集中在搬迁西康是否有利于稳定云南人心。

D.庄卣辰热心国事,沉着冷静,对当时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形势较为清楚,依据战争形势向有利盟军的方向发展,谨慎地表达了暂缓迁校的意见。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环境极富深意。如文中“冷风夹着雨滴吹打着玻璃窗”这一描写不仅使人倍感寒气逼人,更烘托出紧张的战事气氛,即使是后方也时刻笼罩在战争的阴云下。

B.小说善用修辞,生动巧妙。如文章第一段“战争在中国的大地上呼啸"用比喻的手法生动地表现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

C.小说素材选择匠心独运。如饭馆内热闹喧腾与屋外难民无处栖身这两处,对比鲜明,暗讽国民政府对外抗战、对内保民皆不力,使得底层百姓生活愈加艰难。

D.小说多感官描写,绘声绘色。在学校教务会上,作者通过语言和动作描写塑造了明仑大学的教授群像,各具特色:孟弗之客观冷静,钱明经态度谨慎,梁明时胆怯懦弱,秦巽衡临危不惧。

8.赏析最后一段的艺术效果。

9.小说《东藏记》取材于抗战中的西南联大生活,人物虽僻处昆明,生活相对平静,但体现了“于平易中见内在力度”。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2022高二上·高邮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文本一:

荆轲遂见太子。太子日:.“...丹之私计愚,以为诚得天下之勇士使于秦,窥以重利;秦王贪,其势必得所愿矣。诚得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侵地,若曹沫之与齐桓公,则大善矣;则不可,因而刺杀之。彼秦大将擅兵于外而内有乱,则君臣相疑,以其间诸侯得合从,其破秦必矣。此丹之上愿,而不知所委命,唯荆卿留意焉。"久之,荆轲曰:“此国之大事也,臣驽下,恐不足任使。”太子前顿首,固请毋让,然后许诺。于是尊荆卿为上卿,舍上舍。太子日造门下,供太牢具,异物间进,车骑美女恣荆轲所欲,以顺适其意。

久之,荆轲未有行意。....太子丹怒惧,乃请荆轲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轲曰:“微太子言,臣愿谒之。”

乃令秦舞阳为副。荆轲有所待,欲与俱;其人居远未来,而为治行。顷之,未发,太子迟之,疑其改悔,乃复请曰:“日已尽矣,荆卿岂有意哉?丹请得先遣秦舞阳。"荆轲怒,叱

太子日:“何太子之遣往而不返者竖子也且提一比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遂发。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之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复为羽声伉慨,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史记●刺客列传》有删减)

文本二:

大兴兵,使王责攻辽东,虏燕王喜。

臣光曰:“燕丹不胜一朝之忿以犯虎狼之秦,轻虑浅谋,挑怨速祸,使召公之庙不祀忽诸,罪孰大焉!而论者或谓之贤,岂不过哉!

夫国家者,任官以才,立政以礼,怀民以仁,交邻以信;是以官得其人,政得其节,百姓怀其德,四邻亲其义。夫如是,则国家安如磐石,炽如焱火,触之者碎,犯之者焦,虽有强暴之国,尚何足畏哉!丹释此不为,顾以万乘之国,决匹夫之怒,逞盗贼之谋,功隳身戮,社稷为墟,不亦悲哉!

其膝行、蒲伏,非恭也;复言、重诺,非信也;糜金、散玉,非惠也;刎首、决腹,非勇也。要之,谋不远而动不义,其楚白公胜1之流乎!

荆轲怀其豢养之私,不顾七族,欲以尺八匕首强燕而弱秦,不亦愚乎!

(《资治通鉴●秦纪》有删减)

【注释】①白公胜,春秋末期楚国大夫。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何太子之遣/往而不返者/竖子也/且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

B.何太子之遣往/而不返者/竖子也/且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

C.何太子之遣往/而不返者/竖子也/且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

D.何太子之遣/往而不返者/竖子也/且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牢,即古代帝王或诸侯祭祀社稷时,根据牺牲搭配的种类不同而有太牢、少牢之分。牛、羊、豕三牲全备为“太牢”,少牢只有羊、豕,没有牛。

B.既祖,践行之后。祖,古人出远门时祭祀路神的活动。这里指践行的一种隆重仪式,即祭神后,在路上设宴为人送行。

C.变徽,古代乐律,分宫、商、角、变徽、徵、羽、变宫七调,大体相当于今西乐的C/D/E/F/G/A/B/七调。变徵为F调,此调音调高亢,慷慨激昂。

D.社稷,社为土神,稷为谷神。土神和谷神是在以农为本的中华民族最重要的原始崇拜物。“社稷”也常常被用来代指国家或朝廷。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燕太子丹认为如果真能够劫持秦王,让他全部归还侵占各国的土地,像曹沫劫持齐桓公一样,那是最好的结果;如不行,就趁势杀死秦王。

B.荆轲迟迟不愿出发去往秦国,只是因为他对刺杀行动没有把握,所以想等待一个人,打算一道出发;而燕太子丹却怀疑他反悔,想要派遣秦武阳先行。

C.司马光认为燕太子丹不能忍受一时的激忿而去冒犯如狼似虎的秦国,以致挑起怨恨,加速了灭亡之祸,使供奉燕国始祖召公的宗庙祭祀忽然中断,罪过没有比这个更大的了。

D.司马光认为荆轲心怀报答太子姬丹豢养的私情,不顾及全家七族之人会受牵连,想要用一把短小的匕首使燕国强大、秦国削弱,是十分愚蠢的行为。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②要之,谋不远而动不义,其楚白公胜之流乎。

14.司马光在文中说“而论者或谓之贤,岂不过哉”,请根据文本一和文本二概括司马光这样说的原因。

(2022高二上·高邮期中)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问题。

定风波

苏轼

序: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舂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注释】本词为作者被贬黄州第三年所作。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

B.“竹杖芒鞋轻胜马”写词人拄着拐杖,穿着草鞋,顶风冒雨,艰难前行,“轻胜马"的感受也只是一种无可奈何的自我安慰。

C.词的下阙前三句,是写雨过天晴的景象。这几句既与上片所写风雨对应,又为下文所发人生感慨作铺垫。

D.本词为词人遇雨抒怀之作,全词生活气息浓厚,语言诙谐,于寻常处生奇景,于简朴中见深意

16.古人评苏轼这首词时说,“足证是翁坦荡之怀,任天而动且能道眼前景,以曲笔直写胸臆”(郑文焯《手批东坡乐府》)。结合本词,谈谈你对“任天而动"和“曲笔直写胸臆”的理解。

17.(2022高二上·高邮期中)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春江花月夜》中,“___"写月光照进树林,点染出春江月夜的奇异之花;“___”将思妇、游子、诗人之情交织一片,月光洒落在江树上,也洒落在读者心上,余音袅袅。

(2)《将进酒》中“___,"

___”以三国时的曹植欢饮为例劝友人尽情饮酒。

(3)《老子》中,老子认为“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等行为,用道的观点来看,便是“___,”,有道者是不会这样做的。

三、语言文字运用(12分)

(2022高二上·高邮期中)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问题

古籍《二十四节气解》中说“气肃而霜降,阴始凝也”。霜降期间,正是赏红叶的最好时节。而国内枫叶最美的城市,要数首都北京了。一进入深秋,北京就变成了北平,_____地有那味儿了。

跟别的城市不同,北京看红叶建议结合建筑一起看,故宫就是二者相结合最美的地方。红色宫墙搭配黄红相间的枫叶,令人陶醉!有人说,北京的秋天,最令人______的还是故宫。当金黄的树叶探进中国红的城墙中,当一夜秋风至,吹响庭中黄金树,故宫就美成了紫禁城,北京就美成了北平。而此时故宫里的游客们,也是这美景中______的灵动元素。

北京的秋天,又何止美在一个故宫。这座千年皇城的大街小巷、宫院庙宇,周边的山山水水,每一个角落都_______着秋色。

秋天的北京,红了枫叶,黄了银杏,橙了柿子,绚丽了山峦,斑斓了湖水,明艳了宫园,浪漫了胡同。最是一年秋好处,如果可以不如约上朋友,一头栽进北京深秋,和秋风撞个满怀吧!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不由自主心心念念必不可少尽染

B.不由自主牵肠挂肚必不可少浸染

C.自然而然牵肠挂肚不可或缺尽染.

D.自然而然心心念念不可或缺浸染

19.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气肃而霜降,阴始凝也"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林巧稚是中国妇产科学的主要开拓者之一,被称为“万婴之母”、“生命天使"。

B.海伦●凯勒用动人的笔调描绘着她心中“看”到的世界。

C.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

D.那枝,那叶已成难以寻觅的影子,真可谓“一枝一叶总关情”。

20.(2022高二上·高邮期中)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问题

冰川是水的一种存在形式,是雪经过一系列变化转变而来的。要形成冰川,首先要有一定数量的固态降水,其中就包括雪、雾、雹等。__①_,就等于“无米之炊”,根本无法形成冰川。

冰川存在于极寒之地。地球.上的南极和北极是终年严寒的,在其他地区只有高海拔的山上才能形成冰川。冰川能够在高山上发育,除了要有一定的海拔外,_②_。如果山峰过于陡峭,降落的雪就会顺坡而下,无法形成积雪,也就谈不上形成冰川。

随着外界条件和时间的变化,雪花落到地上后,会变成完全丧失晶体特征的圓球状雪,称为粒雪。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大小小的粒雪相互挤压,紧密地镶嵌在一起,其间的孔隙不断缩小,以致消失,一些空气也被封闭在里面,__③_。冰川冰在重力作用下,沿着山坡慢慢流下,就形成了冰川。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的文字语意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4个字。

四、课内知识考查(本题共2小题,6分)

21.(2022高二上·高邮期中)探究以下各个案例,写出每个案例的推理形式。

①这场足球赛,要么甲队赢,要么乙队赢。甲队赢了,所以,乙队输了。

②正方形、长方形、梯形、菱形都是四边形,所以,平面内的所有四边形都有四个角。

③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亦如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①___②③

22.(2022高二上·高邮期中)下列有关课内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美国作家海明威提出著名的“冰山理论”,他认为文学作品中,情感和思想是“冰山"的八分之一,文字和形象是“冰山”的八分之七。

B.《大卫●科波菲尔》通过主人公大卫一生的悲欢离合,多层次展现社会种种矛盾。作品集中体现了了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主张客观描绘现实生活,反映社会风貌的流派特征。

C.魔幻现实主义文学把神奇和怪诞的人物和情节,以及各种超自然的现象插入到反映现实的叙事和描写中,运用荒诞、象征、意识流等形式来反映拉美各国现实生活。

D.现代主义文学主张从人的心理感受出发,表现生活对人的压抑和扭曲,其作品人物往往是变形的,故事往往是荒诞的,主题往往是绝望的。

五、整本书阅读考查(3分)

23.(2022高二上·高邮期中)有人说曹禺话剧《雷雨》中的周朴园就是中国的“聂赫留朵夫”,也有人说两个人并不相同。请结合两个人与曾经恋人重逢后的情节,比较说明两个人物的不同点。

六、作文(60分)

24.(2022高二上·高邮期中)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人认为,物极必反,盛极而衰;也有人认为,物极未必反,巅峰之后仍有巅峰。对此,你怎么看?并从中得到什么启示?请写一篇议论文,谈谈你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自拟题目,不少于800字。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D

2.B

3.A

4.首先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接着指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一系列成果;然后指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做到两结合;最后提出实践和理论永无止境。

5.守正: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坚持中国国情;坚持保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

创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做到两结合;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

【知识点】对文本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分析文本的结构,概括文本的主题;报告类;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文本信息的筛选与整合能力。这类题选项往往是对原文的内容进行一定的改动(或删或添或调或漏或拼),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相对。概念不能随意扩大或缩小,因果、前后关系不能颠倒。同时还要注意选项肢之间的比较,如果选项中有内容矛盾的选项必有一错。注意叙述角度和表达方式的转换。分辨可能与必然、必然与或然、未然与已然、全称与特称。

(2)本题考查对文本信息的推断能力,四个选项所涉及的内容或观点,并非直接出自文本,而是命题人依据文本所做的“推断”性表述,大多以前提与结论的方式组合,构成一个简单复句,形成假设关系、条件关系、因果关系、顺承关系。需要透彻地理解了文本的内涵,真正理解了作者的观点态度,才能正确地作出正误判断。注意推断不夸大不缩小,不无中生有。

(3)本题考查分析文章论点和论据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把握材料的观点;注意辨析四个选项,判断选项论据是不是都能够证明题干所说的论点,也可以辨别哪一个论据与众不同,即可排除确定答案。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论证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把握文章的观点;注意分析文章先讲论点还是论据,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进而梳理文本论证思路脉络。

(5)本题考查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做这种题,要在熟读文本的基础上,根据题干要求锁定答题区域,找到关于这一问题的相关语句,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再联系实际进行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切忌脱离文本,自己发挥。

1.D项“马克思主义真理既公正又无情"理解错误,张冠李戴。材料二原文说的是“所以说,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社会实践,是既公正又无情的,由它所赋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真理的客观性,是与阶级真理、权力真理、权威真理等一切形式的主观真理论不相容的”,可见原文说的是“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社会实践,是既公正又无情的"并不是选项说的“马克思主义真理既公正又无情”。

故答案为:D。

2.B项“所以,它没办法实现主观.与客观的一致"说法错误,强加因果。材料二原文说的是“经过社会实践检验所证明了的真理,具有不依赖于主体、不依赖于人、不依赖于人类的客观性,即不论什么人,只要是他的思想、理论、认识在实践中达到了预想的目的,实现了主观与客观的一致,就是真理性认识”,并不能推论出“它没办法实现主观.与客观的一致"这一结论。

故答案为:B。

3.本题首先注意概括材料二的主要观点是“我们一定要适应实践的发展,以实践来检验一切”,强调实践的重要性。而四个选项中BCD三项都能证明实践的重要,只有A项是强调主观主义的危害。

故答案为:A。

4.本题要求树立材料一的论证思路,需要对材料一四个自然段进行依次概括,从中梳理思路:

第一段首先抓住第一句“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为提出论点;接着“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勇于进行理论探索和创新,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取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指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一系列成果;

第二三段分别强调必须“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为具体做法;

第四段首句强调“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

据以上分析,梳理归纳整合作答即可。

故答案为:首先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接着指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一系列成果;然后指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做到两结合;最后提出实践和理论永无止境。

5.本题作答首先理解“守正创新"的真实含义,包括“守正”与“创新"两个方面。守正就是守住传统,继承原有理论体系,结合原文“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据此可以概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坚持中国国情,坚持保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三条。

创新就是要坚持实践,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要“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

故答案为:守正: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坚持中国国情;坚持保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

创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做到两结合;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

【答案】6.C

7.B

8.①卒章显志,(与标题“我们决不投降”首尾呼应,直抒胸臆皆可)“我们决不投降"不仅是秦巽衡个人的爱国宣言,也是全文主旨的凝聚点,表达了明仑大学师生上下一心,绝不屈服日寇的爱国情怀。

②比拟,“滚动”,“撞"等动词的使用,使话语更显力量,凸显了“我们决不投降”的坚定决心和中华儿女临难不移、不屈不挠的崇高精神。

③语意双关,“刚劲"看似形容秋风的猛烈,实则暗示中华民族誓与日寇抵抗到底的决心。

9.①战争观之深刻:孟弗之“将‘人’还原为人”的论断,深远地看到了战后对人思想改造、弥补战争伤痕的重任。

②战争带来的苦难之深重:翠湖边难民的悲惨境遇,虽没有直接写战事,却折射出百姓在日寇蹂躏下的艰难不幸。

③中国知识分子精神之高贵:拒服军役者不予毕业的处罚,众教授俱无异议,展现了中国知识分子在民族大义上立场坚定,临难不惧的崇高精神。

④对现实揭露之深刻:孟弗之微笑评价“前方吃紧,后方紧吃"不动声色间犀利地批评抗战后方不顾前线、贪图享乐的不良风气。

【知识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赏析文本的内涵;对文本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判断;品味精彩语句的表达艺术;领悟文本的艺术魅力;小说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主旨,关注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等;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

(2)本题考查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本题综合性强,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既有对线索主旨结构的探究,也有对语言特色的分析,还有选材及人物的分析理解,这需要多方面去鉴赏小说。

(3)本题考查语段艺术效果的鉴赏能力。这类题可从五个角度切入思考:①修辞手法(优先),②表现手法(次之),③表达方式(其次),④文章章法,⑤语言表达。分析时注意下面两个结合:①解答任何表达特色题必须与文章的中心相结合。没有纯客观的艺术技巧,任何艺术技巧都是为文章中心服务的;②解答表达特色题应该和语言相结合,语言是文章的载体,不论是评价文章的主旨,还是鉴赏艺术技巧,都离不开对语言的体味、把玩、涵咏。否则,一切鉴赏都是空谈。

(4)本题考查小说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评价鉴赏能力。鉴赏作品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是对作品表现出的价值观点和审美情趣进行思辨和评价的过程。解答这类试题,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①整体理解原文,同时调动关于作者创作风格和相关作品主题的知识储备。②反复品读富有哲理的句子,以及有观点态度和情感倾向的句子,体悟作品传递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③正确分析艺术形象。透过人物刻画,揣摩作者对人物的评价倾向,从而体会作者对所写主题的思想感情。

6.C项“争论主要集中在搬迁西康是否有利于稳定云南人心”理解错误,于文无据。参考原文第六段“教育部决定征调四年级学生到军队服役"对这一问题大家意见比较一致,国难当头人人都有责任”,并未提及“搬迁西康是否有利于稳定云南人心"这一问题。

故答案为:C。

7.B项“表现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赏析错误,此处“战争在中国的大地上呼啸"以写实的笔法介绍战局的变化、日寇的猖獗和中国人民的苦难,宏大的历史背景赋予了作品厚重的史诗般的质感。

故答案为:B。

8.本题注意分析最后一段“我们决不投降!刚劲的秋风把这句话吹上树梢,吹过屋顶,在天空中滚动着,撞在每个人心上”,小说以掷地有声的话语、刚劲的秋风和开阔的画面结尾,收束全文,意味深长;强有力的烘托出师生激昂澎湃的爱国热情和坚强不屈的斗争勇气,不屈的民族精神令人振奋,也让作品充满了荡气回肠的感人力量。可以从小说情节结构、修辞等角度展开分析。

“我们决不投降!"的铿锵之语昭示了师生强烈的爱国热情,“刚劲的秋风”烘托了师生坚强的意志和不屈的斗志,“把这句话吹上树梢,吹过屋顶,在天空中滚动着,撞在每个人心上"烘托了师生在国难当头时激昂澎湃的爱国热情和坚强不屈的斗争勇气。这时的环境描写有一定象征意味,具有以景结情的效果。

故答案为:①卒章显志,(与标题“我们决不投降”首尾呼应,直抒胸臆皆可)“我们决不投降"不仅是秦巽衡个人的爱国宣言,也是全文主旨的凝聚点,表达了明仑大学师生上下一心,绝不屈服日寇的爱国情怀。

②比拟,“滚动”,“撞"等动词的使用,使话语更显力量,凸显了“我们决不投降”的坚定决心和中华儿女临难不移、不屈不挠的崇高精神。

③语意双关,“刚劲"看似形容秋风的猛烈,实则暗示中华民族誓与日寇抵抗到底的决心

9.本题作答,需扣住“于平易中见内在力度”这句,从主旨、背景等角度来展开分析:

第一处表现残酷的战争形势:“在日本侵略下,中国军队在各个战场上均告失败,损失惨重。百姓流离失所,争向川滇一带逃难”,而这样紧张恶劣的战争形势作者没有直接描写战斗画面,文中“孟弗之家中,嵋和玮谈及时局。嵋道:‘工学院有两个同学参加远征军,听说最近牺牲了。一个患疟疾,没有金鸡霜纳;另一个中弹后掉在怒江里,说是手里还拿着枪。’”“另因军情紧张,滇西、滇南的战场都需要翻译,教育部决定征调四年级学生到军队服役”,通过这两个情节侧面间接反映当时战场形势,凸显出战争的残酷惨烈。

第二处表现对战争的控诉:“日寇甚至不放过满载难民的火车,以逃难的人群为目标,肆行轰炸”“一路见一群群人面目黑瘦,拖儿带女,背着大包小包,正是新到的难民。翠湖旁、桥边柳下也有难民或坐或卧。两个小儿大概有病,不停地啼哭”,通过写后方孟弗之和秦巽衡雨后路遇难民惨况,反映“日寇甚至不放过难民”的战争罪行;

第三处表现对教育的破坏:“昆明的课堂从来没有平静过"校长秦巽衡简单介绍了当前形势,说教育部已派人去西康勘察,那里交通十分不便,谅敌人是打不到的,记述学校将被迫搬迁之事,通过这些描写,控诉战争对教育的破坏,以此控诉战争的罪行。

故答案为:①战争观之深刻:孟弗之“将‘人’还原为人”的论断,深远地看到了战后对人思想改造、弥补战争伤痕的重任。

②战争带来的苦难之深重:翠湖边难民的悲惨境遇,虽没有直接写战事,却折射出百姓在日寇蹂躏下的艰难不幸。

③中国知识分子精神之高贵:拒服军役者不予毕业的处罚,众教授俱无异议,展现了中国知识分子在民族大义上立场坚定,临难不惧的崇高精神。

④对现实揭露之深刻:孟弗之微笑评价“前方吃紧,后方紧吃"不动声色间犀利地批评抗战后方不顾前线、贪图享乐的不良风气。

【答案】10.A

11.C

12.B

13.①太子及知道这件事的宾客,都穿着白衣戴着白帽为荆轲送行。

②这种种问题的关键在于,谋略不够深远而行动不合乎礼义,似此不过是像楚国的白公胜之流罢了!

14.①用人而疑之;

②没有以“才”“礼"仁”“信"治国;

③意气用事,缺少谋略(决匹夫之怒,逞盗贼之谋)。

【知识点】翻译;断句;概括分析;筛选信息;文化常识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通读全文,首先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等。因为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注意主语常省略。其次找动词,动词通常作谓语。借助句子成分,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此外,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对文言文句读有很大的辅助作用。断句题还可以抓住一定不能断开的地方,用排除法做题。

(2)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这类题一般需要认真积累、分类整理相关古代文化常识,并注意一些易混点、易错点,同时培养解题时的语境意识,结合相关词语的具体语境来判断文化常识说法正确与否。

(3)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信息的概括和分析能力。解题要求把选项涉及的内容与文本表述一一对应起来,然后逐一认真比对作出正误判断,还要注意这类题常见设题陷阱,如时序错乱、强加因果、偷梁换柱等。

(4)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的能力。文言句子的翻译要注意把握“增、删、调、改、并、留”六字诀,记清两原则,一是直译为主,字字落实。不可凭大意去翻译,要将文言语句中的每个词都落实到译文中去。二是意译为辅,文句通顺。在难以直译或直译后难以表达原文意蕴的时候,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力求文句通顺。

(5)本题考查筛选、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要求;然后翻译并理解文章内容,根据题目要求找出关键语句;最后组织语言,概括答案。

10.本题注意采用排除法,先看第一句“何太子之遣/往而不返者/竖子也”,这里“太子之遣”为名词结构,太子的派遣,“往而不返"为动词短语,故中间停顿,据此排除BC;再看“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这里“仆所以留者”,语义强调我之所以仍然留下没有离开的原因,“者”有判断意味,故再排除D。

故答案为:A。

11.C项“此调音调高亢,慷慨激昂"解说错误,变徵为F调,此调哀怨凄婉,宜放悲声。故答案为:C

12.B项“荆轲迟迟不愿出发去往秦国,只是因为他对刺杀行动没有把握”概述错误,属于强加因果,文中并未交代荆轲对刺杀行动是否有把握,迟迟不愿出发,只是因为“想等待一个人,打算一道出发"。

故答案为:B。

13.本题注意关键字词和特殊句式的准确理解和翻译:①“宾客知其事者”为定语后置,“白衣冠"为名词活用为动词,穿着白衣戴着白帽;②“要”,关键在于;“义”,合乎礼义。

故答案为:①太子及知道这件事的宾客,都穿着白衣戴着白帽为荆轲送行。

②这种种问题的关键在于,谋略不够深远而行动不合乎礼义,似此不过是像楚国的白公胜之流罢了!

14.本题要求分析司马光并不认为燕太子丹派荆轲去刺秦的行为值得赞许,需要结合文本二2-5段,筛选相关信息整合作答。第二段“轻虑浅谋,挑怨速祸”,第三段“夫国家者,任官以才,立政以礼,怀民以仁,交邻以信";“决匹夫之怒,逞盗贼之谋”;第三段“谋不远而动不义"。

故答案为:①用人而疑之;

②没有以“才”“礼"仁”“信"治国;

③意气用事,缺少谋略(决匹夫之怒,逞盗贼之谋)

【答案】15.B

16.①“任天而动”:指自然景物引发、牵动人的主观情感。词人触景生情,以林中遇雨之事,引发自己面对人生风雨的态度。

②“曲笔直写胸臆":用曲折、委婉的手法,去痛快淋漓地抒发诗人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感受。词人用象征手法,表面写道中遇雨,后又雨过天晴;实指人生亦会遭遇突如其来的“风雨”,而这一切终会过去,不要把它们放在心上,体现词人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知识点】表达技巧类题目;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古诗词的综合鉴赏与评价能力。这类题往往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一般错在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答题模式:第一步:指出何种手法;第二步:结合诗歌内容分析,第三步:指出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表达技巧"分为四个理解层面由低到高(字词——句子——段落——篇章),分别是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借代等)、表达方式(记叙、说明、描写、抒情、议论,诗歌中主要是描写和抒情)、表现手法(对比、衬托、象征、比兴等)、谋篇布局手法(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

15.B项“轻胜马的感受也只是一种无可奈何的自我安慰”赏析错误,“竹杖芒鞋轻胜马”,写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

16.本题作答注意“任天而动"和“曲笔直写胸臆”两个短语的字面理解并结合这首词具体进行分析。

谓“任天而动"即自然景物引发、牵动人的主观情感。这首词表面写道中遇雨,雨过天晴遂又感春风,又见阳光;实指人生亦会遭遇突如其来的风雨(如政治生活的风浪),而这一切终会过去,不要把它们放在心上。这便是作者的“以曲笔直写胸臆”。

故答案为:①“任天而动":指自然景物引发、牵动人的主观情感。词人触景生情,以林中遇雨之事,引发自己面对人生风雨的态度。

②“曲笔直写胸臆”:用曲折、委婉的手法,去痛快淋漓地抒发诗人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感受。词人用象征手法,表面写道中遇雨,后又雨过天晴;实指人生亦会遭遇突如其来的“风雨”,而这一切终会过去,不要把它们放在心上,体现词人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17.【答案】(1)月照花林皆似霰;落月摇情满江树

(2)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3)(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

【知识点】名句;名篇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易错字的书写:霰、宴、恣、谑、赘。

故答案为:(1)月照花林皆似霰;落月摇情满江树

(2)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3)(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考查名篇背诵,分为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属于理解性默写。写错字和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

【答案】18.D

19.D

【知识点】标点符号的使用;近义词辨析;成语的使用

【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或“不正确"的一项;其次,掌握相关成语的意思,正确辨别他们的感彩、修饰对象、使用范围等;再者,解答时联系上下文,从词语与语境的语意关系、搭配关系等方面筛选;最后,运用排除法,排除不符合句意的选项。

⑵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本题考查的是引号,先判断文章中引号的用法,再逐个判断选项中引号的用法,然后选出正确的一项。

18.第一组,“不由自主”由不得自己;控制不了自己。“自然而然"意思是自由发展,必然这样。指非人力干预而自然如此。语境中强调“一进入深秋,北京就变成了北平”,变得有味了,强调非人力使然,所以应选“自然而然";

第二组,“心心念念”意思是心里老是想着。指想做某件事或得到某种东西。“牵肠挂肚"形容非常挂念,很不放心。根据语境,并不强调让人不放心,而是强调心里老是想着去故宫看看,所以应该选“心心念念”;

第三组,“必不可少"是绝对需要的或者不达到某种目的就不能做成某种事情的意思。“不可或缺”表示非常重要,不能有一点点的缺失,不能少一点。此处语境强调游客的重要性,“必不可少"言过其实了,所以选“不可或缺”;

第四组,“尽染"强调都染上了,“浸染”意思是逐渐沾染或感染。后者强调染的过程,符合语境中秋色的自然变化过程,所以选“浸染"。

故答案为:D。

19.本题注意例句“气肃而霜降,阴始凝也”的引号作用为表示引用,再看四个选项:

A项,表示特殊称谓;B项,表示特殊含义,指海伦凯勒对世界的感触;C项,表示强调作用;D项,引号表示引用。

故答案为:D。

20.【答案】没有足够的固态降水作“原料"|还要求高山不要过于陡峭|这样就形成了冰川冰

【知识点】语句连贯;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生动

【解析】【分析】第一处,注意结合后文语境“无米之炊”“根本无法形成冰川”,意在强调前文语境所说“有一定数量的固态降水”的重要性,据此可填“没有足够的固态降水作原料"一类的句子;

第二处,注意前文语境“冰川能够在高山上发育,除了要有一定的海拔外”,言下之意还要有其他条件,再看后文语境“如果山峰过于陡峭……也就谈不上形成冰川”,据此判断应补写“还要求高山不要过于陡峭”一类的句子;

第三处,根据前文语境,意在强调具备前文条件会形成一种固体,再看后文“冰川冰在重力作用下……”,据此可以推断应补写“这样就形成了冰川冰”。

故答案为:没有足够的固态降水作“原料";还要求高山不要过于陡峭;这样就形成了冰川冰

【点评】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之语境补写的能力。语境补写题,要求考生认真分析空缺处上下文语境,存在何种逻辑关联,其次表达成句时注意句子的语体风格,要保持与整段话一致。最后注意字数要求。

21.【答案】演绎推理(或选言推理);归纳推理;类比推理

【知识点】逻辑推理

【解析】【分析】本题注意三种推理的不同区别:

①作为足球赛,两支参赛球队,既然甲队赢了,自然就是乙队输了,“演绎推理”就是从一般性的前提出发,通过推导即"演绎”,得出具体陈述或个别结论的过程。所以属于演绎推理。

②由正方形、长方形、梯形、菱形这些四边形的特点归纳出所有四边形的共同特点都有四个角,属于,从特殊到普遍的归纳推理。

③由“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都是有求于我,或害怕我,类比推出“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属于不同事物之间,道理相通的类比推理。

故答案为:演绎推理(或选言推理);归纳推理;类比推理

【点评】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运用之逻辑推断能力。这类题需要搞清三段论的逻辑关系,研究前后句子意思之间的关系,主要从条件和结论、原因和结果、整体和部分等方面入手。

22.【答案】A

【知识点】文学常识

【解析】【分析】A项“情感和思想是'冰山'的八分之一,文字和形象是'冰山'的八分之七"表述错误,正好相反,情感和思想是内在不外露的,属于“冰山”的八分之七,文字和形象是外显的,属于“冰山"的八分之一。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积累文学文化常识,可以采用以下四种方法:①以新带旧法,用新的知识带动回忆旧的知识;②以点带面法,即把某一名家的作品作为一个“点”,再由这一“点"扩展到这个名家所有其他重要作品这个“面”;③纵向扩展法,就是从历史时间先后,纵向的角度去梳理和记忆文学常识;④横向比较法,就是把同一属性的文学常识搜集在一起,找出它们的异同,并据其异同进行组合记忆。

23.【答案】①聂赫留朵夫真诚忏悔,由恶转善。聂赫留朵夫看到玛丝洛娃处境后,感到自己罪孽深重,深刻反思忏悔,多次帮助玛丝洛娃,申诉奔波、提出结婚、陪同流放,最后获得新生。②周朴园虚伪自私,本性不变。周朴园虽然也怀念鲁侍萍,但也只是慰藉自己,保留物品和习惯,也只是满足自己内心的需要。当真实的鲁侍萍出现在他面前时,他生气质问目的,想用钱打发,没有一丝忏悔和赎罪之心。

【知识点】赏析文本的内涵;欣赏文本的形象;雷雨

【解析】【分析】本题作答注意结合话剧《雷雨》原作和《复活》原著分析两个人物的性格特点,再进行比较分析:

①在《复活》中,聂赫留朵夫看到玛斯洛娃堕落后的种种表现之后,越发感觉到了自己的全部罪恶,从此人性复苏了,走上了拯救玛斯洛娃的道路,同时在这过程中也实现了自我的拯救,认为跟玛斯洛娃结婚是“叫自己改邪归正,把自己引导到另一个世界去,在那里成为一个有益的人”,聂赫留朵夫前后是两个活生生的人,他的复活从见到玛斯洛娃起,就一直向精神的我靠拢。

②在《雷雨》中,三十年来,周朴园对自己酿成侍萍的悲剧并没有心安理得,真心实意地怀着悔过之心,他喜欢使用侍萍用过的家具,连摆设的方式也不改变,这三十年来一直在默默地反省自己当年的所作所为,只不过这种反省意识很淡薄,此时的他依旧是一个冷酷、虚伪、维护个人利益的资本家,所以当三十年后看到侍萍时,他会马上想到用金钱打发侍萍。但也恰恰因为侍萍的出现,周朴园的反省意识一点点浮出水面,乃至最后在所有人面前坦白了对侍萍始乱终弃的真相,并且逼迫周萍认出他的亲生母亲侍萍,完成了“由恶向善”的改变。

故答案为:①聂赫留朵夫真诚忏悔,由恶转善。聂赫留朵夫看到玛丝洛娃处境后,感到自己罪孽深重,深刻反思忏悔,多次帮助玛丝洛娃,申诉奔波、提出结婚、陪同流放,最后获得新生。②周朴园虚伪自私,本性不变。周朴园虽然也怀念鲁侍萍,但也只是慰藉自己,保留物品和习惯,也只是满足自己内心的需要。当真实的鲁侍萍出现在他面前时,他生气质问目的,想用钱打发,没有一丝忏悔和赎罪之心。

【点评】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分析概括文学人物形象的特点,首先要关注作品中对人物的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的细节。另外,还要重视作品中的人物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因素,结合故事情节、跟文中其他人物的对比、作品要表现的主题、人物所处的社会环境等进行综合分析。

24.【答案】略

【知识点】材料作文

【解析】【分析】(1)审题

题干两个分句,前句认为物极必反,后句认为物极未必反,两个句意明显相左。两个表面冲突的观点如何抉择?关键是要讲清所选立场的理由,你可以赞成任一个观点,或在逻辑正确的前提下赞成两个观点,且都必须讲清理由,这种矛盾观点式文题,审题不存在难度,关键是理智的选择与充分的因果分析,以自圆其说,且不发生逻辑谬误。

物极必反,是自然万物所遵循的周而复始的生长规律,故能生生不息。至于人生、社会等是否也会物极必反盛极而衰,则需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若盛极了飘飘然迷失本性,必衰;若盛极了不骄不懈进取,未必衰。

(2)立意点

①侧重写物极必反,从中得到生命的启示,中庸适度等。

②对物极必反的文化解读,对立面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的规律。从而启迪人生:一切行为要顺应自然规律,顺势而为;要懂得豁达变通自适自信等。

③对物极必反的深入思考,放眼人生及社会,物极也未必反,可保持巅峰,亦可开创新的巅峰,关键在于生命不息的意志。

④对两者的综合思考,物极必反针对个性态度,是对生命的提醒与约束;物极未必反针对自由意志,是对生命的激励与鞭策,或从其它角度综合。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要整体感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再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题。材料中的侧重点一定要抓准。材料作文的开头,最好能够联系材料,运用材料中的事例或者名言,可以保证自己的观点的确源于材料,不会脱离材料,且能够明确地体现从材料中提炼自己的中心论点的过程。

1/1江苏省扬州市高邮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11月期中考试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2022高二上·高邮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实践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拥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是我们党坚定信仰信念、把握历史主动的根本所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一个追求真理、揭示真理、笃行真理的过程。十八大以来,国内外形势新变化和实践新要求,迫切需要我们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深入回答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党治国理政的一系列重大时代课题。我们党勇于进行理论探索和创新,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取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集中体现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十九大、十九届六中全会提出的“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十三个方面成就"概括了这一思想的主要内容,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丰富发展。

中国共产党人深刻认识到,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我们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要运用其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解决中国的问题,而不是要背诵和重复其具体结论和词句,更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当成一成不变的教条。我们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一切从实际出发,着眼解决新时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不断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作出符合中国实际和时代要求的正确回答,得出符合客观规律的科学认识,形成与时俱进的理论成果,更好地指导中国实践。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只有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我们必须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不断赋予科学理论鲜明的中国特色,不断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牢牢扎根。

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历史责任。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首先要把握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

(摘编自2022年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材料二:

社会实践是人们有计划、有且的地改造世界的主观之于客观的活动,经过社会实践检验所证明了的真理,具有不依赖于主体、不依赖于人、不依赖于人类的客观性,即不论什么人,只要是他的思想、理论、认识在实践中达到了预想的目的,实现了主观与客观的一致,就是真理性认识,相反,便是谬误。但在现实生活中,坚持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往往与“某些领导人的某些意志”“某些书本中的某些原理"某些权威人士的某些言论”发生矛盾,在这种情况下,要把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认识路线坚持下去,就应该遵照实践是检验真理标准的“唯一性"和“此外再无别的”而“只能是"的“绝对性”要求,坚持从客观存在着的实际情况出发,检验、修正他们的那些错误意识、言论和丰富、发展书本上写的不成熟、不完备的原理。“不唯上"不唯书”“要唯实"是中国共产党人所信仰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其他一切真正科学知识的生命力所在。所以说,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社会实践,是既公正又无情的,由它所赋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真理的客观性,是与阶级真理、权力真理、权威真理等一切形式的主观真理论不相容的,所以,我们一定要适应实践的发展,以实践来检验一切,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

(摘编自唐梅芳《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学习毛泽东》)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马克思主义从来不是理论教条,而是行动指南,必须随着实践发展而发展。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就是它的实践产物。

B.党的“二十大"强调坚持两个结合,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创新的必然要求,也是新时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现实需要。

C.只要人的思想、理论、认识通过了社会实践检验,它就是真理性认识。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就是真理性认识。

D.与阶级真理、权力真理、权威真理等主观理论不相容的马克思主义真理既公正又无情。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深刻认识和把握“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是更好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内在要求。

B.真理不依赖于主体,不依赖于人,不依赖于人类,具有客观性,所以,它没办法实现主观.与客观的一致。

C.不论是何人的言论还是何种书本中的原理,只要没有通过实践的检验,都需要修正。

D.实践对理论有指导意义,这个观点与毛泽东在《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一文中的观点一致。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不能体现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闭塞眼睛捉麻雀,“钦差大臣"满天飞。

B.“四人帮”的“天才论"黑线专政论”在革命实践中像泡沫那样破灭了。

C.心中醒,口中说,纸上作,不从身上习过,皆无用也。

D.勒维烈推算数据,加勒发现海王星,从而证明哥白尼的太阳系学说。

4.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5.有关媒体评论习主席的“20大"发言体现了“守正创新”的重要理念,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1.D

2.B

3.A

4.首先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接着指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一系列成果;然后指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做到两结合;最后提出实践和理论永无止境。

5.守正: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坚持中国国情;坚持保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

创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做到两结合;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

【知识点】对文本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分析文本的结构,概括文本的主题;报告类;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文本信息的筛选与整合能力。这类题选项往往是对原文的内容进行一定的改动(或删或添或调或漏或拼),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相对。概念不能随意扩大或缩小,因果、前后关系不能颠倒。同时还要注意选项肢之间的比较,如果选项中有内容矛盾的选项必有一错。注意叙述角度和表达方式的转换。分辨可能与必然、必然与或然、未然与已然、全称与特称。

(2)本题考查对文本信息的推断能力,四个选项所涉及的内容或观点,并非直接出自文本,而是命题人依据文本所做的“推断"性表述,大多以前提与结论的方式组合,构成一个简单复句,形成假设关系、条件关系、因果关系、顺承关系。需要透彻地理解了文本的内涵,真正理解了作者的观点态度,才能正确地作出正误判断。注意推断不夸大不缩小,不无中生有。

(3)本题考查分析文章论点和论据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把握材料的观点;注意辨析四个选项,判断选项论据是不是都能够证明题干所说的论点,也可以辨别哪一个论据与众不同,即可排除确定答案。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论证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把握文章的观点;注意分析文章先讲论点还是论据,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进而梳理文本论证思路脉络。

(5)本题考查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做这种题,要在熟读文本的基础上,根据题干要求锁定答题区域,找到关于这一问题的相关语句,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再联系实际进行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切忌脱离文本,自己发挥。

1.D项“马克思主义真理既公正又无情”理解错误,张冠李戴。材料二原文说的是“所以说,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社会实践,是既公正又无情的,由它所赋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真理的客观性,是与阶级真理、权力真理、权威真理等一切形式的主观真理论不相容的”,可见原文说的是“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社会实践,是既公正又无情的”并不是选项说的“马克思主义真理既公正又无情"。

故答案为:D。

2.B项“所以,它没办法实现主观.与客观的一致”说法错误,强加因果。材料二原文说的是“经过社会实践检验所证明了的真理,具有不依赖于主体、不依赖于人、不依赖于人类的客观性,即不论什么人,只要是他的思想、理论、认识在实践中达到了预想的目的,实现了主观与客观的一致,就是真理性认识”,并不能推论出“它没办法实现主观.与客观的一致”这一结论。

故答案为:B。

3.本题首先注意概括材料二的主要观点是“我们一定要适应实践的发展,以实践来检验一切”,强调实践的重要性。而四个选项中BCD三项都能证明实践的重要,只有A项是强调主观主义的危害。

故答案为:A。

4.本题要求树立材料一的论证思路,需要对材料一四个自然段进行依次概括,从中梳理思路:

第一段首先抓住第一句“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为提出论点;接着“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勇于进行理论探索和创新,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取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指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一系列成果;

第二三段分别强调必须“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为具体做法;

第四段首句强调“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

据以上分析,梳理归纳整合作答即可。

故答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